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笔议论文

2024-04-11

杂笔议论文(精选8篇)

篇1:杂笔议论文

杂笔

今天的阳光又是那么明媚,意象里这应该是个好事。但是对于不情愿因为出汗而要洗澡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个讨厌的事。这意味着我整个躯体的运动都要控制在一个临界的火候之下,就像一壶水一直烧着就是不能把它给烧沸了。本来寝室里有空调,可以一进寝室就先冲去关窗户。但是我这么暗里可鄙的人从来都希望我一进去就已经有别的室友先把浪费电的罪行作出首犯。毕竟,现在的节气,都已经是寒碜的深秋了呀。

今天又有不少的时间是在睡觉,以至于班长第N次说我让她很难办了。唉。我真的不想对不起我的班长。要是我爱她,我就是赴汤蹈火也一定会来上课的。我一直在想,我睡觉的时候,我都在干嘛。五年前我就是因为睡了个午觉,从而发现了自己喜欢的人真正是谁。虽然后来惨痛的教训告诉我,梦都是骗人的;我也依然相信我的那个梦告诉了我一个罪恶的真相,而不是美丽的谎言。

这两天还喜欢上了吃梅干菜扣肉饼。我今天也买了一个,只可惜已经凉透了才拿起来吃。中途我还带着它去上过大号,把它和一本书一起小心翼翼地搁在狭窄的门沿上,真的颇为惊险。中途有个人在我隔壁哐地一声关门,吓得我生怕我的饼子和书掉下来进粪坑里。就因为如此,我格外珍惜了那个饼子,迟迟地没有吃掉。事实证明这是愚蠢的。因为凉透的梅干菜扣肉饼就跟草纸一样难以下咽。

今天我竟然还跟读书这事较上劲了。有些个作家有意思么?你们觉得你们写出那么些个人看都看不懂的.天花乱坠的东西很有成就感么?我想到了有个叫赵一的傻逼,也喜欢写些个天花乱坠的东西。他曾经还幻想过得莫言的诺贝尔奖,然后人家莫言怎么办他就想不出来了。我觉得那些天花乱坠的作家干脆就一起集结起来去找赵一学当痞子流氓比较合适。唉。算了。其实我只是一时冲动而已。地痞流氓还是赵一没错,至于那些个天花乱坠的作家,虽然他们没对我做什么好事,地痞流氓一类,还是不该套他们头上的。

今天一位网友开始写他的中文小说了。以前他写的都是英文小说。是的,他很牛逼。有牛逼的人做朋友,一定是好事。我看着一边羡慕,一边又想到自己其实好想写一部青春小说,最好还是英文的,然后自己翻译过来。可是这个小说我却一直下不了手。至于原因,我以前谈过,因为我的记忆已经化为没有感情的事情和没有事情的感情的杂糅,已经无法再成为顺畅的小说了。如果要我真的去写,那也只能叫尝试,估计写得好的概率,上上下下,我也把握不清了。

篇2:杂笔议论文

――终究像易碎的玻璃,经不住一次小小打击。

――失败如我,无以言之。

――最软弱无助的时候想起的人总是父母,也真的只有父母。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是那两个即使你是被全世界唾弃淘汰扫地出门的垃圾、废物还是愿意小心翼翼把你领回家的人,只有父母!

――痛快地哭了一场,又彻底地让电话那头的父母担心痛心了一回。我很抱歉!很不忍心!但没有比这更能直白表达我心底对他们的信任和依赖即爱与感恩的.方式了,再没有人会使我愿意在他们面前扯下长久以来伪装的面具暴露自己赤一裸的灵魂和赤一裸的恐惧了,没有。

……

――父母说的我都懂,有些性格上的东西做起来很难,所以我至今如此孤僻。但爸爸语重心长的话触一动了我的心弦,引起我大脑的自我反省与反思,爸爸讲的全是对的,作为缺少与儿女沟通与了解的父亲他竟这般了解我,说明他是真的很爱我,也证明他真的是位好父亲!

――我会尝试做出改变,我会听话……

――不再想太多。

篇3:议论文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据此,中考议论文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是:正确理解、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辨析不同类型的论据及其与论点的关系;概括论据和为文章补充恰当的论据;理解和分析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论证过程;探究文章的内容及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意义;能从文章的观点中获取有益的启示,并进行切合实际的拓展。

【备考指要】

议论文阅读的命题常围绕三要素展开,即论点、论据、论证。

一、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常见的考查方式及解题要点有:

1.论题与论点。

论题是作者论述的对象和范围;论点是作者对论题所持的看法,它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2.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材料。设置分论点,是为了对中心论点起证明作用或补充作用。

3.论点提出的方式。

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或在文章的开头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其好处是开门见山、鲜明醒目;有的是针对生活现象提出中心论点,其好处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说服力;有的是归纳事物或引用名言、俗语等提出,其好处是自然顺畅,增强说服力;有的是通过诗歌、文段或引用典故、传说等提出,其好处是增强文学色彩,激发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4.寻找论点的技巧。

