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2024-04-28

《《绿》》教学设计(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12篇)

篇1:《《绿》》教学设计(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严春艳

〖导学创意〗

教学这篇文章,应在加强朗读的基础上,围绕音韵美、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艺术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意义,赏析字里行间所蕴涵的真挚情感,感悟文章表现的绿色神韵。从而培养学生理解、欣赏优美散文的基本能力,学会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读书。〖教学目标〗

1.阅读感知,领略梅雨潭的美景。课前先学

1、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字典等扫除文字障碍。

2、收集朱自清的有关资料。

3、学习课文示例圈点批注的方式,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自己感悟较深或疑惑的地方作适当的圈点批注。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生活中你们喜欢什么颜色呢?(学生思考回答)是什么原因让你对绿色那么痴迷?(针对学生回答略作评价)大自然的绿色美景无处不在,在朱自清先生眼中,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可爱而醉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散文名篇《绿》,领略那一幅幅精美动人意味隽永的画面。

1、结合预习查找的资料给大家介绍朱自清先生。(必须用自己的话语结合资料说出自己心中的朱自清。)

三、朗读,感受音韵美。

1、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语气、语调、语速、重音、节奏等,感受全文的音乐美。文中需重读的词语,课本已作好了提示,应正确朗读。

文章第一节应读出惊异之情。第二节可读得欢快些,读出喜悦之情;第三节应读得柔和些,读出陶醉之情。

2、文章很多句中运用了许多叠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讨论后明确:文句中运用的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微微”的云,“深深”的梅雨潭,“纷纷”“点点”的水花,写出轻柔的情态,“湿湿”的山石,“油油”“滑滑”“清清”的绿意,都给人以娇嫩、透明的质感;描摹梅雨潭的水声用“花花花花”更是悦耳动听,韵味无穷。

3、按照上面的体会,全体同学自由朗读课文。

四、熟悉课文,想像体会画面美

1、学生阅读课文。

2、你认为文章描绘了怎样的美丽的画面?

篇2:《《绿》》教学设计(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中流露出的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王安石《泊船瓜洲》导入

我们曾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相信大家一定折服于他清新的文笔和隽永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绿》。

白板显示课题

《二》、初步阅读感悟

1、播放潺潺流水的音乐,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阅读,整体把握

(溪水潺潺,音乐悠扬,在优美的意境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3、 师:你读了以后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预设:景色太美了。

那文中主要写了哪儿的景色?第几段写的?

预设:梅雨潭的绿。三

《三》、重点阅读,赏析语句,学习写作手法

对,作者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那么梅雨潭的绿有着怎样的特点,使作者惊诧了?请同学们找出有关语句,分析写作手法及写作效果

预设:1、分析比喻句的效果及其感情

水面“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突出了梅雨潭的“绿”的宽广(静态),

水波“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此句写梅雨潭的绿的涟漪荡漾(动态);《绿》中描写潭水的外形时写道:“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在朱自清眼中,梅雨潭“平铺着、厚积着的绿”,仿佛一块巨大的绿绸,微风拂过,柔波漾漾。仿佛风韵可人的少妇,穿着下摆曳地的绿色长裙,迈着匀称而轻盈的步伐款款走来,犹如盛开的花朵,浣纱透玉、暗香袭人给人一种飘逸、和谐、生机勃勃的美感,

2、文中哪句对应到这儿“处女”的比喻?

预设:小姑娘,具有什么特点?突出绿什么特点?

天真清纯娇美妩媚

水光“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突出梅雨潭的绿色的波光软嫩清亮(质地);

水色“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突出梅雨潭的绿色潭水的无比清澈温润(色彩)。

3、指导学生读出这些比喻句的感情。

4、将“梅雨潭的绿”同几处早有定评的“绿”作了比较:“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同“梅雨潭的绿”相比,“太淡”;“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同“梅雨潭的绿”相比,“太浓”;“西湖的波”同“梅雨潭的绿”相比,“太明”;“秦淮河的波”同“梅雨潭的绿”相比,“太暗”,

通过比较,形象突出梅雨潭的绿的明暗适中,浓淡相宜。这是以美衬美的写法

师:有诗言“若把西湖比西子”,我们能否借用一下,若把潭绿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我们刚才所用的办法是一种常见的赏析办法,用古诗文名句来诠释其意境、特征、意向等,往往会有显著的效果。“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边”,这句话的意境正和一个千古名句相吻合,你能说出这个名句吗? “秋水共长天一色”。 )

师:文中还有哪里也是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瀑布也美---飞花碎玉,白梅,从色泽形状等形象写出水流四处飞溅,多而轻盈的情态` “镶”字描绘瀑布处在山涧中的状态,既准确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体感。动态美,

亭子也美---踞,化静为动,形象描绘出亭子凌空欲飞的险峻气势。

5、哪句话告诉你写瀑布是为了衬托绿的?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6、作者不知该如何比拟了,所以运用了大胆而神奇的想象,你能找到相关的句子吗?

