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

2024-04-23

中学作文(精选9篇)

篇1:中学作文

中学生作文 中学生作文大全 中学生作文网 中学生优秀作文网

中学生作文大全网:

中学生作文,指的是指初/高中学生根据所给定命题或半命题作出的文章。文章的文体常有记叙文、议论文、叙事/议论散文等。初中学生作文字数约600字左右,高中字数在800字左右。初/高中时期的作文训练对青少年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作文训练是整个人生中语言修为的拔高过程,是在语言运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

初中生

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三年(目前中共为各省推行九年义务教育、采限定省制),包含第7到第9学年,原先称作初

一、初

二、初三,现在开始称作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初三结束有一次会考,成绩只有A.B.C.D,通过了会考,才可以拿到初中毕业证。读完初三后会有以升入高中的中考,成绩上线者可以进入高中或中等专科学校。

高中生

高中则是第10到第12学年,称为高

一、高

二、高三。高三结束有一次会考,成绩只有A.B.C.D,通过了会考,才可以拿到高中毕业证。读完高三后会有以升入大学的高考,成绩上线者可以进入本科或高等专科学校。

作文(composition)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小学作文分为,一般3年级的作文字数大约有200字左右。

4、5年级的作文350~450左右,6年级的作文500~550左右。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中学生作文 中学生作文大全 中学生作文网 中学生优秀作文网

你拍一,我拍一,写清时间记在心;你拍二,我拍二,要写地点莫忘记;你拍三,我拍三,写活人物是关键;你拍四,我拍四,事情经过写具体;你拍五,我拍五,开头原因要写清;你拍六,我拍六,结果一定不能丢;描写语言多积累,好好学习天天上;用好作文的要素,阳光作文快快长

写作方法

1.开头的写法

开头的写法:万事开头难,写作文也是如此,但文章的开头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背景法: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情景等背景。(2)人物法:交代文章所要描述的主要人物或有关人物。(3)主题句法:提出一个观点或论据作为文章要阐明或论述的主题。(4)问题法: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出文章的内容,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力。(5)惊语法:用令人感到惊奇的句子开头,激起读者的兴趣。(6)

故事法:以讲故事的形式作为文章的开头,在此基础上展开文章。多用于记叙文,也可用于议论文。(7)数据法:引用已经被证实的数字来引起话题。(8)引语法:引用名人名言或常见习语、谚语等作为文章的开头。(9)定义法:常见于对标题下定义,然后通过举例、逻辑推理等方法加以详细说明。(10)夸张法:以一个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为前提,吸引读者(11)侧面转折描写:从另一个方面来烘托文章主题,引出下文。

(12)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兴趣,文章格调升华。

中级水平的学生写作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词汇量有限,不能细致地进行表达:例如“我的妈妈是个好妈妈,她不但对我很好,她对每个人也都很好。她真是一个好妈妈。”简单重复的词语明显地限制了语言的表现力。

2、表达能力有限,难以组织一篇结构完整语气连贯的文章。由于学生还不太熟悉汉语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当他从写单句过渡到组织一篇文章,用汉语进行连贯的表达时,就常常会显得力不从心,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是支离破碎或辞不达意。

3、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文章里写的是什么。这是一种很特殊的现象,多发生在华裔孩子身上。看起来文从字顺的一篇作文,但它的作者却不会读它。为什么?因为作文是在家长帮助下写出来的,遣词造句反映的是家长的思维。这样的作文练习根本起不到练习的作用。

4、畏惧写作文。有些学生在读书和默写甚至造句方面都表现不错,但由于害怕写作文,几乎放弃坚持了几年的中文学习。在这样的教学对象面前,只讲解怎样审题,怎样组织材料似乎是远水不解近渴。因为在动笔写作之前,他们还有一连串的障碍需要逾越,如果不帮助他们越过这些障碍,那么写作只可能是纸上谈兵。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把写作程序由“想——写”变为:“想——说——写”,是帮助学生逾越这些障碍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个变化意味着,此时对于这个特定群体的教学重点不能仅放在“写”上,而应该首先做好前两步:“想”和“说”,即写前的准备和指导。由于这些活动环节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所以,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写前预练”。

篇2:中学作文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作者/肖久细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改革虽历经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目前仍不容乐观。本文从一个一线的中学老师的视角分析了当今中国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其存在的不足,以及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的困惑,并试着探讨了其对策。

【关键词】中学作文 现状 困惑 对策

中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写作能力的培养尤其关键,它是各项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运用,它是学生思想、心灵、精神、审美情趣的定格再现,它也是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再现。因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操,陶冶性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一种重要途径,对社会、对国家的兴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盖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作文的社会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此,所以历来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对作文教学不敢怠慢,不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好方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快速作文教学法”、“快乐作文教学法”“情境作文教学法”等。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学作文教学仍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仍存在不少的困惑,有待我们去分析,去研究,去探讨。

