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陋室铭》新作

2024-04-22

仿《陋室铭》新作(精选14篇)

篇1:仿《陋室铭》新作

仿《陋室铭》新作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写情书,想女友。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为官铭

山不在高,有官则名;学不在深,有权则灵。这个衙门,唯我独尊。前有吹鼓手,后有马屁精;谈笑有心腹,往来有小兵。可以搞特权,结帮亲。无批评之刺耳,有颂扬之雷鸣。青云直上天,随风显精神。群众曰:“臭哉此翁。”

开会铭

室不在大,有凳就行;人不在多,无头不成。说得再严厉,迟到不要紧;八点半开始,九点半进行。谈笑任自由,往来无拘谨。可以织毛衣,抽香烟,嗑瓜子,侃大山。材料两公斤,内容只一钱;台上照着念,台下随手翻。无动脑之劳神,无记录之麻烦。开水喝了几大桶,厕所去了四五番。有的打瞌睡,有的打哈欠;时时抬手腕,盼望快点散。急闻声“同志们”,接着又是“一二三”,众人曰:“有完没完?”

公仆铭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于民。脚步迈基层,民情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可以明实况,查真情。无谎报之乱耳,无偏颇之爱心。兰考焦裕禄,赢得万民钦。众人曰:“公仆精神!”

关系铭

想人重用,拍马就行;欲要晋升,礼拜须勤。斯是诀窍,唯吾高明。胡话贵乎多,献媚在于精;善于拉帮派,惯于巧钻营。可以讨喜欢,拿奖金。无办公之辛苦,无出差之劳形。线线慢慢结,清茶细细品。人赞云:“绝顶聪明!”

麻将铭

艺不在精,有钱则灵;人不在多,四位则行。斯是清娱,惟麻将经。断么断听门前清,海底捞月杠上寻欢心。可以建精神,活脑筋。有昼夜之娱遣,无男女之区分。四圈见胜负,得意勿忘形。赌鬼云:“何厌之有!”

女友铭

发不在长,马尾就行;爱不在浓,温柔则灵。斯是小鸟,惟吾是依。点心做得精,情f得勤;能舞会调情,体贴且可心。可以腰纤细,掌中轻。无Z叨之乱耳,无打扫之劳形。情似深海h,貌略天仙逊。永不云:“今晚不行。”

网络铭

网站不大,概念先行。人气不旺,广告则灵。斯是陋网,烧钱即名。上拿死大颗,向股民取金。谈笑有网络,牛皮皆精英。可以引疯投,骗人心。无故习之约束,有热情之网民。新浪的新闻,搜狐的引擎。文厨曰:何陋之有?

篇2:仿《陋室铭》新作

追梦铭

作者:鄢承琳

梦不在远,敢追就行。成功不易,尽力则灵。斯是梦想,唯吾追寻。生命在奋斗,拼搏不可停。风吹雨打过,赤橙红绿青。可以避世俗,净心灵。无嘲讽之乱耳,无名利之劳神。跌倒不可怕,站起向前奔。心里云:风雨兼程!

同桌铭

作者:潘茜

颜不在高,逗比就行。绩不在佳,发奋则灵。斯是同桌,相契开心。彼此谈笑间,情谊共长进。偶尔掉眼泪,滴滴落我心。可以相抚慰,互照应。无老师之训斥,有友情之温馨。携手齐努力,同心求上进。心里云:有你就行!

求学铭

作者:商佳蕾

资质不优,努力就行。分数不高,反思则灵。斯是读书,惟真惟勤。学海苦为舟,求知凭悟性。阅读增学识,讨论长精神。可以学地理,通天文。无闲言之乱耳,无邪书之伤神。乘风斩巨浪,壮志在我心。同学云:何难之有?

食堂铭

作者:梅天乐

钱不在多,能刷则灵。队不在长,能插就行。斯是食堂,吃货横行。面包排得远,拉面早吃紧。谈笑挥手间,口腹过足瘾。可以购火腿,喝饮品。无唠叨之乱耳,无难题之烦心。老师没瞅见,欢喜在我心。心里云:万分庆幸!

追星铭

作者:吴文雯

颜不在高,喜欢就行。歌不在美,崇拜则灵。斯是追星,认准一人。上课偷点赞,下课狂刷屏。空间更新快,微博关注勤。可以看杂志,聊明星。无听讲之乱耳,有名人之赏心。满眼是表演,一心求签名。心里云:何时见人!

寝室铭

作者:钱石羽

人不在多,投缘就行。话不在多,搞笑则灵。斯是寝室,唯我话勤。疯狂大购物,笑声随你听。半夜开手电,坐起聊明星。可以翻杂志,聊趣闻。无讲课之乱耳,无作业之劳心。衣物懒得洗,玩耍多开心。室友云:快活斯人!

考场铭

作者:汪周缘

平时不学,会抄就行。分数不高,作弊则灵。斯是考场,惟吾最勤。纸条满地走,答案处处寻。前后打暗号,左右传真经。可以打瞌睡,装困醒。无通报之乱耳,无批评之苦刑。老师身边过,马上坐端正。众生云:假学害人!

