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2024-04-16

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精选6篇)

篇1: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特点和缺陷,以及我国宏观经济格局使得中小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减慢,融资问题更是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以内源融资为主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据测算内源融资在融资方式中的比重超过一半。亲友借款,职工内部集资等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难以满足,融资成本高

我国中小企业中有60%以上从未获得中长期贷款,这种畸形的融资局面使得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仅获得全国总贷款数量的20%。融资成本上。同时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源融资渠道,但由于中小企业一般资信度较差,导致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或者贷款成本很高。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

(一)中小企业内部原因

1、中小企业竞争力不足1)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使得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大。另外我国中小企业整体上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集中在技术和市场都比较成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行业。这就造成多数中小企业盈利能力较弱,对投资者、银行金融机构缺乏吸引力。

2)中小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具体表现在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此外,中小企业产权制度的不健全,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意识,用人机制落后,这都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营业绩.导致企业信用度下降。

2、中小企业信用度不足

由于中小企业竞争能力差,抗危机能力较弱,中小企业欠款欠息的现象很严重。另外部分企业为了得到贷款进行财务造假,形成银行信息与企业实际信息不对称。这导致了金融机构谨慎的对待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外部融资环境原因

1、我国缺乏多形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我国资本市场缺乏资本中介机制,导致我国资本市场的狭窄,大量资源不能迅速有效地进行配置。同时我国以纵向信用体系为主的国有垄断融排斥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较严格的金融管制也限制了内生性民营融资机制的产生,提高了民间资本进入的壁垒。

2、信用和担保体系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信用担保机构存在资金规模小、来源单一,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高素质的担保人才、自身信用不足等问题,以及政府对担保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行政干预,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少,抵押贷款落实相当困难。

(三)政府方面

政府对扶持国有经济具有内生的偏好,对中小企业缺乏支持。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缺乏兴趣最重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盈利能力弱。中小企业盈利能力弱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国家对行业准入的限制。很多投资效益好,报酬率高的行业被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垄断,中小企业根本无从进入,这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导致追求更高收益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兴趣不高。

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和建议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包括了企业本身、金融机构、政府政策、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企业自身,金融机构,及政府的密切配合,建立起中小型企业融资的有效长效机制,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加强企业内部建设

1)中小企业应该应不断深化改革,健全自己的管理结构,完善产权结构,实行管理科学化、制度规范化、营销市场化,提高企业投资效益,增强企业的产业竞争力。

2)强化信用观念。在企业内部要树立诚实守信的观念,对外建立起良好的信用关系。要多沟通和联系,争取个方面的理解与支持,树立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

(二)资本市场的完善

1)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只有完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开放对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竞争和发展,放松利率管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或缓解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与大银行相比, 小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优势来自于双方所建立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市场体系不仅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进程,也不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只有建立起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相结合的,包括主板、创业板、非正式权益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建立完善二板市场,才能优化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政府作用的重塑

1)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政府必须尽快建立,维护和管理以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和相关政府机构为主体的企业信用制度。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范其运作方式。最后在现有法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原则,建立健全的担保业法律体系。

2)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我国可以借鉴成立政策银行的经验,成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和低息贷款,同时还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业务。

只有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培养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良好的银企关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才能优化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2]刘曼红.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张宗新.中国融资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4]王性玉,张玉芬.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10).

篇2: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概述

1、企业融资基本理论

(1)“麦克米伦缺口”理论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员麦克米伦(Macmi1lan)在向英国国会提供关于中小企业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麦克米伦缺口”(Macmi11anGaP)。报告认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金缺口,对资本和债务的需求高于金融体系愿意提供的数额。Macmi1lan发现,在英国金融制度中,中小企业与金融市场之间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当企业需要的外源性资本的规模低于25万英镑(约合400万英镑现值)时,很难在资本市场上融到资。这是关于融资缺口方面最早的论述,后来Bolton和Wilson的报告以及Mason和Harison等人对非正式风险投资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筹集一定数额以下的资本时都面临着资本缺口的问题。

(2)不对称信息理论

1977年罗斯(Ross)在《贝尔经济学学刊》上发表了题为“财务结构的确定:激励信号方法”的论文,提出了公司资本结构的信号理论;1984年梅耶斯(Myers)和迈基鲁夫(Majluf)在《财务经济学刊》上发表了题为“企业有信息而投资者没有信息时的投资和融资决策”的论文,提出了资本结构的排序假说。这两篇论文构建了不对称信息理论。

