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物史观看《太行山上》

2024-05-03

从唯物史观看《太行山上》(通用5篇)

篇1:从唯物史观看《太行山上》

从唯物史观看《太行山上》

03212719 李想

上周五的马原课上,老师组织大家观看了一部讲述八路军抗战故事的电影:《太行山上》。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后,华北危急。国共合作的背景下,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在总司令朱德率领下东渡黄河奔赴前线抗战。山西实权人物阎锡山面对“国、共、日”三股力量颇为头疼,提出“守土抗日”口号,在民族大义的影响下,于形式上支持八路军抗日。朱德筹划于日军进犯山西的必经险地平型关截击,115师师长林彪临战指挥出色,成功击败板垣师团,史称“平型关大捷”。同时八路军用灵活的战术亦减轻了国军战场的压力。不久日军以优势兵力、装备围攻太原一线,蒋、阎战略判断失误,正面战场接连失败,八路军转入敌后根据地建设,自此拉开了军民抗击日寇的伟大事业。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了解到抗日战争那段战火纷飞而英雄辈出的时代,我被抗日志士不怕牺牲,视死如归保卫国家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尽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深深感染。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客观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唯物史观的观点之一是: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民党军官对115师政委聂荣臻说日军一个团的一次齐射活力就超过我们一个集团军,这确保了日军在正面战场上的优势。来自狭小领土的日本军队能在抗战前期以凶猛的攻势大举进攻地域辽阔的中国,以至于当时执政的国民政府不得不退守西南,以至于中华大地饱受日寇铁蹄见他蹂躏,原因何在?我们往前看,甲午中日海战中,外表光鲜的清朝水师大败而归,究其根本原因,不是官兵们作战不努力,而是败在了装备上。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充分模仿吸收西方先进技术,提升了自身的生产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日益强盛,催生了日本统治者侵略中国乃至称霸亚洲的野心。相比之下,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生产力停滞不前,自鸦片战争以来,饱受列强入侵之苦,国内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在此情况之下,日军大举入侵中国时,虽有大批英勇的斗士奋起反抗,但由于装备、战争准备、训练质量上的差距,中华的战士始终无法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匹敌。

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当时的中国军队无法拥有能对抗日本空军的空中力量,面对强悍的日军坦克也只能造成有限的伤害。就像影片中的那样,我军部队无法对抗日军的空袭,于是偷偷的潜入日军的空军基地,炸毁了他们的飞机。然而,这毕竟只相当于扬汤止沸,只要仍然具有强大的生产力,日本就能很快的补充他们的空中力量。要彻底改变处境,唯一的方法就是拥有足够的对空力量。无奈的是,影片中的中国部队,特别是共产党的军队,根本没有有效的对空武器,以至于面对日军的疯狂空袭,只能用步枪和机枪打飞机。影片中,朱德说过:“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自己造枪,造炮,以后还要造军舰呐„„”这也充分展现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同时,唯物史观认为,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影片中日本帝国主义利用科技发展武器,入侵他国,造成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就是一个例证。

唯物史观还有一个观点: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体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这我们也可以从影片中看到。之前,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军队针锋相对,但是在日军入侵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呼声是一致对外,这就是在分析了内部矛盾和对象吴外部环境矛盾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而中共、国民党、阎锡山三者的合作也是从整体出发,认识到了但是最大的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在这一点上,无疑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的认识更加透彻。在与国民党朱怀冰部、孙楚部的冲突中,八路军始终以“教训阎锡山和他的部队继续抗日”为目的,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绝不打第一枪。而后在取得了胜利之后,毛泽东致信阎锡山,表示希望山西的事情和平解决,以致阎锡山发出了“共产党是真心抗日的”的感叹;在与国民党代表卫立煌的谈判中,主动提出北撤,放弃到手的地盘,而要求仅仅是希望国民党军队不要越界寻衅,以抗战大局为重。这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表现。

另外,朱德在影片结束的时候说八路军的成功“一靠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二靠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三靠太行山人民群众”,这一句话很耐人寻味。

第一“靠”突出了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印象,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人物的愿望比别人强烈。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

