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服务和经济发展工作报告

2024-04-14

为农服务和经济发展工作报告(精选8篇)

篇1:为农服务和经济发展工作报告

为农服务和经济发展工作报告

今年以来,我社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徐副省长、省社袁主任在省社五届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纪副市长、市社沈主任在市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省市县《关于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立足服务“三农”,强化能力作风建设,努力构建农村综合服务平台,致力活跃农村现代商品流通市场,不断完善为农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供销社新型发展之路,继续整合社有资源,集中力量主攻重大项目,发展新兴领域。不断壮大本级经济实力,不断开创经济工作新局面。1—3月份,实现销售17.21亿元,占目标37.4%;农资销售额1.23亿元,同比增长16.04%;农副产品收购额3.35亿元,同比增长35.08%,占目标38.2%;再生资源收购额3.85亿元,同比增长121.26%;农副产品市场交易额2.58亿元,同比增长32.31%,占目标20.1%。为农服务社新建和提档升级5个,占目标31.3%;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占目标36.4%,联合社和“三位一体”建设正在筹备之中。花卉苗木基地等3个项目,已有一个项目签约开工(花卉苗木项目)。主体指标创造了超序时、超同期、超历史的最好水平。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为农服务工作完成情况

1、关于提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质量情况

年初,我们将市社下达的目标和任务列入全县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并以宝委办发66号文件的形式,将任务分解到各个乡镇。在今年创建中,我们紧紧抓住县委推进村级组织“四有一责”建设的机遇,乘势而上,积极推进便民服务中心的新建和提升工作,在创建中我们做到统筹协调、因地制宜、量质并举、拓展功能。按照新建、提升、修缮、整合、改造等几种不同创建类型,分期、分类组织实施。使便民服务中心在适应社区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需要上,不断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内涵,真正把为农服务社打造成助农增收的新平台、服务群众的新窗口、和谐社会的新亮点。同时今年我们根据上级要求,积极打造“三社精品工程”,着力推进标准化建设,今年主要确定两家,一是将安宜供销合作社打造成省级基层供销合作社标杆社;二是将泾河镇黄浦村打造成省级为农服务社样板社。目前两家创建方案已上报,我们正在按计划组织实施,同时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广统一标识、统一外观形象、统一管理规范、统一服务标准,提升发展层次、提升社会形象,把为农服务工作提高到更高一个层次。

2、关于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情况

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是我们供销社在目前新形势下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工作,是我们今年工作的一个突破口,上半年我们在完善夏集供销经济组织联合会相关手续的同时,又新成立了曹甸供销经济组织联合会。范水供销经济组织联合会成立筹备工作也正在进行中,在完成有关申报程序后,预计在今年十一月份召开成立大会,确保今年2个联合会建设任务的完成。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自我加压,争取拟成立县供销合作经济联合会,并挂牌运行。

3、关于引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

今年上半年,我们完成专业合作社7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2个、县级3个,全面完成了市社下达的创建任务。在今年创建的几个专业合作社,绝大部分层次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经济效益明显、带动能力强、合作社社员收入明显提高,特别是今年五月,全市在我县曹甸镇召开了全市供销社系统农资服务专业合作社现场推进会,对我县曹甸绿草香农资服务专业合作社给予了充分肯定,下一步我们将为绿草香农资服务专业合作社积极做好服务、扶持、指导工作,定期上门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和困难,努力用1-2年时间,将该专业合作社打造成本地区有影响力的省级“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另外我们正在研究

、调查、摸底,准备拟成立一个省级示范联合社,培大育强优势专业合作组织,将服务链条延伸到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打响合作社品牌、服务品牌、产品品牌,切实增强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能力。

二、统计工作情况

为确保统计工作信息的畅通,我社配备了专职统计员,1~9月份主要做了工作:

(1)建立统计网络体系。逐步建立农资、商场、超市、为农服务社、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等统计网络,将分散的统计工作纳入一个头负责、一个头收集信息、一个头统一处理、一个头统一上报,我县的统计工作正走上规范。

(2)开展统计普查工作。针对前几年大量的数据难以收集,存在漏报、少报的现象,我社组织专门人员,花三个月时间对全县城乡涉社统计的单位、经纪人组织等进行普查,并进入电脑信息库,为较为全面、准确、便捷的提供统计数据奠定了基础。

(3)经常组织统计财务分析。年初,我社将市社、县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并与各科室分别签订责任状,成立考核小组,每月对经济工作都进行统计分析,确保序时进度完成,发现工作偏差,及时予以纠正,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在全社经济工作的参谋和助手作用。为官不为自检自查报告范文

根据《关于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中深入治理“为官不为”问题的方案的通知》对深入治理“为官不为”问题作了新的部署要求,结合我局实际,现就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中深入整治“为官不为、懒政怠政”问题,我局领导干部认真开展“为官不为、懒政怠政”整治工作。现将我局严禁领导干部“为官不为、懒政怠政”整治工作开展自查自纠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学习,巩固思想。

我局认真组织全体领导干部专题学习区委印发《关于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中深入治理“为官不为”问题的方案的通知》精神,提高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为此次“为官不为、懒政怠政”整治工作打下思想基础。

二、开展谈心谈话,提高工作成效。

7月份我局在综合分析平时了解掌握情况、干部群众信访举报、服务对象投诉、社会舆论反映、各种考核评议结果和监督检查情况以及其他信息来源的基础上,准确了解掌握本单位存在的“为官不为”、不敢担当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一轮谈心谈话。局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与班子成员谈,班子成员与分管科室干部谈。对认识不到位的,通过谈话及时进行提醒,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其认真分析原因,并要求严格落实到位。

三、贯彻执行“八项规定”情况。

按照要求,我们利用机关政治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认真及时地组织机关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市委、区委实施细则,明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的目的意义,同时,结合我们科信局的工作实际,逐项提出要求,在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我局认真扎实工作,对待来访群众,热情周到,耐心细致,能办的事立即办,不能办的事,做好思想疏导工作,让群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我局坚持勤俭节约,接待客人不到高档餐厅,控制餐费,不涉及的人员不参加陪同,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精简会议,能不开的会议,尽量不开,能合并开的会议合并开,不开无内容无意义的会议;在文件、简报的发送工作中,我们按照要求,尽量使用政务网络进行上报和下发,文稿的处理,需经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审核签字同意后,方可上报、下发。

我们规范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坚持审批报告及请销假制度,上半年内未组织过外出学习考察活动。我局要求领导干部要自觉遵守党章,严守党的政治、组织纪律,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不公车私用,不接受可能影响公务的各种宴请、礼金、礼品及有价证券,管好自己的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认真坚持做好领导干部个人报告有关事项制度。

