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秋思作文

2024-04-19

异国秋思作文(精选5篇)

篇1:异国秋思作文

母亲的爱是伟大的,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同学的爱是快乐的,老师的爱是温柔的,而素不相识的朋友的爱是值得让我感恩的,特别是异国朋友给我的爱。

暑假里我随学校去了美国,临回国的前两天,我们团队去了我盼望已久的迪斯尼乐园。为了安全起见,老师给我们分了组,四人一组。

临近中午,我突然向同队的队友们提出想上厕所,他们同意了说好在沃尔夫迪斯尼的雕像那儿等我。可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我回到雕像那儿时,队友们早已不见了。此时的.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汗和眼泪竟不争气地一块流了下来。我人生地不熟的,这可怎么办呀。

这时,一位老奶奶来到了我的面前,用她那大手摸了摸我的头,叽哩咕噜地说了一大串英语,她每说完一句话,我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注意地看了看这位老奶奶:她的脸上已布满了皱纹,总是笑眯眯地望着我。我也很礼貌地与她握握手,她用她的爱之手把我带到了一个专门让走失的小朋友休息的地方。

当那里的工作人员得知我还未吃午饭时,就立刻带我去麦当劳买东西给我吃。在休息区,有许多小朋友见我是“外国人”觉得很好奇,便尝试着和我说话,做游戏。有一个叫Marina的小姑娘还主动送我一个小别针。我就这样快乐地在休息区待到了下午3:45分。这时我想起了和队友们约好下午4点一块儿玩“激流勇进”,我便和工作人员说了我的想法,他们马上送我到“激流勇进”,在那儿,我与队友碰面了。

我向工作人员深深地鞠了一躬,感谢他们给我的爱与欢乐。

异国朋友的爱是温暖的,尽管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每个人给我的爱我都会铭记在心!我想对他们说:Thank you for your love!

篇2:异国秋思作文

家乡,顾名思义就是家所在的地方,祖辈的足迹遍布的地方。那一年我踏出国门深切的体会到什么是思乡。

我十二岁那年的暑假,我与十几辆满载财富的卡车驶离了我厌倦的小城,那钢筋水泥铸成的牢笼、索命的空气,离我越来越远。取而代之的是身心的解放,每个细胞的欢娱。每一个从车窗掠过的小山丘、别致的古建筑,让看惯平淡无奇的平原,看厌了四四方方高楼的我,感到莫大的新奇就像沸腾时代刮进的一路清风,清新自然。

十三天后,一个没有被现代的脚步扰乱的净土。——云南。那些黑里透红的枣子脸上洋溢着热情的微笑。盛情的.款待,让这些被金钱隔得渐行渐远的我们感到违和。看者他们一片的和乐安详,让我不得不想起几天前游丝般说不出的悲伤在抓挠着我的心口。新奇感被时间冲淡,我的心里更多的是家怎么样了?道路两旁不断流过一抹重重的墨绿,不时冒出几座古雅别致的小院,还有那来往行人塌实缓和的脚步,无疑是在告诉我:家乡离我越来越远。颇有背井离乡不复还的悲愁:父母是不是在惦记着我?6岁的妹妹是否煮粥时烫到了双手?小城里卖切糕的老爷爷会不会记得在切糕里多放一些绵糖?我开始闷闷不乐,家把我的魂给勾走了。我开始嗜睡,用睡来逃避,可是那平淡无奇的平原、钢筋水泥的牢笼、还有那满是枷锁的人们总在我的梦中萦绕。无数次的惊醒把我从拉梦回到现实,让我从‘家’驶入通往异国的大路。我的叔叔见我几夜睡相不好还有醒来一脸的惆怅,关心的问我是不是生病了?我心里想家嘴里很好强的说:“好象是上了火气,没…。什么。”车外被陌生充斥着,我想寻找依靠,我开始回想:有多久没有和乡邻一起吃饭?有多少次泼灭了朋友盛情的邀请?回绝了妹妹奢望的嬉戏?即使是在家中吃饭也只是草草用餐匆匆离席。没有细细咀嚼饭菜中父母的疼爱,没有慵懒的享受家的温馨就投入到刀光剑影的游戏里。

