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游戏课程简介介绍

2024-05-04

数学游戏课程简介介绍(共10篇)

篇1:数学游戏课程简介介绍

幼儿游戏与指导课程介绍

幼儿游戏与指导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合格幼儿教师以及儿童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并掌握的一门课程。

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89)和《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规定,幼儿园教育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说明学前儿童游戏这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为了积极贯彻教育部门颁布的法律文本,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专业在五年制专科课程以及四年制本科课程中,均有开设幼儿游戏与指导这门课程。五年制专科幼儿游戏与指导这门课程,自有学前教育这个专业以来,就开设了该课程。由我校黄祥祥副教授主讲,在湘西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这带动了我院许多年轻教师的积极加入,为该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宽厚坚实的基础。

在幼儿游戏与指导这门课程中,我院学前教育学专业主要采用复旦大学出版社翟理红主编的《学前儿童游戏教程》这本教材。本教材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此教材具有观点外显、思路清晰、表述通俗、文例结合、立足现实的特点,非常适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使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院学前专业的教师对此教材进行适当的梳理和调整,并结合湘西地区本土游戏特色的相关案例来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

幼儿游戏与指导这门课程的主要对象是学前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这门课程通常安排在三年级的第二学期。由于我院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原则。此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学前儿童游戏是什么,体现在第一章的教学内容中,主要阐述儿童游戏的特点,儿童游戏分类等等理论知识;第二,为什么游戏有助于促进儿童发展,即第二章的内容,主要阐述游戏与儿童身体、儿童认知、儿童社会性以及儿童情感发展的关系;第三,在儿童游戏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的问题,即第三至第六章的内容,主要阐述游戏过程中教师的组织、设计、观察、指导以及评价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原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讨论以及幼儿园现场的观摩、学生的游戏活动设计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相关游戏教学理论知识,并把这种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以此提高学生今后的教学能力。因此本课程的重点是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即儿童游戏的相关理论知识;而本课程的难点就是第三章至

第六章的内容,即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等实践问题。

幼儿游戏与指导这门课程,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突出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同时强调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兴趣。为此本课程除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授之外,还积极带领学生去幼儿园观摩游戏活动,观摩游戏活动之后并积极进行讨论,让学生自行设计游戏活动,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篇2:数学游戏课程简介介绍

沙盘游戏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方法,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荣格)。其特点,是在咨访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沙盘意象,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及心灵与自性的)发展。

在学校,它被广泛应用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深受欢迎;在企业,它应用于团队间的合作与沟通,赢得企业赞誉;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机构,它被当做最好的工具,成为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最好的帮手。

一、课程目标:

了解沙盘游戏理论和技术内涵、沙盘游戏的基本原理、内在结构及初步分析,并理解沙盘游戏治疗的意义和适用范围。通过团体沙盘的形式初步接触和掌握沙盘游戏的实际操作。学习后即会应用。

二、课程内容

1、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治疗: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

2、弗洛伊德自由联想技术、荣格字词联想技术与情结理论及其应用

3、沙盘游戏的三大主题

4、沙盘游戏的内在结构、治愈因素及其操作性分析

5、沙盘游戏治疗的主题的延伸:神话象征意义与色彩表达

6、团体沙盘的意义、作用与操作程序

三、培训师

刘建新心理分析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 副会长

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中国发展组织专家

国际沙盘游戏师个人体验与督导专家

冯建国 心理分析博士、教授

沙盘游戏培训师

国际沙盘游戏师个人体验与督导专家

大连市婚姻家庭指导站-心灵花园大连工作站的志愿者

四、培训模式 理论讲解,团体体验,操作训练

课程结束后可在大连市婚姻家庭指导站进行实习

五、适合人群

心理咨询师/学校教育工作者/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心理学爱好者

六、培训时间:

7月15-17日

七、培训地点:

大连 西岗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224房

八、课程费用 课程全部费用1180元 /人三人团报980元/人

备注:(以上费用含资料费,不含食宿,外地学员如有需要可以代预定房间)

九、报名方式

丁老师:手机:***QQ:34521380

4沈老师:手机:***QQ:82324838

3洪老师:手机:***QQ:812743236

心灵花园-大连市婚姻家庭指导工作站

2012年6月2日

大连市婚姻家庭指导站

——心灵花园大连工作站简介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关注女性的心理健康,促进和谐家庭建设,大连市妇女联合会于2010年成立“大连市婚姻家庭指导站”,并与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心灵花园公益项目合作,秉承公益服务宗旨,招募心理专业志愿者对大连市女性及家庭开放,进行与婚姻家庭有关的咨询与治疗。

咨询范围:个人成长、工作压力、夫妻关系、婚恋情感、亲子关系、婆媳关系、人际问题、心理问题、学习问题等。

治疗技术:以沙盘游戏治疗技术为主,并辅之其他方法进行咨询与治疗。资深团队:由心理专业的大学教授、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国家心理咨询师及街道、社区妇联专干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及服务团队为广大妇女和家庭提供高水平的、专业的咨询与服务。

篇3:数学游戏课程简介介绍

游戏化学习是教师通过创建特殊的学习情境,将游戏与学习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学习知识技能,是一种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方式. 游戏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还能活跃课堂,集中学生注意力,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而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学科,其学习内容理论性强,学生学习兴趣普遍就不高,为了集中小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其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将游戏化学习方式应用于小学教学中.

2.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游戏化学习的实践

2.1课前游戏化

一方面,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期,无法在学习中长时间集中精力,但是在游戏中小学生反而能集中精神,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导入数学知识来集中学生注意力. 在数学课开始之前,小学生精神状态还未进入课堂,处于兴奋阶段,在这时候导入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教师可以设计“跳绳”游戏,在教学一开始,把学生分组,第一个组5个人,第二个组6个人,让学生统计每个组的跳绳数. 这个时候, 学生会发现, 第二组的人数比第一组的多,觉得不公平,并要求第一个组再加入一个人. 这样一来, “ 平均数” 这一知识观念, 被成功导入教学活动中, 学生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进而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不仅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小学生好奇心重,渴望学习新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学习“重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好一个橙子、一瓶水、一本书,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展开小组竞赛,让小组讨论猜测这些物品的重量, 并将讨论结果制表统计,最后再用称重仪器称出物品重量,看哪一个小组猜测的数量值最接近. 开展这种竞赛游戏不仅教授了学生数学估算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

2.2课上游戏化

由于大部分数学知识晦涩难懂,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不成熟,因此利用游戏化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例如:在学习“行程相遇”时,如果单纯在黑板上进行数字或者图画讲解,学生无法理解各等量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学习模糊,无法正确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地实验, 即让两位学生从不同的地点同时出发, 其他同学则负责观察和探索量与要素之间的变化,探索其等量关系,并用图像展示结果. 这种实验式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校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果教师只是单方面地让学生进行数学计算练习,会导致学生消极学习,降低学生学习效率. 所以, 教师应该把游戏化学习模式应用于数学练习中, 寓学于乐,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例如:倍数游戏,教师可以让同学按教室座位顺序,第一个同学念1,第二个同学念2,第三个同学拍手,即轮到3的倍数的同学要拍手,没拍手或者念错的同学要受罚. 在这个课堂游戏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还锻炼了学生的快速运算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升了学生学习效率.

