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视议论文

2022-04-15

记叙類文章的写作中,记叙、描写是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抒情为辅助方式。虽为辅助方式,但议论的作用不可小觑,它可以深化文章主题,让情感更深刻,甚至有“画龙点睛”之效。议论,就是讲道理、说看法。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大多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表明自己的感受、立场、观点或态度。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平视议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平视议论文 篇1:

愿每只鸽子都得到新生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当代诗坛流派林立,纷争不断,热闹非凡。进入90年代,出现了“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两大流派阵营,它们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探索和创作实践,在价值立场上相生相克并形成两股对抗力量。“知识分子写作”强调的是“智性”以及一种自觉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民间写作”强调本土经验与叙述的客观化,注重语言的口语化,并试图努力恢复语言和生存经验的原生状态。“知识分子写作”以西川、欧阳江河、翟永明、王家新等人为代表,“民间写作”以于坚、韩东、伊沙、侯马等人为代表。

曾经喊过“饿死诗人”的伊沙,坚持民间立场和解构主义诗歌主张,写作了大量诗歌,他的《结结巴巴》引起过诗坛的热议。他的另一首《鸽子》,不同于他一向的调侃式、后现代风格,更让人刮目相看:

在我平视的远景里

一只白色的鸽子

穿过冲天大火

继续在飞

飞成一只黑鸟

也许只是它的影子

它的灵魂

在飞也许灰烬

也会保持鸽子的形状

依旧高飞

伊沙,原名吴文健,男,1966年5月19日生于四川成都。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教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已出版《饿死诗人》《伊沙这个鬼》《伊沙诗选》《我的英雄》《车过黄河》《晨钟暮鼓》《中国往事》等诗文集多种。曾获《诗参考》“十年成就奖”暨“经典作品奖”、《山花》2000年度诗歌奖、首届中国诗歌双年展“双年诗人奖”、“中国当代诗歌奖”等多种奖项,曾当选“当代十大青年诗人”(1998)和“中国当代十大新锐诗人”(2007),曾多次应邀出席国际诗歌节亚洲诗人大会。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一直活跃在中国诗坛上,引人瞩目且饱受争议,是“民间写作”的代表诗人之一。

《鸽子》一共10行,可分两层。第一层,“在我平视的远景里/一只白色的鸽子/穿过冲天大火/继续在飞/飞成一只黑鸟”,写一只鸽子通过大火由“白”变“黑”。“穿过冲天大火”对于鸽子来说,既是一场劫难,更是一场洗礼;“继续在飞”,写出了鸽子勇敢无畏和执著不弃;“飞成一只黑鸟”,写出了鸽子飞翔的悲壮。第二层,“也许只是它的影子/它的灵魂/在飞也许灰烬/也会保持鸽子的形状/依旧高飞”,写鸽子的精神不死和重获新生。这一层以“黑鸟”形象为中心,用两个“也许”展开想象,第一个“也许”,揣测是鸽子的“影子”和“灵魂”在飞,虽运用想象却顺理成章,意即鸽子的精神依然活着;第二个“也许”,更为大胆,更有张力,令人惊叹和震撼,说鸽子烧成了“灰烬”,即便如此,也会保持自己飞翔的“形状”,这是新生,是更高层次的新生。

这是一首励志诗,意象单纯集中,意蕴丰富深刻。一只白鸽,穿过冲天大火,在继续的飞翔中变成黑鸟,抑或是它的影子或它的灵魂在飞,也许是灰烬,也保持着鸽子的形状,依旧高飞。从“白鸽”到“黑鸟”到“影子或灵魂”再到“灰烬”,鸽子的意象不断变化,读者的印象也在一次次惊异中不断加深。“在我平视的远景里”,说明了诗人观察事物的角度,更暗藏着这只鸽子是我们人群之中的“鸽子”,它的新生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效仿。在写法上,主要运用象征手法,由实而虚,实的是具象,虚的是精神,鸽子当然成了勇敢执著而无怨无悔的精神象征,愿人世间的每只鸽子都能在烈火中得到新生。

