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2024-05-14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共8篇)

篇1: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何谓“有效教学”呢?可谓众说纷纭,比如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可以从学习效率是否得到提高、学习结果是否得到增进、学习体验是否得到强化三方面考量有效性;孔企平教授认为应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技能;Joesph Lowman从智力兴奋和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激励两个维度来讨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这“多家之言”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象,学生是我们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载体,而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学生是否可持续学习,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是否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就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指标.那么,如何更好的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发展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从实质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以下谈谈笔者的一点体会.一、优化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的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明确.一节课如果目标不明确,那我们的努力就不知道为了什么,我们的教学就失去了方向.教育教学的目标应该包括隐性的目标和显性的目标两个方面,我们除了重视显性的目标之外,还要重视隐性的目标,无论是什么样的目标,都应该是累积式的,呈现发展的痕迹,是一种动态和静态结合的过程.目标的明确,就是明确学生现在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和即将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以及将来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现在能够达到的,我们可以看作是显性的教学目标,即将和将来达到的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教学目标.混淆了这些目标,无疑会带给我们教学工作一些意想不到的阻力,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浪费我们的有效教学时间.因此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保证教学目标言之有物,具体明确,二、改进教学过程

对教学的具体过程的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步骤.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充满了变数,但有一条是不变的,只有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相互融合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 注重情境创设,利用学生关注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自然、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一位学者有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将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数学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为学生创设熟悉与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动力亦在不断地增强.【二】 注重课堂语言技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何让学生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教师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课,教师把枯燥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既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也取决于对语言的优化.教师语言的优化,应做到:一表达的思路要非常清晰;二语言要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不含糊不清;三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并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作用.另外,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问的艺术,善于发问,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可通过以下几种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三】 注重典型习题的讲评,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引导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进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且进一步体现数学灵活多变的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下面一道题:设关于的方程:,在上有实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解法1: 求根法,设方程两根中较大根为,则只需;

解法2:图解法,设,则;

解法3:交点法,设,则方程在上有根等价于两个图像有交点的问题;

解法4:分离变量法,因为,所以.原方程上有根等价于的值在 的值域内.上述4种解法,解法1是基本解法,解法

2、解法

3、解法4都较为灵活的运用了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价转换思想,较为直观简捷,这样通过一题多解的策略,既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更加透彻,应用更加娴熟,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使全体学生都受益,特别是能激发那些“尖子”学生的探索兴趣与思维欲望.【四】 注重课堂的结束工作,适当存疑

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通过一堂课豁然开朗,问题得以解决,那么无疑这堂课是成功的.但并不见得学生一节课后毫无疑问就是一堂好课,一堂高效的课,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三、重视教后反思

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这样做有效吗?”“什么样的做法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教学中的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的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只有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才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才能找出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调节,并最终生长出个性化、独特的、带有新质特点的教育观念,进而增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摘要】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却发现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教学实例,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兴趣;方法;习惯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本人的点滴看法。

1.激发兴趣,增强课堂效率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主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来增强效率。

1.1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一个故事情景:孙悟空、猪八戒分饼,最后只剩下1块饼,怎样才能平均分成2分呢?这样自然的引入到新课,先请学生猜每人分得多少块饼,再实践操作分一分,分得半块就要用分数1/2表示。让每一个学生动手动脑,初步感知分数的产生,知识的过渡水到渠成。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顺利地直观地完成了预设目标。

1.2 这样的环节设计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但并非所有的操作都是有效的,教师要放得开,收得拢,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目标、内容,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张弛有度,才能收到预测的效果和目标。如《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学完后,在班上组织了“小小商店”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角色,如当售货员或顾客,使每个孩子对人民币的互换以及使用都更加熟练。

2.灵活机动,选择适当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1 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代数知识、几何知识、统计知识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几何知识时我采取从直观到抽象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统计知识时采用让每个孩子经历统计过程的方法,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2.2 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都是教师要考虑的因素。如过多的讲授对一年级学生效果不大,因为他们年龄小,思维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将一些概念强加给他们,只会带来低效或负效。再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喜静的学生就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3.培养习惯,提高参与自觉性

