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妈妈

2024-05-10

小学语文妈妈(通用14篇)

篇1:小学语文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完美主义者,想把每一件事都做的很漂亮,可能因为妈妈是处女座吧,这就苦了我。

妈妈如果看见不好看的字就会说:“浩民,过来,快过来,这字不好看,这个“红”字都快变成“江”字了……”我听的头都快炸了。

就说昨天吧。我正在做语文试卷,做好了,我叫妈妈帮我检查。我看见妈妈东圈一个,西圈一个。我跟妈妈说:“妈妈你批错了,这个“依”字的读音是对的,“推”这个字是对的,还有肯定的“定”也是对的。”妈妈听了严肃的说:“虽然字是对的,但是字不好看”。我说:“很好看呀!我写的很好呀!别的小朋友都比不过我呢!”妈妈生气的说:“那你写的“依”字是第1声还是第2声,这“推”和“定”字的笔画都快混在一起啦!还不快点改了。”我听了心里有点害怕,没办法只好把字改了。

篇2:小学语文妈妈

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过“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四个阶段,最后变成了青蛙,说明了青蛙生长过程形体变化,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认知目标

(1)、认识“故、迎、阿、姨、追、顶、披、鼓”等八个生字,会写“有、在、什、么、变、条”等六个生字。

(2)、了解蝌蚪与青蛙的特点,认识蝌蚪与青蛙。

2、能力目标

(1)、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及其外形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准确理解和运用“蹦、跳、蹬”等课文中出现的动词。

3、情感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体会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三、课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

(1)、了解青蛙成长过程中的形体变化。

(2)、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难点: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出现的表示动作的词在运用上的准确性。

四、教学对象的分析及采用的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由于孩子们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易接受感性的知识,且思维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维,表现欲强,爱模仿,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爱说爱问,活泼天真,根据这些特点,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我将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主要通过课件演示的形式,让学生区别动词;鉴于学生表现欲强,爱模仿,主要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2、引导探索、开拓思路。

由于低年级学生爱说爱思爱问,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我将以多媒体出现青蛙生长过程四个阶段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青蛙形体的变化,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文中没有说明的细节。如眼睛的变化等。

3、课外延伸,积累知识。

根据低年级学生聪明、好学、求知欲强的特点,我将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青蛙的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能从课外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对新教材的阅读教学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实践中认识,在感受中领悟”。

《小蝌蚪找妈妈》是篇科学童话,为体验、感悟型阅读提供了条件。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优化老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多媒体课件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主体学习行为。

1、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播放动画、展示图片、出示练习、播放朗读,使学生在看、听、说、练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课文内容,在调动感官功能的基础上熟悉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认识青蛙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加强朗读,感悟语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受领悟课文内容,如带着问题朗读,领会用词的准确性;分角色朗读,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不易,从而体会小蝌蚪独立生活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3、启发教学,提高认识。

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想象氛围,以青蛙对话的形式想象青蛙母子相识后的交流,巩固知识,加深认识,开拓思路。另外,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课外知识,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青蛙是益虫。

六、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自制的和收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课课件穿插于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1、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蝌蚪的外形,引导学生抓住小蝌蚪的脑袋、身子、尾巴的特点观察并说话,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对小蝌蚪的外形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引导说的过程中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感知课文时,结合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使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当中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形体变化。

3、理解词语“迎上去、追上去、游上去”时,以课件演示动画,使学生体会领悟这三个词的区别。在认识青蛙特点时,以课件出示图片,了解青蛙的形体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4、在发散思维训练时,安排了青蛙鸣叫的课件演示,启发学生想象小青蛙与妈妈的对话内容。

5、以电脑小博士的形式展示青蛙图片及文字资料,并播放文字资料的录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七、教学流程分析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文 。

1、师引语: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猜猜它是谁?

【课件演示】说谜面:大脑袋,园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丢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叫,抓害虫,顶呱呱。

2、生交流,说谜底。(板书:小蝌蚪)

3、【课件演示】出示小蝌蚪图片,说说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模样?

4、引语:今天请大家听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设计意图:以猜谜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初步认知小蝌蚪。通过图片演示,学生对小蝌蚪的印象又深一层,通过看图填空的说话练习,引导学生抓住特点观察描述小蝌蚪的外形,培养和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感知课文。

【课件演示】播放录音,要求大家听完故事后想一想,说一说。

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引语:刚才,大家听故事时都非常认真,也非常专心。现在,谁最想说一说。

3、【课件演示】出示画面,引导学生说一说。

4、自读课文,用“——”在课文中画出描写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句子。

(设计意图:动画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形式,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增添学习乐趣。同时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形体变化。引导学生读、思、说,结合课件点拨,使低年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三〉、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说说。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他们是怎样接近这些小动物的?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话?

2、比较、体会、领悟: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课件演示】播放语句,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体会“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区别。

A、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

B、小蝌蚪看见一只乌龟摆动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

C、小蝌蚪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就游过去。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演示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区别三个词,同时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性;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内化的语言以身体语言表现出来,符合低年级学生爱模仿的特点。)

3、分角色朗读。

(1)、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导分角色朗读。要求:戴上头饰,配上动作,表演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选择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体会语感。)

〈四〉、启发思考。

引语:为什么小蝌蚪认定大青蛙就是他们的妈妈?

