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2024-05-09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精选6篇)

篇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王田力

写在课前的话

胰腺病变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受到关注,在我国,胰腺癌已成为人口死亡率高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据北京地区7家医院354例病例分析,病人中41~70岁者占80%,年轻病人也较10年前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而且恶性度更高,预后更差。通过此课件的学习,大家可以清楚的了解几种胰腺的病变类型,以及相应影像学诊断方法,有助于大家在临床工作中甄别不同症型,确定正确的诊疗方案。

一、胰腺的基本结构

胰腺属于腹膜后器官,分头、颈、体、尾四个部分,从胰头到胰尾长度大概10-15cm,宽3-4 cm,厚1.5-2.5cm。

从功能上,分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

外分泌部:经过胰腺管道排出的这些化学物品(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直接参与我们食物的消化。

内分泌部:不同的细胞,分泌不同的激素物质。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也叫升血糖素; B细胞分泌胰岛素;

C细胞是A细胞、B细胞它泌前、分泌后的一个细胞状态; 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G细胞分泌胃泌素; PP细胞分泌胰多肽。

二、胰腺影像学检查 胰腺影像学检查的方法分类: 1.1 普通X线检查:

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有时可以推测,但只是一个分析性的诊断,难以做定性的诊断。可以判断急性胰腺炎引起周围肠管的动力异常改变,引起局部肠管、小肠或者空肠的扩张,横结肠的扩张,以及结肠脾区的扩张的,尤其可以判断急性胰腺炎是否存在。对肠管反射性的肠吸张、肠扩张,也就是局限性的肠管麻痹状态,以及周围感染性、急性感染性、急性炎症性病变的定位诊断,或者定性诊断起着一个间接的诊断作用。

1.2 消化道造影:

过去主要是对胰头癌的诊断、胰腺假囊肿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它除了可以表现病变对肠管的侵犯,它还可以表现肿块儿在生长过程中对消化道产生的外压性的形态改变。

1.3 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现在应用比较广泛的检查。1.4 超声检查: 应用比较普遍

CT诊断、核磁诊断、血管造影对胰腺疾病的诊断作用越来越大,尤其CT和MRI,影像上如何划分胰头、体、尾,它们从影像学上有何标志?

1.5 CT影像:(1)正常的胰腺的形态: 胰头部,胰体部,胰尾部

头、体、尾前后径: 3.0;2.5;2.0cm 胰管径:头、体、尾部:4;3;2mm(2)胰头、体的划分:

以肠系膜的上静脉的右侧做一个解剖界线,它的右边部分就是胰头部,左边就是胰体部。

(3)体、尾部的划分:

肾上腺向前画一条实状线,它和胰腺相交,这条线相交左侧的部分,就是胰尾的部分,它的右侧的部位,一直到肠系膜上静脉这个范围就是我们所说的胰体的部位。

1.6 MRI:

对于正常的胰腺,在T1信号上,它本身的信号和肝脏信号基本一致,由于它本身脂肪细胞相对多一点,它的信号有可能比肝脏略高,但是应该是均匀的。

在T2信号上,它的表现是等信号,它和肝脏信号基本一致。质子密度成像也是等信号,与肝脏进行比较也一致。

三、胰腺的病变 1 胰腺病变基本分类: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胰腺病变,现在发病率比较高。致病因素主要与饮食方面不注意有关,像暴饮、暴食、酗酒等等,尤其在慢性胰胆管疾病的基础上容易出现。

2.1急性胰腺炎常见的病因:有胆管疾病、感染、创伤、内分泌紊乱、十二指肠病变等。会造成胰管内的压力增高,胰液的出现对胰管的一种压力的变化,引起胰腺自体消化性病变。

2.2病理改变:任何炎症性的病变,均可以表现为充血、水肿、肾充水改变,急性胰腺炎还可以表现出血和坏死,对血管的消化、破坏作用。

2.3急性胰腺炎分型:急性水肿型(也叫轻型胰腺炎)

急性坏死型胰腺炎(为重症胰腺炎,或者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从发病率上来讲,一般重症胰腺炎大概占10%左右。因此临床上,大多急性胰腺炎表现水肿型,大概占90%左右。

2.4急性胰腺炎的影像学表现:

(1)胰腺肿大:局限性的肿大和弥漫性的肿大,(2)胰腺被膜水肿,被膜下的积液,周围渗出改变,周围的筋膜组织水肿增厚,(3)继发其他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性的蜂窝组织炎,急性脓肿和慢性脓肿 病例1:男性65岁的患者。

