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管理

2024-05-24

流动党员管理(精选8篇)

篇1:流动党员管理

加强管理,提升服务

近年来,随着沙湾本地的经济日益发展,我们镇向外流出的党员比例逐渐减少,从外流入务工经商的党员反而日渐增多,截止目前为止流入我镇的流动党员已有50多名。为此,沙湾镇党委把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全镇党员队伍建设的一项攻坚工程,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举措、新思路和新办法,在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活动和发挥作用上取得了新突破。

一、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组织网络,筑牢组织基础

为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阵地建设,夯实工作基础,沙湾镇党委批准于2007年8月份,成立了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并在支部内分成4个党小组,由4个党建指导员分片管理。为进一步完善流动党员信息台账,支部给每位流动党员建立一张信息卡,对流动党员的个人基本情况、流动去向、联系方式、从事行业、经营状况、家庭情况等逐项进行登记,做到一个党员一张卡、全镇一个信息库。由镇组织宣传办牵头,统一印制“流动党员通讯录”,建立《沙湾镇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档案》。还在党团员之家、各村居、工业区建立流动党员联络站,公开了流动党员服务热线电话,明确专人负责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及时登记流动党员来电来访,提供政策咨询、组织关系接转等服务,受到了沙湾镇内广大流动党员的欢迎。

二、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管理

为完善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措施和具体办法,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的长效机制,我镇以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为单位进行管理,由全镇统一进行管理,组织宣传办公室负责对全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调研指导、检查督促和考核评价。并把流动党员参加党组织生活和社会公益事业、遵纪守法、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服务企业发展等情况进行量化、细化,每年开展一次以上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活动,将评议结果作为流动党员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发展党员机制。发挥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在发展务工青年入党工作中的前沿阵地作用,强化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与其家乡党组织的“协调互动”。一是在发展苗子推荐方面:非公联合党支部在确定教育引导对象前,需要征求其家乡党组织的意见,了解其在家乡的表现情况。二是在积极分子培养方面: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都会安排党性强、素质好的党员和身边的优秀务工人员结对子,及时向他们传播党的知识,考察其现实表现。三是在政审考察方面:在政审环节,发展对象本人的政审材料由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负责整理,发展对象亲属的政审材料由其所在家乡的党组织负责整理。

(二)、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党员学习日制度,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根据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合理确立党员学习活动日;依托骨干党员,建立流动党员专用QQ群,使流动党员能及时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认真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每个季度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活动,学习时间一般选择在双休日,并视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每次学习,都精心安排学习内容,比如共同学习《党章》等理论书籍、时事政治;集中汇报各自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认真学习镇党委下发的文件资料;组织观看党员电教片等等。由于教育活动抓得紧,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明显增强,先锋模范作用也得到了体现。

(三)、健全关怀服务机制。充分发挥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流动党员之家”的职能作用,强化对流动党员的关怀和帮扶,切实在人性化服务中凝聚流动党员。实行流动党员与身边务工青年结对联系制度,定期了解和掌握身边务工青年的工作、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在务工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大部分党员都安排了一部分务工人员作为联系对象,坚持每个月进行一次以上的电话联系,认真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每季度上门进行一次走访,尽力为他们解决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次我镇流动党员程应莲在厂因工受伤住院,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得知情况后,全体支委立即到沙湾医院探望程应莲并为其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充分体现了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关心,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

三、建立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城乡互动

为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加强城乡组织互动,镇党委开展了镇直属机关与社区、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以城乡支部联谊会、建立友好支部、共同开展党日活动等形式,促进城乡党组织沟通交流。对于区域内流动党员,特别是进厂务工的农民工党员,农村党组织主动与企业党组织取得联系,提供党员从事职业、所在地等基本情况,使党员无论在农村,还是在企业都能找到组织,方便他们参加学习、开展活动;对于区域外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主动与域外流入地党组织联系,提供党员的基本情况信息,加强交流和沟通,随时掌握党员的思想状况和工作、生活情况,使党员无论身边何地都能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由于流动党员的特殊性,我镇以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为平台,特精心策划和组织非公企业的党员参加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党组织活动,如:“迎国庆〃贺中秋”座谈会,“党旗下的风采——沙湾镇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党员活动日”,沙湾镇“学十七大精神,共建和谐社会”党员演讲比赛等等。此外我们还在业余时间,将利用党团员之家的大小影厅、阅览室、党员专门活动室来组织开展党员活动。党团员之家内的大小影厅既可以为党员播放电影,也可以为党员提供电化教育学习;阅览室可为党员提供各种各样的报刊杂志进行学习;此外,还专门设有党员活动室,在这里,流动党员们可以通过参加活动,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最新动态,还可以就时势等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创新组织生活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他们的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促进他们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篇2:流动党员管理

☆ 组织关系接转

1、转进:凡人事档案委托建设人才场代理的人员,其组织关系按组织程序可转至用人单位或户口所在街道(乡镇)党组织,也可转至建筑人才党委。

省内的可由所在党组织(党委)将“中国共产党组织关系介绍信”直接开至行头:建工集团总公司机关党委,下行:由中共xxxxx党委去党委。党员本人应持以上介绍信在有效期内到本中心流动党员办公室办理报到手续。(如下图)

