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言

2024-04-27

老子名言(精选12篇)

篇1:老子名言

1.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 治人事天,莫若啬。

3. 治大国,若烹小鲜。

4.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5.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6.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7.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0.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篇2:老子名言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名句

·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 Lernen ist wie Rudern gegen den Strom.H?rt man damit auf, treibt man zurück

·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语录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将欲取之,必先之。

·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语录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名言

·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老子名言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名句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

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名言

·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 老子名句

·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篇3:决策前须重温老子至理名言

固然, 这些都是旧闻了。但我们少数地方的一些父母官, 总是喜欢一次又一次, 重犯过去类似的错误。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故而, 大家的隐忧也就不无道理。其实, 深究起来, 这些地方官之所以在做出重大投资决策时, 屡屡犯这类错误, 其源在急于出政绩, 所以才大搞一些抢人眼球的“形象工程”。

近读老子著作, 发现这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 早在2500多年前, 就对为官者的“政绩”有过精辟的论述。今天读来, 他的论述对一些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决策者来说, 仍不啻于击一猛掌。

《道德经》第十七章曰:太上, 下知有之;其次, 亲而誉之;其次, 畏之;其次, 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这段话用白话来解释, 大意是:最好的统治者, 该做的都全力做好, 不该做的坚决不做, 人民只知道有他的存在;次一等者, 善于做一些具体惠及百姓的事情, 人民亲近他并称赞他;再下一等者, 凌驾于百姓之上, 人民心存恐惧, 害怕他;最下等者, 则是一个完全失去百姓信任的统治者, 人民轻侮他。

那么, 为官者应当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呢?老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悠兮, 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这里含有遵循自然规律, 不妄言、不折腾、不搞“瞎指挥”的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的决策者来说, “贵言”就是少提口号, 多干实事;少玩文字游戏, 多行惠民善举;少上马劳民伤财、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 多探寻如何拉动内需, 刺激消费, 实现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双赢, 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富民强国之道。如此, 才能够“功成事遂”。

篇4:假如老子看见了老子圣像

看到这则报道,我立即想到,如果老子见到了自己这尊雕像,会如何感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像可像,非常像?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碰到为所欲为的地方政府,肯定不会觉得自己是老子。谁敢在财大气粗的地方政府面前,自称老子呢?

一家网站转载的这条消息之后有数以千计的跟帖,主要内容都是批评当地政府不惜纳税人财力打造这样的文化形象工程。网友追问,这样动用巨资,经过了怎样的程序,当地人大是怎样通过的?它是为经济回报呢,还是仅表达对一位古代先贤的敬意?如果是违规建筑,是否应追究相关领导人的责任?

这几年祭祀先贤名人之风盛极一时,考古学家尚且不知的古人出生地、出生时间,地方政府却了如指掌。有时请一些专家来走穴式论证,有时就在相关新闻里加入“据专家考证”或“据史料记载”,一道借古还魂的大餐就呈现在世人面前。然后就是大造声势,就是营销与大兴土木,以及圈地招商。最后是成功还是失败,是提升了地方文化知名度还是成为文化泡沫,都不得而知。几年之后,那些签字搞文化工程的领导们就易地为官了。

孔子拜访过老子,回家后对弟子说,他就像传说中的龙一样。老子不喜欢多言,他所有思想用五千个字表达了,不复赘言。世人都知道强大、财富、权力、作为的价值,但老子却发现了另一面的价值,就是反价值:“反者道之动”。不强大、不富贵、无权力、不作为,更能给社会带来幸福和平安宁。如果地方政府真心诚心尊重老子,或读懂了老子,还会干这样愚不可及的劳民伤财的事么?孔子说祭神如神在,你既然拿老子当圣贤,为什么心中没有老子的道德精神呢?

中国史载的第一个盛世是文景之治,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社会极度贫困,连他自己想找四匹同样颜色的马都不可能。而他采用的国家指导思想是道家,是黄老之术,无为而治。汉文帝与汉景帝之所以能开创伟大盛世,就是承袭了高祖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汉文帝的无为,主要是不擅用权力,不去造大皇宫、大城墙,而让百姓有所作为,开山林水泽之禁,让百姓获得更大开发空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自后,三十税一遂成汉代定制。他还废除区域间商业税费关卡,使贸易自由便捷。而自己宫中生活则极其简单,有一次他想造一个露台,当得知预算大约要花费百金,相當于中等人家十户的产业,就放弃了修建计划。汉文帝去世时,也薄以瓦葬,即陪葬之物是简陋的器皿。