这首诗在伊沙众多的诗作中是个特例,是他主体风格之外的另一个收获。对于传统的主流精神和价值,作出一种认可和肯定,而不是解构与否定,体现了诗歌的高贵。伊沙对这首短诗似乎也比较满意,曾不无调侃地说:“争取上明年的庸诗榜。”诗歌评论家陈仲义评价说:“作者一改‘坏笑’的颜面,认真而严肃地凝视远方。完全不同于从前的调侃作派,少有地做起‘凌空蹈虚’的遐想:从白鸽到黑鸟、到影子、再到灰烬的过程,我们体会到诗歌的精灵,正在经历飞升的涅槃。诗人可以找出许多理由,一直做形而下匍匐,津津于俗世琐碎,却不可忘怀,必要的灵魂高度,才能保证诗歌在恒久的时空穿行。”

诗歌获奖对一个诗人而言,应该是一种价值体现,而不能说是对俗世的妥协。针对官方和民间颁发的许多奖项,诗人伊沙却说:“我心不俗,但喜欢以俗制俗,所以对我来说,在名利上,任何一种得到,不过是得给膜拜得到的人看的。”一个真正的诗人身处俗世,心应该是不俗的,否则,他那被俗风俗雨所笼罩的心,是不可能“依旧高飞”的。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教育局]

作者:李汉超

平视议论文 篇2:

叙中有议,立意深化

记叙類文章的写作中,记叙、描写是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抒情为辅助方式。虽为辅助方式,但议论的作用不可小觑,它可以深化文章主题,让情感更深刻,甚至有“画龙点睛”之效。

议论,就是讲道理、说看法。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大多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表明自己的感受、立场、观点或态度。一些学生在写人记事时,往往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找灵感,在日常生活中发掘个性化的感悟,而灵感和感悟如何更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呢?议论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

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可以出现在感情冲突处,可以生发在典型的事例处,可以呈现在全文意义处,位置非常灵活,结构形式也很多样,或先议后叙,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

先议后叙,即开门见山地提出文章的要点和中心,并以此统领全文,使全文所记事件的意义清楚明白。在叙事时,要根据议论的中心,抓住重点进行写作。面对作文试题“德不孤,必有邻”,我校学生朱照凝在文章开篇写道:“有道德的人在遇到磨难时能修身明志,在遇到挫折时能乐观面对,即使身处陋室也有鸿儒往来。”这三句话分别引领下文的三个层次,先声夺人,让读者印象深刻。学生张壹在文章开篇写道:“《论语》上说‘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而这样的伙伴正是被品德高尚之人身上的德所吸引,从此与之相伴。”这样的议论句为下文记叙做好了铺垫。再如面对“平视”这个题目,学生曾颖佳在文章开篇写道:“万物生而不同,并自相繁衍。在时间的作用下,各种差距逐渐产生,歧视的现象随之而来。我认为,观察生活需要平视的心态。”陈若怡在文章开篇写道:“平视是值得学习一辈子的事,要学会平视人,平视生活,平视社会。”这两篇文章均采用议论的方式开宗明义,既紧扣题目“平视”,又自然引出后文所要写的人、所要记的事,情意较为深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夹叙夹议,即边叙述事实,边进行议论。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要注意叙事的连贯性,议论插入要自然,叙与议有机结合。《小狗包弟》中,巴金在文章首段便写了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将近500字的情节中插入了一句议论:“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在这句议论之前,巴金写的是艺术家被批斗时“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而这时小狗出现了,“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之后作者写了上面那句话:“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仔细品读这句话,读者会非常感动,感动于小狗的可爱、忠诚:又会非常痛心,痛心于别人都掉头而去的残酷事实。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的故事叙述中,也会经常加入一些议论语句,对人物、事件等进行评说,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或态度,既能够和故事互相映衬,又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先叙后议,即先叙事、后议论。议论时,要对事件的主要内容,或事件的主要人物进行议论,议论要起总结上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冰心的文章《笑》展现了三幅“笑”的画面:墙上画中安琪儿的微笑、五年前田野古道边一个孩子的微笑、十年前海边茅檐下一位老妇人的微笑。在文末,冰心这样写道:“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张笑脸,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作者通过“笑”集中表现“爱”的内涵,而这段饱含深情的议论,是对“笑”的升华,是作者认识的产物,能给读者强烈的心灵触动。

