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2024-04-09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精选6篇)

篇1: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探析

仁和党校蒙会仙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社会问题,被称为是世界的“三大公害”之一。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比上世纪80年代提前了2至3岁。14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类犯罪活动中占有较大比例,未成年人犯罪占全部刑事案件的比例平均在10%以上,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十五六岁现象”。进入新世纪后,攀枝花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加大教育监管力度,未成年人犯罪率有所降低,但还是没有得到完全控制。据仁和区法院办公室统计,未成年犯罪人数占当年总人数的比例分别是:2002年为13.4%,2003年15.8%,2004年18.9%,2005年11.79%,2006年5.47%,2007年5.03%,2008年4.83%。从仁和区未成年人犯罪特点来分析,我们应寻找相应对策,减少和防范未成年人犯罪。

从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已经不是某个地区或者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存在且令人忧心的问题。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犯罪的疯狂性、突发性、残忍性、报复性和逆反性以及团伙性等特点。

从未成年人犯罪涉罪的罪名来看,主要集中于抢夺、抢劫、盗窃等几类社会危害较大的严重刑事犯罪,其手段也趋于恶性。据仁和区法院办公室统计2005年——2008年仁和区犯罪的未成年人有60人,犯罪案件44件,其中盗窃罪16件22人,抢夺、抢劫罪13件22人,犯其他罪14件17人。

从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来看,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几个主要特点:

1、作案动机单纯、盲目、初犯、偶犯多。

2、文化水平低,犯罪的主观恶性相对较小。

3、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日趋明显。

4、未成年人犯罪涉财案件居多。

5、犯罪手段向成人化、技能化发展。

6、连续多次作案增多。

从犯罪的疯狂性、突发性、残忍性、报复性和逆反性以及团伙性等特点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环境、社会影响以及青春期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因素造成的。从未成年人自身特点来看,未成年人由于其辨别能力不强,是非观念薄弱,心理上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在因素。

如何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呢?

1、整治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第一,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其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凝聚力。第二,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抵制各种错误与腐朽思想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建设和谐文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增强法律观念和公德意识。第三,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他们营 1

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第四,整顿文化市场,净化荧屏银幕,避免不良文化对未成年人造成负面影响。要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整顿校园周边环境,阻断“毒文化”对青少年心灵的渗透和入侵,使文化市场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乐园,降低因受“毒文化”侵蚀而导致的犯罪。

2、应发挥家庭教育第一课堂的潜移默化作用。第一,强化家庭教育的显性功能。父母及长辈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树立教育后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了解子女的思想状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既不能采取粗暴强制的方式,又不能一味袒护和溺爱孩子,更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忽视和放松对孩子的教育。第二,重视家庭教育的隐性功能。古人曰:“教训子孙,必须自正己身”。父母及长辈应通过对孩子的导向和示范作用,让其明白“不学礼,无以立”的道理。通过建立和形成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构建学习型家庭,培养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家庭打造成一个其乐融融的幸福港湾,从而塑造孩子健康的身心,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第三,发挥家庭的辅助作用。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幼儿时期,就要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分清好与坏。青少年时期,塑造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父母及长辈不能只用学习成绩作为预测衡量学生未来发展的惟一标准,应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兴趣、品质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特长,并随时注意将子女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和人际交往、兴趣爱好与学校老师交流,并“遇物则诲”,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根据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点滴小事、以及身边和周围发生的事,对孩子进行感知认知的教育,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声无声地传给孩子。第四,发挥家庭教育的领航作用。家长还要通过鼓励子女积极参加各种扶贫济困“送温暖”的募捐活动、“希望工程”、“手拉手”等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以及公益劳动、义务劳动来培养子女的爱党爱国思想、为人民服务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乐善好施的品德,把个人成长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思想道德高尚、品德优秀的新一代建设者,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的图谋也不会动摇。第五,现阶段物质生活富足,家长更不能忽视对子女进行艰苦奋斗和自立自强的教育,不能忽视进行团结同学、礼貌待人、奉公守法的思想道德教育。

3、切实搞好教育制度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真正从根本上实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重大转折。第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坚定地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目标。第二,更新教育观念,深入开展教学内容与方式、考试与招生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重点抓好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改变重知识积累轻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智育智力轻思想道德修养的科举式考录办法。改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围着高考指挥棒转,学校整体工作主要看智育考分看升学率的局面。第三,坚决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搞好教材改革,降低一些学科的知识难度,把教学重点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来。第四,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定向式委培式职业教育,缓解就业压力。第五,还要改变社会上用人只重学历而轻能力的现状。学历不等一切,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

际能力,缺乏务实精神的人,是干不好任何事业的。这一点在近几年的企事业单位招录新人后的实践当中已得到充分证明。

4、鼓励社会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目前,我市的家长学校呈萎缩状态,大多不能很好发挥作用,亟待巩固,提高发展。从家长的素质上看也需要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强化家庭监护和教育管理。家长不仅要在言行上给孩子做好榜样,而且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不能片面追求智力和应试教育而忽视品德教育,更不能娇惯纵容。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和心态要及时纠正,特别对已失、辍学或沾染上不良恶习的孩子,家长要加强跟踪和监管,切忌长期放任失控,尽力避免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对孩子的吸引和争夺,尽早教育转化,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特别是对网络成瘾的孩子,要发挥家长的监管作用。教育孩子先要教育家长,只有通过家长的教育使家庭网络教育得到强化,这样孩子从小就能在家长正确指导下使用网络,让孩子在网络中受益。

