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故乡情散文

2024-05-15

浓浓故乡情散文(共10篇)

篇1:浓浓故乡情散文

浓浓故乡情散文

有道是血浓于水,而情又浓于血。有了一把年纪,有了一番阅历,过了无数沟坎,有了几回伤心欲绝,你才能深刻体会到那浓浓的故乡情,就像炊烟般永远缭绕在你的脑海,与亲情、友情、爱情缠绵不绝;就像血液般永远流淌在你的血管,与成长、生命、良心相依相伴。

人之初,性本善。而故乡情比血缘的传承还要长久,比亲情的胸怀还要博大。有了浓浓的故乡情,才会有拳拳的报国情,才会有天生良善的人文情怀,才会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济世远志,才会始终心存太平盛世人类大同的美好期盼。

故乡情浓,是因为故乡是每个人祖祖辈辈生存养息的地方。尽管我的故乡没有家族祠堂可以训诂,没有族谱可以显耀,但我相信自己诞生的这片故土下面,深深掩埋着祖先那不为人知的故事,我相信在这片土地之上举首三尺有神明,即使是我一个人走着,我仿佛看到有千百双智慧的眼睛在盯着我,鞭策着我要我虔诚学好,努力做人做事。人的一生会懂得很多道理,但根深叶茂的道理千万不能忘记,祖先是我们的根,这根就深深扎在故乡那片泥土里。

建国后经历了那么多次政治运动,很多传统的好习惯也被当成封建迷信给烧没了割尽了。比如族谱,那是家族这棵大树的成像。我是二十五岁那年,才在亲戚家看到厚厚一本《陈氏族谱》,那古色古香泛黄的草纸令人望而起敬,那祖辈传承的清晰脉络,令人习而震撼!那一刻,我想到了三个哲学上的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回家我就问父母家里有没有族谱,父亲摇头后告诉我,他小的时候也关心过族谱,听爷爷说我们这一支人是从李虎庄迁移来的,李虎庄距离我村不到十公里,父亲去那里问过,从祖上的名讳看的确是同属一个老祖先的,但没有查到族谱。因此,你从哪里来的问题,我只能从家里敬的牌位上知道高祖、曾祖的名字了。后来,我留心问遍了村里的老人,有李、宋、陈、楼几家原来是有族谱的,文革中付之一炬后再难恢复了。四年前,我再次为没有族谱而遗憾,就征求众兄弟意见,由我起草了《王氏家族占字辈拟定十代族谱》:辉县市吴村镇王展村王姓多矣!而与我一族有血缘关系的仅三支,可从目前所敬祖宗牌位获知。经查,自新中国建立后,顺应破除封建迷信的政策,我王氏一族已无家谱可考,仅从家族所敬祖宗牌位知晓高祖名讳王柏林、曾祖名讳王清连。从祖父辈起才略知详情:祖父辈兄弟二人,祖父王名禄育有四子,曰太运、太平、太亮、太广;祖叔王名寿早夭无嗣。至我占字辈兄弟盛达16人。经众兄弟倡议,决定自太字辈起排列出十代族谱。王氏姓名历代以三字为准,辈份区别在中间一字。因太字是四划,以每代增一划拟定如下:太、占、宇、寿、奉、胜、真、爽、富、煜。

我终于知道我是谁了,我是王氏家族里面,是具有血脉传承的这样一个人。我是从我的父亲那里来,我的父亲从我的爷爷那里来,然后我的爷爷从我的曾祖、高祖这样一路下来,从自己的祖先那里来。我更知道我要到哪里去了,我也将进入祖庙,我也会成为后来人的祖先。所以当这三个哲学基本问题解决了以后,人的生命就得到了安顿。人的生命得到安顿以后,整个社会就比较地少一些纷争,少一些戾气,多一些祥和之气。所以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一说。慎终、追远这两件事做好了,老百姓的灵魂生命都能够得到安顿,那么这个社会才会是和谐的,老百姓的品格才会是忠厚仁义的。浓浓的故乡情就是如此淳厚的情感。

如果说家族亲情是血脉相连的`关系,而毗邻而居的乡亲就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浓浓故乡情,使我很早就明白了唇亡齿寒、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喜欢思考的我,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了同村不同姓的一千多口人,即使是文盲,也能叫出来那么多人名,也能分得清相互之间的辈分,这就是超越血脉的传承!或者说,五百年前是一家,能同村而居该是多么传奇的缘分啊!

