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命若琴弦读后感

2024-04-18

史铁生命若琴弦读后感(通用9篇)

篇1:史铁生命若琴弦读后感

史铁生《命若琴弦》读后感

“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从哪里去”,这就是人生。史铁生先生笔下的命若琴弦讲述了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瞎子师徒,年轻的徒弟经历了爱情的幻灭,年老的师傅更是被击破了一辈子最大的希望——在生命的终结之前看一眼这个一直在黑暗充满希望幻想色彩的世界。他们都历练着痛苦,但最终他们都顽强地踏上了人生之路。老者将希望重新传授给徒弟,给年轻人的未来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两代人的故事,代表着生命的延续与轮回,也寄寓着浓厚的宿命意味。老者苦苦坚持弹断一千根琴弦,取出治盲药方,为的就是看一眼这个他从没见过的世界,可是事实是残酷的,说了一辈子的书,最后才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是一张白纸,但同时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他师傅曾经的良苦用心——“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于是,我们看到师傅对于徒弟的良苦用心,他们踩着彼此的脚印,就这样一步步的走下去。宿命不断的轮回,现实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当支持着他们唯一会下去的目标,在现实与希望的催击下悄然滑落,他们苦苦追求与艰辛营造的美好世界顿时倾塌,此时此刻他们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眼前的虚无,而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同样,扎根于他们心中的心弦也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这紧绷的过程弹奏心曲。而此时对与他们希望追求支持着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顽强的走完生命的终结。对于我们,目的本来没有,但虽是虚设,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倘若目的不明确,心弦如何能拉紧,拉不紧心曲又如何能弹响呢?

师徒两代人的盲目和孤独,是人在宇宙中困境的体现,他们顽强的求生,则投射着人类自强不息的精神。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中,掺杂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自身的力量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坚强的走下去呢?那就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也许有人说,虚设的目的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可能实现,到头来也是一场空,也许只能像老者那样的伤心与绝望。但这并不意味这一生失去了意义。虽然他最终也没睁开眼看看彩色的世界,但也不是白活。当他穿梭于大山深处为村民说书带来外界世界的新鲜事儿的时候,不仅给寂寞的山村带来欢乐,同时也给予他心灵上的安慰。当我们站在生死边缘的时候,回想这一生,你会认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忙忙碌碌的奔波到底是为了什么?回首走过的路,欢乐,痛苦,挣扎,感动,温暖交错相知,饱含了生活的真实切身感悟,这就足够了。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

其实读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同时也是在读我们自己,师徒的弱点,与我们自身的缺点是何等的相似。师徒黑暗的世界充满了未知和幻想。其实,每个人从出生就在一张干净的白纸上描绘自己的世界,色彩斑斓,黑白单调,又有何妨,只要你勇敢地迈出了一步,人生就不局限于原点,无论对错,过去已成为历史,害怕失望盲目抱怨,又有什么用呢?它能帮你改变原点的拘束吗?显然,不,只有摸索黑暗中若隐若现的微光,寻求动力,找到目标,才能带领我们走出黑暗,走出绝望,继续生命之途。

这样才能在黑暗中、在绝望中,找到指明灯,找到动力,带领我们走出黑暗、走出绝望,继续生命之途。小说弥漫着一种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许就是一个圆,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接受命运的拷问。穿透力极强,哲理性与思考性也在字里行间中不知不觉地浮现。

余华的《活着》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却并不如容易。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希望。是琴匣里的那张白纸。它是每个人生存下去的原动力。人生原本就是虚无的,所谓的人生目的说穿了其实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但无论你的终点是否还清晰如初,无论你自己是否还是当初的模样,你都要拉紧那根弦,想想你白纸上的“药方”。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

为活着找个理由,只为更好的活着。

篇2:史铁生命若琴弦读后感

史铁生命若琴弦读后感1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说清命是什么,但我们可以打个比方。而有人把生命比作一条河,或者比作一首歌或一台戏,而作家史铁生却用一个看似荒诞却充满哲思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若琴弦。

故事的开端这样写道:“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

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这里的老少两个瞎子便是故事的主人公。老瞎子是师傅,几十年来他一直没有忘记他自己的师傅的叮嘱:只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就可以把琴槽打开,取出里面治眼瞎的药方,然后重见光明。为了这个平生夙愿,老瞎子马不停蹄地向前赶路,说不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地方就是前面的野羊坳。而作为徒弟的小瞎子就没有师傅那耐性了,他一会儿追野兔,一会儿听电匣子里的广播,特别是到了野羊坳后还被小姑娘兰秀二吸引住了,心思根本不用在说书弹琴上。终于随着最后一声琴响,老瞎子的第一千根琴弦断了。他迫不及待地拿出药方去抓药,却被告知所谓的药方竟是一张白纸。失魂落魄的老瞎子在雪地里找到了因兰秀儿出嫁而伤心欲绝的小瞎子,告诉他要弹够一千二百根弦才能抓药,是自己记错了。于是故事又回到开始。

这是史铁生的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含义比较浅白的一篇,或许是因为文中所揭示的哲理是我们早已明白,并且需要的。人活在世上,有理想,有目标是无比重要的,理想是人生的航标,有理想,人就有向前的动力,又振作的勇气。对于瞎子来说,重见光明正是最大的理想。老瞎子正是怀着重见光明的理想,才会心无外物地弹到最后。即使当他发现药方是一张白纸时,凭着一个做师傅的对徒弟的无尽的爱护与责任,他也能鼓起勇气,编造出一个善意的谎言,让小瞎子也能朝着目标前行。

这个故事没有拮据,激昂的琴声会永远载着一个接一个的目标响下去。瞎子们不一定能重见光明,当最要紧的是必须记住:人的命就像这根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因此只须“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史铁生命若琴弦读后感2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带着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说书为生。老瞎子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弹断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愈自己的眼睛,好亲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瞎子期盼着爱情降临到自己身上,和心爱的姑娘幸福的在一起。

