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两课时)-精选文档

2024-04-15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两课时)-精选文档(精选8篇)

篇1:《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两课时)-精选文档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两课时)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⒊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法学法】

通过整体通读、朗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方法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第 1 页

⒈出示课题:寓言两则

什么是寓言?(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或“是指通过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或讽刺某种人或事的文学作品。”可以简化为:寓言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

⒉课题中的“寓”“言”“则”何意?(寓:是寄托、包含之意。言:语言、道理。则:篇、条,它和我们常说的“日记两则”“新闻两则”中的“则”意思一样。)

二、揭示《揠苗助长》

⒈课件播放故事: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⒉理解课题:

揠苗助长:揠:拔。苗:禾苗。助:帮助。长:生长。其意是:用拔苗的办法帮助禾苗长高。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叫好心办坏事。)

⒊简介故事出处

⑴《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子小丑上》,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是禾苗够枯死了。

⑵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在山东邹城市),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

第 2 页 的书,共7篇。

三、整体感知

⒈自读课文

思考:这则语言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⒉学习生字

⑴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⑵认读生字,交流方法

⒊理清层次

第一层(1)讲有个人巴望禾苗长高。

第二层(2)讲他想了个办法,并按自己想的去做。

第三层(3)他自夸力气没有白费,禾苗长了一大截。

第四层(4)讲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四、感悟内容

(注:可按分析法讲:为什么会枯死?;为什么“拔”;为什么“巴望”?。从果到因讲,找出逻辑关系。)

⒈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⑴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有长高时,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随机理解“巴望”和“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⑵给“巴望”换个词语?(盼望)他巴望什么?从哪些地

第 3 页 方可以看出来他在巴望?(表现①行动:“天天到田边去看”“ 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②心理:“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高”。)

师:这里的“看”“转”,不是一般的“看”“转”,是一种“焦急”“巴望”的具体表现。想一想,他每到田里看到禾苗时,都想些什么?禾苗真的没有长高吗?

⑶指导朗读:要把那个人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情读出来。通过“巴望”一词读出那个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而“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等词语,可联系“巴望”一词,在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中感悟。

⒉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⑴他想了个什么办法?为什么没有把他想的办法写出来?“终于”说明什么?(说明那个人想办法想了很长时间。)

⑵课件演示种田人拔苗个过程。

他是怎样做的?“急忙”“跑”说明什么?(心情非常急切)

“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说明什么?(干得非常认真。)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说明什么?(说明那个人拔苗花了不少时间,费了不少力气。)

“筋疲力尽” 说明什么?(人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也作“精疲力尽”。)

⑶指导朗读:朗读这一段时要重点读出“终于”与“筋

第 4 页 疲力尽”的感觉。

⒊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⑴他是怎么说的?说明什么?(得意,对自己的做法很满意,自以为想的办法很高明。)

⑵指导朗读:要把那个人又累又高兴的样子读出来。

⒋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⑴结果怎样?为什么会枯死?

⑵指导朗读:要读出结果的意外,也可适当带有嘲讽的语气。

五、感悟寓意

⒈这个结果是那个人所巴望的吗?他只巴望什么?

⒉他这种“把禾苗往高里拔”是做法是出于好心还是坏心?可结果的?(很糟糕)

⒊为什么结果与自己愿望相反?(没有按禾苗生长的规律去做。)

⒋那么怎样做才能使禾苗长得快呢?(采取合理地施肥、浇水、适时除草、灭虫等办法。)

⒌寓意:(寓意:寄托或隐含的意思。)

《揠苗助长》这则语言故事告诉我们,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揠苗助长》

第 5 页

二、揭示《守株待兔》

⒈课件播放故事: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⒉理解课题:

守株待兔:守:守住。株:树桩。待:等待。其意是:守在树桩旁边等待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比喻做事如果存在侥幸心理,希望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意外收获,结果只能是一无所得。

⒊简介故事出处

⑴《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五蠹》,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

⑵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的学生。他总结了法家在长期变法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了荀况的唯物主义哲学,为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较系统的理论。著作有《韩非子》。

三、整体感知

⒈自读课文

思考:这则语言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⒉学习生字

⑴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第 6 页

⑵认读生字,交流方法

⒊理清层次

第一层(1)讲种田人看见一只野兔撞死在树桩旁。

第二层(2)讲种田人是怎么想的。

第三层(3)讲种田人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四、感悟内容

(注:可按分析法讲:庄稼为什么会全完了?;他为什么不干活?;为什么等野兔?。从果到因讲,找出逻辑关系。)

⒈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⑴种田人看到野兔是怎样撞死的?抓住“窜出来”和“不知怎么的”两词理解。课件演示兔子“窜”出来的情景。

“窜”说明什么?(“窜”在这里是“逃”“乱跑”之意。说明野兔一受到惊吓,惊慌失措地跑出来。)

这只野兔为什么会突然“窜出来”呢?知道原因吗?(“不知怎么的”)为什么没有告诉原因?(与主题无关,所以不用交代。)“不知怎么的”说明什么?(没有弄清野兔撞死的原因。可想:这是一个以外的偶然的现象。)

⑵想象野兔撞死的原因?(或许是遇到猎人而受惊,或许碰上猛兽而仓皇逃跑,慌乱中撞在树桩上丧了命。)

⑶指导朗读:通过“窜”“忽然”读出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

⒉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第 7 页

⑴默读,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这只野兔的?(白捡)指名读有关语句。

⑵他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齐读)

为什么会这样想?说明什么?(因他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死兔,他还想不费力气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说明存在侥幸心理。)

⑶他这样想可能吗?对不对?为什么?

⑶指导朗读:要读出那个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乐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

⒊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⑴他是怎么做的?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么?(前边那只野兔撞死是偶然现象,不可能再有野兔撞死在这里了。)

⑵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对吗?为什么?(他把这种偶然现象,当成必然现象,也就是说种田人错就错在:他把野兔撞死在树桩上这一件极偶然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

⑶结果怎样?

⑷指导朗读:可带点嘲笑的口吻。

五、感悟寓意

第 8 页

篇2:《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两课时)-精选文档

第2课 寓言两则

计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2、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师范读——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

2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篇3:《寓言两则——纪昌学射》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好! 于老师来自有着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天鹅项下的珍珠城、冰城等称号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你们生活在有着甲天下山水的广西桂林。能在祖国的版图中,快速找到你的家乡和我的家乡吗?