2.3课后游戏化

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仅体现在课前, 在课堂结束前, 小学生的精神更为亢奋,注意力更容易涣散. 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结束前设计一个能集中小学生注意力的游戏,以便调节小学生的学习疲劳,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抢三十”游戏,教师可以选择两位同学参与游戏,从1开始每位同学每次能数一个或者两个数,看谁最先到三十,谁胜利. 在课堂结束前利用这种简短的小游戏,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

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布置课外作业也可以“游戏化”. 小学生普遍玩心重,利用游戏的方式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布置数学墙报的作业. 墙报内容可以包括:数学题、数学谜语、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 以墙报的形式,可以让小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深入了解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魅力. 或者设计数学文艺会、数学兴趣小组等,让学生发散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这种游戏化的课外作业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书面作业模式,巩固学生在上课时所学的知识,无形中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合理评价同学,取长补短,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游戏化学习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前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设计趣味性高的教学活动,课堂结束后布置新颖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 游戏化学习的实践不仅改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明亮.基于新课程背景的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思考及其实践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5(19):143.

篇4:数学游戏课程简介介绍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 ;新课程;小学数学 ;教育游戏

【分类号】G623.5

一、教学背景

新课程教育改革以来,教学重点体现在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全面发展。单纯的黑板粉笔板书式教育很难再适应教学要求,难以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和教育理念。在这种情况下,游戏化教学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青睐与关注。游戏化教学是在游戏的虚拟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教授,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一个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和有趣味;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受学习数学知识带来的乐趣。另外资源丰富的网络在教学中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给学习和教学带来了便利。网络游戏作为这个时代的先进产物,不仅仅提供的是休闲娱乐,还把游戏融入到学习中,借助游戏的色彩,动态,趣味的魅力来帮助学习,推动了教育游戏的产生。游戏的轻松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游戏化教学的运用方式

第一,课堂游戏化教学。

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数学抽象,严密,逻辑性强,并且应用广泛。刚上课时,学生的精神状态还停留在课外玩乐的高度兴奋阶段,要给他们一定的刺激,吸引学生到课堂中来。在学习《平均数》知识时,可设计一个分组跳绳游戏,第一组9个人,第二组8个人,计算一分钟跳绳总数,第二组学生表示分组并不公平,他们要求重新平均分配人员,这个举动显示出学生已经拥有平均数的意识,这时教师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他们由此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惑,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十分贴近,极大引发了他们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行程相遇》中,让学生进行实地演示操作,1和2两位同学同时相对出发,其他同学进行观察思考各个基本量和要素之间的变化,找出等量关系,并用图像表示出来。仅仅依靠单纯的数字讲解,学生难以领会各个等量之间的关系,印象模糊,实操训练让他们了解其中的逐渐变化过程,顺利解决难点。自主学习中的游戏化,同样在学习《重量》时得以体现,事先让他们准备好1个苹果,1本字典,还有一包饼干。让他们分组估计这些东西的重量并记錄下来,再进行实物称重并且再次记录,误差最小就获得奖励。他们全程自主观察、实验,猜测并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和估算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体现。同时把游戏化持续到下课前几分钟,结束课程之前的那段时间,学生容易精力分散,在此时设计一个新颖的游戏,不仅能够活跃气氛,还能调节一整节课带来的疲劳,活跃思维,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学习《年月日》知识快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完成一个小游戏,出现的月份是小月的就站起来,是大月的就坐下,日期是奇数时举起左手,是偶数时举右手。学生异常兴奋,都参与进来,既让他们理解加深了所学知识,也加强了思维训练。另外,课间是学生的休息时间,可安排一些趣味小游戏,让学生中在玩耍中学习和成长,这是值得去尝试的,比如七巧板,24点游戏,过河小游戏等等。

第二,教育游戏进入课堂。

在这里的游戏是真正的电脑游戏,是教育和游戏的有机融合,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利用电脑,学生能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老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可以登陆网站进行在线学习,比如魔法学院。教育游戏主要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开发的游戏教育平台。它需要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才能进行,它更适合家庭课外教育。它具有引导作用,画面色彩光鲜,通过各种任务关卡的完成才能最终通关,这很能吸引到小学生。还能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要是以作业的形式来完成,起到巩固就知识,学习新知识的作用。在教学任务结束后,它可以作为一个评价手段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完成情况。比如在学习等分的游戏中,网页游戏《小熊分饼干》、《高手厨房》、《分礼物》从易到难,基本写法到分数表示的具体内容都能够逐一呈现,学生轻松掌握。在小学时期大部分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为把游戏教学引入到数学教学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游戏化教学和教育游戏的区别

第一,游戏化教学由老师进行实施和应用,教育游戏是由软件开发人员设计开发并且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第二,运用的时间和空间有差别,游戏化教学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部分,有一定局限性。教育游戏在有电脑和网络的情况下,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第三,针对的主要对象不同。游戏化教学主要针对是学校和学生,教育游戏针对的范围广,喜欢教育游戏的都能成为游戏的使用对象。

四、游戏化教学引入课堂的必要条件

第一,学校的硬件设施。学校一般都会配备微机室,但往往数量不够充足,达不到一对一的学习程度。但是未来是乐观的,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学校会更加重视硬件设施的配比,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第二,丰富的教育游戏资源。网络教学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各个网站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游戏之间也相对独立,没有专业人员进行资源整合,这给学生带来不便。

第三,课堂气氛难以把控。从传统教学过渡到游戏化教学,学生有极大的新鲜感,学生对电脑的关注也大于对知识本身的关注。这需要更多时间来适应,更需要老师做好引导和监管工作。

结束语

游戏化教育进入课堂是一次针对传统教育的革新和突破,打破了固有的学习教育方式,是一次能量的释放。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也存在各种缺陷和不足,是对教育工作者的考验。教育工作者如实做到趋利避害,实现完整的游戏化教学,学生将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李巧儿.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游戏化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导刊,2014,08:91-92.

[2]单燕红.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篇5:南昌数学培训课程介绍

考名校,就到巨人雷式-

南昌作文培训课程介绍

学习对象

三到六年级学校知识基础薄弱待提高的学生。

学习目标

帮助孩子消化学校基础知识,掌握学校课本知识重难点。适度开拓学生思维技巧和思维能力。

课程特色 是一种系统归纳同步教材相关知识,侧重对教材重点、难点的讲解与指导,是学生透彻理解、准确把握所学知识,提高成绩的基础课程。在巩固课本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培养数学思维技巧,挖掘思维潜能有效提高课堂成绩。

教材介绍 [1]巨人雷式学校积累十余年华数教学经验与多元智能教育理念相结合,教材分为中级和

篇6:高考押题班数学课程介绍

讲师:付正军

时间:9小时

内容:数学高考内容

主讲教师介绍:付正军

国内著名高考研究与辅导专家、数学归类解析学习法创始人,北京数字电视考试在线频道“高中数学学习法”主讲嘉宾,“北京新闻广播2008—2012年北京地区大型高招直播咨询”数学学科主讲嘉宾。付老师深谙高考数学命题规律和和命题特点,在近年来的高考辅导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人考入香港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多位学员获当年高考省、市、区数学单科状元:2008年北京西城区高考数学单科状元戴维,2010年吉林省高考数学单科状元朴星旭,2012年石景山区高考探花刘睿琪均出自于于付正军老师门下。近年来应邀在北京、武汉、济南、西安、青岛、石家庄、太原、上海等地做高考讲座累计达百余场次,受益考生数万人,授课风格幽默风趣,深入浅出,深受广大考生喜爱。

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在海淀剧院作高考押题讲座,千人见证押题神话!

