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两课时

2024-05-10

散步两课时(共9篇)

篇1:散步两课时

1、散步(2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涵泳阅读性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4、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一、自主学习

⑴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分歧()一shà()间chāi()散各得qí()所委qū().

因为()水波lín lín()你就背()着我我背()上的 ...

再读课文,初悟文情

1、一家人散步遇到了怎样的分歧,分歧是怎样解决?

2、用自己的话叙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请你给文章重新拟一个题目,并说说为什么拟这个题目。

二、合作探究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

3、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4、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三、即时训练

(一)基础题

1、为下面加点的多音多义字注音。

⑴散()步一盘散()沙 ..

⑵随意地铺()着店铺()..

⑶强()壮勉强()..

⑷严重()重()新 ..

2、在下列横线上,仿照加粗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还要有:春天百花散发的缕缕芳香,夏日碧水带来的阵阵清凉。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中的两个加点的“我的”能否删去?为什么? ....

4、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语境意义。

⑴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⑵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⑶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⑷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5、这篇文章写得很美,我们可以从中找出课文中写得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以强烈美感、给人以有力的感染、给人以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等等的内容,请用下面例句的格式,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例句: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有诗意的镜头。(提示:可以是用词生动的句段,句式精美的句段,辞格丰富的句段,描写细腻的句段,情感丰厚的句段,意蕴深刻的句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那样。

(2)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二)拓展题

北风乍起时

看完电视以后,一整晚他都睡不好,第二天一上班匆匆往深圳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

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冷空气南下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 儿子漫不经心地答道:“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他絮絮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马上就买。啰唆。”撂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的:“天气预报说,你们那儿今天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

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里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嗨!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

老人答:“还不是下雪。”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南国,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有时竟是这样地残酷?

他想,在下次寒潮来临时,他仍会赶在北风之前,向深圳投去问候和叮嘱,可是他的第一个电话,应该是往哈尔滨去的。

1、多角度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异同。

2、读了《散步》和《北风乍起时》,你想对你的父母说些什么,你自己会怎么做?

四、评点总结

篇2:散步两课时

《散步》,散文,莫怀戚著,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分享了散步第二课时的教案给大家,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研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能力目标: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品味文章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难点:唤醒感恩意识,激发珍爱亲情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准备:强调课文理解,研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优美的句子,体会其感情。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与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回顾上节课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分小组探讨)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2、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三、重点研读

1、“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四、美点寻踪

由法国雕塑家罗丹的名言“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导入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请同学们以“我认为……很美,例如……写出了(表现了、抒发了等)……”的句式来说一说。(可以从词、句、景、情、写作手法等方面来谈)

明确:人性美、意境美、语言美等。

五、研讨与练习

(课后习题二、三、四)

①(见重点研读1)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②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③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六、课文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兴的旅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板书设计散步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走小路↓启下

情美、景美、语言美

作业布置 1、请写一段50字左右的温馨短语,表达你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感念之情。

2、真诚行动: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教学反思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

在教学方法上,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范例四教学艺术是不完美的艺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是课堂的气氛还有些紧张,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多老师听课,导致了害怕的心理,还有我在布置预习时也出现了一个漏洞,就是没有具体地落实到问题。在这一课中有很多的内容可以作为重点来讲,我主要是选取亲情方面来延伸。在备课过程中,对《散步》这文本剖析得不够透彻,文中的有些语句还是可以挖掘得更为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词的深刻含义。

其次是学生的竞争机制没有有效的发挥,比如小组打分不及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这可能是我在实行课改上的一个缺失。

篇3:散步两课时

一、“一文两课时”的设计思路

“一文两课时”,我们不是简单地把一课时来不及上的教学内容推延至第二教时完成,或者是将原本快节奏的课堂教学脚步放慢,而是把“一文两课时”的设计目标定位在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上,也就是有效利用文本,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模仿、积累、运用有效的表达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由于我们研究的主体是小学生,他们在不同的年级段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其所要达到的语文课程目标也不同。为此,我们在设计时从学生三个年级段出发,不同年级段的“一文两课时”的教学设计策略也不同。在低年级段的设计中,我们将第二课时的语言文字训练与第一课时的文本基础知识学习相结合,并用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夯实基础训练,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在中年级段的设计中,我们将第一课时的整体阅读和第二课时的片段训练相结合,利用文本的读写结合点,从片段出发,进行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在高年级段的设计中,我们将第一课时中从文本内容出发感悟作者表达方式与第二课时学生表达方式的积累和运用相结合,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得到训练和提高。