A.句子完整,判断明确,带有作者明显的倾向性,常在文章的开头。B.一般来说,在文中看到“总之”“这说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认为”“笔者认为”等类似字眼,它后面的句子很有可能就是中心论点。C.如果一篇文章的开头部分有表明观点的句子,篇末又有相同或相近的句子,以开头的句子为论点,篇末的句子则起到进一步强调中心论点的作用。

二、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或道理称为论据。事实论据,指具体的事例,尤其指名人的事例、个人的经历、史实等。道理论据,指名人名言、公认的原理、定律、谚语、俗语等。常见的考查方式及解题要点有:

1.询问论据的类型。此类题简单,论据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非此即彼。

2.概括事实论据的内容。与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一样,遵循“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的模式来考虑答题。

3.补充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平时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和名人事例,按题意补充。

4.分析事实论据。这类题目往往从人物的身份、职业、事实发生的时间、地域等角度分析。

三、论证:

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纽带。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常见的考查方法及要点有:

1.判断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先答属于哪种论证方法,然后答出这种论证方法本身的作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对比论证:突出强调论证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第三步结合句子意思答出作用,一般扣住分论点或中心句,最后答出“进而论证了……的中心论点”。

2.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划线句一般运用了某种论证方法,解答的时候既要答出通用作用,又要答出语境作用。

3.考查写作思路。

这种题难度较大,答题时先弄清表示先后关系的词语,如“首先、其次、最后”等,具体内容得根据具体的文章去提炼。

此外,对议论文语言的考查常有:准确严密———结合文章中的词语设置问题;逻辑性强———主要考查词语、句子、段落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形象生动———主要是考查文中引用诗歌、典故、传说的作用。

【典例精析】(2009内蒙古赤峰)

“道德血液”不应缺失

(1) 一个不会赚钱的企业家不是合格的企业家,一个只会赚钱、抛弃公众利益的企业家绝不是真正的企业家,最终也会被消费者所抛弃。

(2) 经济和道德,似乎是一对矛盾。然而,二者实际上是统一的。前者依附于后者。作为企业家,守不住社会道德这条底线,就谈不上利润,谈不上企业的发展。

(3) 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在谈及三鹿奶粉事件时,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而不能只流淌利润的血液。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关心社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4)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自古以来即强调商家的道德修为,追求“儒商”,重视商业道德,不义之财不取。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儒商”,则把儒家追求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和市场经济的新道德观有机结合起来,有着正确的义利观。

(5) 企业家的性格,决定产品的品质;企业家的高度,决定企业的寿命。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实践,产生了一大批负责任、担道义、求创新、创品牌的民族企业家。汶川大地震后,无数企业家的义举,已说明这一点。

(6) 但也有一些企业家,见利忘义,见钱忘责,置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安危于不顾,追求昧心的利润。最近的三鹿劣质奶粉,以及此前的“苏丹红”“瘦肉精”等影响恶劣的事件,都是企业丧失基本道德后的“恶果”。

(7) 人无信难行,企业有责乃远。企业家的竞争力、公信力和道德水准,从来就不仅是企业家个人的事情,它关乎着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甚至公众的生命安全。一些知名企业、百年老店,之所以多少年来一直得到社会信任,就是因为除了遵纪守法外,还将道德,将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而反观那些曾红火一时的短命企业,多是只顾及蝇头小利、缺乏长远眼光之辈。

(8) 当然,除了企业自律,政府、社会对企业的他律约束是必须的,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是必要的,但监管不是万能的,再好的制度也有漏洞。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与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在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刻也不能忘掉社会的道德建设,不能忘记企业家的道德意识。

(9) 除了追求利润这个天然基因,企业家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担当起一个社会法人的责任,最基本的要保证产品质量的安全;要承担起对员工、对股东、对社会公众、对环境应负的责任;有作为、有追求的企业家,还应肩负起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的责任———这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必须担负起的义务。

(摘自《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作者:何勇)

1.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写出第 (7) 段的中心句。

3.分别写出文中采用的正、反事实论据。

正面论据:

反面论据:

4. 文章开头和结尾论述真正企业家的标准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5. 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与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在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刻也不能忘掉社

··

会的道德建设,不能忘记企业家的道德意识。(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示例:

1.作为企业家,守不住社会道德这条底线,就谈不上利润,谈不上企业的发展。

2.人无信难行,企业有责乃远。

3.正面论据: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儒商”传统;汶川地震后企业家们的义举;知名企业、百年老店被社会长期信任。(答出两点即可。)

反面论据:三鹿劣质奶粉以及“苏丹红”“瘦肉精”等影响恶劣的事件;那些红极一时的短命企业。

4.文章开头从反面论述了什么样的企业家不是真正的企业家,结尾从正面论述了真正的企业家所具有的特征(或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若答“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真正企业家的标准”也可。)

