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政治思想初探

2022-09-12

一、老子政治思想浅析

(一) 无为无不为的治世思想

“无为”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首先要解释“无为”和“无不为”的基本含义。“无为”并非字面上的“无所作为”之意, 根据三十七章首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可以推断, “无为”应是“顺应‘自然’ (1) 而无人为”之意, “道”只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发展着, 但万物要根据“道”来生存, 这就是二十五章所说的“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同时, 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中的“一”应该也是“道”的意思。这样看来, “无为”用在万物就是“顺应道而无人为”, 用在“道”则是“顺应自身规律”。“无不为”则可以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为“没有什么是无所作为”之意。如果说“无为”是一种“效法自然”的态度, 那么“无不为”乃是“无为”的必然结果。

四十八章整章可以看作是老子对“无为”用在治理天下的论述。其中前两句“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更印证了前面我所说的“道”只“顺应自身规律”, 因为越是“为道”, 对“道”的理解就越减少, 最后就会“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也就是最终还是要“顺应道而无人为”。“以至于无为”最终会怎样呢?接下来的“无为而无不为”就是最终的结果。治理国家也要这样依“道”而行或曰“顺其自然”, 不要勉强, 即四十八章原文所说的“取天下常以无事”, 不然最终就会“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第五十七章也提到了“以无事取天下”, 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看起来多么像今天的小政府啊。

接下来的四十九章可以说也是对“无为”的一种诠释。该章大意是说圣人要顺应百姓的意志, 不管好坏都要认真对待, 这样就得到了“善”;同时, 圣人要信任一切可信和不可信的百姓, 这样就得到了“信”;圣人要治理天下, 就要使天下百姓的思想归于浑朴, 百姓就会听从他们的圣人, 圣人就可以像对待婴儿那样对待百姓。为什么要这样呢, 我想老子是认为让百姓都归于一种混沌的浑朴状态, 圣人就可以统治好天下, 也就是说关键还是在一个“无为”。

总结来说, “道”的要求就是“无为”, “道”本身要“无为”, 万物也要“无为”, 这样才能达到“无为无不为”的理想状态。“圣人”治世就要做到第二章所说: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二) 平等之理想

老子在七十七章说:天之道, 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句话并不是说“天之道”要“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要“损不足以奉有余”, 而是说“人之道”也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因为“人道”和“天道”在老子看来是相互对立的, 由于“天道”才是万物之本, 所以“人道”要向“天道”看齐。能够向“天道”看齐统治天下的则是老子笔下的“圣人”, “圣人”要治理天下则要按照七十七章开头所言: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这样看来, 在老子心目中人世间应是平等的, 虽然也分统治天下的“圣人”和普通百姓, 但至少在物质方面应是平等的, 这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圣人”做到了“天道”那样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就可以让自己更丰足, 也就是八十一章所言: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已与人己愈多。

“圣人”既要做到“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或曰“损有余而补不足”以达到“天道”, 又要做到与百姓一样俭朴的生活, 做到与百姓平起平坐, 这就引出了老子说的“三宝”。老子在六十七章中说:“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则又引出了“不争”的政治思想。

(三) 不争

通览《老子》全文我们可以发现, 在老子的思想里“不争”和“退让”是其重要的观点之一。六十六章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就是说, “圣人”要统治天下就要做到“不争”, 这样天下的人就不敢和他争夺了。八十一章曰:天之道, 利而不害。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这两句也是《老子》全文的最后两句, 意思是说“天之道”要利万物, “圣人”之“道”要做的好但不能争功。第二章也有类似的思想表述: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意思也是说“圣人”不能自以为是, 不要因自己的功绩而自居, 这样功绩才能永存。这种“不争”就是老子笔下的“德”, 即第十章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不仅是一种“德”, 更是一种“玄德”。值得注意的是, 第五十一章跟第十章一样, 都用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作为结尾。“圣人”“不争”不仅是为统治天下的功绩长久, 更是以“道”为典范而必然要做到的, 三十四章说:大道氾兮, 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 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 故能成其大。“大道”都不因为养护万物而“不自为大”, “圣人”更是要如此。正是由于“不自为大”, 才能“成其大”。“圣人”不仅要学会“不争”, 也要学会“退”。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之所以“退”的原因是“柔弱胜刚强”、“以柔克刚”。

