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机该如何选择

2024-04-27

国学机该如何选择(精选7篇)

篇1:国学机该如何选择

电脑关不了机是怎么回事

电脑关不了机是怎么回事?这个原因其实有很多的,比如电脑中毒,系统文件的缺失,声音文件的毁坏,这些都有可能导致电脑关不了机,下面具体的看看电脑关不了机是怎么回事。

1、电脑关不机,有很多因素,有可能是中毒了,有可能是系统问题,有可能是硬件问题,也有可能是设置问题,所以我们要一个个的排除。

2、电脑关不了机是怎么回事,有中毒可能性。如果电脑可能中毒导致关不了机,就需要下载杀毒软件,然后进行木马杳然,点击全盘杀毒,一个也不能放过,然后杀完之后继续用电脑,如果能正常关机,那么 就恭喜您了,如果不可以,就进行下一步。

3、配置文件修复。如果杀毒也解决不了,就要进行这一步了,配置文件进行修复,具体操作可能会比较麻烦,电脑关不了机是怎么回事希望大家耐心的看一下。

第一小步,点击电脑左下方“开始”图标,然后在“搜索程序和文件”里面输入 ““regedit”,看到出来的结果点击“确定”,然后会弹出设置框。在设置框里面找到HKEY-LOCAL-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policies点击“system”文件夹, 然后双击右侧的“shutdownwithoutlogon”项。

双击后会弹出一个设置框,在框里面把基数改成十六进制,把数值改成”1“。

第二小步,点击电脑左下方“开始”图标,然后在“搜索程序和文件”里面输入“gpedit.msc”,然后在搜索结果点击“确定”按钮。弹击一个设置框。

4、在设置框里面找到”用户配置——管理模板,然后点击,右方会出现“开始”菜单和任务栏,双击,双击后会弹出设置框,在新的设置框右方 找到删除并阻止“关机”、“重新启动”、“睡眠”和“休眠”命令在“开始”菜单可用。双击之后,设置“已禁用。

5、第三,电脑关不了机是怎么回事要检查——退出Windows”声音文件是否已毁坏。如果以上方法仍然没有解决您的问题,那么要进行第三步。在”控制面板“找到”硬件和声音“,找到”声音“,点击进去,然后找到”程序事件“里面的”关闭程序“,在下方修改,声音为无,点击确定。

一招教你电脑关不了机怎么办

如果按上面的电脑关不了机是怎么回事的解决办法还是不行的话,一招教你电脑关不了机怎么办,,,,,,,,,,,,,,,直接拔电源,重装系统吧!

★ 笔记本显卡故障

★ 笔记本风扇怎么清理

★ 苹果笔记本广告语

★ 恋恋笔记本观后感

★ 每日工作计划笔记本

★ 笔记本推广活动方案

★ 电影恋恋笔记本经典台词

★ 笔记本密码设置知识

★ 恋恋笔记本观后感初中生

★ 浇注机规章制度

篇2:如何提高国学课堂上的“抬头率”

一、国学“慕课”, 帮助大学生抬头听讲、思考问题

说到国学, 很多人都会觉得深奥古板。因此, 高校的国学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法, 让国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是目前高校国学课堂急需解决的问题。现在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 众多高校都开始了慕课学习, 主要是为了让大学生喜爱国学, 这种方法对于高校的国学教育来说是比较适合的。比如:黑龙江大学在2015年开设了两门国学通识课程, 即论语、人生课堂, 这两门课程可以让上百万人在线观看学习。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播客等学习相关的概念, 还可以在网络社区和其他同学讨论。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 尽最大的可能发掘潜力。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抬头听讲, 就要使课堂的教学生动有趣。高校的国学教师在这方面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高校要按照古代学术的分类对国学课程进行设置, 教师在课前要制订本节课的教学计划, 然后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科教学, 大一的学生开设关于国学基础知识的课程, 大二学生开设国学经典课程, 大三的学生要开展关于国学思想、文学史的相关课程。国学博大精深, 教师在讲授时, 难免会漏掉很多重要的内容,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高校可以把国学分为几个专题, 每一个专题由2~3人组成一个教学小组, 教师一起商讨备课, 每一个教师去讲解自己最擅长的一部分内容, 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抬头率”。

二、学生一起朗诵讨论, 让每一名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国学是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慢慢积累而成的, 古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读经诵典。在今天国学教育中, 国学教师也要保持着这样的教学方式, 学习国学首先要从诵读开始, 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记住国学知识, 在诵读时吸取国学的精华, 在诵读中感受到国学的魅力。比如:在学习《诗经》时, 国学教师就需要按照古代诗人吟诵时的调子, 带领学生一起诵读。诵读国学的过程,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国学知识。

