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外部欺诈风险案例

2024-05-06

银行外部欺诈风险案例(精选6篇)

篇1:银行外部欺诈风险案例

工商银行风险防范与外部监管、内部控制及典型案例法律评析实务全书

作 者:编委会

出版社: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6月 开 本:16开精装 册 数:全四卷 光盘数:0 定价:1058元

优惠价:499元

进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详细介绍:

第一卷 银行业风险防范与内控 第一篇 银行业风险管理

第一章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商业银行

第二章 商业银行的企业特质与经营风险 第三章 商业银行风险概述

第四章 商业银行风险的国际监管

第五章 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模型的发展 第六章 风险管理VaR模型 第七章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第八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程序

第九章 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的风险防控作用 第十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与度量管理 第十一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第十二章 其他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第十三章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控制策略 第十四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策略 第十五章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内部控制 第十六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策略 第十七章 商业银行国际金融业务风险管理 第十八章 商业银行投资金融市场风险管理 第十九章 商业银行保险业务风险管理

第二十章 商业银行现代化手段使用的安全问题 第二十一章 金融系统反洗钱策略

第二十二章 国际商业银行风险实务评析

第二十三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与新趋势 第二篇 银行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防范 第一章 金融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

第二章 中央银行金融风险内部控制与管理 第三章 商业银行风险的内部控制与管理 第四章 投资基金风险内部控制系统 第五章 农村金融风险管理 第六章 银行不良资产管理

第二卷 银行业应对金融风险外部监管与对策分析 第一篇 银行业危机管理与对策分析 第一章 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概述

第二章 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程序分析和策略探析 第三章 商业银行全面危机管理理念与思路 第四章 商业银行行业性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五章 商业银行存款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六章 商业银行贷款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七章 商业银行结算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八章 商业银行操作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九章 商业银行财务危机及其化解策略 第十章 商业银行政策性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一章 商业银行品牌危机及其化解策略 第十二章 商业银行员工管理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三章 商业银行员工道德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四章 商业银行案件危机及化解策略 第十五章 商业银行遭遇自然灾害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六章 商业银行计算机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七章 商业银行现金安全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八章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中的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九章 商业银行危机事件传播管理控制策略 第二十章 构建商业银行危机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一章 构建商业银行危机预警系统

第二十二章 业务流程再造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 第二十三章 金融生态环境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 第二十四章 构建中国特色商业银行危机救助机制

第二十五章 国外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经验的实证与借鉴 第二篇 金融风险外部监管

第一章 金融风险外部监管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 第三章 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监管 第四章 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五章 金融安全网

第六章 金融机构信息披露问题 第七章 存款保险制度分析 第八章 国外金融风险监管

第九章 我国金融风险监管的历史演进与制度安排 第三卷 银行业应对风险战略措施 第一篇 基础原理 第一章 金融危机理论

第二章 不确定性下的选择理论 第三章 委托代理理论

第四章 信息不对称与金融风险 第五章 金融体系内在风险性理论 第六章 现代资产定价理论 第七章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

第二篇 银行业应对金融危机发展战略 第一章 金融系统演进与新金融时代

第二章 中资银行:大而全战略下的危机 第三章 银行:专业化潮起

第四章 海外专业化银行的生存之路 第五章 专业化基础上的新型全能银行 第六章 城商行,适度多元化突围 第七章 中资银行的战略探索

第八章 新金融时代的博弈与政策启示

第四卷 银行管理经验交流与精典案例法律解析 第一篇 银行管理经验交流

第一章 银行应对金融风险管理经验 第二章 银行改革创新管理经验 第三章 金融风险典型案例评析 第二篇 银行业疑难问题法律解析 第一章 零售业务法律问题解析

第二章 公司业务法律疑难问题解析 第三章 资产保全法律疑难问题解析 第四章 展望与探索

工商银行风险防范与外部监管、内部控制及典型案例法律评析实务全书 工商银行风险防范与外部监管、内部控制及典型案例法律评析实务全书

工商银行风险防范与外部监管、内部控制及典型案例法律评析实务全书

第一卷 银行业风险防范与内控 第一篇 银行业风险管理

第一章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商业银行

第二章 商业银行的企业特质与经营风险 第三章 商业银行风险概述

第四章 商业银行风险的国际监管

第五章 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模型的发展 第六章 风险管理VaR模型 第七章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第八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程序

第九章 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的风险防控作用 第十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与度量管理 第十一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第十二章 其他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第十三章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控制策略 第十四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策略 第十五章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内部控制 第十六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策略 第十七章 商业银行国际金融业务风险管理 第十八章 商业银行投资金融市场风险管理 第十九章 商业银行保险业务风险管理

第二十章 商业银行现代化手段使用的安全问题 第二十一章 金融系统反洗钱策略

第二十二章 国际商业银行风险实务评析

第二十三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与新趋势 第二篇 银行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防范 第一章 金融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

第二章 中央银行金融风险内部控制与管理 第三章 商业银行风险的内部控制与管理 第四章 投资基金风险内部控制系统 第五章 农村金融风险管理 第六章 银行不良资产管理

第二卷 银行业应对金融风险外部监管与对策分析 第一篇 银行业危机管理与对策分析 第一章 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概述

第二章 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程序分析和策略探析 第三章 商业银行全面危机管理理念与思路 第四章 商业银行行业性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五章 商业银行存款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六章 商业银行贷款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七章 商业银行结算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八章 商业银行操作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九章 商业银行财务危机及其化解策略 第十章 商业银行政策性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一章 商业银行品牌危机及其化解策略 第十二章 商业银行员工管理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三章 商业银行员工道德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四章 商业银行案件危机及化解策略

第十五章 商业银行遭遇自然灾害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六章 商业银行计算机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七章 商业银行现金安全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八章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中的危机与化解策略 第十九章 商业银行危机事件传播管理控制策略 第二十章 构建商业银行危机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一章 构建商业银行危机预警系统

第二十二章 业务流程再造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 第二十三章 金融生态环境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 第二十四章 构建中国特色商业银行危机救助机制

第二十五章 国外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经验的实证与借鉴 第二篇 金融风险外部监管

第一章 金融风险外部监管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 第三章 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监管 第四章 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五章 金融安全网

