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工作

2024-05-07

输血工作(精选十篇)

输血工作 篇1

春风和煦,万象更新。2012年3月28日至29日,省政协副主席肖光明率省人保厅和省工行等部门相关负责人,来到横峰县调研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基层党建等工作。肖光明听取了横峰县情、201 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2年工作思路和举措以及四项重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近年来,横峰县围绕“建设中部地区最具活力的生态工业新城”的战略定位,紧扣“7291”目标,实施“七大战略”,主攻园区、城区、景区“三个区”,强化抓项目、育产业、惠民生、优环境、保稳定、促改革、重廉政、强党建“八项举措”,坚持以项目推动转型发展,以民生促进均衡发展,以稳定保障和谐发展,力争实现“一进位、一赶超、一领先”。在扶贫开发工作中,201 1年,取得了社会扶贫力度、跑项争资成果和整村推进成效“三个前所未有”。2012年,横峰县认真实施好了40个重点村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并努力探索出了“一条新路”,编好了“两项规划”,实现了“三个转变”。

通过听取汇报,肖光明充分肯定了横峰县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他说,横峰新一届县委班子思路清、眼界宽、有气魄,横峰未来的发展大有可为。一是横峰经济发展速度快,多项经济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尤其是全县财政总收入从2005年首次突破1亿元,到201 1年突破10亿元,6年间增长了10倍,非常了不起;二是产业集聚势头强劲,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条;三是项目工作抓得实,切实增强了发展后劲,夯实了发展基础;四是群众生活明显改善;五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各项工作协调推进。

就做好下步工作,肖光明强调,一是要在加快发展中加快转型步伐,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要在加快发展中进一步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在加快发展中努力实现富县与富民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百姓幸福指数;四是要在加快发展中探索扶贫攻坚与基层组织建设协调推进的工作思路和机制。

调研中,肖光明一行先后深入横峰县红桥场白沙岭新农村、葛源镇五里铺新农村、黄山移民点、枫林村党建示范点视察,实地了解横峰县四项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在红桥场白沙岭新农村,肖光明沿着入户道认真看、仔细问,对该村“村落连片”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新农村建设要注重规划引领,创新机制体制,着力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要探索改革新的着力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推广“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农民收入。

肖光明强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关键在提高党的战斗力、凝聚力、核心力。一是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在带领群众致富中,一方面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另一方面要注重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肖光明指出,横峰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法,通过民情家访,建立《百姓档案》,主动听取群众诉求,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对促进社会和谐,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希望横峰县要将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实现长期化、制度化、常态化。

来到葛源镇黄山村移民点,肖光明走进村民蔡雪英家中,与她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实施移民搬迁后其家庭生活变化情况。当得知黄山村群众通过移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扶贫成效显著时,肖光明表示满意。

调研期间,肖光明一行还来到横峰县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部分企业以及教育园区、社会福利中心等地视察,并深入葛源镇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参观,实地感受横峰县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厚重的红色文化。

2013年1月16日和7月17日至18日,省政协副主席肖光明两次来到横峰县,调研扶贫开发工作、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困难企业和社会福利机构,送上了真切的问候和关怀。

针对横峰县的经济发展形势,肖光明要求,横峰要把稳增长放在首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变压力为动力,抓紧培育既有市场潜力、又有地域优势的主导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调研期间,肖光明一行还深入龙门畈乡葡萄种植基地、白沙岭蔬菜基地、红枫、葛根种植基地,以及葛业公司、兴安种业和环球考训中心项目现场实地调研,与基层群众亲切座谈,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如今,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成为横峰县破解扶贫开发难题的金钥匙。横峰县从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扶持,鼓励农民利用荒山林地发展油茶、果树种植,以产业发展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目前,横峰县已形成了龙门的葡萄、青板的水蜜桃和蓝莓、红桥场的麒麟瓜、港边的红薯、葛源的天桂梨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良好产业格局,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去年成功引进投资6.5亿元的华统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年产量50万头的生猪产业化开发项目,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强化农村发展基础,成为横峰县增强扶贫开发的动力。横峰县以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工程为抓手,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力度,稳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公路、农田水利以及电网改造升级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仅2012年,横峰县投入财政奖补资金1100余万元,实施“一事一议”项目110多个,修建农村公路32公里,修复农田灌溉渠系26公里,新建农村文化服务场所9600平方米,解决1.1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开展技术培训,实施智力扶贫,成为横峰县连片扶贫工作的破题之举。横峰县每年劳务输出达5万多人,缺技术、缺文化、缺能力的人员达60%左右。横峰县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当地主导产业和各类致富项目相结合,开展种植、养殖等10多项实用技术培训课程,由当地技术员、“土专家”讲授和指导,使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今年上半年,先后在葛源镇和新篁乡开展了油茶种植培训,在青板乡薛家村、徐村开展了特种水产养殖培训,在岑阳镇姜家村、朝堂村开展了生猪养殖培训,共举办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9期。