四、开展整治“为官不为、懒政怠政”问题自查自纠工作。

8月份我局对照治理的10种情形认真组织开展一次自查自纠。重点查看“为官不为”、不敢担当问题是否查找到位,问题清单是否清晰明了,整改措施是否对症下药、务实管用;谈心谈话过程中指出的本单位(领导干部存在的“为官不为”问题是否得到整改,是否存在大问题小整改、边整改边反弹等情况,是否出现新的“为官不为”、不敢担当问题,是否以“钉钉子” 精神抓好“为官不为”突出问题的整改。通过自查自纠,我局没有发现“为官不为、懒政怠政”问题的人和事。

篇2:为农服务和经济发展工作报告

刚才各单位汇报了今年以来的工作进展情况,总的看,各单位都已进入本职角色,融入发展潮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工作进展不平衡,工作重心本末倒置,工作态度消极应付,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应该说当前我们供销社发展之路依旧面临重重困难,形式不容乐观。

一、当前咱们县基层社和社属企业的基本现状及原因: 基层供销社和社属企业属企业性质,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其启动和发展必须走实体经营的道路。与之相反的是,基础设施差、经营能力不强却是大部分企业普遍存在的现状。这一顽疾直接导致企业在经营性收入甚微,又无其它生存方式的情况下,只能借助租赁经营设施获取收益。在权衡经营、租赁两种收入态度上,企业呈现出三种形式:

一个是不干事,靠租金度日。主要表现为:基层供销社组成人员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将服务“三农”的宗旨和职责抛至脑后,日夜期盼专营权的恢复,以维持原有资产为主,依靠小额租金勉强度日,甚至变卖部分资源换取阶段性收入。对于上级社启动和发展基层供销社的要求,总以条件差、基础弱,人员紧张、资金短缺为由,一筹莫展的样子,碌碌无为,安于现状。

第二种是想干事,但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影响。这是全系统普遍存在的现状,对客观条件有一定的认识,但是面对基础较差,家底不厚等困难,办法不多,为农服务的能力弱化甚至丧失。几番波折筹措资金建设起来的经营设施,由于自身经营能力不强等原因,尚不具备组织经营活动获取收益的实力。外加缺少合作伙伴、缺乏项目支撑及经营人才等因素,导致建成的经营设施得不到有效利用,只得向其他经营主体或个人完全出租经营设施获取租赁收入。

再一个就是能干事,并且已经快速启动的基层供销社。比如说今天我们现场会的宋家社。这样的基层供销社认真研究了支持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政策,采取发展项目、参与两区同建和小城镇建设、组织专业合作社以及农资、日用品等传统经营业务,将自身经营业务渗透到为农服务的各个环节,助农增收的同时,自身获得了快速发展。

上述三种表现,说明要想求突破、谋发展,必须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就目前来说,导致企业启动缓、发展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资金短缺,顽疾缠身。“最大的困难就是缺钱”,这是咱们负责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资金对于供销社系统来说可谓是活鱼之水,救命之草,资金短缺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资金从哪里来?首先要有发展项目支撑,有符合国家鼓励支持的项目支撑,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母鸡要下蛋也得先有窝。缺乏项目的支撑,扶持资金不会主动“空降”,没有质押物银行也不敢贷。在获取资金途径不广、办法不多的情况下,基层供销社只有被动等待。二是人才缺乏,人员老化。长期以来,基层供销社人才缺乏、人员老化也是制约发展的一大问题。企业无人可用,有人无法用是现实表现。同时,收入微薄,经济来源渠道窄,糊口难是系统人员面临的又一现状。因此,基层供销社中的大部分人员只是扛着供销社这块传统招牌,利用供销社长久以来在农民心中遗留下来的消费情结,搞个体经营。人员思想僵化,经济基础缺乏吸引力,前途一片迷茫,使得工作人员对供销社感情有余,但激情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人员的缺失,实际上是新观念、新举措的思想缺失。三是宗旨忽视,能力弱化。长久以来,供销社之所以能够存在,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它时刻思考的问题应当是如何替政府分忧、为农民解愁。实现广大农民的利益最大化是供销社恒久不变的宗旨,基层供销社作为供销社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更应该体现并实践这一重要工作。然而,现阶段下,基层供销社自保尚难,服务能力的弱化也导致基层供销社无法履行新时期党和政府承担赋予供销社的使命。“心中无农”、“无能为力”是基层供销社职能丧失的直接表现。

二、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供销社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14号,全市供销社工作现场会在我们县召开,市政府黄金忠副市长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会议的规格、出席的人员、达到的效果都超出以往。当前,国家对供销社的改革发展高度重视。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在构建新型农村经营体系部分专门就供销社下一步的改革发展提出了要求:“发挥供销合作社扎根农村、联系农民、点多面广的优势,积极稳妥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要求,创新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努力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支持供销合作社加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同时,在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部分,要求“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刚刚出台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第19条专门提到供销社,“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优势和作用。扎实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要求,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利用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渠道,深化行业合作,推进技物结合,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服务。推动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流通企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终端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鼓励基层供销合作社针对农业生产重要环节,与农民签订服务协议,开展合作式、订单式服务,提高服务规模化水平”。我建议大家也找找这个文件,深入研究。总书记在去年12月23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生力军,要积极创新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作用”,并几次脱稿讲到供销社工作。而在此之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总书记还谈到:“在农村能把农民组织起来,提供社会化服务,看来看去最主要的还是供销社”。李克强总理在3月5日全国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这也是供销社工作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汪洋副总理去年10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专题会议,就供销社的改革发展下一步应遵循的思路和原则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在2014年 2月20日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培训班上又专门强调:“加快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要注意通过深化供销社改革,使之成为一些区域、领域中社会化服务的主渠道,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是在今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就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专门作出重要批示,鲜明指出了供销社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明确了新时期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与任务。强调供销社是各级政府主导的、以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汪洋副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亲临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对新时期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各级党委、政府不支持供销社就是不支持农业,不扶持供销社就是不扶持农民”。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供销合作事业的高度关心和重视。省委、省政府对当前全省的供销社改革发展更为关注和重视,省委1号文件通篇多次对支持供销社的改革发展提出具体要求;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郭树清以及分管的王军民副书记、赵润田副省长都对供销社的改革发展高度重视,并多次批示、调度、指导全省的供销社改革发展工作。应当讲,当前供销社的改革发展面临着不可再生的历史发展机遇,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前所未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社会舆论环境前所未有,供销合作社自身改革发展积累的物质基础和成功经验前所未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珍惜机遇、抢抓机遇、用好机遇,凝聚共识,积极作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进一步深化供销社的改革发展,更好地在服务“三农”工作全局中发挥生力军和主渠道的作用,开辟供销合作社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当前重点做好的几项业务工作

