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024-04-22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通用8篇)

篇1: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论文

物理实验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何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下面结合实际谈一些具体作法。

一、首先加强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目前学生反映物理难学,难就难在教学内容很抽象,其主要原因就是有些教师讲课时照本宣科,不做实验,把原来生动丰富的知识变成一堆枯燥难懂的材料。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抽象概念,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物理实验特别是分组实验,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因为分组实验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能直接观察物理现象及过程。只讲授实验不做实验,学生只能死记所讲内容,如果是边讲边做,在做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动脑,对本节课的认识会更深刻,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了,学生更能准确认识物理规律。

二、注重实验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注重实验细节,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学生做实验时,总是要求认真观察实验过程的每个细节。

例如,在做“单摆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秒表的走动特点,使学生了解到秒表的走动不是连读的;还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能让小球形成圆锥摆?形成圆锥摆时,周期变大还是变小?”大部分学生以为周期T变大,而实验测定结果周期T变小。通过讲解说明,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学生也感到有种意外的收获。从而使学生认真细致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一实验多做,培养学生多方位思维能力

通过一个实验多种做法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扩散开来,而且思维的层次逐步推进,达到思维流畅,串联变通的目的。

例如,在“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完毕后,要求学生以“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为基础,思考能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其他方法,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得出如下两种:

①已知一只伏特表和电阻箱;②已知一只安培表和电阻箱。

一实验多做,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利用实验结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以知用,才是学习的目的,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还应该在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如何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做完“单摆实验”后,我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个题:用一个砝码、一块秒表、一根细线,请测出实验桌的高度,这时学生活跃起来了。最后学生总结出:

①砝码和细线组成单摆,通过测摆长可以测出桌高。

②秒表和砝码可以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H=gt2来测(误差较大)。

在物理实验中,要克服“就题论题”的方法,应从多方面启发诱导学生善于观察,引发联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篇2: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富宁县那能乡中心学校——樊廷富

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跨世纪人才以及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学科。那么美术教育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培养学的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是生活中合乎规律的、与其内容和谐统一的、丰富独特而又令人愉悦的具体形象。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就必须有鉴赏能力,而人的鉴赏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且爱美是人的天性,对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来说,表现尤为突出。通过审美教育,能使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鉴别真伪、分辨善恶,判断美丑。所以我们的美术教育有较多的审美内容。如:我们学习关山月、傅抱石的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可以使学生对祖国山河壮丽多姿感到自豪;学习徐悲鸿的《奔马》则透发出清癯刚劲的精神美等审美课。此外,学生在美术课的实践活动中,除了亲身感受到变化多姿、造型结构美和绚丽多彩的色彩美以外,同时也会感受到蕴藏于自然的变化、统一、对称、均衡、对比、和谐等形式美。

二、对学生的造型能力的培养

“型”是美术教育的基础,也是美术的根本内容和主要手段。“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美术作品的好坏,一幅好的美术作品肯定有一个好的造型。而这个造型又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整幅的结构造型。这

是一种比较大范围的造型,就如我们写作文用什么内容来表达思想感情一样,同样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状物体来表示。如:同是表达人的愤怒,可以用一个人的面部表情直接表达,也可以用人的举止和周围的物体组合来表达。又如:同是表达冬天,有的人可能直接用大雪纷飞来表达,也有人用穿着毛衣、棉帽的人来表达等。不同的内容、物体就有不同的结构造型,也有不同的组合造型。怎样把这些物体组合在一起才美呢?这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强调的问题。一种是单个物体的造型。每一个物体都有不同的形状,但我们可以归纳成几种几何图形。如:长方形(长方体),正方形(正方体),三角形、圆形等。在实物中我们可以把现实中的大部分房子、书本、课桌看作长方体;我们的手、脚、指、树木的支干可以看作圆柱体;我们的整个头可以看作是蛋形的圆;牡丹花可以看作圆形的等。这是物体的整体形状,在我们学习画画时。教师必须先教会学生了解物体的大体造型,然后再去分小的部分造型。如:我们画小汽车,可以把小汽车先看作一个长方体确定大小位置再来确定它的门、车轮的大小位置等。这样就不会出现变形和太大的比例问题了。

三、对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能力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是想象能力非常丰富的人,尤其是画家、诗人、作家、科学家、天文学家,他们肯定有非一般人的想象能力,才有今天的成就。想象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中有较多的体现,如根据一个场景、一种现象、一个季节、一首诗歌,让学生画一幅想象画等。又如:让学生用泥捏人 的喜、怒、哀、乐等,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在实物绘画中,我们也要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尤其是小学生,不可能画得和物体一模一样,也不要求画得和物体一模一样,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对学生的色彩能力的培养