困惑1中学作文教学中要不要进行写作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

这一困惑主要是由于中学语文教材对作文的定位不足造成的。传统的语文教材在编写作文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作文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过分地注重作文技巧的传授。这当然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写作思维及创作兴趣。新课程改革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因此,从指导思想、课程理念、教材编写上都进行了重大改革。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因此,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的编排上进行了全面改革,现举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

这样的编排比起以往的那种编排方式来的确科学多了,令学生很容易就走出了对作文的恐惧,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提起笔来就可作文。但新教材中作文教学内容编排却没有写作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内容,只有学生写作的内容或方向。这样,给教师的感觉就是不需要传授写作技法,将作文题或者作文话题一出便让学生自由作文。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作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真正动起笔来时却又为难了,因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那一定要超级大作家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学生如能达到这一境界就不是学生,就不用学习写作了。于是,就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学生作文话是有的说了,却又存在一个该怎样说、怎样说好的问题。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习作内容丰富,但结构松散甚至混乱,语言不够精彩甚至病句成堆,(www.fwsir.Com)主题不突出甚至没有主题等等,以至于老师都无从下手修改。所以,不少一线的教师认为,作文教学应有相应的作文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作文课毕竟更多的应是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将自己心中想说的话说出来,方法的传授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仅仅在于如何解放学生的写作思维却完全忽略技法的传授的话,那未免太左了。

于是教师们便或多或少地想传授一些作文知识和技能技巧,可又不知到底要传授一些什么样的作文知识和技能技巧。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内容上给出过可供老师操作的这一方面的明确目标。于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新课程改革后,作文教学的局面虽有所改变,但仍是换汤不换药:将现成的“题目”改成“话题”,然后交给学生自由行文。责任心强的`老师则有可能自己组织进行一些写作技法技能及写作目标的教学,但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缺乏系统性的。由于教师本身的个体差异性很大,尤其是大部分教师自身的写作水平就有限,指导写作的水平就更有限。这样导致无论是作文前的提示也好,还是作文后的点评也好,差异性很大,这样就不利于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们都十分希望这种现状得到改变,却往往苦于势单力薄,长期不能实现愿望。

困惑2中学作文教学有没有系统性、层递性

一线教师作文教学上的这一困惑仍源自于中学教材的编写造成的。新教材在作文训练的内容编排上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和逻辑层递性。在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把握学生关心的问题上,新教材做得不错,力求让作文之笔伸向学生自己仍至周边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在训练的逻辑层递性上却考虑不足,这从上面的表格中也可看出来。新教材在作文教学上只注重写作内容的块的独立与变化,而这独立的块的内容之间却缺乏了线的逻辑联系。这样安排虽让学生的笔触及了自己熟悉的生活各个领域,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但这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还是不够的。

其实学生从初一到初三再到高三,其思维、心理、世界观、审美能力、兴趣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如果我们在训练学生时不有意识地提高、进步的话,学生的能力又怎能提高。而且由于教材是供所有教师教学操作的,具有导向性和指导意义。教材在作文训练的系统性和层递性这一方面没有给教师明确,则又导致了因教师的个体差异性而给作文教学带来整体性差异。这是一线教师无法解决的。

困惑3如何让中学生有更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情感体验

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新的初中中考考纲中也强调指出:“(作文)考查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然而现实是,常规作文教学,往往是老师往黑板上扔下一个作文题或话题,然后就是在学生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要求两节课甚至一节课完成,当堂交卷。结果弄得学生们一阵恐慌,一片茫然,一脸无奈,最后随便应付了事。长此以往,就导致了学生作文灵感枯竭,作文情感麻木,作文兴趣消失,作文内容简单。“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要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就必需要有大量的写作素材积累,广博的知识积淀,丰富的情感体验,较高的审美眼光。因此,教师们都想努力为学生写出好的作文创造条件,却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而无奈。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 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一天到晚几乎都呆在学校,上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应付不完的考试,哪有时间去走进自然,去关注社会,去品味人生呢?其次,作文教学的外部环境对作文教学常常起了一定的束缚作用:想让学生走进自然,可出于安全考虑,社会牵制,领导干预;想提供给学生丰富的信息量,却找不到满意的素材;想让学生互批互改作文,受到家长的责难;想全部详批详改作文,没有时间,想选改详改部分作文,学生不满意;发现学生作文问题想及时指出,常常迫于课时安排的不科学和教学压力大而难找机会;想丰富学生的知识量给开一点课外阅读课,一找不到合适的时间,二是没有图书馆或有图书馆却极少对学生开放;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想组织一些辩论,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而不了了之……基于这些情况,所以中学里的作文教学往往仍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尤其是一些条件相对落后地区。因此,如何让中学生有更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情感体验成了困扰中学作文教学的一大难题。