(一)开展土地托管。“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给农民打工”是山东省供销社打造的亮点,也是中央、总社认可的做法,供销社划归农口管理后,开展土地托管就是我们的职责,事实上开展土地托管还是有很大收益的,关键是规模是否适度,服务是否到位,管理是否规范。要继续按照“供销主导、多方参与、统一运作、合同管理、政府支持”的运作模式,在创新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领域、规范托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上面做文章,大力培育壮大农资、农产品等各类龙头企业和各类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联合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其它经营主体,整合农资、农机、技术等生产要素,从关键环节和部位起步,积极开展为良种育繁推、耕种、浇水、植保、收割、烘干、储存、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的“保姆式”全托管或针对一个或几个环节的“菜单式”半托管服务,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服务规模化。

(二)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把网络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层供销社新建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农村流通网点整合力度,提高网络覆盖面。市社计划在陵县、临邑、禹城、齐河四个县进行实施“政府放心农资工程”试点,对现有的农资经营服务网络进行整合、改造、提升,打造让政府放心、让农民满意的农资连锁配送经营服务网络;同时通过建立高毒农药储备管理使用制度,实行供销社统一储备、归口经营、专业服务、直供直施的方式,规范高毒农药经营使用。整合推进日用品、农产品、烟花爆竹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积极推进“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综合服务。

(三)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重点是按照市场化发展和公益化服务并重的原则,通过产权联结、牵头领办、业务合作、项目扶持、服务带动等方式,着力在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龙头带动功能的农民合作社方面下功夫。基层社至少自己成立一家专业社,做出示范,早日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对社会上已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可通过建立规范的合作社服务体系,对加入供销社网络的合作社实行服务优惠、融资优惠、商品优惠、荣誉激励,免费开展技术支持和社员培训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农民合作社主动加入我们的供销合作社网络。要进一步完善合作社内部利益分配制度,实施利润返还、股金分红等“二次返利”分配方式。在创办和发展合作社方面要研究政策,按照具体标准规范发展。

(四)积极参与“两区”同建和城镇化建设。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到哪里、供销社的服务就跟到哪里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批主体多元、功能完备、惠及百姓的乡镇为农服务中心、供销商贸中心及村级综合服务社(中心),并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积极开展科技咨询、文体娱乐、养老幼教、物业管理、劳动就业指导等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综合服务。推进存量土地全部确权,通过出让、置换等方式在“两区”同建和小城镇建设中优先开发基层供销社现有的土地资源,通过招商引资、联合合作等方式建设城镇综合体,发展大市场,参与大流通,确保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五)开展党建带社建、社村共建工作。进一步完善供销社、村“两委”、农民合作社和资金互助组织“四位一体”工作机制,把供销社的服务优势与村“两委”的组织优势、农民合作社的经营优势和资金互助组织的资本优势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服务共建、项目共建、基地共建、干部队伍共建,实现促进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的多赢局面。

篇3:大厂县气象为农服务发展分析

目前,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天气极端事件呈现多发态势。大厂县地处华北平原北端、河北省中部、北京市东部,燕山南麓,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境内有潮白河、鲍邱河两大水系。一直以来,暴雨、寒潮、大风、雷电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业的高产高效、农村的和谐稳定和农民的增产增收都与气象工作息息相关,2011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新要求,特别是科技能力的提升。因此,不断深化气象为农服务2个体系的建设和进一步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对农村生产的保驾护航等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大厂县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1.1 初步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1.1.1 气象灾害防御组织建设。

2011年4月大厂县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由县政府主管农业副县长任指挥长,成员单位包括气象、农业、水利等20个单位。在指挥部的统一调度指挥下,各成员单位协调合作,保障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1.1.2 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大厂县气象局于2007年初深入到全县105个自然村调研并收集了村干部的手机号码,将大厂县的重要天气预报及关键农时天气预报服务短信在第一时间发送到村领导手机上。之后,每年年初大厂县气象局都会核实更新数据库,以确保准确及时。县政府于2010年12月出台《关于加强气象信息员建设工作的通知》。大厂县气象局通过信函方式对信息员进行了培训,明确其责任。覆盖全部村街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切实有效地解决了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瓶颈。

1.1.3 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专家联盟团队。

2011年,大厂县气象局与县农业部门联合成立“专家联盟”,由2家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双方按照优势互补、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合作,对促进当地农业生产水平、气象预报和服务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农服务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1.1.4 建立完善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及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自2007年起,大厂县气象局先后修订完善《大厂回族自治县气象局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大厂回族自治县雷电灾害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大厂回族自治县火箭人工增雨事故处理预案(试行)》《大厂回族自治县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关于全县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气象服务工作预案》等5个部门预案及《大厂回族自治县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个政府专项预案,规范应急处置程序、职责、联络方式等内容,确保应急处置的快速、高效。每年修订完善气象服务周年方案、汛期气象服务预案。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演练。通过演习,使更多的人熟悉应急处置程序,掌握应急处置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气象部门应对气象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科学处置水平[1,2]。

1.2 气象业务服务网络不断加强,预报服务水平切实提高1.

2.1初步建成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络。大厂县目前建有自动气象站1个、两要素区域气象站5个、2011年在陈府乡威武屯村的农业示范园区内建成多要素农业小气候观测站1个。基本实现了对暴雨、干旱等天气现象的加密监测,能够及时准确地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天气情报。

1.2.2 初步建成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网络。

大厂县气象局内网直通省、市气象服务平台,获取信息快捷;基于内网的“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服务系统”运行平稳,确保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发布,同时基于外网的“企信通”短信平台作为备份和补充;2011年在陈府、祁各庄及大厂3个乡镇建设了气象信息服务站;在陈府乡威武屯村的农业示范园区和大厂县特色西瓜种植区祁子庄镇洼子村分别安装了电子显示屏1块,在洼子村安装大喇叭系统1套。此外,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电话自动答询、气象网等多种手段及时发布各类气象信息。