我们越过了中缅边境,仿佛失足掉入了爷爷相眶中70年代的中国,低矮的平房,零零落落的木屋,不时掺杂出点点枯黄,还有那窄曲的小路。这不是质朴而是萧瑟。让我的思乡之心骤然强烈了许多,仿佛回家要走30多年的路。缅甸湿热的环境还有那壮实的土狗吓不住我的归心似箭。我的目光一直眺望车队驶来的方向直到埋没在一片湛蓝中。黄棕色的皮肤、同样的碗筷、仍是白嫩的大米,我却吃不出家的味道。暂住的宾馆虽然清凉但还是比不上小城中傍晚徐徐吹来的清风。窗外的夜市人来人往,说着听不懂的外语,我躺在MadeInChina的松木床上嗅不到家的气味。一切已全然没有了亲切感安全感,偌大的房间内空余一个孤独的人,一个游子的思乡心切,一颗在流泪颤抖不已的心。

篇3:异国秋思作文

恰恰又正是源于这“美”字和“情”字,加之中英文差异很大,所以中国散文英译的难度相对较大。但是散文是中国文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散文翻译对于传扬中国文化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需要给予其更多的关注。

1 背景简介

“五四“运动之后开始流行白话文,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在历史大背景的影响之下,这些作品大多寓意深刻,并饱含了深沉的爱国情感。张培基教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正是拣选其中优秀的作品进行整理翻译。“此书选材精当、译功踏实。译文读起来自然流畅,如果只读译文而不读原文,你甚至不会觉得这是译文,不会觉得其英文是出自一位中国人之手。”(1)此外,译者很看重所选散文中的“真情”,其所选作品大都读起来令人不由得为之动容。

庐隐的《异国秋思》就是其中的一篇饱含真情实感的散文佳作。作者庐隐(1898~1934),是“五四”时期著名女作家,早期与冰心齐名。她的创作风格直爽坦率,哀婉缠绵。此文记述了她和丈夫1930年东渡日本东京后的一次秋游,她看到异国的秋景,心有所感,牵动起心底对祖国的思乡之情,其语言朴实、恳切,生动的表现了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对风雨中的祖国和人民的担忧和眷恋。

2 译文中的审美再现

翻译美学这一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描述性的翻译研究为背景在中国译界开始酝酿的。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翻译美学”这个术语,并且认为“翻译绕不开美学”。(2)1995年刘宓庆教授出版《翻译美学导论》,“把源语和目的语看作审美客体,把译者看作审美主体,在主客体的动态作用中构建起了翻译美学的基本框架。”(3)方梦之在其所著的在《译学词典》中提到:“翻译美学理论的任务,就是运用现代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包括对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以接受者的关系的研究,等等。”(4)以下就具体从翻译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方面探讨张培基教授所译《异国秋思》是如何再现原文的美的。

2.1 形式系统

2.1.1 语音层面

文字要让人读起来有美的感觉,那么一定是读起来很舒服顺畅的。语音即是语言的承载审美信息的基本形式手段之一。语音层面的美主要表现在韵律和节奏。一下就是从张教授的译文中节选出来的例句:

1)一个身穿和服的中年男人,脚上穿着木屐,“提塔提塔”的来了。他向我们打量着,我们问避免他的一视,只好加快脚步走向前去。

Then we noticed a middle-aged man in kimono and clogs clattering up to eye us closely.To steer clear of the prying eyes,we started to move ahead with quickened steps.

此句中的“提塔提塔”为拟声词。拟声词是用文字来模仿动物或东西发出的声音,

这样可以是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读者读到这,便可以在脑中想象出来。原文用

“提塔提塔”译者来模仿中年男人穿着木屐走路的声音。译者将其译为clattering

up达到了和原文一样的声音效果。此外,译者还根据英语的习惯,巧妙地对句

子的结构做了一定的调整。英语中一般一句话有一个主语,前一句说的是中年男

子,这一句的“看”亦是这个人的动作,所以译者干脆将其放到一句。这样一来

译文简洁紧凑,有符合译文读者的习惯。

2)我一缕愁心真不知如何安派,我要吩咐征鸿把它带回故国吧!无奈她是那样不着迹的去了。

Unable to dispel my gloom,how I wished I could entrust a wild goose with the task of conveying my message to my home country.But,alas,it was nowhere to be found.

