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乡情散文

2024-04-25

乡音乡情散文(共9篇)

篇1:乡音乡情散文

读成散文集《乡音乡情》有感而发

古往今来,故乡在以根文化为主要精神的国人眼里,是一种难已割舍的情感,这份感情融入文化血脉,随着岁月的增长日益浓郁;这份感情铭刻在心底,离家越远便越发沉重。是呀,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而故乡的面貌却总是那样熟悉而又陌生!多少故人已老去、多少往事已成烟云、多少物件不再拥有、多少风景只能永远珍藏在记忆之中。“江山有代新人出”,这是事物变革的发展规律,谁也无法阻挡,但那份醇厚的乡土之情和故乡之恋,始终萦绕在心头,令人难以忘怀,正如作者所言“随着年龄的增大,故乡的人物事件在我的记忆影像里越发清晰、鲜活、丰满……”。

深夜,寂静无声,手捧成新平同志的散文集《乡音乡情》(湖南人民出版社12月出版),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鼻而来,作者以细腻的眼光、独到的视角和充满“泥土味”的语言在时间幽深隧道里,收集了关于故乡的点点滴滴,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蕴含农村生活情调的柔美温馨画卷,故乡的那些人、事、物、景又鲜活地浮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体验到了那种久违的童时乐趣,那种铭刻在记忆深处的乡村风景,还有那种淡淡的乡愁。

白衣港是养育作者的故乡,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一个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这里“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也是一个饱受旱涝侵袭的地方,这里“天晴三天盼下雨,下雨三天涨大水。”正是这样一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一群勤劳、善良、纯朴、坚韧的中国农民,他们深深地挚爱着这片肥沃的土地,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劳作同命运顽强抗争,演绎出一幕幕感天动地的人间活剧。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风土人情、这里的轶闻趣事,让人觉得是那么熟悉、那么亲近、那么让人感怀,那么使人眷恋。

通读完整部作品,首先打动人心的是作者故乡中的人物,一切都是那么原汗原味。作者对人物的刻画细腻而传神,尽管都是些普通老百姓,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经历,没有曲折缠绵的儿女情长,但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却构成生活在湘南大地上一个个农民的缩影。《乡音乡情》共收辑了26篇描绘白衣港乡亲的`文章。这里有老中医、乡村木匠、篾匠、乡邮员、摆渡工、蹲点干部;有留守娃、半边户、乡下知青、民办老师;有南山大叔、哑表哥、玉英婶、罗锅叔等。作者在字里行间表现了对乡亲们的一往情深,读来催人向上,让人心头为之一振,如淡泊名利、识才、爱才的许台长;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阳书记;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的向老师。也有不少文章读来让人心头沉重,嘘唏不已,如南山大叔,一个富有才气、仪表堂堂、心地善良的“乡间人才”,落寞的身子消失在夕阳里;多情的辣妹子湘兰为了寻找那份真挚的爱情而魂断湘江边;还有哑表哥、玉英婶、顺秋娘等弱势群体的不幸遭遇,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坎坷、世道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公。在他笔下,不管世道如何变化,农民身上最本真、最善良、最朴实、最美好的东西从来没消失过。这种淳朴自然的乡村人物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次,撞击读者心扉的是作者故乡的农耕场景。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生活场景渐渐消逝在人们的记忆中。《乡音乡情》中农事章节较好的保存了这份记忆。作者对故乡农事进行了抢救式的挖掘,再现了当年那些灰尘弥漫、热汗淋漓的劳动场面,唤醒了大家的亲切美好回忆,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作者有过多年农村生活经历,对繁重的农活有过切身的体验,并进行过细致的观察,深藏在记忆之中,多年后诉于笔端,活灵活现,读他关于农事的文章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的话说:“浸种育秧、开秧门、车塘水、‘双抢’……娓娓道来,何等飘逸洒脱,何等意气扬扬,

”就像一个“老农”在拉家常,充满了农村劳作的艰辛,同时又饱含着劳动的乐趣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在农村摸爬滚打了20余年,也许正是长期生活在农村,才能将这些原汁原味的家乡土话和民间谚语引用到文章中,仿佛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富有生活气息和哲理韵味。“种好一垄秧,秧好半年禾”体现了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春田日插日,夏田时争时”体现了珍惜时间抓住机遇的重要性;“乡里乡亲,伤着骨头连着筋”体现了邻里乡亲互帮互助之情;“辛苦插秧满稻田,低头看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才是道,虽是退步却向前”体现了当农民的坚韧与豁达……

再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对故乡的一片深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那支清远的笛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细读《乡音乡情》中的一些章节,让人有当年贺敬之《回延安》的那种感觉:“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作者对故乡美景的描绘勾起许多人对家乡的回忆,在国人心中自己的故乡也何尝不是如此这般美丽动人!岁月沧桑,思念如影相随。《告别故乡的码头》、《我遥远的小县城》、《那日渐消逝的农耕图景》、《远去的帆影》这些篇章隐寓着逝者之不可追,古树、古井、古镇、古校、古渡、古洞这些美景无不暗示着昔日的辉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白衣港那千级码头就是古镇的灵魂之所在,是作者人生的起点,第一次去县城,第一次坐乌蓬船,第一次看着父辈们背着纤绳负重前行……那热闹非凡的大源古渡口、那人声鼎沸的大浦古街、那古朴安祥的萱洲古镇、那书声琅琅的平里古校……故乡的印象在作者心中是如此的娇艳无比、温柔如水,被一些读者称为“诗意化的历史”,为当代青少年的“最佳精神粮食”。这种充沛的诗意和绵密的物象传达着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体验。

