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教案2教案

2024-05-22

勾股定理教案2教案(共9篇)

篇1:勾股定理教案2教案

动量定理的应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分析,使学生掌握使用动量定理时要注意:(1)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2)解题时注意选取正方向;

关于凉山州烟草公司会东县(局)营销部的情况汇报 敬的各级领导: 会东县(局)营销部自2003年以来,很多管理工作严重失控,特别是叶收购工作,一年比一年混乱。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流于形式,形同虚,缺乏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收购烟叶提级上调现象严重。出于对烟草业的热爱,为了使会东烟草真正发展壮大,为了烟农真正感到烟草行业他们带来的利益,我们冒昧的将会东的真实情况作一个简单的汇报:

一、烟叶收购管理混乱,出现大量提级上调现象,造成烟叶收购资金重流失。烟叶收购期间,每个烟叶收购点点长手握少则几百万元,多则几千万的烟叶收购流动资金操作大权。很多收购点一是靠吃烟农秤,二是靠买杂色,级外烟提级上调,造成烟叶收购资金大量流失。烟叶收购管理秩紊乱。有关系的点长,烟叶收得再混乱,质量再差;收购结束时,对账缺,一样可平安过关,不会受到任何处理。各类人员管理一片混乱,烟子,一些点长,收购人员家属、亲朋参与倒卖烟叶,部分领导直接参与益共同体买官卖官,腐败现象极为严重。谁当点长,这个烟叶收购点就谁的,很多点长把县营销部安排到收购点的终端机人员、微机员、库管,都换成他自己的亲信,营销部领导下去检查工作,他们又将营销部安的人员换上,领导一走,又是点长的亲信在操作,包括烟技员都是帮点打工,烟叶收购点成了家庭式的收购点。国有企业怎么会变成这样?怎会出现验级人员收小费,过磅人员开假单的现象?近两年营销部领导安排各站副站长到仓储中心交接烟叶,但他们不是使用动量定理的范围。

(3)选取

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使用物理规律有条理地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动量定理的应用,是本节的重点。动量、冲量的方向问题,是使用动量定理的难点。

三、教具

宽约2cm、长约20cm的纸条,底部平整的粉笔一支。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物体动量的改变,等于作用力的冲量,这是研究力和运动的重要理论。它反映了动量改变和冲量之间的等值同向关系。下面通过例题,具体分析怎样使用动量定理。

(二)教学过程设计

例1.竖立放置的粉笔压在纸条的一端。要想把纸条从粉笔下抽出,又要保证粉笔不倒,应该缓缓、小心地将纸条抽出,还是快速将纸条抽出?说明理由。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演示实验。第一次是小心翼翼地将纸条抽出,现象是粉笔必倒。第二次是将纸条快速抽出。具体方法是一只手捏住纸条没压粉笔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手指快速向下打击纸条中部,使纸条从粉笔下快速抽出。现象是粉笔几乎不动,仍然竖立在桌面上。

先请同学们分析,然后老师再作综合分析。

分析:纸条从粉笔下抽出,粉笔受到纸条对它的滑动摩擦力μmg作用,方向沿纸条抽出的方向。不论纸条是快速抽出,还是缓缓抽出,粉笔

在水平方向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不变。在纸条抽出过程中,粉笔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时间用t表示,粉笔受到摩擦力的冲量为μmgt,粉笔原来静止,初动量为零,粉笔的末动量用mv表示。根据动量定理有

μmgt=mv 如果缓慢抽出纸条,纸条对粉笔的作用时间比较长,粉笔受到纸条对它摩擦力的冲量就比较大,粉笔动量的改变也比较大,粉笔的底端就获得了一定的速度。由于惯性,粉笔上端还没有来得及运动,粉笔就倒了。

如果在极短的时间内把纸条抽出,纸条对粉笔的摩擦力冲量极小,粉笔的动量几乎不变。粉笔的动量改变得极小,粉笔几乎不动,粉笔也不会倒下。

练习:有一种杂技表演,一个人躺在地上,上面压一个质量较大的石板。另一个人手持大锤狠狠地打到石板上。问躺着的人是否会有危险?为什么?

请同学们判断结果,说明原因,老师最后再总结。由于铁锤打击石板的时间极短,铁锤对石板的冲量极小,石板的动量几乎不变,躺着的人不会受到伤害。

例2.质量1kg的铁球从沙坑上方由静止释放,下落1s落到沙子表面上,又经过0.2s,铁球在沙子内静止不动。假定沙子对铁球的阻力大小恒定不变,求铁球在沙坑里运动时沙子对铁球的阻力。(g=10m/s2)解法1:(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铁球下落1s末,接触到沙坑表面时速度

v=gt=10×1m/s

铁球在沙子里向下运动时,速度由v=10m/s减小到零。铁球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向上,铁球在沙子里运动时,受到向下的重力mg和沙子对它的阻力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以向上为正方向。

f-mg=ma 沙子对铁球的作用力

f=mg+ma=1×(10+50)N=60N 解法2:(使用动量定理)铁球由静止下落1s末,到与沙子接触时速度为

v=gt=10×1m/s=10m/s 在沙子里运动时,铁球受到向下的重力mg和沙子对它向上的阻力f。以向上为正方向,合力的冲量为(f-mg)t,物体的动量由mv减小到零,动量的改变为0-mv。根据动量定理,(f-mg)t=-mv 沙子对铁球的阻力

