诗歌从思想感情赏析

2024-05-14

诗歌从思想感情赏析(通用6篇)

篇1:诗歌从思想感情赏析

2014-2015学高三第一轮复习主备: 徐银莲 李红梅 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目标】

1、明确考纲要求,了解思想感情类考题的题型。

2、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知识准备】

一、评价内容主旨类试题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 ③这首诗寄托了怎样的的情怀?

二、评价内容主旨类试题答题思路:

第一步:确定诗词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词)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 第三步:揭示诗(词)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归纳:

1、咏史怀古诗

(标题中有“咏怀”、“咏史”、“览古”、“怀古”或古地名等字样)叙述登高凭吊之事,描写所见所闻所想。对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就是通过分析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体会作者旧事重提的意图,把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归纳:

(1)吟咏历史、评价人物是非,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

(2)借古讽今,昔日的繁华鼎盛已经消亡,或讽喻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或抨击时弊,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如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

(3)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感慨世事变迁,表现作者阅尽沧桑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李白的《越中览古》: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4)借古抒怀,寄寓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或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功业未就鬓发已白。如:苏轼的《赤壁怀古》和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送别抒怀诗

(标题中“送”“别”或“赠”)在古代,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十年,长至再会无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诗人多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之情。情感归纳:

(1)表达惜别之情或相思之意,叙写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如李白的《赠汪伦》(2)表达对友人的劝慰勉励之情,兼及惜别之意。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

(3)以惜别为题,实则写景或抒情(表达远大志向或抱负、天涯漂泊之感、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陈与义的《送人归京师》: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梅尧臣的《送何遁山人入蜀》: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4)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和热情的鼓励。如辛弃疾的《送廓之秋试》: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3、边塞征戍诗

(标题中“塞”“塞上”“出塞”“征”“征人”“军”“从军”等)对边塞征戍诗的鉴赏,就是要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分析其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情感归纳:

(1)描写边塞荒凉悲怆或雄奇壮阔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2)表现战士们不畏艰险、保家卫国的战斗精神和奋勇杀敌的愿望;报国无门的无奈、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揭露战争的激烈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征人思念家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的思想。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描写战争的残酷,直指统治者开疆拓土,穷兵黩武的战争罪恶。如杜甫的《前出塞》: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4、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歌的特点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或描绘山川美景,抒发喜爱之情,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抒写田园生活,寄寓闲适情调,表现朴素的人情美。

5、思乡怀人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6、咏物抒怀诗

(标题中“咏”或“题”)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诗人描写某种客观事物,表现其特征,借以抒发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出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7、爱情怨女诗

爱情怨女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

思想感情:(1)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感情,歌颂真挚的爱情。如秦观的《鹊桥仙》

(2)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和家人的思念。如王昌龄的《闺怨》(3)对虚度时光、青春易逝的哀怨,被丈夫冷落、抛弃的哀怨。如李白的《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4)怨女诗主要通过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类:一是用男女的依恋比喻希望得到君王的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弃比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

8、谈禅说理诗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哲理诗说理形式:(1)借景说理。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2)即事说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四:实战演练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

问: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宫苑。砧衣:捣制寒衣 的声音。

①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②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塞 下 曲 李 益

伏波①惟愿裹尸还,定远②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注】①伏波: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为抵御北方民族的侵犯,宁肯战死沙场,以马革裹尸而还。②定远:东汉定远侯班超年迈时曾在西域上书皇帝,说“但愿生入玉门关”。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问: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

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

篇2:诗歌从思想感情赏析

教学目的: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通过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 法: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提高。课 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探究:

1.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2.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课前自习检查:

(一)古代诗歌常见题材:

1、边塞诗 2、山水田园诗 3、咏史怀古诗 4、赠友送别诗 5、说理诗 6、写景抒情诗 7、叙事诗 8、羁旅怀乡诗

9、闺怨诗

10、政治讽喻诗

(二)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5、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三)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常从以下个方面考虑:

1、看标题 2、看作者

3、看注解 4、看“情”点

5、品意象

三、例题导引

绝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问题: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 题: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答: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悲凉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诗人在一二句借小雨丝丝、落花狼藉、暮春黄昏的凄凉景色,寄托了作者政治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门前几可罗雀,只得在宿鸟声中自己掩门,从中可见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慨。

四、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答题模式:

1、通过„„的景(事件„„),表达了„„

2、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 + 感情

3、总括语 + 分析语(写全各要点)

五、对点突破:

武夷山中 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释】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做此诗时将近十年。

问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十年沧桑,天地凄清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 “青峰”“梅花”显露了自己卓拔不群的人格。

临江仙 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注】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试题: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6分)答: 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

志向高远。如结句所表达的:等到我事业有成时, “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篇3:作文,从思想感情开始

一、学生作文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及其根源

一位从教二十多年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说:“目前学生作文最主要的问题是说假话、空话、套话,缺乏真情实感,缺乏思想。”这也是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的同感。

那么,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思想的问题根源在哪呢?

笔者以为根源在于:一是学生缺乏丰富的思想感情;二是语文课堂没有很好引导学生体验思想感情;三是学生没有观察和积累的好习惯。

那如何促进学生丰富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呢?下面谈谈笔者在这方面做的一些实践与策略探索。

二、丰富学生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好文章的策略

俗语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告诉人们,学一门技术或知识首先要师傅正确引导,其次个人要用功学习,我觉得促进学生丰富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我们语文老师既要重视课堂上的引导,又要重视学生课外“下功夫”。

1. 语文课堂要重视引导学生体验思想感情

刘勰认为,写文章是“为情造文”“情动于中而发之于文”,心中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具有真情的文章。

教育是什么?有专家学者认为:“教育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唤醒,是对人的内在的潜能的开发和拓展。”一群十二岁至十五岁的孩子,他们大多数是普通人,不是天生的思想家。他们要学会体验某种思想感情,学会从生活现象中明白道理,需要教育者点燃他们的思想感情的火花。而就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特点来看,点燃学生的思想感情火花最多的时机和地点是在课堂,特别是语文课堂,所以,语文课堂要重视引导学生体验思想感情。

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余映潮老师上的《散步》,就是一节非常重视引导学生体验思想感情的课。记得余映潮老师设置了这样的两个环节:1.读《散步》你读出了什么?2.生活中你有类似的情感体验吗?在余老师做了示范引导后,学生思想感情的火花被点燃,纷纷积极发言。有的说,从金色的油菜花中我读出了春天的美,从“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一句中我读出了一家人散步的温馨;有的说,从“奶奶摸摸孙子的头,说走小路”我读出了奶奶迁就孙子,爱孙子;有的说,我从儿子劝母亲出来散步和迁就母亲要走大路中读出了孝心……谈第二个问题时,学生也有很精彩的发言:有的说,我曾经在明月下陪妈妈散步,月色皎洁,妈妈拉着我的手,我们慢慢走,边走边聊天,现在回想,很温馨很幸福!有的说,我妈妈和文章中孩子的妈妈一样,在外面也很给我爸爸面子,我们家也比较幸福……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思想情感丰富,如百花盛放。我们相信,这样的学生,无论是在平时还是考试中,都能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2. 课外阅读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为什么有些人思想感情丰富,而有些人思想感情贫乏?这与一个人是否有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关。美国畅销书作家杰克·霍吉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说:“我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是出于习惯。”也就是说,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言行。好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而不好的习惯则防碍人们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对所见所闻会有意识地进行思考,而有些人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也是这种情况,有些学生对所读的内容会积极思考,对书中的人物产生喜爱或厌恶之情,对书中的故事很感兴趣,越读越有味;相反,有些学生读书不加思考,对书中的人物、故事都没有兴趣,如“清风乱翻书”,越读越没兴趣,读了等于没读,零收获或收效甚微。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除了要在课堂中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积极体验思想感情外,教师还要重视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让阅读好习惯带来阅读高效率。如要求学生列出二、三个问题,以促进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如读小说,则可以列出以下问题:1.几个人物中,我最喜欢谁?为什么?2.让我最难忘的故事是什么?3.读这本书(或这篇文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或感想?4.小说写的话题(或主题),生活中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吗?……如果学生形成了积极思考的好习惯,那么,学生就不再是一个课堂上只管听课、做笔记的“容器”式学生了,而是一个课上、课后都会阅读思考,充满激情,善于在阅读思考中积累知识的学生了。