时光总在流逝,生命仍在继续,然而故乡在记忆中不断模糊,故乡在不断沦陷,不仅是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更重要的是农村传统文化日渐凋零。在这激变的时代中,农村日益“空心化”,大批的农村人“逃离”黄色的土地与宁静的田园,进入繁华而喧嚣的城市。在城市不断崛起的同时,农村日渐衰落,昔日那“男耕女织”的田园图景日渐消逝,读《乡音乡情》就能深刻体会到作者这种失落和忧思。作者在农村所经历的许多童年趣事,如拜月亮、捞鱼虾、扯猪草、拾爆竹等对当今许多乡村儿童来说早已闻所未闻,就是拜年、划龙舟、耍龙灯等传统习俗也日益淡化。正如作者文中所言,“‘耍龙灯’仅仅留存在中年人的记忆中,孩子们只能从电视中看到耍龙舞狮的场景,却不知道白衣港龙灯队昔日的辉煌”(《耍龙灯》)。在浮躁心态、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农村的人情味也日益淡薄,当年拜年的那种热闹场面难以见到了,以至作者感怀,“真想回到那梦幻般的童年,与父老乡亲们一道走村串户,一路说笑,彼此交融,享受农家那种特有的乡情与温馨”(《拜年》)。

“月是故乡明,情是故乡深。”在当今大变革的时代,如何让农村重拾那份安宁祥和的氛围是当前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们的共同愿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作者的叹惋与沉思弥足珍贵”。在现代化背景下,冀望于回归小农经济已不现实,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下,“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虽然将蓝图变为现实依然任重道远,但乡间田野春意正浓,美好前景值得期待,这也许是作者写《乡音乡情》一书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篇2:乡音乡情散文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就地域方言而论,她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反映。方言通俗的讲就是地方话,是土语,是乡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中的“乡音”就是指方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一方人就孕育一方通用的语言。方言就是乡音,乡音就是乡情。不管你在天南地北,只要听到熟悉的乡音,一股浓浓的乡情就会充满心间。方言就成了俩位同乡认识的媒介,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和纽带。使远在他乡的你,倏然间有一种回乡的感觉;乡音犹如山涧淙淙的流水,在心灵的深处叮咚,这一丝一缕的乡情流过你的心田,你独在异乡的寂寞和疲惫,顿然间便风轻云淡了。

我的家乡清水河,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虽然地域面积不算辽阔,但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却孕育出多种不同风格的地方方言,其特色各自迥异,在民俗文化的长河中绽放出奇异的光彩。

清水河的东南地区以长城为界,与山西省的偏关,左云右玉接壤;衍生的方言与山西方言相近,俗称„晋语‟。这种晋语语系的方言,在我县的韭菜庄,北堡和单台子几个乡通用着。通常把”哥哥‟唤作„杠杠‟,把„我‟唤为„瓦‟,管„猪蹄蹄‟叫„猪齐齐‟,凡此种种,多若瀚星。有许多晋系方言用汉语言文字很难表达,若用语音表述却是妙趣横生。有一则小笑话在当地流传甚广。说的是一位乡官去某村调研,村官安顿其妻;“瓦(我)说是抹敢是(不一定)范书字(书记)来呀,晌午炒支蛋(鸡蛋)猪齐齐(猪肘子),甚不甚(一定要)提溜上(提上)一捆啤酒。‟简短的一句话,尽显„晋语‟风格。从这土的掉渣的语调中,使人联想到历史悠久的西口风情以及因其而衍生的民俗文化。

清水河的西部地区与鄂尔多斯市的准格尔旗隔河相望,因此西部地区的方言又有„鄂尔多斯方言‟的韵味。这种„鄂语‟体系的方言,分布在我县的窑沟,喇嘛湾两个乡镇。其主要特点是简洁,有力,亲切。在语音方面,不分前后鼻音,不分平舌卷舌。常用的语气助词有;的,兰,哇,呀,了,来来等。语调„西不外外‟,俩人一见面,随口就问“吃兰木?”“吃甚来来”?“定猛真儿的繁忙不代表忘兰,节日的到来愿你心盒儿舒畅,曾落下的问候载次一圪蛋补上;让所有的关心都圪堆在载条短信盒儿,愿你天天乐得呲开个嘴,笑得泼害害的。”逢时过节,用手机编一条方言短信,让远在异乡的亲人看到温暖的乡音,体会到浓浓的乡情。

清水河的北部地区与和林格尔县和托克托县比邻,方言属于“土默川方言”体系,是内蒙古西部方言的主流,分布在我县的宏河镇,五良太乡和城关镇,与呼市地区的方言相通用。当地百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方言词汇,常用的方言词汇有:个揪(蹲着),圪出(不展或有皱褶),些来嘘(一点点),姗(住的意思),袅牙(不好伺候),长圆长短(一定)。倒叉叉(衣兜),欢欢儿(快点),不带要(懒得去),偷悄巧儿(偷偷地),灰出落(不好的习惯),各产(撒娇),个塌(唠叨),亥跋子(鞋),个影(恶心),受应(舒服),日怪(奇怪),黑将来(黄昏),燕个儿(昨天),闹不机迷(不知道)等等。也创造出许多具有趣味性的方言詈词(骂人话)。比如形容一个人鲁莽的(坎货,坎球,坎子,坎不外外,坎七愣八,坎不愣怔);表示短的(球长长);表示小的(球大大);表示不道德的(灰头,灰货,灰个泡,灰个蛋,讨吃货);表示不怎地的(蛋球是,日球寡);表示傻愣的(傻蛋,楞货,二百五,半吊子,二不球球,二球胚,愣眉悻眼)。方言詈词虽然粗俗不堪,但却饶有风趣,如果你是清水河人,听起来就会感到热乎乎的亲切。有一县干部到乡下去调研,在田间地头与一老农唠嗑。“大爷,今年的庄稼长得怎样?”“蛋球是”;“村里的粮食够吃吗?”“日球寡”,“那就多卖些羊增加点收入”,“羊长得球大大,卖了就做害兰。”这语言铿锵直白,透着淳朴憨厚的情韵,同乡人听了分外顺耳,感到这方言是最具亲和力的语言了。

清水河的方言最能体现出乡情的,莫过于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不同风格的地方方言,孕育出不同风格的民族文化,从而表达出不同的风土人情。

流行于我县东南长城沿线的“踢鼓子秧歌”,从民末清初流传至今,历经几百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之所以能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其唱腔中带有浓重的“晋语”方言风味儿是功不可没的。每到一处表演,开始和结尾,都要唱一首四句歌,“高高的山上一疙都蒜,一个蛋捣成七八瓣,走的走来散的散,想看秧歌明个儿看。”其歌词用当地方言唱出,犹如山间的泉水,清纯干净。乡情浓郁,润心润肺,每每观之,总是赏心悦目。