解析:胰腺弥漫性的肿胀。在胰腺的前缘,和胃小弯的交界区,有些淡淡的线状影,厚薄不太均匀,形成一个低密度带,这属于胰腺的被膜下积液的改变。增强扫描,胰腺增强相对比较均匀的,胰腺的边缘上未发现明显改变,但是胰腺的被膜掀起,靠下的层面,胰腺的边缘变得模糊,左侧的肾前的间隙,肾前基膜的增厚,肾前间隙积液。结肠旁钩少量液体积聚。同时,右侧的肾前基膜的增厚,少量液体的渗出。肠系膜根部有少量的系膜渗出。此病例为水肿型的急性胰腺炎。

病例2: 19岁,男性。重症坏死性胰腺炎。

解析:涉及的范围非常重,不但胰腺本身有坏死的改变,增强过程中胰尾有低密度区,另外左侧肾前间隙、肾前筋膜,包括脾脏外侧缘,肝肾间隙,以及小网膜囊广泛的渗出。这是一个重症坏死性胰腺炎的表现。

病例3:男性45岁。急性胰腺炎。

解析:平扫时具体形态的改变不明显,向下面扫描时,沿着肠系膜出现一个一个的条带样的改变,肠系膜间隙渗出性改变,尽管胰腺本身形态变化不大,仅胰体尾部略有肿胀,左侧的肾前间隙、肾前基膜的增厚,结肠旁沟少量的渗出,诊断的依据也非常充分。

2.6 急性胰腺炎分期:

Balthazar 等根据CT表现制定分期标准:(Radiology.174:331-336.1990)Ⅰ级:胰腺正常

Ⅱ级:胰腺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 密度不均匀, 胰管可扩张,胰腺内点片渗出,胰腺周围无渗出

Ⅲ级:胰腺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及水肿,胰腺周围渗出

Ⅳ级:胰腺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胰腺周围渗出,单发积液区及蜂窝组织炎 Ⅴ级:胰腺周围两个或以上渗出积液区或积气 2.7 急性胰腺炎继发&合并症:(1)胰腺周围脓肿(2)胃、肠道穿孔

(3)胰腺周围血管闭塞、出血、假性动脉瘤(4)脾脏病变-脾假性囊肿形成 3 胰腺囊肿性病变 3.1分型:

(1)假性囊肿(Pseudocyst):继发慢性胰腺炎;外伤;手术后等(2)先天性囊肿(congenital cyst):胰腺腺管或腺泡发育异常(3)瀦留性囊肿(Retention cyst): 胰腺导管阻塞, 胰液滞留(4)寄生虫囊肿(Parasitic cyst):包虫病等 病例4:

解析:平扫时,胰腺的腹侧有两个假性囊肿,包括胰头、体、交界区,以及胰尾。在增强扫描时显示更加清楚,它的壁已经形成比较完整。但是没有强化。

病例5:男性31岁,急性胰腺炎—假性囊肿

病例6:男性37岁,急性胰腺炎+胰腺囊肿(真性)

解析:胰腺尾部有囊肿性的病变,比较小,而且这个囊肿周围比较清晰,为胰腺真性囊肿。此例是一个胰腺炎的改变,但是胰腺本身肿大的并不明显,在增强扫描的时候,病变区的胰腺明显呈低密度改变,而相对正常的胰腺呈一个均匀强化的一个征象,沿着肠系膜根部周围渗出也非常明显。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

4.1病理: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腺泡萎缩胰管扩张或不规则狭窄/扩张,胰管结石 4.2影像学表现: ◇ 胰腺增大、萎缩或正常 ◇ 局部软组织肿块

◇ 胰管扩张、狭窄 / 扩张交替 ◇ 胰腺及胰管钙化(31%~76%)◇ 合并胰腺癌 病例7:

解析:左侧片子,胰腺体尾部是不规则萎缩的,而且在胰体尾交界区,扩张的胰管里头含着一个高密度结节样的结石。它萎侧的,结石堵塞的远侧端,胰管扩张。由此诊断它是一个慢性胰腺炎。

病例8:

解析:胰腺萎缩、胰管的不规则扩张,扩张的胰管内多发性的结节样钙化性的结石,病人有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史,这个诊断相对比较简单,是一个慢性胰腺炎,但是我们不能轻易臆断,全面检查是至关重要的。

病例9:

解析:多排螺旋CT扫描,一个曲面断层,胰腺本身萎缩并不明显,但是胰管扩张很明显,主胰管内、分支胰管内,包括胰腺实质内可以看到广泛、多发的这样结节钙化,这样结节样钙化非常清楚,是一个慢性胰腺炎。

