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总复习试题

2022-07-09

第一篇:陋室铭总复习试题

陋室铭的复习材料

8、填空:

①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③《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先与“山”类比,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中强调山能闻名天下的原因是“有仙则名”。然后与水类比,原句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了水能显示灵异的原因是“有龙则灵”。其中的“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最后又将陋室与古代著名的居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类比,表达了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使文章境界突然上升,而引出孔子的句子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前文“惟吾德馨”句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

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

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⑥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9、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 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最后,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11、用原文语句回答:

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中运用对偶修辞的一句话: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 12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4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5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6文中写室内景物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

17、文中写室外景物的句子是:草色入帘青 十

二、本文运用的修辞方法为: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比兴、类比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拟人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

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反问 十

三、问答题。

⑴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以比喻起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⑵文章开头以山水起笔,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答:用山水作衬托引出“陋室不陋”。这样开头,不落俗套,引人入胜。起到了创造意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⑶"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答: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⑷你认为能统领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3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由:本文作者要说的是“陋室不陋”,而不陋的原因则是室主人的品德高尚 ⑸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陋室特征:雅。

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答:对偶(拟人);“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⑺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答: 绿色,青色,美,景色别致幽雅(幽) ⑻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答: 鸿儒 ,无白丁(雅)

⑼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答: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适)

⑽作者是怎样写“陋室不陋”的?

答: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人物—高雅脱俗 日常生活—清雅安适

⑾“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答:用反面虚写手法来写的。表现了室主人清雅安适的情感。

⑿作者既说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俗务缠身。(意思对即可)

⒁、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⒃、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⒄、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⒅、作者明明是在称赞他自己的“陋室”的,为什么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呢?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⒆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答: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⒇首尾句有何关系?

答: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21)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答: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22)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是一位有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名士。

(23)写交往人物、写室中生活都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试具体说明。

答:交往人物:实写:谈笑有鸿儒,虚写:往来无白丁. 室中生活: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4)本文写法新颖别致,采用了反向立意的写法,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扣住“陋室”的同时,将笔墨引向室主人,通过描写,表现“惟吾德馨”,以此说明“陋室不陋”充分突出主旨

(26)找出本文你最喜欢的骈句。

答: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十

三、拓展延伸发挥题:

②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 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③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你是否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答: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赞同。(再谈一些理由)。

④文中描写的陋室环境清静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答:(提示:喜欢,可从此环境对人思想品质身心健康有利来谈。)

⑤本文作者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答:(提示:正直、善良、上进等,对自己的成长有利。)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五、写作手法: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二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七、填空题。

⑶作者开篇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方面,赋予莲花以美好的品格。

⑷晋陶渊明独爱菊,结合所学,写出一句其描写菊花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曾学过《桃花源记》

⑸文中重在使用衬托的手法:众多可爱的花是一般衬托,菊和牡丹是重点衬托,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

⑹作者以莲花自况,表现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批判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 ⑺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

⑻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⑼本文的线索是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⑽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⑾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批判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

⒀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品格高尚的人。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

的形象上寄予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操。

⒁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⒃《爱莲说》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作用是开篇记叙引题,写世态炎凉;继而描写,突出形象;卒章议论,在于赞美。抒情贯穿全篇,意在明志

⒅牡丹,作者把它比作富贵人,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鄙视”的情感。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赞美”的情感. 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和比喻

八、主题思想。 ②《爱莲说》分段:

第一段,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十、用原文回答问题

⑵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⑶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⑷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⑸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⑹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⑺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⑻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⑼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⑽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⑾《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⑿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⒀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⒁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⒂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⒄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十

一、问答题

1、 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莲”?

答: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

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答:“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6、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7、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 18

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答: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 “惋惜”

9、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11、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答: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

1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5、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1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

总起(1)介绍了王叔远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点明了“核舟”的主题。

分述(2-5)具体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情形。

总结(6)概括全文,赞颂技艺之精湛。 顺序:船中间(船舱):第二自然段:核舟的大小

和船舱的布局。

船头(游览者):第三自然段:三个游览者的

神情。

21

船尾(舟子):第四自然段:舟子的发型、神

态、动作。

船背:第五自然段:题名和印章。

4、本文写作特色:①观察细致,描写生动;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③富于想象。

5、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

倒。为什么要这样写?