这种浓浓的故土情,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有更多生动的记忆。那时候有太多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街坊邻居都是相互帮衬着过日子。比如谁家生了孩子,乡亲们这家送一升好面,那家送一升小米,有的送二十个鸡蛋。记得我小妹出生的时候,就收了乡亲两篮子鸡蛋,妈妈看一眼就能知道谁家送的鸡蛋有几斤,等人家坐月子的时候,妈妈就一定要多送还几个。原来,大一点的鸡蛋,8个一斤,小一点的鸡蛋,10个一斤。正是这样的相互照顾,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投桃报李,互通有无,浓浓亲情葳蕤绵延,使那些坐月子的母亲们才难得有一个多月的好日子过。就是平时过日子,谁家都有揭不开锅的时候,谁家都有家里来了稀客没有好东西招待的时候,街坊邻居相互挪借是很寻常的事。还有农具、交通工具,更是在大忙季节救人于水火的援助。正是这千丝万缕的亲密交往,将故乡情编织得如锦似缎,清香溢远。

在咱老百姓的心里,更有一个很厚道的标准,因为饥饿在地里吃了别人家的黄瓜啊茄子啊红薯啊什么的,都不算偷,只有拿到自己家里才是偷。记得那时候,还有一样东西,偷到家里也不算偷,那就是棉花。因为那时候不计划生育,家家都是孩子多,靠人头分的布票和一斤棉花根本不够一人一身衣服的,那就要靠偷棉花多织些粗布。那时候我还小,摘棉花的时候也学着大人挑好的棉花往夹袄里塞。可是生产队长在收工的时候会很严厉地说:“有的社员很不自觉,往自己衣服里塞棉花,这是小偷的干活,我希望你在路上悄悄地掏出来算完,我就不点你的名了。”天呀,我以为队长看到我了,吓得出冷汗。谁知往别人身上一瞅,我直想笑,明明是大男人,腹部塞了棉花就像怀孕五个月的孕妇了。原来这叫“队长该说要说,出了问题自己负责”。因为乡里在收获季节都派干部下乡突击检查,谁要是碰上了就活该倒霉了。记得二队有一位大婶在村口被乡干部逮住了,她篮子里的野菜下有几块红薯,就被乡干部监督着游街示众,还把她偷的红薯串起来挂在她的脖子上。我记得大婶一路都在哗哗地流泪……那时候我心里可恨乡干部了。

说到故乡情浓,就不得不说初恋和婚姻。我想,出生在农村的人,初恋和婚姻多数都和故乡息息相关。我亲弟兄五个,虽然只有四弟媳是同村的,但同村曾有两个村姑爱上了大哥,爱上我和三弟、五弟的村姑也不止三两个,所以都没娶上本村媳妇,都是因为家里人口多穷得叮当响,女方父母不同意才初恋夭折的。而我有叔伯姐妹七个,也只有一个妹妹嫁在本村,其他的姐妹也都有同村的小伙子追求,他们也都是因为一个穷字被我家长辈拒绝的。但不管成与不成,初恋的印记是永远不会磨灭的。尽管嫁娶不是本村的姑娘小伙,但和自己步入婚姻的百分之九十都是本土的,亲家都在二十里方圆之内。现在都步入老年了,那些留有遗憾的兄弟姐妹,见了面还会开着认真的玩笑说:那时候我差一点儿就成了你的媳妇了啊……我差一点儿就做了你的老公了哈……

说到穷,那时候还有很多真实的笑话呢。比如裤子屁股上破了洞自己不知道;捡拾地上的“食物”结果发现是驴粪蛋蛋……有个哥们把新裤子套在破裤子里面穿上街,被人笑话,他还骄傲地炫耀说:“内穿新裤子一条!你有吗?”乡亲还自创一条成语“一分钱掉在泥地里,八面下撬杠”,很形象地道出那个时代一分钱对一个家庭也是重要的,俗话里就有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说法。村里有父子俩爱喝酒,好不容易有了两元钱买回一瓶酒,儿子在进门时被门墙绊倒了,酒瓶摔破了,父子俩立即趴在地上喝起洒在地上的酒来……

在村干部“家和万事兴”的长期熏陶下,村里虽然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但街坊邻居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骂打架的还是时有发生。尤其是那些四合院杂居几户的,更容易因为鸡娃丢了、狗不见了、猫没影儿了而相互猜疑,开始是指桑骂槐继而引起明确指责,从而纠纷频生。尤其可笑的是,一年夏天有一位我叫大娘的,和邻居一位年轻大哥吵架,大哥恼羞成怒,竟然把大娘按倒在地,大娘毫不手软,两只手攥紧了大哥的命根子,疼得大哥连连求饶,大娘在下面还高喊着“掐住你的喉咙系,不让你出气!”逗得前来劝架的乡亲笑个肚子疼。从此两家再没发生过纠纷了。

正因为故乡情人人都很在乎,所以有时候也会被她伤害。我终生难忘的就是村支书因为误会对我家多年的报复行为。我13岁那年晚上从外村看电影回来的途中,和村电工发生口角,电工把我的布衫扔在沙坑里,我父亲去找电工说理,村支书竟然诋毁我父亲打了电工要捆绑我父亲法办,幸亏有群众见证没有得逞,支书又指使电工装病要我家拉着他三次去医院为其看病;村支书还把我家房后种的树归了公;在我和四弟当兵问题上百般刁难。还有一件事,是我祖奶奶去世的时候,邻居李大爷不让祖奶奶的灵柩从他家门前过……更有一件令我寒心的小事,那年我从部队回家探亲,去王叔叔承包的果园买杏子,他称杏子的时候秤杆高高低低竟然添添去去三五次,当时我真是眼没流泪心却在流血啊!他是个老实人不会做生意这我理解,可是那会儿真的是伤心了,后来想明白了,原来故乡情和亲情一样很容易被无意识的薄气伤害至深的。但故乡亲情无论因为什么造成过伤害但都能自然修复抚平,亲情是永远割不断的。后来我参军每次探家,都会去村支书家里坐坐,他对我家的误会慢慢就消除了。村支书老的时候我还请假回家为他吊孝送了挽幛。邻居李大爷病卧在床的时候,我还买了一篮子鸡蛋去看望他老人家。

