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管理情况报告

2023-01-12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流动党员管理情况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流动党员管理情况报告

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情况报告

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情况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出务工的党员也随之增多,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也就成了新时期党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议事日程,为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建立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增强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使每位外出务工的党员都遵纪守法,在各条战线上发挥党员的表率作用,我们对流动党员按县委组织部的相关要求进行了严格的管理。

一、第一季度末流动党员的基本情

1月至3月末,我乡共有流动党员8名,其中2名党员在外省务工,1名党员长期居住在永胜县,5名党员居无定所地在我县范围内务工经商。流入党员1名。

二、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为加强规范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我们以流动党员去向作为突破口,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创业平台,特别是今年春节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众多农民工及农村党员纷纷返乡务农,为使返乡农村党员有个创业平台,我乡党委、村党支部充分利用宁蒗县“阳光工程”,认真组织返乡党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同时我们加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把流动党员的管理放在议事日程,建立外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及登记工作,各支部加强与流动党员的联系,采取党组织生活“补课”制等各项工作及制

度,并对长期外出务工的2名党员发放了《流动党员证书》并定期跟踪督查。对返乡农村党员注重培训的同时,让他们把心静下来,开展“我为家乡发展献一技”,“我为家乡添光彩”,“做一名家乡招商引资的联络员”等一系列活动,鼓励他们为家乡多做贡献,为我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作用。

三、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流动党员自身流动特性,在管理工作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掌握去向难。少数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外出后没有与组织主动联系,也不主动与流入地党员组织联系,不表明自己的身份。他们认为表明了党员省份,在务工等活动中容易束缚手脚。

二是经常性教育难。流动党员到外地后,与普通群众无异,流入地和流出地均无法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党组织生活无法进行。

三是组织活动落实难。一些流动党员离开原党组织,无法回原地参加组织活动。流入地党组织又没有接纳他们参加组织活动,使这些流动党员参加不了党的组织活动,成为不过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

四是权利义务监督难。由于流动党员行踪无常,常年在外,原党组织难以了解和掌握它们的各方面情况,给流动党员正常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带来许多困难。

四、建议及下一步打算

针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我们认为,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建议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理顺管理关系,建立健全党组织。

1、建立机构,统一管理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

2、建议进一步做好流动党员的调查,加大建立异地党组织管理工作。

二是规范工作程序,完善管理制度。

1、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化管理系统。

2、抓好党员管理转接工作。

三是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创新活动载体。

1、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为流动党员提供服务。

2、探索新路,认真开展对流动党员的长期教育。

3、在流动党员中开展“为家乡增光彩,为家乡做贡献”活动,使外出党员时刻想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按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良好形象,成为我乡在外人员的模范。

四是切实关心流动党员的生活及工作,把流动党员的生活及工作纳入管理和服务之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拓展,今后,流动党员的数量将不断增多,这将给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带来更多困难。因此我们在县委组织部的领导和部署下,进一步探索管理方法和经验,做好我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第二篇: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思考与对策

佳阳畲族乡党委组织办

2011年8月25日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日趋频繁和广泛,农村党员的流动性也在不断增大,流动速度加快。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确保外出流动党员管住、管好、管活,使流动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新时期党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教育管理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佳阳畲族乡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及特点

截止2011年8月,佳阳畲族乡共有党员384名,流出党员有78名(男65名,女13名),占党员总数的20.3%,其中:跨省流动64名,省内流动10名,市内跨县流动4名,流动时间6个月以内的7名,6个月以上的71名。

主要特点:一是流动党员数量较多。全乡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数量占到党员总数的五分之一,且流动党员以中青年党员为主,文化水平以高中(中专)、初中学历为主,部分党员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一技之长。二是流动党员的就业范围广。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私营企业的快速扩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流动党员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我乡党员的流动范围已从省内转向省外流动;流向以农村

1向城市流动为主,从业的单位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分布的行业主要以工业、建筑业、商业及饮食服务业为主。三是流动党员流动的时间长。78名流动党员中,外出6个月以上的71名,占91%,一些党员已连续多年在外较为固定地点务工经商,飘泊游子正在逐步减少。

二、存在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主要是“五难”。一是去向难掌握。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据统计,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中,近半数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党组织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其家人、亲戚、同学、朋友等方式掌握他们的去向。二是活动难开展。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另一方面,大部分外出党员不愿参加所去地方党组织生活,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三是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难以管理。四是党费难按时收缴。绝大部分的流动党员是在春节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是由其亲属代为交纳,还有少数流动党员不愿