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统治国家,结果如何呢?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文景之治的70年间,百姓富足,仓廪堆满了粮食,来不及食用,甚至多到腐烂,国库里的钱财也太多,串钱的绳子都朽烂了。

是用老子朴素的政治思想,使我们回到社会常识,还是用老子大造形象工程?灵宝地方领导选择了后者。皇权时代的君王,尚知爱惜民力,不肯花百金造露台,而当代人民公仆们,却花费数以千万计的资金,造一个巨大的塑像,这让老子情何以堪?但倘若把这些钱用来建希望小学或投入当地社保、医保中,固然造福百姓,但可能就没有影响力,对地方掌权者没有好处。集当地之财力干一件大事,就是造圣贤巨像供世人膜拜。

看起来是给老子塑像,其实是给地方政府这个老子自己树像。像越高大,百姓越要仰视,仰视的仍然不是老子,而是地方政府的公权力。?茭

篇5:圣人老子名言

老子名言,老子名言名句,老子名言警句

01、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02、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0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05、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0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0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0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09、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10、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1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1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15、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6、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7、治大国,若烹小鲜。

1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19、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0、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2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24、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25、为无为,则无不治。

2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7、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2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30、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31、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32、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3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3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6、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37、绝学无忧。

38、我独异于人。

39、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40、希言自然。

41、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42、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43、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44、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45、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46、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4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48、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49、柔弱胜刚强。

50、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5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5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54、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5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6、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5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58、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

5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6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61、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62、圣人在天下,翕翕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

63、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6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66、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67、正复为奇,善者为妖。

68、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9、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70、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71、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72、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73、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74、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75、治人事天,莫若啬。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76、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77、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78、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79、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篇6:老子的名言警句

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6、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2、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1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6、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17、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19、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21、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2、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4、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25、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26、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7、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2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9、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3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1、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3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3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3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6、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3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8、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9、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4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篇7:老子的名言警句

2.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3.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4. 动为静之基;清为浊之源!

5.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6.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7. 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

8.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9.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10.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11.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2.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1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 原生质,质生空,空生时,时生万物。

15.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16.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17. 水:柔,静,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

18.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19.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篇8:老子名言

余潜心道学二十载, 微得道海之点滴。《道德经》系道学第一经要, 诸家多有注释, 然唯有修证者方能得其万一。至于尽在字义上用功者, 实非道学者流。正如萧天石先生说:“老子自谓‘吾道甚易知甚易行’, 两千余年来仍‘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群相自误于‘玄之又玄’也, 得其解者, 即用其片言只字, 亦可终生受益无穷。”凡将《道德经》章句拆开单论, 最易曲解, 必须通篇贯穿, 静心体悟, 才能于有中见无, 或期所获。若然断章取义, 只求寻求字理, 则无异盲人摸象。

“绝学无忧”虽然不能解释为“不学习就没有忧烦”, 但若将其认定为“拒绝有为修道”亦嫌不妥。在此, 先要谈谈对“有为”与“无为”的认识。

老子以“无为”为用, 从而“无不为”。《道德经》中对“有无”的论述有: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第一章) ;“有无相生” (第二章)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为用,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 ……

没有“无”之用, 则不能形成“有”之器;而没有“有”之器, 则不能体现“无”之用。“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第四十八章) “损”即是“有为”, 自“有为”而生成“无为”, “无为”而又生“无不为”, 充分表明了“有”与“无”相生相成的原则。晚清千峰老人赵避尘, 开创道家千峰先天派, 其所著《性命法诀明旨》中言:“观空不空为真道, 观空而空为伪道, 真空不空, 顽空乃空。”“空”即“无”, “不空”即“有”。正合老子之“无为而无不为”。若一定要将“有为”与“无为”剥离, 必流于“执者失之” (第六十四章) 。《般若心经》所言“空不异色, 色不异空”, 亦是“有”“无”之理“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 , 说明了顺应“道”的法则而“为”, 既是“无为”, 至于“身如槁木, 心如死灰”者, 独守顽空, 与“道”毫无相干。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第四十八章) , “绝学”就是要去除“为道”所“损”去的那些。如“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 (第十九章) 去除“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第二十四章) “去甚、去奢、去泰” (第二十九章) 等等, 不可枚举。老子对学习, 讲“渊”而不求“博”, 不学, 则不能做到“知者不言” (第五十六章) , “知不知上” (第七十一章) , “知者不博” (第八十一章) 。那又学什么?第六十四章就讲到了“绝学无忧”的下文:“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 而不敢为”。简而言之, 也就是要以“有为”之门, 入“无为”之室, 没有“室”则不能置门, 没有“门”又岂能入“室”?