输血科工作总结 篇2

关于输血科工作总结,那么输血科工作总结要注意哪些问题,其实医学检验工作总结和妇产科护士工作总结,以下是爱医人才网整理的输血科工作总结。

输血科工作总结第一点:科学合理用血 加大了对输血适应症的审查力度,使大家更加认识到输血是救治许多疾病的必要手段,但它始终存在一定的风险,甚至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危害。现代输血的至高理念是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减少非必要性输血,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除自身疾病以外的风险,保障受血者的医疗安全。把科学、合理用血作为输血工作的重点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加强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血液是无价的,是献血公民爱心的无偿奉献,同时,血源总体来说是紧张的、短缺的,因此,必须开源与节流相结合,才能保证临床用血。同时,临床用血是一门科学,是否合理也体现科学水平和科学态度。因此,我科再使用时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不浪费和滥用各种血制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逐渐改变医护人员长期以来形成的认为稍大些的手术就得输血的观念。协助有关部门督促检查,并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较以前更加规范,输血指证更加严格,对每次检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问题加强对临床用血法律法规的学习,严格执行输血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输血手续,严格掌握适应症,保障输血安全,真正做到科学合理用血。树立为临床服务的理念,进一步加强与临床科室的联系,积极参与临床会诊,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加强输血科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使业务人员在工作和学习中进一步得到提高,严格地遵守规章制度,按标准规范操作,增强责任心,严格地执行查对制度,操作集中精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业务工作。严防差错的出现,杜绝一切事故的发生。

输血科工作总结第二点:以质量为核心

进一步健全了输血科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技术操作规程,切实加强对输血科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了血液入出库检查规程,血液质量检查规程,临床输血检测操作规程,各项输血诊疗活动的操作规程,试剂配制操作规程,仪器使用操作规程,人员培训和技术考核制度,检验记录和核对制度,血液保存、发血、临床输血和血液保存制度,输血后感染的登记报告制度,试剂的认购、入库和领用制度,消毒管理制度,预防和控制经血液传播疾病制度,仪器设备认购、验收、使用、管理、保养维修和报废制度,计量管理制度,输血前检查制度,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及汇报制度等。

输血科工作总结第三点:开展新项目

如血小板配型、血栓弹力图凝血检测等,逐步替代现在的凝聚胺交叉配血法,采用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结果稳定的卡式抗人球交叉配血法,彻底避免任何差错事故发生的可能,确保临床安全输血,进一步加强科室内部管理,在高起点的基础上确保学科发展。注重业务人员继续教育,鼓励大家利用业余时间充电,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引进输血方面的的人才,充实输血科的技术力量。

输血科工作总结第四点:计划用血

县级医院输血科工作体会 篇3

完善制度,依法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对输血工作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是血库的法律性文件,是工作的依据。其中在医疗机构临床输血技术与质量管理中规定,输血科的职能工作范围:“负责全院血液管理工作”。实际工作中,县级医院输血科不仅负责全院血液管理,还承担一个县区域内乡镇卫生院,其他国有、个体、厂矿医院的血液“中转”供应。由于这些医院对输血工作重视不够,一旦在取血、输血过程中发生纠纷,因输血科职能工作范围之规定,存在超范围供血之违规嫌疑,将要承担法律责任。但在输血预约申请制度中又规定“严禁将血液带到医院外输注(与医院有协议单位除外)”,这样衡量又有可供之责,感到困惑。

笔者建议:①从制度上应进一步明确县级医院输血科是否可作为中转供血机构,必须在职能与工作范围中作为明确规定,以制度为依据。②由卫生行政部门对可供血的医疗单位进行综合素质评估后批准,行文备案,作为符合法律可信的依据。据了解,大多数县级医院没有和基层医院签定供血合同,使输血科工作人员感到责任重大、压力巨大。

加强监管,杜绝隐患

血液管理和具体输血技术是血站、输血科、医院医疗、医技、护理众多人员先后参与共同完成的一项任务,形成了一个严密链环,任何一个环节疏忽即可发生不安全事件。往往基层医院嘱患者家属或单位司机、护工送来血样,要求紧急配血,血样无任何基础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病房、住院号、床位、用血证明、医护人员签字等)。如不配血,必然引起医疗纠纷,而且耽误了抢救时间。

笔者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全县输血工作做出统一部署,并督促检查,使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输血的相关文件具体规定,使业务人员认真学习掌握输血的基本知识、技能,使之充分认识输血工作的重要性,规范医疗行为,避免不该发生的医疗纠纷。

建立中心血库调节机制,减少血源报废

基层县医院输血科为保障全县区域内临床用血,常根据住院病人信息作为每周用血计划,储备一定量的各型血液,血液制品从采集到有效期仅1个月。常出现单血型发病情况,且以创伤所致的急诊病人居多,如创伤性失血休克、肝、脾破裂等手术患者,加之其他醫院用血无计划,难以准确估计,常造成某一血型血液紧缺而另一血型出现库存积压到临床有效期。储存量少,不能适应临床;储存量大,常导致大量血液报废。据本地区县级医院输血资料反映,各县级医院输血科均有相当量的血液报废。由于缺乏有效调节机制,采供血机构亦无法妥善解决。

