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秋思

2024-05-07

五年级秋思(通用16篇)

篇1:五年级秋思

清晨,我推开窗户,映入眼帘的是落叶在秋风的“魔爪”下打了几个滚,之后又落叶归根。这秋风怕是翅膀硬了,居然吹到我的脸上来不过,这凉飕飕的感觉使我想起了在家乡中的母亲,她可还好?

接着,又不禁在脑海里浮现出与家乡离别的情景:母亲用苍老的手拿着几块铜板递给了我,之后又抱住我。我能感觉到,在我的肩膀上有几颗凉凉的泪珠子,看着母亲因为我泪落如珠的样子,我不禁心疼起来。我当时是头一次真正感受到,母爱是如此伟大。在思想的引导下,我拿出纸和笔,开始书写起家书来。忽然,千愁万绪涌来,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写家书时,脑海里出现的是关于我和家乡的点点滴滴,那些只属于我和家乡的点点滴滴。

突然,我又开始羡慕起刚才的落叶来:真好啊!就算在人生中经历了那么多磨难,最后也能落叶归根。写到一半时我才发现,被我的乡愁写的密密麻麻的纸又被我乡愁的泪珠子给湿透了。罢了,再写就是。

写完以后,我望见了老乡骑着一匹马掂着行李,我便知道他是要回家乡去,然后安心的将家书交给他让他带回家乡。就在他要走的时候,我留住了他:“请将家书还我一下。”因为我总觉得,有什么遗漏的。检查好以后,才放心地将家书还给他。之后目送于他,直至他骑马的背影消失在我的视线。

世界之大。家乡,我们何时才能再续前缘?

篇2:五年级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张籍在秋天对家乡的思念,而我,是在去年秋天又想起了我那往日的好姐妹,又想起我和她那段朝夕相处的甜蜜时光。“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伴随着这首歌,我在我生日那天收到了我从遇见她为止的她送我的第一份礼物,“友谊天长地久”成为了我们两人的关联词……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做泥塑,她却忘了带原材料,我这次又巧合似的带多了,正好可以做一下举手之劳于是我毫无忌惮地抓了一大块陶泥给她,她甚为感激,我们的心底早已百花盛开……“好难受啊!”发烧的我。

有一次在课上小声的呻吟着,发烧的魔爪向我伸来,她见此景不妙,报告老师,扶我回家,我甚为感激……如今,我与她已与她有千山万水之隔,只是偶尔有她的一点消息而已。在那个送她上车的夏天,我心已空荡。送她时,我虽面带微笑,但心却在隐隐作痛,感觉什么东西在我心中慢慢的流淌,她与我挥手告别之时,我眼中顿时似乎有雾气升腾,肩头微微耸动。今年冬天,看见天上的两只小鸟像久别重逢一样,格外亲热,它们互相嬉戏,玩闹,似乎还在交流他们这半年来的经历。

说的如痴如醉,它们就是这样玩了整个冬天,不知疲倦。在春天分开之时,甚有不舍之情,可毕竟,时间是流动的,它们互相约定,这个夏天再相聚。在这个温暖的严冬中,是那么美好……那个可爱、纯真、善良、活泼的女生,便是我多年的知心朋友——欧梓楠。人的友谊绝不会变质,反而会愈加新鲜,只要彼此的心是相通的,走在哪里都不会孤独。在此,我作诗一首:《送别》:明月有光人有情,车站离别泪满襟。去年盛夏心空荡,只盼友人能归来。吾与友人感情深,离别之后甚想念。友人不知何时归,只能一直等待焉!