困惑4如何解决作文批改难、效果差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安排,目前中学语文作文每周开课两节。有的学校每周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有的学校则每两周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有的学校则要求学生每两周写两篇作文:大作文一篇,小作文一篇;有的学校还要求写周记。学校要求教师批改作文一般是详批详改,至少每两周批改一次作文。正常情况下,一位语文老师上两个班的语文课,每个班60到70位学生,如果批改每一本作文用的时间是5分钟(包括改错和批语等),批改完一次作文得用约10―12小时,改完一次老师累得半死。而作文到了学生手中,学生往往是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评语,就把作文收进书桌抽屉,效果不佳,真可谓“出力不讨好”。每个学期要完成8篇作文,16次作业,近40篇的课文教学,平时的单元测验6―8次,还有段考、期考,可谓任务艰巨。教学双方心力交瘁,一方面,教师为命题搜肠刮肚,为批改皓首枯灯,为讲评唇干舌燥;另一方面,学生写作文抓耳挠腮,读批语索然寡味,听讲评昏昏欲睡。其结果是作文批改难度大,效果却不佳。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提高作文的教学效果,也是长期以来令教师困惑的问题。

5关于改变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新课程理念,给中学作文教学提供了改革的肥沃的土壤,迎来了作文教改的春天。但也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改变一下观念、解放一下学生的思维、发展一下学生个性的层面就够了的,如果这样的话,只会把教师和学生由一种困惑带向另一种困惑。对于时下的作文教学存在的困惑,我们不妨思索一下对策。

5.1作文教学应建立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体系。这种作文教学体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学作文应该教一些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体系中应该都有,而不应该残缺;二是在这些应该教的东西里面,应该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其间应该有一个先后次序,而不是混乱的。中学作文应该教一些什么?那就是将现在的与传统的相结合,不仅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也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更好地表达,那就是要适时地适当地传授学生一些写作知识与技巧。至于作文教学的次序,则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结构、思维发展等去安排。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写作思维操作模型建构训练。其中包括写作赋形思维(重复思维、对比思维)操作模型的建构训练,写作路径思维操作模型的建构训练,写作相似操作模型的建构训练,写作策略思维操作模型的建构训练。第二阶段,包括立意思维操作模型训练,行文展开与行文措辞的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建构训练。第三阶段,在以上写作知识与写作能力的基础上,训练各种具体的文章体裁的写作过程训练。

当然这种教学体系的建立一定要有很强的操作性,要尽量缩小因教师的个体差异或地域差异而造成作文教学的差异。并将中学作文教学从语文书中独立出来,编成一套书,而不再是附着在语文教材的各个单元之后,这样就更显其连贯性、系统性。在该书中,既有作文教学的内容,又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素材,也有必要的评价参考标准。

5.2要适当放开教师的手脚,要消除学生害怕心理,变学生怕写作文为想写作文,变学生没东西写为有东西写,变学生写作文应付为一种生活的需要。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对作文教学的外部环境的改善来调动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情绪,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任务。如大家都关心美国攻打伊拉克的问题,这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果要就这一话题要求学生给美国总统写一封信主持人间正义的话,就完全可以播放一些有关的视频或新闻图片,以营造一种情感氛围,刺激学生想写一点什么。要做到这一点,绝不只是说将命题作文换成话题作文就可以了,教师是要做不少课外工作的。例如,教师可尽可能地少布置学生作业,让学生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和素材的收集,有必要一周节约出一节语文课来作为作文准备课,用来阅读、辩论及干一些其它与作文有关的事,比如将近段发生的社会事件拿来讨论,或看视频,或讲故事,或读文章,或走出校外搞活动等等,这些看似与当前作文无关的事其实对于作文大有益处,正所谓“工夫在诗外”。宁可少上一点语文课文分析课,也要让学生有广阔的视野。因为阅读与生活才是作文的源泉。作文的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与视野,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

其次, 当今时代的作文教学,不可忽略了网络利用。网络上可获取写作的大量的素材,网络也是练笔与交流写作的好场所。网上创作方便,修改更方便。网上创作不拘一格,想写就写,想写多少就写多少,也不知是谁写的。平时不敢写的也敢写了,平时不好意思写的也好意思写了,没有丝毫的心理压力与负担。因此,网络创作深受学生喜欢,在网上练笔,是一个绝对的好方式,值得大力提倡。教师应充分创造条件利用网络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国家、学校、家庭皆可为此进行投资。

作文来源于生活。作为教师,不能纯粹为了作文而仅仅只教学生一点作文技巧,更应该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教会学生理解生活;教会学生审美,培养情感,陶冶情操:春天来了教学生赏花;秋天来了教学生赏落叶;夏天则教学生品日;冬天则教学生感雪――在审美后让学生将情感体验记录下来,让学生建立生活日记本。总之,作文教学绝不能局限于日常安排的每周两节作文课上,生活无处不文章。

5.3作文的修改可灵活多样。前面提到的网上评改是最方便的,可一对一改,也可多对一改,也可一对多改,还可多对多改,并可当场改,也可远距离“面对面”改。如是传统的修改,也一定要将教师解放出来,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效果反而更好。具体的操作可如下:

首先要跟学生讲明白这样做的意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之明白这决不是教师在偷懒,而是教会学生自批自改以利于学生将来的写作。然后再教会学生自批自改的方法:学生写完作文后先自己浏览一两遍,将明显错误或不妥之处改掉。再要求学生互相批改。互改时要求学生先快速浏览,勾出错字、病句;再抓关键,抓重点细读精批――看中心是否明确,段落是否分明,观点是否正确,文风是否端正。 注意:互改可一对一地互改,也可小组几人讨论合改方式。并要求学生在批改完了之后对于别人文章的长处与短处作出记录,交流批改感受。学生批改之时教师来回巡视,进行及时的指导。课后教师应将学生批改过的作文收上来稍作浏览,再作一小结。

这样批改作文,既利于老师,也利于学生。学生自批与互批作文可比教师批改得更细致。同时学生批改的过程是一次作品欣赏的过程,是一次交流的过程,是一次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一次作品的学习与再创造的过程,对学生的创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无疑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下面是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中学七年级作文教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对比调查统计表:

从上面的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在中学作文教学中,采取了上面的措施的明显比没有采取上面措施的效果好。由此可见,以上一些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篇3:中学作文

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习要“联系生活”, 尊重学生“体验”的理念。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 (7~9年级) 关于写作的要求中, 第二条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内容中, 第一条也强调体验的重要性:“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 如今学生的作文内容日益狭窄空洞, 大话、套话、空话连篇, “流水账”式的日常生活再现充斥学生作文, 经常出现大量的重复或雷同, 学生作文很少能写出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来。

问题出在哪儿?是我们的学生真的没东西可写吗?我们不是一直在向学生强调,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要写好作文首先就要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吗?我们的学生不是每天都浸泡在生活中, 他们每天不都在用自己的双眼对生活进行“观察”吗?为什么他们还是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或写出来的东西让人感觉空洞乏味呢?是生活出了问题还是学生出了问题 (学生出了问题其实就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 ?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这本身并没有错, 问题还是出在我们教学上。我们在强调“观察说”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一点, “观察说”在实践中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观察什么, 怎样观察, 我们老师难以做出具体有效的指导, 对学生来说更显抽象玄虚。因此, 这一理论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写作并没有产生多少积极作用, 已经遭到了一些专家和教师的质疑。

其实, 人人都生活在生活中, 但并非人人都拥有生活, 写作水平差距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表现在体验上。正如特级教师毛荣富所说:“不会体验只说明你生活过, 并不表明你拥有生活。”“对于写作而言, 生活不只是表面意义上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 而是和心灵产生过碰撞交流后产生了独特的体验并成为了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离开了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 生活不过是一种表象和机械的周而复始而已。” (《说“体验”》)

可在实际的学习实践中, 由于学业负担加重和升学压力的加大, 中学生的内心体验遭到了严重的压抑。同时, 学生在网络、电视、物质享受和时尚潮流的不断冲击之下, 内心的触角逐渐变得迟钝、麻木、浮躁, 逐渐失去了从外界获得丰富、深刻、细腻体验的能力。他们体验不到生命的成长和创造, 缺少生命的意义感、责任感和幸福感。

二、体验对于写作的意义

何谓体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如, 作家到群众中去体验生活。

对于写作而言, 体验是一种思维方式, “是一种情感思维, 而非理性思维”。“这种思维不是对概念和逻辑的依赖, 而是以情感逻辑为基础的充满想象和联想的形象思维, 是心灵与外物的相互作用和交融。”

之所以强调体验的重要性, 是因为体验对于写作而言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 体验是获得写作材料的源泉, 体验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写作源泉的丰枯。如有位同学在一篇题为“蜕变”的短文中所写到的:

……为何别人的文章绿意盎然, 而我的笔下却总是苍白一片?为何别人观察世界的目光犀利, 而我的双眼却有如得了白内障?我想病根在于思想的麻木:入学的成绩使我盲目自满, 忽视了渐渐滑落的名次;重点班的交椅让我误以为稳坐泰山, 忘记了全北京、全中国的千百万竞争者;“清华”的名头令我飘然忘形, 迷失了“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真谛;看着同学们个个脱胎换骨, 而我却如痴如醉地做着春秋大梦, 我感觉他们好比破茧而出的彩蝶, 而我却仿佛是睡在蛹壳中可悲的虫豸。

然而我感谢老师的金玉良言, 感谢同学们的优秀楷模。是他们使我睁开了浑浑噩噩的双眼, 识破了狭小闭塞的茧壳, 认清了思想、人生的危机, 从而及时把握了蜕变的机会!如今, 我很清楚:幼虫蜕变靠的是自身的生存欲望与抗争, 而不是一把削皮的水果刀;人的蜕变凭的是坚忍不拔的进取心与拼搏, 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曾经用虚伪、安逸束缚自己的, 是我;如今破茧解缚的, 当然也是我;将来翩翩起舞的, 必定还是我!

