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你的面子毁了孩子的一生美文

2024-04-09

不要让你的面子毁了孩子的一生美文(通用7篇)

篇1:不要让你的面子毁了孩子的一生美文

别让你的鼓励毁了孩子一生作者:少儿英语

今天还是先说一个在网络上看到的老故事,看看大家有什么体会。大家看故事虽然轻松,但也需要从中发现你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儿童教育:

某企业举办了一场“迎国庆60周年”征文比赛,我有幸受组委会之邀担任评委。

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积极响应,应征稿件如雪片般飞来。我和其他四位评委认真地阅读着每一篇来稿。其中,有一篇来稿引起了我的注意。

说实话,他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上乘之作,构思一般,文字并不优美,倒是他附上的一封来信非常感人。信中说,他是一名残疾人,从小就患小儿麻痹症,但他一直坚持写作,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虽然直到现在还没取得什么成绩,但他一直笔耕不辍,矢志不移。读罢来信,我感动不已,这实在难能可贵。于是我提议,虽然他的作品还很稚嫩,但为了鼓励他的写作热情,我们授予他三等奖,以资鼓励。

我的提议立刻得到了另外两位评委的认可,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作家却严肃地说:“如果你们是因为这封信而决定给他授奖的话,我表示反对。”

“为什么呢?”我们感到疑惑,奇怪地看着老作家。

老作家解释说:“文学是需要天赋的,光有勤奋是不够的。他在文学的道路上跋涉了这么多年,却依然没有跨入文学门槛的希望,这说明这条路不适合他,他应该适时放弃。如果我们为了鼓励他,让他获奖,那么很有可能会误导他坚持走一条完全不适合他的道路,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如果适时放弃,或许他能很快找到另一条适合他的路。”

老作家的话让我们茅塞顿开,是呀,做事需要坚持,但前提是必须可行。如果付出很多,还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时,就应该及时选择放弃。对于旁人来说,对别人的努力不要一味地鼓励,如果发现努力的方向不对,那么泼一盆冷水或许更有益!

故事我复述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什么体会?我井中月想,许多人看完这个故事,体会可能比我还深,而且会有多种的体会。说到儿童教育方面,这个故事也是很有启发的,比如你看到了孩子的努力和勤奋,那我们能像故事里面的那个老作家一样,能给自己的孩子泼一盆冷水?

在儿童教育中,是非常强调鼓励和表扬的,并以此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但是,虚假表扬是要不得的,否则不仅没有起到表扬应有的作用,反而使孩子产生误解。比如,孩子明明做的不好,家长偏说孩子做的不错,要知道,孩子也是会比较的,他们能听出什么是真挚的赞许。所以,不能因为孩子很努力了,就对其行为结果进行表扬。参见《例说对孩子慢性毒药般的表扬》。

那孩子努力了,就算结果不理想也不表扬?当然不是的,对这样的情况,家长是要对孩子努力的过程表示赞许的,让孩子知道父母看到他们努力了,这也让孩子明白做事情,其过程比结果更有价值,且并非努力了就一定成功。当然,此时父母还要帮助孩子找到不足,使孩子下次做类似的事情时,能获得更好的经验和弥补漏洞。参见《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表扬?》、《例说对孩子的高难度表扬》。

但是,就像故事中说的那样,如果是在一个比赛中,一个孩子很努力、很用心,但成绩确实不理想,他们也不能因此就获得奖励的。否则,这就是对其他人的不公平,因为别人也是努力了、用心了。对此,就要对孩子进行另外一种教育,即让孩子品尝挫折并学会面对。当然,作为家长你去表扬孩子努力和用心的过程,或找到成绩中闪光点,是可以和恰当的。

比较麻烦的是,孩子在某事上很努力、很用心,也很有兴趣,但成绩就是不理想。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是孩子学习方法不对而导致没有入门。此时父母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等待,同时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对孩子的努力进行鼓励。如果家长责备孩子“笨”,孩子就会较早的放弃,以后遇到挫折也会借 “笨”找到托词。参见《案例分析:好教育要适应孩子的节奏》。

最麻烦的是,孩子在某事上很努力、很用心,也很有兴趣,但所有人都知道孩子没有天赋。要说这是很好的事情,毕竟孩子有强大的内生动力,但方向错了,很有可能会误导孩子坚持走一条完全不适合他的道路,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如果适时放弃和转变方向,或许孩子能很快找到另一条适合他的路。此时,父母应该如何去做?参见《为何儿童教育贵在养趣?》、《为何儿童教育贵在养趣(续)》。

如果家长凭借自己的认知和经验,采取直接泼冷水的方式,强行调整孩子缺乏天赋的努力方向,也是不可取的。比较好的方法是,不仅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还要对此进行支持!只是父母先要和孩子说明道路的艰辛和困难,并想办法把孩子的兴趣巧妙引导到生活、学习的其他方面上。等孩子兴趣广泛和知识复用了,自然就没有什么失落感。

篇2:不要让你的面子毁了孩子的一生美文

1

中国人好面子,是一件好事。

如果一个人不要脸,那真的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也是非常可恨可憎的。

但是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太好面子,有时候却是对孩子赤裸裸地伤害。

小时候老人就教诲:“树靠一张皮,人靠一张脸”,要我们争气。

长大后,很多人暗自下决心,一定要衣锦还乡,混不好回去丢家里人面子。

高考打气,很多老师就在黑板上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每次看到这标语写在学校的黑板上就觉得憋屈,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是不是觉得这辈子都成不了人上人了?普通学生就没出路了啊!

