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特征探析论文

2022-04-27

【摘要】近年来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频发,严重危害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本文简要介绍了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现状及特征,论述了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原因,从而提出了解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关键词】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对策在科技繁荣的大趋势下,电脑逐渐走进家庭,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备工具。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未成年人犯罪特征探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未成年人犯罪特征探析论文 篇1:

论激情犯罪的特征及预防措施

摘 要:激情犯罪是刑事案件中一种较为特殊的案件,通常由于短暂的且突发的情绪体验而爆发,其具有暴力性、突发性和不计后果性等特征。外部情境是引起诸多消极情绪体验从而造成激情犯罪的客观因素,而行为人的心态丧失平衡超越自身承受能力为激情犯罪的主观因素。由于激情犯罪危害严重,破坏巨大,而激情犯罪人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探析激情犯罪的特征从而根据其提出针对性的疏导对策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控制与预防此类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激情犯罪;犯罪特征;犯罪预防;和谐社会

不久前,一起“哈医大”捅医事件在网上引起热议,然唾沫星子未干,近来又一起“深圳农民工砍伤医护人员案”爆发。这两案件的共同之处均属于激情犯罪。据司法部最新数据显示,情绪冲动型的激情犯罪已经占到了伤害和杀人案总比例的70%左右,其中以农民工和未成年人为主,且目前我国此类犯罪比重仍呈上升趋势。对此,我想探讨激情犯罪的特征与现实思考,形成自己的一些认知和建言,以期能制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所谓激情犯罪,是指在强烈而短暂的激情推动下实施的爆发性、冲动性犯罪。”[1]在激情情绪体验之下,激情犯罪人锁定犯罪对象、采取犯罪手段和评判犯罪过程的心理变化将变得昙花一现,如若出现侵害对象,激情犯罪人便马上进行犯罪,所以,激情犯罪基本上都没有犯罪的预定规划、没有事先酝酿的犯罪动因、没有预先认定的犯罪目标和犯罪手段。激情犯罪为故意犯罪的一种类型,在大多数情况下行为人的心理呈现为一种间接故意的状态,是在消极的情绪体验支配下实施的危害行为,其行为的非合法性决定我们研究其特征的必要性。

一、激情犯罪的一般特征

(一)犯罪主体层面的特征

激情犯罪人在刑法的故意犯罪中是非常特殊的一种类型,激情犯罪人在激情爆发之时表现出失去理智的一面,但他们的生理特征与正常人无异,在犯罪并未爆发时很难根据激情犯罪的特征将激情犯罪人和正常人区分开来。故而伟大的犯罪学家切萨雷·龙勃罗梭认为,“激情犯罪人的生理特征与生来犯罪人完全相反”,并且他认为“唯一和正常人不同的是他们行为的反社会效果”。[2]然而激情犯罪人的表面状况与常人无异,但在其性格特征上与常人有着较大的差异:比如,性格暴虐,偏执顽劣;孤僻冷漠,人缘欠佳;气量狭小,以己度人;头脑简单,缺少理智;放荡不羁,缺乏自控等等。除了这些性格上的严重缺陷,激情犯罪人往往伴随着艰苦的人生阅历,经历过着大量的挫折,还有可能是与其自身的人生奋斗目标遥不可及,时常压抑自我内心世界。比如个人隐私被暴露,犯了错误后不知道以何种心态面对世人又或者是蒙受冤屈而无处诉说等等原因导致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等。

(二)犯罪行为层面的特征

“激情状态下最易出现的爆发性、冲动性的犯罪行为,这些犯罪主要有:伤害、杀人、毁物、爆炸等。”[3]由此可以得出激情犯罪在行为方面的许多特征:

1.暴力性

之所以说激情犯罪是一种具有暴力性质的犯罪行为,是因为激情犯罪人常常会选用暴力手法解决犯罪问题。激情犯罪的过程是激情情绪发泄的过程,由于激情经常是内心情绪一次性的爆发,故而往往犹如火山喷薄之势,似乎唯有用暴力血腥的方式才得以表达行为人此刻强烈的情绪。由于这类犯罪人具有“强烈的暴力行为倾向,他们的犯罪行为基本上都是在激情作用下发生的暴力行为,因此,龙勃罗梭甚至认为应当更确切地将他们称为‘暴力犯罪人’。”[4]