除了诵读国学经典以外, 要想让学生参与到国学课堂中去, 还需要做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讨论。以《古代诗词经典鉴赏》这节课为例, 在上课的过程中, 老师每次要选取一名学生作为“主讲教师”, 这个同学要用8分钟的时间在讲台上给同学们鉴赏一首古诗, 然后其他的同学开始相互讨论并且向“主讲教师”提问。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会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对学生无法想到的知识点进行提示, 或者对于“主讲教师”没有涉及的内容加以补充, 又或者对学生们讨论的结果作出相应的评价, 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国学知识水平。

学生通过诵读和讨论国学经典, 可以融入课堂活动中, 这是高校国学教师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例如:国家级名师刘敬圻教授曾经就和本科生们一起“相约《红楼梦》”, 一起品读红楼儿女们的人生, 这样进行品读和讨论, 刘敬圻教授从自己多年的阅读感受入手, 正确的引导学生们在精读、熟读《红楼梦》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阅读以及研究的正确方式, 让学生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让国学课堂富有生命力

“生活教育”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 他倡导要以生活为背景开展教育工作, 社会就是学校。很多高校根据不同大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爱好特长等, 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学实践活动,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具体了解国学, 加深对国学的印象。比如:国学教师在春季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在校园里找出古诗词中涉及的花草树木, 拍摄一些精美的照片, 并把这些照片做成精美的明信片, 再配上优美的古诗词在校园中进行发放, 这样能让全校所有的学生从学校的一草一木中感受到国学的存在。

四、结语

国学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修身养性是十分有必要的, 也是目前高校急需要做的一项工作。学校只有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推行国学课程, 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国学课程的学习中去。师生同心协力, 才能提高学生在国学课堂上的“抬头率”,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杜霞.国学经典教育的尺度与分寸[J].教育学报, 2012 (1) .

[2]干春松, 李伟波.现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建构和文化自觉——国学热的昨天和今天[J].哲学动态, 2011 (2) .

篇3:国学应该如何学

吾家小儿,年方十岁,酷爱读书——我说这话,不是炫耀,而是诉苦。

两年前,看了《三国》的电视剧,孩子着了迷,自行看起《三国演义》来。人类从野蛮走来,各种文化传统里都有暴力存在。孩子知道

了连坐和株连后,有段时间他天天算:表哥的侄子犯罪了,我得死吧?外婆妹妹的女婿犯罪了,隔壁小区的人杀人了,会牵连我吗?对“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的数量也很敏感。他算过,他们小学六个年级的学生加老师加校长,四百余人,也就是一次中等规模的龙颜之怒。”一般皇帝一辈子发多少次脾气呀?“他问。我能感到那种貌似玩笑、实则真实的恐惧,在无声地影响他的精神和思想观念。

他曾表态:“我绝对不惹皇帝生气!”我问:“皇帝要你杀我呢?”他想了想,不好意思地说:“杀了你就死你个,不杀我们俩都死。”让我很无语。依靠恐怖维持统治,正是专制的第一条原则,很成功!

看《西游记》时,孩子突然说:要做就做大妖精。我问什么意思?小妖精修炼半天,“pia叽”一下,被孙悟空棒子就打死了。孩子说,还得跟神仙有关系,是他们的坐骑、小厮什么的,回头被收回去就是了。看到最后师徒好不容易到了西天,阿难、迦叶索贿不成,只给了无字经书。孩子竟然评价说:活该,谁让他们”小气”,得罪了佛祖身边的人——这种思路不免让我警惕。他在幼儿园跟小朋友起冲突时,我就讲过正义、公平、制度的规范等问题,我不希望他这么容易就抛开了。

无论是读小说还是读史,要我解释和我要解释的东西都很多,孩子接触国学,做爹妈的真是需要耐心。君臣关系、阉割、小脚、妻妾以及嫡出庶出,尤其是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孩子有太多不明白。

《史记》里的刺客不让他激动了,就因为别人对你好一点,给点面子送点礼,就算“知遇之恩”,就可以指谁杀谁?发臭的小脚让人陶醉,国破时先杀老婆再自杀,遇劫时母亲先杀女儿再自杀,古人都怎么想的?《列女传》里的女人被人拉下手就要砍自己的胳膊,她怎么下得了手?《二十四孝》里为了养活妈妈,就把儿子活埋了?恐怖!