3.1 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在学习相遇应用题时当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后,有出示这样的练习:王师傅开着客车从A地去B,每小时30千米,同时李师傅开着货车从B地去A地,每小时40千米,经4小时两车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当学生正确解答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王师傅,你停在相遇点向前看你还能解决什么问题?(王师傅还要走多少千米才能到达B地?)要是王师傅回头看呢?(王师傅离A地多少千米?)如果换成李师傅你们还有什么新问题?让学生通过解答自己提出不同的叙述方式的问题,加深数量关系的理解,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3.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说、用心体验,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提高学习活动效率。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提问题的兴趣;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圆柱,体验圆柱的形状;接着让学生动手用尺子、绳子量一量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和周长;然后用剪刀剪开圆柱的侧面进行观察;最后让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圆柱的特征。这种的自主探究活动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3.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的和每一项活动的目标要求,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新知识探索活动,要认真观察活动现象并分析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与所学新知之间的关系,积极思考活动对解决的问题启发和帮助作用。促进对新知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3.4 培养学生主动发言、认真倾听的习惯;要鼓

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交流活动,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和发现,以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促进其他同学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老师的讲授,还要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包括小组交流时时同伴的发言。要学会从同学的发言中吸取好的、对自己的学习有促进的积极因素。

3.5 培养学生自觉修正、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习惯;

篇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一、激发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能更加有效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主要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来提高效率。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孙悟空、猪八戒分饼,最后只剩下1块饼,怎样才能平均分成2分呢?这样自然地引入新课,先请学生猜每人分得多少块饼,再实践操作分一分,分得半块就要用分数1/2表示。让每一个学生动手动脑,初步感知分数的产生,知识的过渡水到渠成。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顺利地实现了预设目标。

这样的环节设计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但并非所有的操作都是有效的,教师要放得开,收得拢,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目标、内容,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张弛有度,才能达到预测的效果和目标。如《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学完后,在班上组织了“小小商店”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角色,如当售货员或顾客,使每个孩子对人民币的互换及使用都更加熟练。

二、灵活机动,选择适当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 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代数知识、几何知识、统计知识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几何知识时我采取从直观到抽象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统计知识时采用让每个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方法,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2. 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都是教师要考虑的因素。如过多的讲授对一年级学生作用不大,因为他们年龄小,思维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将一些概念强加给他们,只会带来低效或负效。又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好静的学生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三、培养习惯,提高参与自觉性

1. 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使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在学习相遇应用题时当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后,我出示了这样的练习:王师傅开着客车从A地去B,每小时30千米,同时李师傅开着货车从B地去A地,每小时40千米,经4小时两车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当学生正确解答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王师傅,你停在相遇点向前看你还能解决什么问题?(王师傅还要走多少千米才能到达B地?)要是王师傅回头看呢?(王师傅离A地多少千米?)如果换成李师傅,你们还有什么新问题?让学生通过解答自己提出不同的叙述方式的问题,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说、用心体验,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提高学习活动效率。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提问的兴趣;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圆柱,体验圆柱的形状;接着让学生动手用尺子、绳子量一量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和周长;然后用剪刀剪开圆柱的侧面进行观察;最后让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圆柱的特征。这种的自主探究活动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的和每一项活动的目标要求,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新知识探索活动,要认真观察活动现象并分析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与所学新知之间的关系,积极思考活动对解决的问题启发和帮助作用,促进对新知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4. 培养学生主动发言、认真倾听的习惯。

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交流活动,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和发现,以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促进其他同学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老师的讲授之外,还要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包括小组交流时同伴的发言。要学会从同学的发言中吸取好的、对自己的学习有促进作用的积极因素。

5. 培养学生自觉修正、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习惯。

篇4: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之我见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84-01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而有效的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前几分钟,教师热情地和孩子们问好,和孩子们一起作课前准备,课桌上只摆放哪些与学习有关的用具;告诉孩子们课堂发言要大胆,争取一切机会,教孩子们要自信,把一只小手当作一棵出类拔萃的大树,举得高高的,引人注目,引起老师的注意……心理学上认为,人在心情愉快时,更容易接受事物。在交流中,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在风趣幽默的谈话中拉近师生的距离,亲近师生关系,让课堂教学温馨而自然,同时,老师耐心地培养了孩子们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了教育无痕,润物细无声。孩子因喜爱老师而接受老师的谆谆教诲,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情境要有明确目的:教师应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根据小学生的注意及思维特点,教学中应不断变换刺激的角度,多给学生一些新鲜的刺激。如借助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数的激动人心的画面,让孩子们了解倒计数时的10、9、8、7…………用的时间单位就是“秒”,激发孩子们学习《秒的认识》的积极性。