2.突发性

“突發性一般指犯罪人的行为在实施犯罪时,往往事先没有明显的犯罪动机或明确的作案目标,很少有预谋和准备阶段,常常是在某种偶然事件的诱导和激发下,遇事起意,顿生犯罪动机。”[5]由于激情犯罪人是受到外界突然之间发生的事情的强烈刺激,很多时候是一句话的瞬间,骤然产生了某个犯罪意图,进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紧接着就产生犯罪动机,故而激情犯罪常具有突发性的特征。在通常情况下,“根据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犯罪动机产生以后,选择达到目的的手段,考虑成功的可能性,拟定作案计划、行动步骤,最后实施犯罪行动。”[6]但是由于此类犯罪常常因为爆发式的情绪体验而引起,突显出其瞬间肆虐的特点,故而激情犯罪往往无预谋策划过程。

3.不计后果性

“出于犯罪人处于激情状态,出现‘意识狭窄’现象,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甚至头脑完全是‘一片空白’,既不可能,也无时间去进行预谋和考虑行为的后果。”[7]在犯罪行为实施的过程中,激情犯罪人的情绪呈现强烈喷薄的情形,理性思维未对行为有驾驭能力,此时,激情犯罪人进行犯罪行为根本没有考虑后果,在不计后果的心态的指导下,便会实施杀人、故意重伤致人死亡、强奸之类的具有严重恶果的犯罪,酿成重大人身损害抑或财产损失的惨剧,进而形成严重的社会负面效应。

二、不同类型的激情犯罪的特征

1.案前发生型激情犯罪

案前发生型激情犯罪也就是刹那间的激烈情绪状态发生在激情犯罪人实行犯罪活动之前,往往因为受害人的负面言语与行径等的打压所致,导致紧接着的犯罪行为的产生。案前发生型激情犯罪依据激情犯罪人情绪产生的方式不同以及行为人性格方面的差异,还可以被分为冲动型激情犯罪和报复型激情犯罪两种类型:

(1)冲动型激情犯罪

冲动型激情犯罪,又称突发型激情犯罪。这类激情犯罪人和受害人基本没有任何的恩怨冲突,甚至是萍水相逢,但是由于特殊的偶然的强烈刺激事件,情绪在突然之间到达难以控制的程度,使得行为人理智瞬间失控,事发后极端追悔莫及。“冲动性人格很容易出现情感暴发,很小的理由就可引起很强烈的情感反应。个性敏感的人在情感反应受阻或情感抑制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相应的反应:情感活动无法控制或自制能力不足,短时间内以猛烈暴发的形式向外界排泄出来,事后又感到抱歉或后悔。”[9]而这种类型的激情犯罪人大多就属于冲动型的人格。“在正常人中,冲动性仅仅是一种反常的、暂时的念头,一产生很快就会消失,但是在不正常的人中,冲动性会迅速转化为行动,而且这种转化几乎是无意识的,因而相当危险。” [10]

(2)报复型激情犯罪

报复型激情犯罪,又称积蓄型激情犯罪、蓄发型激情犯罪。这类激情犯罪一般犯罪人与受害人之间素有过节,但矛盾的级别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时之间没有达到暴发的程度,可能是由于有第三人出面调停或者劝解,也有可能是因为在实施犯罪之前的行为人的涵养尚可以包容受害人的种种恶行,还可能是因为行为人对受害人的行为心生恐惧而一味忍让等等。但在特定的某个时刻,再一次出现冲突,这一冲突或者是极其严重的事件,使行为人遭受到强烈的情绪刺激,也或者是再一次的凌辱、欺侮,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受害人身心上的折磨,量变偏偏在此次达到质变,旧愁新恨,一齐涌来,冲破理智驾驭情绪的防线,进而发生十分激烈的犯罪行为。

2.案中发展型激情犯罪

案中发展型激情犯罪也就是激情犯罪人在犯罪施行过程中,本能的应激性反应能力在激烈情绪体验的渲染下被进一步刺激,导致其进行了性质更为恶劣后果更为严重的犯罪。这种激情犯罪行为的最重要的特征为:负面突发性事件的打击显然远远高于行为人可以预计的心理负担范围和意志认识领域,在应激性反应与激烈的情绪体验二者共同作用下,使其自我心理处于极端波动状态,从而无理智无意识地采取后果更为恶劣的激情犯罪。