色彩是美术教育中绘画的基础。要想学好绘画,色彩知识是少不了的。色彩是表现物体形状的关键,当然这里的色彩不单单是红、黄、蓝、橙、绿、紫等,它还包括黑白。没有色彩的对比,形状是表现不出来的。如在同一幅画中,如果有十个物体,十个物体都用红色或蓝色画,这些物体是很难表现出来的。尤其是如果在色彩的明度和亮度上如果拉不大距离,这些物体是不可能在画中区分开来的,就如同在黑暗中看物体一样什么也看不到。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色彩能力,如色彩的明暗、深浅等。我国的墨本就只是黑色,但在绘画中却分深浅五色,可见色彩在绘画中的重要性。而且色彩还可以表达人的不同情感、性格等,所以色彩在绘画中是很重要的。

五、对学生的表现手法的培养

表现手法是美术创作的最终结果,美术创作的最终好坏决定于表现手法的好坏,因为好的绘画,色彩依附于形状中,好的形状又要用好的手法来表现。不同的绘画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水彩有水彩的表现手法,水粉有水粉的表现手法,国画有国画的表现手法。就是同一类绘画,画同一样物体也可能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表现手法。但作为一些常用的、普通的表现技法,教师是应该培养学生的。如:学习国画时 的勾、皴、擦、点、染;水彩画中的干湿画法等。

六、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狠下功夫,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一则这样的事例: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他们画一颗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教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时,这位小朋友却搞了半天也无从下笔。这位同学的美术水平在国内学校算比较可以。人家评价我们“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社会因素: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们画得“像”,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二是教学问题:许多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还有家长过早给儿童买来临摹的画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儿童,转变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二)、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搞好课堂教学。

(三)、加强能力培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课外多画日记画。

目前,“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根本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从教材来说,需要有包含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各种各样的要求;从教师来说,需要有发现学生创造性的幼芽的机敏的感受性,使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周围世界,在脑子中积累更多的表象,认识更多的事物,发现创造价值,不断进取。同时在艺术创造中,要注重个性的培养,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教育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个人特色和风格。因此,教师应尽力营造一种崇尚个性和独立思考、反对僵化和盲目崇拜的良好教学氛围,允许失败,鼓励表现自我和张扬个性。

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接触乡土文化,增强审美感知力。民间是一块内容丰富的文化课堂,乡土文化让人目不暇接,美术课教学可以把课堂扩大到教室之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融入大自然,和实践相结合,会更加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从而使他们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二是就地取材,培养创造能力。美术新课程改革后,教学内容由单一变为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美育成分,又有跟上时代节奏的内容。总之,美术教育的创新需要美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探索,乡土文化是美育教育中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有热爱美育教育的恒心,就一定能

找到更多的素材来充实课堂。

七、对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对美术创作的观点、态度和采用的科学方法。

第一,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活动是相对现行教材,就常规教法而言,进行有目的有创新的教学实践的探索。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使美术教学理论不断深化与提高水平,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也是教师工作的乐趣所在。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应从教材、教法、教具三个方面探索。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1)、对现行教材创造性地施教。现行美术课本配有教师用的《教学参考用书》,对每节教法均有提示,但不见得适应每个地区或每位教师。具体施教者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和现有的教学设备条件,创造性施教。创造性地施教既包括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也包括对现行教材内容重新排列组合,改变教学内容的秩序,探索更合适的时机施教,使教学任务圆满完成。(2)创造性地编排乡土教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理论正确指导下与地区教研员共商议实验新的内容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升华为新的教学理论。(3)探讨教学手段,改革和发明创造新教具,这是为了使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一目了然,更富有情趣和易与接受。(4)改进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同一内容的教学在同一年级上,应不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作欲望。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中教