3. 坚持观察与读写积累,丰富思想感情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课标》强调初中学生写作的目标就是叙写所见所闻,倾吐所思所想,写真情。学生要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则要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只有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才不会在考试作文时“拼凑内容、夸大事实”,写出人是假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空泛的——“伪情作文”。

学生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则要坚持观察生活,坚持读写积累。

(1)要坚持观察生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泉源,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坚持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景,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并且要指导学生学会用有效的方法去观察:观察景物按一定顺序,如观察天上云的变化,可按春夏秋冬或早中晚的时间顺序;也可按雨天、晴天、阴天的时间顺序;还可按天空、山上、海边或山顶、山腰、山脚等空间顺序去观察,发现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事物的特点,观察对象与周边事物的联系;观察人物可用对比法,如观察两个性格不同的同学的表现,可观察他(她)高兴时、兴奋时、烦恼时、生气时的表情、语言、动作等,发现他们的特征与差异。学会了观察,在无数次观察与发现中体验情感,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会如有源泉的溪水般鲜活,他们的心中才会有成千上万个故事,而且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特别的情节。

(2)要坚持阅读课外书

由于电子产品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也丰富多彩,上网和用手机玩游戏、看视频、聊天、玩微信等活动,已很大程度上占据了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和精力。作家李敖曾说过:“网络游戏是什么?是批量生产傻瓜的东西。”可见电子产品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之大。教师要引导学生抵制电子产品带来的诱惑,不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上网和玩手机上,要舍得把一定的课余时间用在课外阅读上——这看起来是和学生作文风牛马不相及的事,实在不然——这是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因素,甚至是影响青少年学习成长的因素之一,不得不重视和遇偏扶正。

要坚持读课外书,读一本本课外书,读各种各样的课外书,吸取丰富的知识和体验书中各种各样的情感,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感情。厚积才能薄发,作文水平高的学生,都是热爱课外阅读的学生,而一些脑瓜聪明、作文短板的“理科男”,则往往是不太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指导他们坚持课外阅读尤为重要。

(3)要坚持写作积累

于漪老师说:“怕写的同学头号难题是‘做饭无米’,总觉得无话可说,无物可记,无事可叙,心中茫然。”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人、事、物、景写下来,把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写下来,就是指导学生“找米”,积累“米”。如果不写,观察往往会“走马观花”或浮光掠影;如果不写,读书也往往是浏览或是浅阅读,书的精华就可能会被忽视,那么观察到的或读到的五彩缤纷的“米”,则可能随着时间流逝变成了“水”流走。写的过程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除了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还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和丰富的语言,更有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思想感情。写,可以是做读书摘抄或批注,可以是写读后感,写读书札记,写生活日记,写随笔,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特别是写日记和随笔,我主张学生在内容上写“所见所闻所感”,形式上采用自由灵活的形式写,把写日记当成与熟悉的朋友聊天一样,无拘无束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自然随意,抒写真人真事真感情,提出“不求日日精彩,但求不错过精彩”的口号,鼓励学生坚持写。这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学生的感情就会逐渐丰富起来。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我班学生摆脱了作文照搬照套、胡编乱造的做法,走进一个作文“以真情打动人”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

[2].顾明远、钱理群《现代教师读本·教育卷》,广西教育出版社。

篇4:诗歌阅读中思想感情的把握

诗歌阅读重在细致和感悟,需要在简洁的话语中推敲出丰富的含义,补充诗歌的大量留白,所以细致入微的咬文嚼字的功夫必不可少。同时以同类型诗歌进行对比阅读也是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很便捷的途径。