这种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很多学生都有过, 但能够将它写出来的并不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很多学生没有融入自己深切的体验。换句话说, 很多学生没有将这种经历和感受上升到体验的高度, 因而也就很难将它作为写作的材料写到作文中去。

其次, 作文内容的独特性只能靠体验获得, 靠感受获得。因为只有感受和情感才不拘客观, 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物, 同一事, 同一景, 每个人因为经历、知识文化背景的不同, 感受和体验会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 因为时间和境遇的变化, 体验和感受也会不一样。尊重体验才能使我们所写的东西与别人不一样, 才能写出自己的个性。如一同学以自己的体验写泰山:

秦始皇封禅之日, 曾避雨于一棵松树, 遂赐其树为大夫松。秦始皇是残暴之君, 我不喜欢他;但是因为避雨而赐树为大夫松, 却显示了秦始皇率真而富有情趣的一面。我想象那棵大夫松应是我见过的最古老的树, 苍老而垂死, 是怎样的一副衰败之象!我希望它是这样的———曾经目睹秦始皇的骄横霸气, 曾经阅尽人世的沧桑变迁。可是我看到的大夫松却郁郁葱葱, 迎风而立, 活像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和我一样, 涉世未深, 稚气未脱, 又能有什么历史内涵和观赏价值呢?

这段文字摒弃了套话假话, 虽然不无偏颇, 却是“一家言”, 写得真切而独特, 作者是忠实于自己内心体验的, 流淌于文字背后的是一脉迤逦的真情。

再次, 议论文的写作也离不开体验。目前学生写议论文的普遍毛病就是空洞干瘪, 说教味浓重。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生活的体验。议论文独特的见解, 新颖观点的形成, 离不开对生活的独特体验。议论文要有说服力, 要有激情和感染力, 也少不了对生活的体验。

三、对策:培养体验意识, 激发体验热情

体验对于写作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培养强化学生的体验意识, 激发学生积极体验生活的热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验意识, 激发他们体验生活的热情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紧跟成长, 体验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他们开始要面对成长的很多问题, 开始要面对世界存在的复杂和艰辛。在学习和生活中, 他们会有很多的烦恼、困惑、期盼、失落……他们会有获得成绩提高的快乐, 也会有付出了努力后仍踯躅不前的困惑, 他们对友情、亲情、爱情都会有与以前不同的认识和感受, 他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体验, 其中不少体验足以铭记终生。甚至有些体验会像心灵烙印一样, 深刻影响着个性及气质的形成。“体验”应该是他们经历青春、理解生活的主要方式———体验孤独、体验爱恋、体验困惑、体验忏悔、体验尴尬……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强化他们体验成长的意识, 并辅之以适当的方法激发他们体验成长的热情, 学生就不会觉得没东西可写或写得空洞乏味。

其次, 紧跟阅读, 抓住阅读体验,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提高他们文化积淀和人文修养, 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中学生受学习生活的限制, 没有机会去体验各种人生百态, 但可以通过加强阅读, 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来扩大他们的生活体验。因为作品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体验的结果, 阅读是对体验的体验。阅读可以帮助他们扩展生活体验和人生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 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 使他们在阅读中能够“入境”、“同情”, 能够与文本对话, 善于敏锐地捕捉文本触动他们心灵的瞬间, 他们写作也就不用为“无米之炊”而发愁了。

再次, 让学生多亲近自然, 体验自然。自然是写作的广阔田野, 自古以来, 多少文人墨客体验自然给后世留下了光耀千古的文章。体验自然, 是一个从感性直观到心灵感应的过程, 也是人们获得人生体验和感悟的重要方式。杜甫的《望岳》, 诗人通过远望、体验泰山的雄伟气势, 展现出自我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曹操的《观沧海》, 咏叹萧瑟秋风中的洪波涌起, 抒发包容宇宙的澎湃激情和积极昂扬的生命意识。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机会, 如郊游、夏令营等多种方式, 让学生多亲近自然, 从自然中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

篇4:玩中学作文

不比跑跳投,专比能说会道的口才运动会,你听说过吗?

第一项竞赛是“数桥”。各小队派一名选手上场,依次用一口气说:“黄浦江上造新桥,南浦杨浦斜拉桥……”谁要是口齿不清、中间停顿或者吸气即刻罚下场,桥儿数得最多者为优胜。

第二项“当家人”游戏则提出了新要求,出示“柴米油盐酱醋茶”,3秒钟后隐去,要求大家依次对着话筒,顺着背一遍再倒着背一遍,连续进行30秒钟,谁要是背错、重复或停顿一个字立即淘汰出局。

第三项是“假如我是……”一分钟即兴演讲,看谁一分钟内说得多。

至于最后“智力急口令”就是绕口令比赛了。

玩完活动之后,我们又如何在玩中学会作文呢?