作业铭

作者:徐双凤

篇3:初中语文《陋室铭》之鉴赏

一、状物取神的表现手法

《陋室铭》之所以脍炙人口, 是因为它采用了状物取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开头六句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通过对山水的描述, 来显示其主人的精神境界。从“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两句话中看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 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体现出陋室主人那种“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的精神拟态。从后十二句中申明, 陋室的孤陋与否, 其前提条件取决于人, 而不取决于物。从“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的寥寥几句中, 我们看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境界, 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 来隐喻自己的恬淡之心。以“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从容不迫, 可以感知其结交的朋友皆是道德修养高尚之人, 他们抚琴研经, 生活从容, 远离庸俗, 远离公门, 既像得道隐士, 又像凡夫俗子, 展现出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 勾勒出陋室主人雅致淡泊的生活情趣, 同时也道出了陋室不陋的深层含义。

二、托物言志的内心情感

从《陋室铭》立意来看, 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只字不提陋室之“陋”, 而是从陋室主人的“德馨”入手, 通过“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的描写, 用“仙”与“龙”为陋室的主人做了精神上的铺垫, 体现了“陋室不陋, 有德则行”的深刻哲理。陋室主人虽身居陋室, 却整天与“鸿儒”“金经”“素琴”为伍, 从不与白丁做伴, 想到的尽是如诸葛亮、扬子云等品行高尚的人, 以“德馨”二字通贯全文。文中以扬子云修《太玄经》于亭中、诸葛亮得道于隆中来自喻, 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的两大理想, 最后引孔子话作结, 用以暗含自己的“君子”情怀。纵观全文, 文章的头三句以山水起兴, 引入主题, 强调“德”“馨”二字对于陋室的重要性。第四至第七句以描写生活场景为主, 从结交朋友的品行入手, 深处着笔, 大费周折, 极度渲染, 强调人文气场在生活起居中的重要性。第八到第九句, 则以圣人的操守来规范自己, 时时处处以他们的标准来约束自己, 以孔子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将儒家的道行作为自己最高的道德标准, 见贤思齐, 终生践行, 处变不惊, 处危不屈, 坚守节操, 荣辱从容,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甘于平淡。作者借这南阳诸葛亮的草庐, 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 引出自己的陋室, 将诸葛亮与扬雄作为自己的同道和楷模, 时时刻刻勉励自己要拥有像他们一样的高尚的德操, 反映出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 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的深刻含义, 从而自然地达到自己抒怀的目的。

三、反向立意的巧妙写作手法

“鸿儒”“金经”写陋室, 不许旁人缀一词。反向立意是《陋室铭》这篇文章的独到之处。在通篇的八十一字中, 没有一个字与“陋”字有关, “鸿儒”“金经”“素琴”等高雅的字眼贯彻全篇。作者用“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来形容其高尚品德, 用“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来衬托陋室的不陋。从其来往朋友的谈吐之中, 看出了陋室之主既不为功名利禄而活, 也不为荣华富贵而生, 代之以功名利禄的是陋室主人的心之洁, 趣之雅, 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 本身并无过分之处, 反而更突出了陋室主人的“安贫乐道”之心。从整篇文章的行文来看, 其个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观念全与“陋”字无关, 反而时时处处与圣贤的典故有关。例如开头四句既是“比”, 又是“兴”, 言山、水引出陋室, 言仙、龙引出德馨, 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 “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 表达出作者政治和文学的远大志向, 引用孔子的话来作结, 暗含了作者的“君子”情结。

篇4:仿《陋室铭》赏趣

《老人铭》:年不在高,用脑则灵;资不在深,读书则明。斯是老年,唯吾独馨。书画怡且乐,花木映眼明。谈笑有知己,往来无俗丁。可以练书法,诵《诗经》。无谗言之乱耳,无虞诈之劳形。气清观宇宙,情趣在童心。心里云:何老之有!

《散步铭》:散步活动,适于妪翁;快慢结合,全身放松。动中求静,养身健形。吐胸腹浊气,纳天地精灵;一声鸡鸣日出,双足踏处草青。岸杨摆纤枝,送又迎。微风细雨惬意,大雾暴雪暂停。早踏星辰落,暮步夕阳红。俗话说:行之有恒。

《情操铭》:与人为善,不图其名;厚以待人,只求心宁。身居寒舍,道德为重。金钱何足惜,助人乐无穷;家庭知伦理,邻里似亲朋。闲来读书报,重养生。无名利之欲望,树奉献之精神。模范做榜样,英雄为明镜。众翁曰:心明如镜。

《闲乐铭》:诗词品高,展卷仰名;文章精深,荡我心灵。书卷盈室,翰墨溢馨。东风河岸绿,春草池塘青。礼教世传儒,淳风钦园丁。闲来弄弦琴,步庭径。咿呀儿歌悦耳,拳练提神健体。李白读匡庐,欧阳醉翁亭。孔子云:乐以忘忧。

《养生铭》:清晨早起,户外活动;生活规律,睡眠充足。知足常乐,烦恼不生。副食多菜豆,肉类少而精;戒烟不贪杯,补品勿滥用。身体有不适,早查清。免不当之娱乐,弃迷信之愚弄。年老体康泰,奉献至寿终。养生铭:牢记力行。

《益寿铭》:衣不在名,得体就行;食不在贵,益身作定。斯是晚境,唯吾个性。反感豪华虚荣,最喜返璞归真。保持良好心境,延年益寿强身。可以览群书,饱世味。回红尘之喧嚣,避世俗之纷争。常言道:何虑之有!

