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通知范文规范标准

2024-04-14

社区通知范文规范标准(精选11篇)

篇1:社区通知范文规范标准

关于规范社区(村)党组织带头人县级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镇(街道)党(工)委:

为贯彻落实省委组织部和市委组织部关于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工作要求,进一步规范社区(村)党组织带头人县级备案管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备案管理对象

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党支部书记。

二、时间要求

本次工作分镇(街道)建档、镇(街道)互查、县委组织部验收 3 个阶段,时间要求如下:

建档阶段:8 月 24 日-8 月 30 日。

互查阶段:8 月 31 日-9 月 6 日。

验收阶段:9 月 7 日-9 月 10 日。

三、建档内容

各镇(街道)党(工)委参照干部人事档案建档标准和管理要求,逐人建立人事档案,档案由县委组织部集中管理。档案内容应包括:

1.人事档案材料目录(附件 1);

2.基础材料:社区“两委”成员和网格党支部书记基本情况登记表(附件 2);

3.考核材料:考核、履职定期评估、党员民主评议等情况;

4.学历(培训)材料: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县级以上培训结业证书等(复印件);

5.党团材料:入团志愿书、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政审材料、思想汇报等;

6.表彰奖励材料:县级以上表彰、嘉奖、记功、授予荣誉称号、表彰决定等(复印件);

7.违纪违法材料:处分决定(复印件);

8.任免材料:县乡资格联审汇总情况、任免文件等;

9.出国出境、各类代表委员登记表及其它相关材料;

10.填报本人婚姻变化,本人和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移居国(境)外、经商办企业、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直系亲属及其配偶列为党员发展对象等事项的《重大事项报告登记表》(附件 3)。

注:考核、奖励、处分等材料有变化时及时报县委组织部更新入档。

四、运行机制

1.严格查阅制度。阅档人员阅档需持《查阅档案审批表》(见附件 4)办理审批手续,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亲属的档案,并严格按批注的内容查阅,摘抄、复制档案内容要经批准。借出的档案,不得转借和拍照,时限一般不超两周,逾期应办理续借手续。

2.规范退出机制。不再担任社区“两委”成员或网格党支部书记人员的档案,由县委组织部在其职务终止 15 日内清点档案材料,填写《离任人员档案移交登记表》(附件 5),参照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有关要求,妥善转交镇(街道)党(工)委。

3.数据动态管理。各镇(街道)党(工)委要整理整合社区“两委”成员和网格党支部书记任职档案关键信息,建立信息管理数据库(附件 6)(主要包括职务、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任职方式、任职时间、身份来源、任职后年中评

估考核情况、主要亲属关系、公开承诺事项以及践诺情况、培训情况、违纪违法情况等),并根据有关变动和补充情况及时更新维护。

五、工作要求

1.严格建档。各镇(街道)党(工)委请于 8 月 23 日前领回已建档的社区“两委”成员档案。8 月 30 日前,参照干部人事档案建档标准和管理要求,进一步完善社区“两委”成员和网格党支部书记档案,一人一档,逐人建档,并交由县委组织部统一集中管理。9 月 6 日前,县委组织部将抽调镇(街道)相关人员对社区“两委”成员和网格党支部书记档案进行互查。

2.规范管理。各镇(街道)党(工)委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明确专人负责,严格审核档案信息内容,做好档案动态管理,建立健全档案借阅、查询、登记等制度,从严落实,不断提高管档用档水平。

3.强化考核。各镇(街道)党(工)委要提高认识,将完善社区“两委”成员和网格党支部书记档案管理工作作为社区(村)级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的有力抓手,将入档材料作为认定任职经历和履职情况的重要依据。要严肃工作责任,对社区“两委”成员和网格党支部书记任免变动和有关重大事项瞒报、少报、漏报、缓报的,将视情节严重情况进行通报;对把关不严、弄虚作假,档案材料不真实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中共***县委组织部

2020 年 8 月 20 日

篇2:社区通知范文规范标准

辩论赛获奖情况的通知

为提高同学们的思辩能力,丰富课余知识,培养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社区文化生活多元化,社区团工委于2010年4月15日举行了“和谐校园平安社区”主题辩论赛,经过初赛、复赛、半决赛和决赛,现将比赛结果予以公布。

希望获奖选手积极向上、再接再厉,争取为社区辩论赛做出新的贡献!

