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的中学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美国的生命教育的发展较为成熟,研究总结其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对我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有很大的启示。具体来说,一要重视生命教育,制定生命教育的法律法规;二要将单一的生命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渗透相结合;三要丰富和拓展生命教育的内容;四要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生命教育。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教学的中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教学的中学教育论文 篇1:

关于白水县中学教育中多媒体教学调研情况的理论分析

摘要:通过对多媒体教学调研情况的理论分析,进一步让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效果;解题思路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16年9月份,对白水县仓颉中学和白水中学进行了一次多媒体教学使用效果的专项调查,总共对三个年级六十九个教学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以便解决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希望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调查题目与分析结果

(一)多媒体教学是否增强了您对学习的兴趣?

1.是76% 2.否15% 3.甚至降低4% 4.其他5%

(二)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1.传统教学6% 2.多媒体教学79% 3.无所谓15%

(三)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对你的学习:

1.帮助很大27% 2.有帮助52% 3.一般29%

4.帮助不大6% 5.一点帮助都没有2%

(四)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或多媒体教学时,哪一种方法你掌握的知识更多?

1.傳统教学23% 2.多媒体教学55% 3.差不多22%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你对教学内容的感觉:

1.形象生动、记忆深刻52%

2.与常规教学差不多13%

3.速度太快、印象不深34%

分析:通过以上问题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喜欢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帮助最大的是图、文、声并茂,使课堂生动活泼,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达到了73%。这都从不角度反映出,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对于一些不喜欢多媒体教学的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多少有些原因是老师的操作不熟,课堂秩序往往被打乱。还有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有些学生跟不上老师播放的速度。

(六)你__老师在课堂中采用视频辅助教学

1.喜欢68% 2.不喜欢7%

3.说不准,有时觉得好有时觉得不好25%

分析:这个问题单独设题,是因为多媒体教学除了用课件展示外,经常会以视频的形式讲解某个知识点,有68%的同学回答了喜欢,原因基本是图、文、声并茂,使课堂生动活泼,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课程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这说明多媒体视频教学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七)你认为多媒体课堂有以下哪些不足?(多选题)

1.不习惯多媒体教学16%

2.过度直白,缺乏想象22%

3.无法及时做笔记83%

4.信息量大,理解较难36%

5.其他16%

分析:设置这一题目,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發看看多媒体在哪些方面表现得不足:83%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速度过快,无法及时做笔记。36%的同学认为信息量大,理解较难,从这点也同时揭示出无法及时做笔记的原因,说明老师讲课时要注意讲课的内容和速度,教师的教是通过学生的学体现出来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保证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的思路积极前进,以便更加容易接受教学内容。

四、最喜欢和最不喜使用多媒体的课程举例

(八)请选出你最喜欢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为什么喜欢?

语文9%数学5%外语3%历史12%地理18%

政治3%物理2%化学3%生物25%

分析:通过本题可以看出,学生大多都是对副科使用多媒体教学感兴趣,原因可能是这些科目本身学生比较放松,因此能体会到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乐趣。喜欢主课使用多媒体的同学少的原因可能是主课记忆的多,使用多媒体不利于记笔记及记忆。

(九)请选出你最不喜欢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为什么不喜欢?

语文8%数学29%外语8%历史4%地理0

政治8%物理5%化学1%生物1%

分析:学生不喜欢这些课使用多媒体教学除自身原因外,基本是跟不上教学内容,无法记笔记,不能很好地理解重点内容,依然感觉枯燥无味。数学不喜欢的比例最高,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点:

1.课堂节奏决,学生思维跟不上

基于数学自身的抽象『生与逻辑性等特点,课堂上往往需要教师的严密推导过程。但数学课堂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后,省去了教师用粉笔书写数学逻辑推导的过程,教师只需要点击鼠标,程序化的板书就会很快呈现,课堂节奏就快了起来,再加上由于课件的呈现方式快而多,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思维节奏跟不上屏幕显示的节奏。

2.对解题思路的分析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

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好课件,上课时按照课件的既定程序进行,课堂上只需按动鼠标或操纵遥控器,课件便按顺序播放。当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时,教师却难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过程,甚至回避或忽略学生的新想法。这与目前提倡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要求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3.注重课件的外在形式,分散学生的集中力

