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优质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

2024-05-23

初中地理优质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精选15篇)

篇1:初中地理优质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

初中地理优质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

计和反思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说明中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本节为第二课时,知识内容分三部分:中国地形复杂多样;主要山脉及其地理位置;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本节内容紧承接前面对中国地势的学习,与后面“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共同组成对中国地形的学习。

2.本节核心内容是主要山脉极其地理位置,学习本节,构建骨架,才能较好的把握其他类型的地形分布,进而形成中国整体地形分布特征。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本部分知识是零碎、杂乱的,需要系统化。必须交给认知方法和思维模式。

2.克服学生的惰性,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地图找、填、画。

3.引导学生对方法总结。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复杂多样地形 2.读图熟悉我国主要山脉及其分布 3.理解复杂的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培养在地图上查找地理事物、描绘地理事物,绘制简单分布图的能力。

5、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及其地理位置;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篇2:初中地理优质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处处激发学习积极性,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恰到好处地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学习目标全面落实,围绕重点、难点展开,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知识。

所用教学手段,主要是地理图表,教与学兼而用之。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简笔画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学效果很不错。

地形相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这部分内容更生动,易于学生学习,课上我采用了猜一猜的活动,利用地形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幅图中画的是我国的哪种地形,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篇3:初中地理优质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初中地理课程中地势与地形复习课学案的备课思考

1. 关于本复习课学案备课的理论支撑与指导

2011年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地理课程教学, “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条件和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 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务必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切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情为出发点, 设计教的方案和学的方案、精心编写或重组教学内容、选择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认真且灵活地实施教学, 切实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其中, 通过编写与印发学案开展导学教学, 不失为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初中地理复习课中的学案, 是指地理教师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有效解决相关知识与能力问题,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而编写的学习方案。该学案须具有“五导”功能:导学 (含导预与导复) 、导读、导思、导听、导练,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能力、知识建构与运用能力, 有利于学生随堂复习与课后复习、反思、巩固;从某种程度上看, 学案的设计质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2. 关于本复习课学案备课的一般原则要求

鉴于复习课的复习、检测、巩固功能特点, 初中地理复习课学案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在学习实际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实效性, 始终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主导教学思想应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 相互质疑、教学相长。

初中教师地理复习课学案设计应坚持的教与学的原则包括:目标性、启发性、探究性、参与性与层次性等;备课的重点包括: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学生学情、精选学生学习的方法、联系社会生活、如何突破难点、如何分层组织教学与有效检测等;编写过程包括:教师个人的深度备课, 即立足学情、教材、“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要求”, 形成供集体研讨的学案初稿;学科教研组集体研讨。

3. 关于本复习课学案备课的一般个体思路

在设计初中地理“地形与地势”学案的时候, 我有以下独立思考。

在本学案的设计、编写与教学指导过程中:我始终牢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教学原则:“坚持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 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特别突出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任务, 提出可能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与解决问题。

本复习课学案的编写:始终坚持自己个体备课与教研组集体备课的高度有机统一。坚持自己个人的“六备”, 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考纲、备教法、备学法;坚持学科教研组集体讨论形成教学用的学案, 力求容量与难度适当, 目标明确, 层次清晰, 可创造性强。本课的复习模式为:生疑—学习复习—析疑;在复习指导策略方面:安排合理要时间, 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滚雪球复习、变式练习。本复习课特别注重生活性、实践性, 贴近地理生活、社会现实热点, 力争素材鲜活, 力争达到“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

本初中地理复习课学案的备课内容前面部分概述:学习内容:人教版初中地理课程二年级教材内容“地势与地形”。复习目标:运用中国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 说出我国地势与地形的特征;利用中国地形地势示意图, 分析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联系现实生活, 举例说明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复习重点:说出我国主要地形区 (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和东西南北弧形走向的主要山脉的名称, 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复习难点:分析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学法指导;在学案程序中适地进行学法提示,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学法指导;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学习方法。

二、初中地理课程中地势与地形复习课学案的动态执行

复习过程:在本初中地理复习课学案的具体实施或执行过程中, 师生循序渐进、动态执行:

1. 关于基本知识点:地势特征

【学法指导】通过回忆与知识链接, 学生自读地图、自己解答与归纳。

【复习回忆】 (1) 联系上面的楼梯图, 看看下面的图A和图B, 说出两图所显示的地势特征是什么?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注: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增强亲近感)

【复习回忆】 (2) 读中国地形图, 指出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界线:________;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界线:________;概括出我国地势的特征:________。 (注:图略;学生小结, 多媒体分次呈现。)

