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过错输血感染的法律责任

2024-04-25

论无过错输血感染的法律责任(共9篇)

篇1:论无过错输血感染的法律责任

【摘要】 目前,无过错输血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诸多的法律问题,其中,该感染的法律责任的承担更是

当下研究的热点。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输血安全和输血感染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于我国有较高的借

鉴价值。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对无过错输血感染应当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同时建立健全相应保险和输血风险基

金等制度

.切实保护无过错输血感染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无过错输血感染;过错原则;公平原则;无过错原则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297(2007)04—0281—0

3discussion on legal liability of non-default transfusion infection.wang li—sha,administration college,xinxiang

medical unive~ity,xinxiang,453003,china

【abstract】nowadays,there are many legal problems induced by non—default transfusion infection all over the wodd.

and among the problems,legal liability of the infection is a hot topic.during the 1 980’s,related theories and practices

with transfusion safety and infection were emerged in west countries,which had high miitor value to our country. there—

fore,on the bases of our country ’s situation,in order to safeguard legal interests of the non-default transfusion infected

people,this legal liability should be judged by the principle of non—fault.at the same time,the corresponding systems of

insurance and transfusion vc funds should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non-default transfusion infection,principle of fault,principle of fairness,principle of non—fault

输血已经成为现代临床医学不可缺少的医疗手

段,它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病毒的经血迅速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基

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预防和控制经

血液传播疾病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实践中患者输

用经医疗采供血机构检验合格的血液后,仍有一些

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发生。在这种输血感染的案件中,患者与院方、血站均无过错,血站、医院依照法律和

规章认真地工作.而患者也无任何应承担责任的过

错,这种情况下造成的输血感染就称作无过错输血

感染。

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不断提高,以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思维与行为et趋普及。

然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3条第4款明确规

定,“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不属于医疗

事故,使得因无过错输血感染病毒的患者陷入了无

助的深渊,他们寻求赔偿无法可依,其合法权益得不

到应有的保障。因此,本文试图在借鉴西方国家相关

法律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应对无过错输血感染

所产生责任的合理分担途径。

一、西方国家的理论与实践

虽然.西方国家在一般工业产品领域普遍确立

起了无过错赔偿责任制度,以弥补技术、专业化不断

发展下消费者自我保护不足的矛盾。然而,在医疗领

域所涉及的诸如药品、血液等治疗用品上,考虑到其

对人类健康如此重要,技术风险普遍存在,也有国家

出于保护医疗行业的利益考虑.而豁免医疗用品缺

陷的无过错责任。这在产品责任制度发达的美国尤

为典型。

(一)传统的过错责任原则

在美国.血液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者通常被豁

免了无过错责任,其理论及

篇2:论无过错输血感染的法律责任

------简要案情:王某因为参与打架,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拘留期间突然发作癫痫,后期被鉴定为精神病,该病的发生与拘留行为具有间接因果关系。

------经过法院3次判决,均确认公安局的拘留行为是合法的。但同时根据精神病鉴定结论,该拘留行为诱发了王某的精神病。也就是说,王某确实存在违法行为,而且应当接受行政拘留这样的处罚。但是他在接受处罚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足,导致精神失常,至今没有治愈。这样的结果不是任何一方所希望的,所以可以称之为意外。这一意外结果,与王某的轻微违法行为比较,显然不相适应。

------治安行政拘留的执行,目的是通过强制措施让违法者感受失去人身自由的痛苦,从而督促其悔过自新,珍惜自由,预防再次违法。在王某身上,由于他心理上的因素,这项措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他发病的后果。这样的结果,对于王某而言确实不应承受。在本案中,由于对王某的遭遇找不到责任人,所以可以将其作为一个特殊情况,按照特困户予以救济,毕竟他的病不完全是自身原因(心理承受因素)造成的。

------在《民法通则》及其相应的司法解释中,规定了“无过错责任”原则,内容为“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一方是为对方大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损害,可以责令对方或者受益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这一规定虽然不适用于本案,但具有参考价值。

------因为公安局正常执法是其职责需要,是为了当地的稳定和安全,其打击违法行为的最终受益者是当地政府。就公平而言,谁受益,谁就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由此看,可以协调当地政府,在对王某提供扶贫助困的前提下,能否从受益人的角度再额外给付一定的补偿。这种补偿完全是出于人道主义,而不是承担法定义务,更不是赔偿,所以称之为“救助”。------正因为要提供的是救助,所以在方式上没有固定的标准,完全由政府自定,而不取决于当事人是否接受,可以是一定数额的金钱,也可以是提供医疗,或者是综合方式。如果当事人不接受救助方案,政府可以拒绝救助,只按普通贫困户予以扶助。

篇3:浅论无过错责任

一、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概念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 以已经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 只要行为人和所管理的人或物与造成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行为人之过错在所不问, 都要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其基本内涵就是以损害结果来确定责任。适用这一原则, 主要不是根据行为人的过错, 而是基于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 根据行为人的活动及所管理的人或物的危险性质与所造成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 由法律规定的特别加重责任。所以, 学说上也把无过错责任原则称之为客观责任或危险责任, 英美法则称之为严格责任。

《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规定:“没有过错, 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责任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我国民法对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承认。200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侵权责任法对此也做了确认, 该法第七条规定:“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 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 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 依照其规定。”

二、无过错责任的法律特征

无过错责任是与过错责任相对应的术语, 是为弥补过错责任的不足而设立的制度, 它在性质上已不具有一般法律责任的含义, 因为任何法律责任都以过错为基础, 从而体现法律责任对不法行为的制裁和教育的作用[1]。因此, 无过错责任实际上是对侵权责任的教育制裁等职能的否定, 因而不具备侵权责任原有的含义, 其宗旨在于对不幸损害之合理分配[2]。无过错责任具有几下几个特征:

(一) 法定的适用范围:

无过错责任原则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适用, 即只有在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才适用, 不能随意扩大或者缩小其适用范围。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和《侵权责任法》第7条的规定, 只有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时候, 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归责。如果没有法律规定或司法解释, 确定侵权责任就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二) 法定的免责事由:

适用无过错责任的特殊侵权行为的免责条件由法律规定, 但各特殊侵权行为的法定免责事由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同时, 无过错责任亦限制了一般免责事由的适用, 在过错责任情况下, 当事人可以提出法定免责事由, 免除其对损害后果的责任, 如不可抗力为过错责任的一般免责事由, 但在无过错责任情况下, 包括不可抗力在内的法定免责事由的适用都受到限制。

(三) 无过错责任的宗旨在于合理补偿损失。

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 由于当事人并无过错或有无过错在所不问, 惩罚功能也就失去了目标, 而只能保留其补偿功能。

(四) 因果关系是决定责任的要件。

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归责的情况下, 一方面由于决定责任构成的基本要件是谁造成了损害结果;另一方面由于主观过错不再是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因此, 决定责任构成的基本要件是因果关系。当损害后果和加害行为 (或准侵权行为) 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时候, 侵权责任即可构成。有因果关系者, 构成侵权责任, 无因果关系者, 就不构成侵权责任。

三、无过错责任原则与相关责任原则之比较

1.无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责任原则虽都为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 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1)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以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为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理由或根据, 而过错责任原则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作为其承担民事责任的理由或标准。 (2) 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立法思想不是对于具有“反社会性”行为的制裁, 而是对于不幸损害的合理分配;而过错责任原则的立法思想在于对致害行为道德上的非难和法律上的制裁。 (3) 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时, 受害人对加害人主观上有过错不负举证责任, 除了法定抗辩事由以外, 加害人不能以自己无过错为由而主张抗辩;而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时, 受害人应对加害人主观上有过错负举证责任。 (4) 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时, 责任的确定是从受害人一方的损害程度来考虑的, 大都是限额赔偿;而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时, 责任的确定应考虑行为人的过错程度, 且对财产损害一般全额赔偿。 (5) 无过错责任原则只有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适用, 通常适用于特殊侵权行为;而过错责任原则适用于法律没有规定特别责任的各种场合, 通常适用于一般侵权行为。

2.无过错责任原则与推定过错责任原则

在民法上, 过错推定是指原告能证明所遭受的损害是由被告所致, 而被告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法律上就应推定被告有过错应负民事责任[3]。过错推定和无过错责任极为类似, 即受害人对加害人主观上的过错都不负举证责任, 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1) 无过错责任原则不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作为其承担民事责任的充分必要条件;而推定过错责任仍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作为其承担民事责任的理由或标准, 因而它仍属于过错责任的范畴, 是过错责任原则适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2) 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立法思想是对于不幸损害的合理分配, 并以保险制度和损失分担制度为基础来实现损害分配的社会化;而推定过错责任的立法思想仍在于对加害行为的非难, 仍以过错作为确立责任的最终要件, 民事责任仍有行为人承担, 而不是通过保险制度等有社会分担损失, 保持了民事责任教育和预防的作用。 (3) 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时, 行为人一般不能以自己无过错而主张抗辩。由于无过错责任并非绝对责任, 行为人也可基于法律规定的特别事由而主张抗辩;而推定过错责任, 由于采取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 加害人只要举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就可不承担民事责任, 法律对加害人的抗辩事由没有任何限制。

3.无过错责任原则与公平责任

公平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原则都不是以惩罚过错而是以补偿损失为归责的目的, 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1) 公平责任不是一个归责原则, 其理由有三:一是《民法通则》并没有规定公平责任是归责原则;二是公平责任调整的范围过于狭小且不属于严格的侵权行为;三是在实践中双方都无过错的损害赔偿纠纷并非一律适用这个规则[4]。而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一个独立的归责原则, 它独立地调整着部分特殊侵权行为的责任归属, 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2) 公平责任只有在双方当事人均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才能适用, 双方当事人都应举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人民法院在处理有关纠纷时也应对此予以认定;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则不论加害人主观上有无过错, 即加害人主观上既可能有过错, 也可能无过错, 但都不影响其承担责任。受害人对加害人主观上有无过错不负举证责任, 加害人除法定抗辩事由外也不能以自己无过错为由而主张抗辩, 人民法院在处理有关纠纷时对此也无须予以认定。 (3) 公平责任的适用并不限于法律规定的情况;而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基于法律的特别规定, 其适用应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4) 公平责任存在分担损失的问题, 其赔偿范围和赔偿数额由法院酌情裁量;而无过错责任原则中不存在分担损失的问题, 其赔偿范围由法律规定, 且常常有最高赔偿限额的规定。 (5) 公平责任是以公平观念作价值判断标准来确定责任的归属;而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以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为决定责任归属的根据。

四、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免责事由

侵权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 是指被告针对原告要求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的请求而提出的证明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事实。由于一个有效的抗辩事由可能导致侵权民事责任的减免, 又称侵权民事责任的免责事由。无过错责任原则增加了对加害方免责条件的限制, 减轻了受害方的举证责任。但无过错责任原则不是绝对责任, 目前大多数国家都规定了无过错责任的免责事由, 要正确认识无过错责任原则, 必须对其免责事由进行明确。

(一) 不可抗力所导致的免责。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民法通则》第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 不承担民事责任,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侵权责任法》第29条亦规定:“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 不承担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 依照其规定。”无过错责任原则虽然强化对受害者的保护, 但是并不意味着以牺牲加害方的公平为代价。因而不可抗力仍然可以成为加害方免责的事由。

(二) 受害人的过错或故意所导致的免责。

《民法通则》第13条规定:“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 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第26条亦规定:“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 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这时要权衡加害方与受害方的过错程度, 侵害人只承担与其过错程度相适应的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第27条规定:“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 行为人不承担责任。”若使受害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对自己的过错负责, 一味的加重加害方的责任, 有违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因此如因受害人故意而造成损害, 则行为人不应对此承担民事责任。当然, 在无过错责任原则下, 受害方的过错不能成为加害方免责的当然理由, 只有在法律规定的有限范围内, 加害方的赔偿责任可减轻或免除。

