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之挖掘素材

2024-05-15

记叙文写作之挖掘素材(通用8篇)

篇1:记叙文写作之挖掘素材

【素材清单】

《寡人之于国也》记录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述孟子的王道政治理想。文章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

【写作素材】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堪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萌芽。

而今,当冰山消融,当沙尘暴肆虐,当藏羚羊成片成片地倒在残忍的盗猎者的枪口之下,不知人类贪婪的欲望和短浅的目光何时能够转变?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世纪之声是否能够唤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科学发展呢?

5、孟子人生六境界:善、信、美、圣、神。

人生在世,什么是立身的根本?什么又是快乐的源泉?傅佩荣教授从几千年前的《孟子》那里找到了答案。他说:“‘真诚’才有力量,这是孟子思想的出发点。力量可以称为‘向’,所指的正是‘善’。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人性向善,孔孟之道即是追求止于至善的大同境界。在此努力过程中,我的人性得以实现,而这正是‘乐莫大焉’。”

现代人面对喧嚣巨变的时代生活,非常需要这样的深厚智慧和精神力量,用以安定身心、奋发向上。

傅佩荣教授告诉记者,“我读《孟子》几十遍了,孟子确实了不起,能想到我们平常看不到的地方,能够把人的生活经验综合起来,作全面的说明,并且深入到人性最根本的地方。孟子的思想是完整的体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正确的观念,加以实践,发现一种生命成长的快乐,感到人生充满了希望。大丈夫的快乐,不需要那么多外在的资本,无论得志与不得志,内在的自信才是快乐的源泉。”

他认为,孟子的人生境界观最具代表性,有六种境界,分别是:“善、信、美,大、圣、神。”儒家思想原本就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横向,关怀越来越多的人,一个纵向,自我生命不断磨炼、提升,人格日趋完善。儒家总是教人正面看待人生。这不是天真的乐观主义,而是经由“好学、深思、力行”所提炼出来的智慧。可惜的是,这种智慧在中国历史上受到各种曲解。

6、孟子言性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有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心。恻隐之心,仁也;善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认为人只要保有这四善端,顺着人本来的性情扩而充之,就可以成为具有仁、义、礼、智的圣人了。有些人没有为善而作恶,不是因为本性的过错,而是因为没有养护好本性而使之丢失。孟子认为学的根本也就是“求其放心”而已,所谓“放心”,即是丢失的本心,为学为的就是找回丢失的本心,即找回善。可见,在个人为善在德的问题上,孟子非常注重个体的道德意志,而甚少涉及外在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与塑造作用。

【素材激活】

篇2:记叙文写作之挖掘素材

2、你宣传仁政思想.也曾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演绎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你主张人性本善,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准则。你蔑视权贵、刚直不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和机智应变的能力。你,养浩然之气,做顶天立地的中华大写的人。

3、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孟子》,虽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风格。

顾炎武曾说“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是不是也因为你无定主,所以说话较随便些,在王宫大人面前,也敢抵掌而谈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会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吧!为什么你会无所忌惮呢?难道单单是因为你是个游士,无定主吗?不是的,这其中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养,也是因为怎样的修养,才是你的文章沛然而不可御。

孟轲,请允许我叫你全名,这比叫孟子更亲切。

你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你闪亮的思想会继续耀眼下去!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仁政”“王道”“民生”“环保”“发展物质与精神”“环境与生存”“民本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认识自己”“省察”“和谐相处”“看问题抓本质” “策略”“动机与效果”“理智” “学会说话”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有如下运用角度:

角度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这段话反映了孟子朴素的生态环保意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果一味竭泽而渔,那么资源将会在短期内耗尽,不能达到“不可胜食”的目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树立长远的战略目标,合理开发并利用资源。

角度二:以民为本乃立国之关键

“养生丧死无憾,正道之始也。”治国在于治人,老百姓生活安定了,国家自然太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人为本,方能治国。当然,以人为本,并不是一味地对“人”纵容,“人”的自由必须有一个弹性限度,否则就是“乱治”。

角度三: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孟子的这幅思想的治国蓝图中,我们看到“无饥”仅仅是第一步,先使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则是关键的一步,物质富裕后,需要的是精神的升华,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富有的人。

角度四:“五十步百步”是无能者的遁词。

在战场上,同样是逃兵,逃跑五十步的却嘲笑逃跑一百步的人,这看似可笑,却深深地击中了人性的弱点。生活中,有很多类似“五十步笑百步”者,却深深地击中了人性的弱点。生活中,有很多类似“五十小笑百步”都,这是一种懦弱的心态,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却总想找块遮羞布,掩饰自己的无能与缺陷。这样的后果是错误依然不能改正,倒使“迁就平庸”的恶习愈演愈烈,人不能无原则地“包容”自己的不足,要勇敢地面对自我。