第六章 金融机构信息披露问题 第七章 存款保险制度分析 第八章 国外金融风险监管

第九章 我国金融风险监管的历史演进与制度安排 第三卷 银行业应对风险战略措施 第一篇 基础原理 第一章 金融危机理论

第二章 不确定性下的选择理论 第三章 委托代理理论

第四章 信息不对称与金融风险 第五章 金融体系内在风险性理论 第六章 现代资产定价理论 第七章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 第二篇 银行业应对金融危机发展战略 第一章 金融系统演进与新金融时代

第二章 中资银行:大而全战略下的危机 第三章 银行:专业化潮起

第四章 海外专业化银行的生存之路 第五章 专业化基础上的新型全能银行 第六章 城商行,适度多元化突围 第七章 中资银行的战略探索

第八章 新金融时代的博弈与政策启示

第四卷 银行管理经验交流与精典案例法律解析 第一篇 银行管理经验交流

第一章 银行应对金融风险管理经验 第二章 银行改革创新管理经验 第三章 金融风险典型案例评析 第二篇 银行业疑难问题法律解析 第一章 零售业务法律问题解析

第二章 公司业务法律疑难问题解析 第三章 资产保全法律疑难问题解析 第四章 展望与探索

作 者:编委会

出版社: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6月 开 本:16开精装 册 数:全四卷 光盘数:0 定价:1058元

优惠价:499元

本店订购简单方便,可以选择货到付款、汇款发货、当地自取等方式 全国货到付款,满200元免运费,更多请登陆文成图书。

篇2:银行外部欺诈风险案例

一、案例介绍

客户来到网点咨询信用卡业务,并出示了本人办理“信用卡”业务时留存的业务申请书。客户经理通过审核该笔个人客户业务申请书,确认客户当时办理的是新开借记卡而非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据客户介绍说,自己办卡时有一男子陪同其一起到了网点,该男子告诉他办理的就是信用卡,承诺可以通过担保等所谓内部关系,办理透支额度为25万元的银行信用卡,每张信用卡需收取500元的手续费。办卡成功后还向他收取了500元手续费,并记录了卡号及密码。客户还透露了身边还有好几个朋友也是通过同一人办理了所谓的“信用卡”,并且都支付了500-1000元不等的手续费。

为防止不法分子从事非法活动,保护客户利益,银行立即建议客户办理了卡挂失手续,陪同客户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并建议其联系受害亲友一同报案并办理卡挂失手续;同时做好事发当日的录像资料留存,配合警方做好调查取证。通过调取当天录像,办卡全过程均为客户亲自办理,网点柜员的操作过程完全符合规定。

二、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不法分子以担保办理高透支信用卡为名实施诈骗的外部案件,犯罪嫌疑人利用客户对金融知识匮乏、盲目轻信熟人朋友等弱点,将借记卡说成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从中骗取钱财。这启案例中,一线柜员严格按照《营业网点受理银行卡业务操作规程》处理业务,严格把好风险防控第一关,没有留下风险隐患;客户经理仔细了解案情,及时报告,以便支行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置,帮助客户有效防范风险,挽回损失。维护了银行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三、案例启示

目前,不法分子利用银行信用卡实施诈骗的案件频发,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该案虽未对银行造成资金损失和名誉影响,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严把风险防控第一关。临柜人员严守操作规程是有效防范风险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对柜员进行业务操作技能、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的培训,教育柜员严格把风险防控第一关,认真审核客户身份的真实性,确保业务处理的合规性。

篇3:银行外部欺诈风险案例

一、银行卡外部欺诈事件的特征和风险点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资金的借贷和经营过程中, 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使得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发生偏差, 从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外部欺诈事件归属于金融风险的操作风险类型,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有关文件精神解释, 外部欺诈事件是指外部人员故意盗窃骗取、盗用财产或逃避法律而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行为, 包括外部的盗窃、抢劫、涉枪行为;伪造、变造多户头支票, 骗贷等欺诈行为。利是用银行卡 (含ATM机) 进行欺诈, 是一种典型的外部欺诈事件, 其作案手段和其他欺诈银行资金财产的案件, 具有较多共同特点和相似之处, 亦是造成银行实质损失次数最多、最严重、危害最大的风险之一。其主要风险点如下:

(一) 银行卡业务常见的外部风险点

1. 银行卡被恶意透支或被调包;

2. 银行卡被伪造克隆;

3. 银行卡或存折密码、账号等, 被偷窥、偷窃或被网络盗码软件偷窃等。

(二) ATM机业务常见的外部风险点

1. ATM机上或自助银行室内被安装微型偷窥摄像机、读卡器等作案工具;

2. ATM机正常工作被阻碍, 如:操作键盘被粘胶水、洒石灰、出钞口被封, 不法分子利用假银行告示或直接诱人错误操作, 将资金转入其非法账号;

4. ATM机出钞口被安置卷钞器或阻钞器, 造成滞留金被窃取;

5. ATM机被不法分子存入伪造的人民币, 套取出真币。与上述类似的欺诈银行事件, 还包括持伪造的身份证、收入证明、购车或购房按揭合同、工作证等骗取消费贷款, 或持伪造的假存单、国库券、汇票、信用证质押贷款骗取银行资金, 或持同名假身份证开户办卡及以代办验资、注册、执照等欺诈事件, 都是应列入安全防范的主要对象。

二、近期银行卡欺诈事件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 外部风险成因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经济衰退影响, 国内不少中小企业停产倒闭, 农民工返乡,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 今年将有超过700万大学应、往界毕业生未能就业, 下岗和失业的人员比往年增多, 社会整体就业压力增加;个人生存危机受到挑战。在经济领域则呈现出新、旧矛盾之间及和其他领域之间的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情况, 等等矛盾叠加, 诱发了侵财犯罪活动的抬头, 银行作为国家资金财富的保管者, 更易成为犯罪分子作案的选择目标。

(二) 银行内部风险成因

银行内部风险成因主要由两个方面形成:

1. 从业务风险防范角度来看, 内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业务部门规章制度执行不严, 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对行内安全制度不明确, 岗位制约机制流于形式; (2) 业务人员片面追求市场份额, 放松了对客户真实身份和信用环境的风险审查, 甚至个别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强, 对客户提供的真或伪资料辨别不清, 是形成欺诈风险的原因之一; (3) 银行电子化建设缓慢, 电子系统识别能力有待提高; (4) 未建立有效的风险信息提醒机制; (5) 业务部门和安全部门沟通不够紧密, 存在安全死角和防范漏洞。