笔者认为:中心血库对各基层县级医院输血科应建立供求信息联网制度,随时掌握各县级输血科各型血液储备情况,动态管理,组织调配,使血液报废减低到最低限度。通过调节机制,既解决血源供应紧张状态,又减少宝贵资源浪费。

总之,县级医院输血科实际已成为“供血中转站”,既要保证全县各级医疗单位的用血量,又要保证其安全性。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输血科工作范围、职责,使工作人员有章可循。二是要建立健全中心血站调配制度,减少紧缺宝贵血源报废。三是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采取相应的行政手段,解决基层医院血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使县级“供血中转站”工作制度化、用血规范化、操作正规化、环节严密化,确保医疗用血及输血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临床用血安全,使医疗隐患减少到最小限度。

参考文献

1 杨江存,马富春,主编.陕西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技术与质量管理手册.第1版,2006,10.

输血及输血反应 篇4

1 输血

1.1 输血的目的

补充血容量, 改善循环, 增加携氧能力, 提高血浆蛋白, 增进免疫力和凝血功能等。

1.2 输血的适应证

国内输血指征:Hb≤100 g/L, Hct≤30%, 或失血 (成人) ≥600 ml。国外输血指征:Hb≤80 g/L, 急性失血≥1000 ml。

1.3 输血的速度

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定。成人一般调节在4~6 ml/min, 老人或心脏病患者约1 ml/min, 小儿约0.5 ml/min。而对大量失血引起的休克, 应快速输入所需血量。输血速度过快, 常引起输血并发症, 如循环超负荷, 出血倾向, 酸碱平衡失调等。

1.4 输血的注意事项

输血前必须仔细核对患者和供血者姓名、血型和交叉配血单, 并检查血袋是否渗漏, 血液颜色有无异常等。除生理盐水外, 不可向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内加入任何药物, 以免产生药物配伍禁忌或溶血。

1.5 输血的禁忌证

在不能配型的情况下, 由于白细胞、血小板HLA不合, 或对供血者血浆中某种成分过敏而发生反应者。各种免疫性疾病, 由于血浆中抗红细胞抗体或补体C3可损害红细胞而发生溶血反应者。尿毒症、高钾血症和酸中毒者, 由于库存血液红细胞破坏致血浆中钾浓度升高, 乳酸含量升高。

1.6 输血的不安全因素

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性疾病:国外近10年HIV感染率为1%, HCV感染率为10%。国内HBV和HCV感染率在7.6%~16.7%。输血诱发免疫抑制:输血后伤口愈合时间延长, 术后感染率增加7~10倍, 促进肿瘤生长、转移、复发。

2 科学合理用血

2.1 目前输血的发展趋势 (即输血的新观念)

由全血输注到成分血输注;由替代性输血向治疗性输血发展;由异体输血向自体输血发展;由人源性血液制品向基因工程技术制品发展。

2.2 成分输血

血液由不同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将供血者血液的不同成分应用科学方法分开, 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 分别输入有关成分, 称为成分输血。成分输血的优点:减少输血反应,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某些输血相关性疾病, 合理使用血源, 减少患者社会经济负担。成分血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浓缩红细胞:适用于各种慢性贫血, 贫血伴有心力衰竭, 老年患者, 肾病、尿毒症、高血钾、创伤及术中出血。少白细胞红细胞:适用于有严重输血反应患者或与白细胞HLA有关及器官移植患者。洗涤红细胞:适用于有发热或过敏反应性输血患者, 各种免疫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年轻红细胞:适用于需长期输血的患者。白细胞:适用于急性粒细胞缺乏, 禁用于有HLA抗体或白细胞凝集患者、发热输血反应者、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者。血小板:适用于免疫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出血或有颅内出血危险时、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血小板减少需要外科手术时、输入大量库存血液、体外循环致血小板严重减少者, 禁用于多次输入HLA不相合之血小板, 已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者, 或证实为无效血小板输注者 (即输注血小板1 h回升值低于30%, 18 h~24 h低于20%或血小板存活期小于2 d为无效输注) 。血浆:补充血容量, 各种原因低蛋白血症、体外循环、脑水肿等, 补充凝血因子可选用新鲜血浆和新鲜斑点血浆。

3 输血反应及并发症

输血反应分类: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又分为与输入血液质量有关的反应和与大量快速输血有关的并发症。与输入血液质量有关的反应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与大量快速输血有关的并发症有: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晚期为疾病传染有: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巨细胞病毒感染、黑热病、回归热、布氏杆菌病等。

3.1 输血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常见。多发生在输血后1 h~2 h内, 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 继以高热, 体温可达39~40℃, 伴有皮肤潮红, 心搏、呼吸加快, 头痛, 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 多则1 h~2 h后缓解。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的发生率仅次于发热反应, 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其真正原因不明。过敏反应并不常见, 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即发生, 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腹痛、腹泻、意识不清、休克等症状, 可危及生命。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反应, 是指输血后发生红细胞破坏者。绝大多数是免疫性的, 即输入ABO血型不合的红细胞所致, 比较严重, Rh血型不合者症状较轻。少数是非免疫性的, 如输入低渗液体, 冰冻或过热破坏了红细胞等。细菌污染反应:比较少见, 发病率为1%~5%, 但后果严重, 病死率为60%~70%。

