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小艳陋室铭教学设计

2024-04-26

代小艳陋室铭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代小艳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修身正己”。《陋室铭》通过对“陋室”不陋的描写,表现了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本课体现了人教社统编版教材本单元的编写意图,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学情分析】

本文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生上初中后已经学习了先秦、魏晋南北朝、宋代、清代等不同时期的文言文或文言语段,拥有了一定程度的文言语感,掌握了基本的古汉语知识和文言文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类比的写作手法,领会文章的意蕴。

3.联系现实生活,对文章内容和表达形成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类比的写作手法,领会文章的意蕴。

【教学难点】

联系现实生活,对文章内容和表达形成自己的心得。

【教学过程】

一、由刘禹锡的经典诗句导入本课学习

二、知人论世,把握文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完善课前搜集的作者生平、作品背景和文体介绍,然后分别展示交流结果,教师明确要点。

三、依韵诵文,疏通文意

(一)找一找

学生活动:听课文的范读录音,把表示韵脚的字,在书上圈画出来。

(二)挑一挑

把构成骈句的短句挑选出来,自己出声读一读,然后尝试背诵它们。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划一划

在书上用“/”,划出前面所找的四个骈句的断句,然后再读读它们。

(四)译一译

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交流并尝试解决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

活动二:全班交流本文的翻译,明确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四、细读文本,品味旨趣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设置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揣摩课文文字背后的内涵,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精神追求。

1.陋室中有什么?没有什么?

2.文章题目为“陋室”,为什么文中不写陋室如何陋,而是极力表现陋室“不陋”呢?

3.纵观全文,陋室的“陋”体现在物质的简单素朴,“不陋”体现在“惟吾德馨”,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惟吾德馨”?学习本课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

五、设置作业

1.用硬笔或毛笔抄写《陋室铭》

2.阅读《子刘子自传》,再结合《陋室铭》一文,给刘禹锡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人物小传。

六、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陋室不陋

清雅之境没有平民百姓

文雅之人没有世俗乐曲

高雅之事没有官府公文

惟吾德馨

篇2:代小艳陋室铭教学设计

寺头中学 曹阳珍

教学目标

(1)了解刘禹锡,记住其所处时代及文学地位;认识生字、新词;熟读背诵全文。

(2)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掌握赏析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反复吟诵──疏通文意──品析语言。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反复诵读全文,体会其感情内涵;指导方法,当堂背诵全文。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作者作铭自励,抒写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格调高雅,意境隽永。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赏析这篇久为传诵的名文。

(二)解释题目

(出示课件1:题解── 陋室,室名,即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读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诵。)

(三)品味赏析 1.反复吟诵

(1)学生各自朗读全文,划出读不准的字。(2)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读音。(3)学生齐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4)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

(出示课件3 :朗读骈句:一要注意节奏。三字句一般为12 式; 五字句一般为212式或23式。分别举例。二是韵脚要适当拖音。列出韵脚。三是相邻的两组骈句间要较长停顿。举例。)

(5)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出示课件 4:显示全文内容,句中节奏用斜竖线标出,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下加点,表示要适当拖音,两组骈句间有长停符号。教师伴随舒缓优美的古筝朗诵全文,学生听读。)(6)学生自由读,竞赛读,反复练习。2.疏通文意

(1)独立疏通,提出疑问。

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准备质疑。(2)集体交流,合作达标。

要求学生当堂提问,集体交流,解决疑难,解疑后批注。(3)学生自测,记忆巩固。

(出示课件5:显示文中重要句,关键字、词已加上着重符号。学生说出加点字、词的含义,根据自测情况着重记忆。)(4)朗读全文,体会文意。(5)教师设疑,学生回答。

△本文题为陋室,可结尾为何说陋室不陋,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一问题?说出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全文的主旨句,可它并未出现在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的呢?读前三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课文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这一主旨的呢?读中间四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最后三句作者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巧结全文。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思考、讨论后,我适时点拨:作者以古贤自比,一个是隐居南阳而胸怀天下,后出山辅佐刘备,在政治上功效卓著;另一个是在简陋的屋子里写下著名的《太玄经》,在文学史上成就斐然。作者以他们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最后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6)表情诵读,体会情感。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饱含感情地诵读全文,体会作者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

3、品析语言

(1)反复诵读,挑选自己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味并作旁批。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独立品析所得。

(3)挑选小组代表发言,各抒已见,共享成果。

(四)小结全文

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状况,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最后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五)背诵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提挈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按四层意思,理清文路,快速背诵。