三、针对激情犯罪特征的预防措施

“激情犯罪后的转归有四种情况:后悔、自首、畏罪潜逃和自杀。其中后悔和自首这两种转归占90%,畏罪潜逃占7~8%,自杀不到3%。” [8]因而预防激情犯罪有明显的必要性,根据其特征,我们可以“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不平衡的心理状况,以公正公平的方式与途径化解大众之间的纠纷,控制不良情绪因不当处理激化为犯罪行为的状况,将点燃激情犯罪的诱惑因素熄灭在襁褓之内,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激情犯罪案件。

(一)针对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

1.严惩不法行为,督促社会群众

在激情犯罪行为发生以后,严厉打击此种犯罪行为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因为行为人在行为当时感性的因素占绝大多数就忽视其同样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严厉惩罚激情犯罪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预防方式,对于时常无法控制自我情绪图一时之快以暴力解决问题的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威慑和督促,而对于广大老百姓而言,更是一种提醒与警示。随着当前激情犯罪案件暴力性的不断升级,我们有必要制定健全的应对措施,确立高效严格的应对策略,及时有效地打击此类犯罪行为,防止社会危害的扩大化。

2.普及法制教育,引导行为自律

人天生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衡量事件的利弊平衡问题,不知道触犯法律将会受到严重惩处的人,才会不惜以身试法。倘若法律观念广泛地普及于人们心中,人们才能因后果的严厉性而针对自身的行为“三思而后行”,做到有所为且有所不为,使其行为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遇到矛盾争端,能够及时想到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非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冲动犯罪。

(二)针对犯罪心理的预防措施

1.控制扭曲需求,加强自我调节

激情犯罪是消极心理体验的迅速升级与宣泄的结果,然而追根溯源是由于需求和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不能顺利调和,消极心理体验在突发事件的打击中被霎时加剧的恶果,而此类情绪所产生的犯罪行为只是心理体验宣泄的手段而已,但行为人以外的大众乃至社会却成了攻击的替罪羔羊。

2.降低消极刺激,缓和冲突强度

所谓激情,通常是一种在短时期内不断延续,由于自控力迅速下降而产生突发性剧烈行为表现的情感体验状态,往往是在一些对个体存在重要影响的日常生活的事件中产生的。这类事件即犯罪所引发的温床,若无此类温床情境,此类犯罪也无法产生。所以,降低突发事件的负面打击与压抑,就能有效地避免激烈情感体验与心理状态的形成,也就是必须尽可能降低犯罪行为实施之前,整个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以及犯罪行为完成以后这三个阶段的受害人负面的言语与举止的打击与激发。如此,就可以再日常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将事物矛盾争端的强烈程度降到最低,从而避免引起无可挽回的恶果。

3.强化心理干预,抑制犯罪转化

激情犯罪属于情绪体验型的犯罪。然而,这一类型的犯罪产生以前,时常会有某些看得见的预兆产生,所以依据这些预兆,在犯罪实施之前,先实施有针对性的相应的心理疏导才能有效地避免犯罪实施。对于激情犯罪人来说,其本身常因一些心理方面的、生理方面的、个人方面的和社会群体方面的各种缘由,早已潜藏着消极的情绪状态,对于日常的人际交往关系、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运营和个体生存的观念都有相当程度的负面结论,伴随着深层次的沮丧感,很容易在突发事件的推动下实行犯罪。因而对于这类形成了深刻沮丧感的前激情犯罪人,积极正面、诚恳坦率、推心置腹、情感动容、道理明示并且热心帮助他们化解现实矛盾冲突的方式是其犯罪前心理干预的有力切入点。“少女毁容”案中被告陶汝坤据受害人父母回忆事发前行为诡异,如果事前有其家长或心理老师进行及时开导教育,这一悲剧幸或避免。

此外,针对犯罪主体的预防措施应重视人格塑造,提高主体素养,加强反向教育,倡导人文关怀。国家则应在全社会强调“遵守道德规范,倡导高尚情操”风气。还应提升司法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平衡社会心理,和谐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透过激情犯罪,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多层次的社会课题,探析其特征,探究法律义理、追问法律价值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与控制此类特殊犯罪行为,从而守护社会良知、推动法治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宋术.论激情犯罪的成因与对策[J].商业经济,2007,(5):121.