父母盼望儿女成龙成凤是无可厚非的,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呢?

只是很多时候,这个期待扭曲变形了。

一直以来,我们都主动或被动地跟周边的人比较。

生下来比谁长得快,读书的时候比成绩,毕业之后比工作,结婚之后比伴侣,有了孩子之后,很多的父母最喜欢的就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自己的孩子。

小时候从父母的比较中走出的你,还要让孩子重复这条路吗?

要知道第一永远只有一个,大部分是普通人。做一个快乐而平凡的普通人不是也很好吗?

只要是孩子自己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自己努力了,我觉得在班上的排名真的不是很重要。

除非他天生在学业上有天分,我才会期待。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娃,那你过度的期待只会让他背负重担前行,而你的比较,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

我记得小时候有玩得很好的小伙伴,刚开始的成绩还是很好的。因为生了一次病落下了半个月的课程。

然后就慢慢地跟不上进度,成绩一次比一次差。

因为他爸爸本身是我们学校的老师,非常好面子。曾经他是想让儿子为自己挣面子的。

可如今面前的儿子与自己的想象差距甚远,焦虑和责骂取代了爱。

他不仅没有想办法给儿子补上去,反而经常责备他不努力。

每次我找他玩就听到他爸爸训他:“玩什么玩,成绩都那么差了,你还好意思去玩,你看看我们教研室陈老师家的小燕,每次都是满分,人家为什么就天天在家里读书,帮家里干活呢?”

然后就看到他低着头从屋里出来,闷闷不乐。

等到了初中的时候,他的个子大了,爸爸骂他的声音小了。因为叛逆期的他已经对父母的唠叨直接反击了。

但还是能常常听到他爸爸嘴里唠叨说“还是生个女儿好,懂事又乖巧,生这么一个没用的东西。”

最后他自己也自暴自弃了。反正在父母眼里自己再怎么努力都看不到,也得不到肯定。

2

卢梭说: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

说的多好,我们不能将我们成人的一些东西强加给孩子。

为什么很多人会痛苦而焦虑:就是因为欲望太大,而能力太小。

“不了解自己的天性而任意蛮干的天使,比按照自己的天性和平安详地生活的快乐的凡人还弱。”

父母必须对孩子的天性有所了解,尊重孩子的天性,而不要去揠苗助长,更不要总是将那些神童的故事拿来跟自己的孩子比。

那些神童的超能力是你永远达不到的远方,但是神童背后的苦与痛你也无需品尝。那样的比较毫无意义。

其实,别人家的孩子,真的不关你的事。

用心栽培自己的孩子才是王道。

除了分数,你需要栽培的地方太多了。

3

孩子不懂分享,你死要面子逼他礼让,到底图啥?

很早以前分享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妈妈说,有一次,家里来了亲戚,儿子就大方地将所有的玩具拿出来分享。

最后离开时,亲戚家那4岁的男孩看中了一只恐龙玩具,而这是孩子最喜欢的宝贝恐龙。当然不会给,但是亲戚家孩子也是哭着喊着要拿回去。

当时的情景很尴尬,两个孩子争着要。这个时候孩子望着妈妈,希望妈妈能够给自己保住这只恐龙。而亲戚也微笑着望着她,等着她开口把玩具送给孩子。

要知道在我们平常的印象里,这只恐龙就应该送给客人,因为客人是尊贵的,可以任性。

我敢肯定,大部分好面子的父母都会选择将这个玩具送人,然后安慰自己孩子说给他买,或者骗孩子说借出去几天,再去拿回来。

可是这位妈妈知道这只恐龙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蹲下来对亲戚家孩子说:“下次姨妈给你买一只新的,好不好,这一只留给弟弟,因为他会睡不着的。”

孩子不依。这个时候亲戚出手了,直接把玩具抢过去,塞到了她手里,然后拉着孩子就走了,连基本的告别都没有。

其实,她第二天就想问地址给孩子买一只。但是对方连电话都不接了。最后还逢人就说她家里人小气。简直没把她气死,但是她不后悔,因为这样的亲戚不交也罢。

为了面子,维护这脆弱的人际关系而伤害孩子的事,我不会做。

这样的面子挣来了又有什么意义?

4

就算再丢脸也要站在孩子这一边。

很多时候,孩子犯了错,不管在什么场合,有些父母也是大呼小叫,一定要逼孩子认错,甚至还大打出手。

或者因为孩子的一个童心举动而让自己觉得丢脸就马上严厉喝止。

原因是化解自己的尴尬,或者不让自己丢脸。

在《不完美的礼物》这本书里,有一个故事非常值得父母反思。

“有一天作者布朗带着八岁的女儿逛百货公司买鞋子,结果当时卖鞋子的专柜正放了一首流行歌曲,她的女儿竟然当场跳起舞来(她女儿是一个肢体很自由的孩子)。

就在那时,专柜旁边刚好有三个贵妇同时也带着孩子来买鞋子,大家全盯着她女儿跳奇怪的机器舞。作者注意到旁边人的表情,不是欣赏,反而是为她的女儿感到难为情。当时她也超尴尬的。

当贵妇旁边的小女生正交头接耳,可能在说些取笑她女儿的话时,她女儿顿时不知所措,身体僵住,突然停了下来,看着作者,眼神仿佛在问:‘妈咪,我接下来怎么办?’