但是,必须明确,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中方向。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

而后两个“靠”则体现了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影片里“八路军三个主力师”和“太行山的人民群众”只是那个时代的人民群众的代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太行山上》这部影片还有许多内容值得发掘,并能从中发现不少哲学原理,如: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等等。

篇2:从唯物史观看《太行山上》

10月26日下午,我们全体青干班的学员一起观看了红色电影《在太行山上》,电影中出现了两个“为什么”引发了我的思考。一个是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分别把守雁门关和娘子关共同防御日军进攻太原,当八路军团长贺炳炎提刀正与鬼子拼杀,听到娘子关失守日军挺进太原时,他猛插军刀大呼“为什么”。另一个是在一名日军战俘从八路军处逃回日军后,战俘要求不再打仗回到家乡,日军中将阿部规秀逼迫他跳入火海时说了一句“为什么他受军国主义教育多年却被共产党几天的思想宣传改变”。

为什么武器装备低劣的八路军能够个个奋不顾身英勇杀敌,把守关口不失?为什么装备较八路军好太多的国民党军队士兵不敢上前线,让师长郝梦岭发出“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的无奈感慨,带头冲上前线,结果师长战死,关口丢掉?为什么共产党几天的思想宣传能改变一名日军战士多年的军国主义教育?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共产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其指导思想具有先进性;工人阶级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产物,与先进生产力发展相联系,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以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由先进分子组成的,其党员组成具有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时代表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其利益代表具有全局性。

二是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保持党的纯洁性和朝气蓬勃的战斗精神。党在组织建设上注重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

础。党通过基层党组织把广大党员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有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整体。如果没有党的基层组织及其卓有成效的工作,党员就会成为散兵游勇,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篇3:从唯物史观看《太行山上》

关键词:历史哲学,实证主义史学,历史非决定论,辩证唯物史观

千秋兴衰, 兴亡嬗变, 历代都存在“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的周期问题, 中国封建王朝都在“兴”与“衰”两条经纬编织下形成一部中国史。封建社会的制度性缺陷注定其“衰亡”的命运, 各个王朝的“殷鉴”似乎说明历史有规律可循。

当“实证”无可争辩的成为19 世纪历史哲学的主流, 以客观主义的态度搜集、整理和考证历史事实, “如实直书”的史学观登上历史舞台, 运用科学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实证法, 强调史学的科学化对历史哲学固然具有一定意义, 但忽略史学和自然科学的差异, 否认历史运动具有规律性, 割断历史和现实的联系, 到孔德对实证主义史学的自我修正;到汤因比思辨历史哲学的显现, 思辨的证明历史知识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使得人类历史的规律、目的和意义可以揭示得到证实, 但始终没有逃离唯心的怪圈;再到马克思辩证唯物史观更进一步对思辨哲学史学进行反思和批判所形成的唯物辩证的历史决定论, 历史规律由“隐”及“显”。

然而以波普为代表的历史非决定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误读”, 让我们对历史是否有规律再次产生怀疑, 历史规律就此被隐秘起来。马克思历史决定论所具有的能动辩证, 打破枷锁般的深刻的论证历史规律的可知, 这由 “隐”再到 “显”的动态过程, 使处于名实之间尴尬处境的历史规律逝而复现, 得以名副其实, 而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马克思辩证唯物史观又在新时期中不断升华, 生机勃勃。

一、历史规律由“全隐”渐“半显”:实证主义史学到思辨历史哲学

实证主义史学的开创者兰克在他的成名作的序言写到:“历史向来把为了将来的利益而评论过去, 教导现在作为自己的任务, 对于这样崇高的目的, 本书是不敢想望的, 本书的目的不过要如实地说明历史而已。”这句话反映了兰克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是如实地叙述描绘历史、来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的历史研究。这与伯伦汉在其《史学方法论》中:“历史著作之重要条件, 在于求真, 所叙述者必须与事实相符, 科学的贡献, 实为其最重要之事。”所表达的思想不谋而合, 都应把史学当作科学, 先搜集大量一手资料, 再对资料进行辨别筛选, 去伪存真, 对人类客观的历史直接的如实地复制和摹写, 最后不能掺杂史学家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实证主义史学由此走上历史舞台, 通过借鉴实证主义的方法, 使得历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 由于过度强调历史的“客观主义原则”, 实证主义史学家避而不谈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两者之间仅仅是历史对现实有借鉴作用, 而这种作用可有可无。