历史之“怪异”减损了孩子的兴趣,又因为我一句“读经如坐春风,读史血雨腥风”,他选择“坐春风”去了。

可是他读经,我得调整预警机制,注意剔除那些糟糕的潜在观念。而且,经的危害比别的都厉害,因为孩子能看出点史集的“怪”来,多少有所思考,而经是讲道理的,有问题孩子看不出来,跟着哇哇念,观念就渗透了。

《三字经》讲大通励志故事鼓励读书,是好的,但那个“要好好读书”的理由,拙劣得让人羞赧。

功利化其实不是《三字经》独有的毛病,整个文化传统中重视读书的宣讲,本来就不是真地重知识、文明和智慧,不过通过读书求仕途,读书永远只是改变命运的手段,是敲门砖。

我有时简直弄不明白,人怎么可以就那么点儿追求:普通点的,艳羡的不过“世禄侈富,车驾肥轻”,好可怜:野心再大点的,以凌驾在他人之上为目标, “高冠陪辇,驱毂振缨”,好可怕。我们就不能有点别的追求吗,更高的追求:让个体生命更高贵,也让社会制度更合理?什么时候,我们人生的快乐和尊严才能不再建立在财富和地位(对孩子来说是考试成绩)的基础上,让制度保障最卑贱的人也能像享受空气一样地享受尊严?

除了《论语》稍微可读一点外,我觉得让初中以下的孩子读经、子,根本是开玩笑。文字的障碍是其一,思想的困难是其二,《书》、《易》、《礼》、《道德经》,大学教授都没多少人真搞得懂,就都敢去教孩子。

我至今没发现真正的儿童版国学。别看古籍浩如烟海,简直没有多少是为孩子写的,更无从谈“根据孩子的心灵写作”,少数基本启蒙书,完全是写给“微缩成人”的。

篇4:国学机该如何选择

一、诵读国学经典应讲究的原则

有效的教学要遵循一定的要求和原理, 这就是教学原则。要想顺利展开国学经典教学的前提是把握正确的教学原则。小学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 它们不是中学生、也不是大学生, 更非成年人。小学生有他们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另外还有每个个体的独特个性。因此小学国学经典的教学必须考虑这两个特殊的学情, 否则我们的教学必然是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的。

在诵读实践过程中, 我们认为以下几个原则是能够较好地指导实践的。即赞美性原则、区别性原则、不明确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赞美性原则, 即只赞美不打击, 或者多赞美少批评, 以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兴趣和爱上经典为根本。区别性原则, 即在全校、全班提出整体要求的同时, 实事求是地承认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 所以他们的记忆、思维等也客观上存在的差异性, 对他们的要求不能一刀切。

随着学习的深入, 内容不断增多, 由于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的不同, 学生之间的差距也会逐渐拉大。有的学生对于每一个部分都能够较好地理解, 每次都能按时完成背诵任务;有的却连熟读都做不到, 更别说背诵和理解了。根据赞美性和区别性原则,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习的要求做出调整。不能背诵的降低要求, 只要能熟读即可, 熟读都达不到的就跟读, 只要积极地参与了, 能读几句是几句, 这些都是进步。教师在此过程中都要毫不吝惜地给予热情的赞美和表扬。

在班上班可以设立“星级诵读展示”, 首先, 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诵读大组, 由本组诵读能力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 并规定, 每组开始时都拥有一个大星星, 每组有一个同学能诵读就有一颗星。以后每当有一个同学能诵读后就加上一颗星星, 每个星期都对此进行一个总结, 给予不同的评价。这中间注意原来就能诵读的学生水平的提高, 有提高的额外加贴上一朵小红花;能正确、熟练地背诵, 就奖给一颗星星。一周中进步最大的组就会得到一份小礼物。这样, 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 学生就容易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学习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了。

不明确性原则, 即对于作品中没有定论的字句不作逐字逐句的训诂精讲, 对小学生来说只求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熟读成诵即可。自主性原则, 即充分尊重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对于哪一方面的内容感兴趣, 可以鼓励学生在规定的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有人认为解读经典要“字句落实, 达到文言白话可以自由转换的程度”, 实践表明这是不可行的。因为国学经典进入课堂、学校, 它只能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补充, 而不能成为主体, 否则会本末倒置。我们在教学中追求过细过多地逐字逐句地了解含义, 会让学习会变得非常枯燥, 对学生而言会加重学习负担, 这样只会让学生反感国学经典, 兴趣一旦失去将是语文学习的重大损失。

二、诵读国学经典应精心选择内容

根据学情决定教什么是我们的教学原则。对诵读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这是做好诵读国学经典的基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使得我没的国学经典在数量上浩如烟海, 灿若繁星, 在知识层面上博大精深, 涵咏无穷, 所以我们选什么给学生读也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此, 我们以为要注重两个标准。一是选最有价值的, 二是选易于诵读的, 并最好做到二者兼而有之。最有价值的, 选那些无论是什么时候都不过时的来学。当然, 对于一本书来说不可能其中的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是真理, 我们必须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则———占有、挑选和使用。

三、诵读国学经典应讲究方法

教学方法的好与否, 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作为教育者不可不重视。

(1) 范读。“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可见好的教师的重要性。国学诵读的第一步是读, 所以正确的范读非常重要。范读主要要注意掌握诵读节奏、语气。正确的范读可以将文言文的韵味读出来了,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句意。

(2) 背诵积累。读了之后更重要的是背诵。背诵了之后学生就有了积累,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会不断发酵, 不断内化。背诵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办法, 实践证明, 开展活动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方式。如我校对《弟子规》的诵读, 就结合“诚信、感恩、言爱”开展了一次演讲活动。通过活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诵读的内容进行了挖掘, 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1.