(三) 第三人的过错所导致的免责。

《侵权责任法》第28条规定:“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 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许多事故的发生, 主体不仅仅限于加害方与受害方, 往往还存在着第三人。在加害方能够证明第三人的过错是损害发生的唯一原因的情况下, 加害方可以免责。

(四) 阻却违法性的免责。

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事由造成他人损失, 由于行为的合法性, 不具备违法性而不用承担民事责任。对此, 《侵权责任法》第30条和31条都有相应规定。

无过错责任原则从其产生起就带有鲜明的时代使命感, 它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而应运而生的, 它的重要使命总在于处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的诸如高度危险作业、污染环境等致人损害的赔偿责任问题。其价值取向是要建立一种有利于社会弱者的调整规则, 以使其受到的损害得到充分的救济和及时有效的补偿, 以实现公平。但无过错责任原则必须得在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才能适用, 不能以法官意志为转移, 随意扩大或缩小其适用范围。尤其应当注意的是, 要把无过错责任与一般过错责任、推定过错责任、公平责任正确区分开来, 做到“罚当其责”。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 更加有利于和谐社会之建设。

摘要: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归责原则, 它仅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归责原则, 这是由其存在的价值和立法意图所决定的。但无过错责任原则并不是完全倾向保护受害人一方, 加害人可以法定的阻却性违法事由而主张免责。文章首先探讨了该原则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进而比较无过错原则与其他原则之不同之处, 同时又分析了该原则的免责事由, 从而加深对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认识, 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 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

关键词:无过错,归责,责任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1, 2册) .

[2]崔建远.合同责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3]佟柔.中国民法.法律出版社, 1991.

篇4:无过错情形下赔偿责任的承担

因承运人拒绝运输涉案货物,导致货物未能出运,造成托运人的利润、退税等损失,货运代理人应根据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而不能以情势变更为由要求免责。

[案情]

原告:杭州维康科技有限公司

被告:上海新发展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2005年8月19日,原告与其客户PUNJAB CHEMICALS &CROP PROTECTION LIMITED(以下简称“PUNJAB公司”)签订外销合同,约定PUNJAB公司向原告买入13.6吨二甲基硫醚,金额为23 528美元(按2005年12月30日的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189 400.40元),付款方式为信用证。同年8月29日,原告向案外人常州东业化学品有限公司购买13.6吨二甲基硫醚,总计人民币133 280元。9月21日,原告为履行外销合同与被告签订了货运代理合同,约定由原告向被告支付所有代理费用为人民币2 610元。被告为原告出口的13.6吨二甲基硫醚办理报关与订舱手续,从中国上海到印度孟买,承运人为马士基公司,如未遇到不可抗拒因素,最晚出运日期为2005年9月30日,且提单上的装运日期不得晚于2005年9月30日。否则,被告应承担责任和由此造成的损失。9月26日,原告将货物运到陈巷仓储站,并向上海海事局申办了危险货物出境托运手续,被告向原告出具了提单确认通知书。后由于马士基公司拒绝运输涉案货物,货物未能出运,货物一直存放于宝山区吴淞联营仓库(以下简称“吴淞仓库”)处。2006年1月19日,原告与案外人常州高凯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凯公司”)签订购销合同,高凯公司以人民币 81 600元买入了涉案所有货物。同日,原告与上海千通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通公司”)签订运输合同,约定千通公司将货物运至常州市东门常戚路徐窑化轻总公司301仓库,运费为人民币2 000元。原告于同年1月20日,向千通公司支付了运费人民币2 000元及代垫的仓储费人民币2 500元。

庭审中。原告确认外贸合同中的成交价包括海运费4 000美元,内托费人民币2 610元及保险费人民币20 837元。

另查明,就涉案货物未能出口结汇,产生退税损失人民币14 808.89元,税率为13%,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裁判]

上海海事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系海上货运代理合同纠纷。依据合同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可在未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及公序良俗的情况下自主自愿约定合同内容,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原、被告在合同中约定了被告应为原告办理出口货物的报关与订舱手续,最晚出运日期为2005年9月30日等。但被告违反约定,未能将货物按期出运,显然构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被告作为专业的物流公司,在未了解马士基公司能否运输二甲基硫醚之前,贸然与原告签订了货运代理合同,在货物未能按期出运时,亦未及时履行通知义务,以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损失。故由此产生的相应损失,属于被告应承担的商业风险。被告称马士基公司的拒载行为为不可抗拒的因素,其未履约属于情势变更的抗辩,于法无据,法院不予采信。由于货物未能按期出运,导致外贸合同未能履行,造成原告利润损失人民币 21 102.03元和退税损失人民币14 808.89元。虽被告未将退税率依据作为证据提交,但以13%退税率计,退税损失人民币14 808.89元,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上述两项损失属于原告可以获得的利益,亦属于被告在签订合同时应当预见到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应予以支持。

涉案货物虽属于危险品,但原告没有证据证明该货物具有易挥发、易变质或不宜保存的特性,也没有证据证明因被告的原因造成货物有所损耗或质量、等级下降而造成的损失,原告擅自将货物以人民币81 600元低价转卖,并由此产生了运输费人民币2 000元,均不具有合理性,亦未提供证据证明该价格的合理性,对此,法院不予支持。

原告在外贸合同未能履行后,未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长期将货物存放于吴淞仓库内,产生仓储费人民币2 500元,该损失属于原告自行扩大损失,法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第一百一十三条、第四百零一条的规定,上海海事法院判决:一、被告上海新发展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向原告杭州维康科技有限公司赔偿违约损失人民币35 910.92元;二、对原告杭州维康科技有限公司的其他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一审判决后,双方当事人均未提起上诉。

[评析]

