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科毕业论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医学专科毕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社会共识,医学类大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如观念性就业难、学历性就业难、专业性就业难、女毕业生就业难等。

第一篇:医学专科毕业论文

“1+2m”人才培养模式对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导向作用

摘 要:目的 探讨“1+2m”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对毕业生就业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无促进作用。方法 以2010届、2011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以学生就业范围内的乡镇卫生院及基层社区为实证研究单位,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结果 临床医学专业“1+2m”人才培养模式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结论 实践“1+2m”人才培养模式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生 基层就业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现代社会就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大学毕业生要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掌握新的技术技能。因此,有必要改革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1]。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1+2m”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学习1年,医院学习2年,其中到乡镇卫生院实习1个月),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主线,适合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根据本时期社会及卫生事业发展对不同层次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的客观要求、人才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恰当定位,是我校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通过校院合作、产教结合、学见结合的临床教学改革,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习、模拟、实际操作与基层医疗用人单位需求融通,实现“多赢”。以我校2007~2011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以学生就业范围内的乡镇卫生院及基层社区为实证研究单位,以基层社区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参照基准,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以及文献研究,探索实践“1+2m”人才培养模式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为大学生就业掌舵。

本次调研以我校豫健集团理事单位、实习基地单位、毕业生招聘单位以及近几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电子邮件、电话询问、问卷邮寄及当面访谈等形式进行。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对我校毕业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敬业精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团队协作意识等给予肯定,综合评价优占近60%。而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一般。综合以下几个方面对2010届以后的毕业生和实习生与2007~2009届毕业生进行比较,结果如下:(1)技能测试:2010届以后的学生在毕业前的职业技能测试中,表现积极,成绩突出。(2)实践技能的掌握:工作实习中,2010届以后的实习生和毕业生能正确掌握临床专业的多项主流操作技能,通常在一项操作所需能力掌握后,调换工作种类或操作项目,可再次完成新的技能要求。(3)独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就业、实习单位普遍反映,2010届以后的学生普遍存在实践操作能力强,掌握医疗行业生产技能较全面,并能举一反三,达到了能力升华的人才培养目标。部分毕业生在没有毕业时就被实习单位确认留用。(4)继续学习能力:2010届以后的毕业生和实习生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加,知识技能掌握更为全面。2010届以后的学生相比对照往届毕业生和实习生更多的掌握职业技能,同时为了更好地学习技能,激发了自身的学习兴趣,能自主地学习探究技能的理论支持点,通过教科书、网络、相互交流来增加知识。更加深刻地理解临床医学专业的职业教育目标,树立正确专业思想,专业学习兴趣浓厚。工作学习中不断提出观点见解,又能解决实际问题,很受工作单位重视。

跟踪调研结果还显示,在学校成绩优异的往届毕业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后,并不像他们在学校中表现得那么优秀。而一些成绩中等但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却颇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其职业发展也比较快。现代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取决于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知识、技能的积累和精心进行的就业准备。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意味着,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指导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其中包括作为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如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等,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一直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授课方式多为理论讲授,临床课实训多数情况下是模拟性质的,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差距,进入生产实习(时间是1年)前,临床技能操作基本功、疾病预防及卫生宣教、与病人沟通的技巧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欠缺。教学与临床衔接存在空档,造成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毕业后临床适应过程较長。正确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时代的选择,有利于促进青年人才的发展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也能增长才干,掌握一些基本的工作方法和技巧,特别是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对将来个人的成长成才是一个宝贵财富[2]。我校根据乡镇社区对医疗卫生人才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自身办学特点,自2008年始对我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施“1+2m”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建立了工学结合“1+2m”模式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扩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可能性和实用性。“1+2m”人才培养模式,以乡镇社区医生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重构课程体系,并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紧紧围绕行业人才需求,针对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力训练过程、工作过程设计为“教、学、做”一体化实景演练,挖掘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自主学习潜能,顺应了人才市场需求,贴近了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扩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性。根据临床医学专业“1+2m”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兼职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指导能力,对学生的就业提供具体专业岗位的指导。