篇3:五年级秋思

【关键词】小学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洛”。

2.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 又开封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采用多种形式,并且注重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逐步、逐词、逐字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真挚情感,在体会与一次次的吟咏中呈螺旋式上升地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篇4:秋思五年级作文

我在洛阳城已经住了两年了,不知我的家人怎么样了?是否安康?快乐?让我忐忑不安。

夜晚,我来到窗前,一轮皎洁的月亮洒下清淡的光,不禁让我想起了远在家乡的亲人,也让我想起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到这里,我便不由自主的流下了眼泪,这眼泪是思想的眼泪。这时,突然树上的叶子飘落下来,秋风乍起把叶子卷了起来。哎……我重重叹了口气。

我来到书房,想写封信给家人,告诉家人我在洛阳城一切都好,并问问他们好不好。可是刚要落笔,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要说的话太多了,不知怎么表达我的思乡之情,我想了又想,过了好长时间,最终决定在信里尽情的讲述着自己家人离别后的事情和自己的心里话,我终于把自己的心写完了,变不知不觉的睡着了。

清晨,我把信件封好,再用细绳子绑好。急匆匆的骑着马奔到驿站门口,我便把信慎重的递给他,他要走的时候,我再次把信拆开慎重地看看有没有什么忘写的,再次把信封好交给送信人。

篇5:秋思五年级作文

我住在洛阳城,看见秋天到了,想起了远在家乡的亲人。

我想写封信,问问家乡的亲人是否安康,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写,我对家人有说不完的话,可不知从何说起,我绞尽脑汁把自己的话写了出来。第二天,送信人牵着马来到这里,我把信递给了送信人,突然,我想起了还有一些重要的话忘了写,于是,我赶快让送信人把信给我,我拿起笔,赶快把还没有写的话补上。终于写完了,我又看了几遍,才把信交给了送信人。我等待着家人的回信。终于有一天,家人来信了,他们说他们过得很好,一切安康,希望我也能平安度过每一天。我终于把心放下了。

篇6:秋思-五年级作文

秋风轻轻的吹过洛阳城,这时的天空黄叶纷飞,枫叶似火,凉风习习。唐代诗人张籍正在远门准备给自己的亲人写信,问问自己的亲人现在还好吗?他要写很多对家乡的情谊和许多对家乡亲人的问候,还让他们不用担心自己。但是他又怕自己对家乡的问候在一时之间说也说不完,因为自己是在太想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这不是淡淡几页纸可以写完的,这份情谊实在是非常的深厚。他对自己家乡的情谊非常多。

在一次又一次送信人准备出发送信时,他再一次打开自己封好的信封,因为他怕自己忘写了些什么。也许是自己还有话对自己的亲人说;也许是忘记问候父母的身体健康;也许是忘记说让父母不用为他担心,挂念,现在自己的生活非常好;还也许是忘记问问自己身体虚弱的妹妹现在还好吗……

他对家乡的情谊实在太深了,他一次又一次的修改,终于把自己的信交到送信人的手上,让他带给自己的亲人。

篇7:改写《秋思》

张籍文才出众,却因没有买通主考官而名落孙山。他进京已经两月有余,十分思念家乡,却又因榜上无名而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路边的楼上忽然传出一阵琵琶声,远远望去,一位姑娘正在弹着一首凄凉的曲子。那声音瑟瑟的很是凄冷。张籍闻声望望周围,树叶枯黄,潭水冰冷,风吹得落叶和尘土漫天飞扬,凄惨无比!想想自己的故乡此时正是花红柳绿,春意融融,不禁拿起玉笛吹了一曲思乡曲。这时张籍之友策马过来,他是同张籍一同来赶考的,考中了,但是名次很靠后,被分配到张籍的故乡做官。他劝张籍回去看看,张籍摇头没有同意,只想写封家书请朋友明天捎带回去。

张籍回到住处,斟了一壶酒,手握毛笔却无从写起,他想说的太多了。笔在他的手中颤抖,“吧”地掉在纸上,他无法往下写,便喝了些酒,趁着醉意写完了信。

次日,朋友来取信时,他又将以蜡封好的信打开,重读了一遍,才交给朋友。之后他迅速提笔写了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中学小学部五(4)班 张璠玙

指导老师:陈姝

小将自评:

篇8:秋思-五年级作文

这时,一老乡在屋外停留,张籍急忙开门迎接。老乡说:“我几天前经过这里,现在要回去了,有什么东西拖我带回去的吗?”“您等着,我去写份家书。”张籍说着,拿出笔墨,可正在铺纸之时,他心中却涌起了千愁万绪,有多少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语要对家人说呀!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写起。诗人定了定神,终于落笔,一时间,倾诉笔端,尽情的诉说着千言万语。