篇5:《陋室铭》陋室简介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⑴ 在:在于,动词。

⑵ 名:出名,著名,因--而著名,名词作动词。

⑶ 灵:显得有灵气,名词作动词。

⑷ 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此,这。是:表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

⑸ 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上:动词,长到,蔓到。

⑺ 鸿儒:即大学问家,这里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⑻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⑼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古琴。

⑽金经: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即《金刚经》。

⑾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音乐。

⑿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⒀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⒁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⒂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⒃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篇6:陋室铭之宿舍铭

舍不在大,有人则欢。

斯是陋室,惟众德馨。

拂晓听鸟鸣,晚归听蛙唱。

谈笑有室友,往来无异性。

可以做作业,睡美觉。

无家务之劳形,无吵闹之乱耳。

东边兼善舍,南边朝阳舍。

同学曰:“陋从何来?”

篇7:陋室铭译文

2、《陋室铭》写作技法

3、文言文《陋室铭》全文鉴赏

4、刘禹锡《陋室铭》教学方案

5、文言文《陋室铭》的教学设计

6、《陋室铭》阅读问题及答案

7、《陋室铭》原文及赏析

8、《陋室铭》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9、名师导读《陋室铭》教学反思

篇8:托物言志的名篇——《陋室铭》

文章开头用古人常语:“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接着写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房屋虽简陋, 但它的主人却有高尚的情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就不会觉得其“陋”。

文章对陋室的环境、交往的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描述:“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写陋室环境 (景色之雅) 一“上”一“入”, 生动传神, 化静为动, 一“绿”一“青”衬托陋室别致宁静。写人际交往 (交往之雅) , 前句实写, 后句虚写, 一“有”一“无”对比, 虚实相映。写陋室中的日常生活 (情趣之雅) , 前两句实写, 后两句虚写, 一三句相照应, 二四句相照应, 一正一反, 虚实相生, 相映成趣。

文章最后写道:“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收束全文, 说明“陋室”不“陋”。文章境界至此突然升华, 令人拍案叫绝。

同学们学完课文除了要能背诵、能翻译、有感受, 更主要的是需要领会“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方法的高明之处。

篇9:闲话陋室和《陋室铭》

安徽和县是一座有着两千余年的古县城,堪为人文荟萃之地,惜因历朝历代时有发生的战火兵燹所扰,而使原本甚多的文化遗存累遭毁损。回首历数,保存至今的(当需数度修缮)尚有陋室、孔庙、霸王祠、镇淮楼、文昌塔、西梁山、鸡笼山和香泉等处名胜古迹。言及此,不由地顺势提上一句,1980年初冬,在和县龙潭洞考古时掘出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后,此处即被定名为和县猿人遗址,1998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和县猿人”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该说此一发现,确实为研究南北方古人类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以及探索长江流域广袤地区的文明进化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千百年来,源于陋室而有一篇自古流传至今的《陋室铭》,可谓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然《陋室铭》中所提及的陋室位于何地?现状又是如何?且如今世传之言又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有安徽和县、河北定州和湖南常德之说,对此,恐非尽人皆知。另则,举凡读过《陋室铭》者,认为这是唐代思想家著名诗人刘禹锡(772—842)的名篇,然而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说提出了质疑,且其考证言之凿凿,有根有据,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意见相左的情况。缘于此,不才笔者亦意欲忝列己之浅见而泚笔作书,以作聆听这场讨论的入场券。至于为何将题目言之为“闲话”,乃因史料短缺、辨别乏力、考证不足而难以加以肯定判断是也。既然如此,撰写此文只求在引用几家之言后再附上几句不成熟的感言而已,故以如是之题而力求为之。

先说陋室。据史料所载,刘禹锡笔下的陋室坐落在安徽省和县城东的半边街,坐北朝南。当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二次遭贬领任和州刺史之时,当地官绅极力要为刘禹锡兴建豪华官邸,然被其断然谢绝,并赋诗一首以作警励:“比屋茕嫠辈,连年水旱并。遐思当后已,下令必先庚。”嗣后,只在官署后圃小山脚下建一简陋之室,自谦为“陋室”,以作起居、议事乃至行文论道之用。

因有“陋室”,继而有《陋室铭》这篇千古绝唱的文字问世,并于存世后不久,即唐文宗宝历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因情所致而书之并勒石成碑,尔后惜因兵燹废圮,陋室及其碑文遂而无存。明正德十年(1515),时任知州黄公标扩建陋室,补书《陋室铭》碑文,并在园内建有多处小型亭阁,诸如“半月池”、“舞鹤轩”、“迎熏亭”、“万花谷”等,蔚为大观。后随岁月流逝而遗存下来的,则是清乾隆年间时任知州宋思仁重建的陋室三幢九间室。再后至民国六年亦即1917年,和州知事金梓材重修陋室,岭南金保福又在东侧建一碑亭,补书《陋室铭》碑文一方,后虽断但犹存。此外据传,刘禹锡在和州任内,不但撰写了千古名篇《陋室铭》,而且还留下了《历阳书事七十四韵》的长篇韵文。