一、货运代理人是否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在货运代理合同纠纷中,根据《合同法》第四百零六条规定,“有偿的委托合同,因受托人的过错造成损失的,委托人可以请求赔偿损失”。其明确规定在货运代理合同中,货运代理人承担的是过错责任。一般认为,货运代理人应托运人的要求,在处理委托事务中,如无过错却未完成委托事项的,可以不承担责任。本案中,货物未能出运是由于承运人拒载,一般情况下,承运人在同意订舱的情况下,又拒载,货运代理人可以不承担责任。但原、被告之间签订的“货运代理合同”约定,如未遇到不可抗拒因素,被告不能在约定的期限安排货物出运的,应承担赔偿责任。根据《合同法》第四、第七、第八条的规定,当事人依法自愿享有订立合同的权利,即包括是否签订合同,签订何种合同,合同的内容如何约定等等,但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可见本案“货运代理合同”依法成立有效,并对合同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该约定虽加重了受托人的义务,但是双方意思一致的表示且不违反法律法规,也没有损害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故原、被告均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如被告不能证明发生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又未能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则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二、关于“情势变更”是否成立

在本案中,被告提出关于“情势变更”的抗辩,就我国现行法律而言,没有关于“情势变更”的具体规定,一般认为,不可抗力亦属于“情势变更”的一种情况。学理上认为,“情势变更”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情势变更”是否属于不可预见,应根据当时的客观实际情况及商业习惯等作判断标准。当事人事实上虽然没有预见,但法律规定应当预见或者客观上应当预见,则不能适用“情势变更”。二、有“情势变更”的事实发生,且该事实已造成合同实际不可能继续履行或继续履行将造成重大不公平。三、“情势变更”事实不属于正常的商业风险。在海运实务中,承运人在货物溢舱后,抛货或拒载属于司空见惯的情形,被告作为一家专业的货运代理公司应当有所预见。且被告在未了解承运人能否运输涉案货物,就贸然与原告签订“货运代理合同”,最终造成违约,应属于被告应当承担的商业风险。

三、被告应承担的赔偿的范围

篇5:论无过错输血感染的法律责任

作者:佚名 法规来源:不详 点击数:2207 更新时间:2007-9-12

《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据此规定,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不考虑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有无过错,都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又称不问过错责任原则,在这种归责原则下,不考虑行为人有无过错,而免除受害人对行为人过错的举证责任。行为人只能以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或第三人的过错主张免除或减轻责任,不能以自己没有过错主张免责。

无过错责任的适用范围由法律专门规定;在法律无规定的情形下,不得适用。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承担无过错责任的情形主要有:

一、教职工体罚、变相体罚学生造成的事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第1款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的,依照《民法通则》第121条的规定,由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民事责任。上述人员实施与职务无关的行为致人损害的,应当由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据此规定,法人、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及工作人的职务侵权之构成,不以过错为要件,而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罚、变相体罚造成学生损害,不管学校是否有过错,都要承担责任,即学校承担责任时适用无过错责任,不能以其已尽到选任、监督和教育职责为由而免责。学校承担责任的性质是替代责任,学校在承担责任后可向教师追偿。

二、校车肇事导致的学生“交通事故”。《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据此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适用的归责原则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如果学校提供了校车,在接送学生途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导致学生伤害的,学校承担侵权责任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参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规定,并充分考虑在校园内驾驶车辆应负有比公共道路上更高的注意义务的特殊性,在校内发生的学生受伤害的交通事故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由肇事方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存在减轻或者免除责任的法定事由,否则,即应承担全部责任。

三、学校自己制作或者从他处购买而出售给学生的食品、药品等存在缺陷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根据《民法通则》第122条和《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食品不符合质量和卫生标准,提供过期或伪劣药品等,造成学生伤害,学校应承担产品责任。如果学校在购买时不存在过错,在赔偿后可向生产者追偿。

四、学校饲养或管理的动物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民法通则》第127条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的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于受害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动物的饲养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由于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第三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据此规定,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如果学校饲养或管理的动物如看门的狼狗、做实验用的动物等造成学生伤害,学校应承担无过错责任。

篇6:论无过错输血感染的法律责任

一、过错推定的适用范围

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教育机构遭受人身损害的,推定教育机构具有过错(《侵权责任法》

第38条);

第三十八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②患者因下列情形之一遭受损害的,推定医疗机构具有过错:(a)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b)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c)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侵权责任法》第58条)

第五十八条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三)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③动物园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推定动物园具有过错(《侵权责任法》第81条);

第八十一条动物园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园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④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推定其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具有过错(注意:建筑物倒塌适用无过错责任《侵权责任法》第85条);

第八十五条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赔偿后,有其他责任人的,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追偿。

⑤堆放的物品倒塌致人损害的,推定堆放人具有过错(《侵权责任法》第88条);

第八十八条堆放物倒塌造成他人损害,堆放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⑥林木折断致人损害的,推定林木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具有过错(《侵权责任法》第90条); 第九十条因林木折断造成他人损害,林木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⑦地下施工(包括窨井)致人损害的,推定施工人具有过错(《侵权责任法》第91条)第九十一条在公共场所或者道路上挖坑、修缮安装地下设施等,没有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施工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窨井等地下设施造成他人损害,管理人不能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⑧非法占有高度危险物中所有人、管理人的过错推定责任(《侵权责任法》第75条)。第七十五条非法占有高度危险物造成他人损害的,由非法占有人承担侵权责任。所有人、管理人不能证明对防止他人非法占有尽到高度注意义务的,与非法占有人承担连带责任。

二、无过错责任的适用范围

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监护人承担无过错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2条);

第三十二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②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致人损害的,用人单位承担无过错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4条);

第三十四条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劳务派遣期间,被派遣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劳务派遣单位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③提供个人劳务一方因劳务致人损害的,接受劳务一方承担无过错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5条);

第三十五条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

④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无过错责任(但动物园承担过错推定责任)(《侵权责任法》第78-80条;第82-84条);

第七十八条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

第七十九条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八十条禁止饲养的烈性犬等危险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⑤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之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机动车一方承担无过错责任(《侵权责任法》第48条;《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

第四十八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⑥因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污染者承担无过错责任(《侵权责任法》第65—68条); 第六十五条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六十六条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第六十七条两个以上污染者污染环境,污染者承担责任的大小,根据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等因素确定。

第六十八条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污染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⑦高度危险责任中,从事高度危险作业者,高度危险物品的经营者、占有人承担无过错责任(《侵权责任法》第69-77条);