一、读题目,定位题材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高度概括了诗歌的内容,定位了诗歌的题材,同时也确定了诗歌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如: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题目中交代了这是一首咏物诗,那么咏物诗的基本思想内容和鉴赏方法就得以确定。咏物诗的基本思想情感是:表达对所咏之物的喜爱赞美之情,或是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品质和情感。基本的赏析手法就是一一来概括所咏之物的自然属性特征,并以此来揣摩作者是通过这个表达的喜爱赞美,还是托物言志。例如: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陵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请分析作者通过梧桐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咏物诗,基本的思想和鉴赏方法都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可以按以下的思路来仔细分析文本。

所以,我们据此得出本题的答案:.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周朴:晚唐诗人。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强秦。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一首怀古诗。我们对这首诗会有一个大体的思想情感的判断,因为怀古诗的基本思想比较固定,怀才不遇,讽喻现实,追慕古人,感慨时光易逝或盛衰无常等。这类诗歌常见的手法是古今对比,所以我们的思路应该比较固定。

其他几种题材的诗歌的阅读也具备这样的特点。这里不做赘述。

我们平时的诗歌学习,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点,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平时这样分类意识的培养,学生积攒起的阅读经验能让学生形成很好的阅读能力。

二、读诗文,把握重点

解读诗歌思想情感时,诗中有3类词语是一定要抓的。

1.抓直接抒情的词语。

2.抓景物及其修饰成分。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古代诗歌传达感情的重要媒介,准确抓好景物的特点和其所营造的氛围,对解读诗歌至关重要。如: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词中下片:“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其中景象的描写“风定”“千里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整个景的特征便可清楚把握,即澄明、清幽、开阔。而远空时隐时现的孤鸿这个物象的动作泄露了诗人的思想,诗人要像这孤鸿一样,在辽阔清净的天地之间自由翱翔。与词的首句“摇首出红尘”自然相照应。这里景与物及其修饰成分或相关内容的细致把握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了诗歌。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 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 寒鸦飞尽水悠悠。

本诗以景结情,其中蕴含的情感要紧抓“寒鸦飞尽”“水悠悠”来作重点赏析。飞尽寒鸦,写眼前景色极尽荒凉,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这其中的愁情已经很突出。再看眼前的流水,悠悠不尽流向远方,古诗以水喻愁,此中更显友人远去之后,诗人凝望朋友远去的方向,故人身影已尽,唯有悠悠不尽的流水好似诗人心中流淌不绝的愁情,剪不断。

诗中的景物描写是诗歌的精华,鉴赏是要倍加细致,以期更好的理解效果。

3.人物的动作及相关信息。

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段多样,其中动作(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是最常用的手法,将这些内容与诗文本身内容有机结合,能收到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奇效。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 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本诗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可谓传神,“捻花”“放花”及人物状态的描写“无语”,很传神地刻画出了诗人面对即将归去的春景的珍惜之情,于是“手捻花枝”,似要握春于掌,阻其逝去。可惜春光无情,转眼已经残红凋谢,遍地狼藉,无奈,只能放手,眼见春景逝于眼前。这其中的伤春之情溢于言表,可谓传情的神来之笔。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钧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紧抓诗人的动作行为描写,快速把握诗歌内容。“钩疏箔”“卧看”,面对千山急雨,诗人敞开笼帘,更是敞开了胸襟,平静地卧于榻上,任凭大雨咆哮滂沱,不禁让人拍手称叫,好开阔的胸襟。

三、读下注,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诗歌阅读理解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在诗歌鉴赏题中主要以下注的形式出现。抓准下注给出的重点信息,再结合诗文本身,理解诗歌不但快捷,而且准确度大大提高。例如: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本诗为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第二年所作。

这首小诗的背景部分对于整篇诗的理解显得十分重要,乍看本诗写的是杜甫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烦扰,实则并非如此。我们观察诗歌创作背景“寓居成都草堂第二年”,杜甫流寓西南一带,居无定所,生活落魄,每日甚至饮粥度日,几经辗转,后来到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有了稳定的生活,并在严武的举荐下做了节都。本诗正是在他居于稳定的生活中创作。稳定的生活,加上草堂周围的景色秀丽,因此喜悦闲适气氛很浓,一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于细致生动的景物之中传达人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显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那么这首诗中所含有的内心的烦扰之情,似乎就要变得少一些了。