3.2 输血并发症

循环超负荷: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 如心脏病患者、老年人、幼儿或慢性严重贫血患者 (红细胞减少而血容量增多者) 、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出血倾向:大量快速输血可发生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等凝血异常问题。酸碱平衡失调:库血保存时间越长, 血浆酸性和钾离子浓度越高易引起酸碱平衡失调。疾病传播:血液制品都可能传染疾病, 其中最常见的是输血后肝炎, 在我国达7.6%~19.7%, 主要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其次还有艾滋病、疟疾、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黑热病、回归热和布氏杆菌病等。

血液制品引起肝炎的危险性分为: (1) 高度危险:商品凝血因子浓缩剂; (2) 中度危险:全血、血浆、冷沉淀剂、浓缩血小板、浓缩白细胞; (3) 低度危险:冰冻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 (4) 无危险:白蛋白、血浆蛋白、R球蛋白。

输血科工作流程 篇5

一. 去白悬浮红细胞

1.备血:接申请单和血样后→双核对签字→复核血型不规则抗体→在申请单上标注→完成记帐; 2.现在用血:接申请单和血样后→双核对签字→复核血型→不规则抗体、交叉配血→在申请单上标注→完成记帐→ 电脑发血→电话服务中心(50713,50708)取血→ 登记本记录双核双签。

二. 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冷沉淀:

1.备血:接申请单和血样后→双核对签字→复核血型→在申请单上标注→完成记帐;

2.现在用血:接申请单和血样后→双核对签字→复核血型→在申请单上标注→37度融浆→电话服务中心(50713,50708)取血→ 登记本记录双核双签→ 完成记帐;

三. 血小板:

1.备血:接申请单和血样后→双核对签字→复核血型→在申请单上标注→完成记帐;

2.现在用血:接申请单和血样后→双核对签字→复核血型→在申请单上标注→ 电话血站联系血小板→放血小板保存箱暂存

输血工作 篇6

如缺患者和家属签名、签字人与患者的关系、输血前各项检查结果、输血知情告知内容等。输血治疗同意书是尊重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说明输血治疗的利弊,要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1.3输血前实验室检查有漏缺现象

输血前血常规、ALT、乙肝五项、Anti—HCV、Anti—HIV、梅毒抗体五项检验有漏检项目,输血始终存在着风险,对输血患者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是判断患者输血前血液有无传染性的指标、是否有输血适应证的重要依据。如果输血前未做,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必然处于被动地位。1.4输血适应征的把握不严 输血的适应症、目的在病程记录中未反应出来,或把握不严,输血品种选择不当,有滥用现象。 输血仅根据实验室指标机械地评价,欠缺结合病程中患者症状、体征的综合分析。

1.5 病程记录中缺乏输血过程记录 输血成分、血型及血袋编码、输入量、输血过程有无输血反应及其处理1.6 输血后疗效评估不及时 输血治疗后,临床医师未对输血治疗的疗效作出评价,有重治疗过程而不重结果的现象。1.7 麻醉记录和术后小结记录不详细 患者术中病情叙述、输血目的、出血量、输入成分、输入量记录不详细,个别记录的用血量与病人术中实际用血量不符。1.8 输血护理记录不完整 输血执行者对整个输血过程的记录过于简单、描述不准确。存在未对执行医嘱记录的检查、输血执行者未签名,具体开始输血时间、输血结束时间未填,缺少及输血过程中是否有输血不良反应的记录。 2问题的存在原因2.1 对输血医疗文书的意义认识不足 输血始终存在风险,极易发生医疗纠纷。部分医务工作者法律意识淡薄 ,对原始输血各项记录在法律纠纷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根据我国《责任侵权法》医疗损害责任中的过错责任原则:“医疗机构能以反证的方式证明医疗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没有过错,医疗机构则不承担责任侵权赔偿”。输血病历是是临床输血过程的客观记录和文字见证,一旦当发生法律纠纷时,输血病历是评价医疗质量的依据之一,是一份客观的法律文书。做为法律纠纷的举证依据对医护人员合法权益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2.2 对输血规范、病历书写规范理解不够 临床工作存在重临床行医,轻文书书写质量的现象,认为治好病就行,记录病历质量无关重要。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对输血规范理解不够,在输血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文书存在不同程度缺陷。部份病案没有在病程中对输血指征把握不严格,要是临床医师是对输血规范理解不够;输血护理记录不完整,反应出护士对对输血反应知识欠缺,对病历书写规范的理解不够。 2.3 医院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不到位 医院对输血安全问题存在只重血液产品质量是否合格,而不重临床输血的标准化管理心态,从而导致监管不到位。临床输血病历的缺陷也反应了当前临床输血质量体系的缺失或不健全,表现出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不清、临床输血委员监管不严、人员缺乏系统培训、风险意识低、输血相关记录缺乏溯源性等问题。3 防范对策3.1 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随着人们维护自身健康权益的法律意识增加,人们对整个医疗过程的知情权要求更加迫切,特别是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行医疗责任举证倒置的今天。临床输血病案文书是输血过程的原始记录,有很强的稽查凭证属性,可为输血医疗事故或纠纷的是非认定、责任判定以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司法鉴定提供依据[1]。组织医务人员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临床医护人员输血风险防范意识,通过有效学习,使医护人员深刻认识到完整规范的输血病历在防范医疗风险中的重要作用。3.2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