在笔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中,当时的陋室未见开放,家乡百姓也就无缘前往瞻仰。日伪时期,陋室成了日寇的兵营;民国时期,陋室成为县党部所在地;而在解放后,和县公安局长期设在这里,直至改革开放初始之时方迁出。1985年,当地政府接受政协委员联名提出的议案,而由省、县拨款按原貌再度修葺陋室,以纪念刘禹锡这位旷世贤才的唐代清吏。至此,业经历朝历代多次修缮而保留至今的陋室,现已开辟为刘禹锡纪念馆,其主室正门门楣上的“陋室”两个大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题写的。迎面照壁上刻写的则是“政擢贤良,学通经史,颉韦颃白,卓哉刺史”十六个大字,其中的“韦”系指韦应物,“白”系指白居易,以此概括表达了后人对刘禹锡的崇高敬仰之情。主室正中塑有刘禹锡立像一尊,庄重肃穆,上悬一横匾,亦书有“政擢贤良”四个大字。1986年,和县陋室即被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再说《陋室铭》。一旦提起这篇脍炙人口的铭文,不得不对过往历史作出一点简要回顾。唐顺宗永贞年间,时任户部侍郎的王叔文及其搭档王伾,联合了时称“刘柳”的刘禹锡(时任监察御史)和柳宗元(时任礼部员外郎)等八人,在刚刚继位的唐顺宗的大力支持下,对政治启动变革,即针对宦官弄权和藩镇割据的现状,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即史称的“永贞革新”,颇得民心。然而可悲的是,历史上举凡力主改革变法者,如用现今的话语来说,几乎都没有好下场。不到一百五十天的“永贞革新”之举,终因唐顺宗逊位而夭折了。至此,王叔文被赐死,王伾亦在遭贬后染疾身亡,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同样遭贬而到边远地区担任司马,成为“逐臣”。这就是史称的、广为人知的“二王八司马事件”。随后二十年间,刘禹锡几经辗转,在多处担任刺史之类的官职,再无昔日的辉煌。如前所述,直至唐穆宗长庆四年,刘禹锡出任和州刺史,世上遂有如此这般的陋室,以及随之而问世的千古绝唱《陋室铭》。

理应思忖的是,面对亦诗亦画的陋室,岂能没有文字加以优美赞许而让后人到此访古时为之探幽欤?于是乎,陋室主人刘禹锡撰写了《陋室铭》,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这篇格调清新、明快简约、超凡脱俗、意境深远之华章。试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句,难道不是主人钟情于陋室而发自内心的真实写照?!对于这篇简短的散文,后人一致认为,此文乃系作者以借物明志的表现手法,从而表达他那不追名逐利和坚守节操的高尚情怀,以及不求闻达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调为其旨趣的。

但是,《陋室铭》是否出自刘禹锡之手?溯千年而至今,却另有一说。

所谓陋室之谓,一般地说,不是专指而是泛称,任何时何地,即便是豪宅,主人亦可谦称为陋室。如若由此着眼,称之为陋室者可谓多矣哉。缘于此,有心之人当从古籍中仔细稽考对比后,势必会提出一个问题:刘禹锡建于安徽和县的“陋室”是否就是《陋室铭》中所描述的“陋室”?或者说,《陋室铭》是否为刘禹锡亲撰抑或他人之作?前文已提到,千百年来,当民间将刘禹锡和《陋室铭》早已联系在一起之时,学术界有识之士却能对此定论提出质疑以期谋求真相。应该说,这是彰显学术自由争论的一个可喜现象,理当值得称道的。

由此,笔者即饶有兴趣地研读了几篇针对《陋室铭》作者提出质疑的文章,同时又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一经综合后而深感将所接触到某些少量而又散见的不同看法加以罗列归纳,尽管涉及面不大,亦恐不失为一件有意义之事耳。有鉴于此,故而为之。

其一,北宋真宗年间高僧释智圆,生前曾有专著《闲居编》五十一卷于生后仁宗年间刊行而存世。在论及《陋室铭》时,著者认为,以仙、龙自比,有狂妄之嫌,不符刘禹锡行文风范,故而谓之曰:“俗传《陋室铭》谓刘禹锡所作,谬矣……”。如此一说,恐系对《陋室铭》作者提出质疑的最早声音。对此论断,笔者因缺乏相应史籍资讯而难以佐证,当姑妄信之。不过有一点,举凡读过《陋室铭》者,似乎看不出作者在文中隐含自比仙、龙之喻。诚然,愚此一谫陋之议,亦恐谬误之言。

其二,经查阅得知,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文苑英华》、清嘉庆十三年(1808)开始辑纂的《全唐文》,以及清同治年间朱澄《结一庐剩余丛书·刘宾客文集》等著名相关史籍,确实均未收录《陋室铭》。但有研究者就此著文称,当刘禹锡为母守丧返居洛阳时其婿崔生索文,曾取其四分之一为集略,时有可能未将《陋室铭》选入;旋即又称,《刘梦得文集》原三十卷,《外集》十卷,宋初散失十卷(顺便插上一句,宋刊本《刘梦得文集》仅存的第一卷至第四卷共四卷,现藏北京图书馆),源于此,当不排除《陋室铭》在散佚之列的可能性。

