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范文

2024-05-22

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范文(共9篇)

篇1: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范文

农业标准化是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实现农业标准化不仅是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农业应对加入WTO新情况的迫切需要,也是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成为现代农业的新概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增强,农产品、农业科技以及信息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采用国际标准、农业标准的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都是以高度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为基础。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初步建成了基本满足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体系。但是,目前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与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入WTO后农业面对更直接的全球经济竞争新形势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

随着世界各国对农产品安全、绿色、优质的日益需求和农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近30年来,美国、日本和欧盟各国等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它们的主要做法是:

1、实施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

一方面,他们十分注重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化,如日本在1980年~1985年期间,对其农田道路坡面植被设计、施工等制定了标准,坡面形状、排水沟和不同地区种植的植被类型、种类等都要按照标准进行建设。鉴于有机农业在环保、健康以及持续发展上的重要性,德国和其他欧盟国家一样,非常重视有机农业的发展,即按照欧盟农业环保法规的有关规定,要求农民在经营常规农业转为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经历2年~3年的过渡期,在过渡期间及以后生产中不能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及药品,并要求农户在从事有机农业的一切活动中,必须按照有关标准或法律规定进行。

另一方面,他们也非常注重农业生产过程与工艺的标准化,如欧盟各国在进行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格依据国际统一标准(ISO9001)、欧盟统一标准(HACCP)、国家标准(BRC)、行业标准EUREP/GAP等,并把这些标准贯穿于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而且其标准覆盖率达到98%~100%,使农产品生产的过程,包括从农作物种子选育和育苗时候的培土到使用的肥料、农药和农产品加工过程中车间的卫生条件、加工设备的条件、包装材料、储运时间、温度以及储存的天数等都要遵守有关食品安全检查和质量保证标准。日本在农产品生产过程和工艺标准化上则更加具体,并且受到法律的保护。

2、严格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

如果说注重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标准化主要是注重产前、产中标准,那么注重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则主要注重产后标准。目前,发达国家无论在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上,还是所采取的措施都是非常严格的。发达国家除履行IS09001、《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国际标准以外,其各国政府还参照国际通行标准,根据本国实际,颁布一系列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的法规和政策,如欧盟统一标准(HACCP)、国家标准(BRC)和美国的水产品和禽肉生产加工操作规程等,以保证其农产品的加工生产达到安全与质量标准。在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他们还有强大的执法体系作保障,对不达标农产品一方面采取严厉的惩罚手段,另一方面是实行农产品质量识别标志制度。

3、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构筑农业“技术壁垒”

针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速度日益加快的趋势,发达国家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农业标准,这些农业“技术壁垒”主要包括: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如欧盟在近年宣布禁止使用的农药从旧标准的29项增加到了新标准的62项,茶叶农药标准最少含量比原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制定严格的质量认证和检测程序,如美国目前已建立了近60种认证体系,尤其在实行HACCP管理后,要求所有对美国出口的农产品企业都必须获得HACCP的资格认证;制定了严格的标签和包装标准,如欧盟1999年对所有来自中国的货物木质包装实行新检验标准,要求木质包装不得带有树皮,不得有直径大于3毫米的虫蛀眼,木材必须热处理,使含水量低于20%;环保标准不断升级,如欧盟目前已启动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凡是达不到该系统标准的农产品不允许进口。

二、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农业是短缺自然经济状况下的农业,农业生产的目标是解决10多亿人的温饱问题,追求的是农产品数量,质量问题长期被忽视,农业标准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新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农民为了增加产量和收入,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生长剂等,造成我国不少地方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中农药、兽药残留过高。另外,从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环境来看,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三废”对农业生产的环境影响越来越大,直接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农业标准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迫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并在一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总体而言,面对农业结构调整、面对全球竞争愈演愈烈的新形势,我国农业标准化显得十分不适应。

1、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对农药、兽药残留限量要求太少,缺乏完善的残留检测方法标准体系。如我国的多数新鲜速冻蔬菜只要求检测六六

六、甲拌磷、杀螟硫磷和倍硫磷等4种农药及汞、砷两种重金属,不符合我国蔬菜生产农药使用情况和环境状况;1999年我国农业部发布了109种兽药在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的最高残留限量规定,但目前仅发布了其中的52种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没有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相应的检测方法标准,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

2、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行业多,体系混乱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工作分属农业、商业、外贸等多部门,由于行业的差距,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之间存在层次不清、强制与推荐性标准界限不明等问题,在适用范围、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复、矛盾等不协调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企业制定企业标准无所适从,同时给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检验判定带来困难。

3、部分农产品质量标准多年未修订,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标准化工作经费不足、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及相关基础研究薄弱,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修订周期长、对市场经济发展反应不及时。许多标准如粮油标准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距今已有20年左右,标准中的有些项目已不适应产品的发展要求。

4、农产品标准采标率低,与国际标准差距大

农产品标准的水平代表一个国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保护水平。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关于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标准多达8000多项,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采标率都在80%以上,但我国农产品标准的国际采标率低,以蔬菜为例,我国蔬菜目前尚没有采用CAC标准.采用ISO标准的比例仅为3.4%。