5.(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道德比作制度运行的土壤,形象地突出了道德对于制度的基础地位。把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比作唇与齿的依存关系,表明二者的缺一不可。

(2)不能删掉。“一刻”指出了道德建设和道德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长期性(持续性)。

【实战演练】

阅读是有“重量”的

(1) 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式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2) 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3)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4) 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5) 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6) 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7) 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8) 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9) 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

·····

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能比故意强迫阅读或者故意淡漠阅读都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2009年5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铁凝)

1.请简要概括文章第 (1) 段的主要内容。

2.本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第 (4) 段和第 (5) 段介绍了上世纪70年代初作者自己及一位亲人的阅读,他们的阅读有何特点?

4.说说你对第 (9) 段中“‘无用’的阅读”中“无用”一词含义的理解。

5.作者认为看似“无用”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三)议论文阅读

【实战演练】《阅读是有“重量”的》

篇4:杂笔议论文

这种批判方式的本质是用大学中文系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中小学语文的学科教学问题,是从平面的、静态的角度来分析议论文三要素,而没有把议论文三要素置于纵向的、动态的背景中去研究。如果我们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重新看待和研究议论文三要素,我们就会得出与之不同的结论。

一、议论文三要素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的相关表述

议论文三要素从属于议论文教学,议论文教学又从属于中小学语文课程范畴。中小学课程的核心是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要求,主要反映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之中。20世纪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从清末、民国到新中国的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共颁布了五十多个中小学章程、中小学校令、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其中有代表性的涉及议论文教学的主要有以下一些:《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1923年)、《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1929年)、《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1932年)、《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193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86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1992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1996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0年)。(由于篇幅有限,它们的具体表述不一一列出。)

我们从以上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相关表述的对比中可以发现三个主要问题:

第一是议论文三要素的术语,并没有系统地出现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表述之中。论点、论据、论证等术语,基本上是不规则地出现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表述之中的,在文体知识中有过集中表述,但在写作中基本没有集中表述。除论点、论据、论证等术语外,还出现过思想、观点、材料、立论、驳论、分析、概念、判断、推理等议论文其他术语。

第二是议论文写作范式变化较大,辩论、专题研究等出现轮回现象。上世纪20、30年代把文体分为普通文和实用文,把议论文归为普通文系列,主要训练的实用文体为辩论、专题研究的论文;60年代主要训练文体为政治论文;70、80年代主要训练文体为一般议论文和复杂议论文;90年代主要训练文体为简单议论文,恢复了实用文概念,出现了实验报告、科学小论文等形式;21世纪初主要训练文体为简单议论文,出现了读书报告、辩论、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等形式。

第三是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整体发展呈现了一个波浪形曲线,有波峰、有波谷。议论文写作教学随着强调辩论和逻辑方法而兴起于20年代,随着强调政治论文和系统化的逻辑知识而在60年代达到高潮,随着逻辑知识被删除而退潮于80年代,随着文体知识被删除而淡化于21世纪初。

因此,所谓议论文三要素对语文教育的弊害之说,其实并没有从平面的、静态的角度去看时那么巨大。语文教育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系统,而是一个随社会政治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系统,有自身的独特的调节机制。议论文写作教学在上世纪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现阶段也仍然处于不断变革之中,课程改革的十年就是淡化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十年。现在确实到了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议论文写作教学,尤其是重新评价议论文三要素的时候了,这样我们就能从一个宏观的视野去把握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议论文三要素的源头和性质

议论文三要素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很重要,理清源头,才能正本清源。一般在探讨议论文三要素的来源时,都会追溯到民国时期的几部论著:陈望道《作文法讲义》(1922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夏丐尊、刘薰宇《文章作法》(1922年开明书店出版),叶圣陶《作文论》(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以及夏丐尊、叶圣陶编的初中语文教材——《国文百八课》。后世的研究者多把这些论著中所提到的论题、命题、证据、证明、证明法式、判断、推论、推理等术语与议论文三要素挂起钩来,视为议论文三要素的雏形。

其中《国文百八课》应当加以重视,这是夏丐尊、叶圣陶依据“往日教学的经验和个人的信念”编写的教材,目的是“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半个世纪后,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排印,吕叔湘作序说:“直到现在,《国文百八课》还能对编中学语文课本的人有所启发。”《国文百八课》中议论文写作分为六讲:议论文的主旨、立论和驳论、议论文的变装、推理方式(一)——演绎、推理方式(二)_.归纳、推理方式(三)——辩证。其中所使用的术语:判断、推理,归纳、演绎,大前提、小前提、断案的三段论,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等,除个别术语的翻译和现在略有差异外,几乎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形式逻辑完全相同。

