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小议

2024-05-11

中学作文教学小议(精选十篇)

中学作文教学小议 篇1

一、批改作文须恰如其分———“适”

如果说学生的思想是涓涓细流, 那么老师的批改就形同沟渠, 起着启发、诱导的作用。如果批改过繁, 则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过简, 学生则认为他的文章“无可挑剔”, 从而滋长傲慢情绪。所以批改时既要兼顾字、词、句、段及标点, 又要点到为止。须恰如其分, 恰到好处。

写评语亦如此。有的教师总喜欢写些“材料丰富、中心明确、立意新颖”之类的术语, 让学生半懂不懂。至于“材料”是什么, “中心”指哪点, 何为“立意”就更不明白了。反之, 教师如果能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一两个形象的词语, 一两句鲜活的句子, 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则会大大激发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另外, 我们不能抱着“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信条, 对于不可取的作文大肆批驳, 一棍将之打死, 这样会挫伤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应该让学生看到有进步的趋势, 从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内驱力。所以, 教师能不改的地方尽量不改, 必须修改之处也要“精”、要得当, 起到“点铁化金”之作用;同时要顺着学生的原意去改, 不要把学生抛到一边而另起炉灶。用语文教育家唐彪的话来说就是:“盖不可改而强改, 徒费精神, 终不能亲切条畅, 学生阅之, 反增隔膜之见。惟可改之处, 宜细心笔削, 令有点铁化金之妙, 斯善矣。”

再次, 评语还应通俗, 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在说理, 而是在与自己谈心, 从而情动于中。有的教师曾用“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去形容写一篇作文的含蓄美, 用“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去指责一篇作文的不知所云。结果, 非但没有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 反而还有些卖弄的嫌疑。

二、讲评作文要动之以情

讲解作文要动之以情, 而“情”的来源不仅来于理论, 还需源于实际———老师自己动手。著名作家老舍曾是中学教师, 据说他的作文教学非常有成就。其诀窍在于他每布置一篇作文, 自己就跟着写一篇, 与学生虚心地讨论交流, 使学生意识到:写好作文并设有什么秘而不宣的高招, 而应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如果教师自己都不动手, 何为感触?何为由情而发?

教师自己动手写作文有以下几大好处:一是教师从自身的体验出发, 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 如何立意, 如何选取材, 如何行文等等, 由于是“现身说法”学生会倍感亲切;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教师交流的快乐。同一个题目, 同一种要求, 同一个时间, 教师与学生登上同一个“舞台”, 这本身就体现出语文教学迷人的人性色彩, 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 必然会给写作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三是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作文与学生作文放在一起比较, 让学生挑刺, 并尝试着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样的一个评判过程, 必然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 并始终保持战胜老师的“欲望”。这样的写作课, 怎会不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呢?怎能不由情而发?

三、促使学生博览群书———“博”

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 在于“无话可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说的是文章的滋养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生活阅历, 一是大量阅读。“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强调的是多读对写作的重要,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得知千载上, 赖有古人书”, 说的是借助读书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获取远离身边的知识。广泛地阅读使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 写出的文章大气、积极健康、内容充实、题材广泛、独到新颖, 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就应提倡学生多读书, 并且整理、摘抄, 为写作储备材料。笔者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自选读物, 无拘无束地读书。书的内容只要是健康无害的, 不论是文学还是历史, 是人生还是宇宙, 是武侠还是言情, 都可以读。不必定计划, 不必提要求, 不必定时间和进度。一本书, 读多少算多少, 也不必每本都读到底。一方面在课堂上, 把阅读当成学习;另一方面在课外, 把阅读当成休闲, 当成游戏。两相配合, 会增进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量自然大大增长。此外, 教师还应营造比较宽松自由的课外阅读环境, 如为学生推荐丰富健康的读物、创设图书角、进行读书笔记评比、举办读书交流会等, 这些方法保证了读书质量和效果。这样, 学生有了“厚积”, “博发”就有了希望。学生“阅读积累”日渐厚实, 写作时就能“笔下生花”。

四、让学生贴近生活———“真”

