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4-27

雪(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13篇)

篇1:雪(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与雪八年级作文

雪,纷纷扬扬的飘着,像天堂的小天使,舞着轻盈的翅膀,在天空中打着旋儿,悠悠的,悠悠的降落人间。雪,美极了!雪花片片,轻轻地横飞过来,像银色的蝴蝶,她调皮的落在行人的衣服上。要是你接住这朵可爱的小花,它立刻化为小水珠,晶莹透明的我爱雪,雪给我带来很多快乐。那次老师带我们去下面玩儿雪。或许你在不经意之间被一颗雪白的小球投中,我就是受害者!可我并不生气,而却被自己那可笑的模样都笑了。在校园里你会看见一个个雪白的小雪人。圆圆的脑袋,大大的`肚皮,笑咪咪的眼。在行政楼的斜坡上结了冰,就是滑滑梯了,我们轮流玩儿,“哎哟!”“啊!”这样的尖叫声不断传来。我们都被逗笑了!雪,留恋地落在娇艳的红梅上,欢飞在青翠的松林间。在雪的韵律中,红梅,松林的点缀使其更加纯洁。雪,悄悄的飘在树枝上,落在草丛中,把大地母亲装饰得异常美丽,房顶,树上都盖上了厚被。琼枝玉叶,粉妆玉砌,浩然一色,美极了!雪,洋洋洒洒的雪花好似一张洁白的网,一条美丽的婚纱。覆盖了一切的一切。一时间,世界变得这么至纯至美。雪停了,人们在雪中留下的脚印就像一串串和谐美好的音符,它们在演奏着一首冬天的赞歌.地上纯洁的雪沐浴着阳光享受着欢乐。白雪呀,你是上帝的天使,人间的春神,我的心灵与你飞到天堂。

篇2:雪(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但那个冬天,我却不如飘雪般晶莹,反而布满阴霾。那次的期末,我并没有考好。父母与别人交谈起孩子时,也不再如以前那般神采飞扬。听见别人的成绩时,我更是羞愧难当。面对父母永无休止的数落时,我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与忧伤。

那是的我经常躲在被窝中哭泣,仿佛自己是万千世界中的尘埃,渺小到被忽视,每天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在位于东北的吉林,雪是很寻常的,在十月末,就会漫天飞雪。

窗户上已经凝结了起了一层美丽的窗花,仿佛是一副用冰雕刻成的画。

我打开窗户,迎面吹来的便是刺骨的寒风与夹带着的雪花。我将手伸出去,看着雪花一片又一片地落在我的手上,一片又一片地融化,消失。

万分难过,孤独地想着:我会不会就如这冬雪一般,草草过完一生后,消失,不留下一丝痕迹?是不是像冬雪一般,只有转瞬的光阴?

出门后,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都是白、不带有一丝杂质的白。雪已经没过了膝盖的一半,我用手抓起一把雪,过了一会儿后,是手的刺痛,在手中的,是一个清澈的水球。

太阳在天空上挂着,雪并没有丝毫融化掉的一丝,而是铺上了点点金光。

远处,环卫工人们正在艰难地清扫着白雪。

是啊!渺小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看似弱小的飘雪不也是无人可奈何的吗?就算渺小,也有它自己的价值,聚沙成塔,沙漠又有几个人可以穿越?别人的看法又如何?他究竟是靠自己的力量的。再渺小的东西也是有价值的。但价值是要自己来创造的。

望着满天的飘雪,看着遍地的白雪,我不觉地又坐在了桌前。

飘雪,触动了我的心灵。

篇3:“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0~41页。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

师:同学们, 我们已经知道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这个“点”叫作角的顶点, 这两条射线叫作角的两条边。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任意画一个角, 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教师巡视)

师:不错, 同学们画得真好!现在请同桌互相比一比你们所画的角哪个大些? (同时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各画一个角)

追问:大多少?

师:同学们都知道你们画的角哪个大, 但究竟大多少, 我看到有同学用三角板上的角量了又量, 比了又比, 但还是不能准确地知道“大多少”。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这两个角的大小, 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它们究竟“大多少”呢?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问题是启发学生思考与探索的开始。让学生各自任意画一个角后, 再让同桌互相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并紧跟着提出“大多少”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由于学生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大多少”这一问题, 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疑问, 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

二、观察分析, 探究新知

1.认识角的度量单位———1°角。

师: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 应该用一个合适的角做单位来量。

揭示课题后, 教师引导学生看黑板上两个学生所画的角, 并标明∠1、∠2, 顺势提出:要知道∠1比∠2大 (小) 多少, 可以使用什么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看教材内容, 再用多媒体演示角的单位产生的过程, 在演示过程中, 重点引导学生关注1°角到2°角, 再到3°角等依次递增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并体会角的动态形成过程 (如下图) 。

强调理解: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 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它的大小就是1度, 记作1°。

设计意图:事物间的模糊比较有时靠直观判断即可, 而要精确地比较时, 则需要测量出具体的数据。要精确地判断∠1比∠2大 (小) 多少, 就应该用一个合适的角做单位来量。

2.认识量角工具———量角器。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量角器, 认真观察, 上面都有什么? (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量角器的结构, 并让部分学生尝试说说量角器上的数字所表达的意思。重点观察0°刻度线、中心点、90°刻度线的位置和内、外圈刻度)

教师进一步用多媒体演示, 并做如下引导:

(1) 在量角器半圆周上所刻的线, 每几格上标一个数?