5、在教育法上补充家庭教育的内容。我国的教育法的内容至今没能全涵盖家庭教育的内容,这显然是一个欠缺,应尽快补充或单立家教法。同时,对未成年人教育要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学校应把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纳入考核目标。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传授知识同传授美德、陶冶情操结合起来,并且要开设法制课,选派优秀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学生知荣辱、明法制。

6针对网络成瘾的未成年人,要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引导作用,积极开展帮助矫治工作。网络成瘾不仅使在校生学习成绩下降,带来心理和躯体疾病,网络成瘾还会引发许多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社会难题。为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绿色教育网络。第一是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第一,发挥家长的监管作用,让孩子从小就能在家长的正确指导下使用网络。第二是成立未成年人网络教育民间组织。建议成立各区县青少年网络教育协会,在全市巡回举办未成年人网络教育论坛、宣讲活动,邀请网络教育专业人士经常性开展相关讲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保 护未成年人网络教育的氛围。第三是发挥学校引导作用。建议学校设立未成年人“网络辅导员”,职责主要是引导未成年人如何正确上网,教育学生提高鉴别能力,对网上的有害信息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并使学生明白,网上违法同样是不允许的。充分发挥学校心理辅导员作用,疏导未成年人因网络依赖而形成的心理障碍。针对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沉溺网络游戏、不道德聊天等突出问题,开展“一对一”志愿者矫治工作和未成年人同伴教育活动。第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青春自护— 未成年人网络文明”活动,推进“绿色上网”在学校、家庭、社区、网吧的应用,普及未成年人安全文明上网知识,向教师和家长宣传讲解未成年人安全文明上网的意义,大力提高家长的监护能力和辅导水平。还可招募具备专业知识志愿者,对沉迷网络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治;培养未成年人文明上网的骨干,运用身边的案例,潜移默化地对同伴进行网络文明教育,组织有关专家赴各地开展健康文明上网演讲活动,并加强课余时间的监督和辅导。

7、发挥社区的辐射作用,积极帮助失足未成年人转化新生。对于有违法苗头的未成年人,家庭和学校要互相配合教育,及早使其改正。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对社区范围内的罪错未成年人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具有亲和力的矫正,用人的情感接纳他们,用宽广的胸怀、健康的思想去教育、感化和挽救他们,并让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同等的融入社会生活,使被矫正对象提早适应社会生活,以健康的心态顺利的融入社会,从而减少和避免未成年人犯罪。

对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因此,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塑造未成年人,头等重要的是教其“做人”,这也是杜绝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治本之策。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构建学校、社会与家庭的爱心桥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把未成年人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篇2: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一、背景介绍及研究目的;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6名南京少年和3名外地少年,年龄均在18岁左右,搞钱这一共同目的,让他们组合在一起。2005年2月至4月间,他们持木棍抢劫出租车司机、抢劫在校生并进行暴力殴打、翻窗入室盗窃现金等共计作案5起,涉案金额6000多元。

此外,南京高淳县曾有5名中学生将一女同学以喝酒为名灌醉后实施轮奸;南京秦淮区16岁的王某将邻居家的4岁女孩骗至家中,谎称为其检查身体进行猥亵继而实施强奸等等。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相关法官痛心疾首地说,过去未成年人犯罪大多以盗窃为主,而如今抢劫、强奸、杀人等恶性犯罪也屡屡发生,这帮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以血来换回人生的教训。而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公布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05年南京市共有839名未成年人因犯罪而受刑,较之前年的389名,增长了115%。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专审未成年人犯罪的王俊法官说,去年南京的未成年犯罪形势完全可以称得上“异常严峻”。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和犯罪预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然而,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却呈上升趋势,而且出现了团伙化、暴力化、手段成人化、低龄化等新特点,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1年9月4日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1999年6月28日又通过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可见,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全社会都应该动员起来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而努力。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当今三大社会公害,而且比例越来越高,呈现团伙化、暴力化、手段成人化、低龄化、智能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和未成年人自身等方面。

1、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第一课堂。一个人的心理、品德、爱好、理想,行为举止及其对社会的态度最初就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因此,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所谓“身教重于言传”正是这个道理。翻开这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案卷,我们不难发现多数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均存在误区。(1)家庭结构残缺:有的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或者因受继父(母)歧视。由于缺乏家庭温暖,会在不同程度上促使他们人格和行为的扭曲,他们或者被坏人引诱误入歧途,或者内心对社会不满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并走向犯罪。(2)家庭成员不和睦:一些家长把怨气发泄在孩子身上,拿孩子出气,恶语相加使孩子没有愉快的童年生活,精神长期处于消沉苦闷之中。(3)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要么对子女娇纵溺爱,要么对子女粗暴生硬,要么对子女自由放任。(4)家长素质不高:也有少数家长本身就品行不端,身教甚于言传,不能以身作则,做好表率,那么“上梁不正下梁歪”“有其父必有其子”,从而使孩子步入歧途。(5)忽视家庭教育:有的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自己只管吃管穿,家长教育不教育无所谓。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是造就人类灵魂的重要场所。然而有的孩子走出校门,刚踏上社会就走向犯罪,有的甚至直接以课堂走进牢房。撇开家庭、社会等因素,以学校教育上去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1)片面追求升学率:由于单纯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只注重文化知识教育,重视考试成绩,而轻视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教育。只注重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选拔和培养,而把双差生则当成“包袱”冷眼相看,放任自流,他们往往受到嘲讽和歧视,对学习没兴趣,最后流入社会,给社会带来了消极因素。