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离开了生活, 写作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文章是因情而发, 激于心, 缘于情, 现实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而学生作文严重缺乏真情实感, 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更多投入生活, 用心灵与自然交流, 用心灵感受生活, 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让学生写亲身经历的事, 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耳闻目睹的人和事, 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写与时代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处处留心皆学问, 如果我们像鲁迅说的那样:“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人间这本书”, 对生活中的一些见闻, 不能熟视无睹, 充耳不闻, 而要有发现“值得思索的事物”的眼力。只有贴近生活, 有感而发, 学生才不会惧怕写作, 才不会矫揉造作, 无病呻吟。为此, 笔者要求学生经常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生活, 观察的内容包括周围的人、事、景、物、活动等。观察要求用心思考、细心分析, 并随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收记到笔记本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样有了充足的“源”, 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

五、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思维———“新”

在作文训练中, 教师还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思维。一是逆向思维法, 即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 一反传统看法, 想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运用逆向思维审题构思, 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 敢于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 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如在一篇画有一农妇在大喊大叫地卖瓜的看图作文中, 由于平时对学生作文的逆向思维的训练, 不少学生不是指责王婆如何自卖自夸, 而是与当今市场经济中商业广告联系起来, 赞扬当年的农民王婆是最前卫、最时尚、最懂得营销的时代能人。通过写作训练培养了学生不随大流,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 能见到人所未见, 能想到人所未想的。二是多向思维法, 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 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如:以“绿”为话题, “绿”本身是一种颜色, 但可写的不仅仅是颜色, 还有绿色能代表希望、环保、和平……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三是外向思维法, 即思维从自己思考的领域推向别的领域, 再从别的领域得到有益的启示, 获得信息再反馈回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譬如面对《夜》这个题目, 可想到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昼伏夜出的动物、加班加点的工人、破门入室的小偷、街道巡逻的警察等等。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本文从作文的批改、讲评、平时的积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等方面阐述作文教学。

关键词:作文教学,体会

参考文献

[1]黄伟.让我们一起探寻有效作文教学的可行路径[J].语文建设.2008, (8) :24.

[2]李本芳.走出话题作文的指导误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 (5) :52.

[3]刘国正.作文教学的实和活[J].中学语文教学.2003, (1) :7.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小议 篇2

外沟门中学郑树超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评价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我认为应有以下几种评价:

一、评价标准应该多维

在人一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水平,在各个时期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会有所发展,因此评价一个人,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他,从多方面去了解他这个人。世界上不从在谁聪明谁不聪明,而是在某一方面有过人之处。因此在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教师应在教学中重在寻找和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

二、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位学生,用同一个目标去要求每一位学生,只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成绩。比如成绩差的学生喜欢劳动,动手能力强,或者富有同情心,如果老

师的评价恰当的用在这些学生身上,那么学生一定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做好不足的地方,发扬长处,弥补不足。

三、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从研究和测验表明,95%以上的差生的智力都是正常的,只不过由于他们经受了反复失败的打击而失去了自信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自觉性变得越来越差,学习成绩一天不如一天。如何去转变他们,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使受教育者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在自己的单元测试中,我都会考第二次,甚至更多次,只要比上一次有所提高,我都会及时表扬他们。这样,学生从重新答卷中获得了心理和情感的满足,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让学生在成功中获得学习的自信。

四、教师要从学生课上的表现来评价自己的不足

小议如何提高中学作文教学质量 篇3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当前进行语文教改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写”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关系着语文教学中读、说、听的能力。作文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着语文教学的生命力和语文课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中学 作文 教学质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当前进行语文教改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写”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关系着语文教学中读、说、听的语文能力。作文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着语文教学的生命力和语文课的社会价值。如何在新课标下,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使作文教学上出实效。

1.让学生写自己的身边事。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脱离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但现实情况是学生作文缺少“真生活”,一味地虚构“假”、“大”、“空”,这样的作文写多了,一提作文学生就“头痛”,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感到索然无味。追本溯源,老师的误导是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老师一味要求写积极高尚的内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只有积极高尚的内容才是真生活”的错误认识。因此,我们应当让学生从凡人小事中体验生活的真实,感悟真性情。

2.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竞争力,缺少成功感,没有形成你追我赶、一比高下的局面。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得到他人认可的渴望,教师的引导是点燃学生成功意识、激活竞争活力的关键,引导的方式有多种,比如,用各种方法让学生的作文发表或在班内竞赛,都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其实,学生的作文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比出来的,越高明的老师越会激发学生比一比的决心和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写作范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感悟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想象力来源于客观现实,来源于生活实践。作文中的想象,作者可以上天入地,探奥搜奇,和草木交往,与鸟兽倾谈……但是,无论想象如何广袤深远,它都被现实生活制约着,仿佛风筝,直上青云却以一线牵之。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熟悉我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细心观察,作生活的有心人,多努力地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这样才能够积累生活素材,创造出新的形象。