作者身在异国看到秋景,想到了危难中的故国,不免伤怀,一片愁心无处可安,真想让南飞的鸿雁替她把这份心带回到祖国去,可是无奈已经找不到他们的踪迹了。此处的“无奈”只是作者的一种感叹之语,不宜译成英语中的实词,也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译者将其译为“alas”十分贴切,alas是英文中的一个拟声词“唉”,表达人慨叹,无奈是发出的叹息声,十分形象。译者在此处,用alas来译原文中的“无奈”非常好。把原文作者的无奈叹息之意充分的表达出来了。

2.1.2 词汇层面

语言中能承载审美信息的另一个基本单位就是词。词是语言中能承载审美信息的最重要的基本单位,因为词是字,语素和音节的“三结合体”,也就是形。义、音三者的结合体,因此它的审美信息承载能力非常强。在原语的词语层面,承载审美信息的基本手段可以涵盖在“用词”(diction)这个大题目中,其中涉及选词、语域(register)、搭配(collocation)等问题。另一个方面是利用词语的各种修辞手段,这是词语层面承载审美信息的积极手段。下面就看一下张教授是如何处理一些修辞词汇还有带有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的。

1)那短篱边牵延着的毛豆子,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

Soybean leaves on the low hedges are beginning to turn brownish yellow.

译者对原文中色彩词的处理,十分恰当,译的很符合目的语读者的习惯。“枯黄”指“暗淡的黄色”或“黄中带有褐色”,以为“brownish yellow”既准确有地道。

2)这一景象,最容易勾起人们的秋思,况且身在异国呢!

The autumn scene is most apt to bring about a lonesome and desolate mood,especially when we are in a foreign country.

这句话中国人读起来,在理解上一点问题都没有。在长久以来的文化积淀下,中国人读到“秋思”一词是都能体会到其中的涵义。“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颓废色彩的情节!这种情节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文人。特别是刘禹锡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这一句话正是中国文人闻秋而悲的写照。故此,此句中的“秋思”不可以之意,要把其内涵的意义传递给译文读者。此处译为“lonesome and desolate mood”正是表达了寂寥之意。

3)呀,这短短的九年中,我走的是崎岖的世路,我攀缘过陡峭的崖壁,我由死的绝谷里逃命,使我尝着忍受心头淌血的痛苦,命运要我喝干自己的血汁,如同喝玫瑰酒一般。

During the nine fleeting years,I had trekked on the rugged journey of life,climbed up steep cliffs,and made good my narrow escape from the valley of death.I had experienced the agony of a bleeding heart.I had been forced by destiny to drink up my own blood like I did red wine.

此处作者为表现自己在短短九年中所受的苦痛折磨,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崎岖的世路”、“陡峭的崖壁”、“死的绝谷”以及“心头淌血的痛苦”。这些词在这里都已经不是其本来的意思的,作者是想通过这样的描述,使读者对其所经受的苦痛有个更生动,更直观的体会。此处译者巧妙的把“世路”翻译成了“journey of life”,从而改隐喻为明喻,使译文清晰明了而又不使原作者的本意。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由死的绝谷里逃命”,张教授此处译的“made good my narrow escape from”甚好,“make one’s narrow escape from”是英语中很地道的一个用法,意思是九死一生,险些就没逃出来。用在此处很贴切,把原作者那种经历痛苦的大劫难的感觉生动的表现出来了。

2.1.3 句子层面

中英文的句子结构差别很大,英语句子通常为“树形结构”,所谓树形结构即句子通常有一个主干,其它的成分是从主干中引出的,各分句间由连词连接。所以英语句的逻辑性很强,小句与小句之间的关系十分清晰。而汉语则为“竹形结构”,有时候很多并列结构罗列在一起,通过内在的意思串联在一起。因此在英汉转换是要特别注意句子结构的调整。此外,为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力,作者写作时在句式上通常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对称,排比等。在翻译中同样需要注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保留原文的修辞形式。

1)在那枝柯掩映中,一道金黄色的柔光正荡漾着。使我想象到一个披着金绿柔发的仙女,正赤着足,踏着白云,从这里经过的情景。

A ray of golden sunshine gently filtering through the tree branches conjured up in me the vision of a golden-haired fairy maiden treading barefoot on white clouds on her way through the place.

原文是两句,第一句说的是通过密林的缕缕阳光,第二句描绘的作者看见这景色所联想到的一幅画面。显然第一句的图景使作者联想到了第二句的画面。故此张教授巧妙地将两句合成了一句,“conjure up”这个短语用的非常好。此外第二句是由几个小句组成的,译者也把它们都整合在一起。“正赤着足”直接变成了修饰成分。这样整合之后的句子,简洁明了,前后句的因果关系也十分清晰,而且符合英语的习惯。

2)我有什么方法,使年光倒流呢!