突出了绿怎样的特点让作者惊奇?

“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漂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

那“轻盈的舞女”“能临风飘举”,那“善歌的盲妹”,“必明眸善睐”,再次暗扣“离合的神光”,给读者完整而巨大的想像的空间,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巨大的审美享受。

6、以“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为例句,仿写“我若能------,我将赠给那------;她必能------了”

多方设喻精雕细刻展开联想对比突出大胆想像升华意境,

《四》、三读文章,感悟情感

1、古人说,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朱自清在对梅雨潭的描写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喜爱赞美倾慕爱恋。

2、这种写法叫做“情景交融”

作者除了通过景色描写间接抒情,文中有没有哪些语句直接体现作者对绿的热烈感情?

预设:第三小节最能体现这个“情”字,转换人称,完全是感情表达的需要,这样直呼“绿”为“可爱的”,既亲切又自然,由此文章从描写转入了直接抒情。而这情是越来越浓。最后这“绿”都变成他女儿了,爱得太深了!

动作表现对绿的亲昵接触。

3、要求学生读出更真切更强烈的情感,

4、在朱自清这样的名人大家的精美散文中,往往能用一个词来总揽全文的情感色彩,这个词习惯上把它说成“文眼”,本文的文眼是----惊诧。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散文中的景是作者情感之中的景,情则是文章的魂,文章文笔清新而意境隽永的原因就在于有“情”这条主线在贯穿,只有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才会有如此生动美妙的文章这也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5、请同学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放声朗读,再次感悟作者寓于景中的款款深情。

《五》、结合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问:作者第二次游仙台的时候,正好是秋天。在一般文人的笔下,秋天是一个萧索的使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梅雨潭是个低洼潮湿的地方,朱自清为什么从潭水的绿色中发现了令人心醉而奇异的美,进而致力赞颂?

白板展示写作背景:《绿》,写于1924年。当时,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时刻都在关心着中国社会的前途,;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依然能够感受到他那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六》:总结

师:真挚充沛的情感,大胆丰富的想象,生动传神的语言,我认为是构成《绿》的诗意特征的主要因素,是《绿》的独特魅力之所在。作者将他昂扬的人生态度,对祖国山水的一片“至情”融于对梅雨潭景物的细致刻画之中,情真,景美,使文章具有了一种韵在骨子里的诗意。

《七》:拓展延伸

那么,你能用几句写景的语言,让我们猜出你所要抒发的是高兴、悲伤抑或是其它的什么更为复杂的感情吗?

板书设计:情景交融

景美真情

多方设喻喜爱惊

以美衬托赞美诧

篇3:《《绿》》教学设计(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一、英语“听说”的教学设计要由浅入深、逐层推进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考虑学生在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明确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 应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体需要。如果我们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就会忽略学生这个主体, 设计出的英语“听说”内容就会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学生不愿也不能完成, 英语“听说”训练就会成为一种形式。因此, 我们在英语“听说”设计时不能盲目安排, 随意训练, 也不能平时不闻不问, 临到最后再进行突击, 应当将英语所学内容及时渗透到“听说”设计中去, 利用“听说”这种方式推动学生进行英语学习, 同时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每次安排的“听说”内容不宜太多, 内容的编排要由浅入深, 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又利于学生接受, 当学生适应、掌握之后, 再进一步推进, 可以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主动学习、乐于接受的氛围之中。

二、将英语“听说”训练渗透于英语课堂教学中

九年级英语学习的内容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由于要完成教学任务, 赶进度, 迎中考,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忽略了“听说”这个环节。课堂上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为主, 把“听说”环节都积攒到了课后, 等到认为需要的时候 (比如考试前) 再集中训练, 甚至将“听说”直接推给学生, 这无疑加大了难度, 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效果可想而知。英语的学习是从“听说”开始的, 脱离了“听说”等同于舍本逐末。因此, 我认为应将“听说”渗透于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每一节课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说”训练, 形式可以是师生英语对话、生生英语交流, 也可以是听录音、然后复述等。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交流, 提高学习效率。将“听说”置于课堂上能让学生感知“听说”的重要性, 更加重视英语“听说”训练, 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英语“听说”设计中要树立典型, 以点促面

英语成绩的整体提高, 仅仅依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英语学习中来, 而在现实的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不少学生对英语无兴趣、无动力、随大势、得过且过, 英语学习氛围差, 导致英语成绩整体下滑。学生已经厌倦了背单词、背课文的老套的方式方法, 他们期待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方式的出现, 而“听说”方式要比单纯的背诵更能调动学生。因此, 我们英语教师在进行“听说”设计时, 要兼顾到所有学生, 在具体实施时还要有目的地去选择学生参与的“听说”环节, 让这些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听说”任务, 当其他学生看到与自己同等程度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并完成时, 他们内心也会有参与的冲动, 并且会尽力去尝试。这样一个人就可以带动几个人, 几个人就可以影响整个班级, 当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听说”中来时, 势必会带动英语成绩的大幅度提高。有的时候, 我们不得不承认, 学生的行动比教师的说教更有用, 所以, 我们应该在英语“听说”教学设计时物色好典型, 用他们成功的展示去激励他人、带动他人, 最终实现以点促面, 全面提升!