篇5:“国学”应当如何学

一是知识层面。从知识谱系上看,国学以经、史、子、集四部为主干,涉及哲学、史学、文学、戏剧、书画、音乐、兵家、农家、医家、法家、杂家、星象、数术等等。从内容上看,国学大致涉及学术和技艺,包括我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门类,从上层精英传统到民间习俗文化,都可看作国学的范畴。从根本上说,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因此,国学不适合快餐式的学习,也不应当游离于国民教育体制之外。

二是价值层面。按照梁启超的说法,国学是我国两千年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些哲理或格言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需要了解并接受它,才不至于和这个社会产生隔阂。可以说,国学主要是提倡理想人格的追求,从而克服日渐萎缩或失落的人文精神,只有将当下的国学学习回归到寻找传统文化价值主题的应有立场,才真正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因此,国学的学习不应仅仅停留在读经吟诵、琴棋书画这种技艺的层面之上,还应当继承“国学”中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生存智慧与治国方略。国学中所蕴含的绝非是简单的“子曰诗云”,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既是国学的价值主题,亦是国学学习的精神要义。

篇6:国学机该如何选择

一、国学经典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影响

作为国学的重要部分, 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主旨, 它不仅对我国的古代社会有着长期的影响, 同时也对我们当代的生活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因此, 学习国学, 必须注重从四书中获取有益的思想价值。

1. 通过国学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伦理观念。

孔子是开创儒学经典的创始人, 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已传承了三千多年, 在孔子的著作中《论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所蕴藏的丰富的道理至今仍被人们深信而奉为经典。如“入则孝”提倡在家要尊崇孝道, “出则悌”在提倡与人交流要符合基本的人际伦理要求, 言简意赅的表达, 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哲理, 也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重要思想, 在家庭、生活、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展, 为人们的行为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比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从封建社会的角度出发, 不仅道出了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封建道德, 而且也将人民对家庭, 对朋友需要做到的基本要求, 对今天的社会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影响, 同时, 对“爱”的阐述作为至上经典“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一句话道出了小家与大家的关系,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为此, 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 为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通过国学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殿堂的一枚瑰宝, 因为音乐, 让我们的情感得以抒发, 因为音乐, 让我们能够从枯燥的生活中寻找到宽松与激越, 可以说, 音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常常将“德”与“艺”作为一种高尚的艺术成就, 而在“艺”中的音乐占有重要的地位。《论语》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足见音乐对成就艺术的地位与价值。通过国学的学习, 不仅加深对精神生活的洗礼, 同样也能提高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教化。

3. 通过国学来推进“知行教育论”的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为我国“知行”理念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从对知识的认知, 到对知识的应用, 只有对知识的运用才是对知识的真正认知和掌握, 周易有言“精义入神, 以致用也”, 说的就是“知”与“行”的关系与意义。

二、开展国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1. 从教育体制上加强对国学教育的引导。

国学教育若想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引入, 需要从教育体制上对国学教育的重视和引导, 各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从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指导, 使其能够在对学生人格的树立和素质教育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在教材编选上要辅以必要的国学内容, 都是引领国学走进课堂的重要举措。

2. 加强对国学教师的师资培训。

拥有必要的师资是促进国学教育的关键, 也是推进国学教育进程的必要前提。通过对国学教师的进一步培训, 使其具有必需的正确的国学文化水平和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的诵读经典, 正确的看待国学中的现象和问题, 促进学生对国学的正确认知和学习。比如, 定期举办国学培训班, 邀请国学大师亲临现场教学指导, 开展有益的国学诵读比赛, 让师生从国学中领悟国学的真谛, 通过活动的开设, 让国学教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和热点。

3. 加强对国学教育的科学评价。

课堂评价是推动课堂改革的必要环节, 国学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的引入, 同样需要通过课堂评价来推动国学教育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国学教育评价体系, 不仅是国家教育部门需要关注的问题, 也是各学校开展国学课堂的迫切需要, 从台湾国学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学习和借鉴, 来推动国学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三、在初中语文课堂开展国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1. 加强国学教育, 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加强国学教育, 特别是加强对语言文化及礼仪的学习, 不仅能够让学生从思想上、语言交际方面得到提高, 同时也能够对学校的文明建设带来促进,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 在对人的教育中以德为先, 加强对国学的学习, 加强对国学中有秀的思想和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2. 加强国学教育, 推动教育观念的更新。