【运用范例】

1、悠悠千载,无数仁人志士披肝沥胆,将改善民生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甚至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然而,我国民生真正意义上的显著改善,其实只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实践。可以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百姓的生活才逐步走进春天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子两千多年前的叹息回荡在我的耳畔,它道出了古代社会民生多艰的历史真相:一个又一个王朝如太阳般东升西落,不论是桀纣暴政,还是贞观之治,百姓始终都牛马不如,任统治阶级践踏,“与万民共享盛世”只是一道空头圣旨。杜甫之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针见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封建王朝的滚滚车轮,从没有放弃碾压黎民百姓“大同社会”的梦想,直到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发动民主革命,民生才得以萌芽。此后,华夏儿女经过半个世纪的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后,民生才真正被提上国家日程。

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望着远方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我想起了儿时屋漏偏逢连阴雨之际身体的哆嗦;品尝着美味佳肴,我想起了儿时吃在口中的玉米面、红薯叶的酸涩;感受着现代交通出行的便捷,我想起了儿时上学雨中的深一脚浅一脚和一身泥泞的难过。

不仅如此,我的老家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品匮乏早已随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超市而一去不返,当年狭窄曲折的泥泞小路如今已成了平坦笔直的柏油大道,滴灌喷灌的推广和应用将我的父辈从望天收的愁苦中释放,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让父母们不再担心一家人无钱看病,贫瘠的老家正在新农村规划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城市看齐,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已离我们远去。你看,夜市里熙熙攘攘,粗犷的划拳声、热情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向村中心的游乐场望去,一大群一大群,全是出来散心的乡邻。这边,风驰电掣的滑板上,少年如鱼儿一样穿过障碍。那边,打太极的老人们进、退、顾、盼,一招一式都是那么舒缓灵活。近处,十几位中年阿姨,跟着音乐的节奏,轻巧地跳起了健身操。远处,几对年轻的小夫妻,幸福地看着牙牙学语的小儿女,交换着养育生命的感动和欣喜。儿时冷清漆黑的夜也一去不返,现在,劳累了一天的人们都在尽情地享受被明亮的灯火灌满的生活。

孟子曾言:“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民生得到改善,百姓载歌载舞,与祖国同唱盛世之歌。然而,我们不能忘居安思危,毕竟物价飞涨、就业难、房价高等问题依然是我国亟须解决的民生问题。

2、丹麦人去钓鱼常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背后却蕴涵着丹麦人的智慧,,他们明白若是将河中的鱼无论大小全都捕回家,那么河流将会变成一滩死水;相反地,若让小鱼在水中慢慢长大,那么河流将永远繁衍生息,充满活力。

其实,这种有远见的智慧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诞生。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这句话用捕鱼的道理生动形象地提醒了人们: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收获更多;贪图眼前利益,只会得不偿失。生活中总是会有人汲汲于眼前的名利,以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懊悔不已;而真正成功的人往往在别人鼠目寸光之时就看到了远方美景,然后向前迈进。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施行暴政,只会自取灭亡。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在今天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前总理朱镕基在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正是体现了孟子的这一思想,可谓说在了点子上,抓准了要害。

3、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好你自己,你便是一道风景。大老婆夸他,小老婆夸他,客人也夸他,他不盲目自喜,而是仔细观察,再分析,坚信自己不如徐公美。邹忌是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于是五十步笑百步,便觉得自己是最好的统治者,梁惠王不是一个坏人,却是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人。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断地完善自我,你便是智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盲目自大或自卑,你就永远不会成为优秀的成功者。

4、看得见别人的短处,看不见自己的短处,梁惠王如此,世上许多人都如此。古希腊的特尔斐神殿刻着一句铭文:“人啊,认识你自己!”——虽以神的口吻,却是人类对自己的告诫。认识自己的优点容易,认识自己的缺点并且不对它们讳莫如深,这需要足够的勇气。一个个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个人组成一个理智的民族,理智的民族就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篇3:学生写作素材的挖掘

一、学好语文, 积累素材。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 是经过专家的精选精编, 文质兼美, 典范性强, 是我们用以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载体,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朱自清《背影》, 让学生震撼, 就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的特征来写, 表现刻画人物, 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课本里词汇最为丰富, 而学生作文语句淡而无味, 最缺乏的就是词汇,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课本丰富学生的词汇。

作为中学生学写议论文, 学语文读课本, 不仅仅是通过课文感悟素材的获得, 而且要为寻求有表现力的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 以便作为最有表现力的论据。如《论骨气》的三个事例, 最能说明自古至今中国人最有骨气。文天祥以死明志, 闻一多拍案而起, 古人不受“嗟来之食”, 都是写议论文的好素材。总之, 要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现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外阅读, 扩充素材。

单从课本里学到知识, 积累素材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 还要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 扩大知识面, 充实写作材料。书是前人经验、智慧的结晶。在不同的作者笔下, 同一事物是千差万别、绚丽多彩的。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些动人的画面, 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是写作的精华。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 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会使文章增色生辉。

近年来, 笔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结合名著导读方面的综合性学习, 以学校开展读书节为契机, 以学校推进书香校园建设为载体, 积极鼓动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笔者还将中考满分作文中的精妙开头与结尾打印给学生, 将自己的“下水文”张贴在黑板旁以飨读者。还利用早自习让学生专门读学生自己的“妙文”。除此, 笔者还将“知音精品屋”里的选文与《故事会》中的“三分钟典藏故事”有选择性地推介给大家。这样,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作文素材。