交纳党费。五是作用难发挥。相当部分流动党员存在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以及带动作用弱化。

三、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深。一些村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有些流入地的党组织对流入党员不闻不问,或者不愿接纳他们参加组织生活。

2、党性观念不强。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时不愿向党组织报告,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怕受约束,把自己置于党组织之外。有的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

3、教育管理不力。一些村党支部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管理措施,致使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空白。在流动的党员中,多数从业于个体私营企业,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完善,适应不了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要求,且有的地方党组织对流入党员管理也不够重视。相对于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而言,流动党员的管理则差距太大。

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工作网络。一是构建县、乡、村三级流动党员管理网络。县、乡、村三级分别建立流动党员动态信息管理库。

基层党组织为每个流动党员建档立卡,掌握党员各方面的情况。人才交流中心、劳动力市场和工商、计划生育等基层党组织建立流动党员信息资料库,配合搞好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实施规范化管理。二是建立双向互动管理体系。一方面,市里主要依托流动党员管理领导小组、乡村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在“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三是建立乡村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关怀理事会。建立健全关怀服务流动党员和外出务工青年的网络。四是延伸管理链,实施“红色阳光”工程,培养关怀外出务工青年和在校学生的网络。

2、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基层党支部每季度将外出、外来流动党员登记情况上报上级党组织,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制度。实行在家党员和流动党员“一联一”结对。三是建立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结合党员承诺制目标责任书,要求流动党员做出承诺,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流动党员的积极性。四是建立规范服务管理制度。建立服务承诺制度、分类教育制度、持证管理制度。五是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关怀理事会管理制度。

3、建立健全承诺服务体系。一是着力营造环境。对流动党员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引导和保护党员合理流动。同时,通过劳动等部门,及时为外出党员提供劳务信息服务,并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开展劳务输出。及时了解外出、外来流动党员的实际困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使流动党员安心务工经商。二是努力提供保障。为流动党员提供技能、物质等方面的保障,既提供技

术技能方面的培训,也及时与流入地党员组织取得联系,使流动党员外出有依靠。流动党员外出前,基层党组织指定专人进行行前谈话教育,重点引导党员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进一步强化党员的宗旨观念和党性意识。三是积极打造平台。加大对流动党员的关怀力度,通过开展“我为家乡献一策”等主题实践活动,增强流动党员的家乡观念,激发他们回乡创业、发挥作用的激情和愿望,真正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各种商会、专业协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在外来流动党员中开展“亮身份、树形象”主题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诚信经营、守法致富、扶贫济困。四是积极吸收外来流动党员参加所在地党组织的党员代表会议,推荐优秀外来流动党员进入企业(协会)管理层,把外来流动党员纳入各级评选表彰范围,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的权利。

第三篇:xx市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市人才服务局流动党员

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流动党员是指因工作、生活地点等因素,长期无法正常参加党组织活动的党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流动党员的数量不段增加,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工作,已成为新形势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市人才服务局流动党员总体情况

目前市人才服务局流动人员党委管理的流动党员有2662名,流动党委下设立2个党总支、33个党支部。其中,

35岁以下的党员占90%、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占88%左右,呈现出年轻化、学历高特点;从地域分布上看,以省内为主,遍布全国;从就业方向上看,几乎全部从业于非公经济组织。

流动党委设专职副书记一名,配备四名工作人员。平均每月在网站发布信息20条、接听电话咨询500多人次、窗口业务办理600笔、现场咨询300多人次。

二、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缺少党建工作经费,工作难开展

由于缺少必要的工作经费,许多党建工作和设想,如流动党员的教育培训、组织生活、表彰奖励等因缺少经费保障难于开展。

(二)缺乏对支部书记保障政策和手段

支部书记是抓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枢纽,承担着大量基础性工作。各个支部书记都是流动党员担任,党组织对他们理应给予一定工作补贴、交通和通信补贴、支部工作经费等扶持,但在这些方面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党费难收缴

很多党员因为在外地工作等原因,普遍存在不及时缴纳党费情况。还有些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履行党员义务意识较低,经常欠缴党费。