2、中小企业融资理论

(l)Myers和 MyersMajlaf的融资顺序偏好理论

该理论认为中小企业并不是按照传统的以最优资本结构为目标的方式进行融资,由于担心控制权的稀释和丧失,企业更倾向于对企业干预程度最小的融资方式,即中小企业融资次序是先内源后外源,外源中则是先债权后股权。啄食顺序融资理论还认为银行融资具有低成本优势,银行信贷融资应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线文)

(2)Banerjeel的长期互动假说

Banerjeel(1994)提出了长期互动假说,认为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区性的,与地方中小企业长期合作,互相了解,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愿意为之提供服务,相比之下,大型金融机构缺乏此优势,出于规避信贷风险考虑,他们更偏向于向大型企业提供贷款,不愿意为信息不对称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因此,该假说认为,中小金融机构的建立有助于解决融资难问题。Phillp.Strallan and Jamesp.Weston(1998)也阐述了几乎相同的主张:在为中小企业提供小

额信贷方面,中小型金融机构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十分重视中小金融机构体系的培育和发展。

(3)Stieglitz和Weiss的S一W模型

Stieglitz和Weiss(1981)在引入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因素后较为圆满地解释了信贷配给的主要原因,并成为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模型(简称S一W模型)。这一模型假定在银行和借款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借款人知道项目的具体风险,银行只能了解整个借款人集体风险,此时如果银行采用增加利息的方法,它将面临逆向选择问题,从而导致市场失败。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对企业实行信贷配给。由于中小企业存在着比大企业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而,银行更倾向于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从而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对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在评介和引进国外融资理论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的探索,但直到21世纪初,我国理论界对中小企业的讨论才初具规模,争论开始激烈,理论框架越来越明晰,内容也越来越充实。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问题研究

1、中小企业自身原因

李华明(2004),薛清海(2004)等认为,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规模小、银企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存在信息成本和监管成本过大的问题。林毅夫(2001)认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中小企业的经营透明度比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课题组(2001)认为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在于自身信誉程度低、现有的金融机构信贷服务体系与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难以适应、社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体系尚未建立等。杨楹源等(2000)把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归结为中小企业的财务不规范、抵押担保难、产业属性以及所有制观念等。陈东升(2000)则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存在观念障碍、信誉障碍、保证障碍、信息障碍、成本障碍。

2、金融体制

在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不光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制度障碍以及转轨时期的制度创新,特别是金融体制上的障碍。因此在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时,首先要解决制度方面的障碍,从而建立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相适合的金融支持。

林毅夫(2001)认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我国银行体系高度集中,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银行”。张杰(2000)认为“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源于国有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刚性依赖,民营经济一时无法在国家控制的金融体制中寻找支持”。①陈乃醒(2004)也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金融市场不健全,企

业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通过银行间接融资。另外银行结构不合理,缺少民营中小银行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原因”。⑧江曙霞(2004)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理论根源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制度供求不均衡造成的,更确切地是相关的有效制度供求短缺造成的”。⑧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5)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正处于改革之中的融资体制不对称,一是间接融资体系的制度缺陷,导致效率低下,金融工具单一,加上信用监督和评估体系的缺乏,造成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巨大差距。二是金融体制方面,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我国中小银行的现状,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障碍。陆家骏(2004)认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金融体系缺乏效率,而我国金融组织体系中的银行体系独大,资金配置结构中的间接融资独大是金融体系效率缺乏的主要原因”。

3、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研究

1、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郭斌、刘曼路(2002)对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与民间金融互动问题的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应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如何建立一个多元化的金融体系来满足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需求?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是通过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风险投资休系、发展天使投资企业债券市场和长期票据市场等方法来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1)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李扬和杨思群(2001)认为如果某些银行有了解中小企业信息的优势,这些银行就能更多向中小企业贷款。在现实中地方中小银行就具有这种优势,因此发展地方性中小银行可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进一步认为,这种优势在于:一是“长期互动说”: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的金融机构)会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在长期的合作中对地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比较了解,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二是“共同监督说”:为了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民营企业的共同合作,合作组织中的中小企业之间会实施自我监督,这种监督比金融机构的监督更有效,成本更低。张杰(2000),陈乃醒(2004),江曙霞(2004)等人亦有类似观点。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刘立峰提出要建立真正的中小型民营银行,定位为区域性中小型金融机构,并应与政府机构完全脱钩,实行股份制或互助合作制的组织形式,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和组织体系。金融当局应加强对中小型民营银行的管理,对其经营状况要进行实时监控,还要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郑耀东(1999)提出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对商业银行实行贷款比例控制、尝试中小企业主办银行制等改革思路。蔡鲁伦(1999)则从银行自身的角度提出对中小企业群体进行准确细分等解决办法。