原来父母在世的时候,我每月都回去住十天八日的。现在父母不在了,但故乡还有很多亲人,家里有喜庆的事或节日还是会常回家看看。从村头一路走到四弟的家有二三百米远近,每次都会遇见很多乡亲,他们都会喊着我的乳名亲切地和我打招呼,询长问短,那一刻心里的暖意就像寒冬坐在暖炕上一般惬意,甜美!

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柔情蜜意;故乡的一山一水都孕育着含情脉脉;故乡的一砖一瓦都浸染着丰富故事;故乡的一颦一笑都呈现着幸福温馨!

篇2:浓浓故乡情散文

——题记

故乡,人皆有之,世间漂泊在外的人,再坚强的人,只要听见家乡的事儿,也难免有几丝柔情。儿时的我,也觉的家乡禁锢了我的灵魂,盼望有一天可以闯荡天涯,但现在却没有了当初的:“天下之路任我踩”的那份豪情壮志。

相对于异地他乡的几缕清风,我更喜欢的,则是家乡一统江湖的沙尘暴。我觉得几缕微风也略微有些柔情似水,只有沙尘暴,才能展示北方人民的那份轻狂。家乡的春天,沙尘暴才是真正的霸主,刺骨的寒风携带着大漠的沙砾,袭卷大地,吹动纤细的树木,吹起地上一切弱小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东西,让世界的一切都在他的手下俯首称臣。然后发出及其独特的笑声;“呼~呼~”吹动一些窗户,让它们为其奏响专属的“生命交响曲”,当它此次旅行达到完美,就瞬间离去。来的狂妄,去的潇洒。

我爱那片大漠,喜欢大漠中人们及其独特的娱乐方式。坐上越野摩托车,用快如闪电的速度,穿梭在那片大漠中,那感觉:“爽!”登上沙漠较高,较陡的坡段,坐上滑沙板,被后面的人一推,然后以风速滑下,那也是有一定技巧的,身体向后倾,我每次都不由自主的向前倾,所以也经常有摔倒的时候。一摔倒,满脸,全身都是沙子,鼻孔和嘴里也都被沙子占领了,最多成为众人的笑柄,我还是满怀兴奋的继续玩儿。因为即使摔倒,也不会受伤,因为沙漠在拥抱着我,它也有温柔的一面。

沙漠也并非都是沙子,一片荒凉,他也有他独特的,更为坚强的生命。看,那片沙漠中也有一湾清水——青土湖,那湾清水时而波澜不惊,时而波涛汹涌,随它舞动的,是几片极其浓密的芦苇荡,时不时的,也飞来几群候鸟,共跳水中芭蕾!大漠中的狂风的肆虐也推不倒胡杨,梭梭等沙生植物生存的决心,它们在风中狂吼:“灾难是浮云,生命在延续!”还有在沙漠中不论风吹雨打都依旧在种植沙生植物的那群人,他们坚信,这片荒漠也有充满活力的那天。

流年如丝,我已不能享受家乡那种独特的生活了。独自徘徊在大漠中央,抓起一把沙砾,让它们也和时间一样丝丝滑落,天上舞动的候鸟,抚摸发髻的沙风,手中流落的沙砾......这些都是我依依不舍的牵挂。余光中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想说:“乡愁是一片充满活力的沙漠,我在这头,乡情在那头!”

篇3:浓浓乡韵深深乡情

然而“家乡”在4~5岁孩子的心中是什么?答案恐怕难以描述。他们对家乡常州的了解甚少, 诸如一些著名人物 (三杰) 、有名景点 (洗砚池、穿月楼、篦箕巷) 等几乎是一无所知, 家乡的情感更谈不上。另外, 作为一个开放城市, 班里真真正正的常州后人已为数不多, 相当一部分的孩子都是随同父母工作而迁移来的新市民, 他们对于常州的了解更少, 深深地家乡情感更是难以体验, 因而对孩子进行爱家乡的情感教育可谓迫在眉睫。如何利用地方文化、培养孩子爱家乡的情感呢?

