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英语考试考后反思

2024-04-26

学生英语考试考后反思(精选8篇)

篇1:学生英语考试考后反思

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教学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教学反思并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学情况,而是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更合理。教学反思追求更多更好的方法,提高课堂实效性。教学反思对教学理论和实践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并及时地把思想变为行动。一个教师如果能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经常能研究总结,那么他的教学水平将不断提升。

教学反思具有探索性。任何教师都有理论上的迷茫,实践中的困惑。反思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探索中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教师探索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它既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也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如:探究性教学和任务型教学如何在英语课堂上得到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如何为课堂教学服务?既有常规课的反思,也有专题活动的反思,比如如何高效性地分析试卷?怎样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写作水平,等等。教师既有通过自己实践后感受而进行的教学反思,也有借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反思。

二、英语教学反思的内容

1、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新、备课方式和课前准备、自我教学能力的重新认识及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设等几方面进行深入持久的努力。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要从片面地注重知识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感受并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教师应通过广泛的理念学习,不断探索反思。

2、对教学方式的反思。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学的逻辑和接受逻辑,授课方式基本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少有师生互动探究,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掘潜能。教师在教学中是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通过学生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输入式”教学,代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输出式”教学;要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要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 3、对学习方式的反思。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说要求教师对学生如何学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学习方式不仅仅是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指学习新知识或解决问题时采取的一贯方式。传统的模式是学生被视为“应试的机器”或是“可填塞知识的容器”,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空间”,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策略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4、对教材的反思。以前教师把教材当作惟一的教学资源,“吃透教材,教好教材”成了对教师的最高要求。其结果是,教师被扼杀了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教学不能从实际出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标要求教师参与课程设制,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搞好校本课程。由“教好教材”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教好学生”不仅会促进教学改革,还会有力地促进教师的发展。广博的课程资源会帮助教师不断“充电”,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5、对教学对象的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英语教师首先要摒弃传统的以“教案为本,以课本为本,以统一的标准评价为本”的传统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整齐划一,造成了学生“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英语教师必须树立 “以人为本”理念,课堂教学中一切活动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另外,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知识能力;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对英语学习的理解,对这门语言难易程度的期待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6、对教师角色的反思。过去的教师相对学生而言,处于绝对的“权威”位置,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建立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应该是平等的合作者,和学生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7、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评价要从单一的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试向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变;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要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

篇2:学生英语考试考后反思

就语文来说,就比上次下降了不少,从之前的82分到现在的65分。先姑且不说题的难易程度,就单单这次的基础知识就答得不好,不像之前感觉胸有成竹。平时积累的太少,背古文的.效率不高,以后要加强这方面。

可以说物理、英语和数学是我的薄弱项目,每科都不能及格。原因是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去学习,导致“不会学,学不懂”。我会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认真克服薄弱科目。

生物和地理也快要结业考试了。这次的期中考试就包括了初一的很多内容,可以相当于模拟结业考试了。但是虽然这次的成绩比较稳定,相对之前来说成绩也不错,但是单单这个分数去参加中考,估计还是不行的。距离生物地理结业还有37天,希望自己能好好面对中考,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当然,也希望自己可以多用点心,打好中考的第一站。

政治和历史,我在考前背的比较片面,不太全面,记得也不是太扎实。有的题出了,明明知道自己背过,但是就是记不清准确答案,只记得大概意思。还有的记混了,不知道应该写哪个了。

篇3:学生英语考试考后反思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 考研作为大学毕业生的一种毕业选择, 使其成为目前大学毕业生关注的焦点之一。一方面工作单位对于学历要求日渐提高, 本科生迫于就业压力纷纷加入到考研队伍中来:另一方面出于对所学专业的热爱, 为了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或进行更深一层的专业研究, 部分大学生选择了考研。同时, 专业硕士的出现也推动了考研人数的持续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 自恢复招收研究生以来, 全国各地考研人数就不断攀升。这样考研热的居高不下给考生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进而导致考研焦虑。当然, 适度的考试焦虑会促进复习和考场发挥, 然而考试焦虑过度不仅对考研者的复习和考场发挥有消极影响, 还危害考生的身心健康。这就急需对当前大学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焦虑程度进行调查, 了解考生考研焦虑的现状及特点。