省外的介绍信须先从原先所在的党组织开到省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持介绍信到省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换开一张转到我中心党委的介绍信(同上图的格式),然后到我中心党委办理接转手续。

*若是中共预备党员办理组织关系接转的,离预备期满至少在一个月以上,若超过预备期的,应由原党组织出具“为何未按期转正的情况说明、现实表现及是否同意其延期转正意见”等材料。若预备期超过半年以上的,原则上由原组织办理转正手续后,方能办理接转手续。

2、转出:提供所要转入关系的党组织全称并确定对方组织同意接转,带身份证到党办来办理;如果本人委托他人办理,请写好委托书以及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并附上所要转入关系党组织全称交由被委托人并带上身份证原件到党办办理。☆ 预备党员转正

凡预备党员在预备期满前一个月,应主动向建筑人才流动党员办公室提交:①预备党员转正申请报告②每季度的思想汇报③工作单位鉴定,需盖有单位公章(无工作单位的,由原居住地居委会或村委会开具有关证明)等有关转正材料,经党组织审核后,由我中心党委或其所在支部通知其参加转正大会。☆《流动党员活动证》

《流动党员活动证》适用于工作单位远离并且不在泉州、厦门、漳州、莆田、南平、龙岩、广东的同志可以申请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需交二寸相片一张。

1、党员若因在外地无法参加中心党支部开展的组织生活时,应向建筑人才中心流动党员服务办公室报告,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然后凭证到流入地党组织或工作就近地社区(村)支部报到,参加流入地党的组织生活。每半年需与本中心流动党员办公室电话联系一次,每年交思想汇报一篇。

2、流动党员外出返回后,应及时将此证返回人才中心流动党员办公室查验,并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

3、每年年底,需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于我中心流动党员办公室进行年检。☆ 出国(境)保留党籍

1、向建筑人才流动党员服务中心提出要求保留党籍的书面申请及有关因私出境的有效证件和复印件;

2、填写《党员因私事出国(境)审批表》;

3、收缴党费至出国之月,境外期间党员暂不交纳党费,待回国后办理恢复党籍时补交党费;回国时应交在境外的情况书面汇报,并提交恢复党籍的书面申请。

3、建筑人才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将党员出国相关书面材料报上级党组织审批。☆ 编入支部

凡组织关系我中心的流动党员,由我中心统一编排到各支部,并在建筑人才网的流动党员之家平台上公布您所在的支部,也会由您所在支部的支部负责人通知您。

☆ 党费收缴

根据党章第九条规定,党员连续6个月不缴纳党费就被视为自行脱党。为方便党员缴纳党费,我中心党费缴交方式有:①直接到中心党委办公室缴交②通过建设银行转账的方式将党费转入中心党委党费专用账户。户名:中共委员会,账号:3500-1896-3070-5250-3879(此账号为对公,只能通过银行内部柜台或网络银行转账)。在您转账之后请及时与中心流动党员服务办公室联系,以便于我们日后向银行查询。考虑到大家平时工作较忙,党费可按季度缴纳。

☆流动党员之家

为方便流动党员学习和交流,中心设立了网上学习交流平台——流动党员之家(网址,登录方式为本人身份证号码,密码是。如不能登录请联系-☆联系方式

地址:流动党员办公室,邮编: 电话:-传真:-

附:

1、省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地址:东大路36号省直机关东湖大院五楼政治部.(可乘公交11路、27路、604路、68路、118路、9路、78路至八方大厦站点下)

篇3:论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教育

杭州临安市人才中心自1993年实行人事代理制度以来, 至今已代理12249人, 其中党员309人。1999年, 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后, 党员组织关系挂靠人才中心党支部。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使人事代理与党建工作有效结合, 我们主要采用以下“三个做法”:

1.1 构筑流而不散的组织机构。

人才中心党支部从健全组织着手, 深入分析流动党员的工作性质、地域分布情况, 建立了流动党员流而不散、流而不乱的管理组织, 变“有党员无组织”为“有党员有组织”。具体做法如下:按地域建立党小组。在流动党员人数较多, 职业相对稳定, 且有相对稳定活动区域内建立党小组;党小组内推选小组长。党小组中工作相对稳定, 组织协调、活动能力较强的党员推荐确定为党小组长, 负责对流动党员的直接管理。

1.2 构建离乡不离党的管理机制。

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方式, 变“有组织无活动”为“有组织有活动”。具体做法如下:建立制度, 规范管理。制订出台《临安市人才中心支部发展党员规定》具体规定。要求党小组组长做到管思想、管学习, 管工作、管作风, 管生活。强化教育, 分类管理。以流动党校、网络教育为裁体, 积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集中学习与分散相学习、重点学习与一般学习相结合, 鼓励个人自学, 广览政策法规, 广学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寓管理于教育中。加强联系, 跟踪管理。把流动党员管理和人事关系管理结合起来, 在办理人事关系代理登记的同时, 登记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1.3 发挥流动党员创业致富的积极性。

人才中心党支部的流动党员大多在外闯荡, 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创业, 有厂长、经理、技术骨干, 信息量非常大。党支部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通过各种形式, 经常为党员提供交流学习机会, 变“有活动无效果”为“有活动有效果”。