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

者的。

22

6、 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7、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

8、“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9、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

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

舟观察的精细。

10、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

角。

13、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 。

23

1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灵活精致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15、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 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

来。

16、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放浪形骸、超脱尘世、豁达开朗 的性格特点。

17、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18、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轻松悠闲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专注平

静 。

19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列数字, 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

超 。

20、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嘻,技亦灵怪矣

哉 。

21、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4

25

第二篇:陋室铭

《陋室铭》教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是《陋室铭》,大家以前有没有读过这篇文章呢?或者是听身边的人又或者是在看电视的时候听到过这篇文章中的一些名句呢?(比如说文章的开头两句。)都听过是吗,那你们能跟我解释一下这几句的含义吗?好,非常好。现在呢,我们就来详细地学习一下这篇课文。

请大家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那么,这个铭是什么意思呢?铭原是指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座右铭,就是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来自我激励的文字,那种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后来铭演变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课文陋室铭的铭就是指文体。按照《文心雕龙》里对“铭”这个文体的一个表述,它的要求是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强调文字的简练;一个方面强调内容,境界、层次比较高. 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他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字梦得,大家知道一代枭雄曹操的字是什么,也是孟德,但此孟德非彼梦得,虽然音同但字不同,当然人就更加不同了,一个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也就是魏武帝曹操曹孟德,一个是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刘梦得,大家注意不要搞混淆了。大家知道世人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师圣,李贺为诗鬼,那么刘禹锡又被称为什么呢?是的,刘禹锡有诗豪之称,即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诗豪这一称呼,最初是由白居易提出来的,刘禹锡晚年时和白居易来往较多,感情较深,白居易也非常地赞赏刘禹锡的诗,因此推刘禹锡为诗豪,后来这一美称一直流传至今。 好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文章。首先,请大家为我朗读一遍。好,下面我来为大家解读一下这篇课文。

陋室铭 刘禹锡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介词,在于。 名,原是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出名。 灵,变得灵验,神奇,名词动用。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在,那它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本文的主旨句。

斯,指示代词,此,这。 惟,只。 德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从这两句到劳形都是是描写陋室的,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陋室到底是怎样的环境,上,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蔓到。

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绿

译文: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4、接下来这两句呢,也是名句,表现了作者的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往来,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来”上。

译文:到这里谈笑的都是一些知识渊博的大学者,我所交往的人当中也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描述了作者高雅的活动情趣。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译文: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音乐。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译文:没有奏乐的 音乐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表明自己的高尚情操。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虽然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诸葛亮,大家都知道,他是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应该听说过了,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不惜三次去诸葛亮的草庐诚意邀请。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他年少时就非常好学,博览群书,长于辞赋,但美中不足的是他有口吃,不善言谈。大家注意了,这个杨雄不是《水浒传》中的“拥有一身好武艺,而面貌微黄”的病关索杨雄,要区分开来。庐,简陋的小屋子。

8、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好,讲到这里,我想请个同学来总结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刘禹锡的陋室变得不陋呢?原因:因为这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即出入这里的人都是一些知识渊博的学者,可 2

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诗人可以在这里过着舒适清闲的生活,再加上诗人本身品德高尚,为人正直,所以使得这个陋室不陋。

最后,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陋室铭呢?写这陋室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是的,作者是想借陋室托物言志,以此来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品格,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下面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也一样是以物自喻,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他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好,下面我们来解读一下这篇课文。

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水上、陆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可爱:值得喜爱。 甚:很,非常。

蕃:多。 ⒉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是东晋著名诗人。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那么大家还知道哪些关于菊花的名句吗?恩,比如说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元稹所写的《菊花》。中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还有黄巢《不第后赋菊》中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等等,很多很多。

⒊好,我们往下看,自李唐来,世人甚(盛)爱牡丹。

牡丹是我国的国花,是花中之王。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牡丹以洛阳、菏泽牡丹最富盛名。

从唐朝以来,天下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李唐,就是这唐朝,因为唐朝是李家的天下,所以又称为李唐。

⒋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大家都知道,莲花是清廉高洁的象徵,此外,莲花还象征着爱情,古代很多诗人都写过关于莲花的诗词,比如06【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出:长出。

淤泥:污泥。

染:沾染(污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通:贯通;通透。

植:挺立。

6.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幽,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但不可以贴近玩弄它啊。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可:能够。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⒑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居者;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世俗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隐士一般都居住在深山老林等一些偏僻的地方,过着差不多与世隔绝的生活。 ⒒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⒓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此句为判断句,从“者也”看出,其中真正的关键是判断动词——“是”)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⒔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在此作语气助词)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鲜(xiǎn):少。

闻:听说。 ⒕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⒖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了。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应当。

众:多。 文章中提到菊,莲,和牡丹,那么这三种花分别代表着哪一类的人呢?