这一时期的实证主义史学放弃了理论思辨和概括, 否认历史知识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历史和现实在他们眼里是割裂的。随着历史的推进, 实证主义史学也在不断自我修正, 实证论者孔德他对人类理智发展所划分的三个阶段:神学的 (或虚构的) ;形而上学的 (或抽象的) ;实证的 (或科学的) 。与此相对应,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要经历相应的三个阶段。孔德指出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知识的来源及人们获得知识的方法也不同。在实证阶段, 人类精神放弃了对绝对概念和本质等的探索, 去确定支配它们的规律, 如连续性规律和异质性规律。他认为它包括两件事:首先是确定事实其次是构成规律。事实是被感官知觉所直接确定的。规律是根据归纳法来概括这些事实而构成的。“19 世纪时构造历史理论遵照的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准则”, “奥古斯特·孔德才给了实证主义具体的理论形态, 标志着实证主义从把自然科学方法应用于人和社会研究这一更为普遍的倾向中产生出来。”实证主义者孔德将客观规律理解为经验现象之间的某种“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按照这样的观点, “对于孔德来说, 一部真正的历史应当让我们看到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进化的规律;”“布瑞和克拉克也认为, 尽管我们现在还无辜得出这样的规律, 但在不远的将来这个目的是能够达到的, 一旦历史学家全面掌握了各种证据, 历史运动的规律就能自行显现出来。”历史规律逐渐的由“全隐”慢慢的显现出来。

以汤因比为代表的思辨哲学的出现对实证主义史学有了突破, 沃尔什曾评论过:“汤因比不断提醒我们他是历史家, 但他决不是一位历史家, 因为他写作的目的不是叙述过去, 而是研究‘如何发现支配历史演变的定律’”沃尔什对汤因比的评价是客观的, 不偏不倚的, 汤因比对收集的资料并不是简单的堆积, 而是依靠可靠的事实、思辨的推敲、逻辑的推理, 最终得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变化的模式以及历史的意义, 并且运用比较、分析和归纳的研究方法, 从而使历史学成为具有普遍性的学科。历史学和自然学科一样由一些最基本的规律所支配, 这从逻辑上讲也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规律也就暂时的、部分的显现出来。

二、历史规律由“渐显”到“显现”: 思辨历史哲学到辩证唯物史观

“所谓思辨的历史哲学是指试图以理性思辨方式达到对整个历史, 包括其发展阶段、发展规律及内在目的、意义的整体上把握。”其代表人物:康德、黑格尔、汤因比等。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属于思辨的历史哲学, 它虽然对实证主义史学有所突破, 这点毋庸置疑, 但其自身存在着局限性和值得争议的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 学界普遍认为20 世纪中叶思辨的历史哲学在汤因比这里得到复兴, 较康德、黑格尔时期的思辨哲学在多方面有所超越。“当我研究历史的时候, 我力图透过人类的各种现象, 深入到隐藏在现象后面的事物之中。我用上帝这个字眼试着称呼那些我所怀疑是隐藏在各种现象后面的东西, 因为我找不到任何别的表达方式。”“汤因比认为推动文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的文化心理、思想观念、潜意识, 否认了生产力对人类社会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唯物史观的观点。”汤因比从文化精神的视角来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具有唯心史观的倾向, 但是历史规律渐渐显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在批判地继承以往历史哲学尤其是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尽管汤因比思辨的历史哲学属于唯心史观, 事实上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思辨的历史哲学, 其某些观点和理论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众所周知, 马克思曾明确的论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意识。”马克思同样曾经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而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论述:“人类的全部历史或是文明的全部发展过程都变成了一种‘创造的辩神论’”。汤因比自己也写道:“作为天体行程的力量, 它虽然是美丽的, 而对于人类的肉体来说却是个不尽的苦难。”由此可以看出, 汤因比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一致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 “在评价发展的尺度上他们之间出现了分歧:汤因比继承了卢梭的历史评价准则, 认为历史的进步体现为人的道德的发展, 而马克思则认为历史的进步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后者较前者更具有科学性, 前者也同样给予后者一定的启示, 历史规律此时已经由“隐”及“显”, 完全显现出来。