师:看,我可是从这儿跨越了八九个省,千里迢迢来到这儿,和你们相聚在今天的课堂上的。远吧?刚才同学们从祖国的版图中发现了我的家乡和你的家乡。从这幅图,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看到大树,还看到几只小鸟。

生:我还看到一张人脸。

师:看看这儿,你又发现什么了?

生 :我看到了 鸟儿回窝喂食。

师:仔细观察,还读出了图中的故事呢!再来个有难度的,你还能发现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

师:看图有意思吧!刚才咱们在读这幅图的过程中,体验到不断发现的乐趣。读书同样能体会到发现的乐趣。比如说大家都读过寓言,每次读寓言你都会发现什么?你都读过什么寓言,发现了什么道理呀?

生:寓言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师:你能说一个寓言故事的道理吗?

生:我知道《亡羊补牢》告诉我们有错误要及时改正。

生:我知道《坐井观天》告诉我们眼界要开阔。

生:我知道《守株待兔》告诉我们要学会变通。

师:看来大家很有经验,是读寓言的能手呀!那今天读《纪昌学射》,对大家来说是小菜一碟呀!有信心吗?咱们来读读。

师:在读这个寓言之前,先要交代一件事。这个“纪”是个多音字,当姓氏讲的时候,读三声。不过,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当姓氏讲的时候,两个读音已经通用,所以按照习惯,我们还读四声。这是其一。其二,这则寓言选自《列子·汤问》,里面的人物不全是真姓名,比如说这则寓言中还有个人物,叫飞卫,他显然不姓飞。再比如《愚公移山》,愚公肯定不姓愚蠢的愚,智叟也肯定不姓智。所以我们确定,“纪”不是这个人的姓,所以我们读四声。大家先读读课题。(生读课题)好,上课!

教学实录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师:再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这则寓言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把书翻开,自由地读一读,把声音放开。

(生自由读课文)

师:这则寓言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来,你来说。

生1:勤学苦练 才能有收获。

师:他说勤学苦练才能有收获。谁和他有同样的看法?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勤学苦练的?后面那个女同学你来说说。

生2:我是这样体会“勤学苦练”的:就是按别人说的话,你每天都在坚持练,以后就会成为那样的人。

师:哦。谁还能从文章当中的语句体会到?读一读让我们感受感受。

生3:勤学苦练的意思是说 ,人非常勤 奋努力地 做一件事。

师:那你知道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受?能读读吗?

生3:(读)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好,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他的勤学苦练?

生4:我从这些地方感受到他勤学苦练:“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能练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就能想象到他之前付出的勤奋和刻苦。来,你来说。

生5:(读)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师:是吗?你看看,抓住了这样的语句,你就明白了这样的道理。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你们也把 它写在课 文纸上 ,好吗?

师:谁还从这个故事中读出了不一样的道理?

生6: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就是他在练习把东西看得很大的时候,每天都站在虱子旁边。这个句子写了他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天都坚持练习。

师:说得好,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这就是说明什么?

生7:说明他坚持不懈。

师:大声说。

生7:(大声地)说明他坚持不懈。

师:对吗?

生:(齐)对。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你有同样的感受?

生8:飞卫让他回家练习,睁大眼睛注视着东西,然后他两年就练成了本领。有人用针刺他的眼 皮 ,他的眼睛 也不会眨(zhá)一下。(学生说话不流畅)

师:眨(zhǎ)一下。

生8:眨(zhǎ)一下。

师:练了几年?

生:(齐)两年。

师:第一次练的是两年。告诉你们,原文中写到他第二次又练了三年。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生:收获)。又发现一个道理,把它记在课文纸上。(生记录)

师:同学们,有没有感觉怪怪的呀?课前交流时,每则寓言你们只说出了一个道理,这儿怎么读出两个来呀?怎么回事?

生1:因为他想要成功的话要勤学苦练,也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师:听清楚他的观点没?也就是说纪昌成功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品质。看来我们所悟出的道理正是纪昌成功的———(师生齐说:原因。)

师:那么读出两个道理来,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有了这些就能成功吗?纪昌成功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如果再看书,你肯定能发现。不急着说,给大家点时间,默读课文,换一种颜色的笔,把你的新发现记到书旁。看谁还能发现他成功的其他原因,一会儿交流。

(学生读书,勾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谁发现纪昌成功的其他原因了?

生2:第1自然段说他很喜欢学箭。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2:他很想学射箭,就向能手飞卫去请教。

师:谁听出他的观点了?哟,看来同学们没有听清,再给你们一次机会,请你再讲一遍,他成功的原因是———

生2:他成功的原因是,他想学射箭 ,就去找能 手飞卫请教。

师:谁听出他的观点了?你来说。

生3:他喜欢学射箭。

师:是不是啊?

生:(齐)是。

师:同学们,恭喜你们,又发现一个成功的秘密!但是用“喜欢”这个词儿好像程度不够,成为一个射箭能手是他的———

(生七嘴八舌:梦想……)

师:大声说。

生:梦想。

师:还是他的———

生:爱好。

师:是的。

生:还是他的爱好。

师:你看,又发现一个成功的原因。有梦想,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师:其实从刚才这个同学的观点里 ,你还能明 白一个道理。

生:我觉得他成功的原因还可以用一句名言来表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师:是的,你的观点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勤学苦练。他的观点里还有一个,你自己读这一段中的这句话,你也能像他一样发现。来,说。

生:我发现了“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了起来”,这句话说明了纪昌他听了飞卫的话马上就行动起来。

师:哦,他说的“听了飞卫的话”,这个老师的话那么值得相信吗?哦,从哪儿看出来的?大声说。

生:因为他想成为能手,所以射箭能手说的话他总是会听的。

师:他关注到一个词———“射箭能手”,圈出来。“能手”两个字漏掉了,一个成功的原因也差点没发现。我们把教师中的能手称为名师。你明白成功的原因了吗?