:

输血病历监测与输血安全 篇7

1 对象与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8月的600份输血病历进行了抽查, 占总抽查病历70%, 其中内科系统290份, 外科系统310份。

2 检查内容

(1) 输血前是否已做传染性四项检测 (HCV、HIV、ALT、梅毒) , 输血治疗同意书签署是否完整; (2) 输血指征, 输血记录。

反馈方式:将在检查病历中发现的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临床科室。

3 结果

抽查住院患者输血病历600份, 79份输血病历存在问题, 占总抽查病历的13.2%。内科系统21例 (占内科系统的7.2%) , 外科系统58例 (占外科系统的18.7%) 。输血病历存在的问题, 见表1。

4 讨论

抽查2007年1月-8月的存档输血病历600例, 其中79份输血病历存在问题。外科系统占多数, 多存在指征控制不当 (如高估失血量、血浆输注不合理、Hb>100 g/L的术中输血, 病程无特殊描述) 及手术记录不全、缺少知情同意书等问题。

住院病历质量是医疗质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体现了医院及科室的医疗水平[1]。从发现的问题可以看出, 目前临床医师对输血工作重视不够, 对输血指征掌握得不准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了病历在医疗事故处理中的重要证据作用。加强输血病历书写, 是杜绝因受血者输血病历记录缺陷时引发医疗纠纷的关键。因此, 定期检查输血病历并将病历中发现的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 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防范医疗纠纷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临床输血治疗的医疗风险仅次于外科手术治疗, 给不必要输血的患者输血, 实际上增加了风险[2]。为此, 在日常输血管理中应该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去做。建立相应的输血管理制度, 做到正确掌握输血指征, 必须明确:输血有风险, 特别是传播病毒性疾病的风险;决定是否输血时应权衡对患者的利弊, 贯彻能不输尽量不输, 能少输不应多输, 缺什么补什么的输血原则。

在医疗活动中, 知情同意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知情告知是医护人员的法定义务也是自我保护的手段。随着人们维护自身健康权益的法律意识的明显增强, 人们对整个医疗过程的知情权要求更加迫切。签订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时, 临床医生应主动向患者或家属讲明输血目的和存在的风险, 征得他们的同意并签字。众所周知,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占全国人口的10%[3], 艾滋病感染、丙肝病毒和梅毒感染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 Rengan等报道分别有3%和0.29%的患者在住院前就已感染了病毒性肝炎。根据本文检查出的不合格输血病历原因中不难看出, 一旦发生临床输血相关医疗纠纷时, 医院就会被推上被告席, 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因此, 输血前让患者或家属签署“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是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医疗责任举证倒置的今天尤显重要[4]。

目前, 我国已将输血管理工作提到了“依法管血”、“依法用血”的高度。因此, 在加强临床输血管理中, 对临床输血病历监测, 不断完善输血各环节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临床输血管理中, 我们应强化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 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认识, 纠正错误的输血观念, 防范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是我们临床输血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姚峥, 周莲娥, 李小莹.住院病历质量实时监控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 (10) :172~173

[2]张建耕.构建临床输血安全体系的设想[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5, 18 (3) :4

[3]高峰.输血与输血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15~222

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 篇8

1临床医师在决定对患者输血治疗前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前评估,输血治疗后要做出输血疗效评价。

评估、评价结果要记入病程记录。

2输血前评估的内容主要是:

2.1患者是否符合用血的条件

(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Hb<50—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各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凝血障碍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2.2患者病情及输血指征评估

(1)患者的临床诊断(2)引起失血或贫血的病因(3)是否已进行病因治疗(4)病因治疗与输血治疗哪个更有效(5)相对于病因治疗输血治疗是否必须

(6)根据实验室检测指标,患者是否具有输血指征

(7)如确需输血治疗,输用何种血液品种,数量多少

(8)急性失血引起的血容量减低的扩容治疗是否遵循了先晶后胶原则,扩容的疗效如何,是否确需输血。(9)是否已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如老年人和小孩,及心功能情况,输血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10)是否已做好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治疗及抢救措施

2.3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1)内科输血:(多为慢性贫血,患者对贫血已有较好的耐受。)Hb<60 g/L或HCT<20%时可考虑输血。(急性失血别论)输血指征应根据贫血程度、心肺代偿能力、有无代谢率增高及患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

(2)急性失血病人的输血指征:失血量<血容量的20%时,用晶体液扩容后HCT>30%,不必输血。失血量>血容量的20%~30%时,先通过晶体液或胶体液扩容,然后输血。因为在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情况下,输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携氧能力,改善组织低氧或缺氧。因此,最适输注品种为悬浮红细胞。急性失血时由于红细胞和血浆是等比例丢失,故测定Hb和HCT仍在正常范围,不能反映失血的程度。