当老瞎子真正弹断1000根琴弦,拿着师傅留下的药方取药时,而那才知道那所谓的药方只是一张白纸。瞬间,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吸引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消失,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而此时的小瞎子也正因心爱的姑娘远嫁他乡而痛不欲生。失去爱情的`小瞎子渴望获得光明,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下去的勇气,老瞎子用师傅的方式将药方封进琴槽,并告知只要弹断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药方治病。“人的命就像这根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句年幼时师傅临终说的一句话,老瞎子在这一瞬间才深深的领悟,目标只是虚设,但却是祖孙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努力奋斗着 、拼搏着,这也是为我们心中设立的目标。那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其实,人生就是如此,掺揉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在人力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坚强的走下去呢?人活着,就要有目标,有希望,有信念,有动力,而当全世界都误会你的时候,你仍然可以一步步的走下去,不管对这个世界有多失望,你仍然可以笑着拍拍自己的脸,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人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不用太刻意,可是,精神世界一定要丰富多彩,给自已一个可以坚持下去的理由,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也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候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人生,真是一幕大戏,曲曲流传,跌宕起伏,谁比谁更执着?谁比谁更开悟?不过是有些人勇于承担,有些人善与逃避。承担,总有承担的原因,逃避,总有逃避的理由。不管怎样,人总要给自己目标和期待。

篇3:史铁生命若琴弦读后感

关键词:目标,追求,超越

莽莽苍苍的群山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故事由此开始。

这是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困境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阅读是伴随着深深的悲悯完成的。读史铁生的文字,需要的仅仅是一颗澄净的心。从《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遥远的清平湾》《病隙碎笔》到《务虚笔记》,我们随他“去古园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1]

史铁生是一个将自己的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的作家。当不幸的命运令二十岁的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轮椅变成了他的“坟墓”一样的制约。他说:“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在一段漫长的“苦熬”之后,当他从地坛走出,当他在爱中重生,他用他笔下的文字,完成着人生的新的站立与行走。

《命若琴弦》为我们呈现的就是面对困境的人生救赎。史铁生在一次访谈中说:“人类永恒面对的不是可知而是不可知。可知是少部分,不可知是永远存在的环境,是种困境……活着就是不断和困境周旋,人生的根本意义就在人间的互爱和实现生命对美的追求之中展开。”面临着人生的种种困境,人们在困境中突围。

《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和小瞎子就是在困境中挣扎突围的个体代表,而小说正是借此来象征我们必然面对的人生困境。

一、目标:药方

药方是老瞎子琴槽里那张叠好的纸片,药方是老瞎子心头的一盏明灯。有了它,弹断一千根琴弦,便能找回光明,看到世界。为此,老瞎子忘记了辛劳,忘记了疼痛,跋涉了五十年的风雨历程, 只为了那一片白纸。药方成为了老瞎子生存目标的象征。

目标于人生,就是指向的航标。“目的虽空但必须设置,否则过程将通向何方呢?没有一个魂牵梦系的目标,我们如何经历过程呢?”[2]

让老瞎子忍受住身体的病痛,让生命异常坚韧的是他渴望看见光明的终极目标。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太阳、月亮、星星……

“人的命就像这根弦,拉紧了才能弹好”[3]。拉紧生命的这根弦, 生命的过程就是要在目的的牵引下才能实现的。老瞎子的全部人生意义都在那一纸药方上,但当他拉断人生的第一千根弦,发现了药方的秘密后,他却遭遇了目标的落空,“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于是,老瞎子又寻得了他以后人生的另一个目标——小瞎子。

小瞎子的人生也是在目标的牵引下展开的,电匣子、曲折的油浪、兰秀儿……当兰秀儿嫁人之后,目标幻灭。此时老瞎子一如当年他的师傅以弹断一千根琴弦找回光明的诱惑吸引他那般,用一千两百根琴弦来为小瞎子此后的人生确立目标。

以药方为象征的目标,欺骗了老瞎子五十年,也欺骗了读者。尽管它是虚妄的,如同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为自己、为他人订立的种种,但失去了它的人生将毫无意义可言。诚如史铁生自己所言,“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二、追求:行走

有了目标的人生,仅仅是有了起点而已。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靠什么来缩短,那就是——行走。

小说的开头与结尾构成了圆合的结构,老瞎子与小瞎子在山岭间的跋涉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老少二人处在永无止境的行走状态,走了一程又一程,走了一村又一村。

“方圆几百上千里的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走一天才能见一片开阔地,有几个村落。”

“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 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

不断行走,不断追求,令个体的人生不孤单、不寂寞。药方是目标,一千根琴弦是追求。每一次的琴弦之旅都是不同的,每一根琴弦的断裂都是真实的。活着,需要目标的指引;追求的历程,才是我们全部的人生。

行走是一种人生状态,我们又何尝不是行走在自己的人生大道上?