(2)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王国刚(2004)认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可以有效解开资金相对过剩和资金相对紧缺

并存的“死结。同时,刘曼红(2003)认为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化是资本市场内在机制完善的必然选择。针对这个问题很多学者认为要建立针对拥有高科技、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创业板市场。

(3)融资渠道多元化。

欧新黔(2004)认为从总体上看,融资难己成为中小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融资方式单一,缺少融资渠道,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他提出解决办法是:一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工作暂行办法,依法推进融资环境改善;二是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三是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四是政府应为中小企业发展安排专项资金,加强支持。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创新创业投资体系,开设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

汤敏(2004)认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出路在于拓宽股权融资渠道。他建议,专业性的机构能缓解外部融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我国应建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等专业公司对中小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川。

李富友、刘奕(2005)等认为应发展民间金融,提出必须构建以“民资、民用、民管”为原则的内生性融资机制。张建华,卓凯(2004)提出改善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体制的改革,要利用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和正面效应。

钟加坤、钱艳英认为,融资障碍是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与产品以及市场的高风险,在债务融资方面,如果市场存在利率管制,银行得不偿失;利率自由化,则会使信贷市场出现“柠檬市场”。应加强在股权方面的融资。他们认为金融创新将有助于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2、政府的直接参与和间接扶持

纪琼晓(2003)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种麦克米伦缺欠现象,其实质是一种市场失灵。而作为对市场失灵问题的回应,政府的介入调节成为必然选择,并指出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是治理我国目前麦克米伦问题的根本途径。政府的作用还表现在完善与发展融资法律法规等政策体系方面。在第二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欧新黔(2004)提出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法律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是政府的又一重大任务。信用担保制度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使用率最高且效果最佳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小、可供担保品比较少,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参与,但政府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制定明确的运行管理规则,提高政府的干预效率。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国内主流的看法是建立政策性主导的信用担保体系,但是,我国在发展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中面临着不少问题,影响了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5)认为,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应加强信贷人权利保护;建立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补偿机制等。“政府或者银行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有助于正规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贷款(林毅夫,孙希芳,2003)。吕薇(2000)、曹凤歧(2001)强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在考察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时,李扬、杨益群(2001)指出了中国中小企业的金融压抑除了来自金融交易中普遍存在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而造成的市场失效以外,还受到转型经济所特有的制度障碍和结构缺陷的影响。林毅夫、李永军(2001)和李志赞(2002)等学者认为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关系融资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发展民间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根本出路。林毅夫、孙希芳(2004)构建了一个包括异质的中小企业借款者和异质的贷款者(具有不同信息结构的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部门)的金融市场模型,力图说明金融市场的分割和非正规金融的市场特征是三方主体各自优化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而王自力(2002)等体制内学者认为解除管制的时机尚不成熟。引入中小民营银行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制度环境和有效安全网。放松金融管制的最大障碍是风险问题。政府的占优策略是继续维持金融管制。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巴曙松(2003)、刘曼红(2003)和王国刚就资本市场与中小企业融资进行论述。他们认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调整金融结构均具有重要作用。王宜四认为建立“统一互联”的多市场主办主体的产权交易所是目前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发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最佳途径。

篇3:国内外水利投融资体制现状的比较

关键词:水利投融资体制,国内外现状比较,改革与完善

一、水利投融资体制的国内现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水利投资主要是“国家出钱+农民出力”的投入结构体系;在融资方面,社会力量和私人部门既无内在利益冲动又无外在的竞争制度供给,这种计划体制压制了私人部门的投资,水利事业成了国家和农民的事业,而非全民的事业;从补偿政策来看,由于国家将水管单位视为事业单位,水管单位自身并没有追逐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冲动,即使有利润也全部上交国库。水利行业的水价一般不计折旧和大修成本,水费极低,水利资产账面价值高,老化程度隐性严重,水利资产既得不到保值,更谈不上增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打破计划体制下水利投融资二元结构的格局,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开始向“三多”的水利投融资体制靠近。即水利投融资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为此,国家先后制定了水利产业政策,对水利经营单位实施产权制度政策,并推向市场,对灌溉供水收费,对水电实行“新电新价”,设立水利建设基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根据水利项目的作用和受益范围,水利项目还划分为中央项目和地方项目两类,并规定不同项目的投资负担比例和“谁受益、谁负担”的投资原则。此外,在水利产业政策中对水(电)产品与服务的价格制定确定了原则,即按照满足运行成本和费用、缴纳税金、归还贷款和获得合理利润的原则制定,并在物价主管部门的调控下实施。