1、押题依据及预测思路:

(1)2013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掌握+灵活运用考点详解)

(2)2013年高考数学12道母题

(3)海淀、东西城第一学期期末及一摸共性和个性问题分析与归纳

(4)2010年—2012年高考试题考点分布及命题思路总结

课时分解:2小时选填题答题技巧——葵花宝典(付氏小公式,事半攻倍,提高效率)

6小时解答题精准预测,揭示高考母题,大题至少押中三道,12道高考预测题至少拿下50分。(6小时搞定50分)

1小时考场心态的调整是临场发挥的技巧

押题班讲义精髓:付氏教学法——数学归类解析学习法之解题大法76招

(五星:押题目 四星:押题型三星:押方向)

★★★★★函数与导数综合三道

★★★★概率两道

★★★★★解析三道

★★★★立体几何二道

★★★★★三角二道

篇7:高中生美国留学之数学课程介绍

高中生美国留学已慢慢成为中国国人对孩子给予希望的方式,对于大多数即将去美国高中读书的同学来说,充分了解美国高中课程的相关问题,对于他们去美国高中学校读书很有帮助,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数学课。

数学美国高中课程一般是按照基础代数-几何-进阶代数-预备微积分(pre-calculus)-微积分(calculus)这个顺序来教的。一般国内完成了初中的学业,可以直接去上pre-calculus,其中主要涉及到一些函数(尤其是三角函数)的知识。完成了Pre-calculus,理论上你就已经完成了高中的数学了。

篇8:数学游戏课程简介介绍

1.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概念

1.1游戏角色定位

游戏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师生角色, 将教师与学生同时定位为游戏者。 游戏化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求教师平等对待学生, 将学生看做朋友, 并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 使教学模式更富有人性化特征。 另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游戏, 通过游戏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2行为教学

将数学知识渗透进入游戏教学环节, 通过具体的行为引导学生学习。 游戏化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 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 教师在游戏化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规律, 通过反思获取知识, 最后通过课本验证知识的正确性, 游戏化教学可以将行为教学与知识教学进行有机融合, 开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1.3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思维方式, 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与差异化。 游戏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 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 除此之外, 游戏化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游戏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调整,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构建要点

2.1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必须服从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游戏。 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打好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 学校可以将游戏化教学纳入长远教学规划, 游戏化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游戏时应该注重侧重点, 以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

2.2保持教学严肃性

教师对游戏化教学的掌控能力是影响教学严肃性的主要因素, 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很容易发展成为课堂娱乐, 小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 对游戏的参与积极性较高, 很容易导致游戏化教学的课堂脱离老师的控制。 因此, 教师在保证教学游戏趣味性的同时, 必须保持教学严肃性, 在关键时刻引导学生回到学习重点上, 同时密切关注教学游戏的过程, 防止学生思维过于发散。

2.3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以教师口述知识为主, 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游戏化教学支持多元化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分组探究的形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在七巧板的学习中, 鼓励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形状的图形, 让学生将图形进行归类, 教师将学生讨论后的结果进行汇总, 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陈述观点,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正确答案, 并根据各组问题进行解答。

3.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实例

下面以《克与千克》及《年、月、日》的游戏化教学为例。 在《克与千克 》的教学活动中,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给每组分配一瓶矿泉水与一本词典, 要求各个小组讨论矿泉水与词典的重量, 并利用秤进行验证, 教师将各组的结果进行汇总, 比较各组答案, 对答案最精确的进行奖励, 同时鼓励各组分析误差的来源。 这种小组研究的方式,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在《年、月、日》的教学过程中, 将《年、月、日》的知识点设置为小游戏, 比如:将月份的知识点编成口诀, “一、三、五、七、八、十、腊, 三十一天永不差”, 或者将月份的知识点编为竞答游戏, 大月份举右手, 小月分举左手, 二月份举双手, 让所有同学参与竞答游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游戏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表达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获取基础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 直接关系到中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 教育部明确规定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 目前, 我国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但数学课堂教学仍然难以摆脱定向思维模式, 本文深入探究了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构建与运用, 并根据实例分析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吴祖敏.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游戏化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32:96.

[2]鲁文静.计算机环境下中小学数学教育游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篇9:《泡泡战士》游戏模式介绍

六大游戏模式,乐趣无限!

画面可爱对于一些休闲玩家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轻松有爱的游戏环境可以使我们摆脱生活中的心烦意乱,沉浸在水枪世界中是多么快乐的事情,现在游戏模式主要是竞技模式、道具模式、海盗模式、僵尸模式、热血模式和狙击模式六大游戏模式。

竞技模式

人数

1:1~4:4(最多支持8人) (蓝队/红队人员数不统一时无法开始)

游戏时间

4分钟

基本规则

玩家在战斗中通过泡封/击爆/营救等战斗要素,最终进行击爆最多的一方获胜

胜利条件

游戏结束时各队伍的击爆次数总和最高的一方获胜 (相同时视为平局)。

狙击模式

人数

2~8人

游戏时间

4分钟

基本规则

在狙击模式中,使用狙击枪进行战斗,同时可以使用手雷和锤子,但不可以使用辅助武器,可以采用爆烈方式击爆对方,有效安排作战计划,与伙伴们尽情切磋实力吧

胜利条件

根据各自队伍中杀敌数来决定胜负哦!

道具模式

人数

1:1~4:4(最多支持8人)(蓝队/红队人员数不统一时无法开始)

游戏时间

4分钟

基本规则

玩家在战斗中通过泡封/击爆/营救等战斗要素,最终进行击爆最多的一方获胜

胜利条件

游戏结束时各队伍的击爆次数总和最高的一方获胜 (相同时视为平局)

特殊游戏道具

特殊游戏道具是可暂时发挥特殊功能的道具,只能拥有1个,可利用Shift键来使用。特殊游戏道具按照不同条件随机产生,可对游戏的进程产生巨大影响,使用何种道具对游戏的胜败至关重要。

海盗模式

人数

1~4人(最多支持4人)

游戏时间

5分钟

基本规则

玩家在战斗中通过 泡封/击爆/营救等战斗要素,最终进行击爆海盗

胜利条件

在5分钟内消灭所有的海盗

特殊规则海盗模式下玩家(W+W)贴墙状态下可以恢复生命。

热血模式

人数

2~8人

游戏时间

4分钟

基本规则

热血模式中,所有玩家只有一条命,只有击爆,没有泡封,没有踢爆,时刻保持高度紧张。向攻击过你的劲敌或敌人实行复仇行动成功后,奖励分数更加丰厚

胜利条件

根据各自队伍中杀敌数来决定胜负,并且分数获得越高可优先开启宝箱哦!