(2) 你认为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用彩笔在中心做个记号。

(3) 在量角器半圆周上有几排刻度?你看到几条0刻度线?

(4) 从顺时针方向看到的外圆刻度从 () 度开始到 () 度止。

(5) 从逆时针方向看到的内圆刻度也是从 () 度开始到 () 度止。

(6) 通过观察, 量角器就是把半圆周分成 () 等份制成的。

师:请同桌互相说出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重点找到中心点、0刻度线、1°角、30°角、45°角、60°角和90°角的位置。

让学生交流所学到的知识, 教师小结并板书: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用“°”表示。

复述:量角器是把半圆分成180等份制成的, 每一份所对的角叫作一度角, 记作1°。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探索和用多媒体演示补充有机结合, 使学生整体感知量角器, 有效帮助学生建立1度角的表象, 为他们使用量角器量角时更好掌握操作方法提供帮助。

三、充分尝试, 深度讨论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尝试度量课本第40页的∠1, 说说你是怎样量的。

教师巡视, 注意发现以下几种错误类型的同学。

1.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所量角的一条边没有重合。

2.量角器的中心点与所量角的顶点没有重合。

3.看错刻度, 应看外圈却看内圈刻度或者应看内圈却看外圈刻度。

让出现错误的学生上台演示, 其他同学观察, 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汇报, 教师一边演示一边描述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 找到量角器的中心点和0°刻度线。

第二, 找到所量角的顶点和它的一条边。

第三, 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 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

第四, 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 就是所量角的度数。

第五, 移开量角器, 把量得的度数写在所量的角上。

师: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步骤和方法自己度量第40页中的∠2, 同桌互相交流度量方法, 看谁量得最准。

教师巡视, 指导在操作中有困难的学生, 强调在度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设计意图:角的度量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中, 先让学生尝试度量一个角, 并试着总结度量角的方法和步骤, 让学生初步感知量角的方法, 再通过对错误操作的评判、跟着教师一起用量角器度量来巩固量角的方法, 最后再让学生自己度量第40页中的∠2, 以加深学生对关键步骤的印象。由感知———了解———掌握———深化———应用实践, 从而达到强化巩固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 掌握所学知识。

四、实践体验, 形成技能

1.读图技能训练。

(1) 在量角器上找出10°、30°、45°、60°、90°、120°角的刻度。

(2) 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角板中每个角的度数。

(3) 完成教材第40页中的“做一做”的第一题:看量角器上的刻度, 填出每个角的度数。

2.操作技能训练。

(1) 填空:量角时, 把量角器的 () 与角的 () 重合, () 与 () 重合, 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 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2) 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画“√”, 错的画“×”。)

(1) 影响角的大小是两条边的长短。 ()

(2) 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大, 这个角越大。 ()

(3) 量出下面两个角的度数, 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4) 量出下面每个角的度数。

篇4:玩雪八年级作文600字

昨天晚上下了一场暴雪,今天道路上铺满了白雪。大树,房顶全部都穿上了一件厚厚的雪衣。

今天6点,天还灰蒙蒙的,太阳还躲在家里睡大觉,我和爸爸妈妈就整装待发,到小区周边扫雪。一路上我们发现那时已经有很多警察,环卫工人在主干道上扫雪,他们一个个都头发蓬乱,眼睛周围熬出了黑黑的眼圈,看来他们已经在雪地里面奋斗了一个晚上了。主干道上的积雪基本上都已经被勤劳的官兵全都清理干净了。我们也拿起了工具,加入了他们的行列。爸爸拿着铁锹,不停地敲打着地面上的冰块。妈妈拿着推铲不停地把雪推到灌木丛里,我拿着扫帚把零碎的雪扫到一边。瞧我抽了一个最大最宽最重的推铲。可爸爸对我说我不能用这个,我是无法拿这个工具把雪推到一边的,我不相信,偏要用。可是这个工具实在是太重了,再加上雪的重量,我实在是推不动。哎,早知道听爸爸的话就不会出丑了。后来我把推铲还给了爸爸,拿了一个小的铁锹准备把道路上的冰块砸碎。我找来了妈妈和我配合,妈妈用推铲,先把冰上的雪给推掉,之后我就用铁锹把雪下的冰轻轻地砸碎,就是这一层冰,容易使人滑到。妈妈再拿扫帚把碎冰块清扫干净。就这样一上午,小区里里外外都清理完毕,道路恢复畅通。

经过这次体验,我深刻体会到虽然奋战在道路上的警察和环卫工人们的工作看起来简单,可做起来是非常的辛苦的。我们应当对辛苦劳动的警察和环卫工人表示敬意和感谢,可以套用网上一句很流行的话:当我们岁月静好的时候,你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篇5:玩雪八年级作文600字