二、“一文两课时”的教学目标体系

教师对课时的正确切割和容量安排,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凝聚着教师的学识和智慧。

1. 目标制订要研究学生

语文课程的根本教学任务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脚点。

低年级段:我们把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在基础知识的扎实训练上,在第一课时学习文本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则以多样的形式开展字、词、句的训练,且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关注前后知识点的衔接、整合。

中年级段:第一课时以对文本的整体阅读,掌握基础知识,感悟文章中心思想为目标;第二课时根据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困难,以文本作例子,指导学生通过拓展文本、仿写段落等来掌握片段写作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高年级段: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级特点,我们把两课时的研究目光投向“语言表达”,引领学生在第一课时基于对内容的感悟,学习作者的表达;在第二课时感悟和表达相结合,让学生积累表达方法,运用表达方法。

2. 目标制订要体现梯度

我们在“一文两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不是简单地将原本一课时的目标分成两节课,而是从学生学习过程出发来制订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的目标: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站在驾驭整篇课文教学的高度,全面考虑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与第二课时的内在关联;重在建构文本的阅读话题;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咬文嚼字”,将语言学习与课文情景结合,使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同时感悟文章中心思想、体验情感。

第二课时的目标:基于第一课时中,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文本表达形式的初步感悟,第二课时的目标以学生的表达训练为主,通过“读写结合”“美文积累”,使学生在一定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和技能。

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从而感悟到作者运用这种表达方式对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第二课时的目标则是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积累所学表达方式,并加以运用。

三、实践“一文两课时”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

1.分析教学任务,明确“一文两课时”的预期目标。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等,以解决“为什么”及“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

2.分析学生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在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选择和安排,还要对学生初始能力进行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即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3.依据预期目标,确定教学的策略。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把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考虑怎样才能实现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解决“怎么学”和“怎么教”的问题,其中应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

4.落实教学评价,调整教学策略。考虑如何对教学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对学和教的行为做出评价,在行为评价时,一方面要以目标为标准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可能利用评价的反馈信息,对模式中所有步骤进行重新审查,检验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决定。

四、形成了“一文两课时”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根据上海二期课改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要求,我们在“一文两课时”的课堂教学设计时,在不同的年龄段具体实施策略也不同。限于篇幅,在此仅列举适合低年级的教学策略。

低年级教学策略是学练结合,夯实基础知识。在低年级,第一课时以学习文本为主,第二课时根据文本内容,由浅入深地设计字、词、句等的基础练习,做到课内学练结合,课外快乐评价。

1. 练习内容,由浅入深

识记巩固:根据上海二期课改语文教材识字量较大,主张学生“先识后写,识多写少”的特点,练习内容首先在“识”上下工夫,充分运用市课题组精心设计的作业单来展开教学。在第一教时中,学生通过读句子识字的方法来学习生字,而在第二教时中,我们坚持先进行识读字词、读清句子、听写句子的识记练习。通过不同的练习形式来巩固识读,可以使学生在自主练习之中强化识字的能力。

发展提高:随着文本篇幅的增长,内容理解的加深,我们又进一步结合文本的学习,设计了多样的练习内容,练习内容穿插于文本的学习中,可以使学生真正掌握文本的知识点,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拓展迁移:随着第一教时文本学习的深化,第二教时的练习内容也越来越广,一字开花的组词练习、近义词比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进句子里、常用词语的造句、句式的练习、积累课文中常出现的句式来仿写、借助文本想象写话、根据典型课文中某一段落来进行小练笔等,都从课内的掌握延伸到了课外的拓展,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联系,知识的迁移无处不在。