僵尸模式

人数

2~8人

游戏时间

3分钟

基本规则

所有的玩家都會是同组,但是随着游戏的开始,会随机产生僵尸王。其中战士以从僵尸群中生存下来或击爆僵尸王为目标;僵尸王的目标是击爆所有战士,使其变成僵尸;僵尸则以帮助僵尸王击爆所有战士,使其成为僵尸为目标

胜利条件

游戏结束时各队伍的击爆次数总和最高的一方获胜 (相同时视为平局)。

游戏内的小技巧 绝对实用!

通过上面讲述的八大游戏模式的详细情况,相信你也对游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有些玩家会问怎么靠墙?怎么连跳?看到有玩家一滚就躲避了射击,怎么做到的?别急,下面让笔者告诉大家一些实用的小诀窍吧。

1靠墙:

(1) 靠墙很近时出现靠墙符号,按W键靠上去;

(2) 靠墙状态可以左右移动,移动到两端可以用鼠标控制瞄准与目标;

(3) 靠墙状态时按W键可以扒在墙上,鼠标控制瞄准与射击目标;

(4) 按S键退出靠墙状态;

(5) 对于矮墙,靠墙状态时按W键扒上墙头,然后按空格键翻墙而过;

(6) 靠墙状态时不容易被敌人射击,不过要观察敌人的移动,免得被偷袭,但当你露出头去射击敌人时你也很容易被敌人射击。

2踩人与锤人:面对死尸,可以按F键踩人,或者按数字键切换出锤子锤人。

3如何跳跃矮墙:人物在矮墙附近,按空格键跳起后迅速按方向键,跳过障碍或停留在墙上。

4如何跳跃较高障碍物:较高的障碍物使用一次跳跃是跳不上去的,所以我们需要使用连跳。指法:按空格键起跳,紧接着按方向键,不等人物落地时再按空格键,再按方向键。视你所跳障碍的高度而重复以上动作,掌握好节奏。

5如何连滚:指法:按方向键与空格键跳出第一步后的落地瞬间迅速同时按下方向键与空格键,然后重复这一步骤,一定要注意节奏。或者一直按住方向键,只重复在落地瞬间按空格键,但是这样只能达到单一方向的连滚效果。连滚可以非常有效的躲避敌人的射击。

6高速连滚:高速连滚与之前的普通连滚指法是一样的,只不过带上一个类似手表的小道具,玩家就能更连贯的进行高速连滚。

7对狙击方法:如果被狙击枪打到2两下,就会变泡泡。首先看好狙击的方位,别直线冲过去,我们可以通过障碍物掩护自己,用连滚、靠墙射击,尽量跑到狙击手附近,偷袭最好了,一般狙击手在近战中“失盲”,找不到目标,只能胡乱开枪(当然会玩的狙击近战是很牛的,盲狙)。

8水炸弹:水炸弹炸对方,敌人会眩晕2秒。大家要好好利用水炸弹,别一开始就扔,一条生命只能用1个水炸弹,如果在团战时完美的扔一个水炸弹可以全灭对手!

结语

看了如此丰富的《泡泡战士》全面介绍,可爱的画面、有爱的游戏环境、六大游戏模式是不是也十分心动了呢?你是不是也想做王子搭救公主的浪漫故事呢?你是不是也想成为泡泡中的战士?快快拿起我们手中的水枪,捍卫我们心中的那抹正义,你还等什么?

篇10:数学游戏课程简介介绍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6年级)》,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原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本套的各册教材已经陆续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并于2001年9月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使用。从近5年来所收集到的各种反馈信息看,这套实验教材受到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好评,在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满足各地教育发展需求等方面都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一年级下册》的研究与编写,坚持“在体现新理念的同时注意具体措施的可行性”“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个基本原则,力求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注意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本实验教材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以《标准》为基本依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

本册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是以《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同时根据整套教材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发展总体结构以及阶段性目标进行设计的。注意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与原通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二册相比较,本册教材增加了“位置”“图形的拼组”“认识时间”“探索规律”“统计”五个单元的新的教学内容。“位置”和“图形的拼组”是新的关于图形与空间关系的内容;“认识时间”是逐步培养学生时间观念的内容;“探索规律”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培养探索数学问题兴趣的内容;“统计”是“统计与概率”正式教学的开始。这样,本套实验教材就初步呈现出内容丰富,结构宽阔的特

点。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例如“20以内退位减法”从小朋友参加游园活动碰到的各种计算问题引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进位加法的知识探索、理解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找规律”从学生们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丰富的素材。例如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生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意义和作用。又如教材在第6页、第37页和第85页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分别展示了学生所能见到的含有数学内容的现象,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教材注意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和色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第10~11页的游园活动、第19页的放学以后、第31页的牧场上、第86~67页的小小商店等,都是反映学生生活的内容。教材还设计了一些充满儿童情趣的童话内容,如第20页的热闹的小河边、第25页的爱劳动的小松鼠、第41页的小熊一家,第43页的能干的小青蛙等。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有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需要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教材还安排了一些有趣的游戏,第9页的“听反话”、第30页的“教你折飞机”、第44页的“估一估、猜一猜”等,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3.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数学课程标准》认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现成的知识,还应包括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某一数学知识是怎样应用的,等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上述原理,实验教材的编排注意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先让学生整体感知100有多大,接着学习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然后探索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再试着用语言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等等,使学生经历形成100以内数的概念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又如“统计”单元的教学安排了两个例题,先让学生收集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再调查本班学生各喜欢什么颜色,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不仅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而且初步感受到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形成统计观念打下基础。

(2)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包括会用数学解决现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本册教材安排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内容,例如第19~20页的例题和练习,第22页、第75~77页的一些练习题等,这里一般都展示了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现实情景,提示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4.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

(1)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例如,例题、做一做等的插图,大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民主的学习气氛。提示教师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去探索数学,并会主动地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的意识。

(2)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图形的拼组,安排了例

2、例3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探索、发现、感受所学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又如数100以内数的教学,教材也展示了开放式的操作活动,学生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数数,并通过互相交流获得对100以内数的感性认识。

5.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

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数与计算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和形成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近年来,有关数与计算教学领域的改革已经形成了几个明显的趋势。如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提倡算法多样化、加强估算、降低笔算难度和熟练要求、提倡使用计算器等等,这些也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此,本册教材在数与计算教学方面

采取了如下措施:

(1)丰富关于数概念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关于数感,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的说明。在小学低年级,要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和计算的意义,学会用数及其关系来表示和交流,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等。本册教材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加强了形成学生数感的教学内容。例如,用100只羊的图给学生以100的整体感受,体会100的大小。安排了比较100以内各数相对大小的例题,以及用比一个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的关系的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起100以内各数的大小的概念。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估计一些物品的数量,展示用数来表达、交流的有关内容(第44页第8题)以及“生活中的数”等等。使学生在丰富的呈现形式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概念,发展数感。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计算教学的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同时,教材展示学生之间对各种算法进行讨论交流的活动,通过教学让学生经历与他人讨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了解存在着多种算法,逐步体会各种算法的特点。