(3)血小板输注指征:

内科系统疾病:若>50×109/L,不需输注;20~50×/109L之间可根据病人情况给予输注;若<20×109/L并伴有出血倾向,应立即输注;<10×109/L不管病人是否有出血,立即输注。手术科室病人:若<50×109/L,不能进行手术;产科手术>50×109/L可以进行;如果进行头颅、眼睛、脊柱手术一般要达到100×109/L;70~100×109/L可进行上腹部手术。肾脏疾病晚期如尿毒症等,虽然PLT计数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伴有障碍,伴有出血倾向,适当输注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ITP:严格掌握。当伴有下列情况时,输注剂量要加倍。(1)同种抗原(抗原抗体反应)(2)伴有脾亢(3)DIC(4)严重G—杆菌感染。因血小板多次输注后会产生同种抗体,而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和寿命,因此输用血小板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一次足量输注。不主张预防性输注。

2.4成份血的适应症

(1)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2)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④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而引起发热的患者等。

(3)血小板: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万的病人。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下降者。

(4)普通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5)冷沉淀:主要用于Ⅷ因子缺乏,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管性血友病(vWD),儿童及成年人轻中型甲型血友病,各种大失血及低容量性休克并发的DIC以及白血病,肝衰竭所致的纤维蛋白缺乏,创伤、烧伤、烫伤、严重感染等患者。在临床输血工作中,应当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即科学合理的原则)。严格掌握输血的适应症,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或输入患者不需要的血液成分而影响患者的健康。

3输血后评价

3.1输血后疗效评价:

输血治疗患者的主管医师在输血治疗后第二天应根据输血治疗目的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或出凝血相应的实验室检测,并观察患者病情有无好转、临床表现是否改善等,做出输血治疗疗效评价,并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3.2临床输血质量评价:

1.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内容是:

(1)患者是否明确诊断

(2)病例是否符合临床用血条件

(3)主管医师是否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4)输血品种和数量是否与患者病情相符、输血治疗是否恰当(5)急性失血是否进行了先晶后胶的扩容、大量输注抗凝血后是否根据病情变化补充了凝血因子、冷沉淀、和血小板

(6)非急症用血是否执行了备血制度和用血审批制度

(7)输血后是否及时进行了输血疗效评价、输血疗效如何

(8)输血治疗前是否履行了告知义务及是否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

(9)输血申请单填写是否规范,输血病程记录等各种输血文书记录是否及时、规范、完整

(10)输血不良反应治疗抢救措施是否得当,是否规范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上报。

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科、输血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质量考核”。

2.医务科应定期开展对各临床科室及临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的评价,评价结果与科室质量管理和医师个人业绩考核及用血权限认定挂钩。

输血工作 篇9

产生较高的促进作用, 很多情况下输血治疗是必不可少且无可替代的。但是输血在可以治疗患者同时, 也会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有的情况下还较为严重。为了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必须正视输血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按照相关对策进行合理规避。

1 输血存在的风险

1.1 输血反应

患者所输注的血液或是血液制品所产生意外不良反应, 均可以称作输血反应, 其发生率大约到达1.65%。输血反应可以分成溶血性反应、败血性输血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热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性免疫抑制和其他类型的输血反应。

1.2 输血传播疾病

输血传播疾病主要指献血者所捐献血液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经输血导致受血者被感染从而产生疾病, 例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输血属于传播艾滋病病毒主要途径之一。其所具危险性和输血量、输血次数具有正相关性。输血后产生的肝炎, 例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具属于较为多见的输血传播性疾病, 其发生率达到2.4%~27.6%, 往往和输血量、输血次数具有正相关性。孕妇由于输血而出现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情况最容易导致胎儿在宫内有感染症状, 使得胎儿发生畸形, 有的甚至发生死亡情况。骨髓移植患者由于输血出现巨细胞病毒感染症状, 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疟原虫感染会出现无症状疟原虫携带现象, 在输用了此类血液情况下会出现输血后疟疾现象。目前还发现一些和输血安全具有相关性的病毒, 例如TTV病毒、SEN-V病毒、新克-雅氏病毒、SARS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等[1]。

2 输血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制度缺失

目前, 医学水平进步还存在一定范围内的局限性, 例如很多病原体HIV、HBV等在机体中还处于“窗口期”, 即便此状态下供血者进行血液检验显示阴性, 仍然具有输血后出现感染病毒的概率;而且, 因为试剂灵敏度不具有完全准确性, 在检测过程中往往都会有漏检概率出现, 所以, 通常意义上并不存在绝对安全性血液。为了能够尽量减少输血风险,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了临床输血指征, 对于没有必要的输血需要坚决予以杜绝;规定用血机构需要有完善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主要对临床输血所涉及到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 监督管理整个过程, 并对其疗效和质量评估予以负责, 保障输血的安全性、合理性、有效性。在临床应用中, 有一些临床医师未能够充分了解输血风险, 未严格区分输血指征, 亦未准确选取合理的血液成分, 在追求最大经济利益前提下, 往往会发生输入“保险血”、“营养血”和“人情血”等并不合理的输血情况;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通常无法正确履行自身职责, 其监督管理职能并未有效行使。因为不具有较为权威的监督管理机制, 临床工作中用血基本是放任。