知识加上能力才有生命力, 才有创造力, 即使你有丰富的知识, 如果不能与能力进行结合, 所学的都是无济于事的浪费。学习国学, 将学习与实践进行有益结合, 革除掉过去以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 用新的理念, 新的思想去推动教育的改革, 国学作为文化的根源, 民族精神的魂魄, 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来审视, 来继承, 来发展。

总之, 国学的精神在于教人如何做人,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对国学知识的有效引入, 让学生从学的过程中感受“觉悟”的力量, 弘扬国学精粹, 振兴国学教育, 为全面提升我国教育而继续探索。

摘要:新课标指出, 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引入民族优秀国学文化传统知识, 并将此应用到学生的情感道德教育领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国学文化的培养, 主要是通过对经典文化进行学习, 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以适应未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要求, 本文将对此展开相应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国学,初中语文,国学教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勤勤.国学教育的内容与施教原则[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 (06) .

[2]纪宝成.重视国学学科建设加强传统文化整合教育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Z3) .

篇7:“国学热”,该如何发展下去?

今天,当人们走进书店,国学类的书籍已经赫然立于畅销书之列,甚至,国学的精神解读也把触角伸向了企业管理、谈判艺术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很多高校中的“国学讲座”逐渐多了起来,校园中的国学学习氛围也浓了起来。总之,国学在一系列事件后成了人们关注的文化热点问题,形成了一种潮流、一种时尚、一种“国学热”。

“国学热”走进更多普通人的心中,有人为倡导的因素,更有时代发展需要的作用。河南省省委书记徐光春在郑州大学“国学大讲堂”作讲座时说:“国学是振兴中华民族必不可少的软实力。”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在国际上的影响迅速扩大,“国学热” 已经不仅仅是国内的一种文化现象,而是深深地影响到了其他国家。国外建立的很多“孔子学院”就是一种证明。但是,“国学热”在迅速升温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有一些国学普及活动在商业化的冲击下更多地成了一种形式,而没有起到它们真正的意义。在人们对“国学热”的思考中,“该不该继承传统文化”这样的问题已经不在讨论的范围內了,更多的是如何更好地发展和继承传统文化,不至于让“热度”失控,让“国学热”只是一种时尚。

“国学热”会一直发展下去钱逊

笔者认为近年来的“国学热”反映了我们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现在有的人可能还看不小来,还在想是不是一部分人在进行炒作,“国学热”会不会很快就过去。我想不会,再过10年或20年还会看到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国学热”的意义。我国在一段时期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一直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并且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潮占主导地位,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很多口号表达的都是要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直到现在,许多人的思想仍受其影响,在大家的成长中,是不是都这样看待传统文化呢?但近年来,就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很多人在研究传统文化,无论中央领导,还是学者甚至普通老百姓,包括大学生在内,很多人都认为我们还是需要传统文化的。我们现在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孩子的成长问题,自己的人生问题等,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时,大家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去走,那就是如何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吸取优秀的文化。也许每个人想的不一样,深度也不一样,但可以看到,大家都是在朝着这个方向走的。这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也不是中央发一个文件,或者我们的学者作几场报告后形成今天的情况,因为现在我们走出了否定传统文化的泥淖,开始了思考怎样传承、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个潮流代表了我们社会前进的一个方向,所以我觉得这不是一时的、热几天就过去的事情,它会一直发展下去。现在,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传统文化教育也不规范、不完善,但它会越来越完善的。再经过几十年,我们就会看到它的意义。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授)

弘扬国学 以用为本杨作龙

作为中华文明主体文化的国学,她缘起三代,蕴接后世,裔播内外。弘扬国学是小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实践环节,国学中的优秀成分是中华儿女的最伟大的文化基因,经过世代的传承,她已深深扎根于中华儿女的心中,对国学的弘扬就是对这一文化基因的调动与光大。这不正是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增强民族自信力、凝聚力的原动力吗?因此,不拘形式、重内容、重实践就应该是我们弘扬国学的行动准则,而“以用为本”也就成了衡量弘扬国学并正当今“国学热”中把握住本质的唯一标准。