三、观察生活, 捕捉素材。

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 必须借助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 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 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 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 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 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觉认识世界, 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 不断充实, 丰富知识, 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 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 开发学生写作的源泉。同时, 培养学生做日记、周记的习惯,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一记下来, 作为鲜活的写作素材。

为了观察生活, 从而捕捉素材, 笔者每年至少要求学生“踏一次青”, 郊游一次秋, 欣赏美丽的大自然, 感受时下乡村的巨大变化。每周双休日, 鼓励学生在做好家务和家庭作业的前提下, 多看电视, 捕捉新闻中的亮点, 关注社会动态。每年漫长的暑假, 建议有条件的学生走向外地探望父母, 去观察都市生活, 感悟民工丰采。每年的短暂寒假, 更是捕捉素材的最佳时机, 家长难得回家过春节, 外面的精彩世界从他们的口中身上折射出来, 一种新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篇4:学生写作素材的挖掘

老生常谈的写作素材积累的问题。笔者就三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的精选精编,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以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载体,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朱自清《背影》,让学生震撼,就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的特征来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课本里词汇最为丰富,而学生作文语句淡而无味,最缺乏的就是词汇,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课本丰富学生的词汇。

作为中学生学写议论文,学语文读课本,不仅仅是通过课文感悟素材的获得,而且要为寻求有表现力的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以便作为最有表现力的论据。如《论骨气》的三个事例,最能说明自古至今中国人最有骨气。文天祥以死明志,闻一多拍案而起,古人不受“嗟来之食”,都是写议论文的好素材。总之,要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现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外阅读,扩充素材。

单从课本里学到知识,积累素材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书是前人经验、智慧的结晶。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同一事物是千差万别、绚丽多彩的。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些动人的画面,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是写作的精华。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会使文章增色生辉。

近年来,笔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名著导读方面的综合性学习,以学校开展读书节为契机,以学校推进书香校园建设为载体,积极鼓动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笔者还将中考满分作文中的精妙开头与结尾打印给学生,将自己的“下水文”张贴在黑板旁以飨读者。还利用早自习让学生专门读学生自己的“妙文”。除此,笔者还将“知音精品屋”里的选文与《故事会》中的“三分钟典藏故事”有选择性地推介给大家。这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作文素材。

三、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助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觉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发学生写作的源泉。同时,培养学生做日记、周记的习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一记下来,作为鲜活的写作素材。

为了观察生活,从而捕捉素材,笔者每年至少要求学生“踏一次青”,郊游一次秋,欣赏美丽的大自然,感受时下乡村的巨大变化。每周双休日,鼓励学生在做好家务和家庭作业的前提下,多看电视,捕捉新闻中的亮点,关注社会动态。每年漫长的暑假,建议有条件的学生走向外地探望父母,去观察都市生活,感悟民工丰采。每年的短暂寒假,更是捕捉素材的最佳时机,家长难得回家过春节,外面的精彩世界从他们的口中身上折射出来,一种新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综上所述,教师的作文教学,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人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作文表达能力,让丰富的生活在学生的作文里激情燃烧,流光溢彩。

篇5:蜀道难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素材清单】

《蜀道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写作素材】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3、唐玄宗天宝初年,手持一把剑,一壶酒的李白第一次来到长安,在皇城脚下,在铺满黄金之地,寻找着自己的匡世之梦。习惯用一双纯洁的眼睛来观照世界的李白,也用明净之心度量着长安,然而,一幕幕尔虞我诈的权势纷争就上演在诗人的眼前,一个个钩心斗角的故事就发生在诗人的身边……丑陋叠加着丑陋,敲打着李白敏感的心灵,让他伤心欲绝!借着酒气与剑气,诗人痛快淋漓的呼出:“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留下千古之绝唱——《蜀道难》。

4、李白一直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喝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游山,“五岳寻仙不辞远”;他写水,“黄河西来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高兴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悲伤时,“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惆怅时,“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愤怒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浪漫的色彩。李白的一生能给人很多启示,也能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处境与人生。

【素材激活】

依市而居的仙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沦海”,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他对官场仕途抱有希望,他希望以己之才报效国家,挥洒人生。可是,多年的游历让李白成长起来,有过得意,也不免最终的失意,他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脱靶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不是人人都有李白这样一颗赤子之心,更多的是陷害与勾心斗角。于是“钟鼓撰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他学会了饮酒,但愿以美酒自醉,以美酒清洗心中的郁结,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他始终有一种信念,有一种火热的冲动在心中,这种冲动杜甫不曾有,所以他流离失所、感怀身世、眉头不曾舒展。而李白,我们看到他始终是洒脱的,不断地被世事抛弃,却又不断地重新拾起希望,从没有绝望过,从不说看破红尘,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不愧为“诗仙”,却又是一个依市而居的仙人。

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层墨香。李白的一生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铭留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为世人吟咏。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追求”“阻力”“路”“攀登”“精神”“自信”“诱惑”“张扬个性”“理想与现实” “叛逆”“敢于展示真性情”“率真人生”“人要有傲气”“蔑视权贵”“人不能轻狂”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角度一:风景的诱惑,是人追求的动力