(3)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本册教材在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上有所变化。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相比较,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教学要求并没有降低,但训练的时间和频度有所减少;10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教学要求和训练强度都相对降低了。

6.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良好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可以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而且也为进一步发展各种能力奠定了基础。小学数学的几何教学,主要的目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是大力加强的内容。

根据这一要求,教材一方面提供了关于图形与空间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安排了“位置”和“图形的拼组”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通过对空间方位概念的体验和理解,对所学图形特征及其图形间关系的的感知,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另一方面教材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图形之间的关系与变化的奇妙,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教材还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设计了大量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即那些学生能亲自参与又有兴趣的活动,如布置房间,用长方形纸做圆筒,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等,丰富学生对空间方位与图形关系的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应用题”的教学。并且《数学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教学提出了详细的教学目标。为此,本册教材在解决问题教学方面采取了这样几个措施:

首先,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本册教材注意结合各部分教学内容,提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习。当然主要的是结合计算教学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体现在计算教学从实际问题引入,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以后,出现现实的问题情境,通过探索提出问题,再应用计算知识来解决。这样就使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次,对于一些用特殊方法的解决问题,也结合计算教学单独出现例题进行教学。例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就安排在“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中教学(第72页例

3、例4)。

第三,安排训练数学思维的教学内容,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解决问题,不仅仅是实际问题,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在数学范畴之内已经符号化了的问题,以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思想方法。因此,从本册教材开始,编者尝试系统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安排一些探索纯数学问题的内容,如在本册安排的“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找规律”一单元)。这些教学内容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

学美的意识。

8.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仍然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教材一方面尽可能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方便,另一方面,还注意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这主要表现在:

(1)注意为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景提供丰富的素材。许多例题插图中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多个信息,供教师选择使用,如第1页的长江大桥图、第2页的公共汽车站图、第10~11页的逛庙会图、第67页的买玩具图等。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例如长江大桥图,在学生理解了“上、下”的基本含义以后,教师可以利用火车与汽车、轮船的相对关系,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物体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2)很多插图提供的情境具有连续性或故事情节,为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例如,第2页的公共汽车站图、第10~11页的游园活动图、第19页的放学以后图、第61页的发新书图、第72页的作业评比图、第88页的联欢会图等等。

本册实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一)数与运算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

(一)(二)空间与图形

第一单元 位置

第三单元 图形的拼组

第七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三)统计与概率

第九单元 统计

(四)量的认识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五)数学思想方法

第八单元 找规律

(五)数学实践活动

1.摆一摆、想一想

2.小小商店

“第一单元位置”介绍

一、教材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这些内容以前是作为常识性的知识,没有作为小学数学的正式的教学内容。现在为了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改变过去少“空间”少“图形”,多计算的做法,拓展几何知识的范围,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几何教学的范畴。

“上、下”“前、后”“左、右”这三对方位,正好对应着三维空间的三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正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编排特点

1.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研究表明:儿童在掌握空间方位的过程中,首先把不同的方位与自己身体的一定部位相对应,建立起以下的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左边是左手,右边是右手。儿童最早分出的是垂直轴的上边的方向,这是由儿童身体的垂直位置决定的;儿童对垂直轴下边的方向和对水平面两对方向(前和后,左和右)的区分则要晚些,其中对左和右的区分则比较困难一些。儿童一般在7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所以教材把有关方位的认识安排在本册。

2.根据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特点,提供丰富的情境,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

儿童对空间方位的确定至少有三种形式:(1)以自身为中心的确定。即用主体自身与目标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来标明目标物的具体位置。如儿童背靠着物体,说物体在他的后面。(2)以自然标志物为中心的确定。即用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与目标物之间的关系来标明目标物的具体位置,如茶几在沙发的前面,电视在柜子的上面。(3)以抽象的形式的确定。如用地图来描述目标物的位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正处在前运算阶段的末期,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思维的支配,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情境和活动来进行。如要确定一个站在对面的人的左右,开始儿童需要亲自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才能确定,以后才能逐步想像自己处在那人的位置,以此确定其左右。因此,教材以前两种形式为主,创设了适合学生操作的情境,使他们一方面亲身体验生活中的方位,另一方面又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材说明

由于“上、下”“前、后”学生已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教材结合一些情境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去进行两个物体、或三个物体之间的比较。

1.上、下

(1)两两比

(2)三者比

对于两个物体来说,上下位置关系是固定的;而对于三个物体,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要求学生说出参照物来。

(3)下面有什么

根据上面的比较关系,学生可以自己去比较。

2.前、后

排队上车图

两个人比,三个人比。

(2)站牌图:教学资源

比较关系同上、下。排队可以根据脸的朝向判断前后,而站牌中各站前后的判断要难一些,离终点或目标物越近的是前面的。做一做中的小狗游泳比赛图也是这样。

3.左、右

(1)建立左、右标准

对于“左、右”方位的建立,儿童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例1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接着通过“做一做”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再通过“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但要判断的不是自己身体上的,而是自身周围的。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2)相对性

例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对于左、右的相对性,儿童也有自己的认知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6岁左右有儿童在判断物体的位置时,是由以自身为标准逐步过渡到以他人为标准来进行判断的(要确定一个站在对面的人的左右,开始儿童需要真正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才能确定,以后才能逐步想象自己处在那人的位置上,以此确定其左右)。所以我们在编排时,分两个层次:

第一,两个同学面对面互相握一握右手,引起认知冲突:虽然伸出的都是右手,但从一方的角度看两只手却不在同一个方向,这时还可以转到对方同学的位置感受一下,以此体会左右的相对性。体会右的相对性。同样体会左的相对性。

第二,两个同学相对而坐,一个同学判断另一个同学桌面上的东西在哪一边,加深对左右相对性的认识。

左右的相对性较难理解,可以先观察自己的左右,再站到对面同学的位置上验证一下,再过渡到想像自己站到对方位置,来判断其左右。

学习左、右的相对性,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判断方位时,到底以谁为标准?这是实验过程中,老师们提出来的。我认为以谁为标准,不是绝对的,要看具体情况。如当我们与他人交谈时,要给对方指明方位,就要以对方为标准。如要让对面的人把在他左手边的东西递给我,这时就以对方为标准。而当我们看一幅图片时,往往是以自身为标准,来说明图片中物体的方位,当然你说“我要以图片中的物体为标准”,也未尚不可。对于以谁为标准,平时我们说话交流问题不大,稍加勾通就明确了。那么考试时,有两种可能时,为了明确可以注明以谁为标准。

(3)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按照左右制定规则的事例很多,如车辆、行人靠右行。教材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一方面知道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对左右的认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另一方面从小培养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如走路时靠右行,过马路时先看左边,再看右边。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车到十字路口中,向左右拐,向前行。

4.位置

作用:实际生活需要:学生座位、影院。

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渗透坐标思想。

编排:从座位引入,通过根据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来确定自己或别人在教室里的位置这一学生最熟悉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做一做”安排了确定动物卡片位置的活动,巩固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时,可以从三方面来教学:(1)谁在几组第几个(2)第几组第几个是谁(3)比较前后或左右同学是组相同还是个数相同。

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些感性认识,因此,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座位引出位置,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数学的作用。