可以说议论文三要素的直接源头是西方的形式逻辑理论。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及其规律的,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说:“逻辑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形式逻辑对现代西方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哲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逻辑性成为西方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我国发端于20世纪20、30年代的议论文写作体系,就是建立在形式逻辑理论基础上的,其特征是注重形式训练,注重逻辑推理。形式逻辑所揭示的思维形式和规律对议论文写作体系影响很大,尤其议论文的结构,基本上直接移用了形式逻辑中的推理。从初期的术语移植看,这种建构带有很强的机械的、教条的理解和借鉴的痕迹。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议论文三要素并不完全等同于形式逻辑,而只是抽取其中的要素与议论文写作相结合。一般来说,要素是指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要素的提法不是下定义,而是概括性的提炼。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比较喜好简单化,比较喜好概括总结,常常习惯用简单、概括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而且在表述时特别酷爱”三”这个数字,因此“三要素”的提法是比较常见的。除议论文”三要素”外,还有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环境),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书法“三要素”(笔法、结构、章法),音乐“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声),色彩“三要素”(明度、色相、饱和度),甚至爱情也有“三要素”。“三要素”的提法遍

篇5:“时评”精彩议论文

关键词:写作教学,思维能力,教学方法

怎样才能快速地改变这种现状, 提高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 笔者发现结合“时评”进行议论文教学不啻为一种好的办法。

所谓“时评”, 就是从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上搜集到的对某个新闻事件或新闻观点进行评论和发表看法的文字资料。这些评论是评论者复杂社会现象背后的智慧剖析, 是他们深入思考的独到观点的自我表达, 是发自肺腑的恳切的话语, 其中也包含了他们的机智的幽默、辛辣的讽刺、委婉的规劝和一针见血式的痛骂等, 是最真实的也是最具个性的声音。结合“时评”进行议论文教学, 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时评材料, 从中归纳出作者论述的角度和观点, 把别人成功的经验化为自己内在的写作潜能, 以此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有个性地表达观点。

总的说来, 把“时评”引进议论文教学有以下好处:

一、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古人追求的境界, 可在当下社会它已不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新时代的学生肩上承载着历史的使命、国家和社会的重任。这些责任和重担要求学生不能只生活在象牙塔里, 而要在社会的大染缸里历炼, 做一名真正的勇者。阅读时评, 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全面地了解社会的重点热点问题,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不让学生与社会脱节, 这也正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不仅如此, 把社会热点重点问题引入写作内容, 还可以提升学生作文的格次, 摆脱“低幼化”的困扰, 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 真正体现“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大语文观点。

二、帮助学生丰富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的雷同, 是学生作文的软肋。很多学生永远摆脱不了“司马迁、屈原、爱迪生、牛顿”等人的话题, 让阅卷老师倒尽了胃口, 困乏了眼球。在现如今的高考阅卷模式下, 这种失去新鲜感的文章自然不能博得阅卷者的青睐, 获得较高的分数。而阅读时评就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现在网络等媒体很发达, 学生借助论坛、博客、新闻网等就可阅读大量的时评, 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信息资讯。把这些信息资讯分门别类地巧妙地纳入写作内容, 就好比给文章换了新装, 注入了新鲜血液, 让原先那些散发着陈腐味的老掉牙的文章脱胎换骨, 重新焕发出生机。

三、训练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学生的议论不精彩,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只热衷于叠加材料, 而不会就例深入说理。究其本质, 学生的思维能力不高, 不能纵向、横向地思考分析问题, 不能抽丝剥茧, 深入内里, 挖掘出问题的本质, 因此学生的大多数文章都是就事论事, 草草了事, 停留在“是什么”的分析上, 而不能做到“为什么”的探究。读者读起来也就觉得淡而乏味, 毫无深意。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文章论述得精彩深刻?借助时评就是以时评为模板, 教师带领学生层层分析归纳作者的思考角度和观点, 从而总结经验, 教会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去粗取精、由表及里, 横向纵向比较, 循果探因地分析问题, 挖掘出问题表象背后的本质, 并适时地教会学生采用例证法、演绎归纳法、喻证法等方法来议论说理。如此长期有效的规模训练, 定会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提升议论文的说理水平。

四、引导学生有个性地表达

时评的精彩, 不仅在于它的说理深刻, 还在于它的见仁见智。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 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学生在长期的时评阅读中, 可以感受到这种评论者的睿智的分析以及他们的独到见解的表达的快乐。新课标要求高中生要有创意地表达, 不要人云亦云, 不说空话套话, 不为文造情。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多年的积习已很难改变, 学生不敢个性表达。阅读极具个性的时评, 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灌输他们自我的意识, 引导他们有个性地表达,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从而为他们的文章再添一次成功的砝码。

五、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时评, 说到底就是作者“有话说”的文字表现形式。长期阅读时评, 一方面我们会受到作者文字的感召, 产生表达的冲动;另一方面, 一旦学生的观点看法与评论者的观点看法不苟同, 学生也自然有话说。差异, 也会产生表达的冲动。这种冲动会带动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 会潜移默化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表达, 把“腹中语”变为“纸上字”, 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篇6:议论文阅读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议论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重点。阅读议论文时应注意:

1.找准论点。论点往往是一个完整的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可以通过研究标题,研究开头,研究过渡句(段),研究结尾,抓关键性词语(如“我认为”“由此可见”“总而言之”“因此”“所以”“不难看出”“足以证明”等)来找出论点。

2.把握论据。论据主要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论据的作用就是证明、支撑论点。论据在开头时,其作用往往是:引出论题或者论点,作为论据证明观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论据在文中时,一般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或者是段落的分论点(进而证明中心论点)。论据在结尾时,除了深化论点,引出结论外,还有可能起到补充论证的作用。

3.明确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凡使用了事实论据证明论点即为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辨别,常考查的是名人名言当论据这种情形;对比论证一般需要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打比方来论证观点的正确。

多读点无用之书

□陈鲁民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说:要多读点“无用的书”。

什么是有用的书呢?譬如《如何炒股》《怎样养螃蟹》《职场36计》《计算机入门》《公文写作概要》等,都是有用的书,学了就能立竿见影,换成银子或纱帽。反之,不教授基本技能的书,对挣钱、升职、应聘没有直接帮助的书,都属于无用的书,如莎士比亚、尼采、萨特,李白、杜甫,孔孟、老庄,鲁迅、巴金,等等。

人要生存,自然要学一技之长,所以要读有用的书。但如果只读有用的书,钻进去出不来,弄不好就会把自己变成挣钱机器、职场狂人,缺智少识,无情无趣,面目可憎。

为什么要读无用书呢?一是可以养心。身体需要滋养,心也需要滋养,要靠增知识、长见地、活思维来涵养,而这些东西大都来自那些无用的书,所谓“开卷有益”,即是此意。易中天说:“读书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谋生的,一种是谋心的。谋生的书你去看它,可以获得利益,是有用的;谋心的书是无用的,但可养心。现在很多时髦的书是养生书,但养生首在养心,心态不好不可能健康长寿。”诚哉斯言,信哉斯言!

二是可以怡情。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读无用的书固不能果腹暖身,但可陶冶情操,调节心情,丰富精神生活。“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启我悲情;“看了《红楼梦》,得了相思病”,诱我多情;关羽灯下读《春秋》,真情传为美谈。他们读的都是无用的书,但读出了喜怒哀乐,读出了春风秋雨,读得情深意切。

三是可以增趣。人贵有趣,有趣的人潇洒脱俗,妙语连珠,真性情,有生机,活得津津有味;人与其交,则如沐春风。趣从何来?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来,从妙趣横生的闲书中来。不读《红楼梦》,怎能领略爱情悲剧的凄美,怎能知晓木石之盟与金玉之缘的魅力之所在。不读《阿Q正传》,又如何知道讽刺“精神胜利法”的绝妙,理解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良苦用心?不读《围城》,怎么领会“围城里的人想出来,外边的人想进去”的隽语妙论?

四是可以益智。《论语》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博大精深,意宏旨远;《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资治通鉴》能“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容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考证确切。这些都是标准的“无用的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人类文明的结晶,多读多思多悟,定会让我们变得聪慧,眼光如炬,胸怀似海。

如今,坊间那些“有用的书”出得太多、太滥、太俗,供需两旺;而“无用的书”日益受到冷落排挤,少人问津。这绝非社会与民族的福音,也不可能帮我们走得远。因而,很多学者和有识之士都提出要多读一些“无用的书”,虽然这对于矫正不良风气未必能收到药到病除之效,但至少可使我们变得安静祥和,谈吐文雅,举止得当,成为有教养的现代公民。

最后说一句,“无用之书”其实是有用的,正如庄子所说的那样,“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选自《安徽日报》2012年7月20日,有改动)

1.请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四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3.文章最后一段说“‘无用之书’其实是有用的。”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无用之书”有哪些作用。

4.阅读本文后,你对“读书”形成了哪些认识?

篇7:议论文的形体构造

一.一般形体构造

议论文的一般形体构造, 由导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构成。

导论, 文章开头部分, 其主要内容, 或开门见山, 或通过名言警句, 或运用客观事实, 提出论题。本论, 文章论证部分, 一般说来, 运用各种推理作论据来论证论题。结论, 文章结尾部分, 是对作为论据的各种推理的结论进行概括总结。

胡克正的《天才是不断地思考》 (2012年12月4日《人民日报》) 的导论部分, 通过有时匆匆读完一本书, 过些日子回想起来几乎什么也没有记住, 原因是读书时不注意思考的事实导出论题“天才是不断地思考”。

