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解析

2024-04-15

《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解析(精选6篇)

篇1:《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解析

《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

摘要:拉斯蒂涅和于连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形象,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争运和结局.文章就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和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人物拉斯蒂涅进行比较,简明阐述了这两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命运的抉择。

关键词:拉斯蒂涅 于连 比较 形象塑造

拉斯蒂涅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所塑造的形象,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所塑造的形象。这两个形象的共同点是:有才华、有热情、有抱负,童年时代的教育及所受的影响使他们想凭自己的才能出人头地。然拿破仑时代的结束宣告了他们自由竞争时代的结束,复辟王朝加深了他们的痛苦,出路问题苦恼着整整一代中下层青年。面对现实,他们走上了个人奋斗的道路,代表了法国中下层绝大多数有抱负青年的思想动向。他们的不同点是: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投靠的社会力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首先,追求的人生目标不同。

拉斯蒂涅和于连生长于同一时期,出身都贫寒,生活环境滋生了两位青年向上爬的野心,这是他们的共同点。然而,面对相同的处境,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因侧重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其虚荣心的满足。于连的个人奋斗动因则侧重于实现儿时的英雄梦,渴望靠才能、勇敢,创业绩,获地位。不同的思想动因,使二者在人生目标的追求中做出不懈的努力。于连完全崇拜绝世英雄拿破仑,想从《忏悔录》和《圣赫勒拿岛回忆录》中认识世界,但在复辟王朝的时期,那个“穿红色军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自然就导致他童年的梦幻和理想的破灭,这也成了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绊脚石。而拉斯蒂涅想通过自己努力学习,把学科作为适合社会发展的动力,以便捷足先登,榨取社会,这些虽然没有行通,但他通过读书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想法,是符合当时社会的某种需要,也可以说是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闪光点。于连不是野心家,而是个人英雄主义者的典型。尽管他有出自野心的功利打算,但平民的自尊和对统治阶级的本能的反抗始终是他的主导方面,他的平民的叛逆性格最终酿成了他毁灭的悲剧。而拉斯蒂涅的形象是极端个人主义野心家的典型,他在巴黎三年的生活史,是他一步步走向堕落、失去纯朴、毁灭灵魂的历史。他没有成为占有巴黎、占有世界的“英雄”,而成为一个资产阶级社会的帮凶。第二,性格不同。

拉斯蒂涅的痛苦在于现实的生活状况与队物欲的渴望之间的巨大距离;而于连的思想矛盾更具复杂性:那是一种典型环境造就的典型性格,是下层人民反复辟情绪与贵族专横腐化现实的尖锐冲突的折射。拉斯蒂涅显得精明、圆滑、狡诈,他善于向生活学习,在与人的接触中变得具有远见卓识。在巴黎,他受到了“人生三课”的教育,使他的性格逐渐形成。于连是一个孤傲者,他企图以虚伪、卑鄙的方式去实现平民的自尊意识,摆脱平民阶级低微屈辱的现状,这就不可避免要发生悲剧。于连是一个精力充沛、才华出众的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复辟时代,在上流社会的压抑下毁灭了。于连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阶级的悲剧、性格的悲剧。当人物所处环境和自身追求的人生目标产生不协调时,人物的性格及其思想矛盾便突出地表现出来。于连和拉斯蒂涅涉世未深时都曾是心地纯洁、聪明伶俐、感情细腻的青年,但随着人物命运的发展,故事情节的推进,拉斯蒂涅的思想性格开始发生转变。一到巴黎,他在经受了人生三课的教育后,虽然有过一番内心痛苦的搏斗,有过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同情之心和无情之心的斗争,但他那本来就狐疑不决的南方人的性格很快就被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恶水所冲垮,变得虚伪、狡诈、利己、冷酷。而于连则变得自尊、自傲、反抗、虚伪,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跟周围环境产生了矛盾。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时期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

第三,个人奋斗使用的手段不同。拉斯蒂涅和于连都生有一副漂亮的外表,颇得上流社会人的欢心,常受上流社会女子的青睐。因此他们也就“幻梦 般地尽情享受“文明世界中 种种乐趣 但由于二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同,因此,二人在个人奋斗中所使用的手段也迥然有别。于连向上爬的手段中包含有反抗的因素,虽然为了向上爬但真诚与虚假,自尊与虚荣共同铸成了他的性格。拉斯蒂涅在往上爬的过程中,则没有这种矛盾心态的存在。拉斯蒂涅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与女人打交道的目的,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分析自己的地位和处境,窥测“猎物”,引诱女性,不断更换目标,达到利用女性爬上高位的目的。而于连,尽管他一生中也有过象拉斯蒂涅试图通过女性向上爬的想法与行动,但在追求女人的动机上有着很大区别。因为于连认为:自己从小就有远大抱负,并且不愿做出低三下四的事来糟蹋自己,如果自己都瞧不起自己,那他什么都不剩了。于连是靠着自己广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干一步步进入上流社会的。他进入贵族社会,凭借他的野心与才能一步步向上爬,为了成功,他也曾作过一些不齿的事情,然而,通过与拉斯蒂涅的比较,我们发现于连并没有把自己的心交给贵族社会,他内心深处有着深刻的贫民意识及高贵的人格,它鄙视贵族,鄙视虚伪,他执著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它高傲敏感,多疑自尊。

最后,投靠的社会力量不同,命运结局不同。

于连生活在法国复辟王朝时期,拉斯蒂涅生活在复辟王朝后期到七月王朝时期之间。与拉斯蒂涅选择的资产阶级道路相对立,于连他所选择的是投靠封建贵族阶级的道路,他根本就没意识到封建贵族阶级经济被削弱,统治地位已不复存在,而封建贵族阶级的门第又历来密关紧锁,选择的错误注定了他最终失败的结局。

综上所述,拉斯蒂涅和于连是两个既相同又不同的个人奋斗者形象。他们代表了法国复辟时期绝大多数青年奋斗者的形象,成为永远的文学画廊中为个人拼搏的强有力的典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他就在野心和良心的冲突中坚定地“埋葬掉年轻人最后一滴眼泪”,顺着野心家的路迅跑,因而他的命运之帆始终是顺风吹送。而《红与黑》中的于连•索黑尔就不然了。于连既要实现自己的野心往上爬,就必然要依附权贵,甚至也以征服贵夫人为主要手段;但于连又时而自发时而自觉地要求保持他平民阶级的骨气和良心,这就必然地常常和教会、贵族以及大资产阶级发生冲突,他们就要遏制于连的攀升,最终还是他们把于连送上了断头台。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个年轻人,经过社会的磨砺,经过内心的挣扎,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命运。参考文献:

[1]许光华.司汤达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冯桂华.拉斯蒂涅和于连的比较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3,(5):60.

[3]毕成德.复杂而独特的文学形象一于连·索黑尔[J].齐齐哈尔学院学报,1985,(1):84.

[4]苏千明.于连进取恋爱心理描写探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72

[5]韩捷进.外国文学新编[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08.