要知道,上海是不怎么下雪的,见到雪我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约好一起去门口扫雪玩雪。等大家全到齐了,扫雪开始了,我们拿出扫把,在地上飞快的比划起来。我们刚扫了一会就满头大汗,有的说“好累啊!好累啊!”有的说:“扫雪真好玩,我们一会可以打雪仗。”还有的说:“我一会要堆个非常巨大的雪人。”就这么说着,扫着,没过多久我们就把地上的积雪扫完了。

扫完雪以后,游戏环节到了,我们男生打雪仗,其他女生就在我们旁边堆雪人。打雪仗的时候,我们分成两组,每组三个人。我们组其他两个小朋友负责准备雪球,而我负责用雪球丢他们。一会儿,我们旁边的雪球越来越多,多的我都砸不完了,他们那边的雪球也越来越多,我们两队势均力敌,没有人想终止这场比赛。我们打的越来越激烈,我一个雪球砸到对方一个小朋友身上,我们欢呼雀跃。他们也不甘示弱,也发起了强烈的进攻,他们队拿出一个最大的雪球向我们打来,我躲开了,雪球砸到了我们队捡雪球的小朋友身上,他不但没有不开心,反而高兴的欢呼到:“我们队有跟多的雪了。”我真是哭笑不得。我们男生玩的非常开心。

而他们女生在堆雪人,他们滚了两个非常大的雪球,小雪球叠在大雪球上面,再插上两个树枝当胳膊,再把一根胡萝卜插在脸上当鼻子,等他们做到这一步的时候,我们一个雪球飞去,“嘣”,把他们刚插好的胡萝卜给砸掉了。气得他们怒气冲冲得直跺脚。

篇6:背影教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背影

朱自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狼藉”“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过程与方法】

(1)预习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文段进行阅读训练。

(3)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亲情,珍视亲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难点】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朱自清(投影)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集《雪潮》《踪迹》等。他的最高创作成就是散文,他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散文大家之一。它的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文章更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流传至今,影响尤为广泛。

2、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投影)

交卸(xiè)奔丧(sāng)踌躇(chóuchú)妥贴(tiē)颓唐(tuí)晶莹(yíng)琐屑(xiè)

差(chāi)使: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当差”,课文中指“职务”。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狼藉(jí):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失业在家。晋人有《闲居赋》,所以叫赋闲。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pán)跚(shān):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拭:擦。

3、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件什么事?表现了父子间怎样的感情?(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

【点拨】: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挚的思念。

(2)自读课文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分小组交流、朗读这些语句,说明其使你感动的原因。

4、梳理结构

(1)文中出现几次“背影”?请找出来,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学生活动】文章四次描写背影:(投影)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我看见他带着……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清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重点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2)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现在请大家判断: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都是在写车站送别的来龙去脉?

【学生活动】全班深入讨论,明确答案。(结合课后练习一)(投影)

【点拨】文章2~6自然段写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由此,全文可看作三部分。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提出难忘“背影”,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2~6)开始追忆“背影”,展开回忆,具体描写事件的详细经过。

第三部分(7)结束回忆,抒写思念,泪光中又浮现父亲的背影,结束全篇。

【小结】“引出回忆,展开回忆,结束回忆”是回忆性记叙文常见的一般结构方式。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品读鉴赏

引导学生品读鉴赏第6自然段关于“背影”的描写。(投影)

【学生活动】在横线上填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并深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我看见他戴着__,穿着黑布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1)这里,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2)文中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哪些?

(3)“这是我看见它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留下来了。”这时,儿子的心中翻涌着那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尽量用一个词概括。

(4)“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藏着父亲的深情,父亲为什么会感到轻松呢?

(5)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

【点拨】(1)写父亲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2)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地样子”等。这些动作,体现了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

(3)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终于了解父亲爱心的过程。泪水中交织着感激、心疼、愧疚等思绪。

(4)为儿子做了一件事,感到欣慰和满足。

(5)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可从“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起止“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2、表达交流

作者当年对“背影”的成功描写来自对父子情谊的细心观察和深刻体验。如今亲情更是到处有,但人们的感受未必相同。从记忆深处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反映亲情的事例,再用恰当的话语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学生活动】可鼓励大家尽情去说,看谁讲得栩栩如生,令大家感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四课内小结

对特定情境下的父亲背影进行精细地描写,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是这篇散文的成功之处。我们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请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简单之美,由此发现人间最普遍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增进大家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二