没想到,作者看着女儿说:‘你可以把稻草人的动作加进去呀!’于是,女儿继续开心地跳她的舞。

从那一刻起,作者的视线就不曾离开女儿身上,她在一旁欣赏着女儿的即兴表演。作者说,她不想‘背叛’她的女儿,她选择站在女儿这边。”

多么让人感动的母亲。很多的父母在那个时候会拉住孩子,或者有过分的还会说:不要丢脸了,快回来,有人笑话。

其实这样被笑话的经历我也有过。

我经常带儿子去公园玩,有时候会在草地上一起打滚,儿子每次玩的身上脏兮兮的,总是有一些带着干干净净的孩子走过的妈妈对我们指指点点。

甚至我还听过有老人交头接耳说:那个男的应该没什么本事,沦落在家里带小孩,经常带儿子来撒野,没一个大人样。

听到这些,当然我还是会脸上发烫,但是转念一想也没什么,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我觉得面子固然重要。

但不可比来比去伤害孩子。孩子有着自己独立的灵魂和天性,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不能顾及那些脆弱的人际关系而委屈孩子。很多时候,那些无用的社交只会让你的人生更痛苦。

篇3:怎样让你的孩子智商高

远血缘通婚的孩子

有资料显示, 父母均是本地人的孩子平均智商为102.45, 父母是省内异地者平均智商106.17, 而隔省婚配所生子女的智商则高达109.35。提示异地通婚可提高下一代的智商水平。

晚生育的孩子

一份抽样结果表明, 母亲在23岁以前所生子女平均智商为103, 而24~28岁这段时间生育者则高达109, 但太晚生育 (29岁以后) 的子女又低于105。故专家推荐24~29岁为育龄女子的最佳生育期。至于男士, 30岁左右当爸爸为优。

吃母乳长大的孩子

英国剑桥大学营养学家对300名7~8岁的儿童做了智商测验, 并与婴儿的食谱相对照, 发现吃母乳长大的儿童智商普遍较高, 平均比吃代乳品长大的同龄儿高出10分之多。分析表明, 母乳中含有多种可以促进儿童发育的活性物质, 特别是其中的重要物质牛磺酸比牛奶要高出10倍之多。

体重适中的孩子

有关专家将超过正常体重20%的肥胖儿与同龄正常儿相比较。发现其视觉、听觉、接受知识的能力均处于低水平状态。专家的解释是, 肥胖儿有大量脂肪进入脑内, 妨碍了神经纤维增生与沟回形成。

坚持吃好早餐的孩子

美国斯旺西大学心理学博士戴维·本顿特别强调早餐的重要意义。他的调查资料显示, 吃早餐后参加高难度考试的学生, 其得分明显优于那些空腹参考者。这是因为早餐摄入的蛋白质、糖分、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健脑成分, 比其他两餐的利用率都高。

勤于活动的孩子

篇4:全职太太,别让你的怨气毁了幸福

姓名 佳玲 33岁 全职太太

姓名 志鹏 35岁 私营业主

自述 自从5年前成了全职太太,到现在,丈夫、孩子、家庭一切都看似幸福美满,妻子觉得没什么可操心的事情,可就是总觉得人生无趣;丈夫觉得自己的生活一直是众人眼中的完美版,可渐渐的妻子仿佛完全变了一个人,暴躁易怒,整天懒懒散散,也不再关心家庭,甚至有时候能感觉到她目光中深深的怨恨,他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

诊断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职太太悄悄在城市中壮大起来,电视上优雅高贵的太太们是否真的生活得如此惬意呢?全职太太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它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样需要智慧与创造。

咨询师 侯文君

佳玲走进咨询中心的时候,完全感觉不出是一个赴约的来访者,倒像是逛街途中偶然走进来的参观者,闲散中透着一丝烦躁。

“你好,有什么我可以帮你的吗?”像往常一样,我先开口。

然而,佳玲目光随意扫过咨询室的挂钟、茶几上的花瓶,牵动嘴角笑了一下:“啊,没有。就是反正也没什么事,觉得心理咨询挺有意思的,就过来聊聊。”

到目前,佳玲都给我一种浮油的感觉,没有质感,也没有根基,薄薄的一层漫无目的地浮着。

在咨询中,并不是每一个来访者都能一开始就明晰自己的咨询目的,能清楚地述说自己的经历。于是,我准备用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联想技术,引导佳玲逐步走进自己的心灵,因为任何一个人,就算是再空闲,也绝不会无缘无故走进心理咨询室。只是佳玲现在还没有觉察到自己潜意识中的求助动机。

全职太太,让她与丈夫反目成仇

“那我们就随便聊聊,你想和我聊什么呢?”

佳玲没有说话,她无意识地抠着手指,微微撅着嘴,随后叹了口气:“我的生活挺好的,没什么可聊的。”

“哦,我们不一定非要聊什么问题、事件,比如随意的,你的生活,都可以谈谈啊。”

“我的生活太简单了,两句话就能说清楚。洗衣做饭、照顾孩子老人,这就是我的生活。”

听她这样说,我大概猜到佳玲很可能是一个全职太太,于是向她求证。

佳玲冷笑一声:“什么全职太太啊,就是一个闲人、废人。”只是这简单的一句话,浓浓的无奈和深深的绝望瞬间将这个正值盛年、成熟魅力的女人淹没了。

原来,在辞职回家之前,佳玲本是一家大型公司的公关主管,事业有成。5年前结识了丈夫志鹏,两人几乎立刻陷入了热恋,仅仅半年之后,就相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一年之后,佳玲怀孕了。

做公关工作的佳玲不仅工作时间极不稳定,出外应酬还时常会碰到劝酒的情况,这对怀了宝宝的佳玲都是不利的。于是,在一个温馨的夜晚,志鹏把佳玲拥在怀里:“佳玲,看到你这么辛苦我很心疼,不如你回家来专心生宝宝,咱们家有我的收入也足够好好过日子了,你说呢?”