第六十九条从事高度危险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七十条民用核设施发生核事故造成他人损害的,民用核设施的经营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战争等情形或者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责任。

第七十一条民用航空器造成他人损害的,民用航空器的经营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责任。

第七十二条占有或者使用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高度危险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占有人或者使用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不承担责任。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有重大过失的,可以减轻占有人或者使用人的责任。

第七十三条从事高空、高压、地下挖掘活动或者使用高速轨道运输工具造成他人损害的,经营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不承担责任。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失的,可以减轻经营者的责任。

第七十四条遗失、抛弃高度危险物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所有人承担侵权责任。所有人将高度危险物交由他人管理的,由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所有人有过错的,与管理人承担连带责任。第七十五条非法占有高度危险物造成他人损害的,由非法占有人承担侵权责任。所有人、管理人不能证明对防止他人非法占有尽到高度注意义务的,与非法占有人承担连带责任。第七十六条未经许可进入高度危险活动区域或者高度危险物存放区域受到损害,管理人已经采取安全措施并尽到警示义务的,可以减轻或者不承担责任。

第七十七条承担高度危险责任,法律规定赔偿限额的,依照其规定。

⑧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承担无过错责任(《侵权责任法》第41条); 第四十一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⑨建筑物倒塌致人损害的,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承担无过错责任(《侵权责任法》86条); 第八十六条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倒塌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赔偿后,有其他责任人的,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追偿。

篇7:论我国环境侵权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又称严格责任, 是指不问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 受害人只要证明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行为人就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在侵权法中, 适用无过错责任的侵权行为, 并不是行为人主观上不存在过错, 而是其主观上的过错对于侵权行为的认定不产生影响。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7条和《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的规定, 我国在立法上采取了第一种概念界定。环境侵权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环境法主体就其环境开发利用行为造成的人身或财产损害后果依法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时, 不考虑其是否存在主观过错的归责原则。在环境侵权中, 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无过错责任原则:一是行为人实施了污染环境的行为;二是存在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事实;三是污染环境的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二、环境侵权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合理性依据

环境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有其理论支持, 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学说:报偿主义、危险主义、公平主义、风险分担主义等几种。

报偿主义是指获利者对失利者的报偿。报偿就是污染企业从自己的获利中对污染受害者所受损失的补偿, 就像工业事故中的雇主从自己的利润所得中对事故的受害者, 往往也就是企业利润的创造者所遭受的损害给予补偿一样。危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谁制造了危险谁就应对危险的后果负责。余耀军先生:“从事危险活动的侵害者制造了危险、能够控制危险, 且因此危险活动获得了较大利益, 因此由其承担责任合情合理。”这种观点的“情理”是危险与后果同归。公平主义主是指既然损害已经发生或客观存在, 就应该有承担者, 而让无端受害的“被害人”承担是不公平的, 应该由环境行为人即一般都是企业来承担。因为站在无端受害者这种不应承受环境损害的人们对面的就是这些行为者, 就是通过实施给受害者带来损害的行为而获利的企业等。风险分担主义主张把由环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侵害返归行为人, 再由行为人转嫁给社会。所谓分担是通过损害回溯, 再由实施损害行为的人把补偿损害的支出“分”散给社会。

三、环境侵权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公害事故频繁发生, 使得无过错责任很快被引入环境侵权领域之中, 在环境侵权领域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时还需要考虑以下相关因素。

1、无过错责任原则中受害者过错的考量

环境侵权无过错责任原则中关于受害者过错的考量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 无过错责任只是不考虑加害者的过程, 但却“并不意味着也不考虑受害人的过错, 因为受害者的过错对侵权责任的范围有一定影响。”另一种观点:无过错责任类似于绝对责任, “不仅不考虑加害人的过失, 也不考虑受害人的过失。”笔者认为在受害人过错的情况下, 如果不考虑受害人的过错而将责任全部市价与加害方, 与“受害人致害”这一免责条件先矛盾, 而且对致害一方过于严酷, 将打消企业生产的积极性, 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2、无过错责任原则下的环境侵权责任免责事由

在实行无过错责任的情形下, 加害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抗辩事由主张免免除或减轻赔偿责任。免责事由一般包括不可抗力、第三方致害和受害人过错等情形, 这在我国相关民事立法和环境立法中均有体现。环境损害赔偿中的“不可抗力”和民法中的“不可抗力”在免责内容和使用条件上均存在差别。在免责内容方面, 我国《民法通则》153条规定的“不可抗力”除了自然灾害还包括战争、政府行为等因素, 但在环境损害赔偿领域, 处于对受害者利益的保护, “不可抗力”仅被限定为“自然灾害”。在使用条件方面, 环境损害赔偿领域强调自然灾害致害原因的完全性, 并要求加害者采取措施的及时性和合理性。即如果致害后果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造成的, 加害人的损害赔偿责任就不得完全免除;如果在自然灾害发生后, 加害人本来能够采取措施以避免给受害人造成损害的更大的损害, 但却未采取合理措施, 因而对受害人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则加害人应当对此造成的扩大损害部分承担赔偿责任。

四、我国法律对环境侵权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规定

无过错责任是对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产生的对人的巨大危险的一种法律和道德的回应。一般认为, 最早的无过错责任的立法肇始于德国1838年颁布的《普鲁士铁路法》。随后各国竞相效仿, 纷纷将无过错责任作为环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之一。

我国在环境保护中也引进了无过错责任原则。《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没有过错, 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关于侵权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的规定, 即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的适用范围, 由法律具体规定。《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 有责任排除危害, 并对直接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1982年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第42条规定:“因海洋环境污染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 有权要求造成污染损害的一方赔偿损失。”据相关学者考证, 这是我国最早对环境侵权归责原则明确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法律规定。1992年颁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第74条规定:在诉讼中,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但在下列侵权诉讼中, 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 被告否认的, 由被告负责举证:… (3) 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 有责任排除危害, 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赔偿损失。”