生:要想成功还得找名师。

师:对!你看,有名师的指点,你就能少走弯路,就能更快地达到成功的彼岸。拿起笔记下来。

师:还能发现他成功的其他原因吗?

生:要加强练习。

师:对,我们已经说过了,这叫坚持不懈。还有新的吗?你来说。

生:他做每一件事都聚精会神。

师:哦,那我们就说勤奋刻苦,也说过了。看来,没新的发现了,是吗?再给你一个机会,你来说说。

生:“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和“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说明他……喜欢射箭。

师:对,用我们刚才那句话就是有梦想。看来,要想发现更多的成功的原因,我们还得去看看这师傅是怎么教的。给你们点时间,读读飞卫师傅的话,看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生读)

师:谁又有发现?你看,读了语言文字,你的发现多了。来,这个机会让给你。

生:飞卫的指导要求很高。

师:哦,他指导他干什么?

生:指导他射箭。

师:是吗?再读读。

生 :师傅让他 下功夫练眼力。

师:你再说说,干什么?

生 :师傅让他 下功夫练眼力。

师:你是来学射箭的,让你练眼力,练眼力有这么重要吗?说说你的理解。

生:如果不练眼力的话,射箭就不能瞄准目标。

师 :对 ,不能瞄准 。还有吗?

生:还有就是,如果不练习眼力,比如说看目标的时候,你就不能射到那个中心。

师:哦,如果练好了眼力,飞禽走兽都逃不出你的眼睛。那把小的东西看大,有这个必要吗?

生:就是如果很远的猎物,能看清楚,那他就可以射到它。

师:百步穿杨,那样才能够想射到哪儿就射到哪儿。你这回又发现他成功的什么原因了?

生:纪昌练了两年的眼力,飞卫还是不满意,纪昌又练了三年的眼力,一共练了五年的眼力,飞卫才满意了,才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

师:也就是说练眼力很重要。那你发现了没有?这练眼力和射箭是什么关系?练眼力是学习射箭的———

生:关键。

生:基本功。

师:听清楚了吗?通过读书,你又发现了成功的秘密。快记下来:要想成功,还得练好基本功。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读书,发现了纪昌成功的这么多原因,每一个成功的原因都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来看,第一遍读书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二遍读书又明白了这么多个道理,如果再读,还有吗?

生:(齐)有。

师:可惜课上时间没有了,你们还得在课下接着读,接着发现。相信你对纪昌成功还会有更深的了解,还能明白更多的道理。我们下面来学学这个寓言中的语言。给你们点儿时间,请你们快速浏览这篇课文,看看哪些语言写得特别生动,特别形象,让你读起来都有些不可思议。拿起笔,把它们画下来。

师:好,谁愿意读一读你画的句子?来,这位同学,你读一读。

生:(读)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 :“练到后 来”———再读读。

生:(读)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好,请坐。你们看,这个句子到底好在哪儿?

生:我觉得它写得好,是因为它是个很夸张的写法。

师:能让我们感受到纪昌练得效果好,是吧?哦,你还想说。

生:就是“有人用针……”

师:哦,你还想读这个句子是吗?而你好像没有读完整,你再看看!对!从这儿开始,读读吧。

生:(读)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哦,那么这个句子好在哪儿啊?

生 :特别夸张 ,让人感觉到 纪昌的练 习水平特别高。

师:技艺高超。

生:用他学习的成果来衬托他的学习努力。

师:说得好!你看,当我们理解了文章内容,再看看这个句子你们体会就深刻了。如果我把后 面的去掉 ,你们再看看。

生:(读)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后面去掉,读起来还有那种感觉吗?

生:没有了。

师:噢,就这样……自己读一读。

生:(齐)“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噢,谁来读一读?让我们体会体会。你来。

生:(读) 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噢,听出惊叹了。谁再来读?

生:(读) 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听出佩服了,给你们一点儿时间 ,你们自己 再练读一下。

生:(全班读)“两年以后,纪昌的本 领练得相 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 :后面那个 句子 ,再读读。

生:(全班读)“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佩服他吧?

生:佩服。

师:你看看,刚才我们发现了描写学习效果的句子。这篇文章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也有很多,你看,于老师就积累了两个,一起读。

生:(读) 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

师:类似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还有很多,你能找到吗?

生:能!

师 :快换一种 颜色的笔把它圈出来。谁发现了?读给大家听。

生:(读) 取得了那样大的进步。

师:没错,还有吗?

生:还有“你就要成功了”。

师:非常正确。

生:还有“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是的。还有吗?

生: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师:前面再加两个字“成了”。生:(读)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来看屏幕,是这些吗?来,一起读。

生:(读) 学得差不多了;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就要成功了;练得相当到家了;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再仔细看这些短语,它们在表达效果上是不同的。你觉得哪个短语表达的学习效果最好?

生:我觉得“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 ”表现了学 习效果很好。

师:再想想,其他同学呢?

生:“练得相当到家了”效果很好。

师:是的。

生:还有“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

师:嗯,最厉害的是,成了———

生: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

师:对,一起来读。

生:(读)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接着读。

生:(读) 就要成功了;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再看剩下的,哪个表示学习效果比较好?

生:(读)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

师:不要落掉“感到”。

生:(读)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

师:来,一起读。

生:(齐)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

师:剩下的就是学习效果一般的了,一起读。

生:(齐)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学得差不多了。

师:我们积累得还不够,如果你能用一用,你就是了不起的语言运用能手。自己试试看,来。

生1:二年级……

师 :大声说 ,让大家听清楚。

生1:二年级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小组,参加了几次活动后,我学得差不多了。

师:刚参加几次活动就学得差不多了?你们觉得呢?

生2:二年级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小组,参加了几次活动后,我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填错了不要紧,你可以接着说。

生1:又练习了一段时间,我学得差不多了。

师:练习了一段时间,又觉得学得差不多了?还有什么想法,来,这位男同学你来说。

生3:我觉得应该改成“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

师:你们觉得呢?

生:(齐)嗯,很好。

师:接着说。

生1:就这样,两年过去了,我的书法技艺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好,你接着说。

生1:就是爱好书法的爷爷也赞叹 不已 ,老师高兴 得拍着我的肩膀说:“你就要成功了!”

师:对吗?

