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故乡冬散文

2024-04-23

忆故乡冬散文(通用9篇)

篇1:忆故乡冬散文

记忆中的冬天是这个样子的:寒风呼啸,雪没过膝盖,踩上去还有咯吱咯吱的声音。翌日,屋檐下满是亮闪闪的冰凌……乡里村外,但见不怕冷的男娃女娃们穿着单薄的衣衫,奔跑,嬉戏,堆雪人,打雪仗,湿沁沁的头发紧贴在冒着热气的脑袋瓜子上,笑声能惊落满枝的雪。入夜,万籁俱寂,家家户户昏黄的灯火在寒风中飘曳着,村东头的老黄狗,在寂静的雪野中不时吼上两嗓子“汪汪”“汪汪”,疑有陌人来,颇有“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感觉。

今天的这场雪飘飘洒洒地来了,但似乎少了几分惊喜。科技发展的太快,几天前,微信,QQ新闻就不断刷新着这个消息,意料之中,所以见怪不怪。因而更怀念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若是前,断断不会这么早就知道的,这样才可以尽情享受突如至来的欢欣。

但是也不赖,雪终归是来了!好久不见,久违!

先是细细密密的,夜里便弥漫开去。5点晨起,窗外已是白茫茫一片。上班的路上,我几乎不愿撑伞,任由雪落在帽子衣襟发梢。拿着手机,看到动人处,偶尔拍了两张,但都不满意,删了。行色匆匆的家长们抱怨着天寒路滑,大声地嚷嚷着,呵斥着孩子太慢,挤着空隙游走,哪里还有着赏雪的乐趣。信手翻开朋友圈,拨了几下,也是被雪刷屏了,雪路、雪景、雪人,段子手们也不亦乐乎地制造一个又一个的笑料。蜂拥而至的信息,图片,远不及置身雪中的感受美妙。忽然,目光定格在一个朋友的动态上:你在意的诗情画意里,是一部分人熬不过的柴米油盐……心里不禁一颤,看着配图,竟然有几分心酸涌上心头:破旧的房子,脏兮兮的地面…...原来,很多的生活,很多的心情,很多的真实,远不如朋友圈这般美好。轻叹一声,但愿天下苍生俱饱暖,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校园里的雪堆了厚厚一层,静默的竹子、雪松,喧闹欢腾的孩子,很有动态水墨画之感。同事Z走在我前面,“扑通”摔了一跤,有了雪天最独特的体会,我不由噗嗤一声笑了。立在原地,我不敢挪动,生怕再次滑倒,Z伸出手,我们一起走过了高危地段……

办公室了,H把电脑敲得正欢,看着她,我开起了小差:临窗的美女,漫天的雪花,定格成一幅幅画面跳入脑海:《太阳的后裔》中姜暮烟和尹明珠在一个雪夜,坐在咖啡馆,手捧暖暖的饮料,遥想爱人,目光透过窗外,天空似乎也下着这样的雪。川端康成的《雪国》,优美而近于愁凄的叶子,她一出场就带给人美感和联想,在车窗的映衬下,有一种无法形容的美,纯洁善良,不染世间污浊,如梦如幻,虚无着,犹如这场雪……

若干年前,和友人也在这样的雪天围炉欢聚,相谈甚欢。冬夜,大雪,似乎没有酒真是一种罪过!为了不犯罪,我们小酌变成了畅饮,其后,不忍赘述,哈哈,丑态百出。晕晕乎乎的不知怎样就到了家。至今想来,一种经历,千般心情,如今人事俱已苍茫如大海…...

这样的夜很安静,大雪覆盖之下的尘世我不再怀念春天,不再向春风打探你的任何消息。

这样的夜有点冷,风刀霜剑下的你我,谁不经历一点沧海桑田,往事不追,幸福于心。

漫漫人生路,各自安好!

这样的夜晚,该来点应景的菜。 我操刀主厨,给儿子做了一锅羊肉汤,白菜,千张,各类蘑菇,用咱网红款的砂锅热热闹闹地炖了起来。和儿子吃着聊着,给他讲咱小时候的故事,讲到那时他外婆也是在这么一个寒风呼啸的晚上,在每一个下雪天,红肿着双手给我们姐妹几人做饭炖汤。那时屋外白雪飘飘,屋内炉火融融。说着,眼眶一热,儿被我逗得在憨憨地笑着…..

窗外,雪仍在飘…...

文|刘卫平

公众号:高考作文

篇2:忆故乡冬散文

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生活过的地方,二十五年前的那个夏天。在脑海里将记忆的碎片一点点的拼凑,还原,一切又回到了原点,熟悉的那条街就这样在脑海里原封不动的被勾勒出来。

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小镇的街里,那里的房子矮而不高且门对着门,两侧房子的中间被一条刚修的水泥小路隔开,阳光透过整齐的青砖红瓦,一切是那样的祥和,安逸。路的尽头是一座码头,下面就是远近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烟波浩淼的骆马湖就镇守其北边不远处。码头上是石头垒砌成像长城般又高又长的石墙,一直蜿蜒到很远,那里是我儿时走过最多的地方。

长大后常常有人问起我的故乡,我会问他们乾隆行宫知道么?然后我会跟他们讲乾隆行宫的故事,据说清朝年间,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顿于此,并建亭立碑,后称乾隆行宫,而我们当地人更习惯叫它龙王庙。整座行宫富丽堂皇,黄绿琉璃装饰,红墙黛瓦。特别是每年的正月初九逢会,更是人山人海,前来烧香拜佛,祈福求祥的人络绎不绝。小镇建镇于明清之际,距今有数百年历史,除了乾隆行宫还有财神庙、陈家大院、御码头、水巷等众多古迹。

一到夏天,石墙上便坐满了乘凉的人们,拉着家常的妇女、摇着蒲扇下着象棋的老头。石墙下不远处的运河里,除了不时驶过的货船和常年无休的摆渡人,还有赤着脚蹲在岸边洗衣服的女人,她们娴熟的将衣服打上肥皂,用脚踩,用手搓。三三两两的女人凑成一堆,哼着小调,聊着家长里短,衣服就这样在她们手中又变的洁净如初。河里传来孩子们戏水的嬉笑声,他们像鱼儿一样在河里游来游去,时而躺在水上漂浮,时而拍打着河面激起漂亮的浪花。如今想来,这些都是风景。

因为生活在码头,难免每天清晨都会被轰鸣的拖拉机声吵醒,那是来拖沙子的拖拉机,它们总是从清晨就开始工作一直到夕阳落下。从小就晕车的我,讨厌汽车尾气和汽油的味道,但唯独拖拉机我并不排斥,喜欢拖拉机散发出来的那种好闻的柴油味,这大概是从小生活在拖拉机环境下的原因。