在我县西部地区盛行的“爬山调”,具有广泛的趣味性,它的基础语言就是当地的方言,乡音浓重,乡情流溢,因而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南山疙瘩雾生云,难活不过个人想人;东山的糜子西山谷,哪个达想起那个达哭;半碗黑豆半碗米,端起饭碗想起你;想你想你实在想你,泪蛋蛋滴在那饭碗里。”有些现代歌曲,被当地人用方言改编演绎,也是别有风趣。比如歌曲《再别康桥》,改编后就成了“悄迷个触眼的鹅走兰,就像鹅悄迷个触眼的来;霍抖霍抖鹅的衣袖袖,不提溜走一疙瘩云彩;水根低的草草啊,个揪在那儿悄悄间活颤”。这歌词,外地人听了看了也闹不机密迷,当地人却如饮甘醇,如痴如醉。这就是方言的艺术魅力,使乡情澎湃,涌动不已。

地方戏曲《二人台》和地方《小品》,是清水河人最喜欢的艺术形式,在我县的北部地区尤为流行。每到农闲时节,村里总要唱几天红火红火。一个村子唱戏,邻近五里三乡的老乡都要赶来观看。喜好的就是这诙谐幽默的表演和熟悉亲切的方言。“想你想的不行行,去了医院吊瓶瓶;吃饭行不见菜盆盆,睡觉找不见炕棱棱;上班没有心情情,眼睛哭成个泪人人……”这段小品的台词道白,只有用清水河的方言道来,才能深切的表达出爱情的美好和甜蜜,如春风化雨,丝丝入心。

篇3:乡音乡情散文

关键词:艺术歌曲,乡音乡情,艺术创作,歌曲演唱

前言:

艺术歌曲是一种格调高雅、内涵深邃、创作手法娴熟、伴奏精巧的歌曲。艺术歌曲和演唱以抒情为主, 因此, 多样的音色、清晰的吐字、细致的语调, 就成为演唱者艺术表现和演唱水准的重要标尺。徐沛东创作的《乡音乡情》曲式严谨, 情感内涵深刻真挚, 字里行间透露出其创作歌曲的典型手法———质朴纯美。歌曲对演唱者声音的行腔及内在情感的处理要求很高。因此, 多样的音色、清晰的吐字等成为了演唱者艺术表现和演唱水准的重要标尺。所以全方位的分析《乡音乡情》, 使演唱者更能完美的表现作品及对音乐鉴赏提供帮助。

一、《乡音乡情》作者与背景介绍

由晓光作词、徐沛东作曲、余卓群配伴奏的《乡音乡情》, 作曲家徐沛东先生创造了丰富的音乐美, 这些音乐美, 不是艳美、华美, 而大多是一种质朴的美, 纯净的美。徐沛东才华横溢, 生于1954年, 辽宁大连人, 1978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师承杜鸣心教授, 1985年入中国歌剧舞剧院从事音乐创作。主要作品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爱我中华》等。他以饱满的热情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民族。其音乐风格质朴而优美, 热情而厚重。

《乡音乡情》是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 朴实见深情, 颂扬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其旋律凝炼、流畅、富于个性, 听来令人耳目一新, 一经发表和录制成碟发行就获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认同, 特别是经戴玉强等名家给以完美诠释后, 已成为各类音乐会上歌手们竞相演唱的曲目之一。

二、《乡音乡情》艺术作品分析

《乡音乡情》表达了游子对故乡、对祖国亲人的思念、热爱之情, 属于思乡的题材;是一首感情真挚的抒情体裁歌曲。

(一) 歌词内容分析

歌词意境抒情, 寓意深刻, 第一乐段把家乡沙海、碧湖如一幅美景般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诗的意境具体、形象。在这美好的意境中作者抒发“乡音难改, 乡情缠绵……时时刻刻萦绕在我心窝。”这种有景、有情、有声、有色的诗情画意, 仿佛就呈现在听众的面前。第一乐段表达对家乡父老的深切思念, 仿佛家乡亲人正在眼前劳作, 第二乐段把对家人的感情升华到对祖国的感激之情:“华夏土地生我养育我, 九曲黄河滋润哺育我。”通过诗一样的语言与音乐完美结合, 生动刻画了艺术形象。

(二) 音乐内容分析

1、《乡音乡情》的曲式结构。

《乡音乡情》是一首扩展性再现乐段的二段体 (A+B) 的曲式。A段是二句式的、方整性的、重复材料的、收拢性的终止。抒发自己对祖国辽阔天地, 对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对哺育自己的华夏大地深深眷恋之情。音乐深情、舒展, B段是扩展性的再现乐段, 再现句是d句的扩展性重复。C句在音乐上达到高潮, 节奏上变化重复, 先用切分节奏突出强音, 后用两音一字的落滚旋律把华夏土地、九曲黄河对“我”的哺育之情饱含深情地表达出来, 接着音乐进入如歌行板的节奏, 叙说着乡音乡情时刻萦绕在心窝。

2、《乡音乡情》的旋律分析

调式是非常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法, 它是音高的组织性的主要现象之一。《乡音乡情》是bΕ大调的抒情歌曲, 其间出现了离调现象。乐曲第一、二句起于大调, 色彩明朗, 第三、四句转到小调, 色彩暗淡, 第一乐段最后一句又回到大调上, 从淡淡的忧思遐想回到了明亮的大调色彩中。

第二乐段都在大调上进行, 其间也出现有离调现象:大调-小调-大调的交替, 把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用小调的暗淡色彩表达出来。缕缕乡音乡情萦绕心窝, 华夏黄河生养的儿女心中充满了感恩、自豪、思念的情怀。旋律上大胆运用重复手法, 推动音乐的展开。其重复法构建作品、展开乐思方面, 做得很巧妙, 使整首歌曲达到很好的效果。全曲两个乐段, 每个乐段均用了重复法。