临江仙

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诗背景交代“诗人见有人将自己的形貌画在风筝上”大笑而作,后“一举登第”等,结合文本的“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还有“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自然接触,诗人首先是以机智的语言在回应嘲笑,同时也在这里表达了高远的志向。

诗歌注当中还有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典故的解释,这部分一定会在诗歌主题理解上有很大帮助,阅读时一定要仔细研究。

篇5: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诗言志,文传情”,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会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文学作品的终极目的。所以高考把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倾向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为重点考查对象,且每年必考。

一、诗歌的情感类型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我们在鉴赏一首好诗时,总是跟随着诗的形象、意境,并被其吸引和感染,因而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反应。诗歌一般表现出来的情感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等。

二、抓住诗歌情感的方法

1.从内容和意境来体味诗歌情感

古人云,诗者,不过“情景两端”。古诗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情感总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营造某种意境来表达出来的。因此,在阅读古诗时,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画面的色调,来体味其情感。诗歌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一般情况下,乐景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但有时也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

2.从体裁上来抓住诗歌情感

正像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题材一样,古典诗歌在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上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所选题材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掌握诗歌一般种类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整体理解诗歌,体味诗歌的情感。比如咏怀诗多表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咏史诗多感叹昔盛今衰,缅怀物是人非;边塞诗多表达对战争厌恶,对家乡人民、亲人的思念;咏物诗多咏物言志,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山水田园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在清新如画的山水风光中,多表达了作者的志趣追求,等等。

3.“知人论世”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感情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如福建省高考诗歌鉴赏朱淑真的《秋夜》中作者的孤寂情感从诗歌表面信息中是很难分析出来的。但是假如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就能够准确把握本诗的感情了。朱淑真出身仕宦之家,出嫁后随夫宦游异乡,因婚姻不遂素志,抑郁而终。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生境遇,她的诗多写个人寂寞生活,抒发内心的苦闷和孤独。

4.从时代特点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文如其人,一个时代的特征也通过这个时代的文学来体现。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5.通过“序”来体味诗歌情感

到了苏轼的时候,诗词创作有了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甚至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有》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具体说明了该词创作的时间,“怀子由”的原因,交代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即兼怀子由,同时隐含着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之情。

6.固定的意象包含着固定的情感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有些特定的意象包含的情感有一定的固定性。比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7.固定的事象——典故包含着固定情感

典故是诗歌中运用的典型故事,这些故事包含着人们固定的情感。例如:“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这些常用典故还用化碧、鸿雁、长亭等等。

8.抓“诗眼”、关键词,抓住诗歌情感。

诗歌,尤其是中国的古典诗歌,讲究用极少的文字在极短的篇幅里尽可能地表现多的内容,这就要求诗歌特别讲究语言的凝炼,讲究一字传神。于是便有了“诗眼”之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诗眼是洞察诗词旨意的窗口,是诗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旨趣具有要的.作用。高考全国卷对于“诗眼”的考查获得了语文界的一致好评。例子较多,这里不再赘举。

9.注意诗歌中情感的复杂性

一般来说,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较固定的创作风格。浪漫主义的李白展现给人的是豪迈奔放、明朗、活泼的个性,而从杜甫现实主义的诗中我们体味到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感。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豪放派的诗人也有情意缠绵的作品,反之一样。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三、思想情感的规范答题

1.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有什么社会意义”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2.规范答题: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有关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要注意的是,对诗歌情感的考查,答题时不但要说出思想感情和主旨,还要谈诗歌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形象意境来体现这种情感主旨的。在分析时,既要注意对意象的描绘,又要注意对事象的叙述和诗歌“卒章显志”的抒情特点。