对门的王老三从十六七岁就开始跟着他父亲干活,给拖拉机装沙子,每装一拖拉机沙子便有一块钱的收入。二十好几的王老三跟他父亲一样有着黝黑发亮的皮肤,这是常年在阳光下暴晒而形成的肤色。大家都说王老三缺根筋,少根弦,但在我看来那是纯真,王老三爱笑也爱哭,有时候一包零食就能让他破涕而笑。王老三除了两个哥哥还有一个比他小几岁的弟弟,他们都叫他王小四。

与王老三相比,王小四的精明更加的突出,常常指使着王老三做这做那,稍不满意就是劈头盖脸的痛斥。邻居都说王老三父母心太狠,也不为他后半生着想,只知道让他玩命的干活,利用他的劳动帮他的兄弟们都成了家。后来王老三的父母亲都相继离世,来装沙子的拖拉机也越来越少。年近四十的王老三跑到父母的坟上使劲的磕了几个头,便离开了家乡,后来再没有人见过他。

我们居住的那条街道并不是很长,但足足住了百来户人家,人们都井井有条的过着闲暇而无忧的生活。每当夏日农忙时候都是我们孩子最开心的时光,大人们兴奋的在农田里挥洒着汗水,我们则在谷场上铺一张凉席坐在那里玩耍,追赶着那些随时来谷场啄粮食的鸡鸭鹅。看谷子的同时,我们最想听到的就是卖冰棍的吆喝声。那些卖冰棍的都是推着一辆二八自行车,后坐上的泡沫箱里装着让我们垂涎三尺的冰棍,嘴里像唱歌一样吆喝着“冰棍,卖冰棍喽”。小时候我有一个小猪存钱罐,为了不让家人发现我从小猪里拿钱,就用家里的大头针对准放银币的进出口,用针将银币的方向与那狭小细长的出口对齐,这样硬币就滚了出来,然后就用它们换来了一根根可爱又解暑的冰棍。

盛夏的正午,不忙的人们总喜欢在石墙脚下不远处的老槐树下乘凉,男人们喜欢赤着胳膊聚到一起抽着大前门打着纸牌,妇女们则搬着板凳围成一堆,有的打毛衣,有的磕瓜子,“王二丫和街西的`小伙私奔啦,就因为二丫父母嫌那男的没本事赚不了大钱死活不同意他俩在一起,听说都怀孕几个月了……”这时有人咳嗽了一声并使了个眼色,刚才还在绘声绘色说别人私奔的女人突然就装聋作哑了,原来王二丫她妈正往这边走了过来。“你家弟媳生了没有?前两天来玩我看就要生了的样子”“唉,别提了,又是个女娃,她那肚子就是不争气,愣是生不出男娃。”隔壁三嫂提起弟媳一脸的怨气,嘴里还嘟囔着这年头没有儿子怎么能行,生,还得生,直到生出儿子为止。靠在草垛旁就地而坐的李奶顶着一头湿毛巾正眯起眼准备打盹,听到三嫂说还得生的时候顿时来了精神头,“俺就不赞同你的说法,非要生儿子,俺一辈子四个儿子,到头来谁管过俺,没有一个!”

八十二岁的李奶一直一个人住,很少看到她的子女来看她,偶尔回一次,还是因为李奶生病住院,四个儿子都不愿意把李奶带回家里照看,就连看病要出的钱都左推右搡,最后还是村领导出面才解决了药费问题,出院后李奶奶又回到了自己的老房子里。李奶的老伴早前不到四十岁就因得病撒手人寰了,年龄稍大的老人都说李奶这辈子真不容易,年纪轻轻就守寡,干活可是一把好手,硬是咬着牙关把几个儿子都拉扯长大。也有人问,“为什么李奶当初不改嫁啊?”“改嫁?谁要啊,拖着一堆拖油瓶,后来也有人给她介绍到邻村去,条件是最多给带两个娃,她死活没同意,说娃还小都需要她。”

七八月的晚上也是格外闷热,有的人家会把电视放在外面,然后就围了一帮大人小孩;也有人直接把用藤条编织的简易木头床搬到外头,上面用四根竹竿撑起一张蚊帐,人睡在里面倒也觉得清凉许多。

九点以后,在外面看电视的人也就越来越少,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句着火了,大家都立马从家中,蚊帐中纷纷跑了出来,原来是李奶奶的房子着火了。

大火烧的很猛,一股股黑烟从房顶腾空升起。那时没有火警意识,人们更不懂得如何报警,只知道各自从家里拿来水桶,盆,还有棉被,大伙都纷纷加入了救火之中。手忙脚乱的同时人群中有人突然大叫一声,李奶还在屋里。这时大火已蔓延到屋里再无法进去人了。

第二天,我夹杂在人群中看着李奶家被烧的面目全非的房子,和抬在门口的那具盖着白布底下被烧得蜷缩成一团的李奶的尸体。有人在哭,哭的很有节奏并富有感情,听说那是李奶的几个儿媳。

有人说李奶家着火就是因为蜡烛,从我记事起,就没看见李奶用过电灯。

后来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能一直生活在那里会是怎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怀念我的家乡,我生活过的那条街道。想象着自己还躺在过去的家中,甚至床的方向,屋子里的摆设,都还一如从前。我就这么赖在床上,听着母亲一遍又一遍的叫我起床。

篇3:《忆故乡长向往》的美学特征分析

《忆故乡常向往》是法国作曲家托马·昂布鲁瓦(Thomas Ambraise,1811-1896)在1866年谱写的《迷娘》(《Mignan》)中的经典咏叹调。《迷娘》共三幕,描绘了主人公迷娘的轻快、却又略带伤感的爱情故事,剧中故事情节丰富而富于感染力,生活气息浓郁、旋律优美,至今仍广受好评。

《忆故乡长向往》出现在第一幕中,当威廉将迷娘从团长杰尔诺的皮鞭下救出后,威廉表明自己身世后,两人谈及童年往事时,迷娘回忆起美好故乡与小时生活所唱。本曲为两段式的变化分节形式,由两段主歌配以副歌构成,主歌主要描绘故乡风景及儿时的快乐生活,副歌则以对故乡的思念和希望返回家乡的美好愿望为主。全曲充满了迷娘对故乡美景的回忆、对故乡的向往和怀念,对迷娘的身世有着细致描述,因而又被称为“迷娘之歌”。配乐采用降D大调及相近的关系调转调,八六拍行板为主,第一乐句的节奏型作为基本节奏,在全曲中延伸和发展,旋律线条如波浪般跌宕起伏,似吟似诵的歌唱着迷娘对故乡的憧憬和渴望,表现出浓浓思乡之情,对故乡的难以割舍,优美动听,极富有画面感,韵味十足。