其实,作文真的很简单,口才运动会的4项活动分段落去写,就是做到了作文有层次。每段围绕一个活动具体生动地记叙与描写,就可以使文字如画,展现出当时的活动情景。4项活动抓住一两个重点去写,其余略写,就做到了详略得当。至于课堂活动中,老师的开场白、讲解、示范,同学的发言、表现,我们课堂的行动、气氛、场面,同桌的表现、我的收获、精彩对话、幽默语言、搞笑动作、精彩瞬间等,这些都是作文的好素材。我们来欣赏一下郑子心写的《特殊运动会》的一个片段:

即兴演讲,谁都会,你试过一口气说吗?每个人轮流来,内容为:假如我是……轮到我了,我站起来,想了一想便脱口而出:“假如我是一个笔袋,我要装铅笔、圆珠笔、中性笔、水彩笔、尺子、橡皮……”说着说着,便没了气。余老师笑着说:“开个笔店算了吧。”等同学们说完,余老师总结道:“最简单的是‘假如我是英语老师,我要教abcde……’最悲惨的是‘假如我是蒲公英,我要飞向南,飞向北,飞向……’可能就无家可归了。”

篇5:中学作文

感恩是一本古老的书,每一页都书香蕴藉;感恩是舍得,舍弃了一切杂念,悟得生命快乐的源泉;感恩是一叶扁舟,从生命的时光里悠悠然划过,留下道道涟漪。

一切的事物与生命,原都以自然的面貌存活在各自的岁月里,是感恩让它们彼此牵挂,彼此相连。诗人以他精彩的诗篇感谢自然给予他诗的灵魂;玫瑰以它扑鼻的芬芳,感谢自然给予它宝贵的.生命;落叶以生命作为养料,感谢大地的无私奉献。

不记得在哪看到这样一句话:云飘到哪里,人追到哪里;水流到哪里,人走到哪里。这天与地,原不是太阳的,不是月亮的,而是云的,是水的。感恩像是云,像是水,人们追逐它,人们崇尚它,就像僧人推崇禅道一样。拥有感恩,就好似悟得了上乘的禅道,获得了大智。

感恩,惊为天工,魂被它一把攥住,满世界的喧哗,一下子退避千里。作文因为它是圣洁的、耀眼的。

因为感恩,春秋时期伯牙摔琴谢知音;因为感恩,豫让不惜漆疮烂身,吞炭哑音;因为感恩,陆绩怀橘遗亲,黄香扇枕温衾,王祥卧冰求鲤,董永卖身葬父。

因为感恩,黄庭坚为自己的母亲洗涤溺器,传扬孝道美德;因为感恩,才有朱总司令蹲下身子亲自为母亲洗脚;因为感恩,才有居里夫人在领奖台上为自己的老师献上鲜花。

只要心存感恩,一朵枯干的花朵也能重现生机,蔓延成满山的芬芳;只要心存感恩,一条涓涓细流也能汇成汪洋大海,掀起滔天的巨浪;只要心存感恩,一颗冰冷的心窍也能融化,化作一泓清泉流去,化作一缕春风吹过,化作一朵白云飘去,化作一尾鱼,在清泉里,自由自在地游弋。

篇6:中学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学生科幻作文:中学生科幻作文:我想发明环保垃圾桶,欢迎阅读与收藏。

回忆,美好而甜蜜;展望,让人充满了幸福和企盼。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环保和空气污染也就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在大街上,时不时能看见这样的现象,果皮、垃圾袋到处扔,弄得垃圾成堆,苍蝇乱飞,到处都是臭气熏天。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期生活下去,可不是什么好事,也不是人们所希望的。所以,我想发明一种小巧玲珑却作用极大的“环保垃圾箱”。

它的外形是长方形的,和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差不多高。它还可以是不同的型式。有古典型、卡通型、优雅型和时髦型。当然,它的外形也有很多。有蘑菇形的、青蛙型的、猫咪型的、小猪型的。如果不想要这些,就可以直接换为长方形的。“环保垃圾箱”的.上面还设计了一些图案,有小动物、植物、卡通图案……让人看起来感觉到一种美的享受。

与众不同的是它的身上有三个绿色、蓝色和红色的按钮,三只手,还有三个桶呢!当你把垃圾扔进它的时候,它里面的智能芯片会辨别出哪种是可回收垃圾,哪种是不可回收垃圾。如果你把可回收的垃圾扔进了不可回收的桶的时候,它就会自动地将那些垃圾移动到可回收的桶里。假如垃圾已经装满了,它就会发出“嘀嘀”的声音提醒你。只要你将红色的按钮一按,它就会自动将不可回收的垃圾吃掉。当你再按一下绿色的按钮的时候,垃圾桶就会将吃下去的不可回收的垃圾“消化”掉——散发出一些清新的空气。经过一段时间后,按以下蓝色按钮,它就会将那些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废物变宝”,然后把“宝”放在第三个桶里,供人们使用。

在污水横流的地方,“环保垃圾箱”的用处就更大啦!把它放在离水边较近的地方,插上一条直通水里的管子,按下绿色按钮,就可以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一般把脏水、污水全消毒过滤转化成纯净水,从另一条管子流出来供人们饮用。到那时候,人们就再也不忘初心脏水、污水到处横流而担心蚊蝇泛滥成灾、扩散病菌,污染环境了。