生:(齐)对。

师:好的。

生1:后来我成了书法的能手。

师:掌声送给他。回答得不错。

师:你们看,归类积累词语,能够让你更好地比较词语的细微差别,你的运用、你的表达就会更加准确。给自己掌声吧。

(生鼓掌)

师:文章还有一类表示“看”的短语。大家一起来读。

生:(齐) 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不会眨一下、睁大眼睛、注视、聚精会神地盯着。

师:课下将两类短语分别摘抄积累下来好吗?

生:(齐)好。

师:本篇课文当中有两个要求会认的字,不许看书,看谁在读寓言过程中就认识了。第一个,会读的请读。

生:妻子。

师:不够大声,再读一遍。

生:妻子。

师:好,第二个。

生:虱子。

师:换个词你还认识吗?你看。

生:视虱如轮。

师:文章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找到的同学快读。

生:(齐)“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 里一天天 大起来 ,练到后来 ,大得竟然 像车轮一样。”

师:这就是———

生:视虱如轮。

师:本课还有三个要求会写的字。第一个,我们二年级就学过“歌唱”的“唱”,那不用学,大家都会吧?

生:会。

师:第二个,妻子的“妻”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你来说。

生:它的一竖不要出头。

师:注意一竖的收笔。最后一个字读什么?

生:刺(cì)。

师:这个字背后是有故事的。你们看,左半部分,你知道念什么吗?

(生试着读)

师:也念cì。甲骨文是这样写的,(板写“朿”的甲骨文字形)你看,像不像带刺儿的植物?

生:像。

师:发展到金文是这样的,发展到小篆是这样,后来又发展成了我们学习的楷体。(分别板写“朿”的金文、小篆、楷体字形。)凡是用“朿”作形旁的字,都跟带刺儿的植物有关。比如说我们常吃的———

生:大枣的枣。

师:对,枣树的树枝上就带刺儿。再比如说,荆棘的“棘”。“朿”加上一个立刀就变成了左右结构的字,你注意观察,捺要变成———

生:点。

师:嗯,要谦让。这三个字要写得漂亮,那是有规律的,你们来看,多横多竖,要注意疏密匀称。拿起笔来,选一个你觉得最难的写一写。

师:注意头正身直脚放平,两臂张开略挺胸。

师:(巡视)注意女字的一横是最长的,要做到主笔突出。好的,你做到了结构疏密匀称。是的,“刺”的一点儿要注意谦让。

师:今天我们学了《纪昌学射》,不断读书,不断发现,收获了这么多道理,同时我们又积累了两类短语。《寓言两则》中还有一则叫《扁鹊治病》,注意不要只读出一个道理就满足了。如果你也能像今天读《纪昌学射》一样,不断读书,不断发现,你就会从治病的过程、病人对病的态度、病人对医生的态度等方面得到很多启示,同样你也就会积累到与看病有关的短语。课后可以读读。下课!

教学反思

我们平常看到的语文教学,都是先读准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再进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这几乎成为了一种模式。为什么我会反其道而行之呢?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研究都不是想当然的,既然合理,定然符合规律。回顾一下我们的常态阅读,首先吸引我们的是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还是那些陌生的词语和句子呢?答案显而易见。至于那些难理解的词语,我们完全可以凭借生活经验和上下文揣摩其意思。除非这个词语对理解文章产生障碍,如果不明白它的意思就不能领悟文章的主旨,这才具有解词的必要。这也是汉语学习的一个规律,即模糊意会。至于那些要求读准的生字新词,会在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中复现。教师只需相机指导,最后再进行系统的学习。

为了更加清楚地阐述我的观点,不得不提及我们南岗区语文名师团队工作室的研究。多年来,我们致力于“读学分导”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大量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中,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本质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加快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速度和提升质量。

何为“读学分导”?“读”就是阅读理解,在语言的实践中读懂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学”是积累语言、品味写法并尝试应用,这也是在语言实践中进行的。为什么要分开引导呢?“读”和“学”都是以文章架构起来的,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两种事物 。打个比 方说吧 ,“读”和“学”就像是一座完整的冰山,冰山露在外面的只有一小部分,水下的部分往往要大得多。我们把暴露在外的部分称为显意识,水下的部分称为潜意识。当我们“读”的时候,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这时的“读”是不受语言学习干扰的,不让写法的习得打断系统的阅读,使理解文章的过程 一气贯通 。此时 ,“学”处在潜意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语言,属于无意识学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得意忘言”。当“学”的时候,“学”处在显意识,关注文章是怎样表达的,大大方方地积累语言、大大方方地拓展训练,迁移到其他语言环境中运用。此时,“读”处在潜意识,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再次加深了对“读”的理解。这就是“以意烛言”。以上,是“读学分导”教学模式的大体框架。

提到“模式”,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有概念化、机械化的印象,空谈模式,死守教条主义、极端主义更是要不得。唯有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的研究才有生存的土壤。接下来我就以 执教的《寓 言两则———纪昌学射》一课为例,反思得失利弊,希望能带给大家思考。

一 、紧 扣“ 道 理 ”,凸 显文体

一个阅读者,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都会有不同的经验。如果用阅读小说的经验去阅读童话就会疑惑不解,同理,用阅读说明文的经验去阅读游记就会枯燥乏味。寓言这种文体的阅读就是要收获道理,启迪智慧。作为教师,就要发现学生原有的阅读水平,丰富其不同文体的阅读图式。

本节课,我始终引导着学生探寻寓意,符合寓言教学的规律。如:这则寓言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这一问题始终贯穿于学生第一遍读书的过程中。接下来,我抓住《纪昌学射》与以前阅读寓言的不同———“给人以多方面启示”这一特点,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课前交流时,每则寓言同学们只说出了一个道理,这则寓言只读了一遍,怎么就读出两个来呀?怎么回事?在讨论中修正其原有寓言阅读的认知图式,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了内驱力。最后,我抓住本则寓言“审智”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现纪昌成功的原因,领会新的学习启示,从而丰富其原有的认知图式,感受阅读发现的乐趣,从而契合本单元“走进故事长廊,感受它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的主题和目标。