二、美学特征分析

《忆故乡长向往》为一首经典的歌剧咏叹调,其并不以推进剧情演进为主旨,同时也不强调在音乐形式和构成上的变化以及演唱时的多音色配合,而是以富有诗意的歌词,曲调优美的旋律、细腻或澎湃的情感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角色形象为主要的特征,并在特定的歌剧段落中抒发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角色的人物特征和性格。

(一)歌词

歌词通常作为歌剧戏剧性这一美学品格的载体,一般以富有诗意而又韵味深远的语言作为歌词,重视歌词与旋律、剧情的完美结合。富有诗意的歌词处在一定的故事情节中,对剧情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剧情发展的慢镜头在特定情境中的扩大与特写。本曲前半段“忆故乡,常向往,那里桔花开放,桔子挂树枝上,玫瑰散发着芳香。风儿啊多温柔,鸟儿愉快飞翔。蜜蜂整年奔忙,采花来酿造蜜糖。一片大好风光,是老天的赐赏,四季里春意浓,天空总晴朗!”将回忆中的故乡以形象的画面展示了出来,似乎可以看到春意浓烈下故乡鲜花绽放的美好画面。“我要在那里生活,我要在那里死亡!我要在那里生活,随你返故乡!”则突出了此时迷娘对于故乡的渴望、热切希望返回故乡的心情。将人物感情由刚遭受鞭打时的激烈、悲愤转入了回忆中的单纯、浓烈的向往,但这种转折并不突兀,而是契合了剧情的发展,进一步介绍了迷娘的身世、突出了迷娘在逆境中仍心存美好的人物性格,以及此刻忘却种种不公、沉浸于美好回忆的情感状态,强化人物角色内心体验与矛盾的感受。

(二)旋律

曲调优美的旋律是咏叹调重要的风格特征。以或自由奔放、或冗长流畅、或绚烂华丽、或自然优美的旋律,配以韵律十足的歌词,将剧情的平白推进转化为对人物情感的刻画。不仅可以丰富歌剧表现形式,更以优美的旋律、独特的感染力和戏剧效果拓展着一部歌剧的美学内涵。本曲的前奏部分为连续的快板,伴随四、八分音符及小附点,延伸出如波浪般连续起伏的旋律线条,风情隐现。至主歌部分,旋律以自然流畅的级进为主,同时以稳定开阔的柱式和旋作为伴奏,将迷娘对回忆中故乡的画面以富有生机和律动的方式展示出来,不仅将之前剧情的阴霾一扫而空,反而将画面的主色调转为的温馨和和谐。在本曲进入副歌的高潮部分前有数句以同音反复的e音构成的降A大调,烘托此刻更为强烈的回忆,避免因曲调单一引起的高潮部分平淡感的同时,形成与高潮部分明显的对比,强化高潮部分的情感表达。至副歌的高潮部分,旋律以弱起小节作为开端,后接入两个六度音程的跳跃,以跨度较大的音程表现此刻迷娘对故乡强烈的向往的情绪。后半部采用的下行音阶则将无法返乡的惆怅和伤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本曲第二部分在旋律上与第一部分差异不大,仅以节奏力度表达歌词和人物情感变化的不同。整曲由流畅自然至浓郁强烈的两次转变,在强调人物情绪随思绪自然变化的同时、加强前后情绪的对比,以优美的旋律作为人物感情的载体,将人物的内心活动细腻的刻画了出来,而这种细腻的人物刻画以及由此带来的共鸣也是咏叹调所独有的。

(三)人物情感

歌剧中最能强烈、显名的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的唱段,往往是整部歌剧中的高潮部分,是剧情和人物完整统一的关键。《忆故乡长向往》出现在歌剧第一幕中,此时迷娘的人物形象仍不鲜明,迷娘的身世、背景也没有细致的描写。一首以回忆故乡为主题的咏叹调,不仅补充了迷娘的背景和形象,更以戏剧化转折将本句丰富了本剧的情节线条;同时以对人物角色特征和性格的特写,将迷娘的内心活动催促和激化引起的强烈共鸣完整的进行了展示,将生动、细腻的人物形象完整的展示在观众的面前。值得注意的是,本曲并非单独由举枪或情感唱段带来的高潮部分,而是将情节线条和音乐线条进行了交织、组合,在使得观众的思维趋势大幅扭转的同事,也使得观众的情感共鸣得到加强。

(四)角色塑造

在角色塑造中,一部歌剧中众多的角色的形象并非是通过几首咏叹调便可以得到完整的展现,而是需要需要借助于歌剧的剧种、感情色彩、剧情综合展现。咏叹调所展示的仅仅是在歌剧中的主要角色形象或对歌剧的基调起关键作用的角色形象。其通常以对人物特征和性格的特写,重点塑造或真实、生动,或矛盾冲突,或悲喜交加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的角色特征,通过性格、冲突、命运这人物形象的三要素的交织将人物的形象美完整的展示出来。因迷娘戏剧化的身世,其在歌剧中每一幕的形象也随着剧情的发展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如第一幕德国酒店的后院中,迷娘以在逆境中仍心存美好的形象著称;而至第二幕,男爵府邸中,迷娘倾心威廉未果,欲投水自尽,此时迷娘展现出的是悲观、伤感。在第一幕中,那个美丽、温柔、倔强不屈的形象正是《忆故乡长向往》所着重刻画出的,一首咏叹调不仅将角色形象生动的刻画出来,更为法国式的完美结局埋下了伏笔,使得尽管剧中迷娘的形象几经变化,最终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仍是第一幕深深沉入对故乡怀念的美丽形象。

三、结语

歌剧中的咏叹调,咏叹调的演唱承载着整部歌剧中对于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及人物形象的深化表达,借助对咏叹调的歌词、旋律、人物情感和人物形象的美学特征分析,不仅可以加深演唱者对角色性格和特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美学特征的分析,增强演唱者对歌剧中咏叹调演唱中强化角色带入感,更好的把握咏叹调的演唱技巧,在提升自身演唱功底的同时,以将歌剧中人物的内涵和美学共鸣更好的传达给听众。

摘要:《忆故乡长向往》是19世纪法国抒情歌剧《迷娘》中一首经典的咏叹调,其歌词温婉而富有韵律、旋律优美而充满感情,并常作为保留曲目在音乐会上演奏。本文通过对《忆故乡长向往》歌词、旋律、人物形象和角色塑造的美学特征的分析研究,由此提升对本曲演唱技法和人物情感表达的把握。

关键词:《忆故乡长向往》,咏叹调,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科贝著,张洪岛编译.西洋歌剧故事全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王景彬.西洋咏叹调歌剧大全-女中音[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3]王珊.歌剧咏叹调《忆故乡长向往》解析[J].音乐生活,2013,03.