弘扬国学的形式如同贴有标签的酒瓶,外无标签不足以让人醒觉,内无甘醇不足以有益健康,而要鉴别假酒和甘醇只有通过实践。这也是大浪淘沙的过程,是步入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就汲取国学营养的内容而言,少年与成人也都有个宜与不宜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量。古人对国学区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8岁人小学,15岁人大学。小学注重文字、训诂,大学解决心与性的问题,8岁之前是接受自身环境的熏陶。自古至今的学者都有个为己和为人的问题,北宋的“二程”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是说要让自己明心见性,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人”是以此来教化别人。其实单一看这两方面都是不完备的。“四书”之一的《大学》开宗明义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纲领,都是讲的实践环节,都是在讲以用为本。何为“明明德”?明为照明之义,是实现“明德”。“明德”为明心见性。古人说,“如向父母,则有那孝出来,这便是性;如知道事亲就要孝,这便是心”,“随感而动便是情”,这便是“为己”。“亲民”即“新民”。新者,革其旧之谓也,是推己及人之举,也即是“为人”。如此,则將事理推向极致,即“业于至善”。这才是弘扬国学过程,卜的最终境界。东汉太学对同学师资即国学博士的要求也是这样的标准。要求他们“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经明行修”,也是在强调以用为本,十分强调教师的自身实践,孔夫子在《周易·文言》中说:“君子体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这也是让人实现和明了的叫德。按今天的话来说,“体仁”就是以人为本的“爱人”品格;“嘉会”是与人合作的人际关系,合乎礼度的人际交往;“利物”是一种“反身而诚”的和谐素养;“贞固”是坚贞不可动摇的成事信念。此四者的实现则正是“长人”“合礼”“和义”与“十事”,体用关系说得至为明确。

孔子还说:“一阴一阳之所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继”是“继承”,“成”是“蔚成”和“发展”,两者都体现为“用”,这也是我们今天弘扬国学、以国学育人的宗旨。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教授)

我看“国学热”海心

近年,国学复兴,各地国学班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上海出现了专门教中国传统文化的“孟母堂”私塾学校,武汉大学还开设了天价“国学班”,同学似乎成了当今“显学”,面对表面的繁荣,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国学复兴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清楚国学复兴是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席卷全球、世界民族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下出现的。跟上世纪新文化运动时期追求科学和民主而弃绝传统文化相反,此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力图恢复传统文化的影响,这跟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我国政治、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大,中国文化也不断受到世界的关注。2003年10月,“小国文化年”在法国开幕,这说明世界上其他民族希望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携手中国以共同促进世界和谐。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促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出现。所以,复兴国学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复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其次,要理性对待“国学热”,避免使之流于形式而成为“超女式”的娱乐行为。问题是该如何理性对待呢?第一,应该使民众了解同学中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的内涵。它既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不是一文不值的封建文化流毒。我们只是维护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促进和谐的优秀文化因子,文明的发展是为了提高人类素养和生活质量,可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文明或文化压抑人性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束缚,这也是文明的悖论。在中国千年岁月长河中,国学中的思想道德文化成分为我国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现在提倡国学是要取其积极因素,而不是复古。第二,复兴国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快餐”,而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我们复兴国学的目的就是在现代社会的浮躁和欲望中为人们找到一种安抚心灵的处世之道。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国学素养绝不是一个速成班就能培养成的。

人生在世,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和谐社会的一分子。确立世界观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学习国学是供人选择的一种。所以学习国学还需要一系列条件,即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良好的思想道德。

(作者系商丘师范学院教师)

莫让国学外热而内冷钱爱娟

当“国学热”之风吹势凶猛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一下,同学真的热到了哪里?表面的温度是否真的代表了体内的火热?

环视一下周围的“国学热”迷们,有振臂疾呼,奔走相告,试图力拯民众道德修养以济天下的;有穿汉服、行汉礼、唱古书,自上而下,把自己装扮成“汉唐遗风”的;有借国学大兴名望、装点门面,带着国学的面具中饱私囊的。当然也有“国学热”风吹不到的地方,恐怕就数不胜数了。

国学真的热过头了吗?国学的魅力是否已经深入人们的内心和行为?

姑且不论国学如何界定,学界尚不能定论,它起码包含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国学不是万能的,它甚至是静止的,如何真正让同学发挥应有的价值,关键是我们对待国学的态度和运用的方式,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渴求,才会有真正的热度,

真正的热情源于热爱。国学是发生在我们自己国土上的优秀文化,历久而弥新,每个时代都能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在知识理论、行为方式、道德修养上都渗透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了解并热爱国学会呼唤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自豪而努力,因努力而自强。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说教所能相比的。

然而,国学如何热?如何传播以周知?仅仅是穿汉服、习汉术吗?或者是口舌之争、一阵喧嚣吗?一时的新鲜感往往会走向负累和厌倦。同学的传播形式不仅要喜闻乐见,还要经久耐用。往往,逐渐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一提起“洋”,就联想到时尚与潮流,一提起“中”或“古”,就联想到呆板与陈旧。为什么受许多学院派非议的《百家讲坛》能把“国学热”推向一个高点,为什么年轻人喜欢看与中国传统伦理相近似的韩剧而不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剧?或许,国学传播者不应试图把大众领向另一条鲜花大道,而应考虑如何把他们所走的路上铺满鲜花,让人们真正感受到国学的魅力,并享受它带来的价值。比如,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需要精心创建,而不仅仅靠历史的遗产,更不是简单的迎合。国学和物质、潮流、时尚并非水火不容,如何寻找其中的结合点,才是让国学不至于曲高和寡、躲进学院大厅的关键。