三、超越:琴弦

琴弦——从八百到一千到一千二,这是人生意义的代代相承, 这是师父为徒弟提供的精神救赎方式。

让我们再回归到人生的困境中来。瞎、艰辛、死亡、爱情的失落……这就是老瞎子和小瞎子面对的人生困境。人的崇高之处正在于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包括对死亡、绝望、虚无、谬误、惰性、 贪欲的超越。老瞎子内心对徒弟的关爱、不舍为他自己重拾人生的希望,几近消亡的生命因为爱而留存。当他守住秘密,将药方传于弟子,也就是将希望之火传给了徒弟。欺瞒的背后却是真挚的爱。

琴弦所承载的是瞎子师徒人生的全部。人生的目标可能虚设, 但老瞎子那五十年的生命之弦没有白弹,五十年的汗水和琴声不是白纸,不是虚无。尽管他永远睁不开那骨头一般的眼,可他懂得了——“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并将这感悟一并留给了徒弟。这就是处于困境之中的人的自我救赎, 他对人生的解读实现了一步步的超越。从不屈获得骄傲,从苦难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这是怎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

《命若琴弦》是一部表现极浓烈的生命感觉、极丰富内心体验的作品。小说中的多重意象都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命若琴弦,拉紧了生命的这根弦,懂得了人生目标、追求与超越的重要性,你的人生才有光明。老瞎子盲了眼,却明了心。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始: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 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篇4:史铁生命若琴弦读后感

关键词:史铁生  《命若琴弦》  生命意义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于1951年出生于北京,成年期间长期患病,用他自己的话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但是史铁生却以残缺的身体书写了最丰满的思想,用睿智的语言照亮了人们幽暗的心灵。史铁生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老屋小记》《来到人间》《命若琴弦》《合欢树》,等等。《命若琴弦》是史铁生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极具文化内涵的哲理小说。该小说以老瞎子和小瞎子的生命故事诠释了深刻的生命哲理,即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目的,人生不能没有希望的指引。

一  生命的困境

《命若琴弦》是一部具有哲理意味的短篇小说,该小说讲述了一个简单的人生寓言故事,并通过“老瞎子”、“小瞎子”的人生故事,揭示了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困境。小说中,年轻的小瞎子跟着老瞎子学习弹琴说书,两人奔走于莽莽群山之中,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走乡串户,以说书为生。老瞎子的琴槽里封着一张药方,老瞎子的师傅临终前告诉老瞎子一个秘密——弹断一千根琴弦,然后从琴匣中取出药方,照方抓药,就可以重见光明。出于对重见光明的渴望,老瞎子翻山越岭、不辞辛苦地赶路、弹琴,耗尽毕生精力終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于是,他打开了那张珍藏了五十年的药方,结果那张寄寓无限期望的药方不过是一部“无字天书”——白纸。老瞎子非常绝望,在药店门口蹲了三天三夜,随后他豁然醒悟:人生就是如此,谁也无法摆脱生存的困境,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生命的困境。于是,老瞎子如法炮制,郑重地将白纸封进琴槽之中,并将生命的故事讲给小瞎子,“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是一千二百根”。

显然,失明是老瞎子的人生宿命,也是老瞎子无法逃避的生存困境,复明是老瞎子的生命理想和价值追求,“无字天书”是老瞎子实现生命价值的途径,它承载了老瞎子全部的希望。为了获得这部“无字天书”,为了弹断一千根琴弦,老瞎子历经磨难、费尽心机,离弹断一千根琴弦越近,老瞎子就越激动和充满信心,因为弹断一千根琴弦就可以重见光明,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因为世上并没有让瞎子重见光明的灵丹妙药,所谓的药方不过是一张普通的白纸。于是,在弹断一千根琴弦之后,老瞎子陷入了希望幻灭的困境,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对小瞎子而言,双眼失明也是无法摆脱的人生宿命,刚开始小瞎子并未体认到当瞎子的苦恼,并沉醉于短暂而快乐的爱情生活之中,但是他心爱的秀兰儿却嫁到了外村,原因就是秀兰的父母不同意她嫁给一个瞎子。那天,老瞎子跌跌撞撞地回到野羊坳,小瞎子却跌倒在雪地里等死,因为那个捂过他的眼睛、搬过他的头的小妮子嫁人了,小瞎子在老瞎子所点的篝火旁边哭了几天几夜,他发出“干嘛咱们是瞎子”的诘问,老瞎子平静地告诉他,“因为咱们是瞎子”,这句简单而无奈的回答包含了无尽的内心酸楚,表达了史铁生对人生命运的思索:人生下来注定只能是自己,必须孤独地活着;人生下来就有欲望,但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无法满足欲望;人生来就是向死的存在,人生就是慢慢地走向死亡。

作为一个残疾人,史铁生深深体会到残疾的切肤之痛,“残疾是残缺、限制和阻障”,“不仅仅是限于肢体或器官,更是心灵的压迫与损伤”。同时,史铁生也认为,即便是身体健全的人,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残疾”与“缺陷”,“残疾无非是一种局限……这些局限也送给他们困苦和磨难”。史铁生挖掘了人类“残疾”背后永恒的生存困境,即人有着无尽的欲望,人的能力和欲望之间有着永恒的距离,人类永远无法改变这种生存困境,总是会遇到各种困境,摆脱了一种困境之后会遇到新的困境,人生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困境所组成。史铁生从残疾的人看到了人的残疾,并由己及人,把对残疾群体境遇的感叹上升到对人类命运的感悟,表达了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哲学反思。其实,人类的生存困境就是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的生存困境的再现,勇敢而睿智的西西弗斯触怒了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诸神让他将一块巨石推到山顶,每当巨石到达山顶,就从山顶滚落下来,于是,西西弗斯不断重复着无效而无望的劳作,永无休止,其实,人生也是如此,人们总是在重复着单调而枯燥的生活,重复着春、夏、秋、冬的生命轮回。西西弗斯的悲剧在于他是有自我意识,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进行无效的劳役,但是他又无法改变自己的宿命,其实,人类的命运也正是如此,人们清楚自己的生存困境,但是却无法改变这种结局。可见,西西弗斯的悲剧就是人类的悲剧,也是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

二  生命的意义

既然生命的困境是永恒的、不可避免的,那么生命的意义何在呢?如何才能超越永恒的生命困境?对此,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存在主义者认为,世界是荒诞的,生命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是在无意义中寻找意义。老瞎子师傅留下的“无字天书”就带有浓重的存在主义意味,因为穷尽一生所追求的不过是一张毫无意义的白纸,犹如西西弗斯推着巨石上山一样,完全是一种徒劳的、没有意义的劳作。其实,老瞎子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西西弗斯,明知奋斗也没有希望,明知抗争也无法改变命运,仍要倔强地坚持下去,将复明的希望传递下去,在荒谬的抗争中维护生命的尊严,实现生命意义的超越。