“蜀道”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它虽是闭塞与世隔绝的,但“蜀道”却有原始意味的神秘力量,充满着强烈的诱惑,吸引着李白,吸引盛唐的士大夫,在这条充满荆棘、崎岖、坎坷、艰险的路上不断地攀援,纵使血迹斑斑,依然坚决前行。而我们也正对“蜀道”充满着憧憬与追求,李白式的“济苍生”的鹏鸟振翮之志将使我们自己一次次地去努力攀越蜀道一样的人生理想。

角度二:理想与现实

满怀信心来到长安的李白,不但没有寻找到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途径,还被朝廷权贵所排挤,让李白始终游离在权力之外。面对“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畏途“,李白左右为难,的确十分“畏惧”,却又无力改变“蜀道”的艰险,只有无奈地喊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对“蜀道”的无限向往,而又畏惧“蜀道”路途的艰险,构成了李白思想与行为的矛盾,也是李白既儒且道的两种观念的交锋。

【运用范例】

1、千年的梦想,如今“嫦娥”已奔月;百年的期待,如今“世博”仍辉煌!饥饿难耐之时,袁隆平送来了他的“杂交水稻”,国企步履维艰时,奇瑞给我们送上了希望… …科技猛飞进,大国在崛起。

科技飞进,给国家以硬实力,助我大国之崛起。还记得战争年代的“小米加步枪”,还记得那个年代的“洋油”“洋车”“洋火”,还记得那时的“丧权辱国”。对,“落后就要挨打”,而科技的落后,更是让我们受尽折磨。但大国崛起了!当“东方红”卫星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当神舟飞入了宇宙费俊龙、聂海胜跨入了太空。中国人民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嫦娥一号”完成了环月绕行,“奔月”的想法不再是一个飘渺的梦。科技的发展使人民完成了飞天梦,科技的发展使得中华民族在世界昂首挺胸。中国的崛起离不开科技!

科技的发展让中华民族的崛起坐上了高速列车!是否还记得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否还记得杜甫的“家书抵万金”?高铁的发展使得蜀道不再那么难于翻越,家书不再那么难以收到。科技促进了高铁的发展,而高铁真正实现了朝发夕至。让“朝发夕至”不再是神话。成都至上海的动车使得蜀道不难,而且动车组的发展使人们出行更加便利,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李商隐不会再因为思念妻子而夜不能寐,杜甫不再因为思念亲人而感慨,只需坐上高铁即可。科技的发展使速度越来越快,而科技也使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快!

科技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是否还记得“临行又拆封”的无奈,是否还记得“家书抵万金”的辛酸?科技的发展使这些都成了过去式。如今的手机人手一部,视频、信息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交流。书信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科技的发展不仅使人们免受相思之苦,而且在国家决策中也有重要意义。谁掌握了科技,谁就站在了发展的制高点上。

奥运会精彩的开幕,世博会上缤纷的展览,这无一不是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科技,助中华腾飞;科技,是中国发展的加速剂。科技,将使未来的中国越来越强大!(《科技飞进 大国崛起》)

1、时间在流淌,一个灵魂却在红尘掩埋的岁月里执著地流浪;一个王朝的背影已经模糊,一个诗人却在亘古的时空中自由地吟唱。

他是李白,二十五岁起便“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的“谪仙”李白。古往今来,无数王侯将相在繁华落尽的嗟叹里消散于滚滚红尘,而当年“冠盖满京华”的李太白却用他的诗篇独步千年沧桑,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驻足。于是,我们知道,这才是永恒。

他是一个传奇,盛唐吐纳百川的泱泱气度包容了一个流浪的灵魂;他是一个奇迹,一个诗人的魅力铸就了一座诗歌的巅峰。

那是天赋异秉的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唯有“蜀江水碧蜀山青”的天地造化才会滋养如此旷世绝尘的才俊;那是英气逼人、豪气冲天的李白:仗剑行吟,千金散尽,长歌出关,唯有英雄辈出的年代才会造就如此的侠肝义胆;那是超然物外,潜心求道的李白:隐居山林,酣饮纵酒,玩物驯鸟,采药炼丹,“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为名山游”,唯有巴蜀的日月灵气才会孕育如此凌绝红尘的道骨仙风……

或许,是悲悯万物的情怀逼迫他走出山林,去寻找可以大济苍生的权柄;或许,是孤傲一世的雄心,诱惑他跻入朝堂,目睹追名逐利的疯狂;或许,是腰间短剑的锋芒,渴望江湖风雨的磨砺;或许,是明君贤臣的梦想,驱使他开始红尘中的流浪……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是怀揣报国福民的企望;“云乡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那是志得意满却是天才沦落的吟唱;“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那是仕途艰难、历尽磨难、心灰意冷的呼唤……

终于,一腔愤懑化成一声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声沉闷的呐喊,响彻巍峨的朝堂外,如血的残阳里;是无奈,是失望,是觉醒,是灵魂流浪的宣言。

于是,大唐的青山绿水间,酒旗飘扬处,我们又看到那个放浪形骸,呼酒买醉,乘醉行吟,斗酒诗百篇的狂客李白。酒,催化了他的诗情:“两人对酒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酒,淡化了他的愁绪:“对酒不觉瞑,落花盈我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消化了他的寂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不屈的灵魂,一生以酒相伴;酒入愁肠,奔涌而出的,是千古不朽的诗篇。