文章的本论部分, 用三组论据论证论题“天才是不断地思考”。第一组论据, 引用现成的论断,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论断:“天才是不断地思考。”我国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论断:“行成于思, 毁于随。”通过归纳推理, 得出结论:“这些天才人物强调了成功者对于思考的依赖关系。”第二组论据, 运用间接论证反证法证明反论题的错误。文章写道, 我国古代曾有不少迂夫子, 虽然读书破万卷, 但没有真学问, 只是重复别人的东西, 原因是他们在读书时不用脑子思考。其推理式可以书写如下:古代不少迂夫子由于读书没有认真思考, 因而没有真学问;不要没有真学问, 因而读书要认真思考。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 演绎推理的一种。第三组论据, 进一步论证天才为什么是不断地思考。因为不断思考, 才能在对前人学问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提出置疑, 进行创新。文章运用归纳推理对此进行证明。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大学者, 敢于批评封建制度, 是与他平时读书善于思索, 善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分不开的。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因为读书善于思考, 敢于置疑, 推翻了亚里斯多德关于“物体降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 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可见, 读书思索, 才能置疑、创新, 成为天才。以上三组论据, 通过不同的推理方法, 从同一视角的不同方面, 同一问题的正反方面, 同一事物的动因方面, 全面深入地论证了论题。

文章的结论部分, 对三组作为论据的推理作推理结论, 再联系现实, 作了概括总结:今天, 我们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 就要在读书中善于思索, 善于琢磨。

通过一定方式提出论题;运用各种推理论证论题;将各推理的结论进行概括总结:这就是议论文的一般形体构造。

二.引申形体构造

议论文写作, 提出论题进行论证之后, 有时又引出其他问题进行研究, 仍需论证, 习惯称之为引申论证。常见的引申论证提出怎么做的问题, 对怎么做的问题进一步探讨, 又加深了对文章论题的认识。

顾伯冲的《善于欣赏个性》 (2013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的论题是领导干部要善于欣赏别人的个性, 论题提出之后进行论证, 首先运用归纳论证, 文章提出:当年蔡元培先生主持下的北大, 云集了一班个性独特的人, 如辜鸿铭、刘师培、黄侃、陈独秀等, 不拘一格, 各有特色, 形成了兼容并包的北大学术气象。接着, 文章运用了间接论证反证法, 证明反论题的错误。文章写道, 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对有个性的部属缺少包容:老是在意他们的“脾气”;甚至记恨对自己的“不敬”和“冒犯”之处;还有甚者, 以武大郎开店的心态对待有个性的人。众所周知, 武大郎开店, 终日担心别人加害自己, 早早关门闭户, 拒绝接触外人, 这样, 只能形成孤家寡人, 而“为政之要, 唯在得人”。文章论题获得论证之后, 又进行了引申论证, 提出怎么做才算欣赏别人个性的问题, 文章提出:应包容“棱角”;应多看“亮点”;应用好长处。对各点, 都予以论证。如, 应包容“棱角”, 文章运用了演绎论证, 其演绎推理:领导者对人应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胸, 即领导者对人应有广阔的包容心;作为一个领导者;对有楞角的人应有广阔的包容心。

引申论证, 不仅告诉人们方式方法, 同时又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论题的认识意义。因此, 要认真对待。

三.多层形体构造

结构复杂的议论文, 有多层形体构造。文章导论部分, 提出中心论题。文章本论部分, 有分论题。分论题是中心论题的论据, 同时又是所属论据的论题。一些复杂结构的议论文, 分论题还有分论题, 这就有更多的层次了。文章结论部分, 是对各分论题结论的概括总结。

彭时代的《治学当有忧乐情怀》 (2012年11月1日《人民日报》) 的中心论题是“治学当有忧乐情怀”。以下有三个分论题论证治学当有忧乐情怀的中心论题: 1、忧乐情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精神, 自古为学人所推崇;2、历代思想家、学问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 拓展和深化了儒家忧乐情怀的内涵;3、宋朝范仲淹是古代忧乐情怀的集大成者, 其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成为忧乐合一高尚境界的经典表述。以上, 从儒家忧乐怀怀的开端、发展、高峰三个历史阶段阐述儒家忧乐情怀的崇高意义, 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治学当有忧乐情怀的中心论题。其论证结论:古代士人学者高尚的忧乐情怀, 可以给今天的学者带来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启示。

对“忧乐情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精神, 自古为学人所推崇”的论证, 文章引用儒家创始人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赞誉:“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对此, 文章予以高度评价:“颜回的即忧即乐、化忧为乐的情怀, 体现了儒家学者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精神境界。”因此, 忧乐情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精神, 自古为学人所推崇。也可以作如下论证: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仁, 即爱人;从孔子赞许的“贫而乐”,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成于乐”, 可见, 忧乐情怀是儒家仁爱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因此, 忧乐情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精神, 自古为学人所推崇。在推理进程中, 理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即使只有一个推理前提, 也属归纳推理中的科学归纳推理。