四、答题举偶

例1 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道诗的内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导」首先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然后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进行归纳整合。第三步,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诗歌的“卒章显志”的特征,是解读主旨的关键。抓住 “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例2 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篇6:怎样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专题

一、看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者点明诗的类别,或者点明时间、地点,或者点明情感。也就是说,题目可以暗示我们很多信息。如王安石的《金陵怀古》,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这类诗常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抚古伤今等目的。所以由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金陵怀古》一定是王安石借写六朝古都——金陵的繁华往昔来抒发慨叹兴衰,讥喻当朝统治者的感情。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显示这是一首送别诗,赠友送别所抒之情不外乎是依依不舍或祝福友人。李白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传达出对朋友的悠悠情思,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由题目可联想到描写的应该是秋日山景,不会超出宁静祥和的山水田园风光的范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可不正是一幅恬适闲雅的山水画?

二、看作者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个诗人的创作风格、语言风格通过不同的诗歌呈现给读者时大体上是一致的。如李白,看到他,我们自然想到豪放、乐观、好用夸张、比喻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是何等豪迈的胸怀。再如杜甫,看到他,一定想到他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能不让你的心头沉甸甸的,看到苏轼,你能不想到他的豁达超脱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的境界在苏轼的诗文中随处可见。看作者等于看到了诗歌的语言特点,表达技巧。

三、看注释

注释,或是简介作者,或是简介写作背景,或是简介所用典故,或是点明某关键词的含义,不一而足,在鉴赏诗歌时注意到它们,会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如杜甫《日暮》“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大历二年(767)年秋,杜甫在流寓夔州时,写下这首诗。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它告诉我们诗作于诗人离乡背井途中,“花烬”,暗示眼前灯烬结花有喜事,可对于孤身在外,居无定所的诗人来说不仅不觉欢欣反而倍添烦恼,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再如王安石的《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世家》记载:舜帝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由此我们知道这首诗是王安石托物言志,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崇高情怀的。

四、看意象

由于文化的沿袭承传,诗歌中的意象有了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因此,我们可以据意象而理主旨,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所以,记忆一些常见意象的含义能帮助我们找到鉴赏诗歌的切入点。如“杨柳”,柳与留同音,故有惜别怀远之义,暗喻离别。像陆游的“满城春色宫墙柳”,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又由于杨柳多植于檐前屋后,故常做故乡的象征。如许浑的“蒹葭杨柳似汀洲”。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从杨花柳絮自身飘忽不定的特点,又常被诗人当作遣愁的凭借,如杜牧的“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再如“燕子”,因其结伴而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用“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写尽了孤独相思之苦。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繁华,又袒露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又如“流水”,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像杜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封建时代女子的悲惨命运。又由于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休无止相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于是有了千古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恰如诗人汪洋恣肆的愁思,江水不尽愁不尽。

其它诸如孤傲的梅花,清纯的芙蓉,比翼的鸳鸯,千差万别的意象无不寄寓了作者形形色色的各类情感,记住了这些意象,理解诗歌也就简捷多了。

总之,掌握了以上“四看”,我们鉴赏诗歌就找到了入门的钥匙,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应付各种鉴赏题了。

诗词中会运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但表达技巧是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而内容就是诗词的思想感情。诗词思想感情的鉴赏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如唐朝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此诗是干谒诗,属表达自己心怀壮志、想建功立业之作。首联、颔联写景,把洞庭湖写得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澎湃动荡,充满活力。颈联、尾联抒情。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于是他向张丞相发出呼吁: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用比喻,又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不露痕迹,把那种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求援引,出来做一番事业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二、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第一句中“中断”一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有了巨大生命力,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又如郎士元的《柏林寺南望》:“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特别是第四句,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三、诗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但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李白总是关心现实,他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十分沉痛。“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作者把历史典故、眼前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对词语、诗句的含义理解,一定要注意分析它们是否使用了“双关”,如果使用了双关,一定要分析出它们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如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这首诗用双关,表面写的是白云泉,实则寄托的是自己的一种愿望。白云悠悠,随风飘荡,泉水潺潺,自由流淌。泉水何必急急忙忙地奔泻下山,更加给纷扰多事的人世间增添波澜呢?这无疑是作者想过悠闲自得的生活、不愿在人间招惹是非的心理写照。