2. 练习形式,丰富多样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尝试把知识点融于“游戏式”“情景式”“主题式”等活动形式中,使学生在丰富的练习形式中激发兴趣,巩固知识。我们适时地把听说读写的时机融入多样练习形式中,引导学生凭读助写,以写促读,进行了有效的课堂练习。在这样宽松、愉悦的两个教时中,学生通过多形式的课堂练习,完成了从学到练的过程,达到了快乐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3. 练习设计,加强联系

在实践中,我们关注到了两个教时的教学内容不仅是单篇的练习,更是篇与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学练结合,而只有建立好文本理解与知识点的联系、篇与篇之间的联系、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凸显整体实效性。因此,我们在练习设计中关注教学内容的联系,关注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把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联系起来,从整体上设计练习,将练习内容真正地落实到语言的表达上。

篇4:《散步》第二课时教案

本文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言辞真切的散文,它虽选取生活中的感人的平凡故事,但意蕴十分丰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3)感知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学法】

教法: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学法: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最后领悟课文深长意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檢查预习,认识亲情

(1)整体感知文本,谈最深感受。(2)以小男孩的身份简练讲述散步过程。

(三)走进文本,感受亲情

1.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了特有的温馨和美好。看看谁有发现美的眼睛?

(1)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读一读。(2)采用句式:“我喜欢的是___________,因为它美在(写出了)________。”谈谈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2.走近四人

(1)阅读赏析文中一对年轻的母子。小孩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妻子:一言不发,尊重丈夫,贤妻良母,疼爱孩子!(2)阅读欣赏文中一对年长的母子。

赏析母亲:

a.组织现场表演,邀请母亲散步。母亲信服儿子的善举,体谅儿子的孝心,对儿子言听计从,多么慈祥。

b.赏析品悟对孙子的疼爱。

c.品读小路的景色,感悟母亲看得远,预料到路障,体会母子深情。

小结: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阅读赏析:

他很孝敬母亲。哪里看得出来?(1)体会母亲过冬的艰难。(2)体会生命如此美好!(3)体悟作者对母亲最大的孝顺。

(四)品析体会,感悟中心

(1)让学生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2)总结:“尊老爱幼,就是中华传统美德。”本文结尾的这句话就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和妻子”对老人和孩子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感受到尊老爱幼的世界才是完美的世界。

(五)拓展迁移,实践创新

我们随莫怀戚一家散步,真是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小小的细节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

(六)抒发情感,课堂总结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意。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五中学)

篇5:散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明确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的写法。

3、体会祖孙三代人之间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

一、解题

散步的意思是随便走走,是一种休息方式。本文主要写的就是作者一家三代四口人一次典型的散步经历。所以文题就是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文章的线索,作者通过把散步中几个相关的细节连缀起来,从而揭示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这个主题。

二、正课

(一)朗读

1、轻声朗读《散步》,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音的字,注音。

2、请同学朗读课文,大家评议。(从有没有读错音的情况,有没有读破句子的情况两方面来评议。)

3、教师点拨后再请同学朗读课文。

(二)分析

1、(1-3)点题:散步。地点:田野;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开头方法:开门见山。

缘由:(为什么散步?)为了母亲。(为什么为了母亲去散步呢?)“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应该多走走”所以一家人陪母亲去田野散步。——这一段为下文背母亲埋下伏笔。

2、(4)过渡。(这段写什么来过渡?)

讨论并归纳:描写初春的田野景色来过渡。

(作者抓住哪些事物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召唤?)新绿、嫩芽、冬水。教师备注

(作者为什么看到初春田野的景色就联想到一样东西——生命?)初春田野的生机盎然。

3、(5)入题。

(课文写一家人怎么散步的?儿子怎么说的?表现儿子什么性格?)小儿子从一家三代人散步的方式发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表现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话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用儿子的话为下文所要揭示的深刻思想内容作了铺垫。

4、(6-7)波澜。

(散步时发生了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表现“我”什么性格?)一切取决于“我”——走大路。表现“我”爱幼,更尊老。