参考文献

[1]马俊驹、余延满, 民法原论[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年。

[2]陈聪富, 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韩德培主编, 环境保护法教程[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篇8:论无过错输血感染的法律责任

关键词: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效率;收益

中图分类号:I2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87-01

一、无过错责任原则确立的必要性

在实践中,由于被害人在许多情况下由于举证困难,使有侵害造成的损害得不到合理的赔偿,使过错责任制度对人们的约束力大为降低,从而降低了法律的公信力。在此情况下,推定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产生与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讨论与解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认为,无过错原则是指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以已经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由与该损害结果有因果关系的行为人,不问其有无过错,都要承担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七条对其做了总括性的规定:“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此条强调了一种客观的因果关系,忽略主观行为,即无论行为人有无过错,被害人是否能举证,只要存在行为人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则可判决行为人承担责任。

我国现在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一意外灾害发生的类型大为扩散,发生的几率也有所增加。“事故发生频繁,每日有之,连续不断,造成损害巨大,受害者众多,难以防范。”由于工业产品,医疗设备、手段等日趋复杂,大多脱离平民的常识范围,造成了在许多领域与损害案件中的举证困难,从而在过错原则的情况下,无法证明行为人存在过错,致使大量侵权损害无法得到合理赔偿,使法律失去了填补损害之功能,致使法律的公信力降低。为了维护受损害人的利益,保护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受侵害群体,无过错原则是被迫切需要的。另一方面,人们在日常行为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过分的小心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大大降低生产生活的效率,同时,在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公民在宠物,阳台布置等许多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情感需求,过于强调无过错责任,会使公民的渴望个性发展的心理得不到满足或者不敢得到满足,从而对一个人,一个行业乃至社会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时,必须加以限制,不能滥用,泛用,必须在公平责任原则为主的归责体系下,谨慎的,特殊的区别使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这有利于合理规制我们的归责原则体系,更好的在实践中彰显公平,同时,也使社会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阻力减小,有利于社会长远发展。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与免责

近年来,北京每年都发生数千起狗咬人事件,宠物之风更盛的广州,每年受伤人数更是高达5万到7万,被狗“咬”走上亿元救治费用。另有统计表明,我国狂犬病报告死亡病例数长期居于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得前三位,每年有数千人死于狂犬病。被狗咬后,付出的财产、时间、精力都是巨大的,虽然很多时候生命健康得到良好的保护,但是被害人从身体到心里都受到损害,需要补偿。我国《侵权责任法》78~84条针对此做出了规定。同时,《侵权责任法》还从产品侵权责任、危险活动与危险物的责任、环境污染、等方面分别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做出了一些相应规定。不过,在此情况下,由于行为人无过错,法律对行为人的惩罚功能也就失去了目标,而只能保留其补偿功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法律作用的缺失。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不仅有上述规定,同时也相应的规定了一些免责条款,如我国《侵权责任法》71条:“民用航空器造成他人损害的,民用航空器的经营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责任。”这说明,在民法理论上,无过错原则适用时,不仅要考虑行为人的过错,往往也要考虑受害人的过错或者第三人的过错。如果受害人或者第三人对损害发生也存在一定过错,则可减轻或抵消行为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是所谓的过错相抵原则。“无过错责任是否可以适用过错相抵历来较有争议”,但是笔者支持过错相抵原则的适用,“过错相抵能很好的发挥出制裁与教育功能”。从行为人角度来看,既然行为人已尽到自己的责任,就没有理由用一种超出平常的苛刻标准来要求其行为,这也不符合法律的公正与公民的自由权。从受害人角度来看,既然受害人自己有过错的行为,无论故意与否,他都应该为此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合理的,而且是应当的,此时,责任与受侵害后应受补偿相抵消。这给了无过错责任原则一个很有力的限制,同时,由于在无过错责任原则下,行为人反而变得弱势起来,这就从立法上给了行为人保护的措施,使其力量对比变得公平起来。

第二个免责的事由即为不可抗力。我国《民法通则》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从整体上界定了不可抗力的免责事由,但是,最后一句的表述,为不可抗力的免责给予了限定的空间,对不可抗力的适用加以限制,给无过错责任原则等其他原则性规定预留了空间,虽然我国现在只有少数单行法对不可抗力加以限制,但是这个通用的免责事由的适用在事实上是可能被阻碍的。

无过错原则是否可以适用不可抗力,历来在学界有着十分大的争议。“一般认为,不可抗力指不可抗拒的力量,独立于人的行为之外,并且不受当事人意志所支配的现象”,民通135条指出“不可抗力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有学者指出:“无过错责任下不存在不可抗力的抗辩,因为不可抗力从主观上正式说明行为人无过错。”但是同样也有学者认为不可抗力是通用的免责事由,同样适用于无过错责任原则。笔者认为,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可以把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的,也是必须把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的。不可抗力正如上文所说,是不能克服的,事实上,造成侵害的不可抗力大多数是天灾,还有一部分是人祸。但是在人祸部分,法律对其作出了规定,损害由第三人造成的,由第三人承担损害责任,行为人视情况定是否承担过错责任,这已经超出了无过错责任的研究范围。而从自然灾害的角度来看,受害者的损害表面上是有行为人造成的,但是事实上是由行为人和自然灾害共同造成的,有时,是由天灾通过被害人的行为造成的,而被害人不能也不可能将其避免。当暴风雨天气中,刮断的树枝砸伤人,没有任何人因此而付出代价,因为事故的发生是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那么同样,在暴风雨中刮碎的建筑物的一部分掉落伤人(当然是假定建筑物本身没有建筑质量问题的)也就不应该有人或单位为此付出代价。再进一步说,如果在地震或其他大型灾害中,某人的狗从因灾害破损的家门奔出,由于惊慌咬伤其他人,那么受侵害人是否有权向狗主人要求赔偿?从以上例子来看,显然不应该,那么作为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狗的主人的免责事由是什么,自然是不可抗力了。此时,在表面上特征符合无过错责任,但是若因此而追究狗主人的责任,那么法律就过于严厉而悖于一般人心目中的公理了,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狗主人没有能力去限制狗的行为,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不应该要求其并必须注意到自身生命财产安全以外的事务。不仅从公理上可以证明不可抗力免责的必要性,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构成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存在的合理性。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构成要件为侵害事实的客观存在,特殊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不必有过错。从第三点来看,似乎附合反对适用不可抗力的观点,但是此类观点忽略了第二点的存在,即因果关系。“无过错责任要求行为人的行为与侵害之间错在因果关系,在不可抗力事件中,导致侵害的主要责任在于不可抗的灾害。”如上文举例,导致狗的一系列动作的行为是自然灾害而非其主人,狗主人对此情况的出现无能为力同时也不必有所作为,最终导致侵害的不是狗主人的不作为,因为他没有作为的义务,也没有在不可抗力下作为的可能,因此,与损害存在因果关系的行为是不可抗力带来的灾害性的行为,不是行为人的行为,所以,从无过错原则的构成要件上来看,不可抗力下的侵权,是不符合其构成标准的。