(三) 《乡音乡情》的演唱技法

《乡音乡情》在演唱技法上适用美声唱法, 因此在演唱时, 根据调性及内容要求, 歌声是明亮的、抒情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应注意速度、力度及音色的处理。速度, 是音乐表现的方法之一。音乐的旋律美, 要靠声音的力度来表现;声音的情感美, 同样要靠声音的力度来表现。如第一句应用中mf的力度饱含情感的唱出, 然后用渐强的力度一句比一句唱得深情。到第二乐段时是乐曲的高潮部分, 演唱者在情绪的积累上也达到高潮, 应用f演唱, 以“我爱崭新的村落”低音乐句, 把爱引向深入。一乐段中声区较多, 在演唱上声音要协调好胸腔共鸣。第二乐段进入前的过渡, 则在“说”字配一个极有韵味的下行低音拖腔。“华夏土地生我养育我, 九曲黄河滋润哺育我”是一对异峰突起的高腔, 感情至深至热。最后“乡音难改, 乡情缠绵”则是点题。在演唱上除音色多用头腔外, 随着感情的变化, 语气“喷口”的力度也发生变化, 应做到气息饱满, 音色统一、明亮。

结语:

通过以上对《乡音乡情》的分析, 从音乐专业的角度分析它的调式调性、和声织体音型、演唱技法提示等, 让演唱者在声音技能、情感艺术处理的认识上有一个飞跃性的突破, 使演唱者更能完美的表现作品。

一首好的艺术歌曲之所以得到人们喜爱并能流传, 作曲家的创作是起决定作用的, 因此我们在分析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时, 应该要了解作品本身, 同时还应对如何把握演唱技法进行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深入、透彻地理解作品内容, 准确表达作品内涵, 让听众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2]声乐基础理论彭晓玲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乡情乡音意绵绵

画家长期居住在河南省王屋山地区,酷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经常外出观察自然、感悟自然,写生收集素材;在不断研习山水画的过程中,他一直追崇黄宾虹浑厚华兹的山水画论以及山崖黑密厚重的古朴硬派风格。

画家作品多以自己熟悉的太行、王屋山脉风情为主题,在创作中,构图饱满,皴写结合;笔法严谨,气势恢宏;墨色深沉,古朴浑厚。

观赏画家山水画代表作,以侧锋为主体绘制的山水画,以近景、中景组合的画面,流露出不一样的笔法、墨法技巧和对家乡眷恋的情怀。

作品《王屋古昆仑》,近景以墨色厚实的侧锋画出一道起伏跌宕的山峦脊背,两个游人站在山头眺望着正前方高耸云天的巍峨山巅;近深远浅的两组峻岭岩石,构成画面主体形象,雄伟的群峰气势如虹,呈现出北国山川裸露坚硬的特点。

作品《忆罗沟幽居图》,其近景以中锋与侧锋兼用,由山麓挺拔的树林、层峦叠嶂的岩石、泉水叮咚的流淌、古道木桥与房屋等,穿插其间;中锋变异线条画出的苍劲密林,侧锋亦皴亦写勾画出的山体岩石,形成线面对比下的S型布局美感。

作品《天坛在即》,近景的山崖、坡地裸露硬朗,树林、荆棘错落有致,树木枝干以中锋为主,树叶以侧锋为主,山岩、坡地是中锋与侧锋兼用,在笔墨技巧上则是皴写结合、点染交融,大小点线和小块面组合出笔墨斑驳苍劲、浑厚华兹的韵味。中景处,侧锋深厚的墨色画出险峻突兀、凹凸不平的峰崖岩石主体,勾画出一个天然祭天神坛的山峰之巅。画作既是赞美自然之美,也是抒发画家心灵感悟之美。

《天坛在即》画作,则以近景和中景特写为主,意在绘制出山有平远的意境;《太行情深》则是近景、中景和远景结合,由山麓下的溪流一直曲径通幽,画到群山尽处,远岫若隐若现,既表现山有平远,也表现山有深远的意境。

《山川披锦绣》画作以近景和中景结合,山峰重叠,层峦叠嶂,群山连绵望不到尽头;《秋在涧北》画作中云雾萦绕,神秘莫测,山连着山,视野尽处是远山,画意更在远山外。这类作品注重于表现山有深远的意境。

《山水深处好读书》画作由近至远直上云天,着重描绘出山有高远的胸襟情怀;《家在深山中》,从半山腰的树林、草丛、坡地山石和房屋山路,一直画到山峰尽处,远山的云雾山中,表现的是山高、云高、家高而心境更高远。

这些画面多以侧锋为主,善于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作者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有的表现出一种山有三远的意境,有的表现出两种山有三远的意境。

高敬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美协山水画艺术委员会顾问、河南省书画学会副主席、河南省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

其作品多次参加了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美展,先后入编《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精品集》《当代山水名家画稿》《中国画三百家》《中国画百家作品集》等50多部美术专著,在《美术》《国画家》《收藏家》等专业刊物发表作品200多幅;被中国文联评为“1999年中国画坛百杰”。他还应邀赴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展出交流。出版有《高敬安山水画集》和《高敬安花鸟画集》。

篇5:《乡音乡情》教学反思

四年级的学生,因为平时的接触的少,学生对传统的文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民间音乐,工艺品并不了解,通过课前在网络上查询的资料以及对家里长辈的咨询,学生对书中的“乡音乡情”才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将这节课的教学活动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喜爱上,激发孩子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激发孩子对家乡城市的热爱。课上我将学生分为三大组,分别查有关民间戏曲音乐,手工艺品,民族乐器等内容,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探究体验,学生可以用图片,文字,PPT等形式像全班展示本小组的合作成果。乡音是家乡传统文化的根,它能勾起人们浓浓的乡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家乡传统的优秀文化已濒临失传。引导学生通过吟诵古诗、欣赏戏曲、观看童谣表演,让学生懂得乡音是海峡两岸之间割不断的情缘,体验乡音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篇6:乡音乡情小学品德教案

2、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情况的关系。

3、深化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

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一些反映自己家乡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戏剧、音乐舞蹈等的录象、录音资料。

2、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品。

教学过程

1、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在我们的家乡,流传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音乐、戏剧、舞蹈以及风格不同的传统手工艺品等,它们是我们家乡人的性格、思想和情感的体现,反映了具有家乡特色的风俗习惯、劳动和生活状况。

2、欣赏。(1)放几段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或歌曲,请大家欣赏。要求学生边听边辨析,从中说出哪段是自己家乡的音乐,哪些是其他地方的音乐,并说出省(自治区)名。在整个欣赏活动中,教师可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体会乡音乡情是家乡人性格、思想和情感的真实反映。(2)展示几件家乡的传统手工艺,请学生欣赏。要求他们说出他们的名称、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教师提问:“大家欣赏了这么多漂亮的手工艺品,想不想试者自己动手做一个呢?