1、点拨朗读。

鲤鱼和乌龟是怎样向小蝌蚪描述他们的妈妈的?用“~~”画一画,读一读。

2、看图填空。

引语:小蝌蚪见到的大青蛙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演示】出示图文练习:

(1)、选词填空。 披、鼓、蹲、露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 )着一只大青蛙,( )着碧绿的衣裳,( )着雪白的肚皮,( )着一对大眼睛。

(2)、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配上动作。

篇3:小学语文妈妈

1.借助《懂你》视频唤起爱的回忆,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爱, 并能联系生活, 大声说出爱。

2.通过鉴赏优秀片段和引入微课, 运用动作语言描写让细节更生动。

3.片段素描记录父母的爱, 并运用动作和对话描写。

4.通过习作评估表、师生评、小小鉴赏家和小小评改家的方式进行习作评价, 进行二次修改。

教学重点:通过鉴赏优秀片段和引入微课, 运用动作语言描写让细节更生动。

教学难点:片段素描记录父母的爱, 并运用动作和对话描写。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微课、“爱爱爱”的音频文件

教学过程:

(一) 爱去哪儿了 (4分钟)

1.导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爱的自我介绍。” (PPT点击播放音频:“大家好, 我是‘爱爱爱’, 我可调皮了, 我藏在视频中, 你能找到我吗?”)

2.播放满文军歌颂母亲的视频———《懂你》, 边欣赏边寻找:从哪些地方看出满妈妈对儿子的爱?

3.反馈“:你们找到‘爱爱爱’了吗?”请学生说, 说一个, 在黑板上画一颗爱心。

板书:

4.教师小结:爱去哪儿了呢?原来爱就在身边, 点点滴滴皆是爱!

【设计意图】爱是抽象的事物, 存在于内心深处, 摸不着, 只能用心去感受, 课堂开始引入“爱爱爱”的自我介绍, 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爱的兴趣, 引导学生边欣赏边寻找爱, 目的是让孩子初步去感受母爱, 营造爱的环境, 感受到爱就在身边。

(二) 大声说出爱 (6分钟)

1.PPT出示“爱爱爱”的话:“小朋友们, 我无处不在, 在与父母相处中, 你是否也找到我了呢?把爱大声说出来!”

2.播放音乐, 学生思考父母对自己爱的事例。 (1分钟)

3.学生交流。 (播放背景音乐) 。 (1) 范说:鼓励学生联系生活, 把爱说出来。根据学生反馈信息提炼成一个词语并板书, 如爱心伞、热热的茶、那一夜等。 (2) 聚焦说爱:引导学生在“说爱”的过程中将爱说得更具体、更生动。

【设计意图】学生范说, 重在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回忆起父母对自己的爱。接着聚焦说“爱”, 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4.教师:一个回眸, 一句唠叨, 一个眼神, 一个笑容, 点点滴滴皆是父母对我们的爱。爱, 就在我们身边, 用心去感受。

【设计意图】第二环节播放背景音乐, 创造诉说的氛围, 通过范说和聚焦说“爱”, 唤起孩子们的回忆, 把爱大声说出来, 打开写作的思路, 为后面的“记录爱”做铺垫。

(三) 笔尖记录爱 (20分钟)

1.鉴赏范文, 吸人眼球。 (3分钟) (1) PPT音频出示“爱爱爱”的话:“小朋友们, 你们真了不起, 能大声说出爱, 我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爱的文字, 你感受到爱了吗?” (2) PPT出示台词:学生自由读。 (3) 聚焦说爱:“你从哪里感受到爱了?”请学生抓住句子、词语进行交流。 (板书:动作、语言) (4) 教师小结:在动作和语言的帮助下, 文字瞬间有了画面感。相信我们的作文有了这两大法宝, 作文将更出彩!

【设计意图】通过鉴赏优秀片段的形式, 引导学生发现有了动作和对话的帮忙, 人物形象将更加清晰明了, 并体会其精彩。

2.微课导入, 引人入胜。 (2分钟) 教师采用微课的形式, 利用一个案例教会学生将事情写清楚的秘诀———还原画面, 加入人物动作、语言、神情等。

案例:有一天, 天气很热。“我”在写作业, 妈妈给我扇扇子。

修改前:有一天, 天气很热。“我”在写作业, 妈妈给我扇扇子。

启发学生:如何把内容写清楚呢?开展画面, 把细节写下来。

天气热:怎么热?屋子里像个烤箱;满头大汗, 握笔的手都是汗, 背上的衣服都湿了……

妈妈扇扇子:怎么过来?怎么扇扇子 (神情、动作) 没有任何说话, 还是怎么对话的?“我”的感受如何?扇累了, 又是怎么做的? (动作、神情) , 你和妈妈又是怎么对话的?

为了给你解暑, 妈妈还做了什么事?