通常人们所说的焦虑是一种情绪, 它是由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等不适的心理感受交织成的情绪状态, 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斯皮尔伯格 (Speilberger, 1985) 最早把焦虑分为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特质焦虑是一种相对持久的人格特质, 它存在着个体差异, 是一种习得性的行为倾向。状态焦虑是指焦虑的暂时波动状态, 焦虑作为一种状态随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唤醒, 表现出对当时情境的忧虑的、紧张的、主观的、有意识的情感。而本文认为焦虑是一种由紧张、焦急等不良情绪组成的情绪状态, 包括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Sarason等人 (1978) 从考试焦虑发生的角度, 提出考试焦虑是学生在评价情境中易于产生威胁性的知觉、低的自我效能、自我贬低的认知, 预期的失败归因以及更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唤醒, 当个体的智力、动机、社会能力和学习能力不符合考试情境的要求时, 就会诱发考试焦虑行为。我国学者认为, 考试焦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绪现象, 是个体在考前预感到威胁或在考试情境的激发下引起的一种不安的心理感受, 它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及其身心因素所制约, 以担忧为基本特征, 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 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二、研究方法

1. 被试

采用随机抽样, 在信阳某高校对参加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大四学生随机发放问卷, 总共发放问卷12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5份, 有效率为87.5%。其中, 男生41人, 女生64人;报考重点院校的学生53人, 报考普通院校的学生52人;跨专业考研的学生13人, 报考本专业的学生为92人。

2. 测量工具

采用申鲁军 (2006) 所编制的《考中及考后考研焦虑量表》, 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其内部一致性系数α=0.92。本研究对量表的言语表述做了些许改动。量表共有24个项目, 均为正向题, 具体可划分为情绪反应、生理反应、心态、注意分散与思维阻抑四个纬度。量表采用Likert 4级评分, 从“很不符合”到“很符合”分别记1-4分。得分越高表明该学生的考研焦虑程度越高, 反之, 考研焦虑程度越低。

3. 数据收集与处理

对信阳某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结果

研究生入学考试焦虑水平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如下:对大学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焦虑得分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正态性检验, 结果发现, 研究生入学考试焦虑水平呈正态分布 (K—S统计量=0.851) 。

为便于研究, 据被试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焦虑量表中的总分 (Likert4点评分×量表题目总数) 将其划分为无、有、高三个等级, 得分低于46的为无考试焦虑, 得分在46—69之间的为有考试焦虑, 高于69的为高度考试焦虑。结果发现, 当前考研的大学生中无考试焦虑的人数占总体的37.1%, 而有考试焦虑的人数占总体的55.3%;有高度考研焦虑的人数较少, 其人数占总体的7.6%。由此可见, 大部分参加考研的学生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心理。

1. 不同性别考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焦虑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焦虑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t=2.86, df=103, p<0.05) , 即女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的焦虑水平。

2. 跨专业和本专业考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焦虑水平上的差异检验

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显示:跨专业和本专业考研的考生在考试焦虑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t=0.87, df=103, p>0.05) , 即跨专业和本专业考研的考生的考研焦虑水平基本上一致。