3、手工制作。选一件简单且易于制作的家乡传统的特色手工艺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仿制这件手工艺品。制作时,教师可通过示范,讲明制作的方法、要求及注意的事项,然后对各小组分别进行具体指导。

4、展示。学生的作品完成后,把它们挂起来或放在平台上供大家欣赏、评判,并授予作得最好的学生“巧手小学生”的称号,以示鼓励。

5、小结。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主题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乡音乡情最能表现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最能反映家乡人的风俗习惯、劳动与生活情况。

家庭作业

篇7:乡音乡情散文

教材分析:

《乡音乡情》是第五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中的最后一课。本课注重让学生走近更人文性的一面,通过让学生了解祖国各地多姿多彩的民居、各地丰富多彩的饮食特产以及方言戏曲等,从而更进一步提升美好的情感。教材展示了一些地方戏剧、民间歌曲和民间乐器,如四川的变脸、蒙古族的马头琴等,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启发我们要立足家乡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聆听乡音,感受乡情,品味民间传统文化体现出来的家乡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增强学生热爱家乡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传承乡音乡情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调查了解、交流展示家乡方言、民间音乐等资料,感受民间音乐鲜明的民族特色,体会家乡的风土人情;

2、体验家乡方言、家乡特有的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家乡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传承乡音乡情的责任感;

3、走近家乡,探寻有趣的家乡风情。【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主要采用了开放式和活动化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计一系列提升学生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也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我学习空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探索自己熟悉的家乡歌谣;

2、了解家乡丰富的文化活动,并认识到这些活动给家乡带来的活跃氛围;

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保护家乡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2、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情、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情况的关系;

3、深化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教学难点:

加深对家乡方言、家乡特有的民间艺术的体验,传承与发扬民间艺术。

课前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

2、准备家乡的民间歌谣;

3、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了解一些自己家乡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摇,摇,摇,摇到外婆桥,鸡仔吃白米,鸭仔吃浮瓢....”同学们对这首童谣熟悉吗?(学生回答:熟悉)

2、展示不同的家乡童谣。

3、学生们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童谣。

4、把有趣的童谣写下来,与同学们一起念一念。

5、提问:除了家乡的童谣,家乡还有很多民歌民谣,地方戏曲等,有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

6、学生自愿进行民谣、戏曲等家乡民间音乐。

7、给自愿展示的同学鼓掌及表扬。

8、总结:我们的家乡民间的音乐体现了家乡人民的情感和性格,也最能反映家乡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状态。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1、听吆喝声猜乡音。

2、总结:无论什么时候,家乡的腔调总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我们总是能很快的从中听出家乡味。

3、全班交流:家乡还有哪些文化活动。

4、主要围绕家乡地方戏剧、民间乐器、民间活动、民间绝活这几个方面讨论。

5、学生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老师听后做总结。三、一起采风,拓展延伸: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家乡,寻找有趣的家乡风情。

2、实践活动分为:寻找家乡民谣、学习家乡小调、学一下家乡手艺、搜集家乡故事和传说、寻找家乡文物保护单位五个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主题进行调查。

篇8:乡音·乡情·乡愁

一、导入环节,课内文章带入丛书内容引出乡愁

多媒体播放《乡愁四韵》,再展示余光中的《乡愁》,创设情境之后,教师深情表述:我们吃过了汪曾祺送来的鸭蛋,品味到了乡愁;喝过了琦君酿过的春酒,也感受到了乡愁。有人说,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那些远赴他乡,天涯羁旅的游子们离开故乡的时候是豪情万丈,归来时却万斛乡愁。踏遍万水千山,阅尽人间万象,他们会埋藏多少欲说还休的心事呢?

二、赏读乡愁,深入文本,感受作者情怀话乡愁

首先请学生速读《乡情》《剪不断的乡愁》《愁乡石》《想北平》。然后要求学生选出自己最喜爱的文章并概括其内容,说说作者如何用文字或借助什么物体表达这么抽象深沉的感受——乡愁。学生细读文本,深入思考之后,他们也能谈出自己的阅读感悟。

生:我喜欢的是《愁乡石》,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到日本鹅库玛岛度假,隔着中国海看到了远方彼岸的祖国,借着7颗灰色小石子抒发了作者对远方故乡的怀恋与忧愁。228页第七段,体现出其他的游客游玩时的愉悦,与下文作者的忧愁相比较。(其他同学作批注)我觉得作者身在异国他乡,无时无刻不思念祖国。这七颗小石子和作者一样朴实无华,都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祖国的海浪。

师:是啊,作者的愁乡之情就这样荡漾在这片海上。可是沧海之上,永远也钓不回逝去的昨天、离别的故乡。

生:我喜欢的也是《愁乡石》,230页倒数第三段和231页的第三段。运用了对比和语言描写的手法,将游伴们的硕果累累与“我”几乎空手而归作对比,将“我”内心的哀愁与失落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使我感到了作者对这几颗小石子的重视,和它们对于作者的价值,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于祖国,对于故乡的热爱与思念和她内心深深浓浓的乡愁韵味。

师:你说的让我想到纳兰性德的那句“当时只道是寻常”,当初有却不珍惜,失去了才觉得弥足珍贵。

生:同样是这篇文章,我喜欢230页倒数第五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普通灰色小圆石带给作者温馨的童年回忆,将作者对于故乡的思念,以及背井离乡,常年在外漂泊的酸楚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作者站在沙滩上,隔着中国海遥望故乡的情景,带给我们一股浓浓的乡愁韵味。