做学合一的情景学习模式,促使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向就业岗位的“0”适应靠近。其一,通过校院 合作、工学结合,学生按照医院的实际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体验,在校期间就具备了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其二,通过校院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极大地增加学生接触行业用人单位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熟悉医疗卫生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医院聘用新员工的意向,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行业用工的顺利对接。其三,“1+2m”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较早地接受行业文化的熏陶,其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1+2m”人才培养模式,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定向教育”的体现。大学生的职业定向,是指确定对自己来说比较适合的、理想的、将来要去争取从事的职业类型,选择职业目标并为此采取各种行动的过程。它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具体职业素质来确定的。“1+2m”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根据乡镇社区对医疗卫生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和自身办学特色逐步形成的,是适合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医学教育模式[3]。目前,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医学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逐年递增。专科毕业生是庞大高校毕业生中的一支重要群体,由于受学历层次、专业性质等影响,相比高校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当下我们社会唯学历风气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專科生只有“避开大路,专走两厢”,面向基层,扎根基层,才能建功立业,实现自身价值[4]。“1+2m”人才培养模式,可引导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面对当前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自己的职业岗位趋向,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到基层去,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

通过搭建“1+2m”人才培养教学平台,构建“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和医院紧密结合”加“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医院为依托,按照基层卫生行业对医疗人才规格的要求,调整和确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将理论、见习、实习、顶岗实习有机的融为一体,教学与临床需求零距离对接,能促进临床医学专科生职业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适用性,学生毕业后可迅速进入角色,独立承担工作任务,缩短适应时间。

通过“1+2m”模式的培养,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打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基础与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医院要求对接,成为基层社区医疗单位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工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临床医学专科生职业定向的形成,使他们能及早确定就业目标,积极进行角色试探和工作过程试探,增强了完成工作任务的愿望和责任感,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将职业教育的场所转移到医院,充分发挥学校、医院的文化、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优势,实现工学交替,培养行业、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毕业生实践能力加强,就业后的适应期大为缩短,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实现了医院、学校、学生多赢的局面,对行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彭小孟,肖池平.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J].教育探索,2008(11):128-129.

[2] 马振山,陈名虎,陈君.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0):58-60.

[3] 宋国华,高凤兰,王福青,等.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临床医学专业MGU(1+2m)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108-109.

[4] 皮照兴,刘廷辉.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8-119.

作者:李伯和 王凤枝 高素萍

第二篇:新时代背景下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创业探究

[摘 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社会共识,医学类大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如观念性就业难、学历性就业难、专业性就业难、女毕业生就业难等。如何促进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医学专科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分析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结合学校学生的特点,剖析学校医学专科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或影响因素,结合新形势下国家就业相关文件和医改相关政策,提出促进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的建议,实现扩大就业的目标。

[关 键 词] 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创业;新医改

医学专科毕业生是指医学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高职高专学生。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家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提出,民族医科院校如何促进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显得更为迫切。他们的成功就业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还关系到高校整体就业水平和教育质量,有利于推进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但是专科毕业生却是医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困难群体,是医科院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

2016年12月16日,2017届广西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会议指出:“从广西抽取的毕业生人数均在500人以上的本专科各学科统计的就业情况来看,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前三位的学科是医学、理学、教育学;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前三位的学科是生化与药品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公共事业大类。”“从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的统计来看,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人数最多,为109904人,占就业总人数的61.61%,较去年增加了1.75%。其次是国有企业和医疗卫生单位吸纳毕业生的人数,分别占就业总人数的7.76%和6.38%,但较往年同期相比,比例分别减少了0.8%和0.38%,毕业生在国有企业和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的比例已经连续3年下降。”[1]可见,广西区医学类专业就业连续3年在下降,而且本专科的差别比较大。