在野羊坳弹断最后两根琴弦之后,老瞎子拿出了师傅留下的药方—— 一张白纸,他的内心异常痛苦,“心弦也要两点,一头追求,一头是目的”,现在没有了目的,老瞎子的心弦空无所系,怎样才能绷紧它呢?老瞎子想起了师傅临终前所说的,“人的命就像琴弦……弹好就够了”。最后,老瞎子参悟了生命的终极意义,领悟了目标和希望的重要价值——“生命的意义在于你创造了这个过程的美好与精彩……欣赏这个过程的美丽与悲壮”,“一辈子都被虚设的目的拉紧,生活中丁丁当当才有了生气”。正因如此,老瞎子并没有绝望,而是以饱满的激情对待生活,用一个谎言带领小瞎子穿行于“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弹奏着生命的绝唱。可以说,《命若琴弦》对生命意义的关注超越了残疾人的生命意义,表达了史铁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史铁生也借老瞎子和小瞎子的故事告诉世人:生命的意义不是目的,而是生命的过程,生命过程可能是黯然失落、毫无价值的,甚至是永远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只能以充实而精彩的生命过程对抗必然的人生宿命,在抗争中彰显“大写的人字”。

三  生命的超越

第一,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在《命若琴弦》中,老瞎子师傅留给老瞎子的药方是一张“空”、“无”的白纸,但是白纸并不代表空虚与无意义,因为它赋予老瞎子生命的“希望”,支撑老瞎子弹断一千根琴弦。当药方变成无用的白纸之后,老瞎子的希望彻底破灭了,他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其实已经几天几夜……有人以为他是疯了”,“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在经过痛苦的思考之后,老瞎子终于明白了师傅的用意,彻底参悟了生命的真谛——生活本身就是生命的目的,体验人生、享受人生、超越人生就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正如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所写,“西西弗斯的全部快乐就在于此……他的岩石是他的东西”,显然,西西弗斯并未因众神的捉弄放弃单调而枯燥的生活,而是不知疲倦地推动巨石,并在不懈的抗争中获得内心快乐和生命超越。老瞎子身上就有着西西弗斯的影子,他与西西弗斯一样,并未陷入生命困境而不能自拔,而是超越了生命的局限,获得了精神的解脱。在参悟了人生的真谛之后,老瞎子不再需要所谓的药方支撑生命,他放弃了自我主义的虚妄追求,回归了淳朴自然的生命本真,进入了至善至美、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完成了对生命永恒困境的超越,于是,“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

第二,希望和目标的指引。对于普通人而言,无法参悟透生命的困境与存在的价值,也难以进入天人合一、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只能为命运的偶然和生命的困境所摆布,痛苦、孤独、迷惘、绝望地生活于世上,直至生命的终结。但是,我们又无法与命运进行势均力敌的抗争,不能绝对地服从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那么我们该怎样对待人生的宿命?怎样摆脱生命的困境?史铁生给了人们超越生命困境的另一良方——用希望指引人生。

生命中可以没有光明,但是不能没有希望;生命可以漂泊无依,但是灵魂不能没有归宿。在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打开了魔盒,放出了幸福、瘟疫、灾祸、虚伪、嫉妒、贪婪、痛苦等,却将“希望”留在了盒内,在缺失了希望之后,人类饱受痛苦的折磨和灵魂的煎熬,始终无法获得生命的解脱。可见,希望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是引导生命驶向理想彼岸的指路明灯,人生中不能没有希望。在《命若琴弦》中,假如老瞎子的师傅告诉老瞎子,要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才能从琴槽中取出药方,然后才能重见光明,那么老瞎子可能会带着希望,幸福地离开人世。同样,为了让小瞎子摆脱生命困境的煎熬,为了让小瞎子能在黑暗的现实中顽强地生活,老瞎子给了小瞎子生命的希望——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从琴槽中拿出药方,按照药方抓药,然后重获光明,“是一千二,我没记够,我记成了一千”。于是,小瞎子带著生活的谎言重新走上了弹唱之路。“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重获光明”虽然是一个谎言,但是这个谎言却蕴含了生命的真实,即生命不能没有希望,那怕是毫无价值、没有意义的希望,因为只有希望的指引,人们才能抗拒生命的痛苦、无奈、虚无、迷惘、绝望、贪婪等,致使获得生命的超越。

在《命若琴弦》中,史铁生借老瞎子和小瞎子的人生寓言故事,探索了生命困境、生命意义、超越生命困境等哲学命题,表达了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生命的困境是无法摆脱的,生活的目的都是虚设的,但是生命离不开目标与希望,只有用希望为生命导航,才能让生命获得更精彩、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余翠萍:《生存的困境与出路——〈命若琴弦〉的人生哲理初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2] 谭爱娟:《琴弦上的生命之歌:史铁生作品中的残缺之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3] 范丽:《无尽的超越》,《名作欣赏》,2008年第2期。

[4] 李林徽:《永远悠扬的生命弦音——〈命若琴弦〉的艺术哲学意蕴及现实意义》,《传承》,2010年第9期。

[5] 胡鑫:《解读生命内涵的不同观点,探寻当代生命教育的框架》,《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6] 王晓晨:《扶轮问路写作夜一度生命若琴弦——从〈命若琴弦〉看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

篇5:史铁生命若琴弦读后感

关于史铁生先生,除了知道他和我一样是轮椅族以及中学课本里的《我与地坛》外,其他便一无所知。随手翻开他的作品《命若琴弦》,我对书中那张能使老瞎子(书中的称谓)复明的药方充满了好奇与憧憬,迫不及待的细细读了下去……

当看到老瞎子终于弹断1000根琴弦,满心欢喜的去拿复明药方这一段时,我有点不敢往下看了。我怕,怕那只是一个美丽的泡沫,当泡沫破碎,绝望袭来时,他该如何承受?