师(总结):张晓风8岁就离开浙江金华远赴台湾。那些年少梦幻如水一样的流逝了。“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无论张晓风在两岸三地文坛上有怎样叱咤风云的影响,此刻她的生命之舟都静静地停泊在了这片海边,一一检点,化作一声长叹,两行清泪,满目烟云。

生:我喜欢的是《剪不断的乡愁》,这篇文章是写作者得知可以回大陆探亲的消息,办妥手续和安排探亲行程时喜悦、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师(总结):是啊,人还未走,心已归家。那你想想作者的故乡是湖南,为什么首站不去,却选择了北京?宋之问有句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作者此时就是这样的心情。

小结:这个重磅消息犹如李白那晚听到的笛声,一夜之间散入春风满洛城。39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每个生命个体来说,都是一段漫长的历程。“三十余年如一梦”啊,也许“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但不管故乡怎样千变万化,故乡的人还是会认得这个游子的。

生:我喜欢的是《乡情》,令我感同身受的是204页最后一段和205页最后一段。请老师帮我读。

(学生笑。师:为什么?生:我觉得可以理解,但朗读水平不行。)

师:作者是一名漂泊在外的游子,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作者的故乡世事沧桑,但作者对故乡的爱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而是越发深沉。不管故乡如何变化,作者的乡情都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

师(总结):是啊,纵然功成名就,也掩不住灵魂里荡漾的乡愁,这种情怀一旦背负,就是一生。

生:我也喜欢《乡情》,203页第二段运用引用的修辞方法(学生批注),引用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写出所有动物对自己的出生地都深深地依恋,都有浓厚的思乡之情,引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小结:“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故乡是每个游子心中的圣地。再踏故土,也许同学大多风流云散,也许故乡早已物是人非。可在游子心中,依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我喜欢《想北平》,文章最后一段“还,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我查阅资料,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已签订,战争即将爆发,华北危急,北平危急,作者作为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同样让我想到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想此时的老舍和艾青内心都是一样的,饱含了对家乡的思恋之情。

小结:你说得真好。老舍的悠悠怀乡之情溢于言表,拳拳赤子之心跃然纸上。有些往事不能回忆,有时故乡无法想念。老舍像苦苦搜寻目标的猎户,北平就是他心仪已久的七彩神鹿。满弓的箭欲罢不能,只能任其出手,射中的却是自己的心头。

三、诉说乡愁,从文本中走出,走进生活话乡愁

教师先朗诵龙应台《目送》中的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在和学生深入交流文本中作者乡愁情感的基础上,然后再声情并茂地启发学生:离开了那么久,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你还记得吗?请回忆后动笔写下。

(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从文本中走出,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写出自己对于乡愁的理解。)

生:今天,我终于踏上了故乡的土地,心中升起澎湃之情。我如今回到了我的故乡,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地方,吸一口故乡的空气,是一股亲切的味道。一阵清风拂过我的脸颊,熟悉朴实的味道。今天,我回到了这里,回看一眼参天的古树,小时,我曾在这里捉过知了,低头望一眼刻在树上的文字……

生:小时候的我是在老家度过的,老家在临着长江的坝上。小时候我经常和哥哥们在长江边上用泥巴捏成一个个小圆球,用叶子包着放在火上烧,待它们变硬,就可用作弹弓的子弹,这就是我小时候的一种乐趣。每每回忆,仍然让我回味无穷。

四、我心依旧,老师自身感受话乡愁

师:听到大家对家乡的深情回忆,再读着作者感人肺腑的字字句句,老师也心潮澎湃。其实我也是一个背井离乡的人,努力在合肥和大家过着一样入乡随俗的生活。我也想到了我的故乡、我的母亲。我写了一首小诗和大家分享:

故乡是一坛陈年的老酒,

不忍开封,不忍开封,

哪怕抿上小小一口,

馥郁的芳香就会

润了你的双眸,醉了你的心头;

故乡是一座心灵的港湾,

何惧天涯,何惧天涯,

漂泊的游子将

所有的委屈,所有的疲惫

化作一只小小的归帆,栖息在你温暖的怀抱。

师(总结):有一首歌,不常听,但一入耳,便能慰藉愁乡之情。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呼应课堂的开头,师生在音乐声中再次品味浓浓的乡愁。)

篇9:乡音如故散文

身在异乡,总是很羡慕那些从五湖四海而来,和我相聚在一起的工友。工余闲话,他们抽着最劣质的烟喝着最低价的酒,在那里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他们能用熟练的或是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天上地下山南海北古往今来的神聊。看着他们都很博学的样子,我就自愧不如。

在他们中间,我只是一个木讷的倾听者,且默默地很少发声。

这并不是我的口齿有什么疾患,也不是大脑迟钝得来不及反应。我自信自己的思维还算敏捷,智商不高却也不愚蠢,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应该具有的判断能力。只是说话时,便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一开口,竟然说不出一句完整的普通话来,旋即便是家乡俗语。让在座的诸位拉长了耳朵凝神细听,最后还有人问,你说得太快了,慢慢讲,你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不禁赧然,悄悄地坐下,听别人高谈阔论。

我和我的工友们,白天一起在高高的钢管架上攀高蹿下,挥汗如雨。遇到困难险情,只需一个眼色,一个手势,便会得到及时的相帮。每当这个时候我是自信的,这个自信的建立,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彼此信任的群体。在这个最辛劳最卑微的群体中,都是因了彼此安危的相托,才有了情同手足的亲近。

只是在闲暇,我的自信便荡然无存了。在漫腾着烟雾和酒味的工棚里,一个人沉默地坐着,惭愧而羡慕地睁大眼睛,眺望着自己无法抵达的语言的彼岸。

我的乡音是一种叫做盐池话的宁夏方言。宁夏不大,它的面积还抵不上内蒙的一个大盟。盐池虽小,却是宁夏最大的一个县。盐池话虽说能走遍宁夏,或许也能走遍西北,却是不能走遍全中国。

它就像一个小小的镜框,始终无法把世界的一切风景都充塞其间。它只能装下它的古今它的岁月,甚至一切可以证明它真实存在的从精神到物质的东西。包括古老的长城肥美的滩羊和它独具一格的发音方式。