【收获驿站】对比教材P22图2.1“我国东西向 (北纬32°) 地形剖面图”, 探究性选择: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地形类型;B.山脉走向;C.平均海拔高度;D.相对高度。 (注:回归教材练习, 探究巩固。)

2. 关于基本知识点:地形特征

【学法指导】探究活动。学生自读地图、自己解答与归纳。

【复习回忆】 (1) 读图D“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 回答: (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类型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 谈谈我国地形的构成特点?地形总体特征? (注:学生小结, 多媒体呈现。) (3) 探讨山区常见的地质方面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注:学生分组讨论、集中陈述。)

【收获驿站】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出主要的地形区, 并完成主要地形与主要地形特征之间的连线题。 (注:题略;提供变式练习, 训练知识的迁移思维。)

【思考天地】“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 为使“神八”安全回到地球, 下面哪个地区着陆点较为合适:A.四川盆地;C.黄土高原;B.内蒙古高原;D.云贵高原。 (注:联系时事热点, 材料新颖, 激发学习兴趣。)

3. 关于知识归纳与总结 (注:学生填表完成归纳。)

4. 关于课堂训练 (注:遵循认知规律设置练习, 循序渐进与递进。)

【巩固练习】地势和地形知识与气候、河流、行政区知识的结合:写出下列地形区和省份主要属于哪一个温度带、干湿区。 (注:题略;独立完成。)

【拓展练习】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练习:关于山脉与行政区练习。 (注:题略;集体讨论练习)

【热点练习】阅读下面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一:2010年1月15日下午, 中国多省市观测到本世纪首场日环食, 图示阴影部分为我国日环食经过的区域。材料二:地球公转示意图。 (注:题与图略;材料贴近生活。)

【探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甘南舟曲强降雨导致泥石流。探讨泥石流出现时的自救办法, 分析泥石流产生的自然与人文原因。 (注:图略;成果展示,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三、初中地理课程中地势与地形复习课学案的务实反思

反思本节初中地理复习课的学案导学教学实践, 还有一些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

1. 关于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生活现象、地图导入教学能够较快吸引学生的眼球、拉近学生与现实的距离;须加大学生自己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的力度,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可以让学生画地形区简图, 更加清晰地突出秦岭—淮河地理界线的现实地理意义。

2. 关于试题难度问题

通过变式复习、递进复习与练习、知识拓展练习与时事探究练习的效果较好, 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注意练习题目的难度, 例如, 可以通过小组集体协助带动“学困生”练习, 可把部分问答题改设为单选题或填空题, 可对素材比较生疏的材料分析练习增加“提示”, 教师可多些巡视与个别点拨。

3. 关于教学时间问题

公开课时, 教师往往强调教学结构与内容的完整性而导致时间很紧, 学生画图紧张草率。因此, 师生要在公开课中融入常态课的心境, 要处理好时间、教学目标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摘要:本文概述了初中地理课程中地势与地形复习课学案备课的理论支撑与指导、原则要求与个性思路, 具体分析了该复习课学案的动态执行情况并进行了务实性客观反思。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程,复习课,学案,备课,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肖箐.新课标下复习课学案探究.教育学, 2011, (06) .

篇4:初中地理优质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有特色导入的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时利用班班通展示我国各大地形区和河流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唱这首歌。激昂的旋律,壮丽的景色,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更加了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

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图形,展示我国各种地形的图片,让学生在看图的同时,首先可以快速掌握我国地形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地形類型,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照图片记忆山脉名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读图、识图,发现和总结规律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因此,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北纬36°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学生在黑板上画示意图,通过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从中也培养了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在学习地势特点的同时,认真分析课本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让学生掌握阶梯分界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总之,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填图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剖面图的分析,直观性强,使得学生很容易掌握地理知识。不足之处:课堂设计还有待完善。如,分析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时,还可以增加一些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篇5: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3、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4、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5、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上目标基本达成。我在教学中充分采用各种图片让学生认识各种地形,根据地形的特点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然后根据一些感性的认识,使学生能从地形图中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其次学生也准备了很多去外地的照片资料,学生相互认识,了解中国的各种地形。但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有很多地方也准备得不充分,所以有些同学也掌握的不好。另外我在课堂设计的时候,在层次上也欠考虑周全,对教学本课的内容的教材的理解上也理解得不够,以至于学生效果不理想。

篇6: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在本节课,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到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如此的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部分,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东风不到,大雨不了”(说明地势与气候的关系),“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得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篇7:《地势和地形》教学案例反思