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和不完善以及监督实施不力,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农产品分级不严、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了安全性差、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等严重问题。近年来,我围已发生多起因食用含有违禁药物或药物残留超标的畜产品而中毒的事件。农业标准化水平的落后,也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外贸出口。因此,切实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基本工作,直接关系到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对于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并且持续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对建立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是非常有益的。笔者认为我国农业标准化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我国的农业标准水平

认真研究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分析、研究、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尤其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国的相关标准,可以大幅度地加快我国农业标准化的进程,提高我国农业标准化的水平,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2、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和区域标准化活动

通过参加国际标准化和区域标准化活动,及时了解国际标准化组织、区域标准化组织以及主要贸易缔约国的标准化工作计划,对正在制定的标准或其提供的标准草案及时提出意见,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地提供给我国的相关部门、企业、研究机构和贸易机构,避免因信息的阻断,产生不应有的标准壁垒和损失。

3、主动承担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的制定工作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70%,应当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的起草和验证工作,使我国在国际农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中占据一席之地,为我国农业在日趋激烈的全球贸易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打下基础。

4、充分利用WTO规则,制定我国相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

WTO打破了农产品贸易关税壁垒,但是允许以食品安全为由建立绿色技术壁垒。我们要充分利用该规则,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我国相关农产品的高水平质量标准,设置我国的技术壁垒,保护我国农业。

5、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

各级政府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标准化中去,同时,要鼓励农业生产企业、研究机构、高等学校或它们之间的联合体,按一整套国际先进的标准组建高水准的实验室,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产品出口提供权威的质量保证平台,还可以促进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发展。

6、加强农业标准的宣传与贯彻

要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的示范推广工作,引导农民、农业生产企业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体系,大力改善监督检测手段,实现监督检测的现代化,确保农业标准贯彻执行。

一、欧洲四国考察见闻,欧洲畜牧业较发达(指欧盟十五国),多数国家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都在50%以上,土地总面积324,269千公顷,农业用地面积140,627千公顷,耕地73,499千公顷,永久性草场56,006千公顷(草场面积约合8.4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27%。欧盟十五国2001年人口3.77亿人,农业人口1565万人,占总人口的4.15%。2001年存栏牛8141.5万头,生产牛肉745.5万吨,平均胴体重281.3公斤,产牛奶17121.2万吨,平均单产5904.7公斤;存栏羊11884.2万头,生产羊肉103.4万吨,平均胴体重14.1公斤;存栏猪12182.5万头,生产猪肉1754.3万吨,平均胴体重86.7公斤。此行专家顾问团考察团主要考察了荷兰、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四国畜牧业发展情况。

(一)荷兰王国地处北欧洼地,平均海拔低于海平面3米,土地有限,仅41864平方公里,其中有一半低于海平面。人口1550万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占全国总劳动力的4.9%,但农业劳动者生产的农产品可供养3000万人,一个农业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可养活80个人。荷兰农业生产主要是畜牧业、花卉业和种植业,三业的比重分别为55.1 %、34.7 %和10.2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高达84.37 %,成为荷兰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荷兰畜产品以出口为主,其出口量占生产总量的65 %,出口额约占总出口额的20 %。在荷兰畜牧业生产中,75%为奶牛业,畜牧业以家庭牧场为经营单位,每个牧场平均经营35-40公顷土地,养奶牛100头左右,2001年牛存栏405万头,牛奶总产量为1075.5万吨,人均占有698.88公斤。

在荷兰,考察团参观了阿姆斯特丹WAIBOERHOEVE(来以斯塔)公司畜牧研究所试验农场,并同该所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该所针对荷兰近年来人工成本高于奶产品三倍的市场变化,在重点研究内容上,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不同饲养方式的对比研究,采用高效饲料定量配给法和地上塑料打捆拉伸膜青贮等技术,使畜牧业由粗放型饲养生产转向现代畜牧业生产的理论与实践,给考察团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荷兰,像这样的研究所试验农场共有9个。在管理体制上,主要靠商业企业和农民资助,研究成果则通过开办讲座、培训等向农民有偿咨询,同时规定每年9月30日向社会开放。

(二)法国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养牛业是法国畜牧业的主体,不仅家畜品种多,而且生产水平高,法国牛存栏头数为2000多万只、羊1000万只,而且品种多、质量高。法国畜牧业种草养畜的先进技术、科学化的管理经验、商品化的市场经济调控、家庭牧场的经营方式、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快速的信息系统、知识更新的专业培训、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持证上岗条件保证等许多方面都体现了世界畜牧业发展的前沿水平。

考察团参观了法国农业部国家牧场培育和饲养的夏洛来、利木赞肉牛,蒙贝利亚乳肉兼用牛、兰布兰羊、夏洛来肉羊、萨能奶山羊等世界著名品种。肉牛体重公牛一般在1000-1300公斤,母牛一般在600-700公斤,平均日增重1200克以上,奶牛产奶量一般在8000公斤以上。这些品种不仅对法国的畜牧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全世界的养牛业、养羊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法国在坚持良种登记、建立国家登记档案,种子公母牛选种选配制度,形成一整套良种繁育体系及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方面积累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对发展新疆畜牧业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另外,法国人工草场面积大,质量好,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并已建成永久性高产改良人工草场。与此相配套的是合理的载畜量,这样既保证了牛羊有足够的饲草满足营养需要,又使草地得到保护、生息和繁衍。这一做法对我们具有同样的借鉴作用。