其三,多少年来,不管是教科书抑或评述文章,但凡提及《陋室铭》时,无不认为这是刘禹锡的一篇传世佳作,对此,无需一一列举。然代代相传的古籍中载有《陋室铭》者,却仅见于《古文观止》,其他重印的相关古籍(包括《刘梦得文集》)亦从未见其收录。但据笔者所知,也有例外,比如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配画古文名篇赏析》一书,在其收录《陋室铭》一文的简介中,其首句则以肯定的口吻写道:“选自《刘梦得文集》。”这是此书编者的笔误抑或经考证而得到的认定,笔者就不得而知了。顺便说一句,简介中还说刘禹锡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那就显然有误了。

其四,笔者最早接触质疑《陋室铭》作者的是初中同窗呼安泰写于十年前的一篇文章,题为《刘禹锡与〈陋室铭〉》,文中某段曾作如是阐述:“首先,《陋室铭》这篇散文,千余年来,仅见于《古文观止》,连刘禹锡自编的《刘梦得文集》中也未选入;再者,刘多次召集‘和州父老’于‘陋室’议事堂,共商抗灾大计,岂能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句呢?作为立志革新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刘禹锡,其一贯思想表现与《陋室铭》中所流露的消极、颓废情绪,毫无相同之处。”当时笔者读到此段时,觉得呼兄之言颇具参考价值,但存有两则疑点,一是《刘梦得文集》或称《刘宾客文集》及其“外集”虽未收录《陋室铭》,但不能仅凭这一点而否定刘是该文的作者,似应作进一步征信印证,以求确凿无误才是;二是不管《刘梦得文集》是刘的自编抑或后人编纂传世,一时疏漏亦乃自古至今在所难免之现象。三是呼文所说的《陋室铭》流露出来的只是“消极、颓废情绪”的看法,而这样独具别意的看法,似乎与学界的共识大相径庭。

其五,南京一位专门研究刘禹锡的大学教授曾对《陋室铭》一文本身进行剖析,认为通篇缺乏逻辑,拼凑成文。这位资深学者以《陋室铭》开篇两句作为例举,认为违反常理,岂有仙居矮山龙游浅水之理?一经比对,此议则与释智圆之说如出一辙。仅此一点,足以表明了这位专家否定了刘禹锡是《陋室铭》作者之说。然众之所识,其开篇两句,乃行文时常用的排比法,即乃一种形象的比喻,放在文首,颇具点龙画睛之效。这位学者仅从生活常理出发而予以否定,恐有失之偏颇之嫌。

其六,青年学者段塔丽在《〈陋室铭〉作者辨析》(《文史知识》1996年第六期)一文中曾侃侃言道:“由于《古文观止》选编者审核不精,漏收或误收古人作品,以及所收文章与作者名不副实等情况更是不乏其例,而将《陋室铭》一文题名刘禹锡所作,就是其中一典型例证。”为了印证此一结论,作者在此文中列出三大理由。如将其简略,则可概括为:一是当刘禹锡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曾撰《竹枝词》十余篇,《旧唐书》本传中有所提及,但并未提及《陋室铭》,而《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八则称朗州风俗陋甚,这就与《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之“陋”的含义大相径庭。二是遭贬后的刘禹锡常靠文字来渲泄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与郁闷,这是他在朗州写下十多篇《竹枝词》的主要原因和动机之所在,而这与《陋室铭》一文中所抒发的豁达乐观的高雅情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三是遭贬之官不得不有所顾忌,不可能纵情地与鸿儒“谈笑”而与当地官吏随意“往来”,焉能有《陋室铭》这样的文字问世呢?既然否定了刘禹锡是《陋室铭》的作者,故在文章结尾,段君经仔细研读两《唐书》后而认定《陋室铭》的作者乃是唐文学史上不见经传的崔沔。纵观段君此篇佳作全文,可谓依之有据,言之有理,但其出发点则是将所谓的“陋室”认定在朗州了(有湘籍作家专文对此论证,此处就不引用了)。殊不知,刘禹锡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先贬连州后又贬任朗州司马。回京一段时日后又二度遭贬,当赴任和州刺史时,已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相隔十八年,处境有所变化。如果朗州不是“陋室”的所在地,那么辨析《陋室铭》是否为刘禹锡之作则要从另一个方向去探索论证了。