有了“环保垃圾箱”,人们再不用为垃圾和污水烦恼了。看,宽阔的马路上,到处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原来放垃圾的地方,再也不见了飞扬的蚊虫,再也闻不到刺鼻的臭气;过往的行人,再也不用捂着鼻子,皱着眉头。

篇7:初三作文:中学初三作文:自由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作文:中学初三作文:自由,欢迎大家分享。

自由是有代价的,它会伤害梦想的鸟儿,但是鸟儿还是会回去找它,因为自由这个词就在它们自己的藏宝书里,在它们自己的蓝天下。每个父母都希望儿子成功,女儿成功。因此,父母根据他们的愿望设计他们的孩子,直到他们满意为止。他们从不厌倦做这件事。作为孩子,这种行为对我们来说是可以理解的。这种不知疲倦是值得学习的。这种不知疲倦的.伟大暗示足以让我们震惊!但是这对我们不好。这就像摧毁一片绿地,种植你想要的树木。最终,树木会因为适应环境而死亡或长得不够强壮。我相信无神论,但我相信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出生时都有一种技能。比尔盖茨不就是一个例子吗?他辍学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所以他不会有大事业?济南一个上初中的女孩喜欢电脑,并申请了微软的一份工作。她得到了五家微软公司的认可。最后她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篇8:中学作文

一、作文结构单一, 格式化问题突出。随便翻看学生的作文, 不论是什么话题, 写出来的文章却都大同小异, 基本上是开头、结尾各是一组排比性的句子, 或者是一组抒情、议论性的句子, 中间是几个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这与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毫无二致。这种单一的结构模式、格式化的写作方法,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制约了学生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停滞不前。

二、内容单调, 重古薄今。不论是什么体裁的作文, 其内容大多是抓住几个历史名人的事迹生搬硬套, 牵强附会, 敷衍成篇。全文内容只是几个名人事例的堆砌。据说, 现在的中学生掌握了一种“万能作文法”, 即只要事先背上几个历史名人的事例, 作文时就可依葫芦画瓢, 依照文章题目的要求将事例略加改动, 成为一篇新作文。这种作文方式桎梏了学生的思想, 使作文内容没有真情实感, 因为它远离了现实生活, 书写的是自己不熟悉的事情, 这种舍近求远的做法使作文内容越来越空洞, 使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淡薄, 使写作手法越来越单调。

三、语言干瘪, 枯燥乏味。不论什么文体, 都是一种表达方式, 大多是叙述性的语言, 句式缺少变化, 语言没有节奏感。整个事件过程只有概括叙述, 没有具体展开。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 不能吸收生活中的新鲜用语, 不会使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很少运用形象生动的修辞方法, 作文语言味同嚼蜡, 令人生厌。

四、故事情节虚构, 缺乏真实感。许多作文的故事情节缺乏生活的真实, 只是自己的凭空捏造, 内容严重失真。如有的同学写以“温暖”为话题的作文, 写的的是是有有一一次次下下雨雨, , 自自己忘了带雨伞, 结果只能淋着雨回家, 当走到半路上的时候, 忽然老师追了过来, 给自己拿来了雨伞, 因此感到很温暖。只要我们稍加思考便会明白, 作者是凭想当然写的这件事, 因为面对那么多学生回家, 老师不可能知道你没有带雨伞, 又怎么能追到半路上给你送雨伞呢?还有一位同学写自己村里的一位老奶奶找到他, 要求他将自行车胎给补好, 结果他愉快地补好了车胎, 交给了老奶奶。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怀疑:第一, 老奶奶这么大岁数不可能骑自行车;第二, 即使她自行车坏了, 也会去找修理自行车的人, 而不会去找一个孩子。这种失去生活真实的情节, 不但不能给读者留下良好的印象, 反而会使人生厌, 起不到应有的阅读效果。

五、文体模糊, 似是而非。现在由于话题作文不限文体, 一些学生便认为作文可以没有文体, 因此写出的作文四不像。从作文的形式看, 多数文章常常是散文的格式, 议论文的内容, 记叙文的语言。这类文章从表面上看体裁像散文, 而细读之后, 发现内容又像是议论文, 可文章的语言又是纯记叙。文体的模糊, 导致文章不伦不类。

以上种种现象, 使我们深感应深刻反思当前的作文教学:要改变作文的现状, 最关键的是转变我们的思想, 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步伐, 贴近现实生活, 让作文更好地反映生活, 展现生活中真、善、美的一面。为此, 我们当前要做的是:

一、转变观念, 解放思想。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我们只有彻底淡化名利, 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 才能扎扎实实地搞好作文教学, 认认真真地搞好作文教改。如果我们总是守着“万能作文法”不放, 作文教学“万紫千红”的景象就就只只能能是是虚虚无无缥缥缈缈的的空空中中楼楼阁阁, , 是我们永远无法达到的境地。众所周知, 任何一项技能的获得, 都是长期练习的结果。除了需要反复锤炼自己的技艺之外, 还要自己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 不断总结, 不断创新。