对“历代思想家、学问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 拓展和深化了儒家忧乐情怀的内涵”的论证, 文章通过对忧乐情怀的拓展与深化历程的两个方面的归纳推理来进行。对忧的方面, 从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说起, 到屈原的“长太息以淹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杜甫的“穷年忆黎元, 叹息肠内热”等诸多名言, 推出结论“莫不道出历代学者对国家对黎民的责任与关爱”。对乐的方面, 从“父母在, 兄弟无故”的天伦之乐, 到“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的为人之乐, “君子乐得其乐”的得道之乐, 再到“乐以天下”的至乐, 可推出, 乐, 不是个人物质欲望满足的乐, 而是为天下人乐。

对“宋朝范仲淹是古代忧乐情怀的集大成者, 其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成为忧乐合一高尚境界的经典表述”的论证, 文章通过范仲淹自己的语言, 从忧乐情怀的制高点与广阔度来论证。范仲淹强调“不以己欲为欲, 而以众心为心”“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 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是说, 不管身处顺境还是身处逆境, 不管在位还是退位, 都要怀有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至高忧乐情怀。可见范仲淹已把儒家的忧乐情怀推到顶峰。

篇8:加强议论文局部议论力量之策略

一、素材与观点结合的契合度是论证力量的根基

一份红烧鱼,它的主料一定是草鱼、青鱼、鲤鱼,鳙鱼、鲫鱼等,绝不可能是甲鱼、乌龟。同样,作为论据的素材,也算得上是议论文这份大菜中的主料了。当这份大菜呈现在阅卷老师这位“食客”面前时,它与所证明的观点的契合度,将直接决定了这份大菜的品质,如果“食客”产生疑惑了:这是红烧鱼吗?那么“食客”埋单时,就直言不讳了:这是道什么菜啊,怎么也得打个八折!于是,你的作文分数自然就八折,甚至更低的折扣。所以,我们在挑选素材时,心中一定要思量,它能否完美无暇的证明观点。也许每则材料都能够从多个角度去解读,你的选择也许都有理由,但某个素材表现出的主流性、传统性,应该是我们选择素材时重点考虑的。“卧冰求鲤”主要用在论证孝道的观点上,虽然它也有意志坚韧的一面;“三顾茅庐”主要用在论证求贤若渴的观点上,虽然它也有慧眼识才的一面;“不食周粟”主要用在证明气节不折的观点上,虽然它也有泥古不化的一面。用“什么品种的鱼”来做“红烧鱼”,决定了你这道菜肴的力量源泉,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你文章的等级。

二、素材与观点结合的融合度是论证力量的关键

同样的食材,同样的调料,不同的厨师烧出来的红烧鱼味道千差万别。有的让人赞不绝口,有的却让人眉头紧蹙。什么原因呢?食材处理的差异、调料下锅的顺序,火候的把控,勾茨的欠溢等不同罢了。一道好菜的完美诞生,就是食材与各种调料的完美融合过程。同样,契合观点的素材如何与观点融合,这就要由你这位厨师来“掌勺”了。这个“掌勺”的过程,就是论证的过程。在局部论证中,你无论是运用先议后叙的演绎论证法,还是先叙后议的归纳论证法,都要做到条分缕析,清晰明白。先议后叙,或先叙后议,这只是论证方式中两种最基本的方法。作为考生,夹叙夹议的论证方式在局部论证中必须使用,要让归纳、演绎论证法都能在考官面前得到完美展示。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论证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那就是“让步论证法”。

让步论证法,共分五步:第一步,从自己论证的观点反面立意;第二步,后退一步,在错误的论点上进一步肯定错误的观点;第三步,再退一步,用生活、社会论据来论证错误观点;第四步,反转一步,错误观点的证明过程,明显不合生活逻辑或社会准则,从而使错误观点不攻自破;第五步,向前进一步,明确正确观点,巩固立意。

小品《喜乐街》中的“反转”手法是典型的“让步论证法”:第一步,(撒)(反面立意)“你是女神”;第二步(贾)“我是女神啦!可我什么也没有,我没有经纪人,没有造型师,没有钱”,(退一步);第三步,用朋友、兄弟的辞职、分手、卖房,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逻辑的事件,来证明观点的错误,突出错误观点的荒谬,(再退一步);第四步,(贾)“"我不转了”,(反转一步);第五步,“我虽然什么也没有,但我有……”强化“平凡的生活、友谊、欢乐更可贵”这一论点(向前进一步)。

一个好的让步论证既能清晰展示你的论证方法,更能展示你论证的层次,强化论证的力量;同时,也能丰富论据的内容。

三、素材与观点结合的发散度是论证力量的延展

如果“红烧鱼”已成为厨师的招牌菜的话,那么他在“红烧”菜系就毫无疑问的登堂入室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地去挖掘“红烧”的规律,并推而广之,也就顺理成章了。