3. 报考重点院校、普通院校考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焦虑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显示:报考重点院校和报考普通院校的考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焦虑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t=2.64, df=94.88, p<0.05) , 即报考重点院校考生的考试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报考普通院校考生的焦虑水平。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中, 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有考研焦虑的人数占总体的62.9%, 这可能与考研对考生的重要性有关。另外, 有7.6%的考生有高度的考研焦虑水平, 这一比例不是很高, 但也说明高焦虑状态的考生确实存在, 这应该引起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因此学校应当及时发现学生的高度考研焦虑, 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 以缓解其考研焦虑, 从而形成健康的考研心理状态。同时, 有37.1%的考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没有考试焦虑, 推测其原因:一种是学生本身的成绩较好、能力高, 报考的院校又是刚好切合他们的能力, 对考研抱着一种“非我莫属”的心态。另一种是学生没有明确的考研目标和方向,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考研而盲目从众, 因此对考研结果满不在乎, 缺乏复习的动力, 对考研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本研究发现男女考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焦虑的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女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的。我认为出现这种差异性的原因主要是女生考虑的事情比较多, 对人、事、物有高度的敏感性, 并且容易受周围环境或偶然事件的影响, 情绪稳定性差, 这样在面对考试时, 女生就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另外, 由于现代社会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很严重的性别歧视, 这就使女生对自我前途与未来的担忧甚于男生, 因此非常看重初试的考研成绩;这些因素的综合导致了男女在考试焦虑水平上的存在显著差异。

跨专业的考生与本专业的考生在考研焦虑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无论是本专业还是跨专业考研, 都会表现出大体相同程度的焦虑, 都会对考研成绩有或多或少的担忧, 并且都在即将得知考试结果之前, 感到紧张不安。这可能是因为所有考生都会受到来自亲朋好友的期待、复习准备不充分、身体不适等多方面因素的干扰而出现焦虑情绪。

本研究发现报考重点院校的考生与报考普通院校的考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焦虑的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报考重点学校的考生的考试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报考普通院校考生的。这可能与报考重点学校的人数较多, 竞争较激烈有关, 尤其是当自己所在的学校是普通本科院校, 而报考的院校是重点院校, 这类的考生比其他考生更容易体验到焦虑, 原因是重点院校录取的分数线较高, 录取人数少, 并且推免人数占比例高。这些都使他们产生高度考研焦虑。而相对而言, 报考普通院校的人数较少, 有的学校甚至招不够人, 就会降低录取分数线, 同时有些普通院校的录取人数较多, 推免生占比例低。因此, 相比较而言, 报考普通院校的考生的考研焦虑程度就较轻。

参考文献

[1]Kazelskis, R., Reeves, C., Kersh, M., Bailey, G., Cole, K., Larm on, M., Holliday, D.Mathematics anxiety and test anxiety:Sperate constructs·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education, 68 (2) , 137-146.2000.

[2]Sarason, I.G., &Stoops, R.Test anxiety and the passage of time.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6 (1) , 102.1978.

[3]申鲁军.师范类大学生考研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4]申鲁军.自编大学生考研焦虑量表的信效度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6) .

[5]申鲁军, 杨磊, 马仁娥.大学生考研焦虑的影响因素及调适策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8) .

篇4:2012高三考后反思

第一方面——我所认为的经验:

1.积极参加培训,有助于把握方向,拓宽视野

如年初到北京参加培训,北京特级教师王大绩对试卷的分析评价特别到位,尤其是他的次要信息剥离法,让我们初识新课标试题的高三老师对试卷试题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考试不就是一系列次要信息对学生的干扰吗,只要能把这些无效或次要信息剥离出去,留下的主要信息就是你要找的答案。这当然是大方向的把握,具体到答题方面,一模之后的新华区培训时,42中一位老师对大阅读的探究题答题模式做了精准的规范:先提观点,再列材料,之后有论证过程,每则材料都要点题,最后还有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当然无论观点还是材料都是从原文中提炼出来的。这一方法很实用,很简洁,并且特别容易操作。我们加工提炼后告诉学生:探究题相当于写一小篇限定观点和材料的议论文,就是这样简单。