四、为学生搭建平台, 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由于条件、环境的限制, 我们更多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还是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基础上, 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展示自己, 就算有机会, 由于没有经历过“听说”磨炼, 也会让学生望而生畏, 不敢去说。每每看到电视、报纸上的英语口语大赛, 真是让我们的学生羡慕、嫉妒、佩服, 自叹不如。有谁知道他们是经历多少训练, 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有这样的表现?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像那些选手一样, 但这些事例至少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路:只要为他们搭建平台, 他们都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进步。现在, 我在平时的工作中会刻意地去加强对学生“听说”的训练, 特别是在课堂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难度的“听说”内容, 鼓励他们尽量用英语完成, 对于表现好的学生, 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而对于那些还不能适应的学生, 多给他们机会, 让他们在不断尝试中收获信心, 时间久了, 学生的胆量也就有了, 效果也会越来越好。有的时候, 不是学生做不到, 而是我们不愿相信学生, 顾虑太多, 不敢放手给学生, 剥夺了他们自主“听说”的权利。也许英语对多数学生来说要难一些, 但如果教师只是一再包办, 不仅自己很累, 还会束缚学生的手脚, 禁锢学生的思维, 阻碍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英语教师要学会为学生搭建可以展示的平台, 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英语“听说”的主角, 学生就会珍惜属于自己展示的机会, 就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篇4:《《绿》》教学设计(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1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

2让学生明白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揭示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白洪水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教学处理:

通过合理运用图片、文字等资料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布置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危害及防护措施等材料,便于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中使用。

教学过程:

[由图导入]教师出示1998年我国百年不遇的洪水图片资料,接着让学生思考问题: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引发思考]1通过了解,你们知道什么是自然灾害?

2通常自然灾害都包括哪些?

教师讲述: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需要注意一是在自然界发生的,二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危害。

[课堂训练]略。

[教师说明]认识洪水和洪灾。

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洪灾: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形成洪灾。

洪水的危害:有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洪水致灾的两个基本环节:洪水的形成、对人类造成损害。

[板书]成因洪水形成损害

洪水的成因分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课件演示]PPI展示图片、文字资料,学生讨论得出洪水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1文字材料:长江流域自6月11日进入梅雨期后,各地暴雨频繁。7月份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出现的次数最多。长江进入主汛期后,上游和中下游同时出现降雨,洪水并发,洪水量激增。

2出示图片:长江流域水系简图、四川地震堰塞湖。

[教师总结]洪水形成的自然原因:强降水;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堤坝溃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炸毁黄河花园口大堤……);还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排水速度有关。

影响排水速度快慢的因素有:地面坡度、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等。

影响流域排水速度快慢的因素有:河道的顺直程度、通畅程度、纵向坡度等。(通过实例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把庄稼种到山顶上,把水稻栽进湖中央”导出洪水形成的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

占据河道的建筑物降低河道排水速度,也会形成洪水。

过渡:洪水形成是不是就一定形成洪灾?

发生在无人区的洪水不能形成洪灾。

洪水造成的损失不仅和洪水的大小相关,还与人口和经济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损失越严重。

[小组讨论]针对洪灾的形成原因,我们又该采取哪些防治措施呢?

[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探究,我们初步了解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类型,理解洪灾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实践与探索]学生根据上述分析洪灾的方法,探索寒潮、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向父母长辈咨询,当地有没有发生过洪灾,多发生在什么时候?灾情怎么样?近些年来为什么没有发生过洪灾?

教学反思:

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的地理学习,对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

篇5:《《绿》》教学设计(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那树》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

2、品读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主题探讨,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从那树的命运中思考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初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张晓风的《行道树》,那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相信行道树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会留给人深刻的印象。也有一棵树,它的命运变迁深深触动了作家王鼎钧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拜读散文《那树》,我们一起去感受那树的命运吧!

(板书:那树)

(二)感知树的形象:

1、速读课文第1-8段,思考:作者笔下的那树是一棵怎样的树?