出自人教版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轵城七中 张海燕

[教学目标]

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

2、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3、了解我国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课堂实况]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地势?” 生:地面有高有低。

师:(纠正)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叫做地势。

请同学们打开《地图册》第10、11页,看中国地形图,这是一张分层设色地形图,图上色彩斑斓,展示出了我国地表的高低起伏。生:(抢着说)西高东低。师:你是怎么从图上看出来的? 生:(摇头)

师:请同学们看图的左下角“陆高海深”,各种颜色分别表示一种海拔高度范围。知道怎么从图上看出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了吗? 生:(意会)知道。

师:我国的地势还具有另一个特征。生:(没有反应)

师: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生:(反应很快)找到了。

师:(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简要涂上三个地形区的范围)它们是不是紧相邻? 生:是。

师:那好,请同学们从“陆高海深”中找出分别与图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基本匹配的颜色,用海拔高度表达。

生:青藏高原3000~5000米,黄土高原1000~2000米,华北平原0~200米。师:请同学们把我国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再到华北平原的地势变化示意图作出来。

生:(稍作议论、作图)

师:(巡视指导,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作图)生: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所作的示意图,作得对吗? 生:(异口同声)对。

师:这就是我国地势的另一个特征。呈什么形状? 生:(异口同声)阶梯状。【教后反思】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

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或黑板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在本节课外,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 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到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如此的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东风不倒,大雨不了”(说明地势与气候的关系),“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得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不足之处:

1、导入不具特色。建议以后用歌曲《彩色的中国》作导入,优美的旋律,缤纷的色彩,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有一个浅显的了解,心中却已丛生万般自豪!

篇8:《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

地位和作用:《地势和地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一节。该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地势和地形的特点及其影响。本节课既是“中国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他章节的基础。通过学习该内容,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也为西部大开发积蓄力量。

二、设计理念

在设计过程中,我力争做到三个统一(即:课标与教材相统一;方法与手段相统一;动机与效果相统一)和三个注重(即:挖掘教材,注重深度;丰富教材,注重广度;提炼教材,注重高度)。

三、三维目标

为了贯彻课标中有关“技能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充分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结合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地势和地形的特征,了解地势和地形所产生的影响,并且初步运用诗词和地形剖面图来说明我国的地势特点。

方法与过程: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地理思维,并从诗词歌赋中分析我国的地势和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和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词和自然景观,使学生了解我国壮丽的山河、多样的地形,为发展农、林、牧、副、矿多种经营提供有利条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地势、地形的特点及地势产生的影响和地形的合理开发利用,而地势的特点及影响又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

1.教学方法:引入诗词歌赋,运用以图导文法和讨论法。我本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在讲解地势的特点和影响时,采用诗词歌赋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将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然后再通过景观图片来启发学生学习地形及其利用,最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用祖国壮丽的景观图像、动画、音乐来增加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亲身感受我国地大物博、景象万千、地势多变的豪迈气概,学生以生长在这块土地上而感到骄傲,激发了学生建设祖国的愿望。

六、说学法

初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各大洲的地势特点,然而如何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的地势特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其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制定如下学法指导:

1.感性认识占重要地位,学习的驱动以兴趣为主。先通过相关诗词歌赋的分析,使学生对我国的地势特征有基本的了解;再通过剖面图和景观图,加深学生对地势和地形的理性认识。

2.通过读图、析图等各种方法,提高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能力,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学重点,运用讨论法突破难点。

3.为了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我在课后设计了“接力问答”和“能力迁移”等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第69中学)

篇9:初中地理优质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

《中国的地形和地势》其中最为重要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第一课时的内容非常重要,虽说不用太多的时间去讲授,但给学生留足时间还是很有必要的。第二课时的内容在中学阶段地理学科中的地位相对来说要次要一些,但内容要多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自己的感觉来看在进行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地理特征的教学时时间都超过了原来预计的时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高估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由此想到如何相对客观的评价学生学情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二是在进行教学预设时没认真考虑过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可能会花费的`时间。看来要比较准确地计算课堂容量容不得半点“大概”,必须认真地考虑到课堂的每一个细小环节。

从应付考试的角度来说,讲练结合应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本节课虽也有随堂练习,但那些练习基本上都是一些知识性的练习,谈不上能力,与考试的要求相差甚远。这是不是讲练结合?如果是,可不可以让其更接近考试实际一些?即使课堂上时间不够,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练习练习――对于学习习惯好一些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是会做这一工作的。