2.关注社会热点,积极引导学生作文

纵观近几年的全国卷作文,去年从“诚信”到“中国崛起”,无不围绕社会时政热点,价值导向而设,所以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关注主流媒体播报的有关道德价值导向作用的素材,如: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女孩刁娜、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通过多媒体播放、印发资料、张贴报纸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详细了解,并概括运用到作文中。即使到了六月初,我们利用全校师生向需要换肾的初三学生周伟捐款的机会,引导学生要奉献自己的爱心,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以为这样的引导,学生既把握了作文的方向积累了作文的素材,又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既作文又做人,真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方面——我所认为的教训:

1.高考方向不明确,无谓的浪费时间

从高一到高三,省市都不能给出明确的备考方向,甚至不提供参考意见,尤其是在选修课的选课上,我们简直就是在黑夜中摸索前行,我们四处打探兄弟学校的选课情况,得知除都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之外,其他选课五花八门,根本无从参考。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在高二上学期安排了和兄弟学校相同的课:必修五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高二下学期我们盲人摸象般选了《语言文字运用》和《中国小说鉴赏》两本书,硬着头皮带学生学完,感觉收效寥寥。说实话,下学期的课从实用角度来说,对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修养方面的益处都不大,尤其对高考生来说,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因为《语言文字运用》一书,只有修辞和语病与高考合拍,而其中所选篇目陈旧,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所以学生想说爱它(《中国小说鉴赏》)真的不容易。并且小说在高考题中是以选考题形式出现,是我们不提倡做的。

现在想想,我们其实可以压缩其他选修课课时,增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的课时,夯扎实诗歌艺术手法的概念,期间可穿插学习《人物传记》,因为现代文和诗歌的艺术手法是相通的。

复习备考无考纲指导,其它题还好说,照葫芦画瓢就是了,可是背诵篇目不明确,连盲人摸象也做不到了,我们只能要求学生把课本上要求背诵的所有篇目都背熟、默写正确。而课本上没有明确背诵要求的却出现在考纲里,比如《师说》,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师生都很被动,我们实在是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所以,我以为,每年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应该人手一本,无论高一还是高二、高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章可循,目的性和方向性才更明确。

2.针对高考提前布阵

从高二下学期选修课入手,针对高考选考文学类和实用类文章的情况,应适当选取部分经典小说、散文、人物传记、新闻访谈等篇目学习讲解,主要针对高考题型设题,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规范作答。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归纳能力。这样才能解决学生在复习考试过程中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文章能读懂,但不会提炼概括,层次划分不清,答题区间找不全遗漏要点,题干不能审读明白。

高三学生已离我们远去,高三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我们总结昨天,是为了踏实的过好今天,更是为了迎接美好的明天。愿后来者能够踏着我们摸索的道路前行而少走一些弯路。

篇5:考试之后作文600字:考后反思

这次考试我算得上是和80分交朋友了,对,先从语文来讲吧,经过我反复地看卷子,我发现全是粗心,这毛病我从一年级就拥有了,老师,家长,一直批评我,我永远改不了,不该错的全错,全都是不认真,不仔细,所以考了89,就差一分!一分!就到90分了,我也真是哭笑不得!

还有科学,科学,我真的好后悔,我的科学没有复习,蹇老师让我们读科学书,复习时我没认真读,所以现在才考了这点分,我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了!我真的好后悔,为什么不复习,看卷子上的全是书上的内容,看着我的科学成绩七十二,我竟然没良心地笑了出来!

我的考试我没有一点进步,哎!同样的错误反复的错,我只要认真成绩就可以提高,认真复习,世上没有后悔药,记得做数学作业总是写错,全是不动脑惹的祸。妈妈以前给我报名补习,补完后,老师说我好像说那一根筋没开窍,我一定要学习努力奋斗学习。平时上课时态度端正,认真听讲,不懂的问题要问同学,一定要弄懂,再也不犯哪种低级错误,多读课外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现在开始我要努力了,不再马虎,一定要认真仔细 ,不能懒!