2.加强阅读,建立广博的知识结构。想象力同人的知识结构密切有关,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与现实生活中的多种事物进行鉴别、比较,才会有所发现,产生深刻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想象,才可能新颖、独特。相反,孤陋寡闻、缺乏知识,其想象力必然就是流于一般或是胡思乱想,所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和发展想象能力的必要条件。

3.勤于思考,有意触发联想。思考是开发人的智力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途径。要培养创新能力,丰富想象力,思考与联想是助手。比如,人是什么?引导学生自由联想,答案就多了。如人是花(“姑娘美如花”),人是草(“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人是松(“他像大松树冬夏常青”),人是杨柳(“我失骄杨君失柳”),等等,这种发散性联想能使学生走出作文内容干瘪、认识肤浅、表达单一的误区,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写作范围。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

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必须要让学生学会创新。

1.在指导作文过程中,注意尊重学生的创意。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习作,只要不离题,只要文体对,就应尽可能让各自的想象力展翅高飞,来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的生活是崭新的,学生的感受是丰富的,在作文指导中,只要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理解学生、尊重学生,那么,学生就敢于言别人之未言,发别人之未发,写别人之未写。

2.作文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联想,多角度分析,激发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因为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能得到不同的印象;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3.指导学生作文立意要创新。要求写出的作文有新的思想、新的见解、新的观点。例如,一位学生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中写道:“想把记忆移植到日本首相的脑中,让他清晰地回忆日本二战期间的种种血腥罪行,让他向所有的日本人告白,承认历史,承认罪行……”这表达了一个中学生的良好愿望和正义感,立意很新。

4.指导学生逆向思维。作文中运用逆向思维,审题构思,常能收到“出人意料之外”的效果。按照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原则,彩正反置换的办法逆向思索,从中找到与众不同的新观点。总之,只有帮学生学会创新,才能真正写出精彩的作文。

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抒写真情实感

作文如做人,真实的才是有生命力的。然而,不难发现现在学生的作文常有虚假编造的痕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抒写真情实感呢?

首先,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用心感悟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小事。比如,一向严厉的父亲忽而现出的一抹淡淡的微笑,母亲鬓边悄悄长出的几丝白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再用心查究原因,这样学生往往会被生活中这种平凡的亲情感动,所写出来的文字自然也会真实感人。

其次,鼓励学生课外自由练笔。课外练笔可以采用日记、随笔、书信等形式,给学生一个随心而作的空间。体裁题材不限,长短不限,可以是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的评析,可以是身边精彩生活捕捉,可以是对人生的思考,可以是对时事热点的关注,也可以是自我天地的心情写真。这样的作文形式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自由驰骋、尽情挥洒的乐趣,在不经意间学生会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出来,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中学英语教学小议 篇4

一、提起学生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学生只有对英语产生兴趣, 激发热爱, 学习才会进步。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灵活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教学中, 不能一味地根据传统习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那样学生就会厌烦, 感到枯燥, 处于被动, 乃至丧失学习的信心, 将使英语学习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好方法, “主动学习”是指靠自己的自觉性, 事先温习, 积极地、独立地从事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心理处于能动状态。这样教师就把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知识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成为学生, 而不是教师的一味推动和灌输。学生以自身的力量去主动作用于课本知识, 学生自身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挖掘。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促其主动发展。

二、寓教于乐

爱因斯坦说, “我认为, 对一切来说,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 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游戏促进的教学能够加深印象, 对学生来说有无限引力。游戏导入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玩中体会, 在玩中感悟, 学起来非常轻松。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 设置一个悬念吸引学生;也可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抓住学生的思维;也可从直观教具和演示开始, 使学生情趣大振, 热情倍增。总之, 一堂课始终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英语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 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教学方式要“活起来”, 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三、赞美学生

赞美出天才, 适度的赞美, 可以激励学生的飞速成长, 正确评价学生, 捕捉学生学习英语的闪光点, 运用激励法,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要赞美地评价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情感态度, 合作精神以及创造性运用的能力, 这些肯定都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充满爱心