一、用整合、创造性的眼光去传承地方文化, 让孩子体会常州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

常州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如何传承?在此我们共同探索、查阅资料, 利用日常生活和各种媒体获得较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其中《老常州市井风俗》一书给我们打开了了解常州的一扇大门, 电视台的《老常州》栏目也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常州名人趣事有所帮助, 成为主题活动开展的一个基石。根据孩子对龙城文化的零星知识, 在收集、了解一些龙地名的由来的基础上, 我们创造性地生成了三句普通话, 半句常州方言的地名文化原创作品, 三句半《龙成龙地名》, 孩子们不光在园内表演得起劲儿, 讲得顺溜, 回家表演更是带劲儿, (因为爸爸妈妈不如他, 他们不会说常州话) ;锡剧《双推磨》的欣赏、学习、表演, 大大地激发了孩子对地方戏剧的好感。最为精彩的是用纯方言讲述的笑话故事《蚂 (mo) 蚁gao象鼻头》, 诙谐幽默的故事内容, 让孩子们深深喜爱, 他们方言水平虽为蹩脚, 但一份勇于表述、敢于表达的热情却欣然跃出, 孩子学方言、讲方言的热情被激发;社会《老职业》和《叫卖声》的回味、体验, 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熏染, 孩子们模仿的叫卖声甜美、悦耳, 从中感受到了常州人民勤劳、朴实、节俭的品格。

二、老游戏、新玩法, 激发幼儿参与热情, 让孩子体验常州民间游戏的童真乐趣

游戏是孩子的生命, 也是孩子最乐意参与的活动方式。常州民间流传着许多浓浓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风俗和游戏, 它给一代又一代人带来了童年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这些风俗、游戏自然而然地担当了我们主题活动中的主角。给老游戏以新的生命活力, 注入新的内涵是我们这次班本主题开展中的一大特色。“打弹子”是我们小时候常玩的游戏之一, 场地小, 投资少, 只要几颗弹珠, 孩子们就可以三五成群地自由游戏。传承、发展是我们的责任, 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 经过重新思考、改编、巧妙设计生成了数学活动《打弹子》《拍墙头》等, 将数的分合、单双数、顺倒数的学习融入其中, 把以前纯属娱乐的游戏, 给了它新的玩法, 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让孩子的学习不觉枯燥。得雀子、划虎跳、鞭抽陀螺、跳皮筋、挑世界、斗田鸡等民间游戏的习得, 既丰富了课程内容, 让孩子体验了童趣和欢乐, 更多的是对常州的地方游戏有了深入的了解。

三、把空间留给孩子, 去感受、表现地方文化, 营造具有新的地方文化的活动环境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内涵, 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对于孩子来说一种真实的体验比说教更有价值。为了让孩子能亲身感受, 并逐渐了解家乡, 除了力请家长用国庆长假, 带领孩子游玩龙城外, 我们将活动室的主题墙、空间都留给了孩子, 利用创意美术的手段有选择性地将教育活动与环境的创设溶于一体, 根据孩子自己的理解, 用绘画的手法把龙城的名胜古迹等搬进活动室, 营造成常州的缩影, 美术活动《牌楼》《千果巷》《文亨桥》《明城墙》的创作;典故引领下的特色课程小组合作画教学, 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了常州是人才辈出的地方, 常州人民聪颖智慧。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孩子的感性认识, 又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 同时增加了孩子对家乡的一份浓浓深情。

篇4:拳拳赤子心 浓浓故乡情

陈慧瑛

①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②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颇负盛名。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青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出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③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④有一天,妈妈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唐山去!”

⑤“干吗要回去呢?”

⑥“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

⑦哦,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就是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国土吗?我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

⑧可是,我马上想起外祖父,我亲爱的外祖父。我问妈妈:“外公走吗?”

⑨“外公年纪太大了……”

⑩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

豘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豙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图,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豛“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它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豜回国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豝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豞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读后一思

1. 围绕“梅花”,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的五件往事,试简要加以概括。(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教“我”读唐诗宋词。

(2)

(3)

(4)

(5)送给“我”绣有梅花的手绢。

2. 阅读第②段,说说外祖父为何在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类的诗句时会流泪。

3. 阅读第豛段,用横线画出表现梅花品格的句子,并结合全文说说外祖父为何珍爱梅花。

4. 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②(外祖父)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

5. 联系全文说明“梅花魂”的内涵,并说说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所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来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④十几岁,就在外面飘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看过的,我只感觉到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我也曾在蜀中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虽然那些时候,我曾穷苦得像个乞丐,而胸中却总是有嚼菜根用以自励的精神。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

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八岁时肩起小镰刀跟着叔父下地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⑦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得美丽了。

⑧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飘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总还有水流可藉;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⑨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豗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深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读后一思

1.阅读全文,说说本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的含义。

2.第③段末尾说“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请你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流泪的原因。

3.第④段中说“我,到处可以为家”,而第⑤段中却说“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说一说你的理由。

4.本文以“萍”和“絮”这两种事物比喻人生。试仿造例句,用其它事物作比,再写两个句子,写出你对人生的感悟。

例句: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仿句:

5.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文字淳朴优美,善用各种修辞手法,饱含深厚的感情,富有感染力。请从文中选出一句你欣赏的句子,抄在下面,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

我欣赏的句子:

我的赏析:

参考答案

《梅花魂》 1.(2)分外珍惜墨梅图。(3)因不能回国而哭泣。(4)临别赠“我”墨梅图。2.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外公的思乡爱国之情。3.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外祖父之所以珍爱梅花,是因为在他的心中,梅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珍爱梅花,就是要让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4.①运用叠词,充分表现出外祖父对寄托思乡爱国之情的墨梅图的分外爱惜。 ②“郑重”一词表现出外祖父神情的严肃、庄重,既表现出墨梅图在其心目中的地位,也表达出他希望“我”能明白他的用意、好好保存墨梅图的心意。5.“梅花魂”是指要保持梅花的品格,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以此为题,点明了文章中心。

篇5:浓浓故乡情

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 李海燕 1月26日 星期四 天气晴 来到江南常熟,已经整整三年,爸爸妈妈的工作稳定下来了,我和妹妹的学习和生活也不再有什么忧愁的了,一过元旦,我们全家就计划着回老家过年,我急切盼望农历年快快到来…… 终于,我们全家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列车在原野上飞速驰骋,而我的心像插上了翅膀,早就飞回了我日思夜想的故乡,

浓浓故乡情

。 亲,故乡人!甜,故乡水!美,故乡景! 也许此刻,奶奶正站在村头的那棵大枣树下,顺着公路向远处延伸的方向张望着,张望着……累了,奶奶,您就坐下来吧,大枣树下,那条长长的石凳,一定还在吧,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它的模样,厚重,光滑,太阳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在石凳上,泛着清幽的光,似乎在诉说着遥远的岁月,

篇6:浓浓故乡情作文

浓浓故乡情作文

大庆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第二中学 陈逍然

故乡啊,你是一杯香醇的美酒,

静谧地流露出喜悦与甘甜;

故乡啊,你是一幅缤纷的壁画,

喜庆地勾勒出幸福与美好;

故乡啊,你是一串活泼的音符,

欢快地演绎出祖国的蒸蒸日上。

――题记

萦绕在山头的白雾,犹如那晶莹透亮的蚕丝织成的面纱,轻盈飘舞间隐隐地透着几分清纯。故乡啊,你就是这翩翩起舞的少女么?你看,那花儿被你吻得艳丽多姿,那草儿被你抚得翠色欲滴,那挂在叶尖的露珠,晶莹剔透,就像你水汪汪的大眼睛,炯炯有神,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咦?是谁在哼着田园小调?循声望去,那是一条清澈的小河,伴着凉爽的清风轻快地流着,缠绵的山间小路蜿蜓盘旋,把故乡打扮得格外妩媚;青山为它着上翡翠般的`色彩,野花为它编织绚丽的花冠,柳树为它系上精致的项链。偶尔,天空下起蒙蒙细雨,调皮的小鱼总是在泛起涟漪的水面嬉戏。

故乡,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他灵巧地挥舞着手中的画笔,绘出山的豪迈大气,绘出水的含情脉脉。于是,这碧水蓝天,鸟语花香。

嗨,难道那豆腐块儿似的稻田不惹人喜爱吗?初春时节,春雨滋润得它娇滴滴的;夏天,田里满是绿色,映得人心亮堂堂的,那茁壮的苗儿自豪地挺着腰杆,似乎在自信地嚷着:“今年保证大丰收!”乐得农民合不拢嘴;秋,一晃眼就来了,金灿灿的稻子被压弯了腰,沉甸甸的谷穗摆下一个个大问号,远远望去美极了!啊,我爱这生我养我的故乡。

篇7:浓浓故乡情作文800字

写信的时候,我想要说的太多,就这一张白纸怎么能表达出我这在外游子思念家乡的心情呢?我这么多年的喜怒哀乐,都体现在这张纸上,但总还有说不尽的想法。所以,一张又一张的白纸上充满的全是思念家乡的字眼。

把写好的信递给送信人后,等他渐渐远去时,突然又有一肚子的话想说,急忙把送信人叫住,对他说:“我还有很多的思乡之情没有表达完啊!你怎么就走了呢?”

篇8:浓浓故乡情散文

一、创设情境, 架设情感的桥梁

很多孩子虽无长期与母亲离别的经历, 但不少人或外出旅游, 或外出活动, 都有暂别母亲的体验, 这是他们走进文本的桥梁。新课导入可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让学生叙心声, 谈感受。继而引导: (1) 母亲是我们的保护伞, 是我们的守护神。我们中的不少人, 肯定有过与母亲暂别的经历, 起先你可能没什么感觉, 然而用不了三天, 你对母亲思念就会日趋强烈, 你有这方面的经历吗?———回忆离别情感, 抒发思念之情。 (2) 课文《怀念母亲》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思念, 怎样的一种情感呢?今天我们要走进课文去感受, 走近作者去体会。