[2] [意]吉娜·龙勃罗梭—费雷罗.犯罪人:切萨雷·龙勃罗梭 犯罪学精义[M].吴宗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65.

[3] 梅传强.犯罪心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27.

[4] [意]吉娜·龙勃罗梭—费雷罗.犯罪人:切萨雷·龙勃罗梭 犯罪学精义[M].吴宗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15.

[5] 江仁宝.激情犯罪的特点与防治[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4):45.

[6] 吴志刚.激情犯罪特征初探[J].贵州大学学报,1994,(3):33.

[7] 郭子贤.激情犯罪探析[J].湖湘論坛,2006,(6):84.

[8] 吴志刚.激情犯罪特征初探[J].贵州大学学报,1994,(3):34.

[9] 宋胜尊.罪犯心理评估—理论·方法·工具[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351.

[10] [意]吉娜·龙勃罗梭—费雷罗.犯罪人:切萨雷·龙勃罗梭 犯罪学精义[M].吴宗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21.

作者:谢卓

未成年人犯罪特征探析论文 篇2:

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探析

【摘要】近年来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频发,严重危害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本文简要介绍了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现状及特征,论述了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原因,从而提出了解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对策

在科技繁荣的大趋势下,电脑逐渐走进家庭,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备工具。但是这一高新技术在带给人们便捷的同时,也滋生了诸多不安定的因素。据研究表明,大量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难以自拔,导致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愈演愈烈。笔者就现今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现状、形成原因以及解决对策三个方面探析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问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概述

(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未成年人网络犯罪一般是指十八周岁以下公民借助于网络实施的网络或网外危害我国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随着我国电脑的普及,未成年网民急剧攀升,其中不少未成年人受网络不良影响而陷入了犯罪的泥潭。上海市某区人民检察院在2007年公布了一组数据,表明他们承办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75%以上案件与接触不良网络信息相关。似乎网吧及游戏场所已成为“90后”犯罪团伙的聚集地,网络犯罪如雨后春笋巨幅攀升,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二)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特征

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和其它类型的犯罪一样,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应受刑法处罚性等特征。但其作为新兴的犯罪形式,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1.犯罪主体低龄化

网络犯罪的犯罪主体年龄大多为15到17岁的青少年群体,他们都能熟练运用电脑,在网络知识方面有特长。

2.犯罪隐蔽性高

网络是虚拟的数字化世界,网络犯罪主要通过电脑实施,因此时空范围较难把握,侦查人员取证困难,侦破网络犯罪案件难度提高。二、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原因分析(一)自身因素

1.生理因素影响

未成年人处于生理发育期,对身体的第二性特征敏感,特别是男性开始出现早期的性欲冲动。加之未成年人往往精力旺盛,此时如果受到网络暴力和色情视频等诱惑,就容易陷入犯罪的深渊。据调查,很多实施强奸、猥亵等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都是和接触网络色情资料相关。

2.未成年人缺乏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法治观念淡薄

未成年人正处于发育期,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极易受到网络暴力等不良信息的诱惑。如果我国未成年人能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可以认识到网络暴力等对自己的危害,主动远离网络不良信息。我国目前家庭和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犯罪防范重视不够,导致多数未成年人缺乏法律意识,不能明辨是非。这也使得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往往带来比成年人犯罪还要恶劣的危害后果。(二)外部因素

1.网络运营商和网吧经营者唯利是图

部分不法网络经营者利欲熏心,为了提高网站的收益率,不顾道德在网络上传播淫秽影像或暴力视频。有的经营者甚至直接创办黄色网站以牟取高额回报,把国家法律和未成年人的利益抛诸脑后,这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目前我国黄色及暴力游戏两类网站已成为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2.家庭和学校教育理念的不当引导

近年来我国离婚率居高不下,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母的呵护,孩子受到网络不良影响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疏通,滑向犯罪的边缘。同时我们的教育理强调升学率,以分数论英雄。在这种教育理念支配下,那些考试成绩不高的未成年人往往受到,得不到重视的学生可能因此而自暴自弃,沉迷网络之中。

3.相关部门监管措施不力

目前我国网络上存在大量不适合未成年人浏览的不良信息,这反映出我国网络监管体制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我国网站备案的审批部门,对网站审查不力,致使大量不符合备案条件的不法网站利用虚假信息获得备案。在网吧管理过程中许多网吧公然开在离学校非常近的地方,对学生危害很大。