通过加强流动党员队伍建设和流动党支部建设, 绝大多数流动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自觉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为临安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许多党员主动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 自强不息, 艰苦创业, 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充分展示当今共产党人的风采, 为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

2 流动党员管理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年来临安市人才中心党支部流动党员的数量发展、地域分布和思想状况的深入调研。人才中心支党部流动党员呈现以下三个态势:第一、流动党员的数量逐年增多。增加党员数量以学生党员为主, 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第二、流动的范围逐步扩大。从市内、省内流动为主转向全国范围内流动;第三、流动性有所降低。部分流动党员就业和生活趋于稳定。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党员流动越来越频繁, 进入人才中心党支部的流动党员也与日俱增, 流动党员管理面临新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

2.1 组织运作难。

我们在杭州地区设立了个8个党小组, 从党小组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 由于党员数量逐年增多, 个别党小组缺乏相应的运转经费和严格的党员管理制度, 党小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2.2 管理到位难。

流动党员的身份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有从事个休商贸经营的老板, 有在企业担任要职的厂长、经理, 有退休或即将退休党员, 学生党员人数逐年递增。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党支部有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3 活动开展难。

人才中心党支部目前有正式党员141名, 预备党员15名。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已难承受, 组织活动开展更难, 党组织无法为预备党员按期办理转正手续、党费收缴难。

2.4 作用发挥难。

流动党员也有部分党员党性意识不强, 不能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群众中威信不高, 形象不佳。加上缺乏对流动党员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对流动党员的监督显得苍白无力。

3 流动党员管理与教育实践中的主要对策

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和要求, 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 积极创新思路, 采取有效措施, 突出流动党员教育与管理的个性化。

3.1 创新组织设置, 促进组织建设网络化。

按照流动党员工作单位、居住地之间“谁有利于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就由谁负责”的原则, 使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超越区域、所有制、行业等局限, 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具体做法:按照地域相邻, 人员相知、工作相联、便于活动的原则, 在临安市内流动党员相对固定集中的地方成立党支部;在市外相对集中地区有流动党员3人以上的成立临时党支部;流动党员的各基层党支部要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 一人一挂钩, 使外出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

3.2 创新管理办法, 促进党员管理长效化。

流动党员的频繁变动, 使得党支部对其现实表现及履行党员的义务情况掌握不够全面, 监督管理不够到位。依据这一情况, 一是要明确管理责任, 做到基层组织一盘棋。针对在流动党员管理上分散广、集中难现象, 明确各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职责, 建立起一个以党总支为中心, 党支部和党小组共同负责的责任体系, 以保证人才中心流动党员流出流入都在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下。二是要健全管理制度, 形成一套操作性比较强的流动党员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党员外出流动报告制度、联系制度、学习活动制度、党员发展制度。三是要严把入口、疏通出口, 加强流动党员接转关系管理。四是要开展“三常”活动。常回家看看, 常说说心里话, 常通通电话。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措施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利, 保证他们同流入地党员享有同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同时, 享有对本地区本单位事务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为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3.3 创新活动载体, 促进活动方式多元化。

中心创新活动方式, 把党组织活动同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统一起来, 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活动无资金、活动无时间”等“三无”困难。精心策划组织活动, 方便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建立流动党员网上家园, 利用网络快捷方便、覆盖面广等特点, 设立“党的知识”、“预备党员”、“情况通报”和“党员信箱”等栏目, 为流动党员建立网上学习活动家园。开展流动党员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维权讲座, 建立流动党员利益诉求渠道等方式, 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网上家园建成党支部与党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 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交流思想和工作情况的阵地。

3.4 创新考核机制, 促进党员创业积极性。

当前, 一些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 除了其自身原因外, 缺乏有效的党员考核激励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借鉴政府行政机关部门党员干部“双争双评”的做法, 积极开展先进评比活动, 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优秀流动党员的先进事迹, 激励广大流动党员创新创业的热情。

篇4:流动党员管理

关键词: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

中图分类号:G6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14-01

引言

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流动生党员管理问题,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程度相差很大,因此流动生党员管理工作开展起来,也有很多困难,全面分析存在于学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所谓的流动性党员就是指因为一些原因从而导致的学生党组织没有随着学生一同转移,而这些党组织会被暂时保存在学校学生党员群体中,那么针对一部分特殊的党关系,如何进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明确学生流动党员是如何形成的。

1、顶岗实习或者是单位实习

目前,很多高校都会有顶岗实习的计划,因此,一部分的党员学生会在毕业之间,进入工厂或者企业进行实习工作,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党员就变成了流动党员,但是因为还没有正式毕业,因此,其党员关系,还需要被暂时保留在学校。

2、待就业学生党员

一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在正式毕业后,无法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党员关系也不能及时被接收,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这些毕业生的党员关系可以暂时被保管在学校一段时间。

3、已经毕业但组织关系还没有转出

有些高职学生虽已毕业,但因选择了非公有制企业或自主创业等,就业单位或是党的组织建设不完善或是根本就无党组织,因此,毕业生党员就无法把组织关系转移。只能依靠在学校的党组织。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具有年龄偏低,整体素质较高,但是党员意识薄弱,可塑性强等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其管理工作难度更大。