心灵飞升,杯涵日月,壶纳江河。情酣处,倾倒的酒杯会化作咆哮的黄河之水,化作“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大气;情动时,每一滴泪水都结晶为“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的慈悲情怀。那是游历神州,寄情山水之间的隐士李白:青梅煮酒,松下谈诗,忘情处,石畔松下都是卧听天籁的寂静归处,那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孤独情致;那是壮心不已,边塞烽火悄然入梦的壮士李白:侠骨犹在,鬓已染霜,梦醒时,满天的星斗会化作遥远的边塞烽火,那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高楼当此夜,叹息应未闲”的沙场咏叹……

那年月圆,采石矶上,诗仙酣饮最后一壶浊酒,凝眸脚下江水如镜,那里有月华净土,仙家瑶台,于是飘逸的身影纵身一跃,从此,红尘的流浪,化作永恒的月影;浩淼的长江,化作千古的诗魂。

盛唐,繁华与落寞依然在同一片雄浑的天空下徜徉。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一年年的寂寞芳草,唯有歌伎的楼船上翻唱着诗仙流浪的心曲;桃花潭水,落红满溪,春去秋来的季节轮回,王朝的繁华在斑驳风雨中褪落着残红,唯有诗仙流浪的背影凋落成红尘里一声长长的叹息……(《永远的李白》)

2、李白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他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这使他原来具有的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一下子化为泡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声大彻大悟者的呼喊,这是一个从旧营垒里出来的判逆者的心声。

3、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

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暑,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是没有第二人的。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笔。吾亦坦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此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将,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命名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无赖的游侠脾气也不是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鲁仲连功成却拒绝平原君赏赐给他的富贵功名,因而取得了不仰视权贵,进而折服权贵的资格。李白大呼要功名,要富贵,要酒,要女人,要朋友,却仍然要求权贵与平交,不得小看他。这个李白呀,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

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飚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沿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下子飞扬起来。

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等生动了大唐山水。(《游侠李白》)

4、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请保留此标记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却仍能快乐地梦游天姥,却仍能举杯畅饮。他对明天有着乐观的微笑。当苏轼屡遭贬谪,他却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兴,有“浪淘尽千古英雄”的豪迈。他对明天有着希望的微笑。当屈原纵身投江时,我想他也一定带着微笑,因为他坚信他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一定会给后人带来思索和警惕。

篇6:记叙文写作之挖掘素材

淡泊名利的庄子

放弃了为相,你拥有了宁静,面对生命的困境,你淡然直视,然后在思辨的机智中超然解脱。你不去繁华中追逐名利,你在宁静中反思,在宁静中寻找自我,在宁静中品味人生。放弃了富贵,你拥有了清贫。清贫陶冶了你的情操,你可以“曳尾于涂中”做那只自由自在的鱼,你可以一天到晚做着“化蝶”的那个梦。你以极敏锐、极深刻的思想洞察力,看破了权势者之间所玩弄的战争游戏的罪恶用心,激烈反对君主们攻城略地、涂炭生灵的战争行为;你怀着极大的悲悯,极热的心肠,关注饱受战乱蹂躏的人们,为在战火中呻吟、挣扎的芸芸众生指出了一条求生的出路。你以睿智的思想让我们把目光放得远一些,让生命恬淡成一泓波澜不惊的湖水。你也告诉自己:水穷之处待云起,危崖旁侧觅坦途。

篇7:《老人与海》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老人与海》描述了一个发生在茫茫大海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人——桑地亚哥,在职业自豪感的支持下,他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连续64天在海上打鱼而一无所获,第65天仍然继续去捕鱼,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在返航的途中,又遇到了大群鲨鱼的围攻,老人桑地亚哥奋不顾身,与鲨鱼进行了一夜的搏斗,结果当老人返回岸上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子。

小说节选正是通过桑地亚哥智斗鲨鱼、勇斗鲨鱼、百折百挠斗鲨鱼的过程,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歌颂了桑地亚哥英勇顽强的精神,表达了人要顽强斗争夺取胜利,并勇敢地面对失败的态度。告诉人们:人虽然可以暂时战败,但人的精神是永远也打不垮的。

【写作素材】

1、桑地亚哥,一个弱小孤独的老人,面对浩瀚无限的大海和凶猛无比的巨大的鲨鱼,硬是拖着疲惫的身体与之进行不懈的抗争,他胜了,胜得坦荡!他像一面旗帜,立在海岸上,面对着浩瀚的大海与汹涌的波涛,无语,只是挺着胸膛,以撼人的气魄迎着猎猎作响的海风!