这学期,学数学我有点着急了,因为以前的数学都是六十几,可是这次八十几,因此我还是改变了一些学习态度,认真完成作业,不懂的就问老师,所以这次考了80多分,我可高兴了。

加油,我不断告诉自己。

作者|金芝雅

公众号:静听花语说

篇6:月考后,高三学生的反思

历年来都有平时比较优秀的学生在高三的第一次月考中失利的现象,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月考不熟悉,由于月考的考题形式和分值安排都接近于高考,部分学生可能还不是很习惯,在答题时时间分配得不合理,影响了最后的成绩;二是心理因素,可能是因为学生自己太过紧张,求好的心态太迫切了,从而影响正常发挥。既然第一次月考已经结束,学生就应向前看,不要再纠结为何第一次考得不好,不如将这些时间花在分析月考的试卷上,这才是最有效、最合理的做法。

1、明确月考性质和作用

学校组织月考是希望达到两个目的,第一是让学生熟悉高考的流程和题型,由于学生平时可能习惯了分模块做题,但在对整张试卷的把握上有所忽视,而学校在安排月考时也比较正规,四门考试在两天的时间里完成,类似于高考,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尽快熟悉高考的整体流程,到了关键的高考时不用太紧张,也是一个让每个学生把握在做题时如何合理分配时间的机会,哪些题是自己可以看一遍就回答的,哪些是要花些时间来好好思考的。第二是一月一次的考试能让学生有个反思的机会,对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很有利。学生可以通过这次考试找出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和复习策略,为下一阶段的复习积累经验。

而第一次月考主要是为了检验在开学以来的这段时间中学生是否适应了高三年级的学习,是否进入了学习状态。考试内容一般以前一阶段学习的知识为主,多为基础题。有些学生在月考中考砸了,可能是因为不适应月考这个形式。所以月考最重要的作用在于阶段性复习效果的诊断以及对存在问题的发现。实际上,在高考前的一切大考小考都是为了发现,而不是为了下结论,高考才是最终的考试结果。通过月考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是知识方面的?或是应试技能方面的、应试规范性方面的、还是应试心理方面的?这一切,都可以通过月考来诊断和发现,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补缺。

2、理性看待月考成绩的作用

既然月考是高考复习过程中检查和诊断教与学的一种主要方式,是一种常规考试,所以学生对其目的、功能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正常的心态。否则,很容易把月考看作是一种负担或给自己增加不应该有的压力。

既然月考是一种常规性考试,所以大可不必搞得过于紧张。只要你抱着发现与改进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月考,你就会觉得每一次考试都是一种收获和发展。月考既是智商的检验,更是情商的考验。通过考试,你会更加全面地发现自己,使心态变得更加成熟,使意志变得更加坚强,让目标变得更加清晰。

而如何利用月考的考试结果则是一个是否能科学备考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试的结果也是复习备考中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通常来说,在每次月考前都可以给自己定一个学科考试目标,这样有利于自己考后及时找出目标差,然后分析目标差背后的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补救。

3、提高效率才是高三学习的“王道”

在这一阶段,学生通常需要“两条腿一起走路”,在接受新知识点的同时开始第一轮的复习,所以对他们而言,压力还是不小的。但是也不要总是埋头于学习中,适当还是要抬一抬头总结一下前阶段的得失,适时地“升级”自己的复习计划。

篇7:高考期中考试如何进行考后反思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每一位学生都应该结合自己的考试情况进行认真反思总结,制定下一步学习策略,找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那么如何进行考后总结呢?在这里我给同学们提一下几点建议。

一.充分认识考试总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每一次的考试都有成败与得失,每一次考试都会有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这对于每一位同学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可是考完试后,很多同学却只关心分数,你得多少分?我得多少分?当然这未曾不是一件好事,毕竟有比较才会有促进、才会有进步吗?但不应该只关注分数,还应该认真地做好考试的总结与反思。关于考试正确的做法是考前重视考试、重视复习,考中认真对待,考后淡化分数、注重总结与反思。对于高一高二来说,毕竟这还不是高考,平时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测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发现不足以便及时弥补,为高考丰富知识、积累经验。