附件:社区“和谐校园平安社区”主题辩论赛获奖名单

二〇一〇年五月二十七日 附件:

篇3:社区通知范文规范标准

社区工作者是以从事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和社区服务项目管理为职业的,以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方式经法定程序产生的且具有基本的社区工作专业知识的工作者。从传统意义上讲,社区管理是一项技能重于理论的工作。但对于现代社区工作者来说,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依法厘清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权责边界,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联动机制。健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促进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有机衔接,实现一站式服务。实现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素质。”然而,当前许多社区工作者无论就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奉献精神来说,还是就管理服务效果来说,都存在一定差距,经常处于低水平的运行状态,难以适应社区工作的需要,亟待出台相关法规标准,从制度层面提升社区管理水平。

为了加强社区建设,规范社区管理,发展基层民主,完善社区服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建设一支群众基础好、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是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的需要。山西省根据国家对社区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以及本省社区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多项政策办法,大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且能够长期在基层工作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随着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山西省《社区工作者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基于山西省社区工作者的基本情况和社区管理及社区发展的需求而制定的。制定本标准的主要目的,旨在规范社区工作者的行为,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标准制定的原则

《社区工作者管理规范》由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进行起草,本规范在广泛收集全国各类有关社区工作者管理规范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对山西省社区工作者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后,完成了初稿。初稿完成之后,在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指导下,组织专家、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一些有经验的社区工作者,先后召开两次会议,对山西省《社区工作者管理规范》初稿进行修改和完善。标准的制定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与国家标准一致的原则

山西省《社区工作者管理规范》地方标准的制定,坚持与国家标准一致的原则,以国家有关标准和政策法规为依据,参考GB/T 20647.1-2006《社区服务指南第1部分:总则》、GB/T20647.7《社区服务指南第7部分:社区扶助服务》和《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0〕27号)、《太原市民政局关于印发社区专职社工人员管理办法的通知》(民发〔2014〕40号)、《太原市民政局关于印发探索构建“三社联动”基层社会治理机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民发〔2014〕96号)、《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山西省民政厅关于在全省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通知》(晋组通字〔2012〕55号)、《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组发〔2011〕25号)等国家级、省级标准和政策法规,制定山西省《社区工作者管理规范》。

2.体现山西特色的原则

本规范的制定在坚持现有国家标准要求的基础上,以山西省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立足山西省社区工作者管理的基本现状,同时考虑山西省基层社区的特殊情况,如文化古迹区域的社区、重工业区域的社区、采煤塌陷区和棚户区的社区等,制定科学合理的《社区工作者管理规范》,以规范社区工作者行为,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推进社区现代化治理进程。

在《社区工作者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制定的过程中,还专门邀请了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地方高校的相关专家和一些有经验的社区管理者,对本规范进行论证修改,突显本规范的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

标准的基本内容

《社区工作者管理规范》明确了山西省社区工作者管理的基本原则、组织体系、任职要求、管理要求、学习与培训、考核与评价等内容。

社区工作者管理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社区工作者的组织体系包括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业主委员会及社区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

社区工作者的任职要求包括基本条件、政治要求、文化要求、业务要求。

社区工作者的管理要求包括制度要求、服务要求、日常管理、突发事件处理。

社区工作者的学习与培训是按照专业培训、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机制,开展专业教育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并积极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

社区工作者的考核与评价包括考核对象、考核制度、考核等次、考核内容、考核程序。

标准的创新点

《社区工作者管理规范》坚持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工作者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和个人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社区居民热切关注和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发展的目标。特别是本规范凸显了人的因素,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新特征,建设全闭环结构,制定了全面且系统的社区工作者管理规范,对提高全省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注入了新的内涵。

标准实施后的预期效果

篇4:社区信息化亟需标准规范

4月2日,社区信息化标准研究起草小组正式成立,主要任务是开展社区信息化标准的研究和起草工作。起草小组的组长由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陈伟和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詹成付联合出任,各地方民政部门、地方信息化办公室、信息产业部下属研究机构、科技院校和企业等40家单位成为成员单位。

陈伟表示,制订社区信息化标准是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只有统一了标准,才能破除信息孤岛、打破信息烟囱、发挥信息化最关键的作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效率。”

社区信息化悄然兴起

大连市西岗区北京街道的700余户居民,如今只需在家中按动按钮,设在社区服务中心终端服务器上的电子地图就会直观地显示出该用户的位置。15分钟之内,居民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家政、卫生和警务服务。这是社区信息化以后带给社区居民的便利。

目前全国有近8万个社区,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像大连西岗区北京街道这样进行了信息化建设。据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詹成付介绍,我国社区建设工作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东部发达城区率先在这方面进行了试验,把信息手段、信息平台和信息载体引入社区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于2003年底完成建设,目前建有覆盖市、区、街175个社区服务中心和2400个社区居委会的网站群,并将实现光纤宽带进入社区,建有全市统一的96156社区服务呼叫热线和街道级小呼叫等系统设施。