请用“那是一棵          的树,因为课文第    段中这样说“              ”。(或用自己的语言简述理由。)句式回答。

2、我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茂盛的树(第2段);坚固稳定的树(第2段);沉默的树(第5段);有奉献精神的树(第3、4、5段)。

我及时做小结:那是一颗古老、坚固、执著、坚韧、茂盛的树。

3、如果学生找到了例1: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

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我准备指导学生带着舒缓的语气读这句话,重读四个“立”字,读出那树执著、坚韧的品质。

4、如果学生找到了例2: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我准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那树忍辱负重、默默奉献的品质,指导他们用缓慢的语气,重读“仍”“更”,读出那树的深沉。)

5、如果学生找到了例3: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我准备指导学生读出沉重的语气,重读“暗中”“一厘米一厘米”,读出那树的沉默品质。

6、小结:在此基础上,我进行归结,从对那树的描写中,我们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联系课文标题,加叹词“啊”,朗读指导:“啊!那树!”读出赞美、赞叹之情。

(三)了解树的命运:

1、我先提问:那树的命运怎么样?

学生很快就能回答:被砍了。

我追问:那树到底犯了什么罪?为什么被砍了?引导学生细读第9段。

学生会回答:因为一场交通事故,一个喝醉了的驾驶员,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继续追问:那课文是如何描写那树行刑时的情景?

2、学生可能会找到例1:

A、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B、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根部锯下去,锯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锯末 。

我准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问学生A句中加点的词语可否被B句中加点的词语替换?指导学生从中体会人类对那树的残忍,感受那树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质。要求用轻声读,读出那树举重若轻,坦然领死的品质,更读出作者蕴含其中的深层的痛苦之情。

学生可能会找到例2:

A、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B、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个长满根须的大树根,人们贴近它做了个陷阱,断了所有的根须 。

我准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问学生B句的用词是否比A句更好?在肯定A句更能体现人类的残忍及作者的愤恨之情后,指导学生用沉重的语气,读出作者的悲愤与痛惜之情。

3、在此基础上,我再次进行归结,联系课文标题,加叹词“唉”,朗读指导:“唉!那树!”读出痛惜、悲愤之情。

(四)主题探讨:

1、出示提问:那树被砍倒了,挖根了,闷死了,从此在人们的视线与生命中消逝了。消逝的仅仅只是一棵树吗?结合课文,思考:随着那树一起消逝的还有什么?

学生能从文中找到:鸟语、孩子的歌唱、乘凉的人们、驻足的情人。

追问:发挥你的想象,消逝的还有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潺潺的流水、青青的远山、人们劳作的身影、归乡的游子……

2、我顺着学生的回答,继续说:随着他们逝去的还有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江南景致,还有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朗画面,还有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幽静情韵,还有那“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还有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的游子之思。

我们明白了,随着那树消逝的,不仅仅是这些物、景、人,还有我们的古典情思和文化的根!(板书:根)

3、在此基础上,我出示台湾《国文教学手册》上的一段话,引发学生的思考:

荫庇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五)布置作业:

德州的山水风韵渐渐消逝了,民俗文化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的生活正行走在一片消逝之中……请任选你感受深刻的一个点,写一篇随感。

篇6:故乡(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故 乡

一、 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哪位同学能随口就涌出几句写“故乡”的诗词名句呢?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过程: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对课文已比较熟悉,我们说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呢?请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速读课文。

2、先来看第一个人物:闰土的变化

⑴、请同学拿笔从文中圈点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有哪些不同。试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外貌对照

;动作、对话对照;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

① 外貌对照: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②动作、对话对照: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DD凄凉DD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③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

对我: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⑵ 小结: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对人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和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闰土形象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形象。

3、分析第二个人物形象:杨二嫂的变化(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⑴指读,其它同学试总结年轻时的杨二嫂和人到中年后有怎样的不同?

①对于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肖像)

②对于今天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肖像、动作)--她的说话和动作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小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

⑵小结: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4、作品对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这就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杨二嫂形象变化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

5、作者对这种变化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态度呢?

中国农民的活力被封建社会扼杀而悲伤;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苦难轮回无可奈何;为纯真的人性被扭曲而痛苦;对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渴望。

10、作品对闰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的描写在写作上对你们有什么启示呢?

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三、作文片断训练:肖像描写 (写一个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

篇7:沁园春雪(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1936年2月)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诗句中的“妖娆”、“风骚”、“红妆素裹”、“一代天骄”等字词的意义; ⑶注重诗句朗读节奏的把握;

⑷学习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表意丰富的特点; ⑸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⑹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感悟法、品读法、联想想像法、合作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人,领会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重点:

⑴理解诗句中的“妖娆”、“风骚”、“红妆素裹”、“一代天骄”等字词的意义; ⑶注重诗句朗读节奏的把握;

⑷学习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表意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

⑴学习诵读、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⑵品味词中所蕴含的诗人对大好河山热情赞美之情,体验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胸怀。◆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美读诗词,感悟诗意

(一)教师示范朗读,思考问题:(老师朗读词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听读这首词,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什么?

