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数学游戏化范文

2022-06-14

第一篇:培智数学游戏化范文

游戏化教学在培智语文课堂中影响

【摘 要】在培智语文教学中游戏化教学法的实施给孩子们带来了学习上的特殊化,也产生很多影响。在培智语文课堂中,游戏化教学从智障孩子的特点出发,将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化,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遵循孩子的天性设计出游戏教学方式,能让培智学生在多姿多彩的语文教学中体验游戏化教学的快乐,能让他们学有所获,习有所得,更能让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愉悦。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培智语文;培智语文课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随着融合教育教学的不断推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尽管“游戏是儿童的天职”一说一被众人达成共识,然而,在我国特殊教育儿童游戏的理论及实践的论文为数不多,爱玩游戏对于培智学生来说,同样是他们的天性使然!那么在培智语文教学中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法会对培智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一、 游戏化教学使培智学生获得认知能力提高

与普通儿童相比,培智学生由于大脑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而在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距。他们语文识字、学词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当他们的认知出现问题就成为他们学习困难的主要矛盾。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在语文学词识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活使用夸张的语调,例如进行“你说我做游戏”时,教师说“站”,学生马上站起来,教师说“坐”,学生马上坐下。不仅认识了汉字,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既有语言学习,又活动了身心。

二、游戏化教学使培智学生获得言语能力的提高

言语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没有语言,人类无法交际,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发音是学习汉语的第一步。培智学生一般都有语言障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构音问题,在言语理解和表达上存在一定困难。培智学生与他人交流范围狭小,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受到限制,常用的词语没有经过专门训练,有些音可能只是是在与他人交流时“听”来的。这也导致了他们对基本字词的理解有了偏差。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认识“黄”、“红”生字时,我先拿出这两种颜色让学生分辨时,发现他们红黄不分,判断不准;有的则发音含糊。这时候,我采用“听颜色,找物体”的游戏,让一个学生说出颜色,其他学生找出相应颜色的积木,卡片或者教室里别的物体,然后在进行“找朋友”,把玩具分给学生让学生说出自己手中的教具颜色,再找出应“字卡朋友”,整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尽力对文字、音韵的喜好,久而久之的就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三、游戏化教学使培智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度。自我效能感的获得与体验成功的与否有关,体验越多的培智儿童,其自我效能感也越高。培智儿童因为受记忆、言语、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的影响,在学习上经常表现的比同龄人落后,因此他们就会感受到习得性无能。这种习得性无能感会使学生丧失努力的积极性,若当失败时,他们就会更加自怨自艾。那么如何让培智学生在语文游戏化教学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呢?通过日常语文课的经验,我一般会先采用带有游戏性较大、难度较小的任务,当他们在游戏教学中能获得许多成功体验时,他们就会产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而,他们就会放心大胆探索各类与学业有关的游戏。比如刚上课时,经过课间的休息,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往往不在学习上,可以通过 “小猫钓鱼”“坐上火车去旅行”“大手小手动起来”等游戏调动出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学生把课前复习看做“炒旧饭”,就能使学生在瞬间集中注意力,从而在这种宽松的氛围和自主学习的环境中,学习困难儿童可以自由自在的探索知识世界,可以充分体验到游戏化教学的成功经验,既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效能感。

四、 游?蚧?教学使培智学生获得被接纳的愉悦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智力障碍儿童是不可造就之才。因而人们很难讲自己的目光投入到这些孩子身上,甚至对他们采取漠视、轻视、和鄙视的态度。由于智障儿童缺乏平等的对待,他们也产生了不愉快的交往经历,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会不易接近人。通过采用“我是老师”游戏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上,同学们成了互帮互助的小组,感受到了被接纳的愉悦,当老师教完一个生字时,每一组都会有一个小老师,他们会帮助其他组员进行改进,依次轮换,使每个学生都有当一名小老师的接纳感,使他们感受到安全、愉快、平等、友好的学习氛围。