修道在于“性命”, “性”即“无为”, “命”即“有为”, 全赖于“有无相生”。“性”不圆, 是达不到“微妙元通, 深不可识” (第十五章) “不出户, 知天下” (第四十七章) 等境界的;“命”不修, 则不能“用其光, 复归其明” (第五十二章) , 返还质朴成就仙路。在《道德经》中, 虽然没有详尽的修炼步骤, 但其已然

指明了道家性命双修的关键所在。如:“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虚其心, 实其腹”, “塞其兑, 闭其门”。“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心使气曰强”,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等等, 以及“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之类在修炼中的体证。这些足以为后来人指明修道之路。既然指明了路, 还需要告知先迈哪条腿吗?只要方向无误, 不管是先迈哪条腿, 或者是乘马、驾车, 都会向目标接近。这就是老子的智慧, 不言法而万法齐备, 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事实证明, 在《道德经》的指引下, 诸多修炼法门应运而生, 历代高道辈出。原文作者认为, 这些方法是编出来骗人的,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道教各修炼宗派的始创高真, 尽是欺世盗名之辈”呢?这会是事实吗?

篇9:老子先生励志名言

·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 老子

·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 老子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 老子

·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老子

·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篇10:老子的励志名言

1、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2、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4、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7、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10、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11、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2、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4、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5、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7、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9、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20、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3、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24、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2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27、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30、治大国,若烹小鲜。

3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2、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33、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34、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3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7、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38、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39、治人事天,莫若啬。

40、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41、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42、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43、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44、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4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46、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7、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48、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9、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50、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51、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53、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5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57、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5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9、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60、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6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6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6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6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65、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6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67、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68、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6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篇11:老子名言

62、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6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64、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66、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67、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68、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69、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70、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72、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7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74、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75、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7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77、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8、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0、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8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82、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8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8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85、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86、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87、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8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8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篇12:《老子》的幽默特点

老子的幽默, 概而言之, 一是从内容上有大量嘲笑世俗与“知”的不谐特点, 二是从技法上有喻体形象荒诞而有理趣特色, 三是从角度上尤具反观之趣。

一、嘲笑世俗与“知”不谐

老子所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期, “春秋无义战”“礼崩乐坏”的大势, 对他这样一位饱读史书的博学者, 触动当然更深, 因而对世俗势力所发出的嘲笑声就更显得尖厉, 与众多争先为“与时俱进”者不谐。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第二十七章)

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 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为道。 (第四十一章)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第五十六章)

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第六十三章)

民之难治, 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 国之贼;不以智治国, 国之福。 (第六十五章)

善为士者, 不武;善战者, 不怒;善胜敌者, 不与;善用人者, 为之下。 (第六十八章)

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第七十三章)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第八十一章)

越是在历史大变革的关头, 社会、人群就越活跃, 各色人等都自我感觉甚好地主动亮相, 作出他们的反应。那么对于董仲舒所谓“天不变, 道亦不变”的“道”取什么态度呢?老子有云:“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第二十一章) 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但现实却是, 极少数的上士、真正的士闻道“勤而行之”, 令人肃然起敬;大量中士对于“道”, 虽平时自我感觉甚好, 由于认识水平有限, 此时可就心虚拿不准了, 于是采取最世俗的最折中保险的“不可不信, 不可全信”的骑墙态度———若存若亡。这就有些可笑了。但最可笑的是下士, 闻道以后大笑所谓道的荒唐, 而更相信眼前他们眼见到的事实。于是他们不仅不信道, 而且到处宣讲自己的时髦看法, 但他们何尝不是在主动向众人展示自己的无知和衣襟下的“小”字?笑人者不知人亦笑之, 恰笑其无知之笑。这就令人思后而觉有趣了。

老子在第五十六章列举了“知者”“言者”两类人物, 对第四十一章中提到的上士和中下士作了进一步描述和剖析:“懂得的不 (乱) 说, (乱) 说的不懂得。”[7]越是闻道的“知者”越是轻易不讲话;越是到处乱讲、自以为是的“言者”偏偏又是未闻道或闻道却“不懂得”道的。又在第六十三章为众多急功近利、只顾一时做秀效果的时代政治弄潮儿下一断语:轻易的许诺, 必不大可信;看起来容易的, 到头来必难。第八十一章再次讲:能兑现的话不一定动听, 动听的漂亮话往往不兑现。这种极为狂妄却不懂得“善言无暇谪”“美言不信”“辩者不善”的不和谐的现象, 怎能不让老子发出轻蔑而无奈的一声苦笑?