二、自主发现,点拨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倡导的“生本思想”,虽提倡多年,鲜有教师能主动“让贤”。在全国小学语文最高级别的赛事上去努力践行这样的思想,对于刚过而立之年的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学生受年龄、阅历、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制约,见解和表达方式完全不同,以至于十余次的试教都是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开放的课堂,教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虽千变万化,但本质的东西不会变,那就是阅读方法。我们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关注之前阅读中忽略的语句,有所发现;自主质疑、讨论、释疑,有所发现;上下文对比阅读,有所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其次,让学生交流起来。现在的课堂很少能够看到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更多的是师生间的对话。这一现象的根源还是在于教师没有树立“生本思想”。教师是学生交流的组织者,协调者。教师的问题指向性过强,学生疲于回答教师的问题而不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怎样的问题才是具有开放性呢?“谁和他有同样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还有哪儿也能让我们有同样的感受?”“谁还有不同的感受?说说你的理解。”我们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可以一字不易地用在每一节阅读课上。长此以往,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都能提升。这样才能出现“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的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绝不是教师的不作为,教师的导又该如何体现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看似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细节。比如说,学生知道飞卫说的三段话都与“练眼力”有关,但其中的道理却领悟不到,这需要教师在解读方向上给予引导和帮助———练眼力有这么重要吗?进而体会到基本功的重要性。有些启示学生只能模糊地感受到,却无法清晰地说出 来 ,这同样需 要教师提供 相应的帮 助和辅导 。比如对“有梦想才能成功”这一道理的发现。

作为教师,只有找准教学的起点,才能使学生认知水平得以提升,阅读经验得以丰富,交流能力得以发展。在探究这则寓言带给我们多重启示的过程中,“创造性学习才能成功”这一启示没有在课堂上呈现,留下了些许遗憾。原因有二:首先,学习环境改变让学生缺乏安全感,紧张的情绪影响了灵感的迸发;其次借班上课,对学情不能充分了解,认知水平、阅读能力不同,教学的起点不好把握。于是,我就果断舍弃,把更多的时间让给语言文字的学习。

三、语言学习,扎实有效

在语言学习中,不管是句子写法的体会,短语的积累与运用,还是生字的认写,我都努力做到扎实有效。尤为突出的就是对短语的积累与运用,体现出清晰的层次性。

首先,从表现学习效果的句子梳理品味,过渡到描写学习效果的短语。由于学生之前是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语文知识的盘点过程的,所以教师先示范,列举两个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即“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随后让学生自主发现,学生找到了“成了……的能手”“就要成功了”“练得相当到家了”“学得差不多了”……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些短语的细微差别,即表现学习效果的程度有所不同。这是体味语言细微差别的最有效方式,进而根据表达效果的不同进行分类。此时,学生头脑中关于此类词汇的积累就不是一团糨糊,而是清晰的知识框架。其实,还能够让学生根据这类短语回想出纪昌学习射箭取得成功的全过程,对于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练习复述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哪个短语漏掉了,就说明相应的情节没有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很可惜,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这一环节删除了,在此补记一笔。

接着,结合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尝试运用。运用的过程不算顺利,但换一个角度来想,正是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过程才最有价值,才更能体现出在具体的情境中品味语言、推敲语言、运用语言的价值,这更能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我们来看,整个“学”的过程是在“读”之后进行的,言语学习完全处在显意识状态,迁移运用完全不受体会文章主旨的干扰,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深入体会。

最后,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积累文章中另外一类描写“看”的短语,课下阅读《扁鹊治病》,积累描写与治病有关的短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果每篇课文的教学都能够这样,进行有效的显意识的语言学习,就真能做到加快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速度和提升质量。

四、识字写字,浸润文化

在“读学分导”教学模式中,我们习惯把识字写字置于最后。因为当我们读懂一篇文章之后,会回味文章是怎么写的,是怎么带给我们这么丰富的感受的,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我们就必然会先从文章的布局谋篇谈起,然后是精彩句段、鲜活词汇,最后才到识写汉字的环节。

在识字环节,我是以检查的方式进行教学。“妻”“虱”两个字,教师没有教,为何学生掌握效果却很好呢?客观地讲,本课认字量少,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其次切近生活,学生便于借助经验来认记。最重要的一点,学生在阅读交流中这些生字不断被复现,形成表象认识。如果一篇课文的识字量大,教师同样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查缺补漏,使识字教学更有针对性。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那些并非生字,但确在阅读中易出错的字进行指导。比如说“眨”,学生容易读错,是因为受“眨眼”一词,两个上声第 一个字要 变调的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明确指出:“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如何做到规范呢? 需要教师善于探寻汉字背后的文化和规律。比如说“刺”字的字理讲解,展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又体现了形声字归类识记的方法。汉字疏密匀称、笔画谦让的结构美也让学生记忆犹新。浓浓的汉字文化,需要教师挖掘出最核心的智慧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晓其声、知其义、摹其形。继承和传扬文化做到了,规范、端正 、整洁也就 轻而易举了。

我们常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我的这节课,能在浩瀚的教海中激起一点点涟漪 ,我将感受 到无比的愉悦。

教学评析

2014年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以“创新”为核心词,鼓励老师们在内容选择、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以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有所创新。

“创新”固然可以推陈出新,探寻更多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的新路,却也容易出现“总要搞出点名堂来”的形式主义和“自我折腾”。因为教育不是演出,也没有神话,它要求教育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标,而不允许教育者一厢情愿地去“创造”。令人欣慰的是,本次活动中就涌现出这样一批年轻教师,他们遵从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继承和研究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为观摩者展示了他们新的思考和新的教学方法。于东老师执教的《寓言两则———纪昌学射》便是其中很好的一个案例。

认真学习于东老师的课,我有如下体会:

一、课前谈话彰显智慧

按比赛规则,执教教师可以在课前与学生进行几分钟的交流。如何运用这宝贵的几分钟,为自己的教学做铺垫,历来是参赛选手们用心思考的事情。

于东老师与学生的“课前谈话”至少实现了三个目标。

1.文体先行,凸显语用

《寓言两 则———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教师在课前谈话中引领学生明确“寓言”就是用一个虚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并且让学生利用自己读过的寓言《亡羊补牢》《坐井观天》《守株待兔》等去验证这一文体特征,为接下来的掘“寓”、学“言”明确了学习的方法。这种自然的文体联想,在凸显“语用”的教学中极为重要。于东老师以他敏锐的文体意识做到了文体先行,凸显“语用”。