[6] 杨周翰,吴达远,赵萝旋.欧洲丈学史:下卷〔M].人民丈学出版社,1979.[7]乐黛云,陈跃红,王宇根,等.比较丈学原理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巴尔扎克:《高老头》。伊犁市: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

首先,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同。

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机更多在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物欲与虚荣心的满足。于连的个人奋斗动机则侧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渴望靠才能创造一番伟业。拉斯蒂涅出身于外省破落小贵族。生活的贫穷与家庭的义务,使他“对于权位的欲望与出人头地的志愿增加了十倍”。于是,他来到灯红酒绿的巴黎,实现爬到社会的顶层的梦想。起初,他是想通过勤奋地读书一步一步稳稳地向上爬,然而身边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使他清楚地看到金钱血淋淋的效力:子爵夫人的情人为了20万法郎利息的陪嫁而抛弃了她,米旭诺为了3000法郎的赏钱去揭穿伏脱冷的真面目„„这一切都使拉斯蒂涅看清社会的本相:财产就是一切。从此,他开始了追逐金钱的旅程。他不断地盘算从哪去弄钱,怎样去挣钱,“奢侈的欲望象魔鬼般咬着他的心,攫取财富的狂热煽动他的头脑,黄金的饥渴使他喉干舌燥。”最终,对金钱、权势的崇拜成了拉斯蒂涅追求的人生目标。于连是维里埃尔市里一个已经发迹的锯木厂主的儿子。低下的社会地位与家庭环境的歧视与压抑给了于连奋斗的决心。不能否认,对舒适奢侈生活与高贵社会地位的向往也是于连奋斗的动力。但是,他有更高的人生目的,那就是他的“价值”与“荣誉”。于连想干一番拿破仑式的大事业。于连曾满腔热情地说:“拿破仑啊,在你的年代里,是怎样的善良,人们从战争的危险里才能取得富贵,而不是从贫贱人的痛苦里卑鄙地从事掠夺。”因此,我们说于连与拉斯蒂涅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前者是清醒地盯准金钱、地位;后者有火一样的热情和勃勃的事业雄心,有更高的生活理想与人生价值。

其次,两个的人的性格不同。

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时期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起初,拉斯蒂涅心地善良,也有着是非善恶之心。同时,对金钱与地位的渴望又时时召唤着他。这就使得拉斯蒂涅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常出现矛盾的地方。为了一套漂亮的衣服,拉斯蒂涅写信给母亲和妹妹告急,回信来了,虽说他责备自己不该这样狠心利用至亲骨肉的感情,但转眼之间想到能够穿上新衣出入交际场所,他又得意非凡。面对伏脱冷提出的谋害维多利哥哥的建议,拉斯蒂涅一方面拒绝了这个罪恶的计划,但同时又没有停止和维多利小姐谈情说爱。高老头的死以及两对女儿的无情无义让他明白了这个社会的本质。让他把为人的最后一点良心与正义埋葬了。

但于连不同。于连的心理矛盾及扭曲是由两个阶级的对立引起的。于连在客观上,出身低贱,倍受虐待与歧视,而主观上他又卓而不凡,有着宏伟的理想,他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这种内在的追求在他身上外化成为一种强烈的自尊。“我跟谁一起吃饭?”他还常说“我虽然卑微但不卑贱。”总之,他处处要求平等。社会阶级的歧视加上自尊自傲的性格引发了他对贵族社会的强烈仇恨和对抗。在市长家,他所感受到的仅仅是对已经插身进来的上流社会的仇恨和恐惧。他不仅时常鄙视贵族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贫苦的劳动人民表示同情,他曾为宴请宾客的钱是从孤儿口粮克扣来的而良心受责,也曾为瓦尔诺禁止被收容者哼小曲而伤心落泪。但是,与连的内心是矛盾复杂的,他虽不满封建等级制度,但要实现报复又不得不依赖于他们。他不惜与侯爵同流合污,参与反革命黑会,传递情报,为之奔走效命。“我当遵照给我勋章的政府的旨意而行动。”一方面,他完全不信神,但同时却又孜孜不倦地研究神学。一方面他声称“使我和奴仆一桌吃饭,我宁可死掉。”,但同时,又如鹰犬般讨好侯爵。反抗与妥协就使他思想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这也给他带来深深地痛苦。可以看出,拉斯蒂涅的痛苦在于现实的生活状况与队物欲的渴望之间的巨大距离;而于连的思想矛盾更具复杂性:那是一种典型环境造就的典型性格,是下层人民反复辟情绪与贵族专横腐化现实的尖锐冲突的折射。

第三,奋斗的手段不同。

拉斯蒂涅和于连都生有一副漂亮的外表,常受上流社会女子的青睐。但二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同,他们在个人奋斗中所使用的手段也迥然有别。拉斯蒂涅在不断向上爬的过程中懂得凭自己的热情和才气,加之风流倜傥的仪表,去征服几个可以做他后台的妇女,就可以投身于上流社会了。于是,野心勃勃的青年首先靠姑母的力量,受到了贵族亲戚鲍赛昂夫人的优待,又先后结交了伯爵夫人、公爵夫人、纽沁根太太„„在与这些贵妇人交往过程中,尽管他一再地使用“倾心、着迷、心醉”等字眼,却很难说他对她们产生了真的“爱情”,然而勿庸置疑的一点是:他把她们当成进入上流社会的跳板。拉斯蒂涅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与女人打交道的目的,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分析自己的地位和处境,窥测“猎物”,对于女性,他更多地使用引诱,是利用。不断更换目标,达到利用女性爬上高位的目的。

伏脱冷曾说,“年轻人”的成功之路既不靠美德,也不是靠才能,恰恰相反,是靠丧失美德和浪费天才。拉斯蒂涅放弃了通过努力学习的方式,利用倾心于他的女子一步步地“爬”上去。而于连在追求女人的动机上与拉斯蒂涅有着很大区别。因为于连认为:自己从小就有远大抱负,并且不愿做出低三下四的事来糟蹋自己,如果自己都瞧不起自己,那他什么都不剩了。在《红与黑》中,司汤达描写了于连三次与贵族女子的爱情生活。除装腔作势的元帅夫人是于连的可笑工具外,于连追求市长夫人的最初动机是为了减轻她对自己会有的蔑视或为了嘲笑堂堂的市长大人,而追求侯爵小姐的目的是为了挫败贵族青年,获得和他们平等的地位。他的这两次爱情更多的是出自心理征服的满足,而非想借助她们青云直上。他能够把《圣经》倒背如流,才能得到当地神甫的信任;因为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拉丁语,才被聘请为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因为能对皮拉尔神父的测试对答如流,使神父对他渊博的知识吃惊不已;因为办事沉稳,工作出色,很得侯爵的赏识和重用„„。

于连的一生应该说是具有悲壮美的一生,仅管在客观事实上,他进入贵族社会,凭借他的野心与才能一步步向上爬,为了成功,他也曾作过一些不齿的事情,然而,通过与拉斯蒂涅的比较,我们发现于连并没有把自己的心交给贵族社会,他内心深处有着深刻的贫民意识及高贵的人格,它鄙视贵族,鄙视虚伪,他执著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它高傲敏感,多疑自尊。于连的一生与其说是堕落的一生,不如说是悲哀的一生,令人垂泪的一生。

