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讷河市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

2024-04-12

黑龙江省讷河市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通用8篇)

篇1:黑龙江省讷河市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

黑龙江省讷河市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特点。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在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一般而言,农村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较长,反之则较短。据调查,早在2008年我市一些乡镇就已全面落实劳动力转移模式化建设,使镇级模式化建设达到10有的标准,村级达到4有的标准,为乡镇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条件。其中龙河镇在劳动力转移工作上,投入8万元,为13个村统一购置了微机,并且统一制作了相关图板及信息发布栏,购买了档案柜等;在一周之内配齐了镇村的劳动力转移所需的基础设施,在信息上保证了信息的畅通,做到了用工信息家喻户晓,并且为劳动力转移人员解决留守家庭实际困难,使在外人员安心工作。截止到2008年7月底,我市累计输出劳动力144579人,其中当年新转移3579人,有组织转移达65%,劳务创收58526万元,人均劳务收入4048元,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从事纯体力劳动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而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快速转变,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是工作难找,钱难赚,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据调查统计,从事此类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外出劳力的70%以上。外出务工劳动力的身份正由单纯的打工者向农业开发大户、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走向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视野拓宽了,知识增多了,有了一定资金积蓄,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搞各种开发,从而真正发家致富。劳作了大半年的讷河市学田镇农民杨东没有赋闲在家,而是通过本市有组织的劳动力转移,当上了鞍山钢铁公司的电焊工人,由此开始了季节性的打工生活。据统计,讷河市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51291人,这其中有长年转移的,也有季节性转移的,杨东只是劳转大军中普通的一员。

截至目前,讷河市劳务创收已达11.5亿元,人均劳务收入达7648元。去年,劳务经济为讷河农民人均增收2116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45.3%,首次跃居农民收入构 1

成的第一位。

讷河现有农村人口60多万,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本市14个劳务中介组织的突出作用,讷河市创建了天津大寺、吉林珲春、绥芬河等外埠基地112个,外地用工信息三天内就可到村进屯。每年,中介组织和基地可为农民提供务工岗位2万多个。

吉林珲春劳务基地是2007年8月创建的,现已转移本乡富余劳动力1100人,年人均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目前,这个基地已与韩国裳邦尔制衣有限公司、凤华制衣厂、双菱制衣厂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劳务合作关系,随时掌握用工信息并输出劳务人员。天津大寺劳务基地是兆林村农民王金喜创建的,这个基地共转移以兆林村为主的农村劳动力1013人,被当地人称为“兆林一条街”。辽宁刘二堡劳务基地已转移劳动力539人,以制鞋为主。绥芬河劳务基地,主要开展对俄贸易、建筑装潢、种菜等劳务。

在劳转工作中,讷河市抓住全市大上项目的有利契机,加大劳动力就地转移工作力度,已达1.57万人。今年,仅普邦明胶一家企业用工人数就达到了200多人。二克浅镇万兴村借助本地与工业园区较近的地理优势,积极开展劳动力就地转移工作,除省外及从事土地经营的劳动力外,其余均在本地实现转移安置。目前,仅这个村在本地务工人数就达700多人。

在劳转工作中,讷河市还注重典型引路作用的发挥,每到春节期间,各乡镇领导都要与返乡农民工座谈,并召开典型报告会,用身边的人和事来感知农民。六合镇河南村农民闵宪宗,前些年赴俄从事蔬菜种植,后来带领本镇及周边乡镇的农民赴俄输出劳务。经他输出的农民2000多人次,人均收入从开始的7000元增长到现在的17000元,并在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阿巴坎等地形成规模。

面对优胜劣汰的劳动力市场,讷河市本着“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工作原则,加大了技能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农民工择业转岗能力。学田镇学田村李金凤、李金辉两姐妹,通过参加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学到了服装加工技术和美容美发技术。她们通过中介组织到大连从事服装加工,因能吃苦并钻研技术,被选送到日本做研修生。回国后二人又重修第二专业——美容,并在大连开办了自己的美容店,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

近两年,讷河市共培训劳务人员42150人。今年阳光工程培训又针对实际,调整了方向,重点以涉农专业为主。全市转移的技能型劳动力比例占到了转移总数的23%。劳

务输出不仅数量上有扩张,质量上也越来越高。

讷河市投入资金101.16万元,在15个乡镇171个行政村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模式化管理室,富余劳动力全部实现动态连贯式管理。市里还建立了109个服务站,实行上门服务,方便农民工。医保局在外埠建立了新农合定点医院4个,使11万农民工在异地享受新农合政策。为确保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他们还建立和完善了法律援助服务工作制度,无偿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措施。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振兴讷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措施来抓。二是完善法规政策,以政策促输出。三是做好转移培训,以素质促输出。四是加强劳务协作,积极开辟国内国外两个劳务市场。五是规范用工秩序,切实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黑龙江省讷河市富余劳动力转移

情况调查报告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

交通工程系汽检101班

龙思达

2011年2月24日

篇2:黑龙江省讷河市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

为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多年来实行了包括减少中小企业税负和提高银行贷款等多项优惠政策支持扩大就业,尤其是在面临国内外较为严峻的经济增长形势和就业压力的状况下,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近年又审时度势出台了支持微型企业创业的多项优惠政策,为积极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断努力和探索。开个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国家在坚持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基本国策的情况下,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支持西部大开发,近年来,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新口号,在十二五开篇之际,为了探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状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专业情况,我们小组本次的选题是农村胜利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在这个选题下,我们重点调查了小组成员家乡所在地,重庆市云阳县和重庆市奉节县以及江西省九江市的部分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希望通过对这些地区的详细的调查,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切实解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了解他们在社会大转型改革的进程中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所取得成就和遇到的现实问题并为当地农村乃至全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或是创业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指导。

为掌握大量的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我们小组坚持马克思主席哲学的基本方法,利用寒假亲身深入实际去调查访问,并积极做好寻访记录。我们主要设计了当地人口数量,每家剩余劳动力数量情况,在家人员年龄及健康状况,转移剩余劳动力数量及健康状况,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就业或创业地域去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或是创业的行业,外出就业或是创业所面临的压力或是不理条件,国家就业扶持或是就业培训惠及人员情况,家乡创意最近有哪些新的优惠或是鼓励政策等诸多方面,力求全面的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压力,积极探索政府在扩大就业,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帮扶情况,在必要的情况下呼吁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农村建设。但根据集体实际我们小组成又有没有完全机械和意思不动的采用了原始的调查问卷的方法,以上所列的调查内容只是我们的一个调查提纲,我们所采用的是亲自到当地村委会或是农民家里进行现场的调查。得知我们的调查可能给他们带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许多农民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他们的情况。他们中的一些年轻人谈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策的方框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便利,他们的就业有了许多新的方式,许多年轻的夫妇选择了到外地自己创业,许多人开启了自己的餐厅。受访的老王叔今年四十岁,他们一家在外面开面坊已经是多年了,现在除了面坊以外他们还有了一家自己的规模不大中餐厅。谈到他们的创业,老王马上有了兴趣“其实这也不算创业,我们两口子也没啥文化,那时在家种地又的缴税,我们两口子那时都还年轻,干不动那地里的重活就出去了,那时她妈还反对呢。说是什么逃烂守不烂的,直到前几年我们赚了点儿钱自己买了车,虽然不算什么好车,不过就是个代步工具嘛,她妈才没那么说了”这是一旁的王大婶一边给果盘里添糖果一面反对到“当时你爸不也是很反对嘛,说什么也要让我留下在家里把两个娃看好”