二、水利投融资体制的国外现状

水利投融资体制按照投资主体结构及分工安排、融资渠道的开辟与规定以及投资补偿等可以分解成水利投资体制、水利融资体制、水利补偿体制三个部分。

1. 水利投资体制

美国:一是明确投资主体及其事权的划分。美国水利项目建设与开发的投资主体包括各级政府、各私人部门和居民,政府占据了绝对重要的投资主体地位,水利项目60%以上投资均源于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庞大的政府投资需要在各级具有相对独立利益主体的政府间划分水利事权,于是按职责管辖范围,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大河及跨州河流的治理,州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中小河流的治理。在防洪抢险方面,洪水超过十年一遇的由联邦政府负责;防洪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公益性项目,主要是各级政府拨款;对水电、洪水项目主要推向市场或按受益者分摊投资共同建设。二是按水利事权的划分实施投资主体分摊投资。防洪工程主要是州政府负责。对较大项目,州政府可通过游说众参议员经国会批准后取得资金保证,联邦政府负担65%,地方负担35%。根据防洪法案,陆军工程师兵团负责全国防洪工作,每年约有15亿美元用于防洪工程。农业灌溉骨干工程、农村供水工程一般是联邦政府赠款50%,其余50%由地方负责,由税收支出或政府担保优惠贷款。对低于贫困标准的地区,联邦政府通常采取赠款或零利率贷款的办法予以支助。联邦法律规定任何一个项目赠款不得超过工程总投资的75%,目前实际操作为50%。灌溉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设计等技术方面的费用,全部由联邦政府支持。三是不同时期,投资重点选择不同。美国的水资源开发经历了旱期、水资源计划发展时期、建设时期和管理时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相关政策。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西部地区确立环境和生态保护为水利建设的首要目标其投入占建设资金比重80%以上。

日本:根据不同工程实施投资分摊的政策。日本的水利资金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地方政府、农民和项目业主,国家和地方政府仅对水利公益事业进行大量投入,而水利非公益事业则推向市场,由项目业主负担,政府提供一定的补助。尽管如此,日本的水利资金投入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注入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水利投资在各类公益事业投资中一直处于首位。

2. 水利融资体制

美国:(1)广辟融资渠道。一是各级政府财政拨款。二是联邦政府提供优惠贷款。美国农业部负责向农村提供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用于农村供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贷款建设期内政府贴息,贷款还清后,其产权归社区所有。三是向社会发行债券。美国水利项目建设单位可以由政府授权向社会发行免税债券,债券利率一般高于银行利率,还款期限20至30年。四是建立政府基金。联邦政府建立了水质净化和饮用水项目。五是向受益区征税。从受益区居民所缴地价税中抽取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和维护运行的资金,地价税率为0.0089%。六是开发机构(建设单位)自筹资金。对于有明显经济效益的水利工程,开发机构可以向社会发行股票的形式和自筹的形式自筹部分水利资金,这在美国的非公益性水利项目中,自筹资金比例一般在20%至40%左右。此外,水利工程的额外资金来源还可来自社会团体或个人的捐赠等。(2)资金融资方式与使用结构多样化。美国水利资金的融资方式表现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存,政府财政性资金虽然在水利资金中占据主要地位,但只有少部分财政性资金具有无偿性,大部分财政性资金则通过市场化贷给非公益性水利项目有偿使用。从水利资金使用结构来看,它随不同的建设时期和不同性质的工程项目有所不同,防洪工程较多地依靠政府拨款而水利和城镇供水项目较多地依靠发行债券。

日本:实施多元化融资的政策。主要有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向银行贷款、向社会发行债券、自筹和接受捐赠款项等。

3. 水利补偿体制

美国:防洪和改善生态等公益性项目的维护运行管理费用主要由各级政府财政拨款或向保护区内征收的地产税开支。以供水和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等功能的综合水利工程,维护运行管理费用由管理单位通过征收水(电)费补偿并自负盈亏;灌溉工程在使用期限内,其运行管理费由地方政府支付,对于水利工程的折旧费,实施严格提取,并专门用于水利项目的更新改造和再投资。

日本:实施分摊补偿的政策。一般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负担一半以上(50%到80%),农民负担一部分(20%到50%)。水利工程的折旧费专门用于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

三、完善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的建议

1. 完善水利投资体制

一是明确市场与政府投资分摊比例,清晰的划分水利项目的类别。

二是完善政府财政投入体制。政府财政投入体制包括财政投入稳定增长体制、财政补偿体制和财政信贷体制三个方面的内容。要保持水利建设投入水平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水平的协同性,就需要水利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

2. 完善水利融资体制

按照水利项目投资分工制度的不同,一是调整水利融资政策,形成新的有效率的水利融资政策;二是改善融资环境,规范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三是创立新的融资方式,鼓励有实力的水管单位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扩大资本金和经营规模;四是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利用外资,鼓励国内外投资者以独资、合资合作、BOT等多种方式参与水利建设。

3. 完善水利投资回收补偿机制

对属于产业部分的水利项目,关键是要理顺水(电)价,同时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手段,使供水(电)收入达到弥补运行费用和水利设施投资的水平;对防洪等公益型项目的运行维护管理,各级财政要足额支付。

参考文献

[1]胡永法,黄健元.我国水利融资体制问题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2):108-111.