各地建立的信息化社区,在服务内容与技术应用方面可谓各有特色。北京市东城区采用了网格化管理,使遍布社区的城市公共设施部件都有一个“身份证”,标明部件所在单元网格,部件识别码、部件标准名称、主管部门、责任单位、详细的位置描述、部件状态、部件在网格地形图的顺序编号、部件定位坐标等。

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义达里社区则建起了北京市首个社区警务信息平台,在社区的几个胡同入口处都安装了一个旋转探头,进行24小时监控。该社区民警通过义达里警务站信息平台,可详细了解常住、暂住、人户分离、工作对象、精神病人等方面的情况,这些信息的整合,可加强对外来暂住人口的管理,有效地保障了社区治安。

而“拨一拨就灵”是宁波市民求助热线“81890”的谐音,是宁波老百姓记得最牢、用得最多的号码。据宁波市信息产业局相关人士介绍,“宁波模式”的信息平台,不仅使政府各职能部门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还能让居民查询信息,获得帮助。天津、扬州、太原等几个城市都按照宁波模式建立了自己的社区信息平台。

“信息孤岛”若隐若现

社区信息化的悄然兴起是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相谐调的。

从国家政策的角度上讲,社区信息化是“十一五”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在民政部的“十一五”民政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构建社会安全运行预警系统和民政公共服务平台两大重点工程的信息来源、工作基础和落脚点都在社区。“和谐社区”的定义是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就是社区信息化工作。

陈伟司长也表示,在今年推进信息化的工作中,推进社区信息化是重中之重。“今年我们会完善城市、社区信息化试点示范管理办法,选择基础条件适宜的地区进行试点,并在工作扎实、效果明显的地区设立示范点。”

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社区信息化蓬勃发展是好事。然而,“社区信息化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会出现新的信息孤岛,未来给我们带来的麻烦就会比便利还要多。”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目前我国的社区信息化存在着五大特点:

第一是基础设施的接入方式五花八门,有电信系统的,也有广电系统的。而有些社区的接入方式在居民入住前就已经确定了,用户没有选择权。

第二是终端设备多种多样。有电视、电话、电脑,还有IPTV“电视机+机顶盒”的新形式,这些设备要共享社区信息化数据,给社区信息化提出了很大挑战。

第三是技术应用尤其是利用社区开展各种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活动还处于探索阶段。

第四是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开发,难以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

第五是人才培训不到位,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由于这五个特点,社区信息化目前存在着各干各、互不相通的问题,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目标是不一致的。如果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出来,“信息孤岛”难以避免,社区信息化的最终效果将大打折扣。

标准如何制订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形象地描述了社区工作的难度,制订标准正是为了能让千条线不乱成一团麻,协调有序、相互配合,更好地发挥作用,使这根针能提供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和基础性的服务。

陈伟表示,社区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是怎样更好地为社区的管理和公众服务,相关标准必须围绕应用,与基层建设相关才能成功。

詹成付则认为,社区工作运用信息化作为载体,旨在服务方便百姓,因此需要一个指导性方案,尽可能是开放式的标准,令每个社区的不同特点都有体现的空间。

“城市的信息化能力,首先在于规范和标准,然后才有应用环境。”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表示,在制订标准前首先要目标明确,才能在资源充分掌握的情况下进行整合。他认为,社区信息化标准应该有两方面的作用,即自下而上的信息采集和自上而下的服务项目。

据介绍,目前我国进行的社区信息化标准制订工作包括5个方面内容,成立了5个专题组分别展开研究。

由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牵头负责的社区信息化基础标准制定专题组,主要制订社区信息化基础标准,人口数据库建设规范;由深圳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的社区信息化管理标准制订专题组,负责制订所有有关社区管理的业务集成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和应用标准;由宁波市信息产业局牵头的社区信息化服务标准制订专题组,制订包括所有有关社区服务的业务集成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和应用标准;由杭州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的社区管理标准制订专题组,制订标准的实施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运营管理规范和运营服务规范;社区安全标准制订专题组由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北京鼎天公司任组长,负责制订安全标准、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和信息资源分类代码,信息交换标准。

其中,深圳、宁波和杭州都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陈伟认为,先行城市更应该积极参与到标准制订工作中来,把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加入其中。他说,区域经验既是基础,也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地区。标准的制订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实践基础和成功经验之上,先行城市如果在标准制订中滞后的话,极有可能变成“信息孤岛”。

据了解,目前,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已与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达成共识,2007年务必在这5个方面推进相关标准制订,并在各地试点社区推广和应用。与此同时,两部委还将商讨试点选择的衡量办法和标准。

点评:切忌成为“忽悠”工程

篇5:平安社区创建标准范文

一、组织建设

1、健全和完善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的综治、治保、调解、帮教及群防群治队伍(治安维稳信息员、楼栋长、治安志愿者、联防队员)等工作组织。