二、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处于实习阶段的学生党员管理不到位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来看,实习时期一般在大三阶段,这个时候,学生会陆续进入各个企业进行实习工作,企业种类多,地区分散,因此,党员管理工作落实起来,比较困难,一些细节容易被忽视。

2、受到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

毕业生党员的流动性比较大,由于他们的工作变动频繁,不稳定,所面临的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因此,对于一些党组织活动,也很难积极的参与,这样一来,流动党员的管理,就会越来越缺少组织性,学校管理困难大,但是不管也不行的局面非常普遍,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流动管理困难的现象。

3、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

在我国,还有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一部分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管理问题非常严重。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中,还存在很多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切实得到解决,必然会导致流动党员党组织混乱或者丢失的现象,这不利于我国党员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全面分析这些问题,掌握基本情况,是目前党员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1、要严把学生党员“质量关”

强化申请入党人员的筛选,提供学生素质,建立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从实际的经验来看,综合素质高,在校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的学生,在其成为流动党员之后,也能够积极与党组保持联系,管理起来较为容易,能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2、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教育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要健全相关教育管理制度,建立专门负责流动学生党员的机构,规范党员教育工作,保证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学校要增强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责任意识,实行学校与学生党员联系制度,重视对学生流动党员的信息收集工作,掌握流动学生党员的情况,对他们面临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3、创新模式在流动毕业生党员中成立基层党组织

在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要创新流动学生党员的党组织设置模式,通过多渠道、多载体、多途径开展教育管理活动;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和网络平台将流动学生党员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结束语:

强化对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工作责任心,是维护流动党员利益,推进我国党组织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有效措施,从目前存在于我国高职院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新模式,保证流动党员的党员本色。

参考文献:

[1] 虞剑英.创新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报.2011:26.

篇5:流动党员管理

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活动的党员。为规范流动党员管理,根据上级文件有关精神,对我村流动党员管理规定如下:

一、对流动党员的基本要求

流动党员要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在流入地参加党的日常组织生活,在村党组织参加选举等重要活动,自觉接受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外出前,应向村党组织报告外出事由、时间、地点及联系方式,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

2、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按规定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流动党员原则上应当按月交纳党费,因外出地点变动频繁等原因按月交纳确有困难的,可以按季交纳。

3、主动与村党组织保持联系,每年至少向村党组织汇报一次外出期间思想、工作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外出地点、就业单位、居住地和联系方式等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村党组织和有关党组织报告。

4、外出返回后,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村党组织查验,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

二、区别情况进行管理

1、外出时间较长(6个月以上)、地点比较固定的,应将党员正式组织关系转至所去地(单位)党组织。

2、外出时间较短(6个月以内),且地点比较固定,应开具党员证明信,交所去地(单位)党组织。

3、外出无固定地点,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应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

4、流动性大,无固定地点,但可以经常回村的,可不转移党员组织关系,仍由村党组织管理。

三、《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

1、《流动党员活动证》由县委组织部负责提供,不得翻印。

2、《流动党员活动证》由镇党委统一领取,由组织登记发放。一般应贴本人近期免冠照片,并由发证的镇党委在照片上加盖印章,特殊情况未贴照片的,应与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同时使用。

3、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时,村党组织登记造册,详细登记持证外出党员的姓名、发证时间、外出原因、流向、外出时间和联系方式等情况,并报镇党委备案。

四、《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使用

村党组织要了解掌握外出流动党员情况,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配合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做好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教育管理工作。

1、在党员外出前进行教育并提出要求,按规定登记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2、村党组织同时确定流动党员联系人。

3、掌握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外出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等情况。

4、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就业和生活等情况,及时向外出流动党员通报村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外出流动党员按规定参加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

5、外出流动党员返回后,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有关材料,及时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

6、了解预备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按规定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7、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做好外来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工作。

8、加强对外来流动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管理,将外来流动党员编入一个党小组,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9、关心外来流动党员,为他们的就业、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帮助。

10、在《流动党员活动证》上如实填写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等情况,及时将外来流动党员的重要情况反馈给流出地党组织。

11、做好外来流动人员中预备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五、党员流出期间管理

1、通过适当方式与外出党员继续保持联系,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工作情况,及时向外出党员通报村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外出流动党员按规定参加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

2、利用流动党员返乡之机,通过集中学习、召开座谈会或走访等形式,认真听取党员汇报外出期间的工作和思想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检查《流动党员活动证》使用情况。

3、发现外出党员不按规定接转组织关系,或不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外出所在地或单位党组织,或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等情况时,要严肃批评教育,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4、村党组织原则上每年对《流动党员活动证》审核一次。

六、流出党员返回后管理

1、外出流动党员返回后,村党组织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有关材料,及时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

2、了解预备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按规定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3、按规定做好有关组织手续办理工作,及时纳入管理。

七、流动预备党员转正手续的办理

篇6:流动党员管理材料

一、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工作开展以来,乡党委严格按照县委要求,自觉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加强领导,组建了7个工作小组,深入调查摸底,完善组织设置,创新管理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力求“管住、管好、管活”每一名流动党员。

(二)严格制度,规范程序。针对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手续繁琐,流动党员在流动过程中易流失的实际,我们专门对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同时,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做好组织关系接转工作,确保流动党员在流动过程中“不流失”。