老子又认为真正的高人应是低调的, 善于为“士”的不呈露他的勇武, 善于作战的人并不露出浮表的赳赳杀气怒气, 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在于跟敌人支什么招, 善于用人的人也不是像常见的那样摆谱儿, 而是至少表面上很谦虚, 礼贤下士。这就悻悻地对不善战、不善胜的齐顷公和楚将子玉之类潜在政治丑角苦笑嘲笑了。齐顷公曾对晋国军队喊:“余姑翦灭此而朝食。”[8]“刚而无礼”的楚将子玉对晋国君重耳主动挑衅, 嚣张地说:“请与君之士戏。”“今日必无晋矣。”[9]最后他们分别落得“齐师败绩”“楚师败绩”。楚子玉和齐顷公分别被班固定品为中中和下上之人[10], 这类人是不会改弦易张的。

二、喻体形象荒诞而有理趣

为了说清自己抽象的“道”, 与庄子、孟子的以有故事情节的寓言来作比喻不同, 老子经常直接取现时中形象来作比。但他的比喻有时喻体与本体反差太大, 就具有了幽默趣味。他多次以“牝”喻“道”, 甚至以性交过程来说明取谦让宽容。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第六章)

大国者, 下流也, 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 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 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 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蓄人,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 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一章)

对此, 许多学者解释为在老子那里具有十分浓厚的“母系社会”的情结, 说生殖崇拜是母系社会特有的现象。可是老子至少生活在西周末期, 已经到了父系社会时代, 由于需要对血缘加以严格的限制, 生殖崇拜已经让位给所谓的“贞节”观念, 人们不再崇拜母性生殖器了。所以, 这种解释也并不一定确切, 将其解释为只取“牝”的生存之源、繁茂的生殖力、宽容之意, 或许更贴切。吴澄注道:“牝不先动以求牡, 牡常先动以求牝。动求者招损, 静俟者受益, 故曰‘以静胜牡’。”[11]你看, 老子在第六十一章所说, 不就是讲大国应取雌势, 在性交中包容天下的意思么?一句“大国不过欲兼蓄人,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意思再明确不过了。但是, “道”是多么崇高、神秘的概念, 而对它所作的解释、比喻, 竟然是世俗可以做而不可以说的“玄牝”, 以此来说明道的包容性强。无论如何, 老子已经到了人类文明远离动物世界、可以进行高级的抽象思维的时代了, 即使桑间濮上式的野合, 也是避着人的, 怎么会把这种事不仅特写镜头式的展示, 而且以之比喻庄严神秘的“道”呢?这就不免产生不和谐的幽默效果了。诚如美国学者麦吉所说:“尽管不谐调是幽默的核心, 但幽默中还有更为重要的其它因素存在。例如, 很少有人会因为纯粹的不谐调而失声大笑, 可是, 如果再加上有关性欲或攻击的暗示, 令人发笑的效果就会油然而生。”因为它具备“某种意外的、突梯的、不恰当的、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夸张的或诸如此类的性质作为幽默的根本”。[12]

还有, 拿烹鱼喻治国, 拿“刍狗”喻圣人眼中的形象。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第五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章)

这两句, 从技法上说, 是比拟不伦;从美学风格上说, 则是荒诞幽默。圣人怎么会不仁, 冷眼旁观地把百姓看作“稻草狗”任其自生自灭呢?但是, 汲黯批评汉武帝外儒内法, 揭露“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13]闻一多把儒家用“仁治”欺世盗名比作“偷儿”, 嘴上说得好听而已, 口惠而实不致, 列为“中国文化的病”第一病, 确有道理。[14]当时各诸侯国打来打去, 天天死人, 天子的话也不听, 甚至还把天子的队伍打败, 把天子射伤了, 百姓更是无奈地陷于频繁的战争灾难中了。这时圣人到哪儿去了?他是怎样关心拯救百姓的?圣人之名与圣人之实严重不谐, 百姓在他眼里可不就是个无所谓的稻草狗么?何况, 天的下雨雪冰雹, 旱涝冷暖, 并不看人类需要;地之降水火寿夭, 也不看人们希望, 更不看人之善恶表现, 早就把万物作为可有可无的稻草狗了, 根本不是儒家所说的“获罪于天, 无所祷也”, [15]“天道顺人情之大窦”, [16]既然如此, 反其意而比作稻草狗, 不是很恰当而又有幽默意味么?虽然不乏冷隽反讽。至于治大国, 那是霸主的伟大事业, 要日理万机, 做很多实事, 与厨师乃至家庭妇女的烹调小鱼有何相干?但《史记·殷本纪》分明记载:“伊尹……欲干汤而无由, 乃为有莘氏媵臣, 负鼎俎, 以滋味说汤, 致于王道。……汤举任以国政。”自《尚书·顾命》起, 做宰相任国政总比为“和羹调鼎”, 伊尹当得起“和”字———这个“和”字, 当然还带些下厨上灶、调和五味的涵意。可见二者也不是没有关系。但毕竟二者相去甚远, 从老子来说, 总有些居高临下教训无知小儿少妇、自负有余的调侃意味。品味这类老子语言, 就容易同意林语堂的推测:“老子先于庄子已笑过清越而激变幻谲的狂笑。他一定终身是个独身汉, 否则他不能笑得这样俏皮, 这样善于恶作剧。”[17]