四、思想感情。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

(二)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

(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

(五)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如北宋黄庭坚的《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钓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这首词没有题目。但黄庭坚的生平却给人们透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老师苏轼一样,他一生缕遭贬谪。词写渔父生活。孤舟上一个蓑笠翁,垂钓于寒江之上,钩入水动。为了钓得深水中的“金鳞”,他不惜垂丝千尺。但仿佛感觉那鱼儿吞饵又吐饵,迟迟不上钩。这何尝不是作者对官场政治的怀疑?下阙后三句辞色清朗,写满目青山,一船明月,景象澄静淡远。可见,渔父志不在鱼,而在享受这种置身江天、脱离尘滓的逍遥生活。这是作者几遭贬斥,有感于人生的坎坷,在心中幻想出的一个逍遥超脱的境界,所谓“渔父家风”是也。

五、感情倾向。把握感情倾向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词语的感情色彩。具体为:1.从褒贬触摸作者态度;2.从冷暖感悟作者的悲喜。

(二)从题材分析一首诗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三)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从诗句内容的转换把握整首诗词的思想感情脉络。: 如唐朝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尽去,春来还发旧时花。”这首诗辞色偏冷,用以表现“梁园”的荒凉。用拟人,说“庭树不知”,将“人尽去”和“庭树”“还发旧时花”对比,抒发了憎恨战乱的思想感情。作者久在边塞,对战争的危害感触颇深,写来更加真切。又如袁正真的《长相思》:“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浓。湖山图画中。采芙蓉,赏芙蓉,小小红船西复东。相思无路通。”词人袁正真,本为南宋宫女。1276年,元军破临安,谢太后乞降。不久帝后三宫三千多人北迁元都。当时身为琴师的词人汪元真三次上书,求为道士而返回江南。在其辞别元都将要南行之际,南宋旧宫人为之饯行,并赋诗相送。袁正真这首词即作于此时。这首词从题材、风格,乃至语言辞色,都很像一首描写男女相思的情诗。但从生平背景看,男女相思只不过是作者租用的一种形式而已,其深意在于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恨和思国之苦。从上阙对“湖山图画”的描写中,也能揣摩其意图。作者起笔自然,结笔高明,写景写事,娓娓道来。双关妙语,亮出心曲。多用比喻,委婉曲折地表达出家国之恨,故土之思。

六、思想内容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思想内容鉴赏题作题时,应从三个方面去组织答案:

(一)定性。即用解释性语言来阐释某一词语或某一诗句的含义,或者用概括性语言简述诗词的思想感情。

(二)写作方法及修辞方法。因为思想感情涉及到形式,所以要答出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及修辞方法。

(三)分析。对诗词中某一词语或某一诗句相关的内容加以解说,或者具体分析诗词是如何表现思想感情的,并要分析写作方法及或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如南宋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如果题干这样要求:同是对“江楼月”,词中主人公既“恨君不似”,又“恨君却似”,对此该怎样理解?请作具体描述。“参考答案”可为:词中主人公希望对方像月亮,不论在天空哪个方向,都能与自己相随相伴;同时又不愿对方像月亮,因为月亮总是亏缺,只有暂时的团圆。这里用比喻,以“江楼月”作同一个喻体,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设喻,表达思念对方、渴望团圆的同一种感情。

思想感情鉴赏主要就是以上六个方面内容。它常常和语言、表达技巧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考查。当然,作题的关键是对诗词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如果能够认真阅读,正确把握住诗词的思想感情,并掌握了解题思路,那么,作题时一定会妙笔生花。

总结一些专业用语,遇见就去套,一般都会对上,熟练了自己就会有感觉了 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道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 2.建功报国

建功报国的渴望 报国无门的悲伤 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3.思乡怀人 羁旅思愁 思念亲友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上一篇:《集贤宾》柳永诗词鉴赏下一篇:多边形的面积说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