复明,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终于可以成为与别人一样的人;意味着老瞎子可以亲眼看看与自己相伴一生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带着满足的笑容离开这个世界;意味着小瞎子可以攥紧那个叫兰秀儿的女孩子的手,走在曲折的游廊上,一走就是一辈子;意味着他们再也不是别人口中那个“可怜的瞎子”……

在虚度的30个春秋里,我没有坐过公交,没有进过商场,甚至对去物业交水电费这些生活琐事的流程都一无所知……宅在家里并非我不想出去,也不是惧怕别人异样的目光,只是身处障碍重重的环境中的我寸步难行啊!这样的人生与文中的瞎子有何区别呢?

那首让两个瞎子兴致勃勃弹奏的曲子,便是他们心中复明的灯,正是这盏灯,让他们活的有滋有味。我陷入沉思:我,有心灯吗?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在通过自学掌握了设计技能后,有幸通过网络跟随设计大咖——开心老头老师,深入更专业的学习。我的作品得到老师、朋友和很多客户的认可,可是印刷知识的匮乏是我最大的短板。我渴望到专业的设计公司去工作、学习,却因为无法跨越的出行障碍让它成为一个遥不可及幻想。我的这盏灯,何时才能点亮呢?漫漫长夜,路在何方?

《命若琴弦》的结局有些悲凉……行将入土的老瞎子真的弹断了1000根弦,可是当他欢天地喜的想要点亮那盏灯,拿到那张复明的药方时,才发现灯并不存在,药方是假的。我难以想象他是如何怀着绝望的心情一步步走回去的,支撑他走过无数艰辛日子,让自己对生活充满憧憬的灯,根本就不存在。希望破灭了,真相虽然残酷,但他却懂得了师父当年留下“药方”的良苦用心。他如法炮制,为小瞎子也留下了“药方”,在他心里种下一份希望。

合上书,我仿佛看到了那盏在无数个黑夜里被点亮的灯。正是这盏灯,让老瞎子怀着希望度过一生。我相信,小瞎子也会因为这盏灯过好一生。

篇6:《命若琴弦》读后感

读完《命若琴弦》这篇小说,颇有感触……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琴弦,说书为生。……

老瞎子带着小瞎子,一生翻山越岭,到处奔波,只为了能睁眼看一回。

因为老瞎子的师父,也就是小瞎子的师爷临终前,告诉老瞎子:“你别死,再活几年,你就能睁眼看一回了。”并留下一张药方,药引子便是真正一根一根尽心尽力地弹断琴弦,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副药,吃了药就可以看见东西了。

经过无数的风风雨雨,奔波了大半辈子,终于弹断了一千根弦,然而……结果呢?期待了一辈子的愿望,换来的结果又是什么?那张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药方原来、原来、原来却是一张白纸……师父给自己开了一个多么多么巨大的玩笑啊!

那一刻,老瞎子真得一动也不想动,若不是想着自己的徒弟,也许就等死了……

小瞎子在爱情受挫后,悲痛欲绝,躺在雪地上等死……

小瞎子说师父:“师父,我想睁眼看一回……”

老瞎子说:“得真真正正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才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

这一刻,老瞎子也理解了师父当年说’一千根才行,我记成了八百了。’也懂得了师父说的‘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的真正意思。

是啊!对于他们来讲,他们的命就在这琴弦上,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

多么善意而美丽的谎言啊!老瞎子的“隐瞒”,一切只是为了让小瞎子好好地活下去,唱下去,走下去。虽然那目的是虚设的,空白的,但却是小瞎子活下去的理由。在确信小瞎子能好好地活下去时,老瞎子可以放心了,值得了……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史铁生认为人要把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

篇7:《命若琴弦》读后感

---《命若琴弦》 读后感

史铁生,一直是我最尊崇的一位作家,之所说尊崇,因为对他不仅是简单的崇拜更有一种深深的尊敬。他是一位生命的歌者,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他饱尝人生的苦难,但他却用文字孕育芬芳,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命若琴弦》这篇小说亦是如此。史铁生就人生的意义,发现支撑生存的信仰,激励着读者在坎坷的人生路上依然心怀希望,奋勇向前!

轻合书本,掩卷而思,有一段话依然在眼前清晰的跳跃“他想自己先得振作起来,但是不行,前面明明没有了目标。他一路走,便怀念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地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拉紧,虽然那些东西原是虚设。

这是老瞎子在得知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后,他内心失落、茫然、绝望自己及对以前生活无比怀念的真实写照。

没错,那时候的日子是艰苦的,他和小瞎子在峰峦叠嶂,沟壑纵深,人烟稀疏,走一天才能见到一片阔地,有几个村落的苍茫大山中,日夜跋涉。那时候的日子是漂泊的,无所谓从哪儿来,无所谓到哪儿去,居无定所。

但是那时候的日子是有奔头的,他一直相信着只要按照师父临死前告诉他的话,弹断了一千根弦后取出药方,他就能重见光明。所以他无畏无惧,在偏僻荒凉的大山弹了五十年的琴,年年月月背着一把三弦琴满世界的走,直到头发一天天变白,背一天天变驼,他仍在前行。

而突然间,当他被告知,那封在琴槽里的药方是张无字的白纸,不怕豺狼虎豹不怕狂风暴雨的老瞎子却倒下了,几天几夜,他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骨头一样的眼珠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