2.体验成功,激励发现

课前“看图找发现”的游戏,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发现的快乐,更让学生知道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有新的发现。没有一种快乐比不断“发现”更能激励一个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了。“发现”的过程与之随后学习课文的过程是多么的相似、相通,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心理基础,也让学生明白了学无止境、学而不厌的道理。

3.以身作则,严谨治学

关于“纪”字的读音,于老师没有采用简单的“告诉式”,而是呈现了不同的说法及自己的研究结论。第一,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当姓氏讲的时候,两个读音已经通用,按照习惯,可以读四声;第二,《列子·汤问》里面的人物不全是真姓名,《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不姓愚,智叟也不姓智,《寓言两则———纪昌学射》中的飞卫不姓“飞”,“纪”也未必是姓,所以可以读四声。想想看,如今有多少语文教师这样备课,又有多少语文课能够呈现教师的学习过程示范给学生?于东老师的课,一开场就彰显智慧,令人耳目一新。

二、学习过程至真至简

阅读教学,多少年来我们都是按照“字、词、句、篇”的顺序带领学生学习,也有人为了顺应学生阅读的兴趣尝试过解读在先,识字、写字在后,但始终没有令人满意的成功案例。于东老师的课,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先得意,再得言,得言中再得新意,如此在课文中反复几个来回,字和词也达到了不教而得。“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学有 法 , 但无定法”。于东老师的课“创新”在此,大智在此,这是具有颠覆性的教学设计,值得语文教学同仁好好研究。

在于东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从“勤学苦练”“坚持不懈”“心怀梦想”“名师指点”到“练好基本功”,学生一次次读文后这一个个惊奇的发现,每一处都令人惊喜,都源自于教师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思考,交给学生去交流。而在学生遇到困难的地方,又见教师不露痕迹地去点拨、激发和引领。比如,由“想学射箭”到“心怀梦想”的提升;由“听飞卫的话”到“听射箭能手的话”,再到“名师指点可以少走弯路”;由“练眼力”,到“练眼力与成为射箭能手的关系”,进而到“练好基本功”的概括。可以说,教师强烈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让他的课堂朵朵花开。主导、主体的关系,在于东老师的课堂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受?能读读吗?”这是于东老师在课堂上用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教师引领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语言的重要提示。在他的提示下,学生每一次“得意”必先读言,近而“得言”,并从中学到作者表达的技巧与智慧。这是一种强烈的语文意识使然,它让于东老师的课始终关注“语用”,重视“语用”,以学生语言的发展为目标,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

三、语言运用独辟蹊径

为了彰显“语用”,很多语文教师都在挖空心思设计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内容补白、情动辞发、拓展想象、续写仿写……形式多样,五花八门,却极少出现从课文中挖掘语言要素,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现学现用,一课一得,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于东老师的课在这一点上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也彰显了他研究教材,充分使用教材进行语文教学的功夫。

于东老师让学生把课文中“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找出来,比较其程度,并在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中尝试运用。课堂里,学生稚拙的填写,让所有观摩的人听到了他们生命拔节生长的声音。可以说,这样的语言应用练到了实处,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是最有实效的教学。

不仅如此,于东老师还列出了课文中表示“看”的短语“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不会眨一下”“睁大眼睛”“注视”“聚精会神地盯”等让学生积累下来。这些短语,又一次让学生眼前一亮,似乎发现了新的秘密。这样的发现多么神奇,这样的作业多么有趣,这样的设计,无疑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拓展到了课外,激发了学生更多探究的好奇与学习语文的乐趣。

篇4:《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1.课前借助工具书,解题,自学生字词,会认“窟、窿”等5个生字,会写“寓、叼”等12个字,止确读写“寓言、羊圈”等11个词语。

2.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故事阐明的道理。

3.学习用讲故事的方式劝说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学习重点:知道故事阐明的道理

学习难点:学习用讲故事的方式劝说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课时安排:1课时

一、看图猜成语

1.看图猜成语导入

掩耳盗铃、画蛇添足、坐井观天、揠苗助长

2.引入课题:《寓言两则》

边板书边解释“寓…‘言”“则”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生字词

1.解题

第一则是:亡羊补牢

第二则是:南辕北辙

读课题(渎出节奏)

检查对“亡”“牢”“辕”“辙”的理解

2.检查生字词

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劝告后悔结结实实把式盘缠

三、演读中感悟

1.演一演,读一读

(1)你喜欢扮演哪个故事里面的人物?

第一组:演《亡羊补牢》,谁来当街坊?谁来当养羊人?

(设计意图:用课本剧学习文章,让孩子们扮演文中角色是适合低年龄段学生的活泼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灵动活跃起来。)

你能否用个词语或者成语评价评价这个人?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成语的兴趣,此处不动声色地调动孩子们学成语用成语的积极性。)

第二组:演《南辕北辙》,谁来当赶车人?谁来当他的朋友?

谁能用一个词语或者成语评价评价这位赶车人? (2)补充相关成语 改过自新 洗心革面 迷途知返 幡然悔悟 改恶从善 从善如流 背道而驰 固执己见 一错再错 执迷不悟 一意孤行 不合情理 2.学会用故事说服别人 简单解释《战国策》,引入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劝说别人。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预设场景,让学生用《坐井观天》来劝说家长需要读书。

(设计意图:这两个寓言故事来源于《战国策》,而战国策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成功说服别人,其中用寓言讲故事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此处是为了让孩子们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知道这种文章背后深层的含义和功用,也是教师教学应有的深度。)

四、推荐阅读

篇5:《 寓言两则 》教学反思

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语言深刻。本节课有个别难理解的字词,重点讲解。亡羊补牢:亡,丢失;牢,羊圈;辕,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让学生把这几个关键词语的意思记在课本上,及时复习。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让学生变成肯定句。多出几个这样的句子让学生反复练习,掌握牢固。因势诱导,讲解几种常见的句子转换。“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变换,扩句和缩句的变换,病句的修改。集中讲解各种句子,练习,有利于学生进行区分,并掌握。