其七,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在《〈陋室铭〉作者质疑》(《文学遗产》1996年第六期)一文中写道:“据《新唐书》卷一二九《崔沔传》,谓《陋室铭》乃崔沔所作。今按《崔沔传》篇末云:‘沔俭约自持,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该文随后又云,“崔之生平及作《陋室铭》事,始见于颜真卿所撰《崔孝公陋室铭记》……接下来便细写崔氏撰《陋室铭》及刻石经过:‘为常侍时,著《陋室铭》以自慰。……。’”经查阅,1921年商务版《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的崔沔小传(亦源自《新唐书》)对此采信而有同样记载。吴老在该文中又接着写道:“我们说此《铭》为刘禹锡所作固无确据,即使说是崔沔所作,亦不免有启人疑窦之处也。”且又认为:“总之,鄙意以为,今所见《陋室铭》实不类唐人作品。如确信其为唐人手笔,则宁信其作者为崔沔,亦不宜属之刘禹锡。”此一结语,展现了吴老治学严谨的风范。对此,窃以为,既然《崔沔传》与《崔孝公陋室铭记》均提及了崔沔撰写《陋室铭》,那么仅仅八十一字的全文理当顺势引用并予以评介才是。据崔沔、刘禹锡年谱,崔早刘九十九年,果能如此,一经引用,《陋室铭》到底为何人所撰之问就有定论而不会引发歧义了。

篇10:初二语文陋室铭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学习过程】

一、学习铺垫

1、给加点字注音

鸿儒 得馨 台痕 案牍 调素琴

2、 解释加点字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鸿儒白丁

无案牍之劳形 无丝竹之乱耳

二、学习课文

(一读 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二读 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

三.教师小结:

篇11:《陋室铭》读书笔记

识,立时就被他那广大的胸襟和博爱所征服了。这些诗句,成为了我当时的最爱,不用老师说,我就已经把它们背熟了。

但后来读到刘禹锡的《陋室铭》,一下子又让我有了新的思考。首先想到,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为天下寒士的清苦生活而抒发的悲怆激愤的情感,是不是有些过于沉重呢?因为陋室未必是茅屋,但毕竟条件简陋,可人家说得明白,虽然他居于陋室,却心宁气静,赞之不绝,这不显得杜甫白操心了吗?又想到,刘禹锡作为一个晚辈,为什么好像是在和杜甫唱反调呢?如何评价这两种看起来颇为不同的价值观,叫我颇为困惑。

于是我把《陋室铭》读了无数遍,想了无数次,终于有了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仔细想想,其实刘禹锡与杜甫不是正相反对,而恰是灵犀相通。他们有着一样的气魄,一样的胸怀,一样的人生态度,所不同的,仅是表现的角度。杜甫是居茅屋而想天下寒士的凄苦,刘禹锡是居陋室而悟人生的境界。他们都是认真的,他们都没有仅局限于一己之得失。

居茅屋,处陋室,其境况可想而知。但一篇几十字的《陋室铭》,却尽写出了应有的人生态度。好的居住条件固然是必要的,社会也当给人们以这方面的关怀。但一个人的成就,并不是由居室状况决定的,而是由其心胸和志向决定的。所以,处陋室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绝对于事无补,也完全不必。须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里的“惟吾德馨”,似有自我标榜之嫌,但从他这里,却可以让我们悟到,只要一个人有志向,有追求,有德行,那么不管处于怎样一种情形,都可以欣然怡然。不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吗,那就尽情欣赏吧;不是“谈笑有鸿儒”吗?那就互相交流畅谈吧;“调素琴,阅金经”?不也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吗?更何况,还可避免“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呢,这有什么不好!

《陋室铭》最后点题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让我悟到,人的生活当然需要物质基础,但人的生活更需要精神支撑,当一个人精神生活充实时,物质生活的欠缺也就不会显得那么不堪忍受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刘禹锡陋室铭背景

2.《陋室铭》的修辞艺术

3.陋室铭字词翻译

4.《陋室铭》重点字词注释

5.《陋室铭》作品鉴赏及句子翻译

6.陋室铭的文章学习

7.陋室铭读后感3篇

8.陋室铭主题思想分析

9.陋室铭原文的翻译及注释

篇12:《陋室铭》读书笔记

这是刘禹锡被和州策知县逼迫后愤然提笔写下的文章。”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纵然是一间陋室,可仍然因刘禹锡如蕙如芷的品德所需陶,成为一方清幽宁静的净土,彻底把“陋”字翻转过来,达到了”不陋“的完美境界。其实这陋室虽比不上雕梁画栋的皇宫,比不上巧夺天工的琼楼玉宇,可它没有人间的嘈杂。亦没有红尘的喧哗。心在这间陋室自然会得到解脱,性情也能得到修养。作者在陋室里安贫乐道,也不会觉得这间屋舍简陋。君子的豁达乐观不同于小人的狭隘思维,正是这种高风亮节使得陋室不”陋“。

还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快乐的颜回,随遇而安,从不曾有怨言,从不追逐名利,从不改变志趣,这样的“贫贱不能移”的坚定意志,让后人油然而生敬仰之情。他们不与世俗的小人同流合污,高远鸿大,洁身自好,这正是君子的风度,正是君子的德行。

篇13:仿《陋室铭》新作

《陋室铭》《爱莲说》这两篇短文在思想文化上有很大相同之处, 他们都在宣扬君子文化, 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注释儒家文化的意义、生存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 (知识分子) 不论是在政治实践, 还是在地方教化、文化活动中始终自觉传播并实践着中华文化的道德价值观, 使得这些道德价值观融化到一切文化形式之中, 他们始终把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维护中华文化的生命作为天职。刘禹锡的《陋室铭》、周敦颐的《爱莲说》可以说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 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君子文化。