2.2 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

在实际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中, 其管理人员通常都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 缺乏高水平合格技术人才。而且有很多医院并未设立专职予以管理的工作人员, 即便设置专职管理工作人员, 大部分也是由于年长、体弱而自其他岗位进行调整来的护理等专业人员, 并不具有较高的临床输血能力及知识水平。因为并不具有专职机构, 且管理人员不具有较高素质, 导致无法将管理职责落实到实际当中, 临床输血技术无法给予科学性、合理性的指导和实施。

2.3 缺乏用血硬件设施

很多的医院血库均未设置专用房屋, 其设备并不充足, 而且部分医院未设立专用储血冰箱, 有的还会直接予以家用冰箱进行储血。输血科 (血库) 在建设中缺乏积极主动性, 致使其发展较为缓慢, 严重落后于卫生部要求, 对临床医学及输血技术发展进步造成了严重影响。

2.4 缺乏严格临床用血管理水平

在临床用血中并不具有规范化, 成分输血具有较大误区, 没用合理的临床用血规划, 未储存血液和血液制品,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医师并未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经常会出现人情输血、安慰输血等现象。致使医院要血大量增加, 而且血站处于被动要求送血状态下[2]。

2.5 缺乏临床用血规范化

缺乏全面严格的输血前交叉配血制度及化验检查措施, 未予以完善的输血结果记录, 输血台账未合理登记, 未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血样采集、保存以及血袋处理, 而且医疗垃圾未按照要求进行处理。

3 输血质量管理及安全对策

因为输血能够使血液直接滴注到人体内, 所以其血液质量需要严格按照规范予以把关。禁止自采血的应用, 需要经血站统一配置供血才可以确保临床输血质量。在临床输血应用管理中, 输血科工作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责任心, 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范予以执行, 保证用血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3.1 抓好血液质量管理

对于输血人员、技术, 所应用药品器材、仪器设备以及时间等均需严格管理。确保基础质量必须要以工作人员所具有质量意识为基础, 将质量教育归纳到单位继续教育当中, 与输血专业理论进行结合性学习应用, 每一袋血均需对患者进行高度负责, 以此态度进行血液输入, 以质量教育为基础, 综合医德教育、法制教育等, 确保工作人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3.2 全面实施无偿献血制度

应采取合理措施自低危人群当中发展无偿献血者, 并吸引健康无偿献血者再次进行献血, 由此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有资料显示, 个人自愿无偿献血具有91.16%的合格率, 集体组织, 75.94%, 家庭亲友互助65.84%, 显示自愿无偿献血者具有更高的血液合格率, 能够确保较高的血液质量。

3.3 保障法律法规应用

临床中, 医务人员不止需要具备较高技术水平, 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一部分差错事故、医患纠纷的出现都是由于医务人员法规观念不强, 而且服务态度较差。确保临床用血的合理性及安全性, 避免出现医患纠纷和差错事故, 医务人员需及时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输血科工作人员需确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应用到工作的每一环节, 将工作中的每项原始记录都进行严格检查并归档备查, 避免出现医疗纠纷[3]。

3.4 提高综合素质

在进行输血工作时, 输血科工作人员在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熟练操作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具备严谨的科学观念, 要求对病人具有高度责任感, 工作中一丝不苟, 具有安全第一的工作理念。所以, 工作人员需持续性的学习了解基础理论以及专业化知识, 工作中善于思考, 对所出现问题予以分析理解, 积累相关经验, 计算掌握新型输血知识, 有效增加自身素质。

3.5 规范临床输血

医院需要设定规范化工作流程。按照规定进行血型鉴定, 交叉配血检测Ig G血型抗体, 检测患者红细胞ABO血型、Rh (D) 血型, 交叉配血。通过合理措施定期对血液进行检测, 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张艳.浅谈临床输血质量管理[J].求医问药, 2012, 10 (4) :23-25.

[2]朱梦伟.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6) :342-343.

输血工作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2013年本院共有106例输血病例, 其中有男68例, 女38例, 年龄最小18岁, 最大74岁。

1.2方法根据本院接收的106例输血患者临床资料来进行探讨分析, 对患者输血的情况进行总结, 寻找输血误差原因和风险情况, 寻找积极的解决对策。

2结果

临床中为患者进行输血时的风险和失误可以通过规范化管理尽量避免, 让患者获得较好的输血效果, 防止各类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感染患者。