(六)能力迁移

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居室(无论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附:板书设计(出示课件5)

刘禹锡

斯是陋室

诸葛庐

→何陋之有

惟吾德馨

子云亭

主旨

托物言志

篇3:《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

《陋室铭》《爱莲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文言文教学内容。对这两篇文章的教学, 通常都侧重于理解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 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这与《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解读是一致的。这两篇短文思想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都是在宣扬君子文化, 这恰恰是中国经典文学的魅力。如果仅仅从写作手法角度去解读经典, 无疑失去了对经典深度思考的机会, 也失去了一次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了解中国人的生存哲学的机会。

笔者认为, 在解读文本时应牢牢把握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从解读像刘禹锡、周敦颐这样的君子入手, 引领学生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从而了解君子人格,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君子文化。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两篇短文的相似点。

2.赏析刘禹锡、周敦颐君子人格。

3.感受先人的处世哲学、君子文化的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寻找相似点

1. 比较这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教师提示:借陋室、莲花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一种高洁的志向和情操。

2. 具有高洁的志向和情操的人我们称之为什么?

明确:君子。

3. 这两篇文章其实都提到了君子, 一篇直接讲到了君子, 哪一篇?

明确:《爱莲说》——“莲, 花之君子者也”。还有一篇在引用孔子的话时隐去了君子, 原句是:“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

4. 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明确:自比古贤人, 自比君子。

二、走近刘禹锡, 解读君子人格

1. 对君子人格的追求是传统文人最高的道德理想,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称的上是具备君子人格的人呢?从刘禹锡和周敦颐这两位大家身上我们能感觉到这样的人格魅力。我们先走近刘禹锡,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刘禹锡的生活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明确:清幽闲适、高雅的情趣、儒雅的朋友、安贫乐道。

2. 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其实是受制于一个人的人生理想。刘禹锡的人生理想就是追求君子人格。文中哪句话含蓄地告诉了我们?

明确: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3. 在作者心中诸葛亮、扬雄、孔子都是君子, 作者为什么希望成为像他们那样的君子呢?他们身上到底具有怎样的君子人格?

明确:诸葛亮——君子有兼济天下之才, 独善其身之德;扬雄——君子不汲汲于富贵, 不戚戚于贫贱;孔子——君子道者有三: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教师小结:其实在刘禹锡的人生经历当中, 我们也可见这样的品质, 他虽然被一贬再贬, 被迫三次搬迁, 但他仍说:“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他宦海几度沉浮, 贬官时间长达二十三年, 有诗为证:“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他成了朝廷的弃儿, 漫漫的贬官之路, 情何以堪?但是他不改其志, 即使被贬和州仍是活得超凡脱俗, 颇有翩翩君子之风。最后成为太子宾客, 官至礼部尚书。

三、走近周敦颐, 解读君子人格

1. 周敦颐为什么喜欢莲花?

明确: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刚正质朴、不追名逐利、攀附权贵。

2. 菊花与莲化相比, 周敦颐为什么更喜欢莲化?

教师提示:菊, 花之隐逸者也。遁隐山林, 不问世事是道家的一种行为处事方式, 是消极避世的。而作者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 理学是融合了儒、释、道三种哲学思想形成的一个新的哲学流派, 因此他认为君子应该有所作为, 但不能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恰恰是莲所具有的美德。

3. 莲的品格正是周敦颐要追求的君子人格, 文中哪句准确地描述了莲的品格?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教师小结:其实从周敦颐的人生经历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如莲一般的品格:他一生为官30载, 却两袖清风。虽然做的是芝麻大的小官, 但是造福一方百姓, 美名远播。他为官期间还著书立说, 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 被后世帝王尊为人伦师表。他一生都在实践着孔圣人“学而优则仕, 仕而优则学”的教诲。

四、感悟君子人格, 传承君子文化

1. 什么样的人是具有君子人格的人?请大家一起把总结起来的话齐读一遍。

2. 你心目中有让你仰慕的君子吗?说说你仰慕他的理由。

结束语:

篇4:《陋室铭》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个人的认知体验阐发阅读体悟,汲取精神营养。

研究主旨:“建构式”文言文阅读(指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语言规律,归类建构并强化文言认知体系;在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文本的整体认识;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中建构起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了解“兴”的特点。

3.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发表自己的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学习,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明确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方法】

文言文“五读法”:诵读——品读——演读——审读——悟读。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写有物品名称的纸牌8张。