有的课件制作过于追求亮丽的动画、图片以及声音等媒体的呈现,会使学生眼花缭乱,使学生只关心这些媒体本身的华丽,而忽视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教学要精心设计与思考后再使用。以下是我提的一些理论建议:针对课堂教学节奏快,课件设计应该合理布局,尽可能使屏幕呈现简单化,减慢课件播放速度。版面的设计要汲取传统的黑板教学的优势,根据教学的需要逐条逐句地显示,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课堂反应进行随时补充或更改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去认真思考。

作者:黄蓓蓓

关于教学的中学教育论文 篇2: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 美国的生命教育的发展较为成熟,研究总结其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 内容、教育方式等,对我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有很大的启示。具体来说,一要重视生命教育 ,制定生命教育的法律法规;二要将单一的生命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渗透相结合;三要丰 富和拓展生命教育的内容;四要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生命教育。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启示

美国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取得很大的成效。西方各国也纷纷效仿美国 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认同。我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 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总结一些启示,对我国中小学开展生 命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美国生命教育的目标

20世纪以来,美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也面临 着很多精神危机,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美国的青少年吸毒、自杀、他杀、暴力袭击 、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问题。生命意识的缺失,引起了美国各方的关注。

面对青少年生命意识的缺失,从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学者开始探索有关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的问题。在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思想, 并且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

“教育并不只是要训练学生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且要引导人们充分去 体悟人生的意义”[1]。美国生命教育的目标,第一,使学生关注每个生命, 认识生命的 可贵,树立生命意识,从而能学会尊重、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第二,引导学生理解生命 、关心和责任,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 乐观的心态,提高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第四,学会生存,理解自身的生命价值 ,开掘每个生命的能量,使学生不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美国生命教育的内容

美国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早,内容丰富而又多样,已经成为了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目前,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死亡教育、品格教育、挫折教育、生计教育等 。

1.死亡教育

在美国,死亡教育最初是在大学中开设相关课程,并逐渐扩展到中小学的,当前已 成为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中小学的死亡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 了 解死亡的有关知识,正视他人和自己的死亡;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死亡等不幸事件,树立 正确的生死观念,珍惜和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避免轻生和自杀;“帮助人们澄清、培养 、肯定生命中的基本目标与价值,通过死亡的必然性来反思生命的意义及其价值”[ 2]。 Gibson等人认为,中小学阶段的死亡教育内容有如下十项会较为恰当:1)自然的生命 循环、植物及动物的生命循环;2)人类的生命循环:出生、生长、老化及死亡;3)生物的 层面:死因、死亡的界定;4)社会和文化的层面:丧葬的风俗及有关死亡的用语;5)经济 的和法律的层面:保险、遗嘱、葬礼安排事宜;6)有关于哀伤、丧礼、守丧等层面;7)儿 童文学、音乐及艺术中的死亡描写;8)死亡的宗教观点;9)道德和伦理的主题:自杀及安 乐死等;10)与生死相关的个人价值[2]。

2.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是指“以培养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品格,增进其作为一个有效的道德主体来 生 活的能力为直接目的的教育”[3]。在美国,品格教育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流行,四十、五十年 代走向衰落,八十年代开始再次受到重视并得到发展。美国的品格教育得到了美国政 府、教育机构、民间组织以及个人的重视和支持。

开展生命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作为生命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品格教育确立了可信赖性、尊重、责任、公平、关爱、公民的 职责与权利等六种价值观。品格教育强调生命的理解、关心和责任。在班级、学校或社区, 品格教育的教育策略始终注重关心、尊重和负责的重要作用,同时强调教师、学生、学校和 社区所有人的积极参与及其社会责任,而这正是在现代陌生人社会里所缺乏的。关心和责任 是生命精神的重要品质,通过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生命主体会产生自觉的责任意识,从而 才能真正产生愉悦的、赏心悦目的生命体验。