三、無过错责任原则的弊端

在民法学界对无过错责任原则争议如此大的今天,无过错责任作为争议的焦点之一,必然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

第一,在《侵权责任法》中,对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规定采取了列举式,使得其缺乏弹性。一旦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便难以及时的适应调整,限制了其适用范围。列举这一行为无疑存在着不合理处,我国地大人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情况。列举式的条文表面上简化了裁判,但是在事实上,生活中受到侵权的事件类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的过程,是无法量化的。试图将其固定到固定模式的做法忽略了生活本身的偶然性与随机性,不可能每件案子都完全相同,在不同的案件中使用统一标准是不公平的,判断标准应该是一个有弹性的,可裁量的标准,是能适应生活偶发情况的标准。

第二,责任限额难以抉择。在无过错原则之下,无论加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是否有过失,都因为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而承担相同的责任,都适用全部赔偿原则,损失多少,就赔偿多少。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公平的。

首先,过失与无过失在这里失去了意义。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法律无疑给人一种感觉,即无论有过错与否,最后得到的都是一样的结果,那么人们就会失去或者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与约束,变得肆无忌惮起来,这样就会使法律的引导与警示作用变得毫无意义。其次,法律的公平理念在这里得不到体现。过于追求受损害人的利益实现,忽略了行为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无过错行为人反而变成了弱势群体,其利益还得不到法律的保障,这就把过错于无过错方在并立的地位,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三,法官无法裁量或裁量过于困难。在案件裁判中,法官即使想通过裁量改变赔偿限额,但是不全额的赔偿无法很好的对被害人的损失作出补偿,而全额的赔偿又对行为人形成了一种不公平,这是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不公平变得无法避免,对法官等司法机关的要求也严格起来,让他们应维持的公正变成了一种矛盾。

第三,对其他行业产生额外负担。如在保险业,判断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保险赔偿就成了难题。无过错责任人去保险公司追索损失得不到补偿,由于这不属于保险公司所谓的事故,超出了保险范围,导致行为人进一步利益受到损害。而反观保险业,作为盈利性的公司,他们无法对所有无过错责任事故作出补偿,如果这样,其将面临巨大的赔偿压力,而赔偿也变得没有限制,无理由的繁冗复杂起来。这是在制定无过错责任原则时没有想到的,也是在实践中一个很难避免的弊端。这样在法律上维护了一定的公正,但是会对经济造成过于大的压力,这是从立法上直接施加的压力,公平与效率、收益再次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雷群安.论无过错原则的理解和使用[J].学术界,2009(9).

[2]王晓雪.无过错原则与过错推定原则浅析[J].法制与社会,2010,7.

篇9:环境污染责任的无过错归责理解

关键词:环境污染责任;“违法性”要件;免责范畴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38-02

相比之前的分散立法,我国于2010年颁行的《侵权责任法》专章规定了环境污染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之前立法的空洞。笔者下面将以第65条与第66条为背景,讨论有关环境污染行为的“违法性”要件与环境污染责任的免责范畴。

一、“违法性”要件的理解

(一)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关于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我国大陆的民法学者大多持“四要件说”,即损害事实、违法行为、因果关系与主观过错。当然,关于这一理论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各国都有自己的看法,比如:法国的包含有过错行为、损害与因果关系的“三要件说”,德国的包含有行为、违法性、过错、损害与因果关系的“五要件说”,英国的包含有注意义务、义务的违反与损害的三要件说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主张的包含有行为、责任能力、过错、违法、侵害权利或法益、因果关系以及损害的“七要件说”[1]。从其中可以看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按照自己具体情形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来规制侵权行为,这当然也就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有适合本国国情的法律才是最优的法律。在我国大陆主张的“四要件说”中,对于“违法性”的采纳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根据我国的法学理论特殊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采“三要件说”,即将一般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中的“主观过错”拿掉,其余均适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特殊侵权行为之所以不要求行为人具有主观上的过错要件,是因为这样的行为可能是不可预见的,或者发生概率极低的。①

(二)环境污染行为的“违法性”

《侵权责任法》第65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中国大陆民法学家主张的“四要件说”关于“违法性”应不应当适用仍存在着分歧。笔者倾向不适用“违法性”的一方。根据《侵权责任法》第2条第1款的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字里行间中并没有关于违法性的规定,且侵害行为本身并不一定具有违法性,其所侵害的权益也不问合法或是非法。举一网络侵权案件说明,某甲上某网站发布其所见所闻,对其中涉及某乙的行为进行了言语攻击,后某乙向法院主张其名誉权。某甲的这一行为符合其言论自由权,但是在行使其合法权利的同时侵犯到了某乙的名誉权,此案中侵害行为本身是合法的,如果要求其具备违法性,那么某乙的权利将向谁主张呢?由此可见,法律上的这一规定使得一般侵权行为的覆盖面增大数倍,对于保护受损人的合法权益起到有益的作用。