(2)课业负担过重:升学的指挥棒还直接炮制出可悲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是“白天老师管,回家家长管”整天围着功课转。不少学生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氛围中身心受压抑,心理扭曲而不健全。有的为了释放压力而走上犯罪之路。

(3)以罚代教,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以罚代教,推出校门了事。体罚、变相体罚和侮辱学生人格的事为数不少。这些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4)忽视法制和德育教育,学生道德品质滑坡:现在的法制课和思品课虽成为学校的常设课但有的学校仅仅教育流于形式。从近几年检察机关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来看,他们的法律知识极其贫乏,基本是空白。

3、社会方面的原因。

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因素十分复杂,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认识能力,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和抵御外来诱惑的能力很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比较弱,很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性,风气的影响。

(1)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使一些未成年人幼小的心灵种上了贪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吃喝、讲穿戴、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

(2)社会上的黄、赌、毒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加上有关部门的管理,打击不力,导致这些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心灵受到污染。

(3)当前,尤其突出的是网络等媒体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出来。随着互联网、影视文化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各种文化思潮令人目不暇接。一些不健康的传媒宣扬享乐主义,渲染暴力凶杀色情等信息,严重误导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的孩子迷上网吧,对学习不感兴趣,旷课、弃学,久而久之,很容易误入歧途,步入泥潭。

4、未成年人自身方面的原因:(1)未成年认知能力低,抵御不良影响能力差,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不能客观地、理智地对待各种事物和现象,对自己的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2)自身生理的限制,未成年人易于冲动,情绪化、情感化浓厚,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

(3)未成年人生理心理成熟年龄的落差,承受挫折的能力差,遇到失败,容易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通过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解决未成年人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衔接问题。

2、从处分惩办转到早期预防上来,确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正确指导思想和领导体制。

3、从做表面文章转到真抓实干上来,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责任制。

4、从短期行为转到标本兼治上来,形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国家规划。

5、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体制。

6、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及生理心理教育从主观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三、课题的界定: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之研究》是以未成年人为研究对象的,以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质,预防违法犯罪为的理念为指导的一个研究。课题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对家庭、学校、社会及未成年人自身的研究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理论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定的目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定的目的: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3、相应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五、研究目标及对策:

通过《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之研究》从家庭、学校、社会及未成年人自身保护入手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培养未成年人的品行,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现研究目标及对策如下: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但未成人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可塑性和可改造性。从某种意义上看,对未成年人犯罪,社会的责任大于未成年人自身的责任;打击仅是低层次防范,预防才是最有效的手段,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只有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相互协调,紧密配合,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1、家庭方面:优化家庭环境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强化家庭教育功能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

2、学校方面:改革教育体制认真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法;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均衡教育、全面教育,适时开设心理教育、法制教育课,以及专业技能培训课,促进在校学生的全面成长; 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工作,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素质。

3、社会方面:

(1)执法机关应加大打击力度,坚决铲除黄、赌、毒等社会毒瘤,对非法网吧坚决予以取缔,对违规经营的网吧、游戏厅予以重处。以净化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2)确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责任制。

(3)围绕检查办案,为学校设立法制副校长、辅导员,以学校为阵地,以预防和保护为目标,切实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实行司法保护。同时司法部门和各级政府要建立“污点”清除制度,认真做好失足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使其早日溶入社会。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6年4月至6月):

1、确立个人课题,制定研究方案,进行调查研究。

2、准备好各种调查材料对在校生的学习状况、家庭状况、思想品行等各方面进行调查。

3、制定《家校联系簿》

4、制定《问题学生跟踪考察表》此表主要记录问题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情况变化、是否辍学迁移、是否与社会闲杂人员交往等情况。开始每月考察一次,以后每季度考察一次,期限为一年。

(二)实施阶段(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

1、分析调查材料,确定问题学生和帮教责任人,落实帮教政策,实施三级帮教,努力转化问题学生。学期结束评出“优秀帮教对子”。

2、与镇派出所联手,开展“警民共建文明校”的活动。邀请法制副校长每两月举行一次法制讲座。

3、通过《家校联系簿》定期与家长联系。

4、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问题学生每周完成一篇“成长周记”。

5、每学期进行一次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三)总结阶段(2007年1月至4月):

1、每星期整理一次《家校联系簿》,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

2、每月整理一次问题学生的“成长周记”。结合帮教责任人评选出“转化进步奖”。

3、根据研究进行总结,完成结题工作。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阅读、研究问题学生的转化方面的书籍、专著。并从中汲取经验,运用在客体研究中。

2、调查研究法。通过各种方式调查问题学生的转化状况,这样研究就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3、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分析,可以了解个别问题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以寻求更合适、更有效的方法

八、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

1、整理优秀“成长周记”“帮教小结”并做好每阶段的转化总结。

2、教育叙事,个案分析,教学案例,经验总结,论文等。

九、课题创新:

1、与问题学生家长建立“家校联系簿”。

2、帮教责任人通过“问题学生跟踪考察表”对问题学生实施考察。

3、建立各种奖励机制。

十、参考文献:

1、《为了明天--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读本》(河海大学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

3、《法制教育》

4、《现代快报》(2006年3月20日)

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中学生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被教养起来的。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和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着影响。