师应着眼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1)提倡标新立异的创造意识,鼓励大胆创新。美术课不同于手工课或劳作课,它的教学重在交艺术制作(或表现)的规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有创造性的完成作业,从一年级开始,凡是能发挥创造性的课业,就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地创造表现,从小注意培养创造意识,使之逐渐形成不照搬模仿,推陈出新。(2)培养兴趣,使学生从创造中得到乐趣。注意课业内容富有情趣,能吸引学生,而兴趣往往可导致勤奋的钻研。(3)安排以不同的效果作业。比如版画、粘贴画、写意画等,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创造的欲望。(4)设定条件,明确创作目标,促进学生有目标地创造,完成既定的任务。例如,组合画创作,纸造型、圆桶造型、等课业,以限定条件(比如限定颜色作画)打破原有表现观念(比如改变树叶只能画绿色),促进其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5)设定条件,启发联想与经验转移。比如:用竖、横、曲、折等基本线条启发联想物象;剪基本形可做什么;叠剪的纸造型,平放是刺猬,竖放粘贴一纸片上可能是一塔松等等。(6)用废旧材料组合或制作新的视觉艺术形象。促进学生巧妙利用材料、大胆设想,积极思维,敢于拆开、置换、重新组合、组建。(7)帮助学生消除进入绘画“写实期”创造表现的心理障碍。学生进入绘画“写实期”(在四年级以后),开始不喜欢画画,有心理障碍,一是胆怯,认为自己表现能力差而信心不足;二是眼高手低,对自己的绘画过分地自我批评。如不注意引导,会抑制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阻碍创造思维的提高。解决办法:首先是讲解写实绘画只是绘画形式的一种,写实能力

不完全代表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许多世界级的大画家的绘画就是儿童模样。要鼓励学生保持无拘无束的心态作画,画面采取涂满颜色的形式,以色块组合效果掩盖画形的准确,使其得到审美愉悦和成功的满足。其次是鼓励大胆表现,以充足的资料和直观演示,使学生通过参观资料度过抓形难关。第三是使学生认识不同于他人作品所具有的可贵品质和独立存在的价值。第四是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美术作品的优点,并加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其增强创作欲望和信心。第五是多安排工艺与绘画结合的课,使学生能在工艺制作中考虑应用绘画,使制作与绘画能力都得到提高,又可以促进积极思维,将二者结合,培养二者结合的创造性。

篇3: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客观存在的, 教育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不断提升学生水平以及缩小学生间的差距, 从而使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得以培养和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预定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 通过自我开拓, 举一反三, 加深对学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并在这种自我开拓的过程中, 使自己的独立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果老师把本应属于学生自我开拓的内容, 即心得体会, 经老师开拓后灌输给学生, 尽管这些老师是想使学生学得更深入一些, 完全出于好心, 也非常辛苦, 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基础差的学生反而会感到化学内容高深莫测, 分不清主次, 而处于被教师牵着走的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丧失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与信心, 觉得自己不是学习化学的料, 处于一种“痛苦的学习”之中。而基础好的学生则由于失去了自我开拓、举一反三的机会, 独立学习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在教学中, 老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开动思维,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 讲解不求过细, 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空间。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教育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经过独立思考, 达到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并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总之, 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 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2. 注重化学实验, 提升整体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在我国,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 新课程提倡在课程实施中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探究性学习作为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 是进行创新教育的载体, 是学习科学的核心方法。探究教学实质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模式引入课堂, 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 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利用化学实验开展探究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化学是实验学科, 通过观察自然现象, 进行演示和实践, 使学生对化学知识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必要基础。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 必须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目前有的化学教学中存在对实验不够重视的倾向。每个学生实验都必须要由每个学生实际动手操作, 演示实验也一定要做并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的分析。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

3.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必须分清主次, 突出重点。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力求理解得更深一些, 并充分发挥这些重点的概念和规律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老师在讲解概念时, 一定要重视得出概念的过程。要通过对实例、演示或实验的分析, 或者理论的推导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结论, 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化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老师要注意通过对化学现象、概念和规律的讲解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发展他们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该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要逐步积累、扩展和加深, 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逐步提高, 不能要求过急过高。否则就可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4. 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4: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关键词:演示实验;趣味实验;分组实验;家庭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238-01

初中化学,是一门相对比较繁难和枯燥的学科。但由于其与生俱来的理科逻辑性,造成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法制意识、注意能力 、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的优势。但遗憾的是,我们许多中学化学教师却没有去挖掘出这些优势和使用这些优势。其实,在中学化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这对于学生学习化学来说具有“提速”的作用。初中化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具有优势和将化学学习简单化,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去开拓教学思路,尽最大力量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服务。

一、化学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法制意识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知觉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进行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借助摄影演示实验,即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更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的观察。例如,教学《分子运动》时,把一培养皿放在投影器承物玻璃面上,在培养皿中加入约2/3体积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到培养皿中。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最初在水中缓缓溶解,渐渐地明显分成两支,待片刻后,扩散完成。此时,分子运动的全过程通过光学投影到银幕上,学生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分子是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又把微观物质运动状态,通过投影产生清晰的表象,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深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再如:演示浓硫酸腐蚀性实验,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浓硫酸毁容致残的恶性事件的多张图片,紧接着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刑法》等法律知识。又如,在做粉尘爆炸实验时,学生可以感受到,爆炸不仅是发生在可燃性气体、液体,而且易于燃烧的粉尘也能引起爆炸。教师可以从生活中一些引发爆炸的实例,如矿井发生爆炸、面粉厂发生爆炸等,引导学生学习国家《易燃易爆物的管理规定》等法规知识。