篇2: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始建于1958年,是卫生部部管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北医三院已发展成为国内高水平的大型综合性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是中国最早成立、国内唯一的中国奥委会指定运动员伤病防治中心。北医三院拥有16个北京市专科医师培训基地、11个卫生部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5个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技能考核中心和6个卫生部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作为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院,每年1000余名医学生、30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在此进入临床学习。同时,还承担着千余名进修医生和近200名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每年40个左右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吸引了全国各地3000余名学员。2012年初,北医三院新门急诊楼、运动医学楼正式投入使用,彻底改善了医院门急诊和住院患者的就医环境。标志着我院历经10余年的整体改扩建工程取得决定性成果。

篇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一、项目背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辅助生殖中心, 临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该工程于1991年设计, 地上5层, 地下1层, 为框架结构, 原为商场, 改造范围内有自动扶梯两部, 楼梯3部, 电梯3部。本次装修改造范围为该工程的1~3层东半部分。医学生殖中心净化工程位于该楼二层东半部分, 设备机房设在三层的东北角, 建筑面积约720m2。

二、平面布置

平面布置分3个方面进行介绍, 分别为:平面分区、各功能科室的配置和平面的流线。

(一) 平面分区

根据使用工作阶段的不同, 平面主要分两大区域, 分别为:实验准备区和实验及分析区。

实验准备区在平面的左半边区域, 主要完成胚胎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如取精和取卵。平面房间主要由取精室、取卵室 (包含负压1间) 、腔镜手术室、麻醉复苏区组成。

实验及实验分析区在平面的右半边, 主要完成胚胎试验阶段的工作, 如精子和卵子的处置、分析、储存, 受精卵的生成、培养、冷冻、储存、植入受精卵。平面房间主要由精液处置室、胚胎实验室、植入室、配液、细胞室、冷冻室、液氮储存室、试剂室、荧光显微镜/PCR以及其他办公辅助用房组成。

(二) 各功能科室的配置

平面分区布置, 取精及取卵在左边区域, 胚胎试验、分析在右边区域。

下面介绍每个功能科室的具体配置——

1. 取精室

设3间, 其中1间设有病床 (用于辅助取精) , 房间门禁管理, 内设有电视, 单人间设置, 保证私密性, 突出人性化的设计;取精室与护士站设有语音对讲系统, 便于医患之间的沟通。取精室与精液处理室之间用互锁式传递窗连接, 患者取精后, 可以直接通过传递窗送至精液处置室, 房间等级参照GB50333-200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中洁净辅房用房III级标准。

2. 精液处理室

紧邻取精室和胚胎实验室, 设3套超净工作台, 3套二氧化碳培养箱, 两套嵌墙式储物柜。每个二氧化碳培养箱设两种气体, 分别是二氧化碳 (99.9999999%高纯度, 与大楼分开设置) 和氮气;每个二氧化碳培养箱单独配一套万用插座。培养箱高度不超1.2m的情况下, 可将下面加1个0.6m高的储物柜, 既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 又提供了储存物品的空间。房间等级参照“规范”中洁净辅房用房II级标准。

3. 取卵室

设两间, 其中1间为负压, 用于感染患者。房间设备有药品柜、麻醉柜、器械柜、保温柜、保冷柜、墙腰式医用气源配置箱 (设有2个氧气、1个压缩空气、1个二氧化碳、1个真空吸引) 、观片灯、输液导轨、计时器 (分别标有:手术时间和北京时间) 、免提对讲机、产床、移动式无影灯、插座箱4套 (每面墙设1套) 。取卵室与胚胎实验室之间设有互锁式传递窗, 便于操作。房间等级参照“规范”中洁净辅房用房II级标准。

4. 植入室

设1间, 植入室的房间配置同取卵室。与胚胎实验室之间用门连通, 医生可以方便将受精卵送入植入室, 缩短工作路线, 既避免因运送途中外部环境对受精卵产生的不利影响, 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房间等级参照“规范”中洁净辅房用房II级标准。

5. 腔镜手术室

设1间, 房间配置房间设备有药品柜、麻醉柜、器械柜、保温柜、保冷柜、医用气源设2套 (每套配设有2个氧气、1个压缩空气、1个二氧化碳、1个真空吸引、1个笑气、1个氮气、1个麻醉废气排放) 、观片灯、输液导轨、计时器 (分别标有:手术时间和北京时间) 、免提对讲机、产床、手术室专用无影灯、麻醉塔1套、腔镜塔1套、插座箱4套。房间等级参照“规范”中洁净手术室III级标准。