【教学过程】

一、讲述,走近陋室

给大家讲个有关刘禹锡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设计意图:讲述故事,营造情境,唤起学生对陋室了解的渴望,激起学生对《陋室铭》及其刘禹锡的探究欲望。)

二、诵读,初释陋室

1.诵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1)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先小声自读,再同桌相互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语调与感情。

(3)播放课文朗读带。

(4)全班学生齐读全文。

2.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注意句式特点、铭文特点。

3.遇到疑难,相互讨论,教师巡视、点拨疑难。

可能有:“馨”,《说文》云:“香之远闻也。”联系上下文可知:山以仙而名,水以龙而灵,则此陋室亦当以吾德而芳名远播。因此“馨”在文中指品德高尚。“白丁”,记得琼瑶小说中有一个刚上学的孩子,嫌自己的名字太难写,想让妈妈给他改名叫“丁一”,因为他的一个同学就叫这个名字。原来古人常用“白”、“丁”等字表示最简单的字,“目不识丁”的意思就是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当然就不可能是有学问的人了。“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孔子此语见《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何有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说: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作者只引孔子答话的后半句,而意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认知功能,在情境应用中,发现语言规律,建构并强化文言认知体系。)

三、品读,感受陋室

1.品读前六句: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先写“山”“水”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明确:以山水比兴,引出陋室。回答“是什么”。

2.品读中间八句,思考下列问题:

(1)陋室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的陈设是怎样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陋室里往来的客人有哪些?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教师小结:从环境、交友、生活三个方面再现陋室。回答“为什么”。

3.品读最后三句,思考:

(1)文章还提到哪些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陋室真的陋吗?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曰:何陋之有?

教师小结:作者类比暗含立志向,引经据典表态度。回答“怎么样”。

4.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示范印证功能,在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文本的整体认识。)

四、演读,装饰陋室

教师出示写着某种物品名称的牌子供学生选择,看看哪些适合摆放在刘禹锡的陋室里?选择后,请说出理由。

提供的“物品”有:1.文房四宝;2.玉麒麟;3.虎皮太师椅;4.锦衣玉食;5.未加装饰的琴;6.官府的公文;7.佛经;8.先秦诸子散文。

(设计意图:通过演读、探究、讨论,在情境应用中,为下面挖掘文化内涵作铺垫。)

五、审读,探究陋室

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大家是否同意作者这种独善其身、安贫乐道的做法呢?可以各抒己见,如果你是刘禹锡,你在当时被排挤的情况下会怎么做?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称颂:人品高尚。

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不同,处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教化功能,在情境应用中,建构起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六、悟读,仿写陋室

仿写:《铭》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以读促写,内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板书设计:

篇5:《陋室铭》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

1.理解与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疏通文言语句。2.抓住文脉,理解文章主旨。

3.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培养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

三、教学难点 :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我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虚荣心是要不得的。有时我们面对自己所拥有的,不知道珍惜,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意识到它的可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我们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二)作者:作者刘禹锡,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三)解题: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子。“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四)、朗读并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2、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下列生字怎么读?

德馨(xin)苔痕(tái)鸿儒(rú)案牍(dú)调素琴(tiáo)

3、让一名学生试读全文,师生评价优劣(评价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处理是否得当)。

4、听名家朗读课文,师生欣赏评价。这篇铭文不仅押韵而且运用了许多对偶句,请找出韵脚和对偶句。

5、学生同桌结合练习朗读,把握好停顿、语速和语调。

6、再让一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指导。

7、全班齐读。(师:这篇铭文,由于多数句子押韵,读来琅琅上口,现在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带着感情再读一遍,好吗?)

(五)、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先自个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把重点字词和不理解的词句做上不同的标记。

2、让学生把小组内没有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3、通过练习,检查学生理解程度。(让学生不看书回答)惟吾德馨:惟,只;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没什么学问的人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

4、由一名学生口头翻译全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然)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现出碧绿,芳草的颜色映入帘内,显得青葱。(在这里)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无知的庸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鼓,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草亭。(正如)孔子所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六)、整体感知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8、仿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七)、总结:

篇6: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座右铭和古代铭文图片导入。新课讲授: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居住的。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三、课文分析

1.播放范读视频。自由诵读几遍把握好文章情感后,请几名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

相对?