What could I do to relive the old days?

原文中作者重游故地,回想起年轻是的欢乐场景,顿生物是人非之感。当年那个快乐的小女孩,如今却已是历经人间悲苦的中年人了,当年的一切都早已被无情的岁月摧毁了。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慨叹概怎样才能回到当年!原文用了一个感叹句,来加强语气。译文中将其换成了反问句,实则更能表达作者心中的悲凉。回去,是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作者自己也清楚的很,但还是要问能有什么方法。这是一种怎样的绝望呢!

2.2 非形式系统

2.2.1 文化层面

翻译中双语各自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因此翻译艺术鲜有不受文化因素限制者。任何语言都不可能不打上文化的烙印。实际上,语言的“文化着色”渗透到了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则是一些带有明显文化渊源的词句。下面就看一下该文中的句子:

1)低声吟着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这个小小的灵宫,是弥漫了怅惘的情绪。

My heart was filled with melancholy when I recited in a low voice the following lines of an ancient Chinese poet:

When the west wind furls up the curtain,

I’m frailer than the yellow chrysanthemum.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所写《醉花阴》。这是一句千古名句,中国人大都知晓词句的意思和出处,所以原文中作者直接写了出来,并未标明其出处。但译者就要注意了,必须加词把原句出处写清楚,以便译文读者理解。

2)灯红酒绿,不能安慰忧患的人生。

Feasting and revelry can bring no solace to the distressed!

词句中的“灯红酒绿”,形容夜饮聚会的情景。后多用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这是中文里的惯用词,决不能按字面意思来译。此处以为“feasting and revelry”已经能够表达原作者的意图了。这个词本身含有贬义,但作者在此处提到国人的宴饮场面,其实并没有太多的贬义在里面。所以译者的处理时恰当的,此处不用多做解释了。

2.2.2 意境层面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通过文字的整体效果来呈现出一种意境。向读者传达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意境凸显了艺术情境,托出了艺术氛围,带出了因素风味。在艺术家所营造的特定情景、氛围和风味中你感到画面、语言都已消散,你处在一种艺术境界之中。下面是选自原文中的几句话:

1)“唉!往事,只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呢!”

“O the old days!”“I can’t bear to look back.”

2)哦!流年,残酷的流年呵!

O fleeting time,heartless time.

3)唉!这仅仅九年后的今天。

Oh,nine years had quickly passed since then.

4)“故国不堪回首”

“Oh,my country,I can’t bear to look back!”

5)唉,破碎紊乱的祖国啊!

O my disaster-ridden motherland!

通过以上从原文中摘抄出来的几句话,就能看出作者的心境。作者漂泊异乡,秋日出游,故地重游,却已经不复是当年那个无忧无虑的女孩了。历经了许多人世的沧桑困苦之后,再想起当年的意气风发时,不禁感慨万千。篇名为“异国秋思”,而且开篇第一段就提到了“这一景象,最容易勾起人们的秋思,况且身在异国呢!”。由此可见作者的秋思,不仅有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悲叹,更有着对患难中的同胞和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担忧。张教授的译文基本在再现的原文的情境,几个“O”道出了悲叹之意。

3 结束语

该文通过对比庐隐《异国秋思》原文与翻译家张培基教授的英译本,可以看出散文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取决于原文的美学因素(无论是形式系统还是非形式系统散文)是否在译文中得以再现。庐隐的《异国秋思》,景物描写传神,感情真挚,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堪称一篇散文中的佳作。张培基教授作为译者在翻译中把作者的审美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审美意识,积极寻求最大限度再现原文的美感,成功的传达了原作的“美”和“情”。此外,可见翻译美学理论正好为分析译文中美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朱曼华.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J].北京:中国翻译,2000(3).

[2]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方梦之.译学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篇4:异国泛舟记初中作文

这一次,随旅行团游览两国,极为靠近而神似了的两国。

虽然去年刚去过奥地利及一些周边的欧洲国家,但在异国他乡坐船,却是头一次。

水,就像镜子。那粼粼的波纹,哼着他乡的曲儿,反射着耀眼阳光以及那些绚烂的风景。

巴黎塞纳河,横穿巴黎市中心。傍晚,风大,烈日直射,阳光几次模糊了视野。虽说是“夜游塞纳河”,但这里又几时才入夜呢?直到夜里十点还能见得巴黎人露天喝着咖啡,而此时,日光或刚刚开始消减。