2、情境要有“数学味”: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简而言之,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充满“数学味”。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让孩子们说新闻联播的播放时间,并且观察民屏幕上显示的时间,自然而自然地就介绍了这节课学习的内容“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三、运用有效沟通技能,改进交流方式

1、要善于倾听。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同时,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老师尊重每一位孩子,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锻炼了孩子的表达力.有效地教学,是通过教学活动对每一位孩子或都个别孩子有所改进都是有效的。

2、合理运用肢体语言。低年级孩子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具体形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的特点。如果运用适当的形象的肢体语言,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突破难点、把握重点的重要作用。让肢体语言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真正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师上课时就象慈爱的父母,对回答错误的孩子去摸摸他的头,安慰着他,当有孩子过于激动时,又会安静地站着,注视着那位孩子,让那些得意忘形的孩子静下心来主动参与活动;对孩子们出其不意的回答,睁大一双眼睛,让孩子们冷静下来,继续反思……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张疑问的脸、一个生动的动作,都在传递着老师对孩子的情感,孩子们能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得到一种自信的力量,推动着孩子们不断地努力,激发着学习的兴趣。

3、恰当反馈与赞扬。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教学《秒的认识》时,让孩子们感受10秒的长短时,孩子们用了不同的方式完成活动,老师在小结时,对用舞蹈表现的孩子们说:“你真能干,你一定认真地学过舞蹈!”对用拍手的孩子们说:“你很有节奏感,你的音乐学得真棒!”对全班孩子说:“你们真是天才,在10秒中,能想到这么多的方式体会到10秒的长短!”课堂中这样的赞扬伴随着活动中孩子们的出色表现而恰到好处,自然而不夸张,真实地表达老师对孩子们由衷的希望和祝福……

篇5: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双河二小 苏春莲

学生生来就有一种好奇的倾向,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是怎样发生的?教师的教学就应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养成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如果一堂课上得好,学生不仅知识掌握得好,而且应用自如。如果一堂课上不理想,课后即使多花多少时间来“恶补”也是有限的。因而,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呢?这已成为许多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呢?这里谈谈一些看法。

一、营造氛围,培养自信。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的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个体的潜能也才能得以释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教师每一句激励的语言、每一个赞赏的眼神、每一个鼓励的手势等,都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一般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怕说,更怕说错。而我在教学中却有心多让这部分的同学回答问题,特别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会把更多的机会让给他们。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在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从思想到行为都能得到充分的放松,人格得到真正的尊重。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个车间要生产144台彩电,工人们每小时装配18台,经过5小时,还剩多少台没有装?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两步应用题,一般的解法是:144-18×5=54(台)。可是,一位女生在黑板上把算式列成“144÷18=8”,就做不下去了。坐在下面的同学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甚至还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么简单的都不会做,真笨!”这位女生更是涨红了脸。为了给这位女生争得面子,我先示意同学们安静,然后转向那位女生说:“你做的并没有错,只是还没做完。”听了我的话,全班同学都愣住了,个个都睁大着眼睛。我告诉学生,她这一步是先求这个车间装配完所有的任务所需的时间,现在装配了5小时,还要装配8-5=3(小时),那么没有装配的就是18×3=54(台)。经这样解释后,这位同学很高兴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由于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体会到敢于发言、敢于表现都是光荣的,这样,同学们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的脑海里是决对不会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小悬念”,把学生引入一个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实现和实践的机会。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先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锥体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它的体积。有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马上兴趣盎然,经过思考后,有的说捏成正方体、长方体,也有的说捏成圆柱体,有的说把它浸没在盛有水的容器中,求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在肯定了学生各种有效的方法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想办法求出老师手中的这个用厚纸制作的圆锥的体积吗?”