(一)社会环境

这里所指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局面等。中外心理学家就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从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据报道,在美国、英国等文化发达地区,歇斯底里患者较为罕见,而忧郁患者却很普遍;在文化水平低、文盲多的地方,如印度、埃及等国家,歇斯底里患者较多,忧郁患者却较少。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中学生对社会信息的获得,可来自于自己的直接观察,也可来自于别人的见解传授,如,电视、报刊杂志、书籍、电影等。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如,暴力电视或电影会引起中学生的攻击和犯罪行为。

新世纪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正 鲁礼堂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新世纪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正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OIBZHO11 学科分类:职业成人教育

课题负责人:鲁礼堂

副教授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成员:贺红梅

王勇鹏

陈祥松

陈世杰

杨道喜

冯蓓 韩岭

谢春华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从比较客观的角度,探索21世纪初预防和矫治我国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规律、措施、办法,增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在未成年人中开展预防犯罪教育的意识,使家长、学校、社会和各界人士从思想上真正明确对未成年人要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是能够预防和及时矫治的。并且要在实践中探索一条能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综合治理之路。就是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工作成为整体性的、持续运行的社会工程,使预防和矫治工作系统化,建立全方位的运行机制,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综合治理工作能持久、长效、有序地运行,这就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课题组从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现状和成因入手,就

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家庭对策、学校对策、社会对策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然后就如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矫治提出了办法和对策,最后就贯彻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和建议。

鉴于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性、前瞻性、实践性、区域性比较强,涉及到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又是一个跨区域、跨部门的综合研究,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注意采取了“四个结合”的工作方法。一是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在研究中主要运用了调查法、文献法、归纳法、研究法等,并借鉴行动研究的方法,课题组既有理论工作者参加,又有中小学教师,基层公安人员的参与,在研究中注意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全面总结与研究相结合。二是各方面的研究人员相结合。本课题的研究人员既有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专家、教授,有有主管青少年问题的学者、组织者,还有经常与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打教导的政法公安人员参加。从而使课题研究能够更多地从全局性的高度分析问题,使研究的成果更具有科学性、操作性和可行性。三是专职与兼职研究相结合。专职研究人员主要承担总报告的起草、专题调研,与各子课题工作单位的联络,兼职人员主要承担子课题的研究任务。四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本课题的最终成果是要在时间上有前瞻性,在空间上能反映未成年人的实际和未来要求。为此,课题从酝酿立项开始,就注意发挥各协作单位的作用,并通过信函、通讯等多种方式保持密切联系,还多次参与青少年犯罪研讨会,以期共同探索,求得共识。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当代未成年人发展中有很多优势,但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挑战。课题组概括阐述了当代未成年人遇到的十个问题,使得未成年人中的不良行为大量产生和发展,成为了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后备军,这就给党的政府、家长、教育部门和社会敲响了警钟。要减少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必须从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做起。这是以往青少年犯罪研究中没有全面论述过的论点。

2、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犯罪性质恶化、团伙犯罪和暴力犯罪突出、智能犯罪增多等新的特点。未成年人犯罪在21世纪性质会日趋严重,类型会越发多样,手段会更加残忍,危害会不断加大,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形势会更加严峻,责任会更加重大。

3、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违法犯罪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因素、家庭、学校教育因素和网络的监管乏力造成。

4、只要采取正确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对策,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是可以预防的。

5、工读学校是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特殊教育部门,要鼓励、支持社会以及个人投资参与工读学校的创办和建设,这是本课题组在调研中提出的论点,正在被立法部门所采纳。

6、公安、司法机关在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工作与形势、任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应加速改进。

7、提出了当前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立法工作上存在的不足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建议。

8、对如何建立健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综合治理系统工程提出了新的建议,这在我省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中是没有的,如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综合治理的组织系统、对策系统、信息系统、资金投入体制等,都是为了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成为整体性的、持续运行的系统社会工程,使我省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能持续、长效、有序的进行,为实现我省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作出努力。

四、研究成果推广的范围

1、在教育部门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把握其生理、心理的不同特点,开展未成年人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的教育开展对策研究。

2、在我国开展综合治理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教育和预防系统工程建设,按照“大教育”的思路,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3、针对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严重性、迫切性严峻形式,为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现象,一定要大力加强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矫治,就必须开办工读教育,减少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后备军,应立即着手在长、株、潭地区开办我省第一所工读学校。

4、加强立法。抓紧《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办法》草案在省人大的通过。

五、取得的社会效益

1、课题组提出的“工读学校也可以采取民办形式,发动全社会来关心和支持工读教育”的建设已被省人大立法机关采用,已写入草案并使各级领导对工读教育有了进一步认识。

2、教育部门开始重视对“差生”的教育矫正,正准备来取措施加强对“差生”的教育和管理。

3、长沙市已开办了我省第一所工读学校。

篇3: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对策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一) 青少年违法犯罪动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盲目从众和随意性导致走上违法犯罪。什么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众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俗称“随大流”, 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的多数人相符合。盲目从众不仅会抑制个性发展, 束缚思维, 扼杀创造力, 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等。特别是青少年对事物的美丑、善恶是非缺乏鲜明的标准与界限, 认识上常常模糊不清, 甚至是非颠倒, 美丑混淆, 善恶不分, 崇拜豪杰, 羡慕结义, 不仅容易造成他们沾染不良嗜好, 抵制不住不良诱惑,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 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