修改后:有一天, 天气很热, 屋子里热得像个烤箱, “我”在房间里写作业, 满头大汗, 连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妈妈看见了, 连忙拿起扇子, 默默地站在“我”身边, 一下一下耐心地帮“我”扇扇子。

教师小结:通过追问还原事件的画面, 把这件普通简单的事写清楚、写具体。事情虽小, 但爱意却很浓。

【设计意图】微课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 针对某一知识点 (运用动作语言描写让细节更生动) 展开, 既追随时代发展潮流, 又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兴趣。

3.片段素描, 笔尖记录爱。 (15分) (1) PPT出示“爱爱爱”的话:小朋友们, 树木离不开绿叶的衬托, 出彩的作文离不开精彩的片段, 这节课“爱爱爱”陪伴大家一起写片段, 回忆发生在你身边父母的爱或者感人的事情, 将爱大声说出来, 用笔尖记录下来, 加油! (2) PPT出示习作要求。 (3) 设计“真情告白”作文纸, 学生写片段, 教师巡视并记录。

【设计意图】鉴赏精彩片段,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并能指出精彩的地方, 还可通过微课再次感受动作语言的精妙之处, 为片段素描做准备。同时, 在写片段前指出习作要求, 明确方向。

(四) 巧嘴评价爱 (10分钟)

1.PPT出示“爱爱爱”的话:小朋友们, 我欣慰地看到你们记录了满满的爱, 爱要学会分享, 谁愿意来分享父母对你的爱?

2.指名学生分享爱的片段, 教师评价。根据习作评估表, 进行两篇片段的习作点评, 并用素描的方式提出修改建议, 凸显动作、语言。PPT出示习作评估表:

选择一篇好的片段, 指出其优点, 强调动作语言描写。选择一篇中等的片段, 利用评估表和补充动作语言描写, 进行片段素描, 指出如何修改。

3.争做“小小鉴赏家”和“小小评改家”。 (1) 小小鉴赏家:欣赏其他同学的好词佳句, 突出动作语言描写。

(2) 小小评改家:出示比较差的两句话, 给学生一点时间思考:如何修改这两句话, 并出示修改后的佳句。

4.同桌合作, 利用评估表进行互相评价, 互相修改, 指出可修改的地方。

5.在同桌的帮助下, 二次修改片段。 (学生现场动笔, 教师巡视、指导、记录)

6.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 我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无处不在, 并且学会用动作语言来表达爱。爱, 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爱, 让世界更美好!

【设计意图】利用评估表作为参考, 通过教师点评和学生点评分享习作, 同时创设了交流的语境, 采用“小小鉴赏家”和“小小评改家”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评价兴趣, 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并虚心接受意见, 修改片段。教师小结升华主题, 让孩子们心中铭记父母的爱。

(五) 板书设计

片段素描, 真情告白

———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设计意图】利用板画爱心的形式, 通过动作语言描写, 感受浓浓的爱。板书清晰明了, 重点突出。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教师普遍碰到的一个难题, 《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是比较难上的课文, 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的基础上, 用一定的微课和视频, 可以唤起小学生对爱的理解, 并通过小小鉴赏家、小小评改家等形式能更好地提升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篇4:孩子上小学 妈妈不焦虑

该书目录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入学前准备:焦虑的妈妈打好前战;二、幼小衔接期:好老师,妈妈“造”;三、习惯养成期:和老师打好配合战;四、小学转折期:孩子的问题都是成长的问题;五、升学关键年:能为孩子做什么。从这个目录中,我大体收获了两条信息:一是这本书依次关注了小学各重要阶段的家校沟通问题;二是要想不焦虑,就要理解老师、理解孩子。这些恰好也是我多年来的关注点。同时,职业经验告诉我,这也是小学阶段教师、家长常见的教育盲区。因此,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兴趣。

一路读下来,我发现了本书诸多与众不同之处:

它最大的特点是采用答家长来信的形式写作。作者在序言中说:“这本书里,我精心选取了一些父母的来信作回答……”我简单统计了一下,除附录外,共有45封信。而且,作者有意把本书设计成先家长来信后作者回信的体例。这就使得这些“在孩子成长中极容易发生的,有普遍性也有代表性”的问题,和家长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焦虑,能够得以直观“晾晒”,再加上作者到位的点拨,家长朋友想不产生共鸣都难。

书中所列问题,均是小学生家长常遇难题,都很接地气。比如,入学问题:孩子差两个月满6岁,可以上学吗?避不开的社会风气问题:教师节的礼送还是不送,怎么送?孩子的人际关系问题:孩子被老师“冤枉”了,怎么办……我也有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作为教师,我既深知这些问题的多发性与普遍性,又清楚这一事实——许多家长空有热情却苦无路径,导致很难实现家校教育合力最大化的目的。同时,又不知如何与家长形成有效互动,影响甚至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作为家长,我也经常和朋友聊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曾有与书中求助家长类似的焦虑。现在一经饶雪莉老师点拨,立刻风清气朗,懂得了教师可以这么当,家长可以那么做。

重要的还在于书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智慧。作者在序言中给家长提出了有效沟通的三个原则:一是厘清问题,二是语气平和,三是建议而不决定。我发现作者的回信,也总自觉与不自觉地围绕着这些原则展开。我们一琢磨就会发现,这些原则蕴涵了“理性、宽容、中立、换位思考、以柔克刚、外圆内方”等多种人生智慧。从我沉浸于此书阅读的个人经验来看,这样的沟通焉能无效?此外,作者还常常举出生活中自己熟知的实例,或供家长参考,或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家长。比如,在谈到孩子爱上网这一问题时,她以学生晓波沉迷电脑游戏为例:父母在老师指导下陪他玩游戏,平等遵守约定,最终实现有效引导孩子成长,为家长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倘若关注得更深一点,你还会发现作者文中的“呵护”智慧:呵护孩子,呵护家长,也呵护老师。为呵护孩子,作者语重心长地对家长说:90分胜过100分;为呵护家长,她选取了“偶遇老师吃饭,家长要不要帮忙埋单”等多个敏感问题作答;为呵护老师,她常和盘托出老师的众多苦恼,比如,“老师不愿意轻易给孩子换座位的原因是,若给一个孩子换了座位,更大的麻烦会接踵而来……”。呵护的前提是理解,结果是和谐、有效,其最大受益者必然是孩子。