这时,学生感到刚才的体积变形和放入水中的方法都不管用了,从而感悟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都有自己的体积公式,有没有一个计算圆锥的体积公式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自行领悟,这样,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的同时,建立了积极健康的数学情感,从而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了。

三、大胆创设,更新案例。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教材的使用需要作为学生活动创造者的教师去实践、去丰富、去完善,变传统的死搬教材为灵活处理教材、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能自主的驾驭教材,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上,灵活加工、整合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的生活材料。

本着这一认识,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就摆脱了课本和教案的设计方案,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另行设计。我是这样设计的:准备三袋弹珠,告诉学生这三袋弹珠的个数是相同的,(里面都有九个弹珠)要分给三个发言最积极的同学,但不是每人分一袋,而是第一个拿第一袋的1/3,第二个人拿第二袋的2/6,第三个人拿第三袋的3/9,你们说这三个同学哪个人拿得的弹珠最多呢?同学们立刻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但由于没有充足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老师让同学们推选三个发言积极的同学上来拿弹珠。中间的一位同学还请教另一位同学帮助分,三位同学按老师的要求拿完后,同学们哗然了,“怎样会是一样多呢?” “三个分数怎么会是一样大呢?”学生不相信眼前的事实,对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寻找规律。这样,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然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捕捉“资源”,引导创新。

一个几十人的班级,由于程度的不同,每个人处于不同的思维水平,那么每个人就都有自己不同的“数学现实”。他们都有“再创造”的能力,而有意义的指导则意味着教的“强迫性”和学的“自由性”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微妙的平衡,对于学生各种独特的想法,应给予积极的肯定与鼓励。这里所说的“独特的想法”多是指老师所不曾想到的,它也许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都是课堂生成的“资源”,作为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创新。例如,在推导梯形面积的公式时,有位学生就先找出两腰的中点,沿着腰的中点将两角折出剪下旋转到上底中,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是把梯形转化为长方形后,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有效渠道,这就是“资源”,如果教师固守原先预设的“方案”——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忽视了课堂中生成的这一“资源”,只是轻描淡写说一句“你的想法也不错”就请另一位同学说下一种方法了,这将极大地扼杀了这位学生的这一创新意识,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种“扼杀”。这里教师不仅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赞赏,还应组织学生对这样的“资源”加以理解与掌握,激发学生踊跃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创新,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成功和喜悦,获得再创造的信心。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思维。以上提到的是正确的“资源”,而在实际教学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学家盖耶说的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正是教学的巨大的“资源”。因此,教学中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发现学生经常出现类似0.49÷0.23=2„„3的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调整了教学预设将学生们的错误改编成一道判断题:0.49÷0.23=2„„3(),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待学生作出判断后,接着问:“你是怎么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很快找到了不同判断错误的方法。有的利用验算、有的利用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方法、有的利用商变化规律将余数还原100倍的方法„„。这样在纠正错误的同时,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而,把握错误的“资源”,帮助学生就错寻因,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积极评价,及时反馈。

积极的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这里的评价主要包含有“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两种形式。一般在课堂让学生先发表意见,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应努力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都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思想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都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陶行之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就只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多数是有问题不敢问,据我调查,学生不敢问,主要有两个怕:一是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是怕问题偏离方向,老师责怪。对此,我鼓励学生多提问,谁多提问,谁就是最爱动脑的人,这样一来,学生果然提出的许许多多的、千奇百怪的问题。例,为什么我们写的“9”和书中的“9”不同;又有一位同学提出: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表示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不够准确,因为如果是乘比1大的小数呢?他建议应改为:一个数乘比1小的小数时,表示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再如:有个学生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句话不妥,原因是:角的边是两条射线,既是射线,说明已承认两条边没有长短,可无限延长,又何必再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呢?对这一问题,老师先组织学生讨论评价。结果,学生的评价是:这位学生读书很认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我们在研究角的大小时,即使把角的两边无限延长,角的大小也不会改变。这里,教师对于学生的独立见解,及时的给予了正确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会学”、“想学”、“乐学”的创新学习能力。