参考资料:王子闻老师--从拉斯蒂涅与于连的比较看于连是否堕

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中心广场附近的“埃杜弗”街口,有一座引人注目的 “撒尿小童”(Manneken Pis)铜雕像[1]。这个小孩蓬松的头发,翘翘的鼻子,光着身子,笑眯眯地站在一个约2米高的大理石雕花台座上,旁若无人地在撒尿。他的“尿”像涓涓细流,长年不息地浇注在下面的水池里,他那天真活泼的姿态,栩栩如生的神采,十分逼真,惹人喜爱!这就是被比利时人民称誉为“布鲁塞尔第一市民”的小于廉(Juliaant)。据传说,14世纪时外国侵略军准备炸毁布鲁塞尔这座城市,小于廉急中生智,用一泡尿浇灭了正在燃烧的导火线,从而挽救了布鲁塞尔古城,使全城百姓幸免于难。比利时人民将小于廉引为自豪,盛赞他那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另一个传说中他是布莱邦特(Brabant)公爵高德福莱德二世(Godfried II)。1142年,这个两岁领主的部队与格利姆伯根(Grimbergen)领主博施奥茨(Berthouts)的部队作战。他的部队把这个婴儿领主放在篮子里吊在一棵树上以激励己方战士。在这个篮子中,小领主向着敌人撒尿。战斗以敌军的失败告终。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的人物于连

于连(Julien)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辛苦地奋斗着,其间不乏种种不光彩的手段。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于连出生于小城维埃尔的一个木匠家庭,父亲是一个自私的木材厂老板,两个哥哥都是粗俗之辈。瘦小清秀的于连崇拜拿破仑,但是他看到拿破仑的时代已经终结,为了尽快飞黄腾达他只得从事神职工作。凭着超常的记忆力,他被市长雷纳尔选作家庭教师,但他却与雷纳尔夫人产生了感情。后来为免事情败露,他不得不到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受人推荐,他来到德拉穆尔府任秘书,得到了拉穆尔小姐的爱情。正当他以为自己将要获得成功时,雷纳尔太太的来信告发了他。愤怒的于连疯狂地在教堂打伤了雷纳尔太太,也因此被判死刑,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于连的命运是其性格的悲剧

在小说《红与黑》第四节“父与子”中有一段对于连的肖像描写:

他的两颊红红的,低头看着地。小伙子有十八九岁,外表相当文弱。五官不算端正,却很清秀;鼻子挺尖,两只眼睛又大又黑,沉静的时候,显得好学深思,热情似火,此刻却是一副怨愤幽深的表情。

这段描写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暗示了于连性格的悲剧,首先,这个年轻人长得十分清秀,这对他以后的命运有很大的影响。于连相貌清秀,身体瘦弱,但出生在木匠家庭,他身体不够强壮不能出色的干活,所以得不到父亲的喜爱反而得到的是父亲粗暴的拳脚;他拥有美貌,这成为跻身贵族及上流社会并于两位贵族女性发生恋情的资本,但同时也是铸就他命运悲剧的一个潜在因素。另外,他喜欢深思,探寻问题。他最爱读的书有两本:卢梭的《忏悔录》,从这本书里他领悟到人应该是有尊严的,但出生的低微又使他往往得不到尊严,他因之而痛苦着。另一本是拿破仑的《圣埃伦岛回忆录》,这本书是于连狂热崇拜拿破仑,觉得拿破仑给自己开辟了一条路,:出生低微的年轻人也可以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打拼出一番事业。可惜于连出生时,拿破仑的时代已经过去,于连不得不放弃穿上拿破仑军队红军装的理想,而改穿上教士的黑道袍,“红”与“黑”象征着当时年轻人的两条路。这段描写还写他在一转瞬间目光里常常显出一种仇恨的表情。于连是生不逢时的,内心有着仇恨,但在波旁王朝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他必须掩盖住自己的仇恨,在表面上表现出

很虔诚的笃信基督的样子,把他的聪明才智用于背诵拉丁文的《圣经》。这也是小说名字的另一种解释,“红”是于连性格中善良真诚的一面,“黑”是于连性格中伪善愤恨的那一部分,“红”与“黑”的交战,住在他的思想与行动,“红”与“黑”的抗争,注定了他悲剧性的命运。于连既柔弱又残暴

小说中索黑尔父子相互敌视的紧张关系令人莫名其妙,比如书中开始便写到老索黑尔和于连的冲突,由于老索黑尔叫了于连两三声没有得到回答,他就扑上去给了于连一拳一巴掌,直打得于连晕头转向、鲜血直流。即使到后来于连被判死刑关在监狱里,老索黑尔不但不悲伤,而且还要向于连收取“预付给他的膳食费和教育费”。从这些可以看出,索黑尔父子之间的人伦之情已丧失殆尽。按照荣格的“阿尼玛”理论,人类的心灵是双重的,不过一行的心理特征通常在人们身上不易被察觉到,它处在潜意识状态,只表露在梦中或投射到周围的某个人身上,(通常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投射到女性身上,女性身上的男性心理特征投射到男人身上)但是从小就生长在只有男人的粗暴而没有女人的温柔的环境里的于连,他身上羞怯、腼腆、柔弱等特点,并随着条件的变化和环境的改变,一旦遇到合适的理想中的女性,就会把内心中的女心里形象投射出来,从而在他身上的男性心里会迅速升居主要地位,因而那种勇敢、冷酷、残暴等充满征服欲和占有欲的男性心理特征就会突现出来。因此,极端的温柔和极端的残酷的两极性格,就会统一在于连一人身上。俄狄浦斯情结

其实,荣格的这一观点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分析,就是我们熟知的“俄狄浦斯情结”。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投射是以其母亲的形象为原型的。而德·瑞那夫人也始终在感觉上把于连当成她的孩子。尽管二者在事实上并非有血缘关系,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存在着“俄狄浦斯情结”,从而导致“乱伦”的恐惧。尤其是当德·瑞那夫人的孩子突然病倒时,两人顿感乱伦必遭惩罚的恐惧。为了避免导致“娶母”的结局,于连只得处处逃避,向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王一样,为了逃避神示的应验而逃亡异乡。正当于连和玛蒂尔德的恋情将要达到“高潮”时,德·瑞那夫人便出面干预了。虽然她对于连母子式的恋情难以实现,但嫉妒之心决不允许她把于连推到别的女人的怀抱里,于是她便采取了最为卑鄙的手段,写信告发了于连,使于连功败垂成。于连感到异常恼怒,表面上看是德·瑞那夫人的出现破坏了他即将到手的锦秀前程,实际上于连前程的断送意味着他将重新回到德·瑞那夫人身边。当于连认识到“娶母”的结局将无可挽回时,他只得采取枪杀德·瑞那夫人的办法。对德·瑞那夫人刺杀的不成功宣告了于连逃避的失败,也宣告了他对玛蒂尔德小姐的最终抛弃。但于连实际上又怕德·瑞那夫人真的死掉。他处在既爱又怕的矛盾交织中。当他得知德·瑞那夫人没有死时,他先是惊喜于他所爱的人并没有死,随之担心的娶母结局将最终难免,于是,于连考虑到既然不能把德·瑞那夫人杀死,那就只好把自己杀死。所以当法庭判他死刑时,他拒绝任何可能生存的要求,甚至承认法庭的判决是“公正的”。于连的最后逃避