教学素材的选取要精而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我选取了多幅图片。在后面讲解各种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的时候又选取了不同的图片。虽然直观、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教学效果好。用好书本的图片。书本中的每一幅图片,每一段文字都是编者尽心挑选的,都是绝佳的材料。《中国的地形》这幅分层设色图就是一个很好的引入材料:看这幅图片颜色多不多,这些颜色代表的是什么意思?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

篇10:初中地理优质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

2.下列山脉中,走向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大兴安岭B.台湾山脉C.小兴安岭D.雪峰山

3.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阶梯分界线上,呈东北—西南走向,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该山脉是()

A.大兴安岭B.太行山C.昆仑山D.天山

4.位于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形区是()

A.柴达木盆地B.成都平原C.华北平原D.黄土高原

5.我国水能蕴藏量较大的地带一般为()

A.阶梯内部B.两阶梯交界处C.南方低山丘陵区D.平原河道上

6.下列山脉位于两大高原之间的是()

篇11:初中地理优质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3、我国地形的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4、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例:丘陵 百分之十

山地 百分之三十三

高原 百分之二十六

盆地 百分之十九

平原 百分之十二

5、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6、通常把山地和地表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多集中在西部,其中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总的来说,山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采矿业及农业多种经营等,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篇12:初中地理优质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程引入:前两天在网上漫游,看到一位网友的博客里的日志,叫做“山山水水──中国的美丽风景”,一下子被吸引了,日志里包括有中国的名湖之美、名泉之美、名山之美、名瀑之美、名江之美等,作者在用自己的足迹和文笔记录和感受祖国山河之壮美,也给读者以美好的心灵震撼。

而实际上爱美之心古往今来,人皆有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中国山水诗词等。这些都是源于人们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的热爱,在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修为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那么这一章我们就来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为大家的这种修为奠基。

结构解析:首先请大家明确,组成自然环境有很多自然要素,类比一下,组成我们的班集体的要素有学生和老师,那请同学们思考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都有哪些呢?对,有前面提到的山山水水,请同学们看这张自然环境的示意图,从地理的角度讲就是有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生物、土壤等。简称“地、气、水、生、土”,那再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自然要素间 的关系如何呢?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由此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本章主要学习前三个要素。了解我国地形、气候、河湖的主要特点,简单分析它们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并体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承转过渡:好,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节,了解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温故知新:初一时同学们学习了基本地形类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主要有哪些种?共有多少种?主要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

承转过渡:对于这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呢?我要来测试一下大家。

温故知新:看图片识地形。首先请同学们看景观图片,识别一下其中展示的分别是哪种地形类型。分别是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

方法归纳:以上主要是通过看图片,从各种地形类型的实际形态来识别,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往往用这种方法,也可以算作实地考察法。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用的更多地是在地形图上识别。

温故知新:这是分层设色地形图,下面的文本框中是关于某种地形类型特点的描述,请同学们用直线将其连到图中相应的位置。

“地势相对较低,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平坦开阔、起伏不大。”应该在图中的哪个位置,又是哪种地形类型呢?

是平原。在图中的中下部,因为这里成片的绿色,从陆高海深表上,我们可以看出绿色表示海拔高度低于200米。这里等高线又比较稀疏,说明地形平坦开阔、起伏不大。所以是平原。

“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不大,坡度较缓”的在图中的哪个位置,应该是哪种地形类型呢?

是丘陵。在图中的右下角,因为这里是小片的黄色,说明海拔低于500米,而等高线不太密集,说明起伏比较和缓,所以是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这应该比较好判断?

是山地。在图的右上部,因为这一带呈棕色或淡紫色,说明海拔高于500米。而颜色和等高线还都有一定的延伸,正好符合山地一般多呈脉状分布的特点。

“由高地和低地两部分组成,周围被山地、高原或丘陵环绕,中间地势相对较低。”

显而易见是盆地,在图上的右上角,中部呈现黄绿色,周围是棕色,显示出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

“海拔在500米以上,顶面比较宽阔、平缓,边缘往往有陡峭的崖壁。”

应该是高原,在图中的中上部区域。因为这里中间是大片的黄色或棕色,颜色变化不大,等高线较稀疏,说明这里是一个比较宽广的高平面,而边缘颜色变化较大、等高线较密集,说明边缘有较陡峭的崖壁,所以是高原。

方法归纳:以上主要是通过观察地图上颜色和等高线的形态来识别,我们叫它读图法。

概念明析:请同学们解释一下地形、地形类型、地形区这些概念的含义。

地形指的是地表的不同形态;地形类型指的是地形的种类;地形区是某种地形类型的具体区域。

练习巩固:我们再做个连线题加以巩固。

左边一列是不同的地形类型和地形区的名称,请同学们选择序号,然后再填入右边相应概念的框子里。

那么属于地形类型的有哪些呢?