1.2.3 天气预报服务保障无微不至。

多年来,大厂县气象局注重对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过程的预报服务,及时将重要天气报告报送政府及有关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坚持做好重要活动和关键农时的预警预报服务工作,2007年实现105个自然村都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气象预警预报短信,每年编制各类服务材料120余期。近年来圆满完成省运会、县庆等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保障。实现了与农业、乡镇等部门的联动,更好地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1.2.4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不断加强,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近年来,大厂县降水持续偏少,地下水位下降,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2002年大厂县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成立,并于当年9月25日夜间成功实施了首次人工增雨作业。近几年大力开展以抗旱保丰收为主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平均每年成功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5~6次,科学地开发空中水资源,补充地下水,对净化空气、缓解阶段性干旱以及大厂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年以来,更新人工增雨作业车、火箭弹发射架等装备,圆满完成奥运、国庆60周年人工消减雨保障任务。2009年开始,县政府追加人影专项资金,促进大厂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大厂县共有3个人影作业点,人工增雨专用皮卡车1辆,车载火箭发射架1部,空域申请系统1套,具备人影作业资格人员6名。

1.2.5 加大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知识的宣传。

近年来,大厂县气象局通过电台、报纸、网站、现场宣讲等多种形式,开展针对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知识的宣传,切实提高公众的气象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 大厂县气象为农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气象信息覆盖面不足

尽管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发布工作已得到全面推进,实现了预警手机短信100%覆盖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应急负责人和全体气象信息员。但由于种种原因,气象信息特别是灾害性预警信息距离90%以上的公众覆盖率差距还很大,农村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气象信息的传递渠道与农民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2.2 气象信息员队伍成员不稳定,发挥作用不足

大厂县气象信息员全部由村支书(或村主任)担任,一方面能够积极发挥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而另一方面由于换届及班子调整等原因,这个队伍成员及联系方式的稳定性较差,导致不能充分发挥其宣传普及气象知识、监测报告区域内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等职责。

2.3 服务的业务技术支撑能力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县级气象部门以观测业务和科技服务为主,气象服务的业务能力明显不足,支撑气象服务的业务平台科技含量不高,制约了县级气象服务水平的提升。加上人员少,人才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县级气象部门的业务人员仍以观测人员居多,从事气象服务的技术人员少,多数以兼职为主,气象服务所需的知识培训亟待加强。

2.4 在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中的投入不足

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当前资金投入和长期维护资金的投入。而大厂县的两个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地方政府的投入明显不足,制约着两个体系建设的发展。

3 大厂县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建议

3.1 将气象为农服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为农服务与农村工作息息相关,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现实作用。建议政府将气象为农服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保障作用。3.1.1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在每个村建设气象预警终端—电子显示屏和“大喇叭”系统,实现预警信息自动发布,增强时效性。要尽快将现有的乡镇两要素区域站更新为多要素自动站,实现监测网络加密。

3.1.2 推动为农服务社会化综合管理体系建设。

加大乡镇气象联络员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力度,尽可能保证队伍成员的相对稳定。因为这部分人员承担着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传播、气象与农业信息收集、气象灾情信息上报、气象知识的普及宣传等工作,需要队伍保持相对稳定。3.1.3推进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农村大喇叭广播、电话、手机、电子显示屏、网络等多种手段,不断扩大气象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时效性,使广大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收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要将气象服务纳入农村文化站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农民进一步了解气象知识,掌握气象知识,及时获取各类气象信息。

3.2 加强部门合作与联动,实现为农服务效益最大化

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气象与农业专家联盟要深化协作,提高农业生产气象条件预报的精细化水平,指导农民科学安排生产和有效防御自然灾害;广播、电视等部门要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增加调整气象信息的播报频次。通过部门间的团结协作、信息沟通和服务用户之间的信息反馈,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科技含量,使服务产品更加贴近农民实际需要。

3.3 加强气候资源评估和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大厂县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及应对工作,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要指导农民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大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要积极开展针对农村规划建设、重大农业工程建设等项目的气象评估服务。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新品种时,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3.4 切实提高农民对气象科技知识的掌握应用能力

要加强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掌握应用气象科技知识的能力,使农民在农业生产建设中自觉科学利用气候资源;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网络、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等多种途径,获取各种气象信息;发现气象灾情能主动向气象部门报告;自觉维护气象仪器设施。

3.5 建设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

大厂县现有3个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均为非标准化作业点。河北省气象局“现代人影业务知识讲座和研讨会”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全省将建成300个标准化作业点。为了适应新形势,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组织开展好大厂县与全市的人工影响天气联合作业,需要大厂县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尽快建设标准化作业点,标准化作业点的选址要立足长远,科学合理。要以有利于人影事业长期发展为出发点,选择可以安全顺利实施作业、满足正常生活和工作、利于管理的环境。

3.6 地方政府要加大在“两个体系”建设中的投入力度

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系统工程,需要当前资金投入和长期维护的资金投入。大厂县“两个体系”建设处在刚刚起步阶段,更需要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两个体系”发展长效机制,促进大厂县“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发展,充分发挥其作用[3,4]。

参考文献

[1]陈双溪.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大有可为[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6,29(3):1-4.

[2]韦文彬,莫文秋.气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302-303.

[3]单新兰,张淑琴,齐旭峰,等.宁夏区域气象为农服务建设问题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4):60-63.

篇4:为农服务和经济发展工作报告

悠久历史秀宜都,园林城市丽宜都,百强县市魅宜都,土家文化奇宜都。

近年来,在宜都市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历史机遇下,我社紧抓改革发展,以振兴县级供销社为重点,在经营服务上创新思路寻突破,在社有资产上强化管理求规范,在项目建设上围绕中心促发展,全力服务三农发展,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宜都进入“全国百强县市”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创建村级综合服务社,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

规划布局,建好村社。科学规划布局,选择村委会或周边,村委会认可,群众公认的农家超市为依托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社,帮助经营业主改善经营条件、规范管理制度,并在2012年对村级综合服务社进行改造,制作统一模式的店招和灯箱。现已建成村级服务社111家。

创新服务,拓展领域。现已建成“一站式缴费点”204家,覆盖了全市98%以上的行政村。2013年实现代缴费57万笔计4772万元。同时,加快农村金融的建设步伐,建立“裕龙卡”村级综合服务社业务代办网点,填补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整合资源,一网多用。我社率先在村级综合服务社全面推广运用“湖北供销裕农网”,建立“新农村网上便民服务中心”,全力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供销。面向农村市场着力构建四大中心,即商品交易中心、物流集散中心、业务代办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最终实现“一网多用”。

构建五大网络体系,主导农村流通市场

日用品配送网络。2012年初,宜都市日用品配送中心—湖北供销裕农(宜昌)商贸有限公司”组建,实现了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配送中心+经营网点”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建立宜都市富民农资有限公司,使其主动担负起全市农资市场主渠道责任。目前已在全市农村设有220个连锁经营网点,负责农药、种子、肥料等销售、配送业务。