他的心弦断了,他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他躺在床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的衰老。师傅的话一遍遍的在耳边回响:“记住,人的命就像这根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就够了。”恍然间,他幡然醒悟,他深深体会到他师父的良苦用心,“目的虽是虚设,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没错的,药方虽然是假的,但是却是师徒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动力,是他们的信仰。所以,他重新振作,在深山里找到了失去爱情绝望等死的小瞎子。他把药方封进了小瞎子的琴槽里,告诉小瞎子:“只要弹断了一千两百根弦,他就能见到光明。

或许,要在很久很久的以后,小瞎子才会明白老瞎子的良苦用心但是,这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从此以后小瞎子的人生将有一个盼头,有一个信仰,支撑着他前行,他将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

心弦拉不紧心曲就弹不响,没错的,人生亦是如此,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有许多崎岖坎坷,难免会磕磕碰碰,有痛苦有失落,在我们无法回避的痛苦和挫折面前,我们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那就是信仰。

因为要自己起跑,所以叫大学。作为大一新生的我们更应该为自己的大学为自己的人生

确立目标,坚定信仰,为了自己的生活更为了自己的梦想。

余华说,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并不容易。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更应为自己找到信仰并坚定目标,奋勇向前!

信仰是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执着,让我们勇敢,催我们奋进,为我们的坚持赋予意义。在凄寒漫长的黑夜里,信仰就是一盏指路的明灯,不仅为我们照亮通往前方的路,更带给我们温暖。

篇8:史铁生命若琴弦读后感

《命若琴弦》更像一个关于精神乌托邦的寓言。在这里, 本文试图通过借用托多洛夫的叙事句法原理, 分析故事文本的基本情节, 以符号形式表达出主要的时间序列, 并以一定的句法串联起来, 进行分析比较。托多洛夫认为:“故事中的一个平衡向另一个平衡的过渡, 就构成一个最小的完整的情节, 典型的故事总是以四平八稳的局势开始, 接着是某一种力量打破了这种平衡。另一种力量进行反作用, 又恢复了平衡, 第二种平衡与第一种相似, 但不等同。”[1]

本故事有两个主要角色, 即两个行动元:瞎眼老人和瞎眼孩子。现在通过分析这三个行动元的行动和状态, 将《命若琴弦》的叙事句法归结如下:

主语X:瞎眼老人Y:瞎眼孩子z:弹琴说唱

谓语Opt:渴望c:充满希望d:痛苦e:醒悟或知道f:给予

宾语a:爱或被爱b:拉断足够多的琴弦f1:忠告-:修饰语的否定

这是一个带有寓言性的故事。老瞎子带着小瞎子穿行在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 以说唱为生, 他毕生的目标就是拉断一千根琴弦并对之充满信心——XzcOpt b, 因为自己的师父曾经告诉自己, 拉断一千根琴弦就可以重建光明, 所以“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 整个热季都领着小瞎子一个村一个村紧走, 一个晚上一个晚上紧说”[2]。但小瞎子却并不了解或者不在乎师父的热望, 他在乎的只是简单的快乐:窝里飞的野鸭子, 在地里啃庄稼的獾和那个神奇的电匣子, 这是一种平衡状态。如果师父没有拉断一千根琴弦, 那么他们就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群山中穿行。但是这种平衡状态却在一个叫野山坳的地方被打破了:青春懵懂萌动的小瞎子碰到了说话“尖声细气”的小妮子兰秀。他渴望的到兰秀的友谊或者确切地说是应该是爱, 但曾经经历过同样痛苦的老瞎子告诫小瞎子这是没有好结果的事情“那号事靠不住”。但小瞎子并没有听进去。一种稳定的平衡被小瞎子掀起的情感波浪所冲击而失去了平衡X (d-a) ff1+Y (c-a-e) Opt a。因为兰秀对电匣子的好奇进而产生对小瞎子的好感, 与此同时, 老瞎子也弹断一千根琴弦→Xbc+Yac, 平衡状态在此达到一个高潮, 似乎皆大欢喜。但随着兰秀的被嫁山外和老瞎子发现所谓的药方只不过是一片白纸时, 二人同时陷入人生的绝境:Xde+Y (d-a) 。经历了痛苦的老瞎子最终大彻大悟, 他像自己的师父曾经对自己一样给予了徒弟一个美丽的谎言:只有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才可以重见光明。小瞎子在此种希望的支配之下, 重拾人生, 二人重新奔走在“苍苍莽莽的群山之中”。这个故事虽然简单, 但却在不同的向度上向我们展示了艺术的张力以及作者通过这个精神乌托邦式的寓言表达了对人类终极命运的行而上的探求。

从纵向上看:XzcOptb+Y (z-e) →YzcOptb+Xze。故事似乎又回到原点, 不同的只是小瞎子替代了老瞎子的使命, 但这个置换却带有宿命的色彩。老瞎子清楚地看到了小瞎子和兰秀无望的爱情只不过是重复了自己当年的爱情悲剧, 前车之鉴, 由于他对小瞎子的规劝与点拨, 我们可以想见他也同样有过青春萌动的追求和惨遭打击之后的失望和觉醒。“而从他师承师爷的劝谕默默地等待弹断一千根琴弦, 重见光明于前, 历经精神上的温馨, 最后觉悟并点化小瞎子的经历来说, 又无疑展现了师爷所走过的人生道路, 同时又喻指了小瞎子未来的性格发展, 老瞎子有承前启后的链条意义。”[3]老瞎子和小瞎子在彼此的影子中照见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现在小瞎子所替代的只不过又是一个新的循环。无论小瞎子以前怎样, 他始终都是要走入这个“盲人世家”宿命般的秩序中来。小瞎子和老瞎子完成了一次交接, 又一个轮回悲壮的上演。从某种程度说这些毫无知情的“小一辈”瞎子们就像西西弗斯一样, 是个内心怀着幸福的悲剧演员。命运在此呈现了一种极端而又荒谬的残酷。史铁生借此拷问了人面对生的困境时该何去何从。

