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探究

2022-09-11

一、引言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产生是各国刑事司法不断发展的成果, 是一项新兴制度, 具体即是指相关检察机关由于对社会危害性、犯罪情节、犯罪事实以及犯罪后表现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 对已经具备起诉条件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暂不给予起诉, 并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一定时期在社会或单位履行规定义务的情况来决定是否要对其提起公诉的一种起诉裁量制度。该制度的形成与实施是一种“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具体体现, 不仅符合了经济原则, 还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未成年人“再社会化”的现实需要, 为迷途的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具有着较高的立法价值。然而, 纵然当前我国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价值显著, 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 亟待进一步的解决与处理。为此如何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也已成为了摆在相关立法部门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二、我国现行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 适用范围较窄

总体来说, 有关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主体范围、案件类型以及刑度要求等三方面的内容。从客观上来说, 任何犯罪案件类型都或多或少的对社会存在一定的危害性, 即便是危害社会程度较大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也可能会存在过失犯罪或偶犯等情节轻微的情形, 这便要求相关制度要具备妥善处理各类情节犯罪问题的能力。然而实际来看,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适用范围却是主以案件类型为重要依据的, 严重存在“一刀切”的问题[1]。其次, 存在刑度限制, 即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法。然而事实上, 我国刑法分则中所规定的一年以下的有期徒刑的罪名相当少, 仅有偷越国边境罪、侵犯通信自由罪以及危险驾驶罪等。另外, 适用条件的可操作性不高。我国把悔罪表现纳入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条件之一, 但对于悔罪表现的具体情况却未作出明确的规定, 如是否需要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书面悔罪等均未作出明确解释, 这便给司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大大降低了适用条件的可操作性。

(二) 附加义务单一、笼统

附加条件不起诉的附加义务按照其功能目标来划分, 主要有恢复损害性、社区服务型以及保护观察型。然而现阶段来看, 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附加义务却显得较为单一、笼统, 并未能充分彰显出未成年人的特殊性。例如, 法则的第一项将“遵守法律法规”纳入为附加条件之一, 然而众所周知该所谓条件是作为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基本义务, 是不宜将其视作时涉罪未成年所附加的特殊义务的。又如法则第四项条件说明“按考察机关的相关要求接受矫治或教育”该项条件表述的欠缺明确, 未能对哪个考察机关、哪种矫治和教育进行具体的说明。

(三) 监督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是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其具体问题则主要集中于对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程序的不完善以及考察执行的监督制约的欠缺这两方面内容。对于前者, 我国虽在法律上给予了明确的规定, 但却未能将均衡、平等的权利赋予各方当事人, 既过于注重对涉罪未成年人的保护而忽略了受害人的感受, 仅仅赋予了被害人提出意见和申诉的权利, 这便使得被害人对程序的影响微乎其微, 进一步导致了监督制约机制在权利分配方面的不平衡。而考察执行监督方面的缺失主要是由于检察院的智能重叠所导致的, 即人民检察院不仅是监督的主体还是考察的主体, 这便使得我国陷入了一个刑事司法职权配置的死角[2]。

三、完善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有效措施

(一) 合理扩大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

为充分体现出未成年人的特殊性, 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我们应参照日本、德国以及我国台湾等地区的具体立法及司法实践, 将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使用范围进行科学、合理的扩大。其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内容来入手。首先就是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犯罪类型延伸至刑法分则规定的所用犯罪类型。其次, 将适用附加条件不起诉的刑期扩大到可能判处三年尤其徒刑的以下刑法, 以此达到最大限度的教育、感化和挽救涉罪未成年的目的[3]。另外, 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条件进行细化。主要内容包括对‘有悔罪表现’的具体判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被害人谅解及未成年人是否具备相应的帮教条件等。

(二) 完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附加条件

相关立法机构应当以未成年的身心特点为重要基础, 在保留原有规定的前提下, 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附加义务进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服从检察机关的监督并将自己的活动情况定期的汇报给检查机关;其二, 按相关规定与要求来接受学校或社区的矫正或教育活动;其三, 如要进行迁居则要先向检察机关汇报, 并得到批准;其四, 按要求接受心理专家提供的干预治疗和心理疏导;其五, 根据涉罪未成年犯罪的具体情况, 在考验期内禁止接触特定的人员, 进入特定的场所, 从事特定的活动。其六, 禁止对他人进行报复、打击或将犯罪证据进行毁灭。其七, 不得采取任何可能危及被害人及其近亲属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4]。

(三)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首先, 对被害人在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作出的作用进行强化, 与此同时, 检察机关在不起诉决定书中应当对被害人意见对不起诉决定所起的作用进行明确。其次, 将考察执行的制约监督进行有效落实。将考察机关的所需要执行具体考查内容安排给相关司法行政部门。与同时, 司法行政部门要与检察机关制定相应的对接机制, 定期的监督司法行政部门的考察执行情况, 并评估考察内容, 最后将其反馈到附条件不起诉考核意见书中。除此之外, 涉罪未成年的所在学校、社区、居民委员会、以及未成年保护组织等也要对司法部门的考察工作进行一定的监督[5]。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以保护我国未成年的成长为根本出发点而制定的一项法律制度, 其对遏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为此, 我们应当以未成年的身心特点及案件的具体情况为重要依据, 合理扩大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完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附加条件并将监督制约机制进行不断完善, 以此来更好的遏制、预防未成年人的犯罪, 进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摘要: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确立与实施作为我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长期探索的显著成果, 是我国未成年人刑事立法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预防及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感化未成年人方面起着不可忽略的重要积极意义。但实际情况来看, 虽然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法律层面上有了明确, 但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与解决。本文首先就当前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然后提出了完善未成年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措施与建议, 希望能为实际工作带来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完善对策

参考文献

[1] 黄卫延, 熊柳.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监督制约机制探讨[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3 (03) .

[2] 吴青泽, 刘艳红.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自由裁量权监督救济机制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 2013 (02) .

[3] 李晓辉.试论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为背景[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12 (04) .

[4] 杜颖.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基于新<刑事诉讼法>的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2 (11) .

[5] 陈佳丽.浅析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以新<刑事诉讼法>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 2012.

上一篇:基于WebServices的电子商务系统的研究下一篇:英语课堂教学要让学生非“说”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