二、化学趣味实验培养学生注意能力

以往有学生反映,学习化学难,对教材内容不理解,记不住。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屡见错误,常常是由于不注意或没有留心引起的,而创设趣味实验进行教学,效果就很理想。如在讲授酒精性质时,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一片哗然欣喜,学生注意力集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学生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

三、化学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如,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要求他们能正确地拿试管,夹持试管,洗刷试管等。在进行碱和酸的反应实验中,要求他们会振荡试管,用试管加热物质,注意试管的倾斜方向等。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培养动手能力。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常因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久之就会熟能生巧。

四、选做实验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

通过选做实验,可以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还能使他们逐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根据教学进度,有目的地选做实验,应用实验课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学生学完酸、碱、盐知识后,选做鉴别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硝酸铵等四种盐的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让他们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主动、认真地联想以前学得的知识,专心研究和组织实验程序,找出“鉴别”、“区别”或“分别”认识的几种不同的物质解题答案。然后他们根据四种铵盐各自的特性,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将其一一区分开来,并说明实验的根据,解释所出现的特殊现象。在物质的鉴别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实验、分析、鉴别,推断出所鉴别的某种物质。这种实验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

五、家庭小实验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氢。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得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又如,根据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和性质,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等实验。这些小小的制作,小小的发明,为将来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篇5: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摘 要:社会上存在很多特殊群体,包括肢体残疾、盲聋哑、智障等人群,通常人们接触肢体残疾、聋哑人群要多于智障人群,所以对智障人群的了解比较少,智障人群就是由于先天的因素导致他们的智力比常人低,缺乏生活能力,不能很好地融入并适应社会。所谓的特殊学校也就是为了培养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教会他们生存能力为目标,使他们能在社会上独立生活的学校。在人口没有达到一定数量的地区,一般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级。

关键词:学校;智障学生;训练目标;教学理念

社会上存在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即特殊学校,专门为特殊学生而设置,包括盲聋哑学生、智障学生等,这些孩子由于某些因素导致与常人不同,缺乏生活学习能力,尤其是智障学生,由于他们的智力水平低下,不会和他人沟通,很难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更难适应社会生活。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在学校内的各种活动中训练智障儿童的适应能力,以便达到他们能在社会中独立生活的目标。

一、在活动中要有明确的教学训练目标

对于特殊学校(特教班)来说,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教育对象与普通学校不同,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也要对症下药。教师面对的智障学生大多缺乏生活能力,与旁人的交流能力,读书写字能力,肢体活动能力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智障学生的需求,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师可以与智障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通过学生的表达方法了解学生想要学到的生活技能,比如,有的学生想要学会自己整理衣物、房间,有的学生想要与家人正常交流等等,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制订教学计划,每个礼拜教会学生一种简单的生活技能,在教学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情感状况,切忌过度重视教学,应当以学生自身为主体进行教育。

二、示范教学法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适应能力

智障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常人不同,学习能力较弱,所以教师按照普通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育是万万不可以的,这里我们可以采用示范教学法,由于智障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对于教师的言行,学生都会产生模仿的心理,因此教师的模仿教学能够有效地教会学生生活技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比如在进行简单的刷牙技能讲解时,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解释牙刷、牙缸、牙膏的不同与用法,方便学生使用,然后,教师亲身示范刷牙的过程,挤牙膏,刷牙步骤等等,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对刷牙有了直观的了解。虽然是小学生,但是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对于直观的技能示范进行多次模仿,总会掌握这种技能,增加了适应社会的筹码。此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进行多次示范,生活中也要多多关注学生,在学生进行刷牙时细心观察,以便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只有学生学会了生存的本领,才能适应社会。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训练

教会智障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这种新型教学设备,通过播放视频、动画、声音,使智障学生产生直观形象的认识。利用多媒体放映动画视频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兴趣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才有保证,比如教师在讲解与人交流的技能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简单的动画,配上人声,一些早上好,你吃饭了吗?等常用问候语,或者是握手等常用交流方式,都可以在多媒体视频上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在视频的带动下增强了学习兴趣,产生了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遇到相似情况时更加容易联想到视频上所呈现的情境,增强了适应能力。