6. 胚胎实验室

设6套双人超净工作台、30套二氧化碳培养箱、4套自净式空调机、1套储物柜 (根据甲方要求设置) 。中间布置的二氧化碳培养箱的气源接口设在箱体位置的吊顶上, 每个二氧化碳培养箱的配置同精液处置室。房间等级参照“规范”中洁净辅房用房II级标准。

7. 配液室

设两台双人超净工作台, 两套二氧化碳培养箱, 1套储物柜。房间等级参照“规范”中洁净辅房用房III级标准。

8. 荧光显微镜/PCR室

设1套超净工作台, 两套二氧化碳培养箱, 1套荧光定量PCR仪, 配套防震动工作台。房间等级参照“规范”中洁净辅房用房III级标准。

9. 细胞室

设两间, 每间各设两套超净工作台, 两套二氧化碳培养箱, 两套储物柜。房间等级参照“规范”中洁净辅房用房III级标准。

1 0. 耗材库、试剂库

建筑面面积为25m2, 房间等级参照“规范”中洁净辅房用房III级标准。

1 1. 液氮储存

房间等级参照“规范”中洁净辅房用房IV级标准。

1 2. 冷冻室

设有1套干燥箱, 液氮储存罐、转运罐、若干成品操作台等。

此外, 手术区域设置谈话间、麻醉复苏区、洁净附房、污洗和腔镜清洗消毒室。

(三) 平面流线

生殖中心的平面净化流线, 是根据生殖中心的具体工作流程来确定的, 生殖中心的主要工作流程如下——

1. 前期的常规门诊检查诊断 (这一部分不在

净化设计范围内) →患者取精/取卵的准备工作、取精/取卵医生的准备工作→取精/取卵的准备工作→精子/卵子处理工作 (包括精液的处置、分析、筛选、精子的冷冻储存等工作) →胚胎试验阶段工作 (即将待实验的镜子注入待试验的卵子里面, 最终生成受精卵, 受精卵再发育为胚胎的过程) →将成熟的胚胎细胞植入子宫内的工作→将备用的胚胎冷冻、储存的工作→复检工作 (确认患者是否已经受孕, 如果没有受孕将进行下一步工作) →将患者的备用胚胎解冻、分析、筛选后, 再次植入患者体内, 直至受孕→受孕后的跟踪检查工作。

以上这些工作中又穿插了各种洁净器械、敷料、药品的供应, 以及受污染的物品的消毒处理等工作。

下面根据以上工作流程, 介绍一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净化流程。

根据人员和物品不同流线分为:医生流线、男女患者流线、洁净物品流线和污物流线。

2. 医生流线:

换鞋→更衣、淋浴、卫生→缓冲间→洁净走廊→刷手→手术室或各个实验室→洁净走廊→刷手→缓冲→更衣、淋浴、卫生→换鞋→办公室。

3. 女患者流线:

更衣、卫生→普通走廊→缓冲→洁净走廊→手术室/取卵室/移植室→麻醉复苏→洁净走廊→缓冲→普通走廊→病房/离开医院。

4. 男患者流线:

更衣、卫生→普通走廊→登记→缓冲→取精室→缓冲→登记→普通走廊→病房/离开医院。

5. 洁净物品流线:

供应部门→专用电梯→普通走廊→缓冲→洁净走廊→手术室/取卵室/移植室/洁净物品辅房。

6. 污物流线:

简单打包→污物出口→污廊→污物分类清洗→消毒→传递窗→手术室或其他辅房。

三、主要装饰材料的选择

生殖中心装饰设计选材原则:要无毒、无味, 不能产生有害物质。有毒有害物质会侵入受精卵内, 会引起受精卵的变异或死亡, 导致畸形婴儿的产生。

遵照上面原则, 墙面、顶面均采用成品净化岩棉彩钢板, 现场安装;既达到无毒、无味的要求, 又能达到防火等级为A级, 保证生殖中心的安全。墙面的阴阳角全部采用弧形铝型材收口, 易于清理, 人性化设计, 地面采用整体铺贴2.0厚进口优质同质透心PVC卷材, 材料耐擦洗为生殖中心的净化提供有效的保证。

腔镜手术室、植入室、移植室、取卵室、胚胎实验室的门均采用不锈钢自动感应密封门, 感应方式采用脚部感应, 优点可以可以避免经消毒以后的手再接触房间的门, 有效控制接触污染, 有利于房间的净化。

四、设计细节及体会

(一) 灯具设计

受精卵在强光下易被杀死, 所以在胚胎实验室墙面设有亮度可调式壁灯, 实现亮度可控, 保证实验的成功率。如果采用外凸式壁灯, 壁灯的最低点高度要控制在1.8m以上, 如果采用嵌入式的壁灯, 高度可不受限制。