A平原、D高原、E盆地,它们是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中的三个,而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就属于具体的地形区了。

再请同学们小结一下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地形类型指的是地形的种类,基本地形类型主要有五种,单位量词是“种”。而地形区则指的是某种地形类型的具体区域,会有很多很多个,单位量词是“个”。

回顾了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及识别的方法,主要是实地考察法和读图法。明确了与地形有关的几个概念。下面我们就进入中国,首先用读图法来研究一下咱们中国主要有哪些基本地形类型?然后再归纳我国地形在这方面的特点。

读图归纳: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五种地形类型的地形区,每种至少两个。(过程略)由此可见,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在我国都不止有一个、两个相应的地形区。说明我国地形在种类方面具有什么特点呢?复杂多样

过渡承转:既然我国的地形复杂多样,那我们就分类来认识和了解主要的地形区。

观图感受:我们从哪种地形开始呢?

再类比一下,我们写文章是不是要先“搭架子”,也就是要列提纲,然后再填内容。那么构成地形骨架的是哪种地形类型呢?请同学们观察中国地形图来感受一下。我们可以看出是山脉,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构成的“网格”当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等。

所以认识我国复杂的地形就从山脉开始。

认识山脉:(山脉走向)请同学们观察我国各山脉的延伸方向一样吗?不全一样。

这就涉及到关于山脉的一个概念──走向,什么叫山脉的走向呢?就是山脉的延伸方向。

请看这张示意图,山脉的延伸方向主要归纳为这样几种。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

(走向练习)下面我们就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来练习一下。

请同学们在图上迅速找到老师所给山脉,并说出其走向?天山山脉──东西走向,阿尔泰山脉──西北东南走向,武夷山脉──东北西南走向,横断山脉──南北走向。

再请同学们观察我国哪些走向的山脉居多?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居多。

我们将东西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算作横,将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算作纵。主要掌握我国三横三纵的山脉名称及分布。

(重点山脉):三横山脉:一横──天山、阴山、燕山;二横──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三横──喜马拉雅山、南岭。三纵山脉:一纵──长白山、武夷山;二纵──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三纵──贺兰山、横断山脉。

过渡承转:我们说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当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

课后延伸:请同学们看书26页图2.2,填右表,来体会山脉的“骨架”作用。另外一个课后延伸题是:将老师给出的这些地形区圈画在书26页图2.2上,课下分别找一找这些地形区大致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程引入:上节课老师留的课后延伸是请同学们说出图中的的地形区位于哪些山脉之间。同学们都认真看图了解了吗?我要考察考察大家。

温故知新:请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大致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青藏高原:主要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横断山脉以西

内蒙古高原:主要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祁连山以东、长城以北

黄土高原:祁连山以东、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云贵高原:横断山脉以东

过渡承转:这是我国著名的四大高原,明确了位置,我们再来看看各大高原有何特点。

四大高原:(观看视频)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四大高原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

(练习巩固)将我国的四大高原的名称与其特点连线:

过渡承转:四大高原主要位于我国的西部和北部,我们看看除了高原外,我国西部和北部还有哪些地形类型的地形区。

温故知新:还是请看图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大致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塔里木盆地:昆仑山以北、天山以南。

准噶尔盆地: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

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以北、祁连山以南。

四川盆地:横断山以东、巫山以西、秦岭以南。

四大盆地:(观看视频)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四大盆地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

(练习巩固)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描述和图片分别指的是哪个盆地?先选字母再说盆地名称。

“我国最大的盆地,当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是A,塔里木盆地。

“内部多丘陵,西部有平原,有‘紫色盆地’之称”。是C,四川盆地

“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大盆地,有‘聚宝盆’之称”。是B,柴达木盆地

“是我国最靠北的盆地,内部有沙漠”。是D,准噶尔盆地

过渡承转:以上我们认识的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都是位于我国中部和西部的重点地形区 我们再看看我国的东部还有哪些大的地形区?它们又是以哪些山脉为界?