2.思考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并思考问题。

(三)听读完后,老师提问:

1.听读这首词,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豪迈,气热磅礴,充满激情,力量„„

(这种磅礴的气势,洋溢的激情和力量是毛泽东同志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中爆发并用文字抒发出来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2.介绍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篇8:《《绿》》教学设计(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Unit10 By the time I got outside, the bus has already left.复习教学。

教学目标:复习本单元重点单词、短语和过去完成时;通过巩固练习, 让学生能学会运用过去完成时叙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教学难点:学生对过去完成时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步骤:

一、词汇头脑风暴

(设计思路:笔者对以上38个单词进行了归类:1、3、5是过去式或过去分词;2、4、6、7、8是本单元重点单词;9~19是本单元重点短语;其余单词和短语要求一般掌握。在操作过程中, 建议把以上表格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 可采用单词接力赛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第一轮口头复习, 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表现欲望, 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然后, 用接力赛的方式开展第二轮复习, 可配以适当的奖惩措施增强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第一步的“词汇头脑风暴”既检测学生对本单元单词掌握的基本情况, 又起到教学热身的效果, 一举两得。)

二、重点词汇检测

(一) 大显身手

1.Mary was given a prize for coming to school____every day during the whole term.

A.on timeB.in time

C.at the time D.by the time

2.--What’s wrong with your clock?

--It can’t_______.

A.take offB.get off

C.go offD.turn off

3.--I’m sorry I____my homework at home.

--That’s all right.Don’t forget____it to school tomorrow.

A.forget;to take

B.forget;to bring

C.left;to take

D.left;to bring

4.What a pity!The beautiful girl____a dishonest man yesterday.

A.married with

B.married

C.got married

D.was married

5.The camera is_____expensive_____I can’t afford it.

A.so that

B.too to

C.not only but also

D.such that

6.If you meet with anything, let me know. (同义句)

Ifanything______________you, please let me know.

7.He says if you speak English____, you’ll learn it well.

A.as much as possible

B.as many as possible

C.as many as you can

D.as more as you can

8.He’s not used to making speeches in public.It’s so________ (embarrass) .

(二) 归纳总结

1.单词、短语辨析

(1) 区别time短语:on time/at times/in time/by the time

(2) 区别off短语:take off/get off/go off/turn off/break off/set off/run off

(3) 区别:leave/forget

(4) 区别marry及短语

marry sb/get/be married to sb

(5) 区别too…to/so…that

(6) 短语:happen to

(7) 区别as much as possible/as much as you can

(8) embarrass的形容词:embarrassing/embarrassed

2.考考你

(1) ___________time到……时为止

(2) go_________ (闹钟) 响

(3) leave sth________把某物忘记在某处

(4) get________to sb与某人结婚

(5) too...____太……而不……

(6) sth happens_______sb某事发生在某人身上

(7) as______as possible尽可能……

(8) embarrass_________令人尴尬的

(设计思路:在“单词过关测试”的基础上, 对重点单词和短语进行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 为学生提供了巩固的条件, 加深了记忆。教学应主要以学生动口动手为主, 教师适时指导, 体现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此外, 笔者观察发现, 学生通常采取的复习学习方法是:背笔记———做练习———订正答案———考试。虽然学生很用功, 但是发现有些知识点一而再再而三地考, 甚至用同样的题型考, 仍然会做错。其实, 问题出在复习教学缺乏必要的“反思”, 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遗忘“归纳总结”, 教师在繁忙的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反思”也不够重视。)

三、过去完成时的运用

(一) 牛刀小试

请将以下表格补充完整

(二) 实战练习

1.Wei Hua_________________ (not go) to see the film last Sunday because he_________________ (see) it before.

2.When I________ (arrive) las night, I discovered that June______ (make) a beautiful candle-lit dinner.

3.--_____you____ (be) to the Summer Palace?

--Yes, I______ (go) there three years ago.

4.By the time we got to school class_______ (begin) already.

5.When I got to the cinema the film______ (be) on for ten minutes.

(三) 练习小结

请带着以下两个问题对以上练习进行总结:

1.涉及到的时态是:

2.为什么使用这些时态?

(四) 再接再厉:课后背诵3a部分

篇9:人教版九年级《浮力》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用演示实验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探究情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器材,自主设计方案完成探究,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浮力概念的理解,真正做到发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课程理念.

2教材分析

《浮力》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五节,主要内容是浮力概念的建构以及经历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力现象,并结合学生已有的力学知识结构,综合应用密度、重力、平衡力、合力和受力分析等知识来展开,因此本堂课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又由于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课内容又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

3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4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1)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2)练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3)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4.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观察、交流,了解浮力的存在;(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方法.