三、历史规律由“显现”至“半隐”:波普历史非决定论的误读

在否定社会历史规律的诸种观点中, 波普尔是最具代表性的, 也是对马克思辩证唯物史观冲击最大的, 在其《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历史与其说对一般规律感兴趣, 不如说对特殊事件感兴趣”, “从我们的观点看, 不可能有历史规律”都可以理解成有别于历史决定论的一种历史观, 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就开宗明义, “本书的基本论点是:历史命运之说纯属迷信, 科学的或任何别的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过程。”“我试图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证明, 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拙劣的方法——不能产生任何结果的方法。”“我已证明, 由于纯粹的逻辑的理由, 我们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波普把自己的论证表述为五个纲要: (1) 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 (2) 我们不可能用合理的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增长。 (3) 所以, 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 (4) 我们必须摒弃与理论物理学相当的历史社会科学的可能性。没有一种科学的历史发展理论能作为预测历史的根据。 (5) 所以, 历史决定论的方法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似乎历史规律再次“终结”。

不可否认, 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的强烈影响, 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矛盾分析法才是指导历史科学研究的方法, 波普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不但没有驳倒它, 反而暴露出自己理论的形而上学性缺陷。又在某种程度上以对自然领域现象的机械性理解来对社会领域现象做出了非合理性说明, 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波普在否认社会历史领域中存在那种绝对的严格意义上的决定论的基础上, 独断地否定了社会历史规律的存在。

首先, 波普尔否认存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思想, 主要是夸大了历史现象中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对立。他认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 人的行动时由意志决定的。“人的目的、意志的作用给历史发展带来大量的偶然因素和随机性”, 马克思指出:“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 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来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 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事实上, 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并不等于可以否认自然界的规律性。其次, 波普尔认为。社会科学是发现趋势并且尽量解释这种趋势, 而否定历史规律的存在。他把趋势和规律作了严格的区分, 马克思唯物史观也是认为这两者是不能等同概念, 但也不是绝对的对立, 社会历史规律不是机械的必然性, 而恰是以一种趋势和可能性表现出来, 这是波普尔对历史规律的一种“误读”。最后, 波普尔认为变革只能是局部的, 辩证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主张整体上的变革。马克思认为社会像人体一样是个有机的整体, 像自然界一样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系统。波普尔认为历史和其他学科一样, 只研究在对象中被选定的那些感兴趣的方面是本体论方面的一种偏差, 历史规律在波普历史非决定论思想影响下似乎隐秘起来。

四、历史规律由“半隐”变“全显”:辩证唯物史观不断升华

马克思历史决定论从诞生之日起, 就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抨击, 然而马克思在一生的理论创造中, 其所创建的历史决定论也经历了“从精神的历史决定论、经济的历史决定论到唯物辩证的历史决定论的依次演进过程, 在不同理论形态序列的动态交替中, 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真实本性逐步敞亮, 展示其自身历史理论能动辩证的性质。”这说明马克思辩证唯物史观也在不断的自身升华。

马克思主张的历史决定论根本不同于严格决定论, 它既反对非决定论, 同时又反对机械决定论思想, 因为其历史决定理论具有能动辩证的性质。

辩证唯物史观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 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史观的产生, 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 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它的产生和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辩证唯物史观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 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篇4:从唯物史观看《太行山上》

看完影片《在太行山上》,我仿佛又走进了那段充满血雨腥风的抗战历史,眼前不时闪现出我们中国人民与日军斗智斗勇的悲壮场面。那密集的子弹,纷飞的炮火,滚滚的浓烟,殷殷的鲜血,震撼了我的心灵,也引起了我的沉思。