[4]高为杰.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于润阳.音乐的意义与表现[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6]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篇4:由野菜忆故乡

叶圣陶写于1923年的《藕与莼菜》是一篇借物抒怀散文,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来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开篇扣题,“与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而怀念起故乡来了”,由餐桌上的藕片回忆起故乡苏州清秋卖藕的情景,担子里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滋味是“清淡的甘美的”。再由故乡的藕写到上海城里的藕,是“珍品”,“数量不多”,“善贾而沽”,“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满口含渣”。接下来,一个过渡,“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还是运用对比手法,故乡,“几乎天天吃莼菜”,“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去捞来的”。而在上海,“难以吃到这东西”,“装瓶的西湖莼菜”。文尾作者连用5个问句,自问自答,直抒胸臆,点明是故乡的物、故乡的人引起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1924年,周作人写了一篇《故乡的野菜》,借几种野菜的描写与回味,抒发作者对故乡浓浓的思念。散文开篇:“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朝夕会面,遂成相识”,用迂回的手法传达对故乡的感受。接下来,从妻子去西单市场买菜看见有荠菜卖说开去。写荠菜,先把北京的与浙东老家的对比,说“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可以随时采食”。然后引用《西湖游览志》和顾禄的《清嘉录》点出关于荠菜风雅的传说,一曰耀目:“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二曰用途:“以厌虫蚁”“以祈清目”。最后肯定浙东的做法,“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写黄花麦果,先用一段词典式释义介绍其生态特征,“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继而用几个动词,精炼地说出黄花麦果糕的制作过程:“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接下来,引用一首儿歌“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勾画儿童的吝啬心理,从侧面赞美黄花麦果糕好吃。进而写到浙东清明扫墓用茧果作供的风俗,“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并与在日本时吃过的草饼作对比,突出儿时黄花麦果糕的香味。顺承清明扫墓,写草紫,先点出其用途,“播种田内,用做肥料”;然后写其食用方式和味道,“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继而描写其形态美,“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非常好看,间有白色的花”。最后引用日本《俳句大辞典》描写采摘紫云英的场景。通篇读来,浙东的风俗习惯,市井风情传达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汪曾祺在1992年也写过一篇同题散文《故乡的野菜》,谈故乡的五种野菜,谈故乡的风土人情。第一种写荠菜,“荠菜是野菜,但在我家乡是可以上席的”,“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以麻酱油醋”,“荠菜可包春卷,包圆子,包馄饨”。一句“没有大馄饨”,抒发对家乡小吃的眷恋和怀念;第二种介绍枸杞头,写卖“带着雨水”的枸杞头的小女孩,“声音很脆”,从而勾起对童年采摘枸杞往事的回忆;第三种描写蒌蒿,先引《大淖记事》介绍蒌蒿是水边生的植物,“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加肉炒食极清香”,并以苏东坡的诗“蒌蒿满地芦芽短”为证,别有情趣;第四种写马齿苋,“祖母每年夏天都要摘一些马齿苋,晾干了,过年包包子”,“有点酸酸的味道”。还写了养鸟的拔马齿苋喂画眉的故事,饶有趣味;最后写莼菜,先引用秦观的《以莼姜法鱼槽蟹寄子瞻》诗,说明“高邮原来是有莼菜的”。接着谈起明朝散曲作家王磐的《野菜谱》和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讲述自己在国宾馆墙壁外采灰菜的故事。最后以《野菜谱》中的四首诗结尾,写家乡的的沧桑,写人民的疾苦。

篇5:故乡四忆散文

一、页岭

家乡地面的这座页岭,是千陇余脉的一个垂直分支,它象一头巨大的怪鲸,横卧在附近三个乡的肩背上。一年四季,岭上北风呼呼,凉气袭人,蜿蜒裸露的简易公路沿着它的脊梁一直延伸到永平镇,这座人们一直唤作“踅梁”的山脉,以其巍峨和绵延成了麟游地面上的“分水岭”。岭南,澄水河顺流而东,追赶着去武功渭河的“漆水”;岭北,黑水,阁水时涸欲断,纤纤地相聚在普华河口。向北走上甘肃境内的达溪河,注入长武亭口的泾河。

八年前,母校的三百多名师生向县公路管理段承包了附近三十华里县乡公路的拉方堑石任务。我们把田地里,山坡上的料姜石块捡起来,堆在公路两旁,然后用所得的钱买了一台磨面机、一台柴油机和一台旧马达,白天给附近的农民磨面,晚上再用所得的钱给师生发电照明,从而结束了长期点煤油灯上课的历史,这就是师生共同劳动,白手起家的第一个经济实体。

唉,这条页岭,这条路……

二、素芳

素芳和我一个辈份,我管她妈叫三妈。素芳和我同一个生日,我比她早四个时辰,我管她叫妹妹。

小时候,母亲有病瘫在炕上。每逢过年过节,三妈总是带着素芳来到我家,给我们全家做一顿可口的饭菜。那时候,姐姐帮着三妈烧火做饭,哥哥到爹的窑里去写字了,剩下我和素芳两个人,一直跑到院子北边的土坎上,或走上那长满荆棘的坡路,坐在那棵苍枯的桑树根上,玩耍那“磨面面”“过家家”的游戏,我们把崖头塌下来的土块搬来,压细后,再从那棵老枯的槐树的空心洞里溜下来,就象队上那磨面机磨面一样,我用废铁盒或者是塑料壳把压细的土块一遍一遍地从上面往下溜,素芳头顶着一个花毛巾,就象一个农村妇女一样在下面接,一块块黄土疙瘩,被我们溜得细细的.,然后装在一个塑料纸袋子里,就仿佛是磨了一袋子白面,高高兴兴地望着它,等待过年蒸白馍;到冬上,我们每人穿着一件开了花的破棉袄,把些干柴禾拾起来,在土坎边上挖一个小洞,学着村上人烧木炭的样子,弄得两个人满脸的灰。

不知不觉,岁月在流淌,年龄在拔节,如今她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而我仍然是原来的旧模样。

三、普华坡

关于普华坡,家乡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唐僧一行四人,套着两头大黄牛,用一扇很大很大的耱,想把整个山河耱成一个坦荡如砥的大平原,他们从北向南由甘肃平凉一带开始耱起,当耱到麟游地面时,由于太陡,闪了牛膝盖,悟空是猴子出身,站在耱上乱崩,一晃闪过了麟游,从岐山那边过去了,于是,从麟游往南又是大平原,在普华坡这儿闪了牛膝盖,因此,半坡上最陡的那一段便叫做牛磕膝盖。

六里陡峭的普华坡,自古是我们村子人出山的唯一的一条大路,它虽然陡峭如立,石坎遍布,却不知寄托着多少山里人跳出苦海,寻求幸福;多少山外人采集野果和药材,寻找财源的种种希望。岁月在这里延伸,历史在这里变换着步伐,可究竟有多少山里人跑出去,多少山外人跑进来,各自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改变了自己的处境呢,谁也说不清!