这部分内容,教学的重点应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平面位置,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重点就应放在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上。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多种活动(正、反两方面的活动都应设计,如指定一个物体,用行、列说出它的位置,或给出行、列去找对应的物体),这方面通过前面的实验,老师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如有位老师教学时,先让学生用前后、左右说明同学的位置。再按教室的座位介绍好朋友的位置。接着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位置。再打乱座位卡,重新找座位。然后按照教材设计的活动,帮助小朋友在电影院找座位,在方格纸上找位置,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每一项活动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逐步深入。并且对教材上的有些活动加以改进,如第7题,教材让学生回答这些爷爷、奶奶„„各住在哪里,老师将这个活动改造得非常巧妙,她把这个活动设计成送信游戏,把其中几人先遮起来(用纸做了两扇窗户),让学生根据信上的指令送信如“把信送给第二门第三层的老奶奶”,送到后,让学生打开窗户看一看是不是送给一位奶奶的。这题这样一改,就活了,学生争先恐后地想参与。因此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教学内容比较新,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老师们进行有益的探索,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两点: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认识上下前后不会有什么问题,难点在于认识左右。因此,可以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认识上下前后;而左右的认识,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以自然标志物为中心进行辨别(如教室里什么在什么的左右、前后)。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如对左、右的相对性只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初步感知,不要求进行抽象的判断,而对位置只要求学生能够用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不要求用数对来描述。)

本单元内容不要求学生用抽象的形式确定物体的方位,只是通过活动和直观演示来确定物体的方位,尤其是左右的认识,应允许暂时有困难的学生逐步认识。

左右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生活中的数学中的内容仅供学生了解,不作教学要求。

位置的教学不要求学生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3.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本单元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活动性强,比较联系生活实际。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等学生比较熟悉的各种情境,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注意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方位。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介绍

一、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20以内的退位加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教材说明

知识结构表: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的结构有很大变化。原通用教材是按照十几减

9、十几减

8、十几减

7、十几减

6、十几减5、4、3、2的顺序编排的,在算法上主要教学“想加算减”的方法。实验教材将此部分教学内容简化为:十几减

9、十几减几两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教学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计算的编排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类似。结合具体情境,教学计算知识。在探索计算方法时,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样,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计算和其他知识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要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并通过适当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学会计算并能运用于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加强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因此,问题解决这部分内容也很重要,教材在编排上把计算和问题解决既有结合编排又有分散编排。

四、具体编排

1.十几减9。

(1)主题图。从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提倡学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科书第10~11页,这里呈现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有四个小情境,让学生在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材以“卖气球”为例,提出15-9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决。教材呈现了点数结果、想加算减两种计算方法。

这幅主题图还为学生学习十几减9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套图游戏”通过学生的对话引出了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初步参与14-9的学习。“卖风车”“猜字谜”提供了背景资料,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计算问题,探讨计算方法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2)例1。

教学十几减9的算理和算法。计算十几减9的算法很多,这里呈现了两种 “想加算减”和“破十法”。其他方法通过学生问:“还可以怎样计算?”来呈现。以此体现允许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的编写意图。由于学生已经有了“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知识基础,其他方法容易理解,这里重点教学“想加算减”和“破十法”。

与原通用教材相同,先利用风车的实物图显示“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计算过程,并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加深对两种方法算理的理解。与义务教材相比,降低了说理要求,不再给出“想”思考的过程。

例1应与主题图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不要单独讲操作,应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3)例2。

教学十几减几。由“小猫观鱼图”,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出13-

8、13-5两个算式,让学生将“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迁移、类推到这里。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还通过“你还可以怎样算?”启发学生想出其他的算法。

由于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已比较熟练,前面又有了“想加算减”的基础,再加上“想加算减”比较快捷,又能同时算出两道算式的结果,所以教材在保证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重视引导学生“想加算减”的方法。这一编排意图在“做一做”和综合练习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2.用数学

这里安排的解决问题的内容,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这里和前面有所不同,前面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一般都是直观呈现的,也就是说都是可以数出来的,所求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数来解决。在这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有的没有直观呈现,只通过文字来给出(举例),因此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通过数来解决,只能通过分析数量关系,结合加、减法的意义来解答。

五、教学建议

1.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首先,应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计算教学,可以从两方面来体现。一要注意从具体情境中引出计算内容,二要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计算知识,而且使学生体会到计算不只是写在纸上的一个个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其次,要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2.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提倡算法多样化,其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潜能。所以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如本单元,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连续减”“点数”等方法,虽然有些方法不很简捷,但是都是学生思考的结果,都应给以肯定,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但学习还有社会性的一面,应通过交流、比较,吸取别人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体验,反思,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方法。

3.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按《课程标准》P56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10题。这个目标不是轻易而举就能达到了,需要老师们想办法,挤时间,组织有计划、有效的练习才有可能达到。这方面老师都有经验,相信经过老师们的努力,是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的。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介绍

一、教学内容

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所学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三、教材说明

1.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例1,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等。

2.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1)平面图形间的关系。

2、做一做(第28页上),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材还安排了一些手工活动,如做风车、折飞机,把折纸的每一步都画了出来,让学生照着折,从中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

(2)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例

3(3)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做一做(第28页下),用长方形的纸让学生一卷就做成一个圆柱。

四、教学建议

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

这一单元的内容比较简单,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不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些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如,在拼搭活动中,学生一般不怎么用球,因为球容易滚动,呆不住长方体、正方体不容易滚动等。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在这里长方形、正方形角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不要求掌握。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介绍

一、教学内容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教学:

但由于数的范围扩大,100以内数的认识与20以内的数又有所不同。首先数数的难度增加了。学生虽然大部分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这种数数大多属于唱数的水平,学生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也不太容易,往往漏数或跳数。因此这里要指导学生手口一致地准确数数,使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同时了解计算单位“十”。前面10以内的数是以“个”为计数单位,以“十”为计算单位,在11~20以内数的认识里初步认识过,但由于数目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认识计算单位“十”主要在这一单元完成。这部分内容涉及了数概念的基本内容,如数位,比较数的基本方法等,所以它是认识多位数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

2.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三、编排特点

这部分内容在编排时,继承了原通用教材的一些好的做法,如通过多种活动,(结合数小棒、计数器)加强数数和数的组成的教学;结合数的组成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加强数与计算的联系等等。加强对数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准备。但有一些新的特点:

1.加强数感的培养,使学生对100从整体上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

本单元的开始是一幅美丽的百羊图,让学生观察并估一估有多少只羊,使学生感知它们比20只多得多,对100有个大概的感受。这幅图既可以在开始教学时做引入用,也可以放后面适当的位置进行练习。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处理。

通过数多种数量是100的物体,如花生、方木块、小棒,使学生一方面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100里有10个10,同时充分感受100究竟有多少。

安排了生活中的数这个版块,加强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爱国情操,从小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抱负。

2.通过猜测、估计让学生感受数量,培养估计意识。

练习七第2题,呈矩阵排列的百球图,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数一数,不仅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了100个球的数量,而且还渗透了估计的方法,估计数量时,要有一个参照物,这里可以一行为标准,又可以每10个红球或蓝球为标准。不仅渗透了估计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十个十是100的认识。