(四)党员情况难掌握,组织生活难开展

流动党委管理的流动人才党员大部分为高校毕业生,他们将组织关系转至人才后即到全国各地工作。由于流动人才党员的分布广,流动性大,加上部分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在外出前、流入后不及时向党组织报告,导致出现流动人才党员“流出地党组织联络难、流入地党组织无人管”的局面。流动人才党员大部分都工作在非公经济领域,受到时间、工作环境等条件限制,缺乏主动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导致组织开展“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难以开展。

三、针对存在的问题,流动党委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加强管理

(一)利用互联网,搭建网上党建平台。一是在“党员之家”网站和手机APP中,实现了党员教育管理功能。流动党员可在网上进行党课学习、每日答题、上传思想汇报,同时增加各支部书记网上管理权限,可随时掌握本支部党员的学习教育、党费交纳等情况,并对本支部党员表现情况量化计分,按月排名。二是建立了党员QQ群、微信群,加强与流动党员的沟通联系。党员通过QQ、微信群等方式接收学习资料、活动通知、进行互动交流、在线咨询等。部分支部还利用微信群开展了民主生活会等网上支部会议。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推动了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二)选优配强支部书记。从流动党员中选拨思想认识端正、工作相对稳定的党员来担任支部书记,出台对支部的考核办法,明确工作职责和考核依据,使支部书记既感到光荣又感到压力。经过长期培养,党委凝聚了一批核心支部书记,打造出一支聚之能至、团结互助的骨干力量。

(三)不断开展思想教育。针对流动人才党员人数多、来源广、流动快的特点,不断丰富流动人才党员教育内容,强化可持续、常态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一是聘请专家授课。聘请市委党校教授连续举办了4期“两学一做”专题讲座,共有625名流动人才党员参加了教育讲座。二是学习先进典型。通过基层党支部组织流动人才党员观看“两优一先”、“两学一做”特别节目《榜样》,收到流动人才党员递交的心得体会171份。三是开展知识培训。为提升支部委员的履职尽责能力、强化预备党员思想教育,定期组织支部委员和预备党员开展党务工作和党的基本知识培训。同时,举办流动人才党员沟通能力和执行能力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帮助流动人才党员学习技能、优化知识结构,提升了党员的综合素质。

(四)不断促进创业就业。充分发挥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自身职能优势,通过求职登记、网上自荐、困难党员重点推荐、举办创业培训班等方式,及时向党员提供招聘岗位信息,创造就业机会。2014年以来,成功创办黑龙江禾韵科技发展公司,带动200余人就业;1名流动人才党员入住孵化基地开展创业活动;20余名流动人才党员通过创业就业帮扶实现重新就业。

(五)不断强化关爱帮扶。在“党员之家”网站上专门开辟了政策问答、办事指南、就业困难流动人才党员信息发布与推荐等栏目,并积极帮助解决流动人才党员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向1名困难流动人才党员发放困难补助500元,及时送去党的温暖和关怀。通过帮扶工作促进了组织找党员向党员主动找组织的逐步转变,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六)不断活化工作载体。先后组织流动党员参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举办座谈会、开展党的知识竞赛、在党员QQ群上开设“每周新书推荐”,赴双城市公正乡小学和社会福利院帮扶活动,开展“绿色家园从我做起”的植树活动;组织60余名流动人才党员带领香坊区向阳乡中心小学校100名贫困小学生,到北大荒现代农业园开展“快乐六一与爱同行主题实践活动,增强了流动人才党员的社会责任感。组织党员参观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园、东北烈士纪念馆,开展了建党97周年“七一”主题党日活动。

四、关于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为切入点

流动党员的管理不同于传统的“单位党建”,

流动党员的“三无关系”(无资产关系、无人事关系、无行政隶属关系)注定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无法依靠行政强制权威、组织命令权威等方式,只能从塑造“非权力权威”角度进行思考。例如:培养流动党员管理人员的个人人格魅力、精选适合流动党员需求的党建内容、选择流动党员乐于接受的管理方式、流动党员管理立足于为流动党员提供服务等等,

“非权力权威”其功效虽不如“权力权威”快捷,但能使流动党员对管理产生真正的内心服膺。因此真正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一是要考虑到流动党员的实际工作、生活情况,适度灵活地开展活动,不必过于拘泥管理形式,一切以管理实效为重。上级党组织在检查流动党委工作时,也应持与“单位党员”不同的考核标准。二是要把