说明:因为规定向上为正方向,速度v的方向向下,所以10m/s应为负值。

解法3:(使用动量定理)铁球在竖直下落的1s内,受到重力向下的冲量为mgt1。铁球在沙子里向下运动时,受到向下的重力冲量是mgt2,阻力对它向上的冲量是ft2。取向下为正方向,整个运动过程中所有外力冲量总和为I=mgt1+mgt2-ft2。铁球开始下落时动量是零,最后静止时动量还是零。整个过程中动量的改变就是零。根据动量定理,mgt1+mgt2-ft2=0 沙子对铁球的作用力

比较三种解法,解法1使用了牛顿第二定律,先用运动学公式求出落到沙坑表面时铁球的速度,再利用运动学公式求出铁球在沙子里运动的加速度,最后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沙子对铁球的阻力。整个解题过程分为三步。解法2先利用运动学公式求出铁球落到沙子表面的速度,然后对铁球在沙子里运动这一段使用动量定理,求出沙子对铁球的阻力。整个过程简化为两步。解法3对铁球的整个运动使用动量定理,只需一步就可求出沙子对铁球的阻力。解法3最简单。通过解法3看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不论运动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各阶段、各个力冲量的总和,就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这就是动量定理的基本思想。

课堂练习:

1.为什么玻璃杯掉到水泥地上就会摔碎,落到软垫上,就不会被摔碎?

2.质量5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物体在F=15N的水平恒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物体运动到3s末水平恒力的方向不变,大小增大到F2=20N。取g=10m/s2,求F2作用于物体上的5s末物体的速度。

答案:13m/s。(三)课堂小结

通过例题分析,可以看出:

(1)使用动量定理时,一定要对物体受力进行分析。(2)在一维空间内使用动量定理时,要注意规定一个正方向。(3)正确选择使用动量定理的范围,可以使解题过程简化。

篇2:勾股定理教案2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命题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能正确地把命题进行改写。知道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公理和定理的含义,知道他们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与交流讨论活动,发现题设和结论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口头与书面表达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渗透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1.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2.正确地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难点是:正确地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把文字语言“翻译”成符号语言。三.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本节课采取“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以学生的阅读自学,讨论练习为主,教师启发为辅,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而能积极主动的学习。2.学法指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状态。向学生参透探索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多媒体计算机,课件,投影机,三角板 2.学具准备:直尺,铅笔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通过生活中的一个情景,讨论作出选择,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对各种信息进行判断,从而自然引出命题:命题与定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思想教育

2.命题、命题的分类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对一组语句是否能进行正确与错误的判断从而归纳命题的概念,从判断的结果引出命题的分类。紧接着安排一个练习,加深对命题概念及其分类的理解和掌握,明确命题的外延。3.命题的组成和改写

引导学生分析命题的已知条件和结论,明确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二者存在因果关系,通过分析观察发现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它的题设和结论最明显,因此安排学生讨论能否将其他的命题也写成这样的形式?怎样改写更好?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纠正语言的表达是否准确,进一步进行改写训练,突出重、难点 4.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什么命题?你能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吗?(在学生回答出后给出一个答案)你能用这个方法说明下面的命题是假命题吗?回答完后,你能总结出要判断一

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吗? 5练习书65练习6.公理、定理

阅读65页和66页一、二段思考: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定理?它们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已经学过的公理有哪些?你能举出一个我们已学过的定理吗?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7.证明: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引导学生(1)划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2)画出适合题意的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3)思考:怎样证明,说出你的想法和每一步的依据(4)学生完成的基础上小结。经过上面的推理这个命题是真命题,他可以用来作为判别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因此书上是以黑体字的形式出现的把它作为一个定理,书中凡是以这种黑体字形式出现的真命题都是判别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如果要使用这个定理,你能写出这个定理的推理形式吗?你认为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有哪些步骤? 8.练习教册66页练习1和2 9.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能说说本节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线索吗?如果把我们今天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各种表现作为“题设”把我们心中的奋斗目标和理想作为“结论”构成一个“人生命题”,同学们希望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要想它成为一个真命题,希望同学们好好地用行动去证明吧!适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带着希望走出课堂。

六、作业设计

根据巩固性原则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19.1习题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基本知识的巩固。

篇3:勾股定理教案2教案

【学习导航】

知识网络

余弦定理航运问题中的应用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学习要求

1.能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余弦定理的教学要达到“记熟公式”和“运算正确”这两个目标;

3.初步利用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课堂互动】

自学评价

1.余弦定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变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典范例】

【例1】在长江某渡口处,江水以5km/h的速度向东流,一渡船在江南岸的A码头出发,预定要在0.1h后到达江北岸B码头,

设AN为正北方向,已知B码头在A码头的北偏东150,并与A码头相距1.2km.该渡船应按什么方向航行?速度是多少(角度

精确到0.10,速度精确到0.1km/h)?