听到这里,我们的组员若有所思道:“王叔啊,你们给我们村里开了个好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效仿你们大都已经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许多人再也不指望着祖宗留下的那靠天吃饭的一亩三分地了,谢谢你们。那么你们能不能给我们说一说你们在自己外出闯荡的时候遇到了那些困难呢,我们打算把这些困难总结起来为将来其他人创业提供下指导也是你们二位的功绩啊”这是坐在一边儿许久没有怎么说话的王婶用右手抓了抓左手说到,就是苦了咱爸妈和娃儿们,爸妈都是这么大岁数了,那时辛辛苦苦的把我们一炮死一泡尿的拉扯大,到了这个年纪本应该享享清福的,可是还帮我们看着娃儿。那时我们刚出门,身上没有一分钱,娃儿在外地上学得给借读费,不划算就留在家里了,还有娃儿,当我们出门三年后第一次回家的时候,小娃儿都一直躲在他爷爷身后都不认识我这个妈了”说着说着头就低下去了,仿佛真是触及了许久没有提及的意一件伤心事。这是王大叔用手指了指厨房方向的门说到:“娃”他妈,时间也不早了,快去做午饭,我和他们再聊聊”就把几乎要哭出来的王婶只走了。王叔继续说到“当时才出门的时候是在太苦了,出门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两千块钱,那是还是孩子他爷爷多年的继续在加上左邻右舍借起来,那是十多年前,物价比现在低,又是住的最差劲的房子出门第一各月工作没找好房租都交了一百五十块,眼看着娃儿不久就要上学了,那是学费虽然不贵,可是自己硬是拿不出来,差点儿眼泪都掉下来了,后来我在工地上找了份工作,每天太阳再大业的上班,一天累的要死,他妈就给我做饭,这样过了一年感觉硬是不行了,家里孩子爷爷也不支持就回家又中了一年多的地,后来一个亲戚说他再西藏搞面坊一年毛利润赚了二十多万,尽管累点儿,那当时对我们来说可是天文数字啊,就这样一年后我们又左拉右借拼凑了五万块钱去了西藏。之后才有几经周转最后有了现在这个样子。”

看到王叔现在的样子不仅为他们感到高兴,但是当回味起他们所经历的苦难时有禁不住为他们心酸,他们的遭遇不是他们一个人的遭遇而是这一代人中许多人遇到的问题:没多少文化,有闯劲儿,在外面遭受了许多波折,当时几乎没有政府的人和支助,虽然有了现在比较安定和舒适的生活但感觉对不住老人和孩子,正是在社会转型改革之中出现了大量需要关怀的空巢老人和空巢孩子。

近年来,政府十分关怀空巢老人和儿童,同时提供了大量免费的劳工培训,和积极支持微企创业的扶持政策为使农民工更轻松的找到更好的工作不懈努力也是我们看到了希望。

我们进行这个选题调查时正直一个返乡的农民工老李给儿子主持订婚仪式,说起这桩喜事儿老李可是深有感慨,以前老李一个人出门在一个建筑工地打工,收入低不说老板还老是拖欠工资,就连现在他都没在那个老板手上干活了有个老板都还欠着他的钱。自从家乡政府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后,他主动报名学习了线路装修,本来自己爱好这个又有一定的基础,他学的很快,经过学习市内市外已有较多的就业机会供他选择。他说其实工资都差不多,远走不如近爬,以来离家近可以照顾照顾老人。爸妈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家里就他这么一个儿子,有个姐姐远嫁到外地了。现在儿子也大了,可以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呢经济上的压力也不是特别大,乘着自己现在还不算太老就随便在离家近找份工作,自己也没啥别的追求了。

当问及,政府组织的这类培训对自己的切身帮助时,老李有些情绪激动的说,确实要感谢政府啊,要是没有政府的免费技能培训说不定自己现在还在那个工地上做呢,也还是一如既往的拿不到工资。我们连忙向老李介绍国家最近出台的关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犯法的事情,希望可以平复老李的激动的情绪。老李说,其实他也听说了这个政策。但是具体实行起来还是很有难度,就拿采矿业许多老板都是无价无本就开始了所谓的创业,其实也就是一些未经允许的私营小矿。一旦真的开出了较好的矿石,老板有找好了销路的话,员工就可以很快的拿到自己的苦的工资,但是一旦勘测失误或是虽然开出了矿石但老板没找好销路的话老板照样跑路。

针对老李提到的这个问题,我们虽然一直解释政府近来来的努力并叫他坚信未来一定会更好的,但是肯定还有很多路要走。谈及政府的免费技能培训,老李说虽然对他很有帮助,但是培训中还是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问题。比如培训技能是否使用的问题,为此我们也在当地的政府了解到了一些情况,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说,由于之前的宣传不到位,即使是免费的培训还是有许多人不愿意去,就算勉强去了也不好好学,所聘请的教员教授的东西有时候确实好像也不太实用,但这毕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相信给他们一些时间他们会做的更好。同时他也希望上级政府能够做好调研和统筹给他们更好的指导。他们也将全力的去配合上级政府的指导意见展开有效的工作。

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小组成员相当满意,接下来我们走访了一对兄弟家庭,哥哥年近三十,弟弟呢正月初一刚好二十八,这两兄弟可谓算是我们所走访的人员中比较年轻的新生代了。自然他们的想法或许在我们这个选题下是值得一谈的。哥哥从初中毕业就没上学了,之前一直在外面工厂做工。四年前和嫂子结了婚,之后一起去了北方挂面条。据说生意还算可以,但是就是太累了点儿,每天早上三大当很多人刚刚开始进入美梦的时候小两口就得起床准备第二天的工作了,毕竟还年轻,经不起折腾,何况还带着一个不满三岁的儿子,听说最近几年国家不仅免除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还大力扶持自主创业。这哥两口在经过一些商议后就决定放弃原来的行业回来搞了个养羊场。他们想啊,技术嘛可以去参加政府组织的交流学习,场地嘛,自家的几乎都不要钱,就是要点儿饲料。何况近几年来羊的价格一直走高就自筹了三十万买了近一百只羊,新修了羊圈。羊圈上面的一半是凉板的,另一半是实地的,下面是新挖的鱼塘,还颇有点儿珠江三角洲的感觉,毕竟是新一代嘛,见过世面,总想着利益最大化。据说羊场建成那天,这哥两的老母亲还说现在啊,世道真是变了哦,现在的羊住的比以前他们人还住的好。经过验收还获得了国家的标准养殖场地补贴和养羊数量上的补贴。