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贵高傲之人。

好,接下来请大家思考一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托物言志,作者借莲花表达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学完这两篇文章后,大家有什么感想吗?从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作者都强调了品格的高尚,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伟大情操,这也就启发我们在生活中,无论为人还是处事,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做一个正直高尚的的人,不要求要像圣人一样完美,但求问心无愧,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能成为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的人。

第三篇:陋室铭

【解题】

本文选自《刘梦得文集》。刘禹锡在政治上一再遭受打击,但始终刚直不阿,坚守自己的节操和信念。在贬谪期间,他一方面从事诗文创作以排遣苦闷,一方面追求闲适的生活来调节精神,他在朗州筑楼,在连州建亭,在和州建陋室。和州即今安徽省和县,今存陋室位于和县城关历阳镇,为清乾隆年间重建。

“铭”是一种文体,属“箴铭”类,可用于称扬功德,如班固的《封燕然山铭》;更常用于申明鉴戒,如“座右铭、器物铭、室铭”等。铭文的特点是: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含蓄,一般要押韵,属于韵文类。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称:“彭城刘梦得,诗之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他有写时事之作,如《平齐行》、《城西行》、《平蔡州》等。另外,他感世伤怀、托物寓情之作甚多,如《养鸷词》、《聚蚊谣》、《读张曲江集作》、《有獭吟》、《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等,都反映他虽受打击而气骨桀骜、毫不屈服的精神。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意境深远。如《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等,皆为人们传诵,而尤为后人称道的是他学习民歌的成绩卓著,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生平详见《新唐书》卷一六八。有《刘宾客文集》。

【译文】

山的名声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声。水的名声不在于水的深浅,只要有了龙的存在也就有了灵气。虽然我所处的是一间简陋狭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样可以四处传播。苔藓爬上了台阶,呈现一片碧绿。小草映着门帘,室内满是青葱。平日里谈笑的都是博学通达的大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一个是没有文化不学无术的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拨弄那未经雕饰的琴,翻阅研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使耳朵的听觉紊乱,也没有众多的公文需要劳心伤神。这间简陋狭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如同西蜀的扬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说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说它是简陋的呢?

【好处】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第四篇:陋室铭

《陋室铭》教案

一;导入新课

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运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晚年升为太子宾客,所以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友谊很深,与白居易也非常友好。他的诗文都很出色,《秋词》《陋室铭》都是传世佳作,他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深寓哲理,脍炙人口,为世代所传诵。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传世。三;背景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这位诗人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

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四;文体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五;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是押韵的。先找出文章的韵脚

答: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明确基本押ing韵, 2;开头的山、水、仙、龙各比喻什么?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答;,山、水喻陋室,仙、龙喻“德馨”,运用比喻和类比引出陋室。 3;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

答;陋室不陋

4;“陋室”为什么“不陋”?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惟吾德馨”一句点明主旨,统领全篇。“德馨”是本文文眼。

5;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陋室的?

答;(1)居室环境。(2)交往人物。(3)日常生活

6;文章如何描写陋室环境呢?

答;“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一“绿”一“青”,色彩清丽,生意盎然。

7;这个环境,有什么特点?

答;幽雅恬静

8;“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的“上”和“入”的妙用,讨论谈看法。 答;上,长—爬上;入,映入眼帘;拟人,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让人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

9;.对居室周围环境的描写,与表明作者“德馨”有什么关系?

答;“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表明作者安居陋室,恬然自得,丝毫不感到荒凉、寂寞。这种心境,正是“德馨”的反映。

10;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从那里可以看出?