从此佳玲过上了全职太太的生活。一开始这种自由、轻松的生活,确实让佳玲体会到浓厚的幸福,加上宝宝降生,佳玲可以说忙得焦头烂额。直到两年前,宝宝也不那么熬人了,加上婆婆住过来分担了很多家务,佳玲变得空前悠闲起来。

这种悠闲渐渐成了负担,成了折磨。

整天待在家里,佳玲从早到晚不梳头,有的时候脸也不洗,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每天穿得邋里邋遢地买菜做饭,志鹏的事业越来越忙,常常不回家吃饭,这时佳玲就只给女儿做一点儿,自己干脆连饭也省了。以前精心购置的时装,压在了箱底。有时朋友问起,她便反问人家:没事穿什么穿,穿了给谁看啊?

随着我们多次咨询越来越深入的了解,我发现其实更加令佳玲深感绝望的是她与丈夫志鹏的关系。

“现在我们见面也没什么话说。他回家吃晚饭,问问女儿的情况,就会跑进书房里,不是看报纸,就是上网关心生意。我对他来说,还不如家里新添的古董柜能吸引眼球。”

“而且有一天,我发现心里在恨他。回想起来,是他让我回家,让我陷入痛苦生活,真正的罪魁祸首就是他。他想把我关在家里,他想彻底毁了我!”

说到这里,佳玲已经非常愤怒,我清楚这些愤怒是她长期压抑生活积累下来的。虽然她现在把这些愤怒统统指向了丈夫是不合理的,但我必须首先帮助她疏解这些伤害性情绪,才能继续引领她理智地面对情绪背后的真相。

在这里,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疏解情绪必须带有足够强度的现实感,而不是让情绪带领我们回到过去重复伤害;同时,不加控制的情绪发泄会引起脑部相应组织的器质性损伤,因此,发泄情绪也必须有合宜的方法,有控制地进行。

因此,我和佳玲面对面站立在咨询室里,四肢摆成猩猩一样的造型,慢慢地蹲下身体,双手在两脚中间抱球,把心中的愤怒想象成激烈燃烧的火球,把愤怒火球抱在手中,把它缓缓从身体底部,也就是心灵最深处,渐渐举到胸部、颈部、喉口,伴随着大声有力的喊叫,将愤怒的火球喷出口来。如此反复进行,全程一定要睁开双眼,不断提醒自己是在现实中进行发泄治疗,而非过往事件的反复伤害。

经过这样的行为治疗之后,佳玲一方面躯体上感受到浓重的疲倦,一方面心里却异常的轻松,仿佛负重而行的人突然将包袱扔在了地上。

情绪处理之后,再一次开始咨询,佳玲主动开始了对过往事件的重新再认:“现在冷静回想起来,当我意识到恨他的时候,心里其实已有一瞬间的轻松感,这里面很大一部分是我把无能感、埋怨、痛苦等等指向了他,好像通过恨他,我就不那么讨厌自己了,就变得轻松一些了。”

我对佳玲的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咨询,她已经能够对自己的内心及时地产生觉察。并且在不久后,带领志鹏走进了我的咨询室。

毕业自名牌大学的志鹏,还保持着一身的书生气息。坐在我的对面,志鹏也说出了他的心灵历程:

家有闲妻,让他如临大敌

最初的日子,一回家就能看到妻子的笑脸,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加上天使一样的女儿降生,志鹏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志鹏渐渐觉得家里不对劲起来。妻子变得要么懒懒散散,无精打采,要么就暴躁不安,找茬和自己吵架。这些他都可以忍,直到有一天,他意识到佳玲变成了一个无理取闹、光彩尽失,用怨恨的眼光看着自己的陌生女人。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志鹏的心中,他也不知不觉地一点点把佳玲推到了生活的角落,像一件过时的摆设,最好眼不见心不烦。

失掉了温馨的家庭,志鹏变得尽量找事由,去饭店、去酒吧、去卡拉OK,总之就是不想回家。

这样的生活,成了两个人的折磨。

“我知道她恨我,孩子长大一点之后,她有两次提出想出外继续工作,我都没同意,所以后来,她一有什么不痛快,就拿我和孩子撒气。尤其是对孩子,我最不能忍受,常常吵得不可开交。”

“可是,这样的争吵也同样会伤害孩子的,不是吗?”

“是啊,我真是束手无策啊!”

“那当初,你又是因为什么样的想法,不同意佳玲继续工作的呢?”