从横向上看:老瞎子和小瞎子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个体, 但在某种意义上二者二位一体。小瞎子是老瞎子的童年。从小说中看, 小瞎子是快乐单纯的, 充满感性的, 他对一切未知的事物永远充满好奇, 他想知道什么是“曲折的油浪”什么是“绿色的长椅”, 他想知道电匣子里所说的“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他还渴望纯洁的爱情。而老瞎子是理性的, “你就爱听瞎听那些玩意, 听那些玩意有什么用?天底下的好东西多着呢, 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他明白地奔着自己的目标前行。他有过小瞎子的童年, 但现实的规范使他明白什么是“一辈子的愿望”, 什么是该想的, 什么是不该想的。老瞎子是小瞎子的成年, 这个过程隐喻人类从感性的童年走向理性的成年, 被生命过程规范了太多东西, 当感性一步步走向理性, 生命就出现了局限。老瞎子最后的努力是人冲击自身局限的一种努力, 但努力的结果却是目的的虚无, 目的的虚设使人生的追寻显得绝望而又虚无。人为成长付出了代价, 但当所有的代价在最后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抑或言说的意义之后, 人的生存就出现了无法释怀的悖论。

生命是需要目的的, 但无论什么样的目的都不具备有终极意义, 史铁生在此揭示了人类生存的悖论, 但他的深刻不在于此, “命运在人的能力和欲望之间投注了一个永恒的距离, 怎样使人在这种无法超越中获得超越, 在绝境中获得拯救才是他真正的关注点”[4]“拉断一千根琴弦”是老瞎子的人生目的, 而拉断足够的琴弦后才发现自己为之奔波五十年的复明药方只不过是一张白纸时, 老瞎子走入了人生的绝境。裴多菲曾说:“绝望之为虚无, 正与希望相同”, 在经历了绝望之后, 老瞎子幡然醒悟, 他记起了师父说过的话“记住, 人命就像这琴弦, 拉紧了才能谈好, 弹好了就够了。”“弹好了就够了”这是一句多么重要的暗示, 他明白了师父的良苦用心, 也在一瞬间他明白:目的虽是虚设, 可非得有不行, 不然琴弦怎么拉紧, 拉不紧就弹不响。“命若琴弦”命就是活着, 活的过程就是拉琴的过程, 过程有了, 命有了, 目的存不存在还有什么关系?在对目的的诱惑和过程的美妙之间进行了一番梳理, 用自为的救赎方式体现人对命运的超越。正视自己的命运——坚韧地生活——身心疲惫, 但没有被彻底击垮, 老瞎子是大地上的歌者, 也是命运的歌者。人类在某种意义上和瞎子一样, 瞎子的困境也是整个人类的困境。如果人生而为目的, “死”这个必然的目的就使生命本身失去了意义, 所以史铁生曾经这样说:“事实上你唯一具有的就是过程”“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在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 就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5]我们可以为这个过程设一个目的, 尽管这个目的是虚妄的, 但关注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史铁生就是一个命运的歌者, 他在大地上行吟, 使人类超越局限, 超越困境。有一段话可以很好诠释他“人可以走向天堂, 人不可以走向天堂。走向, 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 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 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 不是一个物质性存在, 而是道路, 是精神的恒途。”[6]生命是一种局限, 生存往往构成悖论但精神的超越力量是无限的, 彼岸有天堂, 我们在此岸欢快飞奔, 直至生命的终结。

参考文献

[1]张寅德.《叙事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史铁生.《命若琴弦》[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引文都处于此书

[3]宋立民.《苍苍莽莽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J]黄淮学刊1994.6

[4]张学昕、于倩.《超越宿命的表达》[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

[5]史铁生.《琴弦不断》[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篇9:从《命若琴弦》看史铁生的命运观

关键词:命运 时间 抗争 接纳 孤独 信仰 矛盾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残疾人形象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叙事中的多重面向”(项目编号2013SJD750009)。同时,本文受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院级课题资助(项目名称:特殊教育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

作为为数不多的获得主流文学史认可的中国当代残疾人作家①,史铁生对于命运有着独到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正如他在《我与地坛》中所言,“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②24史铁生是不公道命运的承担者,又是“具有自发哲学气质的小说家”,命运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的文学创作中的关键词。

命运是西方悲剧精神中最经典的审美范畴之一。人类的命运观最初来自于人对自然力的崇拜。古希腊人将命运视为天定的、不可改变的力量,并对命运问题有了具体的阐释,这在古希腊神话、史诗和戏剧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在古希腊文学那里,命运不仅代表个人的遭遇,而且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说,人类凭借着自知之明和对未知的敬畏之心,创造了关于人生的命运模式的解释和想象,并将其发展成为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主题。

史铁生恰恰对命运有着自知之明和敬畏之心。他的代表作《命若琴弦》讲述了两个盲人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也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命运观。

命运与时间

命运是与时间相捆绑的,它借由时间来呈现。在古希腊悲剧中,它往往预示着事态的发展,是目前没有显现却在未来必然发生的结果。它作为未来的可能性来震慑人心。

在《命若琴弦》中,命运则代表了当下的状态,主人公置身于命运之中。“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背景是模糊的,时间也是模糊的。老瞎子和小瞎子失明的状态维持始终。而他们因何失明,何时失明,文本交待不详。

时间流逝,老瞎子和小瞎子每天数着弹断多少琴弦。不知不觉中,一个逐渐衰老,一个逐渐长大。他们对时间的记忆方式不是某年某月某日,而是大约何时能够弹断多少琴弦。老瞎子的终极目标是弹断一千根琴弦,但这个目标的实现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要求。他们的命运与琴弦捆绑在一起,时间在这里显得无足轻重。