【解】

用心爱心 听课随笔

【例2】在ABC中,已知

sinA2sinBcosC,试判断该三角形的形状. 【解】

【例3】如图,AM是ABC中BC

中线,求证:

AM

【证明】

追踪训练一

1.在△ABC中,如果sinA:sinB:sinC=2∶3∶4,那么cosC等于(A.B.2 C.1 D.13

2.如图,长7m的梯子BC靠在斜壁上,梯脚与壁基相距1.5m,梯顶在沿着壁向上

专心

6m的地方,求壁面和地面所成的角α(精确到0.1°).

3.在△ABC中,已知a=2,b=3,C=60°,试证明此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

【选修延伸】

3【例4】在△ABC中,设

ab3c3

abc

c2,且sinAsinB34,请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解】

用心爱心听课随笔

篇4:勾股定理教案2教案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只有受到冲量,才会有动量 B.物体受到冲量,其动量大小必定改变 C.物体受到冲量越大,其动量也越大

D.做减速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冲量的方向与动量变化的方向相同

2. 一个士兵坐在皮划艇上,他连同装备和皮划艇的总质量共120 kg.这个士兵用自动步枪在2 s时间内沿水平方向连续射出10发子弹,每发子弹质量10 g,子弹离开枪口时相对地面的速度都是800 m/s.射击前皮划艇是静止的.求连续射击后皮艇的速度是多大? 3. 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作直线运动,在t1时间内物体的速度由零增大到v,F对物体做功W1,给物体冲量I1.若在t2时间内物体的速度由v增大到2v,F对物体做功W2,给物体冲量I2,则()A.W1=W2,I1=I2 B.W1=W2,I1>I2

C.W1W2,I1=I2

4. 跳伞员从飞机上跳下,经过一段时间速度增大到收尾速度50m/s时才张开伞,这时,跳伞员受到很大的冲力.设张伞时间经1.5s,伞开后跳伞员速度为5m/s,速度方向始终竖直向下,则冲力为体承的_____倍.5. 光子不仅有能量,还有动量,光照射到某个面上就会产生压力-光压,宇宙飞船可以采用光压作为动力.现给飞船安上面积很大的薄膜,正对着太阳光,靠太阳光在薄膜上产生的压力推动宇宙飞船前进,第一次安装反射率极高的薄膜,第二次安装的是吸收率极高的薄膜,那么()A.第一次飞船的加速度大 B.第二次飞船的加速度大

C.两种情况,飞船的加速度一样大 D.两种情况的加速度不能比较

6. 一质量为m的小球,从高为H的地方自由落下,与水平地面碰撞后向上弹起。设碰撞时间为t并为定值,则在碰撞过程中,小球对地面的平均冲力与跳起高度的关系是()A.跳起的最大高度h越大,平均冲力就越大 B.跳起的最大高度h越大,平均冲力就越小 C.平均冲力的大小与跳起的最大高度h无关

D.若跳起的最大高度h一定,则平均冲力与小球质量正比

7. 从同一高度将两个质量相等的物体,一个自由落下,一个以某一水平速度抛出,当它们落至同一水平面的过程中(空气阻力不计)()

A.动量变化量大小不同,方向相同 B.动量变化量大小相同,方向不同 C.动量变化量大小、方向都不相同 D.动量变化量大小、方向都相同 8. 相同的玻璃杯从同一高度落下,分别掉在水泥地和草地上。则()A.玻璃杯刚要落在水泥地上时的动量大于刚要落在草地上时的动量 B.玻璃杯落在水泥地上动量的变化量大于落在草地上动量的变化量 C.玻璃杯落在水泥地上动量的变化率大于落在草地上动量的变化率 D.玻璃杯落在水泥地上受到的冲量大于落在草地上受到的冲量

9. 玻璃茶杯从同一高度掉下,落在水泥地上易碎,落在海锦垫上不易碎,这是因为茶杯与水泥地撞击过程中()A.茶杯动量较大 B.茶杯动量变化较大 C.茶杯所受冲量较大 D.茶杯动量变化率较大

10. 质量为5 kg的物体,原来以v=5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现受到跟运动方向相同的冲量15 N·s的作用,历时4 s,物体的动量大小变为()A.40 kg·m/s B.160 kg·m/s C.80 kg·m/s D.10 kg·m/s