这家兄弟也是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但是却学了个计算机专业制图,其实学的也不精,这个半碗水在农村似乎没啥用处,但是他却学会了全新的思维,他搞自主创业是经过思考的,不仅的要求启动资金少,还得风险小,利润大,最好是切合时代要求环保无污染。他首先也是想到了搞养殖业,农村嘛,除了养殖的牲口的自己掏钱买之外其他的几乎什么都不需要话太多的钱,况且政府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场还有相关的补贴。正是因为他比哥哥后出生,有上过计算机这个先进专业的课程,他首先分析了搞养殖所面临的挑战。你看吧,虽然成本不大,技术要求也不太高,效益都是可以看到见的。但难免动物会生病啊,要是一般的病还好,要是传染病呢?那不什么都得从新开始啊。何况年轻人谁愿意和那些又脏又臭的东西在一起啊。他们考虑的是环保啊,就算创立不了科技型的企业什么的,至少也得是绿色无害的啊,所以他在三年前就果断的选择了木耳生产,起初是与同村的其他几个人合伙,后来别人有了更好的出路而他却没有,何况妻子去年生孩子就让他一个人把生意全并了,并下生意之后,他自己买了辆配送的车,目前他的客户已经已经遍及了临近的县城,据说在忙季他生产的无公害蘑菇还供不应求。

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难处,比如交通不便,信息不便,尽管现在的通信很发达,但是有用的商业信息大都被大商人所有。因为交通不便,每次送货产生大量的交通费在很大程度上压低了自己原本就比较微薄的利润。

另外据我们了解到,就在今年,多地的当地政府不仅派专人去整体发展较好的江苏等地实地考察学习之后,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分别推出了相应的种植和养殖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有专人指导政府还和农夫签订了包收合同,我们小组成员走访的重庆市奉节县的一个乡今年就定下了万亩种玉米种植计划,像这样的种玉米价格是一般玉米的两到三倍,尽管收成相对低点儿。

当然这些只是我们调查中的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随着改革开放进行三十多年来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多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的转移,他们转移的地域很广,东至东部沿海,西至新疆西藏,北至吉林哈尔滨,南至广东海南;他们的转移后从事的行业及其丰富广泛,年纪较轻和有闯进有知识的人多从事自主创业,并能在自主创意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尤其是今年来许多年轻的创业者不仅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人考虑到如何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并在十二五规划大的指导方针下,坚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坚持把家乡的特色推向全国而尽自己的努力。并且它们中的越来越多的人考虑到了到家乡发展,对家乡强烈的归属感和亲切感使他们大都愿意为家乡的建设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在改变家乡整体经济状况和就业状况上不断下功夫。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困惑或是困难:外出创业机会虽多,但一般启动资金需要量大;外出打工工资较低且不易拿到现钱,且有时还会遭遇歧视尤其是把自己的孩子留给父母,不仅加重了父母的负担还是他们缺乏必要的精神依靠;家乡创业交通条件又不太好,且商业信息较封闭,产品没有固定的销售途径,有效的创业项目的培训都得自己掏钱培训等切实困难。

通过调查发现的他们这些实际的困难,我们小组认为,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政府一方面应该组织更多的学习和培训,尤其是对他们就业方式和就业观的培训,在具体的技能培训时要更加深入实际,切实选择他们所需要的项目,并注重培训效率;另外一方面,政府也应该继续加大对自己创业者的支持力度,充分卸掉,从资金配资,政策帮扶和税收减免等政策积极鼓励自主创业;另外在保障外出民工的权利方面也的继续努力,切实做到以人为本,要知道他们一个人的工资不仅关系他的家庭的日常开支和运转,更关系到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的赡养等系列问题。毕竟这些都是安国安民的大事情!

篇3:黑龙江省讷河市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

疏勒县巴仁乡农牧业就业比重比较大。由于该乡人多地少、自然环境恶劣, 当地第二、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 农牧业发展空间和提供的收入有限, 无法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失地农民问题。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基于城市建设及工业用地需要而耕地被征用的农民。巴仁乡因为离县城很近, 农民也面临土地被征购的问题, 从2006年开始共计1 300人成了失地农民。农民失去土地后, 大都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大幅下降。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 政府给予了1 500元 (年/人) 的土地补偿费。对巴仁乡来说, 顺利的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要务, 关系到巴仁乡的长久发展。因此巴仁乡始终把农业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作为农民增收和乡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这将对巴仁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喀什未来的民族关系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巴仁乡劳务输出的社会效益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不仅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 而且还是一项“投资少, 见效快, 收益大”的重要产业。出去的是思想保守的农民, 回来的是思想解放的工人;出去的是普通劳动力, 回来的是有一技之长和丰富经验的能人;出去的是两手空空的农民, 回来的是发家致富的创业者。

1. 增加农民收入。

劳务输出最直接最明显的效果就是促进农民经济状况的改善, 增加家庭收入。巴仁乡农民的纯收入不超过100元/月。出去打工以后, 扣除伙食费用, 有些务工者的收入将近1 500元/月。务工收入甚至成了部分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2. 有效拉动消费。

巴仁乡的劳务输出带来农民经济状况的改善最直接体现在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劳务输出让巴仁乡农民增加了消费支出, 很多家庭的支出不再像以前那样以衣食为主了, 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等现代化电器相继进入了寻常老百姓家,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3. 积累建设资金。

对巴仁乡的农民来说, 劳务输出收入一部分补贴家用, 一部分用来储蓄。以各种形式转变成了建设资金。一些外出打工的家庭改造了以前的旧房子, 居住条件大有改善。

4. 提高了务工人员素质。

巴仁乡的外出务工者大部分是初中文化程度, 普通劳动力。外出务工中由于环境的影响和从事工作的需要, 有的学技术、有的学管理, 成为一技之长和丰富经验的能人。虽然大部分的务工者回乡依然从事农业种植, 但他们接受能力和创新意识比较强。

三、巴仁乡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1. 观念落后。

农民思想观念陈旧, 大多数低收入农民没能全面认识和评价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作用。大多数低收入农民受传统习俗的影响, 怕冒风险, 不愿意放弃耕地而从事传统的生产模式, 也形成了妇女基本不出门的旧习。另外, “这些十几岁的维族女孩子被送到内地后是在被迫从事不正当职业”等谣言在当地社会中引起不小的反响。在传统观念和负面宣传的影响下, 女孩不能轻易走出家门, 不能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 不少妇女富余劳动力的外出劳动致富的愿望被极大的抑制。