五、游戏化教学使培智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众所周知,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普通孩子都有追求成功的意愿,培智学生更是如此。但生活中多数孩子都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即便是很简单的认读生字,他们都很难完成。其实智力障碍学生与普通学生一样也会受快乐原则驱使,容易被游戏吸引,因而游戏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练习巩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练习到位,如何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练习,我选择结合多媒体教学法,将每个题型穿插在带有不同数字的“九宫格”中,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字,回答相应问题,当回答错误时,再由其他同学纠正,从而回答对问题,得到礼物,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采用游戏化教学可以打开培智学生的自己的心灵之窗,让孩子们有大的进步。特殊教育学者曾说:“山不来,我则去”,在培智语文课堂中,的确有很多“大山”,作为特教教师的我们应创设出更多的游戏,让孩子们可以和我们一起走进“大山”,让孩子们得到更长久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念丽.特殊儿童的游戏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陈云英.智力落后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二篇:游戏教学在培智数学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轻度智障学生随班就读于普通学校人数的增加,使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转变———智障程度深的学生越来越多,智力层次日显多样。为了提升智障学生的数学教学效率,课堂上设置了满足智力不一学生的很多学习途径,而在这些途径中最有直接效果的还是游戏教学。这篇文章主要就是以学科和学生特点为出发点,向大家解释和阐明应用游戏方式来教学,和游戏教学中也应该坚守的原则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培智数学;课堂教学;应用

对于培智学校来说,培养对象是那些智力相对落后的孩子。这些孩子在思维活动上比同龄孩子低,所以在他们看来学习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导致运用常见的教学模式,难以使这些智力障碍的学生理解。近年来,许多老师在这样一个困难的教育领域都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但是呈现给我们的效果却不尽人意。逐渐地,游戏教学这一幼儿的教学方法被大家发现,经过老师们的研究发现,游戏教学不仅能让一些智力低下的孩子理解数学知识,也可以让这些孩子填补他们在智力上的不足,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拉近和正常孩子的距离,从而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我们要想更加有效地推动培智数学教学事业的发展,我们则应该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轻松,设置一个游戏化的教学课堂。

一、应用游戏教学的同时更应该遵守的规则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方面对培养智力的孩子来讲,在实践游戏教学的同时我们应该遵守以下规则: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对于智力障碍的孩子来说,教师们应该选择适合孩子的游戏,选择能符合孩子心理和认知的游戏,选择孩子们能喜欢的游戏;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老师们不能抛弃书本的数学知识,而只是带着孩子们做游戏,应该在娱乐的同时加入一些与之适应的数学元素。比如:在考虑这些智力不高孩子的认知能力的情况下,用配有彩图的数学知识来让孩子们学习,这样会更有利于开拓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孤立性:老师在做教学活动策划的时候要消除掉别的因素的影响,不要让外界因素打扰学生活动。另一方面,在做游戏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以下地方:要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让孩子们做游戏,因为对于那些智力障碍的孩子来说,她们不知道哪安全哪不安全。所以,在进行游戏教学的同时,必须优先考虑安全问题。在教师进行教学时应该选择适合智力障碍孩子的教学方式,要保证学习内容是符合学生智力和情感的。不能照搬照抄正常孩子的数学游戏教学模式,也不能依照正常孩子的标准设计教学方案,这样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我们也要选择能够让孩子体验成功的游戏,让他们从心里对自己有信心,对自己充满自豪感。比如:老师让每个孩子代表一个数字,然后老师说出一个简单又易于找到的数字,让孩子们自行找到相应数字的伙伴,这样不仅学习了也增进了孩子们之间的感情,还使智力障碍的孩子有了学习的动力,能树立其生活的信心。

二、在培智数学教学课堂中应用的游戏教学方法

(一)数学游戏教学的个体化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不一样的内容要选择不一样的游戏,并且要考虑到大家都能加入到游戏教学中。而在游戏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有一种愉悦、放松的心情,这样更容易让智力障碍的孩子得到收获。比如:孩子想的不那么快,没有办法将数字拆开和组合,那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孩子运算10以内的加减法是有点困难的。所以,在条件可以的时候,可以让老师对孩子一对一辅导,进行个体辅导的游戏数学教学方法,学习和操作分工合作,一起完成游戏。比如:还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骰子,老师拿出两个骰子,向同学询问9个点减7个点,还剩下几个点,对于那些低程度的智力障碍孩子是可以回答出来的,而一些中高度智力障碍的孩子是有一些困难的,这时候老师应该在纸上画9个点然后划去7个问没弄懂的孩子还剩几个,孩子答出后还能借此告诉孩子“-”是减号的意思,然后在纸上写下‘9’‘7’‘2’‘-’‘=’等符号,问孩子们这些都应该在哪个位置,最后老师再列出来9-7=2的等式,告诉孩子们这道是减法的数学的运算题,这样生动的教学更能锻炼孩子的智力,也能在学习的同时锻炼孩子的五官。