参考答案: 1. 答案: D 解析:

2. 答案: 解:每次发射子弹过程中,对人、艇、枪及子弹组成的系统总动量守恒,连续发射十颗子弹和一次性发射十颗子弹结果相同. 由题中所给数据M=120 kg,t=2 s,m=0.01 kg,v1=800 m/s,射击后划艇的速度是v2,由动量守恒得:

10mv1=(M-10m)v2,解得v2≈0.67 m/s.解析:

3. 答案: C 解析: 结合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来分析求解。4. 答案: 4 5. 答案: A

解析: 因为光子和薄膜的接触时间极短,在两种情况下接触的时间可以认为近似相等,运用反射率极高的薄膜,根据动量定理得,F1t=-2mv,运用吸收率极高的薄膜,根据动量定理有:F2t=-mv,知安装反射率极高的薄膜,产生的作用力较大,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产生的加速度较大.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 答案: AD 7. 答案: D 8. 答案: C 9. 答案: D 解析: 考点:动量定理

试题分析: 玻璃茶杯从同一高度掉下,与水泥地和海绵垫接触前瞬间速度相同,动量相同,与水泥地和海绵垫作用后速度均变为零,茶杯动量的变化相同,故AB错误;茶杯的动量变化相同,根据动量定理I=△P得知,茶杯所受冲量相同,故C错误;茶杯与水泥地作用时间短,茶杯与海绵垫作用时间长,△P相同,则动量的变化率较大,故D正确。10. 答案: A 解析: 考点:动量定理

篇5:勾股定理教案2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过程与方法: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通过实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建议

课本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首先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用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坚实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设置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比如对于余弦定理的证明,常用的方法是借助于三角的方法,需要对三角形进行讨论,方法不够简洁,通过向量知识给予证明,引起学生对向量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感受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的简便之处.教科书就是用了向量的方法,发挥了向量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威力.

在证明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以后,教科书从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的比较中,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指出,“从余弦定理以及余弦函数的性质可知,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如果小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钝角;如果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锐角.由上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还要启发引导学生注意余弦定理的各种变形式,并总结余弦定理的适用题型的特点,在解题时正确选用余弦定理达到求解、求证目的 启发学生在证明余弦定理时能与向量数量积的知识产生联系,在应用向量知识的同时,注意使学生体会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数量积等多处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一

提问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弦定理,解决了有关三角形的两类问题: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三角形中还有怎样的问题没有解决?

已知两边和夹角;已知三边.首先分析最特殊的三角形——直角.如图1.已知两边a,b及夹角C90,能否求第三边?

勾股定理c2a2b

2提问2:在斜三角形中边和角有怎样的关系?

在△ABC中,当C90时,有c2a2b2.

实验:若a,b边的长短不变,C的大小变化,c2与a2b2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

如图2,若C90时,由于b边与a边的长度不变,所以c边的长度变短,即c2a2b2.如图3,若C90时,由于b边与a边的长度不变,所以c边的长度变长,即c2a2b2.当C90时,c2a2b2,那么c2与a2b2到底相差多少呢?与怎样的角有关呢?显然应与∠C的大小有关.图1 图2 图

3导入新课二

师 上一节,我们一起研究了正弦定理及其应用,在体会向量应用的同时,解决了在三角形已知两角、一边和已知两边与其中一边对角这两类解三角形问题.当时对于已知两边夹角求第三边问题未能解决,下面我们来看如图(1),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两直角边及直角可表示斜边,即勾股定理,那么对于任意三角形,能否根据已知两边及夹角来表示第三边呢?下面我们根据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的有关知识来研究这一问题

在△ABC中,设BC=A,AC=B,AB=C,试根据B、C、A来表示

A

师 由于初中平面几何所接触的是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所以应添加辅助线构成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内通过边角关系作进一步的转化工作,故作CD垂直于AB于D,那么在Rt△BDC中,边A可利用勾股定理用CD、DB表示,而CD可在Rt△ADC中利用边角关系表示,DB可利用AB-AD转化为AD,进而在Rt△ADC内求解

解:过C作CD⊥AB,垂足为D,则在Rt△CDB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A2=CD2+BD