二、放弃套路, 引导学生自由写作。作文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有“物”, 笔下有神。当然, 学生在开始学作文时, 老师教给一些作文方法、作文套路也无可厚非, 问题是不能永远停留在套路中。这就像小孩学习走路, 一开始我们教给了他走路的方法, 在学会了走路之后, 通过模仿、观察、思考、总结, 自己逐渐学会了跑步、跳跃、骑自行车、开汽车等方法, 从而使自己的行动更方便。作文也是如此, 当我们教给了学生必要的作文方法和步骤之后, 就应该放开手脚, 大胆地让学生去书写自己的真实生活, 书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只有在作文真正摆脱了套路的窠臼之后, 作文百花争艳的局面才有可能到来。

三、关注身边生活, 关注自我成长。常言说得好,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要我们多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 关注国家大事, 关注自我成长, 学生作文就会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有理可议, 有情可抒, 有感可发;学生的作文形式就会灵活多样, 语言就会生动活泼, 情节就会真实可信, 内容就会丰富多彩。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五彩缤纷的。脱离了生活的作文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写作情境与写作契机。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首先要引导学生“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 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搜集资料, 调查访问, 相互讨论, 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其次要“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 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 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再次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读书会、戏剧表演, 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活动, 丰富学生生活, 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 为学生的作文提供必要的写作情境与写作契机。这样, 就可使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不再遭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尴尬。

篇9:刍议中学作文教学

关键词 中学生;作文教学;语文教学

一、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作文教学思想急功近利

应试教育使作文教学日益忽略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扭曲了作文的本来面目;急于求成的心理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限制了学生的思想,无论从作文题目的限定、思想内容的规定还是结构模式的确定以及固定材料的运用,老师几乎手把手地指导,一心扑在应试技巧的机械化训练上,甚至让学生背范文、套格式,压抑了学生的自由创作情感和个性表达愿望,使本来鲜活的作文指导陷入了模式化的轨道。

2.对学生作文训练的指导缺乏针对性

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热衷于把作家的创作经验不加分析地移植到学生的作文训练上来,一味强调多观察、多积累素材,而无视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和实际写作技能,无视学生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所遭遇的智能结构上的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事实上,作家与中学生在生活经历、写作技能、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处于不同的层面,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于业已掌握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具有较高认知水平的作家而言,素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写作的最主要因素,因而对于素材的观察与积累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他最关注的问题。但对于中学生写作来说,素材的获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要想提高写作能力,他们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即使是同一素材,他们与作家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3.作文教学模式僵化

目前的作文课堂大多遵循着一种教学模式:写前指导—学生写作一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样的作文训练一般是依附于阅读教学体系下的被动训练,写作前结合阅读教学中涉及的一些写作知识做一些简单的提示,然后是学生在规定的作文课上根据命题完成作文,之后教师按规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再选出符合标准的作文进行讲评。作文训练的形式,更多的是一种集体操练,这种操练基本上排斥个体的体验,强调的是规范,突出的是审题,注重的是分数。

二、改革中学作文教学的策略

1.调整作文教学目标

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在他的《写作是极平常的事》中说:“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中学生也这样,他会观察生活,他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他能用作文形式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和思考的需求,他要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心实意。那么作文教学的目标就应由“应试”调整为“应需”。而我们正是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环境,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

2.强化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

写作是一种技术,对于技术而言,要想切实地掌握它,反复的操作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了解写作知识,掌握写作技巧,目的还在于写作,事实上也只有在写作实践中才能更好地体味、掌握写作的知识与技巧。进行实践训练,首先必须有一定的数量保证,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数量不足,训练的效果就会打折扣。目前,学校安排课堂作文三四周才有一次,远远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增加课堂作文的训练次数。其次还应该要求学生加强课外写作的训练。对于课外的写作训练,教师可以来用命题作文的形式,也可让学生自由命题,形式尽可能的灵活,但无论何种情况,教师都要介入训练之中,具体指导学生的实践训练。如此,教师才能把握课外写作训练的效果。

3.实施个性化教学方式

个性化作文教学是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出发点,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写作活动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个性不是单因素的简单存在物,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是由情感、意志、兴趣、气质、能力、经验、品德、信念、世界观等众多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而成的综合系统,它是生理、心理、社会等各因素的优化整合。个性化作文教学能使学生通过作文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示自己的心灵世界,并在这种真性情的抒发与展示中,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充实,情感得以升华,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自我。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推出构思新颖、内容独特、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语言清新明丽、感情真实自然的好作品,而且有利于挖掘、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发展,培养造就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必将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方式。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形式,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富有个性的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从平常的事物中寻找到创新的闪光点,正如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所说:“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能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无尽的源泉。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上一篇:移动X月店面经理工作总结下一篇:防性侵安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