四、四婆

四婆的名字,就象我对她的这个称呼一样,熟悉得让人不知道具体叫什么了。

四婆的一生,象这田野里刚收割的麦茬,密密匝匝,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成熟而又新鲜的故事。

很远的时候,一头毛驴,五斗高粱,四婆便从一个遥远的地方嫁到了我们这个小山村,听说那时候她才十六岁。

四婆的一生,曾哺育了七男两女九个孩子。其中两对是双胞胎。窑前一棵古槐,窑顶一棵苦椿,院边一汪积水,还有那碾米的石碾子,打水的辘轳,不知是那件冲撞了她,她的一生曾失去了四个孩子。那一年夏季,阴雨连绵,四婆的小儿子正在窑里赶驴推磨子,又出了事。就这样,五十多岁的四婆再也流不下一滴泪水,任凭命运的皮鞭抽打在她的身上。

四婆的一生,经管了多少儿女的事情,从村子东头到西边,仿佛每条路上都留下了她的脚印,铰断了几根脐带,抹碎了几块谷草叶,铡薄了几页案板,熏黑了多少个铁锅底,生活总也道不完她的辛酸。

四婆今年七十多岁了,从她的脸上我读不到欢乐,也读不到忧愁,她仍是那样地爽迈,那样地匆忙,休息就是休息,劳动就是劳动,仿佛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件叫她难为过的事情。

小时候,四婆最疼我,今年回家的时候,四婆对我说,她最感到歉疚的是没有把我的终身大事安顿下来,让我明年回来的时候一定给她抱一个白白胖胖的小重孙子回来。

篇6:浅忆故乡的手艺人散文

每次回到故乡,总是会想起当年走村串户的一群手艺人。他们是木匠、泥水匠、竹匠、铁匠、石匠、补锅、裁缝、理发等等。他们大多是祖辈代代相传的土生土长的手艺人,他们用娴熟的手艺,扮靓了乡村人的生活,人们称赞他们是乡村的美容师。

在故乡,做木工活的叫木匠,我所知道的木匠一般分为大木匠和小木匠,他们肩背工具穿乡走村,哪里有活哪里干。我在乡村生活时,目睹了艺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木匠所用的工具就是一把斧头、推刨、凿子、锯子、墨斗、尺,这是他们的家当。

大木匠能够帮助人们用木头建造房屋,凡乡村有人家要造新房子或翻修的,总是少不了他们;小木匠也是木工,但他们一般不会参与用大木梁去造屋,小木匠的活中有雕花木匠的,他们会配合造房人家在屋梁和门窗上做文章,是造房增饰美的高手,所雕刻的花板图案有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燕子双飞和植物花卉等,被誉为是乡村中的花木匠,除此之外,他们还会用干的树和杉木打造花床、板凳、家具等,是美化人们居住和生活的重要工匠之一。

当时,在我们村里的木匠大宝,其爷爷和父亲都是木匠,他是标准的祖传艺人。他人长得瘦长,看似粗人,但脑子灵活,大木和小木都会做,在年轻的匠人中独占鳌头。干大木匠活的时间大多是在春夏秋季节,冬天结冰下雪,造房起屋的人家较少。到了冬天,大宝就凭借一把斧头、推刨、锯子、墨斗、戳子、木马等工具,在家的一间草屋摆了作坊,制作出各种图案不同的木箱子、木床、五斗橱、板凳、椅子等。在大宝制作出来的家具上,还雕着花鸟鱼虫和龙凤虎豹的图案,栩栩如生。大宝制作了家用物件后,就用木轮拖车拉到小镇上去卖,这样的生活看似艰苦,但过得自由自在,在当年的村里可算是富足的。

当年大宝就是凭借这一手艺,博得了村妹子阿秀的好感。阿秀是村里的“村花”,而大宝脸长得瘦猴似的很难看,这怎么能相配呢?当年有人在背后说:“这阿秀是图个什么呀,嫁给瘦猴不就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吗?”

可人家阿秀却说:“他心好,他的手艺和人品一样好。”这年春节,阿秀愉快嫁给了大宝 ,他们婚后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故乡还有一位姓赵的兄弟,他做木工是自学成才的,他们心灵手巧,一看就会,被称之为小聪明。他在随大宝干活的两年中,忽然对雕刻有了兴趣,他从雕门窗的花鸟开始又学习微雕,后来他在尺余的象牙上雕出了一幅活龙活现的清明上河图,还在寸红木上雕出仕女夜宴图,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微雕专家,成为家乡木匠中的一大骄傲。

提到木匠,不能不使我们想到他们的丰功伟绩。在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一些古镇或者古村落里,我们常常会看到木匠们的智慧,在古色古香的大院,总会看到那些迷宫一样的屋子,奇幻的楼阁,天人合一的建筑,这些精美的建筑渗透着多少木匠们的汗水。那些沉稳、端庄、典雅、大气的古村,渗透着多少木匠的淳朴与光芒。无论是故乡的屋子还是庭院深深的古宅,都刻录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

在这些村庄的建造中,泥水匠也是功不可没。在故乡,泥水匠也叫做砌砖匠或粉刷匠,他们是造屋、筑墙,修巷、铺石,设戏楼,建杂货店、烧饼摊、面食店、榨油坊、豆腐坊等的能工巧匠……

总之,那里有房子,除木匠外,总有泥水匠的一半功劳。泥水匠的工具很简单,一把泥刀,一个锥形垂吊物,一把粉刷板、小弯钢片和毛刷板,就是泥水匠出工拎的小包。在农村,他们自古以来都吃香,有的泥水匠还会泥塑龙凤屋脊顶,包括砌灶等。

记得八十年代,我叔叔的两个儿子就是村里的著名年轻泥水匠,他们都是十六岁开始当学徒的,二十多岁就独立能够造墙和做复杂的高级龙凤艺术屋顶。那年月,学徒是学三年后再要帮师傅打工三年的,学徒除了吃用由师傅承担外,其他都是义务的,这是当时不成文的土规矩。六年的历练使他们学会了泥水匠所有的本领。后来造房砌墙去立墙角不用直尺吊线。石灰和水泥粉刷墙壁,还有泥雕和垒土灶等什么都会。他们在乡下走村串户地帮人盖房子,挥舞泥刀干活赛如虎,乐在其中。他们二个人另加一个小工作帮手,一天能砌一垛墙。有人测算过,他们二个人一天手里各要经过近二千多块砖,他们粉刷的墙面既直又光滑,在当地颇有名气。后来在改革开放中,一个房地产老板看他们水平高,愿出资争着帮助他们培训取得技术证书,开高工资请他们当技术师,但他们谢绝了,依然喜欢在农村,走村穿宅干他们自己喜欢的活。