那些借“国学热”以自名的人,更应该汗颜了吧。国学不是扬名营利的工具,而应转化为个人修养、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国学不是万能的,否定、冷漠国学是万万不能的,用理智的火温热内在的温度才是当下的要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也在不断产生着新的文化,深入学习,谨慎为之。了解自己才能相信自己、突破自己,以国学精神砥砺、装载自我才是清醒的选择。“国学热”让国学也上了一回“案板”,不论悲喜,大家都不愿看到有一天“国学热”也沦为大而空的昙花一现。

(作者系洛阳理工学院教师)

“国学热”:真热还是假热张召鹏

近年来,“国学热”成了人们广泛议论的话题。但凡冠以“同学”的宁眼,都会吸引眼球。且不说有些大学开设了国学班、国学院,专门教授四书五经等经典文本,单从一些地方设立“章学馆”,招收幼童,让他们穿戴仿古衣冠诵读经典就可见端倪。当然,国学能够“热”起来、“火”起来,各类媒体也没少出力。只要是与“国学”沾点边儿,大大小小的媒体就会一窝蜂地报道,要么是大谈“国学”普及的重要性,要么搬出来一些学者讨论,最后往往还要上胜过到文化建设的高度甚至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

那么,真正的国学又是怎样的概念呢?到底“国学热”是真热还是假热呢?

严格意义上来说,到现在为止,学术界关于国学的定义还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合体,国学不仅是一种历史的创造和存在,更是历代积累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础,传统意义上的“国学”尽管在时间上与现代相距深远,但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构成了我们精神生长的客观环境。

因此,从继承和传播民族优秀文化这一角度来看,“国学热”应当提倡,因为在社会转型期,人们面对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冲突,需要找到一种自身心灵的慰藉求解现实的困惑。选择在传统文中找寻情感的归宿,这原本无可厚非。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当传统文化中那些朴素的成分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经过阐释,再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其在民众之间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崛起的历史背景下,文化的復兴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越来越起到举足轻重的时候,中国的文化也应当在全世界发出响亮的声音。

然而,随着国学的热度越来越高,奇怪的现象层出不穷。北京一所大学开办了一个“国学老板班”:每月上一次课,一年的学费就要好几万元,这样的学费让人吃惊。无独有偶,湖北某高校开办的国学讲堂,招收的对象号称“社会中坚”,因为是清一色的博士生导师授课,所以价钱也是高得离谱——年只上24天课,学费2.8万元,平均一天1000多元。笔者认为,这些活动在传播国学的名义下牟取暴利,让国学丧失了陶冶性情、丰富心灵的真正功用。

所以,以热销为目的、炒作为手段、轰动效应为标准来产生的“国学

热”并不是“真热”,而是“虚火上升”。长此以往,商业化、功利化必定会使文化变味,也必定会使国学让人们敬而远之。另外;国学的“虚火上升”,也必然会在全社会产生浮躁之风。一些所谓学者,不再静心钻研学问,而是打着“国学”的旗号,想方设法急于成名;一些出版机构借助“传播国学”的名义,运用一切手段,把人炒红,把书炒热,牟取商业利润;那些打着“国学教育”旗号的人,让孩子们一知半解地诵读四书五经,只会增加孩子们的学业负担。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台湾学者龙应台曾经说过,文化不是余兴消遣,不是有钱有闲之余的奢侈品。国学不仅仅是古代的衣装,不仅仅是简单的“之乎者也”,更不是老板们拿来相互炫耀的资本。如果“国学”变成时尚的东西,变成奢侈的东西,变成牟利的工具,那么“国学热”一定会冷下来,甚至会无人问津。

(作者系《河南大学报》编辑)

“国学热”的冷思考刘双贵

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时代的今天,“国学热”的兴起是一个值得人们玩味的现象。从各地的“儒学研究会”“孔子研究会”的成立到《百家讲坛》对传统文化的通俗化处理,再到一些地方把传统教育中传播儒家思想的启蒙读物作为儿童的必读书,这一切都打破了自“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那种批判性态度。儒学作为同学,似乎迎来了自己的复兴,但我们不能不冷静地对待这种文化现象,并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一些问题。

儒学作为小国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曾经支撑了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它的社会基础是农业文明,它的文化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正是由于儒家思想,中国人形成了自己内敛的民族性格,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的等级制下的行为规范,也形成了人们以血缘伦理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结构和人生态度。“礼之用,和为贵”,不尚争的儒家文化品格和以修身为基础的道德观念的确对平衡人的内在心理和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巨大的效果。