据一项调查统计材料表明: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 运用高科技手段作案的占被调查案例的38.7%, 其手段各种各样, 有伪造或破坏犯罪现场的, 有利用假证件进行诈骗的, 有清除犯罪痕迹的, 有利用网络骗钱骗色的等等;完全和成年人作案没有差别, 甚至其犯罪的智能化水平超过成年人。据一份资料显示, 近几年来暴力犯罪有逐渐上升趋势, 并且暴力手段更为残忍和隐蔽, 犯罪更为低龄化。总之, 暴力型青少年犯罪逐年增多, 强奸杀人、抢劫杀人、报复杀人、公开持刀抢人等暴力型案件发生率高, 并呈直线上升趋势。

(三) 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

近年来, 从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来看, 十四、五岁岁少年违法犯罪居多, 并向低龄化趋势发展。一些青少年从十一、二岁就开始有劣迹出现, 到十三、四岁就已经能作大案了。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 受社会不良环境影响

受社会一些不良的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 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侈等倾向。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缺乏社会经验, 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加上文化娱乐场所比如网吧、舞厅、游戏机室、录象厅, 管理混乱。在文化市场上, 音像制品、图书杂志、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他有损青少年健康内容的陈旧、低级、庸俗文化, 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的进步。深深地诱惑着学生, 使学生逃课, 离家出走, 荒废学业,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 受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家庭的环境不同, 父母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取向和行为的差异, 家庭教育的缺陷等等, 往往会使子女养成任性、执拗、蛮横、朝野、放纵等畸型性格, 放任子女不良习惯和行为, 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再一个随着离异家庭增多, 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 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感情的正常发展, 子女家庭教育缺失, 渐渐失去家庭的温暖, 在新家庭中仿佛成为多余的人, 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任性、心理扭曲等, 就很容易诱发孩子走向违法犯罪的手段。

(三) 学校品德和法制教育滞后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 我们一直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品德和法制教育的现象, 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品德教育课, 开展多种形式法制教育普法教育活动, 但不重实际, 而是为了应试的需要, 普法教育也像一阵风, 刮过去就了, 没有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导致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 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 不懂法、不知法, 更谈不上遵纪守法, 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 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 提升家长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及生活细节都会给子女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事实证明:家长文化层次和文化素质较高的家庭, 往往比较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 他们能深刻认识到掌握文化知识对人的一生的重要性, 因而十分注意从早从小就抓孩子的行为习惯, 注意纠错他们的不良行为, 其子女的犯罪率就相对较低。因此, 作为家长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 用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子女, 为子女起好的表率作用。并能注意教育方法, 善于因势利导, 就能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二) 学校要把德育、法制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起到关键作用。学校通过进行各式各样品德、纪律和法制教育, 使青少年懂得遵纪守法, 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犯罪行为作斗争。首先, 学校要重视环境治理。学校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一是学校必须进一步的端正办学思想, 防止重知识轻德育的思想,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业不良的问题。二是学校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入手,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避免学习成绩差而发展成为学习品德“双差生”。三是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 严格防止学生旷课、逃学, 严格控制学生流失, 逐步减少学生逃学、辍学, 使学生不流向社会, 减少学生犯罪率。

(三) 加强综合治理, 优化社会环境

篇4: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犯罪原因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这个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年龄段”,为犯罪的高发年龄段。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家庭、学校、社会作为最主要的三个客观因素,则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子基本环境要素。

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未成年人一出生,所处的第一个生活场所即是家庭。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起点。未成年人在逐步迈向社会的过程中,一个不和睦、不完整或者教育方式不恰当的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性格塑造有原发性的影响。家庭问题对未成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是否完整,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当夫妻双方感情破裂或一方死亡等情况时,家庭结构便失去平衡,此种情况下如果对未成年人疏于管教,容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养成孤僻、冷漠、自卑的性格。当未成年人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和爱,外人稍微的示好和诱惑便可能让原本就没有社会经验的未成年人动摇,从而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父母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再加上“望子成龙”心切,父母往往就会采取比较过度严厉或动辄打骂的教育方法。这样不仅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有时还会反其道而行。棍棒在鞭打未成年人身体的同时,也鞭挞着他们的自尊和人格。未成年人的心灵受到摧残,会对父母产生恐惧或者逆反的心态。另外一种相反的教育方式是过于溺爱。“爱子不教不为爱,教子不善不为教”。计划生育的普及使家庭的生活氛围变成对独生子女的百依百顺,竭尽全力的去满足他们的每一个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面对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没有尝试或者努力去教育孩子如何适应社会,从而忽视了给孩子心理上的关心,抛弃了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甚至对于孩子所犯的错误进行包庇而不是教化。这使得未成年人是非观念出现偏差,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当未成年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并在这种情绪驱使下,罔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而误入歧途。

二、学校教育和管理存在漏洞

未成年人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学校,学校教育不仅向未成年人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对学生性格、思想塑造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做具体分析:

(1)教师错误的将学生分等次。在个别学校,教师根据学生的学生成绩将学生分为优生和差生。对于优等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对于学习成绩略差的学生,则采取歧视性对待,放任他们自由成长,甚至会给这些学生嘲讽和难堪。中国向来认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某些不合理不正确的做法,会让其他学生进行效仿,教师和学生对这些“差等生”进行孤立和嘲弄,也使这部分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逃学、辍学,甚至过早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从而给了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2)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青春期性教育不完善。未成年人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学校应当开设心理教育等课程。但是很多学校都过分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心理教育,这为未成年人犯罪埋下了祸根。未成年人的青春期几乎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此时的未成年人正处于性懵懂和性朦胧时期,进入青春期后期之后,未成年人开始对性有所感知。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给与正确的性教育,未成年人便会在这方面表现的相当好奇和无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未成年人会抵制不住外界色情网站和刊物的诱惑,甚至会以身试法,做出越轨等行为。