[2]满斌,满莉.中美水利投融资政策的比较[J].中外企业家,2007,(12):82-84.

[3]徐家贵,徐雪红.国内外典型水利投融资模式及启示[J].水利经济,2006,(1):47-49.

篇4:国内外房地产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房地产企业融资难的矛盾凸现,也显露出由于国内房地产融资渠道发展缓慢,房地产行业快速扩张与资金有效持续供给的矛盾在紧缩的大背景下限制了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空间。

关键词:融资渠道;融资结构;政策环境;改革走向

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而中国房地产目前最为紧要的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创新房地产融资方式,总结我国实际操作中的融资渠道分为以下几类。

一、银行贷款

目前,银行贷款在国内主要形式为土地储备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和销售环节的住房按揭贷款,开发商的自筹资金和工程垫款也大多间接来自银行贷款。

二、上市融资

据统计,目前中国拥有5万多家房地产企业,这其中有100余家在A股市场上市。截至2007年底,沪深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资产均值已由2005年的26.40亿元上升至58.21亿元,内地在港上市公司总资产均值达236.37亿元。在境外上市房地产企业总体规模较小,2007年总资产均值为35.87亿元

三、债券融资

房地产债券融资就是房地产企业在证券市场发行债券获得资金的方式。目前有两种概念,一种是资产负债表内的企业债券,另一种是资产负债表外的房地产项目债券。我国房地产债券融资额十分有限。根据我国《公司法》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对发行债券公司的条件、额度和审批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我国能发行债券的房地产企业屈指可数。

四、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以下简称REITs,是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的缩写)是指通过发行基金受益凭证募集资金,交由专业投资管理机构运作,基金资产专门投资于房地产产业或项目,以获取投资收益和实现资本增值的一种基金形态。

自2003年,我国第一个准REITs——欧尚信托诞生后,REITs在我国发展速度较快。目前,我国的REITs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信托公司推出REITs的雏形产品。二是产权回报式投资合同。三是通过海外基金发放REITs。

五、海外房产基金

近年来海外房地产投资基金进入中国市场比较著名的案例有: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 Real Estate)与首创置业合作,成为首创置业第二大股东;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房地产基金与上海复地合作;荷兰的ING与首创合作;2005年8月26日,软银亚洲投资基金、美国凯雷投资集团与顺驰(中国)不动产网络集团签订了战略投资协议,软银亚洲和凯雷分别投资了3500万美元和1000万美元,分别占有顺驰(中国)不动产网络集团15%和7.5%的股份。

除上述主要融资渠道外,其它还包括开发商贴息委托贷款、租赁融资、房地产典当融资等方式。

1.国内房地产企业融资结构

在房地产资金来源方面,贷款、债券、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共同构成了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来源。目前来源于银行的资金往往占到房地产资金的70%以上,有些企业甚至达到90%,很多中小房地产企业运作的自有资金往往仅占到总资金比重的10%,有的甚至只有5%。

2008年2月房地产资金来源5653.14亿元。其中,国内贷款1536.39亿元,占总资金来源的27.18%,国内贷款同比增长36.9%,与07年同期相比增加1个百分点。利用外资46.04亿元,占总量的0.81%,同比下降41.2%,与07年同期相比下降1个百分点,自2007年开始房地产利用外资一直呈下降态势。

在资金紧缩的情况下,将迫使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创新,同时银行也会在资金运作方面有所改变。

2.国内房地产企业融资面临的政策环境

2007年国家针对房地产行业出台的主要法律法规达十多项。一般地,行政方面的政策见效快;经济方面的政策作用大,但需要时间才能完全显效;而法律方面的政策则需要立法程序的配合。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房地产金融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之中。作为资金密集型的政策敏感性行业,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调整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分散银行风险及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政府采取了多种金融手段。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加强房地产贷款的风险管理,提高贷款门槛;第二是控制房地产信贷规模;第三是提高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门槛。