写作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无论是先议后叙、夹叙夹议,还是先叙后议,文章都应以记叙为重点,议论语句要言简意赅,是对记叙的深化或升华。

2.议论既可以是作者对事情和问题发表见解、主张,也可以借文章人物之口品评其他人物或事件,阐述人物自身的见解。

3.议论要有说服力,要富有新意,不能人云亦云。

上述三种议论方式各有妙处,我们在作文构思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特点和具体的题目考虑怎样穿插议论。

例如下面的作文试题“角色”,想要做到议论恰切,我们首先要明确“角色”的内涵:角色原指戏剧、影视剧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也可用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基于对“角色”内涵的理解,我们的议论便可集中于以下几个角度: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角色,每个角色对他人、家庭、社会都负有相应的责任,应承担相应的义务:每个角色都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带给社会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社会角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多种角色的融合构成大干世界: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可以发展和转变的。也就是说,在写作中,我们要借助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现“角色”内涵,通过适当的议论,揭示出“角色”的意义。

“睛”是文章揭示题旨的关键,我们要力争让议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所谓:叙事“画龙”,议论“点睛”,情意深刻,交相辉映。

题目

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角色各有不同,但又各有特色。请以“角色”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角色

北京景山学校高一 邱岚

我坐在一辆公交车上,车平稳地行驶着,车内十几名乘客都很安静,只有一位阿姨在打电话,声音在整个车厢里回荡:“喂?我马上到家了,还有一站……我好久才等到车哩……我告诉你,我刚才在市场……”几位乘客瞥了她一眼,然后默默地移开目光。

车到站了,阿姨仍然聊得很投入,报站的声音怕是没听到。

她好像在这站下车吧?我想,不过,这关我什么事儿呢?我继续盯着手机。

“停车!”一声尖叫传来。抬头一看,那位阿姨正在司机旁边咆哮。我环顾四周,所有人像看戏一般盯着她。阿姨涨红了脸,不停地跺脚,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可是司机没有一丝妥协的意思。僵持中,公交车上了桥。我犹豫了一下,想到上周公交车撞树的新闻,站起身上前阻止:“阿姨,不就是坐过了一站吗?待会儿再坐回来呗!”“那我不得再掏一次钱?!而且浪费我时间!”阿姨狠狠瞪了我一眼,嫌我多管闲事。我只得灰溜}留地回到座位。旁边有人小声对我说:“你理她干吗?”又一个人凑上来,说:“同学呀,这种事你别插手,当好旁观者就可以了!”

旁观者?可是我们都在一辆车上啊!我全身的血瞬间都凉透了,车上的乘客好像一个个都藏着一把刀。我突然感到了一阵恐惧,随着别人的“劝说”,这恐惧感越来越强烈。刚刚没有提醒阿姨的我是不是手中也拿着一把刀?难道我也是导致争执升级的始作俑者之一?我竟然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

车突然左右摇晃起来,其他乘客仿佛意识到了自己的冷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可上天没有给我们弥补的机会,随着两声巨大的撞击声,我的脑子一片空白……

我不知道在意识消失前其他乘客的表情如何,恐怕是扭曲的吧?他们应该极度后悔吧,但说什么都晚了……

不!悔恨还是有用的!我要喊出来,让所有旁观者看清自己手中的刀,让所有旁观者明白那把刀可能会伤害到自己!我们可以扮演很多角色,但绝不能再扮演一个手中拿着刀的旁观者的角色!