2. 能力低下。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其转移能力的强弱, 在转移过程中就需要以培训作为前提和基础来加强和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 以符合劳动力市场与企业的需求。目前该乡的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 相当一部分人文化程度较低。这导致了外出务工人员就业难、工种差、收入低。由于他们平时使用维语, 缺乏汉语交流能力, 这使他们的就业空间狭小, 在转移过程中只能在一些低层次的产业中靠从事一些以体力为主的岗位就业, 而难以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就业。

3. 转移渠道单一。

巴仁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领域较为单一, 主要集中在劳动技能要求低、劳动环境恶劣、相对工资收入少的制造业 (裁缝、制鞋等行业) 。该乡的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除了很少部分男性自发外出务工外, 主要依靠政府组织的方式来实现, 而政府组织的全都是刚初中毕业或者是刚离婚的青年女性。女性比起男性体力上具有一定的劣势, 无法完全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现在该乡实现就业产业转移和外出打工的比例男性小于女性。

4. 外出务工时间短。

由于劳务输出起步较晚, 劳动力市场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机制不完善和制度不健全, 民办中介机构不多。富余劳动力利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 以短距离流动为主, 大多数劳动力单身外出, 转移人口以非举家转移为主, 在外面打工一、两年依然回家, 没有脱离家庭生活。另外, 劳动力转移时间的长短从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劳动力是否拥有稳定的非农就业路, 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时间越长, 经验越丰富, 收入自然就越高, 从事的就业比较固定。

四、相关对策和建议

1. 强化宣传教育帮助农民转变观念。

长期以来,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意识的约束和生活方式的习惯, 在农民中一直存在不离故土, 留在农村的观念。加上有些人片面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所以很多富余劳动力不想转, 不愿转, 不敢转。[1]针对这种情况, 要加强宣传工作, 采取有效地措施。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促进农民从要我转移阶段向我要转移阶段推进。

2. 发挥政府职能促进劳动力有序转移。

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而提高综合素质是一个有效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在这个工作中一要健全农业剩余劳动力培训组织, 改变过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缺乏统一组织, 盲目、无序的自发自流的局面。二要培训网络知识, 帮助他们用网络得到就业信息, 提高综合能力。三要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内容, 加强汉语能力, 为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解决好语言关问题的同时, 注重加强法律法规和道德教育, 使转移人员具备良好遵守法律观念。四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适合市场的供求趋势。五要补充培训经费, 为尽快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提供良好的条件。[2]

3. 加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管理。

首先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领导工作。各级劳务输出机构要统一认识, 用力挖掘劳动力资源及其发挥潜力。用网络系统适时掌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趋势, 就业信息, 建立与已输出的劳动力和用人单位沟通, 随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候, 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给予有效、实际的帮助。建立地区间劳务输出协作交流, 开展多种劳务交流活动。采取针对性措施, 促进劳动力有序、有组织性流动, 施行流动就业证 (卡) 配套管理制度。与多个部门协调配合, 抓好输送关, 提高全方位劳动保障服务水平。[3]

4.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富余劳动力素质。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培训是相辅相成, 相互依赖, 缺一不可, 巴仁乡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着文化素质低与劳动技能低的问题, 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过程中造成劳动收入少、就业机会少, 缺乏竞争力, 很难进入技术含量的岗位工作。劳动力素质越高, 选择就业岗位的机会就越多, 所以首先必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外出务工者的自身素质和汉语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慧秋, 吉洁.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 2004 (5) .

[2]马戎.南疆维吾尔族农民工走向沿海城市——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劳务输出调查[J].中国人口学, 2007 (10) .

[3]李振国.论劳务输出[J].河南财经学院学报, 1990 (4) .

篇4:黑龙江省讷河市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转移就业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几年来,湖南省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任务仍然艰巨。文章从实地调查入手,分析了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更好地开展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竞争力的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富余劳动力 转移 培训 对策

[作者简介]方小斌(1966- ),男,湖南洞口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农民教育;叶玲(1979- ),女,湖南常德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科技处,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农民教育;毛尚华(1965- ),男,湖南津市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宣传部部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农民教育。(湖南 长沙 410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2007-2008年度立项课题“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708ZZ29)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11-03

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转移就业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从农民到产业工人和“市民”角色的转换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逐步提高。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就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近五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工作,主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转移培训,取得良好的成效。本文试图对湖南省实施的各种转移培训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整合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源,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果,推动湖南省劳务经济的发展。

一、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

湖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2003年就下发了《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决定》,提出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到目前为止,湖南省政府部门牵头实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主要有: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省农业厅的“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省扶贫办的“雨露计划”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省教育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免费培训以及省委统战部的温暖工程农民培训等,每个主管部门都出台了相应的计划和管理办法。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除省教育厅开展的免费培训以外,湖南省其他政府层面开展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使用财政资金总计7.1475亿元人民币,共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28.5万人。(见表1)

二、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五年来,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对于提高湖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竞争力、树立劳务品牌、促进湖南省劳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通过对几年来转移培训工作的调查和比较,发现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其一,培训覆盖面小,人数偏少。湖南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省。根据《2008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08年末,全省总人口6845.2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959.95万人,农村劳动力2998.74万人;2008年全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含本乡镇)1208万人。除去已外出务工的农民,仍有近800万人需要寻找转移门路。伴随着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必然越积越多。而据省农业厅的统计,2007年一年中,接受过1个月以内短期培训的农民占8.95%,接受初级职业技术培训并取得证书的占2.29%,接受中级职业技术培训并取得证书的占0.77%,没有接受过培训的高达82.41%。相对于庞大的外出务工劳动力群体而言,参加培训的比例太低,人数偏少,严重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质量。

其二,培训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与面广量大的培训市场很不适应。转移就业人员中,没有接受过培训的比例如此之高,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这是目前湖南开展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课题组对全省118个贫困村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77.35%的村干部认为影响转移培训的主要因素是经费问题。5年来,包括中央财政投入和温暖工程社会捐助在内,全省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总经费不到7.5亿元人民币。此外,补助标准也明显偏低,难以保证培训的质量。“阳光工程”短期培训每人仅补助500元,这与培训成本有较大的差距,很容易造成培训走过场,甚至出现有名无实的现象。“雨露计划”中专学历教育培训模式3年扶贫口径每生只补助1800元,而同类培训中,广东和甘肃两省2007年扶贫补助的标准均达到了3400元(三年制)和2500元(两年制)。省教育厅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免费培训,由于没有政府的投入,靠职业院校贴钱,很难真正得到可持续开展。