(三)建章立制,规范操作。乡党委在结合实际抓好制度建设的同时,探索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一是实行党员外出登记制度。制定下发了统一的外出党员登记表,规定党员外出前必须向支部提交书面申请,经支部同意后方能外出,支部负责将其外出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以及组织关系管理等情况进行登记造成册,建立流动党员档案,并上报上级党委备案。二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对外出时间不足三个月的党员,除外出前要说明外出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外,返回时要及时向党组织汇报情况。对外出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党员,以信函和电话形式向党组织汇报联系,支部指定专人与外出党员联系,定期把支部活动情况、要求和有关学习资料寄送给他们,加强对他们的教育。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1、去向难掌握。由于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很大,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外出党员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教育管理不严,制度不全,导致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

2、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则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流动,难以管理。

3、作用难发挥。相当部分流动党员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发挥不了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意见、建议

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委抓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狠抓工作落实。三是制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细则》,对流动党员的基层组织设置、组织关系接转、教育管理的实施和监督,组织领导和纪律作出明确规定,规范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四是加强对党员管理队伍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特别是要强化他们为流动党员服务的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管理难到位。由于外出流动党员居住分散、流动性大,部分流动党员在外出时,不转组织关系、不开具党员介绍信、不持流动党员证,使其在流入务工地后,当地党组织无法确认其党员身份,造成了原党支部去流不知情,务工地党组织不知晓,致使外出流动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导致这部分流动党员原流出地党组织“难以管理”,流入地党组织“漏落管理”。

(二)去向难掌握。部分外出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支部报告,有些务工地点变动快,不稳定,党支部对其去向没办法掌握。

(三)活动难开展。一方面由于流动党员远离原党组织,流动时间又较长,很少参加或不参加党支部的活动;另一方面部分流动党员不主动亮明身份,不愿表露自己身份,使流动党员流入地党组织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管理。造成了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难以落到实处。

四、几点建议

(一)要确定好流出地党组织联络人。流动党员的各有关党支部都应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一对一挂钩。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互通党组织和个人之间情况。征求他们对党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及对家乡建设的计策。

(二)要选配好临时党组织负责人。由于外出党员远离属地,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不能及时有效地接受原所在党组织直接的指导和督促,所以各原所在党组织要特别注意选配好党组织负责人,尤其应把思想素质好、自律意识强、热心帮助他人和有一定文化水平作为选配的主要标准。

(三)要发挥好《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作用。要将《活动证》的发放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负责人的任期目标,建立必要的责任追究制度,通过严格的制度约束流动党员的行为确保流动党员外出后,能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外出所在地党组织,接受外出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外出党员返乡后,原党组织能及时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所记载的有关内容。对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和《党员证明信》的外来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验证后,能及时按照地点相近或行业归口、便于管理的原则,安排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其它应该参加的党内活动。

(3)实行有效化引导,发挥流动党员先锋作用

创新活动载体,引导外出流动党员支持家乡建设。根据流动党员的特点设计和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流动党员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并指导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同时要求广大流动党员不仅把就业岗位看成谋生的场所,同时要把它看成落实社会责任感的地方,实现个人动机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充分发挥专业技术能力优势,为社会和人民做

实事、做好事。

2007年,张家镇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深入开展“我为家乡作贡献”活动,引导和带领他们为家乡的建设献策出力。做到“四引”。一是营造氛围“引”。为增强在外创业人员对回乡投资兴业的热情和信心,镇党委委利用会议、简报、慰问信、广播等手段,深入宣传发动,营造浓烈氛围,对“引凤还巢”对象的典型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表彰,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二是亲情感召“引”。镇党委将在外创业有成人员的亲朋故旧等关系疏理出来,利用之间关系,引导创业有成人员回乡创业,报效家乡。通过节日走访、召开座谈会、邀请回乡等形式,介绍家乡的巨大作用、区位优势、产业特点、招商重点、投资环境、优惠政策等,与他们共商家乡发展大计。通过叙乡情、谈亲情、话友情,使在外人员充分感受到家乡人民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和诚意,进一步坚定他们回乡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培植载体“引”。引凤还巢,需要培植载体、种好梧桐。为使在外创业的“金凤”有巢可还、有树可栖,镇党委根据实际,对闲置土地、厂房等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台帐,为“引凤还巢”打下基础。对本镇现有的产业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招引“还巢”项目进行配套或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四是强化服务“引”。通过创设优良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创业环境,吸引外出人员回乡创业。象服务外来投资商一样,为回乡创业人员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由项目落户地负责项目申报、厂房建设等一条龙服务工作。同时在全镇流动党员中开展“四比”竞赛活动,即“比合法挣钱谁的多,比向支部汇报思想谁的勤、比为家乡提供致富信息谁的好,比带头创办致富项目谁的新”,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参与家乡经济建设,投身为民为村的“双培双带”工程。通过开展“引凤还巢”工程后,该镇流动党员涌显一大批在外创业“能人”回到家乡,一大批“凤还巢”对象从弱到强、从分散到集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如榕津村流动党员古益民外出广东中山市横栏镇办灯饰玻璃工艺厂,致富后回家乡帮扶古荣宝办起榕津阳光蜡烛长,投资100万元,主要销往全国各地;榕津村流动党员古喜光外出广东九江致富后回家乡同安200万元办起石材厂;古龙村林建章外出广东致富后回家大力发展种植马蹄,今年种植面积达170亩,且有很好的销路,估计今年纯收入达10万元;古龙祝英龙外出广东致富后回家大力发展养殖业,养猪近100头,年收入近5万元;古龙叶少雄和叶自雄兄弟两外出外出致富后回家办起一个养牛厂,目前存黄牛70头;老鸦村陶少周外出致富后回家发展种植葡萄,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全村种植面积达520亩,亩产收入可达近8000元。

