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母亲的歌(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5-10

献给母亲的歌(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通用3篇)

篇1:献给母亲的歌(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献给母亲的歌八年级作文700字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我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只是爱的抚慰,往往还有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多角度去观察母爱。

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爱,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颗颗生命的幼苗!但是,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个人性格的差异,母爱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剪不断的“脐带”。

虽然刚出生时,我们的那根连接母体的脐带已经被剪断,可是,我们与母亲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母亲精神上的血缘关系却难以割断。十几年来,也许我们与母亲朝夕相处,母亲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但是,沐浴在母爱中的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母亲吗?同学们,请你们回头看看我们那已经两鬓斑白的母亲,去了解了解她们:

母亲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梦想和追求;

母亲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的甘苦;

母亲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母亲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

询问这些时,可以找出母亲往日的照片,请她讲一讲照片背后的故事;还可以为生活中的母亲拍照,争取为她拍出最能表现她的特点的照片,并根据自己对母亲的了解,为每张照片题写标题,与母亲共享欢乐!

道不尽的母爱。

母亲的形象被无数人描绘过,母亲的品格被无数次赞美过,或用文字,或用音乐,或用镜头……虽然这些作品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那温柔深挚的感情却是一致的。

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得最紧密的人。当我们思乡想家的时候,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母亲就是我们最坚实的感情依托。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融入这种人类美好的感情中,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篇2:献给母亲的歌(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献给母亲的歌

内江市中区凤鸣初级中学陈小丽

一、活动目标:

1.能把自己所搜集的有关资料,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

2.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口语表达及综合思维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会合作意识。

5.通过活动,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热爱并孝敬母亲的感情。

6.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法向母亲表达感情,感悟“爱”的内涵。

二、活动准备:

1、请全班同学自由组合成多个研究小组,从“忆母爱、谈感受”、“赞母爱”、“谢母恩”、“送祝福”四个角度进行材料准备。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送给母亲的小礼物,要求必须是自己亲手做的。

3.让学生做给母亲端一杯茶、洗一次脚、捶一次背的家庭实践活动。

4、各小组将有关母亲的感人事迹,查找的有关资料,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展现刻画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广告等作品,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搜集、整理,用不同的形式展示这次活动的成果。

5.准备好与母亲有关的音乐作品,作为背景音乐贯穿整个活动。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3分钟)

老师给同学们讲故事:《生命的跪拜》(背景音乐)

(二)忆母爱、谈感受(13分钟)

1、看屏幕,你们能说一个关于动物母爱的故事吗?(展示动物母爱的一组画面,配乐)

2、同学们,动物尚且如此疼爱孩子,我们的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请展示刻画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等作品。也可出示自己给母亲画的像、拍的照片。并根据自己对母亲的了解,为图画、照片题写标题。(背景音乐)

3、请谈谈回家帮母亲干活后的感受。

(三)赞母爱(8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伟大的诗人但丁曾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纪伯伦也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1、古今中外有无数歌颂母爱的名篇佳作,或名言俗语,现在就请同学们将课外搜集的赞母亲的诗歌、小说、散文和格言、俗语展示出来。(学生齐读《游子吟》、多媒体播放《纸船》)

2、询问学生材料来源,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四)谢母恩(8分钟)

过渡语: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那就是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你爱--那就是母亲!慈母情,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慈母情,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健康地成长,母亲有多大的功劳啊!

所以,我们要感谢母亲,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1、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同学分组讨论,发表见解。

各小组选两名代表发言。

(五)送祝福(8分钟)

1、请学生介绍母亲节的由来。

2、让学生出示自己做的送给母亲的`礼物,并说明自己的构思意图。每个小组选一名最有代表性的礼物进行说明,并对母亲说一句祝愿的话。

(要求学生在课后能把礼物和祝福的话语送给妈妈。)

3、(多媒体播放贺卡)请根据画面写一段话,然后请同学在全班交流。

(六)小结:(4分钟)

也许,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但母爱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母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我们永远爱着您--妈妈!

(投影)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永远幸福!