从该校三年来本专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来看,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存在较大的差距,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专科毕业生就业存在较大的困难,而且每况愈下,如护理、医学检验技术、中药、药学专科、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专科专业,就业面临严峻挑战。从就业去向来看,每年去往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就业的人数也在减少,2015届人数占5.6%,2016届占5.0%,2017届占2.9%。康复治疗技术、医疗保险实务、中药等专科专业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就业的人数为零。

如该校2016年第一届的康复治疗技术专科专业,毕业生28人中到6月底只有11人成功就业,就业率39.29%,最后年底已成功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中只有4个在私营医疗机构,县级以下单位就业的为零。2017年第二届康复治疗技术专科班专业,毕业生91人,年底就业人数86人,其中只有3人在私营医院,县级以下单位就业的也是零。在调研中也发现,未有就業意向的毕业生中有些同学因只想做成人康复而放弃了儿童康复的岗位;有些学生想在生源地,其他地方不考虑;多数学生倾向于综合医院,不去民营医院等相关医疗机构,医疗相关行业不愿尝试,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无人问津,表现出不愿基层就业、不敢(不能)大胆创业、就业不灵活的现象。

二、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基层就业意愿不强

大部分毕业生都志愿到县级或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就业,但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招聘大部分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乡镇等基层卫生单位急需医学人才,却无法吸引人才。就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三级甲等的大型综合医院招聘已经面向研究生,甚至博士毕业生,不再是本专科生,专科毕业生不符合条件,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大量的医务人员,但是毕业生却眼高手低不去问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基层单位薪酬待遇低,晋升发展机会少,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差。基层单位的这些局限性如果得不到改善,是很难吸引高校毕业生去就业的。

(二)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待改变

药学中药学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目标集中在公立医疗机构,药企特别是药店等就业市场不太愿意考虑;检验、影像、康复等专业的毕业生都把目光投向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这种就业观念与培养方案中的就业去向存在偏差。原因有学生方面、家长方面、学校方面和政府方面。首先,政府对基层单位的投入不足,基层医疗队伍建设没有很好的改善,对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宣传也有待提升;其次,家长的观念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影响较大,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去基层;学校的职业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没有很好地培育学生基层就业意识。年轻人都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大城市的医院级别层次高,工作环境好,平台高,医疗设备精良,晋升发展机会多,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毕业生最看重的还是福利待遇问题,据调查,“起始薪资待遇与学生愿意到基层就业比例呈正相关。月薪4000元以上,91.01%的学生表示愿意去基层。数据说明虽然学生仍热衷于大城市、大医院,但在待遇提高的同时,并不完全排斥基层医疗单位。”[2]

(三)性别歧视依然存在

大多招聘单位明确或不明确地提出限男性或男性优先的要求,让女毕业生倍感压力,女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多困难。

三、促进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措施

(一)各级政府依托国家政策,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2015年5月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扩大就业发展战略,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保障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1)鼓励毕业生到乡镇特别是困难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2)鼓励小微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3)鼓励见习单位见习期满留用毕业生;(4)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5)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6)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7)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实施专项就业帮扶行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为群众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精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16〕1号),明确指出,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并制定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作目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国办发〔2016〕26号)又强调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通知还指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84号)精神,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

从以上国家政策和文件精神可见,党中央和国务院都非常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大胆创业,灵活就业。从关于医改的相关文件来看,党和国家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基层医疗机构改革力度,转变基层医疗机构职能,为医学专科毕业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就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1.各级政府应紧紧围绕国家相关政策和改革精神,把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积极推进毕业生基层就业,改善基层医疗单位的设备和工作环境,提升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福利待遇,重视落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创造条件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职业发展和晋升,加大服务基层的宣传力度,从制度、上待遇上、环境上、发展上给予优惠,鼓励医学专科生去基层医疗单位就业和创业。如康复医疗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些基层医疗单位还没有设置相应的岗位,这与“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还有很大的差距,康复性医疗机构应尽快在基层、社区设立。