篇7:雪(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 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等逐渐突显, 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1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因此, 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只有在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高效的教学手段, 才能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积极锻炼, 健身健体。分析现今中职体育教学现状, 明确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有关专业人士对现今各类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 关于“体育教学课程的形式、内容”做的问卷调查来看, 45%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课程形式单一, 内容枯燥, 25%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学比较合理, 内容量也较容易接受, 而30%的学生则认为体育教学课程合理, 内容丰富。就学生关于“上课的积极性”的调查显示, 12%的学生能主动参与课程, 积极锻炼, 40%的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42%的学生只是应付课堂, 消极参与教学, 而还有6%的学生厌学情绪严重。造成这种教学现状的原因在于, 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缺乏对课程科学、正确的认识, 忽视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此外, 教师的教学途径、教学方法也是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因素。就多数中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现状来看, 通常情况下, 由于教师教学中人本思想的缺乏, 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 致使教学理念偏差, 教学手段不科学。就教学内容来看, 多数体育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跑步、做操、自由活动”等教学步骤上, 教学内容单一、枯燥。就中职院校的教学性质来看, 是为了给社会输送专业素质过硬的技能型人才。此外, 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 中职体育教学通常教学目的性极强, 为了实现近期教学目标而进行, 对学生的长久发展并没有良好的规划, 不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

二、探究新课程改革下中职体育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促进教师借助新型教学策略, 做好教育工作;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 坚持人本思想, 站在学生的角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社会、国家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其目的就在于增强学生体质, 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 为学院的发展、学生的成长作好铺垫。

1.钻研教参、教材, 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

俗话说:“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因此, 在上课之前, 教师要预先准备教案,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任课教师要反复研读教材、认知钻研教参, 结合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以及学习经验, 从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方法入手, 设计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吻合的教学环节, 通过情境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设置教学方案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环节的衔接, 从教学内容整体出发, 考虑知识的连贯性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另一方面, 还要顾虑到学生的情绪态度以及学生可能会产生的行为、动态, 即考虑全体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 既要激发优等生的学习潜力, 又要兼顾劣等生的学习情况, 全面掌握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 尽量避免出现两极分化过于严重的状况。为了能使自己的教学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教师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下可以参考其他名师的成功教学案例, 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并借助先进的教学仪器, 有利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学习。

2.重视教学细节, 体现人本教学观念

在中职体育教学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通过各个教学细节,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注重学生的发展, 体现教学的人本思想。教育教学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接收者, 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人, 正确的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对于那些主体意识不强的学生来讲, 教师的首要教学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明白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为什么要参与体育锻炼, 并从内心真正意义上接受体育教育, 从而主动参与课堂, 积极锻炼。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应该致力于为学生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民主、平等地与学生完成交流、互动。

中职学院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具有抵抗性、反叛的心理特征, 他们往往具有独立的思维方式。在学习和生活中, 思维活跃, 心思细腻, 虚荣心、自尊心极强, 渴望被人们认可、尊重。因此, 教师在教学评价时, 一定要全面、科学, 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通过多鼓励、肯定,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树立学生自信心, 少批评、少否定, 如此才能真正提高中职体育教学的效果。

摘要: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知识的重要性逐渐突显, 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 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飞快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教育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目前,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这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冲击。如何在新课改的前提下, 上一堂高效的优质体育课, 对中职体育教学来说, 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职,体育,策略,方案

参考文献

篇8:雪(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简洁质朴的语言

3文章的选材方法-截面法

教学难重点:

1重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难点:文章的选材方法-截面法

教学方法:

讲读与自读相结和的方法

教具:

课件幻灯片1-29

课时计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放幻灯片2,出示江总书记的题词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放幻灯片1〉并简介作者〈放幻灯片5〉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讲授新课

〈一〉阅读课文:用下列符号进行圈点批注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不能理解的词语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方框。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和问号。并完成下列正音练习

1正音练习:给加底线的词注音〈放幻灯片3。4〉

交卸(xiè)奔丧(sāng)橘子(jú)

晶莹(yīng)迂腐(yú)琐屑(suǒxiè)

栅栏(zhà)差使(chāi)照看行李(kān)

2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段落层次〈放幻灯片15〉

开篇设疑引出背影(思念父亲)1

惨淡气氛(别时家境)2-3

回忆往事铺垫背影(细心关照)4-5〈父子情深〉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6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6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7

〈二〉分小组探究问题〈放幻灯片16〉

1: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 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讨论归纳明确:〈放幻灯片17〉(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文中所叙“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讨论归纳明确:〈放幻灯片18〉(二年前的冬天,徐州)

3:“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讨论归纳明确放幻灯片19:

a:祖母死了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4: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

讨论归纳明确〈放幻灯片20〉:

a: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b:感动之泪:望亲买橘,父子离别

c:思念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5: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

讨论归纳明确〈放幻灯片22。〉:

<1>引出背影(思念父亲)虚写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实写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实写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虚写

〈三〉导学达标:学生默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放幻灯片23〉

1:课文哪两个地方着重写父亲的背影?