四、利用分组游戏方式培养适应能力

智障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交流能力都较弱,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游戏的方式进行适应能力的培养,就是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游戏小组,每组3~4个人,每一组合作完成一个关于生活的小游戏,比如教师安排学生学习整理衣服的内容,教师在进行整理方法讲解后,为学生布置内容,小组成员合作整理自己的衣物,按照老师的步骤整理,教师可以为每个组制定整理衣物的数目,进行比赛,评比出整理最快的小组,进行奖励,评为榜样,起到模范作用。教师在小组整理时要多多参与其中,耐心地帮助学生,解决学生在整理中遇到的问题,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弱,教师要反复教导,保证每一位学生掌握技能。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互帮互助,培养了合作意识,有效地掌握了生活技能,在小组游戏的形式下,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竞赛制度又激发了学生的竞争心理,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最主要的是学生学会了生存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又在无形中与旁人进行了交流。

五、采用“对症下药”的教学理念,加强个别化教育训练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心理都存在差异,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不相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以学生自身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性格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智障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较弱,甚至有的学生比一般的学生更弱,这就为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多沟通,要多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要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对于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多锻炼其自身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独立完成某件事情的空间,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要耐心教导,反复示范,多加帮助指导,保证能力较弱的学生与其他智障学生一样掌握生存技能,可以适应社会。

总之,对于智障学生的教育要采取不同于普通学生的教学方式,以生存技能的教育为主,只有掌握了良好的生活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学生的适应能力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篇6:培养学生的能力

魏书生

目录:一、出题;二、答题;三、评卷;四、补考;五、总结

有的青年教师问:“您总也不出考试题,不考试、不评卷,学生考试成绩低怎么办?升学率低怎么办?”

我觉得,搞教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强应试能力,提高升学率,这是搞教改同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共同点。不同点在于,搞改革,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应试为主动研究应试。这样师生双方都节省了时间,教师省下时间来练身体,读书报,搞科研,写文章;学生省下时间用来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怎样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呢?教师出试题,刻印试卷,或者买四面八方推销的各种各样的重点篇目试卷、单元试卷,然后发给学生,严格监考,教师再认真评卷,这是一种做法。有的青年教师说:“这一个学期,我就让学生做了一百多张考试卷。”这显然能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但这种做法不符合我的实际:经常外出,很少有时间刻、印试卷。另外,我又不愿让中、下学生处于被动应考的地位,特别是后进学生,倘多次被动应考,不知出题规律,觉得自己弱点甚多,试题又常常攻其不备,弄得他们防不胜防,既然防不胜防,横直都是被动挨打,干脆就来个躺倒不干,任凭人家发落,愿意打哪儿就打哪儿吧!

为了适应自己时间少的特点和提高后进学生的应考积极性,我采取了另一种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方法。自1979年至今,我从来不为我任教的学生出试题、刻印试题;也不买四面八方推销的试题,学生尽管不做这些试题,也不做练习册,但历届升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用什么方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呢?我注意引导学生做五件实事:一、出题;二、答题;三、评卷;四、补考;五、总结。

(一)出题

除了市、校统考试题外,每次考试,都由学生出试卷。每位学生都假设自己是老师,千方百计出难题,看谁能考住别人,谁出的题能考住别人,就说明谁的水平高,能力强。有的老师问:“学生没边没沿地乱出题怎么办?出一些偏题怪题怎么办?”这好办,每次出试题,都要按照班级规定的“试题大纲”去做。

如以第三册文言文单元为例,我同学生商量确定,需掌握的知识点如下:易错字85个、通假字7个、虚词13个、实词169个、句子49句、背诵三篇古文七首诗,文学常识12处,课后应熟练解答的习题12道。我们班级早就制订了严格的、可操作性强的文言文试题大纲,要求文言文试题必需出八道题,试题必需在各类知识点内出,且对每道题的题量、分数也做了严格规定,且试题的主要格式要统一,要写清试题范围、出题人姓名等。具体要求如下:

文言文单元试题

出题时间: 年 月 日

出题人

答题人

1

2

3

4

5

6

7

8

自估得分

实得分

第一题:易错字。从教材要掌握的85个生字中挑选10个写入试题,计15分。

第二题:通假字。从7个通假字中挑出4个编人试题,计2分。

第三题:虚词。从要掌握的13个虚词中挑选五个编入试题,计5分。

第四题:实词。从要掌握的实词中挑选20个编入试题,计30分。

第五题:译句。从要准确翻译的49句话中挑选5句编入试题,计20分。

第六题:默写。从三篇古文七首诗中挑选5句编入试题,计10分。

第七题:文学常识,从需记住的12处文学常识60个知识点中,选4处共20个知识点编入试题,计10分。

第八题:课后习题。从应会熟练解答的12道课后习题中选两道编入试题,计8分。

试题的结构、范围、数量、分数比例确定以后,由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认识去填具体内容。以生字为例,从85个字中挑出10个来。这10个字具体出什么类型的题,是汉字填拼音,还是拼音填汉字,是组词、是释义、是判断、是选择、是填空、是改错,则都由每位同学自己决定。