在太行上上,首战便取得了平型关战役胜利,歼敌1000多,是英雄的八路军战士浴血奋战取得的战斗胜利,是他们的顽强勇敢不怕牺牲和坚决消灭日本鬼子的坚定意志换来的,这次战役打破了日本鬼子不可战胜的神话。

残忍的日本鬼子,战斗结束后,我军打扫战场,发现一个活着受了伤的鬼子兵,八路军在发扬人道主义中,卫生员为其包扎伤口时,被这个鬼子用刺刀给杀害了,日本鬼子灭绝人性,在太行山上,烧杀抢掠,疯狂的斯涅,抓堵老百姓投放毒气弹,无恶不作。

朱德领导的八路军是智慧的。作战中,日军的飞机对我军造成很大的威胁。在没办法击毁敌机的情况下,我军悄悄地潜入日军机场,出其不意地用手榴弹、炸药炸毁了停在机场上的敌机,还炸死日军数百人。日军自作聪明,破译了我军发报机的密码,我军临危不乱,巧妙地用俄语对话,气得日军跺脚吼叫,可又无计于施,最终落了个溃不成军的下场。

记得有一个高级将领问他们的总司令卫立煌说“朱德打了胜仗,为啥还要把地盘让给我们?”卫立煌斩钉截铁的说了四个字“大智大勇。”朱总司令不但高度发挥了指挥才能,而且在太行山上他创造了人民战争的艺术,他把战争与政治斗争完全的结合了起来,对军队的顽固势力,采取了打击加教育的手段,为结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阵线赢得了军心和民心。

战斗在太行山区的中国人民是团结的,战士间同仇敌忾,军民情同手足。一个八路军的胸口被一日军捅了一刀,鲜血淋漓。可他拼着最后一口气,死死地抱住那个日军,旁边两战友顺势捅死了那日军。当残忍的日本军把村民们关进一间屋子,威逼村民说出朱德在哪,村民们都一声不吭。日军气急败坏,把毒气蛋投进屋子,村民们仍没有一个为苟且偷生而向日军泄密的。把日本军国主义赶出中国的共同心愿使军民的心紧紧团结在一起。

太行山上的战役惊心动魄,事迹感人。让我们重温了历史的真实,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更让我们永远的铭记住了那些为此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将士,这一切的一切使我们久久不能忘怀!

影片从一开始到最后,一种信念始终回荡在我的心头,那就是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朱德同志战后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历史不会重演,但先辈们的团结、以智取胜却为我们作出了最好的典范。“人心齐,泰山移。”作为生活在现在安定幸福生活中的我们,更要在炼就自己的聪慧的同时,齐心协力,这样才能把祖国的明天建设辉煌。

太行山黄河两岸的英雄儿女们,你们为中国抗日战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战歌,是他们用鲜血染红了太行山的土地,是他们的勇敢不惜牺牲驱散了乌云,红日照在了太行山上,英雄的太行儿女们,中国人不会忘记你们,向英雄的前辈们致敬。

电影《太行山上》观看感悟收获范例五篇【二】

看完《太行山上》,闭目沉思,我试图不再回忆那段惨烈,可是脑海中却全是被抽空声音的片段,枪,炮,火,尸体,血,泪……谁能卸下沉重的历史,轻松阔步?谁又能甩开那段风火岁月,廓然无累?

战火燃起的那一刻,原本美丽的灵魂不再干净纯白,连月亮都黯淡了下来。很久很久的西元前,祭司、神殿、征战、弓箭是对主宰人们一切的神的信仰。而如今,眼泪、残忍、流血、损毁是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当利益与和谐相冲突,可恨的魔鬼举起充满邪恶的权杖,在黎明前为侵略选择了前进的方向。