三、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预防及对策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努力。

(一)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传统德育教育存在大而空的弊端,使得部分未成年人对教育内容感到枯燥和乏味。当前我们的首要工作是引导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为了提高思想德育教育的趣味性,我们除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外,还可以通过开发网络资源等方法开辟网上德育教育的新阵地,提高未成年人自身的鉴别能力。

(二)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

由于我国法制建设起步晚、底子薄,我国未成年人法律意识也相当薄弱。因此国家必须加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立法,为我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深入開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使未成年人在耳濡目染中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自觉约束违法和不道德行为。此外还要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普法教育,通过大众传媒等较为生动的宣传形式,使未成年人在娱乐中认识到法律和自由的关系,自觉远离网络犯罪。

(三)改善网络环境

1.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各级监管部门应该联合起来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调动全社会力量来进行监督管理,加强对网吧等营业场所的监管力度。进一步扩大网络综合治理范围,对网络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等加强管理,倡导文明的社会新风气。

2.规范对网吧的管理

一是严把审批关。明确具体的网吧申办手续和程序,建立网吧管理档案。二是规范网吧的从业行为。加强对网吧经营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网络经营的行政管理。三是强化对学校周边治安的整治。公安等部门应加强学校周边的营业性电子经营场所的管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四、结语

我们对网络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虽然网络给未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负面影响,但网络本身并没有错。不能因为这些消极影响而对未成年人封锁网络,应该坚持打击与防范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式,减少和控制未成年人网络犯罪。

参考文献:

[1]任树强,王国权.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网络诱因及预防对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陈琪.网络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06(4).

作者:刘涟

未成年人犯罪特征探析论文 篇3:

未成年人激情犯罪量刑因素探析

摘要:未成年人激情犯罪是在未成年犯罪比例中最高的一种犯罪类型,各国刑法都对激情犯罪作出了相应量刑规定。就我国现行刑法而言,尚没有针对未成年人激情犯罪进行明确规定的例行条款,因此,对未成年激情犯罪人的量刑难免有失公允,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本文主要探究影响量刑的因素,简要对未成年人激情犯罪特征、量刑现状以及完善建议进行分析,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未成年人;激情犯罪;量刑;刑事责任

所谓未成年人激情犯罪,是指14周岁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当自身受到被害人的刺激(肢体伤害或言语侮辱等)失去控制,即而实施性质恶劣的犯罪行为。据资料显示未成年人激情犯罪在未成年人犯罪构成中所占比例较高,是以未成年成激情犯罪的立法亟待建立和完善。所以,剖析未成年人的激情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其刑法责任的影响因素,探讨未成年人激情犯罪的量刑现状,并促使量刑趋于科学化显得至关重要。

一、未成年激情犯罪特征

(一)突发性

未成年人激情犯罪人犯罪具有两个构成要件:1.事发前无预谋;2.无明显的犯罪动机和犯罪预备。这两个构成要件凸显出未成年激情犯罪具有突发性。未成年犯罪人在受到刺激前与正常人无异,因外界的刺激对其感官形成了强烈的心理冲击,以致失去控制,从而实施犯罪行为。举例来看:

案例一:某学生因上课瞌睡,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他幷让其滚出教室。该高中生认为老师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恼羞成怒,当场拿起剪刀向老师身上连刺数下,因刺穿脾脏,导致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二:高某是某中学初二学生,素来与宿舍的柳某不合。一日,高某因考试失常而老师批评,心情郁闷的回到宿舍,此时柳某正在午休,高某听到柳某的呼噜声,狂躁不安,遂将其叫起并发生口角,顿时气愤不己,抓起身边剪刀将柳某刺死。

上述案例讲述的是犯罪动机形成的类型:一是未成年犯罪人因受到即时的某突发性刺激,进而形成犯罪动机,实施犯罪行为;二是未成年犯罪人与被害人长期存在某种矛盾,后因某事件的突发导致长期积压的情绪瞬间爆发,犯罪行为由此产生。此类犯罪主体在现实生活中情绪不稳定,心理适应能力和控制力差,在受到刺激之后无法控制而产生犯罪行为。

(二)失去控制性(丧失理智性)