法国除具有良好人工草地之外,还同步发展牛羊饲料工业。青干草晒制、地窖青贮和地上塑料打捆青贮,保证了牛羊越冬的饲草饲料。补充饲料则根据不同生产条件、不同年龄、不同体重和生产目的相配合,加工成颗粒饲料供给饲养农户,农户经常邀请畜牧技术推广站的推广专家对饲料配方进行调查,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另外,饲料矿物质舔块是牛羊微量元素的有效补充,舔块放在饲槽旁边,牛羊可随时获得微量元素的有效供给。

(三)德国畜牧业十分发达,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60%以上,全国农业可利用面积达1716.2万公顷,其中可耕地1167.6万公顷,放牧草场454.5万公顷,占26.5%。德国对发展农牧业十分重视。全国农户不到60万户,而农户年投资总额约为300亿马克,年营业额700亿马克,其中400亿为饲养业,300亿为种植业。全国有62万人口从事农牧业生产,仅占全国就业人口的2%,83%的农产品自给自足。畜牧业主要以奶牛、肉牛和猪为主,生产水平高。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实行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已成功的走出了一条良性循环和农业持续发展的道路。据介绍,德国的各种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50-70%,种植业为畜牧业生产了80%以上的谷物饲料,特别是玉米种植为德国畜牧业提供了大量的饲料,1986--1990年,原联邦德国玉米收获面积从18.7万公顷增加到22.8万公顷,东西德统一后,1991-1998年则从28.3万公顷增加到34.1万公顷,八年间面积增加了20.5%。同时,德国在畜牧业生产中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养牛的牛粪均采用化粪池堆积、塑料薄膜掩盖发酵处理,然后用粪罐车运往草地进行喷洒,这样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肥沃了牧草地,我们在多天的考察旅行途中,见到了许多牧场及牛群羊群,却未见一起乱堆粪便的现象,可见他们的环境意识很强。德国畜牧业生产的另一个特点是生产水平高。2001年,德国的牛肉生产屠宰头数为435.3万头,居世界第9位;每头胴体重321公斤,世界排名第3位;总产1460万吨,居第8位。猪肉生产屠宰头数4399.2万头,排名第3位;每头胴体重92.5公斤,世界排名第12位;总产407万吨,居第3位。

考察团在德国重点参观了慕尼黑市肉联厂。这是一家建厂已100多年、市政府下属的非盈利性企业,每年屠宰牛8000头,每周屠宰猪5000头。其经营模式是:肉联厂提供场地、设备和卫生检疫等服务,屠宰加工则由肉类经销商完成,政府对肉联厂给予补贴,肉联厂上交政府16%商业税,肉类经销商上交政府7%增值税,每个经销商都有自己的肉品品牌。肉联厂通过动物宰前保护手段的改进和宰后的肉品检测(肉品含水量、细菌指标、抗生素含量)提高了肉品的卫生质量,特别是疫病防治从饲养源头进行跟踪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保证了社会大众的食肉安全,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四)意大利领土面积的23%为平原地带,35%为山地,42%为丘陵地带,最大的平原是位于意大利北部地区的波河平原,森林覆盖面积大约为21.1%,共计64,000平方公里。意大利以原材料加工为主,中小企业在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98%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意大利的企业显示出专业化程度高、适应能力强、产品出口比例大等特点。意大利皮革鞣制加工技术世界领先,皮革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考察组参观了威尼斯标洛乔万尼区一家年加工600万平方尺手套皮革的私营皮革厂,主要了解了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以及厂家进口新疆产原皮的数量、质量要求和合作意向。

二、思考和建议、欧洲畜牧业发展的前沿水平,对发挥我区畜牧业区位优势,做大、做强牛羊特色产业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从考察的情况看,(本文来自本网http://

篇2: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范文

推进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8年3月19日)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是经区政府研究同意召开的。今年5月份,我区的国家级无公害绿茶标准化示范区将迎接上级的考核验收,日前AA镇的绿色食品板栗项目又被国家标准委批复为第六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所以今天的会议既是对绿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进工作的调度会议,又是对新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动员会议,意义非常重大。刚才,有6个部门单位做了交流发言,A局长代表区政府对验收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分工,市质监局的A科长作了技术辅导。下面,我就下一步的示范区建设工作,重点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工作部署,积极主动地围绕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做文章,切实加强标准管理、技术推广和农资保障等工作,形成了“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的良好工作格局,初步实现了示范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目前,我区茶园面积已发展到9.7万亩,2007年投产茶园7.7万亩,鲜叶总产27576吨(干茶产量6128