名师点评

此文着眼于社会热点事件,将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巧妙入文。作者将自己想象为一名当事人,叙述所见所闻,阐发所思所想。记叙文中的“龙”业已成形,如何“点睛”?方法便是巧妙地融入议论语句:“旁观者?可是我们都在一辆车上啊!”“我们可以扮演很多角色,但绝不能再扮演一个手中拿着刀的旁观者的角色!”这两句将“我”对“旁观者”这一角色的感受和态度表达得清晰明白,也给了读者思考空间。

(刘志江)

角色

北京景山学校高一 张辰铭

生活中,人们的角色随时变换,特点也各有不同。我也在这些角色的变换中成长,时而迷惘,时而有所感悟。

子曰:“弟子人则孝。”这是讲为人子应遵循的守则。可回想过往,我何曾真正做到了“孝”?或许我尽过孝,是一杯热水,是一次捶背。够吗?我曾以为是足够的,但现在不这么认为了。因为孔子还说过:“不敬,何以别乎?”读到这句话时,我的心灵又一次接受了拷问。那屡次被我拒绝的热牛奶和我几次挣脱的暖外套,怕已是不孝了;那些无礼的顶嘴又岂能算“见志不从,又敬不违”的孝敬呢?从那以后,我便懂得了为人子这个角色应有的表现。

在学校,我的角色是学生。从小学生到高中生,这个角色的特点似乎是不变的,都是“学习”嘛!但学习也有不同。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为之奋斗终生,成为深受人们爱戴的好总理。可见,只有眼界开阔、志向远大,方可以学得更多。记得一年前我去了井冈山。在烈士墓前,想到那些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牺牲的英雄,心中燃起激情,于那一刻,我找到了未来努力的方向。确乎,在成长路上,有梦想、有志向会让我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

人之于社会,便是一名公民,其特点便在于一颗仁善之心和一种责任感。这些思想是母亲传给我的。可仁善、责任究竟是什么?那时的我不知,一度把“看热闹”理解为“开阔视野”。直到我读到鲁迅的《药》时方醒悟,那围观的像鸭一样“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人中也有一个我呀。曾几何时,我的角色由公民变为看客。那一刻,鲁迅先生当头一棒打醒了我,让我明白不该扮演看客的角色。现在我明白了,愿意扶起摔倒的老人便是公民仁善和责任的体现!

成长路上,角色多变,在这变化中,我有所感悟,有所收获,那些不成熟与迷惘在阅读与经历中慢慢消失。角色的不同与变换,便是人的成长之路。

名师点评

此文夹叙夹议,能看出作者情意的真切、思考的理性。首段便开宗明义,表明自己的看法:“生活中,人们的角色随时变换,特点也各有不同。”为后文蓄势。文中,作者主要写了三个角色:家中儿子的角色、学校中学生的角色、社会中公民的角色。这三个角色分布于三个层次中,每个层次中均恰当地夹叙夹议,将不同角色的内涵和所要承担的责任写得深入具体。尤其是结尾段,收束全文,升华主旨,将角色的变换与人的成长之路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一名高中生的理性思考和真挚情感,引发读者深思。

(刘志江)

角色

北京景山学校高一 治良柏

这是一座普通的城市,每个人各司其职。大厦里,有品着咖啡的精英,有高谈阔论的白领;马路边,有摇着扇子的小贩,有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

每天,大廈里的“高等角色”会骄傲又从容地穿过马路,或是舒适地坐在私家车中,得意地“俯视”由他们准确计算设计并维系的等级体系。他们给自己冠以各种光鲜的称号,并将自己的名字标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以此显示自己高贵的身份。他们认为如今的一切是凭着自己的天资和努力得来的,因此骄傲无比。

马路边讨生活的人,对于周围的高楼大厦似乎并无多大贡献,他们仿佛只负责面对城市中粗糙的部分:街边的垃圾、被丢弃的家具、日常的果蔬……他们接住“高等角色”的骄傲与不屑,捧住高楼中踩下的傲慢脚掌。