讨论归纳明确〈放幻灯片24〉a: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

b:父亲送子时,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时候。

2: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放幻灯片25。〉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讨论归纳明确:(这些话含蓄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3: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放幻灯片26〉

。课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怜爱父亲,父子情深。

四归纳小结〈放幻灯片27〉

祖母死了

见面背影

父亲失业

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三次流泪感动之泪(望亲买橘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四次背影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五作业布置〈放幻灯片28〉

1、听配音朗读,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放幻灯片6-13〉

2、小作文: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你?请将事件的经过写出来。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疼爱

父亲情【爱深】情子儿

篇9:雪(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加强朗读训练,在朗读中体味雪的含义、揣摩作者的心绪。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析两幅雪景图,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优美与壮美的比较中对壮美的感情,培养自强不屈的精神、顽强独立的意志和昂扬向上的品质。

重难点安排:

重点:

1、指导学生进行诵读训练,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勾出描写北方的雪与南方的雪的特点的句子或段落,并能概括其特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难点:

1、品味文章精粹而蕴含丰富的语言。

2、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塞北的雪》并投影歌词。

过渡:这是一首歌唱塞北的雪的名曲,那纷纷扬扬的大雪牵引着人们最纤细的情愫,引人浮想联翩,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思。如果把它们记录下来,就是一首首优美的散文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样的散文诗,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雪》。

二、知识链接:

1、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豫山。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被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第一声春雷”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一生笔耕不辍,写出了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自言自语)》。后致力于杂文的写作,写出了《热风》、《坟》等16部杂文集。

2、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用散文的形式来表现诗的内容。从本质上来看,具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诗的想象;从形式上来看,和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语言自由灵活。

对于这种诗情画意的散文诗,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其中优美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情,从而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

3、写作背景: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好一派“大风吹雪盈空际”景象,联系到当时国内革命的热潮,心中充满了革命的豪情,随即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故乡江南的雪景,思绪就在回忆与现实中翻腾,最后将一腔情思化作了美妙的雪景图--《雪》的写作由此产生。

三、听录音,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文章的节奏和感情。

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闭上眼睛,展开联想和想象,用心去感受朗读所描绘的画面。

2、请同学们描绘一下从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

两幅画面: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一幅是昂扬向上、飞旋升腾的朔方雪景图。

3、默读课文,圈点出疑难的字词和句子,并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

四、精读课文,品味欣赏:

1、前面我们说过,作者是在北方“大风吹雪盈空际”之时,由眼前雪景而联想到江南的雪景的,那么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一幅美妙的江南雪景图的呢?南方的雪又有哪些特点呢?我们齐读文章第一部分(1-3自然段。对于江南的雪,语言要平和轻柔,要读出柔和的美,表达一种欣赏喜悦的感情)。

明确:作者回忆了故乡下雪时所能见到的实景--“冬花盛开雪野图”和“塑雪罗汉图”,采用动静结合、联想与想象的方式写出了江南雪景的“滋润美艳、绚丽有趣、但不能持久”的特点。

2、思考:在这些有声有色,声色和谐;有动有静,动静相衬的描绘中,鲁迅深情的歌唱了江南雪景的明艳有趣、富有生机和温情,我们想一想,如此匠心的安排又有什么深意呢?

明确: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深处,对故乡有许多美好的、温暖的回忆。正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让人回味和留念。鲁迅写江南的雪,就是在写故乡,这里永远是鲁迅温暖的家,歌唱故乡的雪,其实就是在赞美故乡。

3、如何理解“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一句话?

明确:“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用它们来比喻江南的雪,写出了它所具有的生命活力与健美,它孕育着生命,具有轻柔和缓的特点。同时给人以哲理启示:冬雪之后,春天还会远了。那“雪野”不已是生气勃勃、春意盎然了吗?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过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生机有趣。但她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那么北方的雪能不能洗却作者心中的遗憾呢?

4、点名朗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思考:

①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们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

明确:因为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拈连,蓬勃的奋飞”。从这里还能看出她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②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态度?

明确: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就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

③如何理解“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明确: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从雨雪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了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仍在旋转、升腾。这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斗争品格的歌颂,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的斗争品格。他本是晶莹的雨滴,即使死去化为雪花,也要继续抗争,永不妥协。

五、作业:

文章中,作者以深情的文字描绘了两幅优美的雪景图。,我国出现了几十年罕见的大雪。正可谓“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请你回想一下当时的雪景,写一篇描写雪景的文字。不少于400字。

六、课堂小结:

在鲁迅的笔下,雪就是那一朵神奇的“梦之花”,寄予了作者倾情的吟哦,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象“我心中有猛虎在细嗅蔷薇”那样,用自己的心灵去聆听、去感受这些纤细的情愫,从而在更高的意义上实现与作者的对话交流。

七、板书设计: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生机有趣、但不能持久

--优美

朔方的雪形:冰冷的、坚硬的、孤独的、灿烂的

神:蓬勃奋飞、灿灿发光、旋转升腾

篇10:雪(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舒城三中涂德根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咏雪》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质疑问难。

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1.导入设计: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

同学们,其实像他们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2.作者、作品简介:

(1)刘义庆刘义庆(403-约443),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王朝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o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o不尽符合史实。

三、学习新课:

1.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2.二读课文,理解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5.五读课文能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讨论: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五、课堂总结: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不俗之才。

六、布置作业:

1.当咏出喻雪佳句后,谢太傅全家人的心情会有什么反应?