吨),总产值3.95亿元,面积、总产量和总产值分别占全省的41.99 %、77.7%和59.8%,分别占全市的64.67%、80.18%和91.67%。全区茶叶加工企业发展到278家,其中5000斤加工能力以上的企业97家,加工量占总产量的96%,加工增值达11.76亿元。我区已成为海州绿茶主产区、全省绿茶面积最大的区县和江北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中国北方茶叶示范区、全省放心茶基地建设示范区。我区日本栗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2007年,总产量达2000吨,产值达1800万元,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分别占全省的87%、91.3%和94%,分别占全市的97%、91.7%和94.2%,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最大的日本栗生产基地。总体来看,我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已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使用统一的标准规范茶叶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建立健全了茶叶标准体系,茶叶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愈来愈强,可以说,我区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工作中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茶叶为主题开展的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没有几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绿茶示范区作为增补项目,建设周期不足;整体工作推进不平衡,该项目启动以来,个别乡镇、部分龙头企业仍未做好示范园区确定的基础性工作。目前绿茶示范区考核验收工作在即,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各部门单位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将各项基础性工作落到实处,确保以扎实的工作、精细的管理、优良的技术,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委的考核验收。

二、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打造特色产业的示范优势

茶叶、蔬菜、板栗、桑蚕等四大产业板块,是我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和优势,要尽快在巩固绿茶示范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工作经验,做好面向板栗、蔬菜、桑蚕以及水产和畜牧养殖业的推广应用。

(一)广泛宣传引导,搞好培训服务。要广泛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农技教育推广渠道,强化对示范区建设的宣传,广泛普及标准化知识,强化骨干培训,培育建立一支基层农业标准化技术队伍,增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引导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示范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加快修订技术规定,推进实施标准化生产。要组织实施好种子、产地环境(包括水、土、气)、种植、农田水利、生态农业等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细化无公害和绿色生产的地方规范,对示范区的种植、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和加工工艺、检验指标、标识包装等内容做出详细的规定,监督指导其贯穿于示范区生产的各个过程;要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让农户亲眼看到农业标准化的作用,自觉贯彻执行农业标准化。要引导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体系,形成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结合的企业标准体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带头作用和辐射效应,并通过合作、包产协议等方式,进一步带动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

(三)加强品牌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要围-3-

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进一步扩大示范区域,增加示范品种,做到区有样板镇,镇有示范村,村有重点户。要立足优势特色农产品,努力将农产品标签化流通与农产品质量认证标志、地理标志、产品商标等结合起来,做好品牌塑造和认证,逐步实现基地培育品牌、品牌促进基地发展的良性循环。要加强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过程的质量安全监控,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四)落实激励政策,完善资金保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示范区建设中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对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在编报预算时要优先考虑,重点安排,争取从农业发展资金中挤出一部分,在科技三项费用中安排一部分,同时将各项农业项目资金捆在一起使用,对用于水质、土壤、空气的普查检测经费要首先安排在示范区,从各方面向示范区建设倾斜。积极争取国家标准委等上级部门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的经费补助,扩大资金来源,实行专款专用。按照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思路,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进行投资,满足示范区建设的经费需要。

三、搞好协作配合,认真做好绿茶标准化示范区的迎查工作 建立国家级绿茶标准化示范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加强配合,按照各自的工作分工,切实做好各项迎查准备工作。各试点镇要主动承担起有关示范区建设的组织落实责任,精心挑选优势园

区,协调促进龙头企业与村户签订产地购销合同,推行“统一施肥、-4-

统一防治、统一采摘、统一建档”的“四统一”标准化生产。要优化园区环境条件,设立明显标志,形成示范推广优势。质监部门要积极搞好整体工作的组织协调,抓好茶叶标准化生产规范制定、质量监督、市场准入和农产品名牌的申报立项工作,收集汇总各项迎查资料。农业、林业等部门要加强农业标准化的组织实施,制定相关农业技术规范,完善农业标准化管理人员和农民的培训指导记录。工商部门要加强市场农产品及相关产品、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完善销售市场的检测手段,确保示范产品质量安全。农资供销部门要全力做好农业投入品的物资保障,确保农业投入品的质量过关,供应充足。财政部门要积极研究财政资金支持和贷款扶持政策,完善地方资金的配套资料。科技部门要做好农技推广工作,将属于科技攻关的项目列入科研计划,并将先进的农业标准列入科技进步奖励范围。新闻部门要加大农业标准化和示范区建设的宣传造势工作,积极收集图像视频资料,编制相关专题节目报道。有关龙头企业要按照优质优价原则,同示范区农户建立购销关系,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严把无公害产品质量关。

篇3: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范文

7月6月至8日,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和忻州甜瓜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两个项目分别以98分和95分的优异成绩通过国家标准委第八抽查组的考核验收。

抽查组由河南省质监局巡视员鲁自玉任组长,一行5人在质监部门和当地政府分管领导的陪同下,先后来到吕梁、忻州,听取项目建设情况汇报,观看项目建设纪实电视宣传片,参观项目建设现场,查阅相关资料。在反馈意见时,抽查组对山西省两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项目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农业标准化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措施得力、目标明确、特色明显、管理科学、亮点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观光效益、社会效益已经显现,达到了预期目的。建议在下一步工作中,不断完善地方标准体系,持续加大标准的宣贯、培训力度,进一步强化各级各类人员标准化意识;以农业标准化为核心,应用多方资源,加快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创建品牌,带动特色优势产业走高端之路,构建市场优势突出、地域特色明显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让农业标准化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

吕梁市质监局、忻州市质监局有关领导,孝义市、忻州市忻府区政府分管领导和示范区项目负责人分别作了表态发言。山西省质监局标准化处处长刘瑾最后表示,质监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要以此为契机,加倍努力,进一步加大对国家第八批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工作的指导,进一步推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再上新台阶,确保如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篇4: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范文