2.各级政府可以协同当地基层医院,建立本地医学生信息库。政府、教育部门协同当地基层医院主动搜集当地在读的和即将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学生名单,建立本地医学生详细的信息数据库,与他们建立联系,积极主动关心他们,在他们碰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寒暑假给他们的见习和实习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在职业发展方面提供指导,让他们切身体会家乡基层医院发展变化,热情邀请他们毕业后回乡工作,相信这样会有更多的医学生回乡工作,调查显示60%的医学生就业时在地域选择上首选是家乡。[3]

3.要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继续开展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活动,强化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

(二)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多与基层医疗单位对接

广西教育厅厅长在2018届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强调:始终坚持基层就业大方向,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各医学高等学校应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机制,提高就业创业服务水平,不能仅限于提供就业信息,举办几次专场招聘,应该更重视多渠道去转变医学专科生的就业观念,创造条件让医学专科生在见习实习期就多跟基层医疗单位接触,增进毕业生对基层医疗单位的了解,特别是一些条件已经得到较好改善的基层医疗单位,较大型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长期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完善的组织机制提供寒暑期见习实习的机会,多邀请这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学校举办专场招聘会,形成校园招聘活动常态机制,适时地引导毕业生往基层就业。

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活动,强化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提升学生创业的基本能力,引导毕业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进行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比如,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业宣传,对想创业、能创业的学生开展相关的创业课程培训和专门的技能指导;实践方面,学校可以开展创业技能大赛、创业技能培训或者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还应当鼓励学生多多参与校内外的创业活动。

(三)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实行“订单式”培养,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和输送实用的卫生技术人才

“订单式”培养即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培养医学生制度,即“定县、定乡、定专业、定服务年限”的招生办法,借鉴目前已开设的本科全科专业定向招生“订单式”培养方式,实行专科生的“订单式”培养,这些学生毕业后回到生源地的基层卫生机构工作,从源头上打开医学人才通向基层的渠道;借鉴“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医学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去就业。

(四)医学专科毕业生调整就业观念,大胆开展基层就业、多渠道就业和创新创业

传统的医学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各级各类医院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而新医改政策的出台为医学毕业生指明了更加宽广的就业渠道,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平台。“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等行业”。广大老百姓在广大基层,最大的医疗需求在广大基层,广大基层才是今后医学类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医学专科毕业生也应理解掌握国家政策,响应国家号召,适时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尽快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基层就业意识。

积极拓展就业领域,不必过分拘泥于专业对口,要敢于从事相关职业,敢于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如康复、保健、美容、医药、家庭护理、计划生育、养老院、临终关怀等;也可以面向医疗保障部门和卫生执法监督部门就业,面向基础医学研究和相关医学领域就业,等等;可以考虑成长为一些交叉学科的专业人才如保险公司的医药核赔师、医药公司的医药代表、专门处理医疗事故的律师等。这些相关的行业和交叉职业也是今后医学类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市场。[4]

医学专科生在校期间就应多参与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活动,积极接受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多学习一些创业的相关政策和知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进行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身边学生就业,充分结合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利用好国家的政策。

(五)对女毕业生而言,应更多地从政府的角度去采取有效措施

比如,采取减免的方式,如,从税费、社会保险,财政补贴、提供贷款等角度降低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通过立法的角度促进男女平等就业;加强劳动力监管制度。妇女生育是社会问题,不是女性的个人问题,需要全社会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和求职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去解决。

参考文献:

[1]广西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A].2016-12.

[2]余超.医学专科生基层就业状况调查与促进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6).

[3]郭毅,陈建中.促进医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方法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4):27-29.

[4]裴丰庭,齐玉龙.新医改政策对医学生就业狀况的影响与对策[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4):128-130.