其三,培训质量不高,监管不力。由于培训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一些实施培训的机构在专业设置、培训内容和教学管理上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只讲经济效益,不注重培训质量,严重影响培训声誉。部分财政补助经费未用到农民身上,各类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的素质仍需提高,项目操作远远没有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由于受经费和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多数培训仅局限于一些简单的培训项目,培训走过场甚至只造名册不实施培训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经过培训的转移劳动力和从未接受过培训的并没有显著差异。从整体上说,培训的外出就业劳动力的技术素质不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其四,有效需求不足,培训市场不够活跃。由于受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综合素质的制约,农民大多比较保守,对参加培训的作用了解不深,因而缺乏主动参与培训的意识。同时,政府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对各类培训的宣传和引导不够,缺乏有效手段,加上经费的限制,宣传工作难以落到实处,以至于造成有些学校或培训机构出现由于报名人数少而完不成培训计划任务的情况,使有限的培训经费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五,培训资源分散,整合空间很大。目前转移培训呈现多部门管理和实施的格局,每个政府部门都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培训资金。不同的转移培训项目有着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实施途径,虽然体现了培训的多样性,但同时也存在由于重复、交叉带来的浪费和矛盾。比如,省扶贫开发办实施的是面向贫困地区的转移培训,而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也实施了“湘西地区技能扶贫培训工程”。如何打破部门限制、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避免重复和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三、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建议

周强省长2009年1月12日在省人大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抓好“农村劳动力就业计划”等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加强对湖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化解城乡矛盾、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从总体上说,建议湖南省尽快完善转移培训管理体制,有效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对未(拟)转移人员、已转移人员和预备劳动力分别建立培训平台,加强监控,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具体来说,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应尽快成立由省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省农办牵头,省财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厅、省扶贫开发办以及省教育厅等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协调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和协调全省转移培训工作,拟订规划,出台相应政策,建立健全转移培训体系,理清职责,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转移培训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靠哪一个部门和机构都难以独立完成,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关涉农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其二,有效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对政府层面实施的转移培训调整职责分工。根据近五年的培训实践,结合已实施转移培训项目各自的特点,我们建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主要以打造湖南省“劳务品牌”为主,面向全省,特别是面向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据初步统计,湖南省目前返乡农民工达280万人,其中五成以上的为建筑工人和一线普工,有近四成的希望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再就业能力。省扶贫开发办主要针对贫困县和比照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继续采取已在全省贫困地区推广并已产生良好效果的以“工学交替”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模式。从今年起,国家将贫困线标准从人均年收入786元提高至1067元,全省扶贫开发的目标人群将由54.8万人增加到194.8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3.5%,转移培训任务更加艰巨。省教育厅应以预备劳动力技术教育培训为主,在普通中学开设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让不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帮助他们顺利转移就业。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湖南全省初中后、高中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约为225万人,加强对这部分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省农业厅主要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特别是面向返乡农民工的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不再承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见13页表2)

其三,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投入机制,为转移培训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一是省政府要呼吁和争取中央财政增加对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力度。培训农民工存在省级之间的溢出效应,实际上是为全国提供“公共物品”,成本应该由中央财政来负担。如果能在4万亿财政扩张计划中安排2000亿,按人均2000元的标准培训一亿农民,尽管只占5%的份额,但会给转移培训市场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湖南作为劳务输出大省,中央财政在下拨经费时应予以倾斜。二是要加大省级财政对转移培训的支付力度,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三是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有识之士、慈善组织和慈善家为农民培训和转移提供资助,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资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局面。通过财政拨一些、部门拿一些、培训机构让一些、社会筹一些等途径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项基金,保证培训经费的投入。要提高补助的标准,对各类培训进行科学的成本测算,补贴培训机构的合理支出,推动培训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四,以就业为导向,素质教育与技术教育并重,着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实现有序转移和稳定就业,培训质量是关键。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技术、师资、就业推荐等方面的优势,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开展转移培训。劳动部门实施的转移培训应把培训机构扩展到高职院校,不应只局限于在所属的技工院校和民办机构中招标选择。各培训机构必须与用人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训,把教学质量摆在第一位。对于开展短期培训的机构,重点要抓好教师的选拔和培训。教师必须取得订单企业认可的培训资格证,且至少掌握两个从业岗位或工种的技能才能上岗执教。同时,企业也选派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在培训时,校企共同制订完整灵活的教学计划,合作开发培训工种教材;要加强实训场所的建设与投入,用人单位要提供部分实训设备;要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按职业标准培养人才,重视学员动手能力培养和岗位技能的训练,把是否通过劳动部门的技能等级考证作为衡量学员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排在前三位的是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因此,对于短期培训的农民,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比职业技能的培养更为重要。要重视参训农民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安全生产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培训过程中有意识地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引入企业管理模式,使他们进入工厂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从长远来看,随着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引导性培训和短期培训应慢慢退出市场,6个月的技能培训和2年或3年学历教育培训应作为转移培训的主要形式。对于学历教育模式,应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着力培养一批知识更全面、技能更强、发展后劲更足的人才,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永久转移。

其五,加强监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管理,物价等部门要严格对培训单位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审查,严禁对受训农民实行滥收费。承担培训的机构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全省应建立一套选拔、监控、评估、退出等完善的制度体系和以稳定就业率、就业单位满意率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指导、过程监控和质量监控,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开发网上监管系统接受社会监督,杜绝套取国家资金、重复报账的现象。对违规改变资金用途,挤占、挪用、套取财政补助资金以及乱收费的培训机构,除追回资金外,取消其培训资格,并对相关责任人依法处理。

其六,加大宣传力度,整治和规范招生市场。农民观念的改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宣传和引导。各级政府和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各种场合,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培训对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宣传培训的实际效果,宣传典型案例,鼓励更多的农民走出家门接受技能培训,解决培训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同时,政府应大力整治和规范招生市场,解决目前存在的区域封锁以及利用不正当手段买卖生源等不正当竞争的现象。可以考虑在对参与转移培训的机构进行严格把关的基础上,采取类似高考招生的形式,向全省统一发布培训机构、培训专业工种、培训人数、培训期限、转移就业去向等信息,由农民自愿报名,自主选择培训机构。

其七,加强输入地政府和企业对转移务工人员的培训。从长远来看,由于拟转移劳动力、预备劳动力以及返乡劳动力都已纳入目前转移培训覆盖范围,如何做好已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完成向合格的“产业工人”和“城市市民”的角色转变是一个需要更加关注的问题。对于跨省转移的农民工,省政府应通过相应渠道建立与输入地的协调机制,实行优势互补,联合培训,形成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企业与农民工多赢的局面。劳动力输入地政府应树立大局观念,从政策上、资金上支持和引导外来农民工接受职业培训,使他们在务工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成为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让他们能安心留在当地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当地政府还应通过立法,要求企业履行对员工的培训责任。同时,制定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培训投入,加强对转移农民工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张云华,杨晓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3).