1.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

随着世界各国对安全、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高涨和农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美国、日本和欧盟各国等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

1.1实施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 一方面,先进国家十分注重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标准化,如日本对农田道路坡面植被设计、施工等制定了标准,坡面形状、排水沟和不同地区种植的植被类型、种类等都要按照标准进行建设。鉴于有机农业在环保、健康以及持续发展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农业生产过程与工艺的标准化,如欧盟各国在进行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格依据国际统一标准、欧盟统一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并把这些标准贯穿于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而且其标准覆盖率达到98%~100%,使农产品生产的过程,包括从农作物种子选育和育苗培土到使用的肥料、农药和农产品加工过程中车间的卫生条件、加工设备的条件、包装材料、储运时间、温度以及储存的天数等都要遵守有关食品安全检查和质量保证标准。

1.2严格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 如果说注重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主要是注重产前、产中标准,那么注重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则主要注重产后标准。目前,发达国家无论在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上,还是所采取的措施都非常严格。发达国家除履行IS09001、《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国际标准以外,其政府还参照国际通行标准,根据本国实际,颁布一系列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的法规和政策,如欧盟统一标准(HACCP)、国家标准(BRC)和美国的水产品和禽肉生产加工操作规程等,以保证其农产品的加工生产达到安全与质量标准。在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发达国家还有强大的执法体系作保障,对不达标农产品一方面采取严厉的惩罚手段,另一方面实行农产品质量识别标志制度。

1.3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构筑农业“技术壁垒” 针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速度日益加快的趋势,发达国家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农业标准,这些农业“技术壁垒”主要包括: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如欧盟在近年宣布禁止使用的农药从旧标准的29项增至新标准的62项,茶叶农药标准最少含量比原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制定严格的质量认证和检测程序,如美国目前已建立了近60种认证体系,尤其在实行HACCP管理后,要求所有对美国出口的农产品企业都必须获得HACCP的资格认证;制定了严格的标签和包装标准,如欧盟1999年对所有来自中国的货物木质包装实行新检验标准,要求木质包装不得带有树皮,不得有直径大于3毫米的虫蛀眼,木材经过热处理,使含水量低于20%;环保标准不断升级,如欧盟目前已启动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凡是没达到该系统标准的农产品不允许进口。

2.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农业是短缺自然经济状况下的农业,农业生产的目标是解决10多亿人的温饱问题,追求的是农产品数量,质量问题长期被忽视,农业标准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新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农民为了增加产量和收入,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生长剂等,造成许多地方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中农药、兽药残留过高。另外,从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环境来看,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三废”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且直接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农业标准化要求越来越迫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并在一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总体而言,面对农业结构调整、全球竞争愈演愈烈的新形势,我国农业标准化显得十分不适应。

2.1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对农药、兽药残留限量要求太少,缺乏完善的残留检测方法标准体系。没有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相应的检测标准,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

2.2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体系混乱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工作分属农业、商业、外贸等多部门,由于行业的差距,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之间存在层次不清、强制与推荐性标准界限不明等问题,在适用范围、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复、矛盾等不协调问题。导致企业制定产品质量标准时无所适从,同时给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检验判定带来困难。

2.3部分农产品质量标准多年未修订,与当前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标准化工作经费不足、管理体制不合理及相关基础研究薄弱,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修订周期长、对市场经济发展反应不及时。许多标准如粮油标准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距今已有近30年历史,标准中的有些项目已不适应产业的发展要求。

2.4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和不完善以及监督实施不力 这方面的不足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农产品分级不严、质量不高,甚至出现安全性差、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等严重问题。近年来,我国已发生多起因食用含有违禁药物或药物残留超标的畜产品而引起的中毒事件。农业标准化水平的落后,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外贸出口。

3.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成功经验对建立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是非常有益的。我国农业标准化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积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标准水平 认真研究国际标准和國外先进标准,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分析、研究、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尤其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国的相关标准,可以极大地推进我国农业标准化的进程,提高我国农业标准化的水平,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3.2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和区域标准化活动 通过参加国际标准化和区域标准化活动,及时了解国际标准化组织、区域标准化组织以及主要贸易缔约国的标准化工作计划,对正在制定的标准或其提供的标准草案及时提出意见,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地提供给相关部门、企业、研究机构和贸易机构,避免因信息的阻断,产生不应有的标准壁垒和损失。

3.3主动承担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的制定工作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70%,应当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的起草和验证工作,使我国在国际农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中占有一席之地,为我国农业在日趋激烈的全球贸易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打下基础。

3.4充分利用WTO规则,制定我国相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 WTO打破了农产品贸易关税壁垒,但是允许以食品安全为由建立绿色技术壁垒。应充分利用该规则,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我国相关农产品的高水平质量标准,设置我国的技术壁垒,保护我国农业。

3.5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 各级政府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标准化中去,同时,要鼓励农业生产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或它们之间的联合体,按国际先进的标准组建高水准的实验室,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产品出口提供权威的质量检测平台,还可以促进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发展。