古希腊悲剧中,命运的预言往往在最后一刻实现,这种积累的戏剧性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而在《命若琴弦》中,时间被冲淡了,命运不是戏剧性的集中爆发,而是融入了日常的生活。命运就是日积月累的时间,命运就是每天都要度过的生活。这多少消弱了命运的悲剧色彩,但也散发出淡淡的忧愁。

抗争与接纳

人对于命运,往往表现出两种姿态,抗争或接纳。有时候,这两种姿态是并存的,即抗争中有接纳,接纳中有抗争。

老瞎子以说书为生,跋山涉水、忍饥挨冻,经历了人情冷暖,内心饱受委屈,为的就是一根一根尽心地弹断琴弦,获得治疗的药引子。他盼了五十年,正是心怀一线希望,才能够坚忍不拔,勇往直前。对于命运,他表现得更多的是承受和接纳。这种接纳当然并不意味着对生活满意、向命运低头。他只是用隐忍的态度来包容命运的不公平,然后等待改变命运的机会。“七十年中所受的全部辛苦就为了最后能看一眼世界,这值得吗?他问自己。”②83在他快要实现目标的时候,他对目标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可是他早已接受了这个规则,从而平心静气地忍耐和坚持。到最后,当他发现药方是无字的白纸的时候,他有过自我毁灭的冲动,但他很快说服了自己: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②88

与老瞎子相比,小瞎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喜好想象也容易冲动。他对命运更容易产生不平之心。因为失明,他与爱情失之交臂,这使得他反思和控诉命运。小瞎子说话了:“干嘛咱们是瞎子!” “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老瞎子回答。小瞎子又说:“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②89追求和目的是虚设的,可是能够帮助自己和徒弟走下去。他懂得了接纳命运才能活,而活下去既是对命运的接纳,也是对命运的抗争。

孤独的信仰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②205换言之,角色各不相同,不同的角色难以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命若琴弦》的主要人物就传达着浓浓的孤独感。

小说在结尾处又回到开头,只有一老一少两个瞎子在走,相依为命,无人陪伴。在整个叙事中,只有兰秀儿真正介入到小瞎子的生活,而老瞎子在年轻时似乎也经历过有始无终的爱情。此外,看不到两个人的任何社会关系,他们的父母亲友也不知身在何方。除了说书,两个盲人的生活与健全的人是基本分离的。他们是特殊的个体,独自承受特殊的命运。

当老瞎子的希望彻底破灭后,他并没有讲出真相,而是用新的谎言来说服小瞎子。这一代代延续的谎言,不是为了逃避真相。事实上,每一代盲人在生命的最后都会知道真相。关于琴弦的谎言,是为了给心弦以希望和力量,给予残疾人活下去的理由和盼头。这实质上是目标的传承、梦想的传递。或许正是这种坚定的信仰,让一代又一代的盲人忍受了孤独和委屈。信仰是一种生存法宝,是足以与命运相抗衡的正能量。

结语

史铁生是一位有着很高的哲学素养和思辨能力的作家。在《命若琴弦》中,他充分书写了他对命运的认知。这既包含自身的经验和体验,也有用演绎法所进行的形而上的思考。但很多时候,这种基于经验的情感,与基于哲思的理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冲突。有学者认为,“他在理智上可能会倾向于对宿命的否定,但我们看到,他情感中的宿命倾向及其迷惘的惆怅思绪却又分明显得那么的浓厚。而在他对宿命存在与否的种种疑问中显露出来的矛盾心理, 根本上也就是他内心中的深刻的情理冲突的结果。”③

在命运的形态上,史铁生消解了命运的戏剧性,而将其处理为平淡的日常生活,以此化解命运的悲剧性。但当希望破灭后,老瞎子还是陷入了难以自拔的虚无感。最后支撑他的,除了信仰的力量,还来自对小瞎子的责任心。他也许已经对自己的命运感到绝望,但依然拥有拯救年轻人的能力和义务。这成了他重新振奋的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在任对待命运的方式上,抗争或接纳都无法改变命运,而只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这本是积极的生活姿态。但一旦转向对命运的抽象思考,则难免让人感到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无力。因此,在《命若琴弦》中,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与“思辨本身的矛盾性”④是共存的。

当然矛盾性在根本上还是基于史铁生的自知之明和对人类永恒困境的深刻感悟。关于残疾,史铁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只有一个清醒而隐忍的人,才能有这样的认识。周国平认为,史铁生不过碰巧是一个残疾人罢了,如果他不是,他也一定能够由生命中必有的别的困境而觉悟到人的根本限制。⑤因此,对于命运的思考贯穿史铁生的创作生涯和生命始终。戏剧与常态、抗争与接纳、信仰与迷惘,是人在思考哲学层面的终极问题时必然产生的矛盾。

注释

①《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等多部重要的文学史教材对史铁生都有专门的论述.《当代作家评论》曾组织“史铁生评论专辑”.至今史铁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②史铁生,著.我与地坛[A]//史铁生散文选[C]第一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③吴俊.当代西绪福斯神话——史铁生小说的心理透视[J].文学评论,1989(1).

④蒋原伦认为,“史铁生写小说没有坠入过迷狂状态, 他一直比较清醒地控制着文本的各个部分, 因此他小说中的矛盾是思辨的矛盾性在其中留下的痕迹, 虽然在另一方面, 他又是悟性极好的作家。” 蒋原伦,《史铁生小说的几种简单的读法》,见《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3期。

⑤周国平.《智慧和信仰——读史铁生<病隙碎笔>》,见新浪微博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d6f6801017sy0.html?tj=1

参考文献

[1] 史铁生.史铁生散文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史铁生.史铁生作品精选[M].华夏出版社,2007.

[3] 吴俊.当代西绪福斯神话——史铁生小说的心理透视[J].文学评论,1989(1).

[4] 蒋原伦.史铁生小说的几种简单的读法[J].当代作家评论,991(3).

上一篇:新时代的领导者素质完整版下一篇:对八年级数学教学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