(二) 窗帘设计

如果实验室设计在靠外窗的部位,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将会把受精卵杀死, 在设计的时候应该采取合理的折阳措施, 在此, 建议尽量不采用布艺窗帘, 一方面, 是因为布帘上面会用很多的布料纤维, 这些纤维脱落后, 会漂浮在空气中, 对房间的空气产生污染, 从而影响房间的洁净度;另一方面, 是因为净化房间要经常进行消毒, 布艺材料不易消毒, 所以, 不建议采用布艺窗帘。在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采用铝合金双层玻璃中间带金属百叶窗, 这种窗子特点是遮光百叶片夹在两层玻璃之间, 手动或者电动控制百叶遮光片的启闭, 这种窗子的优点是方便清洁、消毒工作, 利于房间净化。

参考文献

篇4: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特色科室——骨科

该科于20世纪6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其脊柱与关节外科早已形成鲜明特色。目前颈椎病、脊柱肿瘤、脊柱创伤、寰枢椎疾病、脊柱退变性疾病及老年性骨关节病的诊治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颈椎病诊断与治疗系列研究”获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无骨折脱位性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获2003年科技部提名一等奖。

党耕町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常委兼脊柱外科学组主任委员,国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一、三下午。

娄思权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关节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内著名关节外科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二、四下午。

刘忠军教授,博导,骨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康复学会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微创脊柱外科学组副主任委员。主治:脊柱肿瘤、脊柱创伤及脊柱退变性疾病。门诊时间:每周一、三下午。

陈忠强教授,博导,院长兼骨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学组秘书长,北京骨科分会常委。主治:腰椎疾病、脊柱后凸及各类椎管狭窄等疾病。门诊时间:每周三上午。

张克教授,骨科副主任。主治老年性骨关节病。门诊时间:每周三、四下午。

马庆军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基础学组委员兼秘书长。主治:脊柱肿瘤、退变性疾病及骨质疏松。每周二、三下午。

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是一所名家荟萃、医教研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是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临床基地、全国中医临床进修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临床试验中心。拥有42个临床科室,其中肾科、耳鼻咽喉科、急诊科、消化科为全国中医医疗中心。

特色科室——肾内科

该科是全国中医肾病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医疗中心,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该科在国内提出20多项新技术、新疗法;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1项,厅局级奖2项;转让科研成果7项,开发国家级中药新药2个(黄葵胶囊、黄蛭益肾胶囊)。该学科分病期中医中药综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分阶段中医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从咽、脾、肾论治IgA肾病等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挥中医药特色论治糖尿病肾病、尿酸性肾病、顽固性尿路感染、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病,取得显著疗效。

五钢主任医师、教授、博导,江苏省政府命名的“江苏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中医肾病重点学科暨医疗中心主任、学科带头人。主治:难治性肾病、IgA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复杂性尿路感染等。门诊时间:每周一、二、四上午(门诊部二楼肾科专家门诊)。

咨询信箱:wangg329@public1.ptt.js.cn电话:(025)86503144

邹燕勤主任医师、教授、江苏省政府命名的“江苏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中医肾病重点学科暨医疗中心学术带头人。主治:肾炎、IgA肾病、肾盂肾炎、膀胱炎、间质性肾炎、肾结核、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各种继发性肾病、肾功能衰竭等。门诊时间:每周三、四上午(高级专家诊疗中心)。电话:(025)86617141转71516、71416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于1956年创建,是目前西部地区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的国家重点学科,全国三级甲等医院。该院是集医、教、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儿童专科医院,系我国著名的儿童医院之一。1990年设博士点,1992年建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开始招收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儿科医学研究所有10个研究室,中心实验室作为重庆市重点开放实验室,面向全国开放。

特色科室——神经内科

该科拥有国内率先建立的小儿临床神经电生理研究室,和儿科神经组织病理研究室,并设有重庆医科大学儿童癫痫诊治中心、儿童脑瘫康复中心,对小儿癫痫、瘫痪的诊治,及对小儿临床神经电生理和周围神经肌病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该科擅长于小儿癫痫、智力低下、多动症、各种瘫痪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知名专家门诊:每周一、二、四、五、六上午,每周三下午。专家专科门诊:每周一至五上午。联系电话:(023)63632756转3559或3485。

蔡方成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研究所副所长。主治:各种疑难神经疾病,包括顽固性癫痫、各种常见神经性疾病,儿内科常见病。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周四下午预约)。

篇5: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

基地介绍:

2 3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心内科是教育部重点学科,现有床位76 张(此外老年内科床位40张,以心血管病人为主),设有CCU(16张监护病床)、心导管室、心电生理室、超声心动图室、心脏康复室、血管医学研究所及心血管临床实验室、心血管临床药理基地等部门,是一个充满朝气,团结奉献,具有凝聚力的集体,学术和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包括中科院院士韩启德,心血管病专家陈明哲、郭静萱、毛节明、陈凤荣等一批知名的学者和老教授;现任科室主任兼所长高炜、副所长张幼怡、副主任郭丽君和张福春。心内科为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博士导师5人,硕士导师11人。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临床专家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医师 29人。心内科年门诊量约10万人次以上,住院病人达2500人次。

北医三院心内科是全国最先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单位之一。1990年在国内进行了第一例激光冠脉成形术,以后也率先开展冠脉内支架植入、血管内超声技术、冠脉内压力导丝测压技术、冠状动脉旋磨/旋切术、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R和PTMR)、药物涂层支架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疗法。导管室具有西门子Axiom Artis FA全数字化血管造影机,年均冠心病介入治疗800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设立了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绿色通道,24小时畅通无阻,年急诊冠脉介入300例左右,居国内领先水平,均由具有丰富介入治疗经验的主任医师亲自操作,手术成功率高,挽救了许许多多危重病人的生命。

北医三院是北京大学医学部重要的教学基地,科室成员具有良好的教学传统、教学意识和能力,教学工作涉及到从医疗到护理、临床到基础多层面,从博士后、研究生、本科生、进修医生、全科医生到继续教育等多个层次,为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多年来一直承办着冠心病治疗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工作一直是我们十分关注的,多年来为全国培养冠心病介入医师逾百位,其中很多人回到当地后担当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主力或科室领导,能够熟练地从事介入治疗。我们的培训包括了心内科临床培训(普通病房和CCU)、心内科(包括大内科)医疗/教学查房、介入治疗术前术后处理、冠脉造 影及介入治疗,是一种作为心内科介入医师的综合培训,整体能力的提升。我院具有冠心病介入治疗资质的医师9人,其中主任医师7人,8人曾在美国、法国、德国、新加坡、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经过专门培训。此外,北医三院教育处还备有先进的冠脉及周围血管介入治疗模拟器。

血管医学研究所是心内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心血管分子生物学和调节肽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的一部分,也是“211”工程北京大学心血管重点建设学科的牵头单位。我们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心血管受体与心血管疾病、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病的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心力衰竭、心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等。承担了包括八五攻关、九五攻关、十五攻关;“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卫生部部属部管医院重点项目等大量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每年发表学术论文/学术会议投稿和发言数十篇,并有多篇文章在国外影响因子较高的SCI杂志上发表。

基地负责人

高炜,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兼大内科主任,血管医学研究所所长。

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87年12月在北京医科大学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心血管内科)。1983年至2003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工作。2003年10月调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自1989年始师从朱国英教授从事冠心病介入诊疗工作,并于1994年至1996年到新加坡中央医院心脏中心做Interventional Fellow,1997年至1998年初在法国学习冠心病及周围血管病介入治疗。具有丰富的介入治疗经验,在复杂冠脉病变的治疗、并发症处理、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冠脉旋磨术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

自1983年始,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不仅对内科及心内科具有较广泛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更培养了严谨的学风和浓厚的教学意识。主要科研方向为动脉硬化/冠心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心力衰竭的生物标记物、心脏病的现代康复治疗等。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如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 国家攻关课题、863计划课题、973课题(子课题),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卫生部部属(管)医院重点项目等。承担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多年。

兼任中华心血管学会委员,中华心血管北京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常委;《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等杂志编委。为中央 保健会诊专家。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和教育部科技评审专家;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等。

主编“冠心病介入治疗学”,“心肌梗死”;参编冠心病介入治疗培训教材、现代冠心病学、心脏病学实践、心血管内科学等多部学术著作。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年来培养了大量的临床和科研型研究生,已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人,博士后出站2人。作为主要参加者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郭丽君,女,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1983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88年在北京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获临床医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荷兰CHASARANA医院进修学习。目前担任《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和《中国心血管病杂志》编委,北京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北京市心血管介入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海淀区医学会和北京医学会第二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疗卫生专家库成员。