篇5:我国有机农业国家标准

一、有机农业产品的国家标准主要内容

有机产品国家标准GB/T19630-2005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生产。规定了农作物、食用菌、野生植物、畜禽、水产、蜜蜂及其未加工产品的有机生产通用规范和要求,适用于有机生产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作物种植、食用菌栽培、野生植物采集、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蜜蜂养殖及其产品的运输、贮藏和包装。

第2部分:加工。规定了有机加工的通用规范和要求,适用于以GB/T19630.1生产的未加工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及包装、贮藏和运输的全过程,并包括了有机纺织品的内容,该部分的适用范围为棉花(21175,-30.00,-0.14%)或蚕丝纤维材料的制品,不包括毛类等制品。

第3部分:标识与销售。规定了有机产品标识和销售的通用规范及要求,适用于按GB/T19630.1、GB/T19630.2生产或加工并获得认证的产品的标识和销售。

第4部分:管理体系。规定了有机产品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应建立和维护的管理体系的通用规范和要求,适用于有机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及相关的供应环节。

该系列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于2005年1月19日正式发布,并于2005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二、产地环境要求

根据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2005,有机生产需要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有机生产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

基地的环境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符合GB5084的规定,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和GB9137的规定。

三、转换期

转换期的开始时间从提交认证申请之日算起。一年生作物的转换期一般不少于24个月转换期,多年生作物的转换期一般不少于36个月。

新开荒的、长期撂荒的、长期按传统农业方式耕种的或有充分证据证明多年

未使用禁用物质的农田,也应经过至少12个月的转换期。

转换期内必须完全按照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管理。

四、种子和种苗选择

应选择有机种子或种苗。当从市场上无法获得有机种子或种苗时,可以选用未经禁用物质处理过的常规种子或种苗,但应制定获得有机种子和种苗的计划。

应选择适应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特点、对病虫害具有抗性的作物种类及品种。在品种的选择中应充分考虑保护作物的遗传多样性。

禁止使用经禁用物质和方法处理的种子和种苗。

五、病虫草害防治

选用适合的抗性品种,制定合适的肥水管理、作物轮作和多样化间作、套种计划,通过建树篱、筑巢、促进植被多样化等方法提高天敌的自然控制能力。

采用机械控制(例如诱捕器、屏障、灯光和声音等)、生物控制(如释放天敌)和物理防护(如防虫网、日光土壤消毒)控制病虫害,采用人工锄草、机械除草、热除草、覆盖和刈割及放牧动物等方法控制杂草。

篇6: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为了加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管理,推进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标准化在规范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发布单位】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 国标委农[2007]81号 【发布日期】 2007-10-22 【生效日期】 2007-10-22 【效 力】

【备 注】 关于印发《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年10月22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标委农[2007]8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现将《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你们,请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实施的经验及问题,望及时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食品部反馈。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管理,推进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标准化在规范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示范区是指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共同组织实施的,以实施农业标准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标准化水平较高,对周边和其它相关产业生产起示范带动作用的标准化生产区域。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烟草、水利,以及农业生态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特定项目。

第三条 示范区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各项要求,结合农业生产需要,紧紧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保障食品安全,加快推进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实施标准化。通过示范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标准化管理水平。

第四条 示范区建设应争取所在地人民政府的领导。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示范区发展规划,负责组织示范区建设中的协调工作;充分依靠和发挥农业(畜牧业、渔业)、水利、林业、粮食、烟草、气象、科技和商务等部门的作用,共同承担和完成好示范区建设的有关任务。

第五条 示范区建设原则上以市县为单位,在市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标准化管理部门或涉农部门牵头承担。

第六条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承担示范区建设工作,带领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建立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

第二章 建立示范区的原则和基本条件

第七条 示范区建设要以当地优势、特色和经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或项目)为主,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管理。要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实施的“质量振兴、三绿工程、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以及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有关项目相结合。

示范区应优先选择预期可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科技含量高的示范项目;示范区要地域连片,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有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优势,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第八条 示范区原则上按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畜牧、水产、果品、林产品等的生产、加工、流通,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营林造林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类型进行布局。第九条 示范区所在地人民政府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视农业标准化,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对示范区建设有总体规划安排、具体目标要求、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经费保证。

示范区有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积极参与。有一定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基础,有相对稳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人员。

第三章 示范区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第十条 通过示范区建设,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一)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有较大的提高,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

(二)生产经营和管理者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特别是农民标准化生产意识与技能明显增强,形成相对稳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队伍。

(三)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能力明显增强。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基本的检测手段和监测能力,能够保障食品安全。

(五)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取得良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第十一条 示范区以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主要任务,可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要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

(一)在生产领域,要重点抓好产地环境标准、种质(包括种子、种畜、种禽、种苗)标准、良好农业规范(GAP)的实施,强化农药、兽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和安全控制规范,以及动植物检疫防疫等标准的实施。

(二)在加工领域,要重点抓好加工场地环境、加工操作规范、产品包装材料、兽禽屠宰安全卫生要求、HACCP 和ISO22000 等标准的实施,严格加工全过程质量安全标准的实施,防止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严禁使用非法添加物。

(三)在流通领域,要重点抓好运输器具、仓储设备及场地环境卫生、市场准入要求、分等分级、农产品条形码、包装、标签标识等标准的实施。建立农产品追踪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确保流通安全和消费安全,有效地规范农产品贸易。