同样,观点的正确性,不可能只用一则材料证明就终结了,就好比烹饪一道佳肴除了主料之外,还要有众多的辅料来点缀它一样,这些辅料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同理可知,我们在论证过程中,除了必须要使用典型材料去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合理性,还要用丰富的材料去巩固,加强它,从而达到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论证目的。材料的丰富性主要由简例来构成。这种反复呈现的论证过程,也是论证力量的叠加,论证的爆发力也必然加强了,以下段为例:

等待是一种人生智慧。一份甘愿的等待,让你在漫漫长路的探索中去积累。等待就如细水长流,流到尽头即见汪洋。等待是厚积薄发的智慧,在草庐中的蜇伏积蓄,才成就了诸葛亮“三分天下”的千古美谈;等待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机遇,遭遇冷板凳时,“林疯狂”用刻苦训练的大智来造就属于他的神话;等待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磨砺,正因福楼拜门下的艰苦雕琢,莫泊桑才迎来了《羊脂球》的文名大噪。等待,不是消极地走向灭亡,而是抓住岁月的希望,让从容镇定引领你走向前方。当等待的旋律幻化成绕梁的清响时,希望的交响乐就会如天籁般的悦耳。

节选的部分是文章的第四段,段首以观点总起,紧接着用“诸葛亮”“林书豪”“莫泊桑”三则简例来进一步强化观点,增强论证的力量,最后以蕴含态度的优美语句作结。局部论证层次分明,材料丰富,有效地补充并强化了前半部分由核心素材论证过的论点。

再看《“咫尺”抑或“天涯”》一文中的一段话:

于是有人在网上批判80后、90后冷漠自私,歇斯底里地呼喊真诚。诗人顾城写过:“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难道人心之间的距离真的如天涯般遥远?冷漠真的成为社会主流趋势了吗?但,有一群人在说“不”,陈及时、方招、何东旭、彭宇……后面还可列出长长的一串,他们都在心中说“不”,有的用生命揭晓答案,有的用高亢的嗓音宣告,有的用默默的行动刻画。原来,人类的精神家园并没有随“文明”的发展而黯淡,你听,“有空多联系”的温存仍在,“我和你,心连心”仍是主旋律。可见,“咫尺”依旧永恒!

这是材料丰富性的另一种呈现方式。选段中既有顾城诗文的素材列举,又有陈及时等“长江救人人链”、南京“彭宇事件”的社会热点素材展示,还有“有空多联系”等生活琐屑的呈现。几句话,几个字,甚至一个人名、一则事件,都是论据的叠加,都能增强证明的力量,这种力量不都归入到整体力量的大海之中了吗?可见,这份能勾兑出浓醇滋味的辅料,千万不可忽略啊!

四、素材与观点结合的厚重度是论证力量的深化

人们常常对各地独具特色的美味津津乐道,但很少有人去追索美味成因的究竟,为什么“川味主麻,湘菜重辣”,为什么“北方咸居多,南方甜为上”。实际上这些美味的诞生,与当地的气候、物产、风俗等,特别是人们适应自然、和谐自然的能力密不可分,正是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篇议论文的最终落脚点也在于解决社会或生活实际问题。我们在文章中思辨社会热点、试图解决社会问题,而我们认知世界的深浅度,往往又决定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大小。基于此,豁达的胸襟、普世的情怀,应是我们立论的基准点,要以“大我心境”去考量社会,去解剖问题,去承担责任。所以,我们应在“小我”的认知层面上,要学会向前迈一步,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跨越。

试看以下两例:

就“各地方卫视娱乐节目模仿抄袭成风”的材料,提炼观点作文;立意除了可以对主创人员个人素养层面和道德层面进行批判等个人认知层面外,还应向前迈一步,升华到或者是违反了《知识产权保护法》的法治角度,或者是应弘扬怎样的价值观的宣传功能角度,或者是如何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国家战略角度等“大我”层面。这样的深化,可以把一个浅层次的个人认知,自然地向纵深发展,与价值实现、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大政相勾连,无形中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爱国要理性》一文举例“西安青年打砸日系车是爱国”的事件来进行批判,从刑法、物权法角度去批驳,能有力地支撑作者的观点;如果作者再向前跨一步,举出“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利用中国人偏狭的爱国热情,高价拍卖从圆明园盗走的鼠首、兔首,试图从中得利”的事例来加强论证力量,就更能深一步地挖掘核心词“理性”的含义了。这一进一出的事例补充,论证的张力会拉得满满的。

另外,认知社会的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力量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论证过程的逻辑性、认知问题的全面性、解决问题的科学性等。在“女儿高速公路上短信举报违章驾车父亲”的材料中,面对情理与法理的对撞,立意的高度是成功的关键;而站在“法治至上”、“依法治国”的高度立意,这就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科学性的具体表现。通过这些勇于担当的展示,一个高人一格的“大我”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阅卷老师面前,老师怎不欣然“下箸”呢?

总之,只有食材精当,火候恰当,劲道十足,点缀精美,你的这份大菜才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上一篇:教师教育读书个人心得小结下一篇:直放站培训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