志鹏想都没想,直接告诉我:他完全养得起老婆。我笑了笑,当他这样说的时候,真可以说是满脸光彩。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有心理动机,要满足自身心理需要的。我讲给志鹏听,要他好好回归自己的内心去体会一下,自己真正这么决定的原因。

许久,连志鹏都对自己的答案感到惊讶:结婚之初,他们俩可说是郎才女貌,佳玲在事业上毫不逊色。然而,当佳玲回到家中,志鹏成了家庭的支柱,这充分让他享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控制感,一家之主的感觉简直让他陶醉了。因此,面对妻子的要求,志鹏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认识到这些内心的真实想法后,志鹏不再像以往那样反感佳玲了。然而,到底该如何补救两人的关系呢?在我的建议下,我们决定做一次家庭治疗,来帮助他们协调关系,重建家庭。

为你的生活上色,做幸福生活主宰

其实经历了多次单独咨询,两个人都已经有了很多感受和改变,但要如何重新打开沟通的大门,作为成年人的他们,确实有一定的心理障碍。

因此,我决定还是使用游戏治疗中的色彩情绪疗法,帮助他们跨越尴尬,重建沟通模式。色彩情绪疗法是一组促进情感沟通与表达的游戏,运用在有表达障碍的孩子,以及存在沟通障碍的关系协调上,是一组简单易行、颇具疗效的游戏疗法。保持一颗童心,幸福就会变得简单,不是吗?

根据游戏设计,首先我准备了纸和各种颜色的笔以及与彩笔颜色配套的小棍。整个游戏也需要由低到高渐进进行。

第一步,我讲解了不同颜色的心理附义:黄色代表高兴,蓝色代表悲伤,白色代表恐惧,红色代表愤怒,褐色代表无聊,橘色代表兴奋,绿色代表怨恨,黑色代表极度悲伤,紫色代表暴怒,灰色代表抑郁。并且要求两个人花几分钟时间建立这种情绪与颜色的连接。

之后,我取出由这9种颜色构成的27根小棍。为了打破成人的角色控制,我带领他们做了几次热身游戏。在这个环节,他们中需要选出一个人随意地将所有小棍扔在地上,这时,有的小棍会散落在周围,有的则会互相支撑交叉在一起。

游戏的要求是:在不触动其他小棍的前提下,游戏者交替取走小棍,并同时说出该颜色小棍代表的情绪是什么,说正确的就可赢得这根小棍,否则将小棍输给对方,最终以获得小棍的数量来判断输赢。

佳玲和志鹏开始还坐在椅子上,斯斯文文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志鹏在输了几次之后,干脆挪到了地毯上,坐在小棍旁边,十分认真小心地挪动木棍。佳玲见状也不甘示弱,挤了上来,两个人一脸兴奋,互不相让,像孩子一样大声叫着,我在一旁忍不住笑了起来:在无数次充满了喜怒哀乐的咨询中,游戏总是胜利的。

当两个人都能够自由地沉浸在游戏带来的快乐中时,我们正式进入了治疗性游戏过程:再一次将小棍扔做一堆,同样的程序,只是这次不仅需要说出小棍对应的情绪,还需要说一件与这个情绪密切相关的夫妻间的事件。重要的是,在述说事件的过程中以“我”表达为主,如果出现“你”的指责性表述,则判为失败。同时,在一方描述时,另一方要仔细聆听,最终要根据听到的内容,完成一项任务。

佳玲首先拾起的是黄色的小棍:“黄色代表高兴。我还记得我们刚结婚的时候,有一次我特别想吃小鸡炖蘑菇,那是我的家乡菜,结果,他就打着长途,让我妈指导着他做给我吃,我当时特别特别的高兴。”

志鹏嘿嘿一笑,看来他对这件事也挺得意的。接着,志鹏拿起了红色的小棍:“红色代表愤怒。我现在比较能够面对我的愤怒了,前段日子,她心情不好就拿孩子出气,我就特别愤怒……”

“等一下,志鹏,我的要求是要说‘我’怎样了,你可以说‘你看到她做了……因此,你感到……’明白吗?这里是一个表达我的过程,我们暂停评判与指责。”

志鹏点头的同时,我观察到佳玲也似乎放松了一些,志鹏提到的事看来确实令她很有压力。志鹏想了想继续说:“我看到佳玲因为自己情绪不好,就冲女儿发火,我当时觉得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因此心中感到很愤怒。”

“这里边父亲的愤怒和丈夫的愤怒都有,是吗?”

志鹏点点头。

接下来,佳玲选择了白色的木棍:“白色代表恐惧。两年前突然有一天早上我睁开眼,意识到这又是无所事事的一天,当时就觉得自己身陷在一片沼泽地里,马上就要被吸进地心。但是大脑一片空白,没有声音,没有温度,什么都没有,空白的恐惧。”说到这儿连佳玲的声音都开始有一种漂浮的空旷感。志鹏其实一直盯着佳玲,这时,完全是下意识的,他默默地握住了妻子的手,然后才仿佛有点惊诧自己的行为。不过,佳玲已经紧紧抓住了他的手:“我突然变得什么也不是,不被需要,不被重视,没有价值。真的好害怕人生就这样结束掉!”

志鹏也选择了恐惧的木棍,他是这样说的:“当佳玲成为我的依附,我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就感,顶天立地的力量感。因此,当她提出要重新工作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不容易争得的地位受到了威胁,那一瞬间的恐惧,很难形容。被这种恐惧带来的担心影响,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去上班的要求……”

看到志鹏脸上痛苦的表情,佳玲忍不住大声截断志鹏:“傻瓜,你永远是我最好的老公!我最踏实的依靠啊!”