与世无争 2008-08-07 17:20:04

要实现流动党员“管理全覆盖,教育经常化,党性大增强”的目标,就要针对流动党员“人数多、分布广、流动快、难召集、难集中、难组织、难同步”的特点,积极探索立足流动党员工作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流动党员教育之路。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的经验来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教育培训制度。党委(党组)围绕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流动党员的思想实际,科学安排教育培训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做到定期培训与平时教育相结合,统一学习与思想交流相结合。针对流动党员居住分散、难以集中的实际,乡镇党组织可以采取确定党员活动日、送教上门的办法,使党员及时接受教育。组织部门要组织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订阅党报党刊,同时,在流动党员较多的党组织,及时建立电教播放点,组织流动党员观看电教片,发挥党员电教直观、生动、形象的作用,增强教育培训效果。2007年1月,平乐县在张家镇榕津村建立了平乐县第一个流动党员培训基地,为流动党员提供学习培训场所,意在通过春节等重大节假日组织外出流动党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使他们通过教育培训,达到“五牢记”要求,即牢记党员称号、牢记党性观

念、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纪国法、牢记家乡建设。

网络教育制度。党组织要通过开辟“流动党员之家”、“网上党校”等专门网站方便流动党员参加学习,接受教育,让每一个流动党员都拥有自己的学习园地。要设有讨论专页和测试专页,让流动党员开展讨论和交流,检验学习效果,并通过网络向组织和家乡提出意见和建议、反馈各个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举办“网上培训班”,安排政治理论、经济理论、法律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等课程,聘请专家教授通过网络授课,提高外出党员,特别是党组织负责人的认识。培训班结业时应颁发结业证书。

双向管理制度。要求流动党员定期向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汇报思想,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对于流动性大、无固定单位或居住地的党员,一般保持原来的党组织关系不变,但要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按期交纳党费。建立“1+1、1+2”专人联系制度,把流到外地的党员和在家党员全部结成联系对子,通过电话、书信或网络等方式保持经常联系,采取邮寄资料,电话交流情况,书面传递体会文章等形式,缩短空间和时间距离,及时总结、交流经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保证学习教育效果。同时强化监督,对于党的意识淡化,不参加组织生活,失去先进性的,要按不合格党员严肃处置,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与世无争 2008-08-07 17:19:453、“两册一簿”制度

(1)党支部对外出的流动党员必须建立“外出流动党员登记册”掌握党员流动情况,联系办法,并及时备案。

(2)对外出务工、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建立积极分子登记册,对教育培养情况、考察谈话情况进行登记,建立册子登记备好案。

(3)对外出务工党员反馈信息,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逐条进行登记,并及时备案,结合本镇情况进行实施。

4、跟踪联络制度

(1)同外出党员经常联系,并有专人负责。

(2)党员外出前,必须到村镇流动党员办公室进行登记,并领取流动党员流动证。

(3)外出党员务工异地转移时,必须在15天内通知支部或镇党委流动党员管理办公室,以便随时保持联系。

5、回归管理制度

(1)要抓住每年大部分外出党员回乡过春节的机会,开好座谈会或茶话会,交流思想、互通信息,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出谋献策。

(2)流动党员返乡时,必须到村镇流动党员管理办公室报到,并汇报工作。

6、巡视探访制度

(1)镇党员领导每年要巡视、探望流动党员一次。

(2)要经常关心流动党员及其家属的生活,每年慰问家属一次。

7、培养发展制度

(1)注重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培养积极分子,做好教育培养、管理工作。

(2)对已向党组织提出申请的入党积极分子,原支部指定一名支委和一名在同一地方务工的务工党员负责联系。

(3)经培养、考察,符合发展条件的,应及时回原支部办理有关接受预备党员手续。

(4)接受预备党员必须召开原支部大会讨论,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三)狠抓落实,健全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机制