和谐共处非常重要, 在英语教学中, 师生关系的和谐同样不可缺少, 要保持好良好的师生关系, 需要教师对学生深深的爱, 如果一个教师不热爱他的学生, 那么他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教师爱学生, 才会帮助他们进行更好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和任课教师有对抗情绪, 那他们就会厌恶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 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 故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师要受到学生尊敬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好自己的形象, 对学生付出全心的爱。

五、变幻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手段不能一成不变, 必须不断更新, 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 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 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 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 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 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此, 学生的学习质量才会提高。

中学作文教学小议 篇5

小议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福州十五中 英语组 林栎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生动、直观和良好的视觉优势等特点很快被人们所接受。积极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教育,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被视为新型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英语教学

现行的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大多是‘灌输式’的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多用“条款化的语言”对课文中的“Grammar focus” & “Useful expressions,进行抽象讲解,不少学生毫无兴趣地被动参与,造成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一直不佳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外语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为学而学。在对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位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应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乐地学英语。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积极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教育,运用远程教育及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被视为新型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认知过程分为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等具体过程。感觉、知觉、表象是记忆的基础。在记忆过程中根据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官的不同,可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运动觉型、混合型。实验研究证明;只听能记住60%;只看能记住70%;看听说结合能记住86%。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语言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如讲there be 句型时,以一座房子为基础,a cat、a tree、some flowers、a bird etc 均以动态的形式依次出现在它的周围,色彩不断变化,只要目标一出现,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精神异常振奋,注意力特别集中,马上就会说出: There is a cat behind the house.There is a tree near the house.There are some flowers in front ofthe house.There is a bird in the tree.枯

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得到了激发。

2、在讲授方位介词in、on、under、behind 的用法时,在课件制作中使用一个活动的彩色小球,一会儿小球蹦进桌子里,一会儿小球蹦到桌子上面,一会儿小球又滚到了桌子下面,通过小球的位置变化,把这四个方位介词所表示的位置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随着屏幕上的单词朗读,很快这四个方位介词的用法就被学生牢牢记住。

3、在进行操练的时候,计算机能对学生的答题迅速作出评判,随时显示反馈信息,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对答对的,可以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或鼓掌声,也可以蹦出一张笑脸娃娃,以示表扬;对答错的,可放叹气声或一张哭的娃娃脸以示警戒。人机对话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优化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效果

如何突出重点、难点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在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受人工操作和现场的限制,很难解决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老师多用‘一嘴一笔一板’来成列知识点,而多媒体英语教学运用计算机的图形、影像处理功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原来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在多媒体教学中消失了,不但降低了学习难度、突破了教学难点和重点,而且大大改善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1、在进行现在进行时的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过年的相关动画片,让其走进模拟的真实环境。学生边看动作、边练习对话,不但练习了cleaning the house,cooking the meal,getting ready for the Spring Festival,makingl some dumplings,sweeping the floor 等短语及相关对话,而且了解中国过年的传统习俗。

2、在课件制作中利用计算机对重点、难点加以修饰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如使用彩色标记或使其闪烁等。例如在名词复数形式s 或es 加以红色标记,使其突出;对和复数搭配的be 动词和are 采用了红色并闪烁的方法,与之相对应的单数be 动词is 则使用了绿色标志,通过上述技术处理既突出了重点,又使难点通过对比化难为易。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阅读课文教学质量

1、在阅读开始前呈现与阅读材料主题内容有关的文字、图片、动画,影像、声音等素材,补充相关主题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熟悉话题,预测内容,预测词汇,明确阅读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为阅读的开展做好铺垫。例如在讲授仁爱八年级 What sweet Music 时,由于学生对各类音乐了解甚少,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停留于教授新词,阅读课文,完成 work alone 练习,听录音,回答问题,学生会觉得单调、乏味。上完课后,学生对课文印象不深,在完成有关课文内容的练习时错漏百出。但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播放Classical music, pop music, folk music 的经典曲目,同时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现这些乐种的时代背景、代表人及相关知识,让学生其有所了解,并被这些相关的知识所吸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时才让学生阅读课文。在读完课文后,学生对这几类音乐印象深刻,完成课后练习时感觉得心应手,还掌握了许多课外知识。

2、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填表、连线、排序、补全信息、判断真伪等,逐层深入地扫除语言障碍,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主旨大意。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听、说、读、写于一身