∵在Rt△ADC中,CD2=B2-AD

又∵BD2=(C-AD)2=C2-2C·AD+AD

∴A2=B2-AD2+C2-2C·AD+AD2=B2+C2-2C·AD.又∵在Rt△ADC中,AD=B·COs

A

∴a2=b2+c2-2abcosA

.类似地可以证明b2=c2+a2-2cacosB

c2=a2+b2-2abcos

C

篇6:勾股定理教案2教案

一、复习引入: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1)我们把不共线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2)基底不惟一,关键是不共线;(3)由定理可将任一向量a在给出基底e1、e2的条件下进行分解;(4)基底给定时,分解形式惟一.λ1,λ2是被a,e1,e2唯一确定的数量2.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分别取与x轴、y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i、j作为基底.任作一个向量a,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知,有且只有一对实数x、y,使得axiyj把(x,y)叫做向量a的(直角)坐标,记作a(x,y)其中x叫做a在x轴上的坐标,y叫做a在y轴上的坐标,特别地,i(1,0),j(0,1),0(0,0).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1)若a(x1,y1),b(x2,y2),则ab(x1x2,y1y2),ab(x1x2,y1y2),a(x,y)两个向量和与差的坐标分别等于这两个向量相应坐标的和与差..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等于用这个实数乘原来向量的相应坐标。(2)若A(x1,y1),B(x2,y2),则ABx2x1,y2y1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表示此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终点坐标减去始点的坐标.1

向量AB的坐标与以原点为始点、点P为终点的向量的坐标是相同的。3.练习:1.若M(3,-2)N(-5,-1)且 MP1MN,求P点的坐标22.若A(0,1),B(1,2),C(3,4),则AB2BC=.3.已知:四点A(5,1),B(3,4),C(1,3),D(5,-3),如何求证:四边形ABCD是梯形.?

二、讲解新课:

1、思考:(1)两个向量共线的条件是什么?(2)如何用坐标表示两个共线向量?

设a=(x1,y1),b=(x2,y2)其中ba.x1x2由a=λb得,(x1,y1)=λ(x2,y2) 消去λ,x1y2-x2y1=0

y1y2a∥b(b0)的充要条件是x1y2-x2y1=0探究:(1)消去λ时能不能两式相除?

(不能 ∵y1,y2有可能为0,∵b0 ∴x2,y2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

(2)能不能写成y1y2 ?(不能。∵x1,x2有可能为0)x1x2ab

x1y2x2y10(3)向量共线有哪两种形式? a∥b(b0)

三、讲解范例:

例1已知a=(4,2),b=(6,y),且a∥b,求y.例2已知A(-1,-1),B(1,3),C(2,5),试判断A,B,C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思考:你还有其它方法吗?

例3若向量a=(-1,x)与b=(-x,2)共线且方向相同,求x 解:∵a=(-1,x)与b=(-x,2)共线 ∴(-1)×2-x•(-x)=0

 ∴x=±2 ∵a与b方向相同 ∴x=2

例4 已知A(-1,-1),B(1,3),C(1,5),D(2,7),向量AB与CD平行吗?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吗?

解:∵AB=(1-(-1),3-(-1))=(2,4),CD=(2-1,7-5)=(1,2)又 ∵2×2-4×1=0 ∴AB∥CD

又 ∵ AC=(1-(-1),5-(-1))=(2,6),AB=(2,4),2×4-2×60 ∴AC与AB不平行

∴A,B,C不共线 ∴AB与CD不重合 ∴AB∥CD 例5设点P是线段P1P2上的一点,P1、P2的坐标分别是(x1,y1),(x2,y2).(1)当点P是线段P1P2的中点时,求点P的坐标;(2)当点P是线段P1P2的一个三等分点时,求点P的坐标.思考:(1)中 P1P:PP2=?(2)中P1P:PP2=? 若P1P:PP2=如何求点P的坐标?

四、课堂练习:P101面4、5、6、7题。

五、小结 :(1)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2)平面上两点间的中点坐标公式及定点坐标公式;(3)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六、课后作业:《习案》二十二。思考:

1.若a=(2,3),b=(4,-1+y),且a∥b,则y=(C)A.6 B.5 C.7 D.8 2.若A(x,-1),B(1,3),C(2,5)三点共线,则x的值为(B) A.-3 B.-1 C.1 D.3 3.若AB=i+2j,DC=(3-x)i+(4-y)j(其中i、j的方向分别与x、y轴正方向相同且为单位向量).AB与DC共线,则x、y的值可能分别为(B)A.1,2 B.2,2 C.3,2 D.2,4 4.已知a=(4,2),b=(6,y),且a∥b,则y= 3.3

篇7:勾股定理教案2教案

【2013年高考会这样考】

考查圆的切线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应用.

【复习指导】

本讲复习时,牢牢抓住圆的切线定理和性质定理,以及圆周角定理和弦切

角等有关知识,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基础梳理

1.圆周角定理

(1)圆周角:顶点在圆周上且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

(2)圆周角定理: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度数的一半.

(3)圆周角定理的推论

①同弧(或等弧)上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②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90°;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2.圆的切线

(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①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②切线的判定定理

过半径外端且与这条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长相等.

3.弦切角

(1)弦切角: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切,另一边与圆相交的角.

(2)弦切角定理及推论

①定理:弦切角的度数等于所夹弧的度数的一半.

②推论:同弧(或等弧)上的弦切角相等,同弧(或等弧)上的弦切角与圆周角相等.