3.挫折教育

在美国,挫折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组成部分。美国学校的老师很少突出表扬或批评某个 学生,表扬与批评都特别慎重。美国人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一个美国 孩子摔倒了,母亲说:“宝贝,自己站起来!”然后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孩子,直到孩子自己 站 起来。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单独拥有自己的房间,自己活动,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美国教育专 家认为,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4]。

美国的挫折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正视挫折,提高学生承受各种挫折的能 力,引导学生认识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 生机,培养学生一种内在的自信和乐观,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 义和质量。

4.生计教育

美国中小学的生计教育是在1971年由当时的联邦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发起的,旨 在解决美国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生计教育提出后,美国政府积极倡导,联邦 议会于1974年颁布了《生计教育法》,各阶层的教育机构纷纷研究生计教育的含义与可行性 ,社会各方面也是大力支持,生计教育逐渐形成规模广泛、进展迅猛的教育改革运动。

美国的生计教育主要有以学校、雇主、家庭和社区、居住区为基础的四种模式,其中 以学校为基础的生计教育是最主要的一种模式。

以学校为基础的生计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计意识阶段,在小学一至六 年级中进行,通过实施职业认识教育的计划,使所有儿童在活动中树立起各种职业的总观念 ,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扩大儿童对职业的了解。第二阶段是生计探索阶段。在此阶段学生 通过生计探索来熟悉职业的分类——职业群,七至九年级的学生可以去探索两个或更多的职 业群,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职业群进行深入的学习。第三阶段是生计准备阶段,十至十二年 级的学生开始在自己所深入学习的职业群中选定某种职业,并接受适当的训练[5 ]。

美国的生计教育促进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使学生从小发展对于各种职业的认识 ,了解职业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意义,并使学生能在更广阔的意义上理解自身的生命价值。

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使得美国的生命教育取得很大的成效。除了上述主要内容外,美国中 小学开设的健康教育、环境教育、个性化教育等内容都属于生命教育的范畴。美国中小学 通过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让学生意识到生命内涵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从而能更好地认识生 命的可贵,追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三、美国生命教育的方式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方式以渗透为主。“美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小学教育中少 有专设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往往渗透在其他各科教学当中,然而,在其整个学校教育 中却有明显的生命教育倾向”[4]。死亡教育、品格教育、生计教育、挫折教育等 内容,尽管 不是以生命教育命名,但其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与生命教育有关,早已在美国形成并得到发展 ,由此共同构成了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

美国这些生命教育开展的方式基本是以专门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以及与形式多 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辅助结合的方式,共同担负着生命教育的职责的。

首先,美国的中小学开设了正式的死亡教育课程,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作为 辅助。第一,知识讲授法,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向学生系统讲授有关死亡的知识;第二,阅读 欣赏法,指导学生阅读欣赏由各种视听媒体(如幻灯片、影片、音乐、文学、艺术作品、报 刊等)呈现的有关死亡的内容;第三,参观体验法,参观医院、育婴室、殡仪馆、丧礼、病 房等 与生老病死相关的场所,照顾濒死病人等[6]。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走近死亡, 了解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从而真正认识死亡,珍惜生命。

其次,美国的品格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专门品格教育课程的讲授及各科课程的渗透和 学术活动进行专门的教育的。最基本的课程是“公民”课和社会科学(如历史课)的教学[7 ]。另外,美国学校注重校园环境的塑造和校园文化的建设;重视贴近生活的社会实践, 将理 论转化为实践;同时美国联邦各州出台了各项有关品格教育的法律规定,为品格教育提供法 律保障。

再次,美国以学校为基础模式的生计教育,通过专门的生计教育的课程,为青少年提供 有关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习到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同时与其他三种模 式结合,为学生提供参加实际生产劳动的机会,使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保证每个学生学习的学术课程与职业准备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中学毕业或中途退学时能立 即就业或继续升学。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很多内容不是独立的科目,而往往是结合起来的,如死亡教育是 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的。另外,环境教育、个性化教育、挫折教育等内容都是渗透在平 时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这些教育都渗透着生命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生命。可以 说这些内容形成了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强大张力。

四、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重视生命教育,制定生命教育的法律法规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暴力或伤害他人等惨案时有发生,漠视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 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加强生命教育已成为我们现代学校教育中一项亟待解决的课 题。