2.请你体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

一、复习检查

背诵、翻译课文。

二、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蕴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首先看看标题怎么理解,陈太丘不是人名,太丘是地名,古人习惯用姓氏加官名或地方名称来作为对人的称呼,相同的还有苏东坡,期是约定,综上所述,标题意思是一个在太丘做官姓陈的人和朋友有约定.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强调不----通“否”。)

2.学生小声跟着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3.齐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字句

1.快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

指名2个学生质疑字句,师生共同答疑。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古今意思不一样,离开乃:才)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约同行委:丢下,舍去)

③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顾:回头看)

④区分尊君(尊称)君(礼貌的称呼,意为你)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在理解字句之后,应该学会翻译重要句子,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出来,同时把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比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日中”是哪一天的日中,“不至”是谁不至,明显是省略了一些成分,相同的还有文中的“过中不至”,指名翻译,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翻译其他的句子。)

五、研读课文、讨论探究

1.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客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过中不至”。

(可见我们做人要讲“信”讲“礼”。)

2.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元方,他又有什么性格特点?

(聪明机智)

3.可我们也发现了文章结尾客人已经主动道歉,他仍然入门不顾,是否礼貌?

(同桌或者4人小组之间交流看法。)

六、拓展延伸

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

(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补充中外名人讲诚信的名言: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七、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的字词练习。

2.完成基础训练作业。

3.补充阅读: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九、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咏雪:白雪纷纷何所似

(考题)

兄子;撒盐空中(笑)欣赏赞扬

兄女:柳絮因风起(乐)道蕴才气

补充评价:无弈之女,王凝之之妻身份之贵(侧面衬托)

陈太丘与友期

交代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开端父友:问

元方:答针锋相对

高潮父友:怒--非人哉据理驳斥

元方:曰--无信无礼正直不阿

尾声父友:下车引之聪慧明理

客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明机智讲信礼

安徽省舒城县舒城第三中学涂德根

原创欢迎指正!邮箱:【tudegen@163.com】

篇11:发达国家建筑产业化

1. 美国

美国的住宅产业化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 并渗透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住宅及其产品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很高, 主要表现在:独木式住宅、钢结构住宅在工厂里生产, 在施工现场组装, 基本实现了干作业, 达到了标准化、通用化;用于室内外装修的材料和设备、设施种类丰富, 用户可以从超市买到各种建材, 非专业的消费者可以按照说明书自己组装房屋。

美国由于地广人稀, 在住宅建设上, 以低层木结构装配式住宅为主, 注重住宅的舒适性、多样化、个性化。在美国, 住宅部品和构件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很高, 居民可以根据住宅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目录, 进行菜单式住宅形式选择、委托专业承包商建设, 建造速度快、质量高、性能好。除了注重质量, 美国非常重视住宅产业的科技创新与环保。美国航天署正把太空船中心先进环境技术——如水的循环、净化利用、太阳能电池等逐步开发成民用品以推广到住宅产业中。美国政府还提出了新的住宅开发战略:“高明的增长, 高明的选择”, 要求住宅保持持续的增长, 同时提供市场可供充分选择的住宅。

2. 法国

法国是世界上推行建筑产业化最早的国家之一。简单概括, 法国的建筑产业化的发展经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数量”为目标的住宅产业化形成阶段。二战对法国住宅房屋造成极大破坏, 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住宅工业化生产, 以成片住宅新区建设的方式大量建造住宅, 这个阶段被称为“数量时代”。第二阶段是以“高性能”为目标的住宅产业化成熟阶段。20世纪70年代, 法国住房短缺问题得以缓解,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原来住宅的问题暴露出来, 于是住宅产业化的重点逐渐从“量”转移到“质”上来, 既全面提高住宅的性能 (High Quality, 即高品质) , 住宅产业化迈入成熟阶段。第三阶段是以“高品质环保”为目标的住宅产业化高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为了缓解“全球温室效应”问题, 欧盟率先提出城市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开始转向节能、减排, 即逐渐降低住宅的能源消耗、水消耗、材料消耗,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此法国的住宅产业化进入了“环保”的高级阶段。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 法国的建筑产业化体系已经由住宅向学校、办公楼、医院、体育及俱乐部等公共建筑发展。

3. 瑞典

瑞典的建筑工业化从1950年开始, 是世界上工业化住宅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首先由民间企业开发了大型混凝土预制板的工业化体系, 然后大力发展以通用部品为基础的通用体系。目前瑞典的新建住宅中, 采用通用部品的住宅占80%以上。

瑞典工业标准 (SIS) 规定了建筑部品的规格。这一标准是在10多年的时间里逐步制定的, 包括了“浴室设备配管”标准、“主体结构平面尺寸”和“楼梯”标准、“公寓式住宅竖向尺寸”及“隔断墙”标准、“窗扇、窗框”标准、“模数协调基本原则”、“厨房水槽”标准等完善的标准使得通用体系得到较快的发展。

瑞典政府一直重视标准化工作。按照瑞典1967年制定的《住宅标准法》, 只要使用按照瑞典国家标准和建筑标准协会的建筑标准制造的建筑材料和部品来建造住宅, 该住宅的建造就能获得政府的贷款。