我不抱有任何幻想,死亡在等待着我,它是公正的。我竟然会企图杀害最值得我尊敬和钦佩的女人。德·瑞那夫人曾经像慈母一样对待我。我的罪行是残酷的,而且是有预谋的。

在结束以前,于连又回过头来谈他的预谋,谈他的悔恨,谈他在那些比较幸福的日子里对德·瑞那夫人怀有的尊敬和儿子般的无限爱。这是于连对德·瑞那夫人恋情的真正告白。于连所认为的判决的公正性,已不再是法律的,而是道德的。并且于连只能选择死,这是他对乱伦的最后逃避。于连既是作者本人又是他的理想

仔细比较司汤达的生平与于连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司汤达不幸的童年、军旅生涯、政治生活,都和于连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说,《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实际上就是司汤达本人,通过于连这一形象,不但表达了作者童年被压抑的欲望,而且还体现了他一生屡受政治挫折的坎坷经历;通过于连和德·瑞那夫人的优美爱情抒发了他的恋母情结;通过于连壮烈的死,完成了他对死亡的好奇和体验。至于于连最后在法庭上精彩的演讲,则更是作者一生中遭受政治迫害的直接表现,于连的全部人生阅历不过是读了卢梭和拿破仑的两本书而已,于连对社会的认识是幼稚和肤浅的(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是肤浅的),这样富有政治见解的精彩讲演与其说演讲者是于连,不如说是司汤达本人。可以说,整部作品就是作者全部内心世界升华的结果。于连性格中的来复线

小说中,德·瑞那市长要聘请于连去他家里做家庭教师,于连的父亲老索黑尔在薪水、吃、穿、住等一系列问题上与市长讨价还价,老索黑尔关心的只有一样东西――金钱,而于连关心的是他和谁一起吃饭,是和主人还是仆人。也就是说如果和主人一起吃饭,他就可以去。他的这种自尊心背后掩盖着相当严重的自卑。由于自己出身比较低微,所以他的这种自卑表现得非常明显。我们在他生活中看到这样一个来复线,就是瞬间的自卑马上激起自尊的反抗,这种反抗如果得到了某种胜利的满足,这个来复线周期就完毕了。但接着在另外一件事情上感到瞬间的的自卑,他又会激起一个自尊的反抗,然后再获得一种胜利的满足:瞬间的自卑――自尊的反抗――胜利的满足――瞬间的自卑„„ 爱情降临时

比如有一天在花园喝茶的时候,傍晚天色有点黑了,于连不小心碰了一下德·瑞那夫人的手,夫人立刻把手抽回去。对于一个贵妇人,这是修养使然。但于连马上产生一个念头:德·瑞那夫人瞧不起我,我的手一碰到她,她一下子就抽回去了。这样一种自卑的意识变成自尊的反抗,他想:“无论如何我要抓住她的手。”经过很激烈的痛苦的思想斗争,他下了很大的决心,把德·瑞那夫人的手抓住了。由此开始两人的爱情。当天晚上德·瑞那夫人非常兴奋,觉得自己的生活揭开了新的一页,甜美的爱情降临了。而于连只是感到一种胜利,感到一种胜利的满足,因为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所以那天晚上他睡得很香,和德·瑞那夫人完全不同。疑虑和矛盾中的于连

无疑,《红与黑》是一部充满着魅力的作品。西方关于研究司汤达的作品数量足以与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红学”等量齐观。的确,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红与黑》中对于19世纪上半期法国风起云涌的各方斗争和矛盾都展现得颇为深远,贵族、大小资产阶级、教会人士一个个的粉墨登场,潜伏在表象下的实力的交战刻画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朽和虚伪。而在我看来,《红与黑》之所以如此经久不衰,都绝不仅仅在于该作品所体现出的政治和社会意义。记得蓝棣之老师曾经说过,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大大不同于记录社会的高级文件,文学的意义也绝不仅在于记录,我想,是《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充满着无限矛盾与反差的各种思想和行为,更足以让每位读者看得目瞪口呆却又如痴如醉,足以让每一位研究者分析成千次上万次。于连的性格

我们随便从中挑一段来读,便很容易看出于连的极端细腻和敏感。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时,于连已经通过出色地背诵拉丁文《圣约》赢得了德·瑞纳一家上下刮目相看,更凭着他清秀的长相、少年的自尊打动了德·瑞纳夫人的芳心。而于连却出于一种奇怪的自尊和一定要证明点什么的心理,望着她,仿佛她是个仇敌,他正要上前和她决斗交锋„„

就是这样,这个怪异的于连牢牢抓住了读者们的心。于连的敏感和细腻、倔强是天生的,他还拥有着超群的记忆力,而他的高傲和自尊、崇拜权势则是后天环境的赋予。于连确实是十分自我的,在他的心目中,尊严被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可以放弃轻而易举就能到手的钱财,因为他需要的是别人的尊重。但他对于“自尊”的理想和追求又最终把他引向了歧途。于连的观念

于连虽然有着民主的思想和英雄主义的热情,但当他得到了拉莫尔公爵的赏识时,他却逐步地向贵族势力妥协了,这时的于连仿佛只知道为拉莫尔公爵的一场政治阴谋走足报信。在他的个人奋斗历程中,他经历着一次次的反抗和妥协。他是机智聪明的,然而在很多方面,我们只能说他是天真而无知的,比起整个社会中精心钻营的人们来,他是无力的,也是无助的。

左拉在《论司汤达》中是这样写的:“他(司汤达)停留在一种抽象的意愿里,他要人这种生物不包括在自然里,而是靠在一边站着,然后宣告只有心灵是高贵的”。左拉觉得于连是“完全装配好的智慧和情感的机器”,“纯粹在思辩中产生的创造物”,他“专在推理上下功夫”,主张自然主义的左拉认为司汤达在创作中带有观念学者和逻辑学者的身份,于连似乎只是永远在心理活动,外界的事务,哪管它春夏与秋冬,能对于连产生震动的永远都只是他的想像中别人对他的轻蔑与尊重。这不也正说明了作者对于连心理上入木三分的刻画吗? 于连的结局

最后我们来看看于连的结局,于连死了,他也只能这样选择。他的悲剧是一场典型的性格悲剧,无论他性格中近乎于女性的柔弱、腼腆与男性的暴戾、野心之间的瞬间转化,还他前半生颠沛辛苦的追求和生命最后一刻对于死亡的平静向往,都是他性格的极端和偏执造成的必然结果。生命原本是平衡的,当生命的一种状态达到巅峰乃至于近乎崩溃之,随之而来的必然不会是平和与安宁,而是另一个极端。