二、自读课文, 理清情感的脉络

先自由朗读, 把课文读正确, 读流利, 接着默读思考:课文中“母亲”的内涵是怎样随着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你怎样理解这种变化?———把握内容, 理清思路:作者去城里居住, 思念家乡的母亲;作者去德国留学, 思念家乡母亲和祖国母亲。再细读课文, 画出写怀念母亲和祖国的句子, 并反复朗读, 体会句子包含的情感, 弄清作者是怎样凭借对事情的叙述, 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这种情感的。

三、走进情境, 感受情感的真挚

1. 感受身居城市对母亲的怀念。

过早地离开母亲, 后又成为没有母亲的孤儿, 使作者深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 是灵魂不全的人”, 使他“怀着不全的灵魂, 抱终天之恨”。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城中对母亲的怀念, 可抓住第2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细读深思, 想象情境, 具体感受: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 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 都是奔丧, 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 仍然回到城里。” (1) 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很小离开母亲, 很少见到母亲。) (2) 六岁离开母亲, 曾回家两次, 几天后就又离开, 你能想象母子分别的情景吗? (分别的依依不舍, 母子的浓浓深情。)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 母亲弃养, 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 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 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 就泪流不止, 数十年如一日。” (1) 仔细读读这段话, 你从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这些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 (想象痛不欲生的场景, 感受对母亲的怀念。) (2) 推想作者没能实现的愿望是什么, 理解作者“怀着不全的灵魂, 抱终天之恨”的原因。

2. 感受身居国外对两个母亲的怀念。

从国内到了国外, 作者对生“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主要是借梦境折射、日记表达、散文抒发的。可引导学生在想象梦境、阅读日记、欣赏散文中去体会, 去感受。

(1) “梦境”中感受。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我的生母”与“祖国母亲”频来入梦, 集中表现了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 (1) “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母亲会怎样“频来入梦”?能想象描述梦境吗? (母亲或是询问饮食起居, 或是关注学习生活;作者或是问候生活状况, 或是叮嘱保重身体。) (2) 祖国母亲会怎样“频来入梦”?能想象情境吗? (想象作者在祖国的生活, 梦中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想到朋友, 体会祖国母亲对海外赤子的关爱和希望, 体会海外赤子对祖国母亲的敬意和爱慕。

(2) “日记”中体会。身居国外, 别离故乡, 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思念之情是如影随形, 文中的4个日记片段, 相隔仅13天, 足见作者的思念是何等强烈, 何等急切。可引导走进情境, 细心感受, 用心揣摩。 (1) 身处异国, 漂泊他乡, 作者常触景生情, 睹物思人, 从日记片段可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 可引导细读日记, 画出写景、写人的句子, 体会怀念之情的真切。 (2) 对写景句子“暗夜渐渐织上天空, 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仰躺在沙发上, 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 可引导阅读想象, 叙谈感受。 (由暗夜的朦胧, 雨天的阴晦, 想象心中的惆怅, 游子的孤独, 感受此情此景下, 作者对家乡、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之情。) (3) 对房东太太的描写, 可引导自读思考:这是怎样的母亲?看到这样的母亲作者有什么表现?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由房东太太的“高兴”和“沮丧”, 感受天下慈母心对孩子的想念和牵挂, 感受儿女在母亲心目中的位置;由作者的“想起”和“想哭”, 感受天下游子情:对母亲的思念和挂念, 感受母亲在儿女心目中的位置。) (4) 感受怀念的甜蜜。日记中这样叙述:“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 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 故乡的老朋友, 心里有点酸酸的, 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 是甜蜜的, 浓浓的, 有说不出的味道, 浓浓地糊在心头。”这里怀念之情的真实表露, 为什么“凄凉”而又“甜蜜”呢?这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可这样引导:如果是你, 孤身一人到国外求学, 肯定也有很多时候思念祖国的家乡, 思念亲人和朋友, 哪些时候呢? (明月高悬, 清风徐来时;夜深人静, 万籁俱寂时;逢年过节, 千家团圆时;生活不顺, 遇到坎坷时……) 你能想象某个时候思念母亲、思念朋友、思念祖国的情景吗? (盼望朋友会聚, 问候家乡母亲, 想念祖国母亲, 盼望早日归国……) 为什么“我”想到故乡、老朋友时, 心里感到凄凉, 却又是甜蜜的? (山水阻隔难相见, 时空阻断难会面, 孤独与忧伤中感到凄凉;山水阻不断思念, 时空隔不了怀念。想象中的会面, 幻想中的团聚, 能消除自己的孤寂, 给自己带来慰藉;能消除异国的惆怅, 让自己感到甜蜜。)

(3) “散文”中体察。白天难以归国, 难见母亲, 难遇朋友, 作者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梦中。可见, 《寻梦》是怀念之情的集中体现:“夜里梦到母亲, 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 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 在泪光里, 幻出母亲的面影。”———奇妙的梦境, 给作者诸多的寄托;梦境的破灭, 让作者无限的惆怅。要引导学生细心阅读, 反复体会, 想象与母亲相见的神奇梦境, 感受与母亲相见的无限幸福。继而引导讨论:在你的想象中, 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引导具体描述, 抒发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