(故事并没有结束,又起了什么波折?表现母亲什么性格?)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表现母亲听从儿子,更爱孙子。“走大路”、“走小路”这两处细节描写。具体体现了一个幸福家庭在散步中互敬互爱,融洽气氛。

(为什么要写母亲看到的景物?)母亲看到小路上金色的菜花、整齐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想到这些景物对孙儿的吸引力,更下了改变主意的决心。教师备注

(怎样解决小路难走的矛盾呢?)母亲提出“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和妻子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上,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形象的表明了我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三)总结

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师备注

达 标 测 试 一、辨别下面的句子,哪些是比喻句,哪些不是比喻句。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B、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C、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D、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是那么美。

1、比喻句: 2、非比喻句:

二、“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表现了什么?

三、课内、课外补充训练见练习册。

篇6:散步一等奖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师:这说明了我在家中是怎样的地位?

生:是中心、核心。因为我是强壮的,高大的。

师:这个分歧,“我”觉得容易解决吗?为什么?

生:不容易,左右为难,因为找不出两全的办法。

师:最终我决定怎么办?

生:委屈儿子,走大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

师:从这个决定中,我们再次看到了“我”对母亲的——

生:孝顺。

师:问题结束了?

生: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师:从这个改变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儿子无比的——

生:关爱、爱护、疼爱。

师:用一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

生:爱!

师:总结一下,这一家人真有意思:年纪老的、大的对年纪小的态度是——

生:爱。

师:年纪小的,大的对年纪老的态度是——

生:孝顺。

师:用一个词概括他们一家人的关系:

生:温馨和睦、尊老爱幼。

师:概括得不错。

师:小路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师:怎么有意思?

生: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小路平坦吗?

生:不平坦。

师:不好走的地方怎么办?

生: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走。

师: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生:因为是小路,路不好走,怕母亲摔着了。

生:我觉得他们走的不仅是平常的路,不仅是散步,同时也在走过人生之路,所以走得仔细。

师:分析得有意思,我觉得这位同学还真像文中的“我”一样,在平凡普通的散步中,“散”除了深刻的东西来。于平凡中见深刻,于“小”中见“大”,不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吗?

同学们能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吗?

生: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一家有老有小,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这是中年的责任。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师:同学们,你们是家的一份子,也是世界的一份子,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懂得了什么?

生:要尊老爱幼、和睦相处。

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正如培根所言(教师出示投影: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举——<英>培根。

生:读格言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小的练习: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能展现亲情的故事。(展示投影内容,学生思考)

师:我们对天下所有老人都应承担一种责任,老吾老及人之老,关爱老人是每个人来应尽的责任。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浓浓的亲情、尊老爱幼高尚情感,认识到每个人所应担负的责任。

篇7:5.灰雀 两课时

教材分析:

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这是四个闪光的名字,也是四位享誉中外的名人。本组课文讲述的就是有关这些名人的故事。

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叙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3.掌握本单元生字和个词语。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在阅读教学中,要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时间: 13—15课时。

5、灰雀

时间:2014.9.18 记录:应到22,实到22。教材分析 :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文章故事情节简单,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能了解课文的梗概,但对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却不是很容易就能理解文章的内涵.首先文章篇幅较长,难读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当中的生字,数量虽然不多,字形也不是难点,但由于这几个生字都是平时不常见的,极易读错,部分词语意思较抽象,所以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再次列宁的循循善诱是隐含在列宁对鸟儿不见了的着急和担心之下的,学生也不容易领会,所以在生字教学读通、读懂课文等环节要适当多花时间,巧妙处理.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点:小男孩每次回答时心中的想法。教学难点: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友好与真诚。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五、总结

这只可爱的灰雀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明天再学。

六、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各两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

一、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五、拓展延伸

1、写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抓住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来写一段话,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2、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下来。板书设计:

5、灰雀

(惹人喜爱)

列宁 男孩

教育 知错就改

篇8:散步两课时

关键词:一写一评,两课时,作文教学

一、作文教学改革的思路

尊重学生的个性, 感受多元化的生活, 从不同的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 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 逐渐提高写作水平。为每位语文教师“减负”, 把语文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 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具体的指导, 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作文教学改革的目的