农村的竹匠也有大小之分。竹匠的工具也简单,一把长长的.厚薄刀就叫做竹刀。这刀可派大用场哩,看似比较粗放,但握在竹匠手中,砍、劈、削等就功能齐全了,配一把竹锯就是他们的主要工具。有水平的大竹匠帮助乡间造房等都不用铁钉子,用竹丝和竹钉就可以建造竹房、竹亭,竹桥等,造房用的脚手架也少不了他们。乡村周围的翘角竹亭、竹桥等等,都留下了他们的手艺和足迹;小竹匠的手艺灵巧,会用竹刀劈成蔑片,用以编制打鱼的篓子,还有人们夏天家用的凉席,家用的筛子等竹器。八十年代初,我有一个远房亲戚的儿子初中毕业后没考上高中,就拜了村里的一位老篾匠为师,成为他的关门徒弟。然收徒也要经过考察,老篾匠经过一年多的考察后,见他拜师诚实可靠,专心学习,忠心耿耿,后来就开始向他传授真本领。

两年后,我那亲戚学得很实在且又快乐。记得那次我去看他干篾工活时,只见他从河水中捞出一根经水浸过的毛竹,等水凉干后就操起厚脊薄刃的篾刀,三下两下后在毛竹的底部挥刀就劈下,一截粗大的毛竹很快在一声脆响中一分为二。然后用脚踩和用手掰,手一抬,一根碗口粗的数米长的毛竹就裂开了两半。然后锯、刀并下,不多工夫,一根长毛竹已被肢解成长短不一的篾青、篾黄。坐下,双膝上垫一块护皮,一双手、一副灵巧的牙齿,将竹片分离成细如线的篾丝和薄如纸的篾片。看他编竹如女人编织毛衣一样飞针走线,煞是利索。但见篾片随他的双手起舞,哗哗作响,编好的蔑器摊开来既实又光滑。

三年满师后,他就在家里独立干活了,编箩筐、畚箕、竹匾、t子……编好了就拿到小镇上去卖,这簸箕是乡村最有活力的农具之一,家家户户都要用,所以生意十分红火。他不仅成了村里人们的好朋友,而且又成为青年中有名望的竹编匠人。

在故乡,用铁铸造犁铧等农具的人,被称为铁匠。铁匠一般很少时间进村,他们大多把铺子开在老镇的街尾,等到冬天闲季了,铁匠就肩挑风箱火炉穿村走宅,这一副沉重的担子出行时一般是有两人,互相替换挑着火炉和打铁的工具。他们走在村道上,一吆喝就会招来生意。铁匠可以帮助农民现场修理短缺和报废的农具、犁刀、或用铁铸造犁铧等农具。

每到看到乡间的路上有铁匠来了,村里人就乐意出点小钱修补家里的铁器工具,于是他们就把旧的或者磨损的铁锹、铁锄等拿到场院子里。这时,铁匠就停下担子,拿出铁座、火炉,拉起风箱,把铁烧红到一定温度,然后开始制作或增接镰刀、锄头、犁头等,修旧翻新。

如果你走在乡村的石桥,你就会想到石匠。乡村的石匠手握一把铁锤、一把钢凿。他们靠这样的工具,可以将杂乱无章的一堆石头或砖块打造成有棱有角的好料,砌成笔直整齐结实的石头墙和砖墙。

还记得村东有个叫石阿大的,早年跟斧爷在浙江三门的岛屿石头山上开石,练就了一手开石的本领,不管哪块石头,只要经过他的手,就能很快地将石头凿成石块和石条。早年乡下造石桥,只要他一到,再复杂的河道,经他的设计也能造出美丽的平板桥或石拱桥,他是村内外有名的石匠。

他除了造桥外,还会为他人凿石磨、砌垒石墙……还能在石头上雕刻带有鸟兽和花纹的石雕,村口高大的石牌坊上的所有精彩,都流下他的汗水。他还为村里的后生义务凿了锻炼身体的石锁、石担、石杠铃等,受到大家的喜欢。

后来,水泥板和铁器替代了这些石做的器具,石阿大才失去了他忙碌的生计,然他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后的院子里,悄悄琢磨他的心事。忽一天,院子里传出钢锥锲石的叮当声,像一首快乐的曲子,人们从小院的墙缝探望,才知道石匠不甘寂寞,在家雕琢了许多精彩的石雕,不仅有狮子和老虎,还有栩栩如生的武将和美女等。吸引了中外众多客商前来购买,成为了乡间雕石的艺术家。

乡村的裁缝师傅也是一道特别的风景。裁缝师傅靠一把尺子、一块画粉、一把交剪、一台缝纫机,齐整一块布,让他量一量,画一画,裁一裁,再上机子踩几下,一件新衣、一条新裤就上身了。

裁缝师傅也喜欢进村,一头挑着缝纫机桌、一头挑着缝纫机头,每年一到秋冬和春天,他们就一路小跑进村了。村妇们看到他们,就会争相招呼着裁缝师傅进屋,帮她们做衣服和裤子。她们会拿出从街上买来的布匹,或者是自己家织的土布交由打理。那时,乡间有二位裁缝师傅很吃香,一个叫晓甫,一个叫小培,他们都是上海大集成公司专门培训过的男裁缝,被乡人称之为金牌裁缝,他们合作得很好,不仅都会裁剪,还会干针线活,包括做盘纽扣,打扣眼,踩缝纫机,就像是村妇灵巧的做着针线活。他们做的衣服式样像城里人一样,适合时代潮流,所以很受乡下人欢迎。凡附近的乡人有人家娶媳妇的、或者是姑娘家出嫁的,所要做的新衣服都少不了他们。

以前的剃头匠,现在也叫理发师。在我的印象中,故乡东村的剃头匠阿生常会拎着手提包经常到村里来,他很勤快,就连宅院子里的狗把他认熟了,摇头摆尾的白鹅也不再拍翅“咣咣”地叫。为了让大家知道,他常在进宅时拖着长音喊一声:“剃头喽――”其实他是知道的,每个月村宅上都有人理发的,年年月月如此,他测算好的时间路是不会走错的。

村子里的人每到听到他的喊声,他们会迎出宅院和理发师打招呼。然后迎进院子。要剃头的在房檐下摆好凳子,剃头匠就坐下来,宅人随时会递上一支烟请他坐下歇歇脚。一矣主人家把洗头水烧热,剃头师傅就让要剃头的坐在长凳上,披上蓝颜色的围布便开始工作。剃头师傅先用温水浇剃头者的头发,再抹上肥皂,然后开始抓搔头皮。他单手慢挠似行云流水,轻重尽随人意。洗完头,顾客会觉得神清气爽,倦意全无。这个时候,凡宅上要理发的男女老少,就开始坐着排好队等着,大家说说笑笑的。随着喀嚓嚓的推剪声响,湿漉漉的头发就像杂草一般直往下掉地上。