信写好后,张籍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十分珍惜的将信封好,嘱咐老乡一定哟要将信送到,可就在老乡临别时,他又将信要了回来,又看了一边,添上几句。

篇9:秋思五年级作文

忽然一阵秋风吹来,张籍不禁打了个寒颤,他只得回到屋里,从衣柜里找出了一件临走时母亲给他缝制的棉袄披在肩上,随即想起来了他年迈的母亲。脑海里浮现出与家人相聚的快乐时光,与弟弟妹妹嬉戏玩耍的快乐场面,与父母亲离别的情景……于是,张籍拿起毛笔,准备给远在故乡的亲人写封信。可准备落笔时,却不知从何说起,心中感慨万千。年迈老母亲的身影,懵懂幼子的声音,还有临行前妻子的叮咛……便不由自主留下了眼泪。一时间,他心中的情感,犹如泉水般涌出,把所有的思念之情倾诉于笔端,寄托于这封家书中。

他一边写,一边感慨,写写改改,改改写写,终于写完了。他把信封好,齐齐整整地放在桌上。这时已近三更了,他才熄灯上床睡觉,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第二天早晨,张籍拿着家书,匆匆跑去找朋友,叫朋友帮他捎信回家。当他经过大树下,恰逢这位朋友正要启程返乡,于是,他连忙将信教给朋友。就在朋友侧身上马之际,他又从朋友手中要回了信,生怕信中漏写了什么,拆开信封细细地检查了一遍,感觉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全在信里了,才将信重新封好,郑重地交给朋友。千叮咛,万嘱咐,真可谓“家书抵万金”啊!

篇10:秋思五年级小作文

张籍坐在书桌前,铺好纸张。他一边研磨,一边回忆家乡的面貌,还有和家人一起相处的欢乐时光。张籍想起年迈的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不由得一阵阵心酸;他又想起勤劳的妻子为了照顾家人,付出了很多心血心中不禁存有许多感激之情;当他想起一双儿女给全家带来的欢乐时,更增添了对家人的思念。张籍挥笔疾书,一口气写了十三页信纸。他在信中叮嘱父母要保重身体,奉劝妻子要照顾好老人和孩子,交代儿女要学会自立。

张籍打听到隔壁一个人叫王兵,是他江苏苏州的老乡,就住在邻村,是来洛阳做生意的,一会儿就要返程回家,就连忙把信装好、封上信口,请王兵把信捎回去。当他把信交给王兵时,说了很多感谢的话。王兵刚走出没几步,张籍马上把他叫住,要回信拆开看一看,还有什么话没写上,当他确定把心里话写完以后,重新把信交到王兵手上。

篇11:《秋思》教学片段赏析

师:以前学过不少古诗,请大家说一说,怎样读懂一首诗的字面意思?

生:我的方法是先理解诗句中每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再把这些词语的意思串连起来。

师:这是一种好方法。(板书)

师:在采用这种连词意理解古诗的方法时,有没有碰到过什么困难?

生:有。我发现有时候直接把词意连起来,句子不怎么通顺。

师: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生:比如《泊船瓜洲》的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把几个词语的意思直接连起来,就是“京口瓜洲一条长江相隔”。这就不通顺。

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生:我觉得适当添加一些词语就可以了,“京口和瓜洲之间被一条长江隔开。”这就通顺了。

师:你这个办法总结得好。(板书)添加一些词语,能使句子更通顺。同样道理,有时候也需要适当地删除一些重复的词语。(板书)

生:我还想到了,有时候还需要把词语的位置互相调换一下。

师:你真会总结,这也是一个好办法。(板书)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用“连、添、删、调”理解《秋思》的字面意思。

【赏析】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主张:古诗教学要淡化诗意,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而要重视品析诵读。但是,淡化诗意不等于不要理解诗意,如果连诗的字面意思都不理解,何谈入情入境地品析呢?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对成年人来说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事,但对小学生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毕竟古诗在语法上有其特殊性,语言表达方式与今天的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正如达尔文所说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上述片段中,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对古诗字面意思理解的学习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古诗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片段二】

师:只知道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我们只有细细地品读,发挥想象,才能进一步感受诗中包蕴的极其深刻的内涵。请静下心来默读这首诗,我相信你们一定会产生许多疑问。(生自由读古诗,找出疑问)

生:诗的第一行说“洛阳城里见秋风”,我觉得这句话不通。秋风明明是无形的,他怎么看得见呢?