2. 从安全风险防范角度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安全部门事前介入业务风险管理的机制, 尚未有效建立; (2) 安全技防建设跟不上犯罪发展趋势, 技防报警系统智能识别能力不强;尤其是对智能型犯罪, 如:克隆银行卡等, 防范能力亟待提高; (3) 单位重业务轻保卫的现象仍未解决, 安全部门缺乏后勤保障, 人员不足, 应急机动能力不高; (4) 熟悉银行专业业务又懂安全业务的安全保卫人才稀少, 制约了安全部门风险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此外, 少数行领导对当前银行面临的严峻治安形势认识不足, 对解决安全防范问题缺少紧迫感和责任感, 亦是存在的安全风险之一。

三、银行外部欺诈事件的风险防范和控制建议

针对以上所述, 建议着重加强五个方面的风险管理:

(一) 加强全员安全风险教育培训, 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积极开展安全防范教育和培训, 安全保卫部门应长期提供全员安全防范技能轮训, 通过警示、案例教育和规章制度学习, 不断增强全员安全意识, 而不是仅仅入行时的教育或任务性教育, 同时应建立安全违规培训制度, 对操作上出现安全责任的或轻视安全操作的人员, 应由单位及时报送安全保卫部门组织培训, 合格后再上岗。使全员在思想上时刻绷紧安全无小事这根弦, 并自觉贯彻到日常工作操作中, 从而在思想意识上先占据风险防范主动权。

(二) 强化内部约束监督机制, 建立安全责任追溯制度

从目前国内各银行的规章制度建设及国家对金融系统的立法制度来看, 银行内部规章制度及国家建立的金融法律法规是规范完善的, 但规范的制度不等于执行也是规范的, 完善的制度下仍然有案件、事故发生。究其原因, 大都是有章不循违章操作造成的。因此, 银行有必要建立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监督制度和违规安全责任追溯制度, 来强化内部约束监督机制, 以有效的抑制该问题产生。此外, 对有意打擦边球规避制度约束, 追求业务数量、短期任务或效益等, 介于违规和非违规之间的现象, 建议由风险管理部门牵头安全部门及时介入监督, 善意提醒有关人员规范操作, 以确保将隐患漏洞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 建立风险短信提示制度, 统一全国救助电话, 主动防患未然

以当前国内发生的银行卡、ATM机犯罪案件特点来看, 多数受害者大都因个人账户信息丢失或被窃而导致资金损失, 少数是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破译银行内部客户信息造成银行资金损失, 对这些类型的侵袭银行或客户资金的风险防范, 就硬的层面防范而言, 各家银行都设有, 如:一米线等候、柜员机挡板、ATM机密码器防窥罩, ATM机反光镜、ATM屏幕提醒告示或网点安全宣传栏提示等安全措施, 但因客户群体素质不一, 及对银行业务不了解, 使用效果未见明显提高。为此, 建议增加软的层面防范, 如:加强和电信或移动等信息分司合作或自建信息发送平台, 建立安全短信提醒制度。当银行经办人员发现客户有潜在安全风险时, 现场可通过业务平台即时发送短信提醒, 亦可即时使用银行柜面电子语音报警提示, 或即时在客户对账回单加印特别颜色的安全提示语;同时应建立非正常时间段使用银行卡安全提示制度, 如:零点以后使用银行卡, 银行送短信温馨安全提示等。此外, 建议全国统一设立银行业务求助电话号码或者求助号码并入“110”报警台, 以杜绝非法虚假求助电话的产生。平时银行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张贴性质的广告或宣传单, 该类宣传物易为犯罪分子伪造, 进而成为欺骗客户的有利作案工具。

(四) 严格开户安全审查制度, 确保实名开户的真实性

经办人员在严格执行柜台或相关业务程序审核开户资料的同时, 应结合开户者像片资料和真人实际形象进行辨识, 对明显和审查资料不符的或资料欠缺难于准确辨识的, 应结合银行掌握的被审核者真实情况, 如:电话、住址、工作单位等进一步进行安全询问, 同时应及时通知安全保卫部门介入审查, 以确保实名开户的真实性, 从而在开户这道风险防范程序上先期掌握安全防范的主动权。

(五) 加强安全保卫部门风险防范职能建设,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1. 提高安全部门风险管理水平, 增强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就事物的发展形态而言, 风险是一个事前概念, 安全工作的开展, 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风险防范过程, 然而, 从当前银行安全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安全保卫部门更多的精力是耗费在可见的物防、人防、技防层面上的简单防范, 如:营业环境、办公楼、钱款看护等, 并未能真正高水平的发挥专业防范职能介入到银行业务风险防范中去, 其往往是重大业务案件或事故发生后, 才被动实施防范, 亡羊补牢, 大大削弱了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银行应尽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并赋予安全保卫门更多的职能, 或由安全部门主管兼职风险管理部门副职, 使之能有效的事先介入业务风险管理, 进而有效的实施安全风险防范和控制。

2. 提高技防建设水平, 遏制银行卡欺诈事件的发生。

应该说现国内各银行都建有较为全面的技防系统, 但针对利用银行卡和ATM机智能犯罪的防范, 仍然缺乏事前或事中防范能力, 技防安全防范更多的还是体现在事后的追查。因此, 银行一是应尽快研究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将安全技防监控系统有限制的并入银行业务系统, 并由安全部门会同业务和科技信息等相关部门, 开发出智能识别和记忆报警系统, 如:监控影像数据能即时和银行卡交易账号关联起来, ATM机键盘能即时记忆操作者指纹, ATM屏幕能记忆操作者瞳孔或虹膜数据等;二是要加强ATM安全检查巡逻力度, 在拥有24小时全天候电视监控和报警联网的基础上, 还应加强同公安机关的联勤建设, 以保障当前内部安全保卫人员不足的情况下, 能够使用警力及时防范。从而提高安全防范的事中或事前防范能力, 使案件事故在初始状态得到及时遏制。