答;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11;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答;鸿儒

12;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

答;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明写朋友实是显现自己“德馨”。与高雅之人交往的必是高雅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

丁。”这是写与室主人交往的人物,博学的人,高雅的人,很有品位,谈笑风生,以交往高雅,来突出自己“德馨”。

13;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

答;调素琴、阅金经。

14;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答;高雅。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高雅情趣。 小结;总之,作者从(1)从自然环境的幽雅。“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 从交往人物的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出了陋室不陋,这正体现了作者的“德馨”。

15;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答;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希望自己能成为诸葛亮、扬子云那样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16;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以孔子的话作为结尾,有画龙点睛,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接陋室表达一种不募容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18;这篇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篇文章的“物”和“志”分别是什么?

答;“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六;总结;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恬淡乐观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他蔑视那些当朝权贵,厌恶污浊的官场生活。他的甘居陋室,以诸葛亮、杨雄自比,这也正是他正直、高尚节操的反映。

第五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了解“铭”的特点,朗读、背诵并默写全文;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文。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常言安居乐业,其实居亦有别。有人住轩敞华屋,楼阁台榭;也有人身居斗方之室,蓬门荜户。人生在世,若得前者,不免令人欣喜;偶遇后者,又将如何自处?今天,让我们一起赏读经典铭文《陋室铭》,品味蕴藏于文字背后的哲理情韵、志士情怀。

二、解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2、铭,是一种文体。古人作铭,常以身边的物件为题,如鼎、镜、剑、杖等,并把它们刻在器物上。根据器物和写作目的的不同,刻在墓碑上,记述死者生平,以颂美追思,叫“墓志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的,时时提醒,以自警自戒,叫“座右铭”;刻在名山大川和建筑物上,纪功颂美,以劝勉世人,叫“山川风物铭”。不过,它们虽内容不同,形制有异,但语言的特色,却并无二致。不仅文辞简约优美,像本文,尽管只9句81字,但却是铭文中的长篇;而且全文押韵,如诗如词,琅琅上口。请同学们小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找出韵脚词,韵脚词,也即“句末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用红笔勾画出来。

三、初读,感受铭的形制特征

1、读准字音

朗读,最起码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哪位同学朗读一遍,帮助大家一起来正一下音:

吾(wú)德馨(xīn)苔(tái)痕

鸿儒(rú)调素琴(tiáo)案牍(dú)

2、注意押韵

韵脚词,也即“句末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找出来了吗?哪位同学明确一下:

本文韵脚词:名ing

灵ing

馨in

青ing

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3、读出节奏

一韵到底,让文章回环往复,琅琅上口;韵脚词均在偶数句,又让句子两两呼应,

形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请大家根据这一句式特点,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朗读节奏,即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的有规律停顿。

请一位同学明确一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⑫。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当然,在朗读时,不仅要注意这些,还要根据内容、情感调整语调、语速、重音等。

同桌互读,倾听并纠正。

四、再读,理解铭的基本内容

1、反复地朗读中,想必大家对文章的大意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不过,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仅仅能说出大意是远远不够的。直译中对词句的准确把握,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预习作业中,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同学们尝试翻译了全文;翻译中,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和理解,也许还有疑惑和盲点,现在,小组讨论,完成下面四项任务:

Ø在小组中,朗读自己的译文给同伴听,在相互对照中,取长补短,纠正补充,

完善自己的译文;

Ø在组内寻求帮助,尝试解决你在翻译时遇到的字、词、句理解方面的问题;

Ø仍然未能解决的问题,把它记录下来;

Ø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他完善后的译文;

2、一起来朗读大屏幕上的译文。

也许受到一些教辅资料的启发,也许是有意为之,我们很多同学的译文都像上面的一样,呈现出了这样的特点:押韵!而且上下句字数基本一致,句式整齐,很好地兼顾了原文的特点。

3、但是,正因为要兼顾铭文句式工整和偶句押韵的特点,也就不得不在直译的基础上,兼用意译的方法。这样,一些重点词的用法及意义就被有意或无意地掩盖了、模糊了。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或者说在这篇文章中,你学到了哪些重点词语?谁来给大家做重点词的强调?

名,闻名,出名。

则,副词,就。

斯,代词,这。

惟,副词,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金经,指珍贵的佛经。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烦乱;扰乱。

案牍,指官府公文。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云,说。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4、你还有字词句理解方面的问题吗?

五、披文入情,一起走进刘禹锡的心灵世界

1、粗读课文后,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或者:你认为陋室简陋吗?)

明确:何陋之有?