师:是啊,诗人怎么看得见呢?他能看见的是些什么?

生:我认为诗人看见的是秋天的景色,如枯黄的树叶簌簌地随风飘落。

生:还看见衰败的小草在秋风中瑟瑟发抖。

师:“瑟瑟发抖”这个想象非常丰富,非常形象。

生:诗人还可能看见一群大雁往南飞去。

师:(播放秋风声)是啊,秋风虽然无形,却又处处可见。秋风过处,树叶飘落,百花凋零。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秋风,刮在洛阳城里,刮过树梢,刮过草地,也刮过诗人张籍的心田。大家试着比较一下,如果把“见秋风”改为“见落叶”“见花谢”“见大雁”,效果如何呢?

生:还是用“见秋风”恰当。这三个字把诗人见到的萧瑟凄凉景色都概括进去了。

师:秋天本是个丰收的季节,为什么在诗人张籍眼里却如此萧瑟凄凉呢?谁能从诗中找到答案?

生:我从第二行诗找到了答案。诗人看见萧瑟的秋天来到,不由得想念起家乡的亲人。远离家乡和亲人,心情自然是非常寂寞凄凉的。

师:有谁在课外收集了张籍的资料?

生:张籍一生坎坷,贫病交迫。由于出身微贱,所以尽管才华横溢,却始终得不到皇帝的赏识,做一个九品小官就长达十年之久。

生:张籍有严重的眼病,因无钱医治,几近失明,他的好友孟郊曾称他为“穷瞎张太祝”。

生:诗人客居洛阳时,曾作诗形容自己的处境:“身病多时又客居,满城亲旧尽相疏。”

师:是啊,在这样凄凉的心境之下,面对树叶飘落、百花凋零的秋景,诗人怎能不备感凄凉呢?现在你再来读这行诗,是不是有了和初读时不一样的感受?(生练习朗读)

【赏析】理解“见秋风”是本诗教学的一个难点。从写作技巧来看,诗人有意将有形的秋容秋态化为无形的秋风。一方面,是因为“见秋风”一词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更符合古诗语言洗练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从表达感情的效果来看,“见秋风”不仅包含着诗人所见到的秋天萧瑟之景,更传达出诗人内心孤苦凄凉的情感。但是,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宜传授如此高深的写作知识的。在以上设计中,执教者抓住“秋风”一词,播放一阵紧似一阵的秋风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脑子里再现一幅萧瑟的秋景图,再结合第二行诗和张籍生平资料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从而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片段三】

生:我知道“意万重”的意思是要说的话太多,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诗人有那么多话要说呢?

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孤身一人漂泊在洛阳城,诗人到底想说些什么呢?假如他的父母还健在,他想对白发双亲说什么?

生:父母亲大人,你们身体还好吗?没能在身边侍候二老,儿子真是不孝。你们要保重身体啊!

师:自己常年在外,家中的老人和孩子都是妻子照顾,诗人多想对她说——

生:夫人,你在家操持家务,还要照顾老人、抚养子女,辛苦你了!

师:作为父亲,诗人又想对他的子女说什么呢?

生:我的儿女啊,你们已经长大成人。我不在家,你们要孝敬爷爷奶奶,照顾好母亲。

生:诗人还可能会对子女说:你们一定要用功上进,将来一定要比我有出息!

师:给亲人写信时,除了问候,还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生:还会告诉一些自己的情况。

师:那么诗人可能告诉亲人一些什么呢?