盐池话只是宁夏方言里的一个单元。从这个单元里再细化,盐池话就又有了东西南北的不同。以花马古城为基准,南北不过五十公里东西不过二十公里,才是盐池话最正宗的发源地。

这让外来的人无法辨识。只有盐池当地人,才能从一个人的发音腔调里,知道他来自盐池的某一个方位。

我的声腔只能发出这种裸体似的朴素的声音,它的顽固,让我无可奈何。这是一种来自故乡土地的腔调,我觉得,其实我的故乡,就一直延续在它不间断的音符里。

我想挣扎着想摆脱它的固执,也总是以我的退却而告终。我的语言里,永远改变不了故乡那倔强的塑造。

如果一个人与世界的沟通,没有了语言来衔接,那就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而我,便常常的被这种孤独所胁迫。在汹汹的人群里,就如一叶扁舟,穿行在我能透析别人别人却不能理解我的迷茫中。我始终觉得我的语音里,一直缺乏一条与外界可以交流溶合的溪流。

世人尽说相知,那么我能与谁?

我的盐池话,我的不能让我有丝毫改变的故乡的印记,就如一层层包裹了我的蚕茧,把我有意无意的隔离在了喧嚣的世界之外。让我在夜半,张望着不会欺生的星星的时候,偷偷地落泪。

唉,我的故乡,它就在我不会改变的乡音里。

那些年,我总是往返于南北西东。飞机是不敢去想的,它的昂贵,不可能出现在我奔波的规划之内。火车,才是在拥挤中顽强挣扎的路程。

哐当,哐当。在这个单调的声音里,我一寸一寸的盘算着奔波的里程。

硬座的车厢里,手里提着简单的行囊。

我,站着。车厢里,满是昏昏欲睡的人。下去,上来。

借个光,让让。普通声。

盒饭,热热的盒饭,十块钱一份,让一下哎。普通声。

上来,下去。过来,过去。

那一节车厢,就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各种的方言土语羼杂其间。而我的乡音,从启程的那一刻,它始终是落寞的,连沿途掠过的山水,也不会应和它的问候。

它只是在我的心里盘旋。路途在熟悉的盘旋中渐渐地缩短,那两条铁轨的延伸,便有了应该止步的站台。

我的声腔,在喧闹的寂寞里不住地探寻。我知道,它在寻找着一种叫做宁夏方言的盐池话。为了博取亲近和理解,它急于想突破这一路被语言蚕缚了的孤寂。

站台的外面,是一个更加陌生的城市或者乡村。身体的劳累,在无言中被不停地累加。而乡愁,却是紧紧地闭锁在喉咙里,因了自己执着的不会复制其他发音方式的声腔,而无法去对别人诉说。我心里清楚,要是一旦说起了我的半吊子普通话,意识里便只能关注嘴巴里的发音,至于结结巴巴的内容,连自己也搞不明白。

和我对话的人莫名其妙地瞪着我,像在揣测着什么谜底。

于是就惭愧,于是就选择了沉默。

二十多年来,我几乎一直在陌生的繁杂的卑微的世界里生存,没有一次的荣光让自己的生命辉煌过。年轻时代高傲过的细胞,在岁月的砺风中在不断地被萎缩。帅气过的脸上,一道一道的皱纹发育的相当完美。头发也讲究起来,失去了飒爽的漆黑,花白在了沟壑纵横的额际。

而我的.盐池话,还是那么活泼,那么的精力旺盛。就像一个永远不知道疲倦的孩童,在我的唇际欢跃。它一直顽强地排斥着其他口语的侵入,在家乡人的耳朵里,依然是熟悉的原汁原味。

工友们便友好的笑我,把额头称为“二目盖”,把膝盖叫做“波力盖子”,就是脚腕,也被我唤作“懒筋腕”……有个要好的工友姓赵,河北邯郸人,年岁比我大许多。他毫不怀疑我口齿的功能,说一个人出门在外,不会点普通话总归不方便。于是,就要教我他的那口邯郸口音的普通话,结果却是以失败而告终。因为我嘴巴里不时蹦出的盐池土语,弄得这位老兄差点顺着我口音的道儿跑了。最后,老赵失望地摇着脑袋说:好了好了,你还是说你的天书吧。

我难堪地笑了,感觉颇为尴尬。不过我的腮帮子又恢复了它本来的轻松,不像任人摆布时那种似乎是含了石子般的晦涩混沌。

我依然说着我的盐池话,并且在我的盐池话里,独自尽情地享受着丝丝撩动的乡愁。

当初离开家,我只是想尽快地离开脚下这片贫瘠的土地。并不知道我的这一去,便将家乡深情的眷顾远远地割舍在了沙土路的那一头。

母亲在往我的小挎包里我简单的行李卷里,不断地装填着什么。装进去了,再掏出来,然后再装进去……反反复复的一个动作,母亲一直在做。她是怕我忘记带上应该带上的东西。

母亲的眼睛红红的,她是强忍着一汪泪在为我收拾行李。最后,母亲怔怔地盯着我:病才好,出这么远的门能行?问我,又像是问她自己。再也忍不住的泪水,终于扑洒洒落在母亲破旧的衣襟上

母亲是一个农村的家庭妇女,平凡岁月里的煎熬,已经让她在苦寒的生活里憔悴不堪。懦懦怯怯的心神和背负过灾难的经历,让她不敢对人世间的幸福和满足有太多的奢望。

我从母亲的泪水里,恍惚明白了自己将要面对的一切。那是一个没有呵护没有亲情的不可预测的未知世界。所有给予这个社会低层的不公和歧视,甚至是侮辱或者伤害,都将是要我一个人去承受和担当。再也不会有一个人像母亲那样会顾及我的感受,来接受我的任性了。

母亲絮絮叨叨不断叮嘱着说,出门在外要诚实勤苦,不要惹事也不要怕事,要少说话多干活等等。最后母亲告诉我,你出去了,可不敢像谁谁谁,出门几年钱没挣下,倒学了一口南腔北调回来,那你娃娃就让庄邻村舍笑话死了。

母亲貌似絮叨的嘱咐,却让我深深地记在了心里,一直也不敢忘记。那番话语,它一直在与我的经历同行着。带着沁入骨髓的离殇,沁入血脉的温情,逾越过我的青春年华,陪着我忍辱负重到今天。