刘禹锡, 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出生于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家学的耳濡目染, 加上天资聪颖, 敏而好学, 从小就才学过人, 胸怀大志。他十九岁游学长安, 上书朝廷。二十一岁, 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入仕以前, 自称“道未施于人, 所蓄者志” (《献权舍人书》) 。《华山歌》中“明志”说:“能令万国人, 一见换神骨……丈夫无特达, 虽贵犹碌碌。”入仕以后, 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久蓄“报国松筠心”的他很快成了“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

正当他意欲大展宏图之时, 谁知天有不测之风云。革新只进行了半年, 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永贞革新”失败之后, 刘禹锡初贬为连州 (今广东连县) 刺史, 行至江陵, 再贬朗州 (今湖南常德) 司马。辗转于巴山楚水之间, 开始了长达二十三年的贬官之路。《陋室铭》就是刘禹锡贬官朗州遭受势利小人多般刁难之下写下的一篇愤然之作, 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 立于陋室前, 以此表明自己的心志。

在文章开头, 他就运用类比立论, 一句“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向那些势利小人表明了自己的抱负和情操, 告诉他们有德者居之, 陋室不陋。在文章最后突然连举三位古贤人进一步证明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例证, 其实也是自比古贤人, 自比君子, 作者引用孔子的这句话时省去了“君子居之”四字, 该句语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 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从刘禹锡所推崇的这些古贤人, 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的志节高尚, 他的崇高的精神追求。

那么刘禹锡心目中的君子又是具有怎样道德情操的人呢?他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君子呢?先来了解“南阳诸葛庐”, 诸葛亮人称卧龙, 有匡世救民之志, 定国安邦之才。曾一度隐居南阳, 潜心向学, 淡泊明志。十年磨一剑, 终于等来了明君。“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为汉室江山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足见刘禹锡认为君子应该像诸葛亮一样具有“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固穷”、“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之德;接着来了解“西蜀子云亭”的主人扬雄。西汉末年, 王莽篡权后, 扬雄为中散大夫, 但他不愿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同流合污, 而是埋头著书。足见他认为君子还应该像扬雄那样具有“不汲汲于富贵, 不戚戚于贫贱”、“君子谋道不谋食”的美德;最后, 我们来了解一下刘禹锡心中的“孔圣人”。有一次孔子学生问孔子, 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子曰:“君子道者有三, 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的大同说、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在人类的思想史上熠熠生辉, 被后世尊为至圣, 万世师表。孔子就是那大仁、大智、大勇之君子。足见刘禹锡心目中的君子还应该像孔子那样具有“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的理想人格。

周敦颐, 字茂叔, 道州营道 (今湖南省道县) 人。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殊溪书堂讲学, 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南康郡 (今江西省星子县) 任职时写的。在此期间, 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 名曰“爱莲池”, 他愿自己的生命就像那池中圣洁的莲花。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 胸怀洒落, 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 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 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 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诚如黄庭坚所说的那样, 周敦颐有着如莲一般的品格。他一生为官30载, 却两袖清风;虽然做的是芝麻大的小官, 但是造福一方百姓, 美名远播。为官期间还一边著书立说, 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 功盖孔孟之间, 被后世帝王尊为人伦师表。他一生都在实践着孔圣人“学而优则仕, 仕而优则学”的教诲。

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正是他心志纯洁、洁身自好、胸怀磊落所散发出的精神芬芳, 也是作者人格的写照, 是作者心志的自明, 他渴望自己成为像莲一样的君子。这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可以得到明证, 作者分别把菊、牡丹和莲花称为花中的“隐逸者”、“富贵者”和“君子”, 巧妙地用比喻的方式把借花喻人的用意点了出来, 然后说“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 真可谓一唱三叹, 感慨真正隐逸的高士少, 感慨贪慕富贵的俗人多, 更感慨于像他一样具有莲的品格的人实在太少, 同时也巧妙地讽刺了那些对荣华富贵趋之若鹜的世俗之人。

对君子人格的追求是传统文人最高的道德理想。在人生的旅途上, 他们一直是清醒的追求者, 让生命走向真善美, 成为一首吟诵不完的最美的诗, 是他们超越俗世、超越自我的永恒追求。

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与精神境界

面对现实的重重矛盾, 儒家文化能使知识分子在出世与入世、理性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 是他们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托。子曰:“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邦有道, 贫且贱焉, 耻也;邦无道, 富且贵焉, 耻也。” (《泰伯》) 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 孔孟的生存哲学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来说是他们能够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始终保持一种进退有度、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和刚柔并济、清者自清的君子人格的精神原动力。走进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 我们就能够触摸到他们高尚的灵魂。