生:说他独自在外漂泊的艰难。

生:说他思念亲人的孤独寂寞。

生:也想说他患病无人照顾的凄凉和痛苦。

师:是啊,要说的话真是太多了,可以说千言万语在心头,可是,有些话又怎能向亲人诉说呢?说了只能让家乡的亲人为自己担忧。想说,又不能说,想说,又不知道怎样说,这就是(引读——欲作家书意万重)一个“万”字,多么准确地刻画了诗人此时此刻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的状况。把前两行连起来朗诵一下,再次体会诗人的情感。(生朗读)

师:请说说读这两行诗的感受。

生:我仿佛看到诗人写了一张又一张,地上扔了一团又一团的信纸,可他还是不满意,一会儿低头沉思,一会儿来回踱步,一会儿又站在窗口出神地远望。

……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咱们再来读这两行诗。(配乐,生朗读)

【赏析】“意万重”一词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诗人写家书时复杂的情感,是教学的又一难点。学生对写家书一事虽然不陌生,但因为他们年龄小,阅历不深,很难理解诗人心中虽有千言,却无从落笔的复杂情绪。借助以上设计,教师一步步提示和引导,让学生设身处地站在诗人的角度来思考、说话,从而体会诗人的欲言又止、欲说还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配上哀婉的古筝曲进行朗读,深化对诗情的领悟。

【片段四】

生:既然诗人这么想家,为什么不回家看看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给大家提供了从《全唐诗》中摘抄下来的张籍的几首诗,请小组合作,从这几首诗中找答案。(出示古诗,生合作学习)

师:从这三首诗中找到答案了吗?

生:我读了《思江南旧游》,明白了张籍不回家是因为路太远,不给家里写信是因为担心家里地址有变动。古代通讯不发达,诗人又常年在外,不能及时得到家里的消息。

生:我从《南归》一诗中明白了,诗人不回家是觉得自己没有成就,无脸见家乡亲人。

生:《早春闲游》中告诉我,诗人长年生病,感到出门困难。

生:我查了课外资料,知道诗人的老家在苏州,而他现在是在洛阳,相距将近一千公里,古代交通落后,回一趟家太难了。

师:说得有道理。我想,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诗人有家不能归,只能在洛阳城的秋风中凭借一封家书捎去对家人的思念!这封信中寄托了他多少深情和无奈啊!让我们一起完整地把这首诗诵读一遍。(生配乐诵读全诗)

师:(出示一张空白灯片)送信人带着诗人的家信绝尘而去,此时此刻,在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送信人乘坐的马车已经消失在天的尽头了,但诗人还静静地站在洛阳的街道上,凝望着马车远去的方向,久久不愿意离去。秋风又起,卷起了诗人的长袍。几片枯叶无声地飘落在他的头上,又慢慢地滑落下来。

生:在一个宁静的山村,一间低矮的木屋里,两位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的身旁围着几个年轻人和一个中年妇女,其中一个青年男子正在读一封信。他们正是张籍的家人。读着,听着,老人已是老泪纵横,而那位妇人也早已泣不成声。

师:是啊,一封家书,写不尽思念;一封家书,诉不完衷肠。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感谢诗人张籍,用他真挚的情怀感动我们,用这千古传诵的名篇感染我们,让我们感受到古诗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配乐,生背诵全诗)

【赏析】这一片段贯穿了两个理念:一是通过课外拓展阅读,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古诗文的能力。学生的问题提得非常好,说明他们真正用心读了诗。教师不急于作答,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寻找答案,培养诗趣,积淀文化底蕴。同时,也巩固了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理解古诗的方法。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满起来。在课结尾处设计一个留白的画面让学生想象,营造一个更加悠远的意境,真正实现跨越时空与诗人对话。(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六零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篇12:五年级秋思改写成故事

走过一道小桥看到了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农妇。在桥下洗衣。风直接漂人了心灵得幽谷。此时光明消失在我眼得视线里。老农妇说:“日以落,要光临寒舍吗?”我说;“谢谢夫人,小的就光临贵府。请夫人带路。”