英语教学目标通常有“听、说、读、写”四方面要求。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TREICHE)做过关于知识保持及记忆持久的实验。结果是:人们会掌握阅读内容的 10%、听到内容的 20%、看到内容的 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 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已所说内容的 70%。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已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远优于传统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中都包含有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练习使学生每节课都能接受系统、全面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五、便于教师控制课堂,给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时间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会儿要挂挂图,一会儿要放录音,一会儿又要放幻灯片,教师手忙脚乱,忙于摆布各种教学工具,而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多媒体则把图片、挂图、录音机、录象机、电视、幻灯片等功能集于一身,教师只需轻轻点击鼠标,所需内容就会显示在屏幕上,大大节省了用于操作的时间,使教师把精力更多更好地用于组织课堂、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操练。

六、多媒体教学便于作文教学

在对作文的讲练课上,多媒体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每一位学生的作文错

误点不尽相同,但是在传统的课堂上只利用一块黑板,一节课的时间难以将其一一呈现。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利用投影仪将优秀作文和优美词句让同学们分享,也可以更好的,更加直观的指出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错误点。节约了抄写在黑板上的时间。

总之,英语作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承担着人类的全球性的交流与沟通的任务。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教师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当中,既优化了教学过程,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多媒体手段的确能给英语教学带来种种方便和好处,但是无论教育教学手段和技术如何发展,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电脑所无法取代的。在实际教学中,切忌突出体现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尽量在多媒体的英语教学中扬长避短,加快多媒体教学多种功能的开发利用,尽快让多媒体教学的画面活起来,让学生直接参与进来,引导学生善于质疑、积极探索、大胆联想,多方位和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使英语多媒体教学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小议中学语文教学 篇6

首先是课堂上经常有把“对话”当“问答”的现象。“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

其次是鼓励与夸奖的滥用。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随意性表扬。一味惩罚不可取,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过多的夸奖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那么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我认为应该处理好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美

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1.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精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一定要规范,规范是技巧的前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准确地把握现行教材的每个知识点,做到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趣味性

教师的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激发学生爱学语文的基本手段。课堂语言是否清晰、准确、简练、生动,是否有艺术感染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有时像战鼓催征,雄兵开拔;有时如绵绵春雨,滋润心田;有时像江河奔流,一泻千里。因此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有一定的生动、幽默性。新的课改理念要求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熟练地运用专业用语,同时还要善于在“标准化”的语言中适时地加入一些幽默的语言,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调味剂”,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缓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风趣文雅的谈吐,能够“以声传情,以音动心”,给学生一种亲切之感,有利于沟通师生感情,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

3.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通俗性、统一性

教学语言是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统一,是规范性和体裁性的统一,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统一,是丰富性和凝炼性的统一,是抒情性和启发性的统一,是趣味性和哲理性的统一,也是趣味性和通俗性的统一。只有不同的课使用不同的课堂语言,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趣、导之以法。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煉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活动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共同能动地完成教学任务时,才构成教与学的双边统一活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再优美,如果缺少了学生的参与,这都是一节失败的课。我们的一些中学生,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

小议中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篇7

一、故事导入

故事的导入是指教师利用学生爱听各种各样的故事的心理, 通过描述与上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 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一种引入方法。利用故事进行新课导入是很多人喜欢用的导入方法之一。可以根据具体内容, 准备故事, 用来提起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可以老师讲, 也可以让知道的学生讲述。如果要求学生讲述, 老师必须要参与解释并鼓励、表扬学生。比如, 讲欧姆定律, 就可以把欧姆的生活习性做些选择性的讲解。让学生在了解人的同时, 理解科学定律。

二、生活经验导入

生活经验导入是指教师在学生已经知道的一些生活经验, 激起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情景, 从而引导学生对新知识了解的一种导入方法。教师应明确, 学生在进入学校和课堂之前并不是一无所知, 他们带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来到学校走进课堂的, 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宝贵的资源, 我们应该用好用足这笔资源。任何对它的熟视无睹或弃之不用, 都是一种浪费。学习有关新的知识点, 都要鼓励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所经历过的, 不同学生的经历不同, 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 相互讨论。把生活经验融入知识, 再把知识融入生活,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点的渴望。

三、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是指教师借助一些教学工具做些有趣而又让学生好奇的实验, 从而向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试验中的各种现象, 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要求我们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让这一部分的现象做到专门显现, 达到学生容易观察, 很容易把实验现象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兴趣。