篇6: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上学期校本培训体会

芦萍

岳庄小学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新课程理念越发深入人心,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课堂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可谓是“穿新鞋,走老路”。为使学生学得“扎实”,教师拼命地“细细讲评”,学生被动地、无奈地“听练”,真是“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总的来说,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一、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必备前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于教师自身素质要求的最好诠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自身素质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即师德和学识。我们应从这两个方面不断进取,不断超越,实现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名教师,不管学校福利待遇如何,工资的高低,生活环境如何,顺不顺心,都应该对所教的学生负责。不要因为个人原因,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要么不教,要教就要教好。只要有了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教师才会关爱学生,才会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尽全力备好每一节课,上好备每节课,课堂效率才会提高。

二、有效备课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点。

《中国教育报》曾刊登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描述:“一位历史老师讲公开课,极其成功。课后,有人问他:“您这堂课上得这么好,请问您备课用了多长时间”?他回答道:“可以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要问直接备课的时间,那我告诉您,只有十几分钟”。这位老师的回答,让我们感到:有效备课——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有效!

什么是备课,顾名思义,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而在教学实践中,备课往往被曲解成了备教案,写教案成了备课的全部。绝大多数教师将20%的精力放在钻研教材上,将80%的精力用在写教案上,殊不知没有有效的课前准备,就没有有效的课堂实施,也就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我觉得钻研教材是备课的重中之重,每个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要学会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不仅要用好现有的课本,更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备出有效、高效的课,只有这样老师上课时心里才有底,也便于老师讲课中遇到问题,该肯定的敢于肯定,该否定的敢于否定,也才会有精彩纷呈的有效课堂教学。如果在钻研教材时,缺少了广度,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没有拓展,没有延伸,那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吸收的信息量少。鉴于此,有效备课,不仅需要教师不断充电,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也需要有效的备课方式。法国启蒙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卢梭这样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又提醒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全盘托给学生,还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设想进行艺术化的处理。

当然,有效的备课方式很多,关键是教师要投入热情,善于总结和开创。开辟出一条“备而能用,有利于教,有利于学”的有效备课之路,让教师得以成长,让学生得以受益。

三、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点。

“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泰勒语)”有专家指出:“考察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新课程提出“以学论教”的观点。“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交往状态、思维状态,达成状态等。从活动到状态,意味着要反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提倡和追求有效教学;从过程到情境,意味着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预设,更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生成,关注教师实践性智慧。以此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改变教师“只见教材,教案,不见学生”的倾向。

“差生一开始的状态差可能是假性的,就像近视一样,时间长了也就变成真性的了,无法再矫正过来了。所以我想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状态,学习状态,成长状态。学生是不是对学习充满热情,对自己充满自信,他的人生态度是不是乐观,精神面貌是不是积极向上,这才是学校教育要着重关心和塑造的”。我觉得这是非常经典的论述,我想只要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良好的,对他们的学习结果就不需要苛求。

四、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需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教育手段。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运用水平,关注课堂评价细节,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央电视台每年的青歌赛我一直都很关注,对歌手我倒是没有太多的印象,把中心放在了评委身上。一个不经意的镜头推向了赵易山老师,他担任大赛视唱练耳的评委,赵易山老师绝对外表并不是有多么出重,他的样子并不是属于于帅气型的,但他的和蔼可亲的笑容与温柔、舒服的语言,让每一位选手都感到心灵的慰藉。为什么那么多选手与观众,还有他的学生,特别迷恋他的话语,因为他的话语充满了爱的灵光与智慧的温暖。每位选手听了他的点评之后,都不会感到被忽略与自卑。比如:“你已经唱得很完整了,这是一个歌唱人的基本修养,你已经做到了,非常好。如果放松一下,不那么紧张,你一定会把这个曲调的感觉唱得很完美,我相信你会做的更好”。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话语。而一句嘲讽与攻击的恶语,往往就毁灭了一个艺术家的诞生。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课堂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因此,教师评价语言中要尽可能多一些常识和鼓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好,勇敢地站起来读吧”!“老师相信你一定是我们班声音最响亮的同学”!“请你把你的想法写在黑板上好吗”?这些激励学生的话语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学生们也正是在这些语言中体会自信的快乐,他们大声地读,快乐地读,向老师展示着“我能行”,老师的一句句激励的话语,唤起了学生心中的憧憬,点燃了学生自信的火花。