(四)加大优势农产品、优质专用农产品等相关标准的实施。

(五)抓好与节水、节地、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配套标准的实施。第十二条 要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各环节均有标准可依;要建立监测体系,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职责,强化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以及种植、养殖、加工、流通过程的监控,依照标准开展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引导示范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配套的企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第十四条 要有计划地对农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者进行标准化和质量安全培训。重视从农民中培养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逐步培育一支农业标准化的技术推广队伍。

第十五条 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标准化”等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标准化示范中的带头作用和辐射效应,探索多种形式的示范区建设经验。

第十六条 示范区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的区域应达到当地同种或同类产品种植面积或养殖总量的60%以上,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植、养殖的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80%。

第四章 示范区的管理

第十七条 国家标准委负责示范区建设规划、立项,制定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负责示范区考核的组织管理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本行业和本地区示范区建设的管理、指导和考核。

市县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

第十八条 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加强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协调工作机制,统一协调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

第十九条 国家标准委对所确定的示范区建设项目给予一定的补助经费,地方财政要落实相应的配套资金。示范区建设的补助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第二十条 示范区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示范区一经确定,由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见附件1)要求,向国家标准委报送实施方案。

第二十一条 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每年对示范工作进行一次总结,总结情况及时报送上一级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汇总后,于年底前报国家标准委备案。

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应对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加强督促检查,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工作检查。对组织实施不力、补助经费使用不当的,限期改进。对经整改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取消其示范区资格。对取得明显成果的,要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

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已通过项目目标考核的示范区加强后续管理。

第二十三条 示范区工作不搞评比,不搞验收,不搞表彰,建设期满时严格按项目管理要求对示范区进行项目目标考核。项目目标考核工作由国家标准委统一组织,一般委托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进行。项目目标考核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目标考核规则》(见附件2)执行。

第五章 示范区审批程序

第二十四条 示范区建设项目,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标准化管理部门或涉农部门,也可以由农业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出申请,内容包括:示范类型、示范区域、具备的条件、拟达到的目标(标准覆盖面、质量目标、经济指标、社会效益等),并填写《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初审。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对申请报告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内容主要包括:该申请单位申请示范内容和区域是否符合规定,已具备哪些条件,尚不具备的条件,拟采取何改进措施等。

第二十六条 国家标准委组织综合评审,符合示范区总体布局和各项规定的,批准实施。对于基本条件好,积极性高,有经费保证,不需要国家经费补助的示范区项目,可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经国家标准委同意后,可列入国家示范区项目。

第六章 附 则

篇7: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范文

产业规划ID:gjcygh点击上方蓝字“产业规划”关注我们吧,每日更新【前沿新闻】【规划政策】【规范方案】一次关注诸多惊喜!目前关注数已经超过20万,快快关注吧!电话:010-5278 6197

根据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服务业、旅游业深化发展的有关要求,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拟计划用5—8年的时间打造出100个“中国农业公园”。随着以东方园林为代表的一批大企业进军国家农业公园投资运营行业,国家农业公园的概念渐渐进入很多企业的投资视野,也日益受到各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

国家农业公园缘起

国家农业公园在我国刚刚起步,还有很多未知空间需要我们去探索。农业部于2008年制定了农业公园的相关标准,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5家单位根据该标准联合制定了《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乡村风景美丽、农耕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生态环境优化、规划设计协调等十一大评价指数,共计100分。经申报评审等程序,计分达到有关条件的,批准其为“中国农业公园”。国家农业公园是文旅结合、农旅结合的理想模式,可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

概念定义农业公园是以经营公园的思路,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和绿色村庄,将农业生产、乡村生活、农耕文化体验相结合的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模式。它以原住民生活区域为核心,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涵盖园林化的乡村景观、生态化的郊野田园、景观化的农耕文化、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等内容。国家农业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它既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城市公园,又区别于一般的农家乐、乡村游览点和农村民俗观赏园,它是中国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是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更能体现和谐发展模式、浪漫主义色彩、简约生活理念、返璞归真追求,是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园林景观与乡村旅游综合体。在规划建设面积上,国家农业公园一般规模较大,少则上千亩,多则上万亩,甚至更多者以平方公里来计数。

申报范围与申报条件全国范围内的村庄、社区、乡镇,与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景区,均可申报国家农业公园。1.与乡村、农业文化相关的风景、风物、风俗、风情具有吸引广大旅游休闲者的资源禀赋与基本质素;2.产业结构中必须有农业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作为重要方面;3.有对乡村实施绿色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与考量;4.以村域范围为主体来规划布局和开发建设;5.尽力保留原农户、农民的人居原生态,农民生活情景应活化与融化在农业公园游览体系当中;6.有相对完善的管理机构。