4.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用身边物品自制教具与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节约意识;(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5重点难点

重点:(1)建构浮力的概念;(2)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6教学策略与手段

为了突出本堂课的重点,综合应用了直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为了突破本堂课的难点,设计了两个相关的探究实验,探究式教学法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但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实验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难度较大,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求较高,在实验中需要测量和记录的物理量多,实验方法较多,所以在教学中采取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各小组进讨论,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利用小组成员各自的知识结构的优势,在相互启迪交流中形成共识,这样既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分组实验的成功完成.

7教学仪器

弹簧测力计、细线、圆柱体、小圆柱体、小石块、水、盐水、酒精、小桶、乒乓球(2个)、烧杯(大小各1个)、矿泉水瓶(大小各2个)、跳棋子、溢水杯、口服液瓶、水槽等.

8教学过程

8.1新课引入

活动一:观察对比实验

师生共同分析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乒乓球与放置在水面的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引导学生回忆浮力现象,从而引入新课——浮力.

8.2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认识浮力

活动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提出问题:通过挖掘学生生活记忆——直接引出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那么,石块、铁钉这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说出猜想的原因,强调猜想要通过实验来检验.

设计实验:初中物理课堂中浮力是无法直接测量的,因此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找到间接测量浮力的方法.

交流与评估:(1)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2)点明这是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

活动三:讨论浮力的方向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应用已有的知识来建构新的概念.

第二部分:阿基米德原理

活动四: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提出问题:有些物体受到的浮力无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那么,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猜想与假设:设计一个小船载重的实验来引导学生猜想,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发表各种意见.

设计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择仪器,自主设计实验,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解决两大难点:如何测量物体浸在水中的浮力大小F浮? 如何测量此时物体排开水的重力G排?

收集数据:让学生自主收集实验数据.

分析与论证:从数据的分析中得出F浮=G排;点明这是阿基米德原理.

8.3课堂练习(略)

9设计特色

特色1:应用建构主义思想设计课堂架构

特色2: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本堂课共设计了16个问题,提问学生达35人次,组织学生讨论6次,交流实验方案及实验结论2次,交流学习经验1次,课堂演示实验3个,学生分组实验2个,学生设计及实施的实验方案6个,课后小制作2个,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学生回忆、观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与交流的思维操作,非常巧妙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了的主体地位,这深刻地展示了教与学的主体关系和辨证关系,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从强调论证知识的结论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化的现代物理教学观.

特色3:体现注重科学探究,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课标理念

篇10:常用谚语(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谚语集锦

郝喜荣

1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3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4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5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6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7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8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9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0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11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12 曾经沧海难为水(比喻见过大世面,再看一般事物就显得平淡了)

13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14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15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16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17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18 秤砣小,坠千斤;胡椒小,辣人心

19 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

20 吃菜要吃心儿,听话要听音儿

21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22 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

23 吃一堑。长一智

24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5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26 初生牛犊不怕虎

27 处处留心皆学问

28 传儿千金,不如薄技在身

29 创业难,守业更难

30 船行弯处要转舵,人逢绝境要回头

31 打破沙锅问到底

32 打蛇先打头,擒贼先擒王

33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34 大人不记小人过

35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36 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

37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38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39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0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4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2 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对头多堵墙

43 多行不义必自毙

44 儿不管教不成人,树不培植不成林

45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46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47 给人方便,自己方便

48 公生明,廉生威

49 功夫不负有心人

50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51 恭敬不如从命

52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

53 耳听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54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55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

56 凡事要好,要问三老

57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58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59 鼓不敲不响,礼不辩不明

60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61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62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63 慌不择路,饥不择食

64 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

65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66 好汉护三村,好狗护三邻

67 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

68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69 好马不吃回头草

70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71 虎毒不食子

72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73 话不可说尽,事不可做绝

74 家和万事兴

75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76 交人要交心,浇花要浇根

77 解铃还需系铃人

78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79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80 君子之交淡如水

81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82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83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84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85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86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87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88 谦受益,满招损

89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90 磨刀不误砍柴工

91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92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93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94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95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96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97 棋逢对手,将遇良材

98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99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00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01 千日行善犹不足,一日作恶恶有余

102 牵一发而动全身

103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04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105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06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10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08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09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110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111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12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113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114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11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16 人心齐,泰山移

117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118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19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20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121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122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123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124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2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6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127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28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129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xiàn)

13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31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132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德才兼备的人不自夸,自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133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134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135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136 心底无私天地宽

137 言必信,行必果

138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139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140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41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142 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143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年

144 玉不琢,不成器

145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146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47 知恩不报非君子

148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149 众人拾柴火焰高

150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15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52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5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54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155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篇11:《《绿》》教学设计(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通过外貌、语言等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夸张、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3.比较孔乙己与范进的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夸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了解孔乙己、范进的不同遭遇,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听录音,熟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自读课文画出字词。

2.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试分析人物的语言,理解人物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小组或同位、前后位之间交流。

2.分角色朗读课文,进入各自的角色,体会胡屠户、范进这些人物的形象。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让一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订正。)

2.范进中举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范进中举前,家境贫寒,社会地位卑微,文中如何体现的?中举后其经济与社会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本文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讽刺了当时怎样的人情世态及科举制度的罪恶?