(二)数学游戏教学的生活化

数学是一门要求学生有着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学科。对于智力障碍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要让他们理解抽象的东西是有困难的,教师就应该把数学教学游戏多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用生活中的一些事和能代表的东西作为例子,让数学教学更能充分的融入生活中,让智力障碍的孩子更易于接受。比如拍蚊子这个游戏,中间放个数字宝宝,一个学生掷一颗骰子,骰子的点数是几,将它与数字宝宝相加,计算结果,迅速找到有这个得数的蚊子卡片,以最快的速度拍向这张卡片,正确并且最先拍到蚊子卡片者可以拿到一朵花。全部的蚊子卡片拿走以后,谁拿到的花多谁为胜家。拍蚊子这件事情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用他们熟悉的事情来学习加法,学生接受理解起来会容易很多。这个游戏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可以调节难易度。

(三)数学游戏教学的情境化

情境化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改善孩子们对学习的排斥,更能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让书本上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这样更有益于培智的数学课堂。比如:让孩子们知道人民币。没有智力问题和轻度智障的孩子对于人民币的认识能达到正常购物的水平,而对于较为严重的智力障碍的孩子,我们可以给他们找一段小孩子在超市买东西的视频,间接让学生知道怎么买才能买到自己想要的,先当观众观看,再临摹买东西,这样的情境教学会让智障严重的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来,不会有畏难情绪,更容易认识人民币。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在摸索培智数学教育的道路上,应该贴着学生的智障程度来教学,多用游戏教学策略,给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教学氛围,争取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英等著.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

[2]丁志辉.培智学校数学教学中游戏教学与创设情境浅析[J].工作研究,2011,(8).

[3]高鹏凌.生活化课堂的教学原则及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05,(5).

[4]杨洪林.生活化培智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9).

第三篇:数学教学游戏化案例

教学游戏化,让数学活动更富有实效

——小班数学活动《按规律排序》给我的启示

一、 背景

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如何实现上述规定和要求,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提出了挑战,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做了尝试。

二、 案例描述和分析

数学活动活动设计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怎样把枯燥的数学活动设计的有趣味,让孩子们主动来学习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教研组就开展了教研活动,共同来研究。我有幸成为了这次活动的执教老师。

第一次活动 治标不治本

无意中看到儿子的小电视在放《花仙子之歌》,我觉得这首歌音乐优美,画面漂亮,一定能受孩子们的喜爱。于是我就设计了花仙子播花的游戏情境,活动一开始我用花仙子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引入活动,希望把孩子带入这个情境中,但是从孩子们的表情看出,他们对这首歌曲很陌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然后我又拿出“花仙子”的图片,用花仙子的语气说:“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花仙子,春天到了,我要给大地送花来了。”接下来就出示ABAB排序的规律(红花黄花红花黄花),让孩子们就下去排。巩固了ABAB结构,我又出示ABBABB一组新的规律(红花黄花黄花红花黄花黄花),引导孩子们找出跟和上面一组规律的不同,然后接下去排。在验证排的对不对时,我们一起读规律,一起纠正错误的地方,这时候已经有很多孩子的注意力开始转移。接下去再进行巩固,还是ABBABB(蓝花黄花黄花蓝花黄花黄花)。最后幼儿独立操作,帮花仙子播花。很多孩子在操作中没有排对,而且最后环节集体验证时没有孩子愿意跟我一起来验证,各管各的去玩了。

分析:

花仙子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经典动画片,现在的孩子很少看这类动画片,对花仙子的人物形象不感兴趣。教师对孩子的了解不够,设计游戏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都是以自身的喜好、想法为主来设计的,孩子们对这个游戏并不是很喜欢。