3.国内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改革走向

海外投资者出于对我国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对中国前景的乐观态度,促使了海外REITs大举挺进中国。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全球REITs最为关注的市场,也是竞争最厉害的市场,仅2005年1-4月,海外REITs在北京的投资总额就高达5.1亿美元。大量海外基金与中国房地产企业合作发行REITs,将有助于我国本土企业熟悉REITs相关的流程,提高专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我国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机构较少,主要靠商业银行进行融资。但目前,我国还无法通过扩展金融机构来扩大融资渠道,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还存在着若干缺陷,金融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还比较稀缺。另外,我国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还十分有限,政府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危险和社会动荡,出于对广大人民负责的谨慎态度,在法律上禁止保险基金参与股票投资等投资活动。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通过扩大融资机构来实现融资渠道的多样化的方式对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只有从金融工具的创新来实现融资渠道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戴中伟:房地产行业现行管理制度概述[J].管理观察,2008,(06).

[2]冯套柱 孟亚宁:房地产投资风险评价研究[J]. 沈阳工业学院学报, 2005,(01).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5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韩振芳 刘 源:房地产投资风险的概率度量与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06,(29).

篇5: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就重点指出要重点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生产,促进就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是其发展的一个瓶颈,而担保难是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股权质押在我国经济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权利质押的一种,它已经成为现代融资的常用担保方式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担保方式,与传统担保方式相比,可谓是一种重大突破。股权质押融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种新的担保方式,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有非常大的帮助。本文从研究我国股权质押融资的现状和优缺点出发,分析其风险性,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在股权质押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公司股权;质押;中小企业;企业融资

一、中小企业股权质押的概述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越来越完善,对中小企业融资来说,股权质押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中小企业需要的是具有灵活性的资金,而股权质押恰好可以把固定的股权变得灵活,成为可自由周转的资金作为贷款内容。股权质押融资因此而迅速发展起来。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就开始流行股权质押,为取得控股地位,他们购进股权的方法主要来源于在金融机构质押企业股权,这种模式很容易获得成功。但是在我国,股权质押却出现在企业的其他领域,例如生产经营方面,因此要做好是非常不容易的。原因之一是受到一系列法律或政策制约,这些股权质押中的股权占多数是企业原有的资产,然后从中拿出部分融资金额,可想而知,这种方式并不利于其发挥功能。

股权在这里既包括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也包括股份公司的股权或者股票。作为质权的标的物,股权中的各项权利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在实质上并不是独立的权利。在清偿方面,如果到期都没有办法还完贷款,则买股票的人有权行使处理股权的权利。而在处理方面,为了使股权发生转让效力,则是把股权一起进行处理。

股权质押主要具有如下特征:

1.权利性。股权是股权质押的标的物。就股权本身而言,它是一种财产权,而这种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相比较,更具在物质上的优势。一是具可转让性;二是一种财产权。在标的物进行转让的同时,其中的价值也随之转让,所以具可转让性。而有了这两个性质,在质押融资中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

2.象征性。股权质押的象征性,是指作为股权质押标的的价值实体并没有转移占有,实际转移占有的仅仅是代表股东权益的股权凭证。但股权是股东观念上的一种权利,很难被操作控制,因此不可以任意自由处分。

3.便利性。在股权质押中,出质人必须妥善保管好质押物,要求它的公示作用更强。因股权本身价值的随之转移,使质权人在遭不法侵害的防止具有积极作用。另外,出质人不能在还完债款之前,要求得到股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确保还债的人在有效的时间内清偿债务。

4.风险性。股权和其他各个权利相比较,在经营过程中,收益起伏比较大。因此对投资人来说,在质押物的担保上,具有一定的风险。当股权贬值时,质权人的收益上升,当股权升值时,质权人的收益下降。同时出质人也很难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所以对其中的参与者来说,都有损失的风险。基于以上特征,股权质押对现在的企业来说变得尤为重要,且更具有发展潜力。

二、中小企业股权质押融资的风险性防范

所谓股权质押融资,是指公司股东将其持有的公司股权出质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获取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在当前经济局势状况不是很稳定的情况下,这种融资方式,大大地提高了企业融资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人们的就业机会,也有利于信息的透明化,消息的公开性。在股权质押中的资金,灵活性比较强。但因股权本身属性的影响,以及自身的作用功能和担保方式,在股权质押融资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使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险,如股权价值波动下的市场风险、股权质押的道德风险、处置风险和法律风险等。

以上风险对于中小企业来讲防范尤为重要,一般有以下几种措施:

1.加强对公司的监督。加强对公司的监督与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增加时效性,也有利于加强工作流程的严谨性。另外,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避免资源的过多浪费。在股权质押融资中,加强监督,还有利于对内完善公司的制度,对外有利于风险的控制,包括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加强公司的监督流程,提高公司的威信力,让别的企业刮目相看。公司监督不仅能够让员工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而且代表了整个公司的管理能力强弱,所以加强公司监督,对于公司而言是很有必要的。

2.完善管理配套制度。一条完整的配套制度,有利于规范公司的业务流程,更好地辅助其重要工作的执行。所谓的配套制度,就像在一块金灿灿的煎蛋上面撒上一些葱花,其目的就是要让这块煎蛋发挥其色香味俱全的潜力。而公司就是这块煎蛋看,配套制度就是这些葱花。有了配套制度,公司的股东信息登记、资料的审批、对投资的引导等方面都会更具科学性。

3.完善股权转让体系。目前股权的转让条件要求非常严格,主要允许上市公司股权进行转让,而非上市公司股权受到限制,股权转让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资金的流动性,因此要完善股权转让体系,以解决股权转让需求问题。完善该体系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加快市场的一二级转化,增加变现方法,加快资金的流动性。另外设立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强监督和管理,完善股权交易市场。中小企业遇到的其他融资,应该充分先有的优势条件,以节约成本和降低风险,并能正确估计价值,确保股权不因制约因素而贬值。

三、我国中小企业股权质押融资现状分析

1.我国中小企业股权质押融资存在的问题

从2012年开始,《公司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都做了修改,这有利于股权质押融资的开展,托管制度的建立更是有利于资金的流转,从而推动市场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从实际情况来看,在股权质押融资的实施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1)融资风险大

股权价值时高时低,未来难以预测,一旦估计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当股权贬值时,质权人的收益上升,当股权升值时,质权人的收益下降。在偿债与追债中,往往在时间上极为不协调。中小企业的一大弱点就是规模小,这一因素直接影响到该公司是否能力在约定期限内偿清债款,无法偿还说明成本大于利益,公司亏损在所难免,对于融资风险,如果不加以正当防范,不监督和管理,则很难使股权价值维持在获利的范围内。

(2)股权登记托管率低

目前实行托管制度已经成为公司实行股权质押融资的安全有效保障,但它主要针对上市公司,而非上市公司因受到的诸多政策限制。法律规定非上市公司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登记,该工商部门必须有该公司所有的股东登记信息,进行审核股东材料的信息真实性,审核通过后,方能进行下一个步骤。然而,登记注册时以大股东优先,选前三名为登记注册对象。由于登记量过大,公司不可能耗费资源来进行信息登记,他们宁可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其他管理和宣传上。没有专业的机构进行托管,很多关键问题就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同时无法按照公司内部的特定流程执行,这就严重影响了公司进行股权质押融资的积极性。

(3)股权转让受限

股权的自由转让在非上市公司有诸多限制,中小企业都囿于此,受制于相关规定,无法形成完整统一的股权转让市场。非上市公司的主要限制在于其中的交易是分散开来的,以整体为主,缺乏细节性,对于这种非标准的交易,使非上市公司处于一个非常艰难而尴尬的境地。然而,离开了一个特定交易场所,桥梁被阻断,股权就不能自由转让,最终直接导致股权质押融资难以正常进行。

(4)中小企业自身缺陷

很多中小企业在创立之初都比较急进,往往忽视一些长远的思考,不顾实际情况盲从。他们在问题的解决上,不会制定备用计划和备用措施,一旦遭遇比较严重的困难,就会乱了手脚,后果轻者导致亏损,重者导致破产。另外,他们对公司的规章制度不加以重视,法律安全意识不强,对经营流程上专业词汇的认识不清晰,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5)难以估值

对股权价值的评估,是股权质押融资中关键的环节,如果不正确的评估,会影响到公司的利益。但是在此过程中定价机制问题,使其价值很难预测,估价太低会亏本赚不到钱,但估价高又会增加融资的风险性,在安全方面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目前有诸多评估方式,而不同的方式效果又不尽相同,有一定差异。一般公司都以市场价格为基础,根据价格的变化幅度进行估计判断。与上市公司相比,非上市公司则是一个令人忧心的问题,因诸多限制导致没有办法进行股权交易,进而不能定价,影响着股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宣传和普及。

2.我国中小企业股权质押融资问题解决方法初探

(1)做好风险控制

股权质押融资过程中,双方在充分对其了解、预测和估算了之后,才能具体了解风险的强度,再对其进行防范解决,实行双赢。因此内部要加强监管,收集可靠信息,对外部加强对对公司有害行为加以制止。另外有必要在银行等经济主体之间建立交流平台,方便信息传递,资料收集,加大诚信,增强资金的灵活性,加大资金流动。建立一个企业信用的信息数据库,把企业相关信用信息放进数据库中进行统一管理,增加企业信用,消除银行疑虑,进而实现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双赢。