临床基本功扎实,主要从事冠心病的介入性诊断与治疗及相关基础研究工作,掌握多种PCI技术,能完成各种复杂PCI的手术,特别是在冠脉内压力导丝应用方面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已完成各种介入治疗手术5000余例。心血管疾病的诊疗:高血压、血脂异常、心力衰竭、心肌疾病等复杂心脏病。先后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北京市卫生局技术改进三等奖两项。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和心肌保护策略有一定研究;已完成国家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首都医学发展基金和北京大学211工程项目课题多项,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编临床生理学、介入心脏病学、心脏病学、心导管学、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第一/二版)、冠心病介入治疗、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学等专著10余部。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

牛杰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二门诊部主任(兼)。北京市海淀区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

1981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1991年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获心内科临床技能硕士学位。1993年考取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博士研究生,从事冠脉介入的临床与基础研究。1996年毕业留校工作至今。历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及主任医师。

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诊疗工作及其相关的基础研究。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再灌注治疗、定向基因转移治疗再狭窄及高同型半胱氨酸与国人冠心病的相关性等方面做过较细致而系统的研究。曾参与国家科技部《973心血管基础重大研究项目—心血管细胞保护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动脉洲样硬化炎症免疫发病中氧化还原调控的细胞保护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工作。目前是国家科技部《机动车尾气对健康影响的评价技术研究(2006BAI19B06)》分课题的负责人。

临床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3部。其中论文《冠脉支架再狭窄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获2004年汪丽蕙优秀论文奖。2006年被北京市海淀区医学会授予“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优秀专家”称号。

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赴澳大利亚MONASH大学附属ALFRED医院心脏中心导管室做Interventional Fellow,进修冠心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其间共独立完成介入病例约350例,包括冠脉桥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术、冠脉旋磨术,PFO及ASD伞堵及周围血管介入术等。目前已独立完成冠脉介入手术约1000余例。

专业特长:冠心病的介入性诊断和治疗(冠脉造影、冠脉支架术、冠脉球囊扩张术); 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及急重症病人的诊断和治疗。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北医三院门诊楼);周五上午(第二门诊部。西三旗育新花园内)

张福春,男,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兼老年科主任。1988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工作至今。其间于1999年-2001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心脏中心做访问学者,学习冠心病介入治疗及心脏病康复治疗。

20多年来致力于内科及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诊治了大量顽固性,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在药物治疗,疾病管理方面有经验。擅长处理老年冠心病合并其他器官疾病病人。专业特长为冠心病、介入性心脏病学、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综合及康复治疗。

积极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再灌注治疗(溶栓和介入治疗)、心肌梗死的组织灌注研究。自1993年开始心导管工作,现已独立完成冠脉介入治疗3500余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1000多例,病例包括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完全闭塞病变,冠脉搭桥术后等复杂病例。积极开展包括运动锻炼的心力衰竭综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运动锻炼。是卫生部部属(管)医院重点项目-心肌梗死的现代康复治疗和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治疗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了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关于冠心病介入诊治的临床研究,参加国际大型临床试验多项。关于晚期冠心病的血运重建研究获2004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2005年中华医学奖。

发表论文70余篇,培养研究生多名。《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委及《中国循环》杂志特约编委。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委员。参与编写的主要专著有《实用介入性心脏病诊治技术》、《冠心病介入治疗学》及《内科学》等。

发表的部分论文:  Niebauer J, Sixt S, Zhang F, Yu J, P Sick, H Thiele, B Lauer, and G Schuler。Contemporary outcome of cardiac catheterizations in 1085 consecutive octogenarians Int J Cardiol, 2004;93: 225-230

 Niebauer J, Sixt S, Zhang F, Yu J, P Sick, H Thiele, B Lauer, and G Schuler Impact of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on in-hospital outcome after cardiac catheterizations in a large cohort of octogenarians.Int J Cardiol, Sep 2004;96: 441-446  魏芳婧 张福春 毛节明 郭丽君 李海燕 牛杰 赵一鸣 吕旌桥 郭静萱 高炜.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的方法评价 

篇6: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林业大学排名】北京林业大学特色专业-北京林业大学录取分数

线

北京林业大学于1952年建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独立设置北京林学院。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我校,成立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学校于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5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1960年被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69年,学校被迫迁往云南,辗转十年,于1979年返京复校。1982年国务院批准我校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1996年被国家列为“211工程”首批建设的41所高校之一,2000年2月直属教育部管理,同年6月批准试办研究生院,12月进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的22所高校行列。2001年1月由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2003年11月被国家列为“211工程”“十五”重点建设高校。2004年5月通过教育部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全国56所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2005年被国家列为42所具有本科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的高校之一。学校发展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与关怀。1965年,董必武同志为学校题词。1984年5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北京林学院”校名。2002年学校50周年校庆时李鹏同志亲笔题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再造秀美山川培养人才”。近年来,李岚清、姜春云、陈慕华、贾庆林、钱其琛、何鲁丽、许嘉璐、陈至立、张思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周济、周生贤等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领导同志先后多次到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学校已经从单科性的林业院校发展成为以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学为特色,农、理、工、管、经、文、法、哲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形成了以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为主,继续教育、留学生培养为辅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现有12个本科教学学院,40个本科专业,生源范围遍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2005年底在校本科生13257人,研究生2423人,成人教育在校生4953人。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35个博士点,73个硕士点,还有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8个学科门类的22个一级学科,学科点拥