农产品购销网络。与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合作,共同建设“宜都市陆城农产品综合市场”,建成集农副产品批发、零售、电子商务一体的综合型市场。

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网络。成立宜都市烟花爆竹公司,并建成烟花爆竹市级配送牛心和乡镇配送点,配备15辆专业车辆常年开展烟花爆竹的配送业务。现有网点771家,商品配送率达到90%以上。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正抓紧筹建“回收、加工、利用”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现农村可利用废旧物资得到回收利用,增加再生资源,有效遏制农村污染,改善农村环境,促进生态文明。

领办农民专业合作杜,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建立投资主体。完善投资项目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大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资力度,成立宜都市供销社联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市供销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加大合作力度。提高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2014年,宜都市“今果果椪柑专业合作社”被省供销社确定为“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推进创新发展。大力创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引导专业合作社实现“二次联合”,破解单个合作社在市场开拓、资金借贷、技术推广等方面的难题。同时,结合我市柑橘产业发展的实际,组建柑桔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柑桔产业发展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服务,促进农民增收。

篇5:市气象局为农服务工作总结

2013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署,按照2013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以增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重点,深入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并取得了新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2013年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一)大力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1.全面推进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建设。2013年完成市本局多要素新型自动气象站建设任务1个,完成高速公路气象观测示范站建设任务1个,完成6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任务2个。目前初步建成了包括108个区域自动气象站、3个国家一般气象站、1个国家基本站、1个移动应急气象站、土壤水分自动观测2个、风能测风塔1座(**)1部713C数字雷达、2部车载雷达在内的气象灾害监测网,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显着提高,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和预报预测能力逐年提高,全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

2.扩宽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渠道。全市各级气象部门通过电视、手机短信、声讯电话、广播、气象微博等各种传播手段将预警信息传送到广大公众和农民手中,为了完善发布机制,还先后与地方电台、电视台签订了合作协议,确保气象灾害信息得到及时、准确的发布。2013年全市各级气象部门共建农村气象电子显示屏33块,乡镇覆盖率达50%以上;建立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58个,乡镇覆盖率达100%;调整充实了包括1184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行政村的气象信息员覆盖率达100%。

3.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区政府均印发了《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特别是促进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各县(区、管理区)均印发了《关于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的通知》,对落实地方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分发、应用能力和气象灾害的监测、报告、反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市各级气象部门正在选取试点乡镇、行政村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并对通过认证的部门和单位颁发认证标志。

5.开展全市气象灾害普查工作。目前,开展了全市气象灾害普查工作,建立了以村为单位的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6.编制印发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目前,完成**市、**、**、**、**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工作,并由市、县(区)政府下文印发。

(二)面向生产深入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1.周密部署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年初,我局制定了《2013年农业气象周年服务方案》和《**市春耕春播气象服务方案》,并按照上级要求针对我市的特色农业制定了《**市气象局2013年特色农产品气象服务方案》和**市特色农业重点服务对象信息库,对关键农事环节和特色农业进行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2.提供针对性气象服务信息。在春耕春播春种、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农业生产关键期,及时开展农业气象专报服务,1-11月,我局共制作发布气象服务信息79期;重大气象信息专报7期;天气快报2期;专题气象服务信息22期;周天气预报48期。制作发布农业气象旬(月)报33期,春耕春播春种气象服务专报9期,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报6期、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报3期;发布作物气象产量预报5期。除作物产量预报产品外,各种服务信息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市政府、市委办、市人大办及相关农业部门报送,同时与农业局相关技术人员密切联系,随时电话交流和沟通,并通过**市气象微博向社会公众发布春播春种、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气象服务信息及建议。按气象业务规定,完成了早稻、晚稻、花生等作物气象产量预报,以及定期发布农业气象旬(月)报。

3.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年初,制定了《**市2013年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案》并获市政府批准。我市各级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累计开展人工增雨作业12次,发射火箭弹44枚,累计增加降雨5800万吨,对缓解农业生产用水和有效降低森林火险天气等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做好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气象服务。

2013年**市天气气候复杂多变,雨季开始时间早,暴雨洪涝、热带气旋频繁发生,1-10月遭受13次强降雨过程和2个热带气旋影响,特别是台风“尤特”,是继2006年强热带风暴“碧利斯”以来的又一个直接影响**市的台风,具有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的特点。在这次防御台风行动中,我局各级气象部门加强应急值守班,严密监视天气变化,提前发布准确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及时启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局领导靠前指挥,及时主动向市委、政府领导汇报天气实况及未来天气发展趋势,台风影响期间,我局共发布重大气象服务信息专报5期,发布预警信号38次,预警信息通过手机短信、电台、电视台、微博、12121声讯平台、乡镇电子显示屏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发布,全市仅手机短信接收就达450多万人次,预警信息覆盖至各村屯、水库等重点防汛区域,起到了“消息树”和“发令枪”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尤特”影响期间我市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四)加强部门合作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面。

3月我局与市民政局签订了《防灾减灾工作合作协议》、与市海事处签订了《航运气象服务保障协议》;5月开始,我局与市国土局、水文局按照《**市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案预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5月我局与**人民广播电台签订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合作协议》,开设了《爱RADIO气象站》和《气象专线》栏目,通过部门合作进一步拓展了气象为广大公众和农村服务的覆盖面。

(五)深入开展“清洁城镇乡村,建设美丽**”活动。

今年以来,我局转变工作作风,用实际行动推进创建活动在派驻乡镇-**区铺门镇及新农村联系点-北津村的迅速开展。我局选派年轻干部驻村,与镇、村一起制定活动实施方案,通过墙报、标语、座谈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经常与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以清理田间地头生产垃圾、农药、化肥包装袋及废弃农用薄膜为重点,大力推广农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技术,减缓农药、化肥使用强度,有效缓解农业投入品对土壤、水体的污染,目前创建活动按照制定计划有序开展。1-10月,我局向**区铺门镇拨付创建活动经费1.3万元。

(六)广泛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工作。

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活动周、10月科普大行动、安全生产宣传日等大型科普活动为载体,开展气象防灾减灾为农服务科普宣传。2013年,全市气象部门共组织开展各种气象科普宣传活动10次,针对防灾减灾科普讲座5场,发放各种气象法律法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资料2万多份,接受群众现场咨询2千多人次。科普活动的开展增强了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综合减灾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有待提升,特别是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二)各级地方政府尚未建立稳定的气象为农服务投入保障机制,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