两则寓言的哲理,从其中得到的启发,让学生结合生活讲讲。说一说自己之前学过的寓言,记住寓言名称。

篇6:《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李昭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能从人物对话中概括主要内容,并学会补充人物对话,明白语言描写的作用。复述故事并领会其中的道理。

2、比较寓言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做法,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学过寓言故吗?有哪些?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小故事、大道理)今天我们将又学习两则寓言,齐读课题。

板块一:听写词组,积累语言

1、听写四组词语。(1蝉

悠闲

自由自在 2螳螂

弯曲身子

举起前爪

3黄雀

伸长脖子

啄食

4少年

弹弓

瞄准)

2、对照PPT自己批改。

3、再听写一组词语。(吴王

利益

祸患

恍然大悟)

4、前三组词语的内容和加上第四组词语以后的内容有何不同?(前三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概括,加上第四组词语是寓言故事“螳螂捕蝉”的内容概括)

5、根据四组词组,根据词组,概括寓言故事的内容。(自己练习—抽生回答—随机点评)重点理解“恍然大悟”一词,吴王究竟悟出了什么道理?勾画相关语句,齐读此句。

板块二:情景体验,角色朗读

1、你还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少年不在大众广庭下给吴王讲这个故事呢?这真是一位——的少年,学生填词。

2、演一演,同桌一人扮演吴王,一人扮演少年,练习台词,可以适当加入表情,动作和语言。(同桌互练—抽生表演)(PPT出示相关语段: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

3、根据课文内容,划出《螳螂捕蝉》原文的隔音符号,练读,齐读。板块三:学法总结,自学寓言

1、学法总结:关注词语—概述内容—理解寓意—人物品质——角色朗读

2、出示PPT,1根据学法自学《和氏献璧》。

3、你认为卞和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块四:联系做法,发表见解

1、思考:为什么把两篇寓言放在一起?共同点:都是与君王对话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你更赞同两则寓言中“少孺子”的做法还是“卞和”的做法?为什么?

请你独立思考,用简要的语句把态度和理由写下来,交流汇报。

篇7:《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则寓言叫做《刻舟求剑》,讲了个什么故事,谁能说说!

2、这位刻舟求剑的人在上岸后能不能找到他丢失的剑?这个故事讽刺了──

3、像这样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是讽刺一些人,说是寓言。

4、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第九课《寓言两则》

二、题意

1、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则是讲道理。

2、则的意思是?(篇)

3、这两则寓言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是讽刺了哪种人。先来研究第一篇,跟着我一起写课题──亡羊补牢。

三、初读课文

1、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故事讲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讲课文,了解故事。

2、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3、听了同学讲的故事,课题中的亡是什么意思?能从课中文找出一个词来解释牢吗?

4、牢的愿意是指关性口的圈,而课文中指的是羊圈!

5、了解了课意,再去读课文,用一句话完整的句来概括课题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

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头羊,都是怎么丢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⑴这羊少的原因是什么?

⑵窟窿:注意窿读轻声;记字写字;理解字义──洞。

⑶因为__________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⑴这回丢的原因是什么?

⑵依然是那个窟窿惹的祸。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

2、街坊也像你们一样的热心,当他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就在劝他了,找出来读读。

3、对着街坊(解释:邻居)的好言相劝,养羊人却是那么地怎样?(说出他的不在意,无所谓)

4、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此时,他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5、是啊,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你的话来说说看吧。

6、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丢了!

五、体会寓意

1、试想,当然劝过他的街坊正在好路过这儿,他会说些什么?

2、丢了两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话,后果会?

3、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的错误,只要,就()。

4、所以在亡羊补牢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未为迟也(为时不晚)。

5、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一定也有类似的现象,联系生活的实际,四人一小组说说看。(环境污染、防眼近视)

六、认读生字

1、本文还有几个需要识字的生字:

寓、街坊、窟窿

2、书写提醒。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第一次第二次

丢丢

不补赶快堵

又少再没丢

未为迟也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寓言《亡羊补牢》的寓意,知道只要(),就()。

2、本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另一则寓言,板书:南辕北辙

3、有知道这个故事的吗?来说说看(师适量补充)

二、了解故事

1、听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2、这位要去楚国去的人,能到到他的目的地吗?

3、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呢?(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三、精读故事

1、楚国在南边,这个人却要往北走,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的朋友也在苦苦地相劝。找出他与朋友的对话,同学一起来读读。

2、分角色读。点评(读出了朋友的不解、诚恳,读出了他的固执)

3、用上虽然但这个名式来解释一下,这个人到不了楚国的原因。

(虽然他的马跑得很快,但离楚国越来越远)

4、朋友一连串的问题也没有让这位固执的人方向,只能看着他越走越远,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5、看着越走越远的车夫,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魏策四》,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的一个故事。想听听吗?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2、古人还用文字记录下这个故事:

出示: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读这篇古文,感知古文的不同。几千年前的故事,你来品味品味,看能不能理解。

五、寓言故事

1、说说你收集到的寓言,看看大家能不能领会你所说的故事说,含着一个怎样的道理。

篇8:《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两课时)-精选文档

故事就是用来讲的。寓言故事通常贴近生活, 生动形象, 文字简易明白。教师要有引导学生由读故事上升到讲故事的智慧。“讲”比“读”要求更高, 层次也深, 把故事读出来, 那是索然无味的。我们要在学生读好寓言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复述, 体现由简单到复杂、先积累再运用的学习过程。

“讲”出形象感

引领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 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 不断在脑海里丰富这些文学形象, 并从中汲取营养。如纪昌的“勤学苦练”, 教师可以抓住“躺、睁大、注视、盯”等动作体会身体之劳累;把“两年”细化为“从白天到傍晚”“从严寒到酷暑”“七百多个日夜”, 再想象其间他怎样面对妻子、邻居、路人对他的看法, 他自己怎样忍耐那份孤独与枯燥。这样一来, 纪昌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丰满起来了。此外, 还要让学生学会在故事中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 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这些人物形象。

“讲”出节奏感

课本中的两则寓言不但寓意深刻, 语言也很精巧。如扁鹊说:“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 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 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 只能等死, 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 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寥寥数语, 扁鹊就把蔡桓公的病情发展、医治方法、应对态度表述得简洁清晰。关联词的使用也很巧妙, 语言上自然流畅, 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读故事、讲故事、编故事中充分感受这些特点。