一般侵权行为尚且如此,特殊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中更应该采用的是“侵害说”而不是“违法性”。以环境污染责任作为一例说明情况:企业按照环保部门制定的排污指标排污,造成了周围居民的人身和财产损害,居民控告至法院,主张企业赔偿。如果环境污染这一特殊侵权行为采纳了“违法性”,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其完全可以凭借其没有违反国家环保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主张不构成侵权行为。一旦这样,那么有关环境污染责任的案例如何处理将成为一大难题。笔者认为,于本案之中,关于环保部门等行政机关制定的法规政策与合同法、侵权法等民事法律法规出现适用重叠时应当做出适用领域区分。环保部门将企业的排污量化是为了将其管理成本降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这样的行为无可厚非,而且我们也很希望看到。但是,对环保部门来说,其和企业一样,对于居民能够承受多大的污染而不受损害这一问题都不是专家,对此只能执行一般人注意标准。那么当企业满足了环保部门的排污标准仍然造成民事领域的侵权损害,这时适用的不应是行政法规标准而是民事法律标准,在没有免责条款的情况下因为排污而造成他人损害势必要承担责任。

笔者在这里做一个类比,以产品责任为例:在产品责任领域经常会出现一组名词,即产品质量不合格、产品瑕疵与产品缺陷。当这一组词汇在具体个案中形成交叉时,我们应当如何来认定责任?产品质量不合格是质监部门制定的关于产品制造行业的类似于行规的最低强制标准,设置这一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市场上流通的产品质量进行管理。产品瑕疵是合同法领域对于产品交易中交易一方对于另一方应当承担的保证责任。而产品缺陷是适用在侵权法领域的专用名词,产品缺陷的法律后果是生产者和销售者承担的连带无过错责任。因为质监局等行政部门并非专家,因此即使产品质量合格,同样会出现产品瑕疵甚至是产品缺陷。这时,如果企业主张产品合乎行政部门制定的标准而主张不构成违约或者侵权责任,这显然对于交易对方或者受损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可见,这几个名词都有各自适用的部门领域,即使在个案之中出现交叉的情况,只要我们厘清其中的头绪,就能够正确处理法律问题。同样的道理,也能够解释环境污染责任的相关问题。

二、免责范畴的评述

《侵权责任法》第66条规定:“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一)关于不可抗力

“当某行为已经构成了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但是为什么却没有承担侵权责任?”这正是免责事由存在所造成的结果。“如此的规定对于当事人双方利益平衡有何作用呢?”免责事由的存在使得致害人不会因为一些外界因素或者是轻微过失而承担与之不相适应的责任,这也有助于实现民法上的公义精神。

关于无过错归责免责事由通常说法是包含三类: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与第三人过错。其中关于不可抗力能否作为无过错归责的免责事由还是有相当争议的。大多数专家学者都认为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也应当适用于无过错归责。但笔者更加倾向于反对者的声音。理由在于:无过错归责的适用时不论行为主观上有无过错,只要侵害事实与侵害行为之间构成因果关系,排除免责事由的情况下,就可构成侵权行为并承担责任。不论是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错的前提下,不可抗力的存在不足以视为免责事由。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时不适用的理由,笔者将于下文中阐述,此处不赘述。行为人于主观上无过错时,不可抗力的存在也只是加重了行为人主观上无过错的程度,而与最后承担责任与否毫无关系。

(二)环境污染责任及其免责范畴

结合环境污染责任,可以得出,第三人过错与不可抗力并不当然地成为污染者的免责条款。依照《侵权责任法》第68条,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并不免责,而是与第三人承担不真正的连带责任。依照《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3款的规定,即使污染完全是因为不可抗力的原因导致的,污染者也只有在及时采取合理措施的前提下仍然不能避免的,才可主张免责。笔者认为,有关环境污染责任的免责事由的规定尤其是关于不可抗力条款的适用上,相比于其他侵权行为的免责事由的规定更具备合理性与科学性。

《侵权责任法》第72条规定:“占有或者使用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高度危险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占有人或者使用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不承担责任。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有重大过失的,可以减轻占有人或者使用人的责任。”我国《侵权责任法》关于这类高度危险作业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无过错归责。由法条可知,在此种情形下免(减)责条款有三:受害人故意、不可抗力与重大过失。我们假设一种情形:高度危险物品的占有、使用人本身就存在有重大过失,只不过适逢天灾降临,使得侵害行为发生。按照第72条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占有、使用人可以免责。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天灾没有发生,占有、使用人的重大过失已经足以造成侵害的危险,仅仅是因为碰巧天灾发生了,而其能够因此而逃过一劫,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这种情况和刑法上关于因果关系认定中的中断因素很类似,如果要一一对应的话,那么因是占有、使用人的重大过失行为,果是造成的侵权后果,中断因素是天灾(不可抗力)。这在刑法上来说,构成彻底中断,原重大过失行为因为不可抗力独立导致侵害结果而与侵害后果无关,也不用承担刑法上的责任。这于刑法原理上是能够说得通的,但是适用于具有私法性质的侵权责任法上却不为理解。相比于刑法的缜密与严苛的罪刑法定,侵权责任法起到的更多的是补偿性质的平衡作用。因此,在保证双方利益均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障受损人的民事权益才是其最终目的。而类似于第72条的诸多条关于不可抗力的免责条款的适用将这一目的生生摧毁。

回到环境污染责任的问题上来,笔者之所以说“有关环境污染责任的免责事由的规定尤其是关于不可抗力条款的适用上,相比于其他侵权行为的免责事由的规定更具备合理性与科学性”也就有了相应的支持。相比于其他侵权行为的免责条款的适用,环境污染责任中有关不可抗力作为免责条款的应用前提是只有经过污染者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却仍然不能避免的情形下,才可主张不可抗力免责。虽然这一规定仍然与笔者所提到的观点所有差异,但它相比于其他相关规定能够分情况讨论责任分配,这已经部分地反映了无过错归责适用不可抗力的精髓,适用不可抗力的大前提应当是行为人于主观上的善意,之后才是个案的责任平衡,视不可抗力的影响因子而予以部分减责,而非不加区别地适用不可抗力以免责。

参考文献:

上一篇:无仓储企业承诺书下一篇:科室年会护士长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