练习八第8题,通过估计糖豆的数量,既让学生感知数量,又渗透了区间套的思想。

3. 注意培养学生用词语描述数的大小的意识。

“多一些”“少一些”“大得多”“小得多”是日常生活中描述两个数大小的词语,虽然不很精确,但学生对这些词语已经有了一些感受,这些日常数学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因此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例题(第40页),给出了三缸金鱼的数量,让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它们的大小关系。在“做一做”中还安排了相应的习题。

四、具体编排

主体图:百羊图。感知100的大小,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学常常需要估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1:通过数出数量是100的各种物体,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数100以内的数;体会数数的根据是十进制计数法,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例2:很多学生不清楚整十数的顺序,为了克服数数中数到整十数时的难点,例2安排了两个层次的活动:一是结合数小棒理解数数时逢十进一的道理;二是脱离实物,抽象地数数。如果学生抽象数数有困难,还要借助小棒数数。

例3:教学数的组成,使学生知道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加深对计数单位一和十的认识。与原义务教材基本相同。“做一做”的题目加强了联系实际。

例4:教学读数和写数。教材把二者合起来教学,由用铅笔表示数过渡到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数,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再抽象地用数字表示数。使学生知道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读数时就读几十,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读数时就读几。

例5:是巩固读数和写数的练习,有两个层次:一是读写非整十数,二是读写整十数。可以放手让学生讨论个位上一个没有时怎样读写。

例6:教学100的读写。

例7: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

例8:教学比较数的大小,先用实物比较大小,再用计数器比较大小。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讨论怎样比较大小。教师再结合数序小结比较的方法。

例9:用词语描述100以内数的大小。

例10: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五、教学建议

运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在上一册教材和本册都得以充分体现。教学中要继续重视数感的培养。除了用足用好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些活动。如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举实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等等。

实践活动:摆一摆 想一想

教材在这里安排的了一个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这个活动是给定一定数量的圆片,让学生在数位表中去摆,看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数。当●是2个时,可以摆出3个不同的数,当●是3个时,可以摆出4个不同的数,随着圆片数量的增加可以发现:摆的数的个数正好比圆片的数量多1。这样通过探索,使学生一方面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位值的含义,另一方面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从使用实验教材的班级课上情况看,学生表现出了对探究数学规律的极大兴趣,并且发现了很多规律:横着看“摆出的数的个数”比“圆片个数”多1;竖着看,圆片数量逐一增加,所摆数的个数也逐一增加;所摆的数,与数的组成有关;等等。学生做得兴致勃勃,下课之后还余兴末尽,可以感觉到是数学的魅力激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介绍

一、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人民币的认识以及简单计算。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三、编排特点

1.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1)从情景中引入。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学生对人民币也有比较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从学生熟悉的购物、上车买票,积攒零钱等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感受人民币的重要作用。

(2)加强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我国人民币的品种较多,从币值看:元、角、分;从材料看:纸币、硬币;版次看:新版、老版,为了使学生对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材出示了整套人民币。只是当时还没有现在新发行的5元、5角,教学时,如有可能,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下。

(3)增加了认识商品价签(以小数表示)的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商品的价格,但在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一般都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来表示的,而一年级学生还没学小数。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材只出现到角的价签,并且回避了小数的意义,只是通过(第50页例6)结合几种商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由此认识商品价签的含义。

2.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购物活动,而购物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找钱、换钱等问题。

(1)设计了一些换钱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例2通过换钱活动,梳理角币之间、元币与角币之间的关系。例3了解元币之间的关系。

(2)创设了许多购物情境,在模拟活动中认识人民币。例7通过买两种不同价钱的气球,一方面加深对小数表示的价签的认识,另一方面学习解决购物活动中的计算问题。(加法)。例8教学有关使用人民币中的减法计算问题。

安排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扮成售货员、顾客购物,使学生在交钱、算钱、找钱的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解决在购物活动中的有关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四、教学建议

1.通过多种活动,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实践活动,而学生年龄小,社会实践能力差,教学中可以通过摆、换、模拟购物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

2.把握好教学要求。

(1)商品标签的认识,不要出到分的。

(2)人民币的计算,一般是相同币值的人民币相加减,不同币值的只是简单的,都是可以用20以内和100以内的计算知识解决的。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介绍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基本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结合口算,还安排了用数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问题)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能够运用所学的口算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材说明

1.编排结构的变化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本单元调整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

原通用教材(加、减法穿插编排):不进位加――不退位减――进位加-退位减

实验教材(加、减法分开编排):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

2.编排特点

(1)创设情境,提出计算问题。

计算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有联系的计算对照编排。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关系,同时突出算法上的相同点。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减少计算错误。

(3)结合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都通过让学生摆小棒、交流算法明确所学计算的联系和区别,以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结合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单元的解决问题主要是解决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比较普遍,数量关系比较特殊,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进行教学。教材从同一题材引出例

3、例4,分别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给出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让学生观察,探索解答方法;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观观察得出;一种是直接列算式计算。

四、具体编排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1)利用情景图提出计算问题,让学生觉得数学问题的提出非常自然,容易产生兴趣。

(2)加减法对照编排,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也便于学生掌握。

(3)提供多样化的算法,并且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讨论空间。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1)两个例题都是从现实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

(2)例1中两位数加一位数与整十数对照编排(35+3、35+30),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道理。例2中教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算法,但实际教学中学生不必完全按照这两种算法,还可以用更多的算法。

(3)借助小棒操作来说明算理,使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体验计算方法。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编排特点:与上一节基本相同。

4.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1)利用相同的题材提出两个含意相同、表述不同的问题,使学生能很清楚地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2)减少传统教材中强调算理的成分。

因为对于这类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以前经常强调要把大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数相同的部分,另一部分是多或少的部分,要求两者相差多少,就用大数减去和小数相同那部分,现在学生只要知道要求两数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就可以了,不必过分拘泥于这种严密的分析,教材为了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第一个例子中上下两排花是左对齐的,第二个例子中两排花是右对齐的,实际教学中还可以任意地对齐。

五、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的口算只要求学生会进行计算,不作速度上的要求。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介绍

一、教学内容

在上一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认识几时几分。

二、教学目标

1.会读、写几时几分。

2.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材说明

1.从上课起立情境图引出,分两个层次教学。

(1)例1先教学5分、5分地数,因为钟面上一个大格是5分,先教学5分、5分地数,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先让学生通过填数,认识钟面上每个大格对应的是几分,再出示两个时间,让学生利用刚才钟面上每个大格表示多少分来读取,第一个时间是几时5分,是最基本的。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出,分针走过了多少分,教材把分针走过的区域涂上了颜色。

(2)1分、1分地数,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例2,左图通过5分5分数的方法读出4:15,右图在此基础上,接着往下数16分、17分、18分、19分,并且把一分、一分数的过程清楚地标示了出来,以帮助学生读取。

这一思路在“做一做”第2题中得到了体现。教材把分针经过的大格,都注明了对应的分钟数,以提醒学生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1分、1分地往下数。