(三)气象预测预报的准确率需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需要进一步增强。

三、2014年工作计划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转变工作作风,大力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二)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的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开展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农业气象专题服务,定期或不定期发布各类农用天气预报,同时注意做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评估工作。

(三)努力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全力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

(四)加强农村地区气象灾害预防、监测、信息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提高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素质,进一步增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五)逐步建立和完善稳定的气象为农服务投入保障机制,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

(六)切实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增强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

(七)深入开展“清洁城镇乡村,建设美丽**”活动。

篇6:为农服务和经济发展工作报告

摘 要:通过对全国23个省44个区县台站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与实地调研,客观评价了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现状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简要阐述了气象为农服务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方向性的解决措施,并就下一步气象为农服务的发展需求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气象 为农服务 现状 需求 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57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定,县、市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及时主动提供保障当地农业生产所需的公益性气象信息服务。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立足新常态,中国气象局审时度势,结合中央1号文件精神,对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要求继续深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切实发挥出气象为农服务的职能和作用。本文就全国23个省44个区县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归纳、分析、总结,并就中央专项资金、省级专项资金及自筹资金3个不同资金投入渠道的区县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客观评价了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现状、业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简要阐述了气象为农服务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方向性的解决措施,并就下一步气象为农服务的发展需求进行了分析,为基层气象台站在新常态下更好的开展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供参考。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现状

1.1 为农服务工作基础(技术层面)建设情况

1.1.1 硬件建设情况

普遍安装了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设施农业小气候自动站、农田自动观测站;设立了信息发布总平台;布设了数量不等的气象信息显示屏,在村镇安装了气象信息传播大喇叭。

1.1.2 配套软件情况

有使用省级统一开发的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平台的,有建立设施农业气象监测平台的,有结合地方特色开发业务软件的,也有直接购买软件公司通用业务软件的,不同省份不同区县情况各异。

1.2 乡镇层面机构建设情况

多数区县在乡镇层面与相关职能站(所)合作或单独成立了气象信息服务站,明确了乡镇分管领导和兼职协理员,并配备了基本的办公设备,制定了相关的工作制度及服务流程。开展了一定程度的气象为农服务知识的宣传,部分有中央专项任务的区县建设了农村中小学气象科普示范学校。

1.3 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

根据各区县不同农业气象需求初步建立了相关业务服务流程与规定。在关键农时季节特别是“三夏”“三秋”期间能够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常规农作物的气象服务,“倒春寒”、“干热风”等常规气象灾害服务准确及时,对病虫害的防治指导也有涉及;遇有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时能够通过手机发布平台给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及时发布天气预报预警产品,并作出防雹、防风、防冻等防御指南;紧贴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完成了1~2处农田示范基地、设施蔬菜大棚或地方特色作物的相对精细化的服务,完成了常规农作物及少数几种特色作物生育期内适宜气象指标的分析;部分完成了信息员或志愿者的培训并能发挥一定程度的作用;重视气象灾情调查工作,能根据天气原因作出一定的分析并指导如何更好的做到趋利避害。

利用现有的气象资料基本完成了县域内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以及暴雨隐患点普查等工作。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2.1 服务模式正在转变

通过开展为农服务工作,改变了过去以简单的预报代替服务的方式。服务的内容更为充实,紧贴了现代农业及地方特色农业的发展,针对性在强化,比较接地气,对灾害性天气提出了防御指南,服务信息的发布手段与机制更加完备。

2.2 体制机制日趋完善

2.2.1 政府主导方面

在县政府层面均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的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联动会议的召开,部分地方政府已将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地方考核;乡镇层面气象服务机构初步设立,工作框架基本搭建。

2.2.2 部门联动方面

气象与涉农部门的合作常态化,在关键农时和遇有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时能及时沟通,了解相关需求,交换相关信息;在内部联动方面,省、市气象局相关业务部门能主动为县级台站的气象服务工作提供指导产品。

2.2.3 社会参与方面

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有了较快发展,部分志愿者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部分种养殖大户、农业合作社能主动参与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社会媒体在气象服务信息传播中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3 社会效益日益彰显

通过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推进,政府感觉到气象部门在行动,能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的大局,对支持气象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民感觉到气象部门在干事,由过去的排斥到现在的认可,甚至主动接受;通过气象为农服务开展的社会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延伸。

2.4 经济效益初步显现

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在保障农业丰产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春季林果业“倒春寒”防御;小麦收获前期出现“干热风”灾害保障丰收丰产;露天作物夏季的冰雹灾害;设施农业冬季的大风及暴雪灾害;极端局地暴雨天气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等等。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方向性解决措施的初步分析

3.1 气象为农服务因地制宜的问题

在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过程中部分区县特别是实施中央专项的区县存在不能因地制宜的问题。鉴于考核标准化及中央资金拨付进度的限制,灵活性不足,没有做到以当地农业需求引领为农服务,上级规定动作没变样,自选动作也无创新。例如:行政村布设大喇叭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乡镇气象服务站发挥不出相关职能作用,存在沦为形象工程的风险。

3.2 区县气候区划成果参考使用价值不大

区县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相关论证成果流于形式,其科学性也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没有以农民实际需求作为服务的导向,没有考虑当地农民传统的种植模式,更没有兼顾到地方政府倡导种植的新型作物。

3.3 精细化精准农业服务水平不足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都市农业、林果业、育种、畜牧、水产养殖等都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业气象观测能力的滞后问题、农业气象预报准确率问题、农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表现突出。

3.4 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

实践表明,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是制约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的瓶颈问题,服务对象收到信息后“看的懂,用的上”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各乡镇区域自动站、设施农业小气候站,农田自动观测站等硬件设施建设到位,但局限于气象部门内部观测数据的积累,存在应用盲区,不能够在为农服务过程中真正发挥出“接地气”的作用,甚至存在服务对象看不到基本气象数据的现象。

针对设施农业开展的雷电灾害防御的融入性服务不够,存在雷击灾害导致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的问题。

3.5 缺乏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

通过调研,启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资金来源主要为:中央专项资金、省级统筹资金和县局科技服务反哺资金,条件较好的区县政府给予了地方配套,但均缺乏后续开展为农服务的维持资金预算。巩固业已开展的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需要财力资金支持,要拓宽经费投入渠道,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

前期布设的气象设施、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存在维护管理的问题,也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信息播发管理制度。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面临的需求分析

4.1 服务与保障的融合需求

实践过程中发现,开展为农服务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单方面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产品的层面,需要形成良好互动,需要服务产品在最终的保障上发挥作用,需要围绕保障提供服务产品,做到服务与保障的有机融合,才能实现为农服务“趋利避害”的目的。实际工作中需要重视气象灾害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建议与防御对策。