双基自测

1.如图所示,△ABC中,∠C=90°,AB=10,AC=6,以AC为直径的圆与斜边交于点P,1则BP长为________.

解析 连接CP.由推论2知∠CPA=90°,即CP⊥AB,由射影定理知,AC=

2AP·AB.∴AP=3.6,∴BP=AB-AP=6.4.答案 6.42.如图所示,AB、AC是⊙O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B、C,D是优弧BC

上的点,已知∠BAC=80°,那么∠BDC=________.解析 连接OB、OC,则OB⊥AB,OC⊥AC,∴∠BOC=180°-∠BAC=100°,1∴∠BDC=∠BOC=50°.2答案 50°

3.(2011·广州测试(一))如图所示,CD是圆O的切线,切点为C,点A、B在圆O上,BC=1,∠BCD=30°,则圆O的面积为________.

解析 连接OC,OB,依题意得,∠COB=2∠CAB=2∠BCD=60°,又OB=OC,因此△BOC是等边三角形,OB=OC=BC=1,即圆O的半径为1,所以圆O的面积为π×1=π.答案 π

4.(2011·深圳二次调研)如图,直角三角形ABC中,∠B=90°,AB=4,以BC为直径的圆交AC边于点D,AD=2,则∠C的大小为________.

解析 连接BD,则有∠ADB=90°.在Rt△ABD中,AB=4,AD=2,所以∠

2A=60°;在Rt△ABC中,∠A=60°,于是有∠C=30°.答案 30°

5.(2011·汕头调研)如图,MN是圆O的直径,MN的延长线与圆O上过点P的切线PA相交于点A,若∠M=30°,AP=23,则圆O的直径为________.

解析 连接OP,因为∠M=30°,所以∠AOP=60°,因为PA切圆O于P,所以OP⊥AP,在Rt△ADO中,OP=

答案

APtan ∠AOP2

2,故圆O的直径为4.tan 60°

考向一 圆周角的计算与证明

【例1】►(2011·中山模拟)如图,AB为⊙O的直径,弦AC、BD交于点P,若AB=3,CD=1,则sin∠APB=________.[审题视点] 连结AD,BC,结合正弦定理求解.

解析 连接AD,BC.因为AB是圆O的直径,所以∠ADB=∠ACB=90°.又∠ACD=∠ABD,所以在△ACD中,由正弦定理得:===sin∠DACsin∠ACDsin∠ABDCDADADABsin∠ABD12=AB=3,又CD=1,所以sin∠DAC=sin∠DAPcos∠DAP=sin∠ABD3

3又sin∠APB=sin(90°+∠DAP)=cos∠DAP=

答案

2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寻找∠APB与∠DAP的关系以及AD与AB的关系.

【训练1】 如图,点A,B,C是圆O上的点,且AB=4,∠ACB=30°,则圆O的面积等于22.3________.

解析 连接AO,OB.因为∠ACB=30°,所以∠AOB=60°,△AOB为等边三角形,故圆O的半径r=OA=AB=4,圆O的面积S=πr2=16π.答案 16π

考向二 弦切角定理及推论的应用

【例2】►如图,梯形ABCD内接于⊙O,AD∥BC,过B引⊙O的切线分别交DA、CA的延长线于E、F.已知BC=8,CD=5,AF=6,则EF的长为________.

[审题视点] 先证明△EAB∽△ABC,再由AE∥BC及AB=CD等条件转化为线

段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而求解.

解析 ∵BE切⊙O于B,∴∠ABE=∠ACB.又AD∥BC,∴∠EAB=∠ABC,∴△EAB∽△ABC,∴

又AE∥BC,∴BEAB.ACBCEFBEABEF=.AFACBCAF

又AD∥BC,∴AB=CD,∴AB=CD,∴

∴EF=

答案 CDEF5EF,∴,BCAF863015=8415 4

(1)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与弦切角定理及其推论多用于推出角的关系,从而证明

三角形全等或相似,可求线段或角的大小.

(2)涉及圆的切线问题时要注意弦切角的转化;关于圆周上的点,常作直线(或半径)或向弦(弧)两端画圆周角或作弦切角.

【训练2】(2010·新课标全国)如图,已知圆上的弧AC=BD,过C点的圆的切线与BA的延长线交于E点,证明:

(1)∠ACE=∠BCD;

(2)BC2=BE×CD.证明(1)因为AC=BD,所以∠BCD=∠ABC.又因为EC与圆相切于点C,故∠ACE=∠ABC,所以∠ACE=∠BCD.(2)因为∠ECB=∠CDB,∠EBC=∠BCD,所以△BDC∽△ECB,故即BC2=BE×CD

.BCCD,BEBC

高考中几何证明选讲问题(二)

从近两年的新课标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圆的切线的有关知识是重点考查对象,并且多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篇8:勾股定理教案