从我听到,流离失所的人痛苦的呻吟;我听到,骨肉离散的人悲惨的哭泣。

我看到,张张因战争与苦痛而愤恨的脸;我看到,双双无辜合闭的曾经澄澈的眼。

血色落霞盖满了偌大的青石大道,遮住了远处苍蔼的山麓。白鸽,伴着那一声低鸣,它消失在无尽的红色海洋。机枪在扫射,子弹疯狂袭来,纷飞的战火诉说着战争的残酷。邪恶者为了一己私利,带来的是千里饿殍、尸横遍野、人人自危。一场战役就这样在贪婪的驱使下蔓延开。而那些在无畏中倒下的人们,也在最后一场大雪中,被永恒埋葬。死去的魂灵在林中穿梭,诡异地尖叫、犀利地嘲笑。战火灼烧了这片土地,血腥与焦土交融成沉重的黑,蔓延到遥远的山的那边。烂皮靴、空弹壳、殷红的血、苍老的双手和惊愕的面孔,充溢在这方曾经是碧海蓝天的土地上。

隐约中,我看到天使背上幸福,渐渐远去,渐渐消逝。谁在低声唱着那首《在太行山上》,我聆听感伤,他气势悲壮。到不了的是远方,回不去的是家乡。远方的家乡呵,可知离家人落寞又惆怅的心啊?另一边,孩子们依然无邪,他们眼中的希望到底是什么形状?是否是醒来时有面包当早餐,再喝碗甜汤?抑或是院子里有秋千荡,口袋里有糖?当时的希望却实实在在只能是希望。

绵亘长夜,善恶交接。不幸的人们在地平线边渴望着满月,也等待着黎明的到来,也许那第一缕晨光就可以把他们的家园照亮。

电影《太行山上》观看感悟收获范例五篇【三】

电影《太行山上》讲述的是朱德同志在太行山地区率领八路军主力在1938年到1940年抗击日本侵略者,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影片真实的记录了发生在山西的重要战役,包括平型关、忻口等战役,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通过平型关大捷可以看到日本兵的作战时的凶狠,平型关是通往太原的必经之路,林彪的119师在那里伏击日军的板垣师团,板垣当时非常骄傲以为自己就可以打到太原孤军深入。当日军进入伏击圈后,八路军在山上向日军射击。在林彪下达攻击命令时可以看到林彪的冷酷和坚决。战斗在进行过程中敌人的航空兵部队投入了战斗,严重的削弱我们在山上的地利优势,这时林彪下达命令冲下山去与敌人肉搏。下达这样的命令是需要勇气的,放弃自己的阵地与凶狠的日本人单挑,更是需要极大的勇气。这时板垣还组织了垂死挣扎的反击,找到我军的制高点不惜一切代价的攻击。日军马山就要攻上山顶了,增援部队还没到,而山上的我军弹药打光了。大家都站起来要与日军肉搏,场面非常壮烈。战斗结束,打扫战场时八路军发现一个受伤的日军,让卫生员给他包扎伤口,卫生员正在给他包扎时,可恶的鬼子竟然在背后把出军刺,刺向了这位战士,当卫生员在倒地一刹那,军帽脱落了,一头乌黑的长发散落下去……,日军的残忍让我们气愤不已!

太原失守后,日军要找八路军主力决战。但八路却不给你正面交锋,战术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扰,敌怕我打。充分体现了我军作战的机智。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一切的抗战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太行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谱写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辉篇章,铸就了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领导核心。太行精神是共产党人领导太行儿女展现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为民族解放展现的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精神,是为人民利益展现的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太行精神是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民族之魂。太行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过程中,作为新中国的学生党员,我们必须学习先辈们的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紧密联系群众的精神,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为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电影《太行山上》观看感悟收获范例五篇【四】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观看电影《太行山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115、120和129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故事。

影片通过平型关大捷、阳明堡战役、击毙日酋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等几次重大战役,展现了共产党与反动派、军阀阎锡山等各方势力的周旋,以及反抗日本侵略军的勇气和智慧,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家的光辉形象。

通过这部影片,我们深刻了解到战争的残酷以及当年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英勇抗日的感人事迹。今天我们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聆听老师的教诲,更是深深地感受到这和平稳定的环境来之多么不易,因为它是多少仁人志士浴血奋战,用鲜血和宝贵的生命换来的,我们每个人应该倍感珍惜,特别是我们作为一名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学好知识、掌握本领,长大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电影《太行山上》观看感悟收获范例五篇【五】