温故知新:请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东北平原:大兴安岭以东、小兴安岭以南、长白山以西。

华北平原: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

长江中下游平原:巫山以东。

三大平原:(观看视频):还是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三大平原在大小、海拔、特色、别称等方面的特点。

(练习巩固):请同学们根据视频和图片来描述该平原的主要特点。

华北平原:我国第二大平原,开阔平坦,海拔多在50米以下。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东西狭长,宽窄不一,地势低平,最低。河湖众多,有“水乡泽国”、“鱼米之乡”之称。

东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黑土广布、沃野千里。

过渡承转:在我国的东部除了平原外,还有低缓的丘陵。

认识丘陵: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

过渡承转:通过以上的经历,同学们感受到我国地形的复杂多样了吧。现在有个问题,这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我国都有,它们是五分天下的吗?面积各占全国面积的比例一样吗?肯定不一样,那又是怎样的呢?

读图归纳:请同学们读我国各地形占全国面积百分比图,按从大到小排排序。

各提一个字就是“山、高、盆、平、丘”

通常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山区,算一算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的比例?约占2/3。由此说明我国地形在所占面积比例上讲又有着“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

思考探究:从地形类型的种类上讲,我国地形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从各地形类型面积所占比例上讲具有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请同学们思考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生产生活会有何影响呢?

有利影响:发展多种经营,在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不利影响:修路难,交通不便;耕地少,对于发展种植业不利;地质灾害多发等。

课后延伸:请同学们课下找一个我国山区经济开发的实例,了解其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开发的策略及取得的成果,写成调查报告,在班级主页上与同学们交流。《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课程引入:前面两节课我们研究学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第一个要素──地形的特点,同学们还就我国地形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实例调查,并在班级主页上进行了交流。下面我们就前面所学内容进入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1.我国地形从种类上讲具有()的特点。著名的地形区有()的山脉,()大高原,()大盆地,()大平原和一些丘陵。

我国地形之最:

最高大的山脉是()最大的盆地、平原、高原分别是()最低的平原是()。

我国地形荟萃:

“水乡泽国”()、“聚宝盆”()、“黑土地”()、“黄土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我 国这种地形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好处是()。

2.我国地形从面积比例上讲具有()的特点。

我国各地形类型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我国这种地形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是();不利影响是()。

过渡承转:关于我国的地形,我们除了在类型的数量上、面积所占的比例上进行研究,总结特点之外,还要研究因为分布而呈现出来的特点。

观察思考:在这张图中,A、B、C、D红、蓝、绿、紫方框是某个区域的轮廓,当中分布有某某山地、某某平原、某某高原,地形类型和地形区都一样,就是排列分布不一样(具体见PPT课件),请问会引起A、B、C、D四个区域什么的不同?会引起地表高低起伏的特点的不同,A区域是北高南低,B区域是南北高中部低,C区域是东北高西南低,D区域是东南高西北低。这种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叫作地势。由于地形区分布的不同会引起地势特点的不同。

过渡承转: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思路来研究我国地势的特点。

读图概括:第一步请同学们说说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这些重要的地形区在我国分布的方位。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只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

第二步分析判断我国地势的特点?因为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而平原海拔低于200米,盆地的海拔不定,而丘陵也是低于500米的,所以由此判断出我国地势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

过渡承转: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势特点,我们还可以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颜色来研究。

读图概括: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看看东西部各以哪些颜色为主,并判断我国地势的特点。

第一步看陆高表:海拔低于200米的用绿色表示,200~500米用黄绿色,500米以上用黄色系列,海拔越高则呈现棕色、褐色,再有终年积雪的地方用淡紫色或白色表示。

第二步看我国东西部的颜色:西部地区颜色以棕色为主,东部地区颜色以绿色为主。

第三步判断我国地势的特点:说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承转:除了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地形剖面图来研究地势的特点。

读图概括:地形剖面图展现的是地形的垂直剖面,从中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地形高低起伏的状况,即地势的特点。

在我国的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我们选择北纬32度为剖面线,做出的剖面图如图所示。观察中国的地形剖面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我国的地势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除此外还呈现什么特点?明显的阶梯状,大致分成三级阶梯。

教材P27图2.9是沿着北纬36度做的剖面,大家看看是不是也能够得出同样的特点。

由此我国地势的特点就很全面地研究概括出来了,即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

巩固练习: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中哪一幅更接近我国的地势特点?