四、创设情境, 促进情感的升华

篇9:浓浓故乡情,陶艺写人生

李人,广西钦州人,早年深造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专业。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艺艺术大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联合国的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劳动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授予“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最有影响力的劳动模范”等荣誉。

其设计创作的陶艺作品500余件(套),获国内外大奖作品有40余件(套),代表作有“高鼓花樽”、“壮乡石榴瓶”、“壮魂花缸”等。殊荣之首的“高鼓花樽”,是2006年中国推荐到联合国的100个金奖作品之一,是取得荣誉的13件工艺品之一,也是广西的唯一,更是陶制品的唯一。而“壮乡石榴瓶”、“壮魂花缸”也分别于2007、2008年荣获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除此还荣获“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科技成果”一等奖,发表专业论文20多篇。目前许多陶艺作品被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人民大会堂以及新加坡、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博物馆。

怀着孜孜以求的艺术抱负,怀着为陶艺技艺奉献的痴心,怀着振兴坭兴陶事业的决心,虽几经波折却痴心不改,虽年过花甲却壮心不已。他,就是中国著名陶艺大师——李人。屈原曾这样说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句话放在李大师的身上最合适不过了。在陶艺之路上,李大师一直以来都把振兴坭兴陶事业,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也在这路上尽情书写着浓墨重彩的人生。在李人的大师工作室里,我们见到了这位荣誉满身却朴实、和蔼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几句寒暄之后,我们就被大师带入他与坭兴陶的世界。

执着改变人生

钦州坭兴陶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四川荣昌陶和云南建水陶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同时也是钦州市的城市名片,自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后,便享誉中外。2010年,坭兴陶又入选为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近百年来,坭兴陶产品曾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家级展览会评比并获得大奖40多项,产品远销东南亚,东欧、美洲以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生长在坭兴陶之乡的李人从小就与坭兴陶结下了不解之缘。李人小的时候曾在钦州附小就读,学校跟坭兴陶厂只有一河之隔。由于对坭兴陶的好奇,小学三年级的他经常偷偷跟同伴游过河对面,看师傅们制作坭兴陶,经常流连忘返。中学时,李人出众的绘画天赋,令美术老师对他青睐有加,时常带着他和其他几个学生画画,这也成了他最早的艺术启蒙,让他开始对色彩、线条等绘画语言有了最基本的认识。

1967年,李人下乡插队到林场工作,由于有扎实的美术功底,绘制领导头像、制作伟人泥塑便成了他日常最主要的工作。由于表现出色,他经常荣获公社授予的“劳动模范”称号。1972年,随着国家恢复出口单位的政策,坭兴陶厂作为复苏单位之一,很快便恢复了生产。恰巧此时碰上知识青年大选拔,具有绘画特长的他被坭兴陶厂选中,从此,李人踏出了陶艺人生的第一步。

进入坭兴陶厂后,李人从做学徒开始,认真学习雕刻技艺。经历过苦难洗礼的他,突然获得了能一展所长的岗位,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心底洋溢着浓浓的幸福感,倍加珍惜。不管白天黑夜,他都一心扑在工作上。原计划三年的学习期,他缩短到一年。短短的一年时间,他便从老师傅那里学到了坭兴陶所有的装饰及成型方法。进步速度之快,让工友们都赞叹不已。鉴于他已熟练掌握坭兴陶传统技艺八大法,领导决定让他担任雕刻班班长。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年后他便转为了车间副主任,两年后正式成为车间主任。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早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已改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就派专家到钦州实地考察,陶瓷美术系学生来实地学习。李人有幸作为厂方代表参与接待工作,负责现场协助交流指导工艺学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领导看到他精湛的手艺,立即决定收他为徒。经校领导同意,他作为特招生免试入学,直接从二年级开始学。在北京学习的两年是短暂的,但这短暂的两年却让他受益匪浅,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像海绵一样充分吸收工艺美术专业知识,为今后充分解决坭兴陶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人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得到了学院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此时的他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重要选择。一方面学校想让他留校办工厂,另一方面市领导希望他为振兴钦州坭兴陶事业作贡献。两难之际,他还是选择回家乡作贡献。他说:“是钦州的一方水土养育了我,是钦州的坭兴陶事业给了我施展才华的舞台。为钦州坭兴陶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陶艺路遇颠簸

回到坭兴陶厂后,李人担任了研究室主任一职。为加快发展钦州的坭兴陶事业,他组建了一支10余人的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地不断设计开发,生产了多款深受市场欢迎的日用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一时间,钦州的坭兴陶产品名扬全国。可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企业突然转型,坭兴陶厂面临欠债危机导致停产,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来。职工们纷纷辞职到广东谋生,工厂一夜之间变得无限的凄凉。此时,广东多位老板向李人伸出了橄榄枝,想通过高额报酬邀请他过去发展,但都被他拒绝了。怀着对振兴钦州坭兴陶事业的强烈使命感,他不但没有走,反而与几个同事一起思索着如何保护好坭兴陶厂,以待他日。通过多方努力,在市领导的关怀下,坭兴陶厂得以保留。李人则带领留守的职工继续在厂里做泥塑及绘画。