确保学生在每个学段, 都能达到相应的写作水平:提高语文教师的写作素养, 从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作文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 写作之前

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 将学生进行梯队帮带式分组, 4—5 人为宜, 每组组长和副组长各一名, 由具备一定写作水准的学生担任。其余的同学为一个中等生, 一个为后进生, 同时要考虑男女生的搭配。每班将划分为11 或12 个小组, 用“A、B、C……K、L”字母进行小组编号, 用“A1、A2、A3……, B1、B2、B3……”字母进行组员的编号 (组长:A1、B1……, 副组长:A2、B2……) 发放学生的作文本 (作文纸) 。提前一周 (二至四天) , 告知学生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 (每班专设一名责任心强的学生, 在写作之前两天提醒老师) , 便于学生搜集素材、教师及时备课。

(二) 写作

指导学生就本次训练重点进行写作, 注意两点:第一点, 教师的指导不可过细, 过细容易束缚、限制学生的思维;第二点, 限制时间, 必须40 分钟内完成一篇作文, 让学生养成快速作文的良好习惯, 此外, 提倡教师与学生同步写作下水文, 借以训练教师的写作思维、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三) 评改

1. 课前准备

基础年级应由教师印发作文评改范例进行批改方法的具体指导。把印发好的评改表格发给学生 (指导学生参考样表手工绘制) , 指导学生熟练运用批改符号。把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告知学生, 并指导学生练习运用。教师结合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把作文的评改要求具体细化, 让学生便于操作。组织小组之间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规律进行科学的作文交换。

附:学生习作评改表

我能写, 我能行, 我最棒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评改的步骤

互评, 由于小组内存在个体差异, 组长、副组长进行评改另一组的组长、副组长的作文 (每人评改一篇) 。组员 (2 - 3 人) 进行评改另一组组员的作文 (每人评改一篇) 。 组长指导有批改困难的组员进行评改。组员向组长反馈评改情况。组织组员共同评价分析优秀作文。

组长结合评阅情况填写评改记录表。在这期间, 教师巡回指导, 参与到学生的评改之中;进行宏观上调控 (评改时间、注意事项等等) 。教师收评改记录表, 并及时总结评改情况 (教师不宜评讲时间太长, 5分钟为宜, 师生点评作文, 师生各一人, 点评4—5篇为宜)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进行抽样批阅大于或等于15 本为宜 (确保重点生的指导与培养) , 便于教师从宏观上, 了解本次作文的写作现状, 为下一阶段训练目标的制定提供最原始的材料和依据。教师批阅后的反馈, 利用语文课堂的3—5 分钟, 进行点评。

3. 写作之后

针对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进行教学反思,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时间允许的话, 对上次问题作文的学生进行再次点拨或批阅。参考样式如下:

第一课时

(1) 写作

写作训练重点: (依据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和各年级语文教材而定) 。初一年级, 能熟练进行一般记叙文的写作 (记叙的要素完整) 。初二年级, 继续加强记叙文的写作;适当进行说明片断的训练。初三年级, 在熟练运用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同时, 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练习, 能初步进行议论片段的写作。初四年级, 能运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2) 写作要求

出示作文题目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片段训练等等) 。将训练重点写进具体要求之中,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 表述清楚明了。

(3) 写作指导

选材指导——立意指导——结构点拨。

(4) 教师下水文 (写作例文)

(最好是师生同步进行)

第二课时:评改

(1) 优秀作文

优秀学生及文章题目, 优秀之处。优秀的小组, 优秀的地方。从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从宏观上进行优秀分析与概括。

(2) 不足之处

结合具体文章或文章的片段, 从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点拨与指导。提出具体可行的改写建议。

(3) 评改总结

总体情况: (根据抽样批阅、学生批阅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概括) 。改写后优秀作文 (教师根据工作时间而定, 如果时间允许, 教师可以批阅改后作文)

(4) 教学反思 (教学后记)