八一建军节,举国欢庆的时候,爸爸陪我看了一部抗日电影《太行山上》。我被扣心人弦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感受颇多。

朱德同志指挥的八路军战士与日军浴血奋战,惊心动魄。尤其看到战斗结束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一名受伤的鬼子兵。八路军的卫生员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为他包扎伤口,灭绝人性的的日本鬼子却把这名卫生员用刺刀给杀害了。我看到那里,急的眼泪都流了出来,气得浑身发抖。

战场上硝烟弥漫,爆炸声、机枪声、飞机声、喊杀声混杂成一片。战士们的子弹都打光了。他们便拔刀肉搏。他们心中仅有一个念头:保家卫国!是什么让八路军这么勇敢?是那追求和平的坚定信念!

影片从一开始到最终,我内心激动不已。朱德同志战后的那一番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铿锵有力。战士们豪情壮志的呼声响彻山岗,深深地振撼着我的心灵,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太行山上》不仅仅重温了历史的真实事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此刻完美的生活,让我们永远铭记那许许多多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的英烈将士!他们应对敌人是那么英勇无畏,果断坚强。

反观我们此刻,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环境之下,遇到点困难就开始叫苦连天,怨声载道。没有了硝烟的洗礼,没有了血与火的考验,没有了枪林弹雨的威逼。我们却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挑三拣四,实在太不应当了。

篇5:观看太行山上电影观后感500字

观看太行山上电影观后感500字1

近日,在学校的组织安排下,我观看了太行山上这部反映了先辈浴血奋战的爱国电影。

在电影中,我明白了居安思危的忧患的意识。想我中华地大物博,在世界历史上留下许多光辉的文化成就,那屹立不倒的长城,那气势磅礴的阿房宫,那东方雅典神庙的圆明园。可步入近代,我国与世界脱轨,渐渐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当列强那枪炮洞开国门时,我们还祈求皇恩浩荡,当圆明园被毁,皇帝落讨,我们还惦记着纲常理论。当清政府讨媚外敌,我们还不知道民主科学为何物。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的大国,不思进取,注定在一场殊死的搏斗中被打败。

看完这部电影,我明白一个真理:落后就要挨打。无论你曾经有多博大精深的文化,在与世界历史潮流背道而驰只会被摧毁,正如一个人的学习,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处于这个时代,一个国家如果落后于世界,那么用什么护国,拿什么保障人民的幸福。

最后,我想说虽然国家不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也安居乐业,生活安康,但那种士大夫的兼济天下的爱国之心无论如何不能丢。围观当下,有人极力炫富,有人用力拼爹,有人沉湎于自己的小时代。看来社会好像出了病,社会也需要个人不断输入正能量。

观看太行山上电影观后感500字2

《太行山上》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朱德总司令率领八路军主力部队开赴抗日前线,与日寇浴血奋战的英雄业绩。

集中表现了自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期间,从平型关大捷、阳明堡战役到击毙日酋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等几次重大战役,正面歌颂了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倍感珍惜。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打仗时的那一幕:一位勇敢的士兵被日本一名军官的剑插进了身体里,这位士兵不但不躲避,还 抓着那位军官的肩,把军官往自己跟前拖,剑又往那位士兵的身体里插了一下,士兵吐出了一口血,仍然死死的拽住军官,别的士兵连忙把剑插进了那位军官的身体里……

终于,战争结束了,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的举起枪由衷地发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的强烈激昂的宣喊。

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这些无名的战士前仆后继、战死沙场,就是为了自己祖国能够和平,为了家人、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他们不惜抛头颅,撒热血,艰苦抗战,誓死保护国家,时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事迹让我们感到多么骄傲和自豪!

烈士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又是光荣的,他们给我们的鼓舞是永恒的,他们将永远激励我们珍惜和平,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深信,太行山下烈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我们一定会创造一个更辉煌的新中国!