二、与语言相处———寓言故事的智慧教学

捕捉言语“缝隙”, 提升言语智慧。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故事教学也同样要落实这一任务。

寓言简短, 语言直白, 情节简单, 不容易吸引学生深度思考, 四年级学生要习得这些智慧有难度, 所以, 这就需要教师寻找“缝隙”来不断丰满文本, 丰满人物形象。如《纪昌学射》, 写纪昌在织布机下看了两年梭子, 在窗口前看了“三年”虱子, 这么多年都有什么事情发生呢?文章里一个字也没写, 这是多大的“缝隙”啊。不深挖、不补白, 纪昌的形象就不够丰满, 学生对于练好基本功的体会就不够深刻。又如《扁鹊治病》, 几个不起眼的时间词对揭示本寓言的主旨之一“防微杜渐”起关键作用, 怎么组合?怎么呈现?这就需要智慧了。又如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都没有写他的内心活动, 这恰恰是体现扁鹊高尚医德的重要内容, 是需要教师的智慧去丰满文本的。

探究结构表征, 领悟表达智慧。

《纪昌学射》一文绝大多数文字是在叙述纪昌如何练基本功的, “学射”只有一句话:“于是, 飞卫开始教他怎样开弓, 怎样放箭。”寓言的结构就隐含着一个表达智慧:怎样突出重点。

原文中有这样两个句子:“二年后, 虽锥末倒眦, 而不瞬也。”“三年之后, 如车轮焉。”这么多年就只在练习枯燥无味、内容单调的“瞪眼睛”基本功, 这告诉我们练好基本功不容易, 更不可能速成, 要静得下心, 下得了功, 吃得了苦, 最后才能像纪昌般成为能手。这算智慧二。

光有恒心、毅力还不够, 练基本功的方法也很重要。纪昌先选择梭子练习眼睛的“定力”, 后选择虱子来练习眼睛的“张力”, 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这也是一种智慧。

文章开始写“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 文章结尾则写着“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名师才能出高徒啊!这是纪昌“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智慧。

纪昌能够成功, 还跟他谨尊师教的学习态度分不开:“回家之后, 就开始练习。”“回到家里, 又开始练习。”这肯定能给学生以启发。

此外, 一个大男人躺在织布机下, 一躺就是两年, 而后盯着一只虱子又是“三年”, 难保妻子不怨, 别人不笑, 个中滋味令人嗟叹, 然成大事者不计小节, 这可是大智慧。

作为师者的我们, 在纪昌的老师飞卫身上, 我们至少可以参悟, 教育学生、培养人才要夯实基础, 循序渐进, 要善于指导, 要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

《扁鹊治病》中的蔡桓公明知扁鹊医术高明, 却不肯相信他, 面对扁鹊一次又一次的拜见越来越不耐烦, 最后落了个无药可救的下场。再者, 蔡桓公的病开始在皮肤, 而后在皮肉间, 二十几天后到了肠胃里, 月余才到骨髓里, 病是渐渐深入的, 我们要防微杜渐啊!从中可以得到警示:千万别让自己的小毛病变成了大毛病。

从形象到抽象, 开启思辨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说, 寓言教学是哲学思想的启蒙教育。我们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认知世界、质疑思辨的能力, 引导学生于无疑之处提出问题, 并且通过分析与讨论,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探寻问题的结果。由形象思维逐步学会抽象思维, 由经验思维逐步学会理论思维, 在长期训练中逐步养成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并且把那些作为人类几千年思维结晶的哲理逐步融入自己的日常思维之中。

课题质疑。如《纪昌学射》中纪昌学的“射”与“练眼力”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扁鹊治病》中治的是身体上的病, 还是心理的病?然后引领学生回顾以前读过的课文《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故事, 整合思维, 明白对待别人的意见要“兼听、善听”。

反思过程。在整个过程中, 假如蔡桓公能积极配合治疗, 会是什么结果?假如你是他身边的大臣, 你怎样劝大王就医?假如你是扁鹊, 你会怎样巧妙施治?每一个阶段我们又能吸取什么教训?

古今类比。《扁鹊治病》这则寓言里, 蔡桓公是个反面形象, 但是在现实生活里, 却有许多医术不高、医德糟糕的医生, 甚至有许多以骗人钱财为目的的门诊、医托。这里, 需要教师的智慧, 引导学生进行思辨, 既不能讳疾忌医, 也不要谈病色变。

对比思考。两则寓言放在一课, 自然有编者的意图。我们应有找到两则寓言整合点的智慧。两则寓言不是孤立的, 第一, 都是战国时期的作品。第二, 两则寓言的人物是有可比性的。纪昌听从名师的教导成了射箭能手, 蔡桓公不听名医的话一命呜呼。第三, 可以从分析语言特点出发, 让学生学会对比, 学会归纳。我们要让学生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 回归生活, 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生活, 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智慧。

三、语言与精神共生, 寓言教学中的文化浸染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中国文学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 还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结, 我们要在学生心理上播下民族文化的种子。这两则寓言分别出自《列子》和《韩非子》, 折射出诸子百家的文学、思想、艺术光芒, 我们可相机提到相关的时代、作品、作者等, 也可推荐阅读浅显的原文, 让学生亲近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

提到扁鹊, 我们自然要向学生介绍他创立的“望闻问切”及与他齐名的古代名医华佗、李时珍等, 让学生感受中医的博大精深与神奇。

学完二则寓言之后, 我们还可以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世界文学的殿堂, 特别是推荐学生阅读《伊索寓言》等世界文学经典。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了解世界文学, 初步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异域文化、民族风情, 在熏陶感染中垫厚精神的底子。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两课时)-精选文档】相关文章: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教学设计04-08

三下语文寓言两则07-16

课寓言两则范文05-20

古代寓言两则范文05-26

人生寓言两则范文05-31

寓言两则练习范文06-04

寓言两则习题范文06-04

寓言两则故事范文06-04

寓言两则素材范文06-04

寓言两则教案范文06-06

上一篇:读书笔记——读彼得德鲁克下一篇:最经典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