3. 提高安全队伍风险管理专业素质, 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从当前国内各银行内部管理情况来看, 安全保卫部门介入业务风险管理不力这个问题, 是个长期困扰安全建设发展的问题, 其主要由两个方面问题形成, 一是银行业安全人员大都来自于90年代初及以前的复转军人, 文化起点不高, 对银行专业业务熟悉的人非常稀少, 造成业务和安全部门难于在同一信息平台流畅沟通, 安全工作的开展未能获得银行领导专业认可, 最终形成安全部门风险防范单一、不专业的局面;二是从安全保卫部门的人力资源分配结构来看, 更多体现的是银行管理层对其信任人员的亲疏设置关系, 专业人才并未受到重视, 虽然近些年来各家银行也出台了不少安全保卫人事改革, 如:人员转岗、分流、精简、淘汰等, 实质上只是人员数量的增减, 安全保卫人员业务素质并未获得质的提高。因此, 提高安全保卫人员业务素质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大事, 银行一方面要从现有的安全保卫管理人员中选择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另一方面应尽快改变安全保卫人员来源单一的局面, 要从业务尖子中选拔专业人才担任安全保卫管理人员, 同时, 建立安全保卫管理人员到基层网点轮训机制, 定期下放安全保卫管理人员到网点实习, 并就其实际业务开展情况等同基层业务人员考核, 从而让更多的安全人员参与银行业务交流和学习, 并最终促进其对银行业务的熟悉, 进而有效增强专业风险防范能力。最后, 建议安全保卫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结构应广泛点, 如:电脑软件开发及应用、法律、刑侦、会计、外语等, 只有在提高人员文化和专业素质的基础上, 才能促使安全保卫队伍更好的履行风险管理职责, 维护一方平安。

四、银行卡外部欺诈事件的法律责任防控

从合同的概念上理解, 合同是当事人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权利义务的协议。那么客户到银行办理银行卡等同和银行签订双方债权债务的权利义务协议。商业银行法有关条款也规定了“商业银行应当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侵犯”。那么银行就有义务保障客户安全使用其发行的交易工具的义务。因此, 发生欺诈事件, 无论银行如何严格防范, 管理措施有多严密, 其在法律诉讼中总处于被动局面, 最终都可能因诉讼的不利后果, 而增加了非预期损失的成本。如:案例一, 2008年5月11日, 陈某在农行福州台江支行申请并开通了一张世纪通宝金穗卡。10月20日, 陈某到鼓楼区古田路农行柜台准备取钱, 发现卡内一万余元存款不见了。他赶紧向警方报案后, 警方提供的农行ATM机监控录像资料显示, 就在10月19日晚, 一个犯罪嫌疑人在另外一家银行ATM机上安装了一个盗码装置, 当陈某刷卡查询账户时, 银行卡被被犯罪嫌疑人复制, 密码亦被窥探到, 而后犯罪嫌疑人将陈某卡内的10010元存款取走。陈某要求农行支付存款遭拒后, 将农行台江支行告上法院, 要求其支付10010元存款。台江区法院经审理认为, 银行的ATM机属于银行的经营场所, 银行对该场所的安全负有责任。储户在ATM机上交易, 银行应提供安全的环境。而犯罪嫌疑人在ATM机上安装盗码装置, 利用盗取的资料伪造银行卡支取资金, 银行的监控设施没有起到安全防范作用, 银行存在过错, 而储户个人不存在过错。犯罪嫌疑人在ATM机上安装盗码装置, 侵害的是银行的金融资金, 并非是储户个人财产, 农行台江支行对犯罪嫌疑人的支付, 并不构成对储户债务的清偿。此外, 陈某在农行台江支行办理了银行卡后, 双方之间即形成了储蓄存款合同关系, 银行方面有义务按照合同的约定保障陈某的存款安全, 陈某有权按照合同的约定请求农行返还其卡内资金。福州市台江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 银行未保障储户的存款安全, 要负全责, 支付10010元被盗款。由此案不难看出, 尽管银行在技防上已有防范设施, 但应对智能犯罪所带来的风险, 仍未能及时做出有效的防范反应和处置, 同时客户个人也存在防范意识不强的问题, 未能及时发现盗窃风险, 亦是造成此起案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但银行拘于上述法律条款的影响, 仍然以“不能保障客户资金安全”而败诉告终。因此, 银行有必要建立使其免处于法律诉讼被动局面的免责防范条款, 加强对银行卡外部欺诈事件承担法律责任的防范, 以最大限度降低银行的经济资本, 以保障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五、结论

本文着重从安全管理的角度分析如何抓好银行卡 (含ATM机) 业务外部欺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 但风险防范并不是一个部门一个专业的发挥就能取得良好效果。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 应深刻认识到只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才能具备领先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才能够妥当控制和管理风险, 并最终取得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实现经营在风险中, 盈利在风险的目标。

摘要:本文尝试以安全管理的角度分析银行卡 (含ATM机) 业务存在的外部欺诈风险点, 并提出防范和控制建议, 希望能借此探讨, 举一反三, 为类似的银行业务欺诈风险, 提供一些有益的安全防范建议。

关键词:银行卡,外部欺诈,安全防范

参考文献

【1】中级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编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 (第3版) [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2】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编风险管理 (第1版)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3】谢怀栻等合同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S]第一章第六条2003年修正版

篇4:当前银行卡外部欺诈风险及对策

摘要:当前银行卡外部欺诈风险主要是不法分子采取非法手段利用银行自助设备盗取银行卡信息,复制银行卡后窃取资金。针对不法分子的主要欺诈手段,本文从银行卡介质、银行账户密码认证系统、银行自助设备及银行管理、客户角度提出了预防伪造欺诈的对策。

关键词:银行卡外部欺诈风险对策

0 引言

自2007年以来,媒体陆续报道了不法分子采取非法手段利用银行自助设备(主要是ATM机)盗取银行卡信息,复制银行卡后窃取资金的消息,银监会、公安部门为此接连向银行、消费者发布风险提示。笔者认为预防银行卡外部欺诈,打击伪造银行卡应依托科技手段,构建技防为先,人防结合的防范体系,扼制伪造事件的发生。

1 银行卡外部欺诈风险的主要表现

据银监会公众教育服务网刊发风险提示及公安部门下发的通报,不法分子的主要欺诈手段有:

1.1 安装特殊装置盗取银行卡信息。不法分子通过在自助银行门禁系统、自助设备上安装摄像头、假键盘等装置盗录持卡人银行卡卡号、密码等安全信息,利用测录机(伪装成插卡槽)等设备盗取客户磁卡上的磁道信息,再利用盗取的信息制作伪卡后大肆消费、取现。