修面是阿生的拿手绝活。据说附近的寺庙和奄里的和尚和尼姑也常请他去,他用一把递刀可以把任何硬发或软发者的头剃得十分光滑。在村宅上剃头,他先用热毛巾给敷面,再用小刷蘸上肥皂沫细细涂抹在胡须上,然后右手悬腕执刀,拇指紧贴刀面,食指和中指勾住刀柄,无名指和小指顶住刀把。剃刀所到之处,须毛纷纷落下,连眼皮、耳背上的绒毛也不放过。修完面后的人脸容光焕发,格外精神。如果有老者要掏耳的,阿生会从竹管里倒出一根金属针似的工具,双眼盯着耳洞,小心翼翼用挖勺将耳垢挖松,然后用镊子将耳垢夹出,据说掏耳也是一种舒坦的享受,是很舒服的。

阿生做人实在,即使给小孩子们剃头,也认认真真,他还会按大人们的要求给小孩剃一些特殊发型,如四面光秃、只在头顶剩块饼状的或月芽儿的黑发,或在颈后方留一小撮小长发,更显乡村孩儿的可爱。

但在一次理发途中,阿生不幸被草丛里的毒蛇所咬,等到有人发现他倒在草丛,已中蛇毒身亡。追悼会那天,上千村民赶去献花,场面感动天地。

故乡村里有个杀猪匠名叫阿根。记得小时候,每年临近年关,村里几乎是家家都要杀猪。这时阿根就忙不过来了。阿根长得五大三粗的,像个屠夫样子。村里家家都会请他,他起早摸黑的一天能杀七八头猪。每当杀猪的时候,他就往人家的猪圈前一站,等主人将猪轰出来,阿根就揉揉衣袖伸手揪猪耳朵,主人就招来家人一起将四只猪脚用绳捆住,然后抬上杀猪前准备好厚实的杀猪凳。高大的杀猪桶抬至屋前的空阔地带,把烧好的热水倒在里面。

一切准备就绪,但见阿根手中的尖刀寒光一闪,阿根已将刀捅入猪的脖子,只见他的手用力抖抖。刀一抽,猪血就喷射在备好的盆装盐水里。于是,那猪就从狂嚎转入沉寂,没声音了。然后就被拖入到热气腾腾的杀猪桶浸泡,然后就是灵动地使用刮毛刀,在泡过的死猪身上来回上推下刮,不消一刻钟猪就被脱毛后拖回案板。然后破肚子、砍骨、割肉、轮番下去……不过二个小时,整头猪已被肢解装入箩筐,由主人扛进屋去准备过年用……

有时逢婚丧嫁娶的,就是在七月流火的盛夏天,阿根也会光着膀子流着热汗干。记得有年盛夏,村里有位老爷子过百岁生日,家里人要为他办酒席庆贺,他被主人请去杀猪。这是一头凶猛的足有二百多斤的大肥猪,当年轻人将猪抬到杀凳上,阿根正要下手时,那肥猪猛地发力挣脱了脚上的绳想逃跑。说时迟那时快,阿根杀猪很有经验,他发怒地操起刀,人们只见空中一道白光闪过,刀直刺肥猪心胸腔,肥猪边逃边滚,脖子上的血“哗”的一下淌了出来,没一回就倒在草地上。大家都夸阿根刀法精准。从此留下了美名……

除了以上介绍的一些能人外,农村里还有补铁锅底的补锅匠,七八十年代,农村土灶的锅大多是生铁浇铸的,容易烧坏漏水。补锅匠补锅时,一边拉风箱,一边用火熬制铁水,然后对准锅坏了的地方浇上生铁水。只见补锅师傅左手用一块铺满土的布垫子堵在漏洞的后面,右手用小勺在置于炭火的坩锅里,舀出融化的火红的铁水,像个蛋黄似的快速地倒在漏洞处,用一个卷成筒状的抹了灰的布墩在滚圆的铁水上一压,待冷却后再用砂布打磨一下,一口坏锅瞬间会焕然一新,又可以继续它的铁锅生涯。

在农村,还有修碗、修缸、修棕床、油漆、弹花、织土布、烧砖等匠人……

然这些年,社会发展了,许多乡村的手艺人大多己经年老,有的己经离世。他们的生活经历大多己写进了乡镇的生活史料,有的匠人的工具被收藏在农家乐的陈列室内,剩下的老手艺人己经不多,他们享受农保的天伦之乐,个别的被请到一些古镇或农家的博物馆作回忆的讲解示范员。现代生活的人们大多己把他们忘记,那些进城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后代,也许已记不起他们的足迹。当我们的生活走向城市化,当我们想起乡村的那些手艺人,常常是会引发遥远的怀想。

篇7:忆故乡作文

梦回故乡,根深蒂固,故乡情,荡漾心思醉,波动儿时梦,儿时家是一栋两层的土著结构,房顶盖的是一排排小青瓦,犹如一条条巨龙飞舞翱翔,显示出西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屋顶高,屋檐低,便于雨水倾淋而下,像一串串珍珠散落,极其壮观。

夜晚,仰望浩瀚星空,金黄的圆月在天空漫步。四边星星与它伴奏,一丝丝金光射向大地,为什么月光是冰冷的?月球像是一颗死了的星球,让人感到冷漠无情,却又渲染出一份优雅温馨,一丝陶醉韵味。

哗哗哗哗............

这是什么?谁能弹奏出如此动听、淳朴的音乐?

哦!!!!原来是屋外的小溪弹奏着心中的离殇,忧虑的旋律在耳边缠绕。难道是溪水在哭泣,在思恋,思恋久别了的主人??主人的脚步淡了很久很久,直到我初次回到故乡,轻轻的从它身子上踩过去,溪水流泪了,哭笑了,溪水也有感情?是的溪水是有感情的。曾经光着身子和它拥抱,亲吻它的脸庞,抚摸它的身躯,如今,与它面对面,也只能黯然落泪,与它述说思乡之苦。

溪边是两棵大树,它们是忠诚的守护者,无论风吹雨打,他任然屹立不倒,守护自己的领土,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演绎故乡韵,回味旧时情,现在正是深秋季节,秋天的天使早就为它们穿上金黄色的衣服,如诗,如歌,如画般动人。

从家出发向东大约走七里路,是幸福的果园,每到初秋时期,远远的闻到果实的幽香,果园里各种花果张显着自己的姿态。

长着黄色脸蛋,鼓起胖胖身体的枇芭,得意洋洋的散发着自己诱人的香气。

粉红色皮肤的蜜桃,抹上一层漂亮的脂肪,不断打扮自己,显得万物唯它最美的妖艳样。

穿上一层红色艳丽衣服的大樱桃,晶莹剔透,啊纙多姿,挂上一弧灿烂的微笑,如少女的嘴唇一般,淳淳动人。最朴实的还是那肥胖的鸭梨,挺着大肚子,穿着平凡的绿色素衣,一看就是老实人。我给这幸福的果园,取名叫快乐的海洋,大自然的兄弟姐妹们在这里和睦相处,传播快乐和希望。

站在山头,寒风落叶千嶂里,绿水青山如眉黛,左泉激石泠泠作响,右鸟呤鸣嘤嘤成韵,问,此景,何寻?恰似天山与此共色!