2000年,市场出现了转机,李人与同伴筹集了8万多资金,成立了陶艺公司。公司运转的初期无比艰难,幸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及媒体的大力宣传,才让坭兴陶重新恢复了生产。与此同时,市场也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过度到市场经济。找准市场后,很快就克服了困难。然而问题又来了,受传统大缸窑烧制法的局性,坭兴陶制作的损坏率较高,根本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为了突破这一难题,他们便不断往返于景德镇、佛山等地考察学习,最终采用了电窑制法。电窑烧成率高,但窑体小。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在政府的支持下,公司又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摸索攻关,终于突破了这一技术难题,寻找到了真正适应坭兴陶生产的窑。随着技术瓶颈的突破,钦州坭兴陶的生产迅速扩大,坭兴陶厂由最初的2、3家迅速发展到100多家,产值也由原来的几百万发展到现在的几个亿。自此,发展坭兴陶变成了钦州市政府的重点项目。

正是这样一段经历,成就了李人的今天,也把坭兴陶发展带入了快车道。都说坭兴陶是钦州的名片,而李人则是坭兴陶的名片。是他把“艺术、功能、工艺与市场的理念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了产品“艺术化、实用化与商品化的统一”,在他设计和制作的200多种坭兴陶新品种中有半数获国家和省部级奖,作品先后被2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藏。

兴陶艺展未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目前,李人已不再从事一线的技术工艺,而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指导坭兴陶的发展上来。已为坭兴陶事业奉献了近四十年的他,仍在不断思考行业的未来。他说:“钦州因坭兴陶而闻名,而坭兴陶却因人才而卓世。坭兴陶的兴旺,人才是关键,如何留住人才、吸纳高层次人才对坭兴陶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展钦州的坭兴陶产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集聚人才的政策:如人社部门评定工艺美术系列职称,促进年轻人不断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评大师则没有年龄限制,下至学徒,上至70多岁的爱好者,都踊跃参加,学习评比气氛浓厚。组织参加国家大展,开展技术培训班、职业道德培训班、行业设计评比、技术评比,不断提升行业水平。种种努力使钦州坭兴陶产业形成了本地人才不外流、外地人才不断涌入的局面。据统计,目前坭兴陶已经吸纳了全国八大省市的陶艺技术高手,发展至今已有4000多人的规模。

篇10:浓浓的乡情

————“颂家乡,爱家乡”语文实践活动 开场白:

甲:人是家乡好。月是家乡明。乙:山是家乡翠。水是家乡粼。

甲: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乙: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合:372班主题队会“浓浓的乡情”现在正式开始!

第一环节: 话乡音

甲:家乡是,一条街,一条老街;是一壶酒,一壶老酒。乙:家乡是,一张照片,一张旧照片;是一幅年画,一幅旧年画。甲:下面请欣赏集体朗诵:《 月亮粑粑 》。

乙:家乡话,是最娓娓动听的语言;家乡话是每个人的第一语言。下面开始集体游戏:“翻译家乡话”。

甲:游戏规则如下:由老师指定的同学作答,回答主持人提供的一个普通话字词或句子,把它翻译成湘阴话。

第二环节: 诵乡思

甲:时空变幻,挥不去游子对故土的眷念; 乙:斗转星移,冲不淡游子对故土的亲情。

合:下面请欣赏由____、____.....同学带来的朗诵:“古诗里的乡思” 第三环节: 忆乡情

甲:忘不了临行之前亲人嘱咐; 乙:铭记住飘泊万里叶落归根。

甲:让我们走进那一片《外婆的澎湖湾》《父老乡亲》。请欣赏歌曲。

第四环节 :赞乡味

乙:乡思牵动多少人,乡情牵动多少心; 甲:乡梦牵着多少爱,乡愿牵着多少魂。乙:请_____同学来介绍介绍咱们的家乡吧!

甲:是的,如同_____同学所说的,我们的家乡的美食佳肴数不胜数,那么今天,我们给同学们带来了咱们家乡的名小吃——姜盐茶!(或麻辣龙虾)

乙:好了,听完了两位同学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已经被唤起熟悉的味道,垂涎三尺了呢?

第五环节: 颂乡景

甲:介绍完了好吃的,作为一名湘阴人,不能不对自己家乡的风景名胜熟悉了解。下面,就请————同学当小导游,引领我们到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去走一走,看一看吧。

乙:咱们班不但有小导游热情四溢的介绍家乡,更有把家乡装进脑海,通过生花妙笔描绘出来的呢!让他们将画作展示出来吧!

结束语:

合: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甲:家乡里有我快乐的时光,乙:故乡的明月像爷爷奶奶慈祥的脸庞。

合:不论我们长多大,不论我们离家多远,我们的根永远在故乡!同学们!372班中队主题队会“浓浓的乡情”活动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的参与!

上一篇:记叙文写作之挖掘素材下一篇:读《复盘》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