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之所以取得发展,离不开国家、社会、学校的重视,其死亡教育 、品格教育、生计教育等都得到了从美国政府、教育机构、民间组织到个人的充分重视和支 持。同时,政府也制定了各项有关生命教育的法律法规或政策,这使得美国中小学生命 教育无论是课堂教育还是社会实践活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首先,我们必须重视生命教育,大力宣传生命教育的目的与意义,争取社会各界的 支持,尤其是家长与教师的理解与支持,调动他们的力量,以便形成对学生教育的合力。其 次,借鉴美国的做法,国家教育部门应制定生命教育的法律法规或政策,用法律和行政手段 保证生命教育的实施。

2.单一生命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渗透相结合

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都是通过死亡教育、品格教育、生计教育、挫折教育等内容渗透 着生命教育的思想的。但“就我国教育现状而言,无论如何,相对于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来 说 ,单一生命教育课程更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也更可能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落实 。所以,尽管单一生命教育课程也有诸多不足,但它仍然是我国目前开展生命教育比较理想 的选择”[8]。加之当前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负担重,因此,应该开设专门的生命教 育课程。课程 内容及目标的设计应结合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一些具体化的、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 并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对生命感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不同程度的理解设计不同课程。同 时,结合学校的实际和我国特有的文化底蕴,以及借鉴国外丰富的生命教育经验,形成从小 学到中学有规律、连贯性、完整性的具有我国特色的生命教育。

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可以产生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生 命教育的精髓,从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也有助于学生对生命形成全面的认识。生命教 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单一的生命教育课程还应跟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 相结合,以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3.丰富和拓展生命教育的内容

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我国中小学要 开设专门生命教育课程,也需要丰富和拓展生命教育的内容。死亡教育、品格教育、生计教 育 、挫折教育,以及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都应该是生命教育课程的 重要内容。

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有强大的生命教育理论作指导,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需要有丰 富的理论作支撑。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取得一些成果 , 但大多是从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角度探讨生命的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或者是停留在 对 西方和台湾、香港地区生命教育的引进和诠释方面,还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具有 影响的著作和学派还没有形成,认识和实践领域里的空白点还很多[9]。这就需要 我们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理论研究,为生命教育的进行做好理论准备。

4.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生命教育

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在开展的方式和途径上,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包括专门的生命教育 课程,以及其他渗透式课程,还包括以校园环境、校风等为主要内容的隐蔽性课程。这是开 展生命教育的主要渠道。

此外,生命教育的开展还应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和校园活动以及社区活动等来进行 。如学校可以利用汶川大地震的纪念活动、突发事件等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可贵,从而能珍爱 生命,关爱他人;组织学生参观有关死亡的场所及会展,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死亡,了解死亡 ,思考生与死的意义;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更好地推进中小学生命教育。

总之,我国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在具体实践中还有很多问 题需要解决。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发展较为成熟,因此,借鉴美国的中小学生命教育, 有利于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学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美]杰•唐纳•华特士.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M].成都:四川 大学出版社,2006

[2]Corr,C.A.;&Nabe,CM.;&Corr,D.M.(eds.).Death&Dying:Life&Living. (2nded.).Brooks/Cole Pub.tom,1997:17-18

[3]杜时忠,刘长海.教师如何开展品格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4(10).

[4]袁媛.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初探[D].郑州: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朱维霞.美国学校的品格教育及其启示[J].交通高教研究,2004(5)

[6]牛楠楠.美国中小学的死亡教育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2009(1)

[7]刘义兵.美国的生计教育运动[J].比较教育研究,1988(4)

[8]张美云.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之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06(3)

[9]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6(4).