“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强而有力的音符从桑地亚哥的嘴里,不是从他的心里涌出。老人弱小的,但是他的坚强的性格是伟大的。老人在生活中遭遇挫折苦难时的乐观向上和永不服输的人生态度永远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2、《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一位老年古巴渔民,在离岸很远海流中孤身与星鲨搏斗的故事。《老人与海》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对于他们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风吹向空寂的海面,一个孤独的老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漂泊在茫茫的海面上活像个大战后的勇士。为了制服那条庞大的马林鱼,他已经费了自己近乎所有的力气。而今,他带着自己捕获的大鱼航行回家,他希望运气的眷顾,可那些不断袭来的鲨鱼却让这个老人在疲累中一次又一次地奋力作战。他什么也顾不得了,他只是想保住他的鱼,哪怕剩下的再少。

3、海明威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曾身中两百多块碎弹片,狂热于拳击、斗牛,在非洲的丛林里追猎雄狮,一生中曾三次读到自己的讣告却又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终凭《老人与海》斩获诺贝尔奖,并创下了堪称人类出版史上最快畅销记录:48小时售出530万册!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不愿意目睹自己成为一个灵感全失的废物,于是他将枪管塞进口中,冷静地扣动扳机。4、1923年,海明威的第一本小说《三个故事与十首诗》出版了,只印300本,受到批评;隔了一年,另外一本《在我们的时代里》出版了,印了1735本,只卖掉了500本,又遭到批评;第二年推出《太阳照样上升》,突然非常轰动,一下子卖掉了26000本,还是遭到批评。

1954年,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当时也有人批评他最轰动的小说《战地钟声》粗糙紊乱,《老人与海》单调无味。可是,海明威仍然我行我素,写作不辍。

首页

5、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就用了7支铅笔。海明威在埋头创作的同时,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此外还精心研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画家戈雅、法国现代派画家谢赞勒的作品。他说,他向画家学到的东西跟向文学家学到的东西一样多。他特别注意学习音乐作品基调的和谐和旋律的配合。难怪他的小说情景交融浓淡适宜,语言简洁清新、独创一格。

6、硬汉海明威

他14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19岁走上战场,200多块弹头弹片,也没能让他倒下;写作上的无数艰辛,无数的退稿,无数的失败,还是无法打倒他;直到晚年,连续两次飞机失事,他都从大火中站了起来;最后不愿意成为无能的弱者,他举枪自杀。

“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他的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下,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他成功地塑造硬汉形象,并不是因为掌握了一套写硬汉的技巧。他写作的方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他自己先做个硬汉,然后他写他自己。因此,人们认为海明威的作品大多有他自己的影子。

7、海明威写作态度极其严肃,十分重视作品的修改。他每天开始写作时,先把前一天写的读一遍,写到哪里就改到哪里。全书写完后又从头到尾改一遍;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再改一遍。他认为这样三次大修改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丧钟为谁而鸣》的创作花了17个月,脱稿后天天都在修改,清样出来后,他连续修改了96个小时,没有离开房间。他主张“去掉废话”,把一切华而不实的词句删去。最终他取得了成功。

8、“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的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狮子,是刚毅和勇猛的象征,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对他顽强奋斗的一生赞叹不已!许多学者和读者深有同感,认为“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本人及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就凭他独特的作品,就凭他那硬汉精神,他就是美国精神的化身。美国人这样看海明威:永不失败的人,不怕死的人,勇敢的人,代表美利坚精神的人。

真正的作家总与死亡有不解之缘,因为纵性生之欢悦时,能对对幕落灯息的,必然进行探索是每一个严肃的、有良知、有责任心的作家所应具有的素质。海明威亦如此,他的小说到处流淌着死亡的气息。

海明威一辈子对死亡进行了探索,如实地描写了自己看到的世界,并热衷于表现奇特、暴力、罪恶、英勇不屈和死亡的主题。在他的晚年,由于多种疾病并发,使他不能象从前一样继续写作,最后他以特殊的勇气和方式,走向死亡,接受死亡。那是一种浪漫的死亡,因为他对这世界再无所求。“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不会使我惧怕的变形。”这也是对“硬汉子”一种追求吧。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去之地。风往南刮,风往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流不满。江河从何处来,仍归还何处。”

海明威的作品以歌颂普通人的真诚和勇敢为主题。而激情、尝试、冒险,反抗宿命,找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值得信赖,活得真实而精彩,则是他的人生主题。海明威挣脱了阶级、时代的束缚,是人性的理想代表,是正义的化身,是反对战争的斗士。海明威不只是一个作家的名字,他更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精神的代名词。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不朽的巨著,还有更多的人生思考„„ 【素材激活】

硬汉本色

《老人与海》的主人公非同寻常,老渔夫桑地亚哥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海明威的心声,也是他自身的写照。海明威一生如同一名斗牛士,百折不挠,败而不馁。他曾做动战地记者,医生从他的身体里取出二百多片弹片,战地历险,可见一斑。海明威与他塑造的硬汉形象说明,磨难面前,方显出硬汉本色。硬汉之“硬”在其意志,源于两块基石:一是硬汉价值观——人生在世,就应该有所贡献,甚至认为,人生的使命就是战胜厄运;二是硬汉辩证法——苦难愈重,意志愈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爱因斯坦说过:“对一个人来说,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桑地亚哥历尽艰辛捕获的大马林鱼虽最终被鲨鱼吃掉,但他的苦斗历程彰显了人性中最宝贵的英雄主义精神。这正是硬汉形象为人所称道的地方。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挫折”“困难”“生活的强者”“奋斗”“精神”“坚毅”“尊严”“自信”“永不言败”“坚强”“走出困境”“苦与乐”“渺小与伟大”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角度一:人在与自然的对立中,具有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