2、按照“一区一警”的要求,设立社区警务室,配备社区民警1-2名,警务室要有统一标识,有警民联系卡(薄)。

3、社区配备一名综治维稳专职工作人员,落实办公场所,配备微机、打印机、电话、档案柜等办公设施,工作职责制度以图版形式上墙,并在社区醒目位置设置综治、平安创建宣传专栏。

4、建立综治维稳工作站,主任由社区书记担任,吸收综治维稳、警务室、工、青、妇、计生、民政、社会保障等工作人员,参照街道办事处综治维稳工作中心模式开展工作,要求挂牌,主要职责为排查调解民事纠纷、开展治安联防和法制宣传、安全教育等。

二、业务建设

1、全面推进社区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的落实,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新建小区和新迁入、新落成的办公楼要全部安装电子监控设施,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也要安装监控设施,并设置内保人员和值勤看护人员,社区电子监控覆盖率要达到95%以上。

2、认真开展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定期不定期组织排查活动,积极妥善做好民事纠纷的调处化解,营造良好的民间关系和生活氛围,预防减少非正常上访,实现无因民事纠纷激化酿成的恶性案件。

3、加强社区治安管理防范,认真组织隐患排查、治安巡逻、安全检查等活动,防止出现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的可防性案件,杜绝因防范不到位引发影响稳定的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

4、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法制宣传教育、咨询服务和安全防范教育活动,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提高社区群众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维权意识。

5、加强对社区青少年、闲散人员、宗教组织人员、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刑释解教人员、出租房屋、中小旅店、娱乐场所、宗教集会点等人员和部位的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防止发生各类刑事、治安案件。

6、建立健全一套记载详实、内容完备、管理规范的综治和平安创建档案,档案类别包括综治和平安创建组织机构,创建活动总体规划和计划,综治、平安建设宣传,人民调解,治安检查巡逻,普法宣传教育,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禁赌禁毒等内容。

篇6:关于规范考勤工作的通知(范文)

中心各科室:

为了规范考勤制度,准确反映工作人员的考勤时间,现将考勤补充规定通知如下:

一、考勤打卡时间:

上午:上班时间7:00-08:30,下班时间 11:50-13:00; 夏季下午:上班时间14:30-15:15,下班时间17:30-19:00; 冬季下午:上班时间14:00-15:15,下班时间17:00-19:00。

二、考勤机24小时开机,请全体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考勤,如未在规定时间考勤的,按照迟到、早退处理。

三、加班人员根据实际加班时间进行考勤,综合科综合《加班申请表》及考勤机记录进行统计。

四、因公外出不能按时考勤的,根据以下两种情况进行统计:

1、因外出参加会议(时间紧急)不能及时考勤的,综合科根据会议通知进行核实;

2、因公外出办事不能及时考勤的,需本人填写《因公外出申报单》并报科室负责人或分管领导批准后,于次日上午10:00前报综合科核实、备案。

五、非公务请假的,综合科根据请假单进行统计,如无请假单的按旷工处理。

六、综合科每月10日前公示考勤情况。

七、本规定自2013年6月17日起执行。

特此通知

篇7:社区通知范文规范标准

××××××

×

×

× 文件

××××××

×××〔2017〕10 号

×××××关于××××××的通知

××××××××:

×××××××××××××××××××××××××

×××××××××××××××××××××××××××

×××××××××××××××××××××××××××

××××。

×××××××××××××××××××××××××

—2—

××××××××××××××××××××××××××× ××××××××。

××××××××××××××××××××××××× ××××××××××××××××××××××××××× ××××××××。

附件:1.XXXXX 2.XXXXX

××××××××

2017 年 7 月 1 日

(××××××)

抄送:××××××××,××××××,×××××,×××××。

××××××××

2017 年7 月 1 日印发

附件

×××××××××××

×××××××××××××××××××××××××

×××××××××××××××××××××××××××

×××××××××××××××××××××××××××

××××。

××××××××××××××××××××××××× ××××××××××××××××××××××××××× ××××××××。

篇8:浅谈社区护理的规范管理

1 社区护理管理中的问题

1.1 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国内社区护理主要有以下几种组织结构形式: (1) 社区卫生服务站型, 是指一二级医院向社区派出定量的医护人员, 在社区内建立卫生服务站, 每个社区服务站内有固定医护人员 (一般为3~8名) , 每个护理人员一般承担3~5个居委的护理任务, 主要包括医疗预防、护理、康复及保健等。 (2) 社区护理服务队, 是指一二级医院对护理人员进行组织, 组织社区护理服务队, 并对所辖区内居民社区护理任务进行承接, 主要包括预防保健科、家庭病房科、健康教育科、康复医疗科等, 分工分科实现相应的工作任务。上述两种护理模式均由医院护理部门负责, 仍然为医院护理的一部分。 (3) 社会护理型, 主要参与人员为离退休人员、个体开业者及志愿者, 自发组织建立老年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所、临终关怀所及康复所等, 护理人员均开展社区护理服务。然而无论结构为何种形式, 社区护理管理体系均未独立, 因此社区护理的从属地位并未改善。医院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多将工作重心放在临床护理、疾病护理, 忽视社区护理、家庭护理等[2]。