(1)实行规范化管理,理顺流动党员隶属关系

当前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三多一缺”的现象,要让每一个流动党员都“安家”,就要各个基层党组织齐抓共管,规范运作。对流入地党组织而言,一要建立流动党员服务机构。在流动人口集中地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负责对流入本地的党员进行摸底排查,登记造册,同时,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实际困难,转接组织关系。二要进行调查摸底。充分借助乡村两级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两支队伍力量,逐村逐户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其从业人员进行摸底调查。通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的形式,做到“三清”,即流动党员的人头清、基本状况清、联系方式清。让把组织关系介绍信装在口袋的党员和没有公开身份的党员亮明身份。三要对基层组织进行集中整顿。对软弱涣散的党组织进行撤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把有一定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明确划分给相应的乡镇或工业园区管理。四要核实党员身份,理顺组织关系。对未转组织关系、身份不够明确的流动党员逐一通过电话、发函核查,使流动党员身份得到确认。同时,积极帮助流动党员理顺组织关系,对符合条件的及时接转,对暂时不便接转的统一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五要新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坚持“先建组织,后转关系”的原则,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新组建基层党组织,为流动党员提供活动阵地。对流出地党组织而言,一要建立流动党员“双联动管理”制度。对于流出到外地的党员,党支部根据外出党员与常住党员亮明身份,时间在6个月以内或长期外出但无法转移党组织关系的,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党员持证参加外出所在地党组织活动,同时要积极向原所在单位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党员返回后,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分散外出务工经商时间在6个月以上、且有固定地点的党员,应转移正式党组织关系,积极参加那里党组织的活动,接受党组织的管理和教育。

篇7:流动党员管理细则

管理工作的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我市司法行政律师等行业流动党员人数不断增多的新情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流动党员是指由于从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

第三条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大在律师等中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从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出发,创新管理方式,落实管理责任,努力使流动党员都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始终保持先进性。

第四条主要原则:一是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二是坚持区别情况、动态管理。采取单位管理、行业管理和社区管理等多种方式,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三是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强化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光荣感、归属感、责任感。1

第二章流出地党组织的主要责任

第五条流出地党组织要了解掌握外出流动党员情况,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配合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做好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教育管理工作。

第六条流出地党组织接到党员要求流动的申请后,应及时予以答复。对于符合人员流动有关政策的,要按规定登记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在流动党员外出前,要对其进行教育并提出要求。对不符合规定要求流动的党员,党组织要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党组织要按照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第七条流出地党组织要对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记载,建立临时档案,确定联系人,及时掌握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外出时间和地点以及联系方式等情况。

第八条流出地党组织要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情况,及时向外出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外出流动党员按规定参加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

第九条外出流动党员返回后,流出地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有关材料,听取党员汇报,及时详细地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

第十条流出地党组织要了解预备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按规定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第三章对流动党员的基木要求

第十一条流动党员要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在流入地参加党的日常组织生活,在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参加选举等重要活动,自觉接受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

第十二条流动党员外出前,应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外出事由、时间、地点及联系方式,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党员要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未经同意不得擅自离职。

第十三条流动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按规定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流动党员原则上应当按月交纳党费,因外出地点变动频繁等原因按月交纳确有困难的,可按季交纳。党费可以补交,但补交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

第十四条流动党员要主动与流出地党组织保持联系,每年至少向流出地党组织汇报一次外出期间思想、工作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外出地点,居住地和联系方式等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流出地党组织和有关党组织报告。

第十五条流动党员外出返回后,要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流出地党组织查验,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第十六条预备党员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期间,应定期向流出地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等方面的情况。预备期满,应向流出地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由流出地党组织接规定履行转正手续。

第四章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方法

第十七条完善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流动党员一般应当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简化《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手续,《流动党员活动证》经流出地党的基层委员会盖章后,由党支部登记发放。

《流动党员活动证》由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或组织生活所在党支部每年审核一次。

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事宜、长期不与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联系的,党组织要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耍按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第十八条因私出国出境的党员,其组织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党组织,党费可委托其他党员或亲属按月代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因私出国出境的党员应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定期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出国出境定居的党员和出国出境超过假期一年以上的党员,停止党籍,其组织关系和党籍材料转到县或相当县一级党委组织部门保存备查。

第十九条要创造条件使流动党员参加一年一度的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流动党员原则上应回流出地党组织参加民主评议活动。流出地党组织要提前与外出流动党员进行联系,使其按时参加民主评议活动。对因故不能参加民主评议活动的外出流动党员,可利用节日放长假等时间对他们进行民主评议。

第二十条对在流动党员中发现的不合格党员、违纪党员,流入地党组织要向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由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按照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或给予党纪处分。

第二十一条探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要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流动党员信息库的主要内容为流动党员的基木情况和其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奖惩、外出地点变更等情况。第二十二条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实行党员固定活动日制度,方便离流出地较近的流动党员回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第五章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十三条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加强沟通和协作,定期通报和研究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在流动人员登记备案中,要增加“政治面貌”内容。各组织部门要落实专人负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行业管理部门要选派党性强、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负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协调和指导。要通过多种渠道解决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和场所问题。

第二十四条基层党组织要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的登记、联系、汇报、考核、检查等项制度。律协总支和支部要建立“流动党员

登记簿”。党支部还要建立“外出党员联系、汇报登记簿”,对党员外出期间的思想、工作等情况进行详细记载,作为民主评议和考核评比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在流动党员中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挂牌服务”等主题实践活动,让流动党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展示党员身份,发挥党员作用。要把流动党员纳入“创先争优”活动范围,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六条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对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的,要对有关责任人给予教育帮助,情节严重的,要作出必要的组织处理。律师党总支每年底要上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情况。局政治部每年要对局系统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组织一次抽查。各基层党组织每半年要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进行一次检查。

篇8:如何更好地管理企业流动党员

随着改革开放的更深入发展, 我国的党员数量不断增加, 党员队伍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流动党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党员群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户籍管理政策更加开放, 就业政策也更加灵活, 流动党员的数量进一步增加, 给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加强企业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让流动党员在流动过程中也能及时的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更好的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更好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 管理企业流动党员的必要性