明确:(本文主要抓住吃、用、住等方面来写范进的经济状况,通过旁人对范进的态度来写其社会地位。中举后的范进经济与社会地位迅速提高。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科举制把读书人毒害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的罪恶。)

(以比较作为深入理解文章的突破口。)

3.分析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明确:(胡屠户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他自己的.语言把这位典型的市侩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表现其迂腐无能、狡诈虚伪的性格。)

(五)研读赏析

学生阅读文章第5段,完成下列题目。

提问:

1.本段描写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范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讨论后明确:(本段描写的中心内容是范进的疯态。)

疯态分四层描写:(昏厥--疯跑--跌倒--疯跑上集)

2.本段描写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的内容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写范进的文字属于正面描写。写其他人的文字属于侧面描写,对范进的疯态起烘托作用。)

(1)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

(2)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3)众人拉不住:(烘托范进疯劲之大。)

(强调,细节描写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细节描写是对人物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致特征所做的具体细致的描绘,这种描写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两者相得益彰,可以强化艺术形象,加深读者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如有时间可在课堂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此表格。

中举前 中举后

家境贫寒:乡试无盘费.

饿了两三天

没有早饭米

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

住茅草棚

社会地位卑微:丈人辱骂

张乡绅不识范进

范进:唯唯连声谢岳父见教

苦苦挣扎垂老进学 众乡邻:送酒、米、鸡、桌、凳

称范老爷

商议治疯

抹胸捶背

寻鞋穿鞋

胡屠户:文曲星

贤婿老爷

张乡绅:称兄道弟

篇12:《《绿》》教学设计(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九年级 提供者 吕敏航

课时 二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21课基本篇目《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

课文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部分,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文章属于传记体裁,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作者善于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又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场伟大斗争的图景。

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文中的主要形象是陈胜,作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

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陈胜对当时形势和起义前途所作的分析,以增强对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必然性的认识;另外,对《史记》几个主要成就在文中的体现也要很好地把握,如: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善于谋篇布局,情节曲折生动,对历史资料注重剪裁取舍等等。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竞赛,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掌握文言字词的能力。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5、通过学习本文详略安排和塑造人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而学会战胜困难,并为实现理想而勇于追寻的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有利与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学生在历史上已学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为学好本文打下了历史基础;从初一到初三学生已学过文言文近30篇,特别是通过《曹刿论战》等文章的学习,对古代作家怎样布局谋篇、处理材料运用语言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学好本文打下了文言基础。

不利因素:1.作品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秦末,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学生认识这场革命运动暴发的必然性,理解陈胜的形象可能有一定的影响,故将“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背诵第二、三段中的重点语句”作为两个教学重点。2.本文长句、难句、通假词、古今词、活用词较多,会给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一些困难;另外本文要求掌握的文言判断句与现代文的判断句格式有较大的不同,学生可能会混淆,所以将以上知识作为教学难点。

(二)、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缺乏系统而高效而又适合自己的方法,听课、练习以及复习巩固的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无从下手。

(三)、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布置的任务不能够按时按质按量自主完成,对自身的要求不严格,没有正视学习的重要性;正确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不能给这阶段的人生做正确的定位;遇到问题时候普遍会产生“惧难”心理,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解决不认识的字词;b.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握难句的朗读节奏,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划分节奏;c、通过阅读课文注解,查找工具书梳理课文内容。

2、自主探究性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深入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3、以练为主的教学策略,采用“当堂训练”的模式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巩固学习成果。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打印的拓展资源、自制教学图片。

3、《大泽乡起义》的视频片段。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1、录像播放大泽乡起义的片断,导入新课。

2、文字投影,打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 播放大泽乡起义的片断

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用幻灯出示明确下列汉字,请学生注音释义:

阳夏辍耕鸿鹄闾左

m戍当行度已数谏

罾间令篝火忿恚

果笞宁有攻蕲、

柘、谯千骑社稷怅嗟

鹄柘度烹徇

陈胜王披坚执锐 通过朗读在小组内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并解释。 基础知识积累

自读课文理解感悟 1、朗读第一段

2、自读自译:辍耕之垄上:辍,停止;之,到、往。若为佣耕:若,你;

3、提问理解

⑴、陈涉是什么出身?