上述特点固然重要,但我最感兴趣的,却是作者的职业特点及角色定位。作者既是优秀语文教师、少先队辅导员,又是作家,还是中国妈妈们最贴心的“闺蜜”,当然也是家长。这意味着什么?教师和辅导员,意味着专业;作家,意味着笔力;闺蜜和家长,意味着无交流障碍。我们稍微一想就能明白:专业水平比较高的教师、辅导员数不胜数;能化高深为浅显且很有思想的作家也不见得就少;相互交流没有障碍的朋友关系肯定更不在少数。但是,若是让这三种特性集于一身,除了饶雪莉,能做得到的人还真不多。一位有着作家笔力的老师,能用浅显却有魅力的语言,给你心贴心地提出很多很专业的家校沟通建议,使你摆脱因家校沟通产生的焦虑。而且,因为著作发行普及的缘故,不再焦虑的家长并非仅限于你一个人,甚至成千上万!这是不是开创了一个新的很有价值的工作?但愿此书能振臂一呼从者云集,使更多具备类似条件的人,或暂无条件但有志于创造条件参与者,都能积极投身阅读推广,从而使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受益——虽说这是此书的副产品,但我认为比主产品还要有意义!

当然,此书也不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比如,小升初的衔接问题未引起重视、附录所列问题与前文罗列问题偶有雷同、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导致的问题分量偏少、对教师的失当行为不无袒护之嫌等,但这并不影响此书的质量与分量。

篇5:妈妈走了有感小学语文

读了《妈妈走了》里的阳光之家后,书中的主人工,乌娜,是一个活泼开朗、非常懂事的小女孩,他的两个哥哥非常爱她,其中,大哥卡勒尔智商超群,总认为学校里的功课太浅使他感到乏味无聊,为了学得更多,就把爸爸书架上紧挨这的艺术书记摆放的二是四卷本迈耶尔大百科全书从头到尾都读通了,甚至还读了三本补充卷,这依赖他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二哥保罗是个秀外慧中的帅小伙,无论出现在那里,都会引来周围人的惊讶和佩服的目光,在学校里让同学和老师惊异,在家里让父母亲戚赞叹,这是因为,别人看来最困难最难解决的问题,他都能回答上来。

充满阳光的生活让乌娜 感到十分温暖,所以他很爱自己的两个哥哥,我要向她的两个哥哥学习,也要向乌娜学习。

篇6:小学语文妈妈的手阅读试题

妈妈的手是粗糙的,手背上可以看到几根明显的青筋。你乍一看,一定会觉得这并没有什么稀奇,可这双手却使我羡慕。

我家门前有一片无用的空地,杂草丛生,干巴巴的。妈妈拿来铁锹,一下一下地挖。不到一顿饭工夫,这双手就把这一小片荒芜的土地变成了菜地。

平时,这双手没歇过,不停地为家人服务。买菜、煮饭、缝缝补补,拖洗地板、整理房间,家里所有的活全包了。

妈妈的手不仅勤劳,还很灵巧。一块布 经它裁剪就成为样式新颖的裙子 一套旧衣服经它拼凑 就能改成我喜欢的新衣 几个线团经它编织就成为漂亮的毛衣 秋季的一天,妈妈正在为我织一件毛衣,我在一旁仔细地瞧。那双手一针过来一针过去,针针显得那样欢快,每个动作是那么娴熟、准确,我简直看呆了!

妈妈的手既平凡,又不一般。我喜爱妈妈的手!

练一练

1.给第4节没加标点的部分加上标点。

2用“//” 把短文分成3段。

3.简要回答问题。

(1)妈妈的手“平凡”表现在哪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的.手“又不一般”,除了“勤劳”之外,说“不一般”还有哪些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说明妈妈的手“又不一般”,作者用了许多事例,其中详写的事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的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通过记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妈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

1. , ; , ; , .......

2. 开头一节和结尾一节各成1段,中间2、3、4节为1段。

3.(1)妈妈的手“平凡”,表现在她的手是粗糙的,手背上可以看到几根明显的青筋。

(2)妈妈的手很灵巧,如会把布裁剪成样式新颖的裙子,能把旧衣服平凑成新衣,能把毛绒团编织成漂亮的毛衣。

篇7:小学一年级语文《妈妈的爱》教案

一、建立尝试小组,创设浓厚自主学习气氛

一个班人数一般在四、五十人,如果采取学生轮流回答问题的方法,一节课40分钟每名学生一分钟的发表意见的时间都享受不到,又何谈自主学习呢?这只能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为了改进这种被动局面,我按照学生的座次、学习状况以四人为单位成立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组织大家学习,让每名学生都得到锻炼。

教学《妈妈的爱》这课时,学生质疑、解惑、扩展训练,都先放在小组内讨论,让每名同学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由组长记录集中小组的意见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人人都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空前高涨。