天黑了我走在古道上寒风刺骨我的瘦马也好像饿了。来到了夫人的府上只看到一位女子貌美如花。夫人说;“此来碑女。”女子轻声细语的说;“公子光临寒舍真是万分荣幸啊。”我说:“那里,那里我光临贵府是我的荣幸。”两人沉默了下,夫人打破了僵局说:“请公子去寒间。请”我呆了下说:“哦,好的谢谢。夫人款待。”我好像喜欢上了那名女子。女子想我也好像喜欢上那名公子呢。过了一天夫人说:“对我家女子有和见解。”我脸红红的说:“夫人这话是……”夫人打断了我的话说“什么不要以为我的是傻的。男的为婚。女的为嫁。”我说“婚姻大事,乃关重大要有三书六娉之理。要有媒婥之言。虽然我喜欢她可是……”夫人说“一个大男人了还婆妈啥呢?婚姻不就是两情相悦就行了吧”我说 ;“好吧,只要你女没意见就行了”

篇13:秋思五年级作文500字

读着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把我的思路引向那邈远的古代……

张籍独身一人在洛阳,这年秋天,阵阵秋风吹起了他心中隐藏许久的思乡之情。此时,他身着家母为他缝制的衣裳,在大街上行走,想起了当时母亲为他一针一线缝制衣裳时的情景,心中呤起了孟浩然所写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眼泪便湿润了他那干燥了许久的眼眶。于是,他准备写一封家书回家,探望自己的父母。

回到他那简陋的寒舍,张籍磨好墨,提起笔正要写信时,却又浮想联翩,他想起了父母怎样对自己的呵护;怎样在学堂先生面前听他斥责自己,又怎样陪笑说话,回家又怎样向自己诉苦……一幕幕仿佛都只是昨天刚经过一样,想着想着不禁泪落如珠,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泪花打湿了宣纸。张籍坐在桌前,咬着笔头,沉思良久,他写着写着,就将稿纸揉成一团,就这样写了揉,揉了又写,终于将信写好了,可他读了几遍,总觉得意犹未尽,不停地修改,不知修改了多少遍,才停下笔来。桌子下面,被他揉成的纸堆成了小山。

篇14:秋意浓,逸秋思五年级作文

古人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颜色各异、形态万千、而又拥有不同的美感的秋日信使——秋叶,悄悄地捎来了秋的讯息,拉开了秋之帷幕。

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望着这美美的秋景。漫天秋叶随风飘舞,斑斓的树林中偶尔闪出几簇深绿色,那唯美的深绿中还有着几星若隐若现的淡黄。散发着阵阵沁人心香的桂花,那淡雅的颜色恰到好处地与这秋天融为了一体;满地秋叶中混杂着金灿灿的银杏果……咦?远处那一抹红是怎么回事?我好奇地走近一瞧:呵!是一棵火红的枫树呀!我再细细地一看,这枫叶比巴掌还小,长得却与巴掌颇有几分相似,它娇艳的颜色似火般赤红,“手指”的顶端色彩则更加艳美,好像比火还红一般,仿佛指尖只要触碰到那儿,那红便会染了我的指甲。呀!是什么?竟如此醉人?我离开了枫树,扑向了桂树。桂树的枝头挂着几点黄色,像是秋姑娘书画时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而洒上去的颜色,不想却让这秋天多了几分韵味。

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望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我独自观赏不远处赤红的枫叶,耳畔是飒飒秋风。就在这寂静之时,一个大学生举着相机对枫树拍起来,他一定不知道,自己虽是一个突然闯入的过客,却为这画面注入了生机。秋风飒飒,几片枫叶被吹得飘入了大地的怀抱,在大学生面前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枫树的叶子也不甘示弱地在秋风中展示着它的丽姿。一个爱美的小妹妹让妈妈折下了一枝金桂,插在了头上。金桂飘着暗香,惹得路上的行人都扭过头看着她笑,然而小妹妹却毫不顾忌,反倒放声唱起了秋天的曲子,这下行人都乐得笑出了声。