又如期末试题,班级是这样规定的:

第X册语文教材期末试题

出题人、答题人、评分表(略)。

第一题:基础知识(40分)

1. 语音 4处(4分)

2.生字 4个(4分)

3.词 6个(6分)

4.语法 4道小题(4分)

5. 标点 4处 (2分)

6.修辞 4种 (2分)

7.逻辑 4小题(4分)

8.文学常识 4处(4分)

9.读写常识 4小题(4分)

10.默写 30字左右(6分)

第二题:阅读(30分)

1.记叙文 5小题(10分)

2.说明文 5小题(10分)

3.议论文 5小题(10分)

第三题:文言文(10分)

1.生字与通假字 4个(2分)

2.虚词与实词 4个(2分)

3.句子翻译 3句(3分)

4.课后习题 2道(3分)

(注:文言文部分的文学常识与默写可在第一题内出)

第四题:作文(40分)

学生们觉得,各种各样的试题千变万化,汇成汪洋大海,仔细分析起来,主要还是这些重要的知识点。这些主要的把握住了,对有道理的外来试题,便能够解答,这叫做以不变应万变。反过来,如果基本的试题样式把握不住,却跟着千奇百怪的试题跑,甚至跟着偏题、怪题跑,以自己的万变去对付个别试题的一变,往往事倍功半,还不容易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和试题特点。

学生出题的过程,实际也是复习的过程,出默写的试题,他便把需默写的课文复习一遍,出读写知识的试题,便把读写知识复习一遍。

多长时间出一次试题,这要由同学们来决定。记叙文单元学完了,大家商量一下,觉得有必要便出一组题,觉得没必要便不考试。

语法知识原来教材深,比较难学,学生认为有必要强化这部分知识,我们就进行语法知识专卷考试。

出一组试题要多长时间,这也由大家讨论,举手表决通过。一般说来,单元试题两三天便可出完,期末试题出一份要一个星期。若大家通过了期末试题出一个星期的决定,那么这个星期每天的语文课,就不讲课,也不布置其它任务,一上课,每个人就都在那里埋头忙着出试题。

16年来,每个学期我都只用30节课就讲完整册教材,有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自学。每学期语文课上出各类试题的时间常常比我讲课的时间还多。

(二)答题

每个人的试题出完之后,由承包考试的一位同学把试题收上来。再征求大家意见,是按原来规定的期限答题,还是再延长点复习时间。时间确定后,每份试题的放置顺序打乱,以防同学们知道谁出的试题排在什么位置,抽题时会有选择。

顺序打乱后,每位学生都抽一份试题,抽到手以后,写上答题人的名字。这样抽签式的选择试题,意味着一个人的试题,有可能被同班每位同学抽到,一个人也可能抽到班内任何一位同学的试题。这便提高了大家出题的责任感,也容易激发大家答题的兴趣。

答题时,尽力创造宽松的气氛,学生都在自己的座位上,没有老师监考。我告诉学生:“如果有人愿意欺骗自己,那你就可以尽情地左顾右盼,尽情地看书查资料,只要对得起良心就行啊!”同学们笑了,同学们觉得没有必要抄袭,原因很简单,每次考试,试题不同,每个人答一套试题,考完之后既不排榜,也不公布成绩,纯粹把考试当做一种自我检测的方式,或者当做一次活动,一次娱乐,大家没有必要作弊,作弊之后除了损失了自己的良心之外,什么也不会得到。

有时候后进同学抽到了尖子学生出的题,解答起来,难度就大一些,这时,我就让后进同学适当地看看书,查查资料,但答过之后,要在卷纸上标明,哪几道题,共多少分是靠看书、查资料才答出来的。

这样学生答题时,心态是轻松的,同时又是积极主动的。

(三)评卷

答题一般在课堂上,也有的后进同学当堂答不完,也可以课后答。答完之后,交给出题人评卷。

谁出的试题,标准答案便由谁来做,更细的评分标准也由他来掌握。答题人可以同评卷人商量,意见不同时可以争辩。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便可以去找各类知识的承包人。如:本届学生语音生字、生词、语法、标点、修辞、逻辑知识、文学常识、读写常识、默写、课后习题、作文等项各选定一位学生承包。每位同学承包一类知识,负责研究这类知识的重点、难点,个别难点,还要由承包人负责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讲解,这样他们占有的资料就比较多,在这类知识范围内他们成为“专家”,评卷时出现了争议,当然要找“专家”裁决。