篇5:黑龙江省讷河市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

查及对策思考

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调查及对策思考近年来,以引导从事小吃业为重点,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创造了良好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何进一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克服薄弱环节,科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仍然是我县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迎解“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作些肤浅的探讨。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状况。调查显示:截止去年底,本县农村总人口人,劳动力人。实现转移的劳动力达人,占全县农

村劳动力的.%,其中外出务工的人。当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人,占.%。说明农村劳动力还在不断向外、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行业分布。据初步统计,全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以经营小吃为主的餐饮业占.%;工建运业占.%;纯打工业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从事一二三产的比重从年的∶.∶.调整为现在的.∶.∶.。说明农村劳动力已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和流向。在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受亲朋好友影响、介绍和政府发动外出务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从流向分布看,在省外的人,占.%;在本省市外的人,占.%;在本市内的人,占.%;在境外的人占.%。从区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和福州、闽南以及市各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情况。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其中人均非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元,占人均纯收入的.%。农

民以外出经营小吃为主的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和支撑点。同时,他们的务工收入资金大多数都回流本乡本土注入城镇新村建设和投资、入股办厂。

二、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经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基础。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外出就业、就职的好坏。年,全县共培训人,其中小吃培训期人,提高外出务工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在文化、法律、安全、卫生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发展需求,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加强宣传发动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手段。年,通过各乡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发动,依托个指导服务站和个职业介绍窗口,以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了人走出山门。因此,必须大力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就业或创

业的典型,并把政策印成小册子发放到广大农民兄弟手中,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强化政府统筹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时间跨度长的长期任务,而且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工作。去年,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和服务措施,并成功举办了全市第二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专场招聘会,共有来自福州、泉州等地家企业参加,推出就业岗位人,当场达成就业意向单位家、人,有家企业与名求职者签订用工协议,取得明显成效。因此,必须搞好政府统筹,多方协调配合,才能打破城乡分割,保证政策、资金、组织、措施“四落实”,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健康有序地转移。、深化配套制度改革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保证。完善相关政策配套制度,营造更加宽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环境,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保证。近年来,县里先后出台

了《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意见》、《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奠定了政策基础。因此,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建立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制度,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才能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实现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外出务工者素质偏低。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而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还更低。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群中,绝大多数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由于整体素质偏低,直接关系到外出务工人员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导致他们基本上只能从事小吃业、建筑业的小工以及低次层的服务业,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新兴产业,大大制约了农民务工收入的增长。、劳务市场不够完善。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广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愿望还是非常强烈的,但苦于没有技能,而相关部门对农民工技术培训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就业前培训工作相对滞后,大多数农民没有经过培训或只是短期简单的培训后就匆匆上路,经营生存能力较弱。目前外出务工者中,由政府组织的比重很小,经亲朋好友介绍外出仍然是劳务输出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小吃业经营者,外出时比较盲目,道听途说某个地区效益好就涌向该地区,造成市场区域性饱和,互相挤压,影响了经营效益;有的缺乏对市场正确的判断,盲目投资,亏本无功而返。、管理和监督难度较大。一是行业监管难到位。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缺乏组织性,属于自由式、松散型的外出务工,给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带来较大困难。比如,小吃业,有的未按规定和程序进行培训、办理有

关证照或随意受让和转让小吃注册商标牌,同时行业监管鞭长莫及,难以对原料、质量、卫生等进行有效监督。二是维权工作难度大。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不同程度的侵权、骚扰事件时有发生,难以查处。比如,在外小吃业主之间的无序竞争与“面霸”的强买强卖、欺行霸市,侵害合法者经营权益的现象经常发生,且呈上升的趋势。年,县小吃办接到各地业主投诉多起,今年一季度这类投诉已达多起。三是相关政策难落实。外出务工人员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便于躲避计划生育,给两地计划生育部门的跟踪管理造成很大困难。受户籍管理的限制,绝大多数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无法解决,只好将子女放在原户籍所在地就读,出现“留守孩”等新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缀学,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弱势群体,就业存在着身份歧视、生活存在着户籍歧视,给农村劳动力转

移造成负面影响。、转移载体承受能力不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遵循比较利益原则,即它的流动取决于工资收入高低导向,而工资收入的高低又取决于吸纳劳动力载体的发展情况。一般来说,转移有三大去向:企业、小城镇、大中城市。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减缓农村劳动力对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实现农民就地转移的有效载体。就而言,近年来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与全省总体水平,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年,全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分别占gdp的.%、.%,工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关联度不强;除了城区和夏茂、青州、青州镇发展相对较好外,其他集镇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配套,尤其是第三产业欠发达,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十分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考、必须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

整体素质。人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因素。农民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决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所以,我们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农业人口非农化的根本大计,强化教育措施,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宣传方式。大多数农民的价值观念比较陈旧,接受新鲜事物的动力不足,单靠传统的宣传理念是很难转变的,强制转变更不是办法,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正确的引导、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到实惠。夯实农村教育基础。农村大部分学生今后的出路不是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而是务工务农,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搞好布局调整,完善基础设施,努力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延长农村中学适龄青年的在读时间,推迟他们的就业年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一个重要、速效的手段。应当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实用技术教育和培训,就而言,当务之急是,抓好对小吃

从事人员系统性、综合性的技能培训,宣传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培养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技术的合格劳动者。、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拓宽农业内部就业领域。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分工分业,促使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到加工业和流通业等非农产业的一条捷径。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业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产业,而仅仅是一个生产部门,农业再生产各个环节--产前、产中、产后的内在联系被截断,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相脱节,这种农业发展模式不仅造成农业比较效益低下,而且也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渠道仅限于生产部门,大大降低了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实际出发,应当立足竹业、畜牧业、茶果业等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做大做强如三和食品、青竹集团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把广大农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

篇6:黑龙江省讷河市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

2、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且就业也相对不稳定;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有些地方并未完全落实。

3、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据调查统计,初中文化以下的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1.7%,高中文化、中专以上文化只占8.3%,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22.4%。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而且从各地经济发展的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对流动人口的控制以及生产力水平飞速发展,对素质较低的纯体力型民工做了一些限制,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外来劳动力需求量减少。二是近几年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工矿企业不景气,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接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日趋减少,同时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城市面临安排待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

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组织,搞好服务。无论是现在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转移就业仍将是解决就业问题、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具体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2、下大气力搞好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例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和劳动教育机构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含量。

3、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机会。二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组织结构调整,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努力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大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大企业规模和效益,充分发挥好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四是要进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化建设,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带动房地产业、商贸业及各类服务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就业和居祝