三、反观之趣

老子的辩证法是深刻的。他经常反过来看问题。这一来, 许多在儒家、在流行理论看来很高尚、很严肃、很可贵的事物道理马上显得破绽百出, 尴尬莫名。反复品味, 实有幽默之趣。如。

大道废, 有仁义。智慧出, 有大伪。六亲不和, 有孝慈。国家昏乱, 有忠臣。 (第十八章)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夫礼者, 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 (第三十八章)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 是先有人们混混沌沌、没有阶级、比较平等的原始社会, 以后才进入奴隶社会的。在老子看来, 原始社会虽没有仁义、忠孝、虚伪, 却是有大道的时代。所以, 那是一个无忠无奸、无为无争、无乱无盗的理想时代。从官方话语和儒家理论甚至百姓的信仰看, 仁义、智慧、孝慈、忠臣, 有为, 德、礼, 都是令人高山仰止、趋奉难至的境界, 但好像很可笑, 老子用来衡量国家昏乱的不是人们一般所想象的“奸臣”, 而是“忠臣”。二者成正比。这就是说, 当所谓“忠臣”显露出来的时候, 能够履行正常臣子义务的人也就大大减少了。老子从产生根源分析, 指出之所以有这些好的精神, 恰是由于大道废了, 国家昏乱了, 六亲不和了, 失道失义忠信薄之后才产生的。换句话说, 提倡这些, 恰是呼唤大道废, 大伪出, 国家昏乱, 六亲不和。因为这二者是一个连体孪生子。由提倡一系列好的东西到等于必然呼唤对立面入室, 这个由正剧到喜剧的过程实在滑稽。就像黑格尔所指出的:“……把一切变成幻影。一切崇高而神圣的真理化为空虚 (庸俗) ;一切严肃的事同时只是笑谈。”[18]又如: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十二章)

不出户, 知天下;不窥牖, 见天道。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 (第四十七章)

勇于敢, 则杀;勇于不敢, 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 (第七十三章)

老子所在的时潮已到了竞于力的时代了, 四肢发达的赳赳武夫不断攻城略地, 成了时代弄潮儿;物欲横流, 诸侯贵族公然毫无愧色地宣称自己“好色”“好财”“好俗乐”, 虽然此时正统与道统尚未统一, 但权势者都以为自己把住了时代关键, 代表了精神物质文明的时代最高水平。对此, 老子以平淡幽默的语调告诉他们:有勇气自恃果敢, 冒然行事的, 必死;有勇气自认怯懦, 不敢妄为的, 得活。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 变幻的音响听得太多使人变成聋子, 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 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 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真的圣人, 不出屋门便可知天下, 不望窗外便可见天道。出去得越远, 知道得越少。总之, 一切世俗之间的争斗、名利、骄矜、仁义、智谋, 在谦恭、大度、不争的老子面前, 都不免显得滑稽可笑起来。诚如林语堂所说:“幽默是客观的, 机警是主观的, 幽默是冲淡的, 郁剔讽刺是尖利的, 世事看穿, 心有所喜悦, 用轻快笔调写出, 无所挂碍, 不作烂调, 不忸怩作道学丑态, 不求士大夫之喜誉, 不博庸人之欢心, 自然幽默。有相当的人生观, 参透道理, 说话近情的人, 才会写出幽默作品。”[19]

摘要:从文学成就的角度看, 《老子》不仅具有言辞简要、旨意深远的哲理散文诗等特点, 而且具有幽默特点。老子的幽默, 概而言之, 一是内容上有大量嘲笑世俗与“知”的不谐特点, 二是技法上有喻体形象荒诞而有理趣特色, 三是在视角上尤具反观之趣。

上一篇:“拥抱春天”迎新晚会主持词下一篇:七年级班干部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