但是,儒家文化中把个人价值建立在集体价值内部的做法,与以竞争意识为思想基础的现代商业文明显而易见是有矛盾的。当年“五四”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其实正是要扫除中国进行现代化生产关系建设的障碍。而今天,以“尚利”为潮流的商业时代与农业文明产生出来的儒家文化的矛盾并不是一时的通过媒体搞一点儿通俗化的宣传所能解决,“文化超女”于丹的《论语心得》自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以来受到观众广泛的关注与热切的欢迎,这说明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内在道德修养的一些原则对医治今天人们内心世界的混乱有一定的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真的能使人们解决自己在现实中面临的生存问题——因为无论如何用“勇者”“智者”“仁者”的处世方法来调节自己,也毕竟只能是一种主观上的努力,而无法改变现实中的矛盾,使个体的生存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那么,今天“国学热”的原因何在呢?我想这与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的方针有关。传统文化中对于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伦理道德方面对人的持礼守法的约束,这一切都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理论支撑的价值;而现实中当人们在商业社会道德普遍滑坡的情况之下产生的精神危机,也急于寻找一个解决办法,这些义构成了“国学热”的一个现实心理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欢迎国学的复兴,因为它虽然并不能标本兼治,但起码能成为时下调节与平衡人们心理从而使社会达成稳定的一种有效手段。

但是,我们一定要冷静地对待传统文化,对待儒学。其实,儒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抵制使中国长期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的事实已经足以让我们警醒。清末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资本主义革命,及至共产党人的无产阶级革命,才使我们的国家走向了强大;如果儒家思想重新成为我们时代的文化主流,无疑会使我们的经济发展重新受到限制,这是不利于中国走向更加强大的。

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中巨大的精神价值,作为同学的儒学也的确有值得挖掘和提倡的东西。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让它获得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生命,这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但一味尚古,则是逆潮流而动的一种反动,为智者所不取。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理论教研室主任)

弘扬国学要通俗但不要庸俗李 清

近几年,国学教育呈现“复兴”状态。这一情况的出现,是与时代大背景分不开的。所谓“国学热”,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并希望它在新时代得到弘扬,发挥更大的作用,起到更深的影响。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曾说,振兴中华民族,国学是必不可少的软实力。笔者以为,他的观点可谓高屋建瓴,一针见血。既然如此,我们当然要采取种种方式,让国学得到更好的传播和普及。

所谓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问为根基的。这些领域的内容,实事求是讲,并非百分之百都是精华,都值得今天去发扬。并且,传统国学的传播载体与手段,很多都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我们需要用新的方式和方法去传播、弘扬国学中的优秀内容。那种认为搞国学就应“复古”,就应当去穿古装、读古经,甚至排斥现代科技与文明的思想,是不正确也不可取的。以通俗的方式去弘扬国学,不仅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从受众角度考虑的。试想一下,如果今天向大众宣传国学,都让他们去读繁体字、学文言文,能有怎样的效率与效果呢?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最近在一次讲演中就提出,国学典籍的内容,可以放在U盘里,可以建立数据库,而研讨同学问题,可在網络虚拟社区进行。这都是说弘扬国学文化,要以通俗的方式去进行。

事实上,除了网络以外,书籍、电视讲座等也都是国学很好的传播载体。比如这几年一些专家推出了新的经典解读,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论语》等,都是新鲜、有益的尝试,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对国学扩大影响功不可没。于丹在电视上讲的《论语》,尽管有一些可商榷之处,但她通俗化、现代化的思路,绝对是正确和值得借鉴的。毕竟,学习和弘扬国学,本来就是为了古为今用,而不是食古不化、“重回汉唐”。

然而,我们必须警惕一种倾向,就是在研究和传播国学吋过分强调“出新”或者“有用”,而走上庸俗化、功利化的道路。比如,当下有一些知名高校,为企业家办天价“国学班”,声称要用“国学智慧”去指导他们获得更多财富。再比如,某些学者不去领会经典的意义,却研究“孔子与姚明谁更高”之类。而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研究或许并非毫无意义,但背离了同学复兴的价值持守,远离了真正的传统文化精神。

必须承认,当今时代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文化快餐”时代。我们对大众普及国学,在大学生中传播国学等,都不可能要求人人去自首皓经,成为“同学大师”或“大儒”。但至少,我们对国学和经典,要有起码的敬畏之心,要有比较严肃的态度。将国学文化变成“大拼盘”,看似轰轰烈烈、热闹异常,实则是对国学的亵渎行为。以“娱乐至死”的心态去“恶搞”和“包装”同学,只会影响国学传播的效果,败坏传统文化的声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国学机该如何选择】相关文章:

如何在大班额的小班中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幼儿园课题阶段小结02-15

如何选择选择搬家公司02-10

谈国学04-07

国学思想04-10

我与国学04-17

弘毅国学04-24

国学作文05-09

国学辣妹05-13

国学试题部分04-07

国学论文题目05-01

上一篇:童区寄传阅读答案及翻译下一篇:小叮当幼儿园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