“服务、帮助、引导”作为党员管理的切入点,先获得流动党员的内心认同,而后加以管理,这样很多工作就会顺利的多。

(二)借助互联网,加强教育管理

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建立全国流动党员信息库,实现信息化管理,这样能够有效的掌握流动党员的动态,切实提高流动党员管理成效。

(三)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可以参照非公企业党费管理办法,流动党委上缴的党费全额返还,用于开展流动党员教育培训、支部书记工作补贴、建立流动党员活动场所等等,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继续推进网上党建平台建设,跟建设银行合作,实现网上交纳党费功能,进一步方便流动党员。

二是在经费到位后,开展支部书记培训工作,

进一步提高支部书记队伍综合能力素质和整体工作水平。

三是利用“哈尔滨人才”手机APP,动态更新党员信息,防止党员失联。

四是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健全支部组织框架,同时按照党员的工作行业、工作地区重新划分支部,调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五是严格党员管理。采用定性评议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量化党员考核标准,加强对党员的监督管理。对不合格党员按照组织程序进行处理。

第四篇:凤山乡流动党员管理情况汇报

一、加强领导落实管理责任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关键在于领导重视,责任落实,措施得力。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措施,把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作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来突破,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党建目标考核。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台账和发放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各党支部负责联系流动党员和对流动党员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形成了双管齐抓的管理机制。同时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从乡党委到各支部,层层签订责任状。

二、调查摸底建立管理台账

为了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各级党组织每年3月底以前,以各村(社区)支部为单位组织力量对本管辖区内的流动党员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收集流出、流入党员的动态,了解党员的务工原因、具体地址、联系方式及所从事的工作等情况,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台账,对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努力做到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清楚、外出时间去向清楚、联系方式清楚。经调查摸底,2010年,我乡外出流动党员有25名,跨省流出13名,持流动党员活动证20名。外出流动党员以农村农民党员为主,主要集中在广东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务工,从事建筑、服务、保安等职业。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机制

为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意见》文件精神,我乡立足于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推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目标,先后制定和完

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着力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申请备案制度。凡是要外出的党员,都要填写《党员流动申请表》,说明外出的事由、时间、地点、联系方式等,经支部同意后,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二是建立双向联系制度。要求流出党员主动将在外面流动的情况与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保持经常性联系;流出党员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明确专人“一对一”联系流动党员。三是建立“三查一报”制度。每半年对流动党员基本情况进行一次普遍检查,重点检查流动党员是否办理了《流动党员活动证》,是否转接了组织关系,是否交纳了党费,是否与流入地党组织建立了联系等。四是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各党支部每季度召开一次流动党员联系人会议,及时掌握、通报流动党员的有关情况,研究教育管理办法,落实教育管理措施。乡党委每半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党支部关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情况汇报,专题研究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三、改进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管理方式。我乡各级党组织在调查摸底,对流动党员逐一登记造册,建立管理台账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改进方式,普遍采取“七个一”的管理模式,即“一封信”,每年春节前给流动党员寄发一封慰问信,给予组织上的关怀;“一座谈”,每年春节召开一次流动党员座谈会,了解他们一年来的思想、生活动态;“一慰问”每年利用节日对流动党员进行慰问,帮助他们解决部分生活困难问题;“一评议”,每年对全体流动党员进行一次整体评议,针对突出问题进行整改;“一张联系卡”,给每位流动党员制作、发放一张联系卡,方便流动党员及时迅速的联系上组织;“一培训”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流动党员培训班,讲解当前形势,确保流动党员及时迅速了解当前党的方针政策:“一帮扶”,乡党政领导、机关党员干部和各村支委

对流动党员实行“一对一”帮扶,细化责任,切实解决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为了更好地为流动党员服务,开通了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方便流动党员与党组织联系。

四、创新载体丰富教育形式

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仅依靠“三会一课”的教育管理模式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这是由流动党员的流动性决定的。我乡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中,创新教育管理载体,不断丰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形式。一是强化行前教育和返乡教育。支部通过行前核发《流动党员活动证》和返乡查验活动证时,加强对流动党员的行前教育和返乡教育。二是利用传统节日集中教育。利用春节举办外出务工党员座谈会,听取回乡过年的外出务工党员的学习和工作的情况汇报,教育外出党员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勤劳致富、合法致富,同时,要求外出党员及时向所在支部或党委提供市场信息。以新农村建设、“三培两带”和“红旗标兵”工程为载体,培养农村流动党员成为致富能人。