……

游戏仍然在继续,夹杂着五彩缤纷,述说着喜怒哀乐,感情正重新流淌起来,爱就在这里重生。最后,我要求他们用今天听到的故事一起画一幅画,每个人要选择另一个人手中小棍的颜色,想着另一个人讲述的心情。令人欣慰的是,在这幅心灵的图画上,所有的颜色与情感都化作了一座美丽的缤纷的彩虹。

半个月后,佳玲给我发了一个短信,说她和志鹏正在外地旅游,她决定继续努力尝试做好全职太太。这一次,要充满动力地去生活,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做幸福生活的CEO。

专家的话:

1.随着越来越多的全职太太走到大众的视野里,关于全职太太的讨论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实,是否选择成为全职太太,既是妻子的重大选择,同时也是丈夫的重大选择。首先就是这个选择必须由双方共同决定,这一决定意味着双方将共同承担接下来的生活。

2.每一个做出了全职太太选择的家庭都必须意识到,之后的生活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家庭都会经历下面的几个阶段:甜蜜期、幻灭期、挣扎期、稳定期。区别在于这几个阶段所持续的时间,以及整个家庭是否能够顺利度过。

这几个阶段的递进关系正如图所示:

当我们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调节和适应,甜蜜的波峰与幻灭的波谷就不至于落差太大,而导致最终的分崩离析。

3.全职太太家庭可能会遇到的基本问题及对策。

A评价体系失衡:作为社会职能人的评价体系不再适用于全职太太,其自身及家人均应重建以全职太太为职业核心的评价体系。意识到全职太太也是一种职业,它同样具有价值,应该受到全家人的尊重。

B个人体系失衡:不再有独立的生活主题、独立的经济基础、独立的个人时间,一切都被家庭占据。因此,在意识到全职太太也是一种职业的同时,就必须选择好职业之外的业余生活,如:足够的人际交往,足够的个人关爱时间、空间等,以滋养自己,最终惠及家庭。

C情感体系失衡:

篇5: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妈宝男”

用心理学术语讲,他们有一个严重的分裂――将妈妈的形象分裂成“好妈妈”与“坏妈妈”,将好妈妈投射给真实的妈妈,而将坏妈妈容易投射给妻子。

因为这种心理机制,他们不能对真实的妈妈表达坏的情绪,但可以将坏的情绪投射给妻子。他们绝对不能疏远妈妈,但却可以看似毫无理由地疏远妻子。所以,女性在找恋人时,千万不能使用僵硬的逻辑――一个人对妈妈好,对妻子也会好。如果这种好是流动而自由的,这是真的,如果这种好像是一种教条,那么对妈妈越好,对妻子会越不好。以上是对妈宝男特征的认识的一个常见误区。

对于妈宝男形成原因上,我们也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大家很容易会认为,妈宝男之所以这么粘妈妈,是因为妈妈对儿子很好。其实,妈宝男的形成是因为两个很不美好的原因:第一,在婴幼儿时严重没有得到母爱,而对母爱的渴求是所有人的头号渴求,所以妈宝男会一直执着于母爱上;第二,大一些后发现,可以通过对妈妈言听计从而得到妈妈的关注,于是形成对妈妈的极度服从,但这样做的同时,他们势必压抑了对母亲的不满和攻击性。通常,他们对母亲的不满和攻击性之严重,会到了把他们自己都吓到的地步。这让他们害怕和愧疚,为了防御这份害怕与愧疚,他们更加不能将这一点表现出来。然而,对于妻子,他们却很可能不再压抑,于是,他们对妻子容易有莫名的怒火,并且与妻子保持很隔离很疏远的关系,稍强势一点的妈宝男,还可能对妻子非常鄙视。可以这样理解:他们对妻子或其他女性有多鄙视多疏远或多愤怒。

妈宝男因为和妈妈关系太过于亲密,这会引发他们的性羞耻感,导致他们的性生活有问题。不过,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就是没有性能力。他们常常是和妻子没法很好地过性生活,但在其他性活动中却可以有很好的性能力。其中的原因是,在性中,妻子像妈妈一样,会唤起他们的性羞耻感。

此外,他们和妈妈多亲近,他们就有多强的动力,渴望背叛妈妈。所以,他们对背叛妻子有时会有莫名的强烈冲动。背叛并非仅仅是为了背叛,而是为了寻求一种感觉――我可以离开妈妈,我渴望那种自由。......所以,若摊上一个妈宝男,女人最后会觉得像是噩梦。因而,中国女性虽然说起妈宝男来狠得牙痒痒,发誓不和这种男人搅在一起,可这种男人一开始有一种好处对缺乏安全感的中国女人有致命吸引力――好控制。他们在恋爱中,会使用对妈妈的同样的着数――顺从、言听计从,一切都围着恋人的感觉转,这也让缺爱的中国女性觉得很美好。虽然她们很难欣赏妈宝男,但这份过分的顺从让她们割舍不下。

并且,妈宝男,不就是中国女人制造的?所以,比远离妈宝男更重要的,是不要制造妈宝男。

当然,你不能就这么以为妈宝男就是个乖宝宝,孝顺男人。“我听过有劈腿男以“妈宝”形象作为挡箭牌,每次都说“对不起,我妈要我陪她”。所有劈腿对象的来电显示都是“妈妈”,你以为他们母子俩感情真是好,其实你也只不过是他另―个妈妈。所以各位姐妹,千万别误把“妈宝”当孝顺。

案例1、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还完全像个小孩子一样,娇滴滴萌兮兮地撒娇,尤其在妈妈面前。2、称呼和行为亲昵、与母亲互相亲脸。3、30岁出头,与母亲睡在一起如何识别非常听父母的话。如果你们的谈话过程中穿插了无数个“我妈妈”、“我妈说”表面上,这样的男子很听妈妈的话,对妈妈很好,但其实,这只是他们的一个表面现象,而内心深处,他们有不为人知的阴影。

篇6:不要把贫穷观带给你的孩子

所以普通家庭的父母总是对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才能上好大学,上了好大学,才能过上好生活。

但想要改变贫富状态,只是如此简单的事情吗?