也有不少同学考后不会总结,认为只要把试卷上的错题弄会就行了;还有的同学不认真总结,在老师安排的考试总结上写两句言不由衷的话来蒙混过关。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考试是对自己一个阶段学习情况的检测,通过考试,可以了解自己对老师所讲的知识点以及解题方法有没有真正掌握,发现自己前段时间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学习与考试积累成功的经验。因此我建议每一位学生要在考试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让每一次考试发挥它应有的效用。

二.先反思学习态度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成功与否关键看行动。对于追求的目标,很多人只是想说说而已,做个样子给老师看而已,其实心里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够达到。但成功者能做到: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你真的认定你现在的目标就是你唯一的、必须的、一定要完成的目标,就能发挥出你强大的潜在能力!你自己就会知道,什么是我应该做的,什么是我不应该做的。只要自信能够达到并不顾一切地去做了,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不成功者对目标的追求只是心理安慰地空想而已,而没当作一定要完成的目标来实现,最终沦落为幻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三.弄清得失,正确看待成绩

每一次考试,每个同学都有得有失,成功固然高兴,失败也不要气馁。考试作为一种督促和检验的形式,目的是查漏补缺,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的放失,为的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因此考后要注意总结出考试的得失,尤其是失。为此同学们就要对照试卷,弄清各个题型、各个知识点的失分情况。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期中考试是暴露问题的最佳时刻。成绩不理想的背后是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这就是问题的暴露,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改正,这样慢慢地就会带来学习的提高,从而这次的不理想就是下一次提高成绩的催化剂。相反,本来自己学得不好,却由于这次考得很好,使得很多问题被掩盖了,自己还以为没问题了,自以为是,自欺欺人,从而放松学习,必然会导致下一次的落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通过这一次的失败,找出了问题,从而导致下一次的成功,那这一次的失败就是必要的。这次的成功如果让你失去警惕,导致下一次的失败,那么这次成功就显得毫无意义。

四.如何对待失分和做错的题

仅仅知道自己失分情况还不行,还要分析造成考试失分的原因,这样在今后才能对症下药。我建议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分析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是否准确、全面,基础知识的理解是否存在偏差,还存在哪些记忆不牢固或不理解的问题。如果是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下一阶段学习的重点就应该是吃透教材,夯实基础;如果是解题思路和方法上存在欠缺,就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二是分析考试时的心理状态如何,是由于过度紧张将复习过的内容忘记,还是由于粗心大意造成失分等。如果是心理紧张造成的,那就要进行心理调整,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每一次考试,只要自己尽力就行了,不要太看重分数和名次。另外,需注意的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找准到自己的位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样才能让自己能看到希望,不能好高骛远。三是复习时是否抓住了重点,老师讲解时是否做了笔记,复习时是否认真对待笔记等。只有通过总结,找出学习方法上的缺陷,知识点上的漏洞,及时调整方法和策略,才能少走弯路。另外,对试卷中的问题应仔细归类,不能单纯把错误归为马虎。对丢的每一分按如下原因归类:粗心马虎、审题不严、概念不清、基本技能不过关、时间不够、过程不完整、能力不及„„。这样,你就会发现你的真正弱项,也就找到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五.利用好积累与纠错本

考试前最有效的复习方法是做过去做过的错题,所以对每次考试中出错的题应重点标注并归类保存,记在积累与纠错本上。

六.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制订下一步计划,走好下一个过程

没有计划,很容易出现盲目性。每经历一次考试,都要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计划落实好了,过程就走好了,自然也就有了好的结果。

篇8:学生英语考试考后反思

21.材料一 有媒体称,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材料二

(1) 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哪方面的怎样的表现? (2分)