1.2 假冒装置伪装性强。读卡器多为ATM机插卡扣形状,针孔摄像头伪装成金属装饰条等形状,多使用强力胶水粘合在插卡口和密码键盘上方。

1.3 制造吞卡、不出钞等假相。不法分子先将自制装置放入ATM读卡器内制造“吞卡”假象,或是在ATM出钞口设障,使ATM机吐钞不成功,同时在ATM机旁粘贴假冒的“客户服务投诉热线”,引诱持卡人向所谓的“银行员工”或“公安人员”透露卡号、密码等安全信息,或直接把资金转移到其指定的账户上。

1.4 在ATM机上张贴如“银行系统升级”、“银行程序调试”等虚假告示,要求持卡人将资金通过ATM转账到指定账户上。

1.5 分散持卡人注意力,对卡片进行掉包。

2 防范银行卡外部欺诈风险的对策

2.1 科技先行,改进升级银行卡介质 自1985年由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推出了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银行卡发卡量已具备相当规模。银行卡介质主要采用磁卡,在银行卡的发展史上,磁卡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随着磁卡应用的不断扩大,有关磁卡技术,特别是安全技术已难以满足越来越多的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应用需求,以前在磁卡上应用的安全技术,如水印技术、全息技术、精密磁记录技术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相对安全性已大为降低。同时,由于磁卡本身结构简单、磁条暴露在外、存储容量小、无内部安全保密措施等,使其容易被破译。目前,由于信用卡缺少有效的防伪、防盗等安全保护措施,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损失。在美国,已给有关信用卡发行公司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1993年香港破获的一个国际性信用卡伪造集团,曾用伪造的假信用卡骗取了4.6亿港元;在我国屡次发生信用卡恶意透支、伪造诈骗等事件,因此,如何提高银行卡的安全性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目前IC卡(芯片型智能卡的一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而且成本比较低廉,它是通过芯片上写有的密钥参数进行识别的,IC卡在使用时,必须要通过与读写设备间特有的双向密钥认证,它采用了当今较为先进、成熟的安全技术和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并且在国外已有较为成功的应用。因此,IC卡取代磁卡成为银行卡介质是大势所趋,是防范卡片伪造欺诈的重要手段。

2.2 改进银行账户密码认证系统、增加借记交易客户最终确认流程 银行卡普及多年来,大部分银行一直沿用账户密码认证系统,借记交易只需客户提供银行卡卡片、录入正确的账户预留密码即可完成,一旦客户卡片磁条信息、密码泄露,不法分子即可在短时间内复制卡片取款或消费。为进一步保护客户资金安全,银行应尽快研究改进账户密码认证系统,逐步推广客户指纹认证系统,客户在银行开立账户时,可与银行约定录入指纹作为取款的认证方式。另外,目前有的银行已经推出了账户借记交易客户最终确认技术,即在客户提供取款介质、录入密码后暂停交易,银行向客户已约定手机发送短信要求客户确认支付,待客户在本人手机确认后交易才最终完成,这种技术可以有效防范银行卡被复制后出现的风险,保护客户资金安全。

2.3 改造升级银行自助设备,提高科技含量 自推出银行卡以来,相应存取款自助设备不断推出,多年来其技术多针对使用功能方面进行升级,主要限于银行账户密码认证方式的原因,自助设备防范外部欺诈方面的技术更新不及时,有的银行采取了在ATM插卡口安装异型插卡槽、密码键盘加装遮挡盖等物理手段,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范作用,但应该说这些物理手段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银行应尽快升级客户身份识别技术,有的银行已经使用了带有指纹仪的自助设备,另据介绍,日本依靠最新开发的“虹膜识别技术”,利用人眼虹膜模式复杂且具有不可重复性,通过扫描人眼的虹膜,可实现高精确度的身份认证,这项技术已经在富士银行自助设备实现了应用,这些技术应该成为银行自助设备发展的趋势。

2.4 银行应加强自助设备管理 商业银行应认真执行银监、公安部门的相关规定,要在ATM终端以图形、文字等形式对客户进行用卡风险提示。应进一步强化ATM设备的检查、维护和设备的现场巡查,要制定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加强对ATM设备的电子监控系统的建设工作,力争实现对ATM设备的全方位实时监测。要加强ATM账务核对,对出现账款不符的立即查找原因,防范作案风险,消除风险隐患。

2.5 做好持卡人的安全宣传和教育工作 商业银行应通过网站、营业网点、手机短信、现场宣传等方式组织开展银行卡知识及客户安全用卡风险防范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银行卡的了解,加强银行卡客户的安全用卡教育,告知持卡人处理异常问题的方法,如在ATM提款时要注意周围有无异常人或物,输入密码时用手在键盘上方进行必要的遮挡,防止密码被偷窥,一旦发生ATM吞卡情况,不要轻信机器旁边张贴的信息,而要及时与开户银行联系。

总之,为预防当前银行自助设备的外部欺诈风险,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改进交易系统,加快科技更新步伐,提高科技含量,加强设备管理,持卡人要掌握正确的用卡知识,确保银行卡资金安全。

参考文献:

[1]关于警惕不法分子利用ATM机具盗取银行卡资金的风险提示.银监会公众教育服务网.2007年6月5日.

篇5:银行外部欺诈风险案例

信用证欺诈是一种严重影响当代国际贸易的一种非暴力犯罪,然而在各种信用证欺诈中,以银行为欺诈对象的欺诈比较普遍,且极大的危害着银行的信誉及利益,也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因而对以银行为目标的信用证欺诈的防范与制裁迫在眉睫,本文以法律和金融两方面对这种欺诈方式的原因、方式与适用法律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防范与救济的措施。

作者:陈曦

指导教师:吴晓明

关键词:信用证 欺诈 银行 贸易融资 无贸易背景的信用证

信用证是指银行根据买方的申请,开给卖方的,承诺在卖方提供了与信用证相符的单据之时即支付货款的书面凭证。在信用证的流转过程中,银行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正因为银行信用的加入,才保证了被誉为“国际贸易的生命液”的信用证的流转顺畅和国际贸易的整体进程,但是,信用证欺诈频频发生,其中,有些不法之徒正是利用了信用证自身的一些制度,达到了欺诈银行的目的,使信用证欺诈中出现了新的形式,这类诈骗在信用证诈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据IBSA统计,在国际骗案中,29%是银行成为受害者,”①且近几年在我国大陆频频发生,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对此笔者就该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银行在信用证交易过程中保护自身利益和打击信用证诈骗提供帮助。