“高等角色”觉得马路边的普通工作者不如自己高贵,而马路边的人因为“高等角色”的轻视心怀不满。他们不知道“高等角色”高在哪里,同时又哀叹于自己角色的低微。这种状态持续了许久,终于有一天,马路边的人将长久积压的不满情绪统统释放出来,他们决定也做一回“高等角色”。

他们丢掉朴素的衣服,换上自认为高贵的服饰。他们也学着品咖啡,学着摆出骄傲的姿态。有的人还跑进大厦里,试图成为某一个团体的一员,但是计算机上的点线规律和刺眼的辞藻实在令他们费解,他们只好自己组成团体,像大厦里的人一样“研讨”,然而常常无功而返。

很快,城市的马路上满是垃圾与泥泞,大厦里的人再也无法趾高气扬地来来往往。没有方便的小店铺,“高等角色”的生活也越来越麻烦。而另一面呢?马路边的“小角色们”也没得到什么好结果,他们原以为“高等角色”的一切来得很容易,现在却发现他们的亮丽生活也来之不易。他们不再刻意模仿,换回自己原来的工作。街道重新变得整洁,马路边的人认识到:没有他们,城市真的难以成其为城市。

经过这一变化,大厦里的人和马路边的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因为大家深知:角色是平等的,因为角色不同,社会才更有意义。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寓言类记叙文。城市中,角色各有分工,久居“高位”的角色将漠视他人当成习惯,普通人不满自己的角色要换一种活法,故事由此发生。最后,普通劳动者理解了生活在大厦里人的不易,大厦里的人也认识到普通劳动者的重要。文章结尾,作者以议论表达自己的看法:“角色是平等的,因为角色不同,社会才更有意义。”一句话将故事的寓意揭示出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刘志江)

作者:刘志江

平视议论文 篇3:

“记”得扼要,“叙”得有用

【导语】

一篇好的议论文,不仅论点要鲜明、深刻,而且材料需典型、丰富。因此,学生在议论过程中惯用列举事例的方法,但在高考阅卷现场,评卷老师往往会感叹“高考作文年年文体不限,结果岁岁有文体不明”。原因是不少学生在列举事例时,着墨过多,叙述过细,甚至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造成文体不明、失分严重。为此,一定要掌握议论中记叙的基本原则,努力做到“‘记’得扼要,‘叙’得有用”。

【技法指导】

议论文主要是以说理、论述来阐明观点或表达思想,但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除了明确的论点、严谨的逻辑外,适当的事例叙述也必不可少。然而,倘使在议论中对事例叙述这一环节缺乏慎重安排,就将直接影响说理和论述的力度,进而影响整篇文章的质量。

要知道,议论中的记叙不是单纯地写人记事,记叙文字是为议论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作者所阐明的道理提供事实依据。所以,记叙要求简洁、概括,舍弃其中的细节,交代清楚和议论文字相关的事件或人物概况即可,一般不在各种描写手段上下功夫,只要把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侧面交代明白就行。具体来说,议论中的记叙要体现三大原则:

第一,概括性原则——简明扼要莫遗忘。遵循这一原则应注意两点:一是与论点无关者要坚决舍弃(尤其是那些大家熟知的事例,不妨一笔带过);二是能证明观点处要清楚交代。比如下面的文字:

阴影和光明都是人生的财富,挫折和困苦同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命成长,不仅要学会转身和撤退,更应当学会直接面对和攻坚向前。唯如此,才能在个人的奋斗中,推动时代和社会的前行。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毛泽东17岁离家时,改写了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尽在其中。青年马克思在临近毕业、考虑自己前途时,写下著名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他一生忠实于少年时代的誓言,“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即使在没有钱买面包的时候,也从未放弃。的确,没有经历过,哪有资格抱怨;没有积累够,更无理由装睡。

作者记叙毛泽东、马克思二例,用语相当精简,可谓高度概括,但“学不成名誓不还”“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句,以及“即使在没有钱买面包的时候,也从未放弃”的事实,又极具说服力,它们不仅能论证“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而且指向着“在个人的奋斗中,推动时代和社会的前行”。