(2) 解决图片一落后现象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2分) (3) 请讲出“改革开放”与“快速发展”的关系。 (2分) (4) 请你列举改革开放后本地和自己家庭“快速发展”的事实各一例。 (2分)

一、本道题命制的主要过程

这道试题范围涉及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第一目“改革开放的年代”的知识和粤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1﹒1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知识。两种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大同小异, 都有“改革开放”的内容, 后者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基本路线。

材料一的表述过去没有出现过, 它出自2010年8月30日公布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修订稿) 》。此修订稿中3-2-2规定:知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解析新时期的鲜明特点、显著成就、突出标志, 概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活动建议:以回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为题, 组织调查、访谈和研讨活动, 使学生直接感受、充分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材料二原先不是两幅图片, 交给本校教研组组长审核的初稿, 是用九年级粤教版第3页正文边上胡锦涛的一段话:“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 也不是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相应的设问是:“ (1) 请写出我国谋划发展根本依据的具体内容。”

后来, 笔者觉得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表现或原因, 只考查学生的“了解”程度属于“A”的要求, 而且这一知识点该学期曾经考过。于是, 就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要求学生会使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某一方面的内容, 如生产力情况来回答问题, 因此, 就换上现在这两幅图片来考, 它们来自教材第3页, 并相应把问题改成现在这样。

对于这一改变, 笔者觉得有如下进步:第一, 让试题图文并茂, 愉悦了学生的感官,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第二, 能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显然, 思品教学或命题, 要紧密联系不断变化的实际, 但教科书的材料是经过专家周密考虑、精心选择而成的, 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材料。现成可用的材料, 当然是命题的首选。第三, 能考查学生从图上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表象上看, 图片一仅是一位农民大伯在用犁耕田, 图片二只是火箭发射卫星升空的瞬间。但透过现象, 其本质上是讲工具——“犁”的落后与“火箭”的先进, 再进一步说是讲科技的不同情况或生产力的不同情况。但仅有这两幅图片, 无法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或科技是先进还是落后, 于是, 笔者就想到在图片一上加一句话“许多农村采用犁耕”。这里“许多”是点睛之笔, 它说明我国生产力或科技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再与图片二火箭的先进联系起来, 就容易得出“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 发展不平衡”的结论。

二、关于这道题考后的反思

考试过后, 这题的得分率是:第 (1) 小题为50%,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得1分, 不得分和得满分者均为少数。第 (2) 小题得分率为75%, 即2分中得1﹒5分。第 (3) 小题也较难, 得分率与第 (1) 小题相同。第 (4) 小题得分率为90%, 即2分中得1﹒8分。因此, 本大题总得分率约为67%, 按学校要求平均分达到75%左右, 略显难了些。当然, 作为一份试卷是允许难易题并存的。

那么, 这道试题难易程度是否恰当?各小题设问是否涉及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学生的答题暴露了些什么问题呢?下面就这些问题逐一分析。

第一, 关于难易程度问题。一份试卷的命题取向应该是:注重基础, 能力立意, 贴近生活, 以生为本。这道试题的第一问要求考生在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表现这一基础知识上, 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但的确难了些, 非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要转几道弯才能作答。如果增加设问, 再铺建一个小台阶, 就可减少难度。如可设“图片一的‘犁’和图片二的‘运载火箭’这两种工具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哪方面的表现?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另外, 这道题如果把图片二的火箭运送卫星改为“部分地区采用拖拉机耕田”, 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些, 因为这样一改就反映同一领域生产工具的优劣及其数量的多寡。

第 (3) 小题得分率也只有50%。其难就难在“快速发展”对“改革开放”的关系, 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的结果, 是改革开放的目标。其实“发展是目标”教科书是有表述的, 只不过学生没有很好理解, 也与学生答“关系”的题目思路和方法不对头有关。