〔责任编辑:曲阜文〕

作者:李 霞 刘 晓

关于教学的中学教育论文 篇3:

关于“做中学”教育观念在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摘要:“做中学”教育培养模式与中职教育重视技能的实践教育的相通之处,为我们中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美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实训形式可以参考“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教师带领下深入行业具体操作,具体学习。真正由“封闭式”的学习转为“体验式”学习,实现“做中教、做中学”。不仅适应各种课程的教学安排,更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协作精神。

关键词:做中学;中职;艺术设计

 从事中职教育中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活动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对于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尝试都有着颇多的体会,尤其是“CDINO”(即“做中学”)培养模式。也许其他专业对其应用的还比较少。但是对于艺术设计这个较为特殊的专业,我和身边的同事们实际上却一点在贯彻,不断地摸索前进。

“做中学”培养模式(即“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是面向产品、过程、系统生命周期的工程教育方法。它以工程项目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个人的职业道德、学术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终生学习、团队工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着重强调了学生每一步的学习都要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做中教”,“做中学”。该模式由瑞典皇家工学院发起,取得了极好的成果,后发展了30几所大学,2008年中国教育部也组织课题组试点。

而与此相同的,艺术设计专业也最注重实践。针对这一特点和中职学生技能教育目标,我认为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先进的设计理念更重要的是掌握实用的设计技能,通俗的说即是“会创意、会思考,更要会写、会画、会用电脑。”如果不能用实际形式来表现出来自己的创意,那么有再好的想法也是白搭。

因此,首先在每一门课程的实训内容安排上,都应尽可能得将实用技能的训练放在重中只重。以我们系历年都开的字体设计课为例,以往都要求学生每学习一种字体类型都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以强化记忆。虽然也是实践教育,但效果并不太好。参照“做中学”的培养模式,现在这项学习内容改为了以学习POP于绘海报的形式为主,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师从学习初期就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设计制作要求,一般以商业活动中,最常用的超市促销广告内容做起,从构思创意到设计排版直至表现形式,都以行内最实用有效的标准进行实施。学生的作业不仅直接应用于学校和学生社团日常的宣传使用,更直接面对部分大型超市和商业店而的宣传需求。并且在学习期间还组织部分学生到这些地方做短期的美工实习,以熟悉实际的工作流程。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较之以前都不可同日而语了。可见,这样重视参与,让学生深入其中“亲身体会”的实践式学习远比传统的跟着老师“见样学样”的方法,效果强多了。

当然,不同的学科,要具体事情具体安排,结合实际进行改革。

例如3Dsmax效果图设计课,它主要以室内设计空间表现学习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比葫芦画瓢”:由教师给一个房间尺寸或者户型尺寸,学生进行建模、材质、灯光、渲染等一系列工作完成最终绘制,只要求会软件操作就可以,至于准确性、实用性就顾及不到了。而近两年来,通过摸索尝试,在不断总结之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这门课程与“建筑制图”课紧密结合起来。将平面绘图的学习内容和三维设计的最终需要连接在一起,按照设计装修的正规程序。由老师带领学生,首先去附近的新建小区或施工工地进行实地量房,记录几户型和各部分尺寸(当然这一部分必须组织学生成立一个个小团队进行协作来完成),再按照“模拟业主”的要求,画出平而设计图最后进一步完成3Dsmax设计、效果表现。整个过程令学生们充分深入体验了装饰装修公司小室内设计师的工作流程,有的放矢,学生的兴趣就很大。经过教师的精心组织,在中间环节里“设计师团队”与“模拟业主”的沟通这一部分,也进行的很到位,经过详细的交流和商榷,保证了设计师创意对“客户”需求的完美体验。课程结束之后,每个同学都确实掌握了室内设计师在效果图设计工作环节的实际技能,颇有收获,教学任务也得到了较好的完成。

我想说,“做中学”的培养模式是非常适用于技能型人才的教学过程的,但是每一门课程都应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教育目的来调整具体实施过程,有所侧重,使学生确实能结合实际地“做中学”,而非简单的安排实训。同时,在知识的获取、运用过程中,教会其协作与创新也是“做中学”最大的特色。体验式的“做中学”,给了学生更多自由学习空间的同时也将团队协作的必要性体现在任务完成所必须的每一个环节里而,对培养学生面对、处理各项问题的综合素质以及建立团队意识、协作精神方面都给予了比传统教学形式更宽广的教育实践平台。

作者:赵 妍

上一篇:票据法案例教学方法论文下一篇:图书馆传统文化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