第五篇:嘉定镇流动党员管理情况汇报

嘉定镇位于信丰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2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6199亩,山地33万亩。总人口16.8万人,总户数4万多户。辖10个社区居委会,38个村委会,693个村民小组,党员2268名,其中流动党员52名。

“对接长珠闽、推进工业化、服务新信丰、当好排头兵”发展战略的提出,出现了大批外地党员商人到我镇来投资兴业、经商务工,镇内一些农村党员和城镇下岗无业党员为了早日脱贫致富或谋求更高更好的发展,不断地涌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经商。流动党员的频繁流动给我镇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甚至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党组织十分重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一、加强领导落实管理责任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关键在于领导重视,责任落实,措施得力。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措施,把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作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来突破,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党建目标考核。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台账和发放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各党支部负责联系流动党员和对流动党员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形成了双管齐抓的管理机制。同时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从镇党委到各支部,层层签订责任状。

二、调查摸底建立管理台账

为了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各级党组织每年3月底以

前,以各村(社区)支部为单位组织力量对本管辖区内的流动党员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收集流出、流入党员的动态,了解党员的务工原因、具体地址、联系方式及所从事的工作等情况,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台账,对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努力做到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清楚、外出时间去向清楚、联系方式清楚。经调查摸底,2006年,我镇外出流动党员有52名,跨省流出48名,持流动党员活动证43名。外出流动党员以农村农民党员为主,主要集中在广东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务工,从事建筑、服务、保安等职业,也有部分流动党员在外创办实业。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机制

为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意见》文件精神,我镇立足于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推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目标,先后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着力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申请备案制度。凡是要外出的党员,都要填写《党员流动申请表》,说明外出的事由、时间、地点、联系方式等,经支部同意后,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二是建立双向联系制度。要求流出党员主动将在外面流动的情况与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保持经常性联系;流出党员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明确专人“一对一”联系流动党员。三是建立“三查一报”制度。每半年对流动党员基本情况进行一次普遍检查,重点检查流动党员是否办理了《流动党员活动证》,是否转接了组织关系,是否交纳了党费,是否与流入地党组织建立了联系等,并将检查结果报县委组织部备案。四是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各党支部每季度召开一次流动党员联系人会议,及时掌握、通报流动党员的有关情况,研究教育管理办法,落实教育管理措施。镇党委每半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

党支部关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情况汇报,专题研究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三、改进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管理方式。我镇各级党组织在调查摸底,对流动党员逐一登记造册,建立管理台账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改进方式,普遍采取“七个一”的管理模式,即“一封信”,每年春节前给流动党员寄发一封慰问信,给予组织上的关怀;“一座谈”,每年春节召开一次流动党员座谈会,了解他们一年来的思想、生活动态;“一慰问”每年利用节日或外出招商时机对流动党员进行慰问,帮助他们解决部分生活困难问题;“一评议”,每年对全体流动党员进行一次整体评议,针对突出问题进行整改;“一张联系卡”,给每位流动党员制作、发放一张联系卡,方便流动党员及时迅速的联系上组织;“一培训”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流动党员培训班,讲解当前形势,确保流动党员及时迅速了解当前党的方针政策:“一帮扶”,镇党政领导、机关党员干部和各村支委对流动党员实行“一对一”帮扶,细化责任,切实解决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为了更好地为流动党员服务,开通了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方便流动党员与党组织联系。

四、创新载体丰富教育形式

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仅依靠“三会一课”的教育管理模式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这是由流动党员的流动性决定的。我镇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中,创新教育管理载体,不断丰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形式。一是强化行前教育和返乡教育。支部通过行前核发《流动党员活动证》和返乡查验活动证时,加强对流动党员的行前教育和返乡教育。二是利用传统节日集中教育。利用春节举办外出务工党员座谈会,听取回乡过年

的外出务工党员的学习和工作的情况汇报,教育外出党员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勤劳致富、合法致富,积极鼓励外出经商办企业的党员,把在外积累的资金、技术带回家乡,领办企业,兴建公益事业,参与家乡建设。同时,要求外出党员及时向所在支部或党委提供市场信息。以新农村建设、“三培两带”和“红旗标兵”工程为载体,培养农村流动党员成为致富能人。

上一篇: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下一篇:临床医学专业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