4.2 复合型人才支撑需求

气象部门现有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既懂气象又懂农业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满足不了开展为农服务的需求,这就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气象服务专业技术队伍。一方面要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要立足现有人员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也要重视土洋专家的结合问题,在服务过程中要注重吸收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农产品基地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

4.3 精准服务落地的需求

目前农业气象观测能力明显滞后,农业气象试验基础落后,缺乏必要的农气试验数据,严重制约了精准服务的开展。试验站发展缓慢,需要有计划的布设农业气象试验站(如每个地市1个),布站要合理,要紧贴当地农业需求,能真正积累好农业试验资料,通过试验观测建立真正落地的服务指标库,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为农服务工作同样需要气象业务现代化作有力的支撑。

4.4 为农服务空间的拓展需求

现代农业生产不仅存在着农作物的“种、管、收”,还存在农产品的“储、运、销”。这就需要我们改变过去针对传统农业开展气象服务的方式,紧贴现代农业的需求搞好为农服务,在强化直通式气象服务的同时,在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上下功夫。

4.5 服务对象培训需求

现代农民迫切需要农业气象知识的普及与培训,以解决“看的懂、用的上”的问题,需要为农户提供农业气象科普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同时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素质的提高也需要强化。

4.6 评估评价体系需求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是否有成效,能产生多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均需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估评价系统来加以检验或论证。结语

5.1 搞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需要我们立足于现状客观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要以农业服务需求为牵引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同时也要重视气象服务与社会管理的有机融合,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培育成气象部门进行社会管理的一部分。

5.2 气象业务现代化是搞好气象为农服务的基础,硬件现代化、软件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缺一不可

5.3 实践告诉我们

气象为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不仅仅存在路径打通的问题,还需要不断拓宽,更需要不断提速。也就是说不仅要在这短短“一公里”的征途上修公路,还要设高架桥,建地铁,辟航线。

5.4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需要基层气象台站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探究

要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正如总书记提出的作风建设那样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永远在路上。

篇7:为农服务和经济发展工作报告

工作会上的讲话

李海星(2014年9月)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气象现代化建设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为贯彻落实省、市气象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气象现代化建设,促进全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加强“三农”服务工作。下面,就我县气象重点工作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充分发挥我县气象工作取得的成效近年来,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部署,在气象为农服务、思想认识、防灾减灾理念、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气象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截止目前,建成了由1个国家级台站和27个乡镇区域气象自动站组成的自动气象观测网,实现了平均每50平方公里有一个站点,在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每25平方公里有一个站点的建设目标。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县农业气象观测项目进行了优化调整,开展了特色农业气象观测。与农业局“联姻”,携手做好三农服务。我县人影装备日趋完善,相继装备火箭架、运载车辆、GPS定位仪、人影作业指挥系统等。目前具有二套火箭移动作业系统,现有火箭发射架2套、作业车辆1台,持证的作业指挥、操作人员4人。

二是气象防控防御机制不断健全。经过多年努力,全县气象灾害防御机构日益健全,规划全面编制,应急预案日趋完善,气象信息绿色通道高效运转,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员队伍加快建立,覆盖县、乡镇、村、户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基本建设。与此同时,县财政足额拨付中央专项建设配套及各项经费,确保气象工作高效运转。

三是气象防灾减灾效益不断提升。近年来,虽然我县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气象灾害明显偏重,但由于气象灾害预报准确、预警及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如今年的6月27日,汛期结束前的最后一次暴雨过程,县气象部门积极与有关单位进行会商,为县防汛指挥部的部署决策,也为水库存水量提供了准确数据。同时,针对去年7月份的连续高温、干旱天气,县气象局就多次抓住有利时机,在有条件的区域进行人工降雨,有效缓解了部分区域高温炎热、少雨干旱的严峻形势。

二、提高认识,充分了解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象工作的重要性日趋显现,人民对气象的依赖更加明显。首先,气象现代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用气象、顺“天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自古人们就重视“天时、地利”,强调:“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推进气象现代化,提升对气象的分析、预判能力,可以帮助人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更好地抢占天时,使得人们用同样的投入可以实现更高的产出、更好的利益,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气象现代化是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县自然灾害频发,且暴雨、洪涝、干旱、大风、雷电、冰雹等气象灾害或气象衍生灾害兼而有之,倘若防范不及时,极易危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我们对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发生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极端气候、异常天气的监测预报。提高气象预报准确度,就能使我们对气象灾害的防御更加主动,确保防在未发之时,避在危险之前,抗在关键时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确保安全”。

再者,气象现代化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稳,则天下安。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强气象监测预报工作,是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前提,也是落实“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工作要求的重要前提。因此,推进气象现代化、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三、强化措施,确保我县气象重点工作推进取得成效 在全省上下“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伟大实践中,我县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气象防灾减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6年,全县初步建成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结构较为完善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到2018年,全县基本建成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结构完善的气象现代化体系。要达到上述目标,就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加快推进气象“十二五”规划项目落实。各乡镇要切实把气象防灾减灾、气象资源开发利用和可行性论证服务、气象为农服务、现代气象业务、气象社会管理、基层气象台站科学发展、加强气象事业保障等七大能力建设作为民生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建设任务。特别是抓紧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设资金,2014年底前,落实2014年的建设项目资金,2015年的项目建设资金列入2015财政预算。到期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气象局将联合对气象“十二五”规划项目配套资金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2、要共同推进上饶气象现代化建设合作协议。要按照市政府与省气象局签订的共同推进上饶气象现代化建设合作协议以及上饶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继续抓好气象现代化建设推进工作,要将气象工作纳入对乡镇政府的考核乡、镇(中心)考核评价体系,督促落实。

3、要加快公共气象财政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气象的扶持力度,尽快实现地方政府对气象由支持帮助、友情赞助向法定职责、法定投入转变。将气象为地方服务项目建设维持费用全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予以落实,依法全额保障人影、灾害防御、防雷等地方气象机构的运转、维持,同时,要建立地方气象公共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4、要加快推进气象探测环境改善工程建设。今年,市委、市政府将铅山、婺源、广丰、上饶县四个县级气象站搬迁工程和三清山气象局组建等项目列入市委、市政府三位一百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推进,重点调度。财政、国土、规划等部门要抓紧落实配套资金,加快办理征地、用地审批手续,加快推进四通一平工作,确保按照规定完成任务。