于连必然走向死亡,他的命运里包含着伟大的自然法则。

篇2:《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解析

除非死亡,才能彻底告别一个腐朽的时代。然而,生命于我们有恩,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不被时代的洪涝所淹没,又坚强的站立。拉斯蒂涅的命运除了给后来人一些警惕,于他自己本身并没有大的意义,于连虽有反抗的精神,有一定清晰的头脑,然而面对一个时代,他究竟还是软弱,最后终于妥协了,倘若这个时代是一个巨大的黑魔鬼,他们究竟都还是被玩于鼓掌之间的人物。他们终究还是随波逐流,终究没有逃避命运的摆布。

关于命运,是一个悲剧的词语。一些人生下来制作简单的思考或是还有简短的反抗,这些力量都太弱小,不足以与命运对抗。命运,它拥有时代所赋予它的力量,抓住这个时代里的每一个人,能够侥幸挣脱的,都属不易之事。倘若有一个人,看清了这个时代的弊病,哪怕是为了生存,也决不去迎合赤裸裸的捡钱关系,绝不虚伪,绝不奉承,而是无论有多么艰难,都可以坚强的站立,都可以跳出这个时代来审视自己,告诫自己,警醒自己。如此,生命才可以称之为生命。生命,生出来不是为了做时代的牺牲品,而是要活出自己独立的个性,标示出自己的存在。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当他们看到资本主义罪恶腐朽的本质时,心里都不免为之一震。然而,不同的是,潜藏在于连内心里有更多的能量。他有自己的梦想,他向往拿破仑时代。然而,当梦想宣告破灭时,他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想要向上爬,想要跻身上流社会,想要报复。最终,他得到了他想要的,然而,他再也不是当初的那个自己。他学会了虚伪,学会了迎合,学会不顾一切。他忘了生命的所在,忘了潜在他心中的正义。最终为黑暗社会所利用。玉莲的悲剧不在于他的死,而在于他还没有死的时候,就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心灵找不到依托。倘若一个人有了是非善恶的观念,那么坚持才是生命的唯一出路,尤其是在一个黑暗的被金钱所包围的世界里,要活出自己,确属不易。

关于拉斯蒂涅,他作为一个一步步被黑暗社会腐蚀良心的人与于连相比,缺少鲜明的性格的特征,他只是从惊讶到接受,并没有反抗意识。在生存之道里,也许无可厚非,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想要生存很好的普通人,然而,生存有两种,一种是舍弃生命精神,只留躯体的生存,另一种是带着生命上路,艰难的跋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结果,对于生命思考的太少,也就会失去生命真谛的可能性越大。

时代的力量纵然强大,但无论生存在哪一个时代,我们都可以挣脱时代的束缚,站立成一个内心强大的生命。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应当有所不同,他就应当不只是存在。然后被毁灭。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应当对得起生命本身,活着,不应当之活一副躯壳。然后随波逐流,生命应当是有力量的。

篇3:《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性格;人物形象

前言

红与黑是鲜明的颜色对比,也暗示了主人公于连的鲜明的性格特点。自卑的膨胀演化成为强烈的自尊,为追求金钱物欲社会地位,虚伪的虔诚,掩饰真实的自我,敢于向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困难发起挑战,但是又不得不向强大的社会以及政治妥协的无奈,这些都是于连丰富多彩的性格中浓重的一笔。

一、自卑的心理,扭曲的爱情

于连年幼时期长期被父亲和哥哥羞辱,唾骂,在于连的内心深深的埋下了自卑的种子。在19世纪的法国阶级明显,贫穷的于连经常拿自己和贵族比较,悬殊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是自卑在于连内心无限膨胀。于连每一次和女人在一起时,内心的自卑就会让他感到紧张甚至惶恐,因此也导致了他对德?雷纳尔夫人产生:“我一定要在这个女人身上得手”,的扭曲心。当于连收到德?拉莫尔小姐的情书时一度的不敢相信自己居然被一个富家小姐看中。在胆怯中约会,在自卑中挣扎。但似乎也正是因为富家小姐的喜欢,大大的激发了于连想跻身上流贵族社会的决心和斗志。在仕途中,于连无数次靠女人上位,但是到生命的最后于连发现自己深爱的还是德?雷纳尔夫人,这种真情也让人为之动容。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于连想尽一切办法跻身上位,他投靠了教会依靠这个自己都觉得耻辱的组织上位,靠一些贵族女人上位。内心的自卑让于连开始不择手段。强烈的自尊正式自卑的表现,侯爵极力的平等对待他,但于连依然感觉到被贬低,被凌辱。他恨欺负他的人,恨看不起他的人,就连艾连自己的市长夫人也刺伤了。在扭曲的自卑驱使之下,于连在侯爵家里用沉默和高傲维持自己所谓的尊严。在当时于连的內心中,自尊心受挫远远高于身体上的伤害,所以在陌生人的辱骂之后,他才会不惜一切代价和陌生人决斗。

二、虚伪的虔诚,真实的自我

在教会中于连不得不藏起自己心中的英雄“拿破仑”,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封闭。在教会中四处充斥着阴险邪恶,他不得不这么做,将自己伪装成虔诚的教徒最终成为比拉尔身边的红人。为了极力的讨好侯爵在大庭广众之下唾骂自己内心深处的偶像,于连在各种上流社会的宴会中卖弄自己的文学,这使得于连出尽了风头。带着虚伪的面具让于连尝到了所谓胜利的甜头。但是在瓦尔诺先生表达对穷苦人名的鄙视和唾弃时,却引起了于连强烈的不满,情绪出现很大的波动。这就是于连的真实的自我。在于连上位中他用强烈的自尊心,包裹着虚伪的自己,不让任何人在奢华的上流社会中发现自己是一个自卑贫穷的人。为什么说于连最爱的是徳?雷纳尔夫人?文章中于连在德?雷纳尔夫人怀中的心里感受就说明了一切。不仅如此,在于连生命的最后说:只有德?雷纳尔夫人才会真心待他的孩子。虽然于连开始是为了报复才假装对德?雷纳尔夫人产生感情,但是在生命的最后于连才幡然醒悟,知道内心的真爱就是这个为了复仇而深爱的德?雷纳尔夫人。正所谓将死之人其言也,在生命的最后于连向这个社会坦露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很让人感动。