第二次活动 换汤不换药

我吸取了上次活动的经验,换了一个游戏主题,改成了《羊羊大战灰太狼》,想想这个应该是当前孩子们最热门的动画片,对里面的角色也应该比较熟悉,用这个作为活动的主要游戏情境应该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于是我出示了喜羊羊、灰太狼的图片,问:“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趣,七嘴八舌的讲了起来,基本上都认识他们的。于是我又说:“慢羊羊村长发明了一种神奇药水,喝了这个药水,可以变出许多的羊。”一边讲,一边拿出许多个喜羊羊,美羊羊。“喜羊羊、美羊羊喝了神奇药水,就变出这么多了。现在它们要排队去对付灰太狼了。”孩子们一个个的眼睛都不眨。于是我引出ABAB排序规律,问“喜羊羊美羊羊怎么排队的?”孩子们找出了规律,大家一起读一读,然后放一放。接下去引出新经验,出示ABBABB规律(喜羊羊美羊羊美羊羊喜羊羊美羊羊美羊羊)让孩子们找出与上面规律的不同,然后一起说一说规律,接下去排,孩子们说规律时我只听到羊羊羊„„ 接下去又是巩固练习,出示很多懒羊羊和沸羊羊,让孩子们尝试接下去排什么,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在慢慢减弱,在说规律的时候,有不少孩子不认识沸羊羊的名字,排序时不会说或者不会排。孩子的单独操作也是给羊羊们排队去对付灰太狼。我在巡回指导,最后环节不了了之了。

分析:

《 喜羊羊和灰太狼》这个游戏主题是当前最流行的动画片,对于里面的主角孩子们都认识,因此一开始出示主角的时候,孩子们都很兴奋,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的,但是到后面为什么慢慢减弱了呢?我想:

1、情境设计单一。我在设计游戏时,只想到了要设计一个游戏情境,但是没有真正把孩子引到这个情境中去,可以说是为了游戏化而游戏,游戏只是一个冒头,在活动过程中却很少有游戏的成分,到活动结束羊羊们还没有大战灰太狼,还停留在排队,游戏的逻辑性、情境性都不够,还是传统式的数学教学。

2、游戏语言不够丰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游戏性指导语言少也是导致孩子兴趣较弱的原因之一。教师要巧用语言、巧设环境,适时适度地把幼儿带入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情景,同时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但又井然有序的学习氛围,和幼儿形成一个公平的,朋友型的关系,一起参与活动,共同探讨。

3、情境没有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本次活动是按规律排序,涉及到的新经验是学习ABB规律排序,在整个活动中只有羊的种类进行排序,范围太小,没有真正地达到教学目标。

第三次活动 对症下药见成效

我吸取了两次的经验教训,这次一定要好好把游戏化教学在数学活动中好好地运用进去。首先引入环节,我播放了轻松地背景音乐《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主题曲,说:“今天我们一起去羊村吧”,在欢快的歌声中,把孩子带入了游戏情境中。然后点击PPT,出现喜羊羊、美羊羊,跟小朋友打招呼,再点出慢羊羊村长,手上拿着“药”,说“这是一种神奇药水,喝了它可以变出很多只一样的羊„„”孩子们看的津津有味,又充满了好奇心。接下去的一环节是复习巩固ABAB排序规律。我点一下PPT,出现了很多喜羊羊,美羊羊,排成了ABAB规律,让孩子们说一说接下去该排谁了?孩子们对ABAB规律掌握的比较好,他们一说出来我马上点击出一只羊,用各种插入的方法出现,孩子们可开心了,在他们眼里,学习就是在看电视那么轻松。