4. 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率先在工厂里生产住宅的国家, 早在1968年“住宅产业”一词就在日本出现。日本政府推动住宅产业化重点做了两个方面的引导:一是从政策上引导, 从调整产业结构角度提出发展设想;二是从生产方式上引导, 重点放在住宅产业工业化和技术方面, 建立了“会计体系生产技术开发补助金制度”和“住宅生产工业化促进补贴制度”。日本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住宅产业集团的发展, 日本在其住宅产业化发展的三十几年中, 造就了一大批的住宅产业化集团, 住宅产业化集团的出现使日本的住宅产业化生产呈现社会化、工业化和规模化, 推动了日本产业现代化的进程。

标准化是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基础。1969年, 日本制定了《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 开展材料、设备、制品标准、住宅性能标准、结构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 依靠各有关协会加强住宅产品的标准化工作, 并对房间、建筑部件、设备等尺寸提出了建议。分别制定了“住宅性能标准”“住宅性能测定方法和住宅性能等级标准”以及“施工机具标准”“设计方法标准”等。目前日本各类住宅部件 (构配件、制品设备) 工业化、社会化生产的产品标准十分齐全, 占标准总数的80%以上, 部件尺寸和功能标准都已成体系。

高水平、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综合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工业化大生产是日本住宅产业化的特点。

5.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师协会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提出快速组装预制住宅, 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但其研究结论是澳大利亚住宅建筑市场不成熟, 不适宜推进住宅产业化。

近年来, 随着高应力、轻质量冷成型结构钢在技术上取得突破, 澳大利亚建筑师的梦想成真。用于制作钢构架的钢材具有如下优点:能承受高应力, 占具有相同承载力的木材重量的1/3, 在免大修的情况下可以使用75年。

澳大利亚在住宅施工技术方面取得另一个重大突破是速成墙。速成墙是一种中间挖空的板材, 在工厂里预制, 其主要成分为石膏板、玻璃纤维和水密聚酯材料。速成墙可以一次性组装成建筑的整堵墙, 也可以裁剪成任何长度和高度的组合件。速成墙中间孔洞灌注混凝土, 可使其具有很好的防火性能、阻隔性能和较强的承载能力。

发达国家的建筑产业化技术发端于工业革命, 二战后大规模创立和推广。20世纪70年代后, 欧美各国基于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及特点, 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与方式, 并形成一个技术含量高、产业体系完整、产业规模庞大以及产业价值高的现代化新型产业。在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建筑产业化技术的发展呈现一些相似的地方。

一是向长寿命居住和绿色住宅产业现代化方向发展。由于全人类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促使人们探索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保等方面综合统筹建造更“绿色”的住宅, 而“长寿命居住”是最大的“绿色住宅”。

二是从闭锁体系向开放体系发展。西方国家预制混凝土结构发展的开放体系, 致力于发展标准化的功能块、设计上统一模数, 这样易于统一又富于变化, 方便生产和施工, 也给设计更大的自由。

三是从湿体系向干体系发展。现在广泛采用现浇和预制装配相结合的湿体系 (wet system) 又称法国式。其标准较低, 所需劳力较多, 接头部分大都采用现浇混凝土, 但防渗性能好。干体系 (dry system) 又称瑞典式, 其标准较高, 接头部分大都不用现浇混凝土, 但防渗性能较差。

四是向结构预制和内装系统化集成发展。住宅产业化既是主体结构的工业化也是内装修部品的工业化, 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依托, 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均是错误的。

五是更加强调信息化的管理。通过BIM信息化技术搭建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各个环节中的信息交换平台, 实现全产业链的信息平台支持, 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是实现住宅全生命周期和质量责任可追溯管理的重要手段。

六是更加与保障性基本住房需求建设结合。欧洲和日本的集合住宅, 新加坡的租屋, 我国香港的公屋均是装配式技术的主要实践对象。

篇12:雪(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能读会写“窖、泯、厄、禀告、皎洁、风韵”等字词。

2.理解、积累“审美、闲适、慧心、落难、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等词语。

3.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过程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3.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强乐观地面对挫折与苦难的心态。

●教学重点:诵读;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一只先前心旷神怡地赏月的白兔,一旦拥有了月亮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一位先前极为脆弱的王子,遭遇凶险的厄运却能勇敢地承受不被打倒。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将为我们阐解如何去应对幸运和厄运这人生的两大难题。

二、作者及寓言介绍:

(出示作者照片)

周国平:

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我们小时候都读过寓言,你能为我们介绍一下相关的寓言吗?这些寓言都有一些共同点,谁能来讲讲啊?