3讨论

3.1临床输血风险

3.1.1输血不良反应在输血时或输血后, 受血者出现原发性疾病所无法解释的新体征、症状。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迟发反应和即发反应, 根据发生因素可分为非免疫性反应和免疫性反应[2]。因免疫介导而引发的急性输血反应有:过敏性反应、急性溶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荨麻疹等症状;免疫介导迟发型输血反应有:输血相关移植抗宿主病、迟发性溶血反应、输血后紫癜;非免疫介导急性输血反应有:循环超负荷引发充血性心力衰竭、细菌污染引发发热反应、气栓、体温下降;非免疫介导迟发型性输血反应有:长期输血引发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血栓性静脉炎。

3.1.2输血相关疾病输血相关疾病在临床上也倍受关注, 成为输血工作者的研究焦点[3]。目前, 已经发现的经输血传播病毒有: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G型肝炎病毒、D型肝炎病毒、HIV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TT病毒、人细小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型。会经输血传播细菌有:耶尔森菌、梅毒螺旋体、链球菌、葡萄球菌, 在目前已经确定的血液传播疾病中, 肝炎和艾滋病是危害最大、最为严重的疾病。

3.2误差情况

3.2.1血型不正确患者的血型和输血的血型不同是比较多见的一种输血误差, 配血人员的疏忽导致了患者接受检查时的血型错误或者是输血流程没有按照规定要求进行。血型不正确会给患者带来非常大的危险, 导致患者凝血、休克、衰竭等严重症状, 危及患者生命。

3.2.2输入被污染的血液血液被污染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比如操作不当、血液保存不当、运输问题等。血液从采集到最终的使用每个过程都有可能会造成血液的污染。

操作问题为患者进行输血的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的时候, 因为没有将冷冻的血液进行加温, 导致了患者出现低体温症状或者是因为没有为患者进行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补充, 引起了代谢紊乱症状等不良反应。

3.2.4输血耽误血库人员不在岗位, 导致取血不及时, 耽误了患者的输血, 错过了患者的抢救时机, 引起了患者的生命风险。

3.2.5传染源血液注输献血人员在献血的时候检验不严格, 工作人员因为同时顾及多个献血者, 引起了标本送检错误或者是献血者自身存在疾病, 出现漏检情况, 让传染血液应用到了临床中。

3.3提高输血安全性措施输血的时候必须确保患者的安全, 保障输血的效果。安全性要求能够将不良反应降低到最小, 控制传染病的影响, 护理人员和患者相互配合, 减少风险性, 提升准确率。

3.3.1科学合理的为患者进行输血输血本身就有一定的风险性, 所以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 医生应该对其进行判断, 选择最佳的输血适应证。最好是以血液制品和血液成分作为输血内容[4];临床中患者接受输血时可以不输血的就不要选择输血。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治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全血所含有的成分比较多, 所以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就比较大, 在治疗的时候, 要结合患者的元素缺乏情况来对其进行补充。成分血液输血则相对引起的不良反应几率要小, 也能够降低因输血而引起的疾病传播。自输血是现在安全性最高的输血方式, 化疗以及手术前为患者进行储血, 应用于手术和化疗中, 安全可靠。

3.3.2详细了解受血者过敏史、输血史输血前对患者的病史以及过敏史进行询问, 患者如果存在其他的疾病, 如肝炎、肾功能异常等, 应该先对红细胞进行洗涤, 防止输血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 输血过程中对患者情况进行观察, 有异常情况发生时, 应该及时的停止输血[5]。

3.3.3完善输血制度医院在对患者进行输血的时候, 应该要制定相应的输血规范和条例, 在实际工作当中落实好, 划分责任制度, 出现问题能够将责任追究到个人身上。医院内部要求加强交流, 开设讲座等来提升各科室人员对于输血适应证的了解, 让临床输血工作可以安全有效, 对输血流程进行管理。

3.3.4完善血站管理流程血站是采集血液的关键部门, 需要加强血液质量管理, 提升血液安全性, 保障血液的采集工作顺利进行, 避免传播疾病的风险;无偿献血者需要接受严格的筛选, 进行常规体检, 特别是高危人群;根据血站的质量管理条例和规范来执行采集工作, 提升采集检验水平, 将不合格的血液检测出来, 避免临床使用的血液存在问题。

总之, 临床中的输血存在一定的风险, 患者能不接受输血, 尽量不选择输血, 以血液制品和自体血液为先, 做好血液采集检验工作, 输血过程注意细节, 避免污染血液进入临床中, 控制输血失误, 提升输血质量和安全性。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在为患者进行输血时如何降低患者的风险性避免误差的产生。方法 对106例输血病例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寻找解决的对策。结果 临床中为患者进行输血时的风险和失误可以通过规范化管理尽量避免, 让患者获得较好的输血效果, 防止各类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感染患者。结论 研究分析临床输血风险以及误差能够有助于改善临床输血操作, 提升输血效果, 减少输血风险。

关键词:输血风险,输血误差,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衣志杰.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2013, 36 (4) :404-405.

[2]苑瑞琴.290例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1, 13 (2) :175-176.

[3]董海伟.输血差错及其应对措施.临床医学, 2013, 33 (8) :112-113.

[4]周建玺, 杜涓, 郭祥萍, 等.门诊检验标本采集不当导致结果误差的原因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9) :533-534.

上一篇:四轻下一篇:初中化学有效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