小说塑造了以桑地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礼赞了人类的永恒价值——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年具有的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从灾难和实际失败的环境中攫取精神上的胜利的方法。

角度二:自信的价值

桑地亚哥永不放弃地捕鱼,首先来自他的自信。桑地亚哥连续出海64天了,一条鱼也没捕到。可是,“那双眼睛啊,像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桑地亚哥的自信是绝对的自信,是不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自信,是不用与他人比较的自信。在桑地亚哥的生存哲学中,即使遭遇到了极点的背运,人也只能自信。从物质上来说,老人搏斗了三天三夜的结果是失败了;但从人的精神、从人的自信自尊、从人勇于和命运作竭尽全力的抗争来说,桑地亚哥取得了胜利。

自信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根本动力与保证,人活着就必须自信,不自信是人消费不起的奢侈品。

角度三:英雄精神

《老人与海》塑造了典型的英雄形象。桑地亚哥在充满惊险和死亡威胁的大海上和鲨鱼展开英勇的搏斗,这种屹立不屈、勇于斗争的精神就是英雄的精神。

【运用范例】

1、那些击败庸人的挫折与失败,是英雄成功路上的铺路石。穿越几千年的尘埃,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失败为常态,百炼始成钢。

英雄如此,桑地亚哥亦如此。鲨鱼的数量越来越多,手中的武器越来越弱,但是这个漂泊于苍茫大海上的老英雄,用自己从岁月中提炼出的经验,从挫折中迸发出的勇气,以及在时光中永不褪色的毅力,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鲨鱼的进功。这是英雄的力量,心的力量,是英雄之心可以到达的地方,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桑地亚哥带着这颗英雄之心,怀抱哈瓦那灯火带来的希望,与鲨鱼展开搏斗,虽然没有保全自己的战利品,却获得了这场艰苦战斗的胜利,他永远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战士,一个不会被击败的英雄。(《我心中的桑地亚哥》)

2、它躺在我的船舱里,封面打湿过,又被晒干,再被打湿,再晒干。风与水拉锯作战,让此刻封皮的模样,就像这本书中主人公那张脸不用费脑筋你就能想到这本书的名字:老人与海。这是我最为珍视的一本旧书。

当然最开始它肯定是一本新书,就像大海最初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未知的新世界。我还记得第一次阅读海明威文字的情景,那就是一场心灵在风浪中的穿行。我在深夜一口气读完居然睡意全无。东方泛白的时候,我眼前出现的是海上的日出,风云变幻,鸥鸟成群,一艘小船向我徐徐驶来,一个黝黑的老人冲我挥手,露出自信的微笑。

再次看这本书,已经在乘风破浪的旅程中了。那是我孤身一人挑战大海的时候。老人圣地亚哥很久没有捕到一条鱼,没有人相信他能够满载而归,就像没有人相信我能纵横万里海疆,甚至跋涉重重远洋。一个人的星夜,我与这本书孤独相对,海明威的文字是寂寞的,我的身影也是寂寞的。

最近我又开始翻读《老人与海》,在陆地上,家里柔软的沙发上。每一次出发和归航,都让我领悟到不同的人生境界,而每一次读《老人与海》也是如此。我开始明白文字中那种宁静和遥远的感觉。圣地亚哥为什么一次次出海呢?难道只是为了去捕获一船鱼吗?做过战地记者的海明威肯定不这么认为,他的笔听从心灵的召唤,听从海洋的召唤,让他不由自主地把老人派到狂风暴雨之中。我也是听从心灵的指引而扬帆的,我会在那黑云压城、狂风如刀的海面上,与老人的灵魂相遇。

读着读着,这本书就被我读旧了,封面起了卷,书页发黄,有些页码也不见了,但我依然会去读它。不同的是,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书,《一个人的环球航海》,我也有了老人那样黝黑的皮肤,以及丰富的海洋体验。我有了一只可以向海明威,向圣地亚哥致敬的“汽笛”,我在深夜翻开书,拉响致敬的笛声。

现在,这两本书都放在我的船舱,一本新书,一本旧书,从新到旧,从旧到新,勾勒我的人生轨迹,挺好!(翟墨《旧书》)

3、当你遇上挫折,你会怎么办?

或许,你会选择逃避,找了个避风的港湾;

或许,你会选择哭泣,用泪水清洗伤心欲绝的心灵;

或许,你会选择求救,寻求可以依靠的独木舟,抑或只是一根树枝;

傅雷曾长叹:不经历磨难的逃避是轻佻的。哭泣之后你又将如何?求助?也许会有,也许不会!

我们能做的,就是拍拍胸脯,坦然地面对!

曾记否?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主人公——老人桑提亚哥,面对着猛勇的恶鱼,硬是拖着疲惫的身体与之进行不懈的抗争,整整八十一天!他胜了,胜得坦荡!他像一面旌旗,立在海岸上,面对着浩瀚的大海和汹涌的波涛,无语,只是挺着胸脯,以撼人的气魄迎着海风猎猎作响!