评卷的过程,是同学们互相学习的过程,是大家一起探求真理的过程。

(四)补考

班级有承包补考的同学,每届学生由一名同学承包补考。

每次考试前,我们都一起讨论确定补考的分数线。1989年以前,我们规定70分以下的要补考。也有的单元测试,知识点不多,便确定80分以下补考。后来,语文试题卷面总分长到120分,我们班便确定一般情况下, 94分以下为补考分数线,因为在一般的年份,语文成绩若达到百分制的78.2分,便能够升学。120分制的94分略高于标准分的78.2。

评卷之后,承包补考的甄慧同学请补考分数线内的同学集中到一起,商量怎样补考,什么时间再补考。有的`老师问:“学生试卷既然可以回家答,可以课后答,怎么还会有补考的人?他不会用抄袭的方法,提高分数,以逃避补考吗?”倘若他是为了应付老师的话,当然可以逃避,但当学生意识到学习不是给地主扛活,而是给自己种自留地的时候,他就觉得没有必要虚报产量了。他们觉得诚实劳动、诚实答卷、坦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是一种荣耀,“自留地”里缺了苗,及时补上,有利于增加自己的收入。反过来,明明不足却要掩盖,虚报产量,是自己骗自己。逃避补考,期末统考,真相毕露,反倒是更大的耻辱。

由于认识到补考对自己的实际价值,以致多年来多次出现78.2分以上的同学也要求补考的事例。我说:“你们已经超出了补考分数线,就不用补了。”这些同学却说:“我抽的这组试题较浅,虽然得分较高,但我自己感觉这部分知识学得不够扎实,再补考一次,好处会多于坏处。”

(五)总结

补考结束以后,便要对本次考试进行总结,有时请一位先进同学和一位后进同学分别到讲台上讲一讲自己出试题的思路和答题、评卷时的体会。

全班同学可针对这次考试充分发表意见,哪些题出得有道理,哪些题出得没道理,题量是大还是小。我如果没有外出,便例览几份同学的试卷,便了解了先进同学和后进同学对这类知识的理解程度,然后谈我对这次考试的看法,对同学们出的过深的和过浅的低效试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如果同学们认为有必要,某一类知识的试题还可以再出一次、再考一次以强化、巩固这类知识。

每次市、校统考之后,我们班学生还要找出自己的试题和正式统考试题相比较,看每位同学出的试题和统考试题共同点共有多少处,试题中的小题必须完全一样,如文学常识的题,作家名字必须相同,作品、出处等知识点也必须和统考试题没有一点差别,修辞方法的句子都要和统考试题一模一样,才算押对了一道题。然后按照统考试卷的分数计算押题的分数,得分最高的同学便能得到一本世界名著的奖励。去年得分最高的是杨奕,今年得分最高的是运娜,她出的试卷,居然有59分和统考试题一模一样。

这样评比,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出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也不由自主地去研究统考试题的结构、题型、试题与教材的关系。哪些题出得有普遍意义,能促进同学们学习必要的知识,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哪些题属于偏题、怪题,甚至是胡编乱造的题、难倒大学教授的题、死钻牛角尖的题。学生们讨论认识到,对这类嘎题千万不能用真劲,平时千万不能认真研究它,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胡编乱造地出题,我们便胡编乱造地答卷,朦了上算便宜,朦不上,因为平时也没费真力气,顶多一张卷,胡编的题占到六、七分,全丢了,因为力气用到必要的题上了,基础的、必要的题得了分,整张试卷仍然能得高分。

篇7: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课堂气氛死板,教学方法陈旧

在国家教育政策下,素质教育已被广泛推广,但其实际运用情况却不乐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主体依然是教师,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课堂气氛较为死板。对于教学中的方法,主要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老师都在传授知识点,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很少,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这种死板的课堂气氛,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较差。

(二)思维定势、偏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往往会按照已有的思维规律去解决问题,不考虑外界的环境变化,形成呆板、千篇 一律的解题习惯。同时,他们只是根据一定的表象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去解题,造成失误。这种定势思维与偏见思维是束缚创新思维能力的枷锁,不利于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三)具有从众心理在教学中还有一种现象,当有一人或者几个人说出自己的解答结果,其他人则会对自己的结果产生怀疑,不自觉得与他们保持一致,这就是课堂上“随大流”现象,也就是从众心理。这种心理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最终的结果就是把新思路与新观点扼杀,不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措施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促进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兴趣以及自信心