未成年激情犯罪人大都是被言行激怒而失去理智,一时失去控制,暴怒的情绪完全支配了行为,此时的犯罪主体一心只想发泄情绪,以牙还牙图得自身一时之快,而忽视了行为的违法性。如何判断犯罪人是否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从法系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标准:1.行为人标准。如德国,即根据行为人做出行为时具体情形为标准被进行判断;2.平均人标准。以一般行为人在具体情况下的所做出的反应为依据;3.混合标准。如美国,即兼采用主观和客观标准。笔者认为,我国应以行为人标准为依据,以平均人标准为参考,结合犯罪情节作出最具有合理性的评判标准,因为这样既不脱离行为人具体的行为状况,又能引入常态的评价标准。

(三)暴力性

未成年激情犯罪人的行为大多具有暴力性,一般会使用现场可利用的物体针对人身进行暴力攻击,例如伤害、杀人等,其中只有极小部分是针对财产犯罪的。未成年犯罪人对犯罪行为的时间、地方和方式很少进行提前预谋,一般“就地取材”,单人作案。但在双方长期存在矛盾的情形下,就会选择有一定攻击性的犯罪工具如水果刀,剪刀等利器,一旦遇到冲突,就爆发出不可遏制的泄愤复仇情绪实施暴力犯罪。此类犯罪,冲突因素刺激性越大,泄愤的情绪就越深,其犯罪的性质就越恶劣。

(四)犯罪过程的短暂性

犯罪过程具有短暂性,从特征一种的两个案例来看,从犯罪动机的产生到犯罪决意的形成,再到犯罪行为的实施,过程短且性质恶劣。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都是由失控的情绪的支配所支配,从犯罪动机产生到犯罪行为实施之间没有思考过程。思维支配着行动,而愤怒的情绪将内心情绪宣泄的方式极为快速,且极为短暂,那么情绪转化为行为的反应时间也是极为快速短暂的,当情绪宣泄完毕时,行动也随之结束,其爆发方式似暴风骤雨般。行为人突发的犯罪动机是在情境因素刺激下的一刹那间形成,几乎同时进入犯罪决意阶段,立即引发犯罪行为。行为人受刺激后至犯罪行为实施之间不存在足以使激情冷却、内心平静下来的时间间隔,所以,若是待激情消逝,内心恢复平静之后继续或进而实施犯罪的应归类为预谋型犯罪。[1]

二、激情犯罪刑事责任的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各国刑法都对激情犯罪持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在处罚上往往轻于同种罪质的一般故意犯罪,但未成年激情犯罪是否可以從宽以及影响刑事责任的因素有哪些都尚未可知。我们可以从未成年激情犯罪人的犯罪心理中寻找影响激情犯罪刑事责任大小的因素。[2]因此,未成年激情犯罪人的犯罪动机的形成是因为行为人的情绪受到刺激,从而在暴怒情绪状态的主导下控制着着残存的意识,换言之,失控的暴怒情绪状态是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形成和实施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刑事责任取决于犯罪动机是由何种原因的诱发而产生。从犯罪行为主动性来说可以将激情行为分为主动攻击型和被动防卫型。前者是一般是在暴怒、高亢、激动等情绪的驱使下犯罪人主动实施人身侵害行为,而后者的主体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是受刺激后因害怕、恐慌,恐怖等情绪而被动引起的。两者相比较而言,前者没有遏制自己的暴怒情绪,其主观恶性相对较大。后者的犯罪决意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其受到犯罪主体自身或者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影响激情犯罪刑事责任的因素可以从未成年激情犯罪人自身、被害人过错,社会环境等三方面来考虑。

(一)未成年激情犯罪人的自身因素

从未成年激情犯罪人自身的角度来探析影响刑事责任大小的因素,主要表现为生理、心理和情绪行为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暴露不安情绪的出现使未成年激情犯罪人的思想行为发生重大改变,同样也是未成年激情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生理因素虽然与犯罪动机的产生没有必然联系,但也会使不同犯罪主体在受到同样的刺激而产生不同犯罪动机,从而影响辨认和控制能力而决定刑事责任大小。犯罪主体的犯罪动机也客观反映出未成年犯罪人自身的心理特征。未成年激情犯罪人的情绪行为与正常人的情绪行为的行为表现作为行为因素也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关,正常行为人对不良情绪的表现会反作用于犯罪动机的形成。