四、习题导入

习题导入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用习题代替语言来揭示新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们在做习题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的就完成了教师教学新课的目标, 达到了掌握新课程的程度。但切记不能搞题海战术, 所选择的题要具有代表性, 不宜太多的题, 要能代表几类题型, 一般用三个题左右就足够。太多的题, 只会让学生不做题, 就开始乏味, 产生厌恶感,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那么, 一节课的宝贵时间就浪费了。

五、教态导入

教态导入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生动可爱的声音, 幽默风趣的语言, 多姿多彩的脸部表情, 传神的目光, 丰富多姿的手势, 优雅的动作等, 充分的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让学生能够被老师的一举一动所吸引, 从而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导入方法。

教态导入能够使学生如拂春风, 如沐甘露, 流连忘返, 乐此不疲。但是, 教师的教态也不能过于夸张、矫揉造作, 否则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反而会引起学生的不适应, 只让学生感觉哗众取宠, 适得其反。

六、不同思维方式导入

发散思维是对某一研究对象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并分析, 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是创造性思维核心。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对拓宽学生的思路、多角度探究知识, 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发散思维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 就是变通性, 不受常规束缚, 要从不同角度来考虑问题, 要避免定势思维, 这种情况主要是出现在初学者身上。定势思维就是思维上的“惯性”, 是生活实践中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正确的定势思维能指导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迅速准确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中学学习中错误的思维定势通常是建立概念的障碍。思维定势一旦在学生中形成, 将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当学生固守某种错误的思维定势时, 千万不能给学生灌输死板的概念, 而应运用实验的说服力、实事求是, 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他们去主动探索、主动思考, 才能达到克服错误思维定势的目的。例如, 在1kg铁重还是1kg棉花重的问题上, 很多刚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同学回答铁重, 这就是思维定势造成的错误结论。又如,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 告诉我们, 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也摆脱不了定势思维导致的错误。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对, 聚合思维能力别名求同思维。是指运用不一样的方法去探求同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聚合思维是把发散的思维收敛, 并对其进行去粗提纯, 获得其精华, 从而获得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 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互相依存、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发散思维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基础, 它含有以下三大特点:流畅、变通、独特, 可以理解为思维灵敏、思路灵活多变、独特的认知。因此,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七、不同的语言导入

小议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篇8

一、基础知识是古诗文学习的基石

有人坦言, 在近年的中考中, 得基础者得天下, 由此可见, 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这里的基础知识, 就包括对古诗文的学习和理解。在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学了多年的古诗文, 在中考前夕还有不少同学不知道什么是押韵, 不知什么是节奏, 更不知如何划分古诗文的节奏。像这样在空中建造楼房的教学方式, 实在不敢恭维其实质效果, 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应更多地从自身发展的前景着手, 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应付考试。考试要考的我们作为教师, 在上课时要教, 不考的基础知识, 我们也要教,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理解, 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全面性。

二、背诵默写是古诗文学习的方法

从目前选入中学课本中古诗文的数量上看, 初中仅有60首, 要求学生都会背, 也不算多。但学生实际能背诵古诗文的情况简直惨不忍睹。然而, 背诵默写是古诗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且心理学家不是研究过吗, 人要彻底记牢一段文字需要七次反复的记忆, 而且这七次还不是连续的七次, 而是遗忘后再去记。所以, 背诵古诗文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是考验一个人毅力的过程, 那一时被鼓起的积极性和兴趣能起多大作用就不用说了。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要反复抓, 抓反复, 不要认为学生背完了就解决问题了。

三、理解鉴赏是古诗文学习的目标

我们对古诗文的学习、背诵, 都是在为理解鉴赏打基础。在背诵后加强对古诗文的赏析鉴赏是学习的更高要求。首先我们要体会古诗文中的意境。诗贵意境, 古诗文之所以含蓄, 之所以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主要是通过意境体现出来的。其次, 古人有“炼字”“炼句”“炼意”之说。古人在读诗和品诗时对“诗眼”的关注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古诗文作为语言艺术的深刻领悟。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小议 篇9

所以, 作为教师, 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让学生扎扎实实学到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这里, 笔者试就如何上好中学信息技术课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以期与广大同行交流。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学科专业素质, 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前提和基础

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对信息技术教育同样很适用。信息技术内容十分广泛, 更新换代也十分之快, 信息技术课的任课教师尤其应该不断地“充电”。只有教师比学生懂得很多, 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学科教学的责任。