第二, 关于所考知识是否重点和主干的问题。2011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中规定, 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进行, 而这部分的知识课程标准是这样规定的:“1-2列举实例, 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述《考试说明》则规定:“知道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级, 属于了解的要求;“理解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B”级, 是“理解”的要求;“运用实例说明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属于“C”级, 是应用的范畴。

对此, 我们说这道大题的几个设问符合理解和应用的考试要求。第 (2) 小题要求写出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其实就是实现党和国家所提出的“根本任务”, 是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延伸, 没有超出《考试说明》, 它也能把图片一所体现的信息“落后的生产”充分利用起来。当然也可以把它安排在选择题中。第 (3) 小题表面上是表述“关系”, 实则是通过两者的内在逻辑联系, 来体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第 (4) 小题则从“本地”和“家庭”两个角度“说明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它联系到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也是一种情感的提升。另外, 本题也没有涉及过细的知识, 都是教材本部分内容的主干知识。

因此, 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把这道大题改成这样:

“21.材料一:有媒体称,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材料二

(1) 图片一的“犁”和图片二的“拖拉机”这两种工具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哪方面的表现?请说说它的具体表现。 (3分)

(2) 请讲出“改革开放”与“快速发展”的关系。 (3分)

(3) 请你列举改革开放后本地和自己家庭“快速发展”的事实各一例。 (2分)

第三, 本道试题考后也暴露了如下问题:

一是学生答“关系”的题目不得法。答这类题目, 应该既要答总的关系, 又要答具体的关系。答具体关系时, 要从关系双方的角度来回答, 如第 (3) 小题, 就要从“改革开放”与“快速发展”两个角度来回答。因此, 这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总关系是两者紧密相连, 相辅相成。具体关系是改革开放是快速发展的动力或活力源泉, 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的目标和结果。”但许多学生不答总的关系, 更多的不能从“快速发展”的角度答两者的具体关系。这反映出我们任课教师平时在答这类题型时, 方法指导或强调得不够。当然学生也有创新的答案, 如“快速发展有利于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 证明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二是解答类似题目时容易混淆。如第 (2) 小题“解决图片一落后现象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学生容易与实现党的基本路线中的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途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相混淆, 更多的则与解决国际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本途径“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相混淆。其实, 类似“根本途径”的题目, 在思想品德《作业本》上刚做过, 可能有的教师没有注意订正。

三是没注意图文结合。解答这类题, 既要看图画的内容, 又要看清图上或画上的文字, 还要注意图或画上方和下方的文字。如本题图片一上方的标题——“许多农村采用犁耕”中的“许多”就显得很重要。只有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 把图或画与文字综合起来分析, 才能得出较科学的答案。解答这类题, 如果图画有两幅或两幅以上, 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要从整体上来回答。然而, 解答本题时, 许多学生却是分开叙述的, 往往因意思表达不完整而失分。

综上所述, 本题对笔者今后命制试题和日常教学有如下启发:

第一, 命题要根据课程标准和紧扣考试说明。课程标准是命题的根本依据, 考试说明是当年考试的明确指向。无论材料多么新颖, 都不能偏离它们。

第二, 对文本资源要创新改造。文本资源虽由专家选定, 权威而又科学, 要充分利用它, 但也不能迷信它, 要对它进行改造创新。本题第 (1) 小题如果一开始便用上“拖拉机耕田”的图片效果就会更好。

第三, 命题要注意能力立意。要联系社会、学生实际, 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要突出应用性、开放性、时代性和生活化。

第四, 试题设问之间要有梯度。应由易到难, 尽量不要让学生遇到第一题就“卡”在那里。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解题能力。

第五, 教师平时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解题方法指导, 注意对类似提法的区别, 当学生做错时要及时订正;要注意储备重要的基础知识,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否则应用能力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上一篇:宣威市民族中学2010年度学校禁毒工作总结下一篇:《亚运知多D》栏目招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