接下去是活动的重点部分,学习ABB的排序规律。我说“灰太狼得知慢羊羊村长变出了这么多的羊,就要来抓羊了”,孩子们马上紧张起来。我继续说:“羊羊们还不知道呢,在玩各种排队游戏,瞧,他们又排出了另外一种方法的队伍,跟前面的一样吗?”(引导幼儿比较ABAB与ABB的不同排序规律),眼尖的孩子马上发现了现在变成了一只喜羊羊两只美羊羊了。这时点击灰太狼图片,“哈哈,有这么多的羊,实在太好了,今晚我可以美餐一顿了。”“啊,怎么回事,我头好晕,眼睛花了。”教师“原来灰太狼看到这样的排队方法会头晕”,喜羊羊马上想到了对付灰太狼的好办法了,“我们快点排成一个两个一个两个的队伍”。师:小朋友,请你快帮帮他们来排队好吗?”小朋友们都很想帮助羊羊们对付灰太狼,专注地看前面的规律,排出后面该排谁。孩子们说出来后,我马上点击PPT出示一个两个一个两个的喜羊羊美羊羊。我想:排的对不对如果是我老师来说的话不够有趣味性,不如请灰太狼来试一试。然后又引出灰太狼“我又回来了”,孩子们这次集体排对了,灰太狼又一次晕倒,“我还会回来的!”我说:“原来灰太狼真的是怕这种排队的方法,那我们把羊村的花也种成这个规律吧,灰太郎看到花也会晕倒的。”这一次我不广把排序停留在给羊羊们排队这个狭小的内容上,拓展到给羊村其它东西排排队,使的排序内容更丰富,面更广。接下去是巩固练习。出示一排红花,黄花,让幼儿看前面的规律,给花来排排队,孩子们的兴趣一直保持着。最后是单独练习环节,加入了更多的内容,根据形状的规律,根据大小的规律,是孩子们的学习不再呆板。我的要求是“我们一起来帮助羊羊们把羊村的墙面,地砖都做成一个两个一个两个的规律吧,这样就能战胜灰太狼了。”孩子们很乐意为羊羊们做点事,认真地排着。又到了最后评价、检查环节,眼看着孩子们的兴趣即将转移,尤其是有些调皮的孩子蠢蠢欲动,又要离开位置,控制不住了。我想如果还是想上次那样要求孩子们一张一张拿上来,老师对过去,孩子们肯定也会像上次那样不愿意检查了。于是,我又将灰太狼引了出来,让它来验查孩子们的操作结果,让配班老师扮演灰太狼,小朋友们举起自己排的卡片,灰太狼一一在小朋友面前跑过,如果排对了,灰太狼会发出“头好晕呀”,如果排错了,灰太狼就会把他抓走,关到狼堡里去。小朋友们可紧张了,当看到灰太狼“晕倒了”就开心的大笑,获得了成功感,但是有几个小朋友不幸被抓走,也牵动着小朋友的的心。怎么样让孩子主动来纠正做错的题卡呢?于是我又增加了一环节:解救大行动。把排错的几张卡拿上来,大家一起想办法,改正过来,那样就能把他们就出来。为了解救同伴,验证环节小朋友也很专心,不再出现前两次的情况。整个活动在紧张、刺激、愉悦的过程中结束了。

接下去是评课环节,老师们对这次活动的评价很高:

1、游戏性强,能够把一个动画片的游戏情境贯穿活动始终,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2、教师组织活动语言赋予了童话语言,避免了单一的说教,而是采用了游戏的指导语,孩子们 乐意听,听得懂,操作时目的性很明确。

3、情境的设计能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的每一个环节设计的情节能够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目标达成率高。 分析:

在这次活动中,

1、我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为幼儿创设宽松的游戏情境,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喜羊羊和灰太狼》这一动画内容,把游戏情境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灰太狼这一孩子们既喜欢又害怕的角色在前挡的时间出现,给孩子们一次次的刺激,使得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一直处于主动学习,对活动的兴趣不减。尤其是最后环节,以前的活动这个环节我们很难把握,因为活动时间到了最后几分钟,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渐渐分散,往往就很难再集中,而我巧妙的引出灰太狼要来抓羊了的游戏情节,使得孩子们更有了要做好做对题卡的愿望。最后的纠错环节又加入了解救同伴的游戏情节,孩子们为了解救同伴,也能够集中精力地去纠错,去战胜灰太狼,感受胜利的喜悦。

2、这次活动中ABB排序规律的内容更为丰富,不再局限于给羊羊们排队,而是拓展到了羊村的花草围墙、路面,使得目标完成的更好。

启示

通过本次数学活动教研活动的经历,让我对数学教学的游戏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值得反思与改进的地方有:

一、 创设轻松的游戏情境

特定的环境可使人产生相应的态度、情绪或情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境结合起来,可以将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因此,教师须巧用语言、巧设环境,适时适度地把幼儿带入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情景,同时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但又井然有序的学习氛围,和幼儿形成一个公平的,朋友型的关系,一起参与活动,共同探讨。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直观的PPT教具,加上《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主题曲,把孩子们带入了他们感兴趣游戏的情境中,一下子吸引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而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沉浸在游戏的氛围中,使他们的学习轻松、愉悦。