师生同唱一首歌,爱心献母亲:(多媒体播放伴奏)

师生同唱: 《母亲》

四、推荐作业(1分钟)

1.每天为母亲做一件小事。如:端一杯水,扫一次地等,用你的一生去爱你的母亲。

2.找时间与母亲聊天,了解母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及母亲对你的希望和要求。

篇3:“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

“献给母亲的歌”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这是在学习了本单元尤其是胡适先生《我的母亲》一文后,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安排, 旨在通过课内外活动, 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 并为写作关于“母亲”的文章积累素材。

八年级的学生, 自我意识不断地增强, 个性日益张扬, 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 导致了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我们设想通过相关的活动, 引导学生去体察生活, 去感受生活中无微不至的母爱, 理解爱的多种表达方式, 从而有意识地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围绕学习目标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并具备一定的组织协作的能力。所以, 综合性活动一方面要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 教师又要体现主导作用, 全程关注, 适时引导, 使整个活动过程尽量体现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实践性、活动性和综合性。

第二部分综合性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 引导学生体会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识自己的母亲, 懂得感恩, 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情感;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及其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综合性学习的各个环节, 并在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和其他知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4、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听、读、写能力, 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诉真情。

第三部分活动设计

活动一:道不尽的母爱 (母爱深深深几许)

活动形式:学生采访母亲。

第一环节设计采访问题

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问题:

1、母亲年轻时对事业与家庭的追求。

2、母亲怀孕期间的喜怒哀乐。

3、母亲在养育“我”的过程中的甜酸苦辣。

4、当“我”呱呱坠地后, 母亲对孩子寄寓了怎样的希望。

5、母亲希望“我”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6、“我”让母亲最欣慰的一点是什么。

7、母亲现在对家庭和事业的追求与年轻时是否一致, 如果有变化了, 原因是什么。

说明:这几个方面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增进对母亲的了解, 让孩子在采访的过程中了解母亲为自己的辛勤付出乃至自我牺牲, 了解母亲对孩子的期望, 以期我们的学生能感受母亲的深情, 化解母子之间的矛盾。

要求学生根据采访内容设计采访问题, 可以同伴合作, 共同设计问题, 问题的切入点要小, 问题设计语言要精练、得体, 注意语气。

第二环节采访

要求:

1、确定好采访的时间、地点, 并事先征得母亲的同意。

2、学生根据已设计好的问题, 思考采访时应该用的语气语调, 并准备好出现意外情况时 (如母亲不愿说等) 的对策。

3、采访时最好能模拟采访的情景, 模拟记者的身份提问。

4、采访时要当场纪录, 如记录不下可以录音。

说明:这一环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用意, 首先是拉近母亲和孩子双方面的距离, 让孩子更加理解母亲;其次是为后面的活动环节准备素材, 为写作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整理采访记录。

要求:第一, 以问答的对话式描写来记录;第二, 注意母亲和你的语言描写要符合各自的身份、知识水平、阅历经验和当时采访的环境;第三, 这是对采访内容的整理, 要对原始的记录进行适当加工, 注意详略安排和内容取舍;第四, 在整理的过程中, 最好能凸显出采访过程中的某些细节, 如母亲说话时的神情、动作、语气语调等, 为写作做准备。

日记:就采访活动写一篇日记, 形式自由, 字数不限。

活动二:多角度看母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设计此活动的目的一是要孩子们去感受母亲多种多样的或细微或浓郁或深沉的爱, 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关注自己的母亲。

环节一:您的温情我的甜蜜

1、几个学生列举母亲关心爱护自己的几件小事, 可以是生活中极为细小的事, 但一定要真切感人。

2、让班级里一个母子关系比较紧张的学生谈听了这些小事以后的感受, 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

环节二:母爱, 让我欢喜让我忧

1、让几个孩子讲一讲与母亲的冲突, 并自我分析一下产生冲突的原因。

2、让其他同学分析这些冲突中母亲和孩子双方的对错, 并帮助他们分析冲突的根源及解决的办法。

环节三:万紫千红总是春

教师准备几则故事, 学生分组讨论, 发言。

1、两个孩子蹒跚学步, 一不小心摔倒在地, 哇哇大哭。一个母亲跑过去, 心疼地抱起孩子, 一面安抚孩子, 一面责怪地上的石头。另一个孩子的母亲却在一米远的地方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

2、狐狸的母亲会在孩子长大后赶孩子离开巢穴, 强迫它们独立生活。鹰的母亲在鹰还没学会飞的时候, 把幼鹰带到空中扔下。

学生讨论发言。

1、怎样看待故事中的母亲的行为?