当然,教师评价语言的激励性也要适而有度。评价语言使用不能公式化。例如:不论学生回答的好坏,总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激励评价语言表扬:“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老师很喜欢你”!“你真了不起”!弄得听课老师和学生心里都不是滋味。奖赏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无愧于接受这个奖赏。如果对他们解决了一些过分容易的任务而大大赞扬,尤其在中高年级,则不仅难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反而会增加他们的自卑,因为这会被同学认为是无能的标志。所以赞扬要适而有度,只有客观的恰到好外的表扬鼓励才显得可贵,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学习内在的,长久不竭的动力。

篇7: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枝江市顾家店中学

杨学奎

内容摘要: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为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投入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通过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决定因素是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正确理解,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使我们的地理课堂真正成为符合课改理念的课堂。本人结合自己不断探索的经历,形成了一些不尽成熟的做法,在此与同行商榷,并请行家斧正。关键词:

地理

教学

高效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对学习地理活动本身感兴趣,才能发展为对学习地理内容和结果感兴趣。作为地理教师,要善于根据地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景物、场景,使学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学习地理的种种乐趣,从而爱上地理,那样就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可用歌曲创设情境,如讲“长江”时,用《长江之歌》导入新课,讲“中华民族”时,用《爱我中华》把教学气氛推向高潮。还可用诗词创设情境,如讲“横断山区气温与变化规律”时,引用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及苏轼的词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在讲授“北方地区”时,可引用 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雪》的词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吟诵鉴赏之中,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又如讲“桂林山水”时,可引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浓浓的诗情画意可使学生产生联想深受感染,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此外,我们还可用谚语创设情境,如讲“西北内陆干旱的自然景观”时,采用“风吹石头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的谚语概括,西北内陆干旱的特征。讲新疆气候时用“早穿棉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条谚语突出新疆气候反差非常大的特点。还可用谜语创设情景,如讲“地图”时,先让同学猜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大海不见一滴水,世界各国在眼前”,打一地理事物。由此导入课题。除此之外,用故事,公益广告、漫画、歌决,游戏、竞赛等,都可以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得轻松自如,有滋有味,极富诗情画意,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二、新课引入 诱发兴趣

上课伊始,如果以生动的语言,巧妙的设问,动人的情境,鲜活的事例,有趣的故事或出示精美的图片、模型、实物等,直接导入新课,即可引导学生注意力瞬间转移到学习新知识上来。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悦耳动听的声音使人在听觉上产生美感,在心理上产生愉悦和兴奋。世界上很多的地理事物和地理景象,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观感知。因此,更多的还要依靠教师倾注感情和充满魅力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地描述,清晰准确地表达,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学生陶醉在情景的艺术环境中,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而且也可让学生获得很好的艺术美的享受。如在讲授“日界线”可用故事引入新课:“从前,有一艘客轮从东太洋向西航行,途中海上刮起了大风,船体剧烈地摇晃,这时,一位孕妇耐不住轮船的颠簸而临产了,她先生下了一个女婴,5分钟后船由东向西越过了日界线,她又生下了一个女婴。结果,一对孪生姐妹先后的降生,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天。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奥秘”。如此导入新课,风趣幽默,激发了对日界线知识的探索兴趣。

又如:在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时,先提问同学们都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你们注意观察了吗,我们这儿夏天多刮什么风?冬天都刮什么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使学生顿时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的心理。欲知原因何在,就必须认真思考,积极探究,从而激发十分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传授知识 贴近生活