三、勇敢的反抗,无奈的妥协

正是由于幼年时期的不幸遭遇让于连更加坚信自己一定要出人头地,走出家门。从小就有自己伟大的梦想:跻身上流社会,成为自己心中那个样子。但是作为小资产阶级的于连来说他抱怨这个社会的不公平不敢信自己永远都是一个小商贩,并且因此浪费自己的年华。所以他决定追逐自己的梦想。他幻想着自己又一天可以站到这些贵族人的头上,那样就可以恶狠狠的欺负伯爵,就可以破口大骂瓦尔诺先生。于连看透了上流社会的肮脏黑暗,在内心积攒着对上流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但是于连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唾弃上流社会时也在不惜一切代价的称谓上流社会。在这个人人为人人的自私自利的社会中,根本就没有人会唾弃自己。在他入狱之后拒绝向上流社会低头祈求原谅,在于连看来这是一种侮辱,是一种蔑视,他甘愿以死来抨击社会,也不愿低头,这也体现了于连的不屈不挠,从这一点来看于连是勇敢的反抗者,但是胳膊终究是拗不过大腿,自己的微薄之力是无法撼动一个根深蒂固的社会现实的,他只好无奈的带着遗憾死去,这不仅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无助。作者通过于连这个角色也反映了当时自己内心的矛盾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情感。借于连来反映现实,抨击社会。

结语

于连像一个哲学家经常思考人生,思考社会,这样的思考也让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精神分裂者。小说的名字“红与黑”中。“红”代表了于连内心的正义与执着,也代表了19世纪拿破仑的,“黑”则代表了于连内心的阴暗与不满,和当时的僧侣黑衣。这是一部通过于连性格反映社会现实的政治小说。总而言之,于连的一生是爱恨交错的,这也造就了于连分裂的性和极端的思想,于连就是当时法国或者说当时欧洲的小资产阶级的代表。

参考文献:

[1]蒋小红.对《红与黑》中于连人物形象的辨证认识[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06)

[2]刘怀新;尚玉峰.谈于连的悲剧成因——重读《红与黑》[J].青年文学家.2009(03)

[3]夏金兰.论“红”与“黑”的真正内涵——《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和野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4]张白杨.矛盾和无助中的于连——再析《红与黑》[J].科技信息.2014(06)

篇4:《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浅析

于连的性格具有复杂性、多元性。他孤独、高傲、自尊、自卑、多疑、仇视、反抗,而又妥协,有野心有雄心,虚伪又正直。这既是家庭的影响,更是社会的影响。

《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个复杂的艺术典型。于连是时代的产儿,他的性格是他生存的社会生活所塑造的——

—、性格的复杂性及其根源

于连的祖先是非洲的埃及奴隶,父亲是农民木匠,他的出身被人歧视。自小就身体瘦弱,脸色苍白,不适于劳动。西朗神父和拿破仑的老外科军医从相反的两方面为他指引了两条道路:参军或当神父。拿破仑的骑兵远征意大利的雄姿“使他发狂”“热血沸腾”,拿破仑的垮台又使他凭借才干做将军的美梦破灭。与此同时教会显示了它强大的势力,于是他急急忙忙念拉丁文。从此他只能向往着热血炮火的将军生涯却又做着穿黑道袍升红衣主教的美梦。 他怀着要出人头地改变自己贫贱地位的强烈愿望,在不断的向往和屈辱中养成了孤独、内向、高傲、自尊、自卑、多疑、仇视、反抗的复杂性性格。

于连的多元化性格是从自幼生活时就埋下种子的,随着他在复杂社会中的淬炼,表现得越来越鲜明、复杂。

于连十九岁西朗神父介绍他做了市长的家庭教师,他爬上了社会竹竿的第一节。他感到周围都是敌人,甚至恨夫人生得太美。为了报复市长对他的傲慢态度,他不择手段地占有夫人。最初,他的欣赏、羡慕、性爱与仇恨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她第一次吻她的手时,并不是爱,而是出于对贵族阶级的嫉妒、仇恨、报复的心理,是为了维护他的尊严,当雷纳尔夫人近乎寻求保护的不顾一切的爱回报了他的时候,于连却感到了实现拿破仑英雄行为后的欢欣、欣赏和胜利。在这一阶梯上暴发户的发迹,新贵族的丑恶嘴脸,保皇党的倾轧,正教间的争斗和资本主义的金钱法则为他的性格发展提供了动因。市长夫人的爱使他熟悉了上流社会的礼仪,为他以后踏入上流社会准备了条件。

西朗神父又推荐他到省城贝尚松神学院,他爬上了社会竹竿的第二阶梯。于连在这里看到了“人间地狱”的真相。这里清规戒律多如牛毛,生活受到严密监视,他藏在箱底的东西被人偷去告密,他们还扣压并拆看了市长夫人给他的全部信件,他对神学院生活感受最深的就是普遍的伪善。福力列神父刚到贝尚松时全部财产只有一个旅行袋,十二年后他成了全城数一数二的大地主。这里充满了“秘密的侦探和各式各样的坏人”,同学都是“涂了油的警犬”。为了能成为主教他拼命学习,可他的名字却被写在一百九十八名上。借此副院长加斯答列挫败了政敌皮拉尔院长。于连成了教派斗争的牺牲品。于连在这“一切罪恶的根源”“一切文明的大敌”的教会世界中生活了十四个月,教会的豺狼终于把他吃宗教饭发宗教财的美梦撕得粉碎。

当于连由皮拉尔神父援引以秘书身份出现在拉莫尔侯爵府时,他的忍耐与伪善更加成熟了,在这社会竹竿的第三高度他达到了人生阶梯的最高峰。在侯爵府他首先感到的是贵族之家不可一世的奢华生活及其卑鄙庸俗生活上的靡烂,精神上的空虚,其次是他们对革命的恐惧,他们政治上的极端反动,与人民为敌的态度十分明显。他们可以为了一枚勋章而“不惜牺牲整个城市的人作为代价”。于连做了侯爵的亲信,但是他低贱的出身使他在这个家庭中深感孤独,周围人们对他的轻蔑激起了他强烈的仇恨。他的野心迫使他以征服上流社会的决心征服了玛蒂尔德小姐。终于触犯了这个以金钱门第为基础的社会。侯爵利用市长夫人的信诬篾他“贫穷而贪婪”,“十足的伪善”,“专门诱惑最有支配力量的女人去支配主人的财产”,要赶他到美洲去。由此他开始了对特权阶级的公开反叛。

于连生活环境的复杂性造就了他思想性格的复杂性。小说在不同的社会层次上向我们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从不同角度映照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各种扭结的社会矛盾,既提示了于连的生活轨迹,又写出他性格走向的社会历史原因。给他提供了一幅厚实的社会斗争的立体背景。

二、多元性格呈现的矛盾性

于连的性格具有复杂的多元性,多元性在他的性格表现中又是矛盾的。他既反抗又妥协、既自尊又自卑、既有雄心又有野心、既正直又虚伪,多重性格交替演变,相互依存又相互渗透。

于连的反抗性格是其突出的特征,他的反抗贯串于他的全部生活历程。于连从小受父兄的歧视,反抗性格就基本形成。在维里埃尔城、贝尚松神学院和拉莫尔侯爵府这三个典型环境中,既定的性格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强化。在等级门第观念的刺激下,他自尊自傲的性格引发他对贵族社会强烈仇恨和反抗。