一、以银行为欺诈对象的信用证欺诈的方式

(一)开立无贸易背景的信用证(骗取信用证)

开立无贸易背景的信用证,在某种情况下也即为骗取信用证,骗取信用证,即指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欺骗银行为其开具信用证的行为,是银行在信用证交易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的欺诈风险,很多不法目的往往在信用证的运转过程中得以实现。其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共谋欺诈银行

发生于1998年震惊全国的“泰明诈骗案”即为一例,被告彭海生彭海怀在1992—1997年间在深圳香港两地注册数十家公司,并均为其所实际操纵,并在1996—1997年间,在没有任何贸易背景的情况下,编造虚假的购买事实,并伪造各种单证,到有关银行骗开信用证,开证金额为6970多万美元,之后拿到信用证贴现款项后逃之夭夭,造成开证行垫付,扣除开证时的保证金515万多美金,开证行损失5754万美元。显然这类欺诈的特点是开证人交纳差额保证金,并在没有任何基础交易的背景下欺诈开证行开证后,“利用国内开证行一般不审单,只问开证申请人是否承兑的制度漏洞”②,将提示开证行付款或承兑的权利把握在手中,顺理成章的将开证行的垫款或议付行的付款或其他银行的融资款项送到与自己合谋或实际为自己控制的受益人手中,而代价仅仅是开证行中的与开证金额相比微不足道的保证金,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欺诈双方卷走的是议付行的付款或贴现行等融资银行的融资款项,作为开证人担保人的开证行,仍有义务向议付行和融资行偿还款项,而成为实际的受害人。

2、开立远期信用证

一些无贸易背景的信用证的真实目的是套汇、逃汇、非法融资,这些行为不像前一种所述的是典型的以非法占有银行财产为目的的信用证欺诈行为,而是一些基于其他目的的不法行为,虽然主观上并没有损害银行利益的故意,但客观上也给银行造成了损失,如“银行为无贸易背景的汇入款结汇、出具核销专用联,受到处罚的风险”③,以及开立假远期信用证进行融资,开证行所承担的融资的风险。

(二)利用贸易融资对银行进行欺诈

在骗取信用证之基础上,欺诈者往往利用融资方式以达到从银行诈取款项的目的,如果利用差额保证金骗取信用证是欺诈银行的准备过程,则贸易融资即为欺诈银行的实现过程。在各种贸易融资方式中,打包放款和出口押汇往往是骗子最为热衷的欺诈银行的方式也是银行所承担被欺诈风险最大的融资方式。

1、利用银行的信用证打包放款业务进行欺诈

信用证打包放款(Packing Credit),是指出口方银行在出口商提供货运单据之前凭其提供的进口方银行开来的信用证作为抵押向其发放贷款的融资行为。这种融资行为本身是具有一定风险的合法金融行为,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这种融资风险往往就是不法分子的目的所在,比如,在无贸易背景且开证保证金不足的情况下开立的信用证,如果被用来进行打包放款,则打包放款银行所抵押的不过是废纸一张,欺诈者在拿到融资款项时其欺诈银行的目的就已达到了,而利用伪造、变造或已过有效期的信用证申请打包放款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2、利用信用证出口押汇

利用信用证出口押汇欺诈银行,也是银行所面对的比较严重的欺诈风险。出口押汇(Outward Bill Credit)又叫买单或买票(Bill Purchased)。是出口方银行对出口商有追索权的购买货权的购买货权单据的行为。通常出口商出具质押书(Letter of Hypothecation),“在押汇关系中,押汇申请人是将全套单据质押给银行,银行享有的是债权和质押权”④, 因而不同与议付,一旦信用证遭到拒付,银行可根据质押书主张债权及质押权。这种制度也同样为信用证欺诈提供了便利,欺诈人以骗取出口押汇行的款项为目的,因而其所开立的信用证通常都会遭到拒付,而当银行开始着手处理申请出口押汇人质押的各种单据和货物时,会发现这些货物的价值根本无法偿清押汇融资数额,而申请押汇人早已不知去向或者申请破产,因而,出口押汇也是通常欺诈银行的手段之一。

3、利用其他贸易融资方式欺诈银行

其他贸易融资方式包括进口押汇(Inward Bill)、票据贴现(Discounting)、银行远期保函等,都可能被对银行财产有非份之想的不法之徒所利用进而达到欺诈银行的目的。融资本身就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一旦这种风险被欺诈者利用,从根本上说,一旦所开立的信用证是基于差额保证金的担保开立的,则无疑对银行来说,其欺诈风险是巨大的致命的。同时,如果因信用证抵押提供融资的融资行与开证行为不同的银行,融资行可以通过向开证行追索而将欺诈风险转移给开证行,则最终欺诈风险仍由开证行承担。

(三)伪造、变造或使用已过有效期的信用证欺诈银行的方式欺诈银行

欺诈人利用伪造、变造或作废的信用证,直接向银行申请议付、融资等,一旦银行因疏忽而没有尽到应尽的注意义务,而上当受骗,也得承担损失。

二、以银行为欺诈对象的信用证欺诈的发生原因

(一)一般原因

1、像所有可能发生的信用证欺诈一样,信用证自身具有的独立性原则是银行在信用证流转过程中被欺诈的基本原因,根据UCP500所规定的信用证独立性原则,银行只要信用证规定与所有单据表面相符的责任,即在信用证所规定的所有单据与信用证条款相符的情况下,银行就有义务付款、承兑、支付汇票或履行信用证下的义务,这些规定的银行的义务,给欺诈行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银行自身的财力也是吸引骗子们进行欺诈的原因,众所周知,一般商家,企业的财力当然无法和银行的财力相提并论,如果冒同样的风险进行信用证诈骗,骗子们从银行骗取的资金数额往往是从其他贸易商人们处骗取的金额所望尘莫及的,因而也同样促使了银行被欺诈的可能性。

3、银行的信誉是银行生存发展的根基,一旦发生欺诈,无论银行自身是否有过失,无论欺诈既遂或未遂,款项追回与否,款项的数额多少,都会影响到银行的信誉,因而,很多银行在被骗之后往往“家丑不可外扬”,心甘吃哑巴亏,因而其他银行失去了因此而得到警示的机会。