二、尝试质疑问答,鼓励自主发现解答问题

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主张先学后教,先讲后练,正是着眼于让学生知不足,而后再学;让教师知困,然后再教。尝试教学法改变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的现象,真正实现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尝试教学法倡导在教授新知识时,先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能自己学会的内容,发现不懂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就学生的质疑进行讲解、点拨,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疑难的问题、渴望学到的知识,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活跃。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quot;,这种先愤后启,先悱后发的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1、质疑,初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初读课文主要以小声读课文为主,指导学生寻找不懂的字、词、句,用--?标出。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出不懂的问题,先在组内讨论,(能解决的就在组内理解)然后在全班提出,教师板书不懂问题,理清头绪,存下疑问,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妈妈的爱》一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不懂的词语:湿透、遮、滴落、亲吻、脸颊、一类是不懂的句子:为什么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2、解惑,再读课文理解不懂问题。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默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再读课文要以默读课文为主,指导学生带问题阅读,在反复阅读中进行理解。读完课文,小组交流,解决一部分疑难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解决初读时遗留的问题,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拨。

《妈妈的爱》一课词语比较好理解,学生自己弄懂。大部分词要以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直观演示,如:额头、脸颊让学生自己演示给大家看。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留待精读课文时理解。

3、存疑,精读课文深刻理解。学生通过质疑问答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放到精读课文时理解了。首先把遗留问题归类,看一看这些问题都集中在那几段中。然后重点读一读有关温湔页龃鸢浮?

《妈妈的爱》这一课,为什么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这几个问题比较难理解。在指导孩子们看图、结合生活实际尝试理解了为什么妈妈拿着扇子衣服还湿了?为什么妈妈拿着伞自己还被雨水打湿了衣服?妈妈摸着我滚烫的额头,为什么哭了?学生对有疑问的四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尝试扩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应把握住时机,扩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动口、动笔、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我为《我妈妈的爱》一课设计了以下三个扩展题:

1、想一想,说一说。说一说你的妈妈对你的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诗歌的结构,说一说妈妈对自己的爱。例如:一个很冷很冷的夜晚,妈妈为我盖好被子,穿着睡衣的她冻得直打哆嗦,啊妈妈的爱是温暖的棉被。

2、写一写,评一评。制作一张带有你和妈妈合影的贺卡,写上你对妈妈要说的话。例如:祝妈妈身体健康,妈妈谢谢你,妈妈长大我要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3、议一议,做一做。小组讨论应该为妈妈做些什么,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全班交流。例如:帮妈妈做家务,母亲节送给妈妈一束鲜花,好好学习不惹妈妈生气。

四、创设朗读佳境,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咬音吐字、表情达意的言语艺术。所以朗读训练要到位,就必须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言语形式。学生的朗读之所以往往达不到要求,根本原因在于对课文的领悟不深。所以我就在学生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忽略技巧指导,重视感情渲染,这样学生的朗读感情自然,不生硬。

《妈妈的爱》这篇课文是首诗歌,语句非常优美。尤其是前三节,让人十分感动。在学生理解了妈妈对孩子的无私之爱后,给学生配上舒缓的音乐,屏幕上出现几张学生与妈妈亲密的合影。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节进行朗读,学生朗读起来感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了。

篇8:小学语文妈妈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引导,小蝌蚪找妈妈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规定,学生是语文阅读中的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起好引导作用,主要对学生进行导疑、导法、导情这三方面的引导,这样才能够解开学生阅读中的疑惑之处,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内化学生阅读时的情感体验。

一、注重阅读疑惑的引导解答

许多小学生在刚开始进行学习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来进行阅读,阅读的时候抓不住重点,教师此时就需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能够有针对性来进行阅读。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文本的不同特点来进行问题的设置。

比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置以下的问题:“小蝌蚪在找妈妈的时候,是如何来判断对方是自己的妈妈的?”“小蝌蚪为什么找了好久才找到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最后如何知道青蛙才是自己的妈妈?”通过教师设置的这些阅读问题,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来进行阅读,这样就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学生自己阅读完以后,还需要教师带着学生来进行分析问题。在分析之前教师先让学生之间来进行讨论,让学生来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对这些问题有怎样的看法,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去独立思考。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对问题有更深的体会。但是毕竟小学生之间的阅读水平差距不大,因此在看问题的时候难免就存在着不足或者偏见之处,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最后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来进行整合,这样学生就能够完全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水平的提升。教师在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的时候,要循序渐进地来进行引导,使得学生在引导中逐渐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阅读技巧的掌握引导

在阅读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阅读技巧进行掌握,让学生逐渐学会精读、略读以及浏览。但是目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精读以及默读的引导,而忽视了对学生浏览和略读的引导。这样学生在看到不同的文章的时候,不会选择有效的阅读方式。在进行默读阅读的时候,主要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边阅读边思考。而在朗读的过程主要就是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调的语言来表现出来,在朗读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而精读是需要小学生重点掌握的一种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文章的综合理解,理清楚作者的思路,仔细品味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文字来表达情感的。而略读和浏览就是让学生粗略阅读,让学生粗略知道文章大意,锻炼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使得学生的思考水平充分发挥出来。

比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的时候,在精读之前,教师就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在做什么?”“最后做成功了吗?”然后让学生粗略阅读文章,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快速地了解文章究竟在讲一件什么事情,然后进行精读,学生就能够围绕着主旨来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在略读中就能够了解这课的主旨就是:“小蝌蚪通过不停地询问动物来找自己的妈妈,经过不断的努力,小蝌蚪终于找到自己妈妈的故事。”然后在精读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围绕这个主题回答教师在精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三、注重阅读情感的引导感悟