虽然刘禹锡命运多舛, 被一贬再贬, 被迫三次搬迁, 但他仍说:“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他宦海几度沉浮, 贬官时间长达二十三年, 有诗为证:“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他几乎完全成了朝廷的弃儿, 漫漫的贬官之路, 情何以堪?但是他悔也不改其志, 即使被贬和州仍是活得超凡脱俗, 颇有翩翩君子之风, 始终保持人格的尊严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爱这“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的陋室, 让他能独享这份远离喧嚣的幽静清雅;他爱这“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的陋室, 让他享受这份来自鸿儒的儒雅;他爱这“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的陋室, 让他享受这份超然物外的清心寡欲;他爱这“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的陋室, 让他享受这份没有繁弦急管、没有俗务缠身、不受羁绊的闲适和宁静。陋室主人虽身居陋室却自得其乐, 他为陋室中清幽闲适、高雅脱俗的生活而满足, 为自己能够像古代贤者一样居陋室而感到自豪。《陋室铭》表现了陋室主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耿介正直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贤者刘禹锡在这间小小的斗室里找到了自己心灵的朋友, 精神的家园。而贤者周敦颐在“一花一世界”里也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净土, 诗意的栖息地。他写了三种花, 实际是写三种人, 一种是隐逸之人, 一种是追求荣华富贵之人, 一种是人中君子。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这“花中君子”。他爱这“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 爱她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他爱这“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的莲花, 爱她刚正不阿、特立独行的品质;他爱这“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的莲花, 爱她不事张扬、正直孤傲的品质。“爱莲池”的主人借圣洁的莲花表达了自己对君子人格的向往, 对追名逐利、贪图富贵的世俗生活的鄙弃。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他们追求自我心志高洁的宣言, 是他们超越现实、精神境界获得升华的明证。沧海桑田, 逝者如斯, 先贤智者早已化作历史的尘烟, 然而《陋室铭》《爱莲说》却光照千古, 流芳万代。

篇14:《陋室铭》教学“三读”

一、读出骈文之美

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发现行文的突出特点——基本上由对偶句连缀成文,告诉学生这样的文章古代叫做骈文,并作适当介绍。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骈文的特点,读出骈文的味道。第一,多为对偶句,要读出节奏美。对偶句两句之间意思相近或相对,停顿稍短,要读得音断气连,重音突出。第二,讲究押韵,要读出音乐美。文章一韵到底,琅琅上口。全文押韵的字为“名、灵、馨、青、经、形、亭”,每句读完,有一种旋律的回环之美;偶句之间平仄相对,起伏变化,要读得抑扬顿挫,韵味十足。第三,用词凝练,读出画面美。骈文讲究炼字,辞藻华丽,言简意丰,读时要想象其画面,才能读出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朗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时,想象碧绿的青苔长满台阶、青葱的草色映入窗帘之景,朗读就会有一种喜悦之情;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时,想象作者弹琴读书时自在的生活场景,朗读就会有一种怡然自得之情。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注重帮助学生纠正读音、理清词义。

二、读出作者之情

通过第一步的美读,学生对文章内容应该比较熟悉,教师可层层深入,抛出“三问”。一问:题为“陋室铭”,可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是“陋”还是“不陋”呢?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评价房子陋与不陋的关键不是看房子本身,而是看房子里面所住的人,文章的关键句子“惟吾德馨”点明了房子不陋的原因。二问:何以见得房子主人“德馨”?主人身居幽雅的自然环境之中,且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一见“德馨”;与主人交往的都是儒雅之人,没有俗人,二见“德馨”;主人在室内弹琴、读经书,都是优雅之事,三见“德馨”。三问:主人写“陋室铭”就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不陋”吗?向学生介绍“铭”这种文体一般是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通过“谈笑有鸿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等句子,可见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从文章开头以“仙”和“龙”的自喻以及结尾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类比,可见作者有诸葛、子云之志趣和抱负,作者实际上是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来表明自己的傲岸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要求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摇头晃脑地读,读出作者心中之情。

三、读出个人之悟

进一步启发学生,读出了别人的感情还不算真正读懂了文章,还要读出自己的想法、见解、疑问、感悟,这样才能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一要对文本有所“悟”:文中动词很有表现力,如“上”、“入”等,化静为动,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写出了景物的生机;文中修辞多样,如对偶增添了句子的美感、比喻表现作者不俗的志趣、引用增强表现力、反问加强了语气;文章篇幅短小,却结构严谨,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文章开头运用起兴的手法,描写室内生活时用到正反对比等等。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质疑,有思才有疑,在这样的“悟”中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和文学的鉴赏能力。二要对作者有所“悟”。你怎样看待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呢?允许学生多元的评价。可能有学生谈到他受到挫折仍然达观的精神,身处窘境仍然不灭心中的抱负,高雅的志趣和人生修养值得称道;也可能有学生对他对“白丁”的鄙视态度进行批判,对他安贫乐道的思想有所否定。教师可以相机介绍写作的背景,链接曾经学习的刘禹锡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乐观昂扬的生活态度。最后要求学生在背诵声中回味它的隽永意境和深长韵味。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仿《陋室铭》新作】相关文章:

《陋室铭》反思04-16

《陋室铭》学案04-26

陋室铭教案05-09

陋室铭课文注释05-09

陋室铭复习训练题07-09

陋室铭复习浏览题07-09

陋室铭复习浏览题04-25

陋室铭导学案04-25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04-27

陋室铭阅读训练题04-27

上一篇:教师考核表个人总结下一篇:清洗空调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