4、涉外因素也是造成银行在信用证交易中遭到诈骗的原因,因各国法律制度、法律规定不同、银行成立的法律标准不同,所以,我国银行很难确认国外的合作银行的成立是否正规,其资信是否令人信服,由于对国外的交易银行的不了解也极有可能造成欺诈,尤其是交易双方或受益人与当地的银行合谋进行欺诈。

5、信用证是用于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因而在信用证交易过程中极有可能涉及多个国家,一旦发生了信用证诈骗,必然导致国际诉讼,因而也需要解决法律适用、法律冲突、司法协助、引渡等问题,给信用证诈骗引发的诉讼带来诸多复杂因素和不便,使信用证诈骗更为猖獗。

6、人为的主观因素,也是银行成为受害者的原因之一,随着信用证的不断广泛的应用与成熟,及对信用证欺诈有效的打击与研究,使多数人在防止信用证欺诈中过多的注意到软条款、预借、倒签提单等信用证欺诈的手段上,而针对这些买卖双方中或船方等相关当事人中发生的欺诈进行学术研讨等途径的出的防范措施,较防范以银行为欺诈对象的措施更为完善成熟,银行防范信用证欺诈的意识不够浓厚,尤其是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对银行的欺诈常常让银行防不胜防。

7、银行在审单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对法律及外贸方面的知识不足,也常常让骗子们得逞。

(二)特殊原因

1、差额保证金的大量存在。这是银行负担风险的最根本原因,开证行以其银行信用而取代开证申请人的商业信用,承诺在所有单据与信用证条款相符的情况下议付或者垫款,是基于开证人在开证行提供的开证担保金、抵押物为基础的,但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更多的客户,很多银行开立差额担保信用证,即开证人所提供的开证保证金不足开证金额而权凭一定的受信额度开出的多于甚至远远多于开证保证金金额的信用证,因而在发生欺诈的情况下保证金根本无法与欺诈人欺诈的款项相比,这就从根本上引发了银行在信用证交易中被欺诈的可能性。

2、开立信用证和进行贸易融资两种金融行为的独立。开证申请人利用差额保证金开立的信用证进行贸易融资是对开证行造成极大欺诈风险的手段,作为开证行,很容易会发现其风险,所以通常利用对开证行申请贸易融资的欺诈手段通常不会得逞,而对于融资行来说,融资行并不能了解其风险的存在,申请融资者当然也不会主动告知融资行信用证是利用差额保证金开立的,即便融资行知道这种风险的存在,也往往认为事不关己,即便发生了欺诈或者破产,融资行也可以从开证行处得到赔偿,而如果没有欺诈发生,融资当然可以从中得到相应的报酬,因而这种对融资行有利无弊的贸易融资,银行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这种开证行开证与融资行融资的两个相互独立的金融体系加大了银行被欺诈的风险。

三、对利用信用证对银行进行欺诈的防范措施

(一)银行向法院申请止付令—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银行适用

所谓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是指银行在一般情况下遵循信用证交易规则,但是如果确有证据证明卖方实施了欺诈行为,银行可拒绝付款,买方也可要求开证行拒付,或向法院申请办法止付令对银行的付款或承兑予以禁止。信用证欺诈例外的理论依据是各国国际司法中规定的公共秩序保留理论,该原则首创于美国1941年的Sztein诉J.Henry Schroder Banking Corp案,并且在各国的司法实践中得以推广,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信用证当事人的利益,控制了信用证诈骗的发生,尤其是控制了受益人对开证人的欺诈,在此基础上,本人认为,在必要的条件下,银行也可以基于欺诈例外原则,向法院申请止付令,来保障自身的切身利益,尤其在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合谋乃至与第三方银行合谋欺诈银行时,申请止付令是最有效的保障方式。原因如下:

1、银行申请止付令的可能性:

(1)银行是信用证法律关系中的当事人,开证行与买方是担保关系,与卖方是信用证保证关系,一旦有欺诈发生且可能威胁到自身利益,银行有权申请止付令。

(2)银行适用欺诈例外符合适用欺诈例外的范围,原UCC(Uniform Commercial Code)5—114规定,适用欺诈例外的欺诈范围包括单据中的欺诈(document is forged or fraudulent)和基础交易的欺诈(a fraud in the transaction),在买卖双方合谋欺诈银行的情况下,其开出的信用证和单据多数情况是既无陷阱条款,也无不符点,可以称得上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一套单据,表面上似乎不构成单据中的欺诈,但是,此类欺诈多数为无贸易背景的欺诈,换句话说就是骗开信用证的欺诈,其开证过程是非法的,即信用证本身也是非法的,因而满足“票据中的欺诈”范围;另外,如果此类欺诈多为以无贸易背景为基础的,本人认为,所谓无贸易背景,并非完全的没有任何基础贸易,而是带有不合法特征的贸易,因而必然带有欺诈性,符合“交易中的欺诈”的范围。

(3)银行申请止付令符合适用欺诈例外的条件,适用欺诈例外的欺诈应具有两个条件:第一,欺诈必须源于单据或者由受益人针对开证人或申请人做出,第二,欺诈必须是实质性的(material),对银行的欺诈符合该条件。

(4)银行具有申请止付令的能力。在英国司法实践中的信用证欺诈例外的一个案例Discount Records Ltd v Barclays Bank Ltd and another,该案中卖方欺诈性地将毫无价值的货物运送给买方,买方提起上诉要求法院支付止付令,但是“法院认为,如果支付是源于银行的资金,则原告不能控告”,而“否定了买方有此种能力”,⑤ 也就是说,法院认为,银行作为支付资金的来源,而具有申请止付令的能力。

2、银行具有申请止付令的必要性。银行在掌握了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共谋欺诈开证行时,开证行则有申请止付令的必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开证行所收到的单证是相符的,也就是说开证行负有付款的义务,但是,如果付款,则受到欺诈,付出的款项很有可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而不付款,则违反了其负有的法律义务,极有可能遭到受益人、议付行或其他权利人的起诉,且会影响到其商业信誉,因而,在银行负有付款义务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害,银行应当向法院申请止付令,以排除付款义务。适用欺诈例外的案例:1998年,甘肃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想某银行提交一套信用证下单据,同时申请出口押汇,后银行对该套单据仔细审核确认其提单伪造属于诈骗,于是不同意押汇并将单据以不符点为由提交开证行,五金矿产公司收到退单后否认诈骗并提出银行提出的不符点并非实质性不符,拒付理由不成立,而要起诉该银行。在此情况下,如果在银行提出拒付之前向法院申请止付令,则不会被恶人先告状,而将诈骗扼杀于预谋之中。