三、社会不良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外因

德国刑法学家费兰茨·冯·李斯特在他的“犯罪原因二元论”中,提出:“大众的贫穷,是培养犯罪的最大基础。”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滋生犯罪的“肥沃土壤”。现如今,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文化垃圾”的出现。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的传播从一定层面上助长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不正之风。

当今社会,网络市场大量丰富人们的生活的时候,文化垃圾也应运而生。美国学者班杜拉认为“电影、电视常常生动地描绘暴力的画面,并且剧中的暴力被说成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它甚至反映了一种英雄气概,那些娴于暴力的英雄从未因此而受到法律或社会的制裁。由此,人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暴力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用于处理日常事务或人际关系。”未成年人在青春期时期,对暴力电影中的英雄人物都有一种崇拜心理,而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宣传又为这一心理提供了看似正确的引导。有的电视节目对于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或者犯罪团伙的犯罪过程和犯罪手段加以详细叙述,这使得未成年人有了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在这些暴力情节的渲染下,未成年人极易形成争强好斗的性格特征。

综上所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势在必行。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关系着国家的未来,这种预防不仅应该从未成年人自身出发,更应该从未成年人所生长的环境来做改善。同时,应以法律方式及早的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倾向进行干预。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比打击犯罪更为重要。国家和社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该不断的进化社会空气,改善社会环境,从而使未成年人能够在一个健康、干净的环境中成长,远离犯罪。

参考文献:

[1]屈智勇,邹洪.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轨迹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1).

[2]周国平.犯罪学新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10.

[3]杨焕宁.犯罪发生机理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1.

篇5: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

4邵磊:《略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及司法对策》,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76页未成年犯罪原因研究 何旭峰 南昌大学 2010 12月 24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山东大学 陈琛 2007年10月 30页

7论未成年人犯罪与预防 孙磊 2009,10月 吉大 8页

8张克锋:《家庭与青少年犯罪》,广东社会科学,200年第3期我国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探析 兰大 刘锐填 2008年六月 27页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类型多元化,犯罪数量不断增加,这与社会原因有重大关系。人是社会的人,同时人又改造社会,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并接受了社会上存在的反社会的行为思想、模式和现象的结果就会构成犯罪。由于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阶段,很容易受社会的影响。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的研究,探求社会机体中存在的弊端,可以深化关于犯罪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更好的揭示犯罪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1)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乃至为整个社会的改革和进步,提供理论根据。

一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

(一)对低俗文化缺乏严格的管理

对低俗文化缺乏严格的管理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原因也是直接诱因。“近年来,社会上宣扬腐朽文化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黄色淫秽书刊、音像制品肆意泛滥,暴力、恐怖、色情影视镜头比比皆是。”

(2)社会上适合未成年人的健康娱乐场所严重不足,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网吧、歌舞厅、台球室等场所星罗棋布,其中,属于不健康的娱乐场所为数不少。

首先,黄色网站、色情书刊黄色光盘对未成年人的身心造成了严重危害。“色情文化的污染很容易使一些不良少年为追求性刺激而不择手段,诱发未成年人实施暴力犯罪、性犯罪”(3)。根据某少管所对在押的未成年犯的调查显示,“其中72%的人曾看过黄色录像、淫秽书刊,其中有近30%的人是看完这些影视书刊后按捺不住冲动直接导致犯罪的。”(4)其次,渲染暴力的网络游戏淡化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差异,火爆刺激的内容模糊了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能力,很多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这很容易诱发犯罪动机。最后,犯罪亚文化,对未成年人更是毒害至深。曾经风靡一时的郑伊健版地《古惑仔》系列港片,成就了大批的未成年古惑仔。

对低俗文化缺乏严格管理主要造成了未成年人的性犯罪和暴力犯罪。

(二)腐朽思想的侵入

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社会迅速发展,同时西方的腐朽思想也一同侵入,再加上中国古代封建落后的腐朽思想的传承,未成年人被腐朽思想侵蚀。腐朽思想在未成年人中的表现就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人生苦短、享乐及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未成年人喜欢赌博、早恋、互相攀比、腐败等,于是未成年人学会了挥霍金钱。“当家里经济条件所限或者受到父母限制外,以至于不择手段获取金钱和财物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当虚荣心受到满足后,就会更加变本加厉挥霍金钱财物、然后再想方设法获取财物、再挥霍,如此恶性循环,最后走上犯罪道路。”(5)这是未成年人盗窃、抢劫等侵犯财产犯罪增加的原因。

(三)对大量辍学、待业在家的青少年缺乏必要的教育与管理

对大量辍学、待业在家的青少年缺乏必要的教育与管理,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实行义务教育,但是很多贫困地方还达不到义务教育的标准,很多未成年人辍学、待业。这些人文化低、年龄小,适合他们的做的工作很少,他们经常三五成群的无所事事,加上社会疏忽了对他们的管理,这部分人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据《南方周末》调查报道,我国目前大量的辍学、待业在家的青少年已经成为继下岗职工后的第二大失业群体。这些无所事事的青少年,父母白天上班管不到,街道、村居委会又无专人对他们进行管理。在此情况下,有些未成年人行动自由散漫,天天东游西荡,一遇可乘之机,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四)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分配不合理