2.为了让学生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

练习十五第1题,结合儿童的一天,练习5分、5分地数时间,感受时间与自己生活的联系,注意良好作息习惯的养成。

第8题,结合一个同学快乐的星期天,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时间。上面四幅图把小朋友周末一天的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了出来,下面的时间没有按顺序排列,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上面的图与下面的时间对应起来。

生活中的数学,给出了升国旗,火车票两个实例,让学生感受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受到国旗教育。

四、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用上午、下午、晚上,帮助学生说出时间。

教材中釆用12时记时法,不用24时记时法,老师在教学时就注意用上面的词语,帮助学生说时间。

2.注意通过直观操作,认识时间。

关于时与分的关系的教学,可以通过实际拨一拨来体会。教材是用三个连续的图,动态演示时与分的关系。为了看清时与分的关系,还将时针、分针走过的区域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1时=60分。

在这里,除了让学生认识时与分的关系,还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学期学生学过了半时,但对于半时为什么用30来表示,可能不太理解,这里可以结合分针、时针转动的关系,使学生看到当时针转过半个大格时,分时正好转过了半个钟面,所以半时写成30,分针正好指着30分,所以12时半可以写成12:30。

这一单元,老师们反映难度比较大,读分针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读时针,当时针不是正好指着整时时,学生往往弄不清,究竟是几时。对此,老师可以通过拨表,加强几时多一点的教学。也就是拨出整时,再多拨一点点,让学生观察时针的变化,确定时针指的是几时。如有条件,可以在教室里放一个钟表,经常性地认读。将认读时间作为一个长期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步认识时间。

实践活动 小小商店

创设一个“小小商店”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扮成售货员和顾客买东西,模拟实际商品交易中会出现的情景,解决实际问题。

一、作用

1.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巩固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对话

2.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买汽水的男孩、买皮球的女孩

3.进行思品教育。回收站

二、建议

老师和同学一起布置一个小的商店,让学生活动,鼓励学生提出尽量多的问题,即使不会解决,也可以提。

商品可以老师和同学一起准备,共同标商品的价格(价签最好给出一些用小数表示的),分类摆放。

“第八单元找规律”介绍

一、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探索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原通用教材里也曾安排过,但没有单独编排,只是作为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编排特点

1.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主题图在单元开始安排了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境,装饰的东西都是有规律排列的,小朋友有规律地围成圈跳舞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

2.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有些题目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

三、教材说明

这部分内容安排了7个例题。

例1~例4,有一个基本的循环组,以它为基础,重复出现。例1~例3,循环组中每种图形只有一个,例4,循环组中有的图形不止一个,为从数量角度寻找规律做了铺垫。

例5~例7,层次不同,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例5,规律与例4类似,有一个基本的循环组,循环组中有的图形不止一个从数量的角度观察,数字的排列规律,也是循环出现的。为了帮助学生从观察数量角度寻找规律,教材把每种物体对应的数量都写了出来,引导学生按这样的角度,寻找后面的规律。

例6,没有循环组,要从图形的数量上去寻找规律。数字的排列规律是等差数列。为了明确这一规律,还将相邻两个数的差标明了出来。

例7,没有图形,只出数,通过观察找出数的排列规律,抽象程度更高。也是等差数列。

这一单元的数字的排列规律,仅限于简单的:循环出现的、等差数列。

四、教学建议

1.注意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放手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认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猜测、推理的能力。可以设计这样的系列活动:

猜一猜: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想下一个图形是什么。

找一找:针对同一种排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如形状、颜色、数量等)观察寻找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安排用学具卡片设计规律的活动。如用圆、三角形、五角星等。

摆一摆:让学生自选或给学生提供材料,设计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

演一演: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发现的规律。如声音、动作、节奏等,用拍手、跺脚表示△○△○△○的规律等等。通过身体语言来感受规律。

找一找: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同时培养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第九单元统计”介绍

一、统计初步知识教学的意义

1.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很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人们为了有目的地调查和研究某些问题,就要搜集、整理数据,经过统计分析认中找出规律,从局部推知整体,或用统计材料来反映社会发展情况,这就要用到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即使是在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统计知识也越来越多。

2.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

考虑到上述社会需要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小学,让学生接触一点统计思想,掌握一些统计初步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作些准备,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在小学教学一些统计知识,还有助于加强所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回顾

80年代的统编教材: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的教学。也就是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绘制成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回答一些问题或自己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解答。这样做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当学生遇到一个统计图表读懂它、分析它,也就是读取信息、分析数据是非常重要的,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要解决问题,许多问题的数据没有现成的数据,这就需要你去收集数据。且收集数据有许多的策略和方法(举例)。因此收集、整理数据可以说是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应该让学生去了解、去经历,这也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的一个契机。因此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也成为共识。

90年代的通用教材:比较注意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但还重视得不够。在低年级有所渗透,到中年级才正式教学。

实验教材:从一年级就开始教学,考虑到儿童的知识水平。一年级上册结合数与计算的知识进行了渗透;到本册正式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三、编排特点

1.统计内容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2.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

三、教材说明

本单元让学生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1.例1,通过统计每种颜色的花有多少盆,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

这里让学生统计每种颜色的花有多少盆,这个问题,其实学生已经会解决,也就是把每种颜色的花的盆数数一遍就可以了,我们就是让学生知道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收集数据,引发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收集、整理数据的信心。

在收集出数据后,让学生将数据在条形图上表示出来,并根据条形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这里的条形图还不是正式的条形统计图,图的左边没有标出每个方格对应的数据,图下面没有写出项目名称,而是用图标来代替。主要是想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条形图直观、简明的特点,为正式引出条形统计图做一些铺垫。

2.例2,是例1的延续,通过统计喜欢各种颜色的人数。学习收集简单的随机的方法,认识条件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这里的收集数据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可以采用例1的方法,分类统计。也就是如果要统计喜欢红色的人数,可以让喜欢红色的人举手来统计,喜欢其他三种颜色的人数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来统计。还可以用收集随机数据的方法。所谓随机数据,也就是下一个数据是什么不能确定。我们这里重点教学第二种方法。

对于随机数据的收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上,汇总后,用唱票的方式来收集。对于收集的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索,教材呈现了不同的方法:有画的,有画○的,还有画“正”字的。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要给予鼓励,但要注意引导学生选用简单、准确的方式进行收集,对于画“正”字的方法,可以介绍,但不要求学生掌握,以后还要正式学习。

在收集出数据后,让学生将数据在条形图涂出来、并填在统计表中。并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这里的条形统计图是正式的,图下面写出了统计的项目,图的左边标明了方格对应的数据,这样使人一眼就能看出统计的各项事物的数量,体现了条形统计图直观、简明的特点。

3.在此基础上,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让学生统计“我们的生日”P95、“喜欢的交通工具”P97。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学建议

1.注意围绕上面两个教学目标进行。

2.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1)在素材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可选取一些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如,统计课外小组的人数,统计喜欢水果的情况等等。

(2)对教材中素材的处理,也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稍加变化,进行适当的改进。如,在统计不同颜色的花时,教材中图不太容易看清,老师可以改变图的画法,并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数出每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3.精心设计活动,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

上一篇:解决电源引起的内存报警下一篇:小学生 国旗下演讲“坚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