有量处于农林院校前列。现有森林培育、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木遗传育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003年在全国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整体水平评估中,我校林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位居全国之首。2001年以来,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3篇,位居全国林业高校之首。2004年,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专业点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1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95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610人。教师中来自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占61.2%。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5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各1人,省部级跨世纪学术与技术重点培养对象人选1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5人。在国际学术机构担任理事、执委、委员以上职务的教师有20多人,在国内二级以上学术团体担任常务理事以上职务的有130多人。教师中,有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获国际环境突出贡献奖,1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1人获全国或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人获高校青年教师奖,4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5人获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6人被纳入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9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1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奖,12人获刘业经教授基金奖等。学校科学研究实力雄厚,成果丰硕。建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野外台站、3个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5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林业局定位观测站。有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中国防治荒漠化培训中心、全国林业进口教材中心等29个研究机构。2000年以来,科研总经费为1.8亿多元,其中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等各类纵向科研项目522项,科研经费1.6亿多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6项;发表学术论文4100余篇,被SCI等三大检索机构收录 420余篇。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了以三倍体毛白杨、四倍体刺槐、名优花卉、地被植物等优良品种研发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毛白杨产业受到朱?基总理和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对三倍体毛白杨科研、推广示范等工作做了具体批示,并给予专项拨款。学校高度重视

本科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成果丰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继1989年获得国家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之后,近年来,连续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和7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7门,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2002年以来,我校园林专业学生在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和国际建筑师及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中,有12人次获

得金奖。在北美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两队分别获Meritorious Winner奖、Honorable Mention奖。有3名学生获全国挑战杯铜奖,2名获首都挑战杯特等奖,9名获一等奖,37名获二、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有1人获特等奖,24人获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有9人获全国一等奖,6人获全国二等奖。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90%以上。2005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了近5万名高级专门人才和一批外国留学生,其中包括12位两院院士(与林业行业相关的共有18位院士)以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等12名省部级领导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科技专家和管理干部,他们为中国林业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04年,我校教师关君蔚院士和校友王涛院士囊括首届“林业科技重奖”个人奖;以院士为主的8名教师和校友获得首届“林业科技贡献奖”,占获奖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校本部现有校园面积675亩,正在建设的鹫峰校区占地面积750亩,学校实验林场占地面积10870亩,学校总占地面积12295亩。截至2005年7月,学校校舍总面积663561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304210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9平方米。教室面积53606平方米,生均3.35平方米。拥有单价800元以上用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17352台件,价值16976万元,生均9597元。学校单价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490台件,价值6900万元。新建的图书馆纸质藏书达121.26万册,电子资源库16种,各类电子图书总计71.3万种。建成了“千兆骨干、百兆桌面”的数字校园网络。学校主办有《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中国林学(英文版)》、《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风景园林》等4种期刊,其中《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唯一被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的中国农林类科技期刊,先

后荣获第二届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百种重点期刊奖。2004年在全国林业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一,在全国高校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位居第三。此外,还有秘书处设在我校的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和与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合办的《中国林业教育》。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和开放办学。我校先后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非政府组织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授予十余名外国学者为名誉教授,每年聘请百余位外籍专家来校讲学。2000年以来,共举办了21次国际学术会议,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派出大量教师出国交流合作,执行国际合作项目30余项。2003年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联合办学,培养草业科学(草坪方向)专业本科生,已有80名学生顺利进入学业。学校还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际竹藤中心、北京林业干部管理学院等单位实行联合办学和科教合作,参与发起成立北京学院路高校教学共同体,拓宽了教学空间,实现了校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后勤和工会工作的改革与发展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先后获得了“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校”、“北京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单项奖”、“首都精神文明单位”等一系列荣誉。校团委连续11年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校1996年通过了北京市“文明校园”评估,1999年被中国教育工会授予“高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获得 “北京市校务公开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校工会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模范教职工之家”和全国“模范教职工之家”。2002年被首都绿化委员会评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2005年校团委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目前,学校正以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宗旨,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以林业和环境科学为特色的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股份合作协议书下一篇:大学英语词汇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