于连的反抗性格包含浓重的个人主义因素,作为一个贫穷的青年,野心使他不顾一切地攫取钱。于连的反抗是一种消极、落后的甚至近乎荒唐的个人反抗,这种反抗有明显的局限性,于连的悲剧在于他反抗的盲目性。反抗与妥协的消长变化只以他个人利益为转移,于连既反抗又妥协的性格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于连自尊与自卑性格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于连时时刻刻意识到自己社会地位的低下,他无论走到多么高贵的环境始终忘不了他的农民出身,他同时有着强烈的自卑感。既自尊又自卑的个性使他对上流社会充满了无比的仇恨。于连十分高傲自信而又自卑,什么权威、偶像他都不认。认为自己是一个无师自通的天才。于连初入社会以其聪明才智、惊人的记忆力等不凡的举动、咄咄逼人地打进贵族圈子。但他的平民阶级的自尊使得他始终与上层社会有一定的距离。上流社会终于发现于连不是他们营垒里的人,最后毫不留情地将他抛了出去。

总之,于连复杂矛盾的性格是王朝复辟时期贵族资产阶级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投机取巧、腐化享乐的社会风气和第三等级复辟逆流的革命情绪组合的时代色彩在他身上的凝聚。抗衡和反抗是复杂的环境造就的复杂典型。他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三、复杂形象具有的社会意义

于连选择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却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他像自己所向往的那样一节一节地爬上去了,但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无论是世俗社会还是宗教社会,他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每一次成功都要遭到嫉妒和打击。他对上流社会的仇恨和反抗使上流社会对他难以容忍。他的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于连扮演的是一个叛逆平民的角色。于连的奋斗史概括了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他的反抗体现了平民阶级对特权阶级的抗议,对复辟社会的否定对个性解放的追求,他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于连是在头脑清醒时接受死刑的。如果他把野心看得高于一切,他可以在贵族小姐并未完全抛弃他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苟活下来,然而他选择了死亡。

于连这个艺术典型,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他我们应该结合当时的时代特点,批判地吸收精华,至于糟粕应毫无疑问地剔除。

篇5:《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解析

关键词:于连;形象;现代;启示

《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司汤达的《红与黑》注定只能是一个悲剧。《红与黑》这部小说了不仅书写了爱情、权力和欲望,同时更是书写了一个年青人不断奋进但又不断失去自我寻找自我的一个过程。作品的最后,在两种选择面前,于连果断地选择了死亡,马蒂尔德小姐也如愿以偿,手捧着爱人的头颅坐在马车上,这是一种悲情的结局,会让很多读者为之叹息,但却是于连找回自我,向社会宣战的一种决心和斗志,与社会决裂的一种行动。在惋惜的时候,我们应该为之振奋。

一、于连其人

于连是一个小木匠的儿子,他出身卑微,但却一心想跻身上流社会。他喜欢读《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拿破仑是他的偶像,也是他奋斗的目标,他是一个有追求和梦想的人,但是他却只能手捧着《圣经》去讨得他人欢心,在社会面前他不得不低头,不屈服,这是他融于社会的所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为了混迹上流社会。他选择了牺牲爱情和色相来成全自己,德·瑞纳夫人和玛格丽特小姐成了他向上爬的工具,当然在转变的期间,他也有过自责和反复,他也曾徘徊不定,反省自己。但是他最终只是在一轮轮的辗转之后,又选择了虚伪和冷酷。最后,德·瑞纳夫人在教堂中的忏悔,使他进入了监狱,在监狱中的他开始回顾自己之前的人生,开始反省自我,找回自己,面对玛格丽特小姐的救助,他毅然选择了死亡,于连以这种方式向那个他存在的社会宣战,与那个社会决裂。

于连是一个自信勇敢有追求的人。作为一个小木匠的儿子,于连将拿破仑作为自己的偶像崇拜,他也曾幻想披着那身红袍叱咤风云,但是不同的是,时代已经变换,在他的时代,不可能通过自我的奋斗来实现他的目的。他渴望从一个小木匠儿子的卑微身份跻身上流社会,于是他去勇敢追求,他毫不自卑,他读自己不喜欢的《圣经》,他和两个上流社会的女子开始了爱情,他自信地辗转于上流社会,其中有追求也有幻灭,欲望也有征服,从中于连展示出了充足的自信心。他也是勇敢的,为了爱情,他曾爬梯子上到二层楼上,为了控诉当时的社会,他选择死亡,在于连的内心深处,虽然圣经的黑曾是自己上升的阶梯,但是拿破仑的红始终在他心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于连是一个自卑、虚伪、卑劣的人。虽然与上流社会的女人展开了两段爱情,但是小木匠家庭出身的于连在骨子里是自卑的,他在高攀上流社会的人和群体,在他的心里,他们不是平等的;同时于连是虚伪的,为了上流社会的梦想,他放下《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拿起《圣经》,只为讨得老神父的欢心,他选择两个上流社会的女人展开爱情,但是他的内心却是权欲在作祟。于连一步步走向上流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善良到卑劣的蜕变。其中他挣扎过,内疚过,这充分说明在他的内心,善良和勇敢等正面力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决定了他最终选择用死亡来向社会宣战,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却是黑暗主宰了他的身体。

二、现实启示

很多人都有追求荣华和富贵的目标,人们追逐权力、金钱、物欲,在追逐的过程中,很多人奋力拼搏,很多人寻求捷径,很多人在其间迷失自我。就这样在一步步走近成功的同时,很多人丢了自己,丢了道德,其间像于连一样,他们也在挣扎,他们也在徘徊,但是最终都抵不过现实的诱惑,进而一步步沦陷。于连的勇敢的,他选择用死亡的方式寻求回当初的自己,然后亦然与深处的那个社会决裂,但是大多数人不能也不会像于连那样,他们没有于连的勇气,他们最终选择将自己输给现实。

坚守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无所畏惧、没有底线的,也就是说为了达到目的,可以誓不罢休;同时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也会很容易在前行的道路上迷失自我,进而最终将自己出卖给现实。于连最初是有信仰的,他的信仰不是手中拿着的《圣经》,而是拿破仑,这是他心中最本真的一种信仰,这种信仰给他力量,给他追逐的勇气和动力,但是他一开始就丢掉了他的信仰。在生活中,相信很多人心中都会有那么一种莫名的东西,我们暂且谓之信仰,为我们前进提供动力,为我们行为设定底线。在追求的过程中,很多官吏为了仕途行贿受贿,很多歹徒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甚至有的人为了爱情做出过激的行为,种种这些都在说明一点,那就是他们心中最初的那种信仰的丢失,以及他们最初最本真自我的消失,在这种没有信仰支撑下的躯体,是任何事情都可以没有底线可言的。这也警示我们,树立自己的精神信仰,坚守自己的人格底线,在人生追求的过程中,始终能够沿着自我最本真的意愿行动。