回答:人。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

答:往来。

有相对

? 回答:无。

鸿儒相对

?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 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 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 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了。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环境 衬托

对仗

朋友 正反

虚实

生活 类比

暗含

志向 引经据典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五、课堂小结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铭文一般都压韵,并常用排比、对偶句。本文为骈体文,就用了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韵脚,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除末句外,全篇都是骈句,韵脚是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

托物言志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统领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篇7:陋室铭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路遇挫折,意志消沉时,亲人与朋友常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激励我们要力争上游、百折不挠。这比喻形象、寓意深刻的千古名句出自于谁的妙笔?(学生有的答出了作者:刘禹锡)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刘禹锡的佳作《陋室铭》。(板书课题)

明确目标(今天我们带着以下任务来学习)(老师口述)

1、翻译并背诵课文,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2、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傲岸的节操。

二、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学生回答)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2、追溯背景:

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3、释“铭”解题:

让我们来看这个题目,陋室,顾名思义,就是简陋的屋子,那铭呢?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学生回答)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我们就从读开始吧!请同学们对照“铭”的常识介绍,细心读一读课文,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4、指导朗读:

(一)、下面听老师读一遍课文,看和你们预习时读的是否一样(听范读)

(二)、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读两遍后停。

《陋室铭》教案

第1页

共5页

(三)、找生读,评价(同学们读的很好了,下面齐读,给每位同学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齐读课文(男、女生分开进行)

5、翻译古文:

(一)、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讨论)。

1、着重强调下列词语:

名:出名,著名 斯:

德馨: 品德高尚。鸿儒: 学识渊博的人。

白丁: 没有学问的人。案牍: 官府的公文劳: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乱:使动用法,使„„扰乱

(二)、翻译句子:(力求严密、准确)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4、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课文: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2、陋室真的陋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3.作者明明在赞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5、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

6、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

四、精讲点拨 讨论后明确: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

《陋室铭》教案

第2页

共5页(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对比,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是写室中之人)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写出生活高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虚写。表现作者不慕富贵,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3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表明作者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4陋室不陋。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5、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6、托物言志(就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

作品举例:

1、《紫藤萝瀑布》生机勃勃的紫藤萝瀑布净化了作者的心灵,带走了往日的阴影,带来了生的喜悦和向前奋进的力量。深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白杨礼赞 》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来赞美在党的领导之下坚持抗战的军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五、拓展应用

从下列的物中你可以言何志?

蜜蜂 莲花 松树

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明白:不必因出身贫寒而自卑 也不必因居于豪宅而炫耀

只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就能拥有充实的人生!

布置作业:

《陋室铭》教案

第3页

共5页 1.以身边的某种事物为题材,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200字左右)(提示:粉笔、石子、落叶等,蜜蜂 莲花 松树)下面我们来齐背一下这篇课文,再次感受它的音乐美。

板书设计:

山水喻陋室设喻引题仙龙喻德馨比兴环境清幽(景色)陋室不陋交往高雅(朋友)生活恬适(情趣)托物言志古贤自喻反问点题《陋室铭》教案

第4页

共5页

篇8:代小艳陋室铭教学设计

校内公开课, 组内同仁执教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在交流研讨中, 笔者提出了“洗课, 让课堂更有效”的想法。笔者先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板块, 九个教学环节。其中, 第一板块激趣引入, 主要包括四个教学环节 :1投影刘禹锡的《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四首诗, 并引出白居易对刘禹锡所做的“诗豪”的评价 ;2介绍作者其人 (包括刘禹锡的字号、出生年月、人生经历以及主要作品集等) ;3介绍《陋室铭》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4介绍“铭”这种文体的主要特征。第二板块学习课文, 主要包括五个教学环节 :读一读, 读准字音, 读好节奏, 读出韵味 ;说一说, 说出对文章词、句以及大意的理解 ;想一想, 思考“作者借《陋室铭》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人生志趣?”议一议, 讨论三个问题 :1文章开头是怎样引出“陋室”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文中“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矛盾吗?3文章最后用“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类比有何作用?练一练, 完成三道练习 :1解释加点的词 (包括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2翻译句子 ;3背诵课文。

之所以萌生“洗课”的想法, 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思考 :一是本节课因为执教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过于庞杂, 导致整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够明晰、重点不够突出 ;二是从本节课课堂实施情况来看, 因为课堂教学环节过多, 导致课堂上不少的教学环节展开很不充分, 特别是“想一想、议一议、练一练”几个教学环节, 老师就像是为了完成预先设定的程序一样, 在课堂上一晃而过, 作为语文阅读课堂, 学生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根本无法落实 ;三是有效教学一定是基于真实学情的教学。而本节课因为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过多, 课堂教学任务过重, 导致班级大多数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课堂教学节奏, 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教学节拍走, 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根本无法确立, 更谈不上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 在多维对话中获得主动学习的快乐了。没有了学习过程的快乐, 课堂只能成为越来越多同学的心理包袱。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如果对本节课冗余的教学内容和过多的教学环节进行一番“汰洗”, 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多个环节进行有机整合, 化繁为简, 一定能够让本节课变得更有效。