4、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本县转移。通过多年的实践,县外投资企业吸纳了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要进一步制定完善优惠和鼓励政策,大力支持县外投资企业和各种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如项目建设的支持、用地、贷款等等,鼓励学习技术,了解信息,有一定资金基础的务工人员充分利用我县的劳力优势,在家乡创业发展。形成链条经济,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努力拓展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诸多就业岗位,有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

篇7:×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强化管理 完善服务 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 ―某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加速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关键。 一、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跨区域流动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新一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既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又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当前,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成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二、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现状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热区农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增长较快,至9月,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50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高速增长,使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多方寻找用工信息,加强信息反馈和跟踪服务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全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 至209月止,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24人(累计数),占全县剩余劳动力总数的52.2%,仅年1至8月,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616人,其中,境外3人,省外456人,省内430人,县内2727人。 (二)主要特点 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加工业和服务业。从转移的行业和领域来看,加工业和餐饮、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加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员居多数。 2、省内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因受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就业机会和就业观念的限制,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省内。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在国外实现就业的有7人,占总数的0.1%;在省外实现就业的有1652人,占总数的25.3%;省内州内实现就业的有4865人,占总人数的74.6%。 3、兼业性的短期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兼业性的短期转移为主。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逐步得到了提高,但从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还很低,与劳务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有755人,占总数的11.6%;初中文化有5069人,占总数的77.7%;初中以下学历者有700人,占总数的10.7%。 (二)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目前由于我县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中介组织也不够健全,加上组织引导工作不到位,使得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比较单一,通过政府部门、单位及中介机构组织输出的比重小,经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主转移的外出务工人员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在县内实现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劳动部门和其他机构组织转移的人员所占比例不高。 (三)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从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看,大部分选择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及加工制造。从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发展不平衡。受就业观念和经济纯龅挠跋欤??馗飨缯蚺┐甯挥嗬投?ψ?乒ぷ鞣⒄共黄胶狻>?孟喽月浜蟮纳角?缯蚺┐謇投?ψ?平峡欤??媒戏⒋锏陌忧?缯蚺┐謇投?ψ?坡?V?004年9月,农村劳动力转移快的乡镇已达1189人,而转移慢的乡镇只有108人。 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差。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全县城市化水平仅为22.47%,低于全州23.82%的水平,导致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加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使得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延缓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发展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乡镇企业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机制有所弱化,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三)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县5976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只有719人,仅占总人数的12%;初中学历者有4946人,占总人数的82.2%;初中以下学历者有311人,占总人数的5.2%。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则更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低素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县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通畅,各种劳动力专业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薄弱。加之,由于务工信息宣传传播方式单一,渠道不畅,农民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就业岗位,需要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有何要求等,外出务工还存在一定盲目性。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推动工业化进程,吸纳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按照“两结合、一提高”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步伐,依靠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大结构调整和改制力度。进一步抓好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传统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转向创新性、开发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上来,竭力开辟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把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升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省、州把元谋作为次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科学布局,合理规划,逐步建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城镇为区域经济次中心,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城镇辐射和集聚功能,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和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放宽农民迁入小城镇居住的限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创造条件。 (三)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点多、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网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充分利用县职业中学、成人技校和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现有资源和设备,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经济、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升元谋劳务品牌,增强元谋民工的竞争能力。制定和完善农村教育长远规划,从抓好基础教育入手,落实好农村教育“两基”工作,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从根本上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未来的劳动者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五)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健康发展。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劳动部门在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制定转移输出计划,分解下达各基层组织,使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步入有领导、有组织、秩序井然、高效运作的轨道。要建立健全县乡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强化对外输出功能。重视并做好社会劳动力管理基础性工作,继续搞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调查、预测和登记,准确了解掌握劳动力资源状况。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做到有序转移,帮助农村劳动力不断更新观念,克服“小富即安”、舍远求近、唯有家乡好、不肯远离家等“小农”思想,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要强化劳务输出全过程服务,建立外出劳动力档案,从信息收集、合同签订、证件办理到招收、培训、输送各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由分散自发、盲目流动向有组织、成规模向外输送。 (六)切实保障务工者的合法权益。当前,外出务工人员遭受歧视,其合法权益难以受到保障的现象较突出。因此,必须建立和推行外出民工持卡务工制度,保证民工有序流动,为维护务工者合法权益奠定基础。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档案,定期收集反馈、跟踪了解务工人员劳动生活情况,适时向外出务工人员提

篇8: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探讨

1 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1.1 新疆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2007年新疆总人口2095.19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1274.92万人, 占总人口的60.85%。2007年新疆从业人员830.42万人, 其中乡村就业人员454.83万人, 占新疆从业人员总数的54.77%, 其中乡村就业人员当中, 完全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21.56万人, 占总乡村就业人员的70.7%, 而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仅占29.3%, 可见, 新疆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从业人员严重偏低。

1.2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1.2.1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创收总体情况。

2003年全疆农村劳务输出54万人次, 人均劳务创收99元;2004年全疆农村劳务输出100万人次, 人均创收140元;2005年全疆劳务输出的人数超过115万人次, 人均劳务创收达到180元;2006年转移130万人次, 人均劳务创收260元;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劳务创收情况比2006年也更加好转。

1.2.2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情况。

从地域结构方面看,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流向在疆内, 如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内地沿海有10万人, 只占当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8.3%, 同时农村劳动力在疆内流动也有几个明显的地域表现, 即南疆多向北疆转移, 北疆多向天山北坡经济带转移;从年龄结构方面看, 绝大多数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处在15~40岁的年龄段;从素质结构方面看, 2006年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7.24%, 小学程度的占42.84%,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0.8%,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0%;从农牧民总收入结构看, 2004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244.93元, 其中劳务收入仅138.23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少860.23元, 新疆劳务收入占纯收入的6.16%,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39个百分点。

2 影响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2.1 有利因素

2.1.1 政策方面的有利因素。

一是国家对劳动力培训转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项目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二是新疆党委和政府在发展劳务经济上的思想越来越统一、措施越来越实、力度越来越大, 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并正在完善和规范土地流转机制, 鼓励外出务工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权流转, 解放禁锢在土地上的农村劳动力。

2.1.2 农民需求方面的有利因素。

一是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逐步增加, 单纯的农业生产已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农民转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据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 南疆喀什、克州及和田三个贫困地区, 目前就闲置了10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农民对增加收入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三是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越来越显著, 农民对相关的政策知晓率明显提高、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2.2 不利因素

2.2.1 农牧民思想保守, 安于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 虽然全国农民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 新疆地处祖国边陲, 农牧民的思想观念仍然较为落后, “宁愿在家受穷, 不愿外出务工”、“老守田园”、“温饱即安”的保守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农牧民安于现状, 怕苦怕累, 故土难离, 不愿外出的思想依然较为严重。尤其是南疆的喀什、和田和克州等地, 少数民族农牧民占农牧民总人口的95%以上, 受传统习俗和一些陈规陋习的影响, 加上生态环境恶劣、信息闭塞, 制约了新疆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妇女劳动力的转移。

2.2.2 农牧民自身文化素质低、语言不通、技能低弱。

据统计, 2004年, 新疆农村劳动力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比重高达90.02%,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具体结构分布是: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7.62%,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16个百分点, 小学文化程度占41.76%,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56个百分点, 初中文化程度占40.64%,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74个百分点, 高中文化程度占7.79%,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6个百分点, 中专文化程度占1.74%,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9百分点, 大专及大专以上占0.45%,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2个百分点, 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新疆社科网,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探析, 张新华, 2006-10-27.