5、要共同强化“三农”服务工作。今年,铅山县列为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试点县。既然要做,就要做得好、做得先进、做成名列前茅,要打造成农业〃气象联合为农服务示范县,打造全省一流、全国先进的标准化示范县。各部门、各乡镇要积极配合该项工作,认真完成县政府对乡镇关于气象“两个体系”的考核要求。

6、工程推进的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要按照承诺、规定兑现。气象部门工作在地方,服务于地方,收益是地方,各乡镇、各单位要把气象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气象科技发展纳入全县科技发展,把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把气象灾害工作纳入安全生产总体工作要求,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督查。

二要强化部门合作。建立完善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分工明确、协调联动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形成更加完备的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气象的防灾减灾体系,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基层队伍建设,强化专业训练和联合演练。一是健全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人影作业联动机制;二是将防雷安全工作纳入安全生产总体工作要求,与防汛、防御地质灾害同部署、同督查。

三要强化突出检查,确保气象发展十二五规划,共同推进上饶气象现代化建设合作协议,上饶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等文件真正落实到位。

篇8: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1 气象为农服务的背景与现状

1.1 气象为农服务背景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 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 推动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中国气象局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全面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能力, 依靠科技进步, 因地制宜, 构建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需求, 以及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为稳定农业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优质气象服务[1]。

1.2 气象为农服务当前现状

重点开展了三农“两个体系建设”, 即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初步形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国家、省、市、县4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气象观测网络、气象为农服务发布平台与接收终端及“微农”公众号;建立气象为农服务一站、一馆、一栏;按照“六个有”的基本条件在每个乡 (镇) 建设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立和健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县、乡镇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加入年度县级防灾减灾综合考评;与农、林、水等多个部门建立联合制度, 与联合涉农部门成立专家联盟, 制定了一些现代农业气象指标体系, 编制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手册[2]。

2 当前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关键问题

2.1 气象为农服务硬件设备保障不足

一是单一的厂家在面向某省或全国的售后服务上根本无法达到现有的上线目标并且来回维护成本非常高;二是由于县局普遍存在人少事多问题, 日常管理不到位, 处于野外的远程硬件设备难以得到及时的维护;三是设备电源得不到保障, 目前现用设备基本基于市电运行, 因此人为关电、线路断电等现象频发, 导致设备上线率不尽人意。

2.2 农业气象服务人员配备不合理

县级气象人员不足, 多数人员身兼数职, 专业的农业气象技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人员流动较大, 缺乏推动农业拓展和创新方面的人才, 缺乏与农业专家的交流;气象信息员难起到真正的用途, 现阶段虽然气象部门在建立每个乡镇行政村都有多个气象信息员, 但每个气象信息员都不属于气象部门, 现行的管理制度运行较难, 大部分的气象信息员都形同虚设[3]。

2.3 发布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面窄

现阶段县级针对气象为农服务方向主要是水稻、棉花、油菜种植方面, 针对林、牧、副、渔业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甚少, 或者就没有服务。目前, 县级现代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农作物产量、特色农业产量与品质预报、农田土壤墒情与灌溉预报、农林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等工作还未形成专业化、业务化。县级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与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还未实现, 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也还未形成指标判别和定量分析。

2.4 还未形成常态化的部门合作机制

县级气象部门农业气象的专家非常的少, 很多工作开展不够全面, 且和农、林、水等部门缺乏常态化的业务合作机制, 气象为农服务人员和农业专家联盟联系较少, 联合调查、联合会商、联合制作产品、联合发布信息、联合全程服务更加少[4]。

3 发展对策

3.1 转变方式, 科学发展

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平台建设政府购买式服务, 将前期建设及后期维护交由社会第三方, 使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地方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机制, 培育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力量, 形成基层气象服务多元化供给市场[5]。推动硬件建设属地化、维修维护社会化、设备使用多元化、系统管理政府化, 制定设备保障与使用实施细则和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 确保系统得到正常运行。同时, 加大对气象为农服务发布平台程序的研发, 加强服务器的集约化、人性化, 使气象为农服务发布平台稳定可靠。

3.2 加强培训, 提高素质

设置气象为农服务岗位, 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至少有1名专职人员开展气象为农服务, 成立由分管领导为农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机制, 并加强项目领导、检查和督查。加强业务培训, 跳转当前人员的知识结构, 调整队伍人员结构, 完善业务指导机制和省、市、县骨干指导与交流机制, 培养出具备农业气象专业技能的综合性人才。

为了解决业务发展与人才不足的矛盾, 对于农业业务量大、人员和人才较少的地方, 可采用集约化的方式使用人才, 加大业务体系的上线衔接和配合, 注重技术开发合作, 这不仅要求重视内部开放, 也需要加大与地方其他有关机构的密切联系, 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3 加大投入, 提升意识

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业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提高农业气象业务人员素质, 提高农业气象人员观念意识, 增强服务创新意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扩大服务领域。借助科学技术, 着力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 以需求为向导、技术为助力, 促进业务研究分析技术、进行定量评估、农业预报”等技术的研发, 实现气象业务的多样化、精确化, 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构建农业生产安全气象预警系统, 进一步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作物产量预报工作。加强对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出现趋势预报, 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引起的损失, 提高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提高极端天气气候对农业影响的灾前预警和灾中、灾后的服务与评估工作。

3.4 科学管理, 健全机制

建立健全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合作有效机制, 建立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 气象、农业、水利、民政、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气象为农服务领导小组或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 建立有关工作机制。

与水利、国土、林业、交通等部门签署合作协议或联合印发文件等方式开展合作, 建立常态化的工作联系机制;与民政局建立气象灾情信息共享机制;与保险公司合作发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天气指数保险业务和服务。

成立市级气象为农服务指导专家组, 制定专家组工作规则, 明确专家组负责气象为农服务指导、技术支持、方案和技术认定等职责。争取将气象信息员的日常工作及设备正常率纳入对乡镇工作的考核机制中, 建立以奖代补激励机制, 政府组织开展评优活动。

参考文献

[1]王保生, 殷剑敏.构建新时期气象为“三农”服务业务技术体系的思考[C]//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与生态学委员会, 江西省气象学会.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南昌: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与生态学委员会、江西省气象学会, 2006:3.

[2]李春强.河北省农业气象情报服务系统[J].计算机与农业, 2000 (10) :27-28.

[3]王云, 梁阿锋, 楼金伟.新时期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及对策:以诸暨市气象局为农服务为例[J].福建农业科技, 2014 (2) :70-72.

[4]赤桑单吉, 洛桑旺姆, 米玛卓玛, 等.浅谈山南气象为农服务的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9) :216-217.

上一篇:创新特色项目汇报范文下一篇:社区通知范文规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