可惜一切变成永久的回忆,被大水隔膜,也只能漂浮在水面上感叹!

如今泥巴山风雪迎远客,大渡河水波涛涌,金钟山下环湖游,万亩梨花献真情。最喜长河万里流,奔流到海永不回!罗卜岗儿女共婵娟。

篇8:最忆故乡冰雪情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冬天最有灵性的就是漫天飞舞的雪花。飘飘洒洒的雪,一寸寸的顺着风的发丝飘下,钻进了石板小巷,跳入了平常人家,盖满了红砖碧瓦,压上了青松枝桠。于是大地披上白纱,清美纯洁的双眸望着天上的太阳,泛起了七色的流光,迷醉了世人的眼睛。

“房前悬凝珍珠雨,窗挂柳絮满晶莹。”冬天最有美感的就是晶莹剔透的冰凌。它们一串串的挂在房檐下,像是悬挂的水晶帘,静止不动又散发光芒,用手一触摸瞬间化成了清凉的水。于是冰凌就变成为了一阵阵清凉中透着点点坚强的存在,既坚毅又温柔,既激情又冷静。

“桃花源里种桑麻,冰晶玉宇满窗花。”冬天最有创意的要数窗花了。每天早晨,睁开双眼,望着窗户上通透的冰花所凝结成的窗花,一瞬间有种置身于梦中的感觉。它们是那样的特别,超过了所能想象的一切形状,有时候是几何形状的,更多的时候是无规则的样子。却是每一条线条都恰到好处,增一分则满,少一分则损,令人慨叹冬天变幻莫测的想像力。

“冰骨雪肌玉为心,千变万化寓古今。”如果说大自然是鬼斧神工,那么真正的冰雕就是神奇的创造。一块块平实的冰块经过冰雕师们巧手雕琢,变成了飞天的仙女,奇幻的城堡,梦中的天堂,飞翔的天梯……人们在冰雕城堡里嬉戏,一片笑声如银铃般划过天际,直入心底。

“冰天雪地融世界,纯净如玉漾温情。”故乡的冰雪是孩子们手中无与伦比的玩具,一行行深深的脚印向着藏身的雪洞,一枚枚透明冰壶在冰面上划出优美的弧线,一场场雪橇竞逐“炒热”冰天雪地,一个个雪人憨笑可掬,一团团雪球打出笑声阵阵……

篇9:忆故乡(作文)

窗外,寒风吹过,不远处落叶随风起舞。记忆中的故乡景色刹那间一幕幕映入眼前,跨过千里,越过时空。

春天里,燕子的一声叫唤将整个山村里的一切唤醒,燕子越过一座座高山,翻过高低不平的田地,飞到各家各户的屋檐下,开始建造自己美丽的房屋,泥路上的小水沟,常常有燕子衔木棒和泥块的身姿。迎着微微的春风,乡亲们开始春耕和播种了。春雨来了,山间万物复苏,婀娜多姿的柳条发芽了,粉红的桃花开满了枝条,生机勃勃的春笋拔地而起。不久,油菜也好不吝啬自己的金黄,将每块小田地染成了花的海洋,染到我看着心醉、看着迷离,走近田间深吸一口气,那油菜花的浓郁味道似乎可以钻进我的五脏六腑。

淅淅沥沥的春雨营造了泥泞的乡间路,路边绿油油的小草一片片冒出,在雨里欢笑,在雨里唱歌。天放晴了,太阳露出久违的笑脸,一缕缕光辉照在崎岖的小道,我踮起脚尖远望,一座山接着一座山伸向远方;单单地一条美丽的小河像蛇一般曲曲折折地绕着你缓缓流淌,流向何方?我无存知道,它有多长?我也无存知晓,我只知道它静静地守候着你,它哺育了我,也哺育了家乡父老。

夏天,金黄的稻子在田地里,像海浪一样翻滚,风一吹,便可听见稻子成熟的叫喊声,招呼着父辈们的镰刀挥舞,父辈们在那几天仿佛在与时间进行一场赛跑比赛,汗水像下雨般从头上、脸上,胳膊上滚下来,挥洒在天宇间,慢慢蒸发。这就是大家所称的“双抢时节”,打谷机发出轰隆隆的声音,好似生命强有力地呐喊。

秋天里淅淅沥沥的秋雨往往能在我的心里写下许多思绪,行走在泥泞的田间小道,晚稻早已被割下来,只剩下高高的躯干在遥望四方,三两头黄牛聚在一起吃草,吃着快枯萎的田埂草,小时候的我们这时会在山上采集各种野果子,譬如金樱子、马奶子、野山楂、柚子野柿子、毛栗子、悬钩子、野葡萄等,纯天然,都特别甜,夹杂着青山的味道。小河边,桉树的叶子哗哗地飘落,有的飘落到地面上,有的飘落到河里,顺着水飘,飘到看不到的远方,想必那途中的风景亦迷人。

等秋风吹完了秋天的雨,吹完了秋天数不尽的思绪,冬天迈着自己的脚步便也缓缓来到了,只不过冬天的气温过低,大多数植物动物都已进入了冬眠。但我家乡的冬天并没有那么寒冷,因为家乡地理位置靠南,而且村庄四面环山,加上喜庆的春节即将来临,家家户户开始制作各种炸糕甜点,准备年货。屋子里是家长父老们的谈天说地,追忆着过往的岁月,打算着明年的五谷丰登。

故乡啊,你是否还能记起远方的我,又可知我在深深地思念着你。远方,守护着那片红土地的父老乡亲和生我养我的亲人们,您们是否安好?

每次与你相遇,总需要转火车,转汽车,转摩托车,再走几里山间小路,才能到你的身边,目睹你的面容。但无论怎样的疲惫,我脸上总能浮现起阵阵笑意,看着家乡古朴的风景,熟悉的父老乡亲,我体会到的是融于血液里的温暖。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忆故乡冬散文】相关文章:

冬?雪?忆散文随笔04-13

故乡的散文范文05-19

秋里思故乡散文04-09

故乡行-散文欣赏04-14

故乡的春天散文04-14

在故乡踏青散文04-16

魂系故乡散文04-17

故乡儿时腊八散文04-17

故乡的年味散文04-27

写回首故乡的散文04-08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文明礼仪教育教案下一篇:管理案例分析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