(四) 以柔克刚

老子在第三十六章提出了“柔弱胜刚强”。《老子》全书有很多地方提到了“柔”和“弱”。五十五章用婴儿来作比喻, 毒虫、猛兽、恶鸟都不侵犯婴儿, 是因为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七十六章说: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坚强处下, 柔弱处上。说的也是柔弱比坚强更占优势。七十八章说: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接着又说:受国之垢, 是谓社稷主;受国不详, 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就是让君主承受国家的屈辱和灾祸, 这样才能称王, 这也是“柔弱胜刚强”在政治上的表现。四十三章说: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也就是说“柔弱”才是“道”的功用。因此, 四十三章说: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道”都用“柔弱”正是因为天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那么什么是天下“至柔”呢?七十八章开篇就说: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水”是天下最柔弱的, 并且“水”最善良、“不争”, 因此“水”最接近“道”, 这用第八章的话来说就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那么做人和为政就要以“水”为榜样, 做到: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正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这样做既是“退让”、“柔弱”的表现, 更是“不争”的表现, 因此, “夫唯不争, 故无尤”。

(五) 不以兵强天下

在老子看来, “道”和“兵”是相互对立的, 因此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三十章首句曰: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接着又分析了用武力逞强的结果:其事好还:师之所处, 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老子也并不是完全反对战争, 如果迫不得已是可以用战争手段的, 但要知道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要宣扬, 用原文说就是:善有果而已, 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这是因为: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三十一章是对前述三十章的继续, 也是反对战争之说, 大意也是说迫不得已发动战争并胜利了不要自大, 并讲了一些战争礼义之事。关键句是:夫唯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结合“以柔克刚”的观点, 老子认为,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六章) 。在老子看来, 有“道”的国家战马都可以用来种田, 无“道”的国家, 连母马都要在战场上生小马, 也即四十六章说的:天下有道, 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什么才是有“道”的国家?八十章说的“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就是有“道”的国家之表现。

(六) 小国寡民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衬托的是一种国家形态, 也是有“道”国家的形态, 这就是八十章全章探讨的“小国寡民”。什么是“小国寡民”呢?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小国寡民”实际上是一种类似柏拉图“理想国”的乌托邦式的设想, 但是作为同一时期的思想家, 老子不同于柏拉图之处在于, 老子的“小国寡民”透露出一丝原始社会平等祥和之意, 也即共产主义式的社会, 而柏拉图的“理想国”则透露出阶级社会的气息, 仍囿于当时的奴隶社会的阶级分化。老子的政治理想伟大之处正是在于他能脱离所处时代的局限, 看到更深远更长久的地方, 而这或许也是由特殊的时代背景赋予他的灵感。

二、老子思想的意义

老子的政治思想是来源于他的哲学思想的, 其哲学思想里的“道”最终也还是要为政治所服务。他的“无为无不为”、“平等”、“不争”、“以柔克刚”、“不以兵强天下”、“小国寡民”等政治思想环环相扣, 互为整体。以老子为开端的道家思想也为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虽然不同朝代对道家的态度并非完全相同, 但总体来看道家思想确实影响了其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甚至一些内容也为今日所用。从当今的时代来看, 作为历史上著名思想家的老子给我们留下的思想虽有一些已无法与今天人类社会相融合, 但仍有很多观点和思想可以为我们所改造、所用。

摘要:老子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关于老子的“道”及其哲学思想, 前人有着极为丰富的解读。本文试图从政治思想的角度入手, 以《道德经》为切入点, 对老子通过《道德经》展现给我们的政治思想及其意义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政治思想

参考文献

[1] 张玉良.老子译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2] 任继愈.老子绎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

[3] 刘固盛.道教老学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谈英语教学艺术化下一篇:MATLAB在材料力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