一、《标准》要求

1.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4.探究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他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探索过程,了解勾股定理的各种探究法方法及其内在联系,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和掌握勾股定理内容及简单应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内容;

2.能够运用勾股定理求解三角形中相关的边长(只限于常用的数);

3.通过对勾股定理的探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运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例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与应用,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三、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灵活应用

四、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据传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公元前580-490年左右),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在宴席上,其他的宾客都在尽情欢乐,只有毕达哥拉斯却看着朋友家的方砖地发起呆来,原来朋友家的地面是由许多直角三角形组成的图案,黑白相间,美观大方。主人看到毕达哥拉斯的样子非常奇怪,就想过去问他,谁知,毕达哥拉斯突然恍然大悟地站了起来,大笑着跑回去了,原来,他发现了地砖上的三个正方形存在某种数学关系。

那么黑白相间的地砖上的正方形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勾股定理被称为“几何学的基石”,勾股定理现约有500种证明方法,是数学定理中证明方法最多的定理之一。勾股定理是人类早期发现并证明的重要数学定理之一,用代数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也是数形结合的纽带之一。在中国,商朝时期的商高提出了“勾三股四玄五”的勾股定理的特例。在西方,最早提出并证明此定理的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用演绎法证明了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之和。

别名:商高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百牛定理。1(1)、动手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

刻度尺量出AB的长。(2)、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

你能观察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吗?看不出来的话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的活动。

4.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1.6个单位长度和2.4个单位长度,上面的猜想关系还成立吗?

二、新知传授

通过上面的活动,可以发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因为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因此我国把上面的这个结论称为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b,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bc。22

勾股定理的一些变式:

2a2c2b2,b2c2a2,cab2ab.

2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实际采用的是图形面积与代数恒等式的关系相互转化进行证明的,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方法一:如图(3)所示,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

,所以.

(这个方法叫加菲尔德证法。加菲尔德在证出此结论5年后,成为美国第20任总统,所以人们又称其为“总统证法”。)

方法二: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的正方形.

图(1)中,所以

这是加菲尔德证法变式 如果将大正方形边长为c的小正方形沿对角线切开,则回到了加菲尔德证 法。相反,若将上图中两个梯形拼在一起,就变为了此证明方法。

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中间正方形的面积加上四个三角形的面积,即:

方法三: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

图(2)中,所以

(这个方法是以前一个叫赵爽的人对这个图做出的描述,所以这个图又叫赵爽弦图,用现代的数学语言描述就是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小正方形的面积加上四个三角形的面积。)

那么勾股定理到底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勾股定理的作用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长,求第三边; 2.用于解决带有平方关系的证明问题; 3. 与勾股定理有关的面积计算; 4.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类型

一、勾股定理的直接应用

1、在△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5(1)若a=5,b=12,求c;(2)若c=26,b=24,求a.

【思路点拨】利用勾股定理a2b2c2来求未知边长.

解:(1)因为△ABC中,∠C=90°,a2b2c2,a=5,b=12,所以c2a2b25212225144169.所以c=13.

(2)因为△ABC中,∠C=90°,a2b2c2,c=26,b=24,所以a2c2b2262242676576100.所以a=10.

练习1

△ABC,AC=6,BC=8,当AB=________时,∠C=90°

2.在△ABC中,A900,则下列式子中不成立的是()A.BC2AB2AC

2B.AC2BC2-AB2 B.AB2BC2AC2

D.AB2AC2BC2

3.在△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1)已知b=6,c=10,求a;

(2)已知a:c3:5,b=32,求a、c.

【答案】

解:(1)∵ ∠C=90°,b=6,c=10,∴ acb10664,∴ a=8.(2)设a3k,c5k,∵ ∠C=90°,b=32,∴ abc.

222(3k)32(5k)即. 22222222解得k=8.

∴ a3k3824,c5k5840.

类型

二、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证明

2、(2015•丰台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

勾股定理神秘而美妙,它的证法多种多样,下面是教材中介绍的一种拼图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先做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然后按图1的方法将它们摆成正方形.

由图1可以得到(a+b)=4×222

2,整理,得a+2ab+b=2ab+c.

222所以a+b=c.

如果把图1中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摆成图2所示的正方形,请你参照上述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完成下面的填空:

由图2可以得到

,整理,得

,所以

【答案与解析】

证明:∵S大正方形=c2,S大正方形=4S△+S小正方形=4×ab+(b﹣a)2,∴c2=4×ab+(b﹣a)2,整理,得

2ab+b2﹣2ab+a2=c2,∴c2=a2+b2. 故答案是:41ab(b-a)2c2;2ab+b2﹣2ab+a2=c2;a2+b2=c2. 2

练习2 如图,在△ABC中,∠C=90°,D为BC边的中点,DE⊥AB于E,则AE2-BE2等于()

A.AC2

B.BD2

C.BC2

D.DE2

【答案】连接AD构造直角三角形,得,选A.