1.2 社区护理人员缺乏:

近年来医学领域不断扩展, 新的技术、新业务等不断发展, 护理人员对工作量明显增加, 而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 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增多, 社区护理人员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社区护理人员并未呈现出相应的增加, 导致社区护理人员严重缺乏, 服务质量明显下降, 社区护理管理工作受到较大的影响。

1.3 人员分工不明确、业务管理不规范:

社会护理是护理人员立足于社区、面向社区内居民、家庭, 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妇女为其重点服务对象, 为其提供医护理、预防、保健、康复护理、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等综合性护理。目前国内不同地区社区护理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关于社区护理业务范围的界定亦不明确。如部分社区服务站认为社区护理与预防保健不属于统一内容, 社区护理主要内容为各类慢性病、常见病、家庭病床、精神患者、残疾人及医疗提供康复护理等, 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为发药、打针、协助理疗及家庭护理等;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需要有专门的保健专业人员承担。部分社区站及医院护理人员与保健人员分工不明确。目前国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护理内容相当不完善, 对于社区护理工作内容、人员职责分工等均存在较大问题。

1.4 社区护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社区护理是综合性、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在社区护理中, 护理人员有着多重角色, 不仅包括日常疾病护理, 同时包含保健、健康教育等多项内容,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熟练掌握自身护理技能, 严格掌握老年医学、预防医学等全面的护理技能及知识。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多为中专学历人员, 部分甚至为临时聘用人员, 专业基础较为缺乏, 知识面较为狭窄, 专业知识老化, 因此社区护理管理发展存在较大的障碍。

1.5 主管意识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目前国内对护理工作普遍存在轻视, 护理人员社会地位较低, 重要性得不到认同;护理工作多比较繁重, 责任重大, 护理人员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护理管理。部分护理人员存在缺乏同情心、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主动性较差等;社区服务对象多为老年人、慢性疾病、小儿、残疾人等, 其心理多出现恐惧、焦虑、失望, 在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时, 常出现焦躁等情绪, 进而导致护患关系紧张, 护理社区管理难度增加。

2 社区护理规范管理

2.1 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素质:

社区护人员的选用采用聘用制, 公开招聘, 竞争上岗, 所有社区服务人员均需充分理解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上岗前接受培训, 培养其热爱工作岗位的精神;对其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 从而提高护理水平, 教育引导其热爱工作, 建立良好的心理及身体素质, 从而更好的对社区人员提供服务。对于在岗工作人员, 需要接受相应的培训, 并定期进行考核, 有效提高社区管理及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社区护理人员实际工作能力、社区护理理论水平, 有效建立综合性医疗卫生知识结构, 显著推进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长远发展。

2.2 加强社区服务宣传, 转变人们观念:

社区服务中心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 使人们充分重视社区护理, 了解护理人员的重要性;通过讲座、宣传画等多形式对人们进行宣教, 改善护理人员形象, 提高其社会地位, 从而对护患关系进行有效缓解, 从而调动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

2.3 完善管理制度及体系:

社区护理工作相对医院护理工作具有独立性、自由性及专业性, 同时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因此在制定社区护理管理规范时, 需要联系实际, 结合本地区社区护理发展趋势及现状, 根据本社区服务人员的相应情况, 不断探索, 创新, 从而制定与本地情况相一致的社区护理管理模式, 有效利用社会医疗资源, 更好的服务于本社区人民[3]。

2.4 医院支持社区护理管理:

社区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医院的支持, 因此上级医院需要对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支援, 同时根据支援社区的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专业技术支持;定期或不定期为其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到社区单位对其进行知识培训及业务指导;组织社区人员定期到医院进行进修学习, 从而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 对于社区护理管理人员, 医院需要对其管理情况进行考核, 从而有效推进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4,5,6]。

3 结束语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 社区护理管理有着重要作用。我国社区护理具有特异性, 起步较晚, 同时政策不完善, 社区护理管理仍然有较多问题及缺陷。随着人们对社区护理需求的不断增加及社会发展需要, 社区护理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政府及相关医疗部门工作的重点, 因此要不断改善护理管理体制, 完善管理,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有效提高社区护理服务质量, 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有效的保障。

摘要: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社区护理已经成为医疗保健中的重要部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 各类慢性疾病及家庭康复治疗等使得社区护理需求不断增大, 国内社区护理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取得较大成就, 然而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本文主要对社区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体系缺陷等进行研究, 并探讨规范管理对策。

关键词:社区护理,问题,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慧敏.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2) :196-197.