公园特色与评定标准1.乡村风景美丽。有吸引力较强的田园美景、地貌美景、水系美景和社区美景。2.农耕文化浓郁。有展示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农耕文化的场所。3.民俗风情独特。有特色的饮食文化、特色的生产习俗、特色的生活习惯、特色的节令节庆、特色的民间工艺、特色的村规民约、特色的建筑人居。外界口碑评价良好。4.历史遗产有效传承。乡村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健全,保护传承措施完善,保护传承效果良好,有相应的乡村遗产保护传承荣誉。5.产业结构发展合理。耕地与农林用地保护状况良好,农业产业(农林牧渔)及内部产业结构和谐发展。6.生态环境优化。社区生态环境、产业区生态环境、旅游服务提供区生态环境良好。7.区内经济主体实力较强。经济组织形式先进、经济产业结构合理、经济管理模式健全、经济发展总量在同级区域中居于领先地位。8.区内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较高。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居民就业率、居民人均收入、居民子女入学率在同级区域中居于领先水平。9.服务设施配置完善。区内有较为完善的道桥游线设施、下榻接待设施、餐饮服务设施、娱乐休闲设施、购物消费设施、管理与导游设施、出行运载设施、通讯视讯设施和康疗救护设施。10.品牌形象塑造良好。有鲜明、有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品牌传播力广、美誉度强。11.规划设计协调。现有规划设计符合国家农业公园各项标准要求。

申报程序与评定办法1.申报单位自愿报名,填写国家农业公园申报表格,申报材料以报告的形式整理,并采用文字与图片的合理搭配方式,装订成册,以便专家评审。2.县区旅游和农业部门根据申报单位上报材料,联合进行初审,并在申报表格填写推荐意见,形成推荐报告,分别报送市旅游和农业部门。每个县区限推荐1个单位。3.市旅游和农业部门根据申报单位上报材料和县区旅游、农业部门的推荐意见,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调查与调研,综合确定评定结果。根据评定结果确定国家农业公园试点地点。对评定确定的候选地点按照《国家农业公园申报评价体系》进行指导完善,并上报省委农工办、省旅游局争取相关政策扶持,同时上报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申请中国农业公园创建单位资格认定。附件《国家农业公园申报评价体系》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1

乡村风景美丽指数

⑴田园美景3分10分⑵地貌美景2分⑶水系美景2分⑷社区美景3分2农耕文化浓郁指数⑴传统农耕文化3分7分⑵现代农耕文化4分3

民俗风情独特指数

⑴饮食文化特色1分

12分

⑵生产习俗特色1分⑶生活习惯特色1分⑷节令节庆特色1分⑸民间工艺特色1分⑹村规民约特色1分⑺建筑人居特色2分⑻外界口碑评价4分4历史遗产传承指数⑴乡村遗产保护传承机制2.5分10分⑵乡村遗产保护传承措施2.5分⑶乡村遗产保护传承效果2.5分⑷乡村遗产保护传承荣誉2.5分5产业结构发展指数⑴耕地与农林用地保护状况4分8分⑵农业产业及内部产业结构和谐发展状况4分6生态环境优化指数⑴社区生态环境4分10分⑵产业区生态环境3分⑶旅游服务提供区生态环境3分7

区域经济主体指数⑴区域经济组织形式2分8分⑵区域经济产业结构2分⑶区域经济管理模式2分⑷区域经济发展总量2分8居民生活展现指数⑴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分7分⑵居民就业率1分⑶居民人均收入2分⑷居民子女入学率2分9服务设施配置指数⑴道桥游线设施1分10分⑵下榻接待设施1分⑶餐饮服务设施1分⑷娱乐休闲设施2分⑸购物消费设施1分⑹管理与导游设施1分⑺出行运载设施1分⑻通讯视讯设施1分⑼康疗救护设施1分10品牌形象塑造指数⑴品牌鲜明性2分8分⑵品牌特色性1分⑶品牌传播力4分⑷品牌美誉力1分10+1特别附加指数:

规划设计协调指数

篇8: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范文

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8年7月4日批准发布的新修订的GB16151.1-2008《农业机械安全运行技术条件第1部分:拖拉机》、GB16151.5-2008《农业机械安全运行技术条件第5部分:挂车》、GB16151.12-2008《农业机械安全运行技术条件第12部分:谷物联合机》三个国家标准, 原定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 现延期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

新标准作为强作性国家标准, 属于技术法规范围, 是国家有关农机管理的法律法规的重要补充, 是依法履行农机安全工作的重要准则。贯彻实施新标准, 有利于规范农业机械的生产制造、推广鉴定、注册登记、安全检验和报废更新等工作;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性能、作业质量及经济效益。

2009年7月1日后, 农机管理部门、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和试验鉴定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新标准, 切实把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试验鉴定关、注册登记关。对于2009年7月1日之后生产、不符合新标准和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要求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 不得发放推广鉴定证, 不得列入国家及省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 不得进行注册登记、核发牌证。

篇9: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范文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将深刻地影响我国经济的诸多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但非农业强国,对于目前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应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明确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本文就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为主。

1.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1.1破坏土壤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越来越肥沃,反之则会越来越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

1.2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 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由于品种的单一,一旦病虫害爆发,农作物可能全军覆没。

1.3大量消耗能源 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型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型农业生产方式的话,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1.4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學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农业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直接危害。美国农业工作人员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1.5肉牛饲养,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引起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

2.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2.1综合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 人们认识到时代越进步、科学越发达,农业生产就越需要智力来运作。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2.2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

2.3信息农业方兴未艾 当今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

2.4 生态农业大发展 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证大农业稳定发展。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2.5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 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这是一种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向。

上一篇:月球之旅的想象作文600字下一篇:瑞安市教师研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