大学教育可能改变了他所在的城市,但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他的生活状态。他也许比父母那一代过得稍微好一点,但从横向比较上看,富人依旧是富人,穷人依旧是穷人。

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回头发现,别人的生活越过越富裕,而自己的生活越过越贫穷。同样是一个地方出来的人,同样是一个学校毕业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又有人归之为宿命论,逢人就说自己的命不好。他觉得自己的智商并没有比别人低,但机会总是轮不到他的头上。所以别人能够升官发财,是因为别人的机会好。事实就是如此吗?

A A君和B君的故事

我们来看一则真实的故事。A君和B君是来自四线小城镇的两个孩子,生活条件都属于不好也不坏的那种,父母受教育程度都不高。A君的父亲为别人开车运输货物,母亲不工作,在家里带孩子。B君的父母都在一个小工厂里劳作,工作时间很长。

A君父亲每个月把工资收入交给她的母亲,母亲是个爱打扮的人,最大的乐趣是给家里人做好丰盛的早饭,把家里打理得紧紧有条。A君也是个很有生活乐趣的人,常常喜欢和母亲一样在厨房里面倒腾出美味的早饭。同时他在常年累月的积累中对商品知识了如指掌,身上常穿着款式新颖的衣服,也是同学们非常喜欢聊天的对象。

B君白天晚上都看不到父母的影子,B君每天的早饭就是街对面的包子,她一年很少能够吃到母亲做的饭。B君母亲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业,仅要求孩子专心读书。B君从小听着父母相互的指责长大,每天宅在家里看书,虽然她成绩不错,但不擅交际,人缘一般。

若干年后,他们长大了。A君家存了点钱,在A母亲的建议下,在市中心购置了一套房子,全家都搬了过去,几年后房价涨了好几倍,家里条件越来越好。B君家和过去一样,依旧是那一套老房子,家里没有任何储蓄。

B“贫穷观”猛于虎

在A君和B君的故事里,可以看到贫穷和富裕发展的两条不同的轨迹,而划出这条轨迹的,却是深植在父母心中的思维方式。发家致富各凭本事,但是贫穷却有着一些特定的迹象可循。

1. 贫穷的消费观

有贫穷观的父母本身就是对商品经济不敏感的人,比如B君的母亲,常年很少去逛街,常常贪图便宜和方便,就近选择商品。

如果儿时的A君和B君想要一个商品,A君父母会在认真思考孩子建议后给出更合理的观点,而B君父母会直接以买不起为由拒绝孩子。

对于A君,知道了要对商品进行合理地研究和分析,逐渐了解商品的价值来自哪里,知道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对于B君,总是有种“我们很穷”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导致孩子的自卑感,令他的人生失去最基本的“底气”。

2. 贫穷的生活方式

越有钱的人,越是精打细算,会估量每一分开销的价值,并且把钱花在有投资回报的事情上。而没有钱的人,要么变成“守财奴”,要么就是穷大方。逻辑一:贵的东西不要买,没钱买不起。逻辑二:买廉价的商品就代表节省。所以他们只能拥有廉价的商品,不懂辨别商品的真正价值。

3.贫穷的待人处事

穷人的观念是“我不快乐是因为我没有钱,所以我要多挣钱”,他把时间都花在挣钱上,但不懂真正让生活更为轻松和快乐的,是人心。宿命论者觉得自己的命不好,别人拥有很多机会。但机会其实是公平的,机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每一次交流,每一个感恩,都存在着机会。扪心自问,自己对此视而不见,怎能责怪命运?

C贫穷对于孩子的影响

知乎上有人举了个例子,可以看到贫穷观如果植入到孩子的脑中,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1.穿衣打扮,行事寒酸

没有贫穷观的人,无论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行动磊落,因为他不在乎。而有贫穷观的人,也许从小被人嘲笑太多次,总是非常在乎自己的外表,即使穿上西装领带,也总是有被人关注的不自在感,显得非常拘束。

2. 拘束的狭隘心态

同学之间有好玩的东西,比如电脑,或者乐器,没有贫穷观的人,大大方方地借用,不觉得有什么,而有贫穷观的人,对此却畏畏缩缩,不敢谈起,因为他害怕借用了自己万一弄坏了,还不起。

3. 自卑却又有强烈的自尊心

贫穷感深植心中的人非常敏感,和朋友出去吃饭,不愿意接受别人请客、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怕别人觉得自己穷;甚至商场销售员一个无心的眼神,都能够刺激到心中那根穷的神经线和自尊心。

4. 防备心重

有贫穷感的人通常也是没有安全感的人,所以对人都非常防备,不敢提及自己的家庭以及任何过去,与别人的交流也不会太深入。无论对于喜欢的人和不喜欢的人,都保持着距离,不愿意别人探究自己。

父母的言行,对于孩子来说是学校教育无法触及的原始地带,却能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来自于父母的价值观,会通过每日的交流和相处,传递给下一代。日久天长,这一切就渐渐地根植于孩子心中,从此挥之不去。