如何“汰洗”这节课?我们不妨先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 看是否有与本节课教学目标无关 (或关系不大) 的多余的教学内容, 看是否有重复的、多余的、可以进行整合的教学环节。

首先, 在激趣引入板块, 教者一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而在这四个环节之中, 真正直接指向本节课学习目标, 能够对后面阅读教学产生直接影响和效果的, 其实只有一个环节, 即本文的写作背景介绍。显然, 其它三个教学环节完全是冗余的, 可以直接舍弃。为此, 课堂开始的激趣引入环节不妨进行如下删繁就简, 突出重点的设计: (可投影, 也可教师讲述)

元和九年, 刘禹锡因为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而遭到朝廷权贵的贬谪, 被贬到安徽和州担任通判。而和州知州正好是个势利小人, 就乘机打压刘禹锡。只在和州城南给他安排了三间破旧的茅屋, 而这茅屋面对大江, 刘禹锡一看非常高兴, 挥笔就为自己的茅屋题写了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思争辩。”此事传到知州耳里, 这个势利小人, 一气之下就把刘禹锡迁移到和州城西的德胜河边上, 房子也比以前小了一半, 刘禹锡一看房子虽小, 但河边垂柳婆娑, 景色宜人, 又挥笔题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 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州知道后, 见刘禹锡如此傲慢, 更加生气, 就再一次逼刘禹锡搬迁, 搬到更小、更简陋的房子里, 但刘禹锡依然不气不恼, 挥笔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陋室铭》。

以上设计, 既介绍了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 让学生了解了作者刘禹锡为人为文的高洁品质, 同时采用讲故事的方式, 风趣生动, 引人入胜,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进入新课学习做好了铺垫。

其次, 在学习新课板块, 《陋室铭》作为一篇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韵味十足、内容又比较浅显的文言文, 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 无疑应该采取“诵读—感悟”法。所以, 在这个板块的五个教学环节中, “读一读”显然是本节课的重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去反复地诵读课文, 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在读中获得关于作者思想情感的感悟, 在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在学生读顺、读懂、读通的基础上, 教师再适时安排“问一问, 议一议”的教学环节, 让问题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课堂学习中的疑问, 如果有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仍然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教师再伺机点拨, 总结提升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如果按照以上的设计思路, 回看本节课第二板块的五个教学环节, 除了“读一读 :读准字音, 读好节奏, 读出韵味”这个环节, 应该在课堂上进行重锤猛敲充分展开之外, 其它的“说一说, 想一想、议一议、练一练”四个环节, 都可以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相机化解, 而不再需要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展开, 致使课堂教学呈现多重心和目标不明的状况。

第三, 再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上看, 本节课是一节文言文阅读课, “诵读”不仅是本节课应该选择的基本教学方法与策略, 更应该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因为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学生文言语感的培养, 而学生文言语感的培养主要得力于学生的诵读。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根本大法。就像晚清儒学大师曾国藩, 在其家书中曾经这样教育他的儿子曾纪泽 :“李杜苏韩之诗, 韩欧曾王之文, 非高声朗诵, 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吟, 则不能得其深远之韵。”因为只有反复诵读, 学生才能入境、入情、入味、入心。只有学生读进了文本的情境, 读出了文本的韵味,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才能水到渠成, 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才能有更真切的体验, 对文本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也才能真正领悟。反之, 如果对文本内容主旨、写作手法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总是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 尽管学生得到了相关的结论, 但是因为缺乏丰富的阅读体验和具体形象的语言品味和感悟, 这些结论依然还是像标签一样附着在文本的表面, 根本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而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效益之所以低下, 正是因为“教师机械繁琐的分析与学生的无心阅读”充斥着我们的阅读课堂。所以, 删繁就简, 把诵读作为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这既是依据文本、学情的选择, 更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和突出教学重点的应然要求。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代小艳陋室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陋室铭教学论文题目05-04

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05-05

陋室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04-10

《陋室铭》反思04-16

《陋室铭》学案04-26

陋室铭教案05-09

仿《陋室铭》新作04-22

陋室铭课文注释05-09

陋室铭复习训练题07-09

陋室铭复习浏览题07-09

上一篇:成熟的作文1200字下一篇:描述个人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