1.1 流动党员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目前,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聘用一些流动性党员, 并且建立了较为有效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如果想了解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 需要首先了解一下中国共产党员, 中国共产党是工农阶级的代表, 代表着人民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员的义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们在享有中国共产党员的权利, 同时也需要履行共产党员的义务。而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使用党员原因在于共产党员自身的精神和意志, 同时还因为共产党员了解更多的国家政策, 企业要想顺利地发展, 关键就在于是否顺应了国家的相关政策, 也就是说流动党员在企业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1.2 好的管理促进企业与流动党员的亲密性

流动党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很明晰了, 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使用流动党员, 但大部分企业在流动党员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企业了解了流动党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但不能更好地管理, 所以说企业只懂得使用流动党员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虽然对于企业流动党员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难点, 主要体现在企业党组织建设不够完善, 造成了流动党员管理不善, 同时很多企业还是不重视企业流动党员的管理, 这也是导致企业管理流动党员不到位的原因。但是流动党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是肯定的, 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可以说好的管理促进企业与流动党员的亲密性[1]。

1.3 企业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多数企业在对流动党员更好的教育和管理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企业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认识程度不够, 教育和管理方面较欠缺。不少企业只注重企业生产上的管理, 严重忽略了对流动党员管理, 一些企业虽然意识到企业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但是基于流动党员档案情况复杂, 不便于管理, 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而且有些企业的流动党员管理受定员和定岗等因素的限制, 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

其次, 制约企业流动党员管理的另一个问题是企业的党组织建设不完善。由于企业内部的党组织建设不完善, 缺乏专人负责专项工作, 因此在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中存在很大的疏漏。由于对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接受不及时, 出现了大量的隐形党员。一方面原因是由于党组织关系的转接比较复杂, 流动党员没有按照相关程序及时转接组织关系, 另一方面原因是流动党员长时间不与党组织联系, 党员管理工作没有办法进行。

再次, 一些企业的流动党员管理办法不能有效的实施是影响企业流动党员管理的又一个因素。部分企业的流动党员管理意识比较薄弱, 管理方法还处于初探时期, 所制定的一些管理条例和管理办法的可操作性不强, 由于企业流动党员存在分散、多变和灵活的特征, 教育管理模式的调理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部分从事党务工作的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不能灵活变通, 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管理方法老套、死板, 只讲究形式, 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

2 党员“流”出与党员返回

2.1 企业流动党员的去向

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 很多企业都会忽视流动党员的管理, 以至于让很多企业流动党员缺少了归属感, 在流动党员许多需求和归属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 他们会慢慢地离开这个企业, 去寻求可以满足他们需求和归属感的企业或者其它单位, 这就造成企业流动党员的流失, 其实这是企业的巨大损失。

2.2 做好流动党员管理

做好企业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目的是让党员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 积极参加企业的各类党建活动, 并更好的发挥在企业的经营中高层管理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 因此要建立健全企业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建立党员专人管理的制度, 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的建设。而做好企业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就需要理顺企业流动党员管理体制;还需要建立企业流动党员专人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同时还要建立企业流动党员活动场所保障制度。另外, 还需要不断地采用新兴的、有效的、科学的党员管理措施。总之, 要做好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2.3 让党员体会“家”的温暖

每一个流动党员都需要归属感, 所以企业在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时, 需要考虑到如何才能满足流动党员的归属感, 只有满足了流动党员的个人需求时, 企业才能留住流动党员, 党员除了肩负的责任大一些, 需要履行的义务多一些, 他们跟普通人民有着同样的生活需求, 同样也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不满, 企业的流动党员也会因为没有归属感以及得不到相应的福利而离开企业, 去寻求可以满足他们需求和给他们归属感的企业或者其它单位。因此, 如果企业想留住优秀的流动党员就一定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同时要给他们家的温暖, 让他们拥有足够的归属感[2]。

3 如何让群众路线在建章立制中起到最大作用

3.1 为人民服务

任何事情的实施都需要有相应制度来作为保障, 企业流动党员管理也一样, 要想做好企业流动党员管理就需要建章立制, 而建章立制也需要有强大的依靠, 群众路线就是流动党员制度建立和实施的很好的保障, 而为人民服务是群众路线最有代表性的, 所以要依靠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3]。

3.2 走好群众路线, 系统建章立制

建立系统的企业流动党员管理体制就需要依靠群众路线, 在流动党员管理中一定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党员具有很强的使命感, 他们始终肩负着为人民服务的义务[3]。因此, 对于流动党员管理必须依靠群众路线, 这样才可以系统地建章立制, 最终才可以做好企业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4 结语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时期, 劳动力的行业和地区之间的流动性越来越大, 伴随着党员流动性的不断加大, 流动党员数量的增加给企业流动党员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如何更好地让流动党员在学习和工作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是一个关键问题, 因此企业必须认识到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性,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确保党员很好的接受党组织的监督和教育, 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做一名优秀员工的同时也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参考文献

[1]傅桃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 :45-47.

[2]张德江.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设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J].党建研究, 2013 (4) :54-58.

上一篇:幼师实习手册自我总结下一篇:我爱我的学校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