文末,作者借用孔子的话,用反问的语气表达强烈的肯定意味:陋室不陋并板书: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在这8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

明确:德馨并板书在“不陋”之后的括号中。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或者问:文中用哪些句子体现了“德馨”?)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从哪个字、哪个词、哪个句子读出了“陋室不陋”的意味?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然后明确: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一绿,一青,色彩鲜明,彰显“苔”“草”的色泽,也映衬出陋室环境的幽雅;“上阶”,“入帘”,化静为动,写出“苔”“草”的神态,也将外景引入室内,为下文写室中人、室中事做好了铺垫。

板书景——幽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的人多吗?不多!但却都是鸿儒,是博学之士,儒雅之士。既然谈笑的、往来的都是些知识渊博的贤友,“陋室”主人的德才之高,自然不言而喻。如果说,前面是借苔痕、草色写陋室环境的幽雅,那么,这两句则借来往之人写陋室的儒雅。

板书人——儒雅

《礼记·中庸》上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小心谨慎地独处,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方法之一,所以,要看一个人,只要看他独居时干什么,即可如尝鼎一脔,一叶知秋。

那刘禹锡在朋友走后,独处时,又做些什么?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琴棋书画,皆是文人雅事。刘禹锡,可做的,有演奏素琴,阅读佛经;没有的,是嘈杂的扰乱,官府文书的繁冗。一正,一反,正反结合,写出作者身居陋室的雅趣,可见其行事高雅。

板书事——高雅

5、景,幽雅;人,儒雅;事,高雅:此五句不言德馨,但却时时都在渲染德馨;一字未言“不陋”,但在作者笔下,陃室岂止不陋,简直是贝阙珠宫、雕梁画栋啊!这所房子真的如此吗?

先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①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策知州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只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然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三次搬家,而且越搬越差。刘禹锡想,你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

出于故意刁难的初衷,策知州所给的一间小屋,又怎能不简陋!简直简陋到了极点!然而,即使如此,刘禹锡仍然快乐面对,从容生活,在贫穷的境遇中,乐于坚守自己的信仰。就像我们熟悉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那种典型的“安于贫而乐于道”者(孔子语)。所以,陋室不陋,并非真的不陋;或者说,陋室陋在外观、物质,而美在精神、追求。

所以说,开始回答“陋室简陋”的同学,也不完全错,只不过关注点稍微失之偏颇而已。

板书:安贫乐道

7、但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明确:诸葛亮,三国时蜀国丞相,著名政治家;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他们都是历史上名声显赫的人物,一个在政治上建立奇功,一个在文学上很有造诣。

作者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

比自己,不正是表明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的愿望吗?他没有隐居,他也并不消极,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板书:远大抱负

8、再读文章开头,是否豁然开朗?

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作者以类比立论,概括全文主旨,也表现了自己的一番豪情。

板书:类比

9、表明自己的志向,作者却并不直白地表述,而是以“陋室”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样的写法叫做什么?

明确:托物言志

板书:托物言志

小结:

这就是《陋室铭》,文辞简约,意蕴丰厚。它不仅是一个落魄文人郁郁不得志时的自我沉醉、自我安慰,而且是一篇特殊的战斗檄文。官场的险恶、人情的冷暖并没有浇灭刘禹锡心中的战斗之火,他潇潇洒洒地提起笔,对炎凉世态、坎坷仕途作出了最昂扬、最诗意的回答。

房子很狭窄,但是他的心——很开阔。

环境很嘈杂,但是他的心——很宁静。

生活很单调,但是他的心——很饱满。

经历很坎坷,但是他的心——很坚强!

同学们,让我们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再次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1、进一步巩固《陋室铭》的背诵和默写;

2、查找刘禹锡的诗,选择最喜欢的一首,抄录下来并背诵;

3、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器物,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仿照《陋室铭》的格式,写一篇铭文表达自己的某种志趣和追求。可参考的题目有:《教室铭》《宿舍铭》《吾家铭》《朋友铭》《学习铭》《旅游铭》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陋室铭总复习试题】相关文章:

陋室铭复习浏览题04-25

陋室铭复习训练题07-09

陋室铭复习浏览题07-09

陋室铭教案05-09

《陋室铭》反思04-16

《陋室铭》学案04-26

陋室铭课文注释05-09

仿《陋室铭》新作04-22

《陋室铭》的说课稿05-10

陋室铭阅读训练题04-27

上一篇:离骚获奖教学设计下一篇:绿色校园活动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