二、巧妙设计教学任务,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是一个操作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单纯地讲解传授不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只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任务情境和某种需要, 在帮助和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和满足需要的过程中, 相机传授给他们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才会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学会和掌握, 才能充分地调动和发挥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编排体例来看, 基本上也是这样设计的, 这说明这是一个正确的方法, 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

三、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别看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很“热情”, 实际上, 他们并不是真正地想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 而是为了享受上网聊天和打游戏之类娱乐活动, 当老师真正地展开教学时, 他们往往不太愿意学习。而且还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指东他们偏搞西, 教师指南他们却偏向北。有时甚至干脆直接向教师提出违背教学安排和进程的要求。作为老师, 可不能由他们牵着鼻子转, 应该积极主动地调控课堂, 让整个课堂充分地围绕教材和课程目标任务来展开, 让学生切实学会和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四、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热情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 以引起学生的理解和共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 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 而不喜欢上理论课。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得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 可用风趣的语言、贴切的比喻和身边的事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议中学数学中的兴趣教学 篇10

一、用数学的发展史吸引学生

数学的发展史反映了人类追求文明和进步的奋斗史。在古代, 大自然被认为是神秘的、无序的, 因此, 人们渴望用一种井然有序的、理性的东西表示大自然, 数学就是这一美好愿望的产物。古希腊的数学家、思想家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皆数也。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当时人们探索自然的第一信条——“数”。古代先哲对数学的探求, 推动了现代数学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 数学史上每次重大突破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例如:古今中外的数学家刻苦钻研的故事, 数学世界里的奇闻异事, 等等。这一切可以吸引学生, 有助于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 因此, 教师应从教材入手, 并结合教学实际, 合理、适时地给学生讲解数学的发展史。例如:在古埃及, 尼罗河流域每年发洪水后土地都要重新丈量, 为了解究这个问题, 几何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中国古代, 商人通过生活、生产实践, 总结出勾股定理;在古希腊, 数学家欧几里得潜心钻研, 创造了以平行公理为基础的几何学;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收录了二百多个与生活、生产实践相关的应用问题;德国数学家高斯能力出众, 被称为“数学王子”;欧拉极大地推进了微积分的发展, 被称为“分析的化身”……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述, 数学家刻苦钻研的历史场景就会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既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数学, 又让他们了解各种数学的思想, 还让他们懂得学习数学应该不惧艰难、勇往直前。总之, 在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的第一节教学课, 教师可为学生讲解数学的发展史, 那些有趣的故事、独特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 必定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这样, 学生便能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二、展示数学之美打动学生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关注知识本身的传播和具体问题的解决, 这样, 学生便觉得数学学习枯燥、无味, 甚至畏惧数学学习。要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就要向学生展示数学之美, 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 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几何图形之美:直线代表刚正明快;曲线象征柔和妩媚;方形给人以诚实、稳重之感;圆形体现完美和谐;三角形富于变化, 代表积极进取;四边形展示对称平衡。又如,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数学视角观察和解读大自然:蜗牛背上的是“螺纹曲线”;六角形的雪花漫天飞舞;蜘蛛稳坐在“八卦”形的蛛网中;圆圆的车轮跑起来更省力;蜜蜂的蜂房是严格按照六角柱状体建成的, 这样的结构, 既坚固又省料。总之, 教师要使学生充分领略数学美的内涵, 从而使学生热爱数学学习。

三、以生动、灵活的讲解感染学生

抽象、概括的数学往往使学生感到难以理解, 从而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为了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并让学生感到得心应手, 教师生动、灵活的讲解必不可少。具体有两点。其一, 妙趣横生的讲解。例如, 解析几何是形与数的转换、结合, 比较抽象, 不易理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可先从现代战争中的目标定位入手介绍坐标系的作用, 再从坐标系的意义引入坐标与方程的关系。这样, 学生就会觉得所学知识新鲜、有趣且易于理解。又如, 概率的计算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鉴于概率的实用性, 在教学中, 教师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大到求工厂产品抽检中的产品合格率、体育彩票的中奖概率, 小到求两个同学在同一天生日的概率) , 既丰富教学内容, 又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其二, 灵活、多样的讲解。虽然数学题的求解过程千变万化, 但最终殊途同归, 因此, 教师可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教学, 以提高学生的解题综合能力。具体而言:一题多解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具体, 并能更加灵活、自如地使用解题技巧, 从而实现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和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研发趋势下一篇:协作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