取之有道。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光是对金钱是如此,对于其他任何事物都是一样的道理。要想得到爱情,就去用优秀的自身吸引对方;要想获得金钱,就去用勤劳的双手致富自己;要想求得功名,那就用自身的表现去实践目标。种种人们所追求的事物,都是有一条实践的正规路径,也许这条道路不太平坦,也许这条道路十分漫长,但是我们坚定地走下去,并加快脚步,很多时候目标是会实现的。但是很多人却是放弃这条光明的道路,去寻找捷径或是另辟蹊径,最终不是迷失方向,越走越远,就是掉入陷阱,无法回头。

小说中的于连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对于自身的行为,他也在现实和心灵之间不断挣扎,但是最终都是败给现实,挣扎的过程就是于连认识错误但不能直面的过程展现。当然最终面对现实,他勇敢地选择用死亡去面对,这是他一个面对错误的勇敢的决定。在现实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有犯错的经历,但是很多人都在回避和逃避错误,而不是勇敢面对或是改正。面对及纠正自己的错误,无疑不是走回正道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如果不去面对,那错误终究会向雪球一样日积月累,直到一天,自己再也无法承受。

参考文献:

[1]郭成芳. 自我实现与悲剧人生——析《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社会隐喻意义[J]. 山东外语教学. 2004(03)

篇6:《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解析

关键词:《红与黑》 于连形象 特征 现代启示

引言

在《红与黑》中,作者通过对于连形象特征和所处时代背景的分析,生动地呈现出当时的社会场景,深刻地揭露了十九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社会矛盾,使于连所代表的人物形象具有普遍性,成为了不朽的艺术形象,从而留给后人深深地自我反省和启示。

一、《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

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中,司汤达是非常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写作风格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内心变化,来揭示现实社会的特征,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司汤达秉承作品人物符合现实社会,不可太过夸张,也不能太牵强,因此,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塑造了于连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红与黑》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之作,最重要的原因是读者阅读之后,对于连这个人物形象的评价各不相同,成功塑造了一个性格丰满的典型人物,非常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于连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青年代表人物,他聪明、外表娇好、不爱体力劳动、不愿屈于人下等性格特点,让他经历各种不同的人生历练;但是,卑微的平民身份,决定了他不能生来就拥有贵族的奢华享乐生活,只能过着碌碌无为、平淡的生活。在《红与黑》中,作者用两种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一样的人生选择,不管在哪个时代,都可以给处于社会底层而拥有抱负的年轻人以启示,因此,文中于连的悲剧人生经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小时候的经历,让于连形成了反叛的性格;在老军医的影响下,他受到了民主、自由等思想熏染,因此,于连产生了建功立业、改变生活现状的领悟,从此他变成了一个充满野心、拥有顽强反抗意志的人,并为之奋斗了一生。例如,文中提到的他在市长家做教师时,提出与大家一起吃饭的要求,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意识。

在《红与黑》中,于连表现出了反抗到妥协,最后再反抗的心路历程,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同时具备了虚伪和善良的双重形象特征,具有非常矛盾的心理。于连非常渴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他与教会勾结、玩弄感情等,人生价值观开始发生变化,使他的野心更加膨胀。在看到教会的虚伪和唯利是图以后, 于连带上了伪善的面具,导致于连的性格发生了巨大转变,从清纯少年,转变成老练的野心家。但在每次成功以后,他会自我反省,并谴责自己的虚伪,导致他始终无法与上流社会的人走到一起,并在经历不同的事情时产生了反抗心理,最终造就了他人生的悲剧。于连将个人尊严放在了人生的首位,市长夫人揭发他以后,他被关进了监狱,最终他彻底醒悟过来,认识到德瑞那夫人是他的真爱,看清了贵族们的真实面目,并拒绝了玛特儿的搭救,最终选择了死亡。

在红与黑的相互纠缠中,于连为了实现人生目标,不择手段地奋斗着,然而封建贵族统治下的时代,根本不允许一个出身卑微的平民步入上流社会,无情的现实社会导致于连成为了统治阶级的牺牲品,最终剩下的是对当时社会的无声控诉和深刻嘲讽。于连矛盾的多重性格和悲惨的命运,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当时社会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让他成为了西方平民阶层多舛命运的缩影,以至于他成为当代的鲜活文学形象,给当代人深深的启示。

二、于连形象的现代启示意义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但是,人的本性却具有共通性。《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生经历,从不同角度展示着人生际遇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在某些方面与现代社会发展有着相似之处。于连在奋斗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想尽各种办法去解决,受到压迫后坚决反抗,收获个人名利后便妥协等,都表现出了他只注重自己的利益,从不顾忌传统和道德,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维护自尊。因此,于连的主人翁形象,打动了现代很多有志向的青年,他们怀着深深的同情和共鸣之心,在阅读《红与黑》的过程中,感悟自己的人生、寻找自己的奋斗目标、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同时提醒现代青年,在努力拼搏的时候要注重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修养,寻找属于自己的最合适的位置,让自己的人生尽量完美。

于连所受的苦难,与他的出生和当时的社会制度分不开,他受到了社会的迫害,代表着封建贵族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目光短浅、自私自利,而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发展可以得到公平、公正对待,并且主张言论自由,看重每个人所具有的独特个性。所以,与于连相比,现代青年是非常幸运的,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拥有着非常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但是,在现代发展中,仍然能捕捉到很多于连的影子,他们盲目地走在人生路上,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甚至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了不正确的道路,铸就了悲剧的一生。于连的一生,充满着各种不定因素,他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使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的思想活动;在改变命运的时候,他勇敢、义无反顾的与封建统治阶级作斗争,奋力拼搏,使于连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了永恒意义。现代社会中,青年们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需要锻炼自己的意志,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必须坚持不懈、顽强拼搏,脚踏实地,大胆探索和创新,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学会自我总结分析,以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各种挑战,不到最后一秒都不能放弃,即使失败,也可以坦然面对,无怨无悔。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于连同时具备着虚伪与善良两种形象特征,为了进入上流社会,攀附权贵、欺骗女人的感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于连人生的悲剧,也是当时现实社会的悲剧。在现代发展中,人们提倡民主、个性、自由,给青年们提供了优越的社会环境,让很多平民青年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斗志,但是,在奋斗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青年们自己去克服,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现代青年们,要从于连身上吸取教训,不要被眼前利益蒙蔽了双眼,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培养崇高思想品德,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人作风,不向挫折低头,将社会利益和自身利益结合在一起,风险自己的社会价值,坚持不懈,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结语

对《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特征的进行分析,并叙述他的现代启示意义,让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从而告诫现代青年,做事情要戒骄戒躁,要坚持自己的原则,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学会自我分析、自我控制,在深思熟虑之后做出正确的选择,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冯少芬.《红与黑》的多重象征[J].小说评论,2012(S2):63-67.

[2]邓伟英.现代视角解读《红与黑》[J].芒种,2014(09):105-106.

[3]张文君.《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3(02):29-31.

[4]李桂全.不断被涂写的“羊皮纸”——《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在新中国60年的变迁[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06):17-19.

[5]李妙华.《红与黑》赏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6):46-47.

上一篇:湘教版小学美术五上《第9课快乐陶吧》word教案下一篇:如何培养少儿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