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让学生能够对字词句有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阅读中的情感来进行体会,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了解一定的人生道理,尤其是要学习一些优秀的品质,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养成良好的品质。教师在对学生的情感思维进行引导的时候,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让学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来思考,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情感的把握。

比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内容的时候,教师主要就是让学生来体会亲情的美好。因此在课堂引入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你们的妈妈吗?”“如果你们和妈妈走散了,你们会怎样表现呢?”“你们回家的时候爱护自己的妈妈吗?”这样就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起来,有的同学说:“我很爱自己的妈妈,如果我和妈妈走散,我会到处去找自己的妈妈。”还有的同学说:“妈妈在家的时候很辛苦,我要帮助妈妈做家务。”然后教师就说:“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妈妈,但是现在小蝌蚪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了,很伤心,我们一起去帮助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妈妈行吗?”经过教师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情感都被调动了起来,然后在阅读文本过程中都表现得很积极。为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来观看《青蛙妈妈产卵》的动画片,学生看到青蛙产出很多卵宝宝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很惊奇,然后看到卵宝宝慢慢变成蝌蚪,最后变成青蛙的时候,就会对文章的阅读产生兴趣,这就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

篇9:小学一年级数学题难倒博士妈妈

据悉,这位博士妈妈是杭州一家医院的业务骨干,平时也带研究生。她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连续一周哭闹着不肯上学,在其追问下,孩子才哭着说出原因:“数学不会,不想上学!”翻看了孩子的数学书和练习册后,她不禁发问:“是什么让迈入小学校门才两个月的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孩子的内心究竟遭受怎样的打击,以至于提到‘数学’二字,就扑在妈妈怀里伤心地哭?那些所谓的‘聪明题’是想给孩子一个暗示,做不出题目就不聪明了?”此事被媒体曝光后,也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

多维解读

教育改革应该加速

小学题,如今越来越有“神题”的意味,相关的新闻也是不绝于耳。当小学题成为连高级知识分子都无法解出的难题,这样的小学题到底有多少价值?这值得拷问。小学生的确需要锻炼逻辑能力,但是否需要达到这般变态的境地?也值得审视。而更加令人遗憾的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各种偏题、怪题、难题不仅大有市场,还成为了考查孩子成绩好坏的重要筹码。

当教育变得如此沉重,当小学一年级的数学题让博士妈妈感叹“为娘也不会做”,这说明当前的教育方式已经进入到了一种畸形的状态。前不久,山东省聊城市的一所公立小学取消了一二年级数学课,代之以朗诵、国学、书法等课程,一时舆论哗然。校长给出的解释是,一二年級数学课逻辑性太强,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道理虽然是这个道理,但对于一二年纪的数学课而言,需要的并非取消而是改革,毕竟,只要数学课不走入误区,其积极价值还是毋庸置疑的。

因而,若想解决小学题难倒博士妈的问题,还需要教育改革提速。一方面,对命题者而言,应少钻牛角尖,多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多让孩子有成就感,这样,孩子才会对学习有更多的兴趣,而不是望“题”生畏;另一方面,则要改变教育评价手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让素质教育落地生根。可以说,唯有从教育本身去进行改革,小学题难倒博士妈一般的闹剧,才会真正走进历史的尘埃,不然,其还会以不同的版本继续上演。

吐槽过后更应有反思

一年级数学题被博士吐槽,容易被过度解读,延伸为应试教育的残酷。事实上,这只是一种随意贴标签的行为。熟悉小学数学教材的人都知道,所谓“聪明题”,其实并非必做题,它是给学生开阔视野的选做题。不会做,算不上不聪明,会做也只能说明其思维更加活跃罢了。数学教材中有一些这样的题,恰恰能够帮助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发挥自身长处。对于那些做不了此类题的孩子而言,更该认识到自身的学习特点,不必为一道“聪明题”苦恼不已。

篇10:小学语文妈妈

教材分析:《献给妈妈的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鄂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充满爱的童话故事。课文以童话故事的方式讲述了小动物们在母亲节这一天给妈妈写了一句赞美妈妈的话。文中的语言贴近孩子,孩子在反复朗读中能很自然地感悟到妈妈也需要孩子的关心,孩子一句赞美的话就能给妈妈带来莫大的幸福。

设计理念: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新大纲也强调指出:要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如何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进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自我情感?

教学目的:

1学会8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感受孩子和妈妈之间与生俱来,深沉似海的亲情,并真心地用一句话来赞美自己的妈妈。

美育点: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妈妈的爱。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动物图片,动物头饰,爱心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利用音乐,揭题质疑

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你想到了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献给妈妈的诗》。

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地读课文。(学生自由读文)

三、体会感悟,指导朗读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小动物为什么要给妈妈献诗呢?指名读谁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齐读课文。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动物的诗准备好了吗?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交流质疑:这一段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相机引导学生学习争先恐后争)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有哪些小动物争先恐后地为妈妈献诗?〈随交流板书动物图〉

2、小动物都为妈妈写了一句什么诗呢?请你们默读第四自然段,用--标出小动物们写的诗。

(交流板书小动物的诗)

3、好吧,你们把想好的一句都念给我听听。小动物是怎样念自己的诗的呢?请你们自己试一试

4、学习小白兔句。

(1)、课件出示勇敢句,谁能把这句话读?学生自由练读

(2)、课件出示勇敢诗,指导学生朗读:哪只小白兔来读一读?〈指名读,课件理解,指名读,男女生读〉

5、学习狮子句

(1)课件出示温柔句,学生自由练读:听了小兔子的朗读,小狮子也心急了。

(2)、出示温柔诗,指导朗读:小狮子会怎么念自己的诗呢?