“一个人可以被战胜,却不可以被打败。”强而有力的音符从桑提亚哥的嘴里,不,是从心里涌出。他虽是虚构的人物,但他的精神却是真实的,他的精神是活的,震撼人心的!

桑提亚哥,一位沧桑的老人,以他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他的誓言:一个人可以被战胜,却不可以被打败!小说中的老人犹如此,我们呢?我们现实的人呢?

生活就像一条溪流,有过平淌,也会有激进,更会有阻遇。生活如同大海,有风平浪静,也会有海浪,更会有海啸!我们不能奢求生活的一帆风顺,毕竟,那样太不现实了。现实的我们何必苦苦追求不现实的东西呢?

挫折来临时,我们不要害怕!

记得一句话:“当死神露出他的尖牙对我笑时,我能做的就是报以一笑!”很欣赏作者的风度,也想学着吟一句:当挫折一步步靠近时,我们能做的是操起自信的矛和坚强的盾,勇敢迎上去!

是的,自信和坚强是战胜挫折的有力法宝,怯弱和退缩只能助长挫折的气焰。试想,一个人还没有与挫折交锋就已发抖,又怎么能战胜挫折呢?

当生活遇到挫折,有桑提亚哥的精神扶持你,你还会选择退缩、逃避吗?相信你不会!

当生活遭遇挫折,不要哭泣,操起自信和坚强的心灵武器,迎上去,迎上去,迎上去„„

身后的桑提亚哥老人笑了„„

篇8:浅析学生写作素材的挖掘

一、挖掘学校素材,指导学生作文

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挖掘那些既能反映学生学校生活,又能表达他们真情实感的作文材料,并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如2014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钱清中心小学参加市局组织的学校升旗仪式评比活动。在活动中,市局领导亲临学校观摩,还录了像、拍了照,场面壮观。全校师生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这一活动。活动结束后,我即以“一次庄严的升旗仪式活动”为题指导学生作文。由于学生都参与了这一活动,确实“有所思”“有所感”,所以乐意写,并且写得情真意切。让学生带着观察的眼睛随时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建立作文材料仓库,为以后的作文做准备。这样作文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二、捕捉家庭素材,指导学生作文

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写作材料,等待着他们去收集开发。在家访中,我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我发现原来几个家里经济比较贫困的学生,家里都盖起了楼房,还买了大型彩色电视机、私家车。我及时地捕捉这个能反映改革开放给广大农民带来实惠的典型材料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让他们回忆过去的家庭条件,再想想自己的父母勤劳致富的过程,最后,展望一下未来的前景。许多学生写下了《我家盖起新楼房》《小汽车奔进我家来》等反映新变化的文章,立意深刻,情感真实。

如有一位学生写了这段话: “叭———叭,多么熟悉而陌生的汽车喇叭声音,把我从美妙梦幻中唤醒。我一骨碌下了床,急忙开门一看。哇,家门前一大堆邻居,围着一辆新的小轿车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我挤进人群,刚想摸一摸汽车,哎! 是不是我的眼睛出了问题,驾驶室里坐的居然是我的爸爸……”这段话写得多真切,这样的描写,孩子如果没有亲身体验是写不出来的。

三、挖掘偶发素材,指导学生作文

偶发事例是学生在平静生活中激起的浪花,许多偶发事例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若以此为习作的材料,启发他们的思考和感想,就一定能诱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如有一天上午,一个女学生兴高采烈地跑来,悄悄地对老师说:“我的妈妈今天要回来了! ”我说: “真的吗?”她咬着嘴唇点点头,眼泪夺眶而出。多么激动人心的消息啊! 原来这位学生的母亲是安徽人,家里比较贫困,生下她后的几年因为特殊原因回了老家,这位学生对妈妈一直思念不已。于是,我让她给她的妈妈写一封信以表达对妈妈的爱。

这位学生的倾吐欲望十分强烈。她含泪写下了小时候妈妈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又写出了自己思念妈妈的切切情意,最后写出了盼望妈妈早日回到自己身边来的强烈愿望,真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她从内心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下面摘录她一段内容: “……妈妈,首先谢谢您,是您把我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在我两岁的时候,您因为家庭原因离开了我,您可知道吗? 没有您的日子我是如何思念您的。妈妈,没有您的日子,每年的冬天我是那么的寒冷。在我读一年级的下半年,有一天大雪纷飞,别人早已被爸爸妈妈接回温暖的家中,只有我一个人在校门口徘徊等待。我走到家衣服全部湿透,奶奶躺在床上,见到我湿成这个样子,老泪纵横。爸爸又在外打工,还要我烧饭来照顾奶奶……妈妈,我好想您,我想已经无法用语言与词汇来形容我激动的心情。每当夜晚来临之际,我一个人孤孤单单地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风声、雨声,却没有听到您的声音。睡熟了,我做着和您在一起玩耍的梦,但好梦不长,鸡窝里的老公鸡偏偏把我啼醒……每当一想起您,我的心就会难过! 妈妈,我爱您。”

上一篇:工人先进事迹学习体会下一篇:浓浓故乡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