答案预设:“佣耕”之民,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

⑵、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

答案预设: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4、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5、自读自译:闾左:借代贫民;次当行:编在戍边队伍中;会天大雨:会,正逢;度已失期:度,考虑,心里想;

6、提问理解: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答案预设: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 1、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2、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订正,不会的提交全班,讨论解决。

3、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原理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从而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扩展阅读,深化理解

教师指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预设: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天下苦秦久矣。

2、陈胜为起义制定的策略是什么?

答案预设: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3、“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呢?

答案预设: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苟富贵,无相忘。

4、陈涉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怎样的分析和估计?

答案预设:“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义旗一举,“宜多应者”。

5、陈胜、吴广指出的众士面临的绝境是?

答案预设: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6、陈胜在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威众”准备是什么?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

答案预设:鱼腹藏书,篝火狐鸣

往语,皆指目陈胜。 按照四人一小组的合作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讨论教师设计问题,然后选代表发表看法,要求用语简洁、准确。

探究研讨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通假字。一词多义。

常见的文言虚词:之为等

3、①“故”的用法有。a.事,事故b.原因,缘故c.故意人所以,因此e.旧的。下边句子中的“故”属哪种意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公问其故B.广故()数言欲亡C.故(-)逐之D.以数谏故()

②“为”的用法有:a.作为b.认为.c.做,担任d.是e.向.替f.因为g.被。下边句中的“为”属哪种意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B.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C.为()天下唱,宜多应者。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E为()坛而盟。F.自立为()将军。

③在下边句中括号里补上适当的成分:

A.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E.守丞死,()乃入据陈

1、熟读课文

2、整理相关笔记,梳理文言词。

3、正式作业,即教师布置的3小题。 巩固提高,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

教师:上回讲到,九百谪戍之徒,因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此时到了性命攸关之际,正是英雄人物涌出之时。正是这一场大雨,引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大泽乡暴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入新课的学习。

学习新课,理解感悟。 (一)、朗读第三段,疏通文意,理解大意。

(二)、分析课文内容:

1、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的一句话是?

预设: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陈涉、吴广起义经过了几个步骤?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

预设:首先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抓住时机,“并杀两尉”,扫除障碍;号召徒属,进行宣传,指明方向;明确领导,胜利进军,迅速壮大。

3、“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预设:“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守令闻起义军将至,皆弃城逃跑。由此可以想见起义军所向披靡的声势。

4、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预设: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涉、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1、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以默读子、小组读的方式读课文品味句子。得出结论。

2、在小组内交流订正,不会的提交全班讨论解决。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你的能力,学会品味句子。

领会人物写法,学会塑造人物的方法。 前面了解了陈涉起义的原因,过程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这次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政,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也让读者了解了起义领袖敢于反抗,善于斗争,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那么课文在记叙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作为起义领袖的陈胜的性格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呢?本课时我们先来讨论这一问题。

一,教师讲解塑造人物常用的方法:

1、人物言行。

2、人物所处的环境。

3、课文的详略安排。 1、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

2、从人物对形势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物的那些特性。 以方法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互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品味拓展 1、背诵下面句子,并理解在文中的作用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起义的直接原因)

(2)天下苦秦久矣(起义的根本原因)

(3)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起义的舆论准备)

2、试从课文内容归纳分析陈胜的性格。

背诵默写。归纳概括。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师小结 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陈涉等人的远大志向与反抗精神,而且领略了塑造人物常见的写法,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中,不仅要有远大志向,而且还要为志向的实现努力,同时在写作上要学会写人物。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再次领悟人物与写法。

迁移运用。 运用所学塑造人物的方法,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字数在200子左右,当堂完成。 写小作文,选择优秀稿件,进行交流。 迁移与综合运用能力。

作业布置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

2、熟读课文。

3、运用所学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对话,环境描写等手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字数500左右。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

2、熟读课文。

3、运用所学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对话,环境描写等手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字数500左右。 巩固提高。

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第一课时侧重于基础知识教学,第二课时侧重于技能与方法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及时点拨评价,课堂训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1、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1) 通过课前检查学生预习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基础知识的掌握效果明显。

2) 通过和学生交流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过程和态度,即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以老师给予及时地肯定、适度的鼓励、树立榜样和互评为主。

2、通过当堂训练的方式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自己总结本课堂学会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二、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过和听课教师的交流来评价自己在本节课教学时优点与不足,并适时进行教学反思

通过和学生交流来评价自己这堂课的教学活动开展情况、教学进度安排等各方面情况是否合适,从而评价这堂课的教学效果。

八、帮助和总结

上一篇:郭树清讲话下一篇:师范大学生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