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衣食住行,旅游观光,建设家乡和祖国,到国际交流合作,人民友好往来,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生活中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涉及信息最多的是地理知识。如: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为什么月有圆缺?海有潮汐?为什么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天气预报中的各种符号代表什么意义?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要西部大开发?什么叫世贸组织等等。地理知识蕴含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提出问题,让生活经验地理化,地理问题生活化,就会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倍感亲切。当学生和教师一起解决了生活中一个个熟视无睹的问题,一个个自以为知道而仅为皮毛的问题,一个个自以为知道,实际上是错误的认识的问题时,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身心愉悦,这时候就会形成一个个“愿学好学”时刻,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自然就会提高。例如:讲“青藏高原地区”时,播放歌曲《青藏高原》让学生聆听来自青藏高原动听而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加深对祖国风光美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同时提问:假如暑假里,同学们去拉萨旅游需要带些什么必需品?青藏高原海拔很高,离太阳很近,可是气温为什么很低?给学生思维上的冲突,同学们踊跃思考,积极讨论,你一言我一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这样的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不错的。

四、利用媒体 优化教学

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地理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由常规的文字、地图表现知识扩大到声形并茂,动静结合的各种图像来表现知识,能启迪学生思维,缩短知识传授与反馈的过程。多向信息交流增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例如讲授三峡知识时,放一段《长江三峡》的录像,三峡景观的真实性会深深吸引学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蹄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使学生对三峡,山高谷深,滩险流急的特点产生深刻的印象,接下来播放《长江号子》这首歌,并提问:为什么在三峡建立水电站?(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这样的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又如在《巴西》一课教学中借助影片,“巴西热带雨林的砍伐”引出问题,我们如何来对待热带雨林?学生根据影片,能将自己置身于热带雨林中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发表对热带雨林开发的保护的看法,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一节课从头到尾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满堂讲,满堂问,满堂做,满堂自学等一以贯之,不可能让学生一直保持兴奋状态。因此,教师要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认真领会课程标准,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依托,深化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适时调整,及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内容要分段进行,教学步子要小,转换要快。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素质及学生状态,阅读,自学,点拨,质疑,思考,讨论,回答,演示,示范,复述,模仿,观察,想象,练习,竞赛等多种教学方式合理整合,适时变换。发现法,探究法,研究法,自学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角色互换等多种方法因需而举,因需成法,因变而变,要让教学动静结合,张驰有度,富有节奏,充满变化,在教法变化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耳、动手、动身,不断刺激不同的兴奋中心,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如讲“西亚”后,进行现场采访,如果你是西亚某国首脑,你所在的国家石油开采完后,经济出路在何方?如讲“天气预报”让学生模仿气象播音员播报天气,如讲“我国行政计划时,”由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带领小伙伴“周游全国”,通过不同方式的转化,使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求知欲。

六、设计活动,培养能力

新课程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使教师教学活动走向宏观调控,即指导、诱导,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课堂学生活动的设计应该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动手操作讨论、演示、游戏竞赛、图上作业、阅读、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在中国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内容学习时,每个组负责一块地形区,并在各组选出代表进行评分,由老师协调,在完成内容时,须进行三个步骤:首先映示一个知识点的全貌,然后分小组学习,主要从各地形区的范围、位置、流经本地区的主要河流,地形特点加以归纳,小结,最后各组派一名同学发言,学生进行评分,评出优秀组。活动结束后,对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检测。用这种活动能创设一种愉悦的氛围,即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让同学们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依照“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组织进行地理课外活动,既陶冶了性情,也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质,如在教《中国地形》之前,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家乡秋游以后,以“我爱家乡”为题写一篇游记。同学们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跃然于纸上,内容新颖,值得一读。我校曾获得枝江市演讲比赛一等奖的罗春明同学在演讲词中写道:“我爱你,顾家店,因为你有清秀挺拔的青龙山,有贮金藏银的沙碛坪,有盛产棉花的仁合垸,有稻花漂香的清水溪,有盛产柑桔的马家铺,有马家湖的泉土,有土地岭的歌谣,有姜家脑的红砖,罗家河的银海,有驰名省内外的仔猪„„”一连串的排比句,写出了家乡的特色,概括出家乡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加上她那富于表情的演讲,使广大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激发了学生爱家乡之情,报国之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受到了训练。

总之,教学是门艺术,需要教师一定要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心无杂念的责任意识。新课改下的教育文化是继承和发展的,可从传统教育智慧中涉及精华,丰富地理教学实践,而对改革,地理教师应树立信心转变观念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使地理课堂向着课程改革的目标迈进,实现课堂重建并赋予教学创造的乐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澄主编《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2、袁桂林主编《现代化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大出版社,1995年5月

3、杨启辉主编《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华师大出版社,2001年6月

篇8: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之我见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 找到自己的位置, 作出自己的回答.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要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断探索并积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一、巧设情境,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 勇于表现, 乐于创造, 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设置的情景可通过动手操作、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好的问题情境, 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 贴近学生生活, 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 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二、交流学习, 构建互动平台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我讲解利用圆来画五角星时, 学生接受了我的方法以外, 又补充了以下内容:

(1) 五角星还有其他画法.