一些学者认为,UCP500只是商业惯例,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开证行享有拒付权,在自身利益被威胁的情况下,银行可以直接行使拒付权,但是本人认为这种看法过于片面,在一些情况下,的确银行可以享有拒付权,可以排除UCP500的效力,但是,这种情况下应该是信用证各方当事人在签订合同和开立信用证时就以确定排除的,而以银行为目标的信用证欺诈当然不会排除银行的付款效力,所以如果并未排除UCP500的法律效力,开证行就负有在单证一致下的付款义务,这也是金融法制化的体现。

(二)金融方面的防范补救

1、在开证行开立差额保证金的信用证时,应在信用证上注明“差额保证金开立”,以提示其他银行其风险的存在,并且在信用证中加列条款,如果要对该信用证进行融资,须经过开证行的同意,否则,其贸易融资风险由融资行承担。这样加强开证行与融资行之间的联系,保障贸易融资的确实可行性。

2、用证中加付电索条款,电索条款,即带电汇条款的即期信用证,出口地议付行收到受益人提交的单据与信用证条款核对无误后,可用电报或电传要求开证行或付款行立即电汇付款。

3、为了防止无贸易背景的信用证的开立,银行客户经理跟踪调查装船、制单、寄单过程,以保障贸易、融资的安全,如果客户经理未尽到应尽的注意义务,则需承担相应的责任。

4、为保障融资安全,应对申请各种融资的企业进行严格的融资的资信审查和开立信用证保证金的审查。

5、对差额保证金开立信用证严格控制层层审批,从根本上控制欺诈发生的可能性。并设立“警戒线”制度,即对申请开立差额信用证的企业进行商誉定位,并与申请开立信用证的总开证金额,抵押担保金额,以及其比例等多个信息数字综合确定一个对银行造成威胁的综合指数,作为“警戒线”,如果超过该综合指数,则需跟踪整个信用证及款项的流转过程。

6、对信用证严格审核,包括审核信用证的付款责任,单据条款,所列货币的审核。

7、对关系银行的严格审核,包括政治审核(是否属于我国往来国家的银行),开证行性质审核,开证行的资信审核。

(三)各国各种贸易监管机构定期信息公布与交流。如“国际商会成立的国际海事局(International Maritime Bureau ,IBM)是专门从事反海事欺诈业务的机构,掌握着一些国际性欺诈集团的有关资料,它每半个月向其会员发送„Newsletter‟,报道市场上最新发生的一些诈骗、纠纷案例,另外它还接受其成员的查询并帮助其进行各种必要的调查”⑥,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定期公布一些资信不好的国外银行的名单,以帮助银行避免欺诈风险。

(四)行政管理。

1、国家外汇管理局严厉禁止打击无贸易背景的信用证的开立。

2、在银行国际结算部设立“风险控制科”,专人专门对于各种有可能对银行造成风险的信用证进行控制或跟踪,目前,中国银行国际结算处有这个科室,有待推广。

3、建立一个类似于证监会的银行管理监督机构,承担保障银行安全的职责,在银行收到大额的信用证开立或融资时,可以申请该监督机构进行调查审查,或者对银行的资金或者贸易进行跟踪,并且监管银行的各个信用证交易环节是否合法,以保障银行的安全。笔者很高兴这个提议可以和最近刚刚召开的“两大”建立“银监会”的决议相一致。

四、救济措施

(一)金融方面

1、议付行不能确定信用证中是否有欺诈行为时,应推迟放款,先取得开证行的承兑或取得保兑行的保兑后再放款,则可避免因自身的工作失误而导致的损失。保兑行是指根据开证行的请求在对特定信用证交易加具保兑的银行,保兑行对信用证一经保兑,其地位相当于开证行。

2、结信用证开证保证金的方式或其他款项等民事财产保全的方式,保护银行自身的利益。

3、国际信用证纠纷仲裁中心寻求帮助(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letter of Credit Arbitrational Inc)。

(二)对以银行为诈骗对象的信用证诈骗的调整的法律体系

1、刑法。刑法规定的信用证诈骗罪,即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利用信用证骗取财物的行为。对银行的信用证欺诈,无论从行为方式还是数额上都足以构成此罪,因而刑法是控制信用证诈骗的主要法律之一。

2、民事诉讼法。“从国内近几年来裁决信用证诈骗成立并冻结或撤消信用证下付款义务的各案例来看,大多有一个通病—没有把信用证的开证人追加为诉讼当事人”,“实质上使开证行对外索偿的权利被撤消了。开证行没有列入诉讼主体之列,显然被剥夺了抗辩权。”⑦,因而,应当在民事诉讼法中将开证行的诉讼地位明确下来,并加以保护。

3、民法中的各种财产保全制度也可以用来救济银行诈骗。

4、金融法。在融资情况下,可以由金融法来控制对银行的欺诈。

5、建立一套类似国际投资担保的担保机制,以从银行因国际结算业务收取的一定收益抽出一小部分建立一个国际性的担保风险基金,承保因信用证欺诈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从而形成国际贸易结算保险制度,如果银行受到欺诈而遭受损失,可以从该基金中得到一定的赔偿,这种机制可以建立在各国主要信用证业务银行达成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国际贸易结算风险担保公约”,加以确立,其承保范围可不限于信用证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The Risk and Precaution of L/C Fraud to the Bank Abstract: The L/C fraud is a crime of inviolence which severely suppres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fter all, the L/C fraud with the bank as the target which threaten the reputation and profits of bank is very pervasive, hence taking the precau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is the arrows on the bow.This dissertation is mainly about the reasons, systems and the law applied to the L/C fraud with bank as target in the field of law and finance, and then give some measures of precaution and counteract.Key Words: letter of credit fraud bank financing of trading the L/C of non-trade

篇6:银行汇率风险案例

国际知名投行高盛分析认为,人民币每升值1%,中国银行的盈利将随之降低3。3%,净利润则将随之减少0。6%

自7月21日中国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有升有降。人民币对美元基本上保持升值趋势,对非美元货币的变动大于对美元的波动。截至1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近5。71%,对欧元计贬值2。2%,对日元累计升值7。7%。由此可看出,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美元,而是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上一篇:成功名言——做有志者下一篇:绿色生态农业计划书