第二,定向性原则——紧扣论点有倾向。遵循这一原则也应留意两点:一是单点着眼,紧扣观点(同一个事例从不同的方向转述,能论证不同的观点,所以要根据论点的需要来选准记叙的角度);二是中心词语,反复强化。比如:

英国著名选秀节目《英国达人》捧红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平民天后苏珊大妈。参赛前的苏珊只是一个普通的英格兰老妇人,而她的一曲《我曾有梦》使她名传天下。当她站在台上引吭高歌时,心中定然有一个信念,那便是向所有人证明:我仍有梦!她站在一个很低很低的起点,在一个很晚很晚的时刻出发。但她成功了,她完成了人生的一场华丽蜕变。她晚吗?太晚啦!晚到了一个可以做奶奶的年龄。她早吗?还很早!她还有无穷的精力去飞翔,去追梦!

“苏珊大妈的成功”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可以从“梦想的执着”“人不可貌相”“绽放自己的光彩”“信念”等多个角度来叙述),而作者依据论题“早”,从她的年龄角度加以记叙,从而使事例完全符合论点“晚了迟了也不见得不能转变成早”,真正做到了论据与观点相契合。“很晚很晚”“太晚啦”“还很早”等词语反复出现,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分析性原则——夹叙夹议显力量。所谓“分析性原则”,指的是将对论据的记叙与剖析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或者夹叙夹议,或者叙后即议,借以深透揭示事实材料的内在意蕴。请阅读下列语段:

反转的流行与习惯的背后,是真相的尴尬缺席和难以触及。坦率地说,轰动全国的罗尔事件当中,最大的问题并不是罗尔及其团队隐瞒并歪曲了多少信息,而是在巨大的公共信息饥渴和焦虑面前,连续好几天人们仍不得不以他们披露的信息为重心,那些具备权威性、可信度的信息,虽不是毫无增量,但很显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供给短缺。當此之时,所有的信息生产者和持有者都该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在信息占有和信息传播如此发达的刷屏时代,几个人的长袖善舞,何以把一场悲情大戏轻松导演?当深圳市儿童医院第一时间公示了收费信息,所谓的天价治疗费也就不攻自破了。仔细思考一下,这真的是什么反转吗?在我看来,这是在逐步逼近真相,“反转”的提法过于轻浮了。

文章先叙说反面事例“罗尔事件”,给出的评议是“所有的信息生产者和持有者都该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几个人的长袖善舞,何以把一场悲情大戏轻松导演”;进而对比以“深圳市儿童医院第一时间公示收费信息”,并在设问中亮出了“这是在逐步逼近真相”的评定。这里的叙与议融合无间,而不是油水分离的。给生活一点距离

唐韵琳

生活情调是什么?是单车走西藏的果决,是工作之余在公园漫步的悠闲,也是挖掘生活里时常为人们忽略的一个个亮点……

人们都有追求生活情调的愿望,想要寻找快乐,获得享受。但由于生活中的种种限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自己那一份情调。

说起追求生活情调的方式,实则又很简单:我们需要给生活一点距离,让自己紧绷的神经得以松弛,而不是整日里行色匆匆。

法国作家于斯曼在小说《逆流》中描绘了一个隐居乡下的没落贵族德塞森特所经历的感官享受和精神遐想,而这类精神漫游在热闹繁华的巴黎是无从寻觅的。德塞森特以自我的放逐,在丰特奈玫瑰镇找到了生活的情调。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每个章节都变成了一种特殊风味的酱汁,一种不同艺术的升华;它浓缩成宝石、香精、花卉、宗教与世俗文学、非宗教音乐和素歌的一种‘精华”’。或许,如今的我们无法做到像德塞森特一般超然,无法完全脱离城市生活,但哪怕是在紧锣密鼓的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到乡间走走(甚或住上一段时间),体验自然的趣味,也势必能使我们感受到久违的轻松与情趣。