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对情绪影响不多,主要体现在年龄、心智发育及青春期躁动等因素对情绪状态的影响。(1)由于年纪尚青、社会阅历尚浅,青少年实施激情犯罪的机率要高于中老年人。(2)心智发育迅速但不成熟,难以掌控波动的情绪。(3)青春期的躁动使得未成年人有过多的精力剩余堆积,一旦遇到诱发因素,情绪会呈井喷式爆发,从而引发激情犯罪。

2、心理因素

未成年激情犯罪有如此高的比例與他们的心理特点有密切联系的。第一,心理不稳定性。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过渡时期,心理尚不成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易占上风。当面临学习、恋爱、交际等问题时,会产生一系列的诉求,而这些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在这种状态下,未成年人一旦受到不良的影响,就容易情绪化,难以自治。第二,成长的仿徨期。未成年人有普遍一致的心理特征,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在这个时期中,不断观察学习,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情绪和性格,同样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这成长期间,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让他们无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分辨对与错,认识还停留在表面,面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和不良社会因素的侵袭,易受到影响;很难正确的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形成懦弱、自卑、的性格,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影响对周围事物的判断;还未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清晰划分善恶界线,缺乏道德法制观念,使他们的行为失去法制保障,迷失方向。情绪对行为产生着重要作用,换言之,情绪是人对这个世界客观现实存在的反应,反过来又作用于客观现实存在。那么,未成年人产生了某种情绪,便会受到情绪影响,作用于客观现实,影响其行为。处于成长期的未成年人一旦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种思维模式转化便会成为行为模式,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3、情绪行为因素

情绪行为是指在情绪控制下做出自身认可或不认可的行为,这也是犯罪动机形成的结果。一般来说,行为人内心中积极成分占主导。未成年激情犯罪人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大小的判定是其刑事责任大小的主要依据。以前面案例为例,二者虽都是外界因素的刺激而爆发,但都属于主动攻击型激情犯罪行为,其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较大。

例如:童某与同桌尤某发生口角,继而相互撕打,殴打过程中赵某用板凳将宋某背部打伤,尤某因疼痛而受到刺激,随手拿起撮箕砸向王某头部,致王某颅骨粉碎死亡。

上述案例中,这种类型属于被动防卫型激情犯罪,其犯罪行为人往往缺乏主观故意,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相互斗殴引起的,慌乱中本能的出手导致过失犯罪,其主观恶性和危险性较小,此类犯罪所占比例较高。激情犯罪人因认知残缺和未成熟的心智而对自身情绪难以掌控,那么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成长才是引发暴怒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被害人过错

被害人的过错是指“在整个犯罪与被害过程中,被害者的过错足以诱发或引起犯罪行为”。[3]其更强调主观责任而非客观责任。我国相关司法解释中也有这样的规则,即“被害人一方有明显过错或者被害人对矛盾激化负有直接责任的故意杀人罪的被告人,一般不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虽然激情犯罪往往是由被害人的直接挑衅或刺激而引发的,但少数被害人比较模糊、无法界定的过错在特定情境下也能诱发激情犯罪,如挑衅的言语或直接、间接的纠缠等行为对双方矛盾激化也应承担部分责任,在对未成年激情犯罪人量刑时应予以考虑。因此,只有被害人过错在程度达到能促使激情犯罪行为发生时,才能对激情犯罪人的刑事责任产生影响。总之,“激情”的情绪产生并强化了犯罪动机和犯罪决意,从激情犯罪主体受被害人过错的刺激到犯罪决意的形成是一种突变性的过程。那么,因被害人过错而引发的“激情”状态支配的激情犯罪行为的情形,可以减轻对犯罪主体的处罚程度。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同样在未成年激情犯罪行为的形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未成年人正处在快速学习、观察的阶段,接收来自人际关系、应试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信息。未成年激情犯罪人在社会大环境中受到的教育程度,学习和生活甚至一定的工作经历中形成对社会部分的认识和辨认的能力以及能否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

当然,未成年人对自己行为的辨识能力和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不可能呈跳跃式的发展。笔者认为在对未成年激情犯罪判定时,必须调查其社会经历因素,结合其成长历程进行判罚认定。法官应根据犯罪人对犯罪行为的实际认知能力,其受教育的水平,智力水平、个人的成长经历等因素,综合判断其心智是否已经达到一个成年人的成熟程度(相关专家共同评估),在经过判断后,认定其尚未达到成熟程度时,将其按照未成年人犯罪的标准来处理。