(2) 可以用纸折出一个五角星.

(3) 一笔可以画出一个五角星.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适当开展师生互动, 加强双边交流, 会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 我通过以上创新性的教学设计,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 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感受数学的力量.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它是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研究主题,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 (或科学) 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探究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 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要比教师直接灌输的印象更深刻, 学生也能从中享受到自己探究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 设计一些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有一定思维含量, 有一定层次性, 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探究活动, 并能通过这一探究活动, 让学生获取新知, 形成能力.如结合平方差公式的学习过程, 可设计一个发现平方差公式的探究活动:教师先出示四个计算题帮助学生思维, (1+2x) (1-2x) , (2ɑ+3) · (2ɑ-3) , (100+1) (100-1) , (x-3) (x+3) .学生在用多项式乘法进行计算时, 通过分析、比较, 自然会发现平方差公式.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分析的能力

初中生的机械记忆能力相对于分析能力比较强, 所以他们比较依赖于老师的机械灌输, 主动分析的能力也就相对来说比较差, 创新意识就比较弱.但是, 独立思考, 主动探索, 勇于创新是任何一个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所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分析的能力.教学中, 能由学生发现的问题就要引导学生提出;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 就不轻易包办代替解答;能由学生归纳总结的, 就不急于先下结论;能由学生个别回答的就不集体作答等.从而使学生养成遇事能自己开动脑筋, 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不依赖他人的好习惯.设计题目要注意突出培养思维能力和训练, 给学生举出多题来训练巩固一种解题方法.例如, “怎样测量桥拱的半径;如何设计破残的轮胎的模型;设计测量瓶口内径的装装饰图”等等.让学生思考,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索, 从不同形式的问题中抓住共同的解题方法:“运用垂径定理的有关知识来求圆弧形的半径问题”, 突出基本方法的训练, 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

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 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实验的平台, 为学生“做”数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与手段, 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及动态感方面的不足.

比如, 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 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会出现误差, 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 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 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 发现无论三角形怎么变, 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

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 应重视挖掘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因素, 使学生掌握概念, 并能够应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 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后, 引导学生解决如下的开放性问题.一个由3个大人和4个孩子组成的家庭去某地旅游甲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如果买4张全票, 则其余仍按半价优惠;乙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家庭旅游算团体票, 按原价的34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均为每人100元.这个家庭选择哪家旅行社所花的费用少?随着孩子人数的变化, 哪家旅行社的收费更优惠?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由3个大人和4个孩子组成的家庭去某地旅游, 按甲旅行社的收费标准, 要花费:4×100+12×3×100=550 (元) ;按乙旅行社的收费标准, 要花费:34×7×100=525 (元) .因此, 这个家庭选择乙旅行社所花的费用少.

本例通过生活中的一个实例, 让学生亲身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 所谓育人, 不单单是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 掌握一种谋生的技能, 更深层的是, 在教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塑造学生的人格, 完善学生的整体素质, 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例如, 我们可以通过谈一些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中国数学家, 增进学生民族自豪感, 培养爱国主义;可以通过对函数图像 (直线、抛物线、双曲线、折线) 的分析, 启发学生, 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风平浪静, 青云直上, 有时波澜起伏, 跌宕往返, 在痛苦中挣扎, 应始终保持冷静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百态, 开创属于自己的人生音符.

参考文献

[1]林晓波.初中数学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思考[J].数学教研, 2009.

[2]曹西宁.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之我见[J].西北职教, 2008.

[3]杨林年.浅谈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J].教材教法, 2008 (4) .

上一篇:祖国在我心中:祖国在我心中下一篇: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实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