图B更接近,展示出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特点。

过渡承转: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三级阶梯各有何特点,以及各阶梯之间的界线。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对照书上P27图2.9 自学中国三级阶梯的特点和界线。

考察成果: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踞西南,平均海拔4000 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请同学们看图说出组成第一、二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的名称。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请同学们读图说出位于第二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主要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特点──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北边和东边,海拔多在()米左右,以()、()地形为主。

再请同学们看图说出组成第二、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的名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请同学们读图说出位于第三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特点──第三级阶梯:在第二级阶梯以(),海拔()米以下,以()、()地形为主。

过渡承转:我国地势的这些特点对于生产生活也会产生影响。

思考探讨:1.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对气候:西高东低,利于东部海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对农业生产有利。对河流流向:众多大河顺着地势自西向东流。

2.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落差很大。水能资源丰富,利于水电的开发。

3.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交通会产生什么影响?利:利于东西间水运的开发利用。不利:西部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地势高,崎岖不平,修路难,交通不便。

篇13:《中国的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篇14:初中地理优质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

2、能够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3、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4.让学生知道我国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和特点

5.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正确理解地理现象的利弊优劣和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6.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点,三级阶梯分界线山脉名称

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主要地形区及特点

难点: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读图画图、活动讨论

导入新课:图片引入:幻灯片投影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图片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先回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以一幅地形图为例让学生回答绿色、黄色、棕色、白色、蓝色各代表什么?

打开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部高东部低。板书:

1、总趋势:西部高东部低

再让学生观察我国地形剖面图,同学们会发现一方面,我们发现我国地形总趋势是自西向东降低;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这种降低的趋势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呈阶梯状下降,这也是我国地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板书:阶梯状下降

那么,我国地形的阶梯有哪几级?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图 2.1、2.2看一看。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陆地上自西向东有三级阶梯。板书:

2、三级阶梯特点及分界线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看看这几级阶梯都有哪些特点,找同学回答第一级阶梯回答后用多媒体展示三级阶梯示意图总结第一级阶梯位置、海拔高度、分界线,同样对于二三阶梯也找同学从以上几方面回答,老师来用多媒体展示总结。(教师边操作鼠标,边点击每一级阶梯,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掌握,效果较好。)

练习:通过做三级阶梯海拔、分界线的一个练习巩固刚才讲过的内容,再找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画出三级阶梯分界线的简单示意图及山脉名称,其他同学在自己课本23页上完成。过渡: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水能、交通有什么影响呢? 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活动,首先把班上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分别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①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②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对河流流向有什么影响?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③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学生讨论5分钟,板书: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对河流的影响:

对交通的影响:

教师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

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将长江、黄河、上的主要水电站的位置和三级阶梯示意图复合在一起,来说明我们对这些水能资源的利用。)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形基本特征对气流气候、水文河流流向、交通等等都产生重要影响。让我们再想一想,如果我国的地势不是这样,比如“东部高,西部低”哪会是怎么样的情况呢?(可引导学生沿着上面各题的思路反向思维,根据时间把握展开程度)(参考答案:气流难以深入内陆,干旱面积扩大;河流自东向西流;交通不便,不利对外交流)

对第一部分内容做一个简单的练习进行总结回顾。

二、地形复杂多样

以上学习了我国地形的一个基本特征,下面我们再来认识我国地形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地形复杂多样(板书:二.地形复杂多样)

让学生回答地球表面有哪些类型?为什么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然后带领学生一块查看中国地形图找出我国地形类型,可以看出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板书:类型齐全)不仅都有,而且它们纵横交错、相互交织(板书:相互交织),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间夹着山脉,山脉间又镶嵌着平原、高原、盆地;此外,在每一种地形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板书:内部差异)。

具体认识一下我国地形区:

高原:我国有四大高原:它们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板书: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让学生结合课本25页阅读四大高原图片及文字,回答他们的位置及特征,学生每回答一个高原后老师就通过PPT展示该地形区位置特征及景观图片总结,给学生留下一个形象、直观的印象。总结: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里有高原牧场,荒漠、草原,还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山脉、高峰,比如珠穆朗玛峰。山巅白雪皑皑,冰川广布。黄土高原位于第二阶梯中部,身披深厚的黄土,地形丰富多姿。黄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沟壑纵横。云贵高原我国西南部,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城市、村庄多集中在“坝子”里。内蒙古高原第二级阶梯北部,地面平坦,一望无垠。

平原:集中东部,这里经济发达,人口集中(板书: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了解故由老师来用多媒体展示加讲解它们的位置及地形特征

在群山环抱之间还有一些盆地,主要的是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板书: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在我国东部还分布着一些丘陵:如江南丘陵,山东丘陵,地形起伏和缓,也有不少人口生活在这里(板书:丘陵:江南丘陵、山东丘陵)

做练习对第二部分内容进行巩固

转承下课:在五种地形中,我国分布最广的是山地,那么,山地在我国是怎样分布的?各种地形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哪些影响?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下节课我们再来进一步讨论。

对本节课内容结合板书进行总结

篇15:初中地理优质课《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1.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能够说出其分布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特征,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适当地运用数据,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概括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一章所学习的有关中国的人口、民族等知识。

2、过渡:爱美之心古往今来,人皆有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中国山水诗词等,这些都是源于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那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感受祖国河川的壮美吧!