二、游戏的设计要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找到幼儿的兴趣点 幼儿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的认知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设计游戏时幼儿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的认知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设计游戏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让游戏贴近幼儿的生活。我们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让游戏贴近幼儿的生活。一开始我设计的游戏主题是《花仙子》,不能贴近幼儿的生活,不能引起孩子的共鸣,当然也不能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欲望。小班幼儿喜欢熟悉的人物或动物,还喜欢情节有重复的游戏,这样就能一次次的刺激他们,后面的活动设计了《羊羊战胜灰太狼》的游戏情境,就符合了小班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点,他们最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对动画片中的人物比较熟悉,尤其是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三个角色很熟悉,因此,游戏中主要采用了这三个角色。游戏在不断推进,但是又有重复性,每次灰太狼都会晕倒,诙谐幽默,给孩子开心的体验。

三、 游戏设计要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无论是用什么教学方法,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服务,游戏化教学也如此。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巧妙的把教学目标隐藏在游戏内容中,使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像这次数学活动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根据ABB规律进行排序”这一条目标来设计游戏,并且做到游戏的渐进,推动目标的逐步实现。

四、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有趣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进入游戏情境,这样才能够感染幼儿,以达到快速进入游戏情境的目的。小班幼儿理解能力差,规则意识也差,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语言与幼儿对话,提出活动的要求和注意点,这样幼儿会更愿意听,更乐于学,从而能较好地完整教学目标,师生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最后我想说,只要我们教师从实际出发,掌握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数学游戏,就能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玩得开心,玩有所得。

第四篇:小学数学的游戏化教学

摘要: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主旋律是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变苦学为乐学。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穿针引线,让学生在体验学习的快乐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的情境进行教学,发挥学科的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要时可“让游戏进入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

游戏是一种极为古老、极为普遍的活动。数学游戏是指那些带有趣味性、竞争性和娱乐性,含有部分未知的或全然未知的结果,小学生可投入很大兴趣,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的寓数学知识或数学原理于其中的游戏。

一、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游戏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善于形象记忆,逻辑推理能力较弱。他们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知时,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

2.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而新颖、活动、直观、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兴奋灶,从而使儿童更好地建立暂时联系,而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只能连续集中15分钟左右。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来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收到良好效果。如:针对教材中的“打数学扑克”、“邮递员送信”、“小猫钓鱼”、“夺红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数学医院”、“摘苹果”、“开火车”等十多种教学内容,我不光组织每名学生参与到教学游戏中而且还为他们制作了小动物的头饰,在做游戏时,让学生戴在头上。这样,无论是一面红旗,一个头饰,还是一副色彩鲜艳的图画,都增强了练习的趣味性,使学生能争先恐后地参与到数学游戏中来。

二、小学数学游戏的选择

1.游戏的选择应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游戏教学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首先得保证游戏内容具有游戏性。这里的游戏性是指数学游戏要具有交互性和娱乐性,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游戏,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中包含竞争和胜负,并且胜负当时可以看到,可以造成一种悬念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因此,游戏内容的选择要新奇有趣,要使学生乐于接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实施过程中,游戏性则体现在游戏的形式、操作、策略等各方面。具体是指规则的设计要像游戏,利用各种方式,把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师生和生生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游戏的选择应当具有知识性与启发性。

游戏内容首先要反映数学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游戏要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相对广阔。游戏内容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现实世界中的常见现象或其他科学的案例,展现数学的概念、结论,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反映数学的应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比如,根据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喜欢探索的特点,在学习了各种图形之后,让学生做操作性的数学游戏――七巧板拼图游戏,告诉学生游戏规则,让他们自己动手经历拼出各种图形,并发现蕴涵在其中的数学关系。

三、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游戏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数学游戏应该紧扣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数学游戏的设计应该有利课堂教学目标的现实,数学游戏教学既可以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应用,也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延伸与发展。数学游戏应该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所帮助,课堂教学中的游戏教学不能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