[2]车燕, 原秀莲.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影响的探讨[J].中国民间疗法, 2014, 22 (1) :80.

[3]童芳看, 黄新苑, 罗桂芳, 等.目标性社区护理对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栓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5) :129-132.

[4]陈素玲.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 2014, 21 (2) :228-229.

[5]庞晴, 黄秋鹏, 何霁.社区护理干预对居家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西部医学, 2014, 26 (2) :250-251, 254.

篇9:侨胞满意:社区和谐硬标准

早就听说绿园社区侨务工作做得出色,特别是在侨法宣传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最近记者来到绿园社区采访。刚踏进社区办公大楼,记者的目光就被一排侨务工作宣传画所吸引,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让记者着实感受到,拥有“全国侨法宣传角”之称的绿园社区,果然名副其实。

侨法宣传的“五个有”

在绿园社区阅览室内,记者看到,中间一个专柜上,摆满了涉侨方面的书籍、杂志和报纸。张玉萍说,居民可以随时来借阅这些书籍。通过阅读涉侨书籍,不仅可以了解有关侨务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能够寓教于乐。

在绿园社区建设过程中,该社区始终把侨务工作纳入到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做到了侨法宣传“五个有”,即有网络、有计划、有阵地、有制度、有品牌。绿园社区成立了有社区总支书记为组长,由社区分管侨务干部以及侨眷代表等10人组成的社区侨法宣传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分别负责侨眷服务、侨法宣传、侨务活动、侨眷维权、侨务信息及档案台帐、侨务教育等工作,指定社区统战干部负责日常侨法宣传落实和维权工作。张玉萍告诉记者,社区在宣传侨务工作上,采取的是经常性地宣传教育方法。社区计划,今后一年宣传侨务活动不少于四次,全年举行创新类活动四次,参加人数不少于1000人。

张玉萍说,绿园社区在利用书籍等读物的同时,还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宣传侨法。建有12台电脑的侨法宣传教育网吧,为侨眷提供网络服务。社区内有两台电视机,两台VCD机,音响、数码相机、投影仪等设备,为开展侨法电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伴随着侨法宣传活动的开展,绿园社区形成了关心侨眷,为侨眷排优解难的良好氛围。绿园社区建有社区环境卫生志愿者服务队,专门为社区打扫卫生。志愿者们打扫到侨眷家门口时,总是主动敲门,特意察看侨眷家里的卫生情况。看到不干净的,就主动打扫一番;还与侨眷聊天,沟通感情。

“变着法子”服务侨

绿园社区有两所幼儿园,其中一所小太阳幼儿园是民办幼儿园,教学条件好,教师素质高,许多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进小太阳幼儿园学习。可由于校园容纳人数有限,进入小太阳学校就相对困难。社区有位侨眷刘桂华,有了孙子,在孩子才2岁时,张玉萍就主动为其联系小太阳幼儿园,解决孩子就学问题。张玉萍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让侨眷、侨企安心,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在绿园社区,每位侨眷、侨胞都可以拿到一张红色的“为侨服务卡”,上面填写着归侨侨眷姓名。在卡的背面,记者看到,有四家为侨服务特约单位,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良彬保洁公司、社区爱心理发店和社区图书室,侨眷们拿着这张卡,在上面四家单位里,就可以享受免费或优惠服务。

绿园社区目前有常住人口5802人,其中侨胞45人。如何服务好社区大部分民众的同时,把数量很少的侨胞服务好,是绿园社区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张玉萍说,侨务工作是整个社区工作的重要部分,只有把侨务工作做好了,侨眷们对社区工作满意了,社区才算是真正的和谐社区。

为此,绿园社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宣传侨务工作。侨法宣传实行“五个融入”,一是融入社区“五五”普法教育活动,时间同安排、工作同部署、经费同落实、活动同总结。二是融入社区服务活动,做到社区每个重大活动必须邀请侨眷参加,社区重大节日必须要走访侨眷,为侨眷提供生活、医疗、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三是融入和谐社会建设主题活动,将侨法宣传与社区文明创建相结合,与社区党建相结合,与社区健康活动相结合。四是融入社区文化活动,利用春节联欢会、高龄老人祝寿、亲情互动等活动,将侨法宣传推进家庭、楼院。五是融入社区侨务双向服务活动,引导归侨侨眷积极参与社区各类活动。

“小侨务”联着大和谐

侨眷陈荣达对记者说,他去过国外好几次,但对自己的家乡还不是很了解,很想到周围看看,就是没有机会。社区组织的参观考察,帮他圆了这个心愿。去年,社区组织侨眷参观游览圩里大腿浜新农村建设整治点等,使侨眷们了解家乡的变化。老人说,社区组织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一方面体现社区对侨眷们的关心,另一个方面也为侨眷们之间的沟通搭建了平台,让小区更加和谐。