二、讲授新课 板书:地形和地势

(一)地形类型特点

1、初一时同学们学习了基本地形类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主要有哪些?共有多少种?

主要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

2、对于这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呢?我要来测试一下大家。

活动:看图片识地形。首先请同学们看景观图片,识别一下其中展示的分别是哪种地形类型。分别是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

3、明确地形类型和地形区的区别。

地形类型指的是地形的种类;地形区是某种地形类型的具体区域。练习巩固:连线题

左边一列是不同的地形类型和地形区的名称,请同学们选择序号,然后再填入右边相应概念的框子里。

那么属于地形类型的有哪些呢?

A平原、D高原、E盆地,它们是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中的三个,而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就属于具体的地形区了。

4、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五种地形类型对应的地形区,每种至少两个。

由此可见,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多个相应的地形区。说明我国地形在种类方面具有什么特点呢?地形类型多样(板书)

(二)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1、认识山脉走向和我国主要山脉

(1)既然我国的地形类型复杂多样,那我们就分类来认识和了解主要的地形区。看五种地形类型图,感受:从哪种地形开始呢?

引导:再类比一下,决定我们人类形态、能直立行走的关键是什么?(骨架)。那么构成地形的骨架的是哪种地形类型呢?请同学们观察23页图2.2来感受一下。我们可以看出是山脉,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所以认识我国复杂的地形就从山脉开始。

(2)认识山脉:请同学们观察我国各山脉的延伸方向一样吗?(不全一样)这就涉及到关于山脉的一个概念──走向,什么叫山脉的走向呢?(提供“知识链接”:山脉走向是指山脉在地表总体或大致的延伸方向。)我国的山脉主要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弧形山脉等。

(3)给出四种山脉的走向示意图,要求学生仿照教材P25“图2.6 中国陆上主要的山脉分布”下方方法指导进行判读。

①东北─西南走向、②东西走向、③南北走向、④西北─东南走向。(4)打开教材P25,阅读“图2.6 中国陆上主要的山脉分布”,在图上分别找出我国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弧形山脉等。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大别山,南部的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台湾山脉,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南北走向:贺兰山脉、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小兴安岭、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5)知识拓展

以上的山脉构成了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界线,有时山脉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比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不丹的界山;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我国西南(中印、中尼边境),它是由几列平行排列的巨大山脉组成的山系。世界上海拔超过8 000米的山峰大多集中于此,其中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2、认识我国镶嵌在山脉网格中的高原、盆地和平原

(1)首先请同学们用铅笔,在25页“图2.6 中国地形分布”上分别将近似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观察:连接以后形成的图形特点。(山脉将中国的陆地分割成很多“网格”,而网格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和平原。)

(2)观察连接山脉后形成的图形,对照23页“图2.2 中国地形分布”,按照图下方的提示,在图中分别找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将找到的地形区填写在表2.1中。

(3)在教材后附“中国地形图”上找到我国的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东南丘陵=江南丘陵+两广丘陵+浙闽丘陵)。

(4)PPT展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景观图片感受我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地形景观千姿百态的特点。

3、认识我国地形的特点

(1)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山地、高原、丘陵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地表起伏比较大)阅读教材P23的最后一段,说一说:山区的概念。

(2)根据步骤

1、步骤2,结合“图2.3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说一说:我国地形特点。(板书:山区面积广大)

(三)认识我国地形特征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布置任务

阅读中图版《地理图册(八年级上册)》P12“山区综合开发的示意图”和教材P24的阅读材料“地形与民俗”、P26的阅读材料“我国陆地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地方”,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请同学与你的同伴一起探究: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对我国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探究提纲:

第一组: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有利影响。第二组: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不利影响。

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资源不足,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山区易发生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可造成山区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在开发山区、发展经济时,如果开发不合理也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四)课堂小结

上一篇:高二信息技术答案4,高二信息技术会考答案下一篇:英语演讲微笑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