(3)、课件理解温柔:见了这只狮子妈妈,你想说什么?怎样才能读出妈妈的温柔呢?〈同桌练读,两人齐读〉

6、学习小黑猪和小老鼠的诗

(1)、课件出示,自由练读:听了小兔子和小狮子的诗,小黑猪和小老鼠都等不及了。

(2)、多种方式练读:自选角色读,交流读

7、分角色读课文

(1)、示范读: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谁愿意和老师合作?

(2)、小组练读,表演读

四情感体验,思维拓展

1、体验爱心:你见过这些动物吗?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为什么在孩子眼里,它们和我们知道的不一样呢?

2、为妈妈写诗:我们也爱自己的妈妈,让我们学着小动物的样子,也为自己的妈妈写一句诗吧!

3、交流诗。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范读

2引读

六古诗欣赏

篇11:妈妈的爱小学语文作文350字

窗外,风,雨,雷,电进行着一场音乐交响曲,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安然入觉,我只觉得浑身冰凉,上齿和下齿在互相打架。头有一点痛。我想告诉妈妈,但望着窗外的倾盆大雨,到了嘴边的话又吞了回去。

坐在沙发上的.妈妈发现了我异常。“恬恬你的身体不舒服吗。脸色怎么这么苍白,是不是生病了。快告诉妈妈。”妈妈关心地问。“我我可能只是有一点感冒了。”我吞吞吐吐的说。“妈妈,不用了,我能坚持的,你不用送我去医院。”妈妈说:“不,你都生病了,还是去医院看一下吧。”妈妈背起我向雨中冲去。在路上妈妈叫我把雨伞往后面移,自己却被雨淋湿了。我趴在妈妈的背上看见了原本飘逸的黑发已经增添了数根银丝。这时我心想,妈妈您太辛苦了。你刚下班回来还没有休息又背我上医院。我下定决心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我的好妈妈。

篇12:小学语文妈妈

1、利用周围的材料合理布置游戏场地。

2、大胆的利用肢体语言,连贯有序的进行游戏。

3、进一步学习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表演。

活动重点:

能根据音乐大胆的用肢体语言,连贯有序的进行表演游戏。

活动难点:

在活动结束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表演。

活动准备:

继续丰富游戏环境,增添一些荷花,水草等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入场,激发幼儿表演兴趣。

二、回顾上次游戏,提出要求。

(一)小朋友们,上次我们表演了《小蝌蚪找妈妈》,在故事中你喜欢扮演什么角色?这次你想扮演什么角色?表演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鼓励幼儿从表情、动作、合作等方面提出要求)。

(二)小朋友们上次表演的都非常的棒,今天凯红老师还请小朋友来表演,在表演之前凯红老师有几个要求:

1、能按顺序进行表演,没有轮到自己表演的时候能耐心的`等待。

2、在表演时能大声的进行对话及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

3、遇到问题不急躁,耐性地和同伴进行协商解决。

4、表演完的小朋友能安静的观看别人表演。

三、引导幼儿利用周围的材料合理布置游戏场地,指导幼儿进行角色表演,感受表演游戏的乐趣。

(一)按照幼儿的意愿选择角色,进行故事表演。

(二)师幼共同布置场地。

(三)幼儿开始表演。

四、评价游戏,结束活动:

(一)在这次表演中你觉得谁表演的比较好?为什么?

(二)你觉得还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可以怎么把它变得更好?

篇13:小学语文妈妈

一、当前小学生语文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作业负担过重, 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小学语文作业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老师不顾及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具体情况, 也不管部分学生是否能接受设计的作业量和作业难度, 设计语文作业时一律是相同的作业量和作业要求, 因而作业中利于学生发展的成分很少, 使学生做的无用功多却很多。

2. 机械地重复抄写作业比较多, 老师设计作业时, 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抄写课堂上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简单知识、生词、优美语句、重点段落等, 使大量的作业, 对提升学生的语文质量没有多大的帮助, 不仅浪费时间, 还禁锢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3. 老师对学生进行课文生词读写训练时, 随意性比较大,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把对课文及生词的读写训练纳入到语文作业中来, 而是在教材进行到一段落的时候, 突然抽查学生读写训练, 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缺乏作业准备, 技能上缺乏积累, 因此, 对老师的突然袭击只能报以应付的态度, 没有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二、小学语文作业优化的方向

1. 语文作业要适量

语文是小学的基础课程之一, 想要学生掌握良好的语文技能, 就需要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长期的积累和消化。因此, 老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要注意作业量, 不能因为急于提升学生的成绩, 以及学校的教学质量, 就加大学生的作业量, 老师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 确保学生能够高效率的完成作业, 而不是以大量的作业使学生盲目应对, 甚至造成学生出现抄袭、让别人代写作业等现象, 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行为。