摘自拾文化

篇7:不要让“亲情盲眼”毁了您的孩子

我们经常听说恋爱中的人智商为零,失去了对对方的一切判断能力,这时如果有朋友好心提醒,往往是被当作耳旁风的,甚至还有的被当作不怀好意,让旁观者又气又急。而当感情付诸东流的时候,才想到当时怎么那么糊涂,显而易见的问题都被忽略了。这就是我们说的“爱情盲眼”。

亲情也是有“盲眼”的。我们经常听说的一句话是“孩子是自己的好”。在家长眼中,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宝贝,即使有什么缺点或犯了什么错误都是可以被原谅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当老师把家长叫来解决一些问题时,家长会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当老师反映孩子有些不良表现时,经常被家长的一句“顽皮,不懂事”一笔带过;当老师说孩子不用功读书时,有的家长说可能不适应老师的教法,老师要多关心我的孩子。于是孩子在家长和老师教育的空隙中学会了“生存的法则”。

最近在一个个案咨询中,我遇到了一个典型的案例。 这次咨询是家长主动来的,家长主动找心理老师,说明问题还是比较棘手的,否则家长是不会注意到的。

果然被我猜中。这个小女孩跟爸爸说自己一到学校就紧张,不想在学校待着,让爸爸过来把她接回去,爸爸很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就跑到我这里来希望我能给他一个建议。

通过这位爸爸的叙述,我了解到这个女孩学习习惯很不好,在没来我们学校之前就出现过无缘无故不去上学的情况,后来被家长发现后,就不再允许她这样做并把她转到我们学校,我们学校是寄宿制学校,不允许学生擅自离开。

于是小女孩开始经常有病,经常宣称自己这里或那里不舒服,爸爸带着她到上海的各大医院都看过了,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大夫给她开了很多消炎类和营养类的药物,于是她就开始了自己“药罐子”的生活。爸爸还偷偷给她带了一部手机,只要女儿发一个短消息,爸爸马上会出现在校园内,然后带她回家休养。于是功课越落越多,这也为她成绩不好找到了一个绝好的理由。她不会像其他学生一样因为成绩差而被家长责备,相反家长还会安慰她,功课不好不要紧,只要你努力就行了;老师也不能批评她的成绩下滑,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身体不好、不能经常来上课的女孩子,我们怎么可以责备她呢?尽管很多老师都感觉有点异样,可是含蓄地指出问题后并没有收到什么效果。

于是便上演了不想上学的这一幕。家长找到我,我没有让他把孩子带回去。我观察她在学校的表现,我发现她是能够和其他同学相处,并且脸上也是有笑容的。我找她谈话,她和我说:“爸爸为我做的太多了,很多问题我自己处理不好。我也想学习好,可是落的太多了。我觉得在爸爸身边、在家里最安全。”从小女孩的话中,我看出她对自己的问题还是比较清楚的,但是每当需要努力的时候她就退缩了。

从这次事件之后,小女孩不再说不想上学了,只是不舒服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已经好几天没有看到她来上学了。有的时候我看到她爸爸早上第一节课后才把她送来,结果第二节课还没结束的时候她就背着书包出来,然后她爸爸就又把她接回去。

几次试图和家长、孩子沟通都枉然,我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孩子慢慢地渐行渐远,却无能为力。

现在心理界的人有一个共识,就是“孩子有病,大人吃药”。可是有一部分家长根本意识不到问题的根源出在自己身上,即使指出也不接受。这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家长的这种“亲情盲眼”呢?我总结了如下原因:

首先是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孩子通过模仿和学习建立了和这个家庭一致的认知模式和生活习惯,于是家长不容易发现孩子的问题。当孩子来到学校后,接触了新的环境,在学习以及人际交往中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还是以原有的认知模式考虑问题,当然是“当局者迷”。

其次是“补偿心理”。

很多离异的家长因为孩子在亲情上的缺失,想在其他方面予以补偿,于是对孩子的很多要求都无条件满足,平时对孩子过度保护,最终造成孩子的诸多问题。面对孩子的问题,一些家长还是一味地“宽容”,把问题视为单亲孩子的共性问题,责怪自己为孩子做得不够好,于是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第三,家长本身的心理问题。

有的家长自身心理不健康,甚至是人格不健全,他们习惯于从事情的外部找原因,当有人指出自己孩子的缺点时,他们会很不高兴,本能地认为是别人对自己不友善,或者是老师在推卸责任。我曾亲见一个家长和一个班主任的谈话,让我感慨颇深。老师把学生的很多不良表现婉转地说给家长后,家长对老师说:“那你说怎么办?孩子都这样了,总不能放弃他啊,你们老师总要做点什么,不能不管吧。”老师说:“我们不是不管他,今天请您过来就是来商量一个好的方法。”家长说:“我没什么好办法,你们想想办法吧,他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里都长。况且他的性格就这样了,也很难改变,你要让他的同学和他一起玩,不要排斥他,主动地辅导他功课,有冲突让着他点儿,老师呢?经常把他叫到办公室补补课,多表扬他,不要批评他,这个孩子听不得别人批评。”听了家长这样的话,老师真是哭笑不得。

当然,造成“亲情盲眼”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说家长的溺爱;还有一部分孩子在老师和家长面前表现不一致,造成了家长的错误认知……但是不管原因是什么,我都希望家长能够睁开您的“慧眼”,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您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上一篇: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下一篇:王寿祥在国土资源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报告中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