2、你认为怎样才是理智的母爱?

环节四:妈妈, 您的爱我懂

学生通过以上三个环节, 对母亲的某些行为和语言, 对母亲埋藏在心底的深深的爱, 一定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感悟。请学生谈谈通过上面活动以后, 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让学生感受母爱, 培养换位思考的意识。

环节五:母爱, 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1、配乐欣赏毕淑敏的《孩子, 我为什么打你》、《孝心无价》。

2、请学生谈谈听了这两篇文章以后的体会, 加深对上面几个环节的认识。

环节六:妈妈, 我想对你说

1、用一句话来赞美自己的母亲, 写出自己对母亲的真情。

2、要求学生“以我手写我心”, 并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方法。

日记:母亲, 你的温情我懂

活动三:报得三春晖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母亲)

注:此活动计划一个月完成。

为母亲制作一份礼物。比如绣十字绣、制作电子相册、编辑一本小册子等。

拟编辑一本小册子献给母亲, 活动指导:

环节一: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编一本小册子的常识, 复习如何搜集资料。

环节二:学生分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好出版计划。

出版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书本名称, 内容体例, 主标题, 副标题, 栏目名称。

2、主编以及人员分工。如根据编写的体例, 安排好相应的搜集某方面的材料的人员;根据编写工作步骤, 安排好统稿、文字排版、美术设计或封面封底设计人员。

3、步骤与时间:包括收集资料、统稿交流、修改和出版的期限等。

环节三:学生编书。

教师给予指导, 当学生碰到问题时, 教师的指导把握两大原则:一是学生能合作完成的, 只给解决问题的建议, 鼓励他们积极动脑筋完成;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向各学科教师、家长、社会求教。

环节四:电子稿班级交流, 并评出最佳内容、最佳设计、最富创意等奖项。优秀的电子稿可以发送给家长, 让他们也体会儿女对他们的真情。

环节五:家庭经济条件许可的小组, 建议印刷“出版”。

附:学生编写的小册子电子稿两例。

活动四:灿灿萱草花, 罗生北堂下 (写写我那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母亲的作文, 题目自拟。作文要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出真实的母亲, 要避免程式化、脸谱化。

2、选择佳作, 编成小报班级展览, 班级博客发表。

注:活动三和活动四, 顺序可以调整。

第四部分活动小结与反思

“献给母亲的歌”是个极富情感性的主题, 整个活动设计, 由“采访母亲”、“多角度认识母爱”、“报答母亲”、“表现母爱”四个主题活动组成, 整个活动注重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性、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四大特点,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之本。四个活动, 用不同的形式, 训练学生的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一个活动“采访母亲”, 要求学生扣住采访目的设计合理、得体的问题, 是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 要求学生整理采访笔记, 都是语文能力的训练;第二个活动“多角度认识母爱”是典型的口语训练课;第三个活动“报答母爱”为编辑图书指导课, 其中的拟写标题、栏目小标题和卷首语, 侧重于形象性、抒情性的语言训练;写作训练课侧重于语言的表达技巧和方法的训练。

2、活动性和综合性是综合性学习的特性。除了写作训练课外, 其他三个活动都是以活动课的形式呈现的。尤其是“采访”与“编书”两个活动, 通过切实而有效的指导, 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初步体验了这些实践性极强的活动的特点, 并与生活实际接轨, 旨在活动中增强实际的操作能力。尤其是图书的编撰, 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电脑操作技术, 是强有力的挑战。

3、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活动历时较长, 尤其是图书编撰的活动, 持续一个月,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应该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学生有困难时, 建议大家群策群力, 合作完成;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向学科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尽可能地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而不是具体的方法。

上一篇:我的愿望普通话范文下一篇:幼儿园中班个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