中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目前社会处在转型期,虽然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法律仍然存在很多漏洞,这造就了一批一夜暴富的人,企业家原罪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80%的财富集中在20%手中,公平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的焦点。“部分处于劣势

地位的家庭社会地位下降、生活困难,家庭经济功能发生严重障碍,使家庭对青少年的保护减弱甚至丧失。与此同时,贫富悬殊强化了社会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增加了部分青少年非法追求财富和仇视社会的心理。”(6)

(五)社会上不良分子的教唆

近几年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一些违法犯罪团伙千方百计诱骗、教唆、和威胁未成年人犯罪,把未成年人“拖下水”,社会治安不好,造成未成年人缺乏社会安全感。”(7)

(六)社会对未成年人缺少有效的保护、引导和管理

我国虽然针对未成年人立了不少法律,也加入了国际公约,但是社会对未成年人还缺少有效的保护、引导和管理。比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这些农民工子女易受家庭、社会不良行为感染的几率增大”现在社会对这部分人缺少有效的保护、引导和管理。社会应当重视未成年人犯罪,积极保护、引导和有效管理青少年。

二、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体系

首先,加强社会文化环境建设。有关各部门应紧密配合,依法整顿和严格管理各种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剔除其中不健康的因素,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通过大众媒体积极倡导先进文化,制造出一大批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占领青少年精神食粮阵地,杜绝社会丑恶现象在未成年人身上滋生和蔓延。

其次,充分发挥社区的服务功能。根据现代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理论,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功能,不但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几率,同时可以降低司法成本。“可以建立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可以开辟咨询热线,解答家长提出的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疑难,引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帮助家长扮好父母的角色”。(8)也可以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使具有相同爱好的未成年人相互影响,通过培养正确的兴趣爱好来增强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还可以建立社区青少年心理救援机制。如聘请专家经常举办青少年生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设立青少年生理、心理辅导室,加强青春期心理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抑制社会不安定因素和一些违法犯罪苗头。

再次,要落实措施,做好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社区、各单位要适时开展调查摸底,将有失足青少年纳入管理视线,以切实的关爱、关怀感化他们,做好预防工作,使全社会构建起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防范网络。

最后,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尤其应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普法学习,把有关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落到实处,形成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9)

结语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已经相当普遍,社会原因只是促使其犯罪的一方面的原因,比如学校、家庭原因也影响着未成年人犯罪。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相互结合,才能构筑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体系。

篇6: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对外界事物的感知缺乏必要的理性认识,当面对来自外部或自身的压力时,感到无所适从,其行为往往偏离道德与法律的规范,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犯罪道路。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

是全世界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好范文版权所有

笔者在自己工作所在地福建省将乐县深入调研后,认为未成年人犯罪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侵财化性质突出。相当部分未成年人受金钱至上、拜金主义思潮影响,将盗窃、抢劫作案当成获取钱财的手段,以满足自己的挥霍和享乐欲望。如:未成年人杨某因无钱玩游戏机,先是向别人借贷,后因无力偿还,窜到邻居邱某家盗走现金1600元;更令人咋舌的是,未成年人曹某等人两个月内在将乐城区溜门入室作案竟达10余起,直到被民警抓获才追悔莫及。

(二)暴力化程度加剧。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以盗窃居多,杀人、抢劫、强奸等暴力性犯罪也时有发生。一天晚上,陈某、熊某两名未成年人在将乐城区将过路行人杨某两人挟持到某巷子内,以言语威胁和搜身的方式抢走受害者身上现金100余元;有一天,未成年人王某等人在将乐水南桥头与刘某发生口角,随后王某等人携带菜刀、东洋刀及啤酒瓶等追砍对方,导致受害人刘某轻伤。

(三)外来化犯罪多发。由于外来人口流动频繁,居无定所,一时又找不到活干,生活困难,导致一些外来未成年人以偷盗为生。2002年1月至2003年9月,将乐县公安局共抓获外籍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18名,占总数的18.2。外来未成年人胡某和刘某有一天窜到将乐城区一家石材店,乘店内无人之际,盗走抽屉内现金4800元、手机一部。

(四)低龄化趋势明显。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将乐县公安局查获的未成年人作案成员中,13岁以下的有19人,占总数的19.2。将乐民警通过巡逻布控,在城关抓获涉嫌盗窃摩托车案件4起的未成年人王某、温某、邱某,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仅11岁。

(五)团伙化倾向突出。近年来,团伙犯罪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据了解,这些团伙成员大多数是有劣迹的未成年人组成,他们沆瀣一气,相互勾结,共同犯罪,并且胆大妄为,不计后果。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将乐县公安局查获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三人以上团伙作案的就达17个65人。2003年2月,民警通过调查,抓获杨某、温某、董某三名未成年人,经查,这个团伙涉嫌撬盗卷帘门入室作案22起。2004年4月10日在将乐县发生的一起未成年人聚众斗殴案参与人数多达30多余人,其中12名未成年人被检察院提起公诉。