远离尘世——哪怕只是一时的,不是为了摒弃这个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进入并感受这个世界。

然而,也有古人说,“大隐隐于市”。是的,给生活一点距离,并不一定意味着只能隐居乡野。实际上,我们更需要的是一颗坚守自我、宁静淡泊的心。比方说钱钟书先生能在内心坚守一片自我的世界,自行其是,自得其乐,便也是享有了几分生活的情调了。而将眼光投向当今社会,都市的快节奏不知搅乱了多少人自我的节奏,人们紧贴着生活前行,以为与生活的步伐亦步亦趋便能塑造完美的人生,结果,不过是疲于工作和应酬,成为毫无特色的庸常大众中的那一个。但真正的有心人懂得找到自己的音律与鼓点:或许是培养一些个人的兴趣爱好,或许是花心思装饰一下房间,或许是……这似乎与我们日常繁忙打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正是这一点点距离,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质的飞跃。

我们不需要多么惊天动地的人生;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点情调,一点有滋有味的日常生活。

给生活一点距离,给自己留有享受情调的空间。

【简评】

这是一篇就话题“生活情调”写下的优质议论文。作者眼观现实,明确提出了“我们需要给生活一点距离,让自己紧绷的神经得以松弛”“给生活一点距离,给自己留有享受情调的空间”的观点。主体部分分写两层,先说“回归乡野”,再议“更需要的是一颗坚守自我、宁静淡泊的心”,渐次递进,脉络清晰。

文章叙例精要而有效,《逆流》的故事、钱钟书的“坚守”等,都用语寥寥而紧贴观点。纵观全文,立意准确,析例得当,语言表达简洁明了。

【练笔空间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何看待世界上的人与事?有人认为有三种视角,即仰视、平视、俯视。看待人与事,有人赞成仰视,有人赞成平视,也有人赞成俯视。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写作本题,关键在于对三个概念的内涵要有准确的理解。“仰视”,在形态上是向上看,实质含有敬畏之意。需要“仰视”的不只是具体的人物,还有相对抽象的法律道德、人格尊严等。“平视”表示一种客观、冷静的视角,比如許多追星族,他们是在“仰视”明星,其实明星也是人,我们不必被他们的光环所迷惑,应当用“平视”的眼光打量他们。“俯视”是用居高临下的眼光去看待人与事,许多人尤其是有钱有势者喜欢俯视芸芸众生,其实,并没有谁比谁高贵,普通小人物身上也有许多可贵的东西,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对他们需要“仰视”,至少应当“平视”。只要联系社会实际合理叙例并作阐述,一定会写出合乎要求的佳作来。

【练笔空间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草。

一位小有名气的年轻画家画完一幅画后,拿到展厅去展出。为了能进一步提高,他特意在作品旁放了一支笔,要求每位观赏者将画中不妥之处用笔在上面圈出来。当天晚上,年轻画家兴冲冲地去取画,却发现整幅画都被涂满了记号。他十分懊丧,对自己的作品深感失望。

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一位朋友,朋友告诉他不妨换种方式试一试。于是,他重新画了同样的一幅画拿去展出。但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之处标上记号。等到他取回画时,发现画面也被涂遍了记号。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文体自选,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点拨】

写好本题,首先要吃透材料内涵,抓住关键,深入思考。材料说的是“一切曾被指责的地方,后来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可选择的写作角度比较多,比如:1.做事要讲究方式方法,换一种方式,结果会大为不同。2.不必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在一些人看来是瑕疵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或许就是美好的。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件事物时,往往会发出不同的感慨,有不同的反应。有时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件事物的观点,也会随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如果想用追随别人喜好的方法来讨好别人或提高自己的话,注定徒劳无功。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人生来就有差异,喜好、兴趣、性格等也各不相同,唯有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最佳的生存方法。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万不可让众人的意见埋没了自己的思想、才能和个性。

作者:唐惠忠

上一篇:顶板管理学论文下一篇:文艺批评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