三、未成年人激情犯罪的量刑标准

(一)行为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未成年激情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因受到被害人强烈的刺激,从而产生爆发性的短暂的情绪行为,期间行为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这就说明犯罪行为人失去理智了。黑格尔曾在《法权学原理》中提出:“在其建立在精神和理性的个人与国家的观念上,刑罚的基础便是罪犯的理性”[5]。因此,在未成年人激情犯罪过程中,犯罪主体在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降低的情况下实施犯罪,其主观恶性相对较小,对其刑事处罚自然也应当从轻、减轻。

(二)是否存在事前预谋

比如抢劫、谋杀、强奸、盗窃等犯罪就属于一般预谋性的犯罪,犯罪行为人都需要在实施犯罪行为前进行一定的谋划,且在犯罪后逃避责任,销毁罪证,有一定的反侦查手段的,社会危险性较大,其再犯罪率较高。而未成年激情犯罪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不存在预谋阶段,而是在受到刺激后直接爆起对被害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且在犯罪后悔恨不已,此类犯罪出现自首的情形占绝大多数。因此,激情犯罪人的再犯几率比较小,应该对其从轻减轻处罚。

(三)犯罪动机模糊

犯罪动机能够直接反映犯罪人的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从而界定犯罪性质。一般犯罪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能够对自己的犯罪动机有清楚的认识,但在未成年人激情犯罪中,犯罪嫌疑人犯罪时犯罪动机相对来说较为模糊,因此我们认为其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较小。[6]在司法實践中,激情犯罪嫌疑人诸多供称对自身行为已触犯法律表示全然不知,更有认为自己是属于于正当防卫,因此,根据未成年激情犯罪人犯罪动机的模糊性,笔者认为对此类犯罪其应从轻、减轻处罚,也符合我国的从轻量刑情节的原则。

(四)被害人过错

在未成年人激情犯罪中,激情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诱因大多都是被害人的言语挑衅或纠缠行为,也就是外界刺激,因此一时失去理智引发犯罪。因此我认为,被害人自身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未成年激情犯罪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其也应当承担部分责任。换言之,被害人的过错越大,其责任也就越大,相对应的未成年激情犯罪行为人的刑罚也应当相应的越轻。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激情犯罪的量刑标准,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主要是根据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从轻量刑情节的原则,对于未成年人激情犯罪的量刑,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二主要是根据“激情”状态,主要从犯罪主体的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犯罪动机、被害人的过错以及犯罪人是否事前有预谋进行考量,而根据此类考量标准,我们认为对于未成年激情犯罪人在量刑时应从轻或减轻处罚。[7]

四、未成年人激情犯罪的量刑建议

(一)未成年人激情犯罪可适用“平均型”量刑情节

我国人口基数较大,生活地域性存在差异,因此各个地区法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判决,较一般行为人相比取折中,在结合一般故意伤害罪进行量刑,因此在激情犯罪情节法定化的选择上,“平均型”量刑情节较为适合。

(二)根据未成年人激情犯罪的犯罪类型区别量刑

就激情犯罪类型而言,对于被动防卫型激情犯罪而产生的犯罪行为可以从轻、减轻处罚,而对于主动攻击型激情犯罪以而产生的犯罪行为则会相对较重。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应当以激情犯罪人的可改造性、可教育性为原则,深入了解激情犯罪人的犯罪动机的形成原因,以心理教育为主要辅助手段,循序渐进,矫正其不良心理缺陷,引导其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激情犯罪的量刑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只是将未成年人实施的激情犯罪作为酌定情节,在裁量时法官具有较大的自主权,这样就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和公允性,且对法官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建立统一未成年人激情犯罪的量刑标准体系有助于保障此类犯罪判决公正公平性的稳定性,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体现依法治国的原则。(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注解:

[1]王振科.激情犯罪刑事责任研究.2013.

[2]参见罗大华等:《犯罪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年版.

[3]康淑华主编.犯罪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魏蔚.青少年激情犯罪的预防.南昌大学.2012.

[5]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

[6]赵秉志.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研究.[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6):2.

[7]朱焕章.未成年人激情犯罪的量刑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5.8.(上).

作者:刘胤池

上一篇:电流矢量型变频器分析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第一重点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