观看太行山上电影观后感500字3

今天,我看了一部关于抗战的电影,叫《太行山上》,这里面讲了中国第一次打全胜日本,日本受过最大的打击,也是日本向中国投降的最后一次战争。

刚开始,是有几个连长和团长在讨论怎么样才能打败日本,后来找了一个很危险的地方打伏击战。在来的路上遇到了暴风雨,但中国的八路军都没有放弃,坚持了下来,后来,石头倒塌下来了,八路军也没有放弃,最终到达了目的地。日本人也走过来了,但他们不知道八路军要打伏击战,所以有一半的人被炸死了。炸完后,就开始枪战了,双方都拿起了枪,你射我,我射你,日本人一个接一个地被消灭了,八路军也倒了几个。

枪没有子弹了,又要拼刀,八路军冲了下去,日本人冲了上来。呀!呀!呀!战争上传来了一声又一声的呐喊,日本人也一个接着一个地被杀,看到这里,我真为那些日本人悲哀,他们干嘛不在家好好工作,要来抢不属于他们的东西……战场上的其中两个人,他们一个是八路军,还要一个是日本人,他们两个都受了重伤,可是都一直坚持着,心里都是一个想法:我要为自己的祖国多杀几个敌人,让祖国早一点成功。这两个人,我都很敬佩,但日本人来抢其他国家的土地是不对的,所以我也恨日本人,来破坏我们的家园。

看完这部电影,我懂了一个人生大道理:自己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别人抢自己的,自己是会难过,那自己抢别人的,别人也会难过。

观看太行山上电影观后感500字4

观看了为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太行山上》。看完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战役,那一幕幕令人奋起的场面,一直萦绕在我的眼前,让我对烈士们肃然起敬。

这部电影讲述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115、120和129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故事。影片通过平型关大捷、阳明堡战役、击毙日酋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等几次重大战役,展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军阀阎锡山等各方势力的周旋,以及反抗日本侵略军的.勇气和智慧,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家的光辉形象。

在这部电影中,我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宣喊。

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名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团员,更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生在和平时代的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永远缅怀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仆后继为人民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万岁!

观看太行山上电影观后感500字5

最近观看了《太行山上》这部影片,在影片中军民鱼水情是该剧的一个闪光点。在很多部作品中对于居民鱼水情的体现都很充分。但是在这部影片中则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体现了非常感动人的具体情节。

影片中中国劳动妇女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八路军;而擅长标枪的崔队长则是投身到战争当中。一位国民党军官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好笑又觉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还要我们军队干吗?然而历史恰恰证明了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影片中八路军高级将领爱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画得生动而又鲜明。其中有一个段落描写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岗。上前嘘寒问暖,还把小兵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最后还是自己替小兵站岗,让小兵跑步热身。这种镜头在影片中还有很多。看了让人感动,这些都是非常非常具体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深厚的官兵感情。

另外在影片中,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呐喊。朱德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的爱国热情得到了空前的高涨。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而应该更加勤奋学习,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看太行山上电影观后感500字6

《太行山上》这部历史抗战片不仅场面气势磅礴,感人至深,而且有先进的教育意义。使我再次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有崇高精神的共产党员的信念。

影片主要讲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开辟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太行山区与日寇奋勇作战的史实。电影集中表现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阳明堡战役、黄土岭战役等大型抗日战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员不怕牺牲,英勇向前,誓死保卫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无数战士前仆后继,战死沙场,就没有祖国的和平,百姓的安定;没有革命领导人的智慧与谋略,没有他们的平易近人,心系群众,团结领导广大的人民群众,也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自然也就没有我们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绝不能理所当然地去享受,我们必须要珍惜,要用现有的好条件为国家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才不辜负革命先烈们洒下的鲜血。

通过观看《太行山上》让我真正明白了共产党的先进性,使我坚信了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虽然我现在还不是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员,也离党员的标准差距甚远,但我有一颗爱国的心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坚信共产党!我会通过这次的党章学习更加了解我们的党,了解党的先进性,加强学习,自我完善,严格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自己,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猴车安全管理规定新下一篇:描写冬天的古诗:负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