类型

三、与勾股定理有关的线段长

3、如图,长方形纸片ABCD中,已知AD=8,折叠纸片使AB边与对角线AC重合,点B落在点F 处,折痕为AE,且EF=3,则AB的长为()

A.3 B.4 C.5 D.6

【答案】D; 【解析】

解:设AB=x,则AF=x,∵ △ABE折叠后的图形为△AFE,∴ △ABE≌△AFE.BE=EF,EC=BC-BE=8-3=5,在Rt△EFC中,由勾股定理解得FC=4,22在Rt△ABC中,x8x4,解得x6.

2类型

四、与勾股定理有关的面积计算

4、如图,直线l上有三个正方形a,b,c,若a,c的面积分别为5和11,则b的面积为()

A.6

B.5

C.11

D.16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察了全等三角形与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由b是正方形,可求△ABC≌△CDE.由勾股定理可求b的面积=a的面积+c的面积. 【答案】D

【解析】

解:∵∠ACB+∠ECD=90°,∠DEC+∠ECD=90°,∴∠ACB=∠DEC,在△ABC和△CDE中,∵ABCCDEACBDECACCE

∴△ABC≌△CDE ∴BC=DE ∵ABBCAC ∴ABDEAC

∴b的面积为5+11=16,故选D.

练习4如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请在图中找出若干图形,使得它们的面积之和恰好等于最大正方形①的面积,尝试给出两种以上的方案。22222

24.如图,所有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所有四边形都是正方形,已知S1=4,S2=9,S3=8,S4=10,则S=()

A.25 B.31 C.32 D.40

【答案】解:如图,由题意得: AB2=S1+S2=13,AC2=S3+S4=18,∴BC2=AB2+AC2=31,∴S=BC2=31,故选B.

类型

五、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5、有一个小朋友拿着一根竹竿要通过一个长方形的门,如果把竹竿竖放就比门高出1尺,斜放就恰好等于门的对角线,已知门宽4尺,求竹竿高与门高.

【思路点拨】根据题中所给的条件可知,竹竿斜放就恰好等于门的对角线长,可与门的宽和高构成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可求出门高.

【答案与解析】

解:设门高为x尺,则竹竿长为(x+1)尺,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x2+42=(x+1)2,即x2+16=x2+2x+1,解得:x=7.5,竹竿高=7.5+1=8.5(尺)

答:门高7.5尺,竹竿高8.5尺.

练习5

如图,某储藏室入口的截面是一个半径为1.2m的半圆形,一个长、宽、高分别是1.2m,1m,0.8m的箱子能放进储藏室吗?

5.如图所示,一旗杆在离地面5m处断裂,旗杆顶部落在离底部12m处,则旗杆折断前有多高?

【答案】

解:因为旗杆是垂直于地面的,所以∠C=90°,BC=5m,AC=12m,∴

ABBC222AC52122169 .∴

AB13(m).

BC+AB=5+13=18(m).

篇9:勾股定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猜想得出勾股定理的结论。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归纳、猜想、探索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结论,从而发现勾股定理。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我国古代,人们将直角三角形中的短的直角边叫做钩、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根据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记载,约在公元前1100年人们已经知道钩是

三、股是四,那么弦就是五,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设计意图:问题设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为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生感到困惑时教师指出: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解开困惑。)

2、探索交流、开展新科 活动1 问题2:毕得格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相传2500年前,一次他去朋友家做客,发现朋友家的用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关系。我们来观察一下图中的地面,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问题3:你能发现下图中等腰直角三角形A、B、C有什么性质吗?

问题4:等腰三角形都有上述性质吗?观察下图,回答问题。(1)观察图1 正方形A中含有 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是 个单位面积。正方形B中含有 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是 个单位面积。正方形C中含有 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是 个单位面积。(2)在图

2、图3中,正方形A、B、C中个含有多少个小方格?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你如何得到上述结果的?与同伴交流。

(2)请将上述结果填入下表,你能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关系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计算,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而言,满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通过探究、发现,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命题一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活动2 问题5:等腰三角形有上述性质,其他的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如下图,每个小方格的面积均为1,请分别计算出下图中A、B、C、A‘、B‘、C’的面积,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问题6:给出一个边长为0.5、1.2、1.3,这种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也满足上述结论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观察、猜想、归纳这一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结论具有一般性。)介绍赵爽弦图

3、案例剖析,知识升华 活动3 问题7:小明的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音幕后,发现银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问题8:(1)如图,一根旗杆在离地面9m出断裂,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m处,问旗杆折断之前有多高?

(2)就斜边长17cm,一条直角边长15cm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两个问题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生可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告诉我们已知两边可求出第三边,从而体验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4、课堂回顾,知识小结

掌握勾股定理及应用;会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设计

5、作业设计

上一篇:孩子5岁智力落后怎么办下一篇:会计电算化考试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