2. 语文作业趣味化

由于小学生处于玩心比较重的年龄阶段, 再加上语文作业的形式过于呆板, 内容比较枯燥, 趣味性不高, 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因此, 老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 应紧跟学生的心理需求, 设计的语文作业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例如, 《泼水节》这篇课文, 老师可以举行以这篇文章为主题的班会, 在班会活动中,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描述场面并写出感想, 在这过程中使学生的语文兴趣大幅度提升。

3. 语文作业要开放性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 开放性强是语文显著的特点之一, 在语文作业设计时, 应将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使课内和课外的教育资源相融合, 老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 不仅要结合教材上的内容, 还要做到与社会息息相关, 此外, 老师还应充分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语文作业, 供学生选择, 使语文作业不但开放, 且丰富灵活。

三、优化小学语文作业提升语文质量的策略

1. 多元化学习策略

老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根据学生对学习掌握的不同程度, 进行多元化设计, 帮助学生从课本走向现实, 开阔学生的学习空间, 打破传统教学和作业模式的局限性,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 老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和需求, 使作业设计具备个性化和丰富化等多元化特点。例如, 在学习《人民大会堂》这篇课文时, 老师可以根据课文所描绘的内容, 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建筑物, 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 如果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 学生会设计成什么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 可设计自己心目中的大会堂, 也可以找人民大会堂与身边建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并写出各自的感想, 通过多元化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特点, 并因材施教, 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激发学习兴趣。

2. 营造趣味性策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如果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或者过于被动地学习状况, 语文学习的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因此, 兴趣才是学生完成作业最有效的方法, 老师在作业设计中一定要借助多种感官共同融合的作业。例如, 在《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中, 老师可以用手机或者录音机给学生播放这首歌, 把学生带到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 然后提问学生小时候都在干什么, 或者他们童年有什么好玩的事情, 然后学生们就会交头接耳的讨论起来, 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把生活中的小细节带到语文课堂中, 在生活点滴中提炼美感、情境结合, 在学生头脑风暴的时候, 让学生写出他们的童年趣事, 使学生在实践探究和创新的过程中完成作业, 启发学生的思维, 训练学生的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兴趣, 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3. 强化探究性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老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倡导学生探究发现、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 老师在作业设计上要注重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例如, 老师可以让学生把教材中动人场景, 或漂亮的风景, 通过自己的想象画下来, 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描述出来,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意识, 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质量。

总而言之, 语文作业对语文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综合水平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学生通过完成作业, 能够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因此, 老师在进行语文作业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作业是否有趣、有效, 并以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核心, 真正做到小学语文的作业改革, 老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完成作业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同时, 教师在作业点评时应尊重每位学生, 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并及时解决, 从而提高小学的语文质量。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通过做语文作业,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巩固, 以及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 语文作业的现状令人很不满意, 教师设计的作业量多且单调, 机械的重复写作业过程, 不仅压抑了学生思想, 还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优化小学作业, 提高小学语文质量, 是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如何提升小学生语文作业的有效性为题, 并对提高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 以便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质量

参考文献

[1]江艳.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施[J].学科教学, 2014, 4 (8) :3-4.

[2]马兴喜.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理念、原则和策略[J].课改在线, 2013, 12 (4) :12-13.

篇14:小学语文妈妈

2016年3月以来,一则有关“给妈妈捶背,她却一直看手机”的小学生日记引发社会热议。赵女士的儿子就读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东城街道中心小学二年级, 3月8日妇女节,他写了一篇伤心日记:“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要感谢妈妈每天的辛苦劳动,为她做点事。首先,我给妈妈讲故事,不过妈妈好像不喜欢我讲的故事,一直在看手机。这让我的心情大打折扣。我想,也许我的祝福更让妈妈喜欢。于是,我对妈妈说了祝福,可妈妈依然看着手机,我更加伤心了。我想,这个办法也不行,我来给她捶背吧。我卖力地给妈妈捶背,可妈妈还是看着手机,脸上没有一丝笑容,我更伤心了……”看完这篇日记,赵女士顿时觉得惭愧。

素材延伸 多抽点时间陪伴孩子

记者随机采访小学生发现,近七成学生称爸妈爱玩手机。“吃饭在看手机,我做作业时也在玩,睡觉时还要坐在床上玩。”一名学生说,有时候看见爸妈在玩手机,他也很想做完作业赶紧玩。“我觉得妈妈更爱手机,也更关注手机。”一名读一年级的小学生气愤地说,有时候妈妈玩手机,她喊好几遍妈妈都听不见。家住浙江省台州市黄岩九峰新村的张女士则坦言,有时候孩子写作业,她就坐在旁边玩手机,想着只要没有发出声响就好,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本身就已经很影响孩子。“以后一定要改正,最起码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

【考场仿真试题】请以“远与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范文片段示例】顾城在诗中写道:“我一会儿看你,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云时很近,你看我时很远。”通信工具让人们的交流跨越时空,不再担忧距离遥远,但与此同时,由于绝大多数人不知不觉成了“手机控”以及“低头族”,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反而拉远了,无怪乎有人模仿泰戈尔的诗“世界上最远的距離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调侃这一现象。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这种陪伴不仅是空间距离近,更在言传身教中,将心灵拉近。

其他适用话题 亲情的考验;细节;榜样

上一篇:教师爱岗敬业心得体会魏志鹏下一篇:雨天行车安全警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