当年,我是沿着一条沙土路离开了家乡的村庄。到了村子南面的沙梁上,我不禁回头。看见母亲一个人站在村口的打谷场上,在向我张望着。她的双眼是在重合着我将要浪迹天涯的脚印吗……远远望去,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空旷的天地间,竟然显得那么瘦弱而渺小。

我大声地喊着母亲,让她回家去。母亲却举起了她的右手,向着我的方向,一挥,再一挥。

我两眼一热,止不住泪水涟涟……

我知道从那一刻,我的盐池话,就像一道烙印,牢牢镌刻在了自己几乎嘶喊失声的喉咙里。

在外闯荡了二十多年,天南海北的奔波,我始终是一口盐池话。有朋友调侃说我的乡音腔口太硬,太不容易被语言的河流给交集溶汇。我不知道这是褒义还是贬词,只是我当真无法鼓起自己的一片小帆,轻松自然地穿行在山东、贵州、新疆等各地语言汇集而成的宽阔的河槽里。

我明白我的乡音,它就像一座孤傲兀立的小岛,总是在泛滥着全中国语汇的海洋里悄悄地存在,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朴实和纯真。一如我自己,穿行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逶迤在黄沙漠漠的旷野中,孑孓一身,看着太阳在升落,听着季节在交替。

还好,有我的盐池话伴着我,让我觉得母亲和家乡,就在身后的不远处关注着我的一举一动!

关于我的乡音不改,其实也不全是母亲嘱咐的缘故。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天分太低。母亲虽然是个守旧的人,也并非是一昧的固执,或许她早就已经忘记了对我的叮嘱。可是,那个时候母亲说过的话,应该是那个时代乡风俗成的规范。而我,正是从那个年代里走出了家乡的土地,因此丝毫也不敢违拗自己曾经对母亲做出过的承诺。

母亲晚年的时候,她的孙辈们也有讲普通话的,她老人家笑眯眯地听得很仔细,一点也没有嫌弃的样子。于是我又很惶恐,埋怨自己太笨,从来也没有在母亲的面前讲过一句有别于盐池口音的洋话。那怕有一句,让我的母亲笑笑或者是斥骂我的忘本也行。只是这样的机会,再也不会有了。

我的家乡话,是我与外界沟通的障碍,也曾想突破它逼仄的狭隘。我努力过,学习过,最终却是失败的收获。这个失败,不能埋怨母亲的唠叨和家乡的荒蛮,应该怪我的嘴巴我的思维,是它们的不配合,才使我失去了无数次拓展语言的机会。

母亲去世后,我突然间觉得家乡距离自己很远。曾经让我无数次回首顾望的,寄存在我梦境轨迹里的家乡故园,顿然渺茫。一时让我的灵魂在洗沐过风尘之后,失去了可以安然皈依的所在。

地理上的家乡依然存在。它就在宁夏,就在盐池,就在盐池北端的长城的脚下。一个小小的村庄,安然无恙。可是,离开家的那些年,脚步无所定向的在奔走,经过那么多寒暑的洗涤,我的身上还能有多少家乡的概念呢?当家乡在某一个早晨,从一格窗棂投进的微光里回归到心灵眼眸的时候,我关于家乡的记忆又在哪里呢?

物质的家乡已不是精神里的故园。我曾经洗濯过童年的两个水泉子已经不复存在,一条钢筋混凝土的高速公路从它们的头顶飞了过去,一直往北。当年那些和我做过朋友的小鱼,水草,菜地,再也找不到它们的影子了。我曾引以为豪的草原上,建起了飞机场。飞机的轰响替代了蜜蜂振翅的蜂鸣。

我的芨芨滩我的水草洼呢?

我的喜鹊树我的蜂蜜窝呢?

我的羊羔花我的花雀雀呢?

家乡涂尽了它古旧的痕迹,在原来的基础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村庄。这已不是我记忆里的家乡,它以它辉煌的新鲜,在逐渐地覆盖着每一个人对于曾经家乡的认知。

流淌在我血液里的家乡,应该还是原来的那个样子。

这个小小的村庄是我的家乡,不管记忆里的,还是今天存在的,一直都活灵活现在熟悉的乡音里。家乡残存的印迹,被时间擦洗得反而更亮了,这让我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情结。那么,能够阐释这份情结的,只有依靠乡音才能更好地来完成。家乡,家乡,你存在于一口淳朴憨直的盐池话里,为我曾经的落寞离去为我今天的迷茫寻找提供了一个无可辩驳的证据。

乡音里,我找回了母亲的影子,找回了故乡的四季,找回了曾经放声在炊烟里的一声声嘶喊。

家乡,被我从乡音里拽住了衣襟,被我从乡音里搂抱住了精魂。我猛然想起,台湾的余光中,也是在诗的乡韵里约会了大陆故里。

没有与家乡离别的经历,是不知道乡愁的滋味。那是一缕情愫,不会因了一个人的繁忙或者闲适而淡泊,它就像一壶陈酿的老酒,总是在不断地发酵。有那么一天,它的醇厚,会因为一把钥匙的开启,而弥漫过你生命的每一个阶段。这把钥匙,最好的就是久违的乡音。有了乡音来铺垫,那么你的精神便不会失去眷恋的起点,灵魂也不会丢失掉归去的家园。

我不害怕会失去自己的家乡,因为我的乡音,正在把一切关于我乡愁的包袱打开。毫不客气地说,我的家乡也存在着它的文化,而传承这种文化的使者,正是家乡的语言。而此刻,它就在我的乡愁里,做娓娓的述说。

家乡的语言在我的精神里,我的精神在家乡的土地上。我借助家乡的不可复制而窥视过大千世界,才发现谁也伪造不了文化和精神,就像谁也伪造不了我的土地和乡音一样。

我不会沮丧于乡音曾经给予的尴尬。我知道,就算混沌的世界将我滞留,使我真的找不到家乡。熟悉的乡音,也会为我指明回家的方向。

只要乡音就好,哪怕只是遥遥传来的一丝尾声呢。

上一篇:如何提高市民的幸福感下一篇:我厌我师之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