两层的游船,顶上一层座位全满。或许对骄阳的热情过头有些受宠若惊了,我只好坐下层。迎着巴黎爽快的风,心中微微漾起一阵说不太清的,激动的涟漪。塞纳河两岸开阔的景色尽收眼底。往河岸望去,时而能看见气派的巴洛克式建筑,虽矮小却精悍,气势恢宏,那便是巴黎的行政机关所在了。

河的另一岸,树荫下,当地人正悠闲地晒着太阳。船上有个孩子朝他们挥手致意,他们居然看到了,并也向我们友善地挥手打起招呼,直到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当我们的船行近时,街头表演的艺人便拿起乐器,表演起来;待我们渐远,便向我们鞠了一躬。巴黎人,在河两岸享受着夕阳温暖的他们是否已经成了在塞纳河上乘船的我们眼里的一道美景呢?

巴黎意犹未尽,又来到了瑞士琉森,一个极诗情画意的地方。

琉森湖如群山环绕的明镜,又如深邃的眼。同是日暮时分,夕阳依然明晃晃地挂在高高的天上,天是那么湛蓝,衬托着几片薄云,构成幻想的形状。

船至湖心,猛觉周围是那么的静。船上的我们不受到任何的打扰。向近山望去,建筑像是零星的白瓦嵌在山上;岸边整齐地靠着一排私家的帆船,花花绿绿的.帆正在风里摇曳。忽觉巴黎是那么繁华,而这里却颇觉寂凉呢!倏地,有白影忽闪进了眼帘,沾了一下水面,又如松软的棉絮般弹了出去……渐渐,那白影多了起来。一群群,几乎贴着水面滑翔;一阵阵,仿佛纯色的微风拂过。端起相机,我准备着等它们飞近时按下快门。但它们离我最近的那一瞬,心如止水的一瞬,我却恍惚了。它们旋即飞去了夕阳那里,留下一声悠长的低鸣。

有一叶小舟与我们擦身而过,船上人卧着,一两只天鹅无声地尾随着,水痕漾了又去。半山腰的地方耸立着一尊基督像,正望着那斜阳,那水,那日光在水面上留下的,如一串金色风铃般的倒影。

如梦如幻。无论在何处,都如此充满着生命与和谐的气息。这双城,我想,真是靠近了而又神似了。或许很多我没去过的,在这个大洲上的国家和城市都是这样吧。

篇5:异国他乡除夕夜作文

今天是农历除夕夜,下午,我们全家一同拜访了在墨尔本的苏州好友和亲朋。我们先前往爸爸两位朋友家,参观了他们的新居。接着,我们又一起来到了我的小爷爷家。

我的堂姑一家定居墨尔本,堂姑生了小妹妹后,叔爷爷和叔奶奶帮他们带小妹妹,三个月前也来到这里。能在异国他乡与亲人一起欢度除夕,也是一件极难得、又是一件的极巧的事。

晚上,我们大家庭在“不夜天”亚洲海鲜自助餐厅享用了一顿难忘的年夜饭。说难忘,是那场面的壮观令人难忘。真没想到竟然会有4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和不同国家的人们济济一堂,欢庆中国年的除夕夜。这里不仅有华人,还有不同肤色的外国朋友和我们一起欢度春节。堂姑夫金风介绍说,在我们之后,还将有400多人到这里吃年夜饭呢。中国年快变成了世界年啦!

晚饭结束,堂姑夫金风送我们到唐人街。一下车,我就被眼前这热闹的场面深深吸引住了。整条街道张灯结彩,火红的牌坊,火红的灯笼,火红的中国结,火红的对联,映衬出中国年欢乐的气氛。男人、女人,亚洲人、欧洲人,老人和孩子,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让人感觉到年的快乐。我手握相机,拍下了一张又一张照片,记录下澳洲中国年的`盛景。

在墨尔本母亲河――亚拉河的王子桥上,我们看到了一场精彩的焰火表演。五颜六色的焰火,在空中不断变换着美丽的图案,满天星、绣球花、菊花和形态各异的彩球,让你目不暇给,人们的赞叹声不绝于耳。带着喜悦,我们漫步在亚拉河边畔,观看了街头艺人的精彩表演。凝望着这除夕夜欢乐繁华的墨尔本街景,我的心中充满了欢愉和自豪。我为中国年骄傲,更为中国人自豪!

上一篇:凼底乡小学安全隐患自查自纠材料下一篇:那年冬天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