(六)女性犯罪有所抬头。女性未成年人在犯罪方式上出现了由过去与男性合伙作案的依附地位发展为现在的独立作案。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将乐县公安局共抓获3名未成年女性犯罪嫌疑人,占总数的3。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不良因素侵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容易产生高消费盲目膨胀,追求物资金钱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的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资,使得一些未成年人为获不义之财而疯狂作案。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些混乱,当前社会上流行的哥们义气、好打抱不平、盲目崇拜“英雄”等,成为部分未成年人追求的时尚,致使一些良莠不分的未成年人观念扭曲。处于青春萌动期的未成年人,自控能力低下,好奇心和摹仿能力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走上邪路。那些不良影视、黄色书刊、有害网站等不健康的传媒宣传享乐主义渲染暴力凶杀色情等信息,严重误导了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原因之一。

(二)家庭教育失当。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可是,我们不然发现一个这样的事实,绝大多数少年犯的家庭环境号家庭教育均存在误区。有的家庭缺少温馨,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有的家庭“内战”不断,孩子处在“硝烟弥漫”中,耳濡目染便形成一种暴戾怪异的脾气。有的家长或常年在外奔波忙生意,或沉迷于“筑长城”,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与关心。偶尔念叨一两次,起不到教育作用。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纵容溺爱,甚至袒护包庇,致使孩子无所顾忌而步入歧途;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态度粗暴,方法单一,动辄训斥或打骂,久之,孩子的灵魂便无端地被扭曲了,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听不进家长的教诲而犯罪。此外单亲家庭的孩子犯罪更是不容忽视,这类孩子,有的是父母离婚、或者死亡、或者两地分居、或者母亲未婚先孕所生,他们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变的心理失衡,常常感到孤独、自卑、消沉这种被扭曲的心态会影响其情感、意识和品格的发展,并因此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加上缺乏长辈的引导往往误入歧途。

(三)学校教育失衡的影响。未成年人是在校生,应该承认我们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合格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校受应试

教育的影响,过分追求升学率,导致一些教师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冷落、歧视、体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样一来,原本应该得到特别呵护的“特殊生”,不但得不到关怀与帮助,反而受到排斥、歧视,久而久之,便产生悲观厌世、自暴自弃的心理,最后走上犯罪道路。

(四)从业能力的限制。一些未成年人没有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文化知识贫乏,无基本的劳动技能。帮助打工,只能做一些体力活,报酬低,条件差,生活十分艰苦,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实施犯罪的催化剂。有的用工单位,违法招收童工,并且低薪使用,有的甚至以各种借口拖欠、扣发其工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涉事未深、是非辨别力差和缺乏自控力的未成年人,便将怨气转向社会,甚至实施报复,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一)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氛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关心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要从培养跨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真正把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依法治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来抓。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保证未成年人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家庭确有困难的未成年人,要想方设法利用社会力量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家庭、学校、社会要切实抓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尤其要在广大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和“四有”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学法懂法、用法守法,从而增强依法自我保护能力和辨别真伪、抵制诱惑的能力。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化教育网络,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校联系等多种渠道,净化优化育人环境。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健全的人格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抵制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腐朽思想的腐蚀。要多举办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展览,展示现阶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特点、成因、成果等,让未成年人做到自省、自律。要组织学生参观监狱、劳教所,旁听有关案件的审判,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警示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国家有关用工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广大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要认真检查、监督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法律和政策的落实,坚决打击制造、销售和经营各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多为未成年人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健康的活动场所,尤其要加强对“黄、赌、毒”的打击力度,净化文化和音像出版市场,电子游戏机室和营业性歌舞厅要禁止未成年人进入,此外,要加强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对失足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和帮教工作。要本着治病救人的方针,用真诚的爱心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要主动关心未成年人,特别是有不良倾向的未成年人,最大程度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帮教工作,针对迷途犯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教育改造难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帮助教育,对经过教育、改造回归社会和家庭的失足未成年人,要从学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给予关心、帮助,对失足未成年人要以宽容之心、关爱之心去对待帮助他们,让他们卸去心理包袱,痛改前非,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对他人有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贡献的有志、有为青年。

(五)强化学校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学生抓起,这是全社会的共识。学校要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加强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尊重学生人格,不体罚和歧视“特殊生”。中小学要聘任公、检、法、司人员担任法制副校长,帮助开展依法治校活动,协助学校建立健全治安、保卫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校纪、校风建设,建立治安室和警民联系制度,消除各种治安隐患。兼职法制副校长要定期为学生上法制课。对待违纪厌学的学生,要耐心帮助,要给他们进步的时间,改正缺点的机会,同时对他们的期望要适当,不能过高过严。

(六)强化家庭教育。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因为家庭和谐美满,家庭成员和睦相处,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做孩子的表率,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教育孩子。尤其是离异或单亲的家庭,父亲或母亲更应该肩负起教育子女的义务,不能因为自身利益或情绪而迁怒于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动向、愿望、要求,要多传授给孩子做人的道理,劳动的技能,吃苦的精神。

(七)加强打击力度。对唆使引诱未成年人犯罪的有关人员,必须给予严惩,对典型案件快侦快破,营造声势,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公安机关对有劣迹的未成年人要实施监控,特别是对“二进宫”、“三进宫”者要采取相应措施,做到打防结合。同时要发挥监管场所教育功能,做到精心管教,真情感化,重塑失足未成年人灵魂。要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对于监所内的未成年人,在管理方法上要区别于一般成年人的管理,要给予特殊的照顾,使他们增强改过自新的信心。

上一篇:教案书写标准下一篇:不要让你的面子毁了孩子的一生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