陈荣达是新桥镇文化站的原站长,特别热心于社区各类建设。为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他创办了30多人参加的太极拳队伍。陈荣达说,他队伍里目前就有两位侨眷,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侨眷加入,以方便交流社区侨务工作。

急侨眷之急,解侨眷之困。绿园社区重视侨法知识宣传,更重视为侨眷们解决难事。社区侨眷陶林生,女儿自高中就在日本上学,并在日本取得了永久居住权。2005年,该女子回到江阴,并且在江阴找了对象,双方很快就决定举行婚礼。可由于该女子年龄偏大,男方就要求女方出具未婚证明。这个要求让女方一家犯了难,已经出去多年,当地派出所早注销了户籍,到哪里开未婚证明?张玉萍了解到此事后,由于对这个家庭比较了解,知道该女子确实是未婚,就主动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到当地派出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调查,跑了不少路,最后终于为其开出了未婚证明。

在张玉萍的眼里,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小事情,微不足道。可在侨眷和社区居民的眼里,这些小事情,就是关系社区和谐的大事情。社区80多岁的陆宁宝,儿女都在国外工作,老人的生活问题很有保障,可精神上却缺少儿女的宽慰。张玉萍了解情况后,就经常到老人家走访、探望,邀请老人参加社区活动。去年中秋,张玉萍还带着慰问金到老人家里走访。老人十分感激,逢人就说,社区工作人员就是亲人。

“小侨务”联系着大和谐。张玉萍说,社区的侨务工作并不多,原因就是许多工作都做在了前面,为侨眷提供了满意的服务。

篇10:社区通知范文规范标准

一、调研目的社区服务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 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和教学设置上有许多问题亟需探索和实践检验。为使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调研, 以期专业标准更贴近社会发展与变化, 教学设置更贴近行业一线, 适应现代社会为专业培养提出的诸多要求, 更能前瞻性地预见高职人才的发展方向。

二、调研方法和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采取多种形式与方法, 主要包括书面问卷、个别面谈、电话访谈、座谈会、文献检索、网站查阅、专题研讨会等。问卷调研共设计三类调研问卷, 分别是学生调查问卷、用人单位调研问卷以及用人单位负责人访谈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状况、发展趋势与发展规模, 适应性岗位需求与从业层次, 从业人员所需专业资格、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以及课程安排与设置等方面。

为了保证调研结果的有效性和普适性, 本次调研的主要对象为山西省太原市范围内的基层社区组织, 包括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的社区工作人员, 社会工作从业人员, 同时涉及社会服务性单位与企业的社会服务人员。

三、调研过程

(一)选定调查对象, 进行问卷、访谈调查

本次调研共选择山西省内66家单位, 其中基层社区管理机构45家, 社区服务性企业9家, 社区其他单位及机构10家。用人单位调研问卷以直送方式共发放110份, 回收113份, 回收率为93.6%。走访面谈访谈20人, 包括社区工作人员12人, 服务型企业人事主管4人, 其他相关单位的人事负责人6人。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问卷内容还涉及到就毕业前后的认识、亲友评论、个人发展准备等。问卷发放50份, 回收47份, 回收率94%。

(二)汇总调查资料, 召开专题研讨会

根据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我们聘请高校课改专家主持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 邀请来自民政局、街办、社区居委会的11位行业专家进行政策性和具体操作上的分析研究。

四、调研结果分析

(一)社区工作人员的结构与现状

目前,全市52个街道办事处,543个社区居委会,4007个社区网格,543个社区中城市社区及改制完成的村改居社区516个(即:享受财政补贴的社区516个)。有社区工作者4790名,其中专职社区工作人员约占10%。在这部分社区工作人员中,40~ 50岁的占大多数, 约占65%, 30岁及30岁以下的仅占29%, 新进大学毕业生人数虽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但三年内离职率也超过46%, 行业一线工作人员的年龄偏大且结构不平衡。社区工作从业人员中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最多, 为49%, 本科学历的约占31%, 中专及以下、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较少, 分别约为15.6%和4.4%。用人单位及主管部门对各学历层次毕业生实

际工作表现的认同度显示,近85%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高专毕业生更能适应工作需要与工作实践, 适应性较强。

在现有社区工作者中, 有相当部分为转岗人员, 接受过社区类专业教育的人数相对较少, 专业人才所占比例不高。多为管理类或技术类职称, 其中初、中级职称占到88%, 高级职称仅占12%。社区一线工作者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素质存在明显不足。