篇15:红蜻蜓的秋思

岸边的一大块河石上,一位诗人抱膝而坐,过眼的长发全拢向一边,厚厚的眼镜片把夕阳的光芒聚于一点,仿佛是他眼中发出的灼灼红光。秋风轻轻地翻着放在他身旁的一个本子。带走了里面一串串温婉凄美的句子,四处散播,把秋全融在了诗中。飞舞的红蜻蜓循着浓馥的诗行,偷偷潜到河边,摆着“丁”字伫立于涛人那穿着拖鞋的脚尖,红色的翅膀间或闪动。诗人把嘴张成发出“哦”的圆,张开双臂,又慢慢地合拢,他在捕捉那红蜻蜓——用翅膀扇起的灵感。匆匆地,他在本子上记下了一串美丽的句子——

红色的翅膀

把秋风扇起之后

又遣走了红色的夕阳

红色的蜻蜓还在飞舞,红色的叶子还在飘落,河石上的诗人还是分不出哪是蜻蜓,哪是落叶。上游传来一阵孩子的笑声,过了一会儿,一只、两只、三只……诗人在默默地数着:一共七只心形的红色小纸船,飘浮在红色的涟漪上,七只红蜻蜓在追逐着,总想搭上这些美丽的小红船,然而小船顽皮地跳跃着,总在努力地摆脱着红蜻蜓那本已触及自己身体的脚……金色凄美的秋,飘着一只红色的心,诗人从聚着红光的镜片中,寻出一枝红色的铅笔,在本子的扉页上,大大地涂了一个“愁”字。这就是秋天的心。

河对岸的草甸子上空,也有红蜻蜓在飞舞。牧童甩着鞭子,鞭影紧随前面灵异的蜻蜓。两只大黄狗对着滚圆肚子的黑水牛狂吠,一只母牛,一只牛犊,低着头,瞪着眼,用尖利的角抵着黄狗的叫声。狗围着牛来回地蹿动着吠叫着,两头牛也跟着转,终于渐渐地烦躁了,“初生牛犊不怕狗”,它们低着头对着狗的影子蹿了出去……红蜻蜓还在上空绕着圈子,欣赏着这场牛和狗之间的斗争,牧童追赶着红蜻蜓,牛和狗的斗争威胁着牧童。这是一个圈子,一个秋天的氛围下的圈子。

篇16:五年级上册《古诗词·秋思》赏析

见秋风而起乡思,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习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实在不多,而张籍的《秋思》借助飒飒秋风、寄发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构思巧妙,历来为人称道。

一句写客居洛阳,又见秋风。秋风无色无形,仿佛不可见,但也似可触可感,诗中一个“见”字,似乎使人看到飒飒秋风,黄叶飘零,满眼萧瑟,冷冷清清,客居他乡的游子,思乡情浓。一个“见”字,情随景生;一个“见”字,境界全出。对家乡,对亲人悠长的思念,由秋风吹起,由“见”字升起。

二句表达思乡情浓。古人“见月亮,思故乡”,张籍见秋风,起乡情。 “欲”字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很强烈的`乡思中平添了欲归不能的惆怅,铺开纸张,心中纵有千愁万绪,竞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诗人的神情意态,鲜明可触,引人想象,使人想起“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伤,想起“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无奈,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真切,想起“乡书何达处,归雁洛阳边”的期盼。

三、四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不谈信的内容,亦不谈写信的过程,仅家书即将发出又“开封”的一个细节,就使人万分感动。诗人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捎信时间“匆匆”,纵有千言万语,也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信已写成,似乎“意万重”已经言尽;但当捎信人将要上路时,“复恐”漏写了什么,又匆匆拆开信封。“恐”显示了诗人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其实也不一定就遗漏什么内容。而“临行又开封”的细节也并不一定需要补上什么内容,与其说是为了补上几句未说尽的话,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正是这一行动细节正显示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深、之重、之浓的心理。这两句所写内容虽然寻常,但由于它准确真切地反映了游子思乡的心理,真可谓化平淡为神奇。

上一篇: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下一篇:中国进入美国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