(2)加快设置监督和管理机制

加快设置监管机制有利于规范股东行为,有利于监督隐性违法行为。维持良好的公司秩序,解决掉在股权质押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在此过程中,托管对于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来说,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安全方式,而且国家制定下的制度,也要求非上市公司实行托管。实行第三方托管,有利于规范公司股权的管理,奠定股权质押融资基础,又有利于保护股东的权益,为股权流动与上市交易奠定基础,这种制度安排一举多赢。

(3)完善股权交易平台

股权交易平台是投资者直接进行交易的一个桥梁,但并非所有的公司都可以进入,只有上市公司才不会被限制,而非上市公司无法正常使用。完善股权交易平台,使更多的非上市公司也可以在平台上面进行交易,并增强其灵活性和流动性。因为只有流动起来才可以解决那些股权无市场价参考评估难、财务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问题,调动了银行的参与积极性,真正的使股权质押融资成为非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

(4)完善股权转让机制

产权交易市场作有利于准确评估股权价值,也有利于企业把股权抵押后,一旦不能把贷款按时偿还给银行等金融机构,那么股权可以通过银行委托相关机构进行快速变现,进而实现股权价值的最大化,获得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增加股权的变现渠道和灵活性。设立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与拍卖行,明确转让流动程序,创造更新渠道,营造更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5)转变银行观念,加快创新

银行等金融机构偏好于把贷款投放到大企业中的思维定势是它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改变这种偏好把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贷款的投放模式,大力开发适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信贷产品和业务,如股权。发展在这些方面上的创新,是一个巨大的契机。建立有效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扩大规模,拓宽渠道,对外投放,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的诸多难题。

(6)加强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

各个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产品,建立适合的控制机制和风险评估,在时间上让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以及小型金融机构来弥补,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作用。就我国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的投资属性和功能特点而言,其本身是以中小企业作为股权质押融资的投资经营主体。所以要加强制度的完善,产业结构的升级,适当的改善内部与外部投资环境,改变生产经营方式的理念,加强对信息收集的准确性,使其发挥能够高效解决问题的作用。

总的来说,在中小企业的股权质押融资中,有些流程磕磕碰碰,风险和瑕疵是无可避免,除了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硬实力以外,更重要的需要法律法规政策的配套,和整个市场环境的配合使这种融资方式得到最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篇6:国内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现状

截至2005年底,我国经工商部门注册的民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民营企业创造的最从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上缴税收占53%,吸纳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员。由此可见,我国的民营企业正以其规模小、数量庞大、行业分布广泛、经营灵活等特色以及同大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民营企业如果能保持正常比例的人才流通(通常情况下是15%以内)奖有利于企业的再造血和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然而,我国的民营企业犹豫社会、历史和自身等诸多方面的愿意,是的其地位、环境、条件和实力在竞争中均处于弱势地位,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据有关统计,近年来我过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动率达到50%,有的企业甚至达到70%,这些人当中交大比例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的中坚力量。犹豫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流程简单,人才往往能独当一面,企业也不会像大型企业一样拥有比较丰富的人才储备,一旦这些人才流失了,必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经营和发展。

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呈现出以下特点:

1、流向三资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这些企业相对于中小企业,不仅是市场的竞争加剧,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的争夺也因此加剧。这些公司在中国人才的本土化方面发展迅速,国内大量的优秀人才从民营企业流向三资企业,或被高薪聘请,或被委以重任。长久以来,民营企业似乎成了外企的人才培养基地。

2、流向发达地区

从地域看,人才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从我国中西部地区流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越是发达的地方企业越能吸引人力资源。

3、不同行业的人才流失情况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行业看,竞争激烈的行业、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往往是人员频繁流失的行业。

4、高层次人才及年轻人流失比重达

这是有高学历人才本身条件的优越性决定的。研究表明,高层次人才在同一个岗位上稳定工作的时间大约是2年,如果他觉得在该岗位上没有发展前途,就会重新寻找更新更高的职位。同时与年龄有关,人员流失与年龄呈负相关。年轻人学习、适应力强,对企业的依附性小,同时家庭负担也相对较小,因此他们选择跳槽时顾虑相对不大。

5、呈羊群效应------集体跳槽行为

一名或数名具有影响力的员工带头离职,带来的集体跳槽行为。结果造成岗位的确实,严重的将造成企业生产的瘫痪。

6、与人才职业发展有关

上一篇:结项报告封皮下一篇:同学聚会策划书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