作者:陶肖云 谭会恒 赵俊豪 钟业丽

第三篇:论如何解决法律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摘要:近年来,法学专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法律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与法学本科相比更低,这给在校的专科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提高法律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解决目前的就业难题,需要国家、学校、学生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法律专科;就业;措施

收稿日期:[HTSS]2007-01-25

作者简介:王倩(1973-),女,山东临沭人,讲师,硕士,从事法学研究。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608所普通高等院校设置了法律院系或法律专业,比五年前翻了一番。法律专科生的招生人数一直超过本科生人数,但其就业状况却不容乐观。据教育部2006年6月底公布的统计结果:截至6月2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平均签约率达到50%左右,其中,专科(高职)生签约率约30%。如何解决法律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一、法律专科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毕业生人数众多,但就业途径少

近年来,法律专业成为大学里的热门专业。除了普通大学普遍设有法律专业外,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也都开设了此专业。据招生部门统计,2006年与2005年相比,大专生的招生增加速度比本科生快3.3个百分点。法律作为热门专业,增长的速度还要更快。与招生人数的增加相反,法律专科生的就业面却越来越窄。据笔者调查的数十个市的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招考条件中,几乎都要求是本科及以上学历;有一些企业法治观念淡薄,狭隘地认为,企业不会每天都有法律问题要解决,法律人才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利润,而不去聘请法律人才。即使有些大型企业招聘法律人才,一般也要求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用人单位的学历歧视无形中提高了法律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门槛。根据中国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的统计:2006年专科生的需求比2005年吸纳的专科生数有大幅下降,降幅达39%,名列需求前20名的专业中只有3个专业要专科毕业生,但法律专业不在其中。

2.学校对学生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

由于我国法学教育起步较晚,没有比较成熟的法学教学经验,绝大多数法学院、系的专科教育没有明确的培养方向。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尚未形成自身的特色,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成为同专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没有充分体现出法律专科教育的目标特色。另外,法律专业的设置比较单一,一般只开设法律事务专业,而没有对法律事务作更详细的划分,这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法律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法律专业实用性人才,“实用性”和“职业性”应是学校培养的重点。但很多学校都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社会所需的法律实用型人才是严重脱节的,也造成了许多法律专科学生面临着学无所用的尴尬局面。

3.毕业生自身能力不强,但就业期望值很高

随着高校扩招,专科生的录取分数也一路走低,这直接造成了毕业生素质的良莠不齐。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自控能力都很差,而学好法律又需要这些能力。先天不足再加上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造成了法律专科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社会上普遍反映,法律专科毕业生缺乏对法律的实际运用能力,对法律实务的实际运作方式不了解。他们多是单纯地硬搬、硬套法律条文,而缺乏对案件的具体情形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毕业生的能力有欠缺,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但是许多学生对就业却有着不切实际、盲目乐观的追求。江苏警官学院关于“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工作稳定的公务员是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首选,并且大多选择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就业,选择到基层或者到西部去工作的不到8%。他们对就业后的收入期望与实际情况也有很大的差距。从社会的人才总需求量来看,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并不十分困难,难的是摆正好自己的就业心态。应该说理想和现实的错位,加大了专科生择业的困惑,造成了他们的就业难。

二、解决法律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措施

1.控制法律专科生的招生人数,拓宽就业途径

(1)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控制法律专科生的招生人数

首先,限制没有相应的办学条件的学校开设法律专业。如前所述,高校扩招后,法律院校、系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其中有很多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根本不具备设立该专业的相应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提升法律专科毕业生的教育质量和社会形象的重要保证。其次,在招生制度方面,允许法学类高等院校提出一定的特殊要求。法学类人才从事的主要是审判、检察、法律服务等方面的法律职业。这些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很高的,它不仅要求从业者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论辩能力,还要有很好的写作能力;不仅要精通法律专业知识,还要熟悉相关的社会知识……为了避免就业时的困难,应该在招生的环节上把好关。