从访谈中, 我们了解到, 不少用人单位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都比较陌生。接受调研的单位中, 有34家表示其社区相关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不足10% , 超过70%的仅有3家。所有单位中, 18家近三年内未接收过社区类专业毕业生, 占45.2%;19家单位接收过1~ 2名相关专业毕业生, 占30.6%;只有7家接收过3人以上, 占24.2%。25家单位表示未来5年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3人以上, 其中3家表示至少需要10人, 选择1~ 2人的为11家。很多用人单位都表示出了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参与一线社区工作的热情。

综合调研情况显示, 目前社区类专业对应行业和用人单位的人员情况及人才结构有两方面的需求: 一方面, 城市社会的发展促使新社区的产生与扩大, 这就要求社区不得不引入新鲜血液, 充实工作人员队伍;另一方面, 原有的单纯管理或单纯服务的居委会模式已不能适应现有社区的发展变化, 引进专业人才势在必行。年龄层次较低、工作适应力强并具有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正是行业与单位最需要的。

(二)社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就业岗位群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包括社区基层工作人员、社会团体与组织管理、社区规划与建设等社区管理岗位, 社会服务企业工作人员、社会福利事业、社会教育服务等社会服务岗位, 小区物业管理、物业服务等物业管理岗位。问卷调查显示, 53家单位认为,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社区基层工作, 占到80.3%。

可见,社区基层工作将是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 培养毕业生从事一线社区工作的实践技能与专业能力应是社区服务专业标准建设的关注点。

(三)社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能力, 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通过调研, 我们认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紧跟社会发展的趋势, 专业建设定位应该是培养具有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工作态度, 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 掌握一定的社区工作专业知识,有较好的社区工作实践技能, 具有学习能力, 能够适应现代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社区一线高等应用性技能人才。

社区服务工作任务可综合为社区人民调解、社区弱势群体服务、社区特殊群体服务、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社区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服务、社区矫治服务、社区信息服务等7类社区服务工作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我们培养出的社区工作者应具备“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能帮助解决安置

救助、矫正对象实际困难”等36项职业能力。按照“以任务引领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基础”进行职业教学课程设计,这次调研形成的社区服务工作任务分析,为社区服务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细致而全面的认定。

五、初步成果

(一)《太原市社区服务专业标准调研报告》

(二)制定相关服务标准

1.老年人服务标准;2.青少年服务标准;3.残疾人服务标准;

4.便秘利民服务标准;5.家政服务标准;6.社区信息服务标准;

篇11:社区通知范文规范标准

有关问题的通知》

青岛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关于调整保障性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申请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

青土资房发〔2011〕148号

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高新区建设局(房地产开发管理局、住房保障中心):

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住房保障发展规划(2011-2013年)>的通知》(青政办发〔2010〕31号)的有关规定,现将调整我市保障性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申请标准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调整申请标准

自4月1日起,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高新区(以下简称市区)申请保障性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统一执行以下标准:

(一)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家庭或年满35周岁单身人员户籍应具有市区常住户口,其中至少一人达到5年以上;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760元;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超过13平方米;家庭财产不超过家庭年收入标准上限的4倍。

(二)申请经济适用住房和面向低收入家庭配租的公共租赁住房的家庭或年满35周岁单身人员户籍应具有市区常住户口,其中至少一人达到5年以上;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1864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超过13平方米;家庭财产不超过家庭年收入标准上限的6倍。

(三)申请限价商品住房的家庭或年满35周岁单身人员户籍应具有市区常住户口;人均月收入不超过2796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家庭财产不超过家庭年收入标准上限的6倍。

二、加强资格审核

申请保障性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全体家庭成员为共同申请人,申请人应当推举一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员作为申请人代表。保障性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申请实行日常受理,申请人代表持规定的证件和材料统一向户口所在地街道

办事处提出申请。申请家庭成员有两个以上户籍地的,向申请人代表的户籍地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各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青岛市保障性住房申请资格审核实施细则》(青土资房发〔2010〕120号)等规定的程序和职责分工进行资格审核,切实提高资格审核的准确性。

三、有关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本次调标工作是贯彻落实我市住房保障发展规划(2011-2013年),建立健全我市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各区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复杂性,着眼大局、开拓创新,全面推进这项工作。各区在执行新标准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及时向市住房保障中心反馈。本次调标工作将作为对各区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并进行专项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到全市的目标绩效考核中。

(二)做好新旧规划政策衔接和宣传解释工作。因工程建设周期的限制,2008-2010年规划期开工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将优先对符合此规划期申请条件的家庭实施配租配售。各区在受理审核以及轮候配租配售过程中,要切实做好按新标准申请家庭的政策衔接和宣传解释工作。

上一篇:为农服务和经济发展工作报告下一篇:形容黄果树瀑布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