(由学生介绍一些寓言后,师生共同归纳寓言的特点)

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三、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huìxīnxīxìfēngyùnkāngkǎixiánshìchèxiāobǐnggàoèyùnzhémóxíngqǐ

慧心嬉戏风韵慷慨闲适撤销禀告厄运折磨行乞

zhèngsèluònànguīshǔliúluò

正色落难归属流落

四、研读《白兔和月亮》

1、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这篇文章,看完之后合上课本,准备复述故事内容。(学生复述之后师生共同点评)

从大家的复述中我们知道白兔的赏月心态经历了两处转折,出现了两种变化,现在请大家归纳一下,白兔在这两种心态下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你能不能结合自己在现实中的例子证明。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这则寓言有两处转折,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是又一个转折。而白兔之所以会有不同心态的产生,关键在于它与月亮的关系发生变化。当月亮属于它一个时,它就有了独占月亮的欲望,生怕月亮会有什么闪失,所以才会紧张。)

2、分组研讨:

①白兔在最后为什么要请诸神之王撤销决定?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证明。作者借寓言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因为白兔“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道理: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②文章在末尾为何要提到人类,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形成对比,讽刺人类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无论怎样也不放弃自己的利益)

3、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从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教师点拨,如:用词精当的语句“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对称的语句“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4、拓展延伸:

白兔得到了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是否只有一无所有才会自在自得?

五、作业:

1、字词一个两次

2、预习《落难的王子》

附:

板书

白兔心态月亮形态

心旷神怡各具风韵

紧张不安、心痛如割险象迭生

原因:月亮的归属不同了

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由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介绍《落难的王子》的写作起因:“这篇寓言是有感而写的。在写作时,我自己正遭受着一个灾难。当时,我有一个女儿,出生不久便被诊断患有绝症,注定夭折。我确实听到旁人的叹息,说如果这样的灾难落到他们头上,他们可受不了。我回想起以前看到别人遭受灾难时,我自己也会有类似的心理感受。于是,产生了这篇寓言的构思。”

二、回顾复习相关字词

三、研读《落难的王子》

1、总体感知

(学生朗读之后由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并揣摩角色身份,分角色扮演。师生共评。)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引导,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明确:“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2、分组探究研读文章

思考以下问题:

①课文写王子落难,为什么要安排一个“我”?为什么也让厄运落到“我”头上?

②文中的哪一句话是反复出现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有什么意义?

③王子落难前后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①安排一个“我”是因为“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同时“我”也和王子一样遭遇挫折,是一个线索性的人物。安排了“我”来描述事件,显得更真实可信。“我”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安排厄运落到“我”头上,说明灾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人都可能面对不幸和灾难。提醒我们要像王子一样勇敢面对,乐观坚强。

②文中反复出现“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一句话,分别出现在王子对别人受难的感叹,“我”对王子受难的感叹还有别人对“我”受难的感叹中,说明灾难存在的普遍性、反复性和真实性。

③王子落难前是“多愁善感”“流泪叹息”,落难后是坚强勇敢,还“正色”地安慰落难的“我”。说明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3、归纳小结:

本文通过“我”,点出了灾难与挫折的普遍性与反复性,见证了王子落难前后的.性格变化,指出本文的寓意: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4、拓展探究: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以下问题:“只有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5、迁移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本文的内容,想一想王子后来的命运是什么样的,以《落难王子后传》为题,你来安排一下王子的命运。

四、作业

1、收集有关厄运的名句格言。

2、预习《〈论语〉十则》,收集与孔子有关的资料,背诵课文。

附:

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示例: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

(里希特《长庚星》)

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 (日本谚语)

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 (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至理名言》)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松下幸之助)

幸运最能发现罪恶;而厄运最能发现美德。 (培根《论厄运》)

板书

多愁善感坚强勇敢

流泪叹息“正色”

王子落难

寓意: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

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教学反思:

篇13:雪(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伤仲永 设计人 审核人

教学

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隶、环谒、利其然、扳、称”等词的词义

2、熟读课文,掌握文字间的停顿。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教学策略 重点

难点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讨论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课时 第一课时

教法教具 点拨法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情境引入 在世界上到底什么是“天才’呢?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本文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伤:以……为伤。

二、预设教学过程 一、读准字音、读清停顿

1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2、教师范读。

3、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4、学生自由练读两遍。

二、理解句意

1、结成兴趣小组疏通文意。

2、以练习形式考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1)时间表示法:五年、十二三矣、又七年

(2)理解词语:隶、未尝、意、立就、文理、稍稍、乞、邑人、称等。

(3)词类活用①父异焉②邑人奇之③稍稍宾客其父④父利其然(加点词为意动用法,活用后可理解为“以…为…”““把…当作…”)

(4)一词多义

之:

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④不能称前时之闻⑤卒之为众人

(答案:它,指书具,代词;他,指仲永,代词;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的,助词;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答案:到,介词;在,介词;比,介词;从,介词)

(5)翻译重点语句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②传一乡秀才观之;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3、指明同学翻译全文。

点拨:文言文翻译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简明、流畅、优美、富有文采。

4、带着以下问题齐读全文。

(1) 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2) 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5、学生结成兴趣小组,讨论。问题下节课解决。

识记

听准字音、停顿

读准字音、停顿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扫除障碍

小组讨论

回答

同学抢答

翻译全文

齐读

三、思考与练习1、朗读全文两遍。

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3、研读课文第三段,想想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四板书 伤仲永王安石

①父异焉

②邑人奇之

意动用法③稍稍宾客其父--以……为……

④父利其然

⑤伤仲永

上一篇:草率的意思和造句下一篇:邮政服务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