(2)组织、人事部门和劳动部门应该拓宽就业途径

首先,组织人事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招考、选调和选拔等人员录用制度。从目前来看,应届法律毕业生就业的首选途径就是参加各级公务员考试,而这些考试的报名条件一般会有学历上的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这就把专科生排除在外了。其实既然国家允许招收法律专科生,就应该给与他们与法律本科生同样的机会,不应有学历歧视。其次,劳动部门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广开就业渠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目前仍有很多尚待完善的地方。就法律专业毕业生而言,举办法律人才市场专场很有必要。目前,多是用人单位直接到高校挑选学生,或者学生通过熟人推荐就业,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门人才市场尚未发展起来。如果能在一定的区域组织专门的法律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就业必将大有裨益。

2.学校要积极改革法律专科人才的培养模式

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法律人才的重任,学生认识法律、运用法律的能力首先是在学校养成的。要使法律专科生就业时有竞争力,学校的教育教学就要面向市场需要,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

(1)根据市场需要设置实用和急需的专业

法律专科教育的目的在于急社会之急,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法律人才,所以在专业设置上要通过对法律职业岗位的社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设置出更适合社会需要、更受社会欢迎的专业。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家和社会对涉外法律职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我国目前非常缺乏这类人才,因此可以考虑设置法律英语、涉外经贸法律事务专业等等。设置了合适的专业后,就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具体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特长以及以后的就业期望等。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也应该不同,专科教育的重点就要体现出“专”字。

(2)在教学方法上,要加强案例教学和其他实践性教学

能否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法为主,比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必须改革目前的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和其他实践性教学。

首先,实施案例教学和诊所法律教育。案例教学,是指以简洁的语言文字形式,再现一个法律实践活动的基本过程,从中提出法律制度完善问题或者法律适用问题,引发并组织学生讨论,使之由此掌握法律知识,获得法律技能,形成法律观念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适应学生构建知识、接受知识的内在认知程序,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诊所法律教育,则是指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律师或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参与到律师通常所做的行为中来,包括为当事人代理诉讼等。广义来讲,诊所法律教育包括了作为法律角色的学生在某种受到指导的环境之中,通过开展某些有效的形式,如法律援助,有意识地让学生直接参与司法案例的处置,从而将法律理论、法律条文融会贯通到法律咨询服务和诉讼代理服务等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真正掌握对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操作运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责任意识,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专门人才。

其次,组织好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包括法院旁听、律师事务所见习等。法律教学单位及任课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为典型的案例,组织法律专科的学生去法院参加旁听。借助旁听,让学生直接目击庭审的全过程,学习、观摩法官、检察官、律师运用法律知识的技巧和风采,了解庭审的程序,加深对所学法律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也可以联系一些律师事务所或法律服务所让学生在周末和寒暑假去见习,通过和当事人的直接接触了解真实的案例,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涉法问题中以法律的思维考虑问题,提高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操作手段以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评价上,要以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主

考试制度是教学评价制度的核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对应,目前法律专业的考试内容一般是以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为主,而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应该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以采用口试、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将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其在人才市场的竞争能力作为评价法律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4)加强就业观念教育,指导学生务实就业

学生从一入学,学校就应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择业观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新型职业观和“先就业、再择业”的新型就业理念。鼓励他们拓宽视野,到公检法系统以外的单位寻找就业机会,特别是引导毕业生到山区、到西部、到基层去就业,指导他们就业和创业并举,参与竞争,自主创业。

3.毕业生要提升、完善自身素质,降低就业期望值

法律专科学生应针对就业市场,选择自己的目标,调整学习锻炼的方向和策略,及早做好择业的准备。尤其是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好专业。在校期间应珍惜大学学习机会,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并积极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要降低就业期望值,专科毕业生必须冷静面对现实,积极调整自我认识,务实寻找就业机会,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工作。应该看到,基层部门或者我国西部地区还是非常需要法律专科人才的。

参考文献:

[1]贺卫方.中国法律职业:迟到的兴起和早来的危机[J].社会科学,2005(9).

[2]苏力.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法学,2006(2).

[3]朱林,邓荣华.关于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5).

〔责任编辑:东升〕

作者:王 倩

上一篇:会计学习毕业论文下一篇:商业健康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