篇9:两课时四步作文教学法初探

关键词:两课时;四步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218-01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个语文教师和学生甚至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那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减轻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中的包袱呢?笔者在学习他人经验和自己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总结出“两课时四步作文教学法”。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着很多弊端:每次作文总是老师定题目、讲文题、读范文、定提纲,学生则比葫芦画瓢作文。然后,老师批改,讲评。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作文要“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两课时四步作文教学法是按准备、行文、读议、修改四步两个课时进行的。现谈谈对该作文教学法的实践体会。

一、准备

准备指收集素材和学习技法,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提前公布题目,并提出作文的要求

公布题目的时机一般是在上次作文结束或者某单元教学开始。如在教学写小动物的作文时,重点是写清楚小动物的特点。在写作之前就把训练的重点及作文题目和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在平时留心观察一种动物,为本次写作积累素材。

2、阅读教学中注意学法渗透

加强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结合,让学生学会每篇课文的写作技法和训练重点,并用之于作文写作中。

3、为学生创造收集素材的机会

①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在生活中抓住写作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②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挖掘写作素材。在学校与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活动与作文相结合,因为在活动中,学生人人参与,亲身体验,也自然有话可写。③让学生广泛阅读,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读、熟读、广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方法。④让学生通过视听途径,在现代媒体中收集写作素材。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介,是学生间接观察、获取写作材料的有效途径。⑤利用网络查询相关资料也是寻找写作素材的一个好途径。

4、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学生的写作,必须要有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离开了大量阅读这个基础,学生不可能积累多少优美的词句,也不可能从古今文学典范作品中汲取营养,受到灵魂上的巨大震撼,当然,也必然会出现脑中空空如也,以至于才思枯竭,无从下笔表达个人的生活感受。因此鼓励学生多读好书,给学生推荐有阅读价值的书。在班里建立图书角,让学生互换手中的书,是加大阅读量的一个好办法。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开阔视野,积累知识,丰富词汇。

二、行文

行文指学生把积累的素材,运用一定的技法和形式写成一篇作文。大纲中要求高年级学生能在40分钟内写成一篇400字的作文。这就要求学生在行文时速度要快。要改变作文课上有些学生咬着笔杆想半节课,作文本上仍是一个题目的现象。就要在教学中采用快速作文的行文方法。首先教会学生进入意境。其方法是让学生眼看题目,双唇紧闭,飞信呼吸,目不斜视。学生按上述要求做,能集中精力。还要教会学生跳越障碍法,即提笔书写,要一口气写下去,不能停,更不能回头读写过的部分,遇到不会的字和实在写不下去的地方跳过去,写后面的部分。“因为人的思维是连贯的,如小溪中的水一样,遇到障碍物绕过去,仍旧是连通的。有时跳过去的部分恰恰是多余的。”按上述方法行文,一篇作文,最快的学生能在15分钟之内完成,最慢的也在30分钟内完成。

三、读议

读议指学生读自己的作文,师生共同评议。学生在行文完成之后,老师快速浏览学生的作文,找出有代表性的上、中、下三类作文三篇。让作者在班里读自己的作文,并说出自己为什么这样写。之后,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评价,作者也可解释或争论。在学生评议之后,老师要进行总结评议,不但要对作文品评,还要对学生的评价进行评议。

四、修改

修改指学生互改、自改作文。师生共同评议完后,让同桌互改作文。要教给学生修改方法和修改标准。修改方法是:用红笔修改;正确运用学过的修改符号;好句子用曲线画出,病句用直线画出;在旁边写出对每自然段的评注;最后写出总评、等级、时间。修改标准是:是否符合本次作文的要求;书写是否工整。互改完成,同桌进行讨论,交流意见,此时,学生再修改自己的作文。

以上四步中,从行文到修改,用两课时完成。

四步作文教学法的优点有:1、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由教到学的重心转移。2、准备——行文——读议——修改,四步衔接紧密,环环相扣,教学渠道畅通,反馈及时。3、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写、会写、乐写。4、两课时完成一次大作文,使作文次数由每学年16次,增至40次以上。达到多写多练的目的。5、把老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放在指导上。培养了学生自能作文,自能修改的能力。6、使课内课外结合起来,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上一篇:城市生存挑战赛下一篇:双语小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自查自纠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