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兴趣是其动力,自信心则是其支柱。这三点的培养不仅仅针对数学教学,在其他课程中同样重要。老师可利用外界的新鲜事物与课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产生创新意识,进一步对相关课程产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学会鼓励学生,使其对学习建立强大的自信心。

(二)联系实际,构建知识框架

数学源于生活,我们所学的每一个数学知识都能够被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数学概念较为抽象,老师在教学中与实际相联系,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知识点的增多,数学的复杂性会导致学生产生遗忘,所以老师可以分层次、知识点建立知识结构图或框架图,其直观性能够帮助学生模仿和总结,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坚定实施小学数学课改

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教学的主阵地。为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我们要坚定实施课程改革。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变“灌输”为“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统领课堂,构建一个高效课堂,积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四)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多媒体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帮助老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与难点,把学习过程由静态转化为动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对学生主体性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四)、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8: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错正对比,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每个数学老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为什么某个问题反复强调很多次了, 学生还是要在这个问题上出错。在大力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的今日, “强调”这种教学方式应该已经过时了。一道题解对了, 只能算是解决了一道题;一道题解错了, 说明还有问题存在。有错不是总是坏事的, 如果学生能够认真分析, 并能找出出错原因, 再加以小结, 那就掌握了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了。因此,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老师没有必要替他们预防;相反, 在适当的时候, 老师还可以考虑创设一种使学生犯错的环境, 以典型问题为例, 让学生“体验错误”, 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发现问题, 直至解决间题。另外, 通过对错解与正解的比较、分析, 使学生在深刻认识数学问题的正确解法的同时, 观察、分析和解决间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如

例1已知sinα-cosα=-1/5, 180°<α<360°, 求cosα的值。

一般解法是联立sin2α+cos2α=1, 消去sinα, 得cosα=-3/5或cosα=-4/5。

我要求学生们认真检查解答是否正确, 特别要注意角的取值范围, 可检查后多数学生还是坚信他们的解答是正确的。我要求学生用消去cosα而保留sinα的方法再做一遍, 起初学生不愿做, 认为求sinα是走“弯路”, 在我再三要求下, 有学生解得了sinα=-4/5, 而sinα=3/5不合题意, 从而只有一个取值。这时, 学生开始讨论、发问了:为何走“正路”反而出错了?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只是把例1的角的取值范围改为“-90°<α<90°”后要学生重做, 让他们自己去“体会”。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 不少学生发现了其中规律, 比老师单纯“讲”效果要好得多。

二、错果寻因,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而又基本的目标之一, 是全面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某一两节课的任务, 而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注意适当创设情景,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通过自我深入思考、师生共同讨论等方式,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2求-=24baz在约束条件下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这是一道可用几何法求解的代数题, 但如何用代数法求解呢?一般是这样推演的:

由 (1) (2) 得1≤2a≤6… (3) , 即2≤4a≤12… (4) ,

由 (1) 得-2≤-a+b≤1… (5) , 由 (5) (2) 得0≤2b≤5… (6) ,

即≤-≤-025 b… (7) , 由 (4) (7) 得≤-≤-ba21243… (8) ,

即-3≤z≤12… (9) 所以zmin=-3, zmax=12… (10) 。结论与课本用几何法做的不同, 错在哪?有同学提出自己的观点, 问题是 (9) 式的两个等号能否取到。于是师生一起分析产生 (9) 式的推演过程:等价推演有 (8) ⇔ (9) , (6) ⇔ (7) , (3) ⇔ (4) , (1) ⇔ (5) ;不等价推演有 (1) (2) ⇒ (3) , (2) (5) ⇒ (6) , (4) (7) ⇒ (8) 。由此可知, (9) 是由 (3) (6) 推出的, 而 (3) (6) 与 (1) (2) 并不等价。有学生提出:有什么方法可以不改变约束条件 (1) (2) 的范围呢?我提示:如通过换元“令a-b=m, a-b=n”就不会!后来了解, 这道题很多同学们用“代数法”求解也正确无误。

三、错解评改, 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

课外作业通常是由老师批改的。通过批改作业, 可以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发现存在问题, 然后及时评讲, 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这是传统的做法。不过, 在某种情况下, 作业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集体评改效果会更好。由学生评改的优点是能够调动学生去观察、分析问题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集体评改的优点是反馈快,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 注意力会比较集中, 容易开动脑筋, 通过讨论、质疑等师生互动形式, 有时会使模糊的问题变得清晰。另外, 在学生评改作业的过程中, 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质疑、判断和修正错误的能力。

例3画出定义域为{x|-3≤x≤, 8x≠}5, 值域为{y|-1≤y≤, 2y≠}0的一个函数的图象。

上一篇:2015培训班主持词下一篇:快过年了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