例如,《找质数》一课时中,设计一个“听数巧断出教室”这一数学游戏。这个游戏是老师说密令,学生听后,判断自己的学号是否符合走出教室的要求,如果符合就快速的离开。

譬如,老师说:“请所有质数的同学离开”,那么学号是质数的学生就需要快速的离开教室。

这个数学游戏我是安排在学生学习完质数、合数概念之后,即将下课时进行。目的是因为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区分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不同数的分类方法,这时进行这样的数学游戏,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第二,数学游戏的时空不宜过长过大。数学游戏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尽量做到游戏目标单一。因为如果数学游戏包含太多的知识,所有学生就未免都能顺利的参与其中。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由于身心特点,他们的注意力普遍不长,如果游戏难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就会让他们失去兴趣,所以原则上一个数学游戏时间占整个课时教学的比重应控制在四分之一左右。

例如,一年级数学《6的认识》中的猜数游戏。一共有6粒豆子,左手有2粒,猜一猜,右手有几粒?

这个游戏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既不是太难,也不是很容易,需要学生动脑思考之后,才能回答,所以教学目标的定位合适全体学生。但是这个游戏在同桌相互做了四五次之后,就会重复出现,学生可能对此就会失去兴趣,因此,此数学游戏不宜进行的过长。

教师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通过游戏化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徐爱花.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4(33).

第五篇: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论文:关于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思考

数学是一门系统 、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而幼儿年龄比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差。在数学活动中,比如,数的认知方面要让幼儿清楚地理解数概念,而数字对于幼儿来说,相对是抽象、枯燥的,所以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进行学习,幼儿学习教学的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游戏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景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感知5以内的数量,认读数字5”的教学活动,我以“水果联欢会”引出课题,通过让幼儿目测不同排列的水果,提高他们按群计数的能力。游戏中的水果都是他们熟悉并喜爱的苹果、西瓜、香蕉、桃子、草莓,这些水果生动有趣,符合中班孩子年龄特点,让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游戏主要有以下类型:情节性的教学游戏、操作性的教学游戏、运用各种感官的教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编制数学教学游戏,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游戏化的程度宜逐渐减弱,宜减少游戏情景增加智力因素。中班幼儿由于自身年龄特点,适宜开展各类游戏。例如在“学习分类”中,我设计了“玩具找家”的情景游戏,最后通过谁最先找到家的竞赛游戏 ,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分类。

在开展数学活动中,我尝试将音乐、美术、体育与之结合。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让幼儿玩“抢椅子”的游戏。当音乐一停,会又有一名幼儿没有座位,这时我就引导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

在数学游戏化教学中,要讲究策略。从中班活动目标出发,设计各种游戏材料。为数学游戏化提供物质保证。在进行“认识数字

4、5”的教学中,为让幼儿正确感知5以内数量,我为孩子准备了数卡、印章以及做球用的皱纹纸,孩子们通过“给数卡排队”以及“按数卡做实物”,很快理解了数字所表示的物体的数量,体现了材料为数学游戏服务的宗旨。在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创设与数学游戏活动相适应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在“比较

6、7两数关系”的教学时,我设计了“小兔吃萝卜”的游戏情景。当我出示了“菜地”,又把6根“萝卜”放入“菜地”,然后出示7只“小兔”后小朋友立即进入了小兔要吃萝卜的游戏情景中。此时,我提出问题:小兔有几只,萝卜有几根,它们一样多吗?怎么办?幼儿立刻议论开了。在这样的游戏情景中,幼儿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积极探索,轻松获得知识。

此外,我们还要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把教学活动从教师在教育目标控制下的对幼儿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我在幼儿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通过观察、询问、交谈,对幼儿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及时、准确地反馈、调整。比如“目测数群”活动中,我会对以下情况进行观察:幼儿是不是对游戏材料感兴趣?幼儿有几种方法可以得到数量?正确有几种?错误数法有几种?有代表性的幼儿是怎么数的?幼儿错误数的原因是什么?在幼儿操作活动中,我一般通过交谈对幼儿进行启发、暗示、进行指导。在情景性、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中,教师一般以角色身份进行组织与指导,在操作性、竞争性的游戏中,教师主要以评价者的身份进行启发和发现。

通过这个学期对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的探索,我得到了很多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启发。通过这些活动,大多数幼儿能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比较透彻地了解关于数学方面的概念。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也会通过不断实践来完善自己的教学。

上一篇:全国爱牙日文档范文下一篇:爬行纲教案修改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