2.2.3 绿洲经济使得劳动力转移成本高。

新疆虽然地域辽阔, 但新疆农业属于绿洲农业, 受特殊的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虽然新疆国土面积达166万多km2, 但适合农业生产的绿洲只占总面积的5%, 2007年底, 新疆耕地面积只有411.42万hm2, 耕地面积仅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2.47%。而且新疆生态脆弱, 土地“三化”比较严重, “沙进人退”时有发生, 因此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绿洲经济。尽管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地貌环境上的阻碍, 但绿洲与外界的联系毕竟不如沿海地区、平原地区那样便捷, 严重地制约着绿洲之间的劳动力转移, 如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到各地 (州) 所在城市间的平均公路距离为742km, 各地 (州) 署、府城市与所属县城之间平均运距为155km, 各县之间的平均运距135km, 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高。

2.2.4 培训滞后, 培训层次水平低。

农牧民文化素质不高、技能低弱, 在转移过程中就需要以培训作为前提和基础来加强和提高农牧民的素质与技能, 以符合劳动力市场与企业的需求, 同时, 培训的质量又直接影响农民工的就业工种、就业时间和就业人数。根据目前情况来看, 新疆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还处于起步阶段, 并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一是培训滞后、覆盖范围小;二是培训师资力量紧缺;三是培训层次水平低;四是培训经费缺口大。

2.2.5 城镇化水平不高,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吸纳能力弱。

2007年新疆城市化率只有39.2%,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 新疆的特大城市有1个 (乌鲁木齐市) , 没有大城市, 中等城市有5个, 其余均为小城市。由于缺乏大城市的辐射、带动, 经济实力不强, 缺乏聚集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并且很多小城镇存在着规模小、分布散、基础设施简陋、城镇化和工业化普遍发育不良等问题,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弱。

2.2.6 信息不灵, 渠道不畅, 中介服务组织不规范。

农村相对闭塞, 信息不灵, 农民获取就业信息的难度较大, 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相当的盲目性和无序化, 很多农民想出去打工, 不知该干什么;想在家创收, 不知干什么挣钱;想学技术, 不知要到哪里去学。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 亲友介绍、家庭成员带领、本村外出人员示范、自行外出等仍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 缺少管理规范的专门从事劳动力转移的指导、协调、培训和服务等工作的专业性中介组织, 这就使得农民的流动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 不仅给劳务市场带来混乱, 也给接收地增添了不安定因素, 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后续转移及规模化流动。

3 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途径

3.1 加大宣传, 切实转变农民就业观念

在新疆及各地州所属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介开辟专栏, 宣传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方面的有关政策, 以及当地涌现出的劳务创收典型户、典型乡镇等。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 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农牧民解放思想, 树立“一户一人外出打工, 学会一门手艺, 赚回一笔钱, 致富一家人”的新观念, 大胆走外出务工创收之路。努力营造浓厚的鼓励劳务创收的社会舆论氛围, 帮助农牧民逐步开拓视野,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增强农牧民开展劳务创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强化培训, 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

建立以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等各类职业院校和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和以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城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鼓励用人单位、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 大力推进先进实用技术和农牧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培训。对农牧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开展以就业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劳动合同、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和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还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订单式定向培训, 使更多农牧区劳动力掌握专项职业技能, 对职业培训结业者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实行“市场引导培训, 培训带动鉴定, 鉴定促进就业”的机制。

3.3 各地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为当地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各地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该重视利用当地原材料和劳动力, 要积极组织农牧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牧民, 参与政府投资的退耕还林、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环境整治、县乡公路、电力和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地州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使用本地农民工, 在项目招标中, 要把使用当地农民工作为一项约束条件, 对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做得好的企业, 工商税务部门也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3.4 积极探索、拓展境外劳务输出

由于思想意识相对比较保守以及知识、技能水平不高等原因, 以往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长期转移到国际劳务市场上的非常稀少。随着培训力度的增强、农村劳动力思想意识的转变以及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 新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地缘优势以及少数民族农牧民与周边国家在语言、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有较强趋同性的优势, 积极开展境外劳务输出, 把邻国的国际劳务市场作为劳务输出的主“战场”, 将中亚国际劳务市场作为劳动力长期转移输出的主攻方向。

3.5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与二、三产业是相辅相成的, 城镇化能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 二、三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城镇建设。新疆要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 鼓励农牧民以家庭经营形式从事个体商贸、餐饮旅游、交通运输和社会服务业, 围绕当地的优势资源和产品发展相关的加工、贮运、营销和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 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 采取优惠政策, 鼓励、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创业和居住, 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新领域。

3.6 培育劳务中介组织, 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服务工作

按照“政府服务引导, 乡村组织登记, 中介组织参加, 农民自愿参加”的思路, 新疆各地州应该结合实际制定优惠政策, 积极培育支持劳务经纪人和中介组织带动农民劳务创收, 并结合实际建立劳务经纪人奖励长效机制, 同时重视加强农村劳务经纪人和中介组织的管理。此外, 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通过劳务供求信息服务网和劳动保障网等网络体系、农业部门“三电合一”和农信通等各种媒体广泛搜集和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培训信息和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 并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搞好供需对接, 这样既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 又可以降低农民外出就业的成本。

3.7 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回归”创业, 实施“引凤还巢”工程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很多返乡农民工回到自己的家乡, 这批人在发达地区打工过程中开阔了视野, 拓展了思维, 增进了阅历、知识、经验和技能, 自身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 与未外出者相比, 回乡农民工有较强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能力。如何使这些外出民工回乡创业, 已成为一些贫穷落后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新的增长点, 也是激活农村市场、扩大有效需求、实现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所以新疆各地州应该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创业, 这种回流实际上包含有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甚至意识流等, 各地工商管理部门也应该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 降低准入门槛, 为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农民从事经营活动创造便利条件, 为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寻找新的渠道。

参考文献

[1]新疆社科网,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探析, 张新华, 2006-10-27.

[2]新疆党校经济学部, 加快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市经济杂志, 2007, 11.

[3]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4]王方华, 顾海英.新农村、新思路、新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5